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会不会引起房价暴跌 人民币

[转载]房价只涨不跌的根本原因,一旦崩盘,后果有多可怕?
已有 3194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文章来源:转载
导读:最近各大城市政策继续收紧,没有史上最严调控,只有更严。从大谈楼市泡沫到唱空楼市断崖下跌,不可否认,这是中国房地产历史上最大一轮泡沫。不管是万科还是万达,这些中国颇具代表性的房地产企业其实是不愿意看到房价暴涨暴跌,否者这个行业很难看到百年老店。房价上涨,是货币超发引起,即便是调控一轮接一轮,热点城市房价依旧坚挺。中央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因为之前相当一部分人买房都不是单纯用来住的,否着也用不着强调房子的居住属性。人生有很多必需品,这些商品都有固定定价模式第一类是普通商品的定价,比如白菜萝卜,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波动,比较单纯的定价方式。第二种是投资定价,比如期货、股票,它的价格取决于对未来的期望、预判,不管现在价值几何,只要有人确信他有价值并付出行动,价格就能抬升。第三类是人生必需品,这类商品对人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商品本身,比如药能治病救人,必要时,人们愿意付出意想不到的价格,哪怕是倾其所有。人类生活中的商品就是由以上一种或两种或三种定价方式所组成,中国楼市集合了三种定价方式。房子在中国,被赋予太多含义,买房结婚、有房代表有钱,这些远远超出了房子的基本居住属性,也就出现了第三种定价方式。当然,这些含义、这些价值是房子价格上涨的基石,房子更具投资价值,这才是中国楼市只涨不跌的重要因素。2001年,你用50万买辆车,到2017年只剩一堆废铁,同样,在2001年,你用50万买了房,房子不仅没有被消耗掉,价值反而涨到1000万。具有投资属性后,楼市价格定性就变得非常复杂,因为里面包含太多人性的东西。很多专家喜欢拿外国房地产市场对比中国,但这几十年来,这样的观点一直被打脸,为什么?因为国外市场和中国市场完全是两个不同市场,就拿德国来说。很多专家说德国楼市之所以平稳,是因为德国的租房市场非常完善,德国房地产市场平稳真的只是得益于租房市场的完善?德国总人口8141万人,约3800万户,住房超过4000万套,人均住房41平米。也就是说,德国的三口之家,平均住房面积能够达到120平米,因为房子多,德国又是全球少有几个高度城市化国家。德国生育率低,预计2050年人口将会减至7000万人,而且一半人口是超过50岁,如果要投资,重要找到接盘侠,德国的房地产接盘者,不多。为什么60%的人愿意租房?因为在德国,绝大多数的人不看好楼市,对楼市预期不看好,所以房地产的投资属性,也就土崩瓦解。再回头看看中国投资者,手上没钱一身轻,但凡有点闲钱的,都在拼命找投资品,生怕手里的钱贬值。中国投资市场有个段子:土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股市,屌丝死于P2P,可见中国投资市场的盈利机制还非常有待完善,股市7亏2平1赚这是国际通理,更何况在中国,散户成为了主力,韭菜就被一茬一茬的割,咔咔咔,割掉的都是真金白银。买房不仅可以投资,还可以租出去,或者自己居住,换做股票,只能躺在账户。而房地产市场的容量比股票市场大太多。中国几十年来M2增速坐上火箭,印钞机翻转不停,凭空印出的钱自然而然就到了楼市。老中医思维给中国楼市诊断,货币超发就像是给楼市吃了春药,不断膨胀。看似春药是本,膨胀是标。但实际上,货币超发只是诱因,投资属性国强才是病之根本。所以这一轮楼市调整就是冲着投资属性去的,大城市交易都被限制了,投资者无法套现,就是投资大忌。但很多人对大城市楼市投资预期不降反升,因为中国农村人口、中小城市人口还在不断涌入大城市。房地产确实已经成为投资品,只不过苦了“刚需族”,但这些“刚需族”在满足刚需后,又有多少人会“善良的”放弃楼市这个投资品呢?所以财叔一直强调人口增量、城市发展、经济结构的重要性,一二线城市哪怕是跌了,预期仍在,终究会涨上去。大城市调控,依旧没有调控到问题的根源,北京土地供应连续两年下滑,需求端不断飙升,加之M2增速仍在10%以上,一两年内,大城市楼市预期会变吗?恐怕不会!许小年:捅破房地产的那层窗户纸许小年先生,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曾获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为人直率,敢为敢言。他曾表示,“经济学家(Economist)就是一职业,谋生的手段,和医生、科学家、艺术家一样,不必赋予这职业太多的社会含义。别把经济学家当回事,经济学家也别把自己当回事。”以下这篇文章是许小年教授对于房地产行业运行规则的解读,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房价问题,是一个综合的经济问题,需要全盘考虑。一、政府为什么拼命印钞票?归根结底还是美国在印。美国拼命量化宽松,如果中国不印,就是傻子。所以中国明知道印多了钞票会通货膨胀,也要拼命印,而且印得比美国更厉害。二、多印的人民币怎么办?美金是全球硬通货,多印了,全世界人民帮着一起稀释,一起承担美国的通货膨胀,这叫通货输出。中国也想学美国,让人民币变成硬通货,或者有限范围比如东亚的硬通货,可惜美国绝对不会同意。因此,在以前,多印的人民币只有一条路:在国内通货膨胀。(而以后,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多印的人民币也将像美国一样让全世界人民一起帮着稀释——这就是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真正目的)三、严重的通货膨胀后果是什么?参考1949年的金圆券,还有1989年的事情。严重的通货膨胀后果肯定是政府垮台。因此,可以有适度的通货膨胀,但是不会坐视恶性通货膨胀。四、如何处理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的处理方法,就是挖一个超大的坑,把钱囤积在里面,不让它流动,这样多余的钱就不会进入民生市场,对粮食等基本生活用品形成冲击。这就是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一直在做的事情。房价一直在涨,囤积了大量超发的货币。五、房价恶性上涨的后果是什么?