《光明行》2017两会 创新 提到性提到“变宫为角和以凡代宫”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析刘天华二胡曲《光明行》的创新性
2013年第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刘天华先生作为民族音乐改革的先驱,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借鉴西洋音乐的优点,对二胡的形制、演奏技巧和曲目创新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他一生共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其中《光明行》这首二胡曲从题材、曲式结构、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以其具有民族气派的进行曲风格,表达了刘天华先生乐观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二胡的演奏与表现能力。 中国论文网 /5/view-4033536.htm  关键词:刘天华;《光明行》;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 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1--01   一、刘天华的生平及创作历   刘天华(年),出生于江苏江阴,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名族音乐作曲家及演奏家。刘天华受父亲新学思想的影响,要求民主、进步、变革。1909年,他在常州中学求学,期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军乐队、昆曲、国乐等小组,从学习小号、均笛等乐器起步,开始正式学习音乐。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他考入了上海开明剧社,剧社附设的乐队主要是以演奏西洋乐器为主,在这里刘天华除了继续深造自己的铜管乐演奏水平之外,还开始学习了钢琴和小提琴。1915年,刘天华又回到了常州中学教音乐,在这期间,由于一直在基层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上的坎坷遭遇,使刘天华得以接触江南一带的民间艺人和民族音乐,并把他的学习生活转到民间音乐当中,奋力学习民间音乐。通过自己学习到的西洋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对比,刘天华产生了自己改进中国民族音乐的最初想法。1917年和1918年的暑假期间,他又先后向民间艺人周少梅和于南京大学任教的崇明派琵琶大师沈肇洲先生学习二胡、琵琶等民间传统乐曲和传统演奏技法。1922年,应北京大学蔡元培之聘,刘天华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又先后任教于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北京艺专音乐系教授二胡和琵琶。在此期间,刘天华除了想音乐家专门学习钢琴、小提琴和作曲等知识以外,还继续想民间艺人学习民间锣鼓、琵琶其他流派名曲等民间艺术。1932年,在收集民间乐曲时感染上了猩红热,不幸逝世。   在短暂的37年中,刘天华刻苦顽强的学习、奋发的教学,并先后创作了《光明行》、《良宵》、《病中吟》、《空山鸟语》等十首二胡独奏曲以及《歌舞引》、《虚籁》等琵琶曲,并创作了47首二胡练习曲和15首琵琶练习曲。他为中华民族的音乐发展事业贡献了一生的心血,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册的光辉的一页。   二、关于二胡曲《光明行》   《光明行》创作于1931年,这首曲子情绪激昂、振奋,表达了人们虽然屡次失败,仍然满怀希望的探索出路,渴望社会进步的决心,是刘天华先生为反驳一些外国音乐家说“中国音乐多萎靡不振”而创作的一首进行曲风格的作品。这首乐曲虽然借鉴了许多西洋乐器的作曲技法和演奏技巧,但欣赏起来还是属于中国民族乐器的风格,是将中国民乐风格与西洋乐器技法相融合的典型作品。   这首曲子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结构的曲子,全曲基本上是借鉴了西洋作曲技巧建立在主三和弦分解进行的基础之上,并且旋律在技法上采用上下四五度交替转调的创作手法。好像是军号吹响、威武雄壮,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   采用了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加上中国传统的循环变奏,结构比较严整。乐曲的引子是第一到第四小节,用里弦顿弓的空弦音来模拟军鼓的声音,演奏时候的声音要由弱渐强,表现了人们列着方队,伴着军鼓声,由远及近,奋发向上,向着光明前进的情景,具有强烈的进行曲风格。乐曲的第二段采用的进行曲的演奏风格,旋律舒展流畅,优美如歌,情绪激昂,满怀信心。前半部分是1=G,均用内弦演奏出来,乐曲表达出一种内在的、被抑制的热情,后半部分是1=D重复主题,均用外弦演奏,这样运用内、外弦不同音色的特性,使乐曲发展为更加开朗和富于自信心的音乐形象,好像是人们手挽着手,踏着矫健步伐,昂首阔步向前挺进的场面,音乐中内含着一种志同道合人之前相互关心、互相帮助的感情。第三段将一个富有特性的音型在主—属之间加以重复、模进、移调,作不断呈现,表现了取得胜利后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尾声是最长的颤弓乐段,利用颤弓这种特殊的效果再现了乐曲第二段的主题,并且对此加以扩展;当全曲的情绪发展到最高潮的时候,又采用了紧缩重复的手法,使音乐语言更加热烈;最后采用主三和弦分解进行的旋律来模拟军号的声音,在高潮中结束全曲,使全曲生气勃勃,充满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三、二胡曲《光明行》的创新性   1.