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现代军旅剧军旅剧

编剧作家大揭秘,经典军旅剧都出自他手
中华网财经
也许有人对作家石钟山(微博)的名字不甚熟悉,但《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幸福像花儿一样》等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电视剧却横扫大江南北,深受从&50后&到&90后&几代人的喜爱。石钟山正是这些为人耳熟能详的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编剧以及原著小说作者。从琼瑶到海岩,从流潋紫到匪我思存,从郭敬明( 微博)到韩寒,越来越多作家进入到编剧行列,与影视结缘,于是影视剧片头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也逐渐被&本剧改编自XX小说&所取代。作家跨界编剧,不仅帮影视公司解决了剧本荒的难题,为整个电影、电视剧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让不少作家借由影视剧的娱乐号召力又火了一把。本期大咖扯谈,我们邀请到当代著名军旅题材作家、中国编剧作家富豪榜上榜编剧石钟山,以自身体会,和大家一起扯谈作家跨界编剧,以及军旅文学的那些事儿。不满改编成立影视文学工作室亲自操刀中文在线:从作家到编剧,是什么驱使您做出了这样的改变?由作家改编自己的作品是否有先天优势?石钟山:因为好编剧比好作家要少得多,编剧是一个新兴的行当,市场真正开始好起来是在上世纪90年代。编剧改一个作家的作品不是简单的技术重复,从小说改编到剧本,它还涉及到对作品的熟悉度、认知度和覆盖性。假如我擅长写工人题材,你擅长写军旅题材,我对你的军旅题材不熟悉,那么我去改编你的作品,虽然在技术上没有问题,但很难给你加分,甚至把作者原来的东西削减掉,把军人写成工人模样,使作品的个性和气质丢掉了。好的编剧是把自己的生活体验附加到作品上,让作品更丰富、更有想象力,是做加法,但是很难找到合适自己的编剧。改编自己的作品,起码没有让作品流失掉,没有做减法,这样对于自己来讲,也算完成了夙愿。中文在线:您成立了&石钟山影视文学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的初衷是什么,工作室是如何运作的?石钟山:工作室是2008年成立的,成立的原因很单纯,正如刚才所说的,就觉得自己的作品也许能够拍得更好一点。之前主要通过出卖版权或者写剧本的方式合作,但最后发现,这种方式拍出来的作品颠覆性比较大,经常内容被改的七零八落,演员也大多选的不太合适,未能达到改编的效果,因此就萌生了成立自己工作室的想法。自己的工作室不仅仅是完成剧本创作,更多的是参与制片的过程当中来,这样自己的主导性也更强,可以从剧本到演员,再到最终的拍摄、剪辑、发行,全程参与其中,保证作品改编的完整性。中文在线:网络作家最近几年特别火,大量的网络原创作品被改编,您怎么看?您的工作室会考虑跟网络作家合作吗?石钟山:最近一段时间的电影、电视剧很多都改自网络作家的作品,从市场的角度来讲,这不是网络作家的错。我对网络文学不排斥,但网络上好的作品还是比较少的,因为网络创作的门槛比较低,不像传统文学的出版,他们有筛审的机制。文艺作品一旦被当成一件商品投放到市场后,它就不自然地妥协了市场,变的商业化,例如,一个类型火了,赚钱了,所有的制片方都开始趋之若鹜翻拍这个类型,所以就容易出现凑数、吸引眼球的作品。目前产业还是一个刚起步的阶段,未来随着产业的不断摸索发展,网络写手也会更加成熟,市场也会出现更多叫好又叫卖的作品。中文在线:从08年成立到现在,&石钟山影视文学工作室&推出了哪些作品?石钟山:工作室已经制作、拍摄了十几部作品,像《幸福的完美》《生死归途》《军礼》《石光荣和他的儿女们》《追逃》《石光荣的战火青春》,包括最新推出的《大陆小岛》等。以上作品基本上都是我亲自编剧。周期上,基本每年一部作品,半年写作,半年拍摄,也能很好地保证每部作品的品质。