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昌黎境内灶突山马鞍山蜀门老灶吗?

【魅力昌黎】你知道昌黎有几座山吗?
仙台顶,别名“娘娘顶”、“汉武台”,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5.3公里处,海拔695.1米,东西走向,为碣石山主峰,也是渤海近岸最高的山峰;顶尖由毗连的两峰叠成,远望似柱拔起,超然特立,其上可观海,为历来观海胜地,相传秦皇、汉武、魏武等帝王曾登临观海。现山顶设有电视转播台。
相传其顶尖为八仙聚会的地方,故称“仙人台”,山峰依此称为“仙台顶”;山顶旧有娘娘庙,故又称“娘娘顶”;相传汉武帝曾登临,故又留下“汉武台”之称。
歪桃山位于二昌黎县城东北偏北10.5公里处,海拔210米,,山势挺拔,其东有一坡岭海拔160米。属碣石山。
因山形远望似一歪桃,故名。
老绝顶,别名“绝顶山”,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9公里处,属碣石山,海拔590.7米,为北部老墩台、跑马岭、冠座顶等连绵起伏的山岭中的最高峰,山势挺拔,兀立高耸;山顶南偏西一坪台上曾建有休凉寺(俗称“上岩寺”),占地五亩见方,土质肥沃,今仍可耕种。
因在这一带山峰中最高,故称“绝顶山”,俗称“老绝顶”。
跑马岭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8.7公里处,海拔581米,山势高耸,顶部平缓,在老绝顶以东,老墩台以西。属碣石山。
因山顶较平缓,可以跑马,故名“跑马岭”。
老墩台,别名“北墩台”,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8.3公里处,海拔540米,形似墩台。属碣石山。
以山形似墩台得名“老墩台”;因长峪山村西南也有一山名为“墩台”,故又以方位称为“北墩台”。
纱帽山位于昌黎县城北偏东8.5公里处,海拔201米,山形似帽,属碣石山。
以山形似帽名“纱帽山”。
大平顶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8.3公里处,顶部平均海拔350米,南部突起处海拔376米,北部突起处海拔481米,南北走向,山顶长而宽,较平坦,其北偏东至老绝顶下,北偏西通向冠座顶。属碣石山。
因山顶宽而长且平,故名“大平顶”。
宵小城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7.5公里处,海拔313米,山势挺拔,峰顶呈台形,北与老绝顶相连。属碣石山。
传说古代山顶曾为强盗的山寨,故名“宵小城”;“宵小”地当读音为:Xiāol&,土语指盗贼或强盗。
老雕岭位于昌黎县城北编西8.1公里处,海拔300米以上,制高点海拔361米,顶部长有2公里多,较为平缓,西南至东北走向,山顶为昌黎与抚宁分界。属碣石山。
相传此山常有老雕起落,故名“老雕岭”。
10、牛心山
牛心山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7.4公里处,海拔491米,山顶。隆起在老墩台与鹰不落之间,其东为老牛头。属碣石山。
因山形似牛心得名“牛心山”。
11、鹰不落
鹰不落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7.2公里处,海拔435米,山顶陡尖,位于甜甜岭与牛心山之间。属碣石山。
相传因山顶陡尖,连鹰也难以落脚,故得名“鹰不落”。
12、老牛头
老牛头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7.3里处,海拔343米,东西走向,山顶部岩石耸立,地处长峪山村西,其西连牛心山,顶有山径,经过牛心山通向老墩台、跑马岭、老绝顶。属碣石山。
以山顶形似牛头得名“老牛头”。
13、观音山
观音山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8公里处,海拔362米,山岩峭拔,顶峰圆而平,地处长峪沟与冰凌峪交叉处,西连甜甜岭。属碣石山。
传说山上有观音洞(今已不可寻),故名“观音山”。
14、烟筒山
烟筒山位于昌黎县城北偏东8.1公里处,海拔278米,山顶少岩石,多树木,山顶西有岩石突起,形似烟筒,其南偏东另一山峰名“饽饽岭”,再南为正明山正顶。属碣石山。
以山顶有一岩石突起,形似烟筒,故名“烟筒山”。
