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远方的家边疆行目录》一期节目 早期节目。在《边疆行》之前。那一期中带领主持人游览的当地嘉宾叫做 扣喜

查看: 20603|回复: 317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142 小时音符15941 阅读权限200积分15941帖子主题精华1UID897856
『阿瑪麗霞芭芭拉瓦』
本帖最后由 shoran 于
09:40 编辑
08:55:07 上传
08:54:57 上传
◎片  名 远方的家 · 边疆行
◎年  代 2011
◎国  家 中国
◎类  别 纪录片
◎语  言 普通话
◎字  幕 简体中文(内嵌)
◎文件格式 x264 + AC3,MKV格式。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100CD 1.23 x 100 G
◎片  长 40 Mins
◎官方网站:
08:58:01 上传
08:58:24 上传
一次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打动人心的长距离采访
                  —中文国际频道100集系列特别节目《边疆行》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效显著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着眼于提升编辑记者能力素养,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自日起,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在《远方的家》栏目内连续播出100集系列特别节目《边疆行》,该节目的立足点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电视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使中文国际频道历来坚持的深度采访和发现式的电视报道再上新台阶。目前,《边疆行》已播出将近40集,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100集系列特别节目《边疆行》,每集45分钟,采用边制作、边播出的方式,摄制组从广西防城港的北仑河入海口出发,以顺时针方向沿着中国陆路边境行进,穿越广西、云南、**、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九个省区,最后将到达辽宁丹东的鸭绿江入海口,总行程达22800公里。这次长距离采访沿途经过的县市有100多个,采访对象中涵盖30多个少数民族,4500分钟的巨大节目容量就是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中国陆路边疆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经济发展和时代特征,这样大型的长距离电视采访行动,目前在全国电视界来说是绝无仅有的。
《边疆行》以新闻纪实的手法,突出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国际视角,关注自然、关注民生、关注变化,节目通过外景记者真实生动的旅行体验,为观众展现出一个发展变化中的真实的中国边疆形象。100集系列特别节目《边疆行》作为中文国际频道贯彻落实“走转改”的一个富有特色的活动载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
第一、深入基层,获取第一手最鲜活的报道素材。
《边疆行》摄制组的足迹遍及中国陆路边境九省区,从广西的十万大山到云南的澜沧江边、从**的雪域高原到新疆的天山南北、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到黑龙江的漠河北极村……,节目真正走进了边疆的山山水水。摄制组沿途不仅拍摄边疆的城市,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走乡村、访农户,记录普通边疆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反映今天边疆面貌的发展变化。
刘云山同志说:“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深入实践才能富有生活气息,扎根群众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我们的新闻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才会有清新朴实的文风、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的确,好节目一定是跑出来的。在《边疆行》已经播出的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摄制组走到了很多媒体不曾到过的偏远地区。例如在云南的镇康县,编导杜冠儒和外景记者王静等人组成的摄制组走访一个叫哈里村的德昂族村落,进村的时候赶上下雨,道路非常泥泞,当村委会主任见到摄制组时,一把握住记者王静的手说:“建国62周年了,可把你们给盼来了,党中央没有忘记我们!”一句话把摄制组成员都给说愣了,问清楚原因之后才知道,原来在这之前从未有过一家国家级媒体来过这里,从村委会主任那朴素而稍显笨拙的话里,记者能够感受到他们是多么渴望被知道、被了解,多么渴望与外面的世界交流、沟通。德昂族人口很少,总人口只有1.5万人左右,风俗民情很少为外人所知,正是因为摄制组深入少数民族村寨,在节目中表现了德昂族的服饰、歌舞、饮食等特色内容,同时反映了少数民族同胞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观众“战神”给栏目组发来电子邮件说:“有了你们艰辛旅途的拍摄,才能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边疆,不一样的人文景色。你们带领我们经历了有滋有味的旅途,我知道了边疆行的意义,不在于那些闻名已久的地方,不在于惊天动地的人物,也不在于有多少繁华的城市,而在于豪爽热情的少数民族,在于朴实无华的村寨和那些幸福的村民们。”