房价恶性上涨,结果就是大多数人买不起房子,后果也很严重,可能导致群体事件和政局不稳,因此,房价可以涨,但是不能恶性上涨。政府必须对涨幅有所控制,同时加强保障房建设。让最穷的人,最有革命性的人,在郊区有个小房子住,免得他们起来闹事。六、如果房市崩溃,下跌一半甚至更多,后果是什么?后果就是银行呆账急剧增加,银行面临破产。同时有很多行业倒掉,或者凋敝,造成失业增加,税收减少,这是政府更不能接受的。所以,房价可以下跌,但必须在政府可以接受的幅度内。七、关于房产税大家都知道,卖地财政给政府带来了滚滚财源。但土地一旦卖光,就不会有后继收入了。因此,必须找到一个替代的财源来填充政府的收入。这就是房产税。所以,房产税的推出,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是时间早晚了,不可更改。之所以迟迟不出来,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压力太大,来自既得利益者们的压力。但等他们认清形势,出完货之后,这把刀子就会放到老百姓的脖子上。八、政府会放弃房地产业作为支柱行业吗?不会。看看城镇化,在不远的将来,将有数以亿计的农民搬进城镇居住。房子从哪里来?还不是靠开发商建房子。再仔细看看各地的大开发商,以上海为例,50大开发商里面,有七成是国有或者政府背景的开发商。政府不可能放弃他们。九、政府调控的目的是什么?上面可以得出推论,调控的目的,既不是为了让房价上涨,更不是为了让房价下跌。目的是为了挖更大的坑,储蓄更多的货币,免得货币泛滥造成通货膨胀,后果不堪设想。十、为什么通过交易环节征重税,而不是持有环节交税?因为在持有环节交税,就会造成大量抛盘,严重的甚至造成市场崩溃。所以要在交易环节征税。交易环节征税,以及限购的目的,就是让交易减少,但又不妨碍真正地刚需购买第一套房子。打个比方,市场上本来有100套房子,每套1万块,那么市场上顶多需要100万的资金就行了,后来,新建了200套房子,每套房子的价格变成了10万块,如果这300套房子全部进入市场交易,就需要3000万的资金,需要银行提供这么多资金,会造成进一步的通货膨胀压力。所以现在政府调控的思路,就是尽量冻结交易,把钱变成凝固的水泥,握在老百姓手里,变成纸上财富,不能轻易套现。(来源:综合自金融深度、新思路金融)楼市如果崩盘我们将无一幸免很多人总是在说房价暴跌,不要盼着楼市崩盘,那天到来我们将无一幸免!要问中国老百姓最想什么涨,那肯定是股市了,而要问大家最想什么跌,那肯定是楼市,而且,这跌还不能是一点一点扭扭捏捏的跌,最好一睁眼楼市就“大跳水”,明天就能买的起房,特别是那些还没有买房的人会很高兴,因为崩盘后,房子似乎就唾手可夺了!于是乎,不少人特别的乐意看到“房价大跌、楼市崩盘的消息。”然而,不知道在舆论兴致勃勃的唱跌中国楼市之时,您是否有想过,如果楼市真的崩盘了,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是不是人人就买的起房了呢?在或者,您会说,楼市崩不崩盘与我无关,或者能置身事外的话,那我不得不说,你可能错了,因为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旦楼市崩盘,我们将无一幸免。楼市崩盘后果之一:失业率大增很多人设想,如果房价崩盘,还没有买房的人将会很高兴。因为崩盘后,房子似乎就唾手可夺了!不过,要高兴起来的前提是,你没有在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里从事,比如钢材,水泥,混凝土,玻璃,家电,中介,家具,地板,装修等。如果不幸的身处于这些行业,你将无法避免的遭受降薪甚至是失业。不仅如此,房地产行业的衰退还将间接波及到更多的行业,以至于更多的人无法置身事外。如同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因为很多的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对于土地出让的收入在他的财政收入当中是占有一个相当的比重的,所以一旦发生了所谓的这种房价崩盘导致整个市场没有办法正常运营之下,他所牵连到的关联性非常非常庞大的,包括地方政府,包括银行,包括五十八种到六十种直接关联进而带动大量的就业困难,恐怕是如果真的发生楼市崩盘的话,会出现那一种刚刚讲的一些惨状,尤其是在失业率方面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非常非常大的。如果就像08年的形式要重回的话,中国整体宏观经济基本就停滞掉了。所以说当时08年,包括最后到08年9月15号雷曼兄弟公司倒台,全球金融危机,其实这只是一个契机,它真正出现问题就是中国的房价,在2008年下降了,没有大跌,但是下降了。这样的话,房地产上下游相关的所有的行业整体的发展就全受到限制了,在2008年的7、8月份的时候,当时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就是下岗就有两千多万,那么钢铁以及上下游的所有的行业全部停滞,那中国整个的数据,就是宏观经济的数据就大幅的下探了。当时就是有一个预测,如果当时那种情况要是延续下去的话,那就是房地产上下游等70多个行业就基本停滞了。到2009年六月份,就会有九千万农民工继续下岗,就是有1.1亿左右农民会下岗,这个是国家承受不起的。楼市崩盘后果之二:中国经济将倒退多年的确,回顾美国、日本、香港这三次楼市崩盘的后果来看,对于经济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以日本为例,1991年后,随着国际资本获利后撤离,由外来资本推动的日本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房地产价格随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产业全面崩溃,企业纷纷倒闭,遗留下来的坏账高达6000亿美元。而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受此影响,日本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衰退,陷入了长达15年的萧条和低迷,即使到现在,日本经济也未能彻底走出阴影。再来说说香港,年的香港,那时媒体齐呼降房价,闹得连想买房的人也不敢出手。他们说“不都说房价要降吗?等等再买吧”。结果真的造成楼市萧杀,房价六年下降70%。连无房者都因失业遭受损失。然而,港媒原以为楼价下降有利于民众,却没想到低收入阶层大量失业更买不起房。