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子上有小孔对住光能看到里边有佛像图片大全发光的图请问这是什么珠子

/gonglue/zhidao/tag/20273.htm 珠子装修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商品名称:
评价得分:
其他谈论话题
多品类齐全,轻松购物
快多仓直发,极速配送
好正品行货,精致服务
省天天低价,畅选无忧  这系列填补市面空白的译文阅读量总是不如介绍南红的高,其实那都是纸上谈兵,真正的知识获取需要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还不如开拓视野多了解未知世界。很多人为了怕上当买到假货不断进行观察比较,其实损失跟一个人将一生错付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现原形很伤人,但早比晚好,南红造假很快就现原形,不会让你伤重难愈的。从舍不得到不值得,经历了一个漫长黑暗的过程,它跟你真心相待的时间等长,从不可以到坦然接受,是无数次内心磨砺的结果,可以过去但不代表原谅,那不过是自欺欺人自我麻痹,一笑泯恩仇那要来世,因为今生还要带着你留下来的伤痛继续走下去。  言归正传。贯穿整个人类历史,最古老的首饰,珠子的历史令人充满好奇。国内珠子热,却无专业书籍梳理,专门买来原版书自己翻,自助者天助也,同时助人为乐。  本书具体章节包括:  起源;  文物:从新石器时代到罗马帝国;  欧洲:从古罗马晚期到文艺复兴时期;  祈祷珠;  伊斯兰世界;  欧洲扩张时期;  非洲;  远东:中国、韩国、日本;  印度;  中亚;  东南亚和南太平洋;  中南美洲;  北美;  特别的珠子:  琥珀和珍珠;  魔眼珠;  同时期的欧洲和北美。    这组由青金石、绿松石、玉髓、玛瑙、金珠组成的复杂珠串近日在阿富汗北部被发掘出土,确切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年。这套组珠在数量、形制、材质上与同时期出土的米索不达米亚文化风格一致,组珠尺寸范围在40-1英寸(一英寸=2.54厘米),因为在制造过程中珍贵原材料的大量损耗不可避免,使得它们直接与财富等值。项链底部中央的金质飞虫护身符有着苏美尔和古埃及文化的双重起源,它同时出现于乌尔及古埃及第十二王朝皇室墓葬的珠宝中(公元前年)。金飞虫:长1.5CM,私人藏品。    前言  珠子大约是人类最早拥有的耐久的装饰品,在已发掘的古代墓葬中总是位于主人最常用的物品之列,由此可见它与拥有者之间的亲密关系。  过去正如现在一样,男人,女人,小孩,都喜欢用珠子来装饰自己。在部落文化中,某些特别的珠子甚至从出生被佩戴到死亡,并随之下葬伴随他们进入死后的世界。日常佩戴造成的磨损改变了珠子的外观,如果成为随葬品,时间越久腐蚀产生的影响将会更明显。然而,无论是佩戴还是入土,时间都会赋予这些珠子无与伦比的美丽,当人们看到这些珠子的时候,都情不自禁会猜测它们最早的主人是谁,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时空变迁才来到现在被发现的地方。  
楼主发言:38次 发图: | 更多
    无论是做为珠宝还是服装配饰,除了可佩戴的实用性之外,珠子还具有收藏品令人向往的特性:耐久、便携,无限变化的可能性,在当今市场上拥有与它最初起源时的文化内涵同等的价值。当你欣赏并触摸它们的时候,这些形状、颜色与材质迥异的珠子几乎是强迫人们去分类并区别对待。  珠子是如此地吸引人,以至人们屡屡问及这些常见问题:何时何地,人们如何与这些珠子相遇?一系列谜团等待解答:它们的历史,工艺,文化内涵,经济角色,以及装饰用途等等都是人们渴望破解的信息。即使是看上去最普通不过的珠子兴许都经历过漫长的跋涉,见证过不同的人类文明。例如18-19世纪,许多玻璃珠从威尼斯的工厂运往非洲,它们在最终抵达部落首领之前已几经易手。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它们又被卖给珠子交易商回流欧洲。它们常被看做是有价值的个人装饰物,在社会经济与文化状况发生改变时流向新的、有欣赏力的市场,包括博物馆或私人藏家的怀抱。    它是每种文化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常被看做是“文化的微小变化”体现者,常被用来确定地区,标示商业、技术、文化的发达程度,珠子正被不同领域的学者跨界研究,研究珠子的专家常常是无师自通。  珠子的研究者们只关注于手工艺,而不关心它的起源。然而就像民族学家一样,研究珠子就必须收集不同领域的各种信息,不仅要像一个通才无所不晓,还要经常面对没有文字记载的制作材料。有些珠子还是战利品,对于人种学的研究价值就从它最初的文化内涵中被剥离了。另外,珠子的爱好者也是传教士,他们努力启蒙那些对珠子的美一无所知,对赋予这种美丽令人着迷的历史一无所知的人们。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本详细讲述珠子各方面故事的综合性书籍,这本书凝聚了作者五年来挚爱与挫折的结晶,包括全世界35家博物馆以及难以胜数私人间的合作,覆盖世界上盛产珠子的所有产地,大量图片包含了珠子产生的时间线,超过两千份样本按编年和地理位置进行展示。这一杰作以前从未有人尝试,无论是对个人还是专门的研究者都有不可多得的价值。考虑到这一领域的广大和相关信息不断涌现,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引起世界各地读者的讨论并反馈。她鼓励评论和指正,并将在新版中加以改进。  这本书不仅是有关珠子在古代装饰中的历史,还包括在当代首饰中令人振奋的复兴。今天,珠子被赋予全新的活力,它融入当代审美情趣,体现出新的艺术性和工艺技法。正如在众多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原本普通的材质正被手工艺人及艺术家打造出非同寻常的效果。  
  起源    图3:这是目前已知欧洲最古老的饰物,旧石器早期皂石或滑石制成的坠饰。公元前36000年,法国。长5.5CM。  图2:同一地点发现的琥珀坠饰,长3.75CM,年代为公元前34000年,这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琥珀饰品。同时还发现了生产加工的遗址,大块的琥珀原石。这些琥珀都是从比利牛斯山的沿海地区获得。    图7:半透明的箭石化石珠。一种兴盛于侏罗纪时期如今已灭绝的乌贼。年代在公元前38000年,长2CM。  250000万年前,当文明的曙光以简单的石制刀具在东非出现的时候,最早的珠子则与旧石器中期的人类有关。它们被发现于海法的卡梅尔山斯胡尔洞穴,大约在公元前180000年,即智人取代尼安德特人进化出更先进文明的时期。这里的珠子比最早的形象艺术品——猛犸牙雕还早75000年。就在斯胡尔洞穴附近还发现五颗公元前92000年的贝壳珠,靠里的一颗染上了红色赭石,并有佩戴过的痕迹。没有一颗贝壳带有人工凿孔,要么是自然孔洞,或是被掠食者的尖牙刺穿。然而在摩洛哥东部发掘的一组32颗公元前82000年的贝壳,却有部分存在着人工打孔的争议。  当人类历史过渡到旧石器早期(公元前年),正如考古学家所说,“旧石器时期的穴居人类精心挑选贝壳用来装饰,他们偏爱闪闪发光的白色和亮色贝壳,以非常吸引人的方式排列”。这些贝壳用来装饰而非食用,因为它们的个头很小(通常用来食用的贝类块头较大),以及非常明显的人工打孔痕迹。    当贝壳与现代人(晚期智人)起源的研究联系在一起时就显得特别有趣。据信至少在公元前十万年,智人在非洲开始进化并向世界其它地区迁徙,他们在公元38000年来到西欧,地中海东部是他们从北非迁徙至西亚和欧洲的一条可能路线,一些学者相信这一广袤时间与空间内广泛佩戴贝壳珠是一种象征性的交流形式——可能是最早的信息系统。另一些人则予以否定,他们认为珠子数量太少,而且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能显示出这是个有意识有组织的系统。  直到旧石器早期的欧洲与俄罗斯(公元前年),珠子才做为现代人的制品被大量发现。它们主要集中在西欧,地中海,中欧和俄罗斯等五个地区(乌克兰和西伯利亚中部)。证据表明,珠子的出现的确在35000年前文明的演变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社会机制的发展使得有组织的人们进入到一个由血缘、姻亲及大范围狩猎所需要的多重纽带的群体,这导致人类高密度聚居,在此背景下,可清楚识别的艺术体系——珠子诞生了。与智人同时出现的是象征手法的兴盛,其中最令人惊叹的表现形式是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著名的仪式岩画。    法国南部的一个岩洞是古代装饰品富矿,从事三十多年旧石器早期文化考古发掘研究的怀特博士强调,这一时期珠子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们被有系统地制作和使用,它们在形式和材质的选择上体现出高度发达的审美,以及作为象征性语言的装饰用途。装饰品材质之多——海贝、牙、赭石、琥珀、石头充满异国情调,这些来自异域的原材料只有通过上百英里的长途跋涉或物物交换才能得到,装饰品外观的改变充分证明它们就是用来满足视觉的需要,这些佩饰表达了一种社会身份的认同,例如成员关系,性别,年龄或军事地位。更复杂的珠子制作工艺发展于旧石器晚期,大约与欧洲最早的岩画和雕刻同时出现,穿孔的骨和象牙被打磨成明显的珠子形状,刻槽或穿孔。这一时期发现的重要的珠子都在捷克境内,这些珠子属于一个进行猛犸象狩猎的多元文化的社会,他们制造了大量的骨、石、牙制工具,一些珠子被雕刻成女性胸部或肢体的形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当时女性地位的重要。公元前235000年前最古老的陶器——陶土动物形象,也发掘于这一地区。  古珠反映了旧石器早期人类的智慧,他们制造出吸引人的形式与符号,提升了他们对付恶劣环境的能力。珠子是人们对于自身成就有意识的表达,也象征着人们对难以企及的生活必需品在精神上渴望获得帮助的需要。  马格达林时期文化诞生了一些最著名的岩画,同样以制作精美的珠子闻名。同一时期的俄罗斯珠子则被用于陪葬。在莫斯科郊外一个小男孩与一个小女孩的合葬墓里,“要么他们非常重要,要么23000年前的俄罗斯人对来世已有非常复杂的观念。一个是7-9岁的孩子,另一个12-13岁,并排头对头,从头到脚都穿戴了装饰有雕刻猛犸象牙珠的衣服,项链与戒指也是相同材质。”人类学家伯纳德坎贝尔如此写道。在另一处赭石覆盖的墓葬,一个大约60岁的男性被埋葬在“装满珠子的墓中,头带上饰有雕刻过的猛犸象牙和北极狐牙”。  在西伯利亚,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旧石器晚期珠子被发掘出来;堪察加半岛发现了公元前年的坠饰与缝缀在亡者衣物上的大量石珠,旧石器晚期的珠子在印度、中国、韩国也被陆续发现,材质有鸟骨、贝壳,中国周口店洞穴里还出土了抛光并打孔的石珠。在恶魔巢穴,澳洲西南部的一个小石灰岩洞,发现了三颗公元前年袋鼠骨制成的珠子,它们有着圆形的边缘,并用直径不到一毫米的袋鼠肌腱来穿系。