《边疆行》目前还有很多节目正在进行紧张的后期制作,编导赵志勇和外景记者刘莎等人组成的摄制组,深入新疆红其拉甫口岸采访,带回了第一手鲜活感人的素材。红其拉甫口岸位于帕米尔高原,海拔5100米,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口岸,从附近的塔什库尔干县前往口岸,短短100公里的距离,海拔就升高了将近2000米,这条公路因此也被称为“天阶之路”。当摄制组到达红其拉甫口岸前哨班时,看到这里差不多每个战士的手指甲都是凹陷下去,这是长期生活在高原所造成的。这里气候非常恶劣,秋冬季节经常是大雪纷飞,而哨所的给养需要从几百公里外的喀什运送过来,如果碰上泥石流或者冬季大雪封山,供给随时可能会中断。来到口岸后,摄制组有的成员出现了发烧、呕吐等高原反应,而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战士们刚到这里时,也常常都是吃不下饭、整晚整晚睡不着觉。虽然现在哨所的住宿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每间宿舍都有电视和卫星接收器,但是这里一下雪,电视就没有了信号。哨所的周围都是雪山,战士们半开玩笑地说,业余时间的最大爱好就是爬山。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边防战士们保家卫国,守卫庄严国门却没有丝毫的含糊。当外景记者刘莎在采访中握住战士的手时,忍不住泪流满面,因为她看到一位常驻口岸的连长,才30多岁,但脸上、手上全是皱纹,看起来就像50多岁一样,这一群最可爱的人就是这样,把青春、岁月、甚至生命献给了祖国边防。
类似的例子在《边疆行》节目中还有很多,摄制组每到一个地方采访,都坚持走到祖国边疆的最前沿、最深处,走到生活在边疆的人民群众中间,把镜头对准他们。正因为如此,摄制组才有可能捕捉到最生动、最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中国边疆的发展变化和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真实、感人、不说教,从外宣的角度讲,也是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发展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网名“绿茶男孩子”的广东观众说:“看《远方的家-边疆行》会让人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祖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博大精深,体会到56个民族和谐一家亲,特别是看到边境线上的官兵和界碑,让人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二字的厚重……”。
第二、贴近群众,近距离感受边疆一草一木。
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要求在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上下功夫见成效,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边疆行》节目努力践行这一要求,在采访拍摄的过程中,各摄制组碰到很多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困难,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编导周旭带队的摄制组在**采访,外景记者周雪梅感冒发烧,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在医院打点滴退烧后,立刻又投入到采访拍摄中;编导马戎在云南怒江拍摄,为了展现独龙族人民今天的生活状况,率摄制组队深入路途艰险的独龙江地区,在行进过程中,车队遭遇泥石流,被困三天三夜,采访车车窗也被碎石砸裂,但摄制组在脱险之后,依然不折不扣地坚持完成剩下的工作;编导赵志勇在新疆喀什地区采访时,正好赶上民族分裂分子对平民百姓发动恐怖袭击,在附近阿克苏地区采访的编导王宇也碰到类似的情形,但是他们面对危险,都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地与当地政府协商沟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圆满地完成拍摄任务。其实,在《边疆行》开拍之前,频道领导就再三交待安全第一,摄制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在一些自然条件恶劣和社情复杂的地区,可以“甩点”,放弃拍摄。但是,通过这一阶段的采访拍摄可以看出,参与《边疆行》的各编导为了全面反映中国边疆地区的风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系列节目行进线路的完整,他们始终义无反顾,不怕吃苦,勇于面对困难,时刻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他们说,这种热情和动力来自于边疆的魅力与感动,同时编导与记者们的壮举也感动着边疆,他们行走一路,也留下了一路的称赞声,沿途各省区与拍摄相关的单位也由衷地对记者们的敬业精神大加赞扬。
如果说《边疆行》记者的采访行动体现了新闻媒体转变工作作风的要求,那么,系列节目的内容就是这种转变作风的具体成果。《边疆行》不仅对沿途的美景、美食、民俗和文化艺术有全面而详尽的介绍,而且带领观众触摸边境线上人们的真实生活和内心感受。节目中有大量的现场采访,体现在电视屏幕上,就是一个个生活在边疆的老百姓真实而生动的面孔,节目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讲述他们的生活故事。同时,《边疆行》在坚持新闻纪实风格的基础上,把记者体验作为传达节目主旨的基本手段。在表现边疆民众的生活状态时,记者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表现边防战士保家卫国时,记者和他们一起在边境线上巡逻,巡视界碑;在表现边疆地区的文化艺术方面,记者跟着当地百姓学习民族歌舞、手工技艺;在节目中,记者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边疆生活的体验者。正是因为贴近群众,记者才有可能捕捉到最生动的场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来提升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边疆行》摄制组在云南省德钦县拍摄时看到,有一个村庄因为澜沧江的阻隔,村民和外界交流的通道就是一条跨江的溜索。面对200多米长,离江面60多米高的溜索,记者鼓起勇气滑了过去,进入了这个村子。但是,当记者看到村里的很多孩子因为害怕滔滔的江水,平日里只能坐在江边,畅想外面的世界,记者忍不住掉下眼泪。所幸,现在已经有勘测队伍在那里勘测架桥数据,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那里的孩子就可以走出偏僻的村庄。这些内容都真实地体现在《边疆行》的节目中,相信对观众会有一定感染力,而这种吸引力和感染力都建立在记者实地体验边疆民众生活点滴的基础之上。刘云山同志撰文指出:“新闻媒体的工作要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时刻牢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性质所在,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强化大众视野、百姓视角,直面问题、聚焦热点,更好地架起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边疆行》通过记者在边疆地区的实地行走、观察、体验,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到边疆民生的方方面面,其中有长足的发展,也还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新闻媒体反映人民群众心声、为人民群众谋利的实际体现。
