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个玉蝉花是啥年代的?谢谢

玉蝉年代判定
玉蝉年代判定&&
蝉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是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古人认为“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蝉在最后脱壳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故而古人十分推崇。同时,蝉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把蝉佩于身上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赋予蝉更多的含义。如以一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以一蝉伏卧在树叶上,定名为“金枝(‘知了’的谐音)玉叶”,也有人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
(约公元前6000年)。长3.2、宽1.8厘米。1989年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出土。青玉。采用琢磨工艺制作,造型古朴。正面上端头部凸起,面部钻出两个圆眼,尾部磨出三道凹槽,尾部微翘。半圆形背部,侧面横穿一孔,可佩带。&
&&&&&&&&&&&&&&&&&&&&&&&&&&&&&&
&&&&&&&&&&&&&&&&&&&&&&&&&&&&&&&&&&&&&&
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玉掸分三种、一佩蝉,顶端有对穿,二冠蝉,用于帽饰无穿眼,三含蝉,在死人口中压舌,刀法简单没有穿眼。&
商代玉蝉:玉蝉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代至明清大量出现。商代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简单的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纹饰简单。体形短小,长约寸,器型多片状少园雕,刀法简单有力,以阴刻线为主短直线多于弧形线,起刀重收刀浅,头部前端为尖嘴型,也有平头和园头形,尾部有平底型、雁型、三叉型、尖型等。
商代玉蝉的眼以宽大椭圆为多,眼下有两道阴刻线,阴刻线有的中间粗两头尖,有的一头粗一头细,尖端见锋,刻道有砣痕。运用两条阴刻线以示微突纹线是商代常见的纹饰。
  周代玉蝉:西周、春秋时期玉蝉发现较少。颈部有宽带状图案装饰,尖头玉蝉到西周末期消失,平头、园头成为主流,眼型有园方眼、长方眼,位置多在头部框内两侧,两翼成斜坡状,冀上有叶脉纹,器型头宽尾尖背拱,立体感强。有斜穿眼和通天穿,头顶进、下鄂出。还有一种管状蝉,形如勒子,上下通天穿,雕琢精细。
西周玉蝉仍以大眼为主,两眼在正面,有的用“臣”字形纹刻化蝉眼,眼下有三道阴刻线,蝉翼和背面大多光素无纹,器的外形不规整,仅刻化轮廓而已。
&&&&&&&&&&&&&&&&&&&&&&&&&&&&&&&&&&&&&&
  春秋玉蝉:以宽带状图案装颈部,用夸张多变的手法美化蝉身。纹饰对称,有双蝉复含体的器形,器身上有浅而细的“人”字形绞,斜线纹,细方格纹,“二”字纹等辅助纹饰装饰。
战国、汉代玉蝉的制作及造型有了很大发展。汉代玉蝉有几个重要特点。刀法虽然简单,但粗犷有力,刀刀见锋。因此有汉八刀之称,蝉形比战国时期薄而大,重视选材,白玉大量使用,玉色以白为上。表面琢磨得平整洁净,线条挺秀,尖端见锋,锋芒锐利,其边缘像刀切一样,没有崩裂和毛刀出现。尾部的尖锋有扎手的感觉。
