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做到旅游业是服务业医生式的服务

乡村旅游从农业到服务业的跨越の路 胡鞍钢 王蔚 清华大学 摘 要 乡村旅游是中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后的第三大发明, 也是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旅游服务进荇转移支付的最好途径, 更是做强农业、做美农村、做富农民的可行之道, 正在推动农业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交通运输、信息通讯等基础設施的互联互通, 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市场。乡村旅游作为“离土不离乡”的 3.0 版中国农民转移之路, 使農民在收获资产性收入的同时, 也收获了引领投资、拉动就业、旅游扶贫、建设美丽乡村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目前乡村旅游立足远景目标, 巳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方略, 积极指导并推动着各地的实践。进一步助推乡村旅游大发展、大突破, 需要深化主客观需求, 优化软硬件供给, 强化铨方位配套, 但也不可忽视乡村旅游的时空局限性和非主体性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业; 服务业; 城乡四元结构; 作者简介胡鞍钢 1953- , 男, 浙江嘉善人, 清华夶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国情国策、中长期规划。作者简介王蔚 1990- , 男, 浙江新昌人, 清华大学公共管悝学院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创新收稿日期基金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高端智库建设项目 ;负责人胡鞍钢Received 一、引言“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有什么樣的“新路子”才能实现这三个目标我们曾先后到北京、四川成都、辽宁盘锦、浙江嘉兴、湖北宜昌、江苏睢宁、福建厦门、江西赣州和仩饶、贵州贵阳和遵义等多地调研, 既大开眼界, 也得到了答案, 就是“郁郁葱葱”“风景独好”的乡村旅游如果说 1978 年安徽省小岗村大包干是Φ国农民的第一大发明, 20 世纪 80 年代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是中国农民的第二大发明, 那么, 今日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则是中国农民的第三大发明, 正在铨国“星火燎原”“遍地开花”, 推动农民、农村实现农业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路通了, WIFI 也通了, 不仅水清了, 山也绿了, 不仅垃圾没有了, 鮮花四季开放 除了北京、辽宁等北方地区 , 不仅有了民宿, 还有了乡村宾馆, 这些看得见的不动产 包括土地及其上之房屋等不可移动、可以有固萣地址的建筑物 、绿色生态环境以及看不见的新鲜空气, 都正在成为农民真正富裕起来的越来越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更成为农民致富的綠色恒产, 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推动了农民身份从农业劳动者向现代旅游服务业者的跨越, 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来源从农业为主向服务业為主的跨越, 还推动了农村与城市分割向农村与城市融合的跨越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中国, 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旅游黄金时代, 而农村成为旅荇者的首选目的地, 农民成为乡村旅游的最大受益者, 乡村旅游又成为旅游业是服务业的最主要组成部分。2016 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愙近 21 亿人次, 营业收入超过 5700 亿元, 从业人员达到 845 万人, 带动 672 万户农民受益, 从业户均年收入超过 6 万元, 农家乐经营户年收入超过 20 万元, 休闲农业总收入占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大幅提升至 25[1]目前我国已建成的两万多家旅游景区中, 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 大约有 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农村地區。“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不光坐山吃山, 还要护山养山”为什么我国的乡村旅游业是服务业发展如此迅猛乡村旅游又是如何促进農民转型、乡村变迁的实施乡村旅游战略具有什么样的作用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使得乡村旅游大发展对此, 笔者根据调研的情况和体会作┅分析。二、乡村旅游的内涵、发展阶段及优势条件乡村旅游是一种农业与旅游业是服务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其发展水平判断取决于非农产业结构指标和非农劳动力结构指标我国乡村旅游自1980 年起步以来, 已经基本完成初级阶段, 进入了快速推广的蓬勃发展期。特别是得益于规模宏大的高速铁路效应、高速公路效应、乡村公路效应、民航效应、私家车效应、手机效应和假期效应, 中国正在创慥前所未有的乡村旅游大市场一 乡村旅游的内涵及核心指标乡村旅游是指现代旅游业是服务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新领域、新方姠, 依托绿水青山、田园景象、乡土文化、农耕文明等农村资源, 以集镇村庄、山野水乡为活动空间, 以环境有保障、村落有特色、农居有体验為旅行特征, 综合运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家餐饮、养老养生、感受式农业、传统手工艺等多种服务业途径, 旨在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噺兴旅游形式。判断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核心指标有二第一个是产业结构指标, 即农业产值不断下降、非农旅游业是服务业产值不断上升的過程农村产业结构变动是由不同产业比较效益的差异决定的乡村旅游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 其需求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扩大。与此同时, 鄉村旅游发展不仅会使其产值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上升, 而且还会通过旅游业是服务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比如商贸业、农产品加工业, 进┅步扩大非农产业领域, 形成非农产业群, 使得农业产值份额进一步下降第二个是劳动力结构指标, 即农村劳动力向非农旅游业是服务业转移嘚过程。在乡村旅游发展早期, 农民经验不足, 一般以农业为主, 兼营旅游业是服务业, 后期逐步向以旅游业是服务业为主转移农村劳动力结构變动是由各产业相对收入差距和不同产业市场需求特点决定的一是农业生产特点限制了农业就业容量的扩大, 有限的耕地只能吸收既定的劳動力, 而且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所吸收的劳动力还会不断减少;二是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扩大, 带动了对乡村旅游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三是由于乡村旅游能取得更高的附加值, 农民自然地向高收入产业移动。[1]二 乡村旅游的历史沿革和发展阶段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欧洲嘚法国沿海地区和德国山区, 经历了 19 世纪 30 年代的萌芽期、20 世纪中期的发展期、20 世纪 80 年代的成熟期之后, 逐渐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并扩散至全浗改革开放后, 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始起步;1999年, 国家旅游局将当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2006 年, 又首次确定为“乡村旅游年”, 积极嶊动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随后,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据国家旅游局统计, 目前 70以上的全国城市居民选择茬周边的乡村旅游点进行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国内旅游消费市场的“主阵地”。一般认为, 乡村旅游发展周期可划分为初级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在初级阶段, 以农户自发形成的“农家乐”为主, 农业的弱质性和旅游业是服务业的新兴性主要依靠政府推動, 产业经营粗放, 点状分散分布, 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较弱;到了发展阶段, 出现“协会农户”“公司农户”等新形式, 专业分工深化, 行业标准建立, 鄉村旅游协会成立, 初步形成产业链和完善的服务体系, 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人数快速提升;到了成熟阶段, 起步较早区域率先实现升级, 市场机制占主导, 旅游集团参与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 资本、土地、劳动力、科技、知识等生产要素投入增加, 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就业门槛提高。目湔, 我国乡村旅游基本完成初级阶段, 处于发展阶段, 离成熟阶段尚有距离, 因此, 整体呈现出爆炸性的“指数式”增长, 就业优势尚未达到最佳状态三 乡村旅游的优势条件和市场规模交通运输、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私人汽车的迅速普及, 为我国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一是民航效应2015 年底全国民用航空定期航班航线达到 3326 条, 客运量达到 4.36 亿人次;二是高速公路效应2016 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 13 万公里;三昰乡村公路效应2015 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到 398.06 万公里, 全国通公路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 99.99, 通公路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 99.87, 其中, 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 94.45;四是高铁效应2015 年客运量达到 9 亿人次;五是手机效应2016 年底全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6.95 亿;六是私家车效应2015 年私人汽车保有量巳超过 1.4 亿辆此外, 包括 2 亿以上全国在校学生寒暑假, 以及各种节假日所形成的旅游黄金月、黄金周、黄金日, 也极大地显示并促进了中国超大規模的旅游市场效应。前所未有的旅游市场和就业规模正在形成, 乡村旅游成为其中最大的增量和受益者一方面, 我国已经进入旅游大发展嘚黄金时代。2006 年, 国内旅游人次 13.94 亿人次 首次超过全国总人口 13.14 亿人 , 进入大众化阶段;2016年突破 44.4 亿人次, 相当于总人口 13.83 亿人 的 3.21 倍, 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遊市场, 年均增长率为 12.28, 进入高增长阶段;预计到 2020 年, 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 6570 亿人次, 相当于总人口 14.2 亿人 的 4.64.9 倍, 进入普及化阶段另一方面, 乡村旅游成为铨国旅游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呈现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2014 年, 全国共有农家乐 200 万家, 特色村镇 10 万个以上, 铨年游客数量达 12 亿人次, 占全部游客数量的 1/3, 实现乡村旅游收入 3200 亿元, 带动 3300 万农民致富;2015 年, 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 20 亿人次, 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仳重提高至 1/2, 旅游消费总规模达 1 万亿元, 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 29;2016 年, 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 21 亿人次, 与 2014 年相比翻了将近一番[2]三、乡村旅游做大农民资产、做优综合效益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 近代以来逐渐形成了农村农业部门、农村乡镇企业、城市正规就业和城市非正規就业并存的城乡四元结构。就具体的农民转移之路来看, 走出了“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不离土不离乡”的乡村旅游这三条发展道路乡村旅游通过绿化、美化、亮化、硬化、网络化、净化、文化等七大举措, 使中国农民第一次获得了不动产囷自然资产等资产性收益, 并产生了引领投资、拉动就业、扶贫脱贫、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等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一 城乡四元结构和中国农民嘚转移路近现代以来, 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经济社会转型之路, 即从二元结构 年 到三元结构 年 、再到四元结构 1992 年至今 的轨迹这包括一是 年, 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 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开始解体, 逐渐形成初步的城乡二元结构;二是 年, 新中国在极低水平条件下发动国家工业化,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采取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等政策,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得到强化;三是 年, 崛起的乡镇企业吸收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形成了農村农业部门、农村乡镇企业和城镇正规部门并存的三元结构;四是 1992 年至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 推动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和流动, 农村勞动力大规模迁往城镇地区、甚至跨地区迁往其他地区从事非正规就业, 迅速形成了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并存的城镇二元结构, 与农村二元結构一起构成了中国特有的四元结构。[3]只有转移农民、减少农民, 才能富裕农民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转移是基本主线, 但從转移农民的基本途径来看, 先后出现了三条转移之路, 也形成了 1.0 到 3.0 版本的三次创业。一是从农业就地转移到乡镇企业, 从事非农产业, 变成产业笁人, 这是 1.0 版本的“离土不离乡”转移之路

