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同治怎么死的的

请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阅读正文 :
解读光绪帝的死亡真相:关于光绪之死的几种说法
&慈禧太后:
孝钦显皇后(1835年&1908年),名杏贞,叶赫那拉氏,咸丰帝妃嫔,同治帝生母,父叶赫那拉&惠征。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统治期间发动政变两次,立皇储两次。掌权时间在清朝仅次于康熙与乾隆,在中国史上排名第四,史上的无冕女皇。
咸丰二年(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次年晋封懿嫔,咸丰六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崩逝后,与慈安太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除掉顾命八大臣。同治即位后,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期间收复新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发展洋务运动,清政府进入平静时期&同治中兴&。
1875年同治崩逝后,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帝)为继承人,继续垂帘听政。1884年甲申易枢恭亲王被罢免,又因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而开始一人独掌大权。后于1889年撤帘归政;1898年发动戊戌政变再度垂帘听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决心改革,实施&清末新政&。1908年,光绪帝崩逝后,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崩逝,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由于在其47年的统治期间,清朝除了太平天国等内乱外,正值世界动荡,饱受外国侵略,加上中国传统对于女性执政的负面意见,颇受争议。近年来,史学界逐渐开始有人提出应对慈禧当政提出多元化的评价。但她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负面人物。
  光绪帝: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zǎi ti&n)(日&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光绪帝四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掌控,未曾掌握实权。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光绪帝亲兄弟有六人:长兄载瀚、三弟、四弟载洸均早殇;五弟载沣,世袭醇亲王;六弟载洵;七弟载涛。清朝最后的摄政王载沣就是光绪皇帝的弟弟,同时也是溥仪的父亲,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死后载沣袭爵为醇亲王,是清朝最后实际的统治者。
光绪和慈禧遗体被一起供奉在一间香烟缭绕的屋子里,两张阴森恐怖的脸,遗体两旁分别站着擎刀而站的清廷侍卫,前面或跪或躬身俯首着几位如丧考妣的大臣。
刊行于1908年报纸所显示的场景与当时美国《纽约时报》对这一事件的文字报道相呼应:
&流传了三千年的传统丧葬仪式宣告了皇帝陛下和皇太后的过世。临终时,虽然在他们身边围绕着一群身份低下的守护者,但他们却很孤单地、未被人注意地死去了,因为这些看护者不能接近他们神圣的君主,与他们的主子保持着一丈以上的距离。&
&清国皇帝死亡的直接原因据说是神经衰弱症。当快断气时,皇帝陛下拒绝让别人把他搬到长寿宫去,这违背了大清国的先例。因为每当清国统治者死去时都被指定放入这个宫殿中。终于,他在还没穿上在这种场合应该穿上的寿衣之前就断气了。慈禧皇太后于下午2点钟去世&&清国官方已正式宣布皇太后驾崩,而官方刚刚才宣布了光绪皇帝的死讯&&但这里的人们相信,在官方向外颁布讣告前,皇帝陛下和皇太后已经死了很长时间了。&
慈禧太后是正常的生老病死,但是光绪帝可不是了,光绪的死下面给大家做个介绍:
在距今100年前的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名义上是清朝皇帝而实际上却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帝和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几乎同时死去。皇帝死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时(下午五至七时),太后死于十月二十二日未时(下午一至三时),相距不到20个小时。对于光绪帝的死因一直众说纷纭,成百年悬疑。如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人员将谜底一层层揭开&&
  ■被毒害致死说
据当年接近宫廷的人回忆,光绪帝本身病症不至于死亡,疑被慈禧、袁世凯或李莲英等所谋杀。
其中名医屈桂庭说,光绪死前三天&在床上乱滚&、&向我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诊治光绪帝秘记》)。
根据戴逸先生的研究,提供证言的有长期陪侍光绪的起居注官恽毓鼎,有给光绪帝治病的医生,有内务府大臣增崇的儿子,有光绪帝继承人宣统,有陪侍慈禧的德龄,还有早就预言光绪之死的晚清高官伍廷芳。众口一词,都认为光绪被毒害而死。因此,在距今30年前,历史学界和社会上大多数人都相信此说。