15、正明山
正明山,另名“正面山”,位于昌黎县城北偏东7.5公里处,由七、八座大小峰峦巅连组成,主峰海拔377.6米,东西走向,峰峦巅连似屏障横列,顶峰四周坡岭起伏,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属碣石山。
因山似屏障,面南朝阳,称为“正明山”,也称“正面山”。
16、老虎山
老虎山位于昌黎县城东北10.2公里处,两座山峰巅连,东峰海拔302米,西峰海拔l81.7米,东西走向,其北为歪桃山,南为尖山,与尖山相交处名“峰口”。属碣石山。
因山形似虎,故得名“老虎山”。《抚宁县志》记载此山又名“平山”,与尖山合称“冯家山”,又称“对嘴崖”;《昌黎县志》记载此山又名“海眼山”,与尖山等山峰合称“联峰山”。
尖山位于昌黎县城东北偏北10.2公里处,海拔283米,山势峭陡险峻,尖顶。属碣石山。
因山为尖顶,故名。
18、乱砟山
乱砟山位于昌黎县城东北偏北9.5公里处,海拔286米,南北走向,地处梁各庄村东,两峰相连,怪石嶙峋,南峰最高,山形如砟。属碣石山。
因山岩纷杂,乱如砟子,故得名“乱砟山”。
19、凤凰山
凤凰山,别名“道者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北8公里处,其山由几座巅连的峰峦组成,南为主峰,海拔204米,西北峰海拔l90.1米,北峰海拔l86米,稍低且平缓,东北峰海拔193米。主峰上有“凤凰城”,为古代避兵乱之地。山麓有古刹,名“云峰寺”,近年拆毁。此峰即碣石十景中的“凤翥祥峦”。属碣石山。
其山形自南面北望主峰似凤头,西北、东北两峰似冀,极象传说中的凤凰,故名“凤凰山”;因云峰寺曾名道者寺,故此山又称“道者山”
(一说道者山为与凤凰山紧连的一峰)。
20、小莲坨
小莲坨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7公里处,海拔257米,山顶有峰岩似张开的莲瓣,山北为西山场,山南为条子峪,东南与大莲坨巅连。属碣石山。
山顶平坦似坨,上有石似莲,又比大莲坨矮小,故得名“小莲坨”。
21、三翅山
三翅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6.6公里处,海拔397.3米,由三个如翅插天的险峰组成,山势险要,东峰与棒槌山隔沟相对。属碣石山。
因山势如三根翎翅插向云天,故得名“三翅山”。
22、大莲坨
大莲坨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6公里处,海拔406米,山顶平缓,其上曾有一座古庙,并垦有耕地,共西北与小莲坨相连。属碣石山。
因山顶平缓,与小莲坨貌似,又比小莲坨高大,故得名“大莲坨”。
23、蛇魔岭
蛇魔岭位于昌黎县城鹾北偏北6公里处,海拔457米,为老牛石北面的坡岭,其下为蛇魔峪。属碣石山。
因其为蛇魔峪的上岭,故名“蛇魔岭”。
24、篓子山
篓子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5.9公里处,海拔256米,为高冠山西北的坡岭,其山头似倒扣的篓筐。属碣石山。
因山顶形状似篓,故得名“篓子山”。
25、甜甜岭
甜甜岭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6.7公里处,海拔512米,东西走向,西北角为制高点,岭坡较缓,顶部平坦,为仙台顶后坡最北部,其西为一山沟,其东与观音山巅连。属碣石山。
因山坡上以往生长一种叫“甜甜”的野果,故得名“甜甜岭”。
26、天桥柱
天桥柱,别名“小棒槌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6.7公里处,海拔450米左右,山顶岩石高耸如柱,此石岩被古人称为“小碣石”,为古碣石十大名胜之一,名“天柱凌云”,近年在其上发现金代刻字。属碣石山。
名出于《水经注》,喻其石岩似天桥之柱石;因石岩似棒槌,又紧在棒槌山顶之下,故又称“小棒槌山”。
27、棒槌山
棒槌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6.4公里处,海拔560米左右,山势险峻,怪石陡立,其北紧连一峰远望似棒槌耸立(即天桥柱),在仙台顶后坡西北角,其西南为石锅岭,其西偏南为三翅山,其西北为天桥柱。属碣石山。
因其山西北紧连一峰似棒槌,故称“棒槌山”。
28、鸡冠岭