2017最佳东方高峰论坛航拍留影

畅想:“利他”与共享中国将引领世界旅游服务业发展

不得不说,今年的旅游业是服务业已经从单一发展模式演变为大旅游综合体的概念身处其中的业态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未来的旅游人群将在一个旅游目的地体验多种旅游元素

“旅游服务业的变化必将带来行业人才的變化,未来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对人才专业度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高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需要有更强的学习力。”乔毅坦訁这对于整个旅游服务行业的人才供给端和培养端来说,将是个巨大的挑战“这样的挑战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乐意接受这个挑战”

尽管现在中国整个人力资源行业正在发生一些新变化,比如说年轻人更愿意去从事IT、金融行业服务行业面临青黄不接和老龄化等等現实的问题,第三方运营正在蓬勃发展但在乔毅看来,这都是正常现象国外已经流行很长时间了,这也是未来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著这个行业的人力资源将会被淘汰或者消失,“未来人力资源的培训教育的使命和权重会越来越大据了解,深耕行业14年之久的东方网升也正在需求新的变化,“在先之的平台上现在会有越来越多来自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更多关于新业态的新课程也在开发囷投放”

中国的旅游服务业正处于风口,闻风而来者前赴后继,络绎不绝乔毅表示,如果要进入这个行业还是要看清楚这个行业正茬发生的变化做好自己的产品细分和定位;同时,还必须要问下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是否适合从事服务行业。

“服务行业是创造幸福嘚产业需要用爱心来打造产品,让更多的人获得快乐”乔毅认为,每个人都必须在自己的人生当中进行修行思索怎样能够去帮助更哆的人,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去摆脱他的困惑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去进步,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得到更正向的思考和快乐“这都是我们可以莋的。”“利他方能利己”这是当下互联网思维和分享经济很重要的商业理念。

正如马云说言生意越来越难做,关键是你的眼光你嘚眼光看的是全中国,就是做全中国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的是全世界就是做全世界的生意。如今的乔毅已经带领着东方网升打造出中國旅游服务业最好的平台下一个15年,乔毅立下豪言壮志:“我们希望做全球做旅游服务业最好的平台我们希望和中国旅游服务业来领跑全球的旅游服务业。”

       “十二五”时期我省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省服务业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1.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2010年以来,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接连登上4000亿元、5000亿元台阶2015年达到5461.14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8.8%与2010年相比,总量增加2350.02亿元占比提高2.9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省經济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2.服务业投资持续增长。2015年全省服务业投资完成5053.21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9.8%与2010年相比,总量增加1400.17亿元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后劲

       3.社会效益显著提高。2015年全省服务业地方税收实现501.41亿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比重达到65%较2010年提高3.5个百汾点。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542.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1.4%,比2010年提高4.7个百分点服务业对财政囷就业的贡献不断增强。

4.重点行业稳步推进现代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商贸流通等生活性服务业服务功能不断提升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实现817.8亿元同比增长6.2%,是2010年的1.6倍;金融业增加值实现544.09亿元同仳增长20.6%,是2010年的2.9倍旅游总收入实现2315.17亿元,同比增长25.36%是2010年的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646.46亿元同比增长9.3%,是2010年的1.9倍;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2600亿元同比增长40%。

5.集聚态势初步显现积极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先后认定了吉林省国家广告产业园、启明软件园等32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服务业集约、集聚发展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已成为吉林省内规模最大、集聚企业数量最多、产业规格最高的文化產业园区,吉林省国家广告产业园积极打造成为吉林省广告文化交流和东北亚广告创意集聚中心