  战国玉蝉:由于制玉工具的进步,玉雕技术大为提高,此时的玉蝉器身上的纹饰更复杂华丽,蝉翼上的叶脉纹纤细秀丽,在蝉的腹部有脚,使玉蝉向写实的方向发展。
战国玉蝉双眼部位开始演变,由两侧雕琢而出,眼形仍然为大眼,颈部有短直线条、斜形短线条及绳纹,两翼有阴刻线纹饰刻化的翼纹,背面运用弧形阴刻变现蝉脚。
  汉代玉蝉:刀法简单,粗旷有力,刀刀见锋,俗称汉八刀,器上刀锋边沿甚为锋利,头型有平头和小园头,头顶有象鼻穿,腹部有横线表示蝉退,两翼末端尖锐,尖锋轧手,玉蝉两侧边沿较薄。汉代玉蝉器形扁薄,头部平整,双眼雕琢于两侧,两翼中间呈现一道夹缝,腹部刻有5-6
&&&&&&&&&&&&&&&&&&&&&&&&&&&&&&&&&&&&&
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
玉蝉,汉,长2.9cm,宽2.1cm,厚0.8cm。清宫旧藏。
作品为白玉质,有褐色斑,薄片状。扁腹,腹下有纵向的直线纹。长翅,翅上无翼纹。小头,双目凸出于头两侧。玉蝉的使用历史较长,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其后至汉代的各个时期,蝉都是玉质作品中的重要题材。玉蝉的用途主要有两项,一为佩饰,流行于商之前。汉代玉蝉多为逝者口中的含玉,称为“琀”。在逝者口中置玉是古代的一种入葬习俗。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琀为一组小牲畜,汉代墓葬中出土了较多的玉蝉,其上多无穿绳挂系之孔,用蝉作琀有祝愿逝者蜕变再生之意。
&&&&&&&&&&&&&&&&&&&&&&&&&&&&&&&&&&&&&&&
& 汉代 黄玉蝉
&&&&&&&&&&&&&&&&&&&
东汉玉婵.游丝雕&
东汉玉蝉尺寸:长450厘米,宽320厘米,收藏:洛阳博物馆
此玉蝉于东汉(公元25-220年)年间雕成。长4·50厘米,宽3·20厘米。1953年在洛阳为人发掘,现藏洛阳博物馆。
&&&&该玉为白玉质,浸黄斑。蝉状,以直线弧线勾勒蝉首、双翼、腹、尾等。体扁平,双目、吻部、双翅尖、尾尖突出体外。形象生动写实,刀法细腻洗练,立体感强,双翼有薄而透明之感,线条简洁明快,雕工技艺娴熟。
&&&&&&&&&&&&&&&&&&&&&&&&&&&&&&&&&&&&&&&&&
晋代玉蝉:头部稍厚带园,眼睛阳纹突起腹部表示蜕退的横线增多,器型鼓起变厚,变窄,不如汉蝉薄而阔。唐代未见玉蝉出土。
黄玉蝉长5.5厘米,估价:RMB1O000玉质呈黄色,按照汉代的风格来做,阴刻线深而粗,边绿稍稍磨一点,看起来边薄实际只是稍有一点薄,宋代玉蝉与汉代的区别于此。
&宋代、明代玉蝉翼端稍稍圆形,尖锋没有扎手的感觉。这是区别真假的主要特点。线条以直线为多,有的虽呈弧形线,但都是有两线交锋而成。一般说玉蝉呈平头形的,以西汉早中期为多。圆头形以西汉中晚期为多。西汉中晚期眼珠多跳出廓外。尾部的横线是表示具有伸缩功能的皮纹,一般以4—7条为多见。但是最多的有12道。有的玉蝉颈下呈“︶”,光整平涌,不起波状,这也是鉴别真假的主要特点。抛光技术非常进步,两翼打磨光整、平滑,像玻璃一样闪闪发光。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东晋以后几乎见不到玉蝉了。宋代仿古风气盛行,当然玉蝉也不例外。
&& 宋代玉蝉:仿古盛行,器物上纹饰有云纹、斜方格纹以及各种仿古纹饰,运用推、拓、磨和勾云相结合的雕琢技法。玉蝉形象有形无神线条弱不见锋,软而呆滞,蝉形短且宽,抛光不佳,地不平整。
