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份可以魔兽世界水手衬衣跑的工作,比如水手或跨国游轮服务员这样的工作,有链接的可以发链接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屌丝产品经理如何用马斯克的「第一法则」进行日常工作?","author":"zazen","content":"自己最近在一个新领域折腾。因为新鲜人的缘故,通常我都会先去看看同行或者抄袭同行的做法,保证事情快速上线。也因为新鲜人的缘故,我发觉他们这些老鸟的做法「比较丑陋」。身为一个理科生,我比较喜欢寻找一些系统性地改进方法。在寻找的过程中,无意中重读了Elon Musk的物理学「第一法则」(first principles)思考方法。之前在新闻报道中读过几次这个名词,只是觉得这东西「很玄妙」,其实自己并没有读懂他到底在说啥。这次我打算下点功夫,搞清楚这东西到底是啥。我找到了「第一法则」的原文:I think it’s important to reason from first principles rather than by analogy. The normal way we conduct our lives is we reason by analogy. [With analogy] we are doing this because it’s like something else that was done, or it is like what other people are doing. [With first principles] you boil things down to the most fundamental truths…and then reason up from there.--Elon Musk就算毕业后很多年没碰过英文,我还是建议你慢慢地、遇到不懂单词/短语查字典地、仔细地读完上面那段话。如果你实在太懒,那我就用自己太烂的英文翻译一下吧:我认为依据「第一法则」来思考要比依据「类比法则」来思考重要。我们日常生活的思考方式是「类比法则」。在「类比法则」下,我们做一件事是因为别人已经这么做。而「第一法则」要求你把事情简化成基本模型,然后由此进行推导。他喵的到底在说些什么?我试着用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法则是啥,以及如何在日常产品工作中应用它。当你用「类比法则」做产品时,通常会问自己:市场上的竞品在做些什么?有哪些环节他们做的不够好的么?我们能改进哪些地方,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我们能增加什么功能,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当你用「第一法则」思考产品时,你会问自己:当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基本需求是啥?我们怎样更好地满足这些基本需求?我们刚开始做迅雷会员的时候,一直用「类比法则」进行工作。什么?腾讯会员有vip1~6的等级制度,用户因为炫耀而持续续费?抄起来,也同样复制一个vip1~6的体系。什么?QQ会员也出了离线下载,空间有50G呢?跟进,把空间放大到1PB,你一辈子都用不完。什么?繁忙时间大家都在下载,离线加速不够快?增加机房,增加带宽,改进程序性能。什么?铁通、长宽、校园网等小运营商用户速度不快?在这些地方租机房,买带宽。什么?用户呼吁增加永久保存功能,别像qq中转站一样过期删除文件?加,永久保存,自动续期。有一天,我们无意识地用到了「第一法则」。用户在购买迅雷会员时,其实购买的是「快一点让我看到A片」的服务。他们精虫上脑,A片下载越快越好,1m、2m都嫌慢,恨不得100m光纤入户。看的时候铁定快进,这部的情节不刺激就换另外一部,一个片子看的时间可能就3、5分钟。我们把这个问题抽象出来看看:用户释放心灵的时间=15分钟找N部片+2小时下载N部片+10分钟跳着看N部片。当我们想要让用户更快的时候,最大的瓶颈就是「2小时下载N部片」的时间。如果我们能干掉这块时间的话,就能比任何加带宽加服务器改进后台算法都有效!我们智慧工程师的解决方法是用高性能服务器快速转码这些A片(一次转码,终生受益),然后用在线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我们把这个功能叫做「云播」。有了「云播」以后,从原来数个小时的煎熬等待变成3秒缓冲立即能看,还支持拖拽快进进度条截图预览,让你快速了解这部片的情节是不是我想要的。后来,我们发现有大量的用户一天能看十几二十部片,很多片都是1分钟以内就不看了。可惜的是,当初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杀手级应用,无论是投入度还是思考度都远远不及格。如果我那个时候就搞明白「第一法则」的话,云播的命运也许会大大不同。不要只增加功能去改进你的产品。回归到基本面,回归到你要解决什么问题,当你要解决「如何更便宜地发射卫星时」,你就不会去改进只占0.3%成本的燃油效率问题,而去想办法回收火箭、降低90%的成本。臭不要脸的自我介绍我叫黎晨,从零开始参与迅雷史上最赚钱业务(迅雷会员)的大部分工作。希望能以「好玩」的心态工作,可惜还没实现;我会在公众号分享「苦逼」工作的「好玩有趣」心得,这样可以让自己假装相信工作是「好玩」的。水货居多,偶有鸡汤。反正,自己写的开心比较重要嘛。我公众号的所有文章均为无版权声明。无须征求本人意见,可以随意修改转载。如果觉得文章还行,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黎小晨想太多」","updated":"T16:17:3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1,"likeCount":7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0:17:31+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1,"likesCount":72},"":{"title":"不要因为发版工作杂而烦,而忘记为什么出发","author":"zazen","content":"对于互联网的同学来说,他们既爱又恨的工作之一就是发新版本了。刚入行的时候,我对于一帮人通宵达旦地调试代码、要求发布时间的产品跟要求发布质量的测试激烈争吵、产品狗跪在设计师旁边陪加班的时候,有些不太理解。那时的我问老司机们:为什么不多留一点时间、等产品功能完善了再发出去呢?晚发几天又有什么问题啊,我们又没有对用户承诺什么。类似问题后来一些跨界入互联网的人也问过我:为什么即便只是改几个bug这种用户看不见的功能,你们也要保持每周发版呢?对内,固定发版节奏能将大家调动起来,持续迭代优化;对外,每次发版都能激活老用户、吸引新用户;反过来说,你看到一个app最后一次更新时间是2015年4月,会不会觉得它们已经不维护了呢?可是,这样频次的发版,很容易陷入到「为发版而发版」的尴尬境地。有时候我调侃只要写一个「修复若干bug」+改大一个版本号就能完成一次发版工作。本来我们是想通过发版让软件越来越好用的,结果因为老板要加xxx、销售要加xxx、竞争对手已经有了xxx、老用户建议xxx、现在流行xxx、其他部门找你加xxx,还有原本遗留的疑难杂症汹涌而来,使得团队迷失方向,只是让软件越来越大、越来越难用。这样的问题在我工作中无数次出现,道理我都懂,可是做起来的时候就是会因为陷入到执行的细节和吵架的情绪中,完完全全地忘记了。如果你喜欢看NBA比赛,会留意到主教练在比赛的间隙,会掏出一张事前写好的小纸条--重新温习取胜的原则性策略,防止陷于激烈的赛况而忘记它们。发版工作也是一样的,在需求收集之初就应该把你的「发版说明书」写下来。目标层面我们公司/产品的使命是什么;发版的哪些功能,能支持我们的使命;谁是新版服务的主要用户;你希望他们看到新版本以后有啥反应;执行层面需要多少人*日完成发版工作;明确几个主要关键输出的时间点(比如需求文档时间,设计稿时间,提测时间,大工程还需要拆解成几个小任务发布,以激励大家信心);关键团队的负责人是否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表;对于内容型产品,发版时有没有足够的内容支撑冷启动(这是我常犯的问题,发布了才发现整个页面空无一物);哪些功能是这个版本必须得有,哪些在时间紧迫的时候可以砍掉;上线后的运营维护工作怎么衔接(一开始不计划,会坑死你自己);上面有不少是些范畴比较大的问题,真实的发版工作会更多细节、更多变化、也更多不确定性。尽管如此,我推荐大家在发版之前把上面这些「大问题」写下来,能写多少写多少。在每天焦头烂额的工作时拿出来看一看,特别是在「需求变更」的时候。对了,我差点漏了数据监测上面的部分讨论的是「我们为什么而出发」,一个好的「发版说明书」还应该加入2、3个简明的数据指标,说明发版要达到的产品/收入/市场/或别的什么效果。有时候的数据指标可以很明确(比如新增安装量10万,收入增加10%),有时候就比较模糊(日活增加、增加多少不知道,崩溃率下降、下降多少看统计),不管怎样,有一个目标总比没有好。因为当你有了目标以后,开发的时候肯定会埋入一些数据指标,用于新版发布后的评估工作(万一不幸地数据指标比前一个版本还要差,可以通过回滚的方式止血)。通过这样有意识的对比,你会发现整个团队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逼着前进。希望大家的新版发布工作,都能更有效。","updated":"T10:20:1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likeCount":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20:16+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7dcb533629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likesCount":5},"":{"title":"也许我们都需要一点网红","author":"zazen","content":"若干年后回顾起来,2016年应该可以称之为「网红元年」了。大概在YY刚上市的时候,一个同事在研究流量变现产品时,跟我推荐过美女直播类产品。有几次,我看了半个多小时,主播只是在化妆或者整理下衣服。我承认,这超没营养的,但超能打发时间。在我工作的圈子里,有些同学很喜欢KTV。隔三差五就组织些项目组同学去。要不就是点几首自己唱烂的口水歌,要不就是拿着骰子猜数字喝酒。对我来说,这挺没营养的,不过确实能打发时间。唱唱喝喝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回到家洗个澡昏睡过去,漫漫长夜就此打发。单身狗的我,晚上经常会开着电视机看书或者刷微博。我并不是想看电视,只是想家里有点声音,不那么空虚而已。过年回姥姥家,陪她看了一次她电话里说每天都会追的一个节目。老人家只是在电视机旁边玩着ipad,并没有看这个节目。恐怕她也是因为家里常年只有一个人,想弄点声音热闹热闹吧。人类习惯了几千几万年的群居生活,是很难熬过空虚寂寞孤独冷的寒夜的。哪怕网红只是直播下无聊的东西,我们也可以认为她似乎在跟我们交流,弄点声音出来,让家里不那么冷清。