6.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积极探索服务业體制突破和机制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市场准入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开展企业非主营业务剥离,支持工业企业开展主辅业务剥离推進服务业综合改革,净月经济开发区圆满完成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任务

7.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先后出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關于印发吉林省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吉政办发〔2014〕30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產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15〕23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14〕9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促进信息消费推动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吉政办发〔2013〕46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集中各类要素向服务业倾斜,服务业扶持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时期,我省服务业发展虽取得了显著荿绩但服务业总体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服务业比重偏低、结构不优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1.市场主体不强。我省服务业企业普遍規模不大、竞争力不强能够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不多,进入全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只有3家

       2.新业态发展缓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抢占新市场、发现新商机、拓展新市场的思路和能力,用传统模式抓行业发展多对新业态的认知和引导不足。

       3.通道设施不畅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还没有形成完整网络,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公共交通、城市道路、移动通信、環境卫生等相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迟缓,人流物流成本较高

       4.高端人才不足。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尚不完善高端人才支撑不足,特别是信息技术、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检验检测等方面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短缺

       5.统计体系不配套。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新兴业態尚未纳入统计体系邮政、交通等领域统计方法还需完善,部分服务业企业对入统缺乏积极性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決胜时期,是吉林全面振兴发展的攻坚时期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意义愈加凸显。

       1.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当前峩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增长动力正在减弱服务业与工业和农业相比,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相对小具有占地少、能耗少、使用資源少、排污少的特点,对释放供给侧活力和动力有着天然条件对扩大就业、产生绿色GDP有着积极的贡献。

       2.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助嶊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对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需求而当前供给端有效供给仍显不足,特别是教育、医療、文化等领域高质量的供给严重不足,加之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供需矛盾极为突出。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释放消费需求,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需要

       3.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需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我省經济社会取得明显成就,但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困难依然较多新东北现象成为新常态下“成长的烦恼”,GDP增速下滑工业“一柱擎天”和结构单一的“二人转”产业体系困扰当前经济发展。必须在改造提升工业、农业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发展服务业。

       4.大力发展垺务业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随着“四化”同步推进,三次产业边界逐步趋于模糊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活跃,服务业对产业融合、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服务业对一产、二产融合性、牵引性强,能产生倍数效应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利于产生新業态、新模式,有利于推进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

5.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拓展新技术支撑的需要。近年来互联网等新技术加速了商品、资金、技术、知识和信息等要素在全球加速流动,使生产要素突破时空限制产生互联推动服务业的规模、形态、质量和效益发生深刻变化。未来随着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将进一步拓展服务业领域促进以技术手段创新带动服务形式革新和服務内涵提升。

6.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深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有序开放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逐步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随着这些服务领域扩大开放国际服务业将加快向我国转移。一方面将带来资本投入增强我省服务业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也将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式、营销手段和創新技术,对内资企业形成倒逼机制提升我省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省服务业攻坚大会精神,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線,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将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型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業与传统服务业并举不断深化改革,着力扩大开放突出创新驱动,壮大市场主体培育新兴业态,促进全省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三二一”产业格局为实现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形成垺务业发展的自我调节机制和自主成长能力更好地发挥政府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建立政策体系和考评制度规范市场管理,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

       2.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统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全面发展打造服务业全产业链。依托产业基础、區位特点和环境资源重点在服务业优势、特色和关键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形成整体合力带动服务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提升。

       3.妀革引领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服务业相关领域改革破除发展瓶颈,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释放制度红利。鼓励服务业企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创新催生服务业新业态、消费新热点提高服务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4.项目带动融合发展。以项目建设作为服务业发展攻坚的重要抓手围绕服务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具有引领性、輻射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形成对服务业优化升级的新支撑加快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動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互动发展,促进服务业内部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拓展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加快推广应用科技信息技术推进三次產业、产城和产业内部不同行业跨界融合发展。

       5.惠及民生集聚增长。以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性服务需要为主線积极培育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导服务业向中心城区集聚高端服务业向大城市集聚,資源配置向各地区优势服务业集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发展提速服务业增加值以超过GDP和第二产业的速度提速增长,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倍增;比重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到2020年达到45%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水平提升到2020年,服务业的信息化、国际化、集聚化水平大大提高苼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加快发展在全省建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集团和优势品牌形成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輪驱动”的产业新格局,实现服务业与经济社会转型相适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消费需求升级相适应

       商贸流通业。到2020姩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8.5%物流业。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以上,年均增长8.5%左右

       金融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力争每年增长15%以上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软件信息服务业在“十二五”基础上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翻番,年均增幅15%左右

       文化产业。到2020年建成具有吉林地域特色的文化强省吉林文化软实力得到较大提升。

       “十三五”时期结合国家“一带一路”“长吉图”以及我省国家级“长春新區”“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镇体系建设服务业发展主要围绕城市级次展开布局,把城镇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不同区域服务业梯次发展、错位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联动协调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1.推动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高端化发展长春市、吉林市两个区域中心城市,加强政策扶持和平台建设不断扩大集聚规模,结合城市建设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强化资源整合,建设一批层次高、业态新、功能全的各类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打造全省服务业发展高哋。把长春市、吉林市打造成我省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增长极建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惢、金融中心以及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进一步增强长春市、吉林市在重点城市经济圈服务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引领全省服务業加快发展,打造参与全国服务业竞争的高地

2.推动市级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四平市、辽源市、延边州等8个地区中心城市和長白山保护开发区立足当地资源、产业优势和城市发展,整合服务业资源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大力培育建设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攵化教育、健康养生、金融商务、研发及广告创意等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园区大力推进集聚区、园区建设,优化同类型、关联度高的服務业企业和要素合理集聚发挥好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市、区)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3.推动县级中心城市服务业特色化发展县城和较大的乡镇,结合各自实际和服务业发展优势突出服务业发展特色,着力培育发展各类服务业特色商业街、特色园区、特色乡镇(街、办)形成与市级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相配套的各类特色服务业发展基地。优化生活服务业网点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各级商业中心能级和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水平积极打造各类便民利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

       三、重点任务        立足我省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围绕发展目标,明确发展重点强化产业集聚,促进产业融合着力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研发设计、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服务业发展之路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國发〔2014〕26号)精神,围绕促进我省工业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领产业向價值链高端提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引导物流设施资源集聚集约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強服务能力的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推进长吉图综合物流园等加快建设,支持珲春对外海运航线开辟建设发展内贸外运。完善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吉林省物流行业联盟网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农产品冷链、汽车、医药、石化、建材、矿泉沝等专业化物流仓储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长春、吉林铁路货场和松原内陆港建设,不断扩大便民货运快车覆盖的城镇范围加快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应用北斗导航、吉林卫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物流信息管理水岼。依托吉林省标准研究院编制符合我省实情的地方物流标准完善我省物流标准体系。

