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有那些特色民居作文:服饰,饮食,民居?

当前位置:
>>>你的家乡在哪?你知道你的家乡有哪些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和富有地方..
&&&&& 你的家乡在哪?你知道你的家乡有哪些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吗?快写一写吧。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难度:偏难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你的家乡在哪?你知道你的家乡有哪些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和富有地方..”主要考查你对&&口语交际,情景写话&&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口语交际,情景写话
口语交际:是一项新鲜而古老的训练内容,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在平时训练中,要让口、耳、眼、手等多种感官并用在语言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情景写话:是要求考生依据特定的情境进行作答。“情景写话”类试题提供的情景往往密切联系生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口语交际题考查形式及应对技巧:主要通过书面形式的表述题来评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常见的考查方式是设置特定的情境,要求学生写出别人讲话的言外之意,或写出人物当时可能说的话,或写出讨论的焦点和不同意见,或围绕话题谈自己的看法,或对某些事物进行评价,等等。题目类型。1、“介绍”类:自我介绍、介绍朋友、介绍家乡、介绍一处名胜古迹、介绍一种动物或植物等等;2、“独白”类:说笑话、说故事、说愿望、说奇思妙想、说读后感观后感、说经验谈教训、说目击情况等等;3、“交往”类:道歉、祝贺、待客、转述、劝阻、赞美、批评、安慰、解释、采访、购物、问路、打电话、导游等等;4、“表演”类:当众演讲、致欢迎词、主持节目等等;5、“讨论”类: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怎么办、小小建议、小小讨论、小小辩论等。答题要求:1、言之有“礼”,即根据特定的情境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2、言之有“物”,即有具体内容,不讲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话;3、言之有“序”,即按一定的顺序说,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4、言之有“节”,即话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浅谈:一、口语交际于课堂(一)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自然交际1、实物展示法。形象直观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从而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使学生积极生动地加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例如《爱吃的水果》一课,我把“葡萄”、桔子、柚子、柿子、梨、苹果”寄放在水果盘中,学生的视觉、味觉、知觉一下被唤醒,很快地进入到交际的情境中。并在观察之后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能说出自己爱吃水果的特点,使交际有序,活跃地进行。2、巧用图画,再现情境法。都说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图画是展开形象的重要手段,现今的教材中配有形象生动的图画,图画实际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易于儿童接受,这样能唤起学生观察思考、说话的兴趣。如教《夏夜多美》这课时,我用投影出示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蚂蚁和睡莲的表情、动作,想想他们可能在说什么?同学们看着生动的画面,纷纷举手说:小蚂蚁快滑进水里了,挥着手向睡莲求救!另一个同学补充说:睡莲伸出双手,笑着说,不用怕,我来帮你。你看,形象的画面让他们看得多 真,还会说:“滑、挥、伸。”看得多仔细,说得多准确呀!小朋友就不难理解夏夜的“美”了3、师生共演,进入情境法。教师能参与学生的活动,师会成为学生更想活动的催化剂,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表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有趣的情节、人物,学生们有很大的兴趣,教师的参与更让他们有了动力,在师生共演中,进入情境,实现交际能力的训练。记得教学《坐井观天》这课,我扮演青蛙,同学们扮演小鸟,我入情地朗读,读活了这个故事,生动的表演,演活了故事,最后让同学们想象,跳出井口的“我”高兴吗?同学们从我的动作想象我看到了美丽的景象,从我的表情想象我说了:天真的无边无际呀!小鸟说得对,我真应该早出来看看,现在我知道了,我高兴极了!。”由于我的表演,让孩子更想说了,说的面也广了。4、组织活动,体验情境法。孩子们最常说的字是“玩”,因为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主题,在教学中,我,不妨多组织适合孩子们的有趣活动,让孩子们在一个愉快的活动中自然交际,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言之有物。《有趣的游戏》的教学让我深有体会。我让孩子们分组做自己觉得有趣的游戏,孩子们像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出教室,迅速组合好,进入了游戏,当孩子们玩得正高兴的时候,我打断了他们,游戏结束,看着孩子们满脸的失望,我顺势给孩子提出要求,只要能把游戏说得有趣,就可以继续玩。“老鹰捉小鸡”的小组说:“鸡妈妈张开双手当翅膀保护我们,老鹰快跑不动了还抓不到我们,还有的同学补充说,我害怕被抓住,所以跑得很快,不敢掉队。”“丢手绢”的小组说:“我蹲在那儿很紧张,其他同学补充说,我发现手绢,拿了手绢跑得像飞一样。”孩子们在他们熟悉的游戏中,说出了他们最真实的话,在快乐的活动中进行交际。
交际情景的创设是交际的首要条件,课文课程标准上列出了许多创设方式,我们教师应在教学中有目的、有创造性地创设情境,整体性呈现情境,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关照孩子的交际能力,充实学生的话题。(二)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交际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要求:学生应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情景的创设为交际做好了前期准备,下一步,老师的任务还应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1、有序观察,按序交际学会观察,特别是学会有序观察是学生顺利交际的一个基本方法,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我会讲》时,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每幅图,看懂每幅图,通过看第四幅图,让学生想猴子们用什么办法捞回了球,小组互评,谁的办法好。让学生养成有序观察,认真思考,按序交际的好习惯。2、认真倾听,灵动交际倾听是学生顺利进行交际的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时,应不忘引导学生听别人说话要认真、专注,听清楚别人表达的意思,以便能对别人的话做出及时反应,灵动交际
二、践交际本领于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交际的舞台,就是学生交际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还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在学校生活中,实践交际本领学生在校时间至少有6小时,在这段时间,学生之间要发生许多的事,这就是进行交际的契机。开学初的班干部选拔,选谁?为什么选他?同学之间的交流就是一种口语交际,如何夺得每周“流动红旗”,让学生出谋划策,之间,学生进行了口语交际。下课时,学生针对上课时不明白的问题和我交流时,我们在走廊上进行了十分钟的口语交际。(二)在家庭生活中,实践交际本领学生生活的时间最长的还是在家庭中,因此,让学生实践交际能力的机会,延伸到家里是非常有必要的,于是,我做了这样的尝试;我让学生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讲给父母亲听,内容不限,可以是班上发生的,校车上发生的,路上看到的、听到的。也可以是和兄弟姐妹之间发生的事,可以是趣事,可以是为某一事,俩人之间进行的或争执、或交流,把这些过程录音下来,每周评出“交际能手”,并在班级“展播”,这对于内向的孩子也是一种有效的交际途径。做了这样的尝试之后,我深刻地发现,交际的时间跨度大了,不再局限于学校;愿意交际的面广了,不再局限于个别人;交际的内容多了,不再言之无物;交际的话题多了,不再言不由衷。。总之,只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创造宽松、愉悦的交际环境,就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水平,为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现相似题
与“你的家乡在哪?你知道你的家乡有哪些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和富有地方..”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77026014150024386250397341【图文】《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6.86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有什么特色他们的服饰饮食民居500字_元代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419贴子: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有什么特色他们的服饰饮食民居500字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范文一:汈汊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地理