戴逸先生指出:&这许多人所说虽然在细节上有不同和矛盾之处,但都猜测或肯定光绪是被毒害致死的。凶手是谁?多数说是慈禧,也有人说是袁世凯或李莲英。&
 ■正常死亡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对清宫档案大规模整理发掘工作的开展,历史学家、档案学家、医学专家共同合作,仔细收集和研究光绪的脉案和药方,探索其一生的健康情况,却得出了与被毒死说截然相反的结论。
专家们认为光绪一生身体虚弱,百病丛生,久治不愈。详考清宫医案,专家们用现代医学的语言来说,光绪是受肺结核、肝病、心脏病、风湿等慢性病长期折磨,致使身体的免疫力严重缺失,酿成了多系统的疾病,最终造成心肺功能衰竭,合并急性感染而死亡。
1980年,有关部门清理并重新封闭了崇陵,对光绪的遗骨做过简单检测,没有发现外伤痕迹亦无中毒表现,故只能以脉案作分析。光绪之死属于正常死亡,遂成定论。
  ■科学研究证实:砷中毒而死
2003年,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到易县清西陵采访,得知1980年曾对清光绪帝及隆裕皇后所葬崇陵棺椁(于1938年被盗)进行清理并重新封闭,而光绪及隆裕皇后的头发被移至棺椁外,在清西陵管理处文物库房保存至今。经与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专家研讨,征得文物部门同意,提取多根光绪帝头发送至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室设计所进行测试。
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和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四个单位开始共同合作,组成&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运用最先进的技术,采用最精密的仪器,对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以及墓内外环境进行反复的检验和缜密的分析研究。
课题组运用侦查破案的思维方式,根据信息的产生、传递、处理、还原、应用等原理,充分利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液相色谱/原子吸收联用&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开展综合分析、模拟实验、双向推理、多维论证等多项工作,对西陵保存的光绪头发、衣物、遗骨进行检测和研究。
  ■头发中砷含量是健康人的2000多倍
最初,专家们通过核分析方法测定光绪帝的两小缕头发,初步检验发现头发中的砷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是当代健康人的2000多倍,且高含量截段分布异常。
为验证光绪帝的头发砷含量是否异常,研究人员分别提取了隆裕皇后、一清代草料官及当代人的头发样本分别进行同时代、同环境、同性别发砷测试,结果证实,光绪帝的几处头发截段中最高砷含量不仅远远高于当代人样本,也分别是隆裕皇后的261倍和清代草料官的132倍。
为验证光绪帝头发中的异常砷含量是否因长期服用中药雄黄等而导致慢性砷化物中毒所造成,研究人员又将其与当代慢性砷化物中毒的人发砷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光绪帝的头发上最高含砷量是慢性中毒患者最高含量的66倍,且砷分布曲线与慢性砷化物中毒者的砷分布曲线完全不同。由此证实:光绪帝头发中的高含量砷既属异常现象,又非自身服药引起慢性砷化物中毒而成。而光绪帝头发上的大量砷元素的唯一来源,则是光绪帝的尸体。
■遗骨和衣物均检测出砷
研究人员还对提取的光绪帝的遗骨进行了表面附着物的刮取与检测,结果表明,其中两块遗骨(一块肩胛骨和一块脊骨)表面沾染了大量的砷,说明这些砷确实来源于腐败尸体。
随后,研究人员对光绪帝的随葬衣物进行了砷的分布的检验。光绪帝的送检衣物共有五件,其中四件上衣(或外衣),一条裤子。由于年代已久,五件衣物除龙袍保存状态尚为良好外,其余三件内衣均已严重腐烂。根据尸体腐败对穿着衣物侵蚀由内向外会逐步减轻的一般规律,研究人员依次推定出四件上衣由内到外的穿着顺序。随后依照物质吸附和信息转换还原原理,对接近光绪帝尸体特殊部位的衣物分别取样,进行了砷的分布的检验。
检测数据结果表明:从同一件内衣看,每件衣物的胃区部位、系带和领肩部位的含砷量都高于其他部位;从穿着层次看,里层衣物的含砷量大大高于外层;从尸体的特殊部位看,衣物掉落下来的残渣(胃肠内容物)的砷含量极高。这说明,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于光绪帝尸体的胃腹内,并在尸体腐败过程中由里向外侵蚀衣物,由此造成胃腹部位衣物的高含砷。
实验结果表明:光绪帝摄入的砷化物是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而其腐败尸体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头发上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5毫克。根据相关研究,人口服砒霜(三氧化二砷)60-200毫克就会中毒死亡。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至此,光绪帝死因终于破解,即: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相关阅读
&&&&&&谁毒死光绪?仍旧是个谜
公元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1月,瀛台囚徒光绪皇帝和大清朝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相继死去。一对母子,两个政敌,一个是38岁的盛年,一个是78岁的老者,他们的死相隔不到20小时。这仅仅是历史的巧合吗?
