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秘史电视剧全集中的大金国是不是射雕英雄传中的金国

《孝庄秘史》历史资料:皇太极的有关资料
《孝庄秘史》历史资料:皇太极的有关资料
<font color=#7b年03月28日13:41 新浪娱乐
  皇太极的有关资料
  在努尔哈赤诸子中,皇太极排行第八,在努尔哈赤晚年所推行的四大贝勒轮流理政的制度时,成为四大贝勒之一,这实质上是努尔哈赤晚年极力建立的军事共和体制的具体体现。努尔哈赤死后其被众贝勒推举拥戴登上汗位,成为大金国的第二位大汗,但由于努尔哈赤的军事共和体制,其他三位具有相当军事实力的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亦同时面南设
座,共议国事。
  皇太极在位之时,加强了集权政治,取得了重大战绩--征服朝鲜,使其依附;解决漠南蒙古问题,如察哈尔等部落均全部归顺;取得松山锦州大捷,击败明朝辽西防线;进军黑龙江、统一东北地区;初设六部建立封建政体;改旧满文为新满文;借贝勒阿敏擅弃永平等四城,历数其罪,处以幽禁;借莽古尔泰在大凌河阵前争执,手抚刀柄而问罪,夺其蓝旗归已辖统;借代善行猎设宴而斥其心怀叵测,革其大贝勒名号。皇太极一步步实现了大权独揽的局面,又趁征讨察尔哈部落,林丹汗后妃献上元朝传国玉玺之机,一举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清",成为清朝第一位称帝之皇。
  皇太极为人精明,勤于朝政,战绩卓著,治政有方,但其身体奇胖,终因心血管疾病而逝。史称清太宗皇帝。
  电视剧《孝庄秘史》中所涉皇太极有关史料,皆有出处,关于皇太极极尊重皇后--哲哲,极宠爱宸妃--海兰珠,亦均见于史传,而其对待庄妃--大玉儿之宠爱与矛盾,则派生于努尔哈赤大福晋--阿巴亥殉葬后其子多尔衮辖正白旗,逐步发展的轨迹而来,因为关于多尔衮与大玉儿之爱情传说,民间盛传,野史,传说均有。
  台湾著名演员刘德凯在本剧中扮演清太宗--皇太极。
& 新浪精彩短信
新浪商城推荐
最新娱乐流行资讯
igo5美味购物体验
外语专家优惠酬宾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0.5元/条)
(0.5元/条)
你的手机: 手机密码:   &
 精彩专题:
电话:010-08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网孝庄秘史16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感凯万千★乱炖160329★这是《孝庄秘史》的倾情解说_刘德凯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409贴子:
感凯万千★乱炖160329★这是《孝庄秘史》的倾情解说收藏
我就知道不放镇楼图你们是不会搭理我的。计划中,只有老头参与的前十八集,所以先说声sorry。仍然是拆解结构、时或打乱顺序,新鲜热乎是第一原则,所以一定要文火慢炖(好吧其实就是我写得慢,大家多多包涵)
美橙互联-十年品质,建站顾问,一对一顾问服务!
暂时略过开篇,先说一说努尔哈赤病故、两方争皇位的较量。探子赶回科尔沁,悄悄报知皇太极关于努尔哈赤病危的消息。从表情上来看,应该说皇太极心中认为,这种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还是有些严峻的,虽然他的语气还是很笃定。(ps,这个探子,是什么时候进入到努尔哈赤身边的呢)深夜,大队人马赶去努尔哈赤身边。此时代善脸上的担忧和急切,确实是真切的牵挂父王,急于去见最后一面的心情体现。本剧对于代善的设定,一开始就不是争太子之位的人,而是辅政亲王,所以从动机来说,他的急切,比其他三大贝勒都要纯正。多尔衮年少,心思纯良,加上努尔哈赤疼爱幼子,应该说多尔衮对父亲的担忧也是纯洁的。但是你看皇太极,没有多少忧急之色;再听皇太极所说的,“专心点”,专心干什么?骑马赶路吗?当然是、当然也不是。“别落后了”,在父皇生死关头,大位即将悬空,在皇位争夺之中,皇太极怎么可能落于人后?
清晨,经过一夜疾驰,这场夺位大戏即将紧锣密鼓地开演。一开始,我个人认为(在本剧的设计中,而不是牵涉到满族人立幼传统的背景下)由于皇太极并不认为多尔衮能够成为自己登基的威胁,他看待大福晋的时候,心思还是比较坦荡,所以眼神比较澄明,并且还能够关心一下、出于礼数能够叫她一声额娘;但是,(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候)大福晋忽然毫无征兆地把他单独叫出来说话,敏感多疑的皇太极便对她产生了防备和怀疑,表情开始呈现出思索状;而当意识到大福晋今天的谈话确实可能与大位之争有关时,皇太极敏感的嗅觉、以及(一个时辰之后大位可能就将尘埃落定)为数不多的时间,促使他要求大福晋摊牌。从上面这句话我们知道,皇太极既然主动要她讲出这些与大位之争有密切关系、甚至有决定性影响的敏感议题,那么就证明对于一直服侍父皇的这个女人所说的话,自然是相信的——也就是说,她说的话,其实就是事情的真相。对于皇位的归属,皇太极比任何人,都更加关切。他仔细聆听着。但当听见大福晋告诉他,大位属于多尔衮,皇太极心上就像是被攥了一把,紧张、有些愤怒和难以置信;当他痛苦地在大福晋面前勉强承认“那就这么着了”,心里压制的怒气和不甘使他不得不闭上眼睛,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然而,事情似乎要峰回路转,而这似乎才是大福晋今天的真正意图↓:听见大福晋提出,只要自己想做大汗只要一句话的时候,猎鹰般敏感的皇太极眼中,立刻又一次闪烁着光辉。只是,捕猎的雄鹰除了敏锐,当然也需要谨慎:大福晋在试探他,他也在试探大福晋。这句话,我的理解和剧中的描写,历来都有分歧。剧中是说,皇太极是一个自负的人,认为凭自己目前的实力夺取大位乃是探囊取物,所以根本看不上大福晋的这种交换;然而我确认为,除了(次要的)这一点,“你把我当什么人了”,还有在决赛结果即将公布,胜利者在失败者面前做出某种姿态的意味
