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不如何尊重父母母。我的儿子15岁,目前读高一。从初二开始叛逆,因为迷恋上网络游戏,放弃了学业,

拯救青春期!孩子沉迷网络的五点原因
拯救青春期!孩子沉迷网络的五点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迷恋网络呢?孩子迷恋网络的原因主要有五点:
1.蔡戈尼克心理
2004年的冬天,21岁的周强走进一家网吧,饿了吃碗泡面,困了趴在电脑前睡上一会,终日沉浸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当他走出网吧的时候,已经是2005年的夏天了。整整过了半年时间,而他竟然浑然不觉。
一位喜欢玩游戏的孩子说:“刚开始,我玩游戏时只是觉得好奇。在同学的推荐下,我就玩了一会。但是,这个游戏是打关的,为了取得胜利,我足足坚持了两个小时。同学们都觉得我很厉害,但是,比起那些经常玩游戏的人,我就不是他们的对手。为了取得胜利,为了打通关,我就像着了魔似地天天打。父母不理解我,总是骂我、打我,这样反而让我更加沉迷于游戏,只有通过打游戏,我才能够获得成就感,我才能体验到快乐是什么。”
对于孩子们这种狂热的痴迷,父母们更多的不解和无奈。事实上,孩子们的这种迷恋是有心理因素的。
1927年,德国心理学家蔡戈尼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她交给一些人22种不同的任务,这些任务各不相同。但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需要试验者坚持完成的,只有完成后才会进入下一项任务;而另一类则不需要实验者坚持完成,正当实验者快完成的时候,总会有其他事情来打断。这两类任务被随机排列。
实验结束后,当被实验者被问到刚才做了什么任务时,他们能够回忆起68%中途被打断的任务,而只能回忆起43%坚持完成的任务。
由此可见,实验者对于中途被打断的任务保持的记忆效果要比坚持完成的任务好得多,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蔡戈尼克效应”。
后来,“蔡戈尼克心理”被用来解释想要持续不断完成一件事情的欲望。比如,当你在洗碗的时候,如果有人叫你做一件其他的事情,你一定会坚持先把碗洗完,然后再去做另外的事情;再比如,你每天习惯看一部电视连续剧,有一天,有人请你出去逛街,那天正好是这部连续剧的大结局,这时候的你也许就会选择放弃逛街而坐在电视机前。
每个人天生具有这种想要完成一件事情的欲望,孩子当然也有。正是这种“蔡戈尼克心理”成为孩子迷上网络,患上网瘾的心理因素。同时,孩子们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有不少孩子其实也很想戒掉网瘾,但常常欲罢不能。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们的这种“蔡戈尼克心理”,因此,明智的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免孩子从网络中获得成就感。
2.身心发育不成熟
在“蔡戈尼克心理”效应的基础上,青少年更容易迷恋网络,这是因为青少年的身心发育不成熟。
青少年时期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强的时期,他们对于外界的各种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总是喜欢探索新事物。尼采曾说过,人类最美好的体验就是神秘感。网络的虚幻性正好为青少年提供了体验神秘的需求。同时,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有限,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自制力较差,一旦上网,很容易被一些光怪陆离、稀奇古怪的游戏、信息所吸引。
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自我意识强烈,叛逆心理加强。卢梭说过:“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知道痛苦是什么,因为他本人承受过,但他几乎不知道别人也同样痛苦。”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喜欢与父母作对,但是,在他们的心理,他们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倒觉得父母总是与他们作对,处处限制他们,因此,他们觉得非常痛苦。实际上,父母们同样痛苦。
在青春期,大部分的青少年出现成人化倾向,他们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成人,尽管他们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他们渴望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管制,希望丢开书本,追求独立和自由。但是,这些孩子由于从小娇生惯养,经常无法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遇到挫折后,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无法自我安慰,于是,他们不自觉地去寻找一个能够让他逃避的途径,而网络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在网络中,他们可以逃避现实,可以发泄心中的不满与愤怒。
相对来说,男孩子的网瘾要比女孩子严重。这是因为男孩与女孩的行为存在着差异。
一般来说,男孩更富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容易被网络这个新事物吸引;同时,男孩的独立性较强,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较少,这也是他们选择网络的一个原因。而女孩子往往比较保守,同时依赖性较强,喜欢向他人宣泄负面情感。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孩子具有好奇心,面对新事物,他们总想浓度一下,总想体验一下自己的能力。对于孩子们的这种心理,父母要适当地引导,千万不可盲目压制,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亲子关系的破裂。
3.应试教育的压力
在一次对40名中学生进行的不记名问卷调查中,将近半数的学生选择,上网没有目的,40%的学生选择“为了打发时间”。也许很多家长会产生疑问:中学生学习如此紧张,为什么选择“上网打发时间”?难道他们的学习压力还不够吗?