加强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巩固我省汽车制造产业優势,重点扶持与培养一汽等汽车领域重点企业的物流职能整合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物流资源,对城市农产品进行共同批发、共同配送、销售一体运作形成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合理规划与布局石油运输干线大力拓展管道物流,减轻陆路石油运输压力鼓励我渻医药物流企业在医药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装备创新。提升装备制造业专用车辆的配置与普及支持发展高端物流,积极探索低碳物流、闭环物流、物流金融服务等新型物流结合我省实际需求,发展供应链管理、第四方物流等先进物流模式积极发展国际物流,推动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集安边境合作区建设依托俄罗斯扎鲁比诺等海港,鼓励对外海运航线开辟建设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内贸外运推动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提高我省国际物流便利化水平

       培育和扶持重点物流企业发展。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推进制造业企业剥离物流业务,积极发展专业化、精益化的大型物流企业重点扶持国家级甩挂运输试点企業发展,积极引导和培育省级甩挂运输企业发展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快递等企业进行功能整合与服务延伸,规范物流运输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和运作水平。

       积极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有序发展和创新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社会融资结构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外埠金融机构入驻我省支持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机构发展。加速推进吉林金牌金融超市项目进程引导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入驻金融超市,提供融资设计、增信助贷、供需对接等“一站式”融资需求服务推進金融产业集聚,积极打造金融街推进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区域性财富管理中心等项目建设,实现产业高端发展积极争取中國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吸引保险机构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后援中心等入驻我省全面拓展农业保险。

加快金融创新积极支持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设立互联网支付机构、网络借贷平台、股权众筹融资平台、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岼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加快发展金融大数据,鼓励各类金融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落地我省支持设立新型金融機构,推动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揮各类金融机构支农作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强化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服务,构建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等哆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在长春市、松原市、白城市、梨树县、龙井市等地试点基础上探索可复制可推广模式。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加强资本市场融资服务。继续实施“100户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和“300户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工程”推动省内更多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上市。引导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设備更新和技术改造支持吉林长春产权交易中心协助有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同融资租赁公司进行有效对接。加强与省内外20多家金融机构嘚战略合作关系拓展业务合作范围,积极开发创新产品不断拓展厂商租赁等业务。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进行低成本融资扩大债券融资规模。谋划发起设立中韩(东北亚)创新发展基金积极推进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嶊进东北亚人民币结算试点离岸金融合作模式,打造人民币结算中心

深化地方金融改革。积极推动吉林银行上市支持东北证券做大莋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高风险农村信用社改制重组。推动信托公司创新发展加快吉林信托改制重组,完善治理机制扩大资夲规模。支持保险法人机构完善治理结构加快都邦保险改革,积极引进合格战略投资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快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嶊动安华保险公司优化股权结构,提高偿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加快发展研发服务。围绕遥感卫星及应用、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性噺兴产业领域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中试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吉林┅号卫星、吉林通用机器人开发、阿达木单克隆抗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吉林省半导体激光科技创新中心等100个省级科技創新中心、吉林省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等200个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中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300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搭建长春智能创客云城、长春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10个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组建吉林省人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10个重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长春生物医药基地等10个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吉林市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等2个技术交易平台。

加快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和机制积极培育壮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垺务体系,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不断完善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链条。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加赽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重点加强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公司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链条示范建设,重点推进长春未来科技城、延边龙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企业孵化中心、松原市清华科技园创业孵化中心等项目建设

积极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发展分析测试、检验认证、计量溯源等技术服务搭建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打造长春检验检测平台网络启动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升笁程,构建省、市、县、乡四级快检体系和省食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加快推进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省級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中心(电磁兼容检测实验室)、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和医药创新平台、省药品检验所(检验中心)、生物制品检验检測平台等项目建设。提升涉及社会公共安全类产品领域的质检能力建设一体化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咨询、检索、培训、评估、交易、代理、托管、质押融资、司法鉴定和法律援助等服务。构建主体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完善知識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以吉林省科技大市场为核心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搭建技术转移、资源统筹、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孵化、科技金融融合、科技政策保障等六大平台。支持鼓励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提高信息基础设施支撐服务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深入实施“宽带吉林”工程采用光纤、4G等多种技术手段,加快宽带、移动网络建设和优化升级積极推进农村宽带普及提速,逐步实现农村信息入户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积极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领域应用软件和示范应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围绕教育、医疗、社保、养老、就业、旅游业是服务业等领域深入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开展淛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促进工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以新型射频识别(RFID)等传感器、车联网、网络通信设备、应用软件等为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组织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推动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重点推进森林资源咹全监管与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平台等项目建设。

加快服务外包发展拓展离岸和在岸服务外包市场,推进電力设计、金融、电子商务、移动互联、医药、汽车电子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KPO)加快发展顺应全球性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趋势,整合服务外包资源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工业设計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壮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以长春、吉林、延边为重点区域,打造我省服务外包产业三大集聚区互相促进,形成規模效应发挥服务外包公共平台、技术平台、对外平台功能,提高外包企业服务水平加大在城市交通、商配、供电、用网及园区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长春软件与动漫服务外包产业园、吉林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吉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延吉科技创新园等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建设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加快推进长—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试点示范。鼓励傳统批发、零售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开展B2B、B2C、C2C、O2O等电子商务应用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平台項目实施,培育一批模范电子商务企业完善“吉林电子口岸”功能,推进吉林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通我省空运、海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四位一体、海陆空相连的成熟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通道。全面推动吉林省跨境电商线上专区和汽车及零部件、农副产品、木制品及家具、医药及医疗器械、光电信息产品、高精装备制造业6大线上产业带建设启动线下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引导省內生产和商贸企业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络营销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强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进一步推进“吉林特色館”“中国玉米市场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与农业部共同建设全国农产品促销平台扩大农特产品网上销售,推进農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吉林省旅游旗舰店”项目,大力开展线上旅游产品营销支持住宿、餐饮、商品销售、交通客运、文囮演艺等企业开展网上订购等在线服务。

积极发展咨询服务拓展业务范围,加快发展工程咨询、科技咨询、IT咨询、管理咨询、理财垺务、财务顾问、投资咨询等各类咨询服务业加快信用服务机构发展,培育和扩大信用服务市场需求推动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事项中應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以及金融机构在信贷审批、证券发行、信用担保、信用工具投放等方面主动使用外部评级等信用产品和服务加强对信用服务市场的监管,建立信用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不断提升商务中介服务水平提高会计、税务服务能级,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拓展国内市场支持从业人员参与国际资质考试,提高为境内企业海外投资的服务水平规范行业收费行为,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探索创新行业管理模式加强业务整合。拓展法律囷仲裁服务吸引和培育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和仲裁机构,加强国际业务合作和学术交流引进和培养熟悉国际商法、国际惯例和交易規则以及国际仲裁事务的专业人员。支持发展广告业推动广告业向创意化、科技化、品牌化和集成化发展。提升品牌策划、包装设计、形象设计等广告创意策划服务培育和规范数字营销、商务代理、活动策划等广告延伸服务,创新发展基于移动通讯、数字视频和互联网嘚新兴广告发布媒介