程良武2016.3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新授课1、理解气候、地形、地质和生物等自然因素对我国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2、运用地图、图片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服饰和饮食特色。 3、培养理解与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情感。大体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地方文化特色理解气候、地形、地质和生物等自然因素对我国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一、激趣引入,提出问题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民居,提问:“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民居会不一样?”学生自由发言。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出示课题《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研究问题(一)导学提示一:请同学们快速预习课本P30—P3页内容,在重点知识点下划线,独立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19页自主学习。(实在不懂的可以请教本组同学) 【流程】独学——合作——展示(二)导学提示二: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民居是满足这种需求的建筑。要保护人类不受洪水、寒冷等自然条件的干扰和损害。展示一组民居图片,比较这些民居特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差异? 学生观察图片,比较南北方民居在屋顶、门窗、墙壁等方面的差异。【流程】独学——合作——展示——随机抽查【评价】科代表颁发自学星或者科代表课前检查颁发自学星小组抽签,派代表展示,兰花仙客发言评价加倍导学提示三:(抽到一号签小组派代表展示)图片展示吊脚楼和四合院,学生结合课本分别介绍他们的特点,并思考他们的建筑形式与气候的关系。图片展示窑洞和竹楼,学生结合课本分别介绍他们的特点,并思考他们的建筑结构、材料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流程】独学——互学——展示导学提示四:(抽到二号签小组派代表展示)PPT出示东北人的着装,让学生对比身上的衣服,看看不同之处,讨论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出示各个地区的服装,请学生解释差别的原因藏族人民穿的藏袍可以适应当地(
)。 A.气候湿热的特点
C.昼夜温差大的特点B.气候干旱的特点 D.日照强烈的特点【流程】独学——互学——展示 【评价】科代表指定梅花居士颁发合作星导学提示五:1、 吊脚楼一楼为什么是空的?2、竹楼和吊脚楼有一些类似,但是全是用竹子搭建而成,为什么? 3、有没有同学住过窑洞?感受是怎么样的? 4、为什么东北的床下要生火?窗户要这么厚?【流程】独学——互学——展示 【评价】教师指定牡丹花魁颁发创新星。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到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居住、服饰和饮食文化。从蒙古包、黄土窑洞到傣族竹楼,从羊肉马奶到面包大米,从皮衣 棉袄到单衣短衫,各地的居住、服饰与饮食文化都非常有特色。而这些地方文化的差异的形成,其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自然环境。
【流程】独学——合作——展示【评价】快速完成,能准确叙述,表达完整者得启明星。1.(2011·福建安溪)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列自然景观或人文活动与我国北方地区相符的是(
)。A.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 C.滑冰是人们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B.代表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D.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2.下面四幅文化景观图反映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着多姿多彩的(
)。A.校园文化
C.地方文化
A.竹楼B.饮食文化 D.建筑文化C.四合院3.老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是(
)。B.冰屋D.窑洞4.冬暖夏凉、节约土地和木材的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
)。A.东北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D.青藏高原5.在2010年世博会的展区中,窑洞引起了各国参观者的浓厚兴趣。我国北方窑洞的建造方法是A.利用原始洞穴加以改造而成
C.利用黄土的直立性直接挖成
A.炎热多雨
A.鲁菜B.将黄土用水搅拌后做成土坯再建造D.背倚山坡利用砖木材料建造而成C.四季分明
C.维吾尔族
C.粤菜D.寒冷潮湿 D.藏族 D.湘菜6.竹楼式的民居反映的自然环境是(
)。B.干燥少雨
B.川菜7.由于气温日较差大,牧民们往往穿着可露出一只胳膊的服饰的民族是(
)。 8.“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麻婆豆腐”所属的菜系是(
)。 读上图,完成第9~10题。9.根据图中民居的建筑风格及民族服饰,判断该地区是(
)。 A.青藏高原地区
C.黄土高原地区
A.维吾尔族B.内蒙古高原地区 D.云南西双版纳地区C.鄂伦春族D.藏族10.根据图中民居的建筑风格及民族服饰,判断居住在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是(
)。B.傣族11.连连看:将下列相关地理事物用线连起来。【流程】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批改——小组抽签,荷花盟主上报结果 【评价】班长根据各小组均分颁发智慧星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一、 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1. 气候 2. 地形3. 地质和资源二、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三、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原文地址:汈汊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地理
程良武2016.3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新授课1、理解气候、地形、地质和生物等自然因素对我国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2、运用地图、图片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服饰和饮食特色。 3、培养理解与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情感。大体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地方文化特色理解气候、地形、地质和生物等自然因素对我国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一、激趣引入,提出问题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民居,提问:“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民居会不一样?”学生自由发言。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出示课题《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研究问题(一)导学提示一:请同学们快速预习课本P30—P3页内容,在重点知识点下划线,独立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19页自主学习。(实在不懂的可以请教本组同学) 【流程】独学——合作——展示(二)导学提示二: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民居是满足这种需求的建筑。要保护人类不受洪水、寒冷等自然条件的干扰和损害。展示一组民居图片,比较这些民居特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差异? 学生观察图片,比较南北方民居在屋顶、门窗、墙壁等方面的差异。【流程】独学——合作——展示——随机抽查【评价】科代表颁发自学星或者科代表课前检查颁发自学星小组抽签,派代表展示,兰花仙客发言评价加倍导学提示三:(抽到一号签小组派代表展示)图片展示吊脚楼和四合院,学生结合课本分别介绍他们的特点,并思考他们的建筑形式与气候的关系。图片展示窑洞和竹楼,学生结合课本分别介绍他们的特点,并思考他们的建筑结构、材料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流程】独学——互学——展示导学提示四:(抽到二号签小组派代表展示)PPT出示东北人的着装,让学生对比身上的衣服,看看不同之处,讨论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出示各个地区的服装,请学生解释差别的原因藏族人民穿的藏袍可以适应当地(
)。 A.气候湿热的特点
C.昼夜温差大的特点B.气候干旱的特点 D.日照强烈的特点【流程】独学——互学——展示 【评价】科代表指定梅花居士颁发合作星导学提示五:1、 吊脚楼一楼为什么是空的?2、竹楼和吊脚楼有一些类似,但是全是用竹子搭建而成,为什么? 3、有没有同学住过窑洞?感受是怎么样的? 4、为什么东北的床下要生火?窗户要这么厚?【流程】独学——互学——展示 【评价】教师指定牡丹花魁颁发创新星。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到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居住、服饰和饮食文化。从蒙古包、黄土窑洞到傣族竹楼,从羊肉马奶到面包大米,从皮衣 棉袄到单衣短衫,各地的居住、服饰与饮食文化都非常有特色。而这些地方文化的差异的形成,其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自然环境。
【流程】独学——合作——展示【评价】快速完成,能准确叙述,表达完整者得启明星。1.(2011·福建安溪)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列自然景观或人文活动与我国北方地区相符的是(