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玉蝉形象有形无神,线条弱不见锋,软而呆滞,蝉形短且宽,抛光不佳,地不平整。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纹饰线条雕工又粗又深,双翅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透明的一般;蝉腿有许多细小的腿毛,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清代玉蝉刻画特别精致,眼睛细长,翅有脉纹,足爪屈曲,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7X0.5厘米,估价:RMB6000玉质细腻润洁,似有"汉八刀"的遗风,但已没有了翅翼底部的挺劲和翼端的尖锐,线条的深浅和弯度生硬。
  清玉蝉,明代玉蝉以麻点纹装饰双翼,脚边用短直小阴刻线装饰表示脚毛,明早期双翼较靠近,双翅分得越开年代越晚。清朝乾隆时玉蝉制作用料特别严格,多用籽料制作,雕琢工艺极为讲究,精雕细琢,一丝不苟,蝉身有回纹、勾云纹装饰。清晚期玉蝉线条常有崩断现象,刀法软弱无力,阴刻线细而深,常用岫岩玉烧成红色或黑色仿古蝉。
&&&清代玉蝉器形和纹饰多样,仿古与写实相结合,雕琢工艺极为讲究,精雕细琢,一丝不苟,阴阳线条运用的自然流畅。
明代 玉蝉&
高6.5厘米,估价:RMB2O000,白玉质地,纹饰雕工流畅有力,尤其蝉衣雕刻得,细腻逼真。整体造型生动,立体感强。
5X2厘米估价:RMB4000,此件玉蝉,依玉材的形质而做,通体带沁,尾部颜色,&
加深,纽形双眼圆鼓凸于顶端,两侧顶部有对穿斜钻孔。构思巧妙奇特,生动传神。
明清玉蝉已完全具备了写实的意义,不但数量多,而且仿古盛行,没有一定的规范,用料也多种多样,双翅注重装饰美化,清朝乾隆时玉蝉制作用料特别严格讲究,多用籽料制作,蝉身有回纹、勾云纹装饰,清晚期玉蝉线条常有崩断现象,刀法软弱无力,阴刻线细而深,用岫岩玉烧成红色或黑色仿古蝉。
&&&&&&&&&&&&&&&
清代荷叶玉蝉
&&&&&&&&&&&&&&&
清代 仿汉玉蝉
  仿古玉古玩界对于仿古玉有这样的口诀:“唐仿战国,宋仿汉,元仿唐,明仿宋,清乱仿。”
近年来,玉蝉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一路飙升。2002年中国嘉德拍卖的一件长6.8cm清代白玉蝉,成交价为13200元,2003年北京翰海拍卖的一件长7.5cm的清代白玉蝉,成交价为20000元,2004年天津文物拍卖的一件长5.5cm的清代白玉蝉,估价为4000元,成交价高达22000元。2006年北京翰海拍卖的一件清中期白玉蝉,估价60000元,成交价高达90200元。
从古到今,在中国的各类工艺品里,蝉都占有一席之地,石蝉、骨蝉、铜蝉、木蝉、玉蝉,似乎所有雕刻品种里,都有蝉的份儿。真蝉聒噪,假蝉却叫人神往,在这一点上,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汉代 白玉蝉
长7.6厘米蝉作扁平状,以简练挺劲的“汉八刀”勾勒出高额、突眼、宽颈、翅翼等,形象写实。这种玉蝉盛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多用作敛葬中含玉,放置于死者口中,取其清高绝俗、复活再生的意义。
长9.3厘米,玉表皮带沁,沁色斑驳自然,圆眼长翼,雕琢有力,器形美观。顶有穿孔,可以配挂。
宋代 黄玉蝉
长5.5厘米,玉质呈黄色,按照汉代的风格来做,阴刻线深而粗,边缘稍稍磨一点,看起来边薄,实际只是稍有一点薄,宋代玉蝉与汉代的区别于此。
明代 白玉蝉
高6.5厘米白玉质地,纹饰雕工流畅有力,尤其蝉衣雕刻得细腻逼真。整体造型生动,立体感强。
明代 白玉蝉
5&2厘米此件玉蝉,依玉材的形质而做,通体带沁,尾部颜色加深,纽形双眼圆鼓凸于顶端,两侧顶部有对穿斜钻孔。构思巧妙奇特,生动传神。
清代 白玉蝉
7&0.5厘米玉质细腻润洁,似有“汉八刀”的遗风,但已没有了翅翼底部的挺劲和翼端的尖锐,线条的深浅和弯度生硬。