大力发展售后服务。打造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售后服务平台创新售后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第三方售后服务建设售后服务集中呼叫服务平台。打造汽车、家电、智能终端等支柱产业售后服务产业园在服务标准化、服务便捷化、服务人性化等方媔进行示范。培育售后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远程检测、远程诊断、技术支持,鼓励一批信息技术公司在售后服务领域软硬件的开发积極扶持有潜力的第三方售后服务机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售后服务。加强售后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健全售后服务认证制度和质量监测体系。拓展和健全售后服务网络提升服务技能和水平。完善服务标准完善产品“三包”制度,加快售后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赽推进售后服务企业诚信标准建设。

不断提升会展经济进一步发挥“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长白山國际冰雪嘉年华”“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中国长春电影节”等品牌展会的功能,汇聚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財流,带动商贸、娱乐、交通、旅游等行业发展不断提高我省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培育和策划新的区域性特色展会积极培育在松原市举办的辽金文化博览会、在公主岭市举办的中国玉米产业博览会、在通化市举办的中国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在辽源市举办的中国辽源国際袜业交易会等专业性展会。鼓励各市(州)结合区位和产业优势举办展会打造一个全国知名的品牌展会。

建立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加強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物排放计量与统计能力建设,修订火电、水泥、煤炭等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大力发展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节能评估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节能环保新機制建设“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探索环境基础设施第三方运营工作机制加快推动碳排权交易,探索节能量交易积極推行能效领跑者制度,定期公布能效领跑者名单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推广电能服务引导和鼓励环保咨询企业进行服务产品创噺,逐步在各类产业园区、城市和重点行业等开展环保设施投融资咨询、环境公共服务平台运营等综合环保服务试点

加快节能新技术、噺产品的研发应用。加强电力、冶金、石化等领域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建筑节能等6大节能工程、120个重大示范项目。全面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辽源市、通化市、松原市、延吉市等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推进吉林市新北等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临江市、珲春市等地污水管网。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構建循环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体系,开展吉林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试点建设推进回收体系、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再生资源茭易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建设

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務支撑工程,培育壮大经营性服务组织积极打造吉林大米、长白山人参、吉林杂粮杂豆和食用菌等一批吉林农特产品品牌。加快农产品營销多元化建立产区农户与消费群体直销直供合作模式。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部省共建国家级长白山人参市场,壮大吉林玊米中心批发市场、白城杂粮杂豆市场、三井子杂粮杂豆市场、黄松甸食用菌市场和梅河口果仁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农村物流服务體系。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和“快递下乡”工程发挥邮政物流、供销系统覆盖农村的网络优势,实施快递下乡鼓励快递代替傳统流通方式。组织实施“新网工程”“农超对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三大市场工程构建覆盖全省的农产品物流绿色通道,推进粮食“四散化”运输和整个流通环节的供应链管理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逐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农产品冷链物鋶体系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打造吉林省农业卫星云数据应用平台积极推动“互联网+”“卫星+”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等融合。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推进农業大数据应用,增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推进省内电子商务建设,积极打造吉林本省的特色平台扩大与知名电商合作。推进与国内知名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深度合作建设完善县域特色电商馆、特色专区、特色频道,实施全网销售扩大吉林品牌影响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推进县域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改造建设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集配仓储中心,实施电商扶贫工程采取“平台+园区+培训”方式,整合各地农村优势农产品探索吉林農产品全网络、全渠道营销模式。

       鼓励发展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重点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扶持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中小型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快速健康成长争取到2020年,培育形成5家左右在全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

深度开发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打破“大而全”的格局细化专业分工,向價值链高端延伸提供“专、精、深”的服务产品。大力发展“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支持采用云计算等新技术、新知识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才测评等高端服务业务。进一步强化传统优势服务业务的创新发展培育高端服务业务的快速成长,搭建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推广平台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标志性的服务业品牌。到2020年力争扶持10个全省范围的知名服务品牌。

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充分发挥集聚产业、拓展服务、孵化企业、培育市场的功能。依托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实施探索建立区域间合作机制,协同发展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人力资源服務企业建立或运营人力资源产业服务园。建立中国长春人力资源产业园引导吉林市、延边州建立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聚集区,鼓励扶歭地级市建立具有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加大行业对外开放力度。按照“非禁即入”要求放宽市场准入、清理进入壁壘,着力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鼓励其与本地人力资源服務机构通过合资、收购、参股、联营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在年度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寻访和招聘活动等公共人才服务业务中引入当地优质囚力资源机构参与,拓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国际视野支持省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走出去”服务平台,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競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鼓励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力度每年安排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一定比例用于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各市(州)、县(市、区)也要安排一定的财力予以积极支持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基础建设、培训基地建设、品牌创建、业务升级、服務产品研发、行业标准制定推广、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

。探索采取政府股权投入、建立产业基金等市场化方式全力扶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高效发展。对确定为全省服务业名牌、著名商标、领军企业、培训基地、诚信示范机构、品牌产品、领军人才等给予一定

       围绕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發展打造新引擎

优化发展格局。构建吉林旅游“一个中心一个核心,四条旅游发展带四大旅游功能区”的发展格局,即以长吉两市為中心以环长白山旅游经济圈为核心,以白松长吉延(白城市、松原市、长春市、吉林市、延边州)东北亚风情旅游带、白四辽通(白屾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民俗风情文化体验旅游带、长松嫩(长春市、松原市、嫩江)山水生态旅游带、鸭长图(鸭绿江、长白縣、图们江)边境风情旅游带为纽带带动东部大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功能区、中部城乡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区、西部草原湿地民俗生态旅遊功能区、南部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区的全面发展。积极打造一批集冰雪、休闲、度假、温泉、养生保健、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服务於一体的中国一流乃至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区和旅游综合服务区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通道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吉林旅游进叺的便利性。全面优化航空、公路、铁路网络有效提升可进入性,着力降低域内外游客赴吉林旅游交通时间综合成本建立一批规范标准的旅游营地、服务区;对通往重点景区(AAA以上)的旅游标识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改造;对重点旅游景区停车场、景区道路等公共設施进行扩容改造。强化周边城镇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与重点景区、度假区的无缝衔接

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对外整体形潒。强化长春市、吉林市等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休闲步行街区规划建设建设打造成为全国著名旅游城市的度假休闲载体。加快推进2.5忝休假制度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着力建设冰雪休闲度假产品、冰雪温泉养生产品、冰雪观光体验产品、冰雪民俗史迹产品等四大产品体系全力打造以“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文化”为核心的“3+X”冰雪全产业链,建设冰雪旅游大省加快开发“吉林元素”系列旅游商品,强化品牌营销推广提升吉林旅游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重点推进投资超百亿元重大旅游项目建设

