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川剧的地名和人物藩川

山城记忆:重庆那些老地名
  老地名是一种地理信息标志,也是一种历史人文回忆。那些被老街旧巷承载的老地名,随着历史的云烟,一同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在这些古老的地名下,埋藏了数不尽的逸闻趣事,包蕴着漫长悠远的古老传说。
新华网重庆频道策划推出责任编辑:邓婷
【霸气篇】九龙坡有九条龙?
“霸气”九龙坡
九龙坡原来就是传说中的九龙滩,是早在明代时期就有的地名,抗战时先后建成九龙铺码头、九龙铺机场和九龙铺镇。1955年由重庆市第四区更名为九龙坡区。
那九龙滩又是从何而来?据网上资料,很多的古诗词是这么记载的。明朝朱嘉征《九龙滩》诗云:“渝城日日雨,云乱无定所……放舟清江曲,滩声阚如虎。牵笮溯九龙,石立纷然怒。”诗中有“九龙”和“九龙滩”。乾隆《巴县志·建置之度外山川》:“王坪山:智里一甲,城西南十一里。坪下岩高十余丈,镌有佛像,又镌有‘九龙滩古 ’五大字。滩在江心,有九龙古翘首若龙”。《募修九龙寺引》:“郡之南二十里,有地名:‘九龙滩’。水石激,素称险隘,舟楫往来必经之道也。岸上旧有九龙寺,传云肇自宋时。”嘉庆《四川通志》卷11《舆地·山川》称“九龙滩在县东”。
鹅公岩对面,今南岸区内有地名“九龙寺”。1987年文物普查,于九龙乡杨坪村长江上发现“九龙滩”石刻,所以证实诗词所说便是如今的九龙坡啦。
“小陪都”北碚
初到北碚的人,都会吃惊于它霸气的街名,这个偏僻的西南小城,很多街道是以大城市的名字来命名的,诸如:辽宁路、吉林巷、黑龙江巷、广州路、南京路、天津路、上海路、北京路、太原路、卢沟桥等等。
抗战时期北碚十分热闹,被称为“小陪都”。“当时的北碚区长是卢子英(卢作孚之弟),当时每失陷一个城市,就改一个街名,为了铭记国耻。”:东三省失陷后,原来清合路改为辽宁路,西山路改为吉林路,歇马路改为黑龙江路,白云路改为热河路,学园路改为大连路。七七事变后,东山路改名为卢沟桥路。不久北平沦陷,又将文华路改成北平路,日寇占领了天津,便改人和路为天津路,上海失守,改金佛路为上海路,南京撤退即改均合路为南京路,和睦路改为广州路……
“皇帝御赐”天官府
  沿南纪门上去有一个叫天官府的地方,这里就是重庆城内唯一得到皇帝御赐的地方,是明宣宗赐给吏部尚书蹇义的天官府,这里一直是重庆的街名。天官府地势高峻,俯瞰长江,颇有气势,后面是五福宫、打枪坝,左边是火药局一带,放牛巷与其平行。
【数字篇】我在1.5路等你!