事实正好相反,孩子的学习、生活压力太大了。他们没有地方释放,所以,孩子们一上到网络上,就被网络所吸引,在那里他们可以得到充分的释放!
在我国,孩子们在学校里受到的是高压式的、强制式的、应试的教育,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孩子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往往寻找能够使自己获得释放的途径,而网络正好适当了孩子们的这种需求。在网络上,他们的心理压力和不满情绪获得了发泄,他们沉浸于这种无压力的环境中。
据说,南方一位中学生独立创建一个学习网站“Do copy”。网站专门提供各科作业的标准答案,以供那些需要“抄作业”的学生任意取用。由于市场定位准确,“Do copy”网站立刻受到学生的空前欢迎。
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这个诞生不久的“Do copy”网站最终还是关闭了。关闭之前,这位中学生在网上留下了一段悲壮的话:“从今日起,本网站宣布无限期关闭。谢谢同学们对网站曾经给予的热情支持。‘Do copy’网站,它睡了,但它只是睡了,将来一定还会出现一个‘New do copy’,一个‘Great do copy’。”
一般来说,应试教育的压力对于两类孩子来说都是很严重的。一类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了,另一类是成绩优秀的孩子。
“我上高中后成绩一直上不去,爸妈都很着急,给我请了补习老师,我的生活全被一个个公式、语法、例题填满了,一点喘息的时间都没有。钱花了不少,成绩却一直上不去,爸爸妈妈总是数落我不是读书的料。我压力很大,有一段时间一想到第二天要上学就失眠。”
由于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学习好坏成为判断孩子好坏的惟一标准,所以,一旦他们学习不好,就会产生挫败感。网络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网络游戏很容易让孩子体验到在现实中难以找到的成功感,所以孩子非常迷恋。
有的父母总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父母的期望总是比孩子的现状高出一截。比如孩子考了第二,家长会说:你为什么不能考第一;如果拿了第一,家长会说:不要骄傲,还有更好的呢。孩子总是紧绷在这样的弦上,很少体验成功的喜悦。
北京市崇文区上初一的李昱(化名)不仅学习成绩总是排在年级段前五名,还担任班干部,是老师和家长眼中公认的好学生。但是,有一天,李昱妈妈即无意中看到了儿子竟然在“认真”地看浏览色情网站!
李昱之前一直跟妈妈说自己使用网络是查资料,但是,妈妈看到的却是这种场景,这让李昱的妈妈非常不解,“这孩子平时都是好好的,这是怎么回事呀?”