曲式结构的创新性   民间音乐的演奏习惯是从快到慢,乐曲的高潮往往是处于最后一个段落和尾部之间,结尾也一般都是在热烈中结束全曲,这与民间音乐的传统演奏习惯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光明行》是刘天华十首二胡作品中唯一一首带有进行曲风格的作品。根据整首曲子的结构特点有可以具体分为:引子, A段,B段,A段再现和尾声。整首曲子的速度在段与段之间始终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但是乐曲的节奏却始终贯穿着节奏性与动力性。从而形成快速的D大调的引子和第一段、慢速的G与D大调变换的第二段、快速的G与D大调变化的第三段、慢速的G与D大调变化的第四段、快速再现D大调的第一段、慢速再现G与D大调变化的第二段、快速的D大调的尾声的结构特点,尾声的旋律虽然变化的重复的第二段的旋律,但是它是用颤弓这种具有密而快的技巧来演奏的,它已经不同于第二段抒情的特点了。所以,曲中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对比实质上是在音乐的情绪和旋律线条速度上形成的一中循环体。除此之外,在乐曲的整体发展上,乐曲作曲曲式上并没有模仿西方的采用A部a段的主题来贯穿全曲,而是采用A段的b部分来形成全曲。   2.旋律上的创新   在乐曲创作旋律方面,刘天华先生在传统的五声、七声调式音阶的基础之上,不仅仅应用大调和小调的关系特点,还特别注意到民间音乐中的移调手法的运用,即变宫为角和以凡代宫,例如在《光明行》中,刘天华把传统调式中变宫音“si”解决到“la”或者“sol”,这种与七声音节中导音解决到主音的防范是不同的。除了这些,在乐曲的旋律线的进行上,刘天华先生除了应用传统民族民间乐曲中比较常见的四五度、小七度和九度的跳进以外,还采用了大六度的进行,使乐曲表现更加新颖。尤其乐曲中大三和弦分解进行的使用,更是使乐曲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气息更加强烈。   3.技法的创新   在二胡的演奏技巧上,刘天华先生在二胡传统的演奏技巧上,借鉴了西方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增加了二胡的表现力,在乐曲《光明行》中主要体现在打断的二胡颤弓技巧的使用,这样大大的渲染了该曲的情绪和气氛。在传统的乐队中用二胡来演奏颤弓也是曾经使用过的,但刘天华在植根传统技法、借鉴西方小提琴演奏的基础上,在该乐曲中大胆的用颤弓来演奏一个完整的乐段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这种创作也成为训练右手放松的方法,因为右手处于紧张状态时是不能演奏这么一整段颤弓的。刘天华颤弓技巧的运用不仅仅推动的二胡演奏技巧的发展,也大大地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   乐曲《光明行》的创作,是刘天华先生中国传统与西方结合的创作手法上运用自如的表现,不仅仅显示了刘天华先生在乐曲创作中蕴含的才华和巨大的潜力,也是二胡曲的创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刘天华对中国民乐发展的贡献
(吉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指导教师:未知(讲师)
摘要:刘天华是“五&四”时期维护本民族的尊严、热爱自己祖国文化的爱国主义音乐家。他一生怀抱着发展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宏愿,以极大的魄力提出“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运用民族音乐创作技法、同时吸取西方音乐进步因素的专业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极大的贡献。
关键词: 刘天华;二胡;民乐;贡献
Liu Tianhua to Chinese folk
music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
&&&&&&&&&&&&&&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Music
Education& Jilin Siping 136000)
Teacher:Hui-ping& Ren&
(Lecturer)
Abstract:Liu Tianhua is “54” the time
maintains the patriotism musician who this national the dignity,
deeply loves oneself motherland culture. His life embraces is
developing the motherland national music culture great aspirations,
by the enormous boldness proposed that “must adopt our country
inherent succinctness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other hand holds the
external tidal current, from East and West's compromising with the
cooperation during, splits out a new path to come”. Is in our
country near modern music history the first utilization national
music creation technique, simultaneously absorbs the Western music
progress factor the specialty national instrumental music composer,
the leather new home, makes the enormous contribution to China
national music's development.
