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座的黑格尔 中国为什么不喜欢中国

大师黑格尔为什么认为中国没有哲学
我的图书馆
大师黑格尔为什么认为中国没有哲学
在谈《易经》之前,让我们先来谈谈黑格尔。他是德国伟大的古典哲学家,是辩证法和逻辑学的大师,在世界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黑格尔先生对世界哲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对东方哲学,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哲学不屑一顾。他甚至偏执的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哲学,是个带着西方优越感的典型 “中国黑”。他在《哲学讲演录》中说,“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 “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黑格尔甚至后悔看了《论语》,可见这个“中国黑”对中国哲学的偏见。但是据说,黑格尔在读到了中国哲学经典《易经》后,他却不无惊讶地说道:“第二件须要注意的事情是,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黑格尔本来认为,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是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专属圣域,是真正高明的哲学,没想到中国竟然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所以网络上流传了黑格尔的一句话,我宁愿相信它是真的——“《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我们可以不去管黑格尔怎么评价中国哲学和《易经》,但是我们要知道,易经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源头之一,是中国文化的密码,借助它,可以破译中国文化中的所有信息。为什么黑格尔看不起中国哲学,甚至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伦理学——充满了一些名言警句的道德说教,这其实怪不得黑格尔先生,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好比是关公战秦琼,根本不在一条路子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哲学都带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中国哲学从来不是以逻辑推理为核心,中国哲学更多倾向于以直观、感性思维等非逻辑理性的经验方式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是一种直观的智慧,而以古希腊哲学为发源地的西方哲学,与之相反。黑格尔先生鄙视中国哲学,我们当然也可以鄙视他,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哲学在思维方式上,多以直观意象为主,中国人善于通过直觉、直观来直接体悟和把握世界,而所用的语言简明扼要,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而缺少严密的逻辑推理。举个例子吧,唐代诗人孟郊46岁才考中进士,但是人家很开心,欣喜若狂的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不说自己怎么开心,比如说笑的鱼尾纹都出来了,而是用春风、骏马、长安的繁花等直观的具有丰富想象意蕴的意象来表达。再如孔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用中国人的思维,我们可以在脑子里想象并报以会心一笑,而要是换成黑格尔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估计他会抓掉无数根头发,用无数种逻辑推理方法去论证:仁者为什么喜欢山,为什么智者非得要喜欢水,难道智者就不能喜欢山。总之,西方哲学玩的是逻辑推理,而缺少直观的意象思维,站在西方本位主义上来看,中国哲学就变成了语言很美的名言警句了。《穿越历史看孔子.》。陕西未来出版社出版,已在天猫和当当、京东上市和全国新华书店上市,欢迎订购。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好玩的国学。lijinhai0312
TA的最新馆藏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将不能正常浏览和使用知乎。为什么说中国没有哲学?
为什么说中国没有哲学?
  中外都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也没有哲学家。黑格尔这样评价孔子: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1]黑格尔认为,孔子的所谓“哲学”只是一些道德教条,而不是“思辨的哲学”。2001年9月,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的思想代表德里达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香港进行了系列的访问和学术交流,他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接着又补充说,思想和哲学并无高低之分。[2]显然,他的补充是对咱中国人的安慰,以抚慰中国人那敏感易碎的自尊心。当代一些学者如 黎鸣先生等也认为中国没有哲学。这些说法虽然我们听起来不顺耳,但我觉得是有道理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但不能说每个人都是哲学家。要说中国完全没有哲学,可能太绝对,但中国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和思辨的哲学则应该没有什么异议。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哲学家之哲学,在其论证及说明方面,比西洋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连贯之哲学书,比较少数。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成书既随便,故其道理虽足以自立,而所以扶持此道理之议论,往往失于简单零碎,此亦不必讳言也。”[3]冯先生的话可以概括为两点:中国哲学不善于论证;中国哲学不成系统,简单零碎。是为中国哲学之缺陷,而不善论证、缺乏思辨正是其中之一。后人常谈论孔子和老子的哲学体系或是系统,但是所谓道家和儒家的哲学体系是在后人不断地解释、添加(添加自己的思想)以及改造(按自己的喜好去解释甚至是篡改)中建立的,他们的体系是后人整理和加工出来的。到了近现代,则是把中国古代哲人的一些片断的思想套在西方哲学的形式上而已。而在孔子和老子那里,其著作本身是不够系统的。中国哲学家的著作确实存在概念模糊、不善论证的缺憾。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概念基本都是模糊的、含混不清的,他们很少给一个概念做出明晰的定义,“……中文里面的规定(或概念)停留在无规定(概念)之中。”[4]这种缺憾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后人可以对这些概念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好随意地解释,以至众说纷纭,观点林立,越说越糊涂。比如,儒家常讲“仁”、“义”,什么是“仁”,什么是“义”?道家讲“道”,什么是“道”?都没有给出确定的解释,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大家都接受的说法。林语堂说:“周代所有的古哲学家中,只有墨子和韩非子的风格接近有力的论证风格。孟子毫无疑问是伟大的诡辩家,然而他也只是对'利’、'义’等大而又泛的词感兴趣。其他哲学家,如庄子、列子、淮南子,只对漂亮的比喻感兴趣。墨子的门徒惠施、公孙龙都是伟大的诡辩家。”[5]中国的哲学家特别喜欢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孟子、荀子、庄子都是如此,比喻、寓言等手法的使用都是类比推理,而类比推理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是不能证明任何观点的。所以说,中国人心目中最雄辩的孟子其实是最不讲“理”的,他的论证不是思辨,而是诡辨。这种类比手法的运用虽然在文学上产生了迷人的效果,但在逻辑上却是一个缺憾。而更早一些的哲学家们则根本不去论证,直接就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认为它就是正确的。比如老子、孔子的言论都是如此。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为什么呢?他们很少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但是,“关于什么原因、什么本原的科学才是智慧……在全部科学中,那更善于确切地传授各种原因的人,有更大的智慧。”(亚里士多德语)中国哲学的这种特点,统治者们是最高兴的,他们的收获最大,因为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期望来解释经典,把中国哲学当成一种工具和手段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一卷,119-120页。[2] 德里达《德里达中国演讲录》,杜小真、张宁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139页。[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上册,7页。[4]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一卷,128页。[5] 林语堂《中国人》,郝志东、沈益洪译,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67页。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删除或申请收录,请联系本站邮箱
Copyright©20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格尔论中国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