网名“H宇心飞翔”的湖南观众说:“每次看《远方的家》都觉得是一种享受,虽然没有华丽的街景和高楼大厦,但从中能感受各种淳朴的民风、看到各种质朴而又可爱的人们,我一直觉得,越是真实,越是淳朴的东西才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启发,并从中产生共鸣。”从电视传播的角度而言,《边疆行》以记者见闻的方式,以人文体验的手法,展现边境线上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整个100集《边疆行》节目,记者有一半的时间是出现在镜头里面的,这种节目形态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生动、鲜活,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易于观众接受,对于外宣而言,尤其如此
第三、打动人心,书写普通人、记录非常事、平凡见真情。
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要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100集系列特别节目《远方的家-边疆行》正是按照这一要求来指导节目的创作。《远方的家》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于去年底推出的一档旅游节目,但是100集系列特别节目《边疆行》已超越了单纯旅游节目的范畴,在节目内容的选取上注重情景交融、以情动人,用了很多篇幅来表现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充分展示群众“身边的感动”。
《边疆行》摄制组在云南通往**的公路沿线采访时,在一处容易塌方的路段,偶遇一位正在义务修路的藏族老阿妈,编导朱军、外景记者彭祖上前攀谈了解到,阿妈叫做鲁玛,今年67岁的她不管风吹日晒,每天都要走将近两个小时到这里义务修路,而这一坚持就是11年。在和阿妈聊天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她长满老茧的手骨节已经变形,活动起来非常不方便。当时,记者彭祖不禁脱口问到:“您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老阿妈的回答非常简单:“我什么都不为,就是不想到这儿的车出事。”
同样是朱军、彭祖这个采访组,来到在云南梅里雪山脚下一个叫做雨崩村的地方,小山村里有一位来自河北的义务支教女老师,名叫刘一村。2006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网上看到雨崩小学缺少老师,便毅然决然地来到了这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义务支教,一呆就是五年。作为学校里唯一的老师,五年的时间里,她没有拿一分钱工资。在雨崩村,刘一村不仅仅是个老师,更像个全职的保姆,除了教书,帮孩子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包括哄他们睡觉,所有孩子的饮食起居,全都落在她一个人的身上。她用纯朴和简单编织着雨崩村孩子们七彩的梦想,点燃了雨崩村明天的希望,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公主”、“妈妈”……。这样的故事在《边疆行》节目中还有不少,平凡的人做着非凡的事,从中让人见到坚持和真情。
另外,在《边疆行》节目中,记者采访拍摄了大量边疆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通过双手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故事,边疆的巨变就在其中产生。这些故事体现在节目中,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边疆民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真实的故事也最能打动人心,网名“夜尽天蓝”的四川观众在栏目官方微博留言说:“真的很喜欢这个节目。每个主持人都不做作,你们对边疆人民生活的参与、解说,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具体的边疆,感谢。”;网名“亦复何言”的观众给栏目组发来电子邮件说:“远方的家带给我充实,快乐,知识与宁静,这是她吸引我的原因,我想很多朋友也有我这样的感觉吧。”;
大连观众葛永川来信说:“整个节目的拍摄与制作,没有刻意的修饰与包装,将完全原汁原味的边疆风情呈现在我们面前,虽然我们身在万里之外,却能感受到如此真实的边疆风貌与民族风情,实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中国的陆地边境与14个国家接壤,《边疆行》有一大部分内容表现的就是中国与这些邻国的。
楼主的话:除了《舌尖上的中国》,《远方的家》的各个系列都是我最喜欢的央视纪录片,包括《沿海行》、《百山百川行》。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次美食之旅,那《远方的家》就是一次探索之旅——很多地方甚至都没听说过,更别说哪些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足不出户,踏遍中国。
以上简介以及资源均来自圣城家园,感谢原分享者sqhhj0519。目前圣城只更新到《边疆行》的第三集,我会跟紧步伐的。如果大家要求不高不用看高清的话,可以去央视官网收看,网址是。
郑重声明:
本站提供的所有影视作品均是在网上搜集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
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本站将不对本站的任何内容负任何法律责任!
