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雕的80年代的老书收藏价值和价值

象牙艺术品的收藏与投资价值
随着全球自然生存环境的变化,我国于1990年6月1日停止从非洲直接进口象牙,1991年全面禁止了象牙或其制品的国际贸易。此后,我国一律不批准任何商业性进口象牙的活动。在象牙原料禁止的情况下自然带动了象牙收藏的不算高涨,象牙在禁止绝唱中不断升值。&
  象牙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其光洁如玉、耐用、珍贵勘与宝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机宝石之美誉。而象牙雕刻艺术品,以坚实细密,色泽柔&
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刻艺术,倍受收藏家珍爱,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
  象牙雕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中国的象牙制品在唐代就已闻名中外,从清代起象牙微型雕刻开始繁荣,涌现出许多微雕名家巨作。近年来,随着禁止象牙贸易带来了象牙原料的缺乏,这令牙雕这门曾在中华艺术史上辉煌一时的传统艺术成为逝去的绝唱,只能在先辈的传世精品中一睹其往日风彩。因此象牙艺术品的市场价格走势也在逐渐上升,收藏象牙雕刻作品已成为一些精明的投资者的目标。&
  ■迷恋象雕的收藏家
  象牙珍贵,而象牙雕刻更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朔到人类文明的起步初期。在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等地,发现有几十万年前的象牙化石。商代以后,考古出土的象牙雕刻和象牙制品,更是层出不穷。纯洁温润的象牙制品,令所有热爱艺术的人为之疯狂。
  象牙收藏家贺忠伟先生就是迷恋象雕艺术的一名痴迷者。由于父亲就是象牙的收藏者,贺忠伟从小就接触象牙雕刻品。真正与象牙结缘,还是他小时候一件顽皮的事情引起的。贺忠伟读初中时,偶然在一本刊物上看到说象牙筷子能验证食物是否含有毒物。贺忠伟立刻想起父亲的象牙收藏中就有象牙筷子,出于好奇他偷了父亲的象牙筷子,拿到一些脏的液体中试试筷子有没有特别的反应。当然,“毒”倒没试出来,可试出了贺忠伟开始迷恋象雕的“毒”瘾来了。从此,贺忠伟开始研究象牙雕刻的艺术魅力。
  由于我国古代受到佛教的影响,赋予了象牙许多美好的想象及寓意――避邪,使得象牙成为非常贵重的特种工艺制作材料。而雕刻或制作出的成品给人以高贵、成熟、稳重和灵气之感,象牙雕刻更是精湛的技艺让人瞠目。明曹昭《格古要论》更载有象牙圆球,中直通一窍,内二重,皆可转动,谓之“鬼工球”的。
  象牙雕刻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更要具备丰富的艺术想像力。象牙雕刻要求设计师根据象牙的长短、粗细、色泽设计图案,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寸的原材料。同时,象牙的雕刻十分讲求神韵,高超的雕刻工艺不仅能塑造完整细腻的造型,更可贵地是将人物、动物的神态和丰韵展现出来。另外,由于象牙在保存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纹,所以工艺师还要能灵活巧妙地利用这些裂纹,使雕刻与材料融为一体,形象更加生动。有此可见,象牙雕刻的艺术造诣。
  贺忠伟在众多的象牙收藏中最喜欢的是一把清朝的象牙雕刻扇,清代象牙微雕与书画艺术相结合,刻画文字和景物精妙入微。象牙扇一面是图画,一面是文字,很好地将图画与文字完美的结合,字迹雕刻之间可见其技艺之绝。
  ■在“禁”声中一路飞涨
  明清两代是中国象牙雕刻发展史中的高峰阶段,以象牙为材料的牙雕流行全国,甚至宫廷内专设工场,制作供皇帝玩赏的象牙雕刻艺术品。
  贺忠伟介绍,象牙雕刻分为南北两派,北派指的是北京牙雕,主要是宫廷制品。当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非常爱好艺术,在宫中就有专制象牙制品的作坊。宫廷雕刻艺匠业工细腻,人物、花鸟纹饰多仿照绘画笔意,着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逐渐形成了华丽、庄严、纤细、富贵、典雅的风格。南派指广州牙雕。由于广州是一个沿海口岸,外来的象牙首先抵达广州,广州逐渐开始象牙雕刻艺术。广州象牙制作侧重雕工,讲究雕刻和漂白色彩的装饰,多以质白莹润、精镂细刻、玲珑剔透见长。&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象牙艺术品,由于它精致的艺术雕刻以及象牙本身的价值,曾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风光多年,上世纪90年代后欧美国家将象牙列入禁售项目,一时间,牙雕品只是偶尔出现于东南亚艺术品市场,但是价格仍居高不下。1993年香港苏富比公司举办的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对清代宫廷内摆设的象牙嵌翡翠珊瑚宫灯,奢华夺目。经众多买家竞争,最后以420万港元的天价拍出。1995年北京翰海春拍的一方明代象牙观音成交价为55万元。
  如今,对象牙贸易的禁令,加上象牙制品的原材料告急,牙雕工艺品的数量也越来越少,随着市场的消耗,存世的牙雕精品将越来越难得。因此,一段时间以来,象牙工艺品的价格已飙升了100%,牙雕艺术品受到藏家们的热烈追捧,人们迫切地意识到:有选择的收藏一些牙雕艺术品必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保值增值的效果。2000年,清康熙&象牙漆刻梅花笔筒以71万元人民币被拍出。2002年一条长毛象牙雕“龙行天下”价值攀到800万元港币,&2005年一副用整根象牙雕刻而成的《韩熙载夜宴图》价值升至260万元。2004年秋拍以来,拍卖场上象牙雕刻作品的估价和成交价都比一年前翻了一倍,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其真正价值有待发掘。