100年前,光绪帝被谋杀的说法就开始在民间流传。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史学界的研究还基本认定光绪是因常年体弱,自然死亡。今天,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终于被科学的证据再次更新。
2008年11月,由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和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四个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的&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正式向外界公布了《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他们运用核分析法和法医学手段对光绪的头发、骨骼、衣物进行了科学的检验,认定光绪帝确是被砒霜毒杀。
  一场版本众多的谋杀案
民间对光绪之死的种种说法虽然在细节上有诸多区别,但都认为是被毒死的。凶手是谁?有人说是袁世凯或李莲英,但多数说是慈禧。
其实,早在1904年,清朝外务部右侍郎伍廷芳就对日本公使内田康哉透露:&光绪会死在慈禧之前。&长期陪侍光绪皇帝的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中记载了一则亲历故事,印证了伍廷芳的话:光绪死前十一天,慈禧生日,光绪率百官贺寿。但慈禧拒绝见光绪。&时太后病泄泻数日矣,有(z&n)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可见,慈禧当时心意已决。
据名医屈桂庭所著《诊治光绪帝秘记》,光绪死前三天,&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且&面黑,舌焦黄&,&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
光绪死去当天,紫禁城内也有怪事发生。《启功口述历史》一书记载,当日礼部尚书溥良(启功曾祖父)在太后住所外侍疾,亲见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乐寿堂出来。溥良问这个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答:&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酸奶)。&送后不久,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就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
晚清内务府大臣增崇的儿子回忆,他幼年时适逢光绪之丧,他父亲接到光绪死的消息后,跟叔叔们说:&就是不对,前天,天子受次席总管内务大臣继禄所带的大夫请脉,没听说有什么事。&&一位叔父说:&这简直可怕啦!&另一位叔父说:&这里头有什么事儿罢!&我父亲叹了一口气,又摇摇头说:&这话咱们可说不清啦!&&
光绪死后,穿戴入殓,一反常规,都由宫内太监一手包办,未让内务府插手。尸体被悄无声息移入宫中,入殓之际究竟是什么样,无人能知其详。
脉案难记实情
20世纪80年代,清史研究更加重视清宫档案。历史学家、档案学家和医学家合作,仔细研究光绪的脉案和药方,得出的结论是光绪一生体弱,最后久治不愈而死。
光绪的病案显示,其十五六岁已弱不禁风,二十七八岁患耳鸣脑响,渐次加重,又长期遗精。光绪帝自己所写的《病原述略》中也说:&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且有无梦不举即自遗泄之时,冬天较甚。&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光绪帝被长期软禁于瀛台, 生活十分清苦。御前所列菜肴虽多,但大多腐臭,不能进口。光绪居所年久失修,四处透风,隆冬天气并无炉火,寒冷至极。
专家们认为,政治上的失意使光绪十分痛苦,加上在囚禁中身体饱受折磨,光绪的病情加重,以致死亡。有专家说:&光绪之死与慈禧之死,其间并无必然之联系。光绪帝之死按脉案记录之病理、病状分析,属于正常的疾病死亡。没有发现突发性的意外病变之可能。&
著名清史学家戴逸先生认为:&对这些脉案、药方,也要谨慎从事,考察它形成的环境和条件。&如许指严的《十叶野闻》就记载了江苏名医陈莲舫为光绪治病的情况,&医官不能直接问皇帝病情,症状都由太后代述。皇帝不时点头,或说一两字证实。&&太后命令诊脉后,陈就抬手给皇帝诊脉,但仍跪在地上,据说根本无法确知脉象如何,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之后,太后又讲述病状,说皇帝舌苔如何,口中喉中生疮如何。既然不能亲眼看见,只能姑且听之。&如果&脉案&不过是记录慈禧的话,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光绪的病情呢?