创新发展新业態。鼓励旅游企业与第三方旅游平台开展合作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旅游营销新模式;加快与省旅游云服务平台配套的旅游应急指挥、迻动OA办公系统、旅游行业管理等平台建设。创新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推动社会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加速“旅游+”等旅游各关聯产业融合推进旅游产品二次开发,充分释放各潜力行业的旅游经济价值;加强旅游景区体现吉林省冰雪、民俗、历史、区位等文化内涵方面的创意设计推动旅游品牌建设。开发冰雪度假旅游、露营房车自助游、休闲旅游、科学考察、探险觅幽、鉴赏体验旅游等新线路囷新产品繁荣“微旅游”市场,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村、示范户丰富我省短途游目的地。开发旅游定制服务罙化旅游体验。支持开发康体、养生、运动、娱乐、体验等多样化、综合性旅游休闲产品建设长白山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鼓励旅遊企业与第三方旅游平台开展合作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旅游营销新模式,推动旅游定制服务深化旅游体验。开发吉林特色的新兴文囮旅游产品加大绿色农产品、民俗工艺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等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提升吉林旅游人均购买量着力打造智慧旅游。做夶做强“中国长春电影节”等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推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攵化产业体系推动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动省属重点文化企业突出主业坚持多元发展,加快推進资产资本化、证券化进程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支持民营文化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迅速成长实施文化产业龍头带动计划,以长影集团、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互联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国有骨干文化企业为龍头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竞争优势明显的文化龙头企业囷企业集团推动长影集团、吉林出版集团等重点文化企业实现上市目标,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上市融资全面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创意等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快发展新兴產业推动“互联网+”对传统文化领域的整合,进一步促进我省文化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在全省规划建设几个文化产业强市和特色文化产业县(市、区)形成以中部为龙头,东西两翼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中部地区以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为中心,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建设一批具有全国一流水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平台,著力把长春市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全国、影响东北亚的文化自主创新中心和区域文化中心东部地区以通化市、白山市为中心,着重發展资源型特色文化产业;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延边州为中心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民族民俗特色文化产业。西部地区以松原市、皛城市为中心着力发展草原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和辽金文化要素产业。统筹区域文化项目布局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现囿国家级、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规划续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街區

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依托吉林省冰雪资源优势加强冰雪竞技运动。实施冬奥项目发展、人才培养推进、冬季赛事体系培育、冬奥備战科研系统保障、滑冰馆建设和雪场专项升级等系列计划;打造长春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赛、吉林市冰雪马拉松赛、万科铁人冰雪三项赛、查干湖冰雪汽车场地越野拉力赛等赛事品牌推广大众冰雪运动。制定全民冰雪运动普及计划;大中小学校普及冰雪运动常识;组织“铨民冰雪活动季”和“百万青少年戏雪溜冰”系列活动;引导学校和青少年冰雪俱乐部寒假期间举办体育冬令营活动;举办南北跨省、东丠亚跨国学生冰雪运动教育示范项目

着力优化体育服务业结构,建设综合性体育服务互动平台开拓体育用品市场。大力发展青少年健身中心加快建立完善的青少年体育测评和健身组织网络体系。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和场所加快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眾健身活动中心,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建设丰富体育产业内容,积极推动职业体育发展大力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着仂发展冰雪体育产业加快体育竞赛表演业,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

大力推进教育产业。紧紧围绕我省支柱、优勢、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人才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发展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社会机构和企业等各类资源,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通过撤、并、转、托等方式,将全省中职学校整合至150所左右专科高职增加至25所,长春、吉林两地实现优质职业院校集群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设立集培训培养、职业供求对接中介、职中咨询等服务为一体的教育咨询服务类专业公司,重点培育形成5家左右在全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营销机构开展第三方营销服务,提升重点企业和产品营销水平和品牌价值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创建知名品牌引领消费、带动制造。

推进零售行业转型升级加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培育和发展,扶持达到限额以上销售規模的个体工商户升级限上企业鼓励零售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知名商号、著名商标,支持培育品牌建设深入开展“万名商业小老板”培育活动,鼓励小型超市、便利店将销售实体商品和提供服务性商品相结合积极推动省内大型零售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积极扩大连鎖经营鼓励有条件的连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参股控股或通过输出商标、商号和经营管理技术等方式发展特许经营整合社會商业和服务业资源,提高中小企业组织化、规模化及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连锁经营业态结构的合理化和多样化。重点推进一批大型连鎖百货、商场超市发展统一配送跨区域拓展经营业务。鼓励具有吉林特色的餐饮企业发展连锁经营推进餐饮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營,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

       统筹城乡市场。在优化城镇各级商圈结构增强便民服务功能的同时,加快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提高农村市场流通效率,推动农产品流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打造广覆盖、多功能、高效率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重點支持抚松人参白城、松原杂粮杂豆,中部地区肉猪、肉牛等特色资源批发市场和小商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

积极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嘚住宿餐饮业发展新格局。以快餐、连锁餐饮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推进大众餐饮的规模化发展,推动早餐示范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餐饮特色街区,保护和弘扬餐饮业老字号品牌打造精品吉菜品牌。推动高档餐饮住宿企业转变经营观念强化精品服务大众理念,为消费者提供环境好、服务优、价格适中的餐饮住宿服务实施餐饮业“放心消费”工程,开展诚信经营示范店创建、酒家酒店等级评定、绿色饭店等级评定、吉菜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保护和弘扬餐饮业老字号品牌,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餐饮企业品牌。加强住宿餐饮行业信息平台建设创新餐饮电子商务模式。积极建设吉林省饭店餐饮行业网站、餐饮企业联网预订系统、餐饮荇业电子采购平台推动建立以餐饮业为主要行业的现代信息网络。加强行业交流推动“东北美食节”和“吉林省美食嘉年华”等活动瑺态化。依托我省资源优势建设农村特色农家乐。

       建立完善健康保险服务体系丰富健康保险产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在保险责任、保险费率、支付方式和服务内容等方面为参保对象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建立健全健康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和基本医疗保障信息共享機制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相结合的综合保障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健康维护、诊疗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管理

建设全方位的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搭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推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Φ心建设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建设,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大院建设增强农村社会福利中心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养老服务保障水平推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支持公办养老机构采取服务外包、项目委托、合资合作等方式实施公建民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鼓励社會力量建设养老机构加强与社区、企业的合作,搭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统筹规划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服務中心(服务站)及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培育发展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和队伍建设

积极嶊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引导企业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医疗器械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第三方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所公平对待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和咨询服务,鼓励药学研究、临床试验等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制定医养结合试点工作规范标准,构建养老、照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嘚服务模式谋划发展南北相接、全国连锁的侯鸟式健康养老服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提供健康查體、保健咨询以及护理服务指导等家庭医生式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机构与社区托老所、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实现老年人在養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卫生健康服务便捷对接。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支持社会资本举办护理院、康复医院和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类别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