渝北区有个奇怪的数字地名叫1.5路,其实重庆大到行政区,小到街头巷尾,带数字的地名还真不少。
“七星岗”(原来它是“缸”不是“岗”)
“七星岗不是岗,是七星缸的变写。”,原来重庆城火灾为患,但过去城里没有自来水,到处都有消防用水的石缸,也叫熄火池,一般都是长方形,上面还会刻有“有备无患”,而七星缸是消防用水的石缸,摆成的北斗七星的形状。岗是山脊,七星岗那里没有山脊,只有七口石缸摆在那里。在通远门旁边修七星缸,用意还在于用代表水的北斗七星来镇住代表火的南纪门,有五行的道理。七星缸何时修建,无从考证,上世纪20年代,重庆筹备设市,开辟新市区,修建马路,拆除城墙,七星缸也被拆了,但那段马路就命名为七星岗街。
“中山一路”(原来叫中一路,为纪念孙中山改名)
东起民生路与金汤街相交之处,止于上清寺曾家岩,中山1—4路,原分段名七星岗、黄家垭口、观音岩、上罗家湾、两路口、孟园、养花溪、三益村、美专校街、上清寺等,1931年建成后,以中区干路之意分段命名中一、二、三、四路。一直到193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民生路西端起至观音岩改成中山一路,观音岩至两路口为中山二路,两路口至上清寺为中山三路,上清寺至上曾家岩为中山四路,统称为中山路。
“五四路”“八一路”(都跟抗日战争有关系)
而现在的五四路,曾经的名字是简家桥,1939年“五三”“五四”日机大轰炸时曾被夷为废墟。1940年,重建后合并命名为五四路,警示后人永不忘记日寇发动战争给重庆人民带来的灾难。八一路和五四路的来源相仿,1937年前这里分段为白龙池、雷祖庙、大阳沟、米花街、中营街,1939年被日机轰炸,重建后合并,1968年,因为有解放军剧院和重庆兵站,更名为八一路。
“十八梯”(不是18步梯坎,而是18层)
说起十八梯,这里原来兴盛一时,非常有市井气息。清朝时修筑了沟通上、下半城的石梯小路,北段的尾部有石梯200多级,共18层台阶,十八梯因而得名。到民国时期,这里多单层穿斗,木结构带屋檐的瓦房,街道狭窄,照明不足,多为本地和从云南、贵州等省份打工者杂居。“十八梯有三多,撑花、茶馆、农夫哥”,茶馆是兼旅馆,撑花就是卖雨伞的。
【地势篇】寻找那些“坡、坪、岩、坝”
重庆是山城,有山就有岩。因此,重庆有了曾家岩、马家岩、观音岩、高滩岩、鹅公岩、金斗岩、华岩、红岩;重庆人一出世,就注定要爬坡上坎。坡是山与坪、坝间的过渡段。因此,重庆有了九龙坡、松林坡、石板坡、矿山坡、王家坡;没有山,就没有坝。在重庆这个丘陵低山区里,坝就是平地。因此,重庆有了德感坝、夏坝、冬笋坝、珊瑚坝、广阳坝;有了南,自然也有坪。坪虽然也缓平如坝,但不受江河溪流影响,而是周边被河谷切割,边坡呈阶梯状,顶面起伏和缓的高地。因此,重庆有了大坪、杨家坪、陈家坪、黄桷坪、南坪、马王坪等。
石板坡 “坡”在何处:位于石黄隧道一带的斜坡。由于遍坡是岩石,人们长期在此开采条石和石板,因而得名。1936年后,居民逐渐增多,形成街道,取名石板坡正街;1968年文革中改名为灯塔街;1972年恢复原名。
大坪 “坪”在何处:位于今天长江二路附近的一块平地,和渝州路与肖家湾接壤,南接谢家湾,西接石桥铺。旧时驿道从老城出来,绕着佛图关到大坪。70年前,家住二郎的黄天齐每天前往老城读书,必经这条驿道。驿道上驮马、挑夫、滑竿、邮差、客商、路人,川流不息。古驿道是当时连接成渝两地唯一陆上官道。
李子坝 “坝”在何处:位于背靠佛图关,面朝嘉陵江的一块半坡上。旧时有一片茂密李子林,故名。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命名精忠路。刘湘公馆、大公报旧址都位于此,白崇禧、何应钦等国民党高官在此曾有住处,民国时期的美领馆也坐落于此;1972年恢复原名李子坝正街;2007年,在李子坝一居民楼内挖出地下金库,为此地重添神秘面纱。
华岩 “岩”在何处:九龙坡西南郊的一处山岩。华岩又名花岩,古时因山岩有洞有泉,下雨时涧泉从洞顶飞溅而下,状如散花得名。1587年,明朝乡绅杨益与僧人无权建花岩寺于此,即今日之华岩寺。1937年,华岩寺更名为重庆华岩佛学院。抗战时期,四川省银行、最高法院、经济部及资源委员会先后迁入华岩寺办公。文革时期,文物被毁。1981年重建。
【区县篇】超过一半名称均与水有关系
垫江、涪陵、酉阳等地得名均与江水有关。今天重庆市辖的区县,也有超过一半的区县其名称均与水有关系。璧山、武隆、梁平、巫山、秀山等区县得名均与山有关……
涪陵—涪水两畔多王陵。乌江自涪陵汇入长江,因古时乌江又称涪水,古巴国帝王陵墓多葬于此,故称涪陵。
綦江—夜郎溪水如苍帛。因境内有源于贵州的綦江而得名。綦江古称夜郎溪,江水色如苍帛,故名綦江(因“綦”字有苍青色的含义)。
铜梁—铜色石梁作名。唐代以县城东的铜梁山命名为铜梁县。传说铜梁山其右梁横亘,形如五屏,每当阳光照射,石梁呈古铜色,故名铜梁。
垫江—褺江一误成垫江。秦至南朝刘宋时,垫江县治在今合川合阳,恰为嘉陵江、渠江、涪江汇合之地,水如衣之重复,故曰褺江,《汉书》将“褺”写成“垫”,后世就沿袭为垫江了。
奉节—“临大节而不可夺”。唐贞观时改为奉节县并沿袭至今。当时为旌表三国蜀丞相诸葛亮,奉昭烈帝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故改名县为奉节。