该下载内容仅做宽带测试使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请购买正版!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
总评分:&音符 + 72&
炫币 + 55&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5535 小时音符330032 阅读权限200积分330032帖子主题精华861UID137778
纪录片好看,谢谢分享~
恶意灌水!
总评分:&音符 + 7&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459 小时音符1477 阅读权限60积分1477帖子主题精华0UID1141690
金牌会员, 积分 1477, 距离下一级还需 523 积分
《边疆行》足不出户,踏遍中国,谢谢分享。
总评分:&音符 + 3&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8866 小时音符189057 阅读权限200积分189057帖子主题精华61UID792892
100集大手笔吧 记得持续更新哈
半途而废是小狗
(4.46 KB, 下载次数: 125)
11:11:02 上传
下载次数: 125
&那是自然,圣城更我就更。&
总评分:&音符 + 2&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8761 小时音符79488 阅读权限100积分79488帖子主题精华1UID379278
*小樓一夜聽春雨*
& &在电视上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些~ 非常好~&&谢谢shoran分享~&&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840 小时音符4867 阅读权限80积分4867帖子主题精华0UID213985
白金会员, 积分 48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133 积分
喜欢看的一个节目,谢谢分享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844 小时音符8203 阅读权限90积分8203帖子主题精华5UID871367
钻石会员, 积分 82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97 积分
总在电视上看到这个,挺不错的感谢分享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327 小时音符54923 阅读权限200积分54923帖子主题精华14UID986833
若链接失效请PM我,我会尽快修复
这纪录片不错 电视上看过几集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256 小时音符19222 阅读权限200积分19222帖子主题精华6UID798006
我的空间偶尔有红包,吼吼
貌似不错的样子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559 小时音符33644 阅读权限200积分33644帖子主题精华7UID1095304
好久不见了~~纪录片啊~看前面人的评价感觉貌似挺不错的~~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744 小时音符1330 阅读权限60积分1330帖子主题精华0UID1021895
金牌会员, 积分 13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0 积分
mon amour~~~~~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26 小时音符599 阅读权限30积分599帖子主题精华0UID1228801
中级会员, 积分 5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 积分
之前都是看BBC啊外国的纪录片,这下子要贴合国情,踏遍中国!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83 小时音符251 阅读权限20积分251帖子主题精华0UID1185678
注册会员, 积分 2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 积分
喜欢旅游的一定要看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142 小时音符15941 阅读权限200积分15941帖子主题精华1UID897856
『阿瑪麗霞芭芭拉瓦』
1到100集,BT下载完成了。
总评分:&音符 + 15&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737 小时音符1544 阅读权限60积分1544帖子主题精华0UID1151431
金牌会员, 积分 15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456 积分
好看耐看的大型纪录片
炫音之约勋章
炫音之约勋章
炫音斑竹勋章
炫音斑竹勋章
优秀会员勋章
优秀会员勋章
炫音爱心勋章
炫音爱心勋章
音乐贡献勋章
音乐贡献勋章
音乐鉴赏勋章
音乐鉴赏勋章
原创先锋勋章
原创先锋勋章
炫音绿叶勋章
炫音绿叶勋章
钻石会员勋章
钻石会员勋章
炫音支持勋章
炫音支持勋章
炫音园丁勋章
炫音园丁勋章
娱乐大使勋章
娱乐大使勋章
最具人气勋章
最具人气勋章
炫音音画勋章
炫音音画勋章
炫音慧眼勋章
炫音慧眼勋章
灌水天才勋章
灌水天才勋章
炫音梦幻勋章
炫音梦幻勋章
勤劳斑竹勋章
勤劳斑竹勋章
炫音搜寻勋章
炫音搜寻勋章
年度优秀会员
年度优秀会员
炫音发布组
炫音发布组
炫音贵宾勋章
炫音贵宾勋章
Powered by边疆行全集2012-远方的家,边疆行,全集,下载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远方的家》栏目推出的100集系列特别节目电视专题片,以新闻纪实的手法,用边行走边观察的方式,从广西防城港市出发到辽宁丹东,逆时针勾勒中国版图。穿越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中国陆路边疆9个省区,深入130多个县市,关注民生、关注自然,为观众展示一个视觉化的地理中国。
首播时间:
北京时间 17:15-18:00
纽约时间 7:45-8:30
伦敦时间 18:15-19:00
独播频道:
首播时间:
北京时间 17:15-18:00
纽约时间 7:45-8:30
伦敦时间 18:15-19:00
独播频道:
从北纬21.5&广西防城港到北纬53&黑龙江漠河,从东经125&鸭绿江到东经73&帕米尔高原,在中国内陆边境线上行程超过30000公里我们用车轮去丈量用影像来记录变化中的中国边疆&&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着眼于提升编辑记者能力素养,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自日起,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在《远方的家》栏目内连续播出远方的家边疆行全集100集系列特别节目《边疆行》,该节目的立足点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电视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使中文国际频道历来坚持的深度采访和发现式的电视报道再上新台阶。目前,《边疆行》已播出将近40集,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100集系列特别节目《边疆行》,每集45分钟,采用边制作、边播出的方式,摄制组从广西防城港的北仑河入海口出发,以顺时针方向沿着中国陆路边境行进,穿越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九个省区,最后将到达辽宁丹东的鸭绿江入海口,总行程达22800公里。这次长距离采访沿途经过的县市有100多个,采访对象中涵盖30多个少数民族,4500分钟的巨大节目容量就是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中国陆路边疆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经济发展和时代特征,这样大型的长距离电视采访行动,目前在全国电视界来说是绝无仅有的。
《边疆行》以新闻纪实的手法,突出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国际视角,关注自然、关注民生、关注变化,节目通过外景记者真实生动的旅行体验,为观众展现出一个发展变化中的真实的中国边疆形象。100集系列特别节目《边疆行》作为中文国际频道贯彻落实&走转改&的一个富有特色的活动载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
第一、深入基层,获取第一手最鲜活的报道素材。
《边疆行》摄制组的足迹遍及中国陆路边境九省区,从广西的十万大山到云南的澜沧江边、从西藏的雪域高原到新疆的天山南北、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到黑龙江的漠河北极村&&,节目真正走进了边疆的山山水水。摄制组沿途不仅拍摄边疆的城市,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走乡村、访农户,记录普通边疆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反映今天边疆面貌的发展变化。
刘云山同志说:&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深入实践才能富有生活气息,扎根群众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我们的新闻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才会有清新朴实的文风、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的确,好节目一定是跑出来的。在《边疆行》已经播出的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摄制组走到了很多媒体不曾到过的偏远地区。例如在云南的镇康县,编导杜冠儒和外景记者王静等人组成的摄制组走访一个叫哈里村的德昂族村落,进村的时候赶上下雨,道路非常泥泞,当村委会主任见到摄制组时,一把握住记者王静的手说:&建国62周年了,可把你们给盼来了,党中央没有忘记我们!&一句话把摄制组成员都给说愣了,问清楚原因之后才知道,原来在这之前从未有过一家国家级媒体来过这里,从村委会主任那朴素而稍显笨拙的话里,记者能够感受到他们是多么渴望被知道、被了解,多么渴望与外面的世界交流、沟通。德昂族人口很少,总人口只有1.5万人左右,风俗民情很少为外人所知,正是因为摄制组深入少数民族村寨,在节目中表现了德昂族的服饰、歌舞、饮食等特色内容,同时反映了少数民族同胞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观众&战神&给栏目组发来电子邮件说:&有了你们艰辛旅途的拍摄,才能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边疆,不一样的人文景色。你们带领我们经历了有滋有味的旅途,我知道了边疆行的意义,不在于那些闻名已久的地方,不在于惊天动地的人物,也不在于有多少繁华的城市,而在于豪爽热情的少数民族,在于朴实无华的村寨和那些幸福的村民们。&
《边疆行》目前还有很多节目正在进行紧张的后期制作,编导赵志勇和外景记者刘莎等人组成的摄制组,深入新疆红其拉甫口岸采访,带回了第一手鲜活感人的素材。红其拉甫口岸位于帕米尔高原,海拔5100米,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口岸,从附近的塔什库尔干县前往口岸,短短100公里的距离,海拔就升高了将近2000米,这条公路因此也被称为&天阶之路&。当摄制组到达红其拉甫口岸前哨班时,看到这里差不多每个战士的手指甲都是凹陷下去,这是长期生活在高原所造成的。这里气候非常恶劣,秋冬季节经常是大雪纷飞,而哨所的给养需要从几百公里外的喀什运送过来,如果碰上泥石流或者冬季大雪封山,供给随时可能会中断。来到口岸后,摄制组有的成员出现了发烧、呕吐等高原反应,而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战士们刚到这里时,也常常都是吃不下饭、整晚整晚睡不着觉。虽然现在哨所的住宿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每间宿舍都有电视和卫星接收器,但是这里一下雪,电视就没有了信号。哨所的周围都是雪山,战士们半开玩笑地说,业余时间的最大爱好就是爬山。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边防战士们保家卫国,守卫庄严国门却没有丝毫的含糊。当外景记者刘莎在采访中握住战士的手时,忍不住泪流满面,因为她看到一位常驻口岸的连长,才30多岁,但脸上、手上全是皱纹,看起来就像50多岁一样,这一群最可爱的人就是这样,把青春、岁月、甚至生命献给了祖国边防。
