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用斯太尔技术,知道斯太尔在奥地利斯太尔倒闭是怎么玩的吗

&&&&>>新斯太尔“兵分四路” 主打创富组合拳
热门关键词:&&&&&&
新斯太尔“兵分四路” 主打创富组合拳
【第一商用车网 原创】
当前,重卡市场和下游的物流市场萎靡不振,各厂家都在不遗余力地举行各式各样的产品推广活动。最近,行业内一个令人关注的事件,就是中国重汽的曼技术新斯太尔创富品鉴会,重点推广全新的斯太尔品牌及其产品。
以“变”求发展 斯太尔平台重新调整
熟悉斯太尔品牌的人士都知道,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的奥地利斯太尔技术,惠泽了中国的整个重卡产业,其巨大的影响力,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但是,此斯太尔,显然已非彼斯太尔。此时的新斯太尔品牌,跟早先的老斯太尔平台有了很大区别,其产品线和架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与调整。自2009年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之后,曼技术已在整个重汽集团内部“生根发芽”。重汽与曼联合打造的高档品牌SITRAK(汕德卡),代表了国内最高端的卡车技术水平;同时,曼技术也成功地融入了斯太尔产品,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斯太尔平台。
新斯太尔产品展示
“新斯太尔的‘新’,就在于它是曼技术+斯太尔技术的融合体。”中国重汽济南商用车销售部副总经理王福涛告诉记者,中国重汽济南商用车公司目前主要生产两档产品,一档是高端的汕德卡,定位于国内最高端和进口替代;另一档是高性价比的新斯太尔产品,主要针对中长途散货运输,产品在老斯太尔的基础上融合了曼技术。“它的投资回收期相对较短。我们这次发布会主推斯太尔的两款新产品,一款是D7B重卡,搭载经过曼技术提升的D10B发动机,最大马力380ps,适合于高速标载;还有一款是M5G中重卡,搭载重汽MC07发动机(曼D08发动机),最大马力350ps,适合于轻抛和杂货标载运输。”
记者了解到,新的斯太尔品牌于2013年底正式推出,根据重汽集团总经理蔡东的描述,“我们历史上有一段时间是允许用STEYR这个字母组合的,后来斯太尔引进项目合作结束后,这个字母组合就不允许再使用。由于重汽内部一直把斯太尔简称为STR,所以我们重新设计了一个新的‘STR’LOGO,这个新的LOGO有点像泉水的‘泉’,济南就是泉城,象征着产品生命力的源源不绝。”
新的斯太尔LOGO
产品线“兵分四路” 打造创富组合
“从新斯太尔品牌的架构来看,我们现在有四个产品系列,分别由两款发动机和两个驾驶室‘组合’而成。”王福涛介绍说,“金王子是曼L2000驾驶室+斯太尔D10B发动机;M5G是L2000驾驶室+MC07发动机,该配置为德国曼原装组合。M5G和金王子都是成熟产品,一直就是济南商用车的主打车型。D7B新品是宽体的012款驾驶室+斯太尔D10B发动机,适合用作中长途物流;大M5G新品则是宽体的012款驾驶室+MC07发动机,主打载货车和专用车。”
新斯太尔D7B重卡
第一商用车网了解到,2015年,在重卡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新的D7B和大M5G为重汽济南商用车公司带来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D7B这款产品的经济性已经得到用户的认可,它的突出优势就是油耗低、可靠性高,其搭载的D10B发动机应用了曼发动机的很多新技术,并进行了多轮技术提升改进,可以称之为整车匹配的黄金动力。通过实际统计,同等工况下D7B比同类车型百公里能省1.8L左右柴油。”
王福涛同时表示,“今年重卡行业下降非常大,上半年国内市场降幅达到31%。如果完全依靠原来的老产品,我们也会出现下滑。但由于今年有D7B和大M5G这两款新品发力,加上‘创富者联盟’提供的增值服务,对用户购车极具吸引力,因而在公路物流车领域我们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51%,为用户创富打出了一记颇具吸引力的组合拳。”
新斯太尔大M5G
重汽MC07柴油发动机斯太尔动力总裁:我们有能力破解中国柴油发动机瓶颈
日 13:37来源: 作者:范媛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数据
——访斯太尔动力有限公司总裁曼道夫·鲁道尔夫
“一流的装备水平生产出的却是过时产品”,这是中国柴油发动机行业的死循环,斯太尔动力有限公司总裁曼道夫·鲁道尔夫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说,缩短研发到市场的距离是唯一的解题答案。
斯太尔的中国缘分
中国经济时报:斯太尔的技术享誉全球,但它的历史我们还比较陌生,比如斯太尔的LOGO上为何是靶标的图形?