)。A.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 C.滑冰是人们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B.代表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D.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2.下面四幅文化景观图反映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着多姿多彩的(
)。A.校园文化
C.地方文化
A.竹楼B.饮食文化 D.建筑文化C.四合院3.老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是(
)。B.冰屋D.窑洞4.冬暖夏凉、节约土地和木材的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
)。A.东北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D.青藏高原5.在2010年世博会的展区中,窑洞引起了各国参观者的浓厚兴趣。我国北方窑洞的建造方法是A.利用原始洞穴加以改造而成
C.利用黄土的直立性直接挖成
A.炎热多雨
A.鲁菜B.将黄土用水搅拌后做成土坯再建造D.背倚山坡利用砖木材料建造而成C.四季分明
C.维吾尔族
C.粤菜D.寒冷潮湿 D.藏族 D.湘菜6.竹楼式的民居反映的自然环境是(
)。B.干燥少雨
B.川菜7.由于气温日较差大,牧民们往往穿着可露出一只胳膊的服饰的民族是(
)。 8.“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麻婆豆腐”所属的菜系是(
)。 读上图,完成第9~10题。9.根据图中民居的建筑风格及民族服饰,判断该地区是(
)。 A.青藏高原地区
C.黄土高原地区
A.维吾尔族B.内蒙古高原地区 D.云南西双版纳地区C.鄂伦春族D.藏族10.根据图中民居的建筑风格及民族服饰,判断居住在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是(
)。B.傣族11.连连看:将下列相关地理事物用线连起来。【流程】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批改——小组抽签,荷花盟主上报结果 【评价】班长根据各小组均分颁发智慧星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一、 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1. 气候 2. 地形3. 地质和资源二、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三、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范文二: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1. 举例说说我国民居、服饰、饮食方面的地方特色。(重点)2. 举例说明我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重点、难点)3. 运用地图、图片说出我国地区居民、服饰、饮食特色。学习过程:一、复习上堂课重点知识。1.我国铁路干线分布特点:________地区稠密,________地区稀少,原因是________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人口稠密。2. 我国铁路的“三横五纵”(纵:南北方向,横:东西方向)(1)五纵(南北向的铁路线):京哈线──京广线,____________,京沪线,同蒲线──太焦线──____________,宝中线──宝成线──成昆线;(2)三横(东西向的铁路线):大秦线──京包线──包兰线,____________──兰新线,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____________。3.我国重要的国际航空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4. ________航运是我国内河航运的主干和发展重点,被称为“____________”。二、学习“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1.民居要适应自然环境,使人类免受如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等的干扰和损害。2.自然环境之中的气候、地形等对民居影响非常大。(读图思考)(1)气候对民居的影响举例:南方民居有:____________,西北内陆民居有:____________。讨论:为什么南方地区屋顶坡度大且窗户小?北方地区屋顶坡度小且窗户大?答:南方________,屋顶坡度大,便于________;窗户较小,可减少________、降低室内________。北方________,屋顶坡度小;窗户较大,利于在冬季获取更多的________。(2)地形对民居的影响讨论:为什么贵州和湘西的房屋建成吊脚楼?为什么华北地区的房屋建成四合院?答:贵州和湘西地区大部分地形属________,地势崎岖,因而需要顺应山坡地势而建造成吊脚楼。华北地区地势________,可以比较有规则地布局房屋,所以可建成四合院。(3)就地取材建房讨论:黄土高原的人们是利用黄土什么特性而挖建窑洞的?这些窑洞有什么优点? 根据傣族竹楼的特点,推测当地的气候环境是怎样的?答:黄土高原的人们利用黄土________的特性挖建窑洞,具有________的优点。云南傣族居住区属________气候,建造竹楼居住是为了免受________气候环境的干扰。三、学习“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1.人们的服饰要适应当地的____________。2.分析:通过看傣族、蒙古族、藏族的服饰图片,分析这些少数民族服饰为了适应怎样的气候特点。傣族服饰为了适应____________的气候;蒙古服饰既有__________作用,又便于____________;藏袍是为了适应____________的气候。四、学习“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1.举例说说我国的菜系。2.比较北方、南方的风味食品的不同之处。举例说说南、北方有什么风味食品。3.说说东北地区、湖南、山西、新疆等地饮食习惯,以及说出是因受什么自然环境影响的。
答:东北地区因为冬季____________,所以当地居民有贮藏冬菜和腌制酸菜的习俗。 湖南人受____________的影响而喜欢吃辣山西人受____________的影响而喜欢食醋新疆____________气候,人们为了便于存放、携带而制作了____________这种面食。四、小结本节课重点知识。(复习以上各知识点)五、练一练1、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所穿的藏袍反映了当地(
)A、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B、气温高,年温差大C、降水多,常年风沙大
D、降水少,日照时间长2、我国华北地区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是
)A、两面破式民居
D竹楼3、湘西少数民族居住的吊脚楼能够反映当地
)A、地势高峻
B、山区多岩石
C、地形开阔平坦
D、地形崎岖多山4、东北地区的居民有挖窑储藏冬菜和腌制酸菜的习俗,是因为当地( )A、物产丰富
B、土地不足
C、冬季寒冷 D、交通落后5、下列关于四合院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地区
B青砖灰瓦,色泽不艳C、南窗不大,利于光照
D建筑结构主要考虑通风散热6、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中不包括
)A、山东菜系 B江苏菜系 C广东菜系 D东北菜系7、我国山区的人们建筑房屋时,可以利用的主要材料是(
)A、岩石B、黄土C、砖瓦D、钢铁8、傣族妇女喜欢穿
)A、窄袖短衣和筒裙
B、毛皮大衣
D、和服9、下列各项能作为区别我国各民族的重要标志是(
)A、文化程度
B、经济收入
D、服饰10、我国下列地区中,多就地取材建造石屋的是(
)A、内蒙古高原 B、横断山区
C、东北平原
D、海南岛11、下列服饰与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是(
)A、西双版纳——妇女穿短衣和筒裙B、东北地区——四季均穿单薄的衣服C、西北地区——藏袍D、江南地区——妇女出门爱戴头巾或面纱12、藏袍服装一天内的不同穿法,主要影响因素是(
D、气温13、下列菜系中,以麻辣、辛辣为主要特色的是(
)A、粤菜菜系
B、闽菜菜系
C、川菜菜系
D、鲁菜菜系
范文三: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第 1 片:标题。 第 2——4 片:领略祖国各地不同风格的民居。 第 5——17 片:分析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气候降水、气温以及地 形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了解民居风格对当地水、热环境的 适应;分析地形,了解民居的分布格局和材料选取的合理性。 第 18——20 片:课堂练习。 第 21——25 片:了解我国服饰文化的地方特色。 第 26——45 片:通过欣赏了解各地著名的菜系,体会我国饮食文化的地方特色。 第 46——49 片:拓展地方戏剧,让学生大体知道有哪些地方戏剧,体会地方戏剧文化 的差异。 第 50 片:小结地方文化差异的自然、社会因素。
范文四:课题: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2014年3月 日使用)姓名:
评价:【学习目标】1、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2、 能够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3、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人地观【课前预习】1、 根据课本P30“学习指南”阅读课文。2、 阅读地图册P16—17地图。3、 我的困惑:【小展示】1、读课本P31图B、C、D、E,思考:民居与当地气候和地形有什么关系?2、读P32图F、G思考:根据傣族竹楼手特点,推测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大展示】1、 读P33图H、L、K说说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2、 读P34图L、H说说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得分比较少的小组小结。我展示
学习资料,注意保留【课堂检测】连线题内蒙古(蒙古族)
四合院北京(华北地区)
蒙古包苏州(长江中下游地区)
江南民居陕西(黄土高原)云南省(傣族)新疆(西北地区)湖南和湘西西藏(青藏高原)【课后训练】P35复习题2、3题【课后反思】我展示
我快乐平顶屋
窑洞 我成功
学习资料,注意保留