words:&& Tian-hua
&L UFolk music
;Contribution
刘天华()江苏省江阴县人,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优秀的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是“五&四”时期优秀的革新家,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刘天华的音乐生活从少年时期参加常州中学军乐队开始。1915年以后,他在常州中学任教期间开始广泛地学习江南民间音乐,向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琵琶,向江南崇明派琵琶演奏家沈肇洲学习全部《瀛洲古调》;到河南学习古琴,并在家乡收集流行于江南一带的笛曲、吹打、锣鼓等。1922年刘天华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等四所院校教授二胡、琵琶,除继续坚持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外(如学习三弦拉戏、收集民间锣鼓及整理戏曲音乐等),他还钻研了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与小提琴、钢琴演奏技术,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刘天华的一生,经历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十几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初十三年,先后受到资产阶级新学思想和“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因此他的一生怀抱着发展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宏愿,以极大的魄力提出“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成为“五&四”时期一位注重自己民族尊严、热爱自己祖国文化的爱国主义音乐家。他在短暂的一生里,以全部精力从事民族音乐的整理、研究、创作、教学、演出等活动,在继承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问题上有着自己独到的、科学的见解,其观点至今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刘天华的一生注重苦干,注重实践,是一位对中国当代民族音乐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现实主义音乐家。他对于中国民乐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专业二胡学派
刘天华的一生,对民族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在二胡艺术的发展方面。
二胡虽然早已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但在创作和实践中,使二胡这件乐器由民间状态开始走上专业的道路,却是刘天华的功绩。
早在1928年2月,刘天华就在《音乐杂谈》上谈了自己注重并发展二胡这件乐器的缘由,对社会上一些对二胡轻视的传统旧观念进行了反驳和批评。他说:“……自来很少有人将它作为一件正式乐器讨论过,这真是胡琴的不幸。然而环顾国内:皮簧、梆子、高腔、滩簧、粤调、川调、汉调以及各地小曲、丝竹合奏,僧道法曲等等,哪一种离得了它。它在国乐史上可与琴、琵琶、三弦、笛的位置相等。要是它自身没有点小价值,哪得到此地位?有人以为胡琴上的音乐,大都粗鄙淫荡,不足登大雅之堂。此诚不明音乐之论。要知音乐的粗鄙与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故同一乐器之上,七情具能表现,胡琴又何能例外?”②
刘天华先生开始学习二胡时就遭到父亲的严厉斥责,甚至把二胡摔在地上。在后来的学习中,其妻子一开始也不理解,认为是没有出息之举。可刘天华先生认为二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挖掘的潜力,他冲破封建的传统意识,坚持不懈地学习,并多方请教,技艺不断长进。 1922年,刘天华先后被聘为北大音乐传习所琵琶导师,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国乐及小提琴教师。由于他教学突出,很快被提升为教授,声誉和地位得以大大提高,他也趁机创立专业二胡学科,将流行于民间的这一民族乐器引进了高等学府,使其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为现代专业二胡教育奠定了基础。