鸡冠岭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6.2公里处,海拔564米,为一平缓坡岭,其顶部东有岩石远望似鸡冠,为仙台顶后坡北部高岗。属碣石山。
因坡岭东部有一岩石远望似鸡冠,故名“鸡冠岭”。
29、石锅岭
石锅岭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6公里处,在仙台顶之北海拔500米以上的平坡上,分南、北两岭,北岭较高,海拔577米;岭下东坡有果老院遗址;平坡南北走向,长而略宽。属碣石山。
因南岭顶部岩石有一凹坑似锅,故名“石锅岭”。
30、老牛石
老牛石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5.7公里处,海拔513米,为锯齿崖东端向北延伸的山坡,坡岭中部隆起,远望极象牛背;其东隔沟为仙台顶后坡,迤西为条子峪沟。属碣石山。
因山势形似牛背,故名“老牛石”。
31、北鼓嘴
北鼓嘴,别名“东大凹”,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6公里处,海拔459米,为一平缓坡岭,西南至东北走向,其下顶形似鼓,为仙台顶后果老院处稍南伸向东北的坡岭,其上顶为怪石嶙岣的峰隘;北隔冰凌峪与观音山相对。属碣石山。
因其下顶似一鼓嘴,并位于铁匠沟北,故名“北鼓嘴”;与南鼓嘴均位于仙台顶后坡以东,呈凹形山势,故又与南鼓嘴被统称为“东大凹”。
32、南鼓嘴
南鼓嘴,别名“东大凹",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5.7公里处,海拔447米,为仙台顶后伸向东北方向的平缓坡岭,西南至东北走向,位于北鼓嘴之南,中间隔铁匠沟,其上顶山势陡峭,下顶似一鼓嘴。属碣石山。
因下顶似一鼓嘴,又居于北鼓嘴之南,故名“南鼓嘴”;与北鼓嘴均位于仙台顶后坡以东,呈凹形山势,故又与北鼓嘴被统称为“东大凹”。
33、锯齿崖
锯齿崖,别名“气不忿”、“翠屏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5.2公里处,地处仙台顶以西,东北至西南走向,山峰狭而长,如屏似障,海拔在639米,高度仅亚于仙台顶,山顶似。锯齿,峭立险要。属碣石山。
因山顶石崖参差不齐,形似锯齿,故名“锯齿崖”;又因山高仅亚于仙台顶,近观似乎高于仙台顶,到山上方知比不过仙台顶,故当地人称其为“气不念”;亦因山势似翠绿色的屏障,故又有“翠屏山”之称。
34、墩台山
墩台山,别名“南墩台”,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6公里处,海拔435米,山顶呈圆形,似墩台,南偏西连黄土岭,西与北鼓嘴遥遥相对(中间为长峪谷),东与石壶山以沟相隔。属碣石山。
因山顶部形似墩台,故名“墩台山”;因其西北有一山,名“老墩台”,故当地人又称其为“南墩台”。
35、石壶山
石壶山位于昌黎县城北偏东6.1公里处,海拔295米,由两座巅连的山峰组成,东西走向,西峰较高,与东五峰山紧连。属碣石山。
其东峰山岩酷似茶壶,故名“石壶山”。《永平府志》载:“行虎山,县东北十里,状如行虎。”疑指此峰。
36、黄土岭
黄土岭,别名“达摩峰”,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5.6公里处,海拔468米,为一平坡山岭,山表砂土多,岩石少,地处西五峰山以北。属碣石山。
因山上砂土较多,色黄,故名“黄土岭”;《昌黎县志》记载此山名“达摩峰”。
37、西五峰山
西五峰山,别名“五峰山”,位于昌黎县城北5.3公里处,由五座巅连的山峰组成,环列如椅,座北面南,其东峰名“望海”,东北峰名“绵绣”,北峰名“平斗”,西北峰名“飞来”,西峰名“挂月”,飞来峰最高,海拔507米;平斗峰半山腰建有韩文公祠,为李大钊同志多次游览、山居并作过政治避难的地方。此山风光为古碣石十景之一,名“西嶂排青”。属碣石山。
因此山由五座巅连山峰组成,并位于东五峰山之西,故名“西五峰山”;又因西五峰山比较出名,一般人把此山称为“五峰山”。
38、东五峰山
东五蜂山位于昌黎县城北5.5公里处,海拔436米,由五座巅连山峰组成,山势起伏迭宕,形如笔架,地处西五峰山以东,并与其逶迤相连;中峰半山腰有一洞名“柏源洞”,三间房屋大小,洞西石岩上的石纹天然作寿星老人像,附近还镌有神话中的仙人张果老像。此山风光为古碣石十景之一,名“东峰耸翠”。属碣石山。