范文五:江口中学七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第一课时)班级:
小组:编写者: 覃新锋
审核者:姚立福
上课时间:
课时:1学习目标1.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2.认真体会我国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地方特色。重难点:理解不同地域的民居、饮食、服饰特色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一、自主学习1. __________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需要。2.气候影响民居的建筑形式。一般来说,南方
,农民可以在上面
。3.地形对民居影响也非常大。如:贵州和湘西山区,顺山坡地势建的
,华北平原地势平坦,住房布局规则的。4.人们在建房时,总是就地取材,以降低造价,如:山区利用岩石建的
,黄土高原利用黄土建的
,傣族、壮族利用竹木建的
。二、合作探究小组分工合作,讨论不同的民居都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请填写下表。课堂训练1.如图属于以下哪个地区的民居景观(
)A华北平原
B 东北平原
C 黄土高原
D 内蒙古高原2.老北京建筑民居代表是(
D 窑洞3.竹楼式民居反应的自然环境是(
)A 炎热多雨
B 干燥少雨
C 四季分明
D寒冷潮湿4.南方屋顶坡度大,而北方屋顶坡度小甚至是平顶,影响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D 太阳辐射5.将下列各种民居形式与分布地区和特点连线。分布地区
特点内蒙古牧区
四面有房屋,中间是院子墙体厚重,多青砖灰瓦华北地区
易于拆装,以适应经常搬迁的游牧生活黄土高原
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在坚实的崖面上挖掘而成云南西双版纳
楼上住人,楼下放杂物,饲养牲畜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第二课时)班级:
小组:编写者: 覃新锋
审核者:姚立福
上课时间:
课时:1学习目标1.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2.认真体会我国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地方特色。学习重难点:理解不同地域的民居、饮食、服饰特色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一、自主学习1、服饰的基本功能是
等。2、冬季,东北地区的人们常常穿着_______、________的衣服,戴着__________、__________等。海南岛的人们穿着_______、________的衣服,戴着_____ _____。3、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
;男子一般都穿
。蒙古族的
等服饰既有较强的
。4、自然环境对服饰的等要素有着深刻的影响。各个民族的服饰无不显示出了
。5、自然环境影响着各地农作物的种类,从而影响到饮食的材料和做法。例如:南方盛产
,风味食品有
等;北方盛产
,风味食品有
等;山区的特色菜
以为主,海边的特色菜以
著称。6、我国著名的菜系有
等三、合作探究1、新疆各族群众为什么喜爱吃馕?山西人为什么喜欢吃醋?2、炖菜是东北人十分喜爱的菜肴,当地人常把肉、土豆、白菜、萝卜等一起放在锅里炖熟而食。请你从气候和物产等方面分析炖菜在东北受欢迎的原因。四、课堂检测1、一天中,藏族同胞穿藏袍的方式不一,主要是因为(
)A多年的风俗传统
B 青藏高原一天中气温变化较大C为了接受更多的阳光,进行日光浴
D 青藏高原气候高寒2、下列菜系中以麻辣、厚味著称的是(
D 闽菜3、暑假期间,张明和爸妈去外地旅游。在那里,他们喝到了新鲜的牛奶和奶茶,还参加了一种叫“那达慕”的盛会,领略了激动人心的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比赛。请问:张明一家最有可能去的地方是(
)A天山牧场
C 内蒙古高原
D青藏高原4、下列民居中,为华北地区传统建筑形式的是(
D 窑洞5、傣族男子喜欢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和肥大的长裤反映了当地(
)A气候炎热湿润
B气候温暖宜人
C气候寒冷干燥
D气候阴冷潮湿6、区分各民族最明显的标志是(
D 文化艺术7、下面不能反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一句话是A.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C.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D.要想富先修路。一、知识与技能: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2.能够运用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说出我国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地区并结合相关地图分析说明分布的原因。3.运用相关地图及资料,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理解我国制定土地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4.我国农业分布特点,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4.结合实例分析说明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5.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联系前面的地形、气候知识进行读图分析,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2.能联系实际,理解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现实意义。3.能运用实例说明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理解“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现实意义。4.学会将我国的土地资源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在对比中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并从中学会比较的方法。5.会用统计图表分析我国各种土地资源类型的构成比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联系生活,理解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能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利用、开发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因地制宜观以及正确的资源观。知识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对于土地资源、农业与生活的关系比较清楚。另外前面对于中国自然环境特点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学生能够阅读多种地图和图表,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对于农业、主要农作物分布的语言描述不准确,对多要素的综合分析能力还有欠缺。重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难点: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教育。导入新课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导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说明土地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的土地资源与农业的状况如何。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阅读P10第一段,认识土地的重要性: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联系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读P10图B、P11图C,思考: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有哪些?2.各种类型所占比重如何?3.我国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是怎样分布?4.找出800毫米和400毫米的降水量线。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主要有林地、耕地、草地、难利用土地(沙漠、荒漠、戈壁、石山等)。2.中国土地利用类型比重:草地40.9%,林地31.9%,耕地12.7%,其他12.7%。3.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分布:(1)东部季风区:耕地和林地耕地:以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南方地区降水多,气温高,气候湿润,水田广布。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等。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气温略低,主要是旱地,例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林地: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西南林区(横断山脉)、南方林区(东南丘陵)。(2)西部非季风区:草地和难以利用土地(戈壁、沙漠、荒漠、石山)(三)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引导学生读课文及P12的图表资料,对比其他国家的土地,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记住总面积、耕地面积、林地面积的排名)2.山地多、平地少3.后备耕地资源贵乏,且分布偏远。课堂小结。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2.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一)土地的重要性(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耕地、草地、难利用土地。(三)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东部季风区:耕地和林地