工作室由我主导,同时有一个团队配合我作战,像文学编剧负责提意见,看剧本,做一些有关文字的辅助性工作,还有制片、财会、发行的人员,涵盖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所有流程。中文在线:《大陆小岛》是您最新推出的一部作品,您对这部剧满意吗?石钟山:《大陆小岛》是我亲自编剧的,目前暂定7月下旬在全国卫视播出。整个编剧过程一波三折,剧本前前后后历时两年多时间才完成,而且还要面对各方的审查,因为谍战剧现在归国家安全部来审查,它的审查就非常严格了。目前为止,这部剧是谍战剧当中第一部涉及到台海两岸题材的,角度很新颖,另外,这部剧不仅仅讲谍战的故事,更多地探讨人性话题,走到我们真正的情感当中来。不管站在什么立场和角度,观众看完都可能为这些人物的命运唏嘘感叹,去思考一些过往的历史,这就是我想达到的一个效果。编剧是一剧之本,地位仍需提升中文在线:从这两年的作家富豪榜来看,作家和编剧的收入是大幅增加了,您也连续两年上榜&编剧作家榜&,这是否说明编剧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编剧是赶上了好时候吗?石钟山:我觉得编剧的地位跟以前比是有所提高了,但不够明显。2008年的时候,拍一部剧,整个制作费用几百万,一线编剧的每集费用能到三、五万就很高了,五万绝对是凤毛麟角的价格。如今,制作成本从最早的几百万到了几千万,水涨船高,一线编剧大概每集二、三十万左右的价格。但在业内,一线编剧的收入不及二线演员的价位。一部电视剧按40集来算的话,编剧也就拿八、九百万,但一位二线演员,一部戏拿走两、三千万是很正常的现象。此外,演员还有广告、代言等收入,而饮水思源,演员的名气是靠演影视剧积累的,离不开好剧本。演员2、3个月的时间拍一部戏,而一个编剧再勤奋一年也写不到两部戏,甚至好几年才写一部戏,在这样的情况下,编剧的待遇,编剧的收入和现在市场制作的成本是不成正比的。首页上一页1
编辑:nf07 来源:视频提供者:
总视频数:22
专辑播放:军旅剧幕后策划李洋:我不是商人,力求做孤品
[导读]前有《士兵突击》《亮剑》《幸福像花儿一样》这些军旅剧经典,现有《我是特种兵》《火蓝刀锋》这些军旅剧新贵。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军旅剧俨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李洋大校曾成功策划多部军旅剧前有《士兵突击》《幸福像花儿一样》这些军旅剧经典,现有《火蓝刀锋》《利刃出鞘》这些军旅剧新贵。在剧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长盛不衰的军旅剧俨然又进入到一个新发展时期。而这些收视口碑双丰收的军旅剧幕后,始终站着一个人,他就是李洋。李洋是策划人,但又不是一般策划人。这不仅因为他的策划模式在中国独一无二,更在于他的作品总能独树一帜,与众不同,有一股重口“麻辣烫”味道,令人欲罢不能。火一部剧不难,难的是部部火。李洋做到了。军旅剧吸收民间资本、开辟卫视播出平台、提出“军旅”概念……极具远见和创新意识的李洋激发了军旅剧活力,也让年轻人“敬而远之”的主旋律剧有了异样的色彩。日前,著名影视策划人、当代军旅剧的灵魂人物李洋大校接受了记者专访,结合自己近十年的策划创作经历谈了他对军旅剧现状和发展的看法。他笑言“拍军旅剧是在雷区里跳舞的工作”,也坚定认为“当代军旅剧回归青春是王道”。而面对翻拍浪潮,制造众多经典的他选择了以敬畏之心坚守艺术的尊严,拒绝跟风。“我不是商人,我力求做孤品。”谈创作“拍军旅剧仿佛是在雷区里跳舞。”记者(以下简称记):提到您的作品,就不得不提《亮剑》。这部剧至今还在重播,您觉得火爆原因是什么? 李洋(以下简称李):我们的民族是一个隐忍的民族,特别能忍。我特别清楚《亮剑》为什么在那个年代有一个爆炸性的效应,而且影响至今,它一定是有民意基础的。隐忍有度,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巨大的能量火山,《亮剑》成为火山口。在那个节点上,这部戏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尽管这部戏从拍摄、技术、艺术上都还有缺陷,但是至今很难再有这样的效应。