网红们,或者是直播吃饭,或者直播逛街,或者直播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或者满足我们偷窥有多少人出门是不穿内裤或者不戴胸罩的好奇。然后我就像一个傻小孩,呵呵地看着。我很好奇,特别想看哪些一个晚上扔下几千几万,那些白天上班ppt讲得有条有理,那些分析时政要闻头头是道的「大人物们」,当他们像个小孩一样任性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模样?我也很好奇,那些电视上包装得特别美好的明星,回到家到底是怎么个摸样?他们会穿怎样的拖鞋,会不会裸睡,早上起来头发会不会乱,有没有打鼾流口水磨牙?理性地我当然知道,他们跟我们是一样的物种;但是感性地我,一个回到家累得摊在沙发上不想动的我,一个怀疑把自己搞得这么累有何意义地我,就是不想思考动脑子,看着「爽爽爽」啊。当年公司在论证直播的时候,高官们曾经说手机+直播,会带来新的业态。当年的我们完全没有执行力去做,所以当网红红得发紫的时候,迅雷是一点光都沾不到的。手机突破了以往摄像头的限制,将直播从固定的室内转移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产生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而很快到来的VR,似乎会给我们更多的想象力,让我们窝在床上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在看今年我是歌手总决赛时,就很喜欢一个全景的镜头,满足了我串场时舞台怎么乱糟糟的好奇心)希望等我老的时候,能借助网红们的力量,像个傻呵呵地小孩子,潇洒又孤独地(或者不那么孤独地)迈着大步环游世界去。臭不要脸的自我介绍我叫黎晨,英文名LC,是我中文拼音的简称,跟LV并无关系;性别男,遵纪守法,无不良前科。我的很多朋友都说我是「死变态」。所以我经常宅在家里不出去祸害社会。为此,我向政府申请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奖励,但还没有获得任何回复;00年开始接触互联网,可是很年轻。在互联网牛市造福浪潮中连小小的牛尾巴都没沾到,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我公众号的所有文章均为无版权声明。无须征求本人意见,可以随意修改转载。如果觉得文章还行,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updated":"T12:39:2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0:39:2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583a7d1b61c45b00819ccb0a52cadb23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3},"":{"title":"如何优(qiao)雅(qiao)地关停产品","author":"zazen","content":"有一些团队很大胆,烧着VC的钱,想了些牛逼的点子,通宵达旦实现发布,强调不赚钱、强调赔钱、强调先抢占市场再考虑盈利。然后,没几个人用,或者是没弹药烧。如果你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不是太资浅,都会多多少少经历过几个这样的「失败」产品。毕竟,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我们很多人都看过如何把一个产品推广成功,但是很少人谈如何把一个落魄的产品优雅关停。受到快盘关停消息的刺激,我就写一下怎么关停产品吧。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让你们学习怎样关停,而是:1.如果你想做成一个产品,就尽量别这么做;2.如果你发现带头人在这么做,也许应该准备换项目组或者跳槽了;1.频繁开会脑暴,讨论要做点什么发展好的产品比较少频繁开会,因为下一个版本甚至下几个版本的功能都比较清晰了。要不就是减少需求以改进产品的稳定性,要不就是用户呼声很高的功能都没实现。哪里有这么多闲心来讨论「数据增长发力,我们应该做些啥啊?」2.隐藏数据,做假数据发展好的时候,我每天都跟团队报告数据情况--又创了几次新高了,又破了几次记录了,我们下次到什么水准就去东莞大保健什么的。数据不好的时候呢,数据就不主动说了,甚至也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看了。为了激励下团队的士气,做马甲、刷流量、改有利的统计口径、甚至数据直接作假。我把它叫做乘十数据(一点都不诚实阿)。3.抽调人手到其他项目一堆人整天傻忙会出事的,但为了照顾团队的自尊心又不能直接砍掉项目。所以慢慢地将一些同学抽调到不同项目,让这个垮掉的项目人员投入逐步减少。4.避免发布版本,避免发新闻,避免跟用户沟通人手一少,发版工作肯定就停下来了。不到万不得已的绝世好bug出现、政府行政命令明天给我改好,团队只做维护工作。什么微博、软文、公众号别更新,用户论坛提问啥的装死就好。就等着你们这些用户觉得这个产品性冷淡,慢慢离去。5.放养半年如果这个产品还有一些用户群,比如快盘这种,关停的负面影响太大。只能等,等日活用户慢慢变少,自然消亡。时间是最好的解药,等吧。6.功能限制,主动送客如果有些产品的死忠粉丝太多,并且他们不断地消耗成本,关又不是,不关又受不了,怎么办?限制功能的使用,限制新用户注册,弹窗卖增大增粗的广告恶心人(顺便赚钱),限制月上传流量,限制文件大小,网页经常404错误,各种不爽把你逼走。7.不起眼地发个公告,缅怀下青春等到用户数走得差不多了(可能又过了半年),用户和市场都淡忘了你的存在,你就悄悄地在某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发个关停公告。这个时候就算被媒体鞭尸出来传播,顶多就是缅怀一下当年,掀不起啥风浪。相反,如果你用户数很多,风口浪尖的时候,说不定一群人堵在公司门口抗议,或者媒体把一个产品的失败说成一个公司的倒闭,搞得你狼狈不堪。8.补偿如果还有一些付费用户或者账户有余额,给自己减少麻烦的办法就是直接退款或者是双倍补偿公司的其他增值产品。付费的钱你敢不认真对待,龟毛的用户们会一直闹到你老板、你老板的老板都下不来台,到时候补偿的支出更大更狠,自己还惹了一身骚。所以,一开始就站在「不让用户吃亏」的立场来想问题。在运营里面,我们把这种脏活累活称作「擦屁股」。菊花擦得干净,裤子就不会一身臭。要是残留的粪便太多,死贵死贵的CK内裤可是不好洗的。搞不好晚上约会的妹子在百米之内就掉头逃跑,再也不见了。臭不要脸的自我介绍我叫黎晨,英文名LC,是我中文拼音的简称,跟LV并无关系;性别男,遵纪守法,无不良前科。我的很多朋友都说我是「死变态」。所以我经常宅在家里不出去祸害社会。为此,我向政府申请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奖励,但还没有获得任何回复;00年开始接触互联网,可是很年轻。在互联网牛市造福浪潮中连小小的牛尾巴都没沾到,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我公众号的所有文章均为无版权声明。无须征求本人意见,可以随意修改转载。如果觉得文章还行,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黎小晨想太多」","updated":"T10:23:4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9,"likeCount":3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23:4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104c99c277c904c652c68e03cd2775d8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9,"likesCount":32},"":{"title":"当我谈运营时我在谈些什么?","author":"zazen","content":"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感,反正我是看了这么多的文章,还是做不好运营。(一定不能好啊,要不然老板不给我高工资)当下看的时候觉得好有道理哦,完了头脑一片空白他们有xxx和yyy,我们没有,这个不适用我们我也这么做了,为什么没效果哇,一版又一版的字,好鬼死复杂啊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我们谈论具体的运营之术时,因为特定的环境会变得特别琐碎和复杂。如果只能说一件事,为了让你记住,印象深刻,那会是什么?预期。了解用户的预期,降低用户的预期,匹配用户的预期,超过用户的预期。如果运营只能做一件事情,那就是预期。最近我去了一个日料店,它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深夜食堂般的小店面,环境一般,旧但干净,嗯菜单上面有手写的日语,哦,有些好奇价格很低,哇上菜速度奇快,哇哇味道很棒,很新鲜,哇哇哇结账买单发现厨师是个日本人,只有他一个人,简直了!!!普通的店面、便宜的价格降低了我的预期;超快的上菜速度、好吃的食物满足甚至超过了我的预期;造就了一次美妙的就餐体验 。后来,我不止去了一次。当我们在用「预期」来看待运营的时候,各种复杂的手段就变得有内在逻辑了--了解用户的预期,管理用户的预期。怎样管理呢?看你的产品情况。产品不太好,那就在事前要降低用户的预期价格比人贵,事前跟别人说我们的定位比同行高;产品有瑕疵,事前说我们是手工制作,跟机器比会有手工痕迹;发货时间久,事前说我们是下单后再采摘,保证最新鲜到你手里;环境不够好,事前说我们的大排档风格适合狐朋狗友回忆往昔岁月;最怕就是事前吹得天下无敌,实际做得却无能为力。你把人胃口掉得太高,神仙都难救。匹配用户的预期买盒饭,就是不能有脏东西,不能太咸太淡太油太难吃买手机,就是照相好通话好待机久不卡顿办业务,就是费用清晰列明需要多少步还剩多少步需要我做什么看新闻,就是大事专题报道分析有深度内容更新及时小事八卦搞笑都能找到匹配不到怎么办?改产品呀。你不改产品靠吹就能让用户满意,你咋不上天呢?超过用户预期的产品,超过用户预期的服务吃火锅,点多了服务员告诉可以点半分吃不完的可以退做电商,东西坏了不用你退货直接给你再发一个交完定金,第二天告诉你我们新出了优惠政策所以可以给你再减xxxx重要节日,登录界面都有新鲜体验如果你在店大的时候不欺客,还当成刚开业时没几个人整天琢磨有啥可做的啥刁钻需求都毕恭毕敬地想办法解决,这就是「初心」(不是粗心),这就是超过用户预期的运营。别说我没提醒:很多时候,前两部分没做好,就想着如何超越用户的预期;模仿了一堆超越用户预期的边边角角,最基础的降低预期、匹配预期都没做好;那,那,那就完蛋了呗。臭不要脸的自我介绍我叫黎晨,英文名LC,是我中文拼音的简称,跟LV并无关系;性别男,遵纪守法,无不良前科。我的很多朋友都说我是「死变态」。所以我经常宅在家里不出去祸害社会。为此,我向政府申请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奖励,但还没有获得任何回复;00年开始接触互联网,可是很年轻。