刘天华不仅是为二胡这件民间乐器大鸣不平,更重要的是提出了音乐艺术的价值和高低,不在器乐,而在作品和演奏。因此,刘天华下了大功夫,他结合教学经验,借鉴钢琴和小提琴的创作和演奏技巧,创作了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和十五首琵琶练习曲,初步奠定了这两件乐器的教学方式,继王心葵之后,在高等音乐学府里为二胡这件民间乐器争得了一席地位,使这个所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乐器参加了专业的音乐会,并培养了一批富有才干的演奏家。这些演奏家的风格对今天的民乐演奏家影响极大,使民间二胡的演奏方法在专业队伍中传承下来,为二胡教学的系统化,科学化迈开了第一步。
二、民族音乐创作技法的继承、革新和创造
刘天华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运用民族音乐创作技法,同时吸取西方
音乐进步因素的专业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我们仅从刘天华留下来的10首二胡作品中,可以总结出他在创作上的继承、革新和创造。
1、在作品曲式结构方面
刘天华创作的二胡作品,段落内部多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在段落之间多以变奏和核心音调展开手法贯穿全曲,音乐发展大多是递进的,乐曲高潮往往在尾部和最后一个段落。这与民间演奏由慢至快,最后在热烈中结束全曲的传统习惯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在曲式结构上,刘天华更多的是应用不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如《除夜小唱》、《苦闷之讴》、《独弦操》、《烛影摇红》等。也有多段体结构,如《闲居吟》、《空山鸟语》等等。他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借鉴西方三步曲式结构原则进行民族器乐创作的专业音乐家。但在借鉴的同时,刘天华非常注重乐曲的传统特色,总是在传统音乐形式的基础上赋予乐曲以新的因素。如在二胡曲《光明行》中,刘天华把传统调式转换手法(即主题B变宫音“si”解决到“la”、“sol”)与七声音阶中导音解决到主音(主题B1导音“si”解决到“do”)的不同方法,很自然地在一个段落里协调地结合起来,是大胆而成功的。
第三、四段是乐曲的展开部分。第三段是由主题A的旋律派生而成,运用不同音区的模进和调性的多次转换,象征着浩浩荡荡的行进行列和追求光明的潮流。第四段是由主题B的骨干旋律发展而成。尾部再现主题B的全部旋律,并用颤弓演奏,造成强烈的气氛,在高潮中结束全曲。
“刘天华在我国民族音乐传统习用的循环变奏(两个主题的变奏)的曲式结构基础上,采用西方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特点,加强了乐曲结构的严整性。”③
2、在作品旋律创作方面
在作品旋律的调式调性方面,刘天华的创作在五声、七声音阶基础上,除应用大、小调关系的特点外,已经开始注意到民间音乐中应用变宫为角和以凡代宫的移宫变调手法。变宫为角以原调变宫音“si”为新调的角音,如《光明行》、《良宵》、《月夜》、《闲居吟》等乐曲;以凡代宫即以原调凡音“fa”为新调的宫音,如《苦闷之讴》等乐曲。这种民间的调式、调性转换或游移的手法特点,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二胡作品旋律线的进行上,刘天华除应用民间器乐曲中最常见的四度、五度、小七度、九度的跳进外,大六度的应用也是很新颖的。特别是大三和弦的分解进行在很多乐曲中都有应用,它的价值不仅是引进新的因素,更可贵的是安排得巧、结合得好,既有民族特点、又有时代气息。
在二胡作品的旋律发展手法上,除大量应用民间的变奏、核心音调贯穿手法外,模进手法的应用、3/8、12/8节拍的大胆尝试以及类似华彩段落的安排,都表现了刘天华在创作上不断革新和进取的精神。
在二胡各把位旋律创作特点方面,刘天华认为“胡琴上有所谓的三把演奏法,为时尚未久,大约从三弦、琵琶等乐器上蜕化而来。以前用中、下二把者,大都将上把之音翻高一均或两均罢了,若利用各把之音色特制曲谱者,未知前闻。此《月夜》、《除夜小唱》二曲,仍旧个把的音色优点而作,故在中把者不可易为上把,在上把者不可易为下把,必一一照谱中所注指法演奏,方得曲中意味。”④可惜刘天华在二胡演奏技术改进上的这一设想,还未能实现就已经去世。但他在二胡的三个把位上,以核心音调贯穿的手法探索创作了别具一格的二胡作品《月夜》、《良宵》。
如《良宵》第一段旋律在上把,音乐流畅优美,浑厚如歌;第二段旋律在中把,音乐明亮刚进,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主要在下把,音乐高亢锐利,华彩多姿。作品显示出刘天华在传统器乐上的深厚修养和创作上对民族风格的革新与探求。