(南方水田,北方旱地)西部非季风区:草地和难利用土地(四)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2.山地多,平地少3.后备耕地资源贵乏导入新课:复习引入,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特点是怎样的,这会对我国农业产生什么影响?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农业与我们指导学生看书,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农业有什么意义。 师生讨论总结:1.农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不同,则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五个部分。2.农业的部门:农、林、牧、副、渔业五个部门。3.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为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我国是一个有8亿多农民的大国。因此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所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指导学生读课文及地理图册,认清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和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思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2.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我国有几大林区?3.西部非季风区降水稀少,主要以什么农业为主?师生总结:1、东部季风区:种植业和林业。南方水田,种水稻;北方旱地,种小麦、棉花。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2.西部非季风区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由“探索”活动引入,让学生讨论,说明选择“生产什么好”的理由,教师点评,引入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1.什么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呢?2.举例说明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总结:1.在农业生产中,各地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把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宜它发展的地区,称为“因地制宜”。例子:华北平原种植小麦,地形平原,土地类型耕地(旱地),气候特征:季风区,雨热同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种水稻,平原,耕地,高温多雨横断山脉,山地,林地,高温多雨(四)我国农业发展的情况发展方向与对策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2.抓紧粮食生产,建立商品粮基地。3.运用科技发展农业。三、珍惜每一寸土地 其实保护耕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14的实验、P15页的图片,思考:我国土地利用中受到哪些不同程度的破坏,存在什么问题,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总结: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乱占耕地,乱砍滥伐,草场超载2.对策: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范文六:《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香河九中
王淑梅教学目的:1、理解气候、地形、地质和生物等自然因素对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影响。2、运用地图、图片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服饰、饮食特色。3、通过对我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的了解,培养理解与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情感。教学重点:大体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等地方文化特色教学方法:启发谈话、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民居,提问:“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民居会不一样?”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出示课题《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二、讲解与组织教学1、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课件展示: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民居是满足这种需求的建筑。要保护人类不受洪水、寒冷等自然条件的干扰和损害。展示一组民居图片,比较这些民居特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差异?学生观察图片,比较南北方民居在屋顶、门窗、墙壁等方面的差异。出示四张民居图片,哪幅是南方的?哪幅是北方的?为什么?(学生回答) 复习: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图和中国温度带图,回忆气候的两个基本因素?南方、北方气候特点?(学生回答)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表格:小结:气候影响民居的建筑形式。图片展示吊脚楼和四合院,学生结合课本分别介绍他们的特点,并思考他们的建筑形式与气候的关系。吊脚楼的特点:是居住在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多见于湘西、贵州等地区,依山就势而建。四合院的特点:四面有房屋,中间是院子,颜色较深、墙体较厚、南窗较大。有利于吸收热量、防风防寒、获取更多的光照学生观察图片,完成表格:小结:地形对民居影响也非常大。图片展示窑洞和竹楼,学生结合课本分别介绍他们的特点,并思考他们的建筑结构、材料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人们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 。当地取材,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好,结构均匀等特点,在坚实的黄土沟谷的崖面上挖掘而成的。具有省工、省力、省地、冬暖夏凉等优点。竹楼:由竹子制成,一楼用来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二楼用来住人。1. 可以通风散热,防潮、防虫防兽。2. 可以就地取材。小结: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生物资源不同,建筑材料也不同。图片依次展示蒙古包、骑楼和土楼,教师介绍三种民居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它们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课堂检测:连线题说一说:你家乡的民居有什么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三、课堂小结四、板书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一、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1. 气候2. 地形3. 地质和资源《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香河九中
王淑梅教学目的:1、理解气候、地形、地质和生物等自然因素对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影响。2、运用地图、图片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服饰、饮食特色。3、通过对我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的了解,培养理解与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情感。教学重点:大体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等地方文化特色教学方法:启发谈话、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民居,提问:“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民居会不一样?”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出示课题《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二、讲解与组织教学1、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课件展示: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民居是满足这种需求的建筑。要保护人类不受洪水、寒冷等自然条件的干扰和损害。展示一组民居图片,比较这些民居特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差异?学生观察图片,比较南北方民居在屋顶、门窗、墙壁等方面的差异。出示四张民居图片,哪幅是南方的?哪幅是北方的?为什么?(学生回答) 复习: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图和中国温度带图,回忆气候的两个基本因素?南方、北方气候特点?(学生回答)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表格:小结:气候影响民居的建筑形式。图片展示吊脚楼和四合院,学生结合课本分别介绍他们的特点,并思考他们的建筑形式与气候的关系。吊脚楼的特点:是居住在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多见于湘西、贵州等地区,依山就势而建。