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理论认为节奏感是先天的,为什么有些人天生招动物喜欢节奏

> 格式塔理论读书笔记
格式塔理论读书笔记
时间: 来源: 本文已影响人
篇一: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
浏览次数:331
格式塔理论自1912年由韦特海墨(M,Wetheimer)提出后,在德国得到迅速发展。由于苛勒(K,Kohler)和考夫卡(K,Koffka)的访美以及他们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这种新的理论引起了美国心理学家的注意。格式塔理论是心理学中为数不多的理性主义理论之一。格式塔学派以某些相当抽象的,与知觉和思维的性质及心理经验的结构有关的观念解释了熟悉的观察资料。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主要对知觉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学习是次要的和派生的现象,是无需特别关心的。而学习到的东西只是知觉组织的结果,并取决于知觉的组织律;个体所表现的行为取决于在解决当前问题时心智对眼前的情景结构的分析,依赖于对过去经验的利用。 格式塔学派也以动物试验来证明自己对学习中产生的变化的实质及其原因的理解。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试验,证明了黑猩猩的学习是一种顿悟,而不是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例如,在黑猩猩的笼子外放有香蕉,笼子里面放有两根短竹棒,用其中的任何一根都够不着笼子外面的香蕉。尽管黑猩猩常常将棒子扔向香蕉,连棒子都丢了,但拿起棒子玩时,顿悟的端倪就出现了。一旦棒子得以成功地使用,黑猩猩就寻找它并迅速加以利用。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是,一个名叫苏丹的黑猩猩,最后将两根棒子像钓鱼竿一样接起来,够着了香蕉。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起先把两根棒子接在一起多少有点偶然,然而苏丹一旦看到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就能够想到这个主意,而一次又一次把一根棒子插进另一根棒子的未端,以便够得着远处的香蕉。对于黑猩猩的这些行为,苛勒的解释是,在遇到问题时,动物可能审视相关的条件,也许考虑一定行动成功的可能性,当突然把一件工具的工具性价值(如棒子作为手臂的延伸)“看”作达到目标的手段,即看出两根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它便产生了顿悟,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一旦发现了这一方法在遇到类似情境时也就能够运用这一“领悟”了的经验。 总之,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之所以产生顿悟,一方面是由于分析当前问题情境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是由于心智能利用过去经验的痕迹,心智本身具有组织力的作用,能够填补缺口或缺陷,因此服从于知觉的组织律。 从以上对格式塔派学习理论的简要介绍之中,可以看出,格式塔和桑代克之间的明显对立在于顿悟和试误。但是格式塔心理学和联想主义心理学之间的对立更为深刻。格式塔理论强调整体观,反对联想理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的思想。他们假定知觉的组织律适用于学习和记忆。记忆中储存的是知觉事件的痕迹。由于组织律决定知觉的构造,也就决定了留在记忆中的信息的结构。在学习情境中,受试者构造和“领会”问题情境的方式非常重要,如果他们能利用过去的经验,确实正确“看清了”情境,他们就会产生顿悟。 顿悟学习理论受到了美国教育家们的欢迎。在杜威领导下的进步团体承认个人有更多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应当通过理解问题的结构,而不是对不理解的公式的机械重复进行学习。 格式塔学习理论强调整体观和知觉经验组织的作用,关切知觉和认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探讨记忆是如何反映知觉组织的,以及在理解学习任务之中,或在重建模糊的记忆中,或在把学习原理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如何产生的。这对美国流行的S-R联想主义来说是适当的解毒剂和挑战,具有积极的意义,启迪了后来的认知派学习理论家们。但是,他们把知觉经验组织的作用归因于脑的先验本能,带有严重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后来皮亚杰对此做了深刻的批判。篇二:索绪尔语言理论读书笔记 《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读书笔记 此书是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写的面相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生的系列教材之一。由刘玉屏和孙晓明编著。 此书在编写的编写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即上编:语言学理论,下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将语言学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结合在一本书中,先学习语言理论知识,在深入到第二语言习得,正是我选择此书的原因。 此次读书笔记以上编第二章内容为重点,即索绪尔的语言理论。
索绪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影响最大的一位语言学家,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语言理论及“语言和言语”、“能指和所指”、“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共时和历时”等现代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对后世的语言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也被比作语言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索绪尔被称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他的语言理论标志着人类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被称为“现代语言学开端”。