巫山—巫咸之山称巫山。传说中上古时帝尧的医师巫咸死后被封在这里,因此山称巫山,县以山为名遂称巫山县。
彭水—“彭彭”水声作县名。《彭水县志》记载,彭为鼓声,当时流经境内之乌江峡水澎湃发出“彭彭”似鼓之声,故名彭水县。
【遗憾篇】那些消失的老地名
据重庆市民政局统计,重庆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也体现在地名上,主城30年来新增4000多个新地名,同时,有大约500多个老地名消失。
“依仁巷”:据老重庆人说,它本位于解放碑大都会所在的位置,但现在早已找不到那条巷子。这条巷子曾经是重庆马路摊贩的摇篮、个体工商户的“边区”。在重庆,没有任何一条巷子,会经历如此繁华;在重庆,也没有任何一条巷子,会消失得如此彻底。从光华绝代,到开启另一个光华绝代。这条巷子记录的,是一个古老城市的涅槃新生史。
“川道拐”:现在的雷家坡立交桥所在的位置。当时成群结队的黄牛、水牛在朝天门下船后,就被赶往川道拐的棚户区。
“木货街”:现得意世界所在的位置,原来是老重庆木器、竹器的集散地,因此得名。满街都是卖木桶、搓衣板、甑子、筷子、扁担、绷子床的摊点铺面。
“筷子街”:早年从大梁子(现新华路)往长安寺(现25中)方向,在长安寺对面有片岩坡,长年山水不断,因而被称为“滴水岩”,滴水岩下面有个“西湖池”,旁边有条小街叫筷子街。以创作小说《一双绣花鞋》闻名的老作家况浩文从小就住在筷子街。他说,“据说西湖池有点神,用筷子往池里丢进去,筷子会沉入池底,水能浮木是古之常情,惟独西湖池就不,所以旁边的小街就被取名筷子街。”
(根据媒体公开资料整理)
老地名是地方历史积淀形成的活化石,包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或史实,折射着历史的文化印痕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老地名是一把打开人们记忆的“钥匙”,每当开启,曾经的生活片段便会翻腾涌现。城市改造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新老地名的交替,但是城市地名的交替不能完全“失忆”。一些好的老地名应该被延续下来,再次回到市民的生活中,成为城市记忆的延续。先说几句废话董玉梅老师是搞地名研究的专家,前年出;国民党抗战牺牲的最高军事长官)举国悲悼;日记中记述了对哥哥陈怀民的悼念;遗书,誓与敌人决战;就是出入武昌东门的必经之道,对于卫戍楚王府至关重;
先说几句废话董玉梅老师是搞地名研究的专家,前年出了一本书叫《武汉老地名》,写的非常好,看的出有做学问的深厚功底,读后受益匪浅。由于篇幅的限制,加上时间蛮紧,研究任务又多,其实肯定还有不少材料没来得及用。我才疏学浅,惭愧地想把有关武汉老地名的事,接着说一下,可能自不量力,贻笑大方,还望董老师及各位网友批评指正。武汉的地名又多又杂,既有像上海、天津那样的全国性的地名,如北京路、天津路、上海路、沈阳路、南京路、香港路等;又有像北京、广州那样的人物地名,如中山路、蔡鄂路、黄兴路、张之洞路、张自忠路等;还有带有传统文化意义的地名,如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等;还有本地特色的地名,如江汉路、长堤街;还有政治色彩的地名,如三民路及民族、民生、民权路、自治街、民主路、解放路等,可谓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蛮有意思。这地名是标志,是历史,也是文化。我生长在武汉,对武汉有着真挚的感情,对武汉地名有着浓厚的兴趣,接着说不是与董老师比肩膀,而是凑个热闹,好玩而已,想到那说到那。可否?可否?一、张自忠路情请看:ht我每次乘坐402公交旅游车去武昌某校上班,都要经过江岸区六合路前面的张自忠路,有一些年青人觉得好奇,问这张自忠是谁?怎么用他的名字作为路名?听到这些,我就热情向他们作简单介绍......那是1940年的5月16日下午,湖北宜城县十里长山一带鏖战正急。日本军队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从东、南、西三方面向国民党第33集团军的总指挥部包围进攻。在南瓜店东山岗上,一位身穿将军服的中国将领用嘶哑的喉咙对身边仅剩十几人官兵喊道:“一定要死守阵地,没有子弹,用刺刀刺,用大刀砍,用石头砸,最后用牙咬,要坚持与敌人血战到底。”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由于目标太显眼,他被敌人子弹打中,英勇牺牲。一年后,在将军倒下的地方树立起一块石碑,上书:“张上将自忠殉国处”。说起张自忠,不禁感慨,他1891年出生在山东临清县,1914年投笔从戎,两年后转到当时冯玉祥西北军中任营长、团长,深受冯玉祥将军爱国思想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西北军被改编为第29军,当时他在该军然任38师师长,承担长城防务,在喜峰口狠狠打击了来犯敌人,立下赫赫战功。七七事变后,他誓死报国,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在临沂之战中取得胜利,为李宗仁指挥打台儿庄取得大捷奠定基础。这以后,他晋升为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5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成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当这位年仅49岁的抗日爱国将领牺牲后,(是当时
