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猎人世界龙玉炼金之类的东西是不是只能靠挖,捕捉就没有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56541|回复: 16
挖个坑——聊聊第一次海湾战争,兼论现代战争
本帖最后由 春州无德 于
01:14 编辑
所谓第一次海湾战争,或者港台所称的第一次波斯湾战争,也即是1991年初的那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场高技术战争。这场战争在当时给予某些自诩为军事大国的国家给予了极其深刻的震撼,这种震撼的效应直径犹存,这种震撼,不仅仅体现在某一两样先进装备和战法上,更体现在作战思维和形态的革命上,可以说,再过一千年,海湾战争将和纳粹德国闪击波兰一样,成为一个开创全新战争形态的里程碑。
但是,海湾战争本身在国内存在很多争议,这些争议也大多与预设立场有关,毕竟在中国,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高科技无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之类的领袖口号是深入人心的,不仅仅在你我这种老百姓脑中根深蒂固。而且在很多军队内部将领脑中,也是同样坚信不疑的,这种顽固的认知结合军种保守势力和某些军种自身的利益,就变成了一股强烈的保守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在战争结束后依然汹涌,国内和军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美国的高技术战争嗤之以鼻,认为伊拉克战败完全是战斗意志薄弱,没有发动人民战争,宣称假如换上我们的士兵,结果就会完全不同。但是1999年科索沃战争和2003年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的结果再一次无情地告诉他们,科学规律,不会因为军种利益,个人立场或是领袖格言而有任何不同。你或许瞧不上人家的新军事变革模式,说人家高科技就是怕死,但你不走这条路,那萨达姆和米洛舍维奇就是你的榜样。如今,我们也终于看到了这一点,昂首阔步地迈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之路。
  海湾战争作为一个里程碑,是很值得仔细研究揣摩的,我也只能肤浅的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题目很广,所以先挖个坑,想到一点写一点。这个帖子中,我单纯讨论军事和军事思想,诸如战争争议性,政治性之类的话题我不想谈论,伊拉克战争是否正义我一点也不关心,因为美国人的炸弹不会因为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就扔不准。同样,我会一如既往的“夹私货”,可能有人会接受不了,所以不喜勿入。
  好了,开始吧~~~
--------------------------------------------------------------------------------------------------------------------------------
一、战争起因
  这个其实没有太多可讲的,这个和军事没有太大关系,只做简要说明,具体想了解的可以去百度。
  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就是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武装吞并科威特。原因其实也很简单,8年的两伊战争把伊拉克的经济拖得很惨,日子过不下去了,自然打旁边富邻居的主意。至于吞并科威特之后的好处,那是很多的,什么抵消外债啦,获得油田啦,垄断世界石油供应啦,获得原油出口港口啦什么的,总之萨达姆不会做赔本买卖。但是后来事实却证明,这个买卖成了萨达姆这辈子最赔本的一个,原因大家也都知道了,那就是石油。
  美国人不能容忍这种公然侵犯一国主权和人权,无视国际法准则和人道主义原则的事情在这个美丽而和和平的地球上发生,作为伟大的世界秩序的维护者,美国人民必须挺身而出,为地球和人类做点什么,一定要把悲惨的两眼泪汪汪的科威特人民从邪恶的独裁者手中拯救出来!为此,任何美国士兵的鲜血都是伟大的的,他们的丰功伟绩将被人类的历史铭记~~~啊!今夜我们都是美国兵~~
  咳咳,上面都是我逗你们玩的,其实很简单,俩字,石油。。。
  面对这个白眼狼,美国人很无奈,两边开始谈判,但显然谈判只探出来个蛋,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当天,联合国就以全票通过谴责伊拉克的660号决议,在之后的4个月中,安理会前后通过了12个决议案痛骂萨达姆,但木有任何效果。好吧,既然谈不拢,就开片吧
  应该说,当时的萨达姆,还不是傻大木,人家是有资本的,人家号称世界第四大军事强国(相比世界第三的越南猴子,人家还是比较谦虚的),姑且不论这个第四靠不靠谱,但是当时就常规武装力量而言,傻大木的伊拉克军队,并不弱,这个以后再讲。何况人家还占主场优势?当时冷战尚未接受,苏联还没完蛋,多少还是可以指望的,所以傻大木战前的乐观,并不是他犯二的表现。
  但是之后的战争进程却让人大跌眼镜,其实这场战争令人惊讶的地方并不在于美国获胜或是打出了一边倒,事实上以傻大木之后的战略指挥和整个伊军的表现看来,被打成一边倒是正常的。这场战争正在的意义在于,它根本没有按照所有人预想的模式去进行,没有坦克大会战,没有地面厮杀,没有万炮齐放血流成河,从头到尾,一场彻头彻尾的高技术战争,一场纯粹的空中战争,一次典型的非接触战争。这种体现出来的全新战争模式,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起因交代这么多已经差不多了,政治我不感兴趣,开不开片那是政客的事情,我只关心怎么开片
  PS:关于战争起因,这里不多讨论,可能会有人列出美帝开片傻大木的XX个理由,我对这个不关心,这个帖子也不着重讨论这个问题,所以大概交代一下,流于形式就行了,大家理解万岁~
<p id="rate_31"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给力&魅力 + 10
金钱 + 10 ¥
威望 + 10 点
经验 + 100 点
" class="mtn mbn">
「好文!打赏鼓励」
本帖最后由 春州无德 于
01:15 编辑
二,双方战略
  本着从宏观到围观,从塔尖到底座的原则,必须先谈一谈双方的基本战略,搞不清基本战略,之后的战术都是抓瞎。得弄明白双方想要什么,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那么干,否则就难免陷入为古人惋惜的境地了,一个劲捶胸顿足仰天长啸:傻大木啊~~你真傻啊,为什么当初不这么做呢?不然就BALABALA。。。却不想想,当初傻大木压根就没想这么干,战略目的使然。犯二的,只有你自己罢了。
  先看傻大木:很简单,傻大木的目标就是保住既得利益,也就是让国际社会承认他对科威特的吞并,他只想做婊子,不想立牌坊,手段呢?也很简单,往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边境地区增兵,构筑牢固的防线,守住这片“国土”。让科威特成为第二个斯大林格勒或者库尔斯克,美国人久攻不下,血流成河,自然妥协。什么叫既成事实?这就叫既成事实。
  他打算如何做到呢?