  在美洲,唯一与欧洲和亚洲同时期的旧石器早期珠子是一颗发现于内华达州,制作于公元前12000年的方解石珠子。这些大范围的证据表明,在年前,有一场通过祭品及饰品进行象征性表达的大爆发,其中包括珠子。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生及制造文化产品能力的增长,与智人在世界各地出现同时,常常在原始栖息地不再宜居,更新更复杂的人类组织出现,这些都是人类对抗外界环境的成功策略。  当葬礼开始洒红色赭石并用食物和工具陪葬时,象征物的使用开始在祭礼和装饰中出现。关于来世的观念,人们在死后还会继续生活其中,需要在葬礼结束后还能保持完好的永久性的象征物。最早的陪葬品可能是易腐的效果和种子,但此后发现的都是更耐久的材料,如骨、贝、石头,并在其上进行人为处理,最终使得珠子成为这种标志性的象征。  早期智人极有可能使用化妆品(例如用红色的赭石做胭脂),佩戴数量众多的珠宝,包括缀有成排珠子的衣服,煤玉挂坠,象牙项链,多股线穿起来的打孔兽牙、椎骨和贝壳。珠子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早证据之一,它们既不能杀死野兽,也不能用来取暖,但却能以物质的形式表达出威望、高超的技艺,保护和美丽等种种概念。珠子是有意识地自我美化的结果,反映了现代人自我想像的能力,通过创造出相对独特、有价值和可展示的形式来提升自我形象。人类关注自身狩猎行为的效果对装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用动物身上的一部分做为装饰暗示着佩戴着感染了这个动物的勇气和力量,把它们绑在一起似乎是个最显而易见的解决办法,于是,他们想到了佩戴挂坠和珠子。  与佩戴单珠截然不同,用大量珠子装饰衣物(珠制品的前身)或将它们穿系在一起,发生得很早(至少公元前32000年)。可能这标志着更深更原始的信仰“多即是好”,如果一颗珠子可以提供对抗无论现实或想象中威胁的保护,或帮助个体在无法一一识别的庞大群体中获得身份地位的认同,那一条项链无疑可以起到十倍的作用。    为了能更方便地处理有机物原料如骨、鹿角、象牙这些狩猎的副产品,需要特殊工具——雕刻刀。它结实,有着锋利边缘或尖头,非常适合在其它材料上进行切、刻及造型。珠子的成型经历了切削、打磨到抛光,最后被利器打孔,最早的珠子是用易于穿孔相对较薄的贝壳或牙,早期文化出现大量碟形的珠子显示它们易于成型和穿孔。旧石器晚期金属磨料已用于鹅卵石、化石和其它坚硬材料的半旋转式钻孔。给较薄的石头钻孔可能还会用燧石配合手掌旋转的方式进行,对于更厚的石头就要用中空骨头和解玉砂进行弓钻,再后来,手工劳动者发明了一种对付更大石块的新技术:钻到一半以后从对面继续钻,直至中间会合。  虽然缺乏考古学的直接证据,最早选做珠子的材料可能来自于就地可得的种子、煤炭、贝壳和兽骨,实际上在印度的一个洞穴内,有证据显示制作珠子的材料存在贸易可能。公元前23000年,一个海贝制成的珠子在离产地至少367英里的地方被发现,在俄罗斯西部的一次考古发掘中,俄国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15000年前从400-500英里外运输而来的海贝和琥珀。公元前16000年,中国周口店洞穴中制成珠子的海贝距源头有数百英里之遥。  当气候变得温暖,季节性森林取代了冰川,中石器时期到来了。  中石器时期的人类有着完全不同的装饰风格,他们经常采用页岩和当地贝类为材料制作出更为简洁的珠饰。珠子是欧洲东南部旧石器渔猎部落与早期新石器农耕部落接触并进行商品交换的最早证据,海菊贝壳是欧洲最早通过贸易网络获得的商品,在随后兴起的新石器农耕文明中,使用异域材质做珠子和装饰盛行一时。    章节太多,将近四百页,一章章翻,略去啰嗦废话。前言中有一段还挺有意思,因为工艺水平的落后珠子最早的形制是管型和桶型,后来水平提高了开始出现球面,从此珠珠一统天下。为什么人类喜欢珠子,有精神学家分析是因为人类最早是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这个世界,婴儿最早看到的是妈妈的眼睛,它是珠面,给人以安全感;婴儿最早接触的是母亲的胸部,珠子的珠形类似胸部,在视觉与触觉上符合人潜藏的原始心理。不知是否真实,只觉得有趣。  滇红小筑,南京保山南红专卖,偶尔不务正业无偿做点翻译。  个人微信:dhxz2014
  古代文物:从新石器时期到罗马帝国(上)    大图:象牙贝与鹿骨珠制成女性胸部形状的项链,出自公元前年约旦河谷原住民之手,新石器时期珠制品的最早实物证据之一,长18CM。耶路撒冷以色列国家博物馆以色列文物部。  右边小图:绿色的石珠与坠饰。出土于法国勒旺东部,公元前年制作,正值人类由狩猎、采集生活向农耕过渡期间,各类绿色石头首次用来制作饰物,这表明绿色石头的出现与农业出现直接相关,它是多产的标志,寄托人们对于丰收的厚望,同时也保佑庄稼种植者幸福平安。这些蛇纹石或天河石最近的产地至少也有15公里。  公元前年的西亚处于新石器革命时期。正是在这段时间,人类首次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转向生产食物的定居生活——一个使人类从此定居的质的飞跃。村庄式的生活促进物质积累和贸易的产生,不仅如此,能够储存下多余食物也为手工艺的专业化赢得时间。  此时西亚目前已知至少有三个文明中心:土耳其,伊拉克和伊朗。现代最主要的几种农牧产品的野生原种——小麦、大麦、猪、羊,繁荣兴盛于土耳其南部和底格里斯河东北部,即今天的伊拉克和伊朗。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人类开始驯化和培育这些野生动植物,这一新石器时期革命一直传播到法国勒旺地区和希腊北部。  随着庄稼种植与饲养动物,村庄开始出现。当人们认识到多岩石的山丘不利于庄稼生长,逐渐把谷物引入低地的泛滥平原,那里土壤肥沃,但雨水稀少。随着灌溉系统的发明,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如今的叙利亚和伊拉克)、印度和埃及的河谷部落渐渐演化出高级的城邦社会。  定居的村庄生活是新石器时期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石头与砖块建成的住所成为最早的永久性建筑形式,手工技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由此展开对珠子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证明在迅速发展、农业密集型的地中海文明与西亚山地文明之间存在着长距离、大范围的贸易。地区资源的分布不均催生出庞大的商贸关系网络,它联结起不同社会,并刺激不同文明的手工艺品的交换。    稀少、耐久、易识别的原料在商业价值上易于划分,以之制成小巧、标准又便携的成品珠则是商人的最爱,早在公元前6500年左右,对异域和稀少原料的需求就促使西亚与地中海地区建立起自由交换的贸易网络。叙利亚曾发掘出用进口玛瑙制成的蝴蝶状珠子,以及用西奈绿松石和地中海玛瑙贝制成不同形状的珠子;在土耳其中部平原,世界上最早的城镇之一,发现了公元前6000年的地中海珊瑚珠;在地中海地区,新石器时期的塞浦路斯岛居民佩戴着从法国勒旺进口的玉髓珠。  到了公元前4000年,珠子和珠子原材料在贸易体系的复杂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青金石,一种美丽的蓝色石头,被赋予了丰富的护身符内涵,备受公元前7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人青睐。青金石是1500英里以外古代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的矿产,当苏美尔人碰上阿富汗产区无人管辖,或是商路要横跨崎岖的伊朗高原时,青金石的供给就由居住在高原中部独立的中间人完成。在这一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公元前年的成品、半成品珠,以及它们制作工具,从大量被浪费的青金石上可以判断,这里并不是一个专供苏美尔人的制珠中心,而是将青金石从无价值的石灰石中分离出来的中间站,然后青金石再以小块形式从伊朗装船运往美索不达米亚。这种中途对原材料的预处理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并充分展示出贸易对技术的促进。  希腊早期的迈锡尼人与波罗的海文明建立了贸易联系,他们用青铜器换来琥珀原料做珠子,当希腊人采用全新的材料与样式进行装饰时,也将工艺技术传播到欧洲其它较落后地区。最终,大量玻璃珠将随着古代腓尼基人和罗马人的航海文明被带往数千英里之外。  通过上述文物可以看出原材料交易比成品珠更频繁。在欧洲和西亚,由乡村构成的交易网络向城市输送奢侈品,手工艺人在有钱人的资助下聚集,使用最先进技术创造出最时髦的珠宝款式,这些制作精湛的珠宝再由先进文明流向落后文明。
  乌尔皇室墓葬中的珠子    11:公元前2500年,乌尔的苏美尔皇室墓地发掘出土的普阿比皇后的珠襦,由光玉髓、青金石、玛瑙、银和环环相扣的金珠串链而成,其中最长的一串36.2CM,世界上最古老、最精致的珠宝就来自于这个墓葬。  乌尔人墓地年代跨500年(公元前年)三个时期,每一阶段的珠饰都特色鲜明。普阿比皇后的珠子可上溯至公元前2500年,当时乌尔还是美索不达米亚最强大的城市国家。珠子原料主要有以下几种:光玉髓、青金石、玛瑙、金和银。乌尔人在制造珠子时锻造黄金的复杂工艺,以及对石头进行精准切割和抛光的高超技术,充分展示出工艺、技术及艺术经专业工匠之手如何突飞猛进。所有珠子材料都要进口,也证明统治者保护商道、境外结盟的强大力量。  自如穿梭于不同的文化景观,珠子风格化的观念与制作工艺一起在不同社会间传播。例如复杂的马赛克或千花玻璃工艺,马赛克玻璃珠发明于公元前15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或埃及,在古罗马时期经叙利亚和埃及人发扬光大,最终抵达斯堪的纳维亚。  从新石器时期村庄的出现到罗马帝国衰落的七、八千年里,西亚、埃及和地中海地区的人们一直保持着强大的政治、文化联系。权力中心时常更迭,城邦和帝国不断兴起和消亡,在鼎盛时期,每种文明都庇护着一个影响力波及周边的艺术中心。然而当一个城市的政治前景出现危机,手工艺人带着他们的个人风格、技艺和秘诀,自愿或被迫地也随之向其它城市迁徙。  新石器时期的西亚古珠  大多数新石器时期的珠子都可以就地取材,只有一些贝壳和黑曜石需要进口。当贸易还受限于实用器物的时候,西亚就已经开始使用安那托尼亚进口的黑曜石来制作珠子了。大部分进口的黑曜石被用来制成刀刃,只有生产刀具剩下的碎片才能用于制珠。这种黑色玻璃质的火山产物,耐久、稀有、装饰性强,正符合珠子制作的特质。公元前42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一个重要的北部贸易中心,包括绿松石、紫水晶、绿宝石、金等等丰富的奢侈品在这里交易,其中黄金来源于伊朗和安那托尼亚,绿松石来自伊朗,青金石来自阿富汗。  珠子在早期宗教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叙利亚东部,一个公元前3000年的庙宇遗址出土了十万多颗珠子,大部分是小粒碟状上过釉的费昂斯珠、滑石和贝壳,它们被嵌在寺庙基座的灰泥砖中,新石器时期的人们习惯用播洒珠子或把它们融入奠基的砖块中以向寺庙献祭,如同向土地播洒种子一样象征着繁荣和希望。  在新石器时期,几乎所有社会成员全年参与农业生产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然而冬季还是为农民从事手工艺劳动提供了一点闲暇时光。以后更为复杂的社会足以支撑一些脱离食物生产的纯手工业者,包括专业手工艺人。他们的出现是从新石器时期自治的当地村庄向着幅员辽阔、有着城镇和城市的地区性文明过渡的一个突出特点。