类似的例子在《边疆行》节目中还有很多,摄制组每到一个地方采访,都坚持走到祖国边疆的最前沿、最深处,走到生活在边疆的人民群众中间,把镜头对准他们。正因为如此,摄制组才有可能捕捉到最生动、最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中国边疆的发展变化和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真实、感人、不说教,从外宣的角度讲,也是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发展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网名&绿茶男孩子&的广东观众说:&看《远方的家-边疆行》会让人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祖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博大精深,体会到56个民族和谐一家亲,特别是看到边境线上的官兵和界碑,让人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二字的厚重&&&。
第二、贴近群众,近距离感受边疆一草一木。
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要求在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上下功夫见成效,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边疆行》节目努力践行这一要求,在采访拍摄的过程中,各摄制组碰到很多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困难,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编导周旭带队的摄制组在西藏采访,外景记者周雪梅感冒发烧,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在医院打点滴退烧后,立刻又投入到采访拍摄中;编导马戎在云南怒江拍摄,为了展现独龙族人民今天的生活状况,率摄制组队深入路途艰险的独龙江地区,在行进过程中,车队遭遇泥石流,被困三天三夜,采访车车窗也被碎石砸裂,但摄制组在脱险之后,依然不折不扣地坚持完成剩下的工作;编导赵志勇在新疆喀什地区采访时,正好赶上民族分裂分子对平民百姓发动恐怖袭击,在附近阿克苏地区采访的编导王宇也碰到类似的情形,但是他们面对危险,都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地与当地政府协商沟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圆满地完成拍摄任务。其实,在《边疆行》开拍之前,频道领导就再三交待安全第一,摄制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在一些自然条件恶劣和社情复杂的地区,可以&甩点&,放弃拍摄。但是,通过这一阶段的采访拍摄可以看出,参与《边疆行》的各编导为了全面反映中国边疆地区的风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系列节目行进线路的完整,他们始终义无反顾,不怕吃苦,勇于面对困难,时刻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他们说,这种热情和动力来自于边疆的魅力与感动,同时编导与记者们的壮举也感动着边疆,他们行走一路,也留下了一路的称赞声,沿途各省区与拍摄相关的单位也由衷地对记者们的敬业精神大加赞扬。
如果说《边疆行》记者的采访行动体现了新闻媒体转变工作作风的要求,那么,系列节目的内容就是这种转变作风的具体成果。《边疆行》不仅对沿途的美景、美食、民俗和文化艺术有全面而详尽的介绍,而且带领观众触摸边境线上人们的真实生活和内心感受。节目中有大量的现场采访,体现在电视屏幕上,就是一个个生活在边疆的老百姓真实而生动的面孔,节目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讲述他们的生活故事。同时,《边疆行》在坚持新闻纪实风格的基础上,把记者体验作为传达节目主旨的基本手段。在表现边疆民众的生活状态时,记者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表现边防战士保家卫国时,记者和他们一起在边境线上巡逻,巡视界碑;在表现边疆地区的文化艺术方面,记者跟着当地百姓学习民族歌舞、手工技艺;在节目中,记者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边疆生活的体验者。正是因为贴近群众,记者才有可能捕捉到最生动的场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来提升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边疆行》摄制组在云南省德钦县拍摄时看到,有一个村庄因为澜沧江的阻隔,村民和外界交流的通道就是一条跨江的溜索。面对200多米长,离江面60多米高的溜索,记者鼓起勇气滑了过去,进入了这个村子。但是,当记者看到村里的很多孩子因为害怕滔滔的江水,平日里只能坐在江边,畅想外面的世界,记者忍不住掉下眼泪。所幸,现在已经有勘测队伍在那里勘测架桥数据,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那里的孩子就可以走出偏僻的村庄。这些内容都真实地体现在《边疆行》的节目中,相信对观众会有一定感染力,而这种吸引力和感染力都建立在记者实地体验边疆民众生活点滴的基础之上。刘云山同志撰文指出:&新闻媒体的工作要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时刻牢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性质所在,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强化大众视野、百姓视角,直面问题、聚焦热点,更好地架起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边疆行》通过记者在边疆地区的实地行走、观察、体验,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到边疆民生的方方面面,其中有长足的发展,也还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新闻媒体反映人民群众心声、为人民群众谋利的实际体现。