直闹到媒体也裁员才顿然醒悟,赶紧改唱衰为唱盛。而美国的楼市崩盘,甚至还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中国真的在城市化水平还实际上不到40%的这个阶段上,如果就出现崩盘,可能都回不到像美国和日本那样一个回调期,而是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经济很可能一蹶不振就是几十年。所谓的经济三驾马车当中内需这一块最大的部分其实就是房地产,那么如果说我们现在的状况是三驾马车当中出口,所谓的外贸目前的状况非常不理想,这是大家都清楚的,另外一驾马车是投资,投资长期以来是靠公部门的资金投入,事实上也没有办法一直持续下去,所以现在内需这个市场是非常重要的,而内需里面房地产又是很重要的一块,如果说今天中国的房地产面临到所谓的崩盘这样的状况的话,我相信对于中国的经济来讲是会形成一种灭顶之灾。楼市崩盘后果之三:银行不会再批新的房地产贷款中国房产业的高速发展,当然离不开银行的支持,可以说,银行贷款的主要渠道现在已基本集中在房产业,一旦房产业崩盘,银行贷款将大部分打水漂,其后果当然是银行支付都成问题,这就必然导致有些银行可能会破产,虽然中国的支柱银行是国有企业,破产不易,但要恢复也不易。每年的银行都有一个放贷的额度。因为,钱放在银行肯定是没有任何收益的,他一定要存进来然后放出去,但是如果说是房价下降了,大家都不买地了,在整个房地产的投资我都都不投了,也不开工了,像这种情况出现了的话,那银行的钱也就不用往外贷了,就放着,那可能对银行收益会有很大的影响。而对个人贷款的影响,或许有人认为,虽然收入下降,但房价跌得更惨,可以用积蓄作个首付,买上房了,从此,不再为房子着急上火。但这只可能是你的一厢情愿,一旦危机来临,对银行来说,他首先想的是如何回收已经放出去的贷款。对已经成为房奴的人来说,随着房价下跌,你将不愿再支付高额的月供,尤其是当你遭遇薪水下降,被裁员后,你也已经无力支付这部分月供,你的房子将被银行收回。以美国为例,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下调了50%,在泡沫严重的地区,房价下跌了60-70%。美国房地产价格下跌了50%,严重地区价格下跌70%,据统计,有上千万美国人失去了自有住房。对个人股票资产的影响,曾经幸运的你可能拥有许多的资产,股票,基金,债券,信托,但是受经济整体下滑之累,它们的价值也将快速蒸发,成一纸空文。楼市崩盘后果之四:民间贷款或集资将会灰飞烟灭现在,中国楼市不但集中了大量的银行贷款,更集中了民间最主要的贷款,虽然非法,但存在是谁也无法忽略的事实,目前,民间集资到底有多大的金额恐怕是一个谁也无法计算的数据,但从几个非法集资大案来看,其额度似乎比银行贷给房产业的金额还要大。一旦楼市崩盘,这些民间集资或贷款就会灰飞烟灭,虽然有无数大大小小的老板跑路、跳楼,都无法挽回这些民间集资,而到时候,我们或许看到的将是无数老百姓愤怒而哀叹的神情。今天看到非常多的银行,不只是银行,还有很多信托业的或者公募的私募的基金在市场上非常盛行,这一部分的钱其实相当的比重是从银行出来的,那么一旦发生了这一种,因为理财产品本来就是,不管他字写得再小,还是有这么一条,投资有风险,需要谨慎等等的字眼。所以在正常情况之下,部分少数的基金,发生了这种无法兑付的时候,那么政府会出面来协助解决,但一旦这是大面积大范围出现问题的话,相信去买这些理财产品的投资人也好消费者也好,基本上连保本的几率都不大。不能说一定是血本无归,但是相信能够收回来的比例是很有限的。事实上,在中国,房地产,银行及金融板块占了中国股市1/5以上的市值。楼市崩盘将直接影响这些板块股票大跌,其他板块也难以幸免,大规模的资金将造就股市的末日。你还能通过资产多元配置来避免风险吗?早在2010年,就有人分析认为,仅温州人投资国内房地产的资金规模达到1000多亿元。一旦楼市崩盘,这些资金将大多有去无回。这些,都是在房地产崩盘时将发生的事实,身在这个体系,一旦崩盘来临,我们将无一幸免。资料来源:凤凰网、网络整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蒋永华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查看: 7915|回复: 25
/thread--1.html
[转帖]那些认为房价会下降的人,究竟是有多傻!
那些认为房价会下降的人,究竟是有多傻!作者:水木日 19:41 阅读 33806 新浪博客
那些认为房价会下降的人,究竟是有多傻!
作者:水木然
在中国“数字”不会带来任何真相,更说明不了任何本质问题!中国的真相既不像愤青眼里那么极端,也不像新闻联播里那么堂皇。
我每天也在看央视的“新闻联播”和“新闻频道”,但不是用“眼”看,而是用“心”看。你只要用“心”,那些虚荣的信息都会被过滤,入不了你的法眼,剥去一层层外皮,真相就自然呈现。OK,今天我们就来听王老探讨一下中国城市格局的问题!
首先,政府如果真正想降房价,就得退到2003年状态:
没有限购,没有限贷,没有房产税,没有利率歧视,没有信贷限制,没有期房限转,没有营业税,没有所得税,没有土地增值税,没有任何交易税费,彻底废止经济适用房,彻底废止保障房;
没有非普通住房,没有7090,没有规划限制,允许开发商自由发债,允许信托计划,允许房地产企业上市融资,允许境内外资本投资房地产,清算造谣媒体;
允许一个人买6-7套房,允许REITS上市,允许倒按揭,允许加按揭,允许转按揭,取消抵押贷款用途限制,房贷利率打5折,优质客户房贷利率打3折。
但是从政治上讲,我对“利国利民”的可能性,是极度悲观的。
“动力”永远存在。但政府采取“杀死信使”的方式,不听不闻不看。限购限贷,头埋在沙里,谎称天下太平。
2016的今年,深圳、上海的事实,和2009年、2011年相似。水面下暗潮涌动,“因为宏观调控,所以房价飞涨”,因为政府违反宪法推行二限房产税,供应端一减再减。而另一头,滥发纸币丝毫没有收敛,社会总纸币购买力屡创新高。
超发的货币,去哪里最安全?一线大城市核心区域的房子里存着去啊。
1)过去16年中,上海楼市一直在涨。累计涨幅大约9~12倍。
2)多军(房产持有者)的报价“永远”上升。仅空军(潜在的买房者)心理才有“楼市涨跌”。
3)当多军和空军心理价位接近时,产生成交。
4)空军有三大特点:
a)空军的心理价位,永远低于多军
b)空军常常落后一个Season
3)空军最终会屈服于多军报价。
年,上海办理居住证有登记的常住人口,净增加500多万人,流动人口净增加720万人,达到2430万常住人口和3200万净人口的规模,年,上海人口将达到4000万左右(持平东京城市圈的规模),你说房价会继续涨还是跌?