    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年间,建立在新兴农业基础上的三大文明发祥地: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印度河谷正在发展壮大。等级制度建立,上层社会为商人、祭司、军人和皇室贵族,社会财富被高度聚集。有一种特殊方式表现这一社会区别,它就是饰品的展示,其中包括珠子。事实上,珠子做为地位的象征,第一次等同甚至超越它的仪式或魔法功能,从此成为它在古代西亚、埃及和地中海地区最流行的文化主题。  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国王、祭司雇用全职的珠宝匠人,在他们的资助下制珠技术狂飙突进。一条项链带来的威望不仅在于工艺水平,还在于原材料的珍稀程度,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以及稀有矿物、金属和海产品,商路延伸到更广袤的地区,发展成为文化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埃及将其境内大部分自然资源用于制作珠子,美索不达米亚却没有合适的制珠材料,黄金可能来自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谷的安那托尼亚或伊朗,光玉髓和玛瑙来自印度和阿富汗,青金石也来自阿富汗。青金石,这种对于埃及珠宝至关重要的石头却并非产自其境内,而是经美索不达米亚至尼罗河三角洲。  公元前2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为苏美尔皇室制作珠宝的乌尔城邦制珠工艺已相当精湛,他们使用复杂的金器加工技术来制作金银丝制品,将黄金和青金石制成有凹槽的瓜珠,这些精湛的手工艺制品传播到较落后的西亚并进入安那托尼亚地区,珠宝匠人们再从这里获取制珠所需的黄金。苏美尔人的珠宝制作技术也传到了古希腊,不久后那里也出现了与之类似的金珠样式。实际上,现在大部分仍在使用的珠宝制作工艺都来自这些古代的苏美尔金匠。  公元前1600年,随着苏美尔帝国的消亡,由苏美尔金匠发展起来的高超技术传到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巴比伦的手工艺人手中。
  埃及    18:由光玉髓、长石、紫水晶、费昂斯珠、碧玉和象牙组成的护身符珠。埃及第一中王朝时期(公元前年)。护身符的重要地位贯穿整个古埃及历史,不同形状保护佩戴者在今生和来世遇到的不同情况。  紧随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出现的,是一个沿尼罗河建立起来的古代文明。古埃及王朝的经济与社会组织形式与苏美尔类似,然而因地理差异却产生出重要区别。埃及不像美索不达米亚,它有着清晰、易于防守的边界,此外埃及的交通大动脉——尼罗河畅通无阻,通过对人和货物的规范,统治者可通过强有力的手段进行掌控。埃及还拥有制造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大量稀有金属和矿物,这些元素使得埃及人的生活可以独立于周围影响之外,因此埃及的艺术和珠宝自然带有一种保护主义特征。与同时期西亚多变的装饰风格相比,古埃及早期珠宝风格和技术发展变化相对较少。然而,没有哪一种文明能用如此众多的材料制造出形式多样的珠制品。不仅做成项链,还缀在亚麻布和纸莎草反面做成带子,缝缀在围裙和凉鞋上。在新王朝时期(公元前年),图坦卡门国王(公元前1352年)墓中发现了大量种类繁多的珠制品,包括缀有花状珠饰的凉鞋,以及仪式所需的珠带和珠网,其中一些显示出是国王生前佩戴的物品。在古埃及晚期(公元前年),珠制品主要用于陪葬。    21:用光玉髓、青金石、长石、金珠,以及一朵盛开的莲花做平衡器(counterpoise?)的月亮胸饰。它是体现古埃及珠宝三个最基本形制——胸饰、珠链、平衡器——的代表作,将三者高度统一在一个设计里,甚至从平衡器垂下的珠子流苏都起到护身符的作用保护着佩戴者。这件杰作被佩戴在图坦卡门国王身上并随之一同葬入底比斯的墓穴中。埃及开罗博物馆。  在史前社会尚且有多元文化的碰撞,何况早已实现信息互联的今天。然而不沟通、壁垒高筑的情况依然大量存在,多做一点桥梁工作,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希望别人能为我做的事,如果没有人做那就自己来。不忘主业卖南红,没有经济来源理想如何高歌。
    25:荷鲁斯之眼。又被称做眼镜蛇之眼,流行于古王国时代到罗马时代的护身符标志,最早可上溯至公元前2495年第五王朝。虽然有大量不同的材质塑造出丰富主题,最基本的理念——代表无所不察伟大的隼头神荷鲁斯却永恒不变。  事实上,在古埃及,自前王朝时期到托勒密王朝人人都佩戴珠子。固然图坦卡门墓中出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著名埃及王室珠宝,在最简陋的平民墓葬中也发现了简单穿系的贝壳、石头和费昂斯珠。古埃及词汇中的“sha”意思是“幸运”,“sha-sha”则是“珠子”,这表明珠子被认为具有护身法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埃及会有将珠子铺满亡者全身的葬俗。埃及人相信用日常生活用品陪葬可以安享来世,选择什么样的珠子则取决于这个家庭的富裕程度。  正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不分男女都佩戴着珠子,并且按照神的形象来雕刻。虽然有种类繁多的宝石原料可供埃及人挑选(紫水晶在中王朝时期非常流行),人们仍旧钟情于某些特殊的金属与宝石,尤其是黄金、红玉髓、青金石和绿松石。宝石的颜色对于埃及珠宝商及其客户而言几乎都带有特定的护身符涵意,也由此决定了它受欢迎的程度。绿松石或长石象征土地的多产并被视为新生命的颜色;红玉髓代表血液的颜色,象征生命;至于青金石——“天堂之石”,则代表天空。中王国时期石榴石的流行大概得益于在此期间西奈矿的多产,在自然状态下,石榴石常以十二面的结晶体附着于母岩,之后会逐渐风化成圆形的宝石,以此加工成珠子易如反掌。流传下来的绘画和浮雕,常会看到手工作坊里宝石工匠和金匠在大珠宝商的监督下协同工作的情景。不同的原材料和工序根据不同技艺被分门别类,金匠、费昂斯珠制珠人、宝石切割工、穿珠工甚至玻璃工都分别有各自的行业组织,埃及中王国时代制珠艺术达到了古代巅峰水平。  埃及珠宝商常会将一块不透明的宝石分割成许多珠子组成色块,重复排列多股线串起的小粒彩宝。第四王朝时期(公元前年)开始流行一种宽大项圈,它通过隔珠使得多重项链得以恰如其分地悬垂,从中王国开始,这种项圈就成为服饰的一种重要特征,它令人过目不忘的尺寸和大量珍贵原料的铺张毫无疑问彰显出佩戴者的权力和威望。  古埃及人是这样看待隔珠的——放在珠串之间穿孔的棒状兽骨、象牙、包金的木珠、费昂斯、玻璃或金属——可以使珠子排列整齐的一种灵活多变的饰物。将隔珠融入项链整体设计的手法已被运用自如,最初只是作为配饰,后来变成专门精心制作的单品。埃及数量最多的珠子是费昂斯珠,它价格低廉,被认为是真正玻璃的前身。虽然由美索不达米亚或埃及人在公元前4000年发明,比埃及前王朝时期(公元前年)使用上釉的滑石珠年代更早,费昂斯珠仍是最早大规模人工制造出的材料,目的是用来模仿诸如绿松石和青金石之类的珍贵宝石。随着费昂斯珠工艺的发展,最终产生的玻璃珠满足了大众仿效富人佩戴宝石珠的需要。    23:以费昂斯珠制成仿矢车菊、枣子、莲子和花瓣的花环式项圈,常在宴会上做为向客人示好的礼物。这条项链是埃及阿玛那时期(公元前年)玻璃和费昂斯珠首饰精湛技艺的结晶,它体现出阿玛那时期艺术独特的同性恋与纵情享乐的文化特征,并显然受到外界突如其来的影响——多半要归功于克里特陷落之后逃往埃及的米诺斯艺术家。图坦卡门墓出土。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随着埃及第九王朝的结束(公元前1200年),玻璃制造技艺开始衰落。当新王国时期曙光初现,玻璃已近消失,直至公元前四世纪才在托勒密时代复兴。当亚历山大大帝建造亚历山大城这个国际贸易中心并制造出了史上最为精美的玻璃珠,玻璃生产终于重现荣光,并照耀着整个罗马时期。  印度河谷  公元前年,在印度河谷及其两岸支流繁荣着两大城市: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周围拱卫着众多小城邦。虽然这一文明在某些方面可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相媲美,然而农业和珠宝业几乎少有人了解它的历史发展与消亡。目前只能从乌尔和摩亨佐达罗出土的大量形状相同的蚀刻玉髓珠证明印度河谷文明与美索不达米亚之间存在接触,并且制造中心在印度河谷的哈拉帕市。     28:玛瑙、碧玉和玉髓珠。出土于阿富汗北部阿姆河传说中的阿姆河帝国。其中斜长方形和透镜状的玛瑙是这套首饰中品质最好的珠子,这些珠子几乎都可以在公元前年乌尔皇室墓中发现的手工艺品中找到对应物。  斜长方形珠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的安那托尼亚的休于古城。如此精美的玛瑙只在极少数考古遗址中被找到:乌尔,希萨尔(伊朗)和蒙迪加克(阿富汗)。  阿富汗  古代阿富汗是包括原石和精美宝石成品在内的主要产区,这与它正处在富产宝石矿的山区有关。国土为伊朗、印度、中国和俄罗斯所围绕,商路穿过阿富汗与这些国家相连,使之成为中西方之间物质、文化与战略的重要中介。历史低估了阿富汗作为珠制品工艺起源之一的重要性,而将其归为仅略高于原料产地的地位。那里发掘出土公元前年前的珠子,与乌尔的皇室墓地精美程度相当。鉴于在阿富汗当地发掘出土大量的珠制品,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它们就是当地原产。  阿富汗辉煌的制珠史终结于公元前1600年,与巴比伦帝国衰亡同步。随着南方的贸易需求减少,支撑制珠业的动机和经济基础也不复存在。     30:希腊东部埃伊纳岛出土右手握住胸部形状的珠子,公元前年米诺斯人制作,发现于一个岛上克里特人的墓葬。赤裸妇女手握胸部的形象在西亚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象征着生殖女神。