你看,皇太极真正的意图来了:非常明显,要兵强马壮的四大贝勒效忠乳臭未干的多尔衮,那简直是痴人说梦与虎谋皮,何况,现在的胜利者,应该已经是以皇太极同志为核心的军功派,他怎么可能放弃?再加上,如果大福晋协同多尔衮,让位于皇太极,那么皇太极上位后难道不会受到以大福晋为首的两白旗势力的牵制和胁迫?精明的皇太极当然知道这是亏本生意。不过,当谈及自己夺位之后多尔衮的存亡,一向疼爱多尔衮的皇太极眼中,还是透出一丝来源于血缘天性的顾虑。是的,皇太极从来没有打算伤害多尔衮的性命,但是这动机,并不纯良。皇太极怒了,他在作出最后的决断。别以为这愤怒仅仅来源于自负的心被大福晋踩碎的疼痛反射,因为皇太极,是一个有大理想、并且生性阴鸷,喜怒不形于色的成熟的政治家。
这双寒光与火光交汇对冲的眸子,激射的是几十年压抑的野心和几乎一朝梦破的愤怒。他对努尔哈赤的控诉,不仅是对失落皇位的不甘,更有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征服者,在本来应该集中精神发展大业的罐头,对江山交付于黄口小儿后,即将产生不必要的不确定因素(其实就是大动荡)的痛恨。这拳头紧握的不只是愤怒和不甘,摩拳擦掌之中,更有对江山未来本已经十分清晰的、现在居然会被迫全盘破碎规划。难道以往父皇对他的倚重和希望,都是服从于多尔衮的?皇太极不相信;自从宁远城下父皇含恨退兵、或者自从二十年前他被父皇第一次带上战场那一天起,他凛凛的眼中所看见的,就只有这一片炮火连天的、权力与血的战场。昆都仑河位于蒙古草原,蒙古语“横流之河”。这个称号是蒙古人赠与他们心中的大英雄努尔哈赤的。原本皇太极这双擎天之手,指点的应该是万里江山。他胸中积郁的不解、愤怒、失望,都是来源于对这位草原之王父亲的崇拜、以至效仿的意愿。皇太极铁青着脸从牙缝里挤出这八个字,他口里承认、心里却永远不会承认;好在,只是“等待发布”而已,对于四大贝勒,可以操作的余地还有太多。“情势由不得你”?这句话,其实应该是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汗位的皇太极,要对大福晋和多尔衮所说的话吧:在争夺最激烈的关头,皇太极的眼神仍然是坚定的、身姿仍然是挺拔的,现在他才是那个站在风口浪尖、紧握日月旋转的人。然而,浅薄的莽古尔泰顺利地讲出了这句话,为今后皇太极“迫不得已”的姿态打足了底稿。
假如情势欺骗了你,不要着慌、不要心急。紧张的日子里需要淡定,相信吧!胜利的日子将会来临。二贝勒阿敏,男,满族,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之子也,领镶蓝旗。舒尔哈齐何许人?看过太祖秘史的各位应该有所了解,他是犯了事儿被努尔哈赤呵呵了的,现在阿敏能够有这样的身份,已经是天恩了。作为旁支,阿敏没有继位的可能,只有效忠四大贝勒中实力最强的皇太极;二来,阿敏在多尔衮这样没有军功的小弟弟面前,阿敏的反应也代表了浴血奋战的满族亲贵既得利益者的立场。他的愤怒,代表是军功贵族的普遍现象:假如手握重兵且有人望的军功贵族们,普遍认为多尔衮不能服众,其结果会是。。。面对二贝勒三贝勒的轮番劝进,皇太极的表现前后也并不是一样的。首先是“无所谓”:做出一副不要紧、且倦怠于皇位争执的姿态。如果你真的无所谓,那你可惜什么?如果你真的无所谓,那你跑去怒骂父皇愚蠢干什么?骂的时候,又让阿敏他们看见干什么?步步算计的虚伪的男人。------------然后,他就默认了参加皇位争夺的事实,而且默认了四大贝勒联手已经占尽上风,开始讨论处置俎上肉多尔衮↓:你瞧,每一步都算计的那么精确:的确是不能伤害多尔衮。莽古尔泰只知道多尔衮和皇太极是兄弟,只知道小的时候出于亲情,皇太极很疼爱多尔衮;但是,皇太极这种铁腕雄鹰,到了生死关头哪里还会在乎情感?他要算计的,是假如弄死多尔衮,那么他身后的两白旗将会大乱、政局将会动荡、好不容易走到今天的统一大业将会崩溃、皇太极将白白地落下不友不悌的骂名而不能服众。——亏本生意,不能做。代善,是四大贝勒中最被动的。虽然是努尔哈赤的大儿子(现在褚英已经被杀)、虽然是四大贝勒的老大,但是四大贝勒早就听命于皇太极,努尔哈赤也从没想过把大位给他。为了自保,他也只能听从皇太极。代善是敦厚人,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会纠结;杀伐决断的时候,他会痛苦:所以,他也只能被皇太极这种强硬且工于算计的人所挟制和利用。
多尔衮还年少,弄死大福晋,就不会再有人敢乱说什么“父皇遗诏”,也能剪除多尔衮背靠两白旗的力量。二贝勒三贝勒趾高气扬,在一众军功贵族的睽睽众目之下,抬出大贝勒当枪使,说得好像今天威逼大福晋去死,是以大贝勒为首;而代善,无奈、软弱,纵然再不忍心做决断,事情到了这般田地也只能任由摆布。但是,请注意皇太极,这个真正的幕后boss却没有正面出现,只在一旁冷眼旁观,只待众人将大位奉上,意在洗脱这个逼迫孤儿寡母殉葬、豪夺皇位的罪名。大福晋当然知道皇太极的图谋,纵使皇太极在她面前强硬而又冰冷,根本无意在众人面前堂而皇之地暴露自己的本来面目,她还是希望将皇太极努力地搅进沸水之中。请看:代善,大概是心有不忍、底气不足,对于大福晋,还是比较恭敬和歉疚;阿敏和莽古尔泰,则是张狂着步步紧逼;皇太极背过身去,做出冰冷的姿态,眼睛却仍然瞥向一旁,关注着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身后的交锋。代善是三大贝勒的枪、二贝勒三贝勒,同时也是皇太极的枪。皇太极此时此刻盯着大福晋,眼里已经满是舍我其谁的霸道意味。其实皇太极说的并没有错:大福晋太低估皇太极对皇位的渴望和他的实力,她越是向外散播什么“先帝遗诏”,就越是把自己和多尔衮逼向绝路,因为,皇太极的继位是势在必行,任何对他不利的流言,只能消失。代善妥协了。是的,他的保证是真心的、是出于爱护、亏欠和心疼。