因为时过境迁,各种条件已经不一样了。新《亮剑》播的收视率成绩很好,但影响力和老《亮剑》没法比。看老《亮剑》几十遍不嫌烦的大有人在,尽管塑造过不少令人难忘的荧屏形象,李云龙几乎不可超越,点正。记:做一部收视口碑俱佳的军旅剧其实挺难的。尤其是一些军事题材献礼剧没什么市场,观众也不爱看。李:打“献礼剧”招牌的确很冒险。文以载道天经地义,但须做到不露痕迹。有了观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就有了着落。现在观众接受作品的心态五花八门,我们整体的文化消费按我不太学术的说法叫“不太正经”。我们生活在文化需求“不太正经”的时代,不正经形态的作品往往有销路,太正的东西往往无人问津。文艺人其实都是传道者,一本正经传道效果很差,那么,曲线救国走观众喜闻乐见的路子也不错。在正经和不正经之间,我们是拄着拐杖,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迈进。我们也怕踩着雷,也要试试冰的厚度。记:这个“度”其实挺难把握的。李:对,很难。我曾说过我们拍军事题材剧就是一个在雷区跳舞的工作。目前中国历史,古代已没有太多禁区,但近现当代历史是由诸多限制的。这里面包括一些政策性限制、国家外交方面的要求等。战争一旦涉外就涉及到国与国的关系、民族与民族的关系,的确就没那么简单了。所以,军事题材还有很多领域是不能碰的,很多朋友总在问,为什么电视剧里只有抗战,就是这个原因。五千年军事史,古代历史驰骋天地广阔。《楚汉争霸》等题材属于“广阔天地”,现当代军事历史相对的禁区就多些。记:创作上遇到过什么“麻烦”吗?李:突破总会破掉一些习惯。比如,一些老年观众可能看不惯石光荣那个样,说他疯疯癫癫的,有丑化老革命之嫌。按惯性思维,这不行那也不行,最后就什么都不行了。在我们看来,老一辈军人有很多石光荣这样文化程度不高,但经历过战争锤炼的前辈,他们有鲜明的特点,有优点、也有缺点。我有幸见过很多开国将领,他们如今都已故去了。通过面对面接触,我发现这些老前辈其实特别可亲,特别可敬。推出《亮剑》时,脑子里就飘着很多老人家的身影和音容笑貌。他们身上洋溢着的那股子英雄气,如今已经越来越稀少了。所以艺术虚构的李云龙、石光荣身上带有那一代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影子和气质。那一代真是精英,值得我们去表现、去纪念。那真是一个需要英雄也出现了英雄的时代。即将播出的也是这样,“军神”是历史赋予刘伯承元帅的敬称,他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精神。军旅剧一直在做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在用大众传媒“复活”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一直在书写人民军队的精神史记。现实需求会部分遮蔽我们表现军旅历史和现实的视野,但不会影响我们对于历史和现实的生动执著的表达,我们一直在往前走,从未停止过脚步。谈创新“有独特性还不够,一定要有唯一性。”记:无论《亮剑》还是《麻辣女兵》,您策划的军旅剧都有一个共同点——特质很突出。李:做别人没做过的。这是我对自己的一贯苛求。从选题上,给别人简单讲个故事,要让听者能够感觉耳目一新;从特质上,我十年前常随大流说“做精品”、五年前改口说要“做极品”,现在我又改口说要“做孤品”,就是不愿随大流。作品有独特性是不够的,一定要有唯一性。做唯一比做第一难,但很刺激。做二望一,做三望二,感觉就差了许多,容易做成行活。记:您具体是怎样追求作品唯一性的?李:承蒙圈内朋友信任,每年大概有二三十个电视剧项目到我这。有成熟的剧本,有的仅是一个故事大纲或一个项目策划案。我会过眼,能打动我,让我喜欢的东西,先挑出来,再去细化分析它的前景。比如说谁来导?谁来演?以及大致的一个总体经费盘子和将来可能的播出平台。这个剧没见过,有强烈的新鲜感,就值得去尝试,然后再去做宏观规划和微观计划。也许因为没见过,多数人会担忧这能行吗?我很庆幸,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投资人,经过我的阐述,形成共识,我们再一起合力把事做成。