  傻大木在吞并科威特之后,立即将之前两伊战争结束后裁撤掉的24个师恢复,是伊军全国总兵力达到77个师,95万人,当然这个数字只是套用编制乘出来的,事实上伊拉克除了几个共和国卫队师,大部分并不满员,大致只有60几万的规模),另外,还有号称48万的预备役和更夸张的800万“人民军”,谁说傻大木不玩人民战争?人家也看毛选的。。。
  而在科威特前线,从90年8月开始,伊军陆续向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与科接壤的边境地区增兵,在90年9月已经达到了14个师,到1991年1月正式开打时,伊军已经向前线集结了43个师(含9个机械化师和装甲师,和3个最精锐的共和国卫队师),号称55万人,装备坦克4200余辆、火炮3000余门、各种装甲输送车2800余辆,但是后来美国人发现这些数字水分很大,其实前线很多部队在战前并不满员,由于前线士兵频繁休假,在战争突然爆发后,来往前线的公路被切断,这些官兵无法回归编制,事实上战争爆发时,这43个师只拥有大概不到35万人,装备也没有满额。
  但是毫无疑问,在科威特前线不宽的战略正面上集中了30余万人的部队,这个骨头无论如何是很难啃下来的,依据以往的经验,一场血腥的地面坦克大战是无法避免的,这也正是傻大木的如意算盘。
  此时傻大木是如何想的?很简单,“拖”字诀。
  “严正以待,让入侵的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让敌人付出无法承受的损失,美帝国主义害怕伤亡,害怕长期消耗战会暴露帝国主义虚弱的本质,害怕广大无产阶级的觉醒,害怕世界人民和国内人民的反战和革命浪潮。到时候,他们必定遭到可耻的失败!而我们将获得最终的胜利!”
  怎么样?这段话看着眼熟吧?我们以前是这么想的,傻大木也是这么想的,美国人害怕伤亡,害怕消耗战,害怕国内的反战浪潮,所以傻大木在科威特囤积重兵,建立梯次纵深防御体系,引诱美国地面部队前来攻坚,再依靠国内源源不断的补充兵员(800万人民军不是盖的)将美国人拖入一场地面消耗战,同时争取国际援助(尤其是苏联),让美国无法承受这种消耗战带来的伤亡,随着国内反战浪潮的高涨,以及苏联可能随之而来的援助,美国将最终退出战争,默认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占领事实,从而达到战略上的胜利。虽然在战术上,自己的伊军可能被打的鼻青脸肿,但是战略上却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这仍然是值得的。这就是傻大木内心的真实想法,这种想法并不是犯二,而是有事实依据的。
  我朝太祖的《论持久战》是一部难得的战略著作,其诸多军事和哲学观点在当时的中国都是非常正确的,估计傻大木也看过,没看过至少也听过,就算没听过,也应该见过美国人在越南的惨痛教训。在越南,美国人赢得了每一次战役,每一次战斗美国人都能杀伤数倍甚至十数倍于己的越军,但是美国人最后依然输掉了战争,典型的战术胜利,战略失败。美国人可以说是被自己打败了,面对意志顽强打不尽杀不绝的越共,美国人被迫陷入了一场持久战,在日复一日的消耗战中,伤亡数字不断攀升,最终国内反战浪潮迭起,前线士气低落,让美国输掉了整场战争。越南战争成为了美国军队一次深刻的教训,也使得苏联和中国这些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更加坚信了美国人怕死,打不起持久战的想法,尤其是中国,对越南战争的一些片面的经验总结,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军队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比如“制空权不解决最终问题”,“高科技无用”,“人民战争”,“空空导弹无用”等等。。。 。。。这些观念至今还有人深信不疑,并时不常的拿出越南战争作为实例,却殊不知此一时彼一时,用以往经验生搬硬套,只能落得刻舟求剑的下场。
  傻大木“认真总结了”美军以往的表现,想当然的认为,既然弱小的越共游击队都能够将美国人拖入持久战的泥潭,那么装备更加先进,拥有大量现代化装备和庞大兵员的伊军,自然能够让美国人流更多的血。到时候看着一批一批的阵亡将士名单的美国民众,就会成为他最得力的友军。
  更要命的是,傻大木知道1990年还在指望戈尔巴乔夫这个社会主义的叛徒,虽然苏联在当时还名义上的存在,但其实冷战已经结束了,傻大木那时候还指望苏联拉兄弟一把,就实在太过自信了。傻大木武力吞并科威特之前,还打算之后苏联会帮忙斡旋,结果一家伙干下去之后,苏联毫不犹豫地支持了老布什:削丫的!狠狠地削!!而万年老好人,有弃权票专业户之称的中国,也毫不犹疑的投了赞成票。混得如此之惨,可以说傻大木在战略预判上已经输光了本钱。
  而此时的美国人,有什么打算呢?
  美国人赢得这一场战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布什总统坚强和明智的领导,在8月2日事发当天,老布什就立即召开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连续两天的会议,就立即定下了美国的战略基调:立即进行大规模军事部署,施加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同时进行外交努力,外交努力一旦宣告无效,则进行坚决的军事打击,最终目的是,击垮伊军在科威特的驻军,将傻大木赶出科威特。
  应该说,美国人的战略决策及时而果断,没有瞻前顾后,一开始就目的明确,就是要将伊军赶出科威特,一切军事部署以此目标为准,老布什既没有打算推翻傻大木政权,也没有打算占领伊拉克全境,想想12年后他儿子在伊拉克的焦头烂额,就知道老布什此时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
  美国人定下战略方针之后,就立即开始作战部队的部署和作战计划的制定,一切井然有序。相对应的伊方,也在加紧部署,但却一直在主动进攻和被动防御间左右摇摆,客观来讲,美国人此时害怕伊军通过科威特进一步攻击沙特,沙特军队此时根本没有做好战斗准备,也根本无力对抗精锐的伊拉克军团,假如在失去沙特,那么美军将失去最起码的部署阵地,这仗是没法往下打的。但事实上,傻大木并没有这个打算,他只想守住科威特,攻击沙特这种蠢事,他是不会干的。但无论如何,从纯军事角度,傻大木坐以待毙是个巨大的错误,但事实上,换做任何人,也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无论如何,傻大木犯下了第一个错误。
<p id="rate_31"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给力&经验 + 50 点
" class="mtn mbn">
「好文!打赏鼓励」
双方战术部署
  战略方针敲定,那么下面的事情就交给各自军队的那些老丘八们了
  在傻大木“以便秘精神蹲坑到底”的号召下,伊军开始构筑庞大的地面防线,前后有43个师被调到了科威特前线,伊军的部署基本为:
  伊拉克的防御阵地从科威特沿海开始,直到伊沙边境东段的沙漠为止,分为三个梯次做密集纵深防御配置,第一线,由20个步兵师组成,挖掘延绵不断的地雷场、铁丝网、防坦克壕、沙堤,以及著名的注有石油的壕沟“火壕”,并在防线前沿构筑了大量排、连支撑点,各个连排的火力点、支撑点、掩体、壕沟,以及个旅团的防御阵地延绵不绝,相互支援。第二线,由9个装甲与机械化师组成,一共近1500辆坦克和大量装甲车辆,二线装甲部队同样挖掘有完善的坦克掩体和隐蔽部,各部壕沟和阵地连成一片,这些装甲部队将作为反击力量使用;第三线,则部署在伊拉克南部,由3个最精锐的共和卫队师组成,作为战略总预备队使用,随时填补阵线缺口,或作为最后的反击力量。