国民党抗战牺牲的最高军事长官)举国悲悼。那年的5月23日,张将军的灵柩由10万民众护送在宜昌上船,一路上香案夹道,气氛肃穆。灵柩送到重庆后,葬在北碚的梅花山。冯玉祥在墓地周围亲手种下许多梅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送了“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挽词。1978年12月我党召开11届3中全会后,张自忠这位抗日爱国将领得到了公正的评价。1982年,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人民政府为他扩建了陵园,树碑里立祠,北京、天津、以及我们武汉等大城市也恢复了“张自忠”的路名。将军已长逝,但他的英风浩气将与世长存。我们武汉人民永远纪念他。二、陈怀民路也就在张自忠路前面,有一条不很长的路,被命名为陈怀民路。说起来,这也是以一名抗战英雄命名的路。陈怀民是在抗战初期保卫大武汉的空战中以自己驾驶的飞机与日机相撞的国民党青年飞行员。1937年,他年仅22岁,少尉军衔,在当年9月19日的南京空战中,就击落过一架日机。南京失守后,他随部队转战到武汉。日是日本天皇生日,日寇叫嚣要以空战的胜利为天皇祝寿。这天,日本海上空军头目左世保率第二航空大队39架飞机从安徽、江西起飞,直袭武汉。中国空军第4大队和援华苏联空军志愿队共67架飞机升空迎战,经过30余分钟的空中格斗,击落日机21架,我方也损失12架。陈怀民的飞机中弹后,陷于5架敌机重围。他左冲右突,还是无法摆脱。这时他的飞机弹药耗尽,操作不灵。他拉起战机,作了一个最大限度的上升转弯,向一架敌机迎头撞击!刹时,长江上空火光四溅,两条火龙下坠,陈怀民与敌人同归于尽了。武汉的市民目睹这一悲壮的场面,灵魂不由为之震撼。人们还在幻想,也许他跳入长江,母亲河会保护我们的英雄。当时的武汉各大报纸还没有使用“烈士”一词。一连数日,许多市民自发四处寻找。陈怀民的母亲还留着桔子等儿子回来吃。时间过去了一个月,人们这才不情愿地相信,我们的英雄确实殉国了。6月1日,由蒋介石亲自主祭的公祭会准备举行,周恩来还代表毛泽东、朱德等送来花圈。就在典礼即将举行之际,接到了青山渔民打来的电话,称已找到烈士的遗体。青山的人们含泪将其送到汉口,装入原只有衣冠的空棺材,隆重地举行了公祭大会。抗战胜利后,当年日租界的一条路就被改为陈怀民路,以表示对英雄的纪念。说来也巧,陈怀民牺牲后,他妹妹陈难和被他撞落得日本飞行员高桥宪一的妻子美惠子还有一段交往。人们在天兴洲高桥飞机的残骸中发现他妻子的照片以及给他的一封信。陈难也在
日记中记述了对哥哥陈怀民的悼念。这封信和这篇日记在当时武汉的报纸发表了。陈难用大量文字劝慰这位替法西斯卖命飞行员的寡妻反对战争,并呼吁和平。香港版的美国《读者文摘》也同时发表了这两份文字,还帮她们建立了通信联系,并陆续刊载她们的来往信件。这件事当时的轰动了国际舆论界,人们深深地感到中日两国人民还是友好的,善良的。愿战争早日结束,和平早日到来。三、郝梦龄路在汉口张自忠路的前面一个路口,就是郝梦龄路。郝梦龄是抗战牺牲的国名党第9军的军长,他与他的战友第54师师长刘家麒,独立第5旅旅长郑庭珍同时为国捐躯在1937年(民国26年)10月26日的山西忻口战场。郝梦龄日生于河北藁城县庄合村,家境贫寒,世代务农,他只读了3年私塾就被父亲送到一家杂货铺当学徒,后因不满老板虐待投奔奉军魏益三部当兵。魏益三见郝梦龄勤奋好学,十分赏识,先后送他去陆军军官小学、保定军官学校学习。从1921年起,他在魏益三手下当营长、团长,1926年随魏归属冯玉祥的国民军任第4军26旅旅长。在北伐战争中,他作战英勇,升为师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兼任郑州警备司令,后升为第9军副军长、军长。郝梦龄这个人与众不同,为人正直,处世严谨,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却无吸烟、酗酒、赌博、嫖妓等恶习。他的爱好那就是读书,在他家中有半堵墙高的24史、各种军事兵法,有大量古籍珍本,有影印藏经碑铭、康熙字典、辞源等,他常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忠臣义士的历史故事鞭策自己并教育部下子女。他治军很严明,在部队从不任用亲属,把受赏分给部下,十分强调军队与民众的关系,对于违纪扰民行为决不宽容。1934年,老蒋发动第5次反革命“围剿”,郝梦龄请求解甲归田,未被批准,1935年让他带部队到贵阳等地修筑养护川黔、川滇公路。1937年5月,他又请求解甲归田,还是不批准,被送到四川陆军大学将官斑学习。不久,七七事变爆发,他得知消息,立即自重庆返回部队,请求北上抗日。在请示报告中写道:“我是军人,半生打内战,对国家毫无利益。日寇侵占东北,人民无不义愤填膺,现在日寇要灭亡中国,我们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我们应该去抗战,应该去于敌人拼命。”后又经他再次上书,才批准他由贵阳率部北上。部队途径武汉,他利用部队休息的时间,回家与家人告别时,对儿女们语重心长说:“我爱你们,但更爱我们的国家,现在敌人天天在屠杀我们的同胞,大家都应该去杀敌人。如果国家亡了,你们也没有好日子过了。”并写好