  大象濒临灭绝,象牙数量的日益减少,可以断言,现存的象牙雕刻工艺随着时间的延伸,定会身价倍增,更加受到人门的青睐。
  ■如何判断象牙收藏价值
  2006年1月,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象牙雕刻作为民间绝活榜上有名。象牙雕刻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再次令世人瞩目。关注象牙雕刻艺术的人不断涌入,可作为收藏象牙的初入者来说,怎样判断象牙收藏价值的大小呢?贺忠伟认为,判断象牙收藏的价值主要从四个方面去着手判断。
  1、年代。由于象牙的特点一直与上层社会的审美价值观相符,因此不同年代的象牙不仅代表了当时年代的工艺技艺,还体现了朝代、民族的文化特征。所以按历史文化考证的角度来说,年代越久的象牙价值越高。如1973年浙江余姚出土的制作于七千余年前河姆渡文化时期的“象牙双凤朝阳饰件”,1976年河南安阳殷(商朝)墟妇好墓出土的“刻夔纹镶松石象牙板杯”,唐朝“鸟兽花纹镂牙尺”,以及从商周时期开始并一直沿用到明朝的、代表官员身份和地位的“象牙笏板”等等价值都非常的高。另外明清时期是我国象牙雕刻的鼎盛时期,那个时期有不少的佳作值得收藏。
  2、工艺。象牙价值的另一方面就是体现它的雕刻上。因此雕刻工艺的高低也决定了象牙雕刻品价值的高低。象牙雕刻向以仙姿媚态的古装仕女和秀丽动人的圆雕花卉见长,具有高雅、古朴、精细、遒劲的独特艺术风格。象牙雕制作要经过凿、铲、开脸、磨、彩熏等五道工序。凿,就是开坯成形;铲,即精细加工;开脸,是做人物面部细致表情;磨,作精细的抛光;彩熏,根据不同的要求,对作品进行染色处理。雕刻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运用深浅浮雕、镂空雕和立体圆雕。一般来说,工艺高超的象牙雕刻价值自会攀升。由于宫廷制作的象牙雕刻工艺高于民间,宫廷作品收藏价值更高些。
  3、质地。象主要产于非洲与亚洲的印度、泰国、缅甸等地。非洲公象、母象都生牙,也较长。非洲东部赤道一带所产牡象之牙,长九尺,为象牙之最长者。非洲象牙多呈淡黄色,质地细密,光泽好,硬度高,但在气温悬殊变化的情况下易产生裂纹。亚洲的母象不生牙。亚洲各地所产象牙的颜色比较白,但过段时间后会逐渐老化,色泽泛黄,光泽亦差,其牙质的硬度低于非洲牙。象牙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光泽柔和,牙纹细洁,自然是制作高档工艺品的天然好材料。
  4、名家。从清代起涌现出许多微雕名家,其中以被收藏界称为“南于北吴”的于硕和吴南愚最著名。江南著名象牙微雕家于硕,擅长用盲刻法,即在肉眼看不清的情况下,全凭手感运刀雕刻而成,入刀有力,轻重缓急,运刀如运笔,得心应手,字字意气连贯,流畅自然,其功力之深令人瞠目结舌。与于硕齐名的另一位微雕家是吴南愚,后人评他“能于五分方圆之象牙面上,刻字千余,具有帖气。非用放大之镜不可辨识,不知其何以为之。是殆所谓鬼斧神工也”。这类名家的作品存世也越来越少,不论以“物以稀为贵”的角度还是名家特有的工艺角度看,收藏空间巨大。
  在材质、工艺的性价比上,象牙雕刻都存在着上升的空间。再加上象牙其资源的稀缺性、制品的珍贵性,存量的有限性,象牙与犀角制品一样珍贵,不可再生。这些都为其后市行情看涨预留了无限空间。
  随着象牙雕刻前景看好,市面上出现了不少仿造品。贺忠伟建议初入投资者辨别象牙真伪要善于运用小秘诀。一种是人工化学仿品,人为做出“牙纹”在放大镜的观察下,就会发现纹路过于死板,并有凹凸之感,极易识别;重量也相对较轻。第二种是骨头仿制品,普遍具备骨头特有的骨眼,但骨、角制品没有象牙的天然纹路,整体色泽也较真牙为暗。即使是在经过漂白后,也不能达到象牙的光洁滋润之态,硬度也比象牙脆。第三种是鱼牙仿品,鱼牙则从重量上远较象牙为轻,韧性差,一经把玩便已露出马脚。解读古代象牙雕刻的真伪鉴定象牙分非洲象牙与亚洲象牙,非洲的公母象都生牙,牙多呈淡黄色,质地细密,光泽好,硬度高,但易产生裂纹。亚洲的母象不生牙。亚洲象牙的颜色比较白,时间久了也会泛黄,光泽亦较差,牙质的硬度低于非洲牙。象牙雕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当时骨、角、牙器的雕刻制作已很普遍,有的器物并刻有精细的纹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期双凤朝阳纹象牙雕刻。是当时南方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河南安阳商代妇好墓出土的嵌松石兽面纹象牙杯和兽面纹带流象牙筒,是商代象牙器的代表物。唐宋也有许多牙雕制品的出土,工艺都很精致。&
  到了明代象牙雕刻已出现新的风格,其与竹、木雕一样成为了文人雅士书房几案不可缺少的陈设和物。明代象牙雕刻分宫廷作和民间作两类。宫廷制作者精工细腻,人物,花鸟纹饰多仿绘画笔意,明早期牙雕制品以龙纹、荷莲纹、蟠螭纹等纹饰居多,至中晚期则以梅、兰、竹、菊及松石人物图案纹饰居多,古朴典雅。圆雕佛像是明代早中期流行的重要题材。如本人现藏有明代象牙圆雕观音坐像,高12厘米年久色黄断纹多,以象牙尖刻头部,坐于莲台上。面部丰满,比例匀称,衣纹线条柔和雕刻得十分精细,堪称明代牙雕精品。
  清代的象牙雕为我国牙雕的鼎盛时期,其承袭明代风格,在宫中专设牙雕作坊,有江南和广东两大流派。作品种类繁多,小到扇骨、香薰、花插、笔筒,大至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龙舟、连幅围屏等。其江南牙雕工艺与竹、木雕工艺如出一辙,如传世品牙雕山水人物方笔筒、牙雕罗汉渡海图臂搁、牙雕松鼠葡萄笔洗、牙雕渔乐图筒等。清代牙雕纹饰以帝王偏爱和文人爱好的图案为主。如雍正偏爱夔龙纹;一般文人喜爱如渔樵、渔乐、贤士、山水、花鸟、草虫、梳妆盒为有名;其功力深邃,别出心裁。北京的牙匠多以古装仕女、山水、人物及花鸟为题材,器型如笔筒、小插屏、臂搁等传统作品。
真假象牙的鉴定&
  象牙主要由磷酸钙组成,国际上称之“有机质宝石”。硬度为2.5,因含有弹性硬蛋白,故有很好的弹性和光泽。象牙最初为乳白色,半透明有亮光,时间久后渐变成黄或褐色,在黑暗的地方,紫外线照射下有白色到蓝色的荧光。象牙越大越白越细腻越珍贵。非洲产的象牙质地最为细腻,在乳白色中透出一股暖色调,光泽极为柔合,故质量最好。亚洲象牙的颜色则显得太白,质量次于非洲象牙。&