  当美军地面部队开始进攻时,第一线的步兵师单位将依托坚固阵地,迟滞、消耗对方的地面进攻部队、尤其是装甲部队,而著名的“火壕”被点燃之后,将形成一面巨大的火墙,阻止任何地面部队的靠近。假如美军突破第一道防线,那么第二线的装甲部队将继续依托阵地进行防御作战,同时第三线的共和国卫队将伺机发动反冲击;假如美军没能突破第一道防线,而是陷于胶着,那么第二线的装甲部队将离开阵地对已成疲惫之态的美军进行凶猛的反冲击。
  应该说,傻大木的部署不能说高明,也不能说完全是垃圾,这种部署总体依然是一战时期的固守阵地式的防御,20个步兵师近20万部队蹲坑死守,等着对方来打,可谓不得现代战争的要领。但是傻大木又将二线和三线的机械化部队用作反突击力量,将其机动作战,又体现了一些现代陆战的特征,可是,这些机械化部队依然被动防御,固守阵地,没有像真正的机械化部队那样机动作战。可以说,傻大木这个半桶水,搞出这么一个四不像的部署,结果是被炸成残废的一线的步兵师根本无力抵御美军装甲部队的冲击,而二线机械化部队则被联军空军死死钉在阵地上,第三线的共和国卫队则直接被“左勾拳”包了饺子,所以说,伊军最终的惨败,傻大木要为他的刚愎自用和错误部署承担主要的责任。
  与此相反,以色列军队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时戈兰高地之战中的装甲兵机动防御作战,就打的可圈可点。在此战中,面对占绝对数量优势的叙军,以色列军队采用了机动防御的打法,将少数步兵连队布置于坚固的支撑点当中,当钉子户,吸引叙军前来进攻拔点,这些支撑点火力配系完善,通讯良好,而且戳在叙军进攻的必经之路上,叙军不得不打。而以军装甲部队则不断在叙军侧后方袭扰,后方炮兵也不断准确轰击行进间的叙军。最终,两个旅的兵力挡住了叙军5个师兵力的进攻,挣到了援军的到来。可以说,这一次防御作战,是战史上的经典之作,以色列军队没有修筑连绵不绝的工事体系,而只是在关键点上钉钉子,吸引叙军前来攻击,而装甲部队和炮兵则分散机动作战,专门打击叙军侧后,由于以军的观察哨往往能准确通报敌军方位,所以以军的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每次都能占到便宜。叙军虽然数量优势巨大,但却有劲使不上,打的无比郁闷。
  反观伊军,一味蹲坑固守,坐等别人来打,指望坚固的工事就能够扛住敌军的火力,本应机动作战的装甲部队却也在二线三线蹲坑,经过长时间的战场侦察,美军对伊军地面部署一清二楚,即使双方打一场堂堂正正的地面战,伊军也都是必败的。消极防御永远不可能成功,防御作战,并不是要你挖坑死守,而要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攻敌所必救,守敌所必攻,要敢于机动,要敢于主动出击,打击敌军,扰乱敌军部署,这样也能达到防御的目的。战略的防御并不排斥战术的进攻,徐向前元帅提出的“我国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就是总结了我军数十年战斗经验的产物,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像傻大木和蒋校长那样挖坑死守,坐等人家来打,有多少兵,都要填进去多少兵。
  更要命的是,由于傻大木判定美军机械化部队进攻一定需要公路,所以判断美军的进攻一定会指向科威特的海岸公路和科威特正面拥有等级公路的地区。而在更西面的伊沙边境地区,由于全是没有公路的无人沙漠区,伊军无法在此地方构筑坚固防御,于是也想当然的认为美军无法在这个方向发动进攻,因为这个地区根本没有公路,机械化部队的行进和后勤补给问题无法解决。他们仅仅在后方布置了两个步兵师进行侧翼掩护,并指望共和国卫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去填补空缺,而在广阔的伊沙边境,伊拉克军队没有一兵一卒防御。而恰恰在之后,美军利用一次漂亮的左勾拳行动,利用这个防御的真空地带,包了伊军的饺子。
  客观来说,伊军指挥官不可能看不到这一个巨大的防线空白,而是基于传统经验做出了判断,沙漠地区渺无人烟,没有公路可供通行,美军装甲部队如何进行?水,油料,弹药又如何补给?伊军自己防守都有困难,何况美军?再说了,后方不是布置了两个师么?再说还有共和国卫队做预备队,应该不会有问题的。而恰恰就是这个“应该”,暴露出伊军指挥官对现代战争和现代技术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没有公路就不能通过了么?101空中突击师之后就利用一次漂亮的空中蛙跳,靠直升机机动从这个方向切入了伊军防线,友军法第6轻装甲师则占领了该地区最重要的萨勒曼机场,此机场随后成为了重要空中转运和补给基地,美国第24机械化师随即超越101师向伊军纵深发起冲击。一记漂亮的左勾拳,切断了伊军的退路。传统经验,往往不好使。。。 。。。不注意学习先进军事科技,怎么能不出错?一味沉浸在地面部队突击就一定要依赖公路的老思维当中,却不知直升机已经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战斗模式,固守陈规想当然,不打败仗有鬼了。
  这个教训,我们也有过,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美国陆战一师在长锦湖地区被志愿军9兵团重创,无奈之下只得撤退,20军60师为了切断敌逃跑路线,将下碣隅里至古土里乃至真兴里道路上的桥梁全部炸毁,特别是下碣隅里向南到古土里之间的水门桥,水门桥是钢结构大桥,志愿军将其炸毁后,也“想当然”的认为南逃的美军不可能将其立即修复,所以只派出两个连阻击。结果,美军居然连夜在日本赶制了桥梁组件并空投到阵地上,美国工兵当天就将桥梁修复,最终,拼尽全力的9兵团也没有能够将陆战一师全歼,留下了说不尽的遗憾。。。 。。。假如志愿军能够想到美军居然还有空投桥梁组件这一手,也许陆战一师就要永远在美军序列中消失了,但历史没有假设,我们或许不该苛求那些没有念过几天书的志愿军官兵,但是太祖说过,“军队要善于学习”,只有一支不断学习先进科学,学习先进敌人的军队,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像傻大木那样刚愎自用想当然,也只能落得身死为天下先的下场。
<p id="rate_31"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感谢分享!&经验 + 50 点
" class="mtn mbn">
「好文!打赏鼓励」
今天继续~~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在90年10月份美军重装部队到达之前,伊拉克军队不主动攻击美军,而是坐以待毙等着美军完成部署?要知道,第一批美军重装部队24机步师是90年9月底才达到沙特的,整整一个月时间,是美军在前线只有少量陆战队和空降部队,没有重武器,非常脆弱。但对面的伊军除了不断增兵,不断挖战壕之外,什么也没做。这一点让美军感到非常庆幸,也让不少人为傻大木表示惋惜甚至捶胸顿足。其实,为什么不主动进攻呢?这就要话分两边说了,
  首先,从主观上来说,这和傻大木的整体战略相符合,傻大木只想保住科威特这个胜利的果实,并不想主动招惹沙特或者美国,甚至在之后数月时间内,傻大木还指望通过和谈和其他国家的斡旋让美国人让步,傻大木对美国的战争决心严重低估,事实上美国人此时已经下决心要打了,而傻大木依然一厢情愿的认为那只是美国人在虚张声势,他们不会真动手。于是傻大木的数十万大军就日复一日的撅着屁股挖战壕,最后等着部署完毕的美军来打。