从本意来说,我不会做重复的东西,比如说续集或第二季。商业上我很理解“第二季”的延伸价值,但自己不会去尝试。至少目前是这样子。05年的《亮剑》,今年有了新《亮剑》;07年的《士兵突击》换一套人马明年去重做,我相信依然会有很好的收视,因为观众有一种比照心理。人生苦短,人各有志,各行其是,做成一件事翻篇走人,去干一点没干过的事,人会比较亢奋,归零后出发,心中充满对于未知的向往。我更喜欢这样的职业状态。记:你不反对经典剧翻拍?李:有人愿意翻拍本身就证明这部作品被投资者认定为是经典了,否则为什么要翻拍?只有经典可以翻拍,烂片是不可能的。尽管学术界一些评论家严苛批评翻拍,但我个人觉得没有太大必要去苛责。中国一些经典红剧的翻拍,尽管里面一定会有商业诉求、有投机心理,但总的效果是好的,可以算作是红色记忆的一道功夫茶,重温没什么不好,有人愿意出钱,有人愿意埋单,诱人愿意看,对于红色记忆维护来说是好事。但据我观察,翻拍剧好像大红大紫的没有,也没有太差的,基本都是六七十分的成绩,很少能上八十分。记:现实是续集或第二季的收视反响往往不如第一部。品牌没做出来,还有越拍越烂趋势。李:续集不如第一部基本是规律。美剧收视率高是因为需求决定长度。但我们的评估体系可能跟他们不太一样。我们的超长剧有点“草船借箭”的意思。第一部很好,做第二部可以有关联,也可以没有(故事情节、主创团队的关联)。比如《我是特种兵2》,刘猛还是编导合一,基本形态没变,可男一号、部分演职人员换了。但美剧男主角是不会换的。所以我们是中国式的关联。所谓的第一季、第二季更多是一种营销概念,而故事关联性很弱。我总觉得,做“二”需要勇气,坐二望一,超越是必须的,尽管它常常可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记:军旅剧之外,你有想过进军其他题材领域吗?李:事实上,一般题材的尝试一直在进行,5年前就监制过100集的室内剧《糊涂小天使》,玩的不是历史穿越,是“太空穿越”,想的比较大胆魔幻。一个天使降临到一个社区,与人间对接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匪夷所思是热闹故事。比对的意思是,我们需要天使,至少需要保持一颗天使般的心。今年央视播出的,我来做的艺术总监。此外,古装大剧已经完成待播,讲述的是都江堰传奇,李冰治水的故事。只要有好的想法,军事题材还会做下去,其他题材的尝试也在酝酿布局中。军人这个职业给了我坚守和策划创意实践的主要平台,题材没有边界,其他题材我也会尝试,当然会十分谨慎。今后会陆续看到我的用心和努力,请继续关注和支持。谈市场“军旅剧在央视之外开辟第二战场。”记:有一个显著变化是,以前基本在央视播的军旅剧现在也在卫视播了。比如江苏卫视首轮播出《利刃出鞘》。李:所谓“第二战场”这个概念是我2003年提出并开始着手实践。2004年之前,军旅剧的播出平台只有一个,中央电视台。那个时候,央视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投资和播出都是央视埋单。随着央视机制的改革和军旅剧数量的增多,投资来源和播出平台均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仅仅依靠央视,无法“消化”全年制作的作品,有一批作品就要死掉。2004年,海空军电视艺术中心同时亮剑,与地方国营民营公司合作推出《历史的天空》和,直接走向省台播出大获成功,军旅剧的生存发展空间瞬间变大。后来,、《士兵突击》等也是在省级台播出。今年《利刃出鞘》在江苏卫视播出,《麻辣女兵》在湖南卫视播出,效果都不错。我在南京座谈会上说《利刃出鞘》首轮在江苏卫视独家播出,开创了一个先例,是对军旅现实题材的一个巨大鼓舞。但我还是要说,中央电视台是军旅剧的重要和主要的平台,今年《火蓝刀锋》十分荣幸地先后登陆电视剧频道和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效果非常好,让我们看到了做军旅剧更光明的前景。我们还须继续努力,用好作品发言,用好作品来报答观众的支持。记:另外,“明星高片酬”至今仍是热点话题,您对此怎么看?