这于皇太极的保证,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福晋逼迫皇太极在万众瞩目之下,发誓善待多尔衮。皇太极当然是心虚的。所以,他不愿意坦诚地望向大福晋、不愿意原原本本地发誓,而是把责任推向大福晋,说自己假如发誓,则会有被胁迫之嫌:这句话,其实是他对发誓的一种回避。大福晋三番五次地胁迫阻碍,使得一心扑向皇位的雄鹰愤怒了。他咬紧牙关、眼露凶光,是在告诉自己,在俯冲捕猎的最后关头,岂能被一片树叶阻挡?皇太极发下毒誓,并不是真心爱护多尔衮,而只是为了牺牲大福晋而做的一种交换。至于交易完成,大福晋升天以后,谁还敢乱说什么“祖宗不佑天地不容”这般质疑最高统治者合法性的话呢。阿敏面目狰狞地吼叫着,作为军功派的发言人,宣布这次血腥的大位之争的尘埃落定,嘶吼出四大贝勒对大权在握的宣誓。而几天之内连续失去父母和权位的、一早就被排挤出局的年少的多尔衮,除了错愕、痛苦和仇恨,什么也得不到。本该如释重负的皇太极,此刻却独自站在一旁,面露纠结难过之色。他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或许他会认为,假如父皇一早就将皇位传给原本就足够优秀的自己,那么他今天又何苦亲手做出这般残忍的事情,去落实个“停尸不顾,束甲相攻”的名声呢?以后,又该如何面对多尔衮多铎阿济格、如何面对祖宗呢?但是雄心勃勃的皇太极很快坚定下来,目光灼灼地望向远方和未来:他明白,他所能够做的,就是彻底赢得皇位、坐稳江山,然后在中原万里山河之间,做一只俯瞰天下的雄鹰。四大贝勒集体出场,即将开始一个属于他们的新的时代。但是,从这截然不同的三种表情就能够推断出,他们所选择的道路是服从于三种完全不同的心态的,必然会造成三种不同的结局。---------------------1~2上 End-------------------
支持楼主!写得好详细
适合做千古一帝的男人,并不能像多尔滚一样儿女情长,青梅竹马,谈情说爱啊,要不然接下来的大清咋办,传位这事是不是电视剧里的一个bug,如此雄才大略的努尔哈赤怎会那国家命运开玩笑,放着那么多有能力人才不选而凭自己的喜好,就算是太宠爱这母子,更应该想到多尔衮的年龄和实力,这种决定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更会让八旗乱成一锅粥
南北软件外贸ERP技术领先 服务专业
楼主别弃啊,多更几集
做戏,当然是要做足全套。三辞三请,一来显得皇太极谦恭、二来又显得众望所归,能够看清拥立者是否虔诚。皇太极当然懂得三请三辞的戏码,无奈大阿哥是不懂的(这个大阿哥和皇太子秘史里面的大阿哥一样蠢)。皇太极严肃地教导他,“干大事要沉住气”,然而这可不是培养去干“大事”,只是一种对于身为亲贵的儿子、和身为将军的后辈所应尽的教导:照皇太极的心思和眼光,加上豪格的出身,大概他是看不上豪格的。在众人三番五次的劝进之下,皇太极屡屡做出力不从心、人小德薄的样子,和代善推让。身后的阿敏是知道他的真实意图的,所以此时他虽然在众人面前摆出一副强迫的样子,由于演技太浮夸,倒能明显看出唱双簧的意味。当然,这出双簧,却未准不是皇太极授意的。脸上说的是:【我不行的,放开我,你们这帮琴瘦!】心里想的是:【赶快上啊,戏演完好分肉吃】正殿众人面前,四人的表现当然是不尽相同:皇太极,现在大位已定,还是继续说些场面话。不过手上做出的动作已经是开始【拍胸脯】,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代善,设定是一个识大局而又善良的老爷爷,看到事情终于得到圆满解决,且不必将自己推往前台,自然是欣慰地舒出了一口气;阿敏,浅薄张扬的功勋旧贵族发言人,此刻洋洋得意于四大贝勒集体胜利、以及由于拥戴有功,而即将得以分享大权的快感;莽古尔泰,他和阿敏穿一条裤子,但心思无疑是比阿敏重的。出于对四大贝勒各自的了解、看他脸上心事重重的表情,再联系到后面多尔衮牺牲事件、永平屠城事件中的表现,我猜测恐怕他现在,多少已经开始为日后的处境而忧虑。就职演说中,老头表现中所最打动观众人心的,并不是慷慨激昂的台词或掷地有声的语气,而是闪闪发亮、看尽未来的眼神,和震古烁今、吞吐天下的胸怀。【汗父遗志】,推翻明朝,建立女真统一的的天下:皇太极用十七年的时间,几乎百分之百完成任务。“胜利的笑容”?或许并不仅仅如此。他这双明亮清澈的眼睛,是清楚地看到了图纸上,未来大金国的样子:这是来自于理想和向往的笑容吧。皇太极并不坦诚地向三大贝勒伸出表示友好的双手,将它们请上玉阶。这双手的意义非比寻常。一则,表达皇太极遵从努尔哈赤的传统,四大贝勒分掌机务,在登基之初有利于团结、也可以表示向三大贝勒交托信任的胸襟;二则,这双手将四人联系起来,也互相掌握起来,若今后玉阶之上有人离心离德,那么下面的人将会一览无余、其余人将不得不群起而挞伐之
正如我在第一章所说的,四大贝勒打从共同谋夺皇位那天起,心态就不一样,这几乎可以理解为【貌合神离】。既然如此,就注定会有分崩离析的那一天。只是现在,裂痕虽然出现,皇太极却不想让它过早地公之于众。来到多尔衮牺牲事件↓:【眼睁睁】,这是皇太极的一种判断,和一种态度。一刚开始,皇太极对于阿敏罪过的定性,只不过是【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现在法律真的有这个罪的,但是判得相对比较轻)。因此,他虽然对此表示不满、眼中也写着不以为然,但尚能做到引而不发;但是,当他察觉到事情恐怕远没有这么简单的时候,就警觉起来,表情和语气都变得十分严肃。观众回去听原声的时候就会发现,在【真相】二字上,老头做了明显的逻辑重音和停顿,似乎带有警告的意味了。皇太极是个英雄,他有大襟怀、有大志向、也有大自信,从他敢于并且相信已经驯服多尔衮,这一点就表露无疑。然而自信再滑一步就是自负,大福晋也说皇太极确实是个自负之人。所以有的时候,他站得高了,忘记自己是一只鹰,把自己单纯地当做训鹰者,忘了鹰的犀利。收服多尔衮?Are you 确定?单纯讲用语的话,这话说的倒也不算不坦诚。