  其次,从客观上来说,傻大木此时的军队也没有主动进攻的能力,这并不是因为伊军在此前吞并科威特的战斗中受了多大的损失,而是因为后勤补给状况无法支持一场大规模进攻作战。打仗就是打后勤,没有足够的后勤补给什么都是扯淡,没有油料没有弹药还打个鬼的仗?按前苏联红军1983年的标准,一个摩步师一日进攻作战所需的各类物资共计为2581吨,而一个坦克师则为2550吨,事实上实际作战中由于作战损耗,这个需求还会更高,海湾战争中美军一个装甲师一日进攻所需物资达到了吓人的1.2万吨,一个机械化步兵师也需要5300吨各类物资。可以说,后勤补给就是现代作战的命脉,一切作战计划,都要围绕后勤补给线来制定。而在10月份之前,伊军在科威特前线拥有超过14师,假如以10个师为主力进行进攻,按苏军83年标准,10个师一天进攻需要2万吨物资是跑不掉的,换做10吨卡车,就是每天都需要2000辆卡车源源不断地进行补给,以车距50米计,这个车队要排出去整整10公里。。。 。。。
  那么当时伊军的后勤情况又是如何呢?事实上,很糟糕。别看伊军人多,其实上后方补给线非常脆弱,伊拉克南部和科威特接壤地区,有大片荒漠和无人区,南部重镇巴士拉附近还是沼泽地带,公路通行条件并不好,由于常年缺乏战场建设,公路建设滞后,而且南部重镇巴士拉和科威特间没有铁路,物资用铁路运到巴士拉之后必须卸车,改用卡车通过公路运输到前线,而前线主要补给公路,仅有6号和8号公路两条等级公路。也就是说,前方30余万大军的后勤补给,全靠两条公路补给,这样的补给线,战时一定会被切断,但伊军指挥官对此没有任何意识。在长达4个多月的战争准备阶段,伊军没有花任何力气开辟、整修道路,改善补给线状况。仅靠两条公路,平时只能维持数十万大军的静态防御所需,根本不可能负担大规模进攻作战所需,换句话说,吃不饱饭的人,就只能躺在床上不动了。而为什么不去改善自己的后勤补给状况呢?一方面,是伊军将领对现代战争中后勤补给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则要怪傻大木消极防御的战略了。
  事实上,战争打响后,美军就花了大力气轰炸伊军那两条脆弱的补给线,到空袭后期,前线伊军的后勤补给线完全被切断,基本丧失了机动能力,而伊军依赖有限的公路行进,更是造成了无以复加的杯具,伊军第三军曾经在91年1月29日发动了一次主动反击,结果整个军行进在一条公路之上,车辆拥挤成一团,3架B52轰炸机一次临空轰炸,就报销了整整一个旅的兵力,这种惨剧,闻所未闻。而战争最后阶段,溃败的伊军拥挤在6号公路和8号公路之上,美军战机蜂拥而至,空袭了整整一天,伊军在这条公路上的损失无以计数。。。 。。。
  可以说,伊军的作战部署,就是一个无以复加的杯具,这个杯具从傻大木决定侵占科威特那一天就已经决定了,伊军的命运,无非是死的好看一些还是死得难看一些的区别而已。
  说完伊军作战部署,下面该说说美军了~
<p id="rate_31"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感谢分享!&经验 + 50 点
" class="mtn mbn">
「好文!打赏鼓励」
& & 客观来说,伊拉克武力入侵科威特,是非常突然的,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而从伊军正式开战后作战部队人员和装备长期不满编、后勤补给一直不善的情况来看,入侵科威特也更像是傻大木这个二杆子的心血来潮,而不是一个国家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行为。无论如何,伊军的行为出乎意料,也让美军为首的联军在早期手忙脚乱,但是,美军对伊拉克的出格行为,并非毫无准备,应该说,美军在此前是有征兆和预感的,只不过没有想到傻大木这个二杆子不按常理出牌,事情发生的如此突然罢了。
  其实早在1989年,美国人就已经预感到中东局势可能会发生意外,当时两伊战争刚刚结束,巴以两个老冤家也比较消停,所以主管中东地区作战指挥的美国中央司令部显得很清闲,整天无事可做。在1988年才刚刚新官上任的施瓦茨格普夫上将,觉得手下人太闲了,所以想给司令部下面的参谋找点活干。事实上,当时的中东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丝征兆,伊拉克在两伊战争结束之后,军力膨胀到了极点,在中东阿拉伯国家中除了已经彻底大稍息的伊朗,伊拉克是军力最为强大的,而傻大木这个人对世界和平一向没有兴趣,在两伊战争结束之后对科威特、沙特这些曾经大力支持自己的国家不断伸手要这要那,一副街头混混嘴脸,大有一统阿拉伯世界的架势。虽然此时美伊关系尚处友好状态,但是美国人不是傻子,台面下的活动一直没停过,而这一次施瓦茨格普夫将军就打算未雨绸缪一把。
  于是在1990年春天,施大将军命令中央司令部制定一个代号为“90-1002”号的作战计划,计划的假拟背景很简单,在不久的将来,中东军事大国Q国,突然武力侵犯并占领一个弱小邻国,而美军此时将担负起维持地区稳定的重任,将Q国的军事力量从被侵犯邻国赶出去。可以说,这个作战计划的背景和后来的事实如出一辙,这个Q国谁都知道就是伊拉克,而那个弱小邻国,很显然就是科威尔,而此后美军大打出手,目的也是一样的: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到这个地步,还说美国人没有预感,那是扯淡的。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90-1002作战计划在当年7月份被制定出来,这个作战计划基本沿用了美军的冷战模式,也就是把在欧洲对付苏联的那一套照搬了过来,模式是:“威慑——防御——进攻”分三阶段,首先依靠强大的海空军威慑(威慑苏联那就是核武器了)敌军,使敌军不敢或没有能力主动进攻,掩护陆军部队向战区集结;然后迅速动员所有战略运输力量,将陆军、尤其是重装部队运送至战区,完成二阶段防御;三阶段就是在陆地力量完成部署之后,海空军将和陆军联合作战,开始防守反击。当年在欧洲对付毛毛熊,就是这一套,而现在这一套也照搬到了中东。这一套作战模式,是符合美军实际的,美军在海外没有那么多驻军,国内主力部队的动员、准备、集结和跨大西洋运输都需要时间,面对华约部队的凶猛进攻,欧洲少量驻军是顶不住的。所以第一阶段将是海空军唱主角,利用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甚至战术核武器的打击,迟滞敌军的部署和行进,争取陆军完成动员和抵达战区的时间。由于陆军的到达会是逐步的增兵,所以二阶段将以防御为主,顶住敌方可能的进攻,此时空军和海军依然将高强度打击敌军,削弱其进攻能力;第三阶段,当陆军部队完成优势兵力集结之后,将开始大规模防守反击。在整个作战过程中,空军和海军(海军航空兵)将全程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是美军作战的一大特色。
  90-1002号作战计划制定出来之后,施将军为了检验此计划,立即照此进行了一次代号为“内部观察90”的司令部图上演习,演习只限于司令部模拟图上作业,并不涉及实际部队的部署和调动,为的是检验90-1002号作战计划的有效性和战争打响后司令部的指挥和协调能力。图上演习结束后,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而一些新的想法也融入作战计划当中,比如在原来的90-1002号计划中,没有考虑过F117这个新式武器,而在内部观察90演习中,F117被采用,而F117在后来的实战中,也大放异彩,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说,美军并非毫无准备,但是内部观察90演习已经来的太晚了,演习于7月份举行,刚刚结束没两天,在8月2号,伊军就已经开始了行动。此时90-1002计划完全还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详尽的作战计划,美军依然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
嗯?怎么被吃掉了一大段。。。。?