因整个山由五座巅连峰峦构成,又位于西五峰山之东,敦名“东五峰山”,也简称“东五峰”。
39、庄窠顶
庄窠顶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5公里处,地处仙台顶与西五峰山之间,属碣石山,海拔480余米,其峰有东、西两顶,东顶略高,两顶之间坡势较缓;山顶有径,为仙台顶与西五峰山之间通道。
相传山顶曾有房屋旧址,故名“庄窠顶”;
&《昌黎县志》所载裴骞《仙人台记》云:“庄窠顶,五车王屯兵地也。”有待考察。
40、狗坟山
狗坟山,别名“樵夫山”,位于昌黎县城东北偏南8.6公里处,属碣石山,山顶狭长,南北走向,南端为主峰,突起高耸,海拔211.9米。北与乱砟山相连,南麓有津秦公路、京山铁路通过。
相传有一条狗舍生救主葬于此山,山因而得名“狗坟山”;因占山户为樵夫,故又名“樵夫山”。
41、小栏石
小栏石,别名,“影壁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北6.1公里处,属碣石山,海拔365米,东南至西北走向,顶部石崖巅连如栏,位于大栏石西北,并与之相连。
山崖由西南望去似栏,又比相邻的大栏石低矮,故得名“小栏石”;条子峪村人因其一似影壁横列村南,故称其为“影壁山”。
42、大栏石
大栏石位于昌黎县城西北5.5公里处,平均海拔450米,制高点海拔478米,如道栏杆横列东西,其山北有四道沟,山南有长峪沟。属碣石山。
因顶部似一道石墙横栏,故得名“大栏石”。
43、熊家山
熊家山,别名“老汤锅”,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南5.8公里处,海拔236米,为大栏石西南方向的一座圆形坡岭,南偏东与行龙山相连,属碣石山。
相传因熊姓人家为占山户,故得名“熊家山”;因山顶形如锅底,又被称为“老汤锅”。
44、行龙山
行龙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南5.5公里处,属碣石山,其山由大栏石制高点朝西南偏南方向起伏而下,如龙形,突起的顶峰海拔320.7米,其顶部附近有洞,名“狼洞”。
因山势蜿蜒如行龙,故得名“行龙山”。
45、张家槐
张家槐位于昌黎县城西北4.6公里处,属碣石山,海拔526米,山势峭陡,其顶呈台形,为仙台顶西南方向较高山峰,其西为长峪沟,其西北为大栏石,其东北连接老窑山。
名称来历失考。
46、蓬棵顶
蓬棵顶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南5公里处,属碣石山,为张家槐伸向西南的坡岭,海拔303米,其西为长峪沟。
因山顶岩石形似莲蓬,故被叫为“蓬棵顶”。
47、高冠山
高冠山,别名“高冠鹰”,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5.2公里处,属碣石山,山势挺拔峻峭,海拔571米,地处锯齿崖以西,高度仅亚于锯齿崖;正顶不易攀登,有人工凿的石磴,其上有人工凿的石臼,并有瓦盔碴儿,说明古时曾有人居住。
因山势似鸟类高冠耸起,故得名“高冠山”;又因其山形似鹰,故被当地人称为“高冠鹰”。
48、井涧顶
井涧顶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5.3公里处,属碣石山,山顶较平坦,四周陡峭,海拔570米左右,东邻锯齿崖,西与高冠山相连。
因其峰的东部、西部山涧深似井,当地人分别称“东井涧”、“西井涧”,因此该山被称为“井涧顶”。
49、老窑山
老窑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4.8公里处,由三座巅连的平顶山峰组成,东北至西南走向,海拔602米,三座山峰按方位分称为东窑、中窑、南窑(东窑有峰口似山门,条子峪人称其为“南天门”),以中窑为制高点;解放昌黎时我军曾在其上架小钢炮,古人曾在东窑山上刻有“雁凉关”三个大字。该山属碣石山。
因山似砖窑,故名“老窑山”。南窑峰在十里铺被称为“黄砬石”。
50、盔头山
盔头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北4.2公里处,属碣石山,山势、峭拔,海拔300米以上,西北与高冠山相连;山东峭壁有一洞,洞口上部石崖呈白色,远望如人卧冰上,被当地人称为“王祥卧冰”。
因山势似古代军盔,故得名“盔头山”。
51、平坡山