一来多尔衮有才干,值得栽培;二来出于对大福晋事件的补偿,也应该如此;现在多尔衮突然白白死了,自然遗憾和可惜。但是看看皇太极那稍显不满的语气和皱起眉头的神态,提醒观者不要忘了这句话所在的语言环境:这可是皇太极因为多尔衮的枉死,在和阿敏争论。他不满的,是阿敏:不满他不能体会圣意倒在其次,更不满的是,他敢暗害手足(敢害多尔衮,哪天刺王杀驾也未可知);尤其不满的是,他敢挑战皇太极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当面胡搅蛮缠犯颜抗辩。阿敏也不是傻子,他能感到多尔衮一旦成长起来,带给四大贝勒的威胁。皇太极虽然襟怀广大愿意培植多尔衮,也暂时可以回避提及大福晋引发的多尔衮与四大贝勒的血仇,却回避不了其他人冷不丁戳破一下,给他带来不寒而栗的感受。所以皇太极心虚了,他不敢再直视阿敏、直视这血的真相。所以他绕开了多尔衮,直接挑破阿敏:对于四大贝勒貌合神离各自为政,心机深重的皇太极早就应该有所防备的。多尔衮死了,白旗落在谁手里呢?落在谁手里,谁就会成为皇太极一个实力强劲的威胁。这,已经等于在非公开场合透底,把两人的矛盾摆在明面了。如果是一般人被皇太极戳一下,会防备、撇清、或者会暂时退却,可是阿敏这句话,把皇太极继承皇位的帐一股脑揽在三大贝勒怀里,就等于质疑皇太极当大汗的能力和合理性。看你龇牙咧嘴找挨打的样子,想自恃拥戴有功、欺君罔上的表情已经写得一清二楚了。这也使得皇太极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三大贝勒是一种随时可能爆发的潜在威胁:这货可把大贝勒三贝勒害了一道。【我忍、我忍。。。。。我去你大爷的!】皇太极拍案而起,喘着粗气死死盯着阿敏扬长而去的背影,终于还是隐忍了下去。现在,他就像伏在草丛的猛兽,只能静静等待时机,以期看准七寸,猛扑上去就是致命一口。
现在还不到公开矛盾的时候,可是书房里混进了人,这就有可能隔墙有耳传出风声——皇太极不愧生性阴鸷多疑敏感之名,第一反应就是,不行,得杀人灭口。他神色阴沉,蹑手蹑脚地接近可疑之人。。。但其实,看到来人是玉儿、并且她还带着侍女的时候,皇太极的多疑就减轻了七分。寒冷阴森的光照倒是散开了他心里的疑云。细察他嘴角不以为意的轻轻冷笑,就知道他没有把这两个十三四岁的小丫头放进眼里。玉儿带着事情的真相,居然逃过鹰眼。-------来到我们治愈系天后(诶?)哲哲处,皇太极自己说过,他与她是少年夫妻,情分早已超出平常,因此所说的话可以肯定是真心话。那这真心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呢。。。?”擅做主张“,其实就是欺君罔上,没有把圣意放在眼里:这可是一条大罪。皇太极蹙眉黑脸,神色严峻、语气愤恨,又跑到哲哲这里来倾倒郁气,显然是这在他心中不是芝麻大的事,他已经十分不满;更何况提起多尔衮,皇太极还是非常懊恼。什么叫【有用】,就是皇太极要【利用】多尔衮。利用他干嘛呢?面上,栽培他,用他的能力,去打天下;内里,收服他,用他的服帖,去抓人心。——这个人真阴暗,怪不得哲哲说他变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皇太极意味那比的是手腕、成就和人的敬仰;其实,那比的是心胸、度量和能力。皇太极会错了题意。所以皇太极心酸痛苦。是啊,权谋是要有,“无所不用其极”一开始也并不是贬义词。只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皇太极手上沾染了太多鲜血和硝烟。他的心在越来越痛、痛得他心如刀绞之下眉宇之间也绞杂着越发复杂的仇和愁;他的心也越来越冷,最终几乎忘了自己的心是鲜红的、跃动的,血只能从酸痛的眼底化成几滴泪水,然后忍回去。左倾四十五度,天空那么大,一定能放下你的心酸。这话说得太真诚,几乎能让人从他的眼里看见心的影子。也只有在她面前他才能够真诚。无论是被迫改变、还是真的不复从前,这一切都是皇太极为了“与天比高”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所以,他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
为了多尔衮的公道,多铎去向四大贝勒理论。代善不愧老成持重,所说的话正挠着皇太极痒:过去没人挑战努尔哈赤,现在自然没人敢挑战皇太极。看见代善这般表忠心,再加上代善老大哥的地位和分量,皇太极望着阿敏和莽古尔泰这两个挑战者,露出了得意的微笑。这句话,表面上是让两大贝勒谅解,其实弦外之音也有讲给多铎听的意思。皇太极现在面临的【难处】是什么?很显然:一来,我刚刚登基,需要稳定、需要旧贵族的支持;再者,我开疆拓土需要人才,两大贝勒都善于作战。所以,暂时不能动他们。所以皇太极么有其他选择,只能避重就轻,用金口玉言,将此事定性为“过失致他人死亡罪”(已经比不作为要重一点)帮阿敏脱罪了。听到皇太极的裁决,血气方刚的多铎肯定是不服不忿的,加上对四大贝勒本身就有仇,那么这账,自然也就不在乎多算一份在阿敏头上;连代善在一旁听着,大概都不得不为皇太极明显的偏袒感到忧虑。但是他理解皇太极的动机,大概所忧虑的,只是一点影响。不过,这样偏袒阿敏,不是皇太极的初衷,所以他一定不爽的。在密室之会中,阿敏已经明白告诉他这事情就是故意为之的,那么此时皇太极明白地望着多铎指桑骂槐一番,其实正是自己对阿敏所作所为的表态,也算是给多铎一个交代了。说完,皇太极怀着警告,严正地望了望阿敏。我想,如果多铎稍微成熟一点、有点脑子,他就很容易明白皇太极真正的意图——可惜,多铎太年轻。皇太极瞥了阿敏一眼,话中有话地把密室之会中阿敏所说的狂妄之言,当着四大贝勒的面甩了回去。此时三大贝勒是什么心态呢。。。代善(严肃地):矛盾到了这般地步,应该如何处理呢?皇太极又会怎么对待我们仨呢?阿敏(害怕地):他把这件事公开了。。。当面敲打我,不是掌握证据要整我了吧。。。莽古尔泰(惊愕地):卧槽?!阿敏你是猪么?不知道皇太极多狠多阴暗?整这出不想让哥儿几个活了?