在互联网牛市造福浪潮中连小小的牛尾巴都没沾到,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我的所有文章均为无版权声明。无须征求本人意见,可以随意修改转载。如果觉得文章还行,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黎小晨想太多」","updated":"T10:07:5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likeCount":6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07:5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f0d6ffe2e74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likesCount":60},"":{"title":"人们都在知乎上问了些什么--知乎数据爬虫分析","author":"zazen","content":"身为一个刚学习python爬虫的运营,怎么能不去爬爬我最喜欢的网站知乎呢?知乎对于我这种初学者爬虫非常友好:基本不用啥异常处理;我没看到啥反扒机制;爬取知乎上用户提问,除了自娱自乐以外,更能从中找到很多有趣的问题,比每天关注人timeline上的问题有价值多了呢;因为我是初学者,所以点赞数只抓了首屏的数据,作为参考项应该是有代表的了;可惜的是,因为爬取速度太慢了,我原本计划全部爬完再做一些分析。以现在的速度可能需要1个月才能爬完,但是不妨碍我做一些有趣的分析。按照我的经验,在抓取知乎问题的时候,我会着重看三个层面的用户行为:有多少人回答了这个问题。回答得越多,说明贡献的经验、讨论的角度足够丰富,你能听到多元化的声音;有多少人关注这个问题。关注人数越多,说明大伙对这个问题本身很感兴趣;有多少人赞了答案。赞的人越多,说明回答的质量越高,或者这个话题受众面广;当我从这三个角度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64%有64%的问题是没人回答、没人关注、没人点赞的「三无问题」,看来你的提问要想得到别人的回应,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4-40-38平均来看,每个问题有4个 回答、40人次首屏点赞、38人次关注64%超级80-20法则关注人数top1%的问题,它们关注的总人次占到全体关注人次的84%。首屏点赞数top1%的问题,它们的首屏点赞数占到全体点赞的74%。你只要看极少(1%,甚至更少)的问题,知乎的精华内容那就基本拿到了。难怪每年知乎都会出3000问系列。想知道用户最关注什么话题么?关注人次占比超过1%的话题如下:话题关注人次占比 生活 6.1% 文学 4.4% 调查类问题 4.2% 设计 4.2% 学习 3.3% 心理学 3.2% 人际交往 2.4% 两性关系 2.2% 社会 2.2% 健康 2.2% 教育 1.9% X 是种怎样的体验 1.7% 美食 1.4% 历史 1.3% 恋爱 1.3% 创业 1.2% 市场营销 1.1% 情感 1.1% 生活常识 1.0% 互联网 1.0%大家关注的类型就比较分散,没有了前面那种80-20法则的现象,说明大家的生活还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嘛。我最想做的分析,是把回答数、点赞数、关注数综合起来,挑出有多元化讨论、回答质量高又符合大众口味的问题挑出来,供大家一起使用。我把这种问题叫做2k-1k-50问题,既2千个赞、1千人关注、50个答案。这类问题占全部知乎问题的0.2%,可谓精华中的精华。可惜这种分析只有在全量数据爬完以后才能进行展示,所以只能再等等了。我先释放一些目前爬到的这类精华问题给大家看看(微信不能搞外部链接,只能把地址附在后面了)。等到全量数据出来,我再放一次2k-1k-50问题给大家当福利:臭不要脸的自我介绍我叫黎晨,英文名LC,是我中文拼音的简称,跟LV并无关系;性别男,遵纪守法,无不良前科。我的很多朋友都说我是「死变态」。所以我经常宅在家里不出去祸害社会。为此,我向政府申请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奖励,但还没有获得任何回复;00年开始接触互联网,可是很年轻。在互联网牛市造福浪潮中连小小的牛尾巴都没沾到,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我公众号的所有文章均为无版权声明。无须征求本人意见,可以随意修改转载。如果觉得文章还行,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黎小晨想太多」","updated":"T12:48:4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likeCount":7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0:48:44+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c0c2fd8e08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77},"":{"title":"好了,你终于可以放弃速读了","author":"zazen","content":"我以前看过不少关于「速读」的文章和书。看到里面说得这么好,自己也就想学习这项神迹。人长得丑嘛,就得多读书。可能是自己不努力,也可能是自己禀赋低,反正总是看不到自己在速度上面有一点进步,好受挫啊。最近在coursera学习的时候,Scott提供了一篇文章,终于把快速阅读这事给结了。Scott曾经是一个沉迷于速读的爱好者,很多年前就达到900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然后写下了一篇「Double Your Reading Rate」的文章,广受好评。这激励着他在速度领域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去寻找提升速度的科学方法。然后,他被自己的研究打脸了。于是就有了这篇「I Was Wrong About Speed Reading: Here are the Facts」文章()。他从解剖学说到神经科学,从统计学说到认知科学,洋洋洒洒一大堆,分析了速读是多么不靠谱。有兴趣的话可以读原文,我就浓缩一下好了。在不牺牲文章理解的前提下,每分钟500字(统计基于英语)的阅读速度是正常人类的极限;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平均阅读速度是200-400字每分钟(美国数据),所以理论上提升阅读速度还是有空间的;对你读的内容不熟悉,你就得放慢速度去保证理解;如果你对读的内容驾轻就熟,就可以加快速度了;心里默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加快速度其实是加快你默读的速度(而不是禁止默读,以前老师教的又错了);阅读的时候用手或者笔指示内容,没什么用处;在精读前跳着略读,能帮助你理解;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对词语的熟悉度越高、越能提升理解和速度。然后改善词语熟悉度的有效方法,就是多读书,读挑战你理解力的书;在阅读前定一个读这段内容的目标,能帮助你理解;阅读完之后,用自己的理解复述出来,能加深理解、让大脑长期记忆这些事情;而对文字加粗标记,则对长期记忆没有什么帮助;我正在学习coursera的learning how to learning课程,里面有不少「颠覆我以往认知」的东西。待我一一写下来。^_^臭不要脸的自我介绍我叫黎晨,英文名LC,是我中文拼音的简称,跟LV并无关系;性别男,遵纪守法,无不良前科。我的很多朋友都说我是「死变态」。所以我经常宅在家里不出去祸害社会。为此,我向政府申请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奖励,但还没有获得任何回复;00年开始接触互联网,可是很年轻。在互联网牛市造福浪潮中连小小的牛尾巴都没沾到,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我公众号的所有文章均为无版权声明。无须征求本人意见,可以随意修改转载。如果觉得文章还行,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黎小晨想太多」/r/L0gDG4PE3t6hrcd49x09 (二维码自动识别)","updated":"T03:26:1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8,"likeCount":2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1:26:1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a59cec9ed2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8,"likesCount":20},"":{"title":"用机器学习判定红楼梦后40回是否曹雪芹所写","author":"zazen","content":"更新:评论里有不少同学从严谨、科学的角度提供了很多意见,非常感谢。然后我补充说明一下:1.我的主业是产品运营,这是我在coursera学习machine learning课程以后、拿来练手的题目,所以从严谨的角度来看,一定有很多问题;2.已经有无数前辈用这种方法或类似方法研究过,我肯定不是原创(别怂恿我搞科研);3.非专业同学从零开始学习machine learning课程并且小露一手,是完全可能的,互勉;===================================================前几天灯神给我发了一篇文章,讲的是用机器学习的方式来判定红楼梦后40回到底是不是曹雪芹写的。我这段时间也在自学Andrew Ng的机器学习课程,还差4周就能完成课程了。计算机是一个很强调learning by doing的学科,于是我也来「学以致用」,用刚学到的SVM算法来分析下雪芹老师到底有没有写后面的40回。作为一个从没看过红楼梦的人,我的大致思路是这样的:受到全职猎人里蚁王破解会长无敌招数的启发,每个人的写作都有些小习惯,虽然文章前后说的内容会有差别,但是这些用词的小习惯不容易改变;用开源的分词工具把全书分词(python的jieba分词),然后统计词频。把出现频次超过100次的词语找出来,人工去掉一些可能因为文章内容造成前后出现不一致的人名、地名;然后每一章按照2中的词频表,看这一章中出现这些词语的频次;前80回、后40回各选15回作为机器学习的数据,让机器学习这些章节的用词特点,然后推算其他章节的用词特点是属于前80回呢、还是后40回;如果机器根据这些用词特征推算的是否属于后40回的结果跟实际的结果吻合,那么就说明后40回的写作风格跟前80回有很大不同,很可能是两个人写的;好了,下面我尽量少涉及数学跟编程的知识,来一步步解读机器学习是怎么完成这个问题的。生成全书的词频表我截取了其中一段的词频表。