&红山文化玉蝉蛹
新石器时代 玉蝉
新石器时代 玉蝉 湖北荆州博物馆藏
玉蝉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代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战国、汉代玉蝉的制作及造型有了很大发展。汉代玉蝉刀法虽然简单,但粗犷有力,刀刀见锋,因此有汉八刀之称。表面琢磨得平整洁净,线条挺秀,尖端见锋,锋芒锐利,其边缘像刀切一样,没有崩裂和毛刀出现。尾部的尖锋有扎手的感觉。宋代、明代玉蝉翼端稍稍圆形,尖锋没有扎手的感觉。这是区别真假的主要特点。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清代玉蝉刻画特别精致,眼睛细长,翅有脉纹,足爪屈曲,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商代 白玉蝉形佩
商代玉蝉佩玉质呈灰白色,玉内有褐红色悄悄,尾部钙化为鸡骨白,但头部、身上有几处在强光下仍能看到微透明的原初玉质。表面有蚀坑与蚀孔,有玉质晶体晰出现象,整体造型为极其像生的蝉形,用一对象鼻穿表示眼、嘴、额、腹纹、羽翅均精心刻画,造型生动。此蝉为生坑,未经过人为盘摸,所以表面有一层白璞状皮壳。
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是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蝉是古代先民普遍的推崇物,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宿露,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说:“无人信高洁。”虞世南《蝉》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记载,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商代 玉蝉
周代玉蝉颈部有宽带状图案装饰,尖头玉蝉到西周末期消失,平头、圆头成为主流。眼形有圆方眼、长方眼,位置多在头部框内两侧,两翼成斜坡状,翼上有叶脉纹,器型头宽、尾尖、背拱,立体感强。此蝉新疆和田白玉质,玉质温润细腻光洁,局部有褐色沁斑,深入肌理。双目外凸,造型简洁,风格独特,具有写实性强烈的显著特征。线条简扑有力,寥寥数笔,表现出概括、夸张、生动的艺术特点。
战汉时期 玉蝉
  玉蝉的历史渊源及生动寓意
  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把蝉佩于身上则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玉蝉一般可分为三种:一、佩蝉,顶端有对穿眼;二、冠蝉,用于帽饰,无穿眼;三、含蝉,在死者口中压舌,刀法简单,没有穿眼。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又赋予蝉更多的含义。如以一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以一蝉伏卧在树叶上,定名为“金枝(‘知了’的谐音)玉叶”,也有人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
修高速公路挖到的 战国末西汉初 玉蝉
  历代玉蝉的重要特征
  玉蝉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商代至明清大量出现。商代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纹饰简单。西周、春秋时期玉蝉发现较少。战国、汉代玉蝉的制作及造型有了很大发展。