【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没法说】。面对几大贝勒对皇权和自己威信的挑衅,服从大局的皇太极,只能苦苦撑过这种心酸无力的阶段。为了完成江山社稷这般更大的图谋,他也知道必须暂时忍耐。又是“虽然苦但是不委屈”系列,但是不要忘了,弹簧按下到一定程度,才会弹得更高。权威遭到践踏,初登大宝的皇太极虽然恨不得生啖阿敏,却知道破镜不能重圆。深夜独自一人,他的脑海里仍在天人交战。打破面上的圆满,留下的将是破碎的尖锐:皇太极蹲下身细细把玩着碎片,似乎能够看明白:如果局面碎了,那么一定会扎破他的手;反正,杯子现在握在自己的手里,何必贪图一时之快而且冒破盘之险?想到此处,皇太极神色凛凛,轻握拳心,做出了最后的决断。当然,此时他心里,已经盘算好了下一步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欲令其亡,必令其狂。”这就是皇太极对付阿敏的大局观。首先,对他所有的过错,在公开场合绝对是略过不提;反而对其功劳大加褒扬,在三军面前树立起阿敏的面子和形象;然后,看似并不着意地,在称呼上亲切地称呼他为【二哥】,不但说明了阿敏在四大贝勒中的地位牢固如故,而且显示出四大贝勒内部手足之情坚不可摧,不给任何分裂者提供机会,并表现出自己珍爱兄弟、倚重亲贵的一贯态度;最后,再次说明自己身在其位的无奈,连只有四大贝勒才看到了的、那天裁决之时皇太极对他的态度都归为“无奈之举”,一方面彻底放松阿敏的戒备、消除他的不满,另一方面,在大面儿上,阿敏只得或真或假地表现出完全被他感化的样子来。这个回合阿敏被皇太极算计得太惨了,这冰释前嫌的戏码果然假戏真做了。皇太极在一侧露出了理解的微笑,但其实心里的笑声,则是冷笑。----------------------2下~4上
End-------------------
阿敏的事情,到此就算是暂告段落。解决完集体问题,皇太极便开始解决个人问题。这一节是打乱顺序最明显的。------什么个人问题呢?婚姻大事。什么婚姻?后金大汗与蒙古的政治联姻。这是前提,请各位看官注意。刚传来多尔衮的死讯,皇太极就过来抢亲、还大摆宴席,小玉儿不明内中情由,把皇太极呵呵一顿。因为小玉儿太喜欢多尔衮,又年纪小不识大体,所以她就算在大宴之上指桑骂槐,也属于正常情形。虽然皇太极并不知道她在说什么,还很有兴致地看她们交谈,但是哲哲是明白的。眼看尴尬就要来了,还好,多尔衮幸存的消息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皇太极倍感幸运,夫妇俩神色之间充满着真切的欣喜。多尔衮说过,“四嫂是敦厚人”,所以她的欣喜是很纯洁的、真正完全为多尔衮安危着想的:得而复失老天保佑。皇太极就不一样了。前面提过,皇太极是很疼爱多尔衮不假,这信息之中,肯定有为多尔衮得天庇佑的庆幸。但是,还不应忽略,皇太极一直想利用多尔衮这个将来的新贵族来收服旧贵族,也就是说对于他一直是存心不良的。现在多尔衮忽然死而复生,那么皇太极原以为因为多尔衮之死而即将面临的诸多政治难题,将迎刃而解。怀揣着以上两种心态,加上最为兄长和大汗必须做出重视多尔衮的姿态,皇太极放下自己的婚宴,立即亲自赶去病床前看望多尔衮。有意无意地,他还在人前显示出对多尔衮的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多尔衮有很好的大局观,知道隐忍、知道虚与委蛇,也有一颗柔软的心,所以他接受皇太极的关切。而多铎之所以怏怏不乐,一方面还在担忧多尔衮的身体、另一方面还是一心想着杀母之仇,对于多尔衮与皇太极的“友爱”,他心里总是不愉快的;更兼,皇太极本来就不是什么心思纯良之人,他的友爱不值得信任。看见曾经山盟海誓的玉儿居然转眼嫁为人妇,多尔衮口吐鲜血、生无可恋。但是这其中的曲折,现在非但多尔衮完全不明就里,就连玉儿自己,也是万万想不到的。除了皇太极,谁也解释不清楚。杀母之仇、夺妻之恨,是一个男人最难以忍受的两件事情。多尔衮和皇太极之间的梁子到了这一天,恐怕再无开解之日了。
当局者一定想不清楚,说来真是奇怪,皇太极怎么突然非娶玉儿不可了呢?而且还这般迅速地操办,其中必有隐情。我们不妨重头缕缕这件事的缘由。初见玉儿,是在科尔沁亲王的家。长辈向皇太极介绍,玉儿的美貌久负盛名、才情尽人皆知,当时皇太极看玉儿的眼神,又坦荡又和蔼,确确实实是长辈欣赏小辈的意思。第二次是科尔沁草原上,私下里见到玉儿的皇太极已经恢复了平日里冷若冰霜、傲视群伦的样子,分明一副霸道总裁看乡野丫头的架势,正如玉儿所说,“连正眼都不瞧一下”。对于玉儿所说的话,皇太极高高在上,脸上的神态既有不以为意、又有轻视,还是大人看小孩儿的正常表现。而且可以推断四大贝勒既然都来了科尔沁,那么此时一定是因公出差、并非游山玩水,之所以带着多尔衮,皇太极也是为了教导他:作为四大贝勒之一,正在部署皇位争夺的皇太极心中,是不大可能少不更事的多尔衮一样,有闲情逸致一边游玩一边泡妞的。