遗书,誓与敌人决战。郝梦龄率部到石家庄后,受卫立煌指挥,担任山西忻口抗日第一道防线。10月11日,战斗打响,日寇集中全部精锐部队组成“立体战争”,密集火力网,倾全力猛攻。当时,第9军首当其中布防中央地区,面对强攻,他毫无惧色,亲临前线指挥,双方多次展开白刃肉搏,近距离互掷手榴弹,杀声震天,血肉横飞,战况惨烈,在抗战中少见。到了10月16日凌晨,我军集结部队反攻,郝梦龄与刘家麒亲临前线督战,连占几个山头,到了早上5点,天快亮了,郝梦龄恐怕天明后我军阵地受敌人炮火威胁不能巩固,命令乘胜追击。而敌人已经打散,但用机枪还击掩护撤退。就在距敌人只有200米时,他被子弹打中,年仅39岁,刘家麒去救他,也被打中。郝军长等人殉国后,灵柩用专车运到武汉。当时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率驻汉文武官员及各界代表4000余人到汉口车站迎灵柩,11月16日举行追悼大会,全市下半旗致哀,万余人参加葬礼,何成浚代表蒋介石主祭。遗体以国葬仪式安葬在武昌卓刀泉山麓,国名党政府明令褒扬,并追认郝梦龄为陆军上将,刘与郑为陆军中将。抗战期间郝将军为国捐躯事迹,还曾被编为小学国语课本,题目是――“中国第一军军长”。为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国民政府将原日租界的北小路改名为“郝梦龄路”,及附近的“刘家麒路”。四、武昌广阜屯广阜屯得名的由来要追溯到明初。元朝末年,朱元璋率领一支起义军从安徽凤阳南下渡江取得了集庆(今天的南京),奠定了明朝开国的基础,但在这个时候,他的军队发生了粮荒。而此时正值战乱,民不聊生,若向百姓征粮,会失去民心。怎么办?朱元璋借鉴三国曹操的屯田制,下令诸将率军队就地屯田,以实现他的谋士刘伯温提出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建议,为下一步向全国进军打好基础。经过几年努力,粮草充足,军屯政策获得了很大成功。1368年,老朱削平群雄,坐上明朝开国皇帝的宝座,而军屯制度也延续下来。老朱坐拥天下,就封诸子到各边防和内地重镇为当地的军事统帅。他的第六个儿子朱桢被封为楚王,驻藩武昌。诸王出藩到封地时,朝廷还要拨给一支保卫其安全的亲军,叫护卫军。楚地为大藩,负责拱卫京师的上游,设有三护卫。老朱要求护卫军也得按老规矩屯田,令其五分屯田,五分护卫。楚王对此也很拥护,这还不好,这可以大大增加他的银子,何乐不为呢?一个字“搞”。军屯是镇守和耕种的结合,不像普通老百姓,只要土地不贫瘠,那里都可以。这军屯要选择防守要地为主,再考虑种地的事。当时的广阜屯
就是出入武昌东门的必经之道,对于卫戍楚王府至关重要,并且这个地方广袤肥沃,水源也好,适宜耕种,于是被楚王选为其护卫军的军屯之地,这便是广埠屯之“屯”字的来历。至于“广阜”二字,是因为朱元璋曾经赐给秦、晋、燕、周、楚、齐诸王王府仓库的名称都以“广”字开头,仍取“广积粮”之意,其中楚王府仓库名叫“广阜”。由此可知,这“广阜屯”,就是楚王护卫军为充实广粮仓而屯田的地方。这就是广阜屯得名的由来。五、武昌街道口每次若乘坐413路车回学校,都要经过武昌街道口。因为最近在修高架桥,所以蛮容易堵车。这街道口已经是一个非常繁华的路口,四周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与过去是今非昔比了。街道口位于武昌洪山东南麓的武珞路口。早在清代,在今武珞路地段的北侧,有一个小村,名叫杏花村,村东拐弯处有一条小街,有几户人家在此卖茶水、草鞋和杂货,这都是行人必经之处,人称此处为“街口头”或者“街道口”。上世纪20年代末,武汉大学校舍在珞珈山兴建,为此,从武昌城内修了一条公路通过街道口再通往珞珈山。解放初期,公共汽车通到武汉大学,为了在此建站,正式将此地定名为“街道口”,一直沿用至今。解放前的街道口一带,道路两旁都是水田和少量旱田,稍微远一点的洪山和马房山上长满了松树和杂草,还可以看到一些坟墓,显得有些荒凉冷漠。除了杏花村以外,这一带还有两个村子,叫街道口村和洪山村,大约有一百多户人家,近600多人,都是种田为生靠天吃饭的。附近还有一座名叫青龙寺的小庵,庵里有两个尼姑,逢年过节附近三村的人们就来这里求神拜佛。在杏花村的西面原来还有一座庙,叫武圣庙,就是今天武珞路小学的位置,后来也破败不堪了,和尚也不知了去向。也就在这里地方,有人好心办了一所私塾,附近人家有少数孩子在私塾念书。解放前街道口还有一个叫戴全发的人在这里建了一座两层楼的青砖黑瓦楼房,开了一个瓷器店,经营小瓷器,当地人把这座房还叫“洋房”,算是这里唯一的“高楼”。一直到解放,“洋房”还真只有这一家。