曼道夫:斯太尔1864年在奥地利斯太尔市诞生,当时是兵工厂,这也就是LOGO上永远有这个靶标的原因。1900年和生产摩托车及自行车的普赫集团、奥地利的合并成立了斯太尔-戴姆勒-普赫集团,二战以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车辆和拖拉机,1978年我加入的时候,集团的产品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到拖拉机到大客车,其中全部都是自己生产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现在我们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生产部门、研发部门也非常大。
斯太尔的一个传统就是允许别人在不同的地区有许可证生产,而且一直是把最先进的东西许可给别人生产,也正是许可证业务使我们积累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国产化的经验,从尼日利亚到希腊、土耳其、美国,许可证生产的背后有一整套当地国产化的支持,现在我们还在继续做这个业务。
中国经济时报: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引进了斯太尔技术,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才知道了斯太尔,请您回忆下那段历史。
曼道夫:大概是在25年前,中方选择了斯太尔的重型车,原因是斯太尔在作法上比较灵活,再有就是我们能够成功地帮助实现国产化。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跟中国有密切的交往,不光是重型车,还有跟重型车相关的发动机,主要是零部件的采购,零部件在中国的国产化。当时斯太尔WD系列的发动机是潍柴生产,我参与了那个项目。目前,斯太尔的发动机在中国已经有很多用途了,包括早期的海军海监和一些专用车辆发动机,现在通过和新的投资人的合作,我们将把这些产品带进中国大批量的通用市场。
弃印度选中国的理由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4月,中国的武汉梧桐硅谷天堂投资有限公司完成了对斯太尔的收购,据了解当时有很多竞争对手参与并购,为什么选择中国的公司?
曼道夫:我们当时对印度也很感兴趣,比较之后还是决定和中国公司合作,一方面我们需要有一个比较大的市场,但再大的市场也必须符合一些先决条件,比如零部件供应商的成熟程度、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人才的储备、整个人文环境,综合考虑觉得中国最适合我们下一步的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相对成熟,有庞大的汽车工业,由于汽车工业在过去20年的成长中形成了成熟的零部件供应体系,同时中国有非常活跃的资本市场,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我们的下一步发展变成可操作的方案。
中国经济时报:并不是所有的并购案例最终都能获得成功,您是否看好这次与中国公司的合作?