再加上我们这位贤内助,皇太极到她面前从不吝惜赞美之词、也从不顾忌吐露真心,有卿如此,夫复何求呢?恩,或许正是在这个言无不尽的对象面前,皇太极愿意说出真相。你看,他主动跟哲哲表明心迹的时候,可不是一副春心荡漾、憋不住笑的样子,而是再一次把目光放得虚远,印证了他已做出长远打算。这个打算看起来是荒谬,其实是入情入理的。你看皇太极这个阴沉多思的神态,就知道他这一步还是早早算计的。不要忘记几点基本信息:第一,皇太极是矫诏夺位的;第二,皇太极因为篡位而付出了必须发毒誓的代价;第三,皇太极是个多疑狠心的人。那么皇太极的逻辑就清楚了:喇嘛说玉儿会母仪天下---母仪天下的是皇后啊---玉儿会当皇后?---我是皇帝啊---玉儿不嫁给我而能母仪天下---我要被篡位了?!OMG!!!不可以!---既然玉儿注定母仪天下,我作为皇上,只能娶了她了!哲哲是大度高贵的人,自然知道满蒙政治联姻是好事,且她因为怀孕的缘故,之前就已经对皇太极说应该纳妃,现在亲上加亲又能巩固自家的地位,真是太好了。玉儿:可是你们就这样吧宝宝一生的幸福葬送了吗!我的心上人才死,你就这样对我,而且居然是为了一个荒谬的预言?——亲爱的,这个预言在任何人看来都有可能是说笑而已,只有在皇太极心里,他是一根刺、是一句谶。情屈命不屈啊。------前五集
最爱这种贴子了,楼主辛苦了。有这剧的凯哥精华版吗?唉,我的眼里只有凯哥,只想看他。
上回我们说,皇太极跟阿敏之所以暂时没闹掰,有一个原因就是还需要他打仗。这不,仗刚开打,问题就来了。其实此刻,面对老对手袁崇焕(他们可是两代世仇)的顽强阻击,皇太极心里要多堵有多堵。因为动了退兵的念头,他看着沙盘的眼神已经有些暗淡,手中无奈地把玩着什么排遣着懊恼。这个时候还要留一只耳朵听两大贝勒马后炮似的喋喋不休而隐忍不发,可见有多么窝火。一边要无休止地忍耐他们一次又一次对自己权威的挑衅、一边还得试图向两个榆木疙瘩讲解清楚自己的战略意图,别说皇太极厌烦恼怒,就连一旁的多尔衮都露出不满。但是除了怒目而视还能怎么样呢,忍吧。阿敏似乎成心跟皇太极做对,连明军以逸待劳坚壁清野的战术都听不懂,非要夹枪带棒地撺掇着皇太极正面决战,把皇太极气得是拍案而起。要知道努尔哈赤当年,就是在宁远城下,被袁崇焕用红衣大炮轰成重伤、继而因兵败抑郁、再加上年老生病,不治而亡的。可见,第一,袁崇焕的确是能臣良将、不能小觑,一时半刻是难以取胜的,倒不如缓缓图之、以智取胜;第二,袁崇焕与皇太极也是杀父之仇,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皇太极这个睚眦必报的个性是不会轻易放过他的。所以,皇太极对两大贝勒的见解,自然是嗤之以鼻。【嘁,你们这俩草莽武夫,懂个毛线啊?!】以多尔衮之聪慧,当然明白皇太极的意图。不能只计较【一次战役的输赢】,其实多尔衮也是在劝皇太极,不必非得在这儿跟这两个呵呵哒的玩意儿在口舌上分出个长短来,而是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局势。皇太极于是以下结论的方式终结了这场舌战,他的眉头拧住的是对两大贝勒挑战权威的不满、他的语气发出的是严重警告。在《皇太子秘史》中,四阿哥曾经说过,“朕志已定(这四个字)真好听”。朕的意志是任何人不能左右的,这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性,敢于挑战朕志,就是质疑君权,不想活了。在此次舌战之中,多尔衮扮演的是皇太极马仔的角色,无论是打击两大贝勒的嚣张气焰、还是代替皇太极出面训诫两大贝勒这场戏,都做的很好。皇太极非常满意,或真或假地对多尔衮表示了亲昵和信任的态度,认为多尔衮是一个可塑(收服利用)之才。但是自打大福晋被迫殉葬那天,多尔衮跟皇太极早就是血海深仇、同床异梦了。这次他的动机,并不是维护皇太极的君权,而是展示自己对皇太极的拥护。这个不知死活的东西,站错了队浑然不知也就罢了、还敢公然教训皇上的马仔?天作孽犹可恕、出来混吃枣药丸。
皇太极独自一人面对着复杂的形势,沉默着踱步思忖,面色严峻。窗外的光影映照他脸上,倒很像是此刻内心的写照:既看得到光明的前途、但道路上又布满了阴翳:这袁崇焕,咋整啊。。。这次战役的失败,使多思的皇太极内心纠结郁闷、茶饭不思。(据说历史上的皇太极很壮硕,完全不是老头这样的瘦子,估计七天不吃饭脂肪储备也够用)编剧真是把皇太极的多疑猜忌写得无孔不入了,连打了败仗吃不下饭的话他都非得以为是别人编排他,搞得自己紧张兮兮的,脸上的肌肉都紧绷了:这个被迫害妄想症患者。不过当玉儿说是自己按常人常理猜测、并且揄扬皇太极天纵英明岂是常人可比的时候,皇太极这个得意洋洋的小表情↓:所以说,赏识教育是多么重要。刚才还垂头丧气心事满怀的皇太极听了这番宽解,眼神很快就光彩熠熠。这是一双鹰眼,一双看得透天机、抓得准猎物的犀利的鹰眼。当皇太极向玉儿表示赞赏的时候,他深情款款、玉儿却并没有表现出开心:因为玉儿并不觉得面前的这个男人值得她开心。【朕要小心别笑得太嗨下巴脱臼了。。。嘻嘻嘻嘻。。。】皇太极对于袁崇焕的被罢黜,表示幸灾乐祸。这连借刀杀人都还没用呢,天启小木匠倒是亲自出手代劳了,兵不血刃解决一块最大的绊脚石,这感觉就好像当年李克农去世,米国情报部门集体大放假似的,一个字:老天保佑。只可惜皇太极高兴得太早了。