解放后,街道口发生难以想象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街道口已经成为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科技一条街,一些大专院校、部队医院、科研机构都扎堆这里,加上商场超市密集,这里热闹非凡。等高架桥建起来后,这里会更加畅通便利。六、卓刀泉路有个传说传说三国时期,蜀将关羽率部路过今天的卓刀泉这个地方的时候,正遇三伏酷暑,将士们热的迈不开步,干渴难忍。关羽令部下在一座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应用写作文书、行业资料、中学教育、98武汉老地名等内容。 &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 & “(25分)现在中国的每一级行政区的地名都...”习题详情
222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6.9%
(25分)现在中国的每一级行政区的地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行政区划随时代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材料一&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二&历史时期第一级行政区划存在于一个由虚入实的规律,历代的第一级政区开始都只是虚设的监察机构,后来演变成行政区划,而且历史上主要行政区划的改变,都发生在再次政权交替的混乱时期。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而作为次级政区的财力和军力则变化不大。材料三&一般来说,元代以前中国一级行政区划大都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正如《汉书。王莽传》所言:“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地方行政区划的最大职能是经济上的职能—组织生产和生疏赋税。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瑟经济文化趋势较强,帮往往中央与地方一级政区的矛盾很大,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东汉州牧格局、三国鼎立、藩镇割据、五代割据大都据自然之险而独霸一方。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如江西省跨越南岭,深入今广东境内;湖广行省,将洞庭湖横豆其间,而又跨越南岭,直到今广西。这种划分政区的方法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体,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形成与中央对立的区域文化认同。——以上三则材料摘编自兰勇《中国历史地理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行政区划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的历史背景。(4分)并回答“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一级行政区划演变呈现的特点。(4分)并运用从秦到明清的史实加以说明。(6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代前后划分一级行政区的主要原则有哪些不同?(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的优点。(6分)背景: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的进步;私田开垦,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封建自然经济)的形成;法家思想的推动;封建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4分)“分土而治”指的是分封制;“分民而治”指的是郡县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度。(2分)&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二)
分析与解答