曼道夫:刚才说到中国具备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且中国的柴油机市场不像欧洲是饱和的市场,中国的市场是成长性的。最近两年我们对中国的柴油机行业做了调查,中国在产能上做了大量投资,也就是装备水平非常高,但是在产品和技术上却相对不足,造成一流的产能和装备,但是产品却非常过时,我们认为这个现状通过我们和中国公司的联姻能带来决定性的改变。
我们跟中国市场是长期持续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能对中国市场有针对性的持续研发,带来中国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以前中国买一款现成的发动机在中国生产,中间和欧洲的技术就断了档,或者请欧洲研发部门帮助研发一款发动机,但是研发以后又失去了和欧洲技术的联系,而我们能做到的是保持欧洲技术和中国市场之间持续、长期的关系。
我们的发动机是连体机身柴油发动机,是新一代的发动机,特点是重量轻、体积小、极其省油、用途广泛,可供轿车、乘用车、商用车、船用、航空用。我们在过去几年做了大量投资研发油电混动,现在在油电混动行业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不仅有成熟的技术,还有油电混动的一系列产品。
文化的差异起到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很大,最重要的是共同的利益,大家都非常努力地朝着一个目标,现在市场的变化非常大,特别是中国的柴油机市场到了转折的时候,中国的增长方式肯定会变,纯粹量的增长会变成质的增长。而且现在的柴油机升级换代速度很快,要追上这个水平必须要从研发到市场的周期非常短,我们希望在中国也能做到像欧洲那样,把最先进的产品推进市场,这对中国的柴油机行业有重大意义。
有信心跻身全球行业前五
中国经济时报:奥地利政府、斯太尔员工怎么看待这次并购?
曼道夫:奥地利政府和斯太尔员工都非常重视工作岗位长期可靠的保障,现在他们看到,这项合作能带来双赢,通过进入中国市场,给我们带来了长期发展的机遇,这种机遇使他们很放心。奥地利工程师对自己的工作非常自豪,如果通过和中国公司的联姻他的作品能够被成千上万,最好是上百万的市场接受,这对他们来说也是很振奋的事情。
中国经济时报:这次并购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曼道夫:我们在选择投资人的时候,曾经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但是武汉梧桐带来的可能性对我们来说是最有意义的,其中非常重要的创新点就是长期的双赢关系,和其他并购思路有重大区别的是这次并购不是纯粹的技术转让,也不是生产的转移,而是对双方都互利共赢,我们作为研发中心,保证长期技术的先进性,又带来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庞大的生产能力,以及中国活跃的资本市场,这些因素有效的结合才能产生这一有重大意义的并购。
中国经济时报:听了您的介绍,我认为斯太尔和中国的合作不仅对中国内燃机行业有重大的影响,一旦斯太尔通过中国实现了量产,对世界内燃机行业可能都会带来相当大的冲击,不知道我判断的是否准确?
曼道夫:我们国产化的目标是在中国生产的每一台柴油机质量都能符合销往全世界各地的标准,目前来看,我们还有产能和成本的问题,所以在世界市场上我们还是一个研发和工程服务型企业,真正作为发动机的硬件销售还很少,在中国的量产实现了以后,我们在现有的北美和欧洲市场就会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以研发为导向型的大规模生产企业,将用我们的中国成本、欧洲性能和欧洲质量的产品,成为大批量的生产型企业,上升到完全不同的台阶。我们也非常有信心成为全世界五大工业柴油机生产商之一。
[责任编辑:liuhw]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历史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单日流入资金最多个股
明星分析师荐股
50259.01万元
47827.73万元
39303.39万元
36998.86万元
28453.84万元
26964.72万元
22799.44万元
20783.75万元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公司背景/奥地利斯太尔·曼利彻尔公司