在这串由同样形状和大小的黄金、红玉髓和青金石珠组成的项链中,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影响清晰可见。  克里特,迈锡尼和塞浦路斯  公元前2000年,西亚、埃及和地中海之间建立起了活跃的贸易往来。海运逐渐发展并取代了危险而昂贵的陆运。与谷物、锡、铜和宝石一起,艺术风格和技术知识也在不同文明之间传播。  在克里特岛,米诺斯的珠子显示出埃及和西亚文明的双重影响。颗粒化、金银丝工艺、冲压技术在公元前2000年由西亚带到克里特,并被熟练掌握融入米诺斯人的品味,米诺斯人由动植物形状获得的灵感也被演绎出许多独特的艺术创意。  公元前1400年,随着克里特首都克洛索斯的陷落,米诺斯的文化中心转移到希腊本土,这种文化变迁也清晰反映在迈锡尼人的珠子上。迈锡尼的考古发掘地点常常发现大量黄金、宝石、玻璃制成,类似克里特文化的挂坠和珠子。以风格鲜明的浅浮雕来表现植物与海洋生物的浮雕珠是米诺斯——迈锡尼珠宝中最富特色的饰物,这些珠子最早用纯金冲压而成,早期的浮雕玻璃珠可能与金珠等值,因为当时的玻璃是一种稀有的泊来品。随着迈锡尼文明的衰落(公元前1150年),只用玻璃来制造浮雕珠说明黄金供应的减少。  佩戴大量不同材质珠子的迈锡尼人是著名的航海家和商人,出现在公元前17世纪迈锡尼墓葬中的琥珀珠显示他们还跟波罗的海地区有贸易往来。琥珀的来源被证实来自丹麦的日德兰群岛,它通过著名的琥珀之路从波罗的海穿越欧洲来到亚得里亚海北部海岸,希腊船只完成南部航行的最后阶段,这大概解释了琥珀珠沿伯罗奔尼撒西岸大量聚集的原因。  塞浦路斯珠子揉合米诺斯——迈锡尼、叙利亚以及埃及元素并不奇怪,因为对于航行在爱琴海国家和西亚之间的商人而言,塞浦路斯是个非常便利的中间站。塞浦路斯在地中海历史上举足轻重,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它有着丰富的铜矿(铜在拉丁语中就是塞浦路斯)。迈锡尼人为塞浦路斯的铜矿所吸引,开放东部和南部的港口城镇来与西亚进行贸易。  公元前年,在塞浦路斯演化出一个发达文明。    33:腓尼基人制作、造型奇特的三维头像玻璃(琉璃)珠和挂坠,一部分来自迦太基。公元前700年,头像珠在整个地中海地区风靡一时,它们可能被当作是眼睛珠的升级版,通过整个头部而不仅仅是眼睛提供强大的保护力量。这些珠子运用缠绕或镶拼的技术,将某种易碎物作为内核,再覆上有色玻璃在窑中分层炼制而成,成型后再用尖头工具将内核顶出。  下一篇开讲古代最著名的航海与贸易民族——腓尼基人。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因为现实的不美好沉浸到遥远的历史里,希望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演化中,个人再大的痛苦与困境都小如永恒留下的一个微尘。
    眼睛珠:由伊格鲁尼亚黄金和腓尼基琉璃珠组成的项链。这一采用粗粒化技术及金银丝工艺、制作精良的珠子代表了古代金匠卓越技术的顶峰。大约制作于公元前6世纪早期,当腓尼基与伊特鲁尼亚人还是友好盟友和谐共存的时期。  公元前1200年,居住在如今黎巴嫩一带的腓尼基人成为他们那个时代航运与贸易之王。从地中海东岸的几个小城邦,腓尼基人扬帆远航直至非洲南部,尽管勇于探险,他们的贸易路线还是基本复制了早期米诺斯和迈锡尼人的路线。腓尼基人的商业基石木材——黎巴嫩著名的水杉——用来交换塞浦路斯的铜与非洲的黄金、宝石、象牙和香料,此外一种贝壳染成的紫色布料和琉璃珠都是主要的出口商品。腓尼基人是技艺高超的制珠能手,在发展自身技术的同时不忘向贸易伙伴学习借鉴,这点就像公元前一千多年超越苏美尔人主导西亚的巴比伦人。  到了公元前800年,迦太基,最初只是腓尼基人在北非海岸殖民的一个前哨,变成一个以生产玻璃珠和挂坠闻名的重要国际港。  伊特鲁尼亚(意大利中部古国)  有关伊特鲁尼亚的确切起源至今成谜,大约他们的祖先在公元前9世纪从小亚细亚进入意大利,到了公元前三世纪被罗马帝国同化。  伊特鲁尼亚人贸易的频繁及社会的富裕建立在其丰富的铁、铜、锌和锡矿,他们将制造的金属工具与原矿一起用来换取东方的黄金、银和象牙奢侈品。与西亚和希腊的贸易往来给伊特鲁尼亚带来重要的东方影响,使之形成特色鲜明、兼收并蓄叙利亚、腓尼基、伊朗和希腊元素的伊特鲁尼亚艺术风格。伊特鲁尼亚坟墓壁画展现了引人入胜的贵族阶层生活,它的贵族妇女穿着优雅,用著名的伊特鲁尼亚珠宝装饰——足以媲美古代世界中最好的珠宝。  伊特鲁尼亚的珠子以技术完美著称。虽然他们有些技术知识来源于腓尼基人,仍是不折不扣的珠宝创新者,例如将琥珀粘附于小金珠上以增加美感。为了满足他们对于色彩的迷恋,伊特鲁尼亚人常常将腓尼基人的彩色玻璃珠与金珠结合起来。  伊朗  古代伊朗是近东地区幅员辽阔的几大文明之一,它不像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整个艺术发展史上风格相对一致,而是受广泛的政治和地理位置影响,混合了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当驼队穿过高地从塔吉克斯坦来到苏美尔,不仅带来了青金石,也让伊朗手工业者学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巴比伦金匠,以及印度与阿富汗制珠人的最新技术。至少在公元前1000年,伊朗人就制作出了大量精致的金珠与宝石珠,特别是缟玛瑙在古代伊朗最受追捧。  希腊与波斯  公元前1150年,迈锡尼文明衰落后的三百年,希腊还是个不产珠宝的穷乡僻壤。到了公元前850年,希腊开始频繁与西亚接触,精美的手工金制首饰再现于希腊的克洛索斯、科林斯和雅典。虽然这个时期有些珠子与早期迈锡尼风格相近,但它们并非体现出与希腊传统手工艺的一脉相承,而是由于腓尼基金匠的迁入使得原本的希腊设计和技术荣归故里。
  公元前650年,一些希腊人定居在叙利亚、埃及和巴勒斯坦,对当地居民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仅过了一个世纪,伊朗的阿契美尼德人将其打造为居鲁士二世统治下的一个军事及商业政权,居鲁士则把一个默默无闻的部落变成一个从利比亚远及阿富汗北部以及印度河谷的强大政权——传说中的波斯帝国。  公元前480年,波斯人和希腊人开始争夺领土,但希腊各城邦之间的倾轧让波斯人趁机征服大部分小亚细亚和埃及。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希腊统治者——马其顿帝国的菲利浦二世重新统一了部分被波斯人夺去的土地,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人的统治地位也在被内耗削弱。到了公元前334年,菲利浦22岁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开始通向亚洲的伟大征途,将战火一路烧到波斯、大夏、印度和埃及。亚历山大的东征改变了波斯和希腊人的世界,希腊也大大增加了与埃及、西亚以及印度北部文化相交融的机会。
    缟玛瑙被古代玻璃工匠模仿得如此惟妙惟肖,以至无法分辨出一颗珠子到底是玛瑙还是玻璃做的。左边一列是玛瑙,右边是琉璃。大部分玛瑙珠可追溯到公元前249-300年间的帕提亚和罗马时期,虽然其中有些(上数第三颗至末尾)更是早在公元前1000年。玻璃珠产自罗马时期,所有这些珠子都出自伊朗。  这种兼收并蓄的文化交融对希腊人的装饰风格影响深远。被亚历山大士兵俘虏的大流士三世的波斯珠宝有着丰富的新式图案,增加了希腊人对于宝石镶嵌、玻璃、珐琅和珍珠的运用。此外,迈锡尼文明衰落后在希腊短缺的黄金在伟大的城邦时代又重新流入这个国家。亚历山大的征伐使他的军队得以进入世上所知的所有金矿,之后黄金被希腊人广泛用于铸币、珠宝和墓室的装饰。亚历山大帝国也使地中海文明直面近东艺术,并由此开启一个华美异常的希腊珠宝时代,他们丰富的珠饰呈现出希腊化时期希腊人所能享受的繁荣极致。     自然形态的六边形祖母绿晶体做成的珠子大在古罗马时期非常流行,并与金环交替使用。链接而不是穿系,直接来自于先前的希腊化时期,也是公元前二三世纪罗马首饰的典型特征。长度41.6CM,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在波斯,继公元前249-228年帕提亚人的统治之后是阿契美尼德王朝,他们同时与罗马帝国及中国的汉代通商,在丝绸之路上作为中间人获利,一些西方的装饰图案融入了他们的文化,如今在伊朗还能出土大量罗马和帕提亚人的宝石和玻璃珠。  质地坚硬而稀少的宝石珠加工费时价格高昂,为富人所独享。然而随着文明的不断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时尚和装饰产生了浓厚兴趣,能吸引人同时又负担得起的珠子需求旺盛。公元前4000年埃及用上釉的滑石和水晶来取代宝石,直到费昂斯珠及随后能以低成本批量生产出模仿宝石的玻璃,才真正找到了终极替代品。当制造并在真正全球范围内与罗马人进行玻璃珠贸易,近年在罗得岛发现的一个琉璃作坊遗址表明,罗得岛是公元前二世纪早期一个重要的珠子生产基地,超过一万颗琉璃珠被发掘出土,包括瓜珠、心形、锥形、球形和圆柱形等等。还发现大约两百颗长短不一的镀金玻璃珠,显示这些珠子有着非常古老的起源。  罗马帝国  罗马人出现于公元前2000年,随后取得了地中海与欧洲的统治权,直到公元前476年他们的帝国衰落。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的疆域东起亚美尼亚和亚述,北至德国和英国,南至毛里塔尼亚和埃及。     用金银丝、冲压和绞合线工艺制成的黄金镶石榴石珠,混合了希腊与伊特鲁尼亚风格。东方的影响在金与石榴石的混搭中显而易见,而大量使用石榴石也显示了罗马人的偏好。这些珠子来自公元前1-100年撒丁岛。大英博物馆。  罗马的艺术语言绝大部分源自早期希腊化时期,他们的珠宝融入了使用彩宝的东方品味,又使用伊特鲁尼亚人使用黄金装饰的风格,钟情于用彩宝和黄金相互映衬。起初,珠宝在罗马还是一种不受赞许的奢侈品,但到了公元前一世纪,节俭之风消失,此后的几百年戒指、项链和其它类型的珠宝成为了罗马人的日常装饰。  庞大的帝国以及它广阔的贸易网络向富人提供了珍贵原料制成的品种繁多的珠子。珍珠和珊瑚来自波斯湾,靠近红海、埃及出产的祖母绿制成项链和耳环。在与北欧的贸易中,罗马人从不列颠获得煤精,波罗的海则带来琥珀;通过航海技术的改进,罗马人的水平超过了他们的地中海祖先,到达印度、缅甸和斯里兰卡,这些世界上红宝石、蓝宝石和石榴石的主要产区。亚历山大、安条克和罗马的希腊化手工作坊,是罗马帝国珠宝的主要制作中心,玻璃珠则在帝国全境都有生产,大部分罗马手工艺人都是从东部省份迁移而来。  罗马琉璃珠  罗马时期,埃及新王国时期,以及伊斯兰在地中海居于统治地位时期(公元前600-400年),被看作是古代玻璃制造的三个伟大时期。“罗马”和“罗马时期”的玻璃珠这两个术语专门用来形容自公元前100年到公元400年罗马帝国制造的琉璃珠,包括叙利亚、埃及、意大利、瑞士、莱茵河地区、法国和英格兰所生产的。罗马人无论去哪里都带着他们的玻璃珠以交换,丰富的颜色与样式,复杂的技术,罗马时期的玻璃珠令全世界为之着迷。北至斯堪的纳维亚,东南至中国、朝鲜、伊朗、叙利亚、马里和埃塞俄比亚,都能发现大量罗马时期的玻璃珠。常令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珠子最初在哪里制造?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款式和工艺。