  由于象牙材料价值昂贵,来源又较少,但其纯洁温柔的特点格外受到青睐,因而假冒象牙制品屡见不鲜。其作伪者多用骨材仿冒牙材,用烟熏和染色于新牙材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而牟取暴利。牙雕工艺品的鉴定与竹雕的鉴定一样,要从其质地、器用风格、造型、花纹,款识等入手,抓住关键,综合考察,才能去伪存真。
  真品象牙制品呈牙白天然本色,虽经时间长而发黄,以豆渣浸泡后再擦则自然变白。其漂白后也有油润洁白的光泽,手感润泽细腻;骨制仿品大多经漂白而成,其漂白后显得干涩,手感粗糙;塑料制品的白色呆板,不自然,无光泽。&
  真品象牙结构致密,质地细腻,其比重大,有手头重的感觉;骨制仿品则质地疏松,其比重小,故手头发轻发飘。一般指的是牛角和骆驼骨。骨经漂白加工,磨光上蜡等工艺,色也白净,好似象牙。但骨含钙量高,性脆、质轻、且松、有细小的黑点和棕眼。
  真品象牙本身有它独有的花纹,名为“牙纹”,如同树木年龄一样;以牙心为中心向四周扩展,随着大象年龄的增长牙纹也变得越来越粗,象牙天然的纹为一深一浅的牙纹组成平行状或“人”字形和网状形。&骨制仿品则没有牙纹,其质地粗糙,用放大镜观察表面布满了粗糙的小砂点,顺此,验看牙纹和小砂点即可分辨是牙器还是骨器;塑料制品几乎看不出纹路。
  真品象牙制品做工一般精致完美;骨制仿品因质地较粗,即使细作也会显粗糙;塑料制品则常常留有模具痕迹。还有人造牙是采用化学工艺合成,比较容易辨认,其主要有三种:一是由酚醛浇铸树脂而成,其无色透明,可掺入各种颜色熔制,可琢磨。特点是坚硬,不怕热,高温不变形。但较脆,怕摔打,时间长了易变黄。二是由硝化纤维塑料制成,特点是质地较软,富于弹性;但怕热,易燃烧。三是由干酪素塑料制成,人造牙的质量轻,光泽差,无牙纹。也有故意作出牙纹的,但死板呆滞,呈规则的平行线条,和象牙的自然的人字纹、网状纹不能比拟。
  真品象牙制品没有疏水性,若以水珠在制品上,水滴没有明显的边缘,用手抹开后能很均匀地吸附在制品上,水亦不会收缩;塑料纺品则具有疏水性,即滴在塑料上的水珠不会浸开,用手抹撒水珠,其水迹也会收缩。&
  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古代象牙制品的价格也一路飙升。几大拍卖行也常常拍出很好的价格。&
牙球世家翁耀祥判别牙雕四大绝招翁耀翔坐在广州大新象牙工艺厂三楼的一个软轴雕刻机前,车制一个直径13.5厘米的实心象牙球体——车制后内层将出现35-40个层层相套的牙球,再加上外层浮雕和内层镂空桌花的工序,一个精心雕琢的象牙球精品就会诞生。&
  戴着黑框眼镜、文质彬彬的翁耀祥是“牙球世家”的第五代牙雕匠人,他的父亲翁荣标去年过世,之前曾是大新厂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的三位国家级牙雕工艺师之一,他的爷爷翁昭曾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以25层象牙球获得工艺特种奖,在以胶水黏合成30多层牙球的日本匠人面前赢得磊落光明。
  “年份、工艺、作者和象牙真伪,这是判别牙雕价值的四大要素。”大新厂的牙雕专家梁坚武向理财周报记者详细说明了鉴赏牙雕的关键。
  鉴别年代须依靠工艺细节
  判别牙雕价值首先须推断其年份。“是明清以前,还是明清,抑或是解放初期、‘文革’前还是‘文革’后,这些要搞清楚。”梁坚武介绍说,判别年代需要专业眼光,一般研究牙雕的专家或者从事多年实践的匠人可以说个大概。“关键看工具和雕刻的内容,工艺特点。”
  就以工具而言,解放初期使用凿、手锯、弓锯、各种挑刀等手工工具制作的牙雕,就没有现在采用软轴雕刻机、手电钻等的机械工具制作的牙雕那么线条顺畅,平滑程度稍欠。“明清时期使用的工具比解放初期更不如,但这不表明那个时代的工艺不好。只是判别的特征和依据不同。”
  学界一致认为明清两代是牙雕发展史的高峰,目前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灯、象牙席,都出自广东匠人之手。由于当时广东贸易发达,很多广东牙匠也将作品外销到欧洲。
  “故宫珍宝馆现藏一张象牙席,有人认为现在这项工艺已经失传。其实现在也能织出来,问题是目前是否能允许那么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制作。”梁坚武说。
  象牙床的工艺是把象牙泡软以后,制成很薄的象牙片,然后像编竹席一样进行编织,一件宫廷奢侈品就此诞生。其所耗的人力及时间难以估算。这体现了代表牙雕发展鼎盛时期的明清牙雕特点。当时牙雕流行全国,宫廷内专设工场,制作供皇帝玩赏的雕件。
本色牙雕适于入门收藏
  名家制品升值潜力高
  梁坚武指出一件牙雕作品的品相是否完好和它的工艺是否出色是价值的关键。“在工艺上,最重要是以当时的眼光去考察这个工艺是否能代表当时的艺术标准和智慧,不能脱离原来的时代。”
  “北京和广州两派是有的。行话里面把北京匠人做的牙雕称作京装象牙,它的特点是喜欢上彩,比如侍女的发髻、眉毛等地方加以着色;南派就是我们岭南牙雕,特点是本色为主。外国藏家比较喜欢上彩的京装,但中国藏家还是喜欢本色的岭南牙雕。”
  梁坚武建议入门的收藏者可以选择本色牙雕,“原因是上色有时会遮盖象牙本身一些裂纹和瑕疵,不上色不但可以清晰见到象牙材质,而且可以清楚判别工艺的优劣,对于还没有深入积累鉴藏知识的收藏者来说,比较合适。”
  “收藏最好是选择行内公认的名家,会有很好的升值潜力。不过像广州三个国家级大师的作品,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这三位大师分别是文章开头提到专长于象牙球的翁荣标;被行内人士尊称为“船王”、专长于象牙船的潘楚钜;以及擅长立体雕刻尤以人物见长的李定宁。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曾思平告诉理财周报记者,这三位大师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专家。除了去年故世的翁荣标,另外两位大师都仍是大新厂的顾问,在具体雕工上为师傅提供专业意见。
  三招判别真假象牙:
  用火烧、看纹路、验明正身