习题“(25分)现在中国的每一级行政区的地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行政区划随时代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材料一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此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主要涉及到商周时期和秦朝以后的经济基础,西周时期经济基础是井田制,但是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铁质农具的出现,井田制逐渐的瓦解。分土而治的分封制也逐渐的瓦解。随着封建私有土地的确立,郡县制也建立起来。(2)从材料“历代的第一级政区开始都只是虚设的监察机构,后来演变成行政区划”可以看出我国行政机构往往演变的趋势是有虚到实,从秦朝到清之间的具体的史实可以结合教材进行回答。(3)从材料“元代以前中国一级行政区划大都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等信息进行回答。各种行政区划的优缺点可以从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内部文化的认同等角度进行回答。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25分)现在中国的每一级行政区的地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行政区划随时代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材料一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25分)现在中国的每一级行政区的地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行政区划随时代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材料一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主要考察你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与“(25分)现在中国的每一级行政区的地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行政区划随时代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材料一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相似的题目: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潜在的主要矛盾之一。下列封建王朝的政治举措旨在分割相权的是&&&&&&&&&&&&&&&&&&&&&&&&&&&&&&&&&&&&&&& ①汉初分封同姓诸侯王& &&&&&&&&&&&&&&&& ②唐代设三省六部③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④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①②②③①②③②③④
“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尚书被中书取代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
刘邦建立汉朝后,命陆贾著述秦亡之理,以之为戒;又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刘邦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无为而治天下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稳定专制统治实践民贵君轻理论
“(25分)现在中国的每一级行政区的地名都...”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25分)现在中国的每一级行政区的地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行政区划随时代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材料一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二历史时期第一级行政区划存在于一个由虚入实的规律,历代的第一级政区开始都只是虚设的监察机构,后来演变成行政区划,而且历史上主要行政区划的改变,都发生在再次政权交替的混乱时期。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而作为次级政区的财力和军力则变化不大。材料三一般来说,元代以前中国一级行政区划大都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正如《汉书。