一、 索绪尔的成长和学术历程 1857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 1880年博士毕业,得到最高评价 1881年担任巴黎高等研究院比较与法学讲师 1891年拒绝法兰西研究院正教授职位回到日内瓦大学任教 1906年至1911年主讲普通语言学课程 1913年因病去世,享年56岁 1916年
学生根据索绪尔课程的听课笔记和其他一些资料把他有关普通语言学
的讲演内容整理成书,即《普通语言学教程》
二、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学术背景 首先,应该是索绪尔语言理论的社会学背景,索绪尔强调语言所具有“社会的”属性,把语言看作一种社会的属性,他指出,语言“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个人以外的东西。个人独自不能创造语言,也不能改变语言。语言只能凭借社会成员间通过一种契约而存在”。语言系统如同一切社会惯例一样,是一套所有成员都同意遵守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制度。这种系统通过教育强加给社会成员,每个成员没有别的选择。如同社会事实一样,语言也不受历时发展的限制。任何时期的语言都可以不问其历史状况而独立进行描写和分析。 其次是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心理学背景,其中以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潜意识概念”和格式塔心理学所倡导的“整体说”可做背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可以解释人们的语言行为,一个人并不能明确地说出他的语言知识,但他说话、听懂别人、识别语言错误时,无不受到语言规则的制约。而格式塔心理学里的“整体说”认为,在一切心理现象中,整体不是元素的总和,不应当把整体分析为元素,整天先于元素,并决定元素。索绪尔语言理论中的“系统”观念与当时自然科学重视整体研究的趋势及格式塔心理学的指导思想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三、索绪尔语言理论的语言学背景 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完整而自成体系,这种理论是他在反思前人和同时代学者语言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索绪尔对新语法学派 索绪尔身处历史比较语言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并受业于历史比较语言学大师,不可能不受历史比较语言学特别是新语法学派理论学的影响。 2.美国语言学家惠特尼的语言理论
惠特尼认识到了普通语言学理论的重要性,并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尽管在索绪尔看来他的语言理论还不够系统,但是他关于语言的符号性、惯例性、任意性、可变性、不变性等认识仍然对索绪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对索绪尔产生过影响的其他语言学理论学说
法国语言学家M.布勒阿尔、法国学者泰因、俄罗斯喀山学派创始人博杜恩?库尔特内、波兰语言学家克鲁舍夫斯基。 四、索绪尔的语言理论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索绪尔提出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主要是为了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以前的语言研究虽有无可争辩的功绩,但并未建成一门真正的语言科学,未弄清楚语言学的真正对象是什么。正因为此,《普通语言学教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用科学的方法确定语言学的真正对象。 索绪尔对语言你和言语关系的认识是辩证的。他认为,一方面,语言和言语是相互对立――语言的就不是言语的,言语的就不是语言的。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不属于说这种语言的个人,相反,个人应该付出很大努力来精通语言系统;另一方面,语言和言语又是紧密联系甚至相互依存的:要言语为人们所理解,并产生它的一切效果,必须有语言;同时,要使语言能够建立,也必须有言语。 语言的性质: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有能指和所指结合而成的符号,索绪尔将语言的性质归结为一种符号。 能指:音响形象 语言符号{ 所指:概念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有两个头等重要的特征――符号的任意性和能指的线条特征,前者被他称为语言研究的第一个原则,后者则被称为语言研究的第二个原则。 索绪尔也提出了“系统学说”,提出“系统学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说,被认为是使21世纪语言学不同于19世纪语言学的理论基石之一。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实际上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所决定的。 五、语言的共时状态与历时演变 在索绪尔的理论体系中,语言的共时系统和个别语言成分的历时演变是相互对立的。在共时―历时、系统―成分这两对对立的概念中,共时是与系统相联系的。历时是与个别成分相联系的。索绪尔认为,发生演变的只能是个别的语言成分,不可能是语言系统。 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所区别。 索绪尔将语言共时系统作为语言研究重点的另一个原因是,共时状态的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索绪尔认为,对于说话人而言,共时态是真正的、唯一的现实性,而历时态的作用只是帮助人们了解共时态形成的条件背景。语言的历时演变与语言使用无关。说话人只要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将各要素组织成话语,就可以用于交际了。因此,共时研究远比历时研究更为重要。 六、方法论之一:聚合关系和组织关系的区分 1组合关系由于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在话语中,语言单位总是一个接一个相继出现的。两个或几个相继出现的单位组成句段。在一个句段内,前后相继的两个或几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属于组合关系。 