    带荧光的绿、黄和金色玻璃珠,前罗马和罗马时期(公元前500-公元200年)。由于对透明宝石的偏好,与早期的丰富变化相比,这一时期的玻璃珠颜色少,更透明。正数第二条项链是埃及-罗马时期用费昂斯碟状珠制成,中间一颗玻璃制的荷鲁斯之眼,埃及最重要的陪葬用护身符。  亚历山大征战结束后,玻璃的制造可能从埃及内陆转移到希腊化时期的亚历山大城。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00年,这里以制造美轮美奂的马赛克玻璃而驰名,然而尽管这座城市是古代著名的玻璃奢侈品生产中心,却从没有一座琉璃加工厂被发现。大约公元前100年,在黎巴嫩港口城市西顿和蒂尔的制珠工匠(早期腓尼基琉璃工匠的后代)生产出精美的玻璃珠,最终他们都迁移到罗马境内,建立工厂并将手工技艺广泛传播。  公元前一世纪,新发明的高温窑炉能烧制出一种流动性极强的琉璃,对珠子的形状和样式产生新的影响。此外玻璃的成份(沙,碱和着色剂)被提纯,能制造出更纯净的玻璃。西顿以发明著名的玻璃吹管而闻名,通过提高生产水平,进一步开放新技术和装饰风格,使得琉璃手工业彻底现代化。虽然吹管并不直接与琉璃珠制造相关,然而在罗马人的指导下,所有这些革命性成果却推动玻璃制造成为一个大范围产业。加之原料易得价格低廉,不再为社会精英阶层专享而是人人负担得起,公元一世纪生产的珠子远远超过之前的1500年。  罗马帝国晚期欧洲各行省制造的珠子质量总体比早期下降,地中海东岸、拜占庭以及萨珊王朝继续生产别致而精美的珠子,它将罗马与伊斯兰时代——这一古代玻璃制造最后的辉煌时代相连接。     波斯费昂斯珠的代表作。阿契美尼德、帕提亚和萨珊帝国时期(公元前550-公元642年)。除埃及以外,伊朗、爱琴海和印度河谷都是重要的费昂斯珠生产中心。伊朗的费昂斯工业开始很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在伊朗东部发掘出的波斯费昂斯珠只有几种颜色——蓝,绿,棕,黄和白。釉也不同于埃及,更薄更暗,表面亚光。  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欧洲  农业在西亚起源之后的数千年,由安那托尼亚进入欧洲在其温带地区继续发展,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传入斯堪的那维亚和不列颠群岛,青铜冶金业则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的巴尔干半岛,带来贸易和财富的增长。富有的酋长墓中出土了大量金属武器和工具,以及铜、费昂斯和琥珀珠子。  欧洲青铜时代与米诺斯——迈锡尼文明(公元前年)同时。用青铜工具与地中海南部地区交换波罗的海琥珀,是北欧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青铜时代西欧和北欧的珠子常常使用进口材料,包括埃及费昂斯珠、玻璃以及波罗的海琥珀。在韦塞克斯,早期不列颠的一个中心,有三十多座墓葬都发掘出可能来自埃及新王国时代绿色和蓝色的费昂斯珠,苏格兰和爱尔兰发现的珠子则很像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珠子(公元前年)。埃及费昂斯珠生产到达颠峰时远达欧洲,而爱尔兰用黄金仿制出的费昂斯珠则向东传播到德国中部。  马赛克玻璃珠  考古证据表明,马赛克玻璃源于西亚,直到公元前四世纪才在埃及和叙利亚重现,之后继续在拜占庭和伊斯兰时期生产,公元1500年在威尼斯迎来全面复兴。经过艺术设计的马赛克玻璃珠又被称为“千花珠”,是卓越技术的结晶。其中之一的加工细节,就是把一捆玻璃棒巧妙排列,使其截面形成某种图案,玻璃然后被加热、软化和拉伸最后融为一体,最后还能保持与当初设计的图案不变。
    马赛克人面珠——古代玻璃制作的微型肖像杰作。在直径不到1.5英寸的珠子所能呈现的精美细节令人惊叹。    异常复杂的马赛克珠——显示出亚历山大制珠人的高超技艺。  从铁器时代到罗马帝国  欧洲制造或仅仅是进口玻璃珠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年。起先的玻璃珠毫无装饰,但之后涌现大量相信具有魔力或保护力量的眼睛或螺旋图案的珠子,据称它们出自公元前200年凯尔特人之手。在不列颠,琉璃珠最早进口于公元前2000年末期,在公元前500-100年,铁器时代的珠子因这片大陆上的凯尔特人而大量出现。  
  祈祷珠——《The History Of Beads》(世界珠子的历史)翻译连载八    108颗药片佛珠是用一位喇嘛的骨头制成,佛头与隔珠为珊瑚,丝绸流苏,缎带上写有经文,两边各坠有十颗银珠,有数百年历史。这条佛珠属于喇嘛昆嘎仁波切。  祈祷珠通常与中世纪(600-1400年)罗马天主教有关,他们早在基督教时代之前就开始使用念珠,实际上基督教是最后一个将祈祷珠作为重要角色的大教。甚至到现在,世界上将近三分之二的宗教人口还在使用祈祷珠。  “珠子”出自盎格鲁撒克逊的“祷告”一词。中世纪时期教廷排斥珠宝,玫瑰念珠只是一种计算祷告次数的工具,最原始的计数方式是用手指或移动石块,这些笨拙不便的方法后来被绳结取代。  珠子用于祈祷计数起源于印度教,印度巽迦王朝(公元前185年)的砂岩雕像显示出印度先贤都手执念珠,而印度传说中的湿婆或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公元前563-483年)则可能使用得更早。有种说法认为念珠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当释迦牟尼去拜访一位新近皈依的国王,为了帮助国王坚定信仰,“释迦牟尼教他用线把108颗菩提树籽穿成串,当一颗颗珠子在手中捻过的同时,每天诵咏‘顶礼佛、法、众’至少两千次”。此后西藏、中国及日本僧人也像波斯和阿拉伯的穆斯林一样开始使用念珠。  基督教徒可能最早是从阿拉伯人、参加圣战的十字军骑士,或是八世纪时穆斯林入侵西班牙而了解到念珠的涵义。一些教会成员并不识字,他们用念珠计数以确保重复了规定的祈祷次数。  虽然不同宗教的祈祷珠在数量、排列方式和材质上各不相同,但无不与信仰相关。西藏和印度祈祷珠的名称是梵文的mala(念珠),它的意思是“花园”,“花环”和“珠链”,罗马天主教的玫瑰念珠也与玫瑰花环、玫瑰花园有着深厚的历史关联。   每串玫瑰念珠的数量因不同宗教而不同(甚至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佛教与其印度教分支都是108颗,穆斯林99颗,罗马天主教150颗,除实用目的之外还有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意义。高度感性,因人而异的加工美化,它们是苦修者唯一的物质财富。它们还被赋予治愈、驱魔甚至避雷的能力,玛瑙几乎是全球通用的护身符,用它们制成的念珠可以提供双重保护;珊瑚珠可以防止某些血液疾病,在一些中世纪油画中,圣子常佩戴或手握珊瑚珠,丘比特有时佩戴着红珊瑚项链。  古代大多数宗教仪式都是让参与者围成圈诵读经文,以形成一个特定的心理区域,“保护内部的人不受侵害,将危险拒之于外”。玫瑰念珠则象征祈祷者的圈子,无论大小都有一颗尾珠或流苏标志着祈祷珠的开端和终结。  环形念珠有着不同层次的宗教和心理意义,建立一个心理空间集中注意进行冥想,被认为可以集中能量。当人在孤寂状态中边祈祷边拨弄念珠,可以提升人的冥想层次,并有助于全身心集中于精神需求上,手持念珠所达到的冥想状态在东方宗教中至关重要。珠子在东西方宗教的另一个区别在于手持的方式,在东方,祈祷者将其在手中移动来计数,而在西方念珠通常握于双手之中,这与东方的不对称审美不谋而合,而西方却常常强调对称美。  奢华很难被摒除在宗教之外,爱炫耀的社会风尚将祈祷珠提升为社会地位的象征。很少有乡村教士的佩珠与大主教相同,或是穷人与富人相同。祈祷珠最常用的材质是木头、玻璃和塑料,然而博物馆里展示的各种珍贵材质比比皆是,包括金、银、绿宝石、钻石、珊瑚、煤精、水晶和青金石,此外还有琥珀、乌木、大理石、象牙、玉、珍珠母、珐琅和陶瓷。为了对抗这种无节制的奢华,新教徒不使用祈祷珠,宗教改革领袖则抗议中世纪教会的自我放纵和炫耀式的物质主义。新教简化仪式强调谦恭,拒绝包括祈祷珠在内的任何物质炫耀。  犹太教也排斥祈祷珠,它一贯有排斥异教的历史,珠子被看作异教徒使用的魔法中介物。护身符珠通常被看作获得神的赐福的信物,根据传统,犹太人从不通过中介与上帝对话。  印度教念珠  祈祷珠是一些印度教徒生活的中心,他们每天数小时不停咏诵所崇拜神灵的名字,以至一位十九世纪的观察者这样写道:“虔诚的印度教徒计算着每天的祈祷,好像他们天国银行的卢比也可以增加同样数量”。两种形式的祈祷珠对应两种主要的印度教崇拜:湿婆和毗湿奴。至少有一千年之久,湿婆的信徒佩戴着金刚菩提念珠,毗湿奴的信徒则佩戴着108子的罗勒子念珠。这显示在印度用木头做念珠与用木头建造宗教建筑的偏好一致。    一条由54颗金刚菩提和一颗菩提树籽穿成的念珠。菩提子常被印度教湿婆神的追随者所佩戴,金刚菩提大概是最早的祈祷珠。每颗珠子表面都有天然的沟槽,代表着信仰湿婆所要经历的苦行生活。金刚菩提的五瓣代表湿婆的五面,最大珠径1.6CM。美国亚利桑那州格伦代尔珠子博物馆。   佛珠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00年的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传到中国,大约四世纪初传到朝鲜,六世纪到日本,八世纪到西藏。佛教陆续成为这些地区的国教,并与它所接触的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影响。  无限忍耐是佛教的一个核心原则,这一思想也反映在不同形式和材质的祈祷珠上。例如,将西藏佛珠与日本佛珠相比,在式样的精心程度、珠子数量、坠子与流苏的式样、隔珠,以及材质上都有不同。日本佛珠与社会地位无关,倾向于用木头,而富裕的西藏人则喜欢使用琥珀、珊瑚或人骨。    佛教使用念珠源于印度教。念珠是佛教僧侣装束的一个重要部分,通常由108颗光滑的珠子组成,珠子数量与精神境界有关,通过数珠可以克服妄念。虽然僧人们都使用108颗佛珠,普通民众常常只能佩戴30或40颗。其中最受青睐的佛珠是神圣的菩提树种子,佛教常常用念珠来帮助冥想,并通过不断祈祷达到某种神秘状态,这点在喜马拉雅地区尤为盛行。    西藏  在古老的西藏,差不多人手一串佛珠,它们有木头、贝壳、琥珀、宝石或半宝石等多种材质,因拥有者的品味和财富各异,也与信仰的教派和虔诚度有关,其中最高等级的佛珠由喇嘛的头骨制成。    108颗佛珠,由人头骨制成的药片珠穿成。镶有绿松石、珊瑚、琥珀、珍珠和青金石。四颗隔珠分别是玉、绿松石、玉髓和珊瑚,把佛珠分成四段每段27颗,没有计数器。头骨珠,如其它一些西藏的人骨法器,旨在提醒信众生命停留之短暂。  