李:现在电视剧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号演员肯定是贵的,拿大头,二号三号演员观众基本不认识。所以高片酬是个双刃剑,对新人反倒机会更多。毕竟投资人都很理性,明星七八十万一集,出品方肯定受不了。像《士兵突击》捧出了很多一线明星,片酬也涨了很多,如果现在想把他们聚在一起演,肯定请不起。再一个,现在很多一线演员开始参与风险承担。合作模式上片酬还那么高,但我只拿一半钱,另一半算我的投资。水涨船高,属于市场行为。水落石出了,船还在空中吊着,就不正常了。现在制作业都在呼吁高片酬的理性回落,避免各行业间片酬的攀比带来副作用。多用新人,给新人更多机会,也是不错的选择。记:除了注重市场化运作,策划一部电视剧,您还看重什么?李:我最看重剧本。剧本乃一剧之本这句话是对的。三流的剧本,即便用一线的演员肯定没戏。反过来,一流剧本,二三线演员就有可能冒出来。所以,编剧最重要。做剧常常要狠心“折磨”编剧,有了好结果就自然有了报答。谈变化“军旅剧回归青春是王道。”记:《火蓝刀锋》《麻辣女兵》都是聚焦年轻军人的成长。相较于以往老龄化的军旅剧,这种年轻化、偶像化的转变是不是一个趋势?李:年代剧如《历史的天空》《军人机密》在2004年大火以后,的确出现了军事题材剧老龄化和纵深化(讲述军人半世纪或一生的经历)趋势。《历史的天空》里姜大牙从一个米店小伙计最后变成一个战区司令;《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石光荣从革命年代到退休,在战场上和敌人斗,在家跟老婆孩子斗。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军事本体是作战的军人构成的。我们过去写了大量将军或成功军人的战争历史与和平生活,以此来折射人民军队的历史,家史其实是军史。《激情燃烧的岁月》和主演的都是这种类型。前年我提出了“军旅偶像剧”的概念,就是我们一定要回归青春。军旅剧回归青春是正道。军旅剧发展到今天,从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世纪初,我们的军旅剧有了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和影响力。《红十字方队》等在社会产生很大影响。但在此之前,无论是播出数量、质量还是影响力,相对来说军旅剧都是偏边缘的。直到2000年千禧年的开年大戏一下带来了新风, 2004后军旅剧开始井喷。从去年开始,《我是特种兵》《国防生》等一系列作品青春亮相,今年《火蓝刀锋》《利刃出鞘》《麻辣女兵》续写青春军歌。记:您多次提到2004年这个节点,这一年的特殊性在哪?李:对于军旅剧,2004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历史的天空》捧出了若干明星。除了老戏骨()、,还捧出了新生代演员(处女秀)、、()、王新军等等,现在他们都如日中天、身价倍增。再一个题材上,军旅剧进入了创新阶段,敢于进入别人没进过的领域。记:军旅剧回归青春,这是因为时代大环境在变化吗?李:军旅剧回归青春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好剧须有热闹,还须有门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的巨大进步主要体现在经济上,旧貌换新颜,朝着更富裕的方向前进。但富和强是两个概念,富不等于强。强大靠什么?我觉得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整个国民精神气质;一个是国防力量,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资本和能力。这两个东西是相互匹配的。这也是军事题材作品近十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可能观众本身没有意识到有这个需求。但我分析发现,尽管我们的军旅剧还存在一些毛病和漏洞,但播出后很受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欢迎。