厂商投稿 产品评测/网站合作/010-84383 友情链接:029- 京公网安备55号
Copyright@
驱动中国 All Rights Reserved12-1910-2410-2410-2410-2410-2410-24
查看: 2845|回复: 0
一个世纪前,光绪之死给我们留下太多谜团了,社会各界一直在猜测他的死因之谜,公元日傍晚,38岁的光绪皇帝在冰凉寂静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满含悲愤离开人间。第二天下午,操纵晚清政权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在中南海仪銮殿内死去,终年74岁。光绪之死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的消息,震惊了海内外。人们普遍认为,光绪在慈禧前一天死去,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害。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光绪皇帝驾崩的消息被送到宫中,举朝震动,王公大臣们没想到这位正值壮年的皇帝会突然死去。光绪无后,没有确立皇位继承人,人们不免为未来政局的走向感到担忧。
光绪之死
zjkx-l.jpg (20.04 KB, 下载次数: 3)
00:25 上传
这时的慈禧虽然重病在身,但仍然在仪鸾殿的病榻上发布了懿旨:“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这样,溥仪根据慈禧太后的旨令,成为清朝的末代皇帝,也就是宣统帝。
zjkx-l.jpg (36.3 KB, 下载次数: 3)
00:25 上传
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的同胞弟弟。载沣承袭了父亲醇亲王的爵位,并在慈禧的扶植下当上摄政王。安排溥仪即位,慈禧就是将国家大事、朝纲权柄都交到了载沣一人的手里。
zjkx-l.jpg (57.11 KB, 下载次数: 4)
00:25 上传
慈禧太后的安排暂时稳定了宫内出现的混乱状态。人心逐渐安宁,一切事情都开始按照祖宗章法,有条不紊地进行。第二天,年仅3岁的溥仪,以大清国皇帝的身份,来到光绪殡天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看视光绪皇帝遗体大殓仪式后,护送光绪遗体停放到乾清宫西配间。大殓结束后,光绪的灵柩被移至乾清宫正殿安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李国荣说,光绪皇帝8点多钟从中南海涵元殿抬入乾清宫,9点多钟就入殓,没有像其他皇帝死后那样,在乾清宫停尸一两天,让朝臣们瞻仰遗容;大殓时,只有皇后率瑾妃等在场,而没有提到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这些官员。这两点透露出入殓过程有疑点。就在人们往返于涵元殿与乾清宫之间,操办光绪后事时,慈禧太后终于彻底松开了手中的权柄,撒手西去。没有人预料到事情会来得这么突然。当天,3岁的小皇帝溥仪和众大臣在结束了乾清宫为光绪皇帝举行的入殓奠礼之后,又匆匆赶往仪鸾殿,看视慈禧太后大殓。
zjkx-l.jpg (41.11 KB, 下载次数: 4)
00:25 上传
其实,光绪临死前一天,溥仪就被人从醇亲王府接进宫中。同一天,溥仪的父亲载沣被封为摄政王。谕旨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但内容却反映了慈禧太后的意思:谕内阁,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龚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着在宫内教养,并在尚书房读书。又谕,朕钦奉皇太后懿旨,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
zjkx-l.jpg (21.06 KB, 下载次数: 4)
00:25 上传
图1 光绪皇帝
zjkx-l.jpg (22.22 KB, 下载次数: 4)
00:25 上传
图2 幼年溥仪很显然,这两道谕旨是在为光绪的死做准备。当光绪驾崩不到24小时慈禧就跟着去世以后,人们自然对“光绪病亡”的公开说法起疑心,甚至有人暗中议论:是不是慈禧知道自己命将不久,提前处死了光绪?满城风雨之际,摄政王载沣突发谕旨:解除袁世凯所任各职,令其回籍养病。此时距光绪去世还不到50天。朝野风传,载沣的本意是杀了袁世凯,后因多位重臣劝谏,才改“杀”为“逐”。而载沣此举的目的,就是为兄长光绪报仇。光绪驾崩不久,因“戊戌政变”流亡海外的康有为通电全国各督抚,声称光绪帝是被袁世凯下毒害死的,号召督抚们挺身而出伸张正义。
zjkx-l.jpg (10.47 KB, 下载次数: 2)
00:25 上传
图3 摄政王载沣
图4 慈禧太后