像宝二爷、黛玉笑这种涉及人物的词语,可能前面戏份多、后面戏份少,所以就不选它们作为用词习惯的特征,而像忽然、故、只要、可不是这种承接性质的碎词,就不太容易会受情节的影响,所以适合选出来作为用词习惯的特征。最终,我按照出现从多到少排序,选择了278个词作为机器学习的用词习惯。将120回的词频进行统计接下来我把每一回出现这278个词的频次统计出来,得到我们给机器学习的样本。这个样本的样子大概是这样的:比如以B行2列举例,说明在第一回里面「道」这个动词,出现了36次。通常我们在进行复杂的事情前,喜欢先简化问题,或者给自己一些直观的图表,以便了解问题。机器学习也是一样的。我尝试着在图上把前80回和后40回习惯用词出现的频次画出来。以第一回为例,x1坐标代表「道」出现多少次,x2坐标代表「说」出现多少次,x3坐标代表「也」出现多少次......x280坐标代表「则」出现多少次。什么?超过三维了,那人类的大脑可是没办法理解的啊。没关系,当我们用灯光照射一个立体的图时,平面会有它的影子。这个影子虽然没有立体图的信息这么丰富,不过我们看影子还是可以猜出来大致的样子。对于高纬度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投影的方式来降低纬度。虽然信息损失了不少,不过能给我们一个直观的感受。这个是120个章节的用词习惯从278纬降到3维以后的图,红色+的点是前80回,蓝色o的点是后40回。从这个图可以直观地看到,确实在用词习惯上有明显的区别。就算我们没有机器学习工具的帮忙,也可以大胆猜测后40回是出自于另外一个人了。下面我们用机器学习来看精确一点的判断。机器学习通过课程我大致了解了SVM的原理和简化版问题的算法实现,不过对于复杂问题我还是没这个编码能力的。于是用python的scikit库来帮助我来完成这个预测。算法的步骤很简单,前80回、后40回各选15个来喂给机器学习它们的特点,然后把剩下的章节输入给机器,问它们属于前80还是后40。看out[44]的结果,代表了机器预测这120回的用词习惯到底属不属于后40回(0为不属于,1为属于)。如果你看不懂上面的代码,没关系。我告诉你结果好了。机器在学习以后告诉我,如果我把随便一章的用词习惯告诉它、但不告诉它到底是前80回还是后40回,那么机器有95%的把握能猜出它是不是后40回。至此,我们可以很有信心地判断它们的写作风格不同。那么,问题来了,会不会因为是情节的需要所以导致写作风格不同了呢?情节不同会造成用词习惯多大的差别?好吧,那我再来做一个旁证。我把另外一部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拿来分析,看看上部跟下部的用词习惯会不会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这个是三国演义的用词习惯缩到三维以后的图,红色+代表前60部的用词习惯,蓝色o代表后60部的用词习惯。你可能会说,虽然中间交叉的地方比较多,但是还是可以看出来是有区分的。可如果你比对一下跟红楼梦的图,你就会发现红楼梦的差别会明显得多。(红色+为红楼梦前80回/三国前60回,蓝色o红楼梦后40回/三国后60回)最后,用机器学习的方式来说,如果我把三国演义随便一章的用词习惯告诉它、但不告诉它到底是前60回还是后60回,那么机器有7成的把握猜对,这个准确度已经远远低于红楼梦的95%的预测水平。所以,我们用「三国演义」这个旁证来分析,即便是因为情节需要导致的用词习惯差别也不应该这么大。所以,我们就更有信心说曹老先生没有写后40回了。更多的机器学习有趣的玩法,我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尝试的。以上。臭不要脸的自我介绍我叫黎晨,英文名LC,是我中文拼音的简称,跟LV并无关系;性别男,遵纪守法,无不良前科。我的很多朋友都说我是「死变态」。所以我经常宅在家里不出去祸害社会。为此,我向政府申请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奖励,但还没有获得任何回复;00年开始接触互联网,可是很年轻。在互联网牛市造福浪潮中连小小的牛尾巴都没沾到,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我公众号的所有文章均为无版权声明。无须征求本人意见,可以随意修改转载。如果觉得文章还行,欢迎关注公众号「xiaochenxiangtaiduo」(小晨想太多的拼音)","updated":"T03:41:0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99,"likeCount":411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1:41:0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b74b8d7f4029ea5fcd94e92f481a659d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99,"likesCount":4117},"":{"title":"知乎精品2000问--上千万知乎提问淘出来的浓缩精华(1/4)","author":"zazen","content":"知乎精品2000问--上千万知乎提问淘出来的浓缩精华(1/4)作为知乎的粉丝,我一直想搞一个方法把知乎最有代表性的问题收集起来,在日后的碎片时间慢慢品读。当我在学习python爬虫的时候,爬取知乎精华问题正好可以作为课后练习题目。爬虫从序号第2千万到序号4千万问题开始爬取,我按照自己的运营经验来选取精华问题:超过50个答案,让你看到多元化价值观;首屏回答点赞数超过2k,回答的价值高;关注问题人数超过1k,这个问题问得好,大家还期待后续的回答;基于这个原则总共筛选出来2312条答案,分成4篇文章摘录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喜欢。","updated":"T11:49:0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90,"likeCount":400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9:49:02+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eaf4e39d8cabf0253ffebbf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90,"likesCount":4002},"":{"title":"知乎精品2000问--上千万知乎提问淘出来的浓缩精华(2/4)","author":"zazen","content":"知乎精品2000问--上千万知乎提问淘出来的浓缩精华(2/4)作为知乎的粉丝,我一直想搞一个方法把知乎最有代表性的问题收集起来,在日后的碎片时间慢慢品读。当我在学习python爬虫的时候,爬取知乎精华问题正好可以作为课后练习题目。爬虫从序号第2千万到序号4千万问题开始爬取,我按照自己的运营经验来选取精华问题:超过50个答案,让你看到多元化价值观;首屏回答点赞数超过2k,回答的价值高;关注问题人数超过1k,这个问题问得好,大家还期待后续的回答;基于这个原则总共筛选出来2312条答案,分成4篇文章摘录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喜欢。","updated":"T11:53:4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4,"likeCount":21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9:53:49+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eaf4e39d8cabf0253ffebbf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4,"likesCount":211},"":{"title":"知乎精品2000问--上千万知乎提问淘出来的浓缩精华(3/4)","author":"zazen","content":"知乎精品2000问--上千万知乎提问淘出来的浓缩精华(3/4)作为知乎的粉丝,我一直想搞一个方法把知乎最有代表性的问题收集起来,在日后的碎片时间慢慢品读。当我在学习python爬虫的时候,爬取知乎精华问题正好可以作为课后练习题目。爬虫从序号第2千万到序号4千万问题开始爬取,我按照自己的运营经验来选取精华问题:超过50个答案,让你看到多元化价值观;首屏回答点赞数超过2k,回答的价值高;关注问题人数超过1k,这个问题问得好,大家还期待后续的回答;基于这个原则总共筛选出来2312条答案,分成4篇文章摘录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喜欢。","updated":"T11:55:4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5,"likeCount":8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9:55:48+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eaf4e39d8cabf0253ffebbf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5,"likesCount":85},"":{"title":"知乎精品2000问--上千万知乎提问淘出来的浓缩精华(4/4)","author":"zazen","content":"知乎精品2000问--上千万知乎提问淘出来的浓缩精华(4/4)作为知乎的粉丝,我一直想搞一个方法把知乎最有代表性的问题收集起来,在日后的碎片时间慢慢品读。当我在学习python爬虫的时候,爬取知乎精华问题正好可以作为课后练习题目。爬虫从序号第2千万到序号4千万问题开始爬取,我按照自己的运营经验来选取精华问题:超过50个答案,让你看到多元化价值观;首屏回答点赞数超过2k,回答的价值高;关注问题人数超过1k,这个问题问得好,大家还期待后续的回答;基于这个原则总共筛选出来2312条答案,分成4篇文章摘录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喜欢。","updated":"T11:59:1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5,"likeCount":23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9:59:1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eaf4e39d8cabf0253ffebbf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5,"likesCount":235},"":{"title":"快速写好标题的9个步骤","author":"zazen","content":"搞运营的人都知道标题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标题能显著提升点击率,所以大家为了提升点击率时刻都在「编造」各种各样的标题。