西藏佛珠的形制是用大小和材质不同的珠子把整串108颗圆珠或药片珠分成四等分,每部分27颗,绳子末端系三颗大珠标志一次祈祷的完成,最后这三颗珠子代表着佛、法、众的三位一体。在主绳上通常还有两条系绳,上面穿着十颗相当于算盘的小珠子做计数器,计算祈祷者诵经或念咒的次数。  中国、朝鲜和日本  中国并不太流行祈祷珠,然而上有所好下必兴焉,在满族统治时期(公元年),以西藏佛珠为原型的念珠因统治者的喜好开始流行被称为朝珠,它们在中国主要是用作地位的象征而非祈祷。在被朝鲜李氏王朝(公元年)废除前,佛教一直是朝鲜国教,佛珠是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的朝鲜佛珠是110颗,大多数佛珠都是108颗。在日本人中,祈祷珠无论在社会还是宗教生活很重要,在葬礼和其它仪式上无论僧众都佩戴念珠,所有的茶室的墙上还有专门用来挂佛珠的钩子。日本佛珠形式独特,不同教派的珠子数量和排列都不同,最常见的是112颗,其中能得到圣庙香火赐福的佛珠最令人珍视。材质崇尚木制,樱桃木、玫瑰木、李树、乌木、桃花心木都被广泛使用,核桃、李核、以及苦楝树籽也很常见,雕刻与光珠不限。   伊斯兰教的珠子    开罗的伊斯兰祈祷珠,由99颗圆形橄榄珠组成,被两颗瓶型隔珠分成三段,隔珠帮助祈祷者从数珠中暂时休息。绳索末端纺锤型珠是领珠,垂下的流苏可以辟邪,因为据说恶魔不喜欢穗状物。  穆斯林有关祈祷珠的概念大约来自佛教徒,至于何时开始则不得而知。伊斯兰念珠有99颗数珠和一颗长领珠,穆斯林称之为“苏巴”意即“颂扬”。  数珠用来咏诵真主伟大、宽恕等等99种德性,第一百颗珠子相当于念诵真主之名:安拉。数珠所念的祷文有“赞美真主”和“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无论是谁,每天称诵百遍,所犯过错皆可原谅。”祈祷珠刚出现时,极端保守正统的穆斯林非常排斥,十三世纪的哈吉将军曾抱怨,对念珠的过份崇尚与古朴的伊斯兰教义背道而驰。伊斯兰念珠常以木制,包括金合欢,橄榄树,乌木,无花果树以及白樟木。骨头,象牙,珊瑚,琥珀,玉髓,玛瑙,青金石和玻璃也会被使用,在印度莫卧尔王朝(公元年),珍珠,红宝石,绿宝石和蓝宝石专供宫廷制作佛珠。圣城麦加、麦的那的椰枣枣核珠地位崇高,麦加是一个大型的念珠集散地,从世界各地进口来的珠子都会在这里销售。木珠被染红后浸在水里,被麦加朝圣者带往其它神圣的穆斯林城市。
  罗马天主教念珠  有关基督教玫瑰念珠的起源众说纷纭,七世纪墓中的珠子常常散落在亡者手部位置,这一习俗在意大利和日本部分地区还有沿袭。用念珠来祈祷始于欧洲中世纪,因为不懂拉丁文的缘故,基督教信徒无法歌咏圣歌,他们取而代之以一套150颗的念珠来进行咏唱和计数。  典型天主教玫瑰念珠的数量自十六世纪中叶起就没有变动,150颗小珠被十五颗大珠等分成10颗一组,每组对应十根手指。念珠上的吊坠由一颗大珠和三颗小珠组成,末端还系有十字架。  到了中世纪晚期,无论男女都把玫瑰念珠挂在颈上,或像弹药带一样交叉在胸前及腰上,也经常握在手中或缠绕在前臂。在十四世纪它是信仰或装饰的重要物品,最常见的材质是木头和玻璃。琥珀、玛瑙,尤其是珊瑚被认为拥有特殊保护作用而更具价值,因此在地中海地区,选用意大利南部和突尼斯沿海的珊瑚风行一时。富人拥有金、银和宝石制作的念珠,早在1261年,天主教的多明我会禁止底层会众“佩戴的念珠过于招摇”;十四世纪中叶,德国维也纳的奥古斯丁教会则明令禁止佩戴珊瑚念珠。    兰戴尔玫瑰念珠,由56颗椭圆形珠、6颗菱形链珠以及一颗金挂坠组成的十五世纪英国珐琅彩金念珠,每颗珠子都中空装饰着珐琅彩金圣像。它是约克郡兰戴尔家族的旧物,也可能是欧洲现存最古老的新教玫瑰念珠,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毁于宗教改革时期。  皇室则不受来自教会的束缚。1380年,一份法王查尔斯五世的珠宝清单记录了十九条 “淡粉的琥珀,珊瑚,黄金、煤精以及十一个金十字架,黑珊瑚和珍珠,银珠,内装麝香的大马士革金珠”制成的念珠。据记载,苏格兰的玛丽女王1587年被砍头时还佩戴着香盒念珠项链。    一条十五世纪套在大拇指上、中空的玛瑙玫瑰念珠,每一颗都被打开可以看到里面的珐琅彩金。这条念珠清楚显示出中世纪晚期引发教会争端的源头——繁缛的物质主义。  早在十四世纪就有关于将麝香香盒制成念珠的描述,香盒通常用珐琅彩金制成并镶有宝石,多为球形、心形或石榴形。佩戴香盒念珠的时尚正如满足其实用功能一样,在欧洲中世纪末,经常把麝香、丁香和没药放在香盒中以防止瘟疫。  玫瑰念珠最有趣的一点,是它在历史上的名称来自于玫瑰园。自从古典时期开始玫瑰就已赢得全世界的青睐,它的花形、香气和颜色象征着美丽、神秘、爱和完美。阿芙洛狄特使用玫瑰香水头戴玫瑰王冠,缪斯女神则佩戴着玫瑰和麝香草编成的花环;古代罗马人把玫瑰与成功、丰收联系在一起,当战士从战场凯旋时会被人们献上玫瑰;在基督教中,红玫瑰代表基督的血和圣母玛丽亚的纯洁;起源于波斯人关于天堂花园的观念:一个高墙环绕、玫瑰遍地的幽静庭院,带回廊的玫瑰花园成为中世纪建筑必不可少的部分。玫瑰花园是冥想和祈祷的理想场所,中世纪的一系列祷文与赞美诗汇编成册,后人称之为《蔷薇园》。十五世纪中叶,油画或玫瑰经插画中,玫瑰花园、玫瑰花环,以及玫瑰念珠都与圣母玛丽亚和圣子有关,天使和圣子都佩戴或手持玫瑰念珠。  解忧珠  当观光者来到现在的希腊、土耳其或中东,会看到人们手持“解忧珠”。在沙特的一些商务会议上生意人讨论上百万的交易时常手拿念珠,如果被问及他们会否认有何特殊意义,然而因为通常穿有33颗珠子,末端流苏上还有颗大珠,可以从形制上判断来源于伊斯兰祈祷珠。解忧珠,由大量丰富材质制成——塑料、玻璃、橄榄核、木头、琥珀、象牙和半宝石——满足不同财富地位的拥有者,它们主要用来放松,提供潜意识里的安全感需要。  解忧珠的世俗化功能,证明玫瑰珠具有宗教与社会的双重意义。珠子的排列与数量,大小和材质,以及佩戴的方式传达了大量的历史、思想与社会信息。宗教念珠象征信仰并达成某种现实目的,可以由最简单的材质制成,然而往往又被用来显示社会地位而选用珍稀材质,归根到底,它们主要还是配合手耳协调的辅助工具。  一切精神需求都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滇红小筑,南京南红专卖,个人微信:dhxz2014
  伊斯兰世界——《The History Of Beads》(世界珠子的历史)翻译连载九    公元前700-1400年,琉璃珠在伊斯兰世界一度盛行,这里也是古代玻璃珠制作的发源地。建立在古埃及和罗马时期的制作基础上,采用伊斯兰的传统装饰手法,埃及和西亚的工匠制造了大量的琉璃珠,这是古代玻璃制造最后的辉煌时期。  伊斯兰艺术横跨三大洲不同文化近十四个世纪之久。源远流长的伊斯兰教信仰起源于七世纪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的教义和启示,并迅速传播到非洲、亚洲、南欧和中国。  姑且不论这巨大的地理扩张,漫长而动荡的历史,以及伊斯兰教传播中巨大的文化差异,就它的艺术而言还是保持了鲜明的个性。伊斯兰教所到之处,当地的传统文化与伊斯兰主题相结合形成新的表达方式。虽然地区差异很大,所有这些不同的艺术成果都慑服于强大的偶像概念之下。由于手工艺人可以在不同伊斯兰国家之间自由迁移,他们多集中在有着知识群体和赞助人的城市中心,例如大马士革、巴格达、伊斯法罕、康斯坦丁堡、科尔多瓦、开罗。新风格与技术不断与当地传统交融互补,从而创造出伊斯兰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个性中的统一。  这种艺术活力被活跃的商业活动所加强。伊斯兰商人慢慢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力量,陆上商队与航海网络把伊斯兰的贸易中心与斯堪的纳维亚、非洲、中国和印度连结在一起,从而导致这些地区的伊斯兰风格、技术、材质和制造方式迥异。例如九世纪至十一世纪发现于瑞典和丹麦的维京人马赛克玻璃珠,明确显示出叙利亚或埃及的影响,可能就来自这里。  部分伊斯兰地区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历史相当悠久。一千多年间,成品珠与原材料一起通过海道和陆上商道进入阿拉伯半岛,这一最古老西亚文化的发源地。在波斯湾,巴林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谷之间的贸易中转站,在巴林岛上古代城市迪尔蒙旧址发现大量珠子,这里在公元前2500年就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建立了贸易往来。  成批成批的珠子原料在伊斯兰的土地上进行着贸易,尤其是十至十四世纪。在公元900-1000年,开罗成了重要的制珠中心,伊斯兰时期有很多重要的制珠工业位于开罗附近的福斯塔特,在这里进口、加工并交易珊瑚、珍珠、玛瑙贝、非洲象牙,工匠们还生产银、青铜、玻璃饰品及珠子。到了十二世纪,来自巴达赫尚省的青金石珠,伊朗基尔曼和尼沙布尔的绿松石,以及水晶、玉髓、玻璃在开罗常见而价廉,只有印度和也门的优质缟玛瑙还能保持高价;此外麦加也是一个全世界祈祷珠原料的重要交易中心。  中世纪的阿拉伯商人同时也是熟练的水手。自十至十四世纪,他们把玛瑙从西亚运到麦加、开罗和亚历山大,再从这里散播到整个伊斯兰世界。此时的伊斯兰船队载着锡兰的红宝石,印度的玉髓、绿宝石、石榴石、珍珠、珊瑚和猫眼石来到中国,在那里制作成珠子。据马可波罗记载,大量的印度珍珠在巴格达被打孔之后出口到欧洲。  伊斯兰玻璃珠的制造是传统西亚玻璃珠制造业的最后重要阶段。伊斯兰世界里玻璃行业艺术风格与工艺技术相当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法国勒旺,以及萨珊波斯。虽然伊斯兰的玻璃工匠有其自身的审美,然而根基仍是前伊斯兰时期的传统。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技术风格,精美的伊斯兰玻璃珠的前身主要是公元四世纪帝国分裂之后罗马时期的珠子。  伊斯兰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宗教,信仰是穆斯林生活的中心,宗教教义指引一切行动,包括艺术和设计。为了防止偶像崇拜,伊斯兰艺术保持了抽象和象征性,始终避免将神性形象化。四种基本装饰形式:几何图案、花型、书法、人物或动物,这样的装饰语言为伊斯兰工匠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统一想像空间。伊斯兰的设计理念丰富而错综复杂,无论是地毯、瓷砖、家具还是珠子,艺术家们最优先考虑的是设计与色彩的统一和谐之美。     刻面的青金石珠,制作于九至十六世纪的伊朗。伊斯兰国家的工匠尤其是伊朗,发明出在他们喜欢的多面体上刻面的技术。数学被看作是艺术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可以显示出潜藏在自然界中的几何形状。    造型如同摩尔人建筑物的柱子,这颗公元十六世纪西班牙的柱状金珠镶有绿宝石和红宝石,金银丝工艺用卷曲的细线将白色、绿色、蓝色和紫色的珐琅分隔开,它可能用来装香水。  在伊斯兰世界,珠子是地位的象征,可携带的财富,以及护身符。护身符主要是妇女和儿童佩戴,她们被认为比男人更需要保护。