2聚合关系因心理联想聚集在一起的单位形成一个个集合,这些集合内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 索绪尔区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他指出,任何语言要素都分别处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中,任何一个语言系统都可以归结为这两种关系,语言学家可以采用这两种关系分析和解释语言结构。语言学的人物,就是确定这些语言单位或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而研究连接这些单位或成分的组织规律。在索绪尔看来,正是这些关系构成了语言,并指挥它的运行。 方法论之二: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的区分 索绪尔对现代语言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区分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他认为,跟语言的组织、系统有直接关系的要素属于语言的内部要素,跟语言的组织、系统美欧直接关系的要素,比如,民族、文化、政治、地理等因素,属于语言的外部要素。就语言的内部要素进行研究的是内部语言学;就语言和种族、文化、政治、人文地理等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是外部语言学。 通过阅读此书,尤其是索绪尔对语言学研究的贡献,让我最震撼的是,在19世纪末,索绪尔就已经将语言学研究推向了高潮,而在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然对语言学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篇三: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 1:格式塔的概念 在某些领域内,心理学和视觉传达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许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想确定,在知觉过程中人的眼和脑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作为设计师,对此也同样感兴趣,因为视觉表现,比如平面广告的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别人看的。 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部分原理对设计是没有直接影响的。然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长期以来,设计师们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根据直觉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这样的视觉形象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2:格式塔的概念 格式塔原理在构图中的应用形式 2.1:删除 删除就是从构图形象中排除不重要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 在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通过研究一些设计大师的作品,我们注意到,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视觉表达,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 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着一个,彼此*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语来描绘这种状态,通常也把这种状态看作归类。以贴近而进行视觉归类的各种方法都是直截了当的,并且易于施行。设计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贴近手法创造出完美的格式塔。这是因为由贴近而产生近缘关系,运用近缘关系无论对少量的相同视觉单元还是大量不同的视觉单元进行归类都同样容易。 比如在印刷版面设计中,为了区分不同的内容,也经常采用近缘关系的方法来进行视觉归类。最简单的例子:在处理不同内容的图片和与之相关的说明文字时,只要将每一幅图片相应的文字段落与之贴近,在此不同的图文组合之间保持一定间距,无须指引符号,读者也不会搞错各个图片和文字段落之间的关系。报刊杂志的版面编排,字母与字母、词与词、行与行之间,也都运用了近缘关系,使版面整体分为若干贴近的栏块,成为若干个相关的视觉组合。 2.3:结合 在构图中,结合就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完全联合在一起,无法分开。这可以使原来并不相干的视觉形象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比如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法--异形同构:把两种或几种不同的视觉形象结合在一起,在视觉表达上自然而然地从一个视觉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觉语义。例如一幅下面的插图设计:说明佛罗里达橙汁含钾量与一只大香蕉一样,很难相信,是吧?却好喝极了! 2.4:接触 接触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无限贴近,以至于它们彼此粘连。这样在视觉上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统一的整体。接触的形体有可能丧失原先单独的个性,变得性格模糊。就如在图案设计中相互接触的不同形状的单元形在视觉感受上是如此相近,完全溶为一体。 2.5:重合 重合是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不同的,那么,区分已被联结的原来各个视觉单元就越容易;相反,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一样的,那么,原来各个视觉单元的轮廓线就会消失,从而形成一个单一的重合的形状。重合,能创造出一种不容置疑的统一感和秩序性。重合各个不同视觉形象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这些视觉形象的总体外形具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轮廓,那么这样的重合成功了。 