奥地利斯太尔·曼利彻尔公司自14世纪开始,奥地利的斯就已经是有名的金属加工中心,并已经开始铸造,在17世纪中期,那里每年都为国王的军队生产出数千把步枪、骑枪和手枪。 约瑟夫·沃(Josef Werndl)出身自一个多年从事武器贸易的家族,他们的家族企业在1835年雇用了大约500个工人开始生产步枪配件。在父亲去世后,24岁的沃恩德尔和他的母亲一起接管了企业,他去了美国学习新的制造技术,然后逐步对他的家族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 在日,约瑟夫·沃恩德尔正式创立了“约瑟夫和弗朗茨·沃恩德尔联合-武器生产和奥地利锯木厂”(Josef und Franz Werndl & Comp. Waffenfabrik und S?gemühle in Oberletten),没多久又组成了“”(Austrian Arms Manufacturing Company),后来又改为“斯太尔股份有限公司”(Steyr Werke AG)和今天的集团子公司“斯太尔-曼”(Steyr Mannlicher,也被译为“斯太尔-曼利彻尔”)。 1867年,使用前装步枪的奥地利的军队被使用Deryse后装枪的普鲁士军队打得大败,由于担心普鲁士可能会攻打巴伐利亚,新的战争迫在眉睫,因此奥地利军队急需把所有的改为后装枪,来不及研制新枪。此时沃恩德尔成功地把原来生产的前装枪改为转鼓式枪闩的后装枪,并在日,获得中央陆军行政部的100,000支后装步枪的生产合同,同年秋天又增加了150,000支步枪的订单。为了履行这份庞大的生产合同,企业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在这个急速发展时期,雇用工人达到了6,000多个,而每周的步枪产量提高到8,000把。这种转鼓式枪闩的后装枪也称为。 在1918年,结束后,由于圣-日尔曼和平条约禁止生产武器,使枪厂濒临破产的边缘。在这个紧要关头,公司管理层决定改造生产车间,生产交通工具。当圣-日尔曼条约放宽时,枪厂又再开始生产枪械,并组成了新的枪厂——索洛图恩有限公司(Solothurn AG)。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太尔公司大量生产毛瑟步枪,大战结束后,枪械生产再一次停顿。 在1950年,在获得美军驻奥地利最高指挥马克·克拉克将军(Mark Clarc,就是后来代表联合国军在朝鲜停战协议书上签字的人)的批准后,斯太尔公司重新开始生产狩猎步枪,主要产品为口径的曼利夏M1903和M1903/14步枪。凭着为奥地利第二共和国陆军生产军用武器,斯太尔的枪厂重新起步,当时的主要产品是比利时特许生产的STG58步枪,再后来,便是众所周知的STG77突击步枪,出口名称“AUG”,此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1987年,轻武器制造分部从斯太尔-戴姆勒-普赫股份公司(Steyr Daimler Puch AG)分离出来,组成一家独立的公司,也就是现在的“斯太尔-曼利夏”。 在1990年代,斯太尔-曼利夏公司的狩猎武器售量下跌,原因是世界各国都开始修订来历的枪械法规,限制的民用枪械发展和销售。因此斯太尔-曼利夏公司决定大力发展运动枪械的生意。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斯太尔-曼利夏的气枪创造了两金一银两铜的奖项,和一项奥运会的记录。为了扩展公司的业务,斯太尔-曼利夏公司在1994年公司还接管了德国苏尔地区的苏勒狩猎和运动枪有限公司(Suhler Jagd- und Sportwaffen GmbH)。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9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21:26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新闻源 财富源
“斯太尔”费尽心思国产化
&&来源:&&作者:佚名&&责任编辑:罗伯特
  我们坚持这个行业,一是因为国家鼓励自主研发,支持企业多做研发,打破国外垄断局面;二是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发动机技术还很弱,现实决定着国家需要发展,我们看到了前途与希望