在国与家的概念渐行渐远、人与家渐行渐远的时代,年轻观众看完这些军旅剧后会突然觉得,我和这个国家其实是有关系的。能发挥这样的正能量,军旅剧正在积极影响国家的未来。记:但娱乐社会中的年轻观众对主旋律军旅剧本身会有抵触,不愿听说教。李:对,有这种情况。但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需要一部具有凝聚力的作品,让我们对这个国家关怀、在意。这个国家是你的,你可以抱怨,但你不能不在意。可能现在很多正能量的东西被口号弄腻了。比如爱国主义,错了吗?像美国里,爱国是出现率最高的一个词。但它不是口号,而是能融入你的血液里。它不是仪式,而是一种本能。这也是我们在这方面需要学习的地方。不要口号,需要一些文艺作品展现这些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给观众。让他们知道我们为什么活着?对人、对国、对家,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记:军旅偶像剧和以往军旅剧的差别是什么?演员外在形象上是不是要求更高?李:军旅偶像剧的要求是选演员,歪瓜裂枣不要,一定是帅哥美女。比如说《第五空间》,,选秀冠军。他之前没演过电视剧,只演过一部电影,但型挺好,有“小()
”的感觉。然后我们让“小”贺刚演男二号。而且他们的服装造型都是重新做的,不是我们制式化的军服,而是比照着世界上最漂亮的制服精心设计的,包括LOGO、飞虎臂章等。另外我要求他们出场都要戴墨镜,就像那感觉。可以说,《第五空间》是国内最典型也是国内首部军旅偶像剧,有点超现实主义。记:做了这么多年军旅剧,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李:最大感受是军事题材其实是教育题材。我对正在创作的新剧《8848》的编剧说,这不是军旅剧,它应该是穿着军装的教育题材。而且我觉得中国年轻人即将进入一个“集体富二代”的时代。因为独生子女政策,老一辈的财富日后会迅速聚拢到下一代的手里,他们就算不工作也花不完。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我有吃有喝干嘛要励志啊?这个国家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干嘛要当兵受那个苦?你的斗志就没有了。当独生子女政策的人口红利吃完后,各种问题就会出现,所以现在国家也允许部分生二胎了。因为我们的家长做不到像比尔盖茨、巴菲特那样把所有财产都捐掉——我的财富和孩子没关系。所以中国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垮掉的一代”,存在巨大隐忧和危机。因而我们的军事题材作品一定要强调父辈的财富与你无关,贯穿这种先进教育理念。励志从我做起,创业从我做起,做人从我做起。我在最近的策划作品中一直在强烈地要求灌注这样一种精神。记:这是否意味着军旅剧开始从战场转入家庭生活?李:不能完全这么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的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教育上。很多孩子只会考试,情商和情怀问题多多。所以我们要用《火蓝刀锋》《麻辣女兵》这样的作品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教育,让家长们知道军队对年轻人的教育是很好的。比如《麻辣女兵》,我当初跟编剧说,我们要用象征手法推倒军营的“围墙”,讲述一个特殊家庭的故事以表现一个90后叛逆孩子汤小米面对破碎家庭后的自我成长。“家”才是《麻辣女兵》的核心结构。这就不像《士兵突击》《火蓝刀锋》是个封闭围墙式的故事,故事基本都在军营里发生。“家庭”肯定无法替代“军营”,但可以做一下这样的尝试,谈不上要转入家庭。记:您对现在年代军旅剧的娱乐化现象怎么看?李: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个悖论,比较麻烦。如果你做得特别正经,那就跟不正经的需求会抵触、错位,在市场上是失败的。