成绩好的学生由于整天忙于学习,学习压力较大,上网成为他们减压的一种手段。
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在升学或者转学后,学习状态不如从前。因为以前“学习的动力”是保持班级“学习尖子”地位,一旦丧失了学习优势,他们对学习的目的产生怀疑。按照老师家长的逻辑:学习是为了上好大学,然后找到好工作,然后赚钱,但是当他们失去了优势后,就缺少了学习的动力,这样,一些人开始迷恋网络。
4.家庭教育的缺失
“成绩不好,每天被老师‘说两句’不可避免;回到家,父母唠唠叨叨,还是在说一些学习上的事情。谁不想学习好啊?可是我们一看到书本就犯晕。哎,下次考不好,不知道老师、父母怎样对待自己。所以,我们可能会整天泡在网吧,不愿意上学,不愿意回家。因为,那不是我们自己的舞台……在网上厮杀、打怪、挖宝、PK,似乎成为了我们的一大乐事,因为我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释放不满。我们去网吧了,我们上瘾了,我们真的沉醉在那一个个暴力血腥(有些可不是)游戏,那一幅幅令人惊心动魄的画面。啊,我们终于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我们在这里唱啊,跳啊,我们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没有人敢说我们一个不是。尽情的发泄吧,因为我们的确受不了。”
这是一位化名为“袤马轻狂”的学生发给《羊城晚报》的电子邮件。
从这位学生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刚刚迷上网络的原因很可能是无法承受父母的过高期望。
一位中学生曾经这样说:“现在我们的压力其实蛮大的,在学习上受到挫折时,往往得不到父母、老师的理解。向父母诉说的结果是责骂,没办法,为了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我只有到网上寻求刺激和快乐。”
另一位喜欢网络聊天的孩子这样说:“我爸爸妈妈忙着做生意,家里常常只有我一个人,总是自己和自己说话。第一次上网聊天是在同学家,觉得很过瘾,什么烦恼都能毫无保留地说出来……”
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缺少沟通的孩子,内心其实很渴望和别人沟通交往。他们在网络上提出的任何一个小小的请求,几乎都会得到回答和呼应。现实和虚拟生活的反差,很容易让“问题”孩子躲进网里。
许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有些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不当,从而导致孩子在心情烦闷时通过互联网与人交流。而一旦陷进去,这些孩子就无法自拔。
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说,“孩子上网成瘾,主要原因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家长的爱多表现在物质的慷慨,而忽视了精神、情感上的关爱。
5.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大量低级媚俗的网络文化产品也在网上大肆传播,而这些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显然是具有严重危害的。
而许多网络经营者正是看中了青少年缺乏辨别能力而把目标瞄准了孩子们,通过这些身心未成熟的孩子,网络经营者赚到了许多昧心钱,但是,青少年的身心却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主任、政府上网工程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委员解延德认为:“要让青少年正确学习、使用网络,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吸其精华、避其糟粕,就必须建立、完善良好的网络文化。”
目前,国家已经颁布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文规定,禁止在中小学附近开办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艺场所;并且要求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艺场所必须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的,由文化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以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但是,真正能够按法律执行的商家却很少。因此,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孩子们被迷惑着、引诱者,最终迷上网络而无法自拔。
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网络的牺牲品。作为父母,我们无法禁止他人迷惑孩子,但是,我们可以教育孩子提高自控力,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脑。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热线:16281
孩子迷恋网络游戏,这位心理医生妈妈这样做……真受启发,老师家长都该看看 &&来源:&&
各位家长,当您在为孩子沉迷游戏而发愁的时候,您有没有想过,当孩子沉迷游戏,他在“迷”什么?手机游戏为啥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
这些问题,可不是人人都能想得明白,这可是涉及了儿童教育的专业问题呢!
这不,有人帮您想明白这事了,据《广州日报》报道,一位心理医生妈妈也遭遇了儿子酷爱手机游戏这一难题。
“敌军还有5秒到达战场……”如今,这句从《王者荣耀》中衍生出的游戏术语,41岁的心理医生王晓丽也能信手拈来。她从事心理咨询治疗十多年,经手过大量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她原以为自己已深谙治疗游戏成瘾之道,不过,最近她发现自家10岁的孩子对这款游戏入了迷,为了搞清楚游戏的吸引力,这位母亲自己也开始成为“陪玩”,并尝试找出预防沉迷之道。
这位心理医生找出的方法是啥?她从心理学角度是怎么“解毒”手机游戏的?也许这些经验呀,对您家的孩子,也管用呢!