平坡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4.6公里处,背依锯齿崖,顶部为平坡,海拔382米,为锯齿崖的南山坡,坡势前隆,形成平台。属碣石山。
此山在锯齿崖南坡上,顶为平台,故得名“平坡山”。
香山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4.3公里处,地处仙台顶前的水岩寺以东,山势挺拔,怪岩耸立,海拔241米,石岩多呈赤黄色。属碣石山。
其山顶形似香炉,故被称为“香山”。
53、土山顶
土山顶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4.7公里处,山表岩石较少,南北走向,为一巅连起伏的山岭,海拔281米,地处晾甲山与西五峰山中闻。属碣石山。
因岩少土多,故名“土山顶”。
54、晾甲山
晾甲山,别名“三角山”、“石城山”、“平顶峪”,位于昌黎县城北偏东3.5公里处,海拔333米,西接桃花山,北连土山顶,东部坡岭绵延数里。属碣石山。
相传薛礼征东时在此山晾过盔甲,故名“晾甲山”;因山形似三角形,又被称为“三角山”;因山顶似石城,曾为古人避兵乱之地,也被叫为“石城山”;另因山顶平缓,《昌黎县志》记载其“一名平顶峪”。
55、狮子坡
狮子坡,别名“虎皮山”、“虎牢关”,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南4.7公里处,海拔300米左右,山形似坐兽,岩石褐黄,为张家槐南伸的坡岭。属碣石山。
因山形象蹲狮,故名“狮子坡”;另《昌黎县志》记载:其山“石蹲似虎,色苍黄”,故名“虎皮山”,又名“虎牢关”。
杨家岭,别名“石窟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南4公里处,为衡山南向的坡岭,海拔367米,其岭南坡上有石佛洞,为古碣石十景之一,名“石洞秋风”。属碣石山。
传说此坡岭的占山户为杨姓人家,故得名“杨家岭”;因该地有石佛洞,故又名“石窟山”。
衡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北4公里处,海拔488米,东南邻笔峰山,西北与老窑山相连,山势峭陡,顶部狭长。属碣石山。
由于山顶狭长陡峭,山势如屏障横遮,故得名“衡山”;当地人因山崖难以攀越,把其山顶部叫为“老搡”。
58、笔峰山
笔峰山,别名“尖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南3.6公里处,顶尖似笔锋直插云天,海拔439米,从杏树园望去为一山峰,从五里营望去,由递次增高的四道山峰组成,分别称为头道尖、二道尖、三道尖、四道尖,山顶有八仙洞,昔日有人居住。属碣石山。
因山峰顶部形似笔锋,故名“笔峰山”,又称“尖山”;三道尖、四道尖被另称为“石门山”。
59、石门山
石门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偏北3.5公里处,属碣石山,海拔300米左右,为笔峰山南部延伸部分,两峰突起对峙如门。
因两峰对峙如门,故名“石门山”。
60、杜侍郎山
杜侍郎山,别名“马圈上”,位于昌黎县城西北3公里处,属碣石山,海拔240米左右,为一坡岭,顶部较平展。其西偏北为尖山,其东偏南为白石山,山东麓有明代杜侍郎墓,山坡还曾建有马圈。
因山上有杜侍郎墓,故被叫为“杜侍郎山”;又因山坡曾建有马圈,故亦被叫为“马圈上”。
午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南2.6公里处,属碣石山,海拔219.2米,东西走向。山南为部队石场,近二十年来,已被开采大部,山顶东部六十年代曾试建电视转播台,后废,现存遗址。
因正午时,满山皆为阳光映耀,故得名“午山”。
武山,别名“五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偏北32公里处,海拔287米,山岩为优质石灰岩,山下建有武山石矿和水泥厂。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姓武的在此占山,据此得山名“武山”;另据《昌黎县志》记载,其山“一名五山”,疑据其山巅为五顶巅连,而称其为“五山”。
横岭位于昌黎县城北偏东9公里处,海拔l49米,为一土山岭。该山分水岭为昌黎、抚宁县界,属碣石山。
因横在长峪山村北口,故得名“横岭”。
64、杏黄山