四合院的特点:四面有房屋,中间是院子,颜色较深、墙体较厚、南窗较大。有利于吸收热量、防风防寒、获取更多的光照学生观察图片,完成表格:小结:地形对民居影响也非常大。图片展示窑洞和竹楼,学生结合课本分别介绍他们的特点,并思考他们的建筑结构、材料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人们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 。当地取材,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好,结构均匀等特点,在坚实的黄土沟谷的崖面上挖掘而成的。具有省工、省力、省地、冬暖夏凉等优点。竹楼:由竹子制成,一楼用来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二楼用来住人。1. 可以通风散热,防潮、防虫防兽。2. 可以就地取材。小结: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生物资源不同,建筑材料也不同。图片依次展示蒙古包、骑楼和土楼,教师介绍三种民居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它们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课堂检测:连线题说一说:你家乡的民居有什么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三、课堂小结四、板书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一、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1. 气候2. 地形3. 地质和资源
范文七: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教学目的1、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2、理解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教学重点大体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等地方文化特色
教学方法:启发谈话、比较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人,每天都要吃饭、穿衣、睡觉,为什么今天的我们和北京人吃的、穿的都不太一样呢?让我们来看看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的影响(小活动)对照对比一下P30面的三张图片。仔细观察,三位藏族同胞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穿藏袍的方式有何不同。让学生能通过自主活动讨论来探讨出答案。二、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1、图片展示:传统的、较老的南方民居传统的北方民居比较南北方民居特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差异(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讨论来探讨出答案)2、图片展示:北京四合院提问:四合院这个“四”指的是?假如你是一家之主你该住哪个房屋?为什么假如房主有一妻一妾,妻子该住那一边?你去朋友家的四合院做客,朋友会安排你住哪里?古时说“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大家闺秀又该住哪里?3、蒙古包观察课本31页C图,学生自学教师总结:因为蒙古这个地方自然环境比较恶劣,降水少,所以一般发展畜牧业,多为游牧民族,故人们澳不断地迁徙,房子要易搭易拆4、 吊脚楼提问:有没有那个同学住过吊脚楼?为什么一楼是空的?底下用多根木头支撑的意义何在? 教师小结:该地降水多,高温,动物种类多样,防潮防动物5、竹楼提问:竹楼和吊脚楼有一些类似,但是全是用竹子搭建而成,为什么? 学生:那里竹子多小结:当地为热带气候,竹子繁茂6、窑洞提问:有没有同学住过窑洞?感受是怎么样的?生:冬暖夏凉仔细观察课本F图窑洞周围的环境,教师讲解窑洞的原理7、东北火炕、窗子PPT出示双层玻璃窗子、火炕图片提问:为什么东北的床下要生火?窗户要这么厚?教师小结三、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PPT出示当天东北人的着装,让学生对比身上的衣服,看看不同之处 提问:差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出示各个地区的服装,请学生解释差别的原因四、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出示各地不同的美食图片,请了解的同学介绍教师补充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到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居住、服饰和饮食文化。从蒙古包、黄土窑洞到傣族竹楼,从羊肉马奶到面包大米,从皮衣棉袄到单衣短衫,各地的居住、服饰与饮食文化都非常有特色。而这些地方文化的差异的形成,其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五、练习巩固
范文八:“人人通,云教学”七年级地理下册(中图版)习题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1.下列少数民族与其主要民族文化组合,正确的是( )。A.朝鲜族—窑洞
B.傣族—泼水节C.蒙古族—藏袍
D.彝族—竹竿舞2.下面不能反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一句话是(
)A.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C.早穿皮袄晚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D.要想富先修路3.下列旅游资源中,全属自然风光的有(
)A.长江三峡、北京故宫、杭州西湖
B.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C.秦陵兵马俑、北京故宫、避暑山庄
D.八达岭长城、台湾日月潭、黄山4.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有(
)A.万里长城和北京故宫
B.西双版纳和昆明滇池C.秦陵兵马俑和山东黄山
D.南京明孝陵和从化温泉5、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穿的“不对称”的藏袍,是为了适应(
)A.青藏高原上稀薄的空气,防止缺氧
B.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C.藏族人民宗教信仰的要求
D.青藏高原上饮食习惯6、“衣、食、住、行”中的“行”也是一种文化,下列哪项是对我国南方与北方传统的出行方式差异的概括(
)A.南船北马
B.南甜北咸
C.南米北面
D.南湿北干7、最有价值、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是(
)A.地质地貌景观
B.城市面貌景观
C.地方文化特色
D.各地风味小吃8、将下列各种民居形式与分布地区和特点连线。分布地区内蒙古牧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云南西双版纳答案: 民居形式 窑洞 特点 四面有房屋,中间是院子,墙体厚重,多青砖灰瓦 四合院
易于拆装,适应经常搬迁的游牧生活 竹楼 蒙古包 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在坚实的崖面上挖掘而成 楼上住人,楼下放杂物,饲养牲畜1、C
10、A11、内蒙古牧区-蒙古包-易于拆装,适应经常搬迁的游牧生活华北地区-四合院-四面有房屋,中间是院子,墙体厚重,多青砖灰瓦
黄土高原-窑洞-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在坚实的崖面上挖掘而成
云南西双版纳-竹楼-楼上住人,楼下放杂物,饲养牲畜
范文九:藏地环境对藏民族饮食、服饰、住所的影响摘要:一定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民族民族文化、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依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具有不同的特色。藏民族的主体是在青藏高原上成长起来的,这里的自然环境与其他地区的差别很大,地势高、气候寒冷、冻土广布、交通不便、也不利与发展农耕业。因此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经过探索创造、融合、吸收、同化形成了一个不惧严寒、独具特色的藏民族。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服饰、饮食、住所、民间习俗、节庆、礼仪、宗教信仰,这是一个深受自然制约形成的一个系统的庞大的文化体系。而饮食结构、民族服饰、民居建筑风格是人文因素中与自然环境结合的最紧密的部分,也最能体现藏地环境对藏族民族文化的影响。关键词:藏地环境
民居建筑1 藏地的自然环境藏族分布的主体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海拔高是突出的地理特征,使该区成为我国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在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中、气候、水文、生物、资源等各要素也都具有其独特性,并对人类的活动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1.1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壳厚度最大,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海拔米,有许多米耸立于雪线之上的山峰.喜玛拉雅山脊平均海拔7000米以上.青藏地区与相邻地区的高差都超过米,显示出亚洲巨大而强烈隆起的地形单元,有“第三级”和“世界屋脊”之称。1.2 独特的高原气候和高寒景观1.2.1 高原气候青藏高原块体巨大,地处内陆,海拔极高,纬度偏低,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由于海拔极高,这里的年平均气压大部分在625百帕以下,为海平面气压的一半。高原上空气稀薄,天空显得的碧蓝。由于空气中的含氧量比海平面减少了35~40%,水的沸点降至84~87℃。青藏地区地势高,日出较早,日落较迟,空气洁净,水汽云雾也很少,因此大气透明度好、能见度高、日照长、辐射强。全年日照时间大多超过300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高原上的年辐射量绝大多数地区都在焦耳∕平方米。日照长,辐射强大大弥补了青藏地区温度低的不足,使冬小麦可以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生长,突破了“高寒禁区”,紫外线多、杀菌力强、病虫害少、对农牧业有利,同时也为太阳能的利用开发开创了广阔的前景。