从作品内容方面看,刘天华的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1、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苦闷、彷徨及对理想的追求。如二胡曲《病中吟》、《苦闷之讴》、《悲歌》和琵琶曲《虚籁》。2、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如二胡曲《良宵》、《空山鸟语》、《月夜》、《闲居吟》和琵琶曲《歌舞引》。3、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如二胡曲《光明行》和琵琶曲《改进操》等。4、对理想得不到实现的忧虑与痛苦,如二胡曲《独弦操》等。这些作品的内容不仅表现了刘天华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反映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思想情绪,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心声。其作品的创作技法运用了我国民间常见的核心音调的重复变奏法、自由延伸、模拟等手法,采用以凡代宫、变宫为角的调性游移对比,乐句结构多采用起、承、转、合及合头、合尾等形式。同时巧妙地吸收了西洋技法中的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前奏曲式、进行曲式等结构形式以及移调、转调、离调及各种音程的跳进、大三和弦分解等乐曲发展手法,3/8、12/8节拍的应用等等
3、在二胡演奏技巧发展方面
刘天华创作和演奏中,右手在传统分弓、连弓基础上,借鉴了小提琴的盾弓、颤弓演奏手法,丰富了二胡的表现能力。左手在传统吟、揉、绰、注和倚音、垫音的基础上,又借鉴了钢琴轮指手法,以丰富二胡的演奏。刘天华认为中国弦乐器传统“散、按、泛”三声的演奏特点,“以泛音最为清越,若弃而不用,未免可惜。”⑤因此,在二胡作品《闲居吟》中首次运用了泛音演奏,“造成几处深远清妙之意境,为胡琴别开一生面。”⑥
刘天华可能依据宋代沈括著作《梦溪笔谈》中所提到的“稽琴一弦格”的历史记载,或受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的启发,创作了20世纪30年代的“二胡一弦格”《独弦操》。
刘天华创造性地提高和发展了二胡这件乐器的独奏能力,对二胡艺术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后来也有人对刘天华先生的功绩提出质疑,说是“中国就因为有了刘天华,导致我国现在的民族器乐洋不洋,中不中的。”
⑦这其实是一种复古思想的再现。刘天华先生的创作形式并非抄袭西洋,而是有选择地借鉴,其目的是吸取一些外来的营养增添我们民族音乐的活力。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创作技法,基本上以我国的传统为本,这一点,只要对其作品作深入了解,就能清楚地体会到。刘天华先生在西洋音乐方面有着极深的造诣,他精通西洋音乐理论和多种西洋乐器,小提琴的演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很受托诺夫的赏识。然而他致力于国乐改进,这不能不说是高度的爱国精神。他为了改进国乐,一生都是在贫困和勤奋中度过的。他所付出的劳动是“非一般人所能及的”,对民族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由于他的努力,使古老的音乐形式焕发出了无限生机,尤其是二胡,今天在民族乐器中已是佼佼者,但如果没有刘天华先生的努力,很难想象这门艺术现今会是什么样子,最起码也要落后许多年。刘天华毕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探索与发展,对中、西音乐有着辩证的认识,既不盲目推崇西洋音乐,同时也能正确对待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点和弊端,开创了全新的创作形式,创作了极具说服力的作品,向世人证明了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是其他任何形式无法替代的,这既是对“全盘西化论”的有力回击,也给死守陈规的“国粹主义”者以深刻的教育。
近些年来,我国民族音乐从收集、整理、研究、体系规范到作品的创作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更加多样,有的甚至把西洋的作品移植到民族乐器上演奏,这说明我们的民族乐器不仅能表达我们民族的韵味,也能表达异国的风格,体现出其多样性的功能特点,应该说这是一个尝试性的突破,可它并没有改变我们民族的特性。
三、热心拯救民间音乐
在收集、整理我国民间音乐方面,刘天华付出了艰巨的劳动,直至生命的最
后。受当时“美育”及“平民文学”的思想影响,刘天华主张音乐“要顾及一般
民众”。⑧
他在“国乐改进社”文件中制定了严格而完整的方案,如在各地招收致力于民间音乐的社员,调查各地域民间音乐的种类、形式、结构特点;了解各地对国乐和国乐改进的意见及各地学校对中、西乐教学的态度;向社会征集各种民间传统的乐谱、乐器、书籍、文章;计划成立国乐征集图书馆、器乐博物馆等等。这么宏大的计划和任务靠一个自发组织的小小的“国乐改进社”显然是难以完成的,然而刘天华先生就是凭着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顽强的意志,执着地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迈进。他自己经常到各类民间艺人聚集地(如北京天桥杂耍场等)收集记录各类民间音乐,为此曾使他染过多种疾病。他还经常把民间吹打的、街头卖艺的、耍猴的民间艺人请到家中,同他们一起演奏并记录他们的音乐。刘天华先生一生收集了大量的民间音乐手稿,其中有《佛曲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瀛州古调》、《梅兰芳歌曲集》以及大量的民间锣鼓乐谱、吹打乐谱和民间小曲乐谱。遗憾的是由于经费困难,《音乐杂志》只不定期地出版了十期,且篇幅有限。凝结他多年心血的许多手稿未能及时出版,他去世后,大部分失散。