这种事情偶尔想想还行,经常这么搞下去人会被逼疯的。有时候为了想标题改标题,写来写去人都要吐了。今天我看到了一个不讲大原则、着重说方法论的写标题文章,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试着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出来,和各位共享。1.别把标题写作当成「写作文」不用太关注语法、句式、逻辑、文采这些我们高中语文老师强调的写作事项,标题有它自己的特性。2.把标题留在最后写很多人说在你写文案、设计页面的时候你应该先想好标题。我有不同的看法,不是说写先文案设计页面、完成以后再回来总结一个标题。这样你容易在繁琐的细节中跑偏,一开始得写个「标题」,但这个时候写的「标题」不是最后用的,比较粗糙、字数比较多。比如你做一个双11的促销活动,一开始只要写一个类似「一年一次的双11促销活动,年费五折只要99,一次性买2年再多送1年」就够了,它用于帮助你设计下面的文案和页面,等到最后你再重写它。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你尽快开始,别在一个10来个字的地方纠结半天,结果后面大量的工作无法开展。3.标题只要讨好20-35%主要用户就行了用户各种各样,以前我做活动的时候明明是说清楚了,还是有一些奇葩的用户做了奇葩的理解。于是我改来改去,文字越来越多,看的人也越来越没耐心。你想讨好所有人,吸引所有人,结果就是没人喜欢。比如,在双11的促销活动中,你就可以选定为这些人设计标题:对你的产品已经有了解的;已经对这类型产品有好感,愿意去尝试的;因为捡到便宜特别开心的;愿意把消息传播给其他人的;4.[重要!]描述最吸引用户的地方/独特价值主张标题就像跟用户推销说的一句话,写好它之前你需要了解:你自己独特的地方你用户最需要的东西步骤4是写好标题的核心,在标题写作里面你的大部分时间应该都花在这上面。我有一个帮助你完成这一步骤的表格,供参考:在我的例子中,功能点不只是那些产品上面的功能,像促销信息、精心设计的界面、极致的交互体验等用户能感知的都行都能作为「功能点」。把你能想到的功能点都填到上面的表格里,这个表格就是你提炼标题的基础信息了。5.写25个标题作为候选有了步骤4的信息以后,你就可以正式进入标题写作了。你可以把特点排列组合、用夸张手法、用简短有力的动词、用比喻等方式写标题,大胆地写,写足25个,先不用管它们是好是坏。如果你觉得写足25个很难,我提供写写作灵感:用同义词替换--比如「双11五折优惠」中的「优惠」,可以用「跳楼价」、「大减价」、「超级折扣」等替换;打比方做类比--还是上面那个意思,你可以打比方为「省下一次唱K钱,就能让你爽1年」;从你的用户描述那里偷师--收集用户平时对你产品的「妙语」,然后加以改造;从新闻稿公关稿那里偷师--收集职业写手专栏记者写关于你产品的「妙语」,然后加以改造;在标题里面加入数字--比如「3个双11买迅雷会员的理由」;玩幽默用标题写作方程式,一些常见的方程式比如:xxxx的秘密帮助你xxxx的方法鲜为人知的xxxx摆脱xxxx的方法解决xxxx的快速方法现在你也可以拥有xxxx(通常都是美好的东西)像xxxx一样做yyyy人人都应该知道的xxxx6.删除明显不适合的标题为了写足25个,你通常在会写一些滥竽充数的烂标题。但是这些烂标题并非没作用,有时候把它们写出来可以给你灵感,写出好的标题。到了这个步骤的时候,你就开始删除那些肯定不行的标题。又长又臭的、太短到很难理解的、耍小聪明骗点击的、用了难懂术语的、一眼看过去不能理解的,通通删掉。这个步骤结束以后,你可能会剩10个左右的备选。7.在真实页面中测试标题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在网页或者产品中测试看看标题的效果了。文字是不是太多、折行影不影响、字体大小颜色适不适合、跟整体的设计融不融合等等,都可以在实际情况下检验了。以前我经常跟团队同学说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的标题在低分辨率的时候折行了,既不美观重要的信息也被忽视了。所以在真实环境中的测试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步骤执行完成后,可能你会剩下5个左右的候选标题。8.创造条件进行AB测试如果你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完备的AB测试,看看哪个标题的转化率比较高(比如做cpc广告或者页游广告的时候)。如果条件不具备,或者只是一个很小的活动(比如公司内部活动)没必要这么麻烦,你也至少找3个朋友或者同事看看,咨询下他们的意见。因为做了这么多步骤,你对于这些标题说的东西太熟悉了。而这些标题都是给陌生人看的,所以你至少让几个不了解的路人看看,能不能理解你标题说的事情。删除不能理解的,留下好理解的。9.你自己定夺用哪个如果步骤8还剩个2、3个标题的话,你就自己拿主意选一个吧(选择焦虑症患者,请抛硬币或者用随机数决定)。如果你觉得这样的步骤有点多,请一定再看看步骤4「描述最吸引用户的地方/独特价值主张」,做了这一步的人,写的标题都不会太差哦。臭不要脸的自我介绍我叫黎晨,英文名LC,是我中文拼音的简称,跟LV并无关系;性别男,遵纪守法,无不良前科。我的很多朋友都说我是「死变态」。所以我经常宅在家里不出去祸害社会。为此,我向政府申请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奖励,但还没有获得任何回复;00年开始接触互联网,可是很年轻。在互联网牛市造福浪潮中连小小的牛尾巴都没沾到,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目前为止,公众号里的所有文章都是个人原创。所以我可以大方地说(假装大方)这里的文章均为无版权声明。无须征求本人意见,可以随意修改转载。(需要白名单转载请留言)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黎小晨想太多」,一起交流。","updated":"T11:15:3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0,"likeCount":2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9:15:3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953faefb00e82be1d2c2f9f75e6a582d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0,"likesCount":24},"":{"title":"如何做用户流程设计","author":"zazen","content":"在激烈的比赛中取胜的往往是那些把技能锻炼得更深刻的选手。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每天都要学得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因为学得更深可以让我们把潜力中那些看不到、感受不到但又极具创造力的部分挖掘出来---国际象棋大师&业余太极推手世界冠军,乔希o维茨金最近在Udacity学习老美的产品设计课程,我以为会吸收不少先进的产品理念,但只是一再强调那些我早就「看不起」的基本概念、基础注意事项。他们特别强调对于这些基本功的严格执行。就像一开头我引用国际象棋大师说的那句话一样,「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用户流程图的设计。流程图,我相信在互联网公司待过的同学再熟悉不过,产品会用到流程图、设计会用到流程图、开发测试也会用到流程图。在我工作的时候,没有做出过一次让设计/码农0疑问的流程图,我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产品/网站的视觉表现上,甚少思考流程里有什么改进空间,甚至有时候因为功能简单连流程图都懒得去想去弄了。这个课程里提到我们在产品设计开始时会犯的两个典型错误:1.PM因为旧版本不够时髦/好看,进行产品设计;2.PM用堆积木的方式来设计产品,比如LOGO放上边,登录模块右上角,界面采用左右布局等等。看了以后内心特别惭愧,自己就是这么干的。顺序错了。我们应该从「完成商业目标」和「帮助用户完成任务」开始,你希望用户来到这里干什么,他们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的操作才能最终完成你的任务,你怎么设计这些操作使得用户减少用户投降放弃的比例。设计不只是设计它长得漂不漂亮,更重要的是设计它好不好用。当我们设计一个页面/功能时,先从设计用户流程开始吧。时刻提醒自己的两件事情产品/项目目标是什么,这是你让一堆设计师程序猿加班加点围着你团团转的原因;用户目标是什么,他们有什么需求要满足;留意用户的来源用户从四面八方过来,质量参差不齐,对于产品和信息的了解程度也不同,设计流程的第一步就是为不同的客源设计流程(也许到后面你发现他们的流程都一样)。他们可能是:搜索引擎主动找过来的;你发布的广告骗过来的;被朋友圈微博吸引来的;正在使用你网站/产品发现的;... ...这些人各自「心怀鬼胎」,你得把他们的需求和你的诉求想办法匹配起来,提升转化率。举一个之前迅雷会员开通(但我们没做好的)的流程为例,我们的流程是:高速通道试用--&试用效果展示/会员介绍--&点击「开通会员」--&登录/注册--&支付页面--&完成支付、开通会员;这里我们思考得就不够勤快,没有针对不同用户设计流程,也不愿意给自己添麻烦。我随便举一下针对不同用户群改进思路:曾经是会员但现在没续费的,沿用上面流程,但在支付时候可以记住上次支付方式,或者是在支付时提供给老会员买年费的折扣;没有账号的用户,他可能只是想看看价格再决定买不买,但登录/注册的流程会挡掉一大部分人。提供用QQ登录的接口,或者是直接直接到支付页,在页面填写自己的邮箱/手机,支付完成给他们的邮箱/手机发送密码(当然涉及到已经有账号或者这个邮箱手机被注册了怎么办的逻辑分支);如果把流程图更细化、更多一点思考,我相信还能想到更多提升转化率的改进方法。一些改进用户流程的思考方法:用户来这里有什么需求?他们有什么问题要解决?(空虚寂寞孤独冷的夜晚怎么打发)他们为什么需要你提供的东西?(提供给他一段美好的个人时光)你的产品/服务对于他们最重要的特性是什么?(速度快?立即能看片?)用户有什么担心,他们犹豫什么?(太贵了,有没有效果?)什么信息能够帮助他们做决定?(3天无效退款)有什么情绪或者冲动能帮他们做决定?(精虫上脑)这些问题靠自己YY肯定是不够的,这就促使你要多跟用户交流了。交流的时候,你发现会有千奇百怪的用户,如果你为每一类人定制专门的流程,就算你不累死设计开发也会把你打得半死.这其中的取舍就依赖于你的判断了(要不然老板给你的工资是干啥用的啊)。「流程」里要有些啥?我自己以前画的用户流程,着重点是不同状态间的逻辑跳转。课程提供了另外一种方式提升可用性,我觉得非常赞。它将一个流程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面是「用户看到什么」,下面是「你要用户做什么」。比如:使用这种方式,可以让你专注于怎么提升用户的行动上。给其他同学看的时候可读性也更好(不像我之前的流程图,实际看的人没几个)。做的时候可能会比较痛苦,以往的流程只需要考虑状态之间的跳转就好,而这种方式增加了用户可见内容跟要用户行动的内容。