  补上吧,如果是涉及敏感话题,请版主站内提示,我删掉相关内容即可
  但不完善比什么都没准备强上百倍,此后的“沙漠盾牌“行动,基本就是以90-1002号作战计划为蓝本修改、制定的,应该说,美军能够在突发状况下仍然表现出出色的应急动员和作战能力,和施瓦茨格普夫将军的未雨绸缪,有着直接关系。否则战争打响了,还什么都没准备,就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了,仗打起来了再花几个月去制定作战计划,黄花菜都凉了。一个国家的军队作战计划,一定要未雨绸缪,要有前瞻性和敏感性,不能什么都是事到临头才发现一大堆准备工作没做,平时就要注意各种作战计划的制定和检验,就算看起来这种战争爆发的几率在现在看起来极小,就算这个计划99.99%的概率永远用不上,是在做无用功,那也总比事到临头抓瞎要强上百倍。
  而美军之所以能够做到未雨绸缪,提前想到对方想不到的,施将军个人眼光固然重要,但也是与美军完善的军队指挥管理体制密不可分的。美军实行的是管理和指挥分离的制度,国防部是文职机构,和四大军种司令部一起,只负责部队的平时军籍、人事、薪酬、预算等等管理;而作战指挥、演习/作战计划的拟定,则全权交由各军种参谋部负责,各军种参谋部服从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领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即参谋总长),则是整个美国军队的实际指挥者,这种文武分治的形式,有利于部队指挥和管理的专业化和队伍的精干化,负责管理的专心进行部队日常管理,负责指挥的则一心一意制定作战计划,指挥部队作战,这样才能够在平时和战时都保持相当高的效率。
  另外,美军分为国内部队和海外部队,国内部队统一归各军种司令部管辖,而海外部队,则全权归各个海外司令部指挥,美军在海外目前拥有7个作战司令部(分别为非洲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中央司令部、南方司令部、北方司令部、欧洲司令部和联合作战司令部),这7个司令部各有下辖的作战部队,负责各自辖区内的作战指挥工作,基本涵盖了全球范围。而中东地区,则属于中央司令部管辖,海湾战争的实际指挥者,就是中央司令部。
  这些司令部平时各司其责,负责指挥各自的作战部队,制定各种作战计划。司令部人员编制十分精干,下辖数十万之众部队的作战司令部,平时人员编制仅有百十号人,而一旦战争爆发,则迅速从各军种司令部和作战部队中抽调参谋和作战人员,迅速扩张成一个规模可以达到上千人的司令部,负责战区内多达数十万人的作战指挥。由于平时司令部编制少,战时再临时从作战部队和司令部抽调人员,所以其作战计划的制定大多符合一线部队的实际,可操作性强。平时美军也注重各种司令部演习,频繁从各个单位抽调人员去参加司令部的图上作业演练,使得一旦战事爆发,大家都能够做到驾轻就熟,配合默契。而我国则不同,司令部平时就人满为患,司令部和下面的作战部队脱节,作战时指挥全由天天坐办公室的参谋画画地图来进行,参谋人员由于久疏一线,而司令部又缺乏从作战部队抽调上去的人员,即使有,也对司令部的工作不熟悉,所以指挥部经常想当然,制定的作战计划往往脱离实际。比如79年对越反击战中,我军指挥部的参谋完全靠图上作业计算部队的穿插时间,A点到B点,尺子一量,直线距离除以平常行军速度,就算出了留给部队的行军时间,命令部队必须按时到达B点,完成对敌的穿插迂回。可结果是作战部队到了出发地点,才发现A到B之间全部是丛林山地,连路也没有,地图上量起来是短,可实际走起来要人命,部队根本不可能按时达到目的地,而作战计划无法达成,指挥部自然把责任退给一线指挥员,和自己的想当然是没有关系的,这种事情,在那场战争中屡屡发生,成为一个相当深刻的教训。
  此外,虽然我军也设有7大军区,作用类似于美军的作战司令部,但是7大军区指挥机构之臃肿,让人难以忍受。美国一个战区司令部,平时不过百十号人,战时才临时扩充。而我军的7大军区,在级别上和统领全军的四总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装备部、总后勤部)平级!也就是说,全军的实际指挥机构——总参谋部和中央四总部,级别上仅有大军区级。参谋总长和大军区司令“官衔一样大“… …这种制度在世界各国军队中是闻所未闻的。这种”中国特色“制度的形成,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毛太祖一直在提防军队势力过大失去控制,于是在50年代之后,先是有意模糊国防部(国防部隶属国务院,是虚职)和总参谋部的权利界限,利用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压制总参谋长粟裕,然后再利用林彪打倒彭德怀,达到将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分而治之的目的。然后,再突出各大军区的编制地位,让其和四总部平级,进一步相互制衡。甚至在太祖临终前,搞了大军区对调,这更是消除军队山头,避免出现”地方军阀“的举动。在此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做法是否正确,但其直接后果,就是在邓公掌管军队后,面对的军队机构极其臃肿的问题。由于地方大军区与中央四总部平级,所以理论上前者并不服从后者的直接领导,但是四总部的活总得有人干,所以解决办法就是在大军区中也同样建立”四总部机构“,也就是军区参谋部、政治部、装备部和后勤部,然后这个俗称为四套班子的机构在集团军、师、团级也照样子复制下去,于是,各级机关就像细胞增殖一般扩张下去,外加上中国特有的一大帮子军队院校、研究所、文工团等等文职机构,中国军队机关之臃肿可想而知。尽管历经三次大裁员,但挨刀子的总是下面的作战部队,机关从来没有伤筋动骨,以致到现在我军共计230万,其中光大校师级以上军官就超过万人,200个官兵就顶一个师长,形成了各级机关和作战部队倒挂的奇特想象,一方面是各级机关人满为患,吃饭不干活,另一方面是基层战斗部队年年裁撤裁到不够用,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是从建国后形成下来的独特军队领导体制,是最根本的原因。
  我军的现代化改革,不仅仅要改装备,更重要的,是要在管理和指挥体制上,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符合新时期国防需要的改革!不要仅仅盯着新装备去看,没有好的体制,再好的装备,也发挥不出应有的效能。