  一家1997年就在深交所上市的民营企业,2013年末因为收购了奥地利-戴姆勒-普赫公司在中小型柴油发动机方面的研发制造技术,名噪一时。该公司最终也更名为斯太尔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斯太尔)。但在斯太尔高管眼中,这家公司目前还只是一家成长过程中的企业——虽然收购先进的发动机技术,但要真正落地到国内,并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整个国产化过程并不轻松。
  难免背水一战
  斯太尔所生产的发动机,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升功率大,造型轻小,内燃大、水循环强,但目前无法进行批量化生产,价格昂贵。按照目前斯太尔小试线的国产化水平,一年大约能打造1000台手工定制的M12(方向)、M14(四缸)和M16(六缸)型号的发动机,但却比整辆卡车的售价还要贵。“这也就是我们不打算进军民用卡车市场的原因,而且卡车司机以及货运公司都对价格非常敏感。”斯太尔市场部人士介绍说。
  但价高并不意味着斯太尔的目标就是打造柴油机行列中的“奢侈品”。为了达到市场能够认可的性价比,斯太尔在常州规模生产线今年7月正式动工,由于主体为,预计明年年底就能竣工,形成加工、研发、试制、生产等为一体的产业基地。但按照斯太尔董事会秘书孙琛的说法,如果经济形势不乐观,公司将根据市场环境、法规等情况进行调整。“我们希望规模化生产线的落成,恰好经历行业的波谷,从而与国民经济一路通行。”孙琛表示,而在这之前,斯太尔的策略则是,深耕包括动力总成、电机、碳酸锂等在内的更多行业内细分市场,同时通过一步步的评审、测试,与军品直接立项、拿到资质。
  就目前来看,由于研发几乎无法形成利润,斯太尔的报表并不好看,这是斯太尔的短板。但从近期股票走势看,市值却增长了约40%。
  斯太尔的策略已经奏效。早在今年2月,斯太尔就注资了青海恒信融锂业科技有限公司,并于今年7月增资并实现控股(占51%股权),占据“盐湖提锂”技术和资源的高地,满负荷产量达1.8万吨。而碳酸锂恰恰是电池的重要原料,但全球锂矿却又掌握在几大国际巨头手中,国内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增长导致水涨船高。
  不过,斯太尔高层也清楚,单单依靠细分市场的利润定然无法撑起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因为这家公司说到底,最终还是要尽快、尽可能好地实现技术的落地。为此,公司大股东山东英达钢结构有限公司还分两次向斯太尔支付了1.1亿元业绩补偿款,以维护股东整体权益。
  如此态势下,可以大胆揣测,研发团队肩上的重压。然而,从2012年开始,我国先后将排放标准从“国三”升级到2013年的“国四”以及如今的“国五”,这让本就忙于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团队疲于奔命,研发人员的匹配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
  此役,是为背水一战。
  好消息是,从去年开始,陆续有一批优秀的员工加入到团队中来。陈迪,英国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德国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博世中国的无锡公司,工作6年后又奔赴美国锻炼,如今来到斯太尔。“但说实话,虽然都是做电控、尾气排放以及整车研发等工作,我目前的薪水比在美国要低。”陈迪说:“斯太尔是一家初创公司,但品牌却很有历史,自去年我加入以来,公司员工扩充也非常快,大家都是冲着斯太尔这个牌子来的。”
  2015年5月,经当地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斯太尔将子公司湖北车桥有限公司63.28%股权和荆州车桥有限公司100%股权过户至交易对方名下,完成资产,斯太尔轻装上阵。
  “我们坚持这个行业,一是因为国家鼓励自主研发,支持企业多做研发,打破国外垄断局面;二是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发动机技术还很弱,现实决定着国家需要发展,我们看到了前途与希望。”孙琛说。
  跨越融合难题
  按照目前斯太尔的公司架构,股份公司旗下有斯太尔动力(常州)发动机有限公司以及斯太尔动力(江苏)投资有限公司两家子公司,而奥地利斯太尔则是后者的“孙公司”,但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保持独立经营、独立财务,唯独股份公司董事长对公司职业经理人有任免权。