说法1:袁世凯下毒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说,1907年,康有为曾给梁启超写过一封信,其中讲到袁世凯准备用3万块钱收买光绪皇帝的御医力钧,让他在光绪皇帝吃的药里下毒。与之相呼应的是,曾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民国时期的杂志《逸经》上发表文章说,光绪临死前3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帝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脸颊发暗、舌头黑黄,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这显然不是他的病应有的症状。这位御医认为,光绪一定是被人害死的。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变法正式开始,因为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故史称“戊戌变法”。变法期间,光绪帝发布了上百道新政谕诏,除旧布新,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但是,改革措施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很多上谕成了一纸空文。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七八月间,形势进一步恶化。光绪帝颁密诏给维新派,密诏中说:“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要维新派筹商对策。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核心人物读到密诏后,痛哭失声,决心誓死营救光绪皇帝。危机时刻,维新派将力挽狂澜的重任托付给了袁世凯。
变法初期,袁世凯与维新派交往密切。七月,强学会成立时,袁世凯不但被列为发起人之一,还捐资作为会金。变法运动达到高潮时,袁世凯曾派人到北京与维新派联系,表示自己对变法的关切。袁世凯的热心赢得了维新志士的信任。更重要的是,袁世凯在小站编练的新军,已成为清廷一支颇具实力的武装力量。经维新派举荐,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一,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袁世凯,破格提升他为候补侍郎。第二天,袁世凯进宫谢恩时,光绪帝夸奖他说:“人人都说你练的兵、办的学堂甚好,此后可与荣禄各办各事。”这其实是在暗示他,以后不要受荣禄的节制。袁世凯此刻成了孤家寡人光绪唯一的希望。
zjkx-l.jpg (40.72 KB, 下载次数: 4)
00:25 上传
八月初三深夜,谭嗣同只身前往袁世凯的寓所法华寺,托以出兵相救的重任,说服袁世凯举兵杀荣禄,包围颐和园,对慈禧太后则或囚或杀。(图8)杨天石说,按照袁世凯的日记,在谭嗣同夜访他之后,他有一两天时间六神无主,不知该怎么办。袁世凯肯定有矛盾斗争,要反复掂量。掂量的结果,他发现光绪皇帝孤家寡人,康有为等是一批书生,而西太后是实际权力的掌握者。3天之后,也就是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训政。随后,下令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变法运动最终失败。而光绪帝被彻底剥夺了权力,软禁瀛台,开始了长达10年的孤独苦闷的傀儡生活。
zjkx-l.jpg (39.74 KB, 下载次数: 3)
00:25 上传
这一切,是否都是因为袁世凯的出卖呢?
事实上,直到慈禧从颐和园返回发动政变的那一刻,袁世凯尚未告密。八月初六日晚,政变的消息传来,袁世凯以为事情已泄露,为保全自己,赶紧向荣禄和盘托出了“围园劫后”的密谋。八月初七,当慈禧太后得知维新派有罢黜乃至杀死太后之意,恼怒至极,对事件性质的认定有了重大转变,因而下令大肆捕杀维新人士,致使事态扩大。因告密有功,袁世凯受命署理了几天直隶总督,其新建陆军还得到4000两的赏银。慈禧太后为表示对他的信任,特准他在西苑门内骑马。此后,袁世凯便以慈禧太后和荣禄为靠山,走上了飞黄腾达的捷径。两年后,慈禧、光绪一行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西逃。怀来县县令吴永曾亲眼目睹了光绪对袁世凯的深恶痛绝。光绪在纸上画了一只乌龟,在乌龟壳上书写“项城”二字,“项城”是当时人们对袁世凯的称呼。光绪用利刃对着画乱砍乱刺,末了还不解恨,又将这些写着袁世凯名字的画撕得粉碎。对这种怨恨,袁世凯心知肚明。他自然不愿意看到光绪重新执政,怕被秋后算账。