  正因为在海湾战争爆发前,美军中央司令部没有闲着,而是依据自己的职责制订了在当时看来完全用不上的作战计划,所以当战争爆发后,美军才能反应迅速,并从参战各军种司令部和参战部队中抽调精干力量,以中央司令部为核心组成了战时联合作战司令部,这个司令部高效地完成了对50多万联军的作战指挥,指挥部队赢得了战争,应该看到的是,美军的强大,并不完全在于装备,更在于一个专业高效的指挥管理体制。
<p id="rate_31"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感谢分享!&经验 + 50 点
" class="mtn mbn">
「好文!打赏鼓励」
 今天继续
  关于我军管理体制上的一些问题和弊病,不想太过深入,大家知道就行了,我军改革的步伐,是任重而道远的
  回到8月2日战争爆发当天,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再次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科威特局势。而此次会议,总统叫来了中央司令部司令施瓦茨格普夫上将和中央战区空军司令霍纳中将,这两名将军,将在之后成为战场的实际指挥官,所以总统把他们叫到华盛顿,需要听取他们对战争计划的看法。而此行,两位将来的战场指挥官就带上了进一步修订后的90-1002号作战计划。
  应该说,伊拉克的行动是出乎美国人意料的,此时国防部也忧心忡忡,自己正在打一场无准备之仗,但是施瓦茨格普夫和霍纳带来的作战计划让所有人眼前一亮,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他们能够在短短三天之内就拿出了一份可行的作战方案,这也再一次证明,平时各种作战预案的制定和检验,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时刻准备着,才能够有条不紊地应对随时出现的局面。
  经过会议讨论,以90-1002号计划为蓝本的作战设想得到了肯定,美军今后的行动,将以此计划为核心。之后,施瓦茨格普夫上将将具体的作战计划的制定工作交给了霍纳中将,自己则忙于整体战略和联军间的协调工作。施瓦茨格普夫,霍纳,加上时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鲍威尔上将,这三人,将成为日后海湾战争的三个实际指挥者。
  与此同时,老布什总统迅速发布命令,动用大批运输力量,开始向海湾地区迅速增兵。8月8日,隶属第18空降军的美82空降师开始登机,随后第18空降军另一只快速反应部队101空中突击师也开始开赴海湾地区,82空降师和101空中突击师,成为了最早到达沙特构筑防线的部队。但是,重装的第24机械化步兵师和第3装甲骑兵团,第1骑兵师,海军陆战队的第1、4、7陆战远征旅,这些计划第一批进入海湾地区,而且拥有重装备的部队,却无法迅速赶到战区。同时,空军部队开始迅速转场集结,首批F15C战机在8月8日开始转场部署至沙特。
  向海湾增兵,说得简单,做起来却困难重重。
  为了集结部队和作战物资,美军动用了全部的空运和海运力量,空军动用了全部可以调用的运输机,同时子1952年以来第一次征召了民用客机货机运输人员和物资,甚至征召了一些预备役飞行员,人歇机不歇。而海运方面也开足马力,通过各种渠道征集了1342艘干货船、27艘油船和2艘医院船,同时还租用了国内外的60艘船只。整个战争期间,联军通过海运与空运送往海湾的装备超过300万吨,补给品60万吨,还有50多万名军人,这个运输规模是空前的。要知道在年的著名“柏林空运”期间,总共才运输了232万吨物资。
  如此庞大的紧急运输计划,手忙脚乱是可想而知的,就算是拥有全球最先进物流运输体系的美国,依然问题很多。首先,重装部队根本无法快速到达,重达57吨的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和23吨的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根本无法用飞机空运,只能慢吞吞地用货轮运输,挪腾到海湾港口之后再卸船,用拖车拉到战区,实际上,首批重装部队第24机步师和陆战队远征军知道9月下旬才到达战区,此前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戳在前线的只有82和101两个轻装空降师,假如伊军机械化部队此时主动攻击,美军根本无力抵抗。庆幸的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对面的伊军始终坐以待毙,无所作为。
  由于事出突然,美军根本没有详尽的运输方案和计划,很多部队临时接到命令,立即打包物资开拔,这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制定运输计划了,后勤部门只能要求各个作战部队自己把物资归类,划分“优先级别”,优先级别高的的装备先空运,不高的后面用海运,结果这个办法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灾难。由于各个部队都希望自己的装备能够先被空运走,所以纷纷把自己的装备标注成“高优先级别”,结果所有打包装备物资中竟然有一半贴上了“高优先级别”需要空运。。。 。。。由于作战部队各自打包装备和物资,各自制定运输计划,所以早期物资和装备的运输简直一片混乱,因为在90年代还缺乏计算机,本土和战区间后勤运输的电脑管理系统也不互联,所以很多集装箱从本土运到了港口,战区后勤部门居然不知道集装箱里装的是什么,只能挨个开箱,一个一个清点,这样的效率可想而知,一时间海湾各个港口物资堆积如山,美军的后勤人员全靠高素质和超强的适应能力,才慢慢理清头绪,使得物资运输恢复正常。
  现代战争,后勤运输是极端重要的,一直现代化军队作战所需的物资种类空前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后勤补给的顺畅和高效,是比前线部队能够扔出去多少炮弹更加关键的问题。美军在吸取海湾战争教训之后,着力进行后勤自动化和信息化改造,如今美军运输的每一个军用集装箱,外面都装有一个信息磁卡,里面输入有集装箱内物资清单、优先级别、日期、出发/目的地等等信息,由装运港后勤部门写入。集装箱到港后,卸货港后勤部门只需要用专用手持扫描器一扫,就知道集装箱内货物的基本信息,大大提高了物资处理和转运效率。可以说,美军强大的全球投送和作战能力,和这种先进的后勤物流管理体制,是密不可分的!现代战争,假如没有先现代化的后勤,一切免谈!