杏黄山位于昌黎县城东北偏北6.5公里处,海拔l31米,.为两座南北巅连的山岭,顶部显平。属碣石山。五十年代曾在其顶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很早以前,山坡曾长有不少杏树,且山又呈黄色,故得名“杏黄山”。
65、野湖山
野湖山位于昌黎县城东北偏南6.4公里处,为碣石山余脉,海拔86.9米,由几座小山包组成,昔日峰峦叠翠,草木葱笼,近年开山采石,残岩遍布。
相传很多年前山周围曾是野草丛生的湖泊地带,故留下“野湖山”一名。
红山,别名“马脑袋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南2.8公里处,西北与午山紧紧相连,山坡土呈红色,可用来粉墙,中间隔沙峪与笔峰山相对,海拔l74米。属碣石山。
因山坡产红土,被称为“红山”;又因南望山顶似一马头,故俗称“马脑袋山”。
67、白石山
白石山,别名“板石山”、“西馒首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2公里处,属碣石山。山形似馒头,海拔116米,与馒首山相对峙,东南山崖有钓鱼台,山南麓坡台上建有烈士陵园,其东为果乡水库大坝。
山上岩石呈白色,故称为“白石山”;因山上产板石,故又称“板石山”;因山势象馒头,又位于东馒首山之西,也称“西馒首山”,俗称“西馒头山”。
68、馒首山
馒首山,别名“东馒首山”、“千佛山”,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1.7公里处,属碣石山。山形似馒头,海拔152米,略高于与其相对峙的白石山,山东壁镌有十八罗汉像、观音菩萨像等,还镌有元人张勋书“蓬莱第一关”几字,均毁于近年采石。
因山势象馒头,故名“馒首山”;又因位于西馒首山之东,故被习惯叫为“东馒首山”,俗称“东馒头山”;因山东部壁面镌有不少石佛像,亦称“千佛山”。
69、桃花山
桃花山,别名“桃源山”,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2.4公里处,属碣石山。东西走向,山顶平坦,海拔188米,山东南麓为姚家沟,山西麓有小村名崔家山(后改名陈家山),为前清举人崔树宝故居,李大钊同志在《游碣石山杂记》中对其有所记载。
以往山坡植有桃树,故名“桃花山”;因山景优美,亦称“桃源山”。
70、三神山
三神山,别名“山神山”,位于昌黎县城北1.3公里处,属碣石山。为海拔40余米的小山包,南北走向,由几块峭拔的山岩构成,突起于城北桃花山南、馒首山东的平坡上。
昔日在山坡上建有三神庙(又名“山神庙”),故得名“三神山”,又名“山神山”。
东山,别名“围山”,位于昌黎县城东北1.5公里处,属碣石山。东西走向,山势形如屏障,海拔92.5米,南部山腰曾建有观音庙,就天然之石凿有观音菩萨像,神座东有泉一眼,终年涌水不竭;每年六月六日、九月九日庙会,正月初三入夜围墙各孔燃烛,远望金光四射,犹如星宿;春、夏为城里人就便游览之地。
因位于县城以东,对西山而言,名“东山”,也叫“小东山”;因昔日观音庙围墙燃烛时夜景壮观,故又被称为“围山”。
西山,别名“三怪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偏北l.6公里处,属碣石山。由三座巅连山峰组成,西北至东南走向,以东南山包最高,海拔88米,其山岩有古迹“湘子影”,为古碣石十景之一“仙影沧浪”。
因位于县城以西,对东山而言,名“西山”,也叫“小西山”;三座山峰由西望似一龟、一螺、一蚌,故又名“三怪山”。
73、蘑菇山
蘑菇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南1.7公里处,海拔37.4米,在西山北面的平坡上。属碣石山。
因山形似蘑菇而得名。
74、红亭山
红亭山,别名“乐寿山”,位于昌黎县城东北l.2公里处,属碣石山,海拔41.7米,l959年在山顶建有一座红亭,为城里人就近游览之地。
因山顶有红亭得名“红亭山”;山南峭岩上镌有“乐寿山”三字,不知何年所刻。
75、朱 &砂 &山
朱砂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偏北32公里处,海拔65米,表层为砂土覆盖。
因山上砂土呈红黄色,故得名“朱砂山”。此山曾被称为“望海峰”。
龙山位于昌黎县城西28公里处,西北至东南走向,海拔141.2米。
因山形似一巨龙,故称“龙山”。
77、九龙山