  “牙以质论,质之佳者,即新亦佳,惟作工今不如昔,故牙器仍以旧为贵。”“牙器虽以作工为贵,惜从来制作者均系匠人,故世只重其器而不名其人焉。”这是民国时期北京琉璃厂“革珍斋”古玩铺老板赵汝珍在他的古玩巨著《古玩指南》一书中提出的。可见就象牙的价值来说,只要是真的好的象牙料,即使是新品也是好东西,但由于当代的雕工已经难比过去,所以仍然是旧物为好。
  那么如何判别象牙料的真假呢?“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火烧,用这个办法区别象牙和不饱和树脂仿制的假象牙最有效,如果火烧散发出骨焦味、不易燃点的就是象牙,散发出塑料味、容易燃点的就是树脂。”梁坚武给普通收藏者支招。
  “如果是骨制的纺织品,火烧还不能判别,需要看横切面的纹路,比如雕像的底部就可以看到。真象牙,无论是猛犸象还是非洲象,横切面都有如莲花瓣状层层叠叠的纹路,非洲象呈宽瓣莲花状,猛犸象呈窄窄的睡莲状。但无论何种骨头都不可能有这样的花纹。”
  梁坚武说,如果无法看到横切面,就需要请专业师傅来帮忙判别。
  除此以外,国家统一颁发的“象牙制品收藏证”是牙雕的官方“出世纸”,是国家委托哈尔滨农业大学对所有象牙制品进行鉴定后颁发的,“有这个收藏证就肯定没有假了。”
  交易市场
  与红木、普洱茶交易市场相比,象牙雕交易没有固定大型的专营市场,这与象牙收藏的政策敏感性不无关系。象牙雕刻的技法及风格&清代象牙雕刻技法完备,手法多样,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镂雕,在象牙雕刻中得以普遍运用。
  圆雕,一般采用整段象牙为雕料,雕刻成立体的造型。这种表现手法要求雕刻者有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一般一些桌案摆件和人物类雕像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清代的圆雕人物,风格稍显繁琐,已比较注重衣褶的刻划,更增加质感。牙雕“持经观音”,手持经卷,闭目而坐,其形容仪范体现出观音菩萨的清净端庄、慈悲的道德风范。坐像虽小,但雕像特别注重衣饰的刻划、线条明显增多,刀法流畅但稍欠浑厚,与明代牙雕人物风格迥然不同。
  浮雕,是在平板材上表面立体的层次的雕刻方式,在造型上有明显的前后层次关系和半立体效果。浮雕是一种应用范围较广的造型形式,有浅浮雕与高浮雕之分。浅浮雕是阳纹雕刻低于高浮雕而又高于薄地阳文雕刻法,属于平面雕刻,但具有明显的层次感,大多数的象牙雕刻都有运用此法。高浮雕,是介于圆雕和平面雕之间,属一种半立体的雕刻形式,具有较强的空间感。如牙雕渔樵图笔筒,用高浮雕法作山水、渔樵、牧童,画面呈立体形于平面之上,浮雕效果十分突出。
  明清以来,竹刻艺术极其繁荣,竹刻技法被较多地运用于牙雕工艺,再加上部分名竹艺人加入牙雕工艺之中,更加丰富了牙雕工艺的技术。如竹刻的毛雕法被运用到牙雕工艺,朱家*先生认为明代象牙器物,如文具、酒筹等,画上雕刻文字,图画多用毛雕法。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岁寒三友”纹笔筒就是毛雕法雕竹、梅、兰、石,阴纹细刻如毫发,画面紧凑而不拥挤。又刻行楷七言诗一首:“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白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另有天地非人间”,充满着文人味。而“松荫策杖图”笔筒则仿竹雕铲地法,将花纹以外的刮去,使主纹微微高于平面然后在上面作雕饰,这种刻法被称为薄地阳文、“减底法”。这属于阳刻但又结合阴刻的技法完成。例如刻人物时,先以此法作出轮廓,再在轮廓面上以阳刻的手法刻出面目等。
  早在元代时,象牙雕刻普遍使用透雕技法。透雕,在平板材料上按设计图样进行拉花镂刻,再结合浮雕手法进行雕刻,形成剔透玲珑之美。透雕成熟为镂雕的重现基定了基础。
  镂雕一般要综合运用拔镂,透雕技法才可实现。镂雕的技法宋代已有,适合于象牙球的雕刻,象牙球古称“鬼工球”,乾隆时期象牙球已发展到镂雕十三层了。镂雕工艺极其复杂,需要艺人有着高超的技术与素质才能完成。制作象牙球工序:先经锯工开料,次由车工车成圆球,再车成里外自由转动的若干层,由雕工在“板面”的牙球最外一层雕刻花纹,凿工把里层逐层凿成精细的各种图案,最后转磨光亮,配上牙球座子,成为成品。牙球工艺在清代获得了大发展,这种技艺发端于广州,是广州象牙雕刻中常用的手法。
至清代,镂空雕不仅仅用于象牙球的加工与制作,还被广泛运用于其他牙雕摆件的装饰。而同时,镂雕与浮雕结合运用,成为清代小件器物雕刻的特征。如这件镂雕方盒,盖及盒四边镂雕透空锦地,中间开光部分,浮雕人物花卉纹饰。底板由极薄的牙片镶上,四足上饰有兽面纹,既具有富丽华贵的气质,又体现出雅逸清新的风貌,非名匠数月之功不能完成。
  清代,牙雕工艺水平已十分高超,技法已十分完备,但也造就了清代牙雕逐渐走向繁复的趋向。制作装饰精细而略带琐碎,这是清代牙雕工艺的总体趋向,虽雕工精细华丽,但又略带繁杂,发展至近代尤为突出。譬如透雕人物塔式瓶,由多层组成宝塔形,顶端为圆钮形式屋顶,揭盖为空腔,两侧各附一兽首衔环耳,内凹底,另附加海梅木嵌银丝底座。瓶圆身透雕六层,除三层为暗八仙花纹外,其余数层为人物,其中有八仙和十八罗汉等,人物多达百余人,神情动态,皆不相同,在每层主纹之间,以回纹、菱形纹或莲瓣纹间隔,使画面层次逐渐厚重。
  另有一项独特的技艺——象牙编织,在清代获得较大的发展,它是将象牙劈丝,磨光后再行编织而成作品。象牙劈丝技艺,在汉代就有,从此一直没有间断过。劈丝是编织中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它利用象牙细纹的纹理和具有韧性的特点,将象牙浸泡在特制的药液中,待其软化后,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牙片薄弱如纸,呈半透明状,再将牙片打磨光滑呈现出洁白光泽,再行编织,品种有象牙席、宫扇等。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北方很少采用这项技术,广州遂成为象牙编织的主要生产地。此项技术耗工费时,制作难度极大制成品价值相当昂贵。至雍正朝,雍正皇帝有感于它的制作劳民伤财,而其功用只是为了奢侈斗富,乃下令禁止制作牙丝制品,从此,这项工艺逐步衰落,直到失传。象牙具有良好的恒温性能,比起竹,草等材料制成的席小,更为凉爽宜人。象牙编织席,现存世二张,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象牙香筒堪称绝技清代中期的牙雕分宫廷工艺和民间工艺两类。宫廷制作精工细致、雅、秀、精巧。清宫造办处如意馆(启祥宫)招募广州、杭州、苏州、江宁、嘉定以及全国各地之能工巧匠,他们均身怀绝技,聚集在一起彼此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才艺,以取悦于皇室。