没有什么地方比中东更常佩戴眼睛珠来躲避魔鬼眼睛。男人佩戴“苏巴”,一条33颗或99颗的祈祷珠,对应真主安拉的99个美名。《可兰经》把星星比喻为“满天的珠子”,星星就像珠子明亮而闪耀,如天堂之眼,通过点亮黑暗的夜空来保护着你。  在伊斯兰历史上,一个人的财富由他制作珠子的材料来决定。在今天伊斯兰的土地上,选择什么样的珠宝仍是区分城里人与贫穷的乡下人和游牧民族的重要标志。城市里的妇女偏好佩戴黄金和宝石,住在农村的例如贝都因人,则佩戴黄铜、银、玻璃制成的珠链。在过去,象牙、琥珀,宝石及半宝石如玉髓、青金石、绿松石、玛瑙价格高昂,因不同的护身作用而同受青睐。绿松石在阿拉伯是“幸运石”,据信能保护佩戴者避免中毒、蛇咬和眼病,当它暴露在炎热环境下或日晒时会变色,这是在警告死亡临近;在整个西亚,佩戴玉髓珠宝被认为可以击退恶魔以及防人妒恨。它在穆斯林中如此流行据说因为穆罕默德就曾佩戴一枚镶有玉髓的印章戒指;青金石珠常被用作儿童珠宝;时尚常常左右珠子的选择,十一至十二世纪的伊朗最受欢迎的则是上釉的白色水晶。  珠子在伊斯兰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可能还与中世纪伊斯兰思想圆与面的重要性有关。《可兰经》强调表面世界与其背后的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鼓励探索设计和数学的关系。穆斯林认为数学与艺术不可分,并相信几何形状蕴藏在一切自然现象之中。对于穆斯林而言,“圆是宇宙论的基本象征,宇宙统一性的体现”。到了十二世纪,研究理论几何学和柏拉图立体的阿拉伯数学家,发现所有多样与统一的形式都建立在球体基础上。在十、十一和十二世纪,手工艺人尤其是伊朗工匠,痴迷于球形是设计的最小单元的想法,发明了一整套基于五、六等分圆的样式,根据这些原则,多面的珠子被刻面成六边形和八边形。把珠子磨成复杂的几何形状,也反映出工匠们已经了解了他们所加工宝石的自然晶体结构。    使用金银丝及粗颗化工艺的金珠,十至十一世纪叙利亚和埃及工艺的完美结合。镂空的金丝网面没有使用任何支撑,它们代表了伊斯兰关于平衡纯粹几何形式与流动有有机形式的艺术理想。  金银丝工艺将黄金和白银叠加在珠面上,是伊斯兰手工艺人制造出复杂几何形状的又一方式。中世纪金银丝工艺在技术与审美上所能达到的完美程度,使得制造轻而中空、黄金耗费更少的珠子成为可能。  天文学与中世纪伊斯兰珠子金银丝工艺的联系饶有趣味。掌握该工艺的伊斯兰工匠就像数学家,而摩尔航海家们则根据大陆等高线及海道记录下天空中星相的位置,他们将发现绘制成复杂的线性结构地图。  伊斯兰早期和中世纪时期的黄金珠子所剩无几,透雕网面的金银丝工艺非常脆弱,采用贵金属制作的珠宝后来往往被融化制成更时尚的款式,而且很可能金银丝制作的珠子本身就不多。伊斯兰教使用黄金很节俭,因为《可兰经》教义要求一切其它事务,包括装饰在内也应保持谦卑。  然而,银饰不像黄金那么招摇,在整个伊斯兰世界被广泛佩戴。例如在突尼斯银被看作是真实与纯洁的标志,在早期游牧、半游牧伊斯兰文化中,手艺人常因不能对部落生活做出直接贡献而被排挤,金匠、银匠都是边缘人群,因此他们常常是基督徒或犹太人等非穆斯林。也门的犹太手工艺人因高超的技艺而蜚声整个阿拉伯世界,1950年代大部分也门的犹太社团移民,在如今的以色列继续其银匠传统。
    十九世纪晚期或二十世纪早期显示出多样的浮雕风格的银珠,只在也门珠宝中发现。不像阿曼,也门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它的珠宝发展出强烈的本土特征,包括大量运用粗粒化工艺的繁缛装饰。    十九世纪阿曼工匠用奥匈帝国女大公银币和银珠制作的项链。几个世纪以来,阿曼是一个以银器制作而闻名的世界商业中心。从十八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上半叶,阿曼工匠制作银饰的原料主要都是含银量高的银币。银的品质至关重要,因为购买珠宝不仅为装饰也为了投资。这条项链是经典款式:银币用银珠相连,装饰底部的圆形浮雕,几何形状与花朵图案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这种款式的原型存世量稀少,因为银币总是被不断地融化制成更新更流行的珠宝。  确定伊斯兰宝石珠的年代很困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伊斯兰教禁止陪葬财物。现存的金属珠很少能通过制造工艺来断代,因为设计款式很少发生改变。珠链也常被一代又一代人重新搭配组合,历史痕迹消失殆尽。  幸好在玻璃制造的黄金时期有大量按照伊斯兰规则生产的玻璃制品,琉璃珠的断代才不至于那么艰难。大部分从七至十四世纪保存下来的伊斯兰玻璃珠有明显的几何形状或羽状,其风格与工艺类似这一时期伊斯兰其它的玻璃制品。同时,通过研究玻璃的颜色就能确定其生产地点。考古发现不仅能根据特殊颜色来揭示不同时代的变化,也能对应不同的制作中心;不仅能显示出奇特的审美品味,也显示出可能获得的矿物和可通过贸易可获得染料的机构。  十四世纪,西亚的蒙古征服者终结了这一地区延续了三千五百多年的传统玻璃生产。当帖木儿1401年攻陷大马士革,很多手工艺人被转移到撒马尔罕。黎巴嫩西南部泰尔的制珠人,那里从腓尼基时期就开始生产玻璃珠而从未中止。  此后玻璃还在埃及、伊朗、叙利亚、约旦、土耳其各自孤立而隔绝地生产,在十五世纪威尼斯成了世界制珠中心,如今则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新格局。  琥珀与蜜蜡的英文都是amber,祖母绿、绿宝石甚至翡翠都是emerald,红玉髓和玛瑙都是carnelian,玻璃和琉璃都是glass,倒是紫水晶还有个专用名词amethyst也是奇了。不能精确地翻译是件很伤脑筋的事,又没处可咨询,这就是一个人自学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它需要靠自己更多地去摸索。
  欧洲扩张时期    120颗蚀花琉璃,绝大多数制造于十九世纪。这种珠子在当时数量庞大,款式达上千种,这些是近年西非发现的较稀少的品种。从十五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探险家和商人携带欧洲的琉璃珠走遍世界,在非洲和北美尤其受欢迎。这种看似永无止境的需求使得珠子的种类、设计和制造技术不断更新,珠子的尺寸从不足一毫米到十三厘米不等。  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珠子在欧洲的装饰品中占重要一席。奢华的珠宝显示出有大量宝石和贵金属从美国和东方的殖民地流入欧洲,并主宰宫廷和贵族们的时尚风向。虽然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人对珠子并没有过多渴望,欧洲的玻璃工匠还是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大量的珠子,它们被探险家和商人带到欧洲以外世界各地人们手中。在海外市场获得的巨大利润,使珠子成为新兴全球贸易网中重要一环。到了十九世纪,新的材料与制造工艺令大多数欧洲人都能拥有珠宝,当社会风气不再以贵为美,物美价廉的珠子重新并被各阶层人士喜爱并佩戴。  十五世纪末,造船及航海技术的改进让欧洲人得以实现一系列伟大成就,勇敢的船长们深入许多此前未知的海域: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达伽马1498年抵达印度,1519年麦哲伦绕过了南美洲最南端。欧洲通过大海与地球上大部分海岸联结在了一起。  1500年之前,伊斯兰世界、印度和中国的富裕文明程度远远超过欧洲,然而在短短350年之内被完全逆转了。1850年欧洲人掌控了海上霸权,在非洲、亚洲和美洲建立殖民地,有组织地开展起利润惊人的全球贸易。欧洲文明的这一扩张由其自身的巨大变革而引起,十四世纪末,西欧的世俗观念开始挑战教会权威,人们的求知欲更多地体现在对自然的探求。通过对伊斯兰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成果的翻译,西方人发现穆斯林拥有的发达科学知识远远超过拉丁人。到了十五世纪中叶,重新兴起对古典艺术和科学的兴趣,这就是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罗马帝国衰落一千多年后,意大利人以哲学和艺术灵感的源泉来重新审视他们过去的辉煌,拉丁和希腊古典文学开启了一个不受教会束缚、以个性表达为中心的生活观。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深厚兴趣,还体现在这一时期文学、雕塑和建筑的审美标准变成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在绘画和雕塑上,透视法、色彩的效果、自然与人物的现实主义表现,在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入探索。文艺复兴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整个欧洲大陆,深刻地影响到欧洲人生活包括装饰在内的方方面面。与中世纪的禁忌形成鲜明对比,佩戴珠宝成为人们穿着打扮中一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妇女的衣领也越来越低。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珠宝不再是地位阶层的象征,而仅仅是为女性增色。  文艺复兴晚期及巴洛克时期(年)的珠宝显示,有大量美国及东方(尤其是印度)等殖民地的宝石和贵金属流入欧洲,用贵重首饰展示财富和权力,西班牙王室珠宝服饰上的奢华和专制标准在其它拥有殖民地的欧洲宫廷风靡一时。