政府人为限制土地供应是房价上涨的第一要因
土地供应全部在政府手里,慢慢放地,慢慢开盘,新房开盘8-10万,拉动周边二手房价到6-7万很正常。
第二要因:通货膨胀
每年24%的货币增发,9%是增加的物产,实际创造的价值部分。
另外14%是超发部分(冲淡社会整体财富),这部分货币首先从北京、上海和深圳三个地方热线快钱流出,流入地呢?
自然这些城市的核心区、宜居区的房产增值部分。
最近5年,上海外环内房产平均月涨幅在0.87%-0.94%之间,复利计算就是每年9%-13%的涨幅,雷打不动。
2008年,一个四万亿政策,让2009年初到2013年底这四年间的房价彻底飞天。
只要上面一直增印钱,凭空创造财富,并且人民币一直在国内循环,不进行国际化,那么京沪深的核心区房产,就是全国最能保值增值的资产。
印钞机里面的热钱、快钱,首先从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地方冒出来,所以这些地方对通胀的的情况最敏感,人们发财了,有了钱,都首先去买这些地方的房产,因为这些区域的医疗,教育,文化活动资源和各类高净值人际资源水平而言,是全国顶级水平)。
这三个地方的市中心区域的房产,是最能抗通货膨胀的东西。
像上海市中心的一些洋房区,就是这个价格,爱买不买,不买还涨,并且永远不缺买家,因为没有对手盘啊。
第三要因,是持续的人口导入
现在 上海每年60-70万的外地人口涌入,30-40万在上海永久定居,20-30万盲流,10-20万回乡。
定居的人口购买上海市区屌丝房,郊区新房,有了这笔卖房款的上海土著,向上置换好房子。
你问问在上海毕业的外地大学生,有几个想离开上海的?
年复一年,来一线城市工作的外地二三线小城市的大学生的家长,把100-200万的积蓄(包括没用完的公积金),全给在北京、上海、深圳工作的儿子、女儿拿来买房。造成大城市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地产商有了钱,继续买地盖房子。本地二手房的房东拿了这笔钱,置换新房子,大房子。二三线小城市越来越穷,当地的银行存款越来越少,一线大城市银行存款越来越多。
这个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了。
上海新房房价只和上海最有钱的1%居民有关
最近虹口某常青树楼盘开盘,328套当天内一抢而空,20楼以上的价格实际逼近8万,总价700万-1345万,不可谓不贵。
但是仔细想想,虹口区常住人口超过80万,328套房子最多住1000个人,不到1000个人和超过80万人比起来,这个新增供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或者换句话说,这328套房子,只和整个虹口区最有钱的1000个人有关,这328套是卖8万/㎡还是卖18万/㎡,是由这1000个人决定的,和其他的80万人毫无关系。
而1000÷80万≈1‰
虹口区的新房价格,是由整个虹口区最有钱的1‰居民决定的,和剩下的99.9%无关。新房的数字比较耀眼,那么像样一点的二手房呢?
我们把好房子的标准定义为:上海外环线内2006年後上市的商品住宅,统计结果是:
日至日 ,一共9年多
上海内环内共售出1手商品住宅7万套
内中环间共售出9万套
中外环间共售出15万套
合计32万套
套均123㎡,按套均3人计算,共可居住96万人
为上海外环内常住人口的7%
全市常住人口的4%
以上数字表明,
如果你有1套上海外环线内2006年後上市的商品房,你就已经是上海滩稳稳的TOP2%了。
如果你有1套上海中环线内2006年後上市的商品房,你就已经是上海滩稳稳的TOP1%了。
内环我们就不算了~
数字是不会骗人的。
对这座城市超过99%的居民来说,市中心的好房子是一件与自己完全无关的超级奢侈品。这些超级奢侈品的价格是由这座城市最有钱的TOP1%的人来决定的。
而上海是江浙沪皖的绝对中心城市,江浙沪皖总人口达到2.3亿,是上海的10倍,这2.3亿人谁不想在上海的市中心有套房?
上海市中心的房价是由这2.3亿人中最有钱的0.1%的人来决定的,与其他99.9%的人无关。
放眼全国,核心城市只有三个 —— 北京、上海、香港 深圳。
这三座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只能容纳这个国家0.1%的人口,想要进去,只有成为这个国家最有钱的0.1%。
中国是14亿人口的在本届政府任内就能晋身世界第1大经济体的天朝上国。
最有钱的5%人口就是7000万人,西方世界根本无力接纳7000万人移民,这7000万人的归宿只能是定居京沪港三城。
经济不断增长,财富不断积累,人口不断聚集,这就是这个国家每分每秒都在演绎着的故事,和各能级核心城市地段概念不断被颠覆的源泉。
中国经济素描
权贵阶层设立无数路障,收买路钱,稳赚不赔。小老板被搜刮的皮包骨头,就想移民。
有钱无权阶层,炒房炒地,或低调隐居。小知识分子,无力买房,集中火力炮轰房价。专业人士(医疗卫生)吃拿卡要。外地和本地屌丝和大学生打工仔,无力致富,但希望公务员和小老板倒霉。乡下人进城摆摊。城市贫民跳广场舞黄昏恋。
现在上海最惨的人是有30~80万存款的人。算是有那么点小钱,但是买房不够,存钱亏本。现在,不买房的人,是钱不够,而不是等降价。
现在,正常思维的人,已经不相信房价会下降了。这就是政府多年宏观调控的结果。十年多宏观调控,最后变成了一堂语文课:“调控的意思其实就是涨价(避免大起大落,其实就是永远稳定上涨)”,我服了,你服吗?