  实际上,并购后的几年时间,斯太尔的确也低估了中国与奥地利文化、人员融合以及技术改造所需要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这最终成了斯太尔柴油发动机国产化进展未及预期重要原因。
  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斯太尔镇,不仅只有斯太尔一家,还有众多知名汽车厂商以及收购了奥地利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商用车部分的德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曼(Man)。
  斯太尔镇的好处在于高级技术人员充沛,技术研发一直走在前列,不会有人才断档。麻烦在于,由于当地福利很好、没有养老之忧,当地人经常工作一周,赚到钱之后,第二周就休假去花掉这笔钱,而不是像中国人一样努力工作存钱。此外,每周五是小镇例行的工厂开放日,这一天是没有办法开展工作的。
  斯太尔总公司目前的做法是,不断选派国内技术员工去奥地利培训,消化吸收之后再回国检测论证,消化的程度不够就再派去培训,直到达到公司要求为止。“国产化率50%是一个坎儿,但我们一下子就能达到70%,高水平研发、高技术投入,最终做出的产品至少不砸牌子。”孙琛说。
  对质量的要求,无疑也拉长了研发的时间轴。据技术人员透露,2013年开展民品国产化之后,斯太尔只有两项新技术“值得夸赞”。
  按照这样的进度,万一政策、市场发生改变,斯太尔如何应对?新上任的市场总监迮海兵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他目前的主要工作:不断的市场调研,考量行业的对价格等方面的承受能力,做出5-10年内的规划,同时积极与欧洲、亚太地区以及南美、中东、非洲等地区合作沟通。
  在迮海兵看来,调研沟通不仅能够指导研发方向,也能收获不少超前的订单。此外,由于斯太尔是一家中立的发动机提供商,而其主要竞争对手由于具有整车生产背景,因而与东风、北汽等诸多公司存在竞争关系而主动制造壁垒和障碍,但斯太尔可以提供统一的技术平台。
  按照中国工程院网站日前公开的《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远洋船舶大型低速发动机(柴油、气机及双燃料发动机)的全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制,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工成套装备及生产线特别是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的开发都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内容。
  在这之中,斯太尔是要分一杯羹的。“但订单总是从小额慢慢到大单,不可能一下子砸下来10个亿,目前我们就是要撕开一个口子,迅速打开国内市场。”孙琛说:“我们将利用两个1.5年计划,向着新能源、、中国制造2025进军。”
斯太尔(000760)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斯太尔驾驶室渐渐消失
日 10:47&来源:方得网&作者:
   2014年,重卡行业有哪些新的变化?笔者总结,2014的重卡行业有三个新常态:发动机自制、去斯太尔化、高速标载物流(HI WAY)。“去斯太尔化”几乎涉及到重卡行业的每个企业,因此本篇分不同企业来讲。
  斯太尔驾驶室近绝迹 发动机配套率下降&
  ——重卡行业的新常态 去斯太尔化(一)&
  “斯太尔”对重卡行业的影响力不断减弱,2014年,则是标志性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去斯太尔化,将成为重卡行业的新常态。
  斯太尔,一度曾经成为中国重卡行业的代名词。就在四、五年前,哪个重卡企业敢说跟斯太尔体系没有什么瓜葛?大多数重卡企业,都跟斯太尔沾亲带故。2014年,重卡行业都在“去斯太尔化”:斯太尔体系嫡系部队的新平台大有取代斯太尔平台之势,众多近亲也有了“新欢”,则远亲也越来越疏远。斯太尔技术对于中国重卡行业的影响力正在快速减弱。
  要了解斯太尔的影响力怎样减弱,应当先了解一下斯太尔对中国重卡行业的影响如何强大。
  重汽斯太尔91
  中国的重卡行业 从引起斯太尔“起步”&
  中国造重卡,虽然从20世纪60、70年代就有,不过,真正有规模的,还是从引进“斯太尔”开始。