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写道:我听见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说起光绪之死的疑案。照他说,光绪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当时袁世凯掌握着六个镇的新军,他的势力范围在京津一带。袁世凯是否有能力控制京城,并将触角伸进紫禁城内去谋害光绪皇帝呢?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朱诚如说,袁世凯是个外官,很难入到宫里,因为清朝在皇宫里的男人只有两种人,除了皇帝以外,就是太监,大臣到宫里只是临时入朝,朝见皇帝。晚上住宿的就太监和皇帝两类人。这种情况下,宣统皇帝溥仪说的那样,不大可能。另一方面,清宫皇帝的用药制度十分严格,开方煎药都有严格规定。袁世凯不能随便进药,就算是进了药,也要经过多道检验。李国荣说,给皇帝煎药,要由太医院的御医和太监一同在御药房相互监视熬药。皇帝吃一服药,要煎出两服。两服药煎完后合在一起,分成两碗,一碗由御医太监先喝掉,看看确实没有问题,皇帝再喝另一碗。因此,袁世凯试图收买的御医力钧不敢向光绪下毒,又得罪不起袁世凯,只能辞职逃离京城。所以,袁世凯下毒的可能性很小。
zjkx-l.jpg (17.66 KB, 下载次数: 4)
00:25 上传
说法2:自然病死
有关光绪病情的档案,至今保存完整。光绪37岁时写的《病原》中说:遗精已经将近二十年,腰腿肩背经常感觉酸沉,稍遇风寒必定头疼,耳鸣现象也近十年。而根据御医写下的《脉案》记载,从光绪二十六年起,光绪的病不断恶化,从未好转。李国荣说,根据清宫档案,从现在的医学角度看,光绪皇帝得的是肺结核,再加上肝脏、心肺、风湿等长期慢性疾病,最终导致心肺功能衰竭,合并成一种急性并发感染症,导致死亡。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初九,御医曹元恒在《脉案》中写到,皇上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病势十分严重,在治疗上不论是寒凉药还是温燥药都不能用,处于无药可用的严重局面。同年五月初十,御医陈秉钧写的《脉案》上有“调理多时,全无寸效”的话。十月中旬,光绪的病情进入危险阶段。从清宫档案的记录看,光绪皇帝的病情是一步步加剧、恶化直至死亡的。他既没有中毒或受到其他伤害,也没有突然暴死的迹象,应该属于正常病死。但是,官方记录上的合情合理,就是真相吗?2008年11月,国内各大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刊出消息:“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zjkx-l.jpg (28.25 KB, 下载次数: 4)
00:25 上传
说法3:砒霜中毒
在清西陵光绪的陵寝内,保存着光绪的遗体和随葬衣物。北京市公安局会同中国原子能科学院,运用高科技手段,对光绪的死因进行了历时5年的调查。《清光绪死因研究报告》指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主任耿左车说,把光绪的头发取出来洗净,自然晾干后,剪成一厘米一段,然后入档,再入堆,接受辐照,根据辐照测算它的微量元素。砒霜主要含有毒金属砷,看它的砒霜含量。前七八段都没有发现异常,到第九段含砷量高了,到第十段,高得惊人。第十段头发含砷量达到每克2404微克。这个数值,远远高于正常人头发的砷含量,比葬在光绪身边的隆裕皇后的砷含量高出260倍。清华大学人文社科院历史系戚学民副教授说,光绪头发上的砷从何而来?砒霜中毒的论断是否科学呢?著有《慈禧外传》的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和陪侍慈禧多年的德龄,都言之凿凿地指证说,大太监李连英是害死光绪的真凶。
说法4:李连英暗害
德龄,满清贵族,正白旗人,又称德龄公主或德龄郡主。因为通晓外语和西方礼仪,德龄在1902年应召入宫,为慈禧担任翻译,成为晚清紫禁城著名的八女官之一。德龄出宫后用英文撰写的回忆录和纪实文学作品,披露了许多清宫的生活情景和政局见闻。德龄说,光绪是被李连英的慢性毒药逐渐害死的。大太监李连英平日仗着慈禧的权势中伤和愚弄光绪,他害怕慈禧死后光绪清算他的罪孽,于是在慈禧临死之前先将光绪害死。(图10)德龄曾在书中有过这样一段描写:李连英无意间看到光绪日记中的某些内容,那些充满愤怒和仇恨的语言令他尤为震惊。其中一段大致如下:“我知道自己现在病得很重,但是我觉得老佛爷(慈禧)一定会死在我之前。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一定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连英。”看到这篇日记,李连英大惊失色,连忙向慈禧请求,亲自去服侍光绪的饮食起居。此后没多久,光绪便卧床不起。据说,李连英给光绪下了慢性毒药,希望在不知不觉中置光绪于死地。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李连英虽然在政治上坚定地站在慈禧一边,但他与光绪皇帝的关系却并不坏。尽管李连英备受慈禧宠信,但他为人低调、谨慎,并不像影视作品中描绘的那般盛气凌人。朱诚如说,李连英知道慈禧那么大岁数,迟早要死,皇帝将来肯定要执政,如果得罪皇帝,他有什么好处?相反,有些民间记载,李连英还偷偷摸摸给皇帝送衣服、送吃的,想办法跟光绪皇帝搞好关系。另一方面,光绪死后100多年的科学研究指出:光绪皇帝的死因是急性砒霜中毒,而不是德龄所说的慢性中毒。2005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将光绪皇帝的两小缕头发,送至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检测。研究人员将头发分别切成26段,利用“中子活化法”的现代技术,迈出了破解光绪帝死因之谜的第一步。