&&&&该清乾隆香筒为华表式,由底座、筒身、宝盖三部分构成,上下两端刻莲瓣纹,顶覆亭式盖,镂雕细鳞纹,盖中雕有莲托葫芦钮。
&&&&筒身采用镂雕工艺雕刻螭龙,错落有致,香筒下连六足托泥卷,座刻仰覆莲。座雕琢莲瓣、如意云头、回纹等边饰,雕刻简炼,工艺精细。
&&&&此件香筒应为清廷宫中造办处所制,为宫中特制的一种燃香器皿,也可以作为室内陈设品。北京象牙雕&一、简介
  北京象牙雕刻工艺,指的是在北京地区形成的、历史悠久的以象牙为雕刻材料的传统技艺。
  北京牙雕以仕女、人物、花卉等见长,发挥了象牙细腻的质感,使人物造形栩栩如生。
  北京象牙雕刻工艺表现题材广泛,技艺高难,且因牙材的使用而具有高洁的美感,是中国特种工艺美术的一部分,也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内容。其技艺的传承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教给自己的后代和徒弟,具有历史线索清晰,传承有绪的特点。
  二、溯源
  其可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北京牙雕具有了雍容华贵的宫廷艺术品格,形成独特的工艺特点。
  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都在北京建都,帝王们也都把象牙列为皇家贡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有专门为皇宫制做牙雕制品的机构。明清宫廷的牙雕艺人主要来自江南、广东和北京当地。从外地来的优秀工匠与北京当地的象牙工匠不断的切磋,经过不同风格和不同文化趣味几百年的磨合沉淀,形成了北京牙雕工艺精湛、富丽堂皇、精致考究的独特风貌。
  明代,北京牙雕就已经开始制作圆雕人物,辽宁省博物馆现藏一对牙雕老人像既可作为证明。当时的牙雕艺人大多不仅精通象牙制品的制作,同时也对于犀角、竹器、木器、玉雕等工艺门类十分精通。象牙雕刻工艺也和玉石雕刻、金属工艺、髹漆工艺相结合,产生了一些精致典雅、富丽堂皇的产品。例如,清代乾隆年间的牙雕名作《月曼清游》就是一例。这件杰出的作品是乾隆年间牙雕艺人陈祖章等人根据画家陈政的画稿,用了几年的工夫雕刻而成的。画稿共12幅,反映了一年12个月里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宫闱中的嫔妃、宫女们的生活情景。作品以象牙为主,辅之以玉等珍贵石料,构思巧妙,技艺纯熟,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景色斑斓协调,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龙舟、楼阁、蟠佛、《西厢记》册页等。
  到了清末,随着国力的衰微,北京的象牙雕刻也受到了财力、人力和原材料等方方面面的限制,停滞不前。以前为宫廷制作奢侈品的牙雕匠人纷纷转向了民间,开办作坊,廖以自补。到了光绪年间,北京的象牙作坊甚至曾一度面临绝迹的危险。其后有一些象牙雕刻艺人和一些专门为房屋建筑雕花装饰的艺人为古玩铺修补残旧的象牙雕刻工艺品。在清末民初,北京已有十几家这样的象牙作坊,主要分布在花市大街以南上、下堂子胡同,上、下唐刀胡同及珠市口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也创造了"毛主席故乡"、"成昆铁路"等大型牙雕作品,于细腻之中透着灵秀之气。在某些大型作品中,艺匠们采用"拼嵌法",以扩大体积,但拼嵌得浑然一体,毫无斧凿痕迹。
  三、&工艺特色
  北京象雕自明朝以来特别盛行,到了清代,象牙雕刻多是内廷御用作坊生产,艺人大多来自扬州、广州。他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把圆雕、浮雕和镂空雕等技法结合运用,融为一体,并从古代绘画、石雕、泥塑等艺术形式中吸取丰富的营养,逐渐形成了北京象牙雕刻。
  北京牙雕的品种:北京的牙雕花卉,可分为浮雕花卉和圆雕花卉两种;浮雕花卉作品主要有洗子、盘子、臂搁等;圆雕花卉作品主要有花瓶、花篮、盆景、蝈蝈白菜等。
  北京牙雕的特点:象牙雕刻向以仙姿媚态的古装仕女和秀丽动人的圆雕花卉见长。它以高雅、古朴、精细、&遒劲的独特艺术风格。
  北京牙雕的工艺:牙雕制作要经过凿、铲、开脸、磨、彩熏等五道工序。凿,就是开坯成形;铲,即精细加工;开脸,是做人物面部细致表情;磨,作精细的抛光;彩熏,根据不同的要求,对作品进行染色处理,或熏制成仿古产品。雕刻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运用深浅浮雕、镂空雕和立体圆雕。明代牙雕真伪辨&明代牙雕是牙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福州一线已是十分重要的通商口岸,象牙原料的进口和牙雕成品的出口,往往都经过福建,因此福州的牙雕工艺发展非常迅速。现存世的明代早中期牙雕,大多产自福建一线,尤以人物为著,其耳目肢体生动逼真,恰当地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如人物的头、手与身体相比显得特别大。刀法简练生动,圆润自然,衣饰飘动具有装饰性。
&&&&真品佛相庄严慈祥而传神,眼视鼻,耳垂肩。身着宽长袍,披袈裟。双手合十,双足踩立在莲花宝座之上,佛背自上至下有佛光笼罩,整座佛像线条简洁,刀法圆润。佛像牙色泛黄略有深浅之变化,上有多条不规则的深浅长短不一的纵向裂纹。佛背刻有“大明成化年施”纵向楷款,字形古拙,刻刀雄健,可判为明代中期的牙雕。
&&&&该牙雕佛像小而精,加上年代久远仍完好无损,至今已不可多得。
&&&&仿品佛相的面目清秀、螺丝发髻,颈挂缨络,身着袈裟,足踏莲花宝座,右手下垂,左手掌上托一莲花。神情比较呆滞,右手僵直,右手拇指、食指经过修复与佛身之牙色明显有别。象牙的颜色姜黄,上有丝丝黑色的细裂纹。为何定此佛像为现代仿品呢?