青藏地区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而冬季一月平均气温大部分在0~-13℃,高于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北部的温度。青藏地区的年平均日温差为14~16℃,尤其是夜间温度显著偏低。所以,与我国的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气候具有气温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特点。昼夜温差大使白天的光合作用时间长,夜间气温低使植物呼吸消耗少,提高了光能的有效利用率对牧草和作物的养分积累非常有利,成为发展农牧业的有利条件。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10~3月为干季,4~9月为湿季。由于高原昼夜温差大,日间多大风,水汽不易凝结,但夜间降温剧烈,使水汽冷凝成云致雨,因而夜雨很多。青藏地区为全国大风最多的地区之一,风季基本上与干季吻合。全年大风日数以藏北高原的最多,全区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年平均为50~100天。1.2.2 高寒景观青藏区位于中低纬度,第四纪以来大面积整体抬升,使内部变干变冷,而地势升高引起的温度变化远远超过了纬度因素的影响,使自然景观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一区域寒冷干燥,气候条件恶劣自然植被一般比较矮小稀疏,具有耐旱、耐寒、抗风、耐盐的生态特征。广布在高原上的是高山草甸,高原荒漠。垂直结构分异明显。水平方向上从东南向西北变干变冷,而自然景观相应的从森林到荒漠变化,依次出现山地针叶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和高寒荒漠。1.3
冻土青藏地区的冻土分布广泛,约占高原总面积的1/3,是我国主要的冻土区,也是世界中低纬度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冻土区。冻土层厚达30~70米,甚至超过百米。连续多年冻土分布于高原北部,岛状多年冻土分布于高原中部及藏南高原,季节性冻土发育于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等海拔较低处。冻土使地表冬季冻胀夏季融沉,地基变形强烈,道路翻浆,管道冰塞及管身脱节、断裂等,给施工、建筑、交通运输造成了很大困难。1.4
自然资源青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包括矿产、光照、水力、盐湖、冰雪、地热、森林、草场、野生动植物等,类型多样独特.1.4.1 湖泊资源青藏地区是我国湖泊最多的地区,约占我国湖泊总面积的48%,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区。咸水湖有丰富的鱼类,湖滨水草丰茂,是良好的天然牧场,也是水禽繁殖的理想场所。 湖中岛往往成为鸟类栖息的场所。1.4.2 森林草场资源青藏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本区东南不部和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峡谷区及祁连山等地林木树种多样材质良好,蓄积量大,森林面积仅次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在我国的四大草场中,西藏牧区位于第二位,是我国重要的高寒牧区。本区草场具有面积广阔、类型多样、牧草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强的特点。1.4.3
地热资源西藏位于全球性强烈活动带上,是我国大陆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已知的热田,水热田有420多个.地热活动地带的地热类型众多,主要显示类型有间歇喷泉、水热爆炸、热泉、温泉、热水河湖、气泉、沸泉、盐泉、碳酸泉等.地热是洁净的,不断更新的能源,可以用于发电和取暖,也可以提取有用元素和化学原料,或作为医疗和旅游胜地,建立暖化土壤和温室企业等,地热是高寒地区的特殊热源,今后会获得更广泛的利用。1.5
独特的野生动物资源—牦牛牦牛是“世界屋脊”的景观动物种,属大型偶蹄类动物,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珍贵的蓄种资源,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牦牛自被人类驯养以后,成为高原牧民赖以生存的生活和生产资料。牦牛耐寒、耐渴又善于走雪山、过水滩、越陡坡、常被用来驮运货物,在交通极其不便的高原上,牦牛成为藏民重要的交通工具,被誉为“雪域之舟”。牦牛除了作为藏民的交通工具外,还能产乳、产毛、产肉、牛粪也是很好的燃料,牛皮制作的牛皮筏同样也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2 藏族的饮食结构生活在“世界屋脊”之上的藏民适应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光照强烈日照时间长,季节性冻土和永久性冻土分布广泛,生物群落简单的高原环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生活习惯。藏民的食物结构简单,人们一般不食蔬菜,主要以食牛羊和奶制品为主。青稞为主要食物,青稞面、青稞酒、酥油茶、糌粑、牦牛肉是特有的食物.藏餐是藏族人民主要食品的总称,藏餐历史悠久,其主要食品具有很好的食疗功能。2.1 青稞青稞是大麦的一种,成熟后种子裸露,因此称为裸大麦.青稞具有耐寒性,抗旱性强,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耕作层土壤解冻时,即可播种。只要能发芽生长,苗期就不易受低温影响,在最暖月均温不足10℃,日均温≥5℃延续日数100天的高寒地区就能正常生长.但它的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由于青稞的耐寒特点,在作物播种面积中的比重随着海拔逐渐升高而增大,所以在全世界几乎只有青藏高原才有种植.青稞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10%~20%,而且青稞是麦类作物中含葡聚糖最高的作物.而葡聚糖具有降血压、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和抗肿瘤的作用,这是西藏人民患糖尿病和高胆固醇类疾病率低的主要原因。2.1.1 糌粑糌粑的主要制作原料是青稞,其实就是将青稞面炒熟后磨制而成的面。炒面更能耐饥耐寒,并且可以长期贮存,便于携带,食用方便。长期游牧的藏民将其携带身边,只要有水,就可拌出可口的酥油糌粑来,因此深受牧区和农区藏民的喜爱。2.1.2 青稞酒青稞酒是青稞发酵后酿成的一种低度酒,酸甜可口、老少皆宜,是节庆必备的饮品。青稞酒中的上品又是敬神和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用品。唱祝酒歌也是藏族人民最有意义的普遍习俗,谁来敬酒,谁就唱歌,歌词也是有敬酒人即兴编的。这从一个方面向我们说明了,藏族人民在严寒的环境中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理想。2.2 酥油酥油是从牛、羊、牦牛奶中提炼出来的饿油脂。其中以夏季从牦牛奶中提炼出来的酥油最好酥油是鲜奶中的精华部分,其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能够为人类提供必需的营养。在青藏酥油随处可见人们用它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可以打成酥油茶喝,也可以制作酥油糌粑,另可以制作炸制食品。其中酥油茶是藏族人酷爱的一种饮品。酥油不但是藏族人民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品,还被用来敬神、供佛、寺院里点的酥油灯就是用酥油做的燃料,寺庙里供奉的酥油花也是用酥油制作的。2.2.1 酥油茶藏民酷爱喝茶,这与藏民的饮食结构单调有关。他们日常食品以牛羊肉,奶制品等为主,这些食品中蛋白质,脂肪含量特别高,适合在高原的高寒的环境中御寒的需要。但这些食品属酸性食物,而奶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助于消化和调节人体酸碱平衡。2.3 肉类藏族人民喜食的肉类主要为牦牛肉和绵羊肉,藏民不吃山羊肉,绝对禁吃驴、马、狗、鱼肉。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食用这些高脂肪,高蛋白质的食品有助于抵御严寒.藏族人民还有食用生肉的习惯,且食用生肉讲究新鲜。3 藏族的特色服饰服饰是人的第二皮肤,是民族的标志。地理和自然环境好似决定服饰特点的最基础的原因, 藏族人民分布的主体在青藏高原,这里干燥寒冷、昼夜温差大、变化无常的天气,使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藏民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服装形式.藏族服饰最基本的特点是讲究实用,厚重保暖, 他们以动物皮毛和毛织品为原料,制作宽松肥大,便于骑射又坚韧耐用的袍式服装。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是决定服饰的直接原因.藏族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就是饰品,它就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藏民的信仰。藏族人特别喜欢“哈达”把它视作最珍贵的礼物每有喜庆之事、远客来临、拜会尊长、远行送别都要献上哈达以表敬意,这是藏民对白色崇拜的印证.此外卷起的毡帽,半脱袖的藏袍,长筒的皮靴,腰间带鞘的藏刀等都是其他民族地区所不曾有的服饰。3.1 哈达哈达是藏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的必备品。在藏族的社会交往中,之所以长期盛行使用哈达这一礼仪之品,是有哈达丰富的文化内涵决定的.藏族人民历来认为洁白无暇最能表达和象征人们真诚,纯净的心愿。所以哈达便成了藏民这一重要文化心理的媒介和载体。藏民崇尚白色的根源在于他们世代居住的地域环境,雪域高原的纯净使藏民产生了对皎洁无暇的本能崇拜,古印度佛教思想中存在尚白传统,随着佛教传入西藏而影响了藏族文化思想。在这些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才逐渐形成了藏族人民的尚白文化心态。藏民献哈达时双手捧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哈达正好与头顶平,以此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如意。3.2 藏袍藏袍是藏族人民的主要服饰,藏袍衣袖宽松袖筒长出手面三四寸,上衣一般没有纽扣,腰间束一根长带胸下突起,形成一个口袋,这样外出时可存放酥油、糌粑、茶叶、饭碗甚至可以放置幼儿。这是藏民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而形成的穿衣形式。