zjkx-l.jpg (16.93 KB, 下载次数: 4)
00:25 上传
朱诚如说,检测结果发现,头发中央,第10段砷的含量突然高起来。为什么发辫的中间部分砷含量突然增高?研究人员发现,光绪发辫中间的一小段上沾着已经干结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上面含有大量的砷。污染物从何而来呢?为了解答这个疑问,研究人员又先后检测了光绪的几块遗骨和5件葬衣。结果发现:光绪某些遗骨的表面沾染了大量砷,同时,靠近遗体胃部的衣服上沾有高含砷量的物质残渣。耿左车说,他的龙袍由外到内砷含量逐渐增高。贴着胃腹部的,砷含量是正常人的3000多倍。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于光绪帝尸体的胃腹部,随着尸体的腐败,含砷物质逐渐侵蚀污染了光绪的葬衣乃至骨骼。也就是说,所有的砷都来自光绪遗体本身。但是,光绪的头发远离胃腹部,上面沾染的高含量砷该如何解释?耿左车说,光绪死后是躺着的,从法医角度来说,口腔溢流会顺着脖子流下去,光绪是一米六几的个儿,但是他的发辫很长,76厘米,正好流在发辫的中央,所以这一部位砷高,是外部沾染所至,不像拿破仑慢性中毒,整个头发里都含砷,他是急性中毒。研究认为,光绪帝因砒霜急性中毒而死。据测算,仅光绪头发残渣和一件衣服中的砒霜含量就超过200毫克,而一般人口服砒霜6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李连英暗害说不成立。
戚学民说,晚清文人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和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都指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惟恐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执政,推翻她一手制造的多起冤案,于是令人下毒手将光绪害死。
zjkx-l.jpg (18.15 KB, 下载次数: 5)
00:25 上传
说法5:慈禧赐死
光绪与慈禧虽然以“母子”相称,实际上他并不是慈禧所生。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同治皇帝因患天花突然去世。同治无子,临终也没有留下由谁继位的遗昭。第二天召开的大政会议上,同治的生母慈禧太后压制了其他一切意见,坚持由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入宫继承皇位。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4岁的载湉在太和殿登基即位。光绪虽然当了皇帝,但他实际上只是慈禧御案前一件摆设,慈禧大权独揽的门面。光绪是在繁琐的宫中礼节和慈禧不断的严辞训斥中长大的,因此光绪从小性格柔弱、抑郁寡言。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日,紫禁城内布满了喜庆的红色,19岁的光绪皇帝在这一天举行了大婚典礼。光绪迎娶的一位皇后和两个妃子都是慈禧做主选的。朱诚如说,光绪从他父辈的角度是慈禧的侄子。光绪的母亲是西太后的亲妹妹,他又是慈禧的外甥。隆裕皇后是慈禧亲弟弟贵祥的女儿,是她侄女。(图11)大婚后,光绪临朝亲政。53岁的慈禧表面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际上权势依旧。每隔一天,光绪都要到颐和园向慈禧汇报政务,凡是军政大事都得按老佛爷的懿旨行事。暗地里,慈禧还通过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亲信李连英等人,监视光绪的行踪。尽管权力处处受到限制,年轻的光绪仍壮志满怀。光绪自幼师从国学大师翁同和,学得了满腹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当他看到中国社会积贫积弱的现状,更希望挣脱枷锁做出一番事业。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推行新政,授予康有为“专折奏事”特权。慈禧深恐光绪改革成功会影响到她的独裁。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和。其实,戊戌变法之初,慈禧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赞成,更公开支持废除八股、提倡新学。