&&&&首先从象牙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颜色和断裂纹来鉴别。牙雕表皮年代久了都会老化,皮色泛黄,愈老愈深,由淡黄、姜黄而深黄,甚至变成棕色,并可在同一件牙雕上显示出不同的自然变化。还会出现一条条黑色的较短的头发丝状裂纹,并随年代久远而变得密长,深而黑。仿品是以新牙仿古做旧,将新牙放在烤箱里,点燃红木碎屑用其烟来熏烤,使之发黄和出现裂纹。这类仿品色的深浅、裂纹的多寡与烤箱中的温度、烟气有关。也有采用化学药物与烘烤结合办法的。但做旧之法总系速成,故象牙的表皮有色而无光,无包浆,裂痕不自然,嗅之有一股烟呛味。
&&&&其次我们可以从如来佛的雕刻风格判断。仿品如来的面相摩登具有现代感,相面太大,衣纹线条繁复,但立体感不强。刀法软弱,刀口太宽,圆润不够,手指过粗,莲花底座的造型线条亦生硬。裂纹过密不自然。佛像表面所显露出来的象牙姜黄之色,在衣着褶纹和面部眼鼻嘴的刀缝之间显得更深,而面部等光洁部分姜黄色泽反而浅,这是人工做旧后留下的痕迹。如果是明代牙雕真品则是表面光洁部分色泽深,褶纹处浅,直伪正好相反。象牙雕刻的流传中国的象牙雕刻在数几千年的发展流传过程中,陆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清代,主要以广州、苏州、北京为代表,各个中心生产地之间在技术上既有交流,在题材和形式上保持着各地的风格特色,同时又互相渗入。
  广州牙雕
  广州牙雕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清康熙海禁以后,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得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为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从此,广州牙雕工艺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成为全国之冠,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有别于苏州、北京、扬州、杭州等地的艺术格调,并对其他地方的牙雕工艺产生了影响。
  广东牙雕又称南派牙雕,制作着重于雕工,并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玉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玲珑精巧、华丽美观。按工艺技法,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编织三大类。雕刻多采用阴刻、隐起、起突、镂雕,最擅镂雕,主要与广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广州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宜于制作钻镂、透雕的作品,再加上原先的工艺水平,镂雕逐渐成为广州牙雕工艺最具特色的技艺。品种有象牙球、画舫、人物、笔筒、插屏、鸟兽等欣赏品,筷子、梳子、图章、鼻烟壶、瓶、烟嘴、灯具、粉盒等日用品。基中以象牙球最有名。象牙雕刻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镶嵌于一器之上,使图案更富有立体化,增加图案的层次,是广州牙雕工艺的显著特色。
  为了适合外销的需要,广州牙雕风格趋向写实,并且吸收了大卷叶、写实花卉等外国图案的长处,又以染色、螺旋状的连接部件为特色。趋于清代晚期,广东牙雕风格纤细繁琐,逐渐走向衰落。
  苏州牙雕
  苏州牙雕(包括地处江南的南京、嘉兴、杭州、扬州等地)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已初步规模,并形成一定风格。苏州地区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水平很高,技法多样,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牙雕工艺与其他雕刻工艺不断融合渗透,并吸收了其他工艺中的造型图案、技法,再加上许多其他门类的雕刻家们也直接参与牙雕工艺,为苏州牙雕工艺的新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因素。苏州有着固有的传统,以及相对的文化氛围,苏州牙雕一直保持着东南地域文化的特色。
  苏州地区是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传统文化深厚,特别是吴派、虞山派、娄山派绘画艺术对牙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故苏州牙雕一直充溢浓郁的文化气息。苏州牙雕总体风格典雅醇厚。艺人善于用隐起手法,在其隐起适应的面上施展技艺,形象生动,意境幽远,布局疏朗得当,给人以适静之感。其细节的处理非常纯熟,刀法一般采用流畅自如的浅浮雕、阴刻、圆雕、高浮雕,用刀有力简洁,打磨圆滑光亮。题材来源十分广泛,有人物、花草、鸟兽、山水、神话传说,追求意境的表现,明显受明清文人画的影响。象牙香筒堪称绝技&&清代中期的牙雕分宫廷工艺和民间工艺两类。宫廷制作精工细致、雅、秀、精巧。清宫造办处如意馆(启祥宫)招募广州、杭州、苏州、江宁、嘉定以及全国各地之能工巧匠,他们均身怀绝技,聚集在一起彼此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才艺,以取悦于皇室。
&&&&该清乾隆香筒为华表式,由底座、筒身、宝盖三部分构成,上下两端刻莲瓣纹,顶覆亭式盖,镂雕细鳞纹,盖中雕有莲托葫芦钮。
&&&&筒身采用镂雕工艺雕刻螭龙,错落有致,香筒下连六足托泥卷,座刻仰覆莲。座雕琢莲瓣、如意云头、回纹等边饰,雕刻简炼,工艺精细。
&&&&此件香筒应为清廷宫中造办处所制,为宫中特制的一种燃香器皿,也可以作为室内陈设品。洁白无暇的吉祥物—象牙&&&象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象牙包括象牙在内的某些哺乳动物如河马、海象、野猪、鲸等的牙;狭义的象牙特指大象的长牙和牙齿。通常讲的象牙指的是狭义的象牙。
 &象牙的化学组成包括无机和有机两大部分,无机类主要是CaO、P2O5&、MgO等,有机类主要是胶质蛋白、弹性蛋白质等。象牙一般呈弧形弯曲的角状,横截面近圆形,具有特征的纹理线,表现由两组十字交叉状纹理线组成的棱形图案,且棱形钝角总大于115°。新鲜的象牙通常呈瓷白色、奶白色、白色和淡黄色。史前象牙呈蓝色,偶见绿色。象牙具有柔和的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硬度为2.5,但韧性极好,相对密度为1.85。象牙遇热会收缩;浸泡在酸中短时间会软化,长时间以后就会分解。