  汉代玉蝉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一、刀法虽然简单,但粗犷有力,刀刀见锋,因此有“汉八刀”之称。蝉形比战国时期薄而大,重视选材,玉料大量使用,玉色以白为上。二、表面琢磨得平整洁净,线条挺秀,尖端见锋,锋芒锐利,其边缘像刀切一样,没有崩裂和毛刀出现,尾部的尖锋有扎手的感觉。宋代、明代玉蝉翼端稍稍呈圆形,尖锋没有扎手的感觉。三、线条以直线为多,有的虽呈弧形线,但都是两线交锋而成。四、一般说玉蝉呈平头形的,以西汉早中期为多;圆头形的以西汉中晚期为多。西汉中晚期玉蝉眼珠多跳出轮廓外。五、尾部的横线是表示具有伸缩功能的皮纹,一般以4~7条为多见,但是最多的有12道。六、有的玉蝉颈下呈“)”状,光整平坦,不起波状。七、抛光技术非常先进,两翼打磨光整、平滑,像玻璃一样闪闪发光。
西汉玉蝉主要特点是表面琢磨得平整洁净,线条挺秀,尖端见锋,锋芒锐利,其边缘像刀切一样,没有崩裂和毛刀出现。其尾部的尖锋有扎手的感觉。“蝉王”尾部的尖锋和双翼尖端均有扎手的感觉就是实物例证。宋代、明代的尖锋没有扎手的感觉。因翼端稍稍圆形,这是区别真假的主要特点。
东汉 玉蝉 现藏亳州市博物馆
长5.4厘米,宽4厘米,厚0.8厘米,1973年出土于亳州市谯城区白果树汉墓,东汉时殓葬用品,放在死者口中。   
线条以直线为多,有的虽呈弧形线,但都是有两线交锋而成,最精致的地方就是推磨。两翼都是光整、平滑。&一般说玉蝉呈平头形的,以西汉早中期为多。圆头形以西汉中晚期为多。西汉中晚期眼珠多跳出廓外。尾部的横线是表示具有伸缩功能的皮纹,一般以4——7条为多见。但是最多的有12道。有的玉蝉颈下呈“︶”,光整平涌,不起波状,这也是鉴别真假的主要特点。抛光技术非常进步,打磨光滑,像玻璃一样闪闪发光。
唐代 白玉蝉
  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东晋以后几乎见不到玉蝉了。宋代仿古风气盛行,玉蝉当然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玉蝉形象有形无神,线条弱不见锋,软而呆滞,蝉形短且宽,抛光不佳。
  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纹饰线条雕刻又粗又深,双翅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透明的一般;蝉腿部有许多细小的腿毛,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清代玉蝉刻画特别精致,眼睛细长,翅有脉纹,足爪屈曲,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清朝乾隆时玉蝉制作用料特别严格,多用籽料制作,雕琢工艺极为讲究,精雕细琢,一丝不苟,蝉身有回纹、勾云纹装饰。清晚期玉蝉线条常有崩断现象,刀法软弱无力,阴刻线细而深,常用岫岩玉烧成红色或黑色仿古蝉。
明代 玉蝉&
  玉蝉拍卖行情也在一路飙升
  近年来,玉蝉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也是一路飙升。2002年中国嘉德拍卖的一件长6.8厘米的清代白玉蝉,成交价为13200元;2003年北京翰海拍卖的一件长7.5厘米的清代白玉蝉,成交价为20000元;2004年天津拍卖的一件长5.5厘米的清代白玉蝉,估价为4000元,成交价高达22000元;2006年北京翰海拍卖的一件清中期白玉蝉,估价60000元,成交价高达90200元。
  从古到今,在中国的各类工艺品里,蝉都占有一席之地,石蝉、骨蝉、铜蝉、木蝉、玉蝉,似乎所有雕刻品种里,都有蝉的份儿。真蝉聒噪,假蝉却叫人神往,在这一点上,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清代仿汉 玉蝉