网名&H宇心飞翔&的湖南观众说:&每次看《远方的家》都觉得是一种享受,虽然没有华丽的街景和高楼大厦,但从中能感受各种淳朴的民风、看到各种质朴而又可爱的人们,我一直觉得,越是真实,越是淳朴的东西才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启发,并从中产生共鸣。&从电视传播的角度而言,《边疆行》以记者见闻的方式,以人文体验的手法,展现边境线上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整个100集《边疆行》节目,记者有一半的时间是出现在镜头里面的,这种节目形态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生动、鲜活,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易于观众接受,对于外宣而言,尤其如此。
第三、打动人心,书写普通人、记录非常事、平凡见真情。
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要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100集系列特别节目《远方的家-边疆行》正是按照这一要求来指导节目的创作。《远方的家》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于去年底推出的一档旅游节目,但是100集系列特别节目《边疆行》已超越了单纯旅游节目的范畴,在节目内容的选取上注重情景交融、以情动人,用了很多篇幅来表现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充分展示群众&身边的感动&。
《边疆行》摄制组在云南通往西藏的公路沿线采访时,在一处容易塌方的路段,偶遇一位正在义务修路的藏族老阿妈,编导朱军、外景记者彭祖上前攀谈了解到,阿妈叫做鲁玛,今年67岁的她不管风吹日晒,每天都要走将近两个小时到这里义务修路,而这一坚持就是11年。在和阿妈聊天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她长满老茧的手骨节已经变形,活动起来非常不方便。当时,记者彭祖不禁脱口问到:&您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老阿妈的回答非常简单:&我什么都不为,就是不想到这儿的车出事。&
同样是朱军、彭祖这个采访组,来到在云南梅里雪山脚下一个叫做雨崩村的地方,小山村里有一位来自河北的义务支教女老师,名叫刘一村。2006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网上看到雨崩小学缺少老师,便毅然决然地来到了这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义务支教,一呆就是五年。作为学校里唯一的老师,五年的时间里,她没有拿一分钱工资。在雨崩村,刘一村不仅仅是个老师,更像个全职的保姆,除了教书,帮孩子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包括哄他们睡觉,所有孩子的饮食起居,全都落在她一个人的身上。她用纯朴和简单编织着雨崩村孩子们七彩的梦想,点燃了雨崩村明天的希望,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公主&、&妈妈&&&。这样的故事在《边疆行》节目中还有不少,平凡的人做着非凡的事,从中让人见到坚持和真情。
另外,在《边疆行》节目中,记者采访拍摄了大量边疆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通过双手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故事,边疆的巨变就在其中产生。这些故事体现在节目中,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边疆民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真实的故事也最能打动人心,网名&夜尽天蓝&的四川观众在栏目官方微博留言说:&真的很喜欢这个节目。每个主持人都不做作,你们对边疆人民生活的参与、解说,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具体的边疆,感谢。&;网名&亦复何言&的观众给栏目组发来电子邮件说:&远方的家带给我充实,快乐,知识与宁静,这是她吸引我的原因,我想很多朋友也有我这样的感觉吧。&; 大连观众葛永川来信说:&整个节目的拍摄与制作,没有刻意的修饰与包装,将完全原汁原味的边疆风情呈现在我们面前,虽然我们身在万里之外,却能感受到如此真实的边疆风貌与民族风情,实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中国的陆地边境与14个国家接壤,《边疆行》有一大部分内容表现的就是中国与这些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这些内容同样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加以体现,比如繁荣的边境贸易、跨国婚姻、小学生跨国上学等等。《边疆行》通过讲述这些真实的故事,反映出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基本方针。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的背景下,用事实来展现中国边疆地区的繁荣稳定,具有很高的外宣价值。网名&孔乙己&的河南观众来信说&我非常喜欢贵栏目,特别喜欢的一点是节目不单单做的像一档旅游节目,还有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这使得节目内容新颖而丰富,本人比较喜欢边贸的地方,因为我对做生意很感兴趣。&
正是因为《边疆行》的主创人员通过深入的实地采访,对于边疆的风土人情、百姓生活有了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做到有感而发,做出文风朴实、饱含感情、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引起观众共鸣的好节目。自《边疆行》节目播出以来,《远方的家》栏目收视率节节攀升,与以往的日常节目相比,提升幅度在50%以上。现在,每天都有100多位海内外观众写信或者通过网络留言,表达对节目的喜爱,有的观众还对改进节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网名&小玮函羊&的山东观众说:&每天静静的看完《边疆行》,都会感到一股热流在心中涌动,快乐、欢笑、激情、感动。当《边疆颂歌》响起时,对祖国深刻的理解和感动让我几度热泪盈眶。边疆的人、边疆的事、边疆的风情吸引着我,出镜记者、编导、摄像工作的热情打动着我。&