但这种工作量的增加是值得的,我自己在做练习的时候,就会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最后的目标,这些信息是不是有助于提升用户的点击、哪些动作要简化哪些要增加。值得模仿的网站作者提供了两个在用户流程方面很不错的网站作为学习对象,一个是tastebuds.fm,一个是codecademy,都不需要翻墙就能直接访问。计算是花个5分钟浏览一下,也能给你带来不少的收获哦。臭不要脸的自我介绍我叫黎晨,英文名LC,是我中文拼音的简称,跟LV并无关系;性别男,遵纪守法,无不良前科。我的很多朋友都说我是「死变态」。所以我经常宅在家里不出去祸害社会。为此,我向政府申请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奖励,但还没有获得任何回复;00年开始接触互联网,可是很年轻。在互联网牛市造福浪潮中连小小的牛尾巴都没沾到,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目前为止,公众号里的所有文章都是个人原创。所以我可以大方地说(假装大方)这里的文章均为无版权声明。无须征求本人意见,可以随意修改转载。(需要白名单转载请留言)欢迎加我的公众号「黎小晨想太多」,一起交流。","updated":"T13:19:4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6,"likeCount":11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19:48+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db47876d8ceab4c9df1d4d5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6,"likesCount":110},"":{"title":"如何「极简」设计你的产品","author":"zazen","content":"这一篇文章,我尝试用很短的文字说一下我对极简设计的理解以及如何实践极简。极简是「刚刚好」有些产品设计是追求「简」了,他们认为极简的主要实践方法是「隐藏和删除多余信息」。这确实达到了视觉上的「极简」。不过设计并不是为了视觉进行设计,它是为方便人们使用去设计。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极简设计是「刚刚好」。为方便人们使用而减少。实践「刚刚好」的三个原则目的明确--不要一次性给用户过多选择;--最好二选一;--说大白话,别让大脑再翻译;过程清晰--清晰的过程指引(政府办事时不知道之后怎么搞是多么糟糕的体验);--提供有助于完成当前步骤的信息,多余的之后再说;--每个过程对于完成目的是有意义的,别搞多余的分支;一致性--与多数人的习惯保持一致,特立独行让人抓瞎;--与产品之前的设计元素一致,老鸟能不假思索操作;--特殊的设计,用于极少发生的情况;再浓缩一下,极简不等于少,极简是为了方便人们使用的「刚刚好」。目的明确、过程清晰、一致性是实践极简的三原则。欢迎加我的公众号「黎小晨想太多」交流产品运营心得,以上。","updated":"T09:15:3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likeCount":2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15:38+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6c13e8ab56b8b2ecb3dc5bd7a5bf715f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likesCount":21},"":{"title":"简单写作宣言--提升文字的可用性「设计」","author":"zazen","content":"当我们在说产品设计的可用性时,往往首先关注视觉设计和交互设计。但我最近体验几个产品跟网站时,却被它们的文字搞疯了。如果不是为了体验完整流程,我肯定仔细耐心反复读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文字是用户与app或网站交互的一个主要渠道。我们在视觉跟交互设计已经消耗了大量的脑力,所以分配给文字的精力自然就极少了。于是就出现一堆机器式的对话框,企业官腔口吻的文案,让人读了几次还要猜错意图的活动方案。那怎样在精力比较少的情况下,还能把文字的可用性「设计」做起来呢?一个超过15年的职业记者Tim Radford将自己的写作人生总结了25条「简单写作宣言」。我觉得其中不少经验是可以用于提升文字可用性设计的,于是结合自己的「简单翻译」出来。()简单写作的宣言当你开始写作的时候,读者就是你最重要的金主;你的东西可能会传到地球某个角落的狗蛋手中,他大概只有5秒的时间去读你写的东西;你写出来最重要的三句话,就是第一句话、第一句话、第一句话;简单的词语,清晰的观点,简短的句子要贯穿整篇文章;没有人会抱怨你把某些东西变得更容易理解了;写作之前的提醒:没人要读你写的这些废话,除非你是领导干部;假设读者不了解背景进行写作,但不要把读者当傻瓜;生活很复杂,观点也不是非黑即白,但你写的东西不能复杂;如果真实的问题像一盘缠绕在一起的意大利面,你的写作就是挑出一根面条给到读者;你的故事只有一个主线。如果你有能力处理多个故事,你得把它们重新串成一个更大的主线。可以穿插2个周边情节,但周边不能脱离主线;写作前用1、2句话概括你的主线,通常这句话就是你的开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写好开头,后面的写作就容易了;用词简单不是没水平的表现;可以搞个大条的标题或者傍上时事八卦。人人都爱读这些兴奋、刺激、幽默的东西;不知道一个词的用法就去查字典,问搜索引擎。特别是网络新词汇,别用错了还不知道(比如小米重新定义了一元硬币厚度的笑话,用硬币直径当硬币厚度);避开被人用烂的词;减少超长的、古怪的、生僻的词语和术语。特别是你把专业知识介绍给大众读者时,使用人能听得懂的词;大量阅读经典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在一些跟踪用户浏览屏幕时的视觉路径的测试中发现,文字通常是用户寻找的第一个目标。希望大家能在视觉跟交互设计以外,多腾出一些精力给到文字的「可用性设计」上。臭不要脸的自我介绍我叫黎晨,英文名LC,是我中文拼音的简称,跟LV并无关系;性别男,遵纪守法,无不良前科。我的很多朋友都说我是「死变态」。所以我经常宅在家里不出去祸害社会。为此,我向政府申请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奖励,但还没有获得任何回复;00年开始接触互联网,可是很年轻。在互联网牛市造福浪潮中连小小的牛尾巴都没有沾到,但我会继续努力的;目前为止,我专栏的所有文章都是个人原创。所以我可以大方地说(假装大方)这里的文章均为无版权声明。无须征求本人意见,可以随意修改转载;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黎小晨想太多(xiaochenxiangtaiduo,小晨想太多的拼音)","updated":"T05:34:3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1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3:34:36+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f45dfc377def60ac5a34f77e5528ddd7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10},"":{"title":"生活中的复利效应","author":"zazen","content":"-- [1] --关于复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关于储蓄和投资。如果我每年存1.2万(相当于每个月1千),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计算,过了70年以后,如果我还活着、我就会成为一个千万富翁。而整个过程中我真正存进去的钱只有1.2万*70=84万。存84万,就可以让你变成一个千万富翁,够可怕的了。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吴大哥,我的一个特别爱发鸡汤和反鸡汤的朋友,一直强调这是一个「骗局」。因为你要等太久太久的时间,而我们要的是现在、是在自己的青春年华有精气神享受的时候有钱花。要翻倍,要快。-- [2] --另外一个关于复利的心灵鸡汤,是这样的:假设现在自己的水平是1,每天进步1%或者退步1%,则1年后:每天进步1%的成果:1.01^365=37.78每天退步1%的后果:0.99^365=0.025这下差距太大了吧。每天看似不起眼的小进步或者小退步,假以时日,就会带来超乎想象的巨大变化(进步或者退步)。我们老同学或者老同事聚会,也就短短几年,有些人给你的冲击就是如此巨大。---[3]---复利公式:(1+x)^n复利告诉我们,持续不断地强化一件事,即便你的方向是对的,在很长的时间内可能都没有明显的效果;复利告诉我们,如果你长期地坚持下去,到了某个时间点以后,就可以躺着享受被动增长带来的「福利」;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到要想提升收益,取决于利率x和重复次数n。在金融领域,利率x的提升是很难的。这可是无数全世界头脑最聪明的一群人,想尽各种办法做的事情。而n其实就是时间,复利的天敌,根本没办法提升。可我们在生活领域的话,x跟n的提升就不一样了。-- [4] --最近刘公子跟我说他们公司的推广资源售价,他们粉丝5k的公众号一篇推广文章的售价是300。5k的粉丝多么?我看了下自己的,从1年多前开始写个人公众号。除了刚开始在自己朋友圈发发文、知乎专栏上同步一下内容以外,没做什么推广。一年下来,粉丝数也过了6k了。1.一开始的时候,我花很多时间写出来的文章,和别人随随便便写出来的文章,阅读量没什么区别。现在我的每篇文章也就1、2百阅读量;2.我每认真写一篇文章,写作水平就会提升一点点;3.我的每篇文章都会新增几十个粉丝;4.随着我写作水平的缓慢提升,被别人转载或者分享的文章也越来越多;5.这又能给我带来新的粉丝数;这样的循环一直持续下去,迟早会等到临界点。以1万粉丝作为临界点,如果我能更勤快一点,每周写5篇文章,那么在明年结束的时候,我就能突破1万的粉丝。无论是卖软文、靠打赏还是跟人吹牛逼,都能获得「复利」带来好处了。我努力做到这个程度,然后再看看到底有多少的「复利」收益。这个复利的模型中,利率x是写文章的质量,重复次数n是每周写文章的次数。-- [5] --晓琼姐看了我写的东西后,说「我一点都不像学数学的理科生」。学习与不学习的人,今天和昨天看来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个月和下个月,看来也是没啥变化。今年和明年看来的差距,虽然有一点但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放大到5年来看的时候,那就是巨大分野。