2.6:总格调及纹理 格调与纹理是由大量重复的单元构成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视觉单元的大小或规模,除此之外,它们基本上是一样的。格调是视觉上扩大了的纹理,而纹理则是在视觉上缩减了的格调。因此,在不需要明确区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同时解释格调和纹理,感知格调或纹理的视觉格式塔,总是基于视觉单元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但在一定的场合,别的因素也可能起作用。例如,一个格式塔中视觉单元的总量就可以影响它的外观。当数量很大,以至不能明显地看出单独视觉单元时,这种现象就可能发生。比如透过窗户看到的不远处的树林是足够大的,可以构成一种格调;但是,如果在飞机上俯瞰一整片树林,恐怕就只能将其作为一种纹理来看了。 格调和纹理实际上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当视觉单元大小及数量变到一定的量值范围,这种特性可以使格调显得像是一种纹理,也可以使纹理呈现为一种格调。或者,创造出一种格调之内的纹理,以至格调和纹理同时并存。 2.8:闭合 &P&有一种常见的视觉归类方法基于人类的一种完型心理:把局部形象当作一个整体的形象来感知。这种知觉上的特殊现象,称之为闭合。 当然,我们由一个形象的局部而辨认其整体的能力,是建立在我们头脑中留有对这一形象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的印象这一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形象即使在完整情况下我们都不认识,则可以肯定,在其缺乏许多部分时,我们依然不会认识。如果一个形象缺的部分太多,那么可识别的细节就不足以汇聚成为一个易于认知的整体形象。而假如一个形象的各局部离得太远,则知觉上需要补充的部分可能就太多了。在上述这些情况下,人的习惯知觉就会把各局部完全按其本来面目当作单独的单元来看待。 2.9:排列&/P& &P&排列是将构图中过多的视觉单元进行归整的一种方法。其常见的形式有整列法与格栅法。&/P& (1)整列法 在设计中,整列这个术语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对齐”。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觉单位看起来是排列整齐的,那就是已进行过整列了。有两种整列类型,即实际上的整列和视觉上的整列。比如书中的文字也是视觉整列的极好例证,我们所读到的这些文字段落实际上就是由一些并不存在的共同线进行了整列的。这种知觉现象的发生,是由格式塔闭合原理,以及贴近原理造成的。实际上的整列则存在着实际的对齐线。整列法应用在版面编排中的典型例子就是图文之间的对位排列。&/P& (2)栅格法&/P& 当一个现成的格式塔中用到两个或更多的交*整列时,就会出现一种栅格划分,将版面分为若干块。&/P& 在实际设计中,为了体现版面的秩序性和连续性,如报纸的各版面,书籍、杂志连续的各页,展览会上展出的同一主题的连续展版等等,设计师往往使用同一种(类)标准化的栅格系统,使一系列视觉内容具有关联性和连续性。与划分单独版面的栅格不同的是,用于连续设计的栅格系统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以便于将各种形式的视觉材料(文字、照片、图画、表格等),组合在一系列既统一而又富变化的栅格系统中。在使用栅格法来编排视觉材料时,由于实际的或是审美的需要,有时会打破栅格的约束。比如在印刷设计中图片的“出血”,是一种很引人注目的变化用法,这种用法对栅格的理解类似于平面构成中的非作用性骨格。这种局部低限度违背栅格的情况并不影响整体的连续性,相反还能使版面更加生动、完美。&/P& 2.90:归类 &P&当构图中各个视觉单元具有共同的特征时,它们就显示出一种视觉归类的趋向,这种视觉简化法也称为相似归类。 有许多途径能够达到归类,比如大小、形状、方向、颜色或色调的相似等。&/P& ⑴大小归类:当单独的视觉单元显得大小相似时,看起来就同属一类。这时,就很容易将它们看作一个较大的视觉群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P& ⑵形状归类:形状相同或相似的视觉单元往往被看作组。&/P& ⑶方向归类:各种各样的线、形或视觉单元的排列式样如果方向相同或趋于一致,那它们就能够呈现出一种类似性。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视觉内容往往被看作一个大的整体。&/P& ⑷颜色归类: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各视觉单元在颜色或色调上相似,人们的习惯知觉就会将其看作一个较大的视觉组合。&/P& 韦特海默认为,很久以来,欧洲科学的特点是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将复杂的东西破成元素。现在“如果以活生生的经验请教于科学,问它对这些经验能够讲些什么,它便给你一大堆的元素如感觉、意象、感情、意志、动作和与这些元素有关的定律等 。它对你说,请吧!你就用它们重新组成你的经验吧。这就使我们在具体的研究上陷入困难,引起了传统分析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很明显,这个批评的矛头不仅针对感觉论,而且也针对联想主义。 韦特海默把这些学说,讥评为镶嵌说或包扎说。冯特认为心灵有将元素主动地综合为整体的统觉,但在韦特海默看来,这个统觉说还是让感觉元素占据重要的地位。 至于格式塔则“不是用主观方法把原本存在的碎片结合起来的内容的总和,或主观随意决定的结构。它们不单纯是盲目地相加起来的、基本上是散乱的难于处理的元素般的‘形质’,也不仅仅是附加于已经存在的资料之上的形式的东西。相反,这里要研究的是整体,是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所考虑的是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这被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主张。 格式塔心理学有一条基本原则是组织,组织原则首先是图形和背景。在一个视野内,有些形象比较突出鲜明,构成了图形;有些形象对图形起了烘托作用,构成了背景,例如烘云托月或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一个知觉野或知觉场中,邻接的单元与大小,形状或颜色相似的单元连合在一起。反之,距离较大或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单元,则各自分离,如果主观上如果硬把它们拉在一起,也难造成稳定的组合。在听觉方面也有相同的现象的经验。时钟的声音“的嗒”组成自然的节奏,改成“嗒的”虽暂时可能,但不久又恢复到“的嗒”了。 