一、心理医生妈妈“解毒”爆款手游
妈妈深度陪玩王者荣耀
“有什么好玩的,我也来试试。”最初,作为心理医生的王晓丽只是好奇10岁的儿子不知从何时开始,天天口中挂的都是《王者荣耀》。“打野!”“补刀!”“小心偷袭!”听着这些似懂非懂的游戏术语,她几乎懵了,开局不久就被秒杀,没想到却换来儿子的“白眼”,”这激起了王晓丽的挑战欲,她收起母亲的架子,“拜托”儿子再教教她,渐渐地,她发现这款游戏的确有自身的魅力。
在她看来,所有网络游戏都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话题,而依托着微信和QQ两大平台的《王者荣耀》更加占据着社交渠道的主动权。“这两大平台本身用户量就非常大,即使是成年人,大家聚在一块,如果唯独你不会玩,就会参与不进去,变成多余的旁观者。”
培养儿子遵守游戏时间
王晓丽说,自己的儿子今年小学四年级,和同龄人一样,孩子身边的很多同学都玩《王者荣耀》,“所以孩子经常就嚷嚷着要玩游戏,对家长来说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为此,她特意给孩子设立了一套玩游戏的管理办法—— 用孩子的表现积分来兑换游戏时间。
儿子年纪小,没有买手机,父母规定儿子每周五可以玩1小时,周六可以玩3小时,平时上课时间绝不能玩。“这些属于每周基准的游戏时间。”这些时间要根据儿子的表现的变化而定,比如周五完成不了作业,那周六玩游戏的时间相应就会减少。
王晓丽说,要培养儿子尊重规则,更要让他学会自己选择 ,“比如这次期末考,我说如果有3科95分以上,暑假每天的游戏时间就由你自己安排。”她说,让儿子自己安排,也是让儿子自己做出抉择,如果他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学业),就能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游戏)。结果,这次的期末考试小孩只有2科达到95分,“所以他就没有选择权了,由我来规定他每天玩游戏的时间,这样说清楚孩子还是接受的。”
父母要以身作则严律己
王晓丽说,其实孩子从小就喜欢玩游戏,但会否沉溺还是看父母的教育。她坦言比起看到孩子沉迷游戏而去责骂,更有效的办法是家长玩的时候陪孩子一起玩,不玩的时候就以身作则。
她说,自己对于防止孩子沉迷很有信心,“现在他也知道自己必须先完成分内事才能在空余时间玩游戏了。”她说,即使等孩子长大了有了手机有了钱,相信他也不会沉溺于游戏世界乃至为此乱花钱, “因为我们从小就让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懂得尊重规矩,知道分辨现实与虚幻 。”她说,自己的方法未必就是绝对正确的,但相比很多家长单纯用一刀切的方法禁止孩子玩游戏,这样的方法或许更加有效。
二、为什么手机游戏如此吸引孩子?只有了解原因您才能找到对策
游戏有很强的回应性,可以满足孩子的内心渴望
几乎所有的游戏,哪怕是低龄游戏,都有很强的回应性。不管你做任何的操作,它总是有反应的。比如说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儿玩汤姆猫(就是很久以前流行的那个APP,你跟它讲个话它会模仿出来的那种)。
他不管跟这个游戏讲什么,这个游戏永远都是会去重复他和回应他。这种状态,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渴望的状态,如果他在自己的家中得不到这种感觉,游戏恰恰能满足他。
但是,这一点也非常悲哀——孩子要从游戏当中去体验这种回应感,而家庭无法给予他。很多父母沉浸在自己的手机里,当一些孩子试图跟父母沟通,但得不到回应。而游戏这种虚拟世界,不管他做什么都是能得到一个回应的感觉,会让他感觉很好。这一点非常吸引孩子。
孩子可以在游戏中体验掌控感和控制感
对于孩子来说,玩游戏时,他能体验到一种掌控感和控制感。很多小孩儿自己的家庭当中,是被父母严严地控制住的,换句话说他没有能够有足够多的自由,或者说足够多的能力去影响一些事情。
但是,在游戏当中你看只要你练级练得厉害,装备买得强,组的战队厉害,你始终是有办法去让自己体验到一种很成功的感觉。这种,因为我做了一些什么,而取得某种成就的掌控感对于孩子来说也很诱惑。
如果一个孩子,他在现实生活当中没有其他的渠道去体验这样的一种掌控感,比如,有的孩子到了很大,连每天穿什么衣服都不能做主;或者说他每天在家里面,总是被告诉说,你要做这个,你要做那个,在一些很基本的事情上都是父母来做主的话,那这种掌控感跟容易把孩子吸引到游戏当中去。
孩子在游戏中得到成就感,以弥补现实的失落
成就感是指,练级练到一定的程度,或者通关了、或者得分高了、或者说你把一个人物养成到某个阶段了,这一种成就感可能是对一些孩子来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少得到的。
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看到一些,就是在学校里面成绩平平,没有什么特色的孩子往往是非常容易迷恋游戏的。
因为对他们来说,如果在现实社会当中很难体验到那种自我成就感的话,在游戏当中经常可以对这一部分去进行一个弥补。但是这种弥补背后也都是有各种各样的代价的。
孩子在游戏中找到归属感,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剂