因为你提供了一个无人问津的产品,从而你的影响力有可能归零,投资打了水漂。可如果你与之匹配,就有可能有些娱乐化,再严重一点就过度娱乐了。这的确是个很大也很现实的问题。因为这类题材的投拍率比较高,市场化色彩也越来越浓郁。记:但下半年好像现实军旅剧开始井喷了,像《火蓝刀锋》《利刃出鞘》《麻辣女兵》。李:我大致统计了一下,今年还是生活剧当道。再有就是革命谍战剧,偶尔会有像《五湖四海》( )这样不好归类的作品,把它归类为军人生活。只不过这段时间集中甩出了《火蓝》《利刃》《麻辣》三颗“手榴弹”,从而产生了一个集群效应。这不仅是因为三部剧先后排队而出,而且是在三个不同优势平台播出。《火蓝》创造了军旅剧在央视的一个空前纪录——三登央视,以前从未有过;第二,在省级卫视一线台江苏卫视播《利刃出鞘》;而后省级卫视青春舞台湖南卫视播出《麻辣女兵》。记:坦白说,现实军旅剧不多。一年一万四千集的制作量,现实军旅剧加起来不到百集,所占份额非常小。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零头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李:我觉得一个是播出节点好。另一个是这三个剧绑在一起播,播出平台也很好(一个中央台两个一线卫视台)、而且三部剧不同类、不同质、风格也不一样。《火蓝》首次聚焦海军陆战队,有强大的揭秘性,又是一个年轻化的创作团队。编剧冯骥本身就是80后,这是他从武警转到海政的见面礼。戏里基本没什么明星大腕,但播出后,他们的身价都倍增。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当下的观众十分关注关心国防,关心人民军队的现状,从潜意识来说,安全需要也是人最重要最基础的需求,军旅剧有着深厚的现实的和深层的需求根基,就看我们用什么样的新鲜方式做出剧目,三部剧同类不同样,收视率都很好。在家庭剧当道的今天,军旅剧把家和国链接在一起,家国同构,投资格局虽不大,影响却不小,正能量效果显著。谈合作“电视剧就是一门补台的艺术。”记:一般来说,策划人属于幕后人物。像您这样冲在第一线,参与制作的策划人真是很少见。李:像我这种方式介入一部剧的策划人,可能还真没有。因为策划人的话语权非常有限,但我不是。因为直接和资本对接,我可以参与选导演、选编剧、选演员、定剧名、定风格。投资人给了你这份信任和权力。比如有个有趣的例子,电视剧《幸福像花儿一样》最初选的导演是康洪雷,因各种原因最后选定()。反过来,《士兵突击》首选的是高希希导演,最终确定的是康洪雷。再比如演员(),谁也没想到他能演许三多。编剧、导演当时都不认可,说傻根儿怎么能演许三多呢?但直觉和经验告诉我,这孩子行,这角色非他莫属。策划是动嘴动脑子,制作是上手定夺。艺术和管理结合在一起,很多项目赋予我这样的责任,决定做不做,怎么做,选谁去做,做出怎样的产品,最终落在那个平台,担当最终责任。记:有徐纪周冯骥组合、《士兵突击》是康洪雷兰晓龙()组合。在您看来,这样差异化的“编导”组合进行创作是否也是电视剧能够火爆的一个原因?李:徐纪周导演能力和剧作能力都很强。在《番号》文本创作上,徐纪周的贡献非常大。他和冯骥其实是互补型组合。做《士兵突击》时,康洪雷和兰晓龙的互补性就特别好。我个人感觉,晓龙是个怪才,但洪雷是个很正的人,他俩一综合就恰到好处。如果一个人放单飞,那就另说。应该说,在《士兵突击》合作上,他们是一个主流革命青年与叛逆文艺青年的组合。因而出来的作品既有个性锋芒,又有一股正气。亦正亦邪,恰到好处。这是我的观察。谈比较“敬畏是一个人的底线。”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票房大卖,口碑一边倒叫好,它的成功之处在哪?李:李安的《少年派》代表了当今电影的世界级水准,因为是好莱坞的顶级团队制作。同时,它又是一个国际化的选材。虽然是东方式的故事,但整个视野是国际化的。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信仰,里面有很多宗教层面的东西,有一种终极关怀。我个人看完的体会是表达了人应有的对于天地生命的敬畏。敬畏是一个人的底线。你可以不信,但要对任何信仰对象要有敬畏。