买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产,必赚钱。权贵恼怒,权贵们不想让老百姓享受资产泡沫带来的巨大收益,从而削弱老百姓劳动积极性,所以限购。
有几个亿的企业家现在也不创业了,搞股权投资;有几百万、上千万的企业家都想买房子;有几十万的小老板,守个小厂或小铺子,赚生活费。只有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拿着爹妈一辈子打工收入和养老钱,被ZF忽悠的去创业,交了一大堆的税费当交学费,不断烧钱,高额的房租、人力支出花光预算,最后也不过是在菜市场卖煎饼果子。
经常看到大学生千奇百怪的表白方式,最直接的一大捧玫瑰,最搞大的是,整栋楼进行灯光控制,画出一个心型之类的,还有步行千里去提亲的。我只能说,最好不要搞这种愚蠢的东西。
女人看重的不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女人看重的是实力:你的实力,或者你家的实力。其他都是浮云。
我周边100%的婚嫁情况都门当户对。权贵联姻,高官儿对上市董事长女。高官女对省十大杰出青年。屌丝对屌丝,上海大专男对外地本科女。拆迁户内搭,外地美女对上海两套房,上海屌丝女对外地凤凰男。
我这么多年,就没有看到过一起灰姑娘的故事。只有一个例外是,结婚的时候,是门当户对,后来一方发迹,目前和美。
在婚姻赛场上,财富和美貌是硬通货。像令人尊敬的博士,其实只算是略微加分一点。她丈母娘其实并不介意他是博士还是研究生,关键是几套房和相貌好。有个我认识的外地美女,拖到26岁了,二选一,优质硕士男一套宝山区2室户老公房; 大专学历男 3套内环房。后来选了优质男,现在过得苦哈哈的,一脸郁闷。
近十年,社会财富加速分化,上班族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我仔细想了一下,区别在于“贷款”。用银行的钱生钱,是倍数效应。富人敢于贷款200万,300万,500万,1千万,而穷人根本不愿意贷款。由于印钞厂日夜加班,5年后,借助贷款的杠杆效应,财富差距就是几百万、几千万了。这个差距就是永远的鸿沟,你这一生绝无可能再次逾越。祝你好运
近五年的上海房价。中环内,不管你在那里买,到现在的涨幅完全一样,所以,买房只要看是否方便生活工作,其他不要在意了。新盘价,房产商已经给你精确计算好了,你根本谈不下来的;涨价幅度,有关部门已经给你精确计算好了,你也不用操心。你要思考的就一件事,有无机会入场?
某友,上海人1999年做准备,2002年出国留学(经济学),2006年毕业回国,正规大学,从本科开始读完硕士开销大,父母卖掉了房子,37万,全给他做留学开销费用,在沪租房,靠着其可能飞黄腾达的幻想,苦苦坚持了7年。回上海后第一天,父母就把家里最后的6万元给他,让他炒股兴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全家一蹶不振。现在在上海的某小型P2P理财公司混日子。十分消极。其经济学文凭,在上海毫无用处。
大部分上海原住民和北京原住民居然认为“房价调控”是降价,十年啊,害三代。我现在回忆起来,实在无法解释,为啥我会有这种错觉。你能够解释吗?确实没有任何人说,要降房价。任志强还反复提醒我们,是涨价。但是我们就是不相信。自己蠢,不怨人。
2009年,房价稍微降低了一点,到处是砸售楼处,闹事打骂,乱哄哄的。房价一涨,风平浪静,皆大欢喜,大家拍手高兴。倒霉的是,没买的人。你说,什么叫“顺应民意”?你就认了吧。要降房价,就要出现大失业,银行大坏账。
前段时间和很多技术型农民工聊天。一般夫妻年薪合计15万左右,包吃包住,最少能够存下10万。最大的希望是,子女长大后坐办公室,最好当公务员。所以这些农民工从小培养孩子贵族气质,钢琴,外语,演讲,旅游,名牌鞋帽等等。我实在不知道,这么做,对不对?其实,上海人20年前就走了这条路,死路一条。
沪二代话题沉重。多数沪二代月入只有6千到1万元,够生活,少积蓄,买内环新公寓绝望,买车困难。小沪面对新上海时代,站在儿时放学回家的马路旁,环望四周,遍地豪车豪宅,而自己已悄然出局,买个房子,很多人首付还要啃老,这种沮丧绝望心情,外地人是无法理解的。民工二代可去合肥买三房一厅,但沪二代无路可走,无力改变。成天上网骂!
楼市中最坑爹的”暗示宣传“。CCTV主持人,每次播报高房价消息时,一脸严肃,忧心忡忡,给人感觉好像是,上面并不喜欢高房价,可能会抑制高房价。
专家天天在说楼市泡沫论,要调结构,挤泡沫,忧心忡忡。有关部门视察座谈会,忧心忡忡,要大力建设保障房的语气,抑制高房价。
这些暗示,让三代人的积蓄,慢慢蒸发了。目前国内这种高速通货膨胀时期,没有各类保值资产托底的人,最终被剥皮,有保值资产托底的人,享受资产泡沫带来的财富保值与增值,就是这么简单。
我对充斥在北京、上海、深圳街头的几百万外地大学生感到担忧。他们在市区,绝大部分是跑腿动嘴的工作,很难有技术积累。现在吃青春饭,没有家庭负担,谈个恋爱,喝喝小酒,群租侃大山,5年很快就过去了。再往后,真要命了。买房没钱,工作无前途,转行没技术,经验无积累,很快就会愤青。这时候有关部门发愁了。
大部分80后90后,走入社会后,直接摸到了一手烂牌,工资不够用,物价高,房价高,存不下钱,人生游戏根本赢不了。
希望掀翻桌子,重新发牌,心情可以理解。
我其实也说不出个什么,人生,就是如此。
看运气吧。
我也认为他们是傻子,已经降了还要认为,三元的后备人才
来自手机客户端
八国联军坏 发表于
你和13年比比
哥,你怎么不和清朝比,再远点,和原始人比
来自手机客户端
警惕!楼市崩盘前,日本人还在疯狂买房
商业地产内参& &作者:凯风&楼小姐& &来源:房屋屋(ID:its-home)&&崩盘来得悄无声息。&&前一夜,日本人狂热买房,有如鸡血充脑,饮鸩止渴。&&1991年,岛国楼市决堤,房价一泻千里,造成历史上最大的房地产泡沫之一。&&大量银行和地产企业倒闭,当年倾尽所有买房的家庭一夜返贫,跌到现在还未回血,每年还要交着沉重的赋税。日本经济陷入长达二十年的持续衰退。&&楼市崩盘之前,日本人究竟在做什么?& &▎日本东京。神话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破灭。& &1 两个神话&&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日本楼市狂热时,有两大“神话”一直刺激着所有投资者。&&第一个神话是“土地不会贬值”。日本人多地少,人们坚信土地永远是稀缺的。日本全民陷入炒地买房风潮,土地价格不断暴涨,“地王”每隔几个月就刷新一次。&&从1985年底到1990年初,短短四年多时间,日本城市地价增长了200%。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而美国的面积则是东京的1.5万倍。&&一寸土地一两金,银座崛起“地王”最巅峰。无论是实体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都不计成本将资金投入土地市场。&&其实,金山银矿的底子早已亏空了。&&第二个神话是“东京房价不会下跌”。