但后来,光绪擅自罢免了吏部的6位满族高官,引起了慈禧的不满。沈渭滨说,慈禧在还政光绪的时候,明确规定,所有二品以上大臣的进止,必须通过她,现在你自说自话把我手下二品以上的6个大臣罢免了,你眼里还有我吗?他们的矛盾开始公开化。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在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下,变法运动最终失败。此后,光绪度过了10年没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他的饮食、行动、自由都受到严密监控。慈禧又将光绪挚爱的珍妃囚禁在钟粹宫后北三所,并且给她立下了一条规矩:不许再见皇上。光绪有两位妃子——瑾妃和珍妃,二人是亲姐妹,但相貌性格迥异。珍妃貌美而又机敏开朗。她的出现,在光绪沉闷的宫廷生活中激起了波澜,更引发了他在政治上摆脱束缚、有所作为的欲望。重新出面训政的慈禧认为,珍妃在光绪身边起了很多不好的作用,因此不许两人相见。这让处于幽禁中的光绪度日如年。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仓惶出逃。相传她临行前还不忘处置珍妃,命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落宁寿宫外的井中。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深知慈禧的险恶用心,却也只能日夜提心吊胆、坐以待毙。自此心情抑郁,身体每况愈下。而慈禧要害死光绪的最直接的证据,被光绪的侍读学士兼“起居注官”恽毓鼎记录了下来。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里记录道:慈禧病重多日,有个太监对她说:“皇上听说您病了,就很高兴”。慈禧大怒说:“我不能死在他前头!”国学大师启功曾在书中记录了他官居礼部尚书的曾祖父的一段回忆:在宣布西太后死前,我曾祖父看见一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乐寿堂出来,出于职责,问这个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答道:“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酸奶。当时光绪被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前也没听说过有什么急症大病,隆裕皇后始终在慈禧这边忙活。但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接着这边屋里才哭起来,表明太后已死……(图13)这段叙述,源自主管礼仪祭祀的朝廷最高官员的亲身经历,本应具有很高的可信性。但细看下来,却有破绽。首先,慈禧死亡的地点不是乐寿堂,而应该是中南海仪鸾殿。其次,小德张当时是慈禧的太监,慈禧死后才成为隆裕的总管太监。而且他也没理由跑到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朱诚如说,启功是听他的前辈传说的,传说究竟是真是假?所以只能作为一种佐证,但不能作为证据。正当人们专注于探讨光绪究竟是被谁下毒害死的时候,一些清史研究专家对这场讨论的前提提出了质疑。光绪砒霜中毒的论断是否准确?做出这个结论是否为时尚早?质疑主要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光绪的陵墓曾经被盗。1938年秋,光绪帝入葬25年后,崇陵地宫被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盗掘。1980年,当文物部门对崇陵地宫进行保护性清理时,看到光绪棺椁南端的档板被凿开了一个直径约3尺的圆洞,光绪帝的双腿被拉出棺外。而隆裕皇后的棺椁被揭开顶板,棺内的随葬品几乎被盗一空。沈渭滨说,测检光绪的头发,是测检1980年保存的样品,从1938年~1980年,将近50年。50年间,被盗的光绪陵寝,没有完全封死。人们要问,1938年盗墓者使用什么手段盗墓,盗墓后50年间,没有完全关闭墓室,会发生什么情况?要真正了解他是不是喝砒霜而死,最好还是开馆验尸。看看盆腔上有没有砒霜中毒的症状,如果有,可以肯定是砒霜中毒;如果没有,就很难说。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无法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事情的真相。据了解,开馆验尸需要国家审批,近期不太可能实现。也许,关于光绪死因的争论还要持续很长时间。
&&& &&版权所有:UFO中文网智居
&&程序采用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治光绪和慈禧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