  文艺复兴早期显示出的克制消失了。此时典型的宫廷装饰包括沉重的金链,珐琅和珠宝挂坠,戴满双手的戒指,缀在衣服上的宝石和珍珠,欧洲皇室的珠宝成了展示富有的缩影。皇冠上的宝石,这一高度集中的财富,不仅是地位的象征并且还是借贷的凭证,常常用于支付军队和政府薪水的承诺。例如亨利八世佩戴的重达98盎司的金项链就有着上述双重作用,在豪华外观之外,每一环都代表着现金单位,财政紧张时还可以拿下来付款。因此,这些贵金属及宝石固有的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政治作用。  随着珍贵的宝石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南美的祖母绿,东方的彩宝,印度以及后来巴西的钻石——宝石切割和打磨成为一门新学科。依天然形状磨圆的宝石几乎全部被尖锐的几何形状所取代,在巴洛克时期,珠宝主要用来展示宝石尤其是充分体现火彩的刻面钻石。    1850年左右法国制造的镶珠钱包。0.5-1MM的小玻璃珠用丝线勾出花朵形状。虽然大多数欧洲玻璃珠都用于出口,小圆珠及小管珠还是会用于刺绣服装和小配饰上,这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流行的时尚。  然而,尽管如此,有些珠子还是值得被上层人士佩戴。年与西班牙国王斐迪南共同执政的西班牙王后伊莎贝拉,她的珠宝曾资助过哥伦布寻找新世界的航行,就专门向她的商人定购珠子。伊莎贝拉的库存清单记录有二十二克拉黄金、琥珀、珊瑚、碧玉、水晶珠、形如十字架的煤精组成的珠链,以及数量惊人的珍珠。  十五-十六世纪摩尔人的珠宝包括金箔珠,装香料的珐琅金珠。在十六世纪末的威尼斯,精美的金银丝工艺重新成为时尚。其中堪称经典的是一条现藏于米兰美术馆里的珠链,每颗珠子都是使用金银丝网状细工用绿色和蓝色珐琅装饰的花朵形状。自十六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米兰的珍珠项链和手链常常伴随着衣服也绣满珍珠的铺张展示。珍珠来源于波斯湾、印度东部、波希米亚和巴伐利亚。1675年之后供应远远落后于需求,巴黎手工艺人则制造出了完美的人工珍珠。  当十八世纪中叶英国步入工业革命,并在十九世纪点燃了整个大陆,珠宝设计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量中产阶级的出现改变了需求和习惯,新材料和制造工艺为民众带来大量精美的珠宝,过去这项任务一直是由费昂斯珠和玻璃珠来完成。  十九世纪以前,昂贵的个人饰品直接标志主人的社会地位,然而就如同政治事件一样被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法国大革命和1848年革命正处于反对王室铺张浪费的艰难时期,已不再有任何奢华或炫耀,铸铁珠宝开始取代宝石和贵金属饰品,这一倒退自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便波及欧洲。铁制的珠宝早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就已被巴黎人所熟知,因此还流传下一句俗语:“我拿黄金去换铁。”1861年英国阿尔伯特亲王去世,遗孀维多利亚女王服丧时佩戴煤精珠宝,开启丧葬珠宝之先河。过去人们把逝去亲人的头发编入项链中来寄托哀思,使用悼念珠宝则达到了病态的程度。  十九世纪设计风格不拘一格,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使得人们对精致手工艺即将消失的担忧前所未有,并由此产生强烈的复古要求。随着在埃及、希腊、意大利、非洲和西亚不断的考古发现(最著名的是德国古典学者海因里希在特洛伊发现的精美金饰),珠宝商复活了古代装饰品的技术和风格,发掘出土的英国凯尔特人、意大利伊特鲁尼亚人和希腊人的金银丝工艺的金珠成为新款珠宝的优雅原型。罗马和英格兰有两位著名的新古典主义金匠,作品中很少镶嵌宝石而是使用珠子。对古代文物的强烈兴趣使得打工方式重新回到打磨抛光而非刻面的处理上,选材玉髓、玛瑙和青金石,间或以金珠点缀。其中一人拥有重要的古代珠链饰品并从中学到了大量细节,其中一些已入藏大英博物馆。直到十九世纪末欧洲兴起新艺术风格运动,对古代珠宝的模仿才停止。  玻璃珠工业  在珠子的故事中,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章就是欧洲玻璃珠工业。在这一时期,许许多多的探险家、商人以及传教士带着大量的玻璃珠作为礼物或交易品,由此创造出庞大市场,不仅大大增加了珠子的产量与种类,还使得制作技艺不断提高和改进。  欧洲人远航时携带珠子的传统其来有自。印尼人和菲律宾人垂涎宝石和玻璃珠,他们以前只能从印度、中东以及中国的商人手中获得;在新世界,玻璃完全不为人知并当成稀有物品受到珍视,当它们被欧洲人引入时立刻大受欢迎,并替代了原先耗费大量人工的装饰品。例如北美的森林与大湖部落,大大扩展了衣服及其它物品上装饰物的范围,使用玻璃珠首次超过传统的豪猪刺。  对欧洲人而言,他们力图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用玻璃珠交换美洲皮毛、非洲象牙、黄金和奴隶利润惊人,一份1632年的报告显示投资回报率为1000%,因此无疑是国际贸易模式的核心。珠子只是复杂的贸易循环中的一部分,朗姆酒、衣服、枪支和珠子从欧洲流向非洲,奴隶从非洲被带往新世界,糖、烟草、金、银又从新世界流向欧洲。  欧洲商业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欧洲人能够充分利用早已存在的全球贸易网。珠子贸易已经存在了上千年,欧洲商人也使用同样的路线,不同之处就在于认同当地的审美品味并投其所好。威尼斯、荷兰、波希米亚、捷克之所以能因大型玻璃工厂而繁荣,就是因为能根据不同需求度身定做。不同的国家就像相邻的村庄一样审美品味各异,由此生产出的珠子种类和数量都十分惊人。  珠子的贸易路线迂回往复难以厘清,在拉美巴巴多斯奴隶墓出土的玉髓珠可能来自印度或威尼斯,用来陪葬非洲的部落民;在路易斯安那发现的宝石珠可能是被西班牙人带到新世界,而他们又是从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或威尼斯商人手中获得。通常很难断定一颗珠子的产地到底是威尼斯还是荷兰,生产的日期,以及它到达某地的具体路线,不仅威尼斯人在荷兰、法国、波希米亚、捷克和英国建造了玻璃珠作坊,一些中间商也带着珠子参与了整个贸易循环。不过随着近几十年对于玻璃珠贸易的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确切的数据和年代开始浮出水面。
  威尼斯玻璃珠制造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欧洲玻璃珠制造中心在威尼斯、荷兰、波希米亚和捷克。尽管在意大利、法国、瑞士、西班牙、比利时、英格兰、德国和波罗的海都有玻璃工厂,威尼斯的玻璃制造在数量、质量还是多样性上至今都占据世界市场的主导地位。  威尼斯登上全球玻璃业的霸主地位正是西亚手工业衰落之时。当帖木儿的蒙古大军1401年征服了大马士革、黎巴嫩、阿勒颇之后,生生不息三千多年的玻璃珠制造业被中断。威尼斯成功上位继任西方世界玻璃珠的供应商,并随后取代了非洲和东南亚几个世纪以来由印度提供珠子的历史。  想追踪威尼斯玻璃工业自罗马时期至文艺复兴时期的传承轨迹是不可能的,现有证据只能证明中世纪的威尼斯通过航运与拜占庭、地中海东岸建立联系以后,昔日玻璃工业的荣耀才得以重现并发扬光大。另外可以确信的是,当土耳其人浩劫了黎巴嫩人、泰尔人并于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后,玻璃工匠从这些古代玻璃制造中心迁移到了威尼斯。  虽然威尼斯何时开始制造玻璃无人知晓,但至少在882年就已经出现在修道院士的记载中。1292年,威尼斯所有的玻璃工厂都被迁到附近的慕拉诺岛,以保护威尼斯免于终年不断的玻璃熔炉的火灾隐患,并保证玻璃生产过程不为外界所知。1280年威尼斯与古罗马帝国的东部地区建立了玻璃贸易,1345年威尼斯玻璃已经远销到了罗德岛。    非洲贸易中使用的玻璃珠。这些重要的玻璃贸易珠藏品是大英博物馆1865年从一位伦敦商人手中获得,他曾在年从事珠子贸易。制造商的样本或称目录,正如图中展示的那样,非常易于分类记录,在特定时期和地点进行生产销售。上图是用来交换非洲黄金的玻璃珠,左上角的珠子直径为1.69CM。下图用来交换象牙。    上下图分别用来交换棕榈油和奴隶。  虽然威尼斯的玻璃工业以其巨大优势超越竞争对手,例如拥有发达的商业网,能够连接黑海、地中海和西北欧的强大的船队,当权者仍然担心竞争。为了实现垄断,1490年立法规定,穆拉诺岛上的玻璃工匠禁止泄漏生产技术或异地开设作坊,违者最高可叛死刑。自从玻璃工厂都搬到穆拉诺之后,制珠工艺发生了重大变革,珠子的数量因而大幅提升,此外,威尼斯玻璃工匠还受古埃及和罗马手工艺品的影响进行了大量复制。  玻璃珠以其制作工艺可分为蚀刻、拉制、模压和吹制。不同的制珠中心都会强调具体使用哪种技术,因此,只要知道珠子的生产时间和地点就很容易得出它的制作方式。蚀刻工艺非常费时费力,它将融熔玻璃绕在金属棒上鼓风让熔质成形,从而省去钻孔的步骤。与之相比,拉制成形的玻璃珠不仅量大价廉,同时加工过程中还能兼顾款式、颜色等的丰富多样。根据风格的不同,玻璃珠可以由几层不同颜色组成,例如在拉制过程中扭曲,形成螺旋式的颜色。  1592年,威尼斯重新允许玻璃珠制造,据统计,威尼斯和穆拉诺大约生产了十万多种不同设计类型的珠子,其中最重要的贸易珠是圆珠和雪佛龙珠。雪佛龙珠又称“星星”或“罗塞塔”,早期产品制作工艺复杂,将层层不同的熔料融化、拉制、分离,最后再通过手工成型。1817年,制珠业引进了包括机械在内的新的生产流程,可以制作出标准圆或尺寸小到不足一毫米的珠子,当它们的孔径小到穿不进任何丝线时自然也就退出流通。  威尼斯珠子的产量可以根据玻璃厂的数量来获得。年穆拉诺共有24座玻璃工厂,1606年仅威尼斯记录在案的珠子工厂就有251家。1764年,威尼斯的22个工厂每周生产4万4千磅珠子,许多小作坊合并为几家大工厂,在威尼斯共和国1797年被拿破仑攻下后,一些工匠被带到法国以致玻璃工业产生衰退。当威尼斯从拿破仑战争中恢复过来,大量珠子又重新被生产出来,仅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运往美国的珠子就达到每年6百万磅。  到了十八世纪,威尼斯在全球玻璃珠市场上基本处于垄断地位。整个欧洲都不乏本土玻璃工业与市场,德国、波罗的海、波希米亚和捷克,自从中世纪早期以来都是玫瑰念珠的货源地,在迁移而来的威尼斯人的帮助下,波希米亚人、捷克人和荷兰人的制珠业都获得了繁荣发展。
  欧洲扩张时期(下)——《The History Of Beads》(珠子的历史)翻译连载十    十九世纪马赛克琉璃珠(又称千花珠),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由西亚发明,后被威尼斯玻璃工匠引入的一项古代技术。将不同颜色拉长的玻璃棒按简单或复杂的组合方式交错融熔在一起,从而在交汇处的截面形成图案。  波希米亚和捷克的制珠业  最早始于公元十世纪,波希米亚和捷克开始制造玻璃珠。与威尼斯相比,该地区因远离欧洲人口密集区而处于竞争劣势。然而大量的北方硬木,如山毛榉和橡木林提供了玻璃制造的燃料和碳酸盐配料所需的草木灰(威尼斯所不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长途运输的成本。到十七世纪,波希米亚人对物美价廉玻璃珠的需求已远远超出了外界供给,与其高价进口威尼斯珠子还不如自已生产。波希米亚和捷克人不仅掌握了威尼斯高超的制珠秘诀并且更加高效。十七世纪末时他们制造出的珠子已足以出口,尤其是以波罗的海、俄罗斯、斯堪的纳维亚、荷兰、法国、英国、西班牙及奥斯曼帝国为主。十八世纪中叶以后,他们的珠子已行销世界每一个角落。  威尼斯珠子与波希米亚珠也有不少相似之处,后者在复制前者的同时也创作出了一些特别的款式。两者的区别可以从沿着珠身的一道接缝辨别出来,那是在熔化过程中形成的,此外他们还采用刻面(从波希米亚的石榴石珠制作中延伸而来)及其它一些特殊工艺。因为琉璃制品与自然界的原型相比廉价且易于生产,十九世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像图片大全发光的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