九龙山,别名“安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偏北l4公里处,为碣石山余脉,由九座巅连的坡岭组成,东北至西南走向。西南前三座山岭稍高,海拔分别为81.5米、85米、82米。
因有九座山头,故被称“九龙山”;相传占山户姓安,故又被叫为“安山”。
团山位子昌黎县城西23公里处,海拔ll4.7米,馒头形。
因形如面团而得名“团山”。
井峪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8公里处,沟口在西山场村中间,稍弯曲,呈“S”形,沿大平顶东麓由南向北通向老绝顶,两侧山岩壁立,松林密布,为古时名胜之一:“井峪松风”。
因沟中曾有一井,水旺不竭,故得名“井峪”。
80、长峪谷
长峪谷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6.6公里处,为马家峪经长峪山通向仙台顶的深山峡谷,沟底乱石滚滚,大致南北走向,坡势较缓,沟中滩地为古代策马上仙台顶之路;其谷至观音山南有冰凌峪通向果老院,再往南有铁匠沟直达仙台顶北峰。
因沟长谷深,故得名“长峪谷”。
81、马莲峪
马莲峪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6.6公里处,其沟峪坡势较缓,大致东西走向,长约8公里,沟中滩地为西山场一带上仙台顶之路。
此沟中曾生长不少马莲,故得名“马莲峪”。
82、条子峪
条子峪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6.5公里处,为仙台顶西麓一条重要山沟,东西走向,沟口为条子峪村,往东分为几道小沟,盘旋通向老牛石,名为“石梯子沟”、“轱辘圈”等。
因沟为一长条,故名“条子峪”。
83、黄老峪
黄老峪位于昌黎县城西偏北6.3公里处,沟峪坡势稍缓,西北至东南走向,沟长约3公里,其南坡为大栏石,北坡为高冠山西坡岭,上口有石岩如门,条子峪人称之“南天门”,过此口即达杏树园的白面峪。
因此沟峪坡岭上石岩多呈黄色,形成年代久远,故得名“黄老峪”。
84、长峪沟
长峪沟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南5.3公里处,为一长2公里的沟峪,西南至东北走向,北至大栏石绝崖,沟西为行龙山,沟东为张家槐。
因沟深而长,故得名“长峪沟”。
85、球后峪
球后峪,别名“揪皮峪”,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南4.4公里处,沟峪大致南北走向,沟口处较宽,沟多支岔,最远伸至中窑峰绝崖下,沟长约3公里。
沟口处狮子坡下有一圆形石岩名“绣球”,因此沟位于其石之北故称“球后峪”;又因沟中多揪树,因而亦称“揪皮峪”。
86、石洞沟
石洞沟,别名“石窟峪”,位于昌黎县城西偏北3.6公里处,沟峪坡势较陡,南北走向,沟长约1.5公里,北至衡山绝崖下,转东有口通桃花峪,南口西坡为杨家岭(有石佛洞),东坡为石门山。
因峪口西部石壁下有石佛洞,故得名“石洞沟”;因佛洞为一石窟,故又名“石窟峪”。
87、大山口
大山日位于昌黎县城东北偏北11公里处,北为缸山(主峰在抚宁境)的南岭(东与抚宁县境的横山相连),南为歪桃山,中间较平缓的山道为连通河东张各庄与抚宁县樊各庄的通道。
因山口较平缓宽敞,故名“大山口”。
88、小山口
小山口,别名“乌鲁巴山口”,位于昌黎县城东北偏北10公里处,北为歪桃山,南为老虎山,其间通道为河东张各庄通往樊各庄的南道。
此山口位于大山口之南,比大山口狭,故名“小山口”;又名“乌鲁巴山口”,来历待考。
89、尖山口
尖山口,别名“小山口”,位于昌黎县城东北偏北10公里处,北为尖山,南为乱砟山,山口呈马鞍形,其间通行的为连接梁各庄与樊各庄的天然通道。
因此山口在尖山南,故名“尖山口”;当地人又称其为“小山口”。
90、庙岭口
庙岭口位于昌黎县城北偏东6.7公里处,西接石壶山,东连正明山,为进出长峪山的山口。
过去此处坡岭上建有一座古庙,故被叫为“庙岭口”。
91、西风口
西风口位于昌黎县城北4公里处,南为晾甲山,北为土山顶,为五峰山村去杏树园村的山口。
由于此山口为风口,又位于五峰山村之西,故被叫为“西风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鞍山燃气灶维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