为了解释似动现象,韦特海默曾提出脑历程的交互影响的场论,认为脑内有一中心位置受了刺激时,便有一定大小的神经波传播出去像投石于水时所引起的涟谢一样。假使 a点和邻近的 b点先后受了刺激,则 a和 b之间产生了短路。如果 a点传出的涟漪达到最高峰,而有类似的兴奋圈恰恰从 b点来到,神经历程的方向便决定于a先到达的这个事实。a、b两点越加接近,似动历程产生的条件便越加有利,而这个历程就是一个广阔的特殊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便运用这个场论解释知觉单元的组合。波林说:“我们已经看到,格式塔心理学对于整体的重视导致其弟子们应用了场论。如果场内的材料由于互相作用的场力或由于它的作用类似于磁场或电场的作用而造成形状,那么经验的项目构成结合的图形就可以有时被理解了。” 格式塔心理学还用这个场论研究学习问题。克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被迫困居在特内里费岛,便从事于黑猩猩学习的实验。他给黑猩猩布置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观察它们如何解决问题,取得目的物――香蕉。这种情境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动物要走向目的物,而动物和目的物之间则由实验者设置了障碍。动物必须观察整个情境,领会目的物和障碍物的关系,然后克服障碍,解决问题,取得食物。 这种学习称作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试误学习不同。试误学习的障碍不是动物所能观察得到的,以致它们只得进行盲目尝试,试而误,误而再试,最后侥幸得到了成功。而顿悟学习则是动物领会情境的关系,或利用手杖将香蕉拉到手,或把箱子重叠起来,跃登其上取得高悬于屋顶下的香蕉,或将目的物推向相反的方向,用迂回的方法达到目的。 总之,动物在顿悟学习的情境内,能够凭自己的使整个学习场得到知觉的改组。本来是黑猩猩用作玩具的手杖,现在可变成它用以拉取目的物(香蕉)的工具了。 波林说:“心理学的这一新篇章把各项经验的组织描述为可感知的客体,再把这些客体的结构描述为更大的系统,而不与‘感觉’或其‘属性’发生任何关系”。波林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这个总结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 在某些领域内,心理学和视觉传达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许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想确定,在知觉过程中人的眼和脑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作为设计师,对此也同样感兴趣,因为视觉表现,比如平面广告的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别人看的。 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部分原理对设计是没有直接影响的。然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长期以来,设计师们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根据直觉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这样的视觉形象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删除 删除就是从构图形象中排除不重要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 在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通过研究一些设计大师的作品,我们注意到,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视觉表达,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 贴近 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着一个,彼此靠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语来描绘这种状态,通常也把这种状态看作归类。以贴近而进行视觉归类的各种方法都是直截了当的,并且易于施行。设计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贴近手法创造出完美的格式塔。这是因为由贴近而产生近缘关系,运用近缘关系无论对少量的相同视觉单元还是大量不同的视觉单元进行归类都同样容易。 比如在印刷版面设计中,为了区分不同的内容,也经常采用近缘关系的方法来进行视觉归类。最简单的例子:在处理不同内容的图片和与之相关的字时,只要将每一幅图片相应的文字段落与之贴近,在此不同的图文组合之间保持一定间距,无须指引符号,读者也不会搞错各个图片和文字段落之间的关系。报刊杂志的版面编排,字母与字母、词与词、行与行之间,也都运用了近缘关系,使版面整体分为若干贴近的栏块,成为若干个相关的视觉组合。
结合 在构图中,结合就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完全联合在一起,无法分开。这可以使原来并不相干的视觉形象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比如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法--异形同构:把两种或几种不同的视觉形象结合在一起,在视觉表达上自然而然地从一个视觉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觉语义。例如一幅下面的插图设计:说明佛罗里达橙汁含钾量与一只大香蕉一样,很难相信,是吧?却好喝极了! 接触 接触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无限贴近,以至于它们彼此粘连。这样在视觉上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统一的整体。接触的形体有可能丧失原先单独的个性,变得性格模糊。就如在图案设计中相互接触的不同形状的单元形在视觉感受上是如此相近,完全溶为一体 重合 重合是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不同的,那么,区分已被联结
相关热词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节奏感好是天生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