《少年派》有强大的寓言性和寓意性,从局部故事到外延都值得我们深刻思考。记:相比之下,和为何没有这样的效应?李:反观《王的盛宴》,我觉得从制作上无可挑剔,主要还是文本上的选择。所谓点题,人生就是鸿门宴。这部片子用了大量艺术的手法,做了特别自我的表达。尽管《少年派》也很自我,派一直在那说,回忆往事。但《王》更多的是导演个人,用特别大的力量讲他理解的鸿门宴和刘邦,而后又用了很多莎士比亚戏剧的方式。但这是戏剧,不是电影。整个片子虽有一种中国帝王将相后的贵气,没有朴实和普世的表达。《一九四二》重现中国人曾经的苦难。我们民族历史上多灾多难,但我们又是个善忘的民族,用一个“灾难记”温故,不是坏事。除了饥饿,人性的极致折射,总还缺点什么。想起犹太人的二战苦难,纳粹对他们的绞杀。一直认为是拍得最好的影片,主题是很直接很简单,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世界,人心的救赎始终伴随着这幕人间悲剧。《一九四二》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悲惨世界,但没有给我们留下悲悯和悲情。谈发展“军旅剧还在裂变中。”记: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军旅剧最大的进步是什么?李:军旅剧还在裂变中,越来越多元化、类型化。过去只有两三种类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像《八路军》》等。这一类型催生了中国特色的特型演员群体。还有就是现实军旅题材,比如《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火蓝刀锋》等等。现在除了这两种,还有谍战。其实这也是战争,我们职业说法叫第二战场,看不见的战争。还有军事传奇剧,是江湖和军事元素的组合,如《桥隆飙》等。此外,还有根据电影红色经典翻拍剧,渐渐也成了规模,渐成类型。按这样裂变,军旅剧现在大概有了七八种类型。我认为这是军旅剧发展繁荣的标志之一。再一个就是我去年提出的“军旅偶像剧”,一旦上了规模,这也会成为类型概念。类型化发展,说明军旅剧已经自成一家风范,有鲜明特色,叙事规范,特定消费群以及必备的元素。这是所有热爱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军地朋友们共同造就的一大景观。记:当下电视剧荧屏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各类型热播剧的冲击,军旅剧是不是也有了压力?李:压力的确不小。必须承认的是军旅剧像前几年四处开花、南北通吃的火爆局面已经没有了。今年上半年成绩一般,播的少、影响小,收视位次比以往下滑不少。但下半年力挽狂澜,《火蓝刀锋》《利刃出鞘》《麻辣女兵》一举改变颓势,为军旅剧重现了生机活力。还有,年代剧特别是谍战和抗战剧在数量上仍占大头,由于此类剧已经红火多年,播出效果稳定,维新任务依然艰巨。说实话,审美疲劳已经出现。记:接下来,您有什么期待?李:我期待明年把《8848》《麻雀的春天》做出来。剧本已经打磨了几年时间,只要没有开拍就有时间做好再加工。几部作品反差很大,个性鲜明。明年上半年将有由华录百纳出品,徐纪周冯骥组合的新作品《战雷》,还有央视和江苏幸福蓝海出品,花箐组合的《上阵父子兵》,这两部作品已经制作完成,成色特色俱佳,是我十分喜爱、投入的作品,希望能得到观众的喜爱。此外,弘扬兄弟携手、英雄出关主题的抗战剧《出关》已于日前杀青,也将于明年亮相。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在这里,读懂娱乐圈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娱乐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娱乐”,获取更多娱乐资讯。
搜索华尔兹: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典军旅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