奠定这一“神话”崇拜基础的,是日本过去几十年强劲的经济增长,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日本人看来,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似乎不远了。&&为这一神话推波助澜的,还有这样一种信念:政府永远会支持房地产,日本只有一个东京,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人口流入。站在世界中心,怎会有泡沫破裂的担忧?&&然而,人们忽略了,当时的日本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7.4%,而老龄化率开始攀升。城市化红利消失,人口红利不再,经济失去增长动力,房价也就失去支撑。&&值得警惕的是,越是大城市,在泡沫破裂和崩盘时,下跌就越严重。& & ▎日本GDP增速,1990年后,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2 疯狂置业& &坚信两个“神话”无坚不摧,上到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下到普通居民,没有人不在购置房产和股票,期待在持续的暴涨中大赚一笔。&&整个社会,到处都在讨论房地产和股票。企业做一年的利润,还不如一块地一天的涨幅,实体经济纷纷抽出资金大举进军房地产,落后一步就等于落后一个世纪。&&用东京大学教授田村清彦的话来说:“当时东京新宿的工作室价格在一天之内能够翻倍,今天你买,明天他买,价格高涨,并且形成了一种连锁效应。”&&造成这种狂热错觉的,契机是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随后,日元不断升值,口袋里的钱一下子多出来许多,不但日本人有钱买遍全世界,国际资本也蜂拥而入,加入土地和资本市场炒作的大军中。&&当时,政府奉行货币宽松政策。央行贴现率低,贷款利率同样非常低,商业银行鼓励居民贷款,金融机构也乐于将钱贷给土地投资者,并鼓励投资者买到地后,再以土地作为担保,继续贷款买地……循环往复,银行最终也被拖进泡沫之中。&&买房炒地蔚为大观,媒体把这种狂热视同于经济繁荣,热烈鼓吹,甚至援引历史上的岩户景气、神武景气等来命名。&&然而,危机还是来了。&&2011年,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在《解忧杂货店》中,通过穿越时空的来信,帮助女主角在楼市崩盘之前躲过一劫。&&然而,大多数普通日本人却没有小说里的幸运。& &▎日本地价指数,在1991年前后达到顶点,随后一路暴跌& &3 崩盘时刻& &1990年,股票市场率先崩盘。短短一两年间,日经指数从最高的38915点跌到14309点,跌幅高达50%以上。&&接着,楼市崩盘。由于土地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密切,资本市场崩盘随即传导到楼市。金融机构为避免损失,要求企业偿还贷款,企业不得不变卖股票和不动产,大量地产抛到楼市,地价应声而跌。&&房地产企业倒闭,银行因为不良贷款率暴增而倒闭,普通国民住房转眼之间成了负资产。&&崩盘之前,难道日本政府没有做出任何努力吗?&&其实,早在崩盘之前几年,政府就已看到楼市和股市的狂热,频频出手,可惜无济于事。&&当时日本的楼市调控措施与现在并没有什么两样。1987年,日本政府要求金融机构严控房地产贷款量,“房地产贷款增长速度不能超过总体贷款增长速度”;同时提高房地产税收,持有不到两年的土地交易被课以重税。&&然而,这些举措对房市并没有产生任何正面影响。土地管控措施,非但没能遏制地价飞涨,反而因为对土地限制过多,从而导致供给不足,地价不降反升。&&在货币市场上,日本开始大幅度收缩。在短短1年内,日本央行连续3次提高贴现利率,连续5次加息。然而,过于着急的货币政策,反而成为股市崩盘的导火索。&&崩盘都是在最不经意的时候来临。城市化红利消失、人口红利衰退、资本过度炒作、对楼市股市过度依赖、调控政策过于刚猛……所有或隐或显的负面能量,在这一刻全面爆发。&&崩盘的代价有多大?&&20年来,日本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价格跌幅达到65%。随着房价暴跌,国民财富持续缩水,损失高达150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3年的GDP总和。日本经济更是萎靡不振,二十年间,日本年均GDP增速只有0.75%。&&这是所有日本人都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日本有一个名词“泡沫经济”,特指八十年代那段疯狂的时光;从1990年至今的二十多年,日本人又发明了一个名词“失去的二十年”,失落情绪遍及整个日本。& &▎日本股市指数,1989年底达到顶峰,一路暴跌。& &4 重复上演& &时隔20年之后,日本经济开始温和复苏,但日本地价和房价远远未回到当初的水平。&&以东京都市圈为例,2014年东京及周边地区一套公寓均价241万人民币(63.16方),均价不到4万元,还没回到历史最高水平。&&与中国对比,这一价格只与北京深圳上海相当。但如果考虑到,日本房屋面积是实际面积,不存在公摊,而且土地是永久产权,就会明白东京实际房价根本不敌北京上海深圳。&&如果再考虑到富裕层面的差异,实际房价的差距就更为明显:2014年日本东京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万元人民币,而今天,北京上海深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5万元左右。&&经济发达程度不如东京,实际房价却已经超越东京。经济下行,一线二线城市房价却不断上涨;众多中小企业关停,投身房地产市场;“地王”连接不断,楼盘一天一个价;房价不会跌的神话大行其道,人人都在谈论房市,唯恐买房晚了,甚至形成离婚购房热潮……&&这种场景与当初的日本是不是再相似不过?&&【补充】股市和房市“双杀”后 日本“失去的十年”&&作者:申万宏源宏观 李一民,李慧勇,李勇,汤莹;来源:申万宏源宏(ID:swsmacro)获授权转载,选取自报告《股市和房市“双杀”后 日本“失去的十年”——国际经验与配置小组系列研究之二十二》,原文有删减&&1日本“双子泡沫”由来概述& &1.1“广场协议”& &分析日本“双子泡沫”形成的起点,绕不开1985年的“广场协议”。当时在强势美元的大背景下,日本不断扩大对美出口,刷新经常账户巨额顺差的记录。而美国当时存在着所谓的“双子赤字”。为了填补财政赤字而发行大量的国债,国债收益率攀升,这导致美元升值,由此贸易赤字进一步扩大。为了躲避强势美元,很多产业开始把工厂转移到海外,产业出现空心化,国内失业率攀升,又削弱了税基,形成了恶性循环。