  截止到日开战时,经过6个月时间的大规模运输,联军已经在海湾前线集结了65万军队,所谓“联军”或者“反伊联盟”一共由34国组成,但实际大规模参战的,只有美国,英国,法国,沙特四个国家,其中美国最多,达到46万,占四分之三强,其中有坦克1200辆,装甲车2000辆,而空军方面,联军一共有2430架飞机和1900架直升机,分别部署在土耳其、沙特、和航空母舰上。
  总体而言,在地面部队方面,联军已经形成了对伊军近2:1的数量优势(伊军号称55万,其实实际仅有35万左右),而在空军方面,伊军仅有各类战机700余架,联军拥有超过3:1的数量和更大的质量优势,而海军。。。。。。伊拉克海军可以直接忽略了
  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这一点是无论何时都不会过时的,所谓“人海战术”,只不过是不懂军事的人自以为是的说法罢了,没有人会一对一的和对手公平对决,所谓优势兵力“胜之不武”的说法,只是失败者的自我安慰罢了。战争只有胜负,没有对错。
------------------------------------------------------------------------------------------------
截止到日开战时,经过6个月时间的大规模运输,联军已经在海湾前线集结了65万军队,所谓“联军”或者“反伊联盟”一共由34国组成,但实际大规模参战的,只有美国,英国,法国,沙特四个国家,其中美国最多,达到46万,占四分之三强,其中有坦克1200辆,装甲车2000辆,而空军方面,联军一共有2430架飞机和1900架直升机,分别部署在土耳其、沙特、和航空母舰上。
  总体而言,在地面部队方面,联军已经形成了对伊军近2:1的数量优势(伊军号称55万,其实实际仅有35万左右),而在空军方面,伊军仅有各类战机700余架,联军拥有超过3:1的数量和更大的质量优势,而海军。。。。。。伊拉克海军可以直接忽略了
  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这一点是无论何时都不会过时的,所谓“人海战术”,只不过是不懂军事的人自以为是的说法罢了,没有人会一对一的和对手公平对决,所谓优势兵力“胜之不武”的说法,只是失败者的自我安慰罢了。战争只有胜负,没有对错。
  在增兵的同时,受命负责具体作战计划制定的霍纳中将,找来了空军司令部中负责作战计划的副参谋长助理沃尔登上校,由其牵头,组建一个由参谋军官组成的作战计划制定小组,负责制定出一个“空中作战计划”。这个小组代号“逼将”。
  沃尔登上校,在军内是闻名遐迩的空军战术专家,当然也是有名的刺头和极端空权论者,其主张空中力量压倒一切的理论,认为完全不依赖陆军,甚至不依赖海军,单纯依靠空中力量就足以赢得战争的胜利,这个观点在当时的美国都是离经叛道的,由于其理论直接触及其他军种的利益,也由于其本人个性乖张桀骜不驯,所以他在军中人缘混得极差,甚至在空军内部也不受待见,全仗时任空军总参谋长的鼎力支持,才得以混到这个职位。
  在1988年,沃尔登上校写了一本书《空中战役》,在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五环打击理论”,这个五环不是奥运会五环,而是沃尔登将一个国家需要打击的各种目标,分成了从内到外的五个同心环,最内环是最重要的,最外环则是最次要的,这五个环,从内到外依次为第一环是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第二环是生产设施,包括石油、电力、 军工设施及其相关企业;第三环是基础设施,包括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部队使用的各种军用基础设施以及部分相关企业;第四环是民心,包括与作战有关的军事与非军事人员;第五环才是敌军作战部队,包括装备、工事、人员等等。。。
  这个五环理论当时提出后,遭受了很大非议,沃尔登曾经在80年代末访问过中国国防大学,还向国防大学赠送过这本《空中战役》,不知道当时国防大学是怎么看待这本书的,但是从海湾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的震惊程度来看,这本《空中战役》应该被拿去垫桌角了。
  这个五环理论颠覆了传统的空中打击理论,在传统的空中打击理论中,分为战术轰炸和战略轰炸两种,前者主要针对敌军有生力量和技术装备,也就是直接轰炸敌军部队,主要目的是歼灭敌有生力量和装备,为地面部队扫清障碍,这个很好理解;而后者,则主要针对敌国主要城市,工业设施,基础设施等等,大规模轰炸敌军国本土,直接削弱其工业生产能力和再武装能力,二战期间,美国对日本和德国本土的战略大轰炸,就是典型。而沃尔登的五环理论则提出,根本不需要直接打击敌军有生力量,也不需要像二战那样把敌国用炸弹犁一个遍,那样纯属浪费时间和炸弹。只需要根据五环理论,将各种目标归类加以优先打击即可。
  最内一环,是敌国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也就是所谓的“斩首”,任何战争的指挥,都离不开首脑机关的指挥和通讯,那么与其断其手脚,还不如直接一枪打在脑门上有效。首脑机关都被端了,下面的部队自然陷入混乱。
  第二环,则是敌国生产设施,要毁灭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要怎么做呢?像二战那样把敌国所有工业设施统统炸掉?不,那是浪费时间,只需要掐断两个命脉即可,电和能源!任何现代工业,都离不开电和能源,根本不用费心思炸掉每一个工厂,只需要打击敌国有限的电厂、输变电站、原油运输管道和石油加工厂,就足以切断敌国的工业养料,没有了电力和能源,徒有再多的工厂也无济于事,敌国的工业和整个社会都将陷入瘫痪状态,而且这种相对“小规模”的准确打击,能够将敌国遭受的破坏降到最低,有利于美国在战后主导其战后社会和基础设施重建。
  第三环,是敌国的基础设施,比如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等等,进一步削弱敌国的生产生活能力,瘫痪其社会经济,同时切断前方部队的补给线。
  第四环,是敌国民心,这一点是一个创新,是根据美国在越南战争时的教训总结而来的,越南战争中,美国政府不注重对媒体的控制,连篇累牍的负面报道让美国民众反战情绪高涨,前线官兵士气低落。在沃尔登的理论中,美军将毫不客气的打击敌国广播站、电视台、通讯站等等目标,让对方政府“闭嘴“,无法动员和鼓动其民众,而同时大力进行舆论战,心理战,动摇敌国军心民心,使其后方人心浮动,前方士气低落,不战而溃。
  最后第五环,才是传统理论中最受重视的敌军军事力量,在沃尔登看来,敌军的军事力量并不用费太大功夫去轰炸,只要把前四个环干掉,敌军军事力量自然会不战而溃,丧失行动能力。当一个国家政权和军事首脑机关都受到严重打击,无法控制下面的军队;工业和生活设施全面瘫痪,民众生活在恐惧的阴影当中,人心浮动;前线军事力量也因为补给线被切断,陷于坐以待毙,士气低落,这样的军队还用去炸么?还用的着派坦克去平推么?只要敌国政权认输,屈服于美国的政治意图,战争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并不需要在直接打击敌国军事力量上费多大脑筋。