袁经略刚遭贬黜,皇太极这边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下子有人冒头想要吞吐天下了。【天下本无主】:谁说明朝皇帝是上天选定的、非坐江山不可呢?【有德者居之】:黄桑您有怀柔大德,堪承天命定鼎中原啊。范文程欣喜难抑,屁颠屁颠就来劝进(貌似有小说里说,此人年轻时在朝上被明朝皇帝打过PP,觉得士可杀不可辱,于是就投降了努尔哈赤:这拍马的本事真是一流啊),皇太极也暗暗翘了翘得意的嘴角,不过他并没有纳谏。因为皇太极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人,他知道打天下易、坐江山难的道理,因此必须着眼长远。每次看见老头微微仰着下巴望向远方的时候,我都在想,皇太极哪怕多活个三年五载,历史就会大不一样:只可惜天不假年,没有给这只草原鹰太久的时间。-------------文治武功的目标,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达到,可是现在几大贝勒都是榆木疙瘩,鼠目寸光、不堪改造不说,还总是对皇太极多有不满,皇太极心里是很嫌恶这帮老东西的。这样久而久之,非但可能导致政令实行不畅,说不定哪天祸起萧墙也未可知:这样的人怎么能愉快地玩耍呢。。。每念及此,皇太极都是又发愁又恼恨。所以,哼!爷我要来个机构大换血。别的皇帝当好皇帝,只要善于用人;皇太极这双冷眼中,却写满了如何整人。皇太极的前半生,都在整人之中度过。头一个,就该是旧功勋亲贵发言人阿敏。那么,扶植小贝勒,从谁开始比较好?皇太极凝眉思索。他不仅需要考虑多尔衮的才能品德是否堪当大任,更需要评估任用多尔衮之后他羽翼渐丰,对自己能构成多少威胁,所以,防备之心令皇太极神色凛然。权衡之下,他决定放手一试。
老天不给面子,今年女真闹了灾荒。这场灾荒给皇太极出了个大难题: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既然粮食不济,那这仗必然难打,是不是还不如不打?那可不行啊,要是皇太极等到年景好了再打,照袁崇焕的能耐,宁锦二城早就修的密不透风了:锦州是山海关的咽喉要冲,攻不下去,山海关还怎么能攻得进去呢?那还怎么能够有机会突入中原呢?皇太极满面愁容,脆弱的小农经济时代,面对天灾人往往束手无策。可皇太极绝不甘心错失机遇,打与不打的矛盾,让他顾虑重重。ps:这张图的神态动作,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刘铭传。。。英雄惜英雄,在眼下后金发展急需贤良的时候,谈及袁崇焕的经略之才,皇太极眼中透出真切的赞赏之光和遗憾之色。大好人才,不能为皇太极所用,那只能除之以绝后患了。当然,英雄之间除了赞赏,也会有较量。越是有困难,这较量的胜利才越让人渴望。皇太极目光炯炯,用他的自尊心和企图心,坚定了必须出手、出手必胜的信念:在这明亮的眼光之中,似乎已经映照了宁远、锦州、山海关甚至整个中原天下。皇太极决定放弃旧贵族、培植新贵族,并选定多尔衮。高高在上的皇太极,意图通过这次谈话,居高临下地彻底看清楚多尔衮的心。他在玉阶之上正襟危坐,是否也有以统治者的视角示威于多尔衮的意思呢。听到多尔衮不能胜任自己的托付,皇太极的深情紧张而凝重。这就是说,除了多尔衮之外,他可能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了。客观上也确实如此。多尔衮恐怕是担忧皇太极不够信任他,所以欲擒故纵,打了一手亲情牌。毕竟少年时手足之情和教导之恩仍在,皇太极一看多尔衮还知道感念旧恩,一定会很受用的。再者,图谋复仇抗衡皇太极的多尔衮,怎么可能放弃这个建功立威、还能捎带表忠心的机会呢。——皇太极果然受用,满意地看着多尔衮。人事安排有了底,一大心事总算落了听,他对自己的设计自然也会比较满意:一步步收服多尔衮,可算是皇太极处理亲贵问题的基色,大调定了,文章便好做。皇太极是虚伪的,多尔衮也是。但是前者的虚伪让后者显得坦诚:皇太极望着多尔衮的眼神里满怀着希望和信任,对多尔衮做出放心和亲爱的姿态,想要通过重任在肩的感受来施恩于他;而多尔衮,看惯了皇太极的戏码,几乎疲乏于虚应故事、再加上心事重重,相对之下对就显得淡漠了许多。
内部问题第一步已经解决了,皇太极可以暂时腾出手来对付强敌袁崇焕了。对于袁崇焕的军略,皇太极是佩服、忌惮并且感到苦恼的。他敢于打破常规,破解围魏救赵的魔咒,令皇太极恼羞成怒。看他这撸胳膊挽袖子的阵仗,不除去袁崇焕大概寝食难安了。能让皇太极如此愤怒的敌人是绝无仅有的,后来的洪承畴祖大寿相形之下根本不够看。范文程做了一番论持久战的报告,皇太极听了意识到问题严峻,办公室的气氛变得肃杀起来。持久得了么,明朝疆域广达五百余万平方公里、人口几千万,良田美池桑竹数不胜数,血拼消耗的话,尚属于游牧阶段的后金分分钟交代。为今之计,只能抓住明朝的要害一击制胜。智取袁崇焕,乃是当今不二法门。咋整啊。。。皇太极日思夜想不得要领,头昏脑涨之时自然想起了聪明乖巧的红袖美人儿,既能解乏、又能出出主意。本剧中的玛丽苏玉儿能够夺得一众男女老少的青睐,除了长得美,就是有才气。十三四岁就敢潜入书房去偷三国(当然只是借口了),现在熟读,也合情理。崇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吊死在老歪脖子树上的那位。出了名的志大才疏、嫉贤妒能。作为一个在阉党林立的情况下坐稳皇位、却一刚开始就面临内忧外患的人,很难说没有被迫害妄想症,猜忌之心很重。