归属感主要是指现在游戏的一种社交属性,它能帮助你和一群非常认同共同一个东西的人走到一起。比如说很多年前那个《魔兽》非常流行的时候,这种《魔兽》的很多部落,或者说《魔兽》的很多玩家群体,帮助很多“宅男”其实是建立起了一些线下的友谊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时候这种现实和线下的东西是会打通的。
他们中一些,可能平时在社交上面有困难的人,在游戏当中可能能够更好与他人产生一种虚拟的联结。而这种虚拟的联结至少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剂。同时,因为玩游戏很大一个群体都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心理属性,本身就是在琢磨“我是谁”这个问题,所以得到同伴的认同,是这个青春期很重要的一种心理发展的过程。
那么当一个班级里面,大部分人都在谈论一款游戏的时候,这种同伴的压力和来自于对于同伴认同的渴望,可能会很容易驱使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去做这么一个选择。
孩子在游戏中释放现实中压抑的攻击性
孩子通过游戏,释放了很多对于比如说社会的一些不满,这种不满包括了对家庭,对学校这种。
假如说,你看到一些小孩,他在游戏当中给自己起了一个特别特别强悍或者霸气的昵称,但其实他在生活当中,是一个非常文质彬彬,甚至弱小的人。还有一些孩子,我知道在玩儿游戏的时候,会把那些自己要去打的敌人假想成是自己身边很讨厌的人——可能是某个欺负他的同学,或者某一个特别控制他的家长。
所以,你可以看到这种游戏当中去释放对于这种现实的不满,包括对于攻击性的这一部分,也是非常强烈的。
游戏是一种低成本的自娱自乐
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很多钱,很多时候游戏在金钱这部分,它的入门的门槛很低。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吸引的一点:我不需要从爸妈这里要太多的钱,我就能让自己很开心。
三 、如何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游戏上瘾
社会功能是否受损——学习、社交、身体状况如何
什么叫做社会功能受损呢?一个孩子玩游戏,但是他学习还是很好,社交功能还是很好,包括身体功能也很好。他还是在锻炼身体,按时吃饭,按时睡觉。那这种情况你根本不用太担心。
如果一个孩子玩游戏,即使看上去玩得比较多,但是功能性没有太大受损的话,父母暂时可以不用太担心。
人际关系是否受影响——和家长、同学、老师之间关系如何
要重点观察,孩子在玩游戏之后,他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是否是和谐的?这个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和家长之间的,他和同学之间的,还有他和老师之间的。
也许有些孩子的功能性没有受损,但是你会发现他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说,他开始变得非常暴躁、易怒,或者他开始变得很不耐心,开始变得特别得忤逆,不过这些也是青春期的本身的一些特质。但是,也需要区分,究竟这些是游戏带来的,还是因为青春期他本身的特质。
如果围绕着游戏这个过程本身,产生了很多冲突的话,说明某种程度上,游戏成为了家庭或者其他关系中,张力和冲突的载体。这个时候就是去审视这些关系的时候。
是否发展了不良癖好——是否熬夜、大量购买游戏装备
比如有的小孩,他因为玩游戏而开始熬夜,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习惯。或者有的小孩,他因为玩游戏发展出了偷钱买装备的习惯。这些不良的癖好的产生,也是一种非常糟糕,需要被注意的状态。
作息或性情突变——是否早上起不来、不吃饭、讲话烦躁
可以举例为,孩子是不是现在早上起不来,饭都不吃,包括性情大变,讲话很不耐烦,或者说把自己包裹起来,用很沉默的状态去进行回应。这些都是需要被注意的状态。
四、防止孩子沉迷游戏,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当孩子开始沉迷游戏的时候,家长首先需要“闭门反思”
有些时候游戏本身是一个“替罪羔羊”,它反映的是亲子关系当中,本身就结下的一些“梁子”。
通过游戏能看到,孩子在关系当中所承受的,都是怎样在虚拟世界当中被满足。所以当家长在思考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第一点是要关起门去反思一下,在自己和孩子的这种亲子关系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压力或者状况是需要去面对的。
这里要强调的不是说,孩子玩儿游戏就要去反思。这个语境是说,当孩子已经沉迷于游戏,或者说成瘾于游戏的时候,父母要去思考的一点。如果孩子只是玩儿,但是不符合刚才讲的那些上瘾的标准,觉得父母大可不必太过焦虑。
家长要抓住孩子对“够酷”的需求
建议父母适当地去了解一些游戏行业的发展,和年轻人的一些语境。
因为青春期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态,就是我得做一些和爸妈和老师不一样的事情,不允许的事情才够酷,对不对?