  斯太尔技术引进项目,是国务院批准立项的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当时之所以选中斯太尔,是因为虽然奥地利斯太尔在国外几家重卡企业中不是规模最大的,技术也不是最先进的,但斯太尔车型比较适合中国路况和国情,并且也符合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的机械制造水平。
  事实证明,这是个正确的决定。这个技术相对于同时期引进的其他技术,比如兵器工业集团引进奔驰卡车技术等,都更加适合中国,特别是在那个超载的年代,斯太尔的平台完全能够胜任。
  1983年,中国重汽联营公司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全套引进斯太尔91系列重型汽车整车制造技术,总投资11.58亿元。斯太尔项目不仅引进整车技术,还包括关键总成技术:发动机、变速箱和车桥等。当时的中国重汽联营公司非常庞大,包括三个整车企业和数个零部件企业,引进斯太尔车型后,整车在重汽(济南)、陕汽(西安)和红岩(重庆)三地生产,发动机则在潍柴(潍坊)和杭发(杭州)生产,变速箱在法士特(西安)生产,车桥也在西安的汉德生产。当然中间还有别的零部件企业,但是上述这几个是不断发展壮大,都是中国重卡行业举足轻重的企业。
  斯太尔影响所有重卡企业&
  后来,中国重汽一分为三:中国重汽、陕西重汽和红岩。这三家企业从“分家”以后就成为了中国重卡行业的三个重要企业,红岩和重汽曾经还当过数年的重卡行业老大。现在,重汽和陕汽更是在重卡行业前五名中占了2个名额,这三家加起来的市场份额超过了35%,因此,仅斯太尔嫡系的力量就在重卡行业中三分天下。
  另外,斯太尔技术的零部件被广泛采用,从使用斯太尔体系零部件的角度来说,几乎没有哪个重卡企业不跟斯太尔有关联的。
  重卡企业,根据与斯太尔平台的渊源和关系,不妨分为“嫡系”:重汽、陕汽和红岩;“近亲”:欧曼和大运;“远亲”:华菱和江淮;“朋友”:东风、解放和北奔。嫡系的重汽、陕汽、红岩刚才谈到了,都是斯太尔技术起家,斯太尔产品现在仍然占据其销量半数以上比重。
  斯太尔的“近亲”是福田欧曼和大运,这两个企业起步都跟中国重汽原技术中心主任陈彦平有直接关系,其起步产品也都继承了斯太尔的衣钵;驾驶室虽然有所变化,但底盘系统基本属于斯太尔平台。
  华菱和江淮算是斯太尔的“远亲”,这两个企业起步的车型都是引进产品,前者是日本三菱扶桑,后者是韩国现代重卡。不过,这两个企业的底盘系统大量配装斯太尔体系的零部件:潍柴发动机、法士特变速箱等,因此,和斯太尔算是远亲。
  另外,东风、解放与北奔,算是斯太尔的朋友,这些企业虽然有自己的驾驶室、底盘系统等,但是也大量采购斯太尔体系的零部件:潍柴发动机与法士特变速器,解放与北奔曾经一度跟潍柴走的还非常近。
  斯太尔不断式微&
  进入2014年,斯太尔“嫡系”的三家企业,虽然其销量半数以上还是斯太尔产品,但是,它们的其他产品平台的发展都非常强势,风头超过了斯太尔产品。
  比如,中国重汽引进的曼TGA平台,从零部件到整车都已布局完成,并且得到了市场的初步认可;陕汽的曼驾驶室产品——德龙系列,已成为主流产品;上依红的依维柯平台产品也占据了近半壁江山。
  斯太尔“近亲”的欧曼,车身驾驶室一直不像斯太尔,之前主要是底盘系统是斯太尔技术。不过,福田欧曼2014年上马了福田康明斯ISG发动机,这让斯太尔的影响力趋向减弱。斯太尔的“远亲”华菱,外观是肯定从来都不像,其底盘系统,从2012年底开始改弦易辙,新推出了完全“去斯太尔化”的自家“三大件”——汉马发动机、华菱变速箱和车桥,2014年,华菱自家三大件特别是发动机,配装量猛增,明年无疑会进一步加大配套。
  斯太尔的“朋友”东风和解放,在2014年同样纷纷加大自身集团内零部件企业的配套量,与斯太尔关系也不再那么紧密。尤其是解放,近年来不断主动增加集团内发动机企业锡柴和大柴的配套份额。
  说到每个企业的特点,下面本系列打算进一步深化,借这个话题,盘点一下各重卡企业的2014年是如何“去斯太尔”化的,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汪乾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汽车报》网”或“汽车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汽车网-《中国汽车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斯太尔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