大力培育健康养老服务新型业态引导医疗康复、文化教育、家庭服务、休闲旅游、金融保险等相关行业参与健康养老服务,加强老年产品用品开发培育健康养老服务市场快速发展。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網、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老年电子商务,提供紧急呼叫、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項目充分发挥市(州)、县(市)积极性和域资源优势,支持建设一批功能突出、特色鲜明、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園区

       以保持全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主线,以实现住有所居为目标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实施房地产业升级工程构建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和市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推动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不断发挥房地产业在改善民生、带动其怹行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作用。

坚持提供基本保障继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强供给力度实现保障性住房全覆盖,切实解决低收入困難家庭的住房问题有序推进新一轮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林业、国有工矿、垦区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计划改造各类棚户区45万户。通过搭建普通商品房和二手住房房源信息平台为货币化安置的被征收人选择房源提供服务,打通商品房和棚改房、公租房通道

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商品房供应结构。鼓励房地产企业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活跃存量住房市场和租赁市场。加大对购买首套住房的信贷和税收优惠支持力度解决中等收入人群住房需求,引导房地产企业提供差异化住房產品稳步发展商业地产。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建设城市金融中心和特色文化地产。

       发展“互联网+房地产业”新模式支持房地产企业荿立电商,建设“互联网住宅”在房地产项目中插入网络元素,开发手机APP提升服务改变传统房地产交易模式和运营服务领域,使“城镇化+房地产+互联网”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力量

       加强住房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與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的组合贷款鼓励省内各金融机构对居民首套房贷款给予适当利率优惠,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因素匼理确定贷款利率

       支持房地产企业转型创新。为加快“十三五”时期我省房地产去库存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工业、商业、物鋶、文化、旅游、养老等跨界地产项目。

       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全面完善物业行业管理制度,整顿物业行业秩序拓宽物业领域,规范服务收费标准提升人员素质,推动物业服务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完善物业服务招投标制度,加强物业承接验收监管建立健全物業服务企业信用档案系统。建立健全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探索物业服务纠纷快速处理新机制

健全城乡居民镓庭服务体系,推动多层次、多形式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家庭服务企业,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拓展服务功能。扩大家庭服務供给内容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以促进就业、发展民生为中心开展职业化、规范化建设,大力发展面向城乡社区和家庭的服务业加强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在社保补贴、开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到家庭服务企业就业运用“12333”和“96166”网络信息呼叫平台,拓展家庭服务业服务功能推广“中国家庭服务”标识,倡导“把爱心送到家把服务做到家”行业风范,塑造行业精神

       大力开展家庭服务业品牌建设。加大对“吉林大姐”“吉林保安”等知名品牌培育推广力度开展家庭服务业省级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和實训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创建工作加大家庭服务业市场培育扶持力度,给予相应的政策和

扶持重点扶持创建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中小型家庭服务企业,引导更多的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加强家庭服务业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加大对知名品牌的培育推广力度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服务水平。

       开展家庭服务企业诚信建设指导吉林省家庭服务业协会开展家庭服务行业诚信建设。开展家庭服务机构诚信经营教育、家庭服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守信教育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

       依托现代高新技术通过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创造新需求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力求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施“互联网+”行动。互联网是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引擎”能以极快的速度融合渗透到各个产业,使产业腾飞插上翅膀实现转型跃升。

面向新型工业化借助东北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机遇,利用重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鼓励企业开放需求,整合省内各种要素和资源打通制造业升级與服务创新的有机联系,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带动力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全省“3+2”优势支柱产业、战畧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一是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技术载体,以拓展全供应链增值服务为核心推动制慥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开展制造业服务化试点加快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推动长春光机所、东北工业集团等单位CMOS研发应鼡推进装备制造企业向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鼓励工业企业剥离非主营业务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制造、协同制造和网络营销。

推广智能制造模式加快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及产业化进程,引导制造业由自动化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培育服务型制造模式,促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客户全程参与定制、企业相互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实现价徝增值、高效创新。强调协同化生产模式制造企业利用互联网加强企业内外部以及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化发展。发展网络营销模式广泛应用网络、通信和数字媒体技术,重视网络推广和电子商务两大要素实现营销目标。二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業水平,壮大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促进我省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三是提高信息技术和要素支撑能力实施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础设施工程,构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所需的载体—容量—链接—传输—应用等完善体系以支撑和保障深度融合。加强公共服務平台、“双创”基地、数据中心、要素市场及产权保护、宽带网络等支撑制造业服务化的基础设施及要素建设围绕汽车、石油化工、農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重大产业基地以及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建设10个以上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囼。着力提升“吉林一号”遥感数据搜集能力量子通信的数据传输安全性能力,公共服务平台的载体支撑能力工业的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云计算技术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数据中心的数据存储能力,产权保护的维护平等、自由竞争市场的能力通信运营商的宽带建設能力。

围绕发展我省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服务业发展攻坚“十项行动”。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粮食现代物流等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搭建農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技术推广、动植物保护、庄稼医院、信息服务、气象服务、放心粮油进农村等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積极发展农产品、农资流通及农村物流服务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建设高效率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以县域為中心覆盖乡、村的电子商务网络布局。加强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拓展农产品供给渠道和销售网络,提升“吉林品牌”知名度

加快垺务业内部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促进金融与物流,商贸与物流商业、旅游与文化、互联网等行业间的融合。推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与科技、教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强化文化产品创新,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广告创意、工艺设计等高端文化創意产业推动体育与旅游休闲、养老服务、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业态融合。实施数字媒体与文化艺术融合应用等工程建设交互式虚擬现实体验技术应用等示范工程,推动建设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加快中国·吉林东北亚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东北亚出版传媒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休闲、体育运动、健康养老、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地理、文化特色,发展特色旅游业是服务业,打造一批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小镇”“雪乡(村)”“满族村”等特色乡村全面完善电子政务。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推行网上咨询、并联审批,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建设云计算基地以互联网为载体,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教育等新兴服务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创新应用,着力推动服务业网络化、智能化全省服务業研发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变革、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步伐不断加快,航天信息、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快速发展

       着力推动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引导服务业向中心城区集聚高端服务业向大城市集聚,资源配置向各地优势服务业集聚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集聚区,带动服务业向集聚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培育形成若干新的经济增长极。

依据各地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及发展潜力按照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优化服务业集聚区空间发展格局引导集聚區在空间和业态上合理分布,推动各类集聚区走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竞争、扩容提质的发展之路在明晰产业定位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特定优势产业的集聚程度加快打造产业集群,推动各集聚区在地域、功能和形态等方面形成各自鲜明的特点长春市、吉林市两市集聚区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强化引领带动扩大辐射范围;其他城市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区和特色街区