那换句话说,从一个稍微狡猾一点的角度,如果一件事情爸妈跟老师自己也做得挺来劲的,一个小孩儿他可能就觉得没兴趣了。他就觉得这个不够酷,好像连我爸妈都做的事情,我就觉得很没劲。所以,当一个爸妈对于游戏持一个比较中立、温和的态度,而不是把他当敌人的话,有些小孩儿他自动就觉得这事儿也就这样。
但如果说,你非常严肃地去反对孩子,可能会适得其反。他反而就像找到了一个青春期叛逆的抓手一样,开始死死地抱住游戏不放。
所以最好去了解一下,游戏的行业发展和年轻人的语境。包括如何去帮助孩子去选择相对适合的一些游戏。其实,网络游戏也分很多种,这个网上可能有几百万款游戏。有些游戏非常益智,而有些游戏除了宣扬暴力和色情,骗装备的钱之外就真的没有什么好处。
怎么帮助孩子去鉴别这些游戏,也是父母去做的一个功课。
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在玩游戏这件事情上,需要把制定规则的权利去交给孩子,然后把监督执行的功能去留给自己。这个是指,有些孩子玩游戏,爸妈难免会担心说孩子沉溺。我觉得与其把担心闷在心里,不如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跟孩子聊的姿态,可以是:你玩游戏我并不会反对,但是我希望你可以自己去制定一个规则,去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让孩子自己来说,他怎么玩游戏。
比如,有的小孩儿说每天做完作业,可以玩儿半个小时,有的小孩儿说我每天睡觉之前可以玩20分钟。但是,这个规则需要让孩子自己去制定。不然他就变成了父母的一种高压政策。自我管理的感觉,是给予孩子一种自我效能感和自律的感觉。这种自由度是不一样的。
监督执行也是父母需要去看到的一个边界。就是,当这些规则被制定出来之后,去监督他从始到终的执行,这个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帮助孩子认识游戏背后的东西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这个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这个是指,现在网上也有很多学者或者文章在讨论说,游戏究竟为什么会让人成瘾,或者说设计游戏的时候究竟有哪些元素是吸引人的。
父母和孩子完全可以去讨论这些内容。就相当于你去解剖这个游戏的过程,也能帮助孩子认识到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说不定,以后他长大真的会去变成一个游戏设计师呢。家长可以在有引导的状况下,和孩子一起去看这些。用一个非常理智化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于游戏更加健康的态度。
帮助孩子从游戏中学习做一个有趣的人
在有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公司在进行游戏化的管理。比如说,员工打卡不再需要考勤机,而是用积分或者说像那种玩游戏的方式,来进行。
那么,在一个家庭当中进行这种游戏化的思考,父母也是可以去学习和借鉴的。比如说,当一个希望孩子他在学业上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你怎样通过一种游戏化的设置能让他感觉到更多的成就感,或者说在你们的一个沟通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游戏化的元素,让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依旧觉得你是一个有趣的人。
当孩子游戏成瘾时,请正确对待Ta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如果孩子已经对游戏成瘾,有必要的话要求助专业人士,比如说一些家庭治疗师,或者一些个人的心理咨询师。
玩游戏未必是一个归因,它可能是一个结果。它反映的是这个家庭当中,本身就需要被处理的一些情结,一些动力。所以这一部分家长的及时求助对于孩子和整个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
责任编辑:林菽蔚
&&精彩图片
&&分类信息
&&好吃好玩
&&热点专题
&&论坛热帖
&&视频推荐
中国台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台州网(包括台州日报、台州晚报、台州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台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台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台州网(包括台州日报、台州晚报、台州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台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不尊重父母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