刘天华先生不辞辛劳地拯救我国的民间音乐,体现了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也正是受他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更多的音乐家致力于收集、整理我国的民间音乐工作,因此,诸如《二泉映月》等精典作品才得以留传于世。
我们传统的音乐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色彩、社会风貌以及音乐特点,应该得到完整的继承和保存。但只有将它发展才会光大,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保存。如果总是强调传统而拒绝新的内容,也无从谈论发展。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还出现过许多外来音乐形式被我们的音乐文化所吸收融合的事实。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气魄宏大的体现。然而,到十九世纪后期,我们的音乐文化暴露出了一些弱点,并受到了西方音乐的挑战,尽管它也并非弱不禁风,但确实有被击败乃至同化的危险。正是刘天华先生的创新形式,使我们民族音乐的民族性得以巩固,后来者在其精神的鼓舞下,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使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刘天华先生的努力,开辟了民族音乐崭新的天地,为我们指出了民族音乐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在世界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刘天华先生的精神,开拓进取,积极创新,使民族音乐这颗明珠更加璀灿夺目,光芒永放。更要一直坚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注释:①刘天华
《音乐杂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28.10&& 45页
②袁静芳 《民族器乐》 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115页
③袁静芳 《民族器乐》 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106页
④袁静芳 《民族器乐》 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114页
⑤刘天华 《音乐杂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28.10&& 40页
⑥刘天华 《音乐杂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28.10&
⑦刘天华 《音乐杂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28.10&
⑧袁静芳& 《民族器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参考文献:《民族器乐》袁静芳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音乐通史教程》梁茂春、陈秉义著中& 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刘天华创作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9年出版
《民族器乐》第二版 &袁静芳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刘天华创作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9年出版
&&&&&&&&&&&&&
《中国音乐通史教程》梁茂春、陈秉义著&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 周青青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浅析刘天华二胡曲《光明行》的创新性[权威资料]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明行二胡独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