海外观众也纷纷来信表达对《边疆行》节目的喜爱,海外华人观众&无翼鸟人&通过微博留言说:&每天晚上看《边疆行》成了睡前的必修课。也许真是出了国,才发现祖国的大好河山是那样美好。每次看着你们的节目,我都会深深地思念着远方的家&。《边疆行》在海外所引起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华人,南非观众约翰&沃斯给栏目组来信说:他基本上不懂中文, 但《远方的家》每一期节目他都不会错过,因为节目中的美景、美食他能看懂,这个节目对于他认识中国帮助非常大,也让他更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
第四、锻炼队伍,提高业务素质,认识基本国情。
其实,《边疆行》对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来说,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题材,早在上世纪的1996年,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曾经拍摄播出过一个100集的《边疆行》系列节目,在CCTV-4《中国新闻》里播出,每集不到5分钟。当时,为了能够展现边疆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确保摄制组深入到边疆的最基层,沿途县级以上的地方,摄制组一般都不做报道。让人意外的是,这样一个系列节目在当年竟然引发了一场收视热潮,很多观众天天守在电视机前等着收看;部门每天都能收到一大摞来自世界各地观众的来信;台领导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个节目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一个典范。节目也开创了深度采访和发现式的电视新闻报道之风。十几年过去,电视制作手段日新月异,如今,《边疆行》再次以100集、每集45分钟的面貌出现,对于创作团队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今天的《边疆行》节目定位是快速纪录片,既不是精雕细刻的纪录片,也不是通常意义的专题片,这种要求对这支队伍挑战更加严峻。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摄制组要接力完成22800公里的边疆旅行,其中出镜记者只有12位,主创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0岁。泥石流、塌方、高原反应、车辆险情,一路上摄制组遇到了很多挑战,但都继续坚持拍摄,对于年轻记者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历练,它也将为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锤炼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边疆行》外景记者田川在参与拍摄之后说:&作为一名80后,特别是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有这样一次机会让我深入到了基层百姓中,和他们聊天,一同吃饭,一同劳动,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历,在边疆的每一天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这让我想到了中国新闻界出名的一句话:&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作为一名专题节目主持人,以前的很多串词和提问往往是编导设计好的,而这次边疆行,我所说的话百分之八十都是自己现场有感而发的内容,都是&真听,真看,真感受&。我想这也许就是对上面那句名言的一种验证吧。&
《边疆行》的意义还在于让参与其中的记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基本国情。广阔边疆就是中国国情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采访实践既可以让年轻记者感受到祖国边疆面貌的巨大变化,感受到边疆民众生活水平的巨大进步,也可以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深刻认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深刻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认清国情、认清大局的基础上,类似《边疆行》这样的采访实践可以帮助年轻记者明确工作定位,找准工作坐标,从而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目前,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边疆行》摄制组已完成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等省区的拍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拍摄工作正在陆续展开。在前一阶段取得实际成效的基础上,中文国际频道将继续把《边疆行》打造成为一个特色的&走转改&活动载体,力争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每一位编辑记者的自觉行动,多生产出有着正确舆论导向、观众喜闻乐见的好节目。在《边疆行》节目结束之后,中文国际频道还计划推出《沿海行》等系列节目,把&走转改&活动继续推向深入。
《边疆行》的采访实践以及播后效果证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绝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它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事实证明,坚持&走转改&,把这项活动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我们的节目就会焕发新的活力,就会受到更广大观众的喜欢,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也就可以迈上新的台阶。
边疆行全集 > 评论
>>最新一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远方的家边疆行目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