王莽传》所言:“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地方行政区划的最大职能是经济上的职能—组织生产和生疏赋税。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瑟经济文化趋势较强,帮往往中央与地方一级政区的矛盾很大,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东汉州牧格局、三国鼎立、藩镇割据、五代割据大都据自然之险而独霸一方。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如江西省跨越南岭,深入今广东境内;湖广行省,将洞庭湖横豆其间,而又跨越南岭,直到今广西。这种划分政区的方法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体,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形成与中央对立的区域文化认同。——以上三则材料摘编自兰勇《中国历史地理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行政区划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的历史背景。(4分)并回答“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一级行政区划演变呈现的特点。(4分)并运用从秦到明清的史实加以说明。(6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代前后划分一级行政区的主要原则有哪些不同?(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的优点。(6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25分)现在中国的每一级行政区的地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行政区划随时代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材料一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二历史时期第一级行政区划存在于一个由虚入实的规律,历代的第一级政区开始都只是虚设的监察机构,后来演变成行政区划,而且历史上主要行政区划的改变,都发生在再次政权交替的混乱时期。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而作为次级政区的财力和军力则变化不大。材料三一般来说,元代以前中国一级行政区划大都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正如《汉书。王莽传》所言:“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地方行政区划的最大职能是经济上的职能—组织生产和生疏赋税。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瑟经济文化趋势较强,帮往往中央与地方一级政区的矛盾很大,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东汉州牧格局、三国鼎立、藩镇割据、五代割据大都据自然之险而独霸一方。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如江西省跨越南岭,深入今广东境内;湖广行省,将洞庭湖横豆其间,而又跨越南岭,直到今广西。这种划分政区的方法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体,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形成与中央对立的区域文化认同。——以上三则材料摘编自兰勇《中国历史地理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行政区划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的历史背景。(4分)并回答“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一级行政区划演变呈现的特点。(4分)并运用从秦到明清的史实加以说明。(6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代前后划分一级行政区的主要原则有哪些不同?(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的优点。(6分)”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川海老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