袒露右臂是藏民特有的习惯和标志,由于青藏地区的日温差特别大,所以在天热或劳作时藏民根据需要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衣袖系于腰间,调节体温,必要时再穿上,不必全部脱或穿,非常方便。在夜间休息时,解开腰带脱下双袖又可铺一半盖一半,成为一个暖和的大睡袋,可谓实用方便。藏袍的一物多用从一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藏族人民的雄浑、粗犷、豪放、古朴与智慧。3.3 藏服中的饰品藏族服饰中的饰品既是藏民与自然和谐的象征,也是藏民精神追求的代表。在西北游牧藏民的佩件上都雕刻有鹿、牛、蛇、龙、鸟等各种图腾,这些是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遗迹。藏族男女佩带的佛盒,老年人常不离手的素珠,孩子项部用红绳串缀的各种护身符等都有宗教意味。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很多,有银、金、珍珠、玛瑙、玉、松石、珊瑚、琥珀等,运用广泛、造型美观、多为自然形状。妇女喜欢戴珊瑚、玛瑙、项链和银制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种腰刀、火镰、耳环、戒指、手镯等。3.3.1 藏刀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佩戴腰刀的习惯,藏族群众也有这一传统。藏族男女老少都携带藏刀,可用于防身,也可宰割牛羊作为食肉的餐具,而且也从外表现出一种威武感,代表了藏族彪悍的民族气质。具有生产、生活、自收、装饰四种功效的藏刀是藏民必备的重要工具。3.4 长筒皮靴藏族男女通行的长筒靴是适应青藏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服装。靴底一般高二厘米,腰高至小腿之上,靴底多用牛皮制成。冬季防寒,夏季防蚊虫叮咬。既实用又美观,显示了藏族人民坚韧朴素,率性自由的民族性格。3.5 藏族人民的帽子藏族帽子种类繁多主要有毡帽、礼帽、金丝花帽等,不同的帽子类型代表不同的民族性格、生活方式,不同的帽顶装饰代表不同的寓意。白毡帽是藏族人民非常常见的一种佩帽,夏秋季节,头上一顶毡帽就可显示藏民的英武和潇洒,帽边卷起成前低后高的扇形面。既可防晒又可遮雨。金花帽是用金丝,金花缎装饰冒顶的一种民族帽,藏族男女老幼都喜欢在节庆时带上金光闪闪的花帽,但不同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场合、节日,佩带的帽子类型有很大差别。例如在平时如果冒顶上没有任何的装饰,人们会认为你没礼貌不尊重人,而在丧礼或孝期冒顶上的装饰必须摘掉或遮住,以示哀悼。4 藏族的民居建筑西藏农林牧区建筑作为藏族的传统建筑的主体从形制、布局、结构、材料、装饰等各个方面都具备恶劣藏族传统建筑的鲜明特征,这是与高原民族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高原建筑的共性。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地广人稀,高原缺氧,交通不便等诸多客观因素致使以藏族为主体的高原民族以农区、牧区、林区的分布方式进行生产活动并形成了各自的居住风格。4.1 牧区民居藏北草原的牧民居室是以帐篷为主。西藏传统的放牧是以逐水草而居,一年当中需要搬迁几次,因此牧民居室选择帐篷是十分合理的,自然帐篷成了牧区的居室建筑的主体。牧区帐篷从质地材料上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毛质黑帐篷,
藏北牧民大部分时间都是居住在这种帐篷里。毛质帐篷是用牦牛身上毛根最粗的那部分毛捻成毛线编织而成的。毛质帐篷一律为黑色,外观上不加任何的装饰,一顶毛质帐篷可以容纳六七人,毛质帐篷浓重厚实、防风防寒、防雨防晒性特别强,而且耐磨、耐熏、经久耐用,它的诸多优点以使它深深的扎根在藏北牧区,成为牧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聪敏的牧民在冬季来临的时候还会用草坯或干牛粪筑成矮墙,以避风保暖。 另一类是棉布质白帐篷,这种帐篷室内凉爽、室外美观携带方便、缝制简单, 另外由于棉布材料幅宽长度大,制作起来可大可小。牧民们出于天性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热爱美的精神追求通常在白棉布帐篷的外观上大加修饰。每当夏季来临,水草肥美、牛羊强壮,牧民就用布料剪裁拼贴成云气、花卉、动物等图案缝贴在白棉布帐篷上,把一顶帐篷装点成一个精美的彩色拼贴艺术品。4.2 农区民居西藏农区建筑大多数是土木结构,而且土木建筑砌筑技术上都严格的遵守一个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西藏建筑共同的特点是平顶,无论是寺院建筑还是世俗建筑,农牧区建筑都一样,这是由于青藏地区雨量小的原故.除了平顶的特征之外,西藏农区墙体都很厚,房顶土层也很厚,加上房子要求坐北朝南,具备了冬暖夏凉的优点。西藏大多数地方处于高寒地区,这里降水量小、日照强、昼夜温差大、风沙天气居多。藏民针对这些自然条件,在建筑使用上作出这样的选择是藏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很好体现。另外,农区比起牧区来居住较为集中 ,交通运输方便.所以农区建筑容易形成群落格局。5 结语藏族人民的饮食结构、特色服饰、民居建筑充分体现了藏民族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具有的地域性,同时这些又是藏民族内在情感和精神追求在外显示出的民族性的充分体现。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对藏民族受地域环境影响形成的民族特性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除此之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节庆礼仪都是研究一个民族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的重要考查因素。参考文献[1]王恩涌,赵荣.人文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2]
杨武,吴昌考.中国民族地理学[M].中央民族学出版社, 1993.6[3]
李涛.中国地理[M](上、下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6[4]
程金城.中国西部艺术[M].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2.1[5]
陈秉智,次多.青藏建筑与民俗[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2[6]
侯德强,况颐.青藏铁路旅游必备手册[M].东方出版社,2007.1[7]
马捷,李海波. 在变老之前远去[M].中国青年出版社,
范文十: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1.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从而影响食物特色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例如海边以海鲜菜著称;江湖以河鲜菜著称;山区则以野味和山珍著称;干旱区的牛羊肉少膻味、瓜果菜质量佳。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属温带、暖温带气候,降水较少,大多为半湿润及半干旱地区,粮食作物为小麦、谷子、高梁等旱作物,因此风味食品以面制品为主。。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沛,水网密布,水稻广泛种植,因此风味食品大都用米制成。一般同一或地域相邻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相类似,其饮食文化差异相对较小;但若是自然地理环境反差较大,其饮食文化也会形成巨大反差。如西藏高原毗连四川盆地,因地理物候的截然不同以至于饮食文化形成了巨大反差。2.气候的冷热干湿以及不同的土质影响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大致概括了我国不同地域的饮食特点。这既反映了气候、土壤对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的影响。一年之中具湿冷气候的川、贵、湘嗜辣,其有祛寒除风湿的作用。但它们之间还有一定区别,川、贵重用干辣椒,而湘善用新鲜青椒,这是因为湘与川、贵终年阴湿有所不同,其还有一定的伏旱。山西黄土高原因含钙过多,使居民嗜酸,其有利于消除体内的钙沉积,可以克服各种结石病。贵州省许多民族喜欢酸食,这与长江中下游每年的梅雨以及贵州山地气候所造成的“天无三日晴”也有关系。“南甜北咸”也与物产和气候有关。南方气候温热,生长季长,蔬菜供应丰富,吃菜量平均高于北方,食物中加进的盐足以满足人体需要,因而淡些;而北方菜少,相对盐多,咸点;但两者盐的摄入总量差异不大。3.自然地理环境影响食物制作和烹调方法。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水的沸点低,煮食物熟的程度不及正常气压下的透熟,这也就是藏族等民族多喜欢焙炒青棵碾为粉末做糍粑吃的主要原因之一。东北气候寒冷,其冷冻食品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持续使用时间长,成为该区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冻肉、冻鱼、冻饺子等。此外,由于这里无霜期短,地产时鲜蔬菜品种和数量都不及关内,因而在旺产季节大量晾干菜以备冬春两季食用是各民族共同的习惯。同时每家都有数个大小不等的咸菜坛,腌制各种家蔬野菜。最具特色的,便是用白菜等腌制的酸菜,其也成为东北人民冬半年的当家菜。四川人的火锅情结有目共睹。多山、多水及四川盆地潮湿阴晦的气候,使川江上的船工和纤夫为了祛寒驱湿、也为了方便和节俭,在很早以前就发明了火锅的烹调方法并一直延续至今,且广为流传。4.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具有保护作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崎岖的山地、长年寒冷的冰天雪地、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原始森林、大片沼泽地区等。由于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与周围地区很少联系,也使其饮食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保持自己独有的特性。如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由于破碎的地形和原始森林的保护作用,少数民族彼此之间文化联系薄弱,近乎相互割裂和隔绝状态,因此每个民族都在自己特定的环境里形成自己特有的饮食文化并保留至今。随着边远地区的开发以及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自然地理要素对饮食文化的保护作用在减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具特色的民居仿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