 &象牙有着洁白纯净、温润柔和之美感,这是任何其它宝石所望尘莫及的。在古代,它多被统治者用作宝座,或镶嵌墙壁和天花板,或用作珠宝首饰等。世界上优质的象牙多来自非洲。然而随着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提高,&大象被列为了禁猎动物,因此象牙材料越来越少,因而象牙制品也越来越珍贵。
象牙的生成和质地简说&象牙主要成分由磷酸钙和有机体构成。比重约在1.7至1.9之间。硬度为1.5,颜色由白、黄、浅棕等颜色,象牙随大象的年龄会继续增长,长到一定的程度就开始变曲,所以它的整体外形大多是月牙形的。象牙约有三分之一长在牙肉内与骨头相连接处,是空心的。而三分之二的部分是露出的称为牙尖,牙尖是实心,牙尖也是象牙质量最好的部分。
  大象主要生活在非洲与亚洲的印度、泰国、缅甸等地。非洲象牙色多淡黄色,质地细密,光泽好,硬度高,但在气温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裂纹。亚洲的母象不生牙。象牙的颜色比较白,但过段时间后会逐渐老化,色泽泛黄,光泽比非洲牙差,硬度也低于非洲象牙。
  象牙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光泽柔和,牙纹细洁,很自然是制作高档工艺品的天然好材料。不过大象是禁猎动物,各国都有相应的政策,所以一般在市场上流通的大部分是老象牙制品。&
骨角器、象牙器保护及修复
&&1、去锈除霉&出土骨器,包括甲骨,如质地尚好,可采用加热(100℃以下&)后浸入冷水中的胀缩法使锈壳脱落,或松动后剔除。锈点可用&1~2%的稀盐酸或甲酸使其软化再用竹刀剔除,并用蒸馏水和乙醇反复冲洗,直到器物的酸碱度呈中性为止。角、骨、象牙表面上的霉
  斑,可用&2~5%的草酸溶液或柠檬酸液清洗,最后用稀氨水中和并用蒸馏水冲洗。污垢清除后应将器物放在玻璃器皿或塑料袋中,使器物缓慢均匀干燥,以免变形或开裂。
  2、矫形&对于尚有一定弹性的变形角、&骨、&象牙器,可在&3~5%的醋酸溶液中浸泡,软化后用蒸馏水冲洗并放在预先准备好的模具内,使其干燥定形。如质地比较脆弱,可在蛋白胶液中煮过再矫形。弯曲变形过大时,需逐步间歇进行,以免造成断裂。
  3、加固&对于质地疏松脆弱,表面酥粉的角、骨、象牙器或人骨架,可用&2~3%的三甲树脂即甲基丙烯酸甲聚体和甲苯、丙酮溶液或用15%聚醋酸乙烯酯甲苯丙酮溶液渗透加固。加固要多次进行,以获得一定强度和表面不显光泽为宜。表面残留的树脂流痕,可用丙酮溶去,也可用&2~5%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醇溶液渗透加固,一般用滴渗或注射加固。若用减压渗透法加固,效果更好。
  4、粘合&已经断裂的角、骨、象牙器如需要耐水,可用较稠的三甲树脂、聚砜、聚胺酯漆以及硝基清漆等进行粘合。如不考虑耐水问题,可用&502胶合剂(d—氰基丙烯酸乙酯&)或聚醋酸乙烯乳液粘合。
  5、修复脱层与残缺&已经出现脱层和残缺的角、&骨、象牙类文物,可用蜂蜡、松香、乳香胶(或达玛树脂)的混合剂加热修复。也可用稀释的聚醋酸乙烯乳液调和石膏修补残缺部位。为了使补配部分与原有部分协调一致,可以在以上两种材料中填加适量的颜料。
  注:三甲树脂(即甲基丙烯酸甲聚体)现一般不提倡使用。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所有文物的保护处理都应在文物保护专业部门和专家指导下进行。&
识别象牙和骨刻首饰
当前,兴起了佩带象牙雕刻首饰和骨刻首饰,这两种骨质首饰怎样区别呢?这里介绍几种较简便的鉴别方法。&&&&
&&&&(1)从重量上检验。同样大小的装饰品,牙雕比骨刻的份量明显地重一些。
&&&&(2)从骨质上区分。象牙的质地细腻,上边有细小的波纹,相比之下,骨头的质地较粗糙,上边的纹路也粗。象牙制品油润光亮,骨头制品则显干涩。
&&&&(3)从做工上鉴别。象牙首饰精工细作,一般来说,骨刻首饰的做工比较粗放。
&&&&(4)从颜色上看,牙雕首饰往往呈牙白本色,骨刻首饰大多要经漂白,有的牙雕首饰即便漂白,也给人一种油润的洁白,而骨刻首饰漂白后则显干涩。&再有的是用塑料仿制象牙制品,这只要从纹路上即可鉴别,它上边往往留有模具的痕迹。直观判断象牙料优劣&大象分非洲象和亚洲象两种。象牙就是大象的门牙,由磷酸钙和有机物组成。硬度为摩氏1.5度。非洲公象和母象都有门牙,亚洲象只有公象有门牙。象牙有三分之一长在肉里为牙根,空心;三分之二露在外面,实心,为牙尖,质地好。象牙颜色有白、黄、浅棕色。性怕酸,见酸变软。
&&&&非洲象牙色黄,质地细腻,光泽柔和,硬度高,但随气温变化容易产生裂纹。亚洲象牙色白,光泽度差,硬度低于非洲象牙。象牙有人字型或网状天然纹线,由牙心向四周扩散,渐粗。
&&&&判断象牙料优劣,要从切开的横断面看。切开看牙尖有一小黑点,延伸到牙的管口,此为太阳心,上等料。如从横断面看到中心有很多小黑点,此为芝麻心,是中等料。如从断面看中心一片黑点,此为糟心,属下等料。所以,看横断面的牙心,是判断牙料质量优劣的关键。象牙艺术品的真伪鉴定&对于象牙艺术品真伪的鉴定,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观察象牙本身的颜色和断裂纹。象牙雕刻艺术品的表皮都会老化。年代久了,表面就开始泛黄,再由淡黄逐渐变成姜黄、深黄,直至浅棕色。并且,同一件象牙器上,颜色还往往深浅不一。伴随着色泽的变化,有的器物表面,还会出现一根根短头发丝样的浅纹,我们称之为“雀丝”。牙器的年份愈久,雀丝就愈多、愈黑、愈深和愈长,进而就会表现出裂纹。作伪者做旧的象牙器物,表皮有色却无光,无包浆,雀丝的裂痕亦不自然,嗅之,有一种烟呛味。
&&&&二、从雕刻品的艺术风格来判别。如清初雕刻的观音像,衣纹线条简练,有明代牙雕的遗风。由于深浅刀法并用,圆浑而挺拔,衣着线条下垂而坦然,给人以沉稳的感觉。近代仿制的观音像,衣纹线条繁复,立体感不强,刀法也软弱。
&&&&三、注意旧料新雕。所谓“旧料新雕”,就是用旧的牙器,改雕成“古代名品”,或旧的牙器有损坏,取其一部分改头换面,用来充当古代的牙雕制品。对此,我们可以从材质、工艺两个方面做出鉴定。
&&&&四、款识辨析。关于款识辨析,除了要注意“后加款”的作伪方式,还应该警惕以假冒真,尤其是对有落款的名家牙雕作品。如清末民初的微雕家于硕,他的书刻不仅清新秀丽,且气势连贯,像是一气呵成。目前,于硕的作品也有仿冒的,仿冒品的微刻,字形欹斜,运刀偏直,笔画粗细一致,与真迹有很大区别。
&&&&象牙雕常见的作伪方法
&&&&我们在市场上,常常会看到一些故意做旧的象牙雕刻品,其材料本身是象牙,但是新象牙,为了冒充旧牙雕,作伪者通过各种手段,使新象牙牙色变得旧黄,以期假冒古董而获取厚利。常用的作伪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将新象牙沉浸在浓茶水中加热,或置于咖啡汁中浸泡数周或数月之久。
&&&&二、将象牙制品浸泡在松节油中,在阳光下曝晒三四天。
&&&&三、将新象牙放在烘炉和冷冻柜里交互烘烤和冻结,使之热胀冷缩过度而产生裂痕,冒充古旧象牙的自然裂缝。
&&&&四、置于烟中熏烤,使新象牙的颜色与旧象牙的相似。经烟熏后,某些易挥发的类似焦油一样的物质便均匀地粘附在新象牙的表面。但用这种方法作伪,其色泽可以被沾有汽油或酒精等有机溶剂的布擦掉,假色擦去后,依然保持着新象牙原来的自然色泽。有时,用低劣手法作伪的颜色,还可以被温水和肥皂水洗去。民国时期,曾流行用染料来染色,以达到做旧的目的。被染色的象牙,整体颜色都均匀一致,然而随着年代而自然变旧的象牙颜色,其最暴露于外的部分,显得更暗一些。