我大概在大四无聊的时候开始写博客,中间断断续续,也没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即便是这种程度的努力,都会让晓琼姐产生「我是文科生」的错觉。不要高估你一年能做成的事,也不要低估你五年能做成的事。我想,这就是比积累财富更广阔的、生活中的复利效应吧。臭不要脸的自我介绍我叫黎晨,英文名LC,是我中文拼音的简称,跟LV并无关系;性别男,遵纪守法,无不良前科。我的很多朋友都说我是「死变态」。所以我经常宅在家里不出去祸害社会。为此,我向政府申请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奖励,但还没有获得任何回复;00年开始接触互联网,可是很年轻。在互联网牛市造福浪潮中连小小的牛尾巴都没沾到,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目前为止,公众号里的所有文章都是个人原创。所以我可以大方地说(假装大方)这里的文章均为无版权声明。无须征求本人意见,可以随意修改转载。(需要白名单转载请留言)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黎小晨想太多」。","updated":"T12:34:0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likeCount":1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0:34:02+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fe9a35de0f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likesCount":18},"":{"title":"机器学习鉴定《鬼吹灯1-4》是不是天下霸唱所写","author":"zazen","content":"不负责任的声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找个小课题来应用下机器学习的知识。文章内容既不中立,也不客观,更不实事求是。你们随便看看就好。-- [1] 引子 --鬼吹灯是一本我很喜欢的网络小说,它帮助我度过无数个空虚寂寞孤独冷的夜晚。不但文字看了一遍,后来被青雪故事出了有声书以后我还听了一遍。按照作者描述,鬼吹灯一共出了8本,写作时间是06年2月到08年2月。虽然我们都知道一个系列开头精彩、后面烂尾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可鬼吹灯前四部跟后四部的差距也太大了吧。鬼吹灯1(前四部)的发生在知青大时代中。那是一个蔑视一切牛鬼蛇神的时代,而各种诡异的神秘事件又发生在军队中,最不信邪的一帮人遇到了邪乎事,到底怎么办?连我老妈读了以后,也问我「粽子」到底有没有(作者说这个完全是他创造的名词啦)。而鬼吹灯后四本的时候,整个风格就变掉了。于是就有一堆网友质疑一个没经历过知青的年轻人怎么写得如此生动,后面又出来说前四部其实是一个知青老教师写的。对于写作「抄袭」这事,似乎有一种叫做「文体学」的研究来解决。它的思路是一个人的写作内容会经常 改变,但不经意间养成的小习惯是不太会变的。这个不经意的小习惯,就是对于副词、助词、介词的使用。我们只要分析天下霸唱在副词、助词、介词使用的特点,就可以找到鬼吹灯前后四部是不是一个人写的了。这件事恰好是机器学习擅长的。-- [2] 工作流 --对于这种比较复杂的工作,实现设定一个工作流有助于自己在陷进去解决细节的时候,不至于迷失了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向。我的工作流是这样的:收集鬼吹灯的txt版本,作为机器学习的基础素材;选取汉语词典收录的常见助词、副词、介词,作为特征词;由于这次找到的特征词都是单字,我就不用分词,直接算天下霸唱文章出现这些单字的频次;计算每N万字的鬼吹灯片段出现特征字的次数,作为样本x[i](经过几次试验,N选为1万字);将样本x[i]用PCA方法降到二维画图,直观感受自己的假设到底合不合理,调整N万字的大小和特征词的选择(降维仅用于画图,不参与模型预测);将x[i]标准化,减少异常值;随机选70%的数据进行机器学习建模(用LogisticRegression方法);用剩下的30%数据进行预测,看准确性;好了,下面正式开始。-- [3]
选取特征词 --一开始我认为老知青用字的广度可能没有现代人这么多。于是我用过最常见的500个汉字、2500个汉字、次常用的1000个汉字来做特征,降维后画出来的图效果并不好。说明大家的用词广度上没有太大区别。后来分别用了常用助词、介词、副词降维来作图,区分读已经比较高了。考虑到这点数据量处理的性能不是问题,我就将助词+介词+副词总共655个特征一起使用了。乃乌乍了一万无不专业东且世两习也乱举公共其具勿匆决况净历分初刚划列则别刬剩兀允光先兜亏互亘亟匪匿阳阴阿除陡险都隐兹兼几凡即却再罔力加务动劣勤从会...(总共655个字)...比照较方爿暨拿替望朝爰直由率被用繇齐至管自起趁践跟-- [4]
计算词频 --接下来是比较磨人的分块、统计词频、标准化工作。这块是体力活,写代码熟练的人就很快。像我这种很久没写,然后边查用法边试验的人,就得花上一段时间处理数据了。据一些前辈反馈,数据的清洗、处理、标准化在现实工作中其实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最后bingo的那一下拟合其实并没花多久。前戏长,高潮短。世间很多事情道理都是相通的。-- [5] PCA降维画图 --将数据降到2维以后,用散点图画出来鬼吹灯1-4(性感蓝)和鬼吹灯5-8(鸡屎黄),在副词、介词、助词的使用习惯中是怎样的。虽然降维损失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可以看到前4部跟后4部是有比较明显区分的。特别提醒的是:菱形◆图示的点是第五部作品「黄皮子坟」。这部作品用词特征似乎是由一个习惯转到另一个习惯的过渡期。这个猜测在后面的模型调整中会用到,现在先不展开。-- [6] 机器学习&结果分析 --随机挑选70%的数据进行机器学习,然后用30%的数据来检查我们的结果。然后我们把预测的结果打印出来,看看到底是怎样的结果:我把数据按照统计人习惯的方式整理一下,方便阅读:用通俗一点的语言来解读,就是你随便给我一段鬼吹灯的片段,这个被训练过后的机器有80%的把握能判断出来这个片段是属于前4部还是后4部的。厉害了吧。这个结果其实已经能说明鬼吹灯前4部和后4部的写作特征上发生了明显变化,按照文体学的理论,不大可能是一个人了。但是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还记得我们在看散点图的时候看到鬼吹灯第五部「黄皮子坟」的写作特征其实更像前四部么?如果我们把「黄皮子坟」归类到前4部进行机器学习的训练,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7] 将黄皮子坟调整后的建模结果 --「黄皮子坟」划归前4部的散点图,可以看到黄蓝的界限更明显。「黄皮子坟」归到前四部以后,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结果出现:如果你把前5部的一个片段随机给到机器,然后让机器去猜它到底是前5部还是后3部,机器100%地猜对了!用统计学的指标来看,机器已经非常确信地判断鬼吹灯的写作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天下霸唱的鬼吹灯1-4甚至5的很大一部分,应该是另外一个人所做了。可是有人会说,你不给人家因为文章内容需要所以变了习惯啊?助词、介词、副词的使用习惯是比较难改变的,况且天下霸唱自己说这8本书是在2年写完的。习惯在短时间内就更难改了;我们拿天下霸唱写的另外一部长篇小说《谜踪之国》来看看它的写作特征图,你就明白习惯其实并没有多少变化;谜踪之国为红色,按照相同方式处理以后,绿黄之间有一定的交叉,但是跟蓝样本的界线非常明显。(如果你是红绿色盲的话,也许会不太容易分辨)-- [8] --至此,机器学习的结果已经给了我们很强的「旁证」,告诉我们鬼吹灯前4部跟后4部的作者不太可能是一个人。要不就是前4部是天下霸唱写,后面的作品是出了名以后找人代笔。要不就是前面是那个新闻老知青写的、天下霸唱润色,后面的作品才是霸唱本人的真迹。不管怎样,总算完成了这次工作。吁,长吸一口气,结束。臭不要脸的自我介绍我叫黎晨,英文名LC,是我中文拼音的简称,跟LV并无关系;性别男,遵纪守法,无不良前科。我的很多朋友都说我是「死变态」。所以我经常宅在家里不出去祸害社会。为此,我向政府申请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奖励,但还没有获得任何回复;00年开始接触互联网,可是很年轻。在互联网牛市造福浪潮中连小小的牛尾巴都没沾到,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目前为止,公众号里的所有文章都是个人原创。所以我可以大方地说(假装大方)这里的文章均为无版权声明。无须征求本人意见,可以随意修改转载。(需要白名单转载请留言)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黎小晨想太多」(xiaochenxiangtaiduo,小晨想太多的拼音)","updated":"T10:24:4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90,"likeCount":217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24:47+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191dfcc89e7f461f9dda712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90,"likesCount":2173},"":{"title":"成熟项目生存之道","author":"zazen","content":"--- [1] 高考作文的生存之道 ---作为一个以升学率为最重要标准的学校,我们从高一开始语文老师就开始进行高考作文训练。语文里面,作文一项就占50分(总分150),而且短时间内想提升的难度比较大,于是老师大概每半个月就会进行一次限时写作测验。大致的流程是老师先选一道高考或者名校模拟考作文题,然后解读这个题目怎么切题,能从哪几个方向入手去写,再读一篇写得好的范文给大家。这些规定动作完成后,就开始让大家堂上写作。题目有时候会是之前讲过的,有时候会是类似风格的。刚开始的时候,我写作的主要思路是「新」。逼着自己去想别人可能发现不了的角度,去想老师没说过的角度,去想「嗯,一看就有我自己风格特色的」作文。这种「新」,让我在老师打分上占了很多便宜。刚开始的几次作文,都顺利拿到了40-45分的水平。我想,这个项目应该可以成为我的优势拿分题目了。不过想新是有瓶颈的。随着老师布置的作业越来越频繁,我发现自己写不出什么「新」东西了。又或者有时候的「新」,只得到了30几的及格水平。原本我认为优势的项目变得不稳了。怎么办?--- [2] 迅雷会员的生存之道 ---我开始留意老师在解释评分标准,开始留意那些写得比较好的优秀范文。当你的写作用一堆华丽的词汇、排比对仗、大量的例子、引经据典显得特别「有文采」的时候,通常都会得到比较高的打分。