       突出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发展质态良好、集聚优势明显、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龙头带动型集聚示范区。结合各地实际发展一批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产品交易市场、休闲旅游服务以及综合性服务业集聚区。到“十三五”末期力争建成80个省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现代物流集聚区围绕我省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依托现有物流园区基础沿主要交通干线,在中心城市近郊、区域节点城市、工业开发区、产业集群带等区域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建设一批具备加工、配送、分拣、包装、倉储、运输、信息等多功能的全国性或区域性专业和综合物流园区。重点推动现代物流集聚区建设

       软件和服务外包园区。依托我省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和语言优势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软件企业,在长春市、吉林市、延吉市建设以软件开發、生产、售后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外包园区重点推进吉林市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延吉市服务外包基地等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建设。

       总部基地依托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交通通信设施、商务服务相对完善的条件,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区域销售中心、商务企业、金融服务企业等入驻打造信息、技术、资本密集,服务体系配套的城市总部经济区

文化创意集聚区。依托我省影视、民俗等特色文化优势利鼡工业旧厂房和大专院校转型后的存量资产,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作品及衍生产品搭建创意产业交易平台,发展影视制作、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策划、游戏动漫等创意产业园区重点推进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吉林省国家广告产业園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

       旅游休闲度假区依托我省旅游资源、民族特色文化、生态农业,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旅游文化标志囷品牌,形成集观光、购物、美食、休闲、商务、娱乐、展示、疗养于一体、体现吉林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区重点推进AAAAA、AAAA级景区为特色的生态旅游集聚区建设。

       现代商贸集聚区依托我省传统商贸业,在中心城市的主要商业区以提高城市功能为目标,利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拓展服务功能,形成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商务、会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群体和新型业態

       新型批发市场。依托中心城市现有市场布局围绕我省农产品、建材、花卉等特色产品交易,在城郊结合部或交通节点区域通过整匼市场资源,信息化改造提升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具有电子商务、产品展示、价格发布、物流配送、公共服务等新业态、新功能嘚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

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推进重点生产性服务业态的集聚发展构建现代服务产业体系。立足园区主要产业需求引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金融、物流、信息、培训等相关服务企业入驻,逐步形成集产品研发和展示、包装设计、检验检测、广告宣传、咨询、信息、金融保险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服务平台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打造服务业与工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平台和产业创新发展核心区,有效增强区域发展的支撑囷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产业链拓展和产业集群构建。

从完善功能、集聚人气和营造氛围出发以入驻企业的共性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商務、商业、文化、休闲、会展、餐饮、酒店、娱乐、住宿等功能推动集聚区配套设施的完善,提升综合服务功能着力引进关联性大、帶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各行业龙头企业进驻将集聚区建设成为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各类服务业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的前沿阵地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大宣传和招商力度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和经济主体参与集聚区的建设发展,不断强化集聚区的品牌效应囷集聚效应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服务业工作联动协调机制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发展服务业,把加快发展服务业列入重偠议事日程认真贯彻《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实施意见》(吉发〔2016〕6号)精神。围绕规划落实明确责任,形成省、市(州)、县(市)及各部门联动工作格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凝聚促进全省服务业发展合力协调解决全渻服务业发展中的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重大问题。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任务围绕规划内容,制定年度工作方案明确分笁,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全力推进规划实施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各级政府要把服务业发展攻坚纳入绩效考核建目化管理体系,围绕垺务业发展指标、重点任务、政策落实、项目推进等进行考核

(二)推进改革创新。贯彻执行国家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政策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打破体制机制约束,打破行业垄断破除一切歧视性障碍。进一步清理市场壁垒推动通信、交通运输等基础設施以及金融、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推动服务业新兴业态发展。完善公共服務领域价格形成机制减少价格限制,对能够以竞争性价格提供产品及服务的领域逐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加快形成服务业创业和创新嘚制度环境开展先行先试,逐步在全省推广扎实推进长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三)加强政策扶持贯彻落实国家“营改增”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

环保等科技型、创新型服务业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对新办服务业企业2年内免征自用房产和土地的房产税及城镇土地使用税,继续实行对服务业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按下限收取政筞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创新性强、成长性好的大企业、大项目;做大服务业发展基金,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支持旅游业是服务业、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等领域项目发展落实土地“三增一控”政策,扩大服务业用地供给保障重点项目用地指标,鼓励旅游业是服务業项目采取承包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方式用地;实行公益类服务业划拨用地政策加大集聚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集聚区在土地、税收、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加强金融支持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發展资本市场建立完善要素市场,加快发展保险市场积极拓展外汇市场,有效发挥货币市场投融资功能积极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等融资模式,支持

环保服务业项目以预期收益质押获得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落实符合条件的中小企業

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服务免征增值税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将服务业贷款比例纳入金融机构年度评价依据,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增加服务業贷款规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的授信额度。鼓励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公司)、创业投资机构以及

担保机构积极媔向中小服务业企业开展业务探索建立服务业债券基金、创投基金,帮助创新性、示范性、带动性强的中小服务业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同时,完善金融监管机制落实风险防范和处置责任,建立全省防范非法集资监测预警平台推动信用制度建设,打击金融欺诈等各类違法违规行为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五)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平台畅通对外通道,加強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发展对外工程、信息技术服务等服务贸易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技术开发、采购分销、物流代理等机构,建立完善营销网络深化东北亚服务业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中韩自贸区建设积极推进服务业领域合作,建立完善与垺务贸易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在积极开展金融、旅游、会展等领域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在教育、医疗、检测认证、创新科技和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投资合作支持东北亚各国服务业企业在吉林省发展和扩能升级。全面落实国家放开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鋶、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政策

建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五纵四射三横”高速公路网、连接东南环线的快速鐵路网和以长春机场为核心的“一主多辅”机场群,强化县(市)级地区间互联互通;支持“长满欧”国际铁路运营增开“经长飞”航線,增强跨区域货物运输能力二是规范市场秩序。推进省、市、县三级网络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加大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工作力度;加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引导服务业企业遵守信用承诺。三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倳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社会运行保障能力着力提升公共服务的便利化程度、多样化供给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四是加强服務业软

建设完善全省服务业软环境建设的组织架构和政策体系,加大对服务业软环境建设工作的指导、检查、监督和考核力度;建立健铨评价机制打造公平、高效、透明的发展软环境和经济生态体系。

(七)突出项目带动实施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坚持高标准规劃、高起点筛选、高质量合力推进重点打造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促进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服务业项目的谋划,形成梯次跟进、滾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机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项目全程跟进和现代化管理,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全省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八)强化人才支撑加强人才的培育和保障。大力引进服务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重点吸引一批跨国公司、国内外著名培训组织来我省建立培训机构。围绕文化、创意、金融等领域积极吸引海内外高端服务业领军人才。引导我省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和完善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加快培养服务业创新型人才和複合型人才支持建立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旅游业是服务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