&&&&所以,在鉴别牙色时,我们可以察看一片牙的底部或内部,观其色泽老化的变化程度与表面是否一致。经人工染色做旧的象牙,一般在处理过程中无法将器表和内部深处的色泽做成两样,而自然老旧变色的象牙却有此方面的差异,这就为我们鉴别象牙到底是自然泛黄还是人工做出来的,提供了一个标识。
&&&&鬼斧神工的象牙球  
&&&&因商贸的需求,民间艺人仿自石雕,创造了镂空雕花、专门用作观赏的象牙球。这种象牙球交错重叠,玲珑精致,表面刻镂着各式浮雕花纹。球体从外到里,由大小数层空心球连续套成,外观看来只是一个球体,但层内有层。其中的每个球均能自由转动,且具同一圆心。并且象牙球里外每一套球均雕镂着精美繁复的纹饰,有百花、龙凤及山水人物等数种。球与球之司相互连接,雕刻外层球体表面较易,但刻镂内层许多球体时,因施工空间的限制,很难,所以象牙球工艺会让人感到技巧的奇特和玄妙,这种球被称为“鬼工球”。到清乾隆时期,有了更大发展。起初广州牙雕艺人借鉴石狮口中含珠的镂雕形式,经过细心的设计与钻研,并加以大胆的想像和巧妙的手艺,用象牙材料创作了球内套球的新花色。象牙球从开始的1层,至清乾隆时期发展到14层,再到清末已达到25或28层,目前最多能刻至42层,确是我国象牙雕刻中的一种特殊技艺。
&&&&象牙微雕与“南于北吴”  
&&&&象牙微雕艺术在中国由来已久,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当时已有高不盈寸的立体微雕。从清代起象牙微型雕刻开始多见,并涌现出许多微雕名家,其中以被收藏界称为“南于北吴”的于硕和吴南愚最著名。江南著名象牙微雕家于硕,擅长用盲刻法,即在肉眼看不清的情况下,全凭手感运刀雕刻而成,入刀有力,意在刀先,轻重缓急,随心所欲,运刀如运笔,得心应手,字字意气连贯,流畅自然,其功力之深令人瞠目结舌。与于硕齐名的另一位微雕家是吴南愚,后人评他“能于五分方圆之象牙面上,刻字千余,具有帖气。非用放大之镜不可辨识,不知其何以为之。是殆所谓鬼斧神工也”(赵汝珍《古玩指南全编》)。近年来,象牙微刻作品的市场价格走势也逐渐上升,收藏象牙微型雕刻作品已成为一些精明的投资者的目标。
&&&&宫廷象牙清玩  
&&&&从康熙时起,被征到清宫造办处的牙雕工匠就不断地创作制造着。这些身怀绝技的匠师,有的来自广东,有的来自江苏。当然,他们能做到让皇帝真正满意并不容易。因为在清中前期时,皇帝认为苏、宁、杭、嘉、粤等地的牙雕都有“外造之气”,粗糙又笨俗,不符合宫廷的口味。皇帝的艺术标准范畴是既要雅秀,又要精巧。这样,这些工匠在遵照皇室的要求制作时,就得精心构图,避免广东牙刻繁复堆砌、刀锋毕现的缺陷。他们在牙雕中糅进画风和竹刻技巧,使作品较之北方浑朴简练的风格,则显得雍容精细;较之南派的繁复堆砌的雕刻工法,又显得清秀典雅、细致简洁。有些工匠因为设计、雕刻都得到皇帝的赏识,所以能够得到皇帝的格外恩准,在作品上刻上他自己的款识。如黄振效刻的“渔家乐”笔筒和“云龙纹火链套”,李爵禄刻的小方盒,陈祖璋等人刻的“月曼清游册”等。这些作品以娴熟的刀法、精细的雕琢,赋予作品以挺秀清新的姿彩,显示出种种自然清逸的雅韵和技师们敏智的才干。怎样识别真假象牙制品&&(1)象牙与以化学材料伪造的假象牙的区别:象牙有牙纹、形状是纵横交叉&的人字形,且牙纹有粗有细;化学伪品则无牙纹,有的有纹也是椭形纹,不交叉&且粗细一致。象牙品重、色白、有圆心;化学品则显轻、色微黄、无圆心。&  
  (2)象牙与以骨制伪造的象牙的区别:骨制品无牙纹,且轻。象牙因体积大&雕刻的形状多是圆身,且质地细腻,仔细观察有小波纹;而骨制品雕刻形状多&是椭圆形、扁圆形,且质地粗糙,纹路也粗,表面高低不平。明“尚衣监”宫廷象牙腰牌 符,俗称为“符牌”,是我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凭证,通常用金、玉、铜、竹、木等制成,使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今天人们常说的“符合”一词便源于此。
&&&&符牌源于夏商周时代的玉制牙璋,当时的牙璋起着符节的作用。及至战国时期,由于战事以及防止作伪的需要,符牌开始出现。出于征战讨伐求胜的心态,常常以虎为符牌图案,“虎符”甚至成为“符牌”的代名词。隋唐之后,出现铜制的&“鱼符”和“龟符”,用作出入宫禁的凭证。北宋时期,符牌制度日趋完备。此时的符牌不仅仅是调兵遣将的“虎符”,而是作为严格、系统的识别标志融会到封建王朝的管理体系之中。
&&&&湖南省博物馆珍藏有一件明代“尚衣监”宫廷象牙腰牌。长方,上为椭圆形,黄色。长15.1厘米,宽7.4厘米,厚0.8&厘米。上端双面浮雕云纹花饰。中部有一直径0.8厘米的穿孔,&以作穿系之用。腰牌正面上方横排刻写有三个九叠篆字。“尚衣监”。腰牌背面则竖刻四行楷书:“凡官长随悬带此牌,不许借失,伪造,升迁者改写、兑换,事故者缴监。无牌不许擅入宫禁。违者治罪。”共38字,字体遒劲有力。腰牌右侧脊部浅刻有“忠字号”字样,右侧背部浅刻有“崇祯捌年颁”字样。&腰牌下端左右两角略残,有打磨光滑痕迹。腰牌通身有数道纵向浅裂纹(如图)。此腰牌造型精巧别致,图案清晰逼真,字体一丝不苟,系宫廷内部太监随身佩带之物。
&&&&明朝对官吏所佩带的腰牌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级别,不同身份的宫吏规定佩带不同质地、不同形制的腰牌,不得僭越。《明史·舆服志》载:“武臣悬带金牌。”“指挥佩金牌,双云龙,双虎符。千户佩镀金银牌,独云龙,独虎符。百户素云银牌符。”“皇城&九门守卫军与围子手,各领勇字号铜牌。”“凡郊庙诸祭陪祀供事官及执事者,入坛俱领牙牌”。“圆花牌,陪祀官领之。&长花牌,供事官领之。长素牌,执事人领之。又谓之祀牌。”
  《会典》又载:“文武官出入禁门带牙牌,有执事、供事、朝参之别。执事、供事者,皆届期而领,如期而缴。惟朝参牙牌,得朝夕悬之。”“凡文武朝参官,锦衣卫当驾官,亦领牙牌,以防奸伪。洪武十一年始也。其制,以象牙为之,刻官职于上。不佩则门者却之,私相借者论如律。”“牙牌字号,公、侯、伯以勋字,附马都尉以亲字,文官以文字,武宫以武字,教坊官以乐字,入内官以官字。”
  湖南省博物馆珍藏的这件崇祯八年颁的“尚衣监”象牙腰牌乃是专属皇宫内廷太监所执符牌。据《明史·志第五十·职宫三》称“尚衣监”: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御用冠冕、袍服及屦(ju)舄、靴袜之事。”侯门似海,大内森严,服侍皇帝日常起居衣着事项更是细致严密。“无牌不许擅入”,接近皇帝着龙衣,穿龙袍必需悬带此牌。否则&宫廷门卫认牌不认人,严禁出入。
&&&&总之,明代虽然官吏佩带的符牌屡有发现,但作为宫廷内官所执的符牌却鲜有发现。“尚衣监”象牙腰牌则是其中一例,&弥足珍贵,具有极高的文物历史价值,它为研究我国历代的符牌制度,尤其是明代的符牌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价值主张年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