皇太极自己也是在类似的情况下几乎同时登基的,并且深谙宫斗之道的他,比崇祯更有疑心病、更忌惮功高盖主的大臣(参见玉玺事件),所以当然理解这种感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时,皇帝怎么想?大臣独掌兵权独当一面时,皇帝怎么想?大臣先斩后奏私杀官员时,皇帝怎么想?他能不怀疑?天下黄桑一般黑,皇太极懂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不知道老头是不是本色出演,连思考的时候摸胡子的动作,都细腻得如此与众不同。姜还是老的辣,崇祯的年纪才是皇太极的一半、又不是宫斗的死人堆中爬出来的,哪能斗得过这心思。【哼,等着瞧】皇太极幽幽地翘起了嘴角,酝酿出一个以反间计为主旋律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借刀杀人之策,彻底毁灭了明朝最后的人心。
据说袁崇焕凌迟而死的时候,北京城的老百姓争相买他的人肉下酒:难道没有一个明眼人?连身后的刽子手都是一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表情,袁崇焕真是生无可恋:没办法,伴君如伴虎,何况朱老五。皇太极眼神炽烈,一击而中,大有饿虎扑食之相:报了杀父之仇,算出了一口恶气。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多了,皇太极今天穿的是黑白灰的衣服,是否是祭奠因袁崇焕而死的父王呢。---------------6~7上 End--------------------
不知道啥时候能更到和玉儿那啥那啥的镜头,期待楼主的解说,我知道我太污
静静地等楼主更新
一回来就要写收拾阿敏,我怎么感到心有点累。。。客观上,如何判断收拾阿敏的时机是否成熟?1,经过几年的巩固,皇太极已经坐稳了大位,周围已经没有人能够威胁他的存在;2,少年亲贵已经渐渐长大,通过培养、锻炼和收服,已经可以为皇太极所用,逐渐替代旧功勋贵族;3,战场上最强大的对手袁崇焕已经不存在,工作重心要开始逐渐从斗争转移到建设上来,这些只有武力值的旧贵族不再那么有用了。------------阿敏为什么必须死出于建设的考虑,旧贵族成为阻力:后金是少数民族ZQ,无论是在杂居地区还是在新收服的旧明朝地区,都面临安定团结的问题。皇太极自己说,对于建立有女真特色的汉化主义制度,连努尔哈赤当年都是不能理解的,那么就可见来自旧贵族方面的阻力多大。对于和缓满汉关系在后金前途上的作用,皇太极是看得清楚的,否则他也不会让汉臣范文程来教导多尔衮、济尔哈朗这些少年新贵族。但是由于看到之前的一些不利民心的过激政策,也知道由此引发的民zu矛盾,皇太极脸上对此还是写着担忧。准备?什么准备?当然是扫清路障、安插新人。我说过,皇太极半辈子都在整人,现在看见他脸上那重阴云,看官们就已经明白有人要遭殃。但是你们看到了吗,皇太极的眼里分明闪着希望的光彩,是那阴云挡不住的。听到连玉儿都懂得收服民心的重要性,皇太极心里先是认同和思索,很快就转为喜出望外的惊讶。因为玉儿不仅是一个后宫女子,她懂大局、有筹算,与那些青年贝勒们的想法接近,这就说明懂事儿的人都懂这个道理,这对他推动改革是一个很好的鼓励。相比之下,三大贝勒就。。。
注意到皇太极身后的图画了么。。。千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跟他现在的心情是一样一样的。苦口婆心严肃认真地申明,不是让三大贝勒回心转意,现在这个可能已经完全不存在了,皇太极与他们争辩的实质,还是新旧争夺权力和权利的表现。但是“说的连我自己都厌烦了”,不会再跟你们费什么唇舌了:时机到了。面对代善的劝说,皇太极也是不愿意听的,他现在已经连阿敏打仗的能力都不承认了(确实如此)相似地,这不是讨论来让他们转而支持皇太极的改革,而是告知,让他们知道问题就出在他们死硬坚持,非要跟“朕志”唱反调(自作孽不可活),那就勿谓言之不预。对这种口吻的警告和斥责,阿敏这傻狍子还是一副“哼!”的架势。可是代善意识到了。他听到阿敏的语气和态度之后,神色紧张起来,这就说明直观上他已经感受到皇太极和阿敏之间要有危险;其次,他是三大贝勒里面唯一识大体的长者,部分地认同皇太极的主张,他与阿敏这种纯粹的顽固派还是有一定的分歧。皇太极恼怒地侧目而视,看向两大贝勒:这是嫌恶,嫌他们一叶障目,不懂皇太极发展的眼光、恶他们对权威一再的质疑和挑衅;他脸颊上的肌肉凹陷,看来此时已经是咬牙切齿、却不得不做最后忍耐。皇太极甩下这句表态,冷冰冰拂袖而去,宣布与旧贵族分道扬镳。代善的心是沉重的,因为他是懂皇太极的、可是他性格问题导致目前他仍站在保守的一面;阿敏死性不改,骂骂咧咧不知死之将至;莽古尔泰就比较耐人寻味,他虽然是不愿理会皇太极的新政,站在阿敏这边的,但是他的表情里,却郁闷和思索共存,有一定的动摇。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孝庄秘史电视剧全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