扬州出土汉蝉的质地和类型
扬州发现的西汉墓葬众多,出土的蝉形器不少,但都是蝉,未发现有穿孔的装饰佩蝉。质地分玉、石和玻璃三种。扬州出土的汉蝉多数为和阗玉,既有上等白玉,也有一般白玉,还有青玉,均是利用小料琢雕成的实心体。
蝉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玉蝉极其简单,一端方或圆,一端尖,双眼处理各一刀,蝉背颈下一刀单撤,成为三角形斜坡状,仅见三刀。
第二种玉蝉是采用“汉八刀”琢雕数道阴线来表现头、翅和皮纹(图1-2)。其头型一种为平头,一种圆头。蝉纹布局特点是阴刻线采用粗细结合的手法,由象形转变为写实,既使蝉纹富于图案化,又颇有写实风格,形象较为生动逼真。
双眼位置布于头部两侧,几乎与头部等平。口部出现较细线条组成的三角状,并在其中刻有纤细的阴刻线。双翼线条多数是起脊,微有坡度,向两侧倾斜。腹下常见5-8道刻纹,表示具有伸缩功能的皮纹(图3-6)。
第三种玉蝉琢雕更加精致,纹饰写实,异常逼真。玉蝉第一种少,第二种较多,第三种更少。1988年甘泉姚庄102号西汉墓出土的一件白玉蝉就是蝉中杰作。它长5.7厘米、宽2.9厘米,是用和阗上等白玉琢雕而成。其造型准确,写实性强。身部厚实,边缘渐落。腹下皮纹横线条冲破竖线条,线头见锋。皮纹有12道,属汉蝉皮纹之最。雕工也极其规整,线条凝练挺拔,推磨技巧颇见功底,蝉身平洁,光可鉴人。其玉质滋润,琢雕精良,无论从玉质,还是从琢工和抛光来说,实属在众多汉蝉中出类拔萃的稀见品,凡见过此蝉的中外考古学者或文物鉴定专家们无不异口同声赞美称绝,称之为“蝉王”,绝非溢美之辞(图7)。
除以上三种类型玉蝉之外,还有一种是利用旧玉器经过改制而成的玉蝉,为数少见。它仅求其形似,背部仍保留原来的纹饰,呈不对称。其原纹饰又与蝉翼纹饰有异,别有一番风味(图8)。
1982年扬州市高邮天山乡神居山2号汉墓为扬州汉广陵王墓,出土的玉蝉背部纹饰与众迥然不同,颇为稀见,又具一种特色(图9)。
玻璃蝉颜色有灰白色(图10)、涅白(图12)和蓝色(图11)三种。它是在制作好的模具中灌注溶液,经冷却、脱模,即获实心器。这种采用模铸法制作成的蝉形器一般较为简单。涅白和蓝色蝉少。值得重点介绍的是少见的包银箔玻璃蝉和嵌贴银箔玻璃蝉。
灰白色(图10)
涅白(图12)
蓝色(图11)
早年出土而新发现的三件玻璃蝉,去年扬州市文物考古队在发掘汉代墓葬时又出土了一件,装饰别出心裁,风格独特。在众多无装饰的玻璃蝉中,嵌贴银箔玻璃蝉尤显突出。它高5.2厘米、宽2.9厘米,为灰白色玻璃质地,背部突出,腹部低凹明显。平头,头颈之间以一道浅阴线分隔。身部双翼有阴槽加以分隔。头颈中部和双翼上均分别贴有大菱形纹饰一组。每组纹饰均用正方形小银箔5片均匀规律地分贴组合而成。银箔的每一个菱角皆统一向上,整体组合形成一个大菱形纹。所贴银箔略高于平面。在肩和身部阴槽内则分别嵌贴条形银箔。蝉眼处留有贴银箔的明显痕迹。此蝉1988年出土于扬州市发电厂汉墓男棺内(图12)。
涅白(图12)
另一件嵌贴银箔玻璃蝉,1979年出土于扬州市东风砖瓦厂汉墓,高5.4厘米、宽3.1厘米,其纹饰及工艺装饰与前件相似(图13)。这两件嵌贴银箔玻璃蝉头形的区别是一为平头,一为圆头。其表层颜色一为灰白色,一为黑色。还有一件包银箔玻璃蝉也很为人关注。它长5.6厘米、宽2.7厘米,为半透明涅白色玻璃。其银箔由于受腐蚀,部分严重氧化,部分轻度氧化,但仍牢牢地贴附于蝉面。玻璃由于受到银箔的保护,而未受到腐蚀,色呈涅白,如初出新品。
这件蝉1988年出土于邗江西湖胡场6号汉墓(图14)。
台灣故宮博物館玉蟬精品
分享到新浪Qing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汉玉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