而美国把“双子赤字”问题归罪于日本和西德这样的高贸易顺差国,名义上为了解决强势美元带来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广场协议内容概略如下,一、汇率在调整不均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二、汇率应比以往更加反映经济基本面;三、主要国家货币对美元汇率应有序地进一步上升,为此五国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广场协议首次承认可以通过调节汇率来纠正贸易不平衡,相比于过去认为汇率该由市场决定,政府不应插手干预的传统思维而言,这是一次重要的思维转换。另一面,五国集团为消除国际贸易不均衡,稳定外汇市场,而进行协调干预的起点也从此开始。& &日银在新一周(周一是日本本国的公休日,因此日本变成最晚开市的G5成员国)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卖出美元、买入日元的汇市干预,这由日本财政部的财务官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工具,可以绕过国会而直接实现,最大规模可达15兆日元上下,可以说实权巨大。而根据日银的统计,在峰值的1986年,干预规模达到258亿美元,4.3兆日元,日元急速升值。当时美国也一直希望通过本币贬值来减少以美元计价的美国国债,而日本当时是美国国债的最大买家。到86年日元已经升值幅度达到38%,于是美国成功地实质上大幅度削减了美国国债负担。& &当时日本产业中15%的产业与出口有关,为了应对“日元升值萧条”,日银自1986年1月至87年2月期间,先后5次下调基准利率(公定步合),由5%降至战后最低水平的2.5%。& &1.2“前川报告”& &面对美国一步步的紧逼,在正是风雨飘摇的1986年4月,出台了一份决定日本未来经济方向的报告。这是为了应对美国提出的扩大内需,以及中曾根首相指示而制定的“国际协调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会报告书”。时任研究会会长乃曾担任日银总裁的前川春雄,报告因此得名。&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的日本经济刚刚成功挺过了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本来支撑着战后高增长的钢铁、造船、化学、纺织、海运等行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危机。而另一面,由于“广场协议”,电机、自行车、精密仪器等新型产业又面临着强势日元(产业还未空心化),以及来自美国要求开放本国市场的压力。此时的日本经济处于一种看不到未来的不安当中。& &“报告”整体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现状的判断;第二部分也就是谏言部分;第三部分是国民大动员,也就是请求国民接受转型之痛,并请对日本的未来充满信心。其中最重要的谏言部分又可分为五大点:一、扩大内需;二、转变产业结构;三、开放市场透明度,促进进口;四、汇率的稳定化,金融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五、强调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同世界合作。& & “报告”在这部分中,明确表示汇率的稳定化,需要“先进发达国家经济体,没有重大不平衡。”而且表示,“相关国家(暗指美国)的协调和介入可使整改更加有效。”另外有意隐藏“日元国际化”的动机,重点谏言资本市场的自由化,“追求在资金调配及运用上更加平衡的发展,”比如投资资产的多样化,特别是短期金融市场的整备等。其实是顺水推舟,全面接受了来自美国的“建议”。& &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基本按照这份报告所建议的模式,在经济结构变革方面突飞猛进。但另一方面,由于激发了日本国民确信日本将更上一层楼的预期,也引发了大规模的土地投机热潮。& &1.3都市银行业的“转向”& &日本的金融市场化,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缓慢地推进着,美国加速了这一过程。在“日美日元美元委员会”的推进下,作为“旧”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业首当其冲。银行业不得不失去以往被规制的较大存贷款利率差,以及稳定的来自大企业的融资需求,这种种的利益保护伞。& &过往的日本资金的流向,是在大藏省(现财务省)主导的所谓的“保驾护航方式”(通过控制银行业,控制整个实体经济的资金调配,不让任何一个成员掉队)之下,国内充沛的储蓄通过以银行业为中心的金融体系调配到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中。即使是信誉极好的大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或者商业票据进行长中短期“直接融资”的模式也十分罕见。这其实就是所谓的金融管制,处于支配地位的获益者,就是银行业;同时也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但另一面,其实也提高了大藏省对整个经济的掌控力,让整个金融系统变得可控、稳定。& &银行业走投无路。传统的强项由于“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的趋势,大企业逐渐倾向于直接债权股权融资(参考图1),而不再通过银行来寻找资金,过去优质的,稳定的投资机会在减少;而另一方面银行纳入存款又面临更具竞争力的其它金融产品的竞争。两头相夹,利润大幅收窄。银行业必须找到出路。& & 而当时伴随着地价上涨,房地产行业蒸蒸日上。本来日本银行业的气质是不喜欢来自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方的,他们认为土地、房地产担保这类融资不是金融的“正道”。而且不像大企业,在获取中小企业的正确的评估信息(财务报表等)上是极其困难的。但为了生存,日本都市银行们也只有孤注一掷。& &在以土地作为担保进行融资,即使企业破产,单是清算掉作为担保的土地,也可兑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的预期下,宽松货币政策大环境下,大量的资金流向了房地产行业(具体的做法是,几个银行注资成立所谓的“住宅专门融资公司”,通过这个实体来运作)。硬币的另一面是,对其他行业惜贷,对制造业甚至出现了放贷的负增长。参考图2,根据日银提供的数据显示,流向包括房地产,建筑,批发零售行业的信贷都维持持续的增长,其中尤其流向房地产的信贷从80年代起呈现爆炸式增长,1986年达到32%的年放贷增长幅度的顶点。& &&&1.4土地担保融资的陷阱& &造成地价暴涨的根本原因是,日本银行业一个传统的土地担保融资信用机制。这一机制简单来说,就是以贷款来的资金购买土地,并在看好买的土地会进一步升值的基础上,以此作为担保再借钱,再买新的土地。这就是80年代末的日本。& &这样的投机行为无论是个人,还是上市大企业都在这么做。