我要保证自己的优势项目能拿到45左右的基本分数,保证每次的随堂测验分数都比较稳定,于是我慢慢开始把作文风格往「有文采」上靠。摘抄一大段一大段有文采的范文,临考之前反复读几遍,有时候还会背下来。这样我不再选择刁钻的「新角度」去写作,就选大众主流是个人都能想得到的方向进入,保证不离题,然后用一系列实现准备好的「有文采」的句子填充进去。虽然这种作文毫无思想可言,满篇都是漂亮的废话,但是它分数高啊。经过一整个学期的试验,我的作文已经相当稳定在44-47之间了。我没能力也不去追求49、50的高分,安安心心地拿自己的基本分,鬼才管它写的东西有没有用。可是,这一点都「不好玩」。如果高中是6年的话,我估计自己的思想真的就像「老八股」一样顽固得丝毫不会变通了吧。我们刚开始做付费服务迅雷会员时,一上来就抄了QQ会员的红名、去广告、经验值加速,先搭了个我们要收费的架子。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项目组都在想我们能给用户提供什么东西,我们会员的创新点在哪里,我们能提供哪些免费版还没有或者没解决好的「新功能」。针对冷门资源下载慢,p2p不稳定,老的小电影可能都没人做源了,我们做了离线下载。然后又在此基础上去想怎么提升用户的速度,怎么主动采集想在用户前面,怎么在资源下好之后通知到用户,怎么提升秒下率让用户吃惊,怎么能低成本地将用户下的东西全部保存下来,等等。针对视频文件、用户想提前预览是不是枪版标题党、只是拖动观看的小电影,做了云播。然后又在此基础上,增加拖动、增加快捷键、增加截图预览、增加本地字幕上传、跟云端的字幕库打通自动匹配、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字幕,等等。针对免费版迅雷各种部门都在上面要推广导致臃肿不堪,出了只为付费用户服务的尊享版客户端。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只把付费服务集成好、加速体验保证好。当然,想新功能也会有很多失败。我们期间出了随身盘但技术不稳定,出了狗狗空间但没社交运营能力,出了快传但成本扛不住,出了......不过,随着迅雷会员成为公司60%的收入来源,90%的利润来源以后,会员已经从几个人随便折腾,变成公司的明星项目了。我们想尝试做的一些试验,开始有财务同学来核算成本收益了,老板们开始跟我说「有什么策略变动要组织开会讨论」了。老板把年收入目标布置下来,我们就开始计算没有额外增量的话,基本收入能到多少,缺口怎么补,哪些可以通过拆分功能涨价让新用户买单来实现,哪些通过商务的攻关让别人采购会员实现,哪些通过流量变现然后以采购会员的方式实现,哪些通过花钱买礼品抽奖返现的方式实现,......我们也可以通过想新功能、新点子来让更多人付费,但是它有风险,万一这个功能没人喜欢、万一这个功能我们没做出来、万一这个开发时间3、5个月都没完成呢?而我们通过上面的分解,各人把守一条线,完成90%的收入目标是稳稳的,过程在看技术或者产品或者新勾搭的合作伙伴有什么别招,那一年的收入就妥了。公司要收入,老板要确保稳定,我们没能力也不去追求新功能带来的爆发式增长,安安心心地拿到基本收入,做一些小的新东西填补不太大的缺口。升职,加薪,年终奖,大家开开心心又一年。只是,这样的事情对我来说,不好玩了,不够酷了,没有趣了。就算付费用户没有慢慢抛弃,自己也会变得思维僵化跟不上时代了吧。臭不要脸的自我介绍我叫黎晨,英文名LC,是我中文拼音的简称,跟LV并无关系;性别男,遵纪守法,无不良前科。我的很多朋友都说我是「死变态」。所以我经常宅在家里不出去祸害社会。为此,我向政府申请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奖励,但还没有获得任何回复;00年开始接触互联网,可是很年轻。在互联网牛市造福浪潮中连小小的牛尾巴都没沾到,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我公众号的所有文章均为无版权声明。无须征求本人意见,可以随意修改转载。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黎小晨想太多」","updated":"T02:22:1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likeCount":1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22:1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3206aca37aad7c777348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likesCount":10},"":{"title":"怎样鉴赏黄色歌曲","author":"zazen","content":"以前跟我的那些狐朋狗友们提起我在迅雷工作,他们第一反应就是你每天的工作就是看各种小电影吧。屁!我这么淳朴的小朋友,每天的工作就是殚精竭虑想着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哪里有什么时间看那些小电影哟。就算是看,也是用审片后台去鉴别那些祸害祖国精壮少年的岛国文艺片嘛。可是,鉴别岛国文艺片听得倒是很多,鉴别「黄色歌曲」我今天可是第一次听说。而且还有一本书专门探讨这个问题,虽然是出版于1982年,但你别说,里面的不少观点还真是相当有真知灼见呢。我这就把一些有意思的观点分享给各位爷。有些人在谈到黄色歌曲时,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也有颜色么?原来,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有一些资产阶级报纸,为了赚钱,以登载色情、凶杀之类诲淫诲盗内容的新闻来招揽读者,其中有两家报纸竞相刊载表现这种内容的一套题名「黄色孩童」的连环画,于是人们就称这一类报纸为黄色报纸。表现这种内容的文艺,就被成为黄色文艺。同样,那些宣扬色情、淫秽、颓废的内容,腐蚀人们的心灵的音乐或歌曲,就被成为黄色音乐或黄色歌曲。所谓商品化,就是以赚钱为目的,一切都从如何能够赚钱出发。从资本家到作曲、表演等黄色歌曲的制作者们,他们考虑的不是要进行什么艺术创造,而是要制作成能成为畅销商品的东西。真正的艺术家追求的是高度的艺术价值,而商品化艺术的制作者们追求的是高度的「票房价值」。从这样的目的出发,只要有「票房价值」,什么色情、低级趣味的内容他们都可以给予表现。至于这样的东西对于人类的艺术的发展、进步究竟能有什么贡献,对社会、对人民是有益还是有害,他们是不管的。你看,现在出现的X时代1、小X代2、小时X3等烂片,就片面追求「票房价值」,什么低级趣味能挣钱就表现什么,这样的风气人家30年前就已经开始批判了。「岛国情歌」的这些歌曲,所反应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与我们社会主义的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建设四化的现实生活,与我们所追求的生活真理,应有的政治道德感情和精神面貌是全然异样的。以这样的歌曲为精神食粮,不仅不能帮助那些青年排除空虚,树立信心,反而会逐渐地将他们引诱到与社会脱节,游离于社会主义澎湃潮流之外的狭小的个人圈子里去。这与我们培养一代朝气蓬勃的革命青年的任务是相抵触的,于那些青年人的健康成长是有损无益的。他们需要的是健康、积极的音乐,不仅需要雄壮有力的进行曲,更需要柔和、轻快、美好的抒情歌曲。因此,我们抵制反动、黄色、下流歌曲的同时,应当努力满足他们对抒情歌曲的需求,而决不应是相反。说得多好啊,不只需要「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红歌,也需要「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抒情歌曲。「流行音乐」的一时泛滥是有它的复杂的社会原因的,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去解决它。对文化现象不能采用「堵塞」的办法,而只能采用「疏导」的办法。我们要用好的或者比较好的作品去取代那些不好的作品。大禹治水,堵不如疏。很多时候我们做产品也是,发现羊毛党用户挣你的蝇头小利,除了各种复杂措施堵,想想怎么疏导也是另一种解法。音乐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反映生活、改变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的。音乐的美是和真、善密切联系的......如果不提高自己对于音乐艺术的欣赏水平,辨别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单凭个人一时的爱好,那么如果个人一时的爱好是好的,不会发生不良结果;但是,如果个人一时的爱好是不好的,只是根据自己个人「喜爱」,听得多了,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渐变而发展到突变的飞跃,可能发生问题,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的。因为音乐是很能动人感情的,只要你听了某种音乐,你就免不了要受某种影响。听了好的音乐,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听了不好的音乐,要警惕受害!加强自我的修养很重要,多读读像「读者」啊、「知音」啊等人文类书籍,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就不会被百度的医疗广告和朋友圈的养生文、转运锦鲤等欺骗了。可能有人说,港澳的庸俗流行歌曲,在国内外有许多群众欢迎,就是「真理」所在,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始终认为社会效果是真正的实践结果......要推动社会发展而不是后退,要引导人民进步而不是倒退,要培养青少年的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不是要他们走上腐朽荒淫之歧路。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总是要从社会的效果来看,可能真理在少数人手里,也可能在多数人身上,人数的多少要与社会效果的好坏结合起来看,辩证来分析。妈蛋,以后有老板跟我说什么这个功能用户喜欢不能改或者这个功能很烂要干掉,我就用这段说得滴水不漏的话堵他嘴。何如君再来的歌词:「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这里虽然有「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之类的词句,但不是一首爱情歌曲,而是一首调情歌曲,不是艺术歌曲,而是商业歌曲,是有钱的舞客和卖笑的舞女的关系,是舞场中舞女劝客人喝酒时唱的。从社会关系本质上讲,舞女职业是一种血泪生活。有人说这首歌反映了及时行乐的思想,我看这不是一般的及时行乐,因为这里的「乐」是只有金钱才能买到的「乐」,是用金钱力量把女人的痛苦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的水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