上市企业不仅从银行贷款,而且还可以从其他被拓宽了的其它渠道获得资金,比如股市。在一直上涨的股市增资配股来获得资金,又用这笔资金去买其他股票或者房地产,一轮轮循环。& &集团心理非常恐怖。1989年3月末,也就是货币政策收紧的前夕,当时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以及“住宅专门融资公司”对房地产行业的融资余额达到200兆日元之巨,这一数字是当时日本名义GDP的40%。& &1.5相互持股的日本企业财团& &另一面,当时的日本,以各自的大银行为中心,形成了三菱、三井、住友、芙蓉、一劝、三和六大企业财团。比如在三菱财团中,以三菱银行为核,包含了三菱商事,东京海上火灾保险、三菱重工、三菱地所、日本邮船、三菱电机、三菱材料、三菱化学、麒麟啤酒、旭硝子等骨干企业,这些企业相互持有集团内其它企业的股份。其中三菱银行输血,三菱商事负责采购,以及各种谈判和销路的确保,形成了财团的合力。& &但是,事实证明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泡沫成长阶段以及之后的破裂阶段,这样为了稳定经营而形成的互相持股模式,却助推了泡沫,又在泡沫破裂时候让危机迅速蔓延到整个财团,以致整个日本经济。& &核心是在估值时的互相推高。& &比如财团内A企业所持有的房地产资产价格上升,那A企业财务报表上的“未实现获利”会增加,估值升高股价也会上升。A企业再用股权担保融资,来购买新的房地产。另一方面,同财团内的B企业(即使此时没有房地产资产),由于持有A企业的股权,B企业财务报表上的“未实现获利”也会增加,B企业股价上升,再利用股权担保融资,购买新的房地产。& &1989年当时,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一部上市的企业的股东分布中,金融机构占了43.2%,企业法人24.1%,而个人股东只占了22.2%。与美国55.9%的个人股东占比形成鲜明的反差。& &2日本“双子泡沫”破裂开启“失去的十年”& &2.1“迟到”的紧缩货币政策& &CPI持续的低位徘徊,让大藏省,日银放松了警惕。& &CPI低位徘徊的另一面是急速拉升的股价和地价,以及不停地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银行贷款,其实经济已经出现过热的现象。当时虽然作为提防信用过度膨胀的“宏观审慎政策”还没有被列进政策的工具箱,但由于从87年开始实体经济本身也浮现过热的景象,紧缩的金融政策本来在此时已经势在必行。& &然而,就在此时,1987年2月G7央行行长同财政部长齐聚法国卢浮宫,试图纠正广场协议之后出现的美元持续贬值的现象,“卢浮宫协议”中敦促日银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日发生的“黑色星期一”,对全球股市下行风险的担忧情绪加重,都延缓了日银收紧货币政策的时间点。眼看着泡沫持续被吹大。2.5%这一基准利率从1987年2月一直保持到1989年5月,持续了2年3个月。& &2.2“双子泡沫”被“休克式”挤破& &从86年开始,大藏省为抑制过热的土地交易,先后实行了比如土地交易管制,是指在土地交易中设立监视区域制度等方法,从1986年开始实施,但由于又不能禁止土地交易,收效甚微。又比如逐步提高土地交易税,但由于人们对于土地价值上升的预期超过了税赋增加的预期,因此也没有什么效果。& &而日银终于也从89年5月开始收紧货币政策,连续5次提升贴现率,这对90年年中股市泡沫的破裂产生了直接的效果。90年4月,大藏省开始实施“总量控制”策略,即全国的金融机构必须将每个季度的流向房房地产行业相关的融资余额增长率控制在全部贷款余额增长率以下。由于房地产相关融资一直是信用扩张的主力军,这样一来实际上直接掐断了房地产融资的源头。进入91年,土地价格开始实际下降,“土地神话”破灭,首先遇到麻烦的是那些贷款进行土地投机行为的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非银行机构,但最终的大麻烦是向这些企业输血的都市银行体系。日本开启了“失去的十年”(到今日有“失去的二十年”,“失去的三十年”的衍生提法)。
来自手机客户端
刘先生2016年买下一套100万的房子,首付30万,贷款70万。一年后,刘先生已经偿还银行本金1万元,剩余69万元。就在那时,房价像着陆失败的火星车一样,啪叽一下,硬硬生生结结实实地砸地上了。这套房子市场价仅为50万元。好了,银行这时候会给刘明白算一笔账:当初借他70万,是因为有价值不低于70万的房子作抵押。现在,房子仅值50万,但他欠银行69万。所以,请补齐抵押不足的差额19万(69-50)。&&  要么,刘先生拿出19万存款,做提前还贷;要么,刘明白有个祖传老古董,价值不少于19万,抵押给银行。&&  刘先生这回是可犯糊涂了,当初为了买房把积蓄都掏光了,而家里最值钱的古董是iPhone4S,上哪去凑19万呢?&&  银行连一声不好意思都不说,“啪”一锤子就把房子拍卖了。一般说,拍卖价肯定比市场价还要低。市价50万的房,银行拍卖了40万,刘先生不仅首付白交了、啥也没捞着,还欠了银行29万(69-40)!&&  现在,朋友们知道房价暴跌为啥可怕了吧。已经贷款买房的朋友,快去把合同找出来,看看是怎么约定抵押物价值不足的。&&  看了这些,你还期待房价暴跌吗?
来自手机客户端
[图片]人们都痛恨腐败。官场腐败,古今中外都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全社会腐败。现在正是全社会腐败。国民党的时候是官场腐败,社会其他方面:学界、文化、新闻以及工商企业没有全腐败,所以政权被推翻了,社会还有救。&&而现在,各行各业都腐败,而且已经见怪不怪,连小学生都知道要家长给老师送礼,以便对自己好一点。他们长大了就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了。我们在座的至少40岁以上的上学的时候还不是这样,还有公平、正义的观念,下一代人如果这样下去,恐怕就根本不在乎什么公平正义,而是认同腐败的规则,只看自己怎么在里面玩儿了。这就是整个民族从精神上lan掉!
反正08年之前炒房的那波人都发了,80后生不逢时,70后在一二线城市买个2,3套房的都起码有500W的身家了。
来自手机客户端
成功注册账号 发表于
现在房价说是降了。其实真买的时候,发现没便宜多少
你和13年比比
来自手机客户端
应该把一线二线城市和3,4,5线城市分开!日照均价和最高的时候低了,海边应该也低了吧比最贵的时候
来自手机客户端
现在房价说是降了。其实真买的时候,发现没便宜多少
来自手机客户端
楼主,我要说的是你年轻的时候能撸,到老了还能撸?
不是不认同,只是不想承认而已。
来自手机客户端
文章说的很好!很现实!!
来自手机客户端
文中说的是北上广深,三四线反哺一线,不容乐观
来自手机客户端
文章总体说的不错!都是事实!根本原因是体制
来自手机客户端
太长了…虽然有些道理,但还是不全认同
来自手机客户端
拿个板凳 看着房子涨到天上去 咱都上天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