  这就是沃尔登的著名“五环理论“,在当时看来,离经叛道,备受争议。其激进的空权论和空军包打天下的思想受到了来自其他军种的强烈批判。但是在十年后的1999的科索沃战争中,南斯拉夫成了”五环理论“的第一个试验田,科索沃战争是一场纯粹的空中战争,没有地面部队参与作战。联军单靠空军力量,以打击前南政权和军事首脑机关、关键工业设施、社会基础设施、民心士气等为主要目标,反而对前南军队关照不多,最终使得前南经济社会全面崩溃,前南政权和民众无奈只得屈服,放弃科索沃地区主权,并接受北约的”民主改造“,米洛舍维奇最终也被民众所抛弃,成为悲情英雄。沃尔登的理论,得到了巨大的成功。曾经,国内认为,科索沃空袭结束后,前南军队基本完好无损,所以质疑北约空中战争的效果,这只能说是国内望文生义,不得要领。在沃尔登的空战理论中,本来就不在敌军军事力量上花太大力气,重点不在于此,只看到没有遭受太多攻击的前南军队,却看不到南联盟输掉了正常战争,可谓谬之大矣。
<p id="rate_31"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感谢分享!&经验 + 50 点
" class="mtn mbn">
「好文!打赏鼓励」
由沃尔登上校领导的“逼将“小组,很快制定出了一套空中战役计划,代号”迅雷“。当然,这个作战计划原封不动地遵照了沃尔登的”五环理论“,”迅雷“作战计划核心就是:通过高强度空中进攻战役,利用空中打击伊拉克境内的政权和军队首脑机关、指挥通讯中心、核生化设施和国家防空体系,此外还包括二环和三环内的电力、石油、铁路、公路、桥梁、军工厂等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
  然而,这一套带着鲜明激进色彩的计划交上去之后,却被施瓦茨格普夫将军狠狠批了一顿,原因并不是因为施将军陆军出生,对空军制胜论存有偏见,事实上战区空军司令霍纳将军也对该计划持否认态度。真正的原因在于该计划过于激进,过于理想化。
  迅雷作战计划是一个带有非常激进的空军制胜论的作战计划,其计划中完全由空军唱主角,没有陆军的份。甚至连海军航母舰载机和陆战队航空队也不考虑,全程就是空军炸炸炸。这种极端的军种狭隘思想是不可能用在一份联合作战计划上的。这一点,连自己是空军出身的霍纳将军也觉得难以接受。
  此外,迅雷计划、或者说沃尔登自己的“五环理论“就过于理想化,其中有诸多假设事实上很可能是站不住脚的。比如从一环打击来看,空中打击就一定能确保摧毁敌国的通讯指挥中心和首脑机关么?假如敌国准备充分,拥有多处备份指挥系统并将其很好的隐蔽和保护(比如深埋地下)呢?即使成功瘫痪了其指挥通讯能力,下级部队就一定会陷入混乱?假如对方是一支训练有素,作风优良的军队呢?
  再比如,通过空中打击,就能够瘫痪敌国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假如敌国是一个拥有强大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极大战略纵深的大国呢?你如何确保在短时间内摧毁其工业能力?
  再比如,针对敌国民心士气的心理战,就一定能收到预期效果?空袭和宣传也许不能让敌国民众感到恐惧和屈服,反而会使得敌国民众更加同仇敌忾?反而放敌国政权更加稳固?
  最后,不通过主动打击敌国军事力量,仅仅期望通过打击前四个环就可以指望敌国军队不战自溃?假如敌军战斗意志和承受能力超过预期呢?
  总之,沃尔登的“五环理论“并不是完美的,他过于理想化和绝对化,指望扔一扔炸弹就可以瘫痪一个政权,崩溃一支军队,有时候往往会事与愿违。但毫无疑问,其理论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通过对敌国诸多战略目标的打击,的确能够极大地削弱敌国的战争能力,和前线军队的战斗力,前线军队失去了后勤补给和通讯指挥,其作战能力势必大幅下降,这不是意志和精神所能左右的。届时,面对已经被空中打击极度削弱的敌军,美国地面部队的进攻,就会变得极为有利了。
  在看到沃尔登的迅雷计划之后,两位战区长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我们的战略目的是歼灭在科威特的伊军,而不是将其击溃,光轰炸伊拉克境内目标,不依靠地面部队,如何做到这一点?二,极端的空权论是否恰当?作战计划竟然不考虑其他军种的存在,联合作战如何开展? 三,空中打击伊拉克境内就一定能够使科威特的敌军崩溃么?假如伊军在科威特还是赖着不走呢?你打算怎么办?四,作战计划中,只轰炸伊境内战略目标,对科威特前线的50多万伊军不闻不问,万一其发动地面攻势,你打算怎么办?届时没有空中掩护的陆军岂不是要找你沃尔登上校拼命?五,丝毫不考虑反攻阶段的空中支援问题,你难道认为这场战争不会存在地面战么?
  应该说,战区长官的想法要现实和周全的多,施瓦茨格普夫也希望单靠空军就能解决问题,地面部队派不上用场,这样就能够极大的减少可能的伤亡,也相信美国空军的力量和战略作用。但是战争容不得侥幸,万一,哪怕只有0.001%的概率,事情没有按期望的方向发展,那么该怎么办?这是一个成熟的战场指挥官所必须考虑周全的。数十万将士的生命,不是儿戏,来不得任何像沃尔登上校那样的理想化和偏激。
  于是,施瓦茨格普夫和霍纳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要求沃尔登回去继续修改作战计划,但是沃尔登再一次发挥了他一向的刺头本色,对战区长官的要求充耳不闻,一个劲只是重复自己的理论,认为其完全行得通,根本用不着什么后招,这样就够了,炸弹一扔,伊军肯定就会撤出科威特了。这种态度自然让两位长官大为光火,于是把沃尔登打发走人,将逼将小组解散,将作战计划的制定任务交给了另一个规模更大的小组——“黑洞小组“
  黑洞小组的负责人是格罗森准将,黑洞小组规模比逼将小组大得多,有上百号人,而且吸收了一些作战部队的一线人员、地勤还有联军参谋人员,使得整个计划制定出来显得更加实际周全。虽然逼将小组被遣散,沃尔登也被打发回家,但是其基本作战思想——空权制胜,还是被得以保留,而其“五环打击理论“也被很大程度了融入了新的作战计划。
  经过加班加点,新的作战计划出炉,这份作战计划继承了“迅雷计划“的衣钵,被命名为”沙漠风暴“。
----------------------------------------------------------------------------------------------------
沙漠风暴计划,是黑洞小组继承“迅雷计划”精髓,和海军、陆战队一同制定的一个空中战役计划,与地面作战的“沙漠盾牌”计划相得益彰。经过近4个月的完善和修订,最终沙漠风暴作战计划在90年12月成熟。
  “沙漠风暴“基本继承了“五环打击”理论,将空中战役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略空袭,这一阶段的作战基本参照“迅雷计划”,将目标锁定为伊拉克军事首脑机关、指挥控制中心、重要工业设施、以及连接科威特前线和伊拉克本土的道路枢纽;计划持续3~9天,这一阶段由于行动风险极高,所以将主要使用F117隐身轰炸机和战斧式巡航导弹。
  第二阶段,争夺制空权阶段,这一阶段中,联军将出动大批战斗机,歼灭伊军升空战机,争夺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的绝对制空权;同时进行SEAD(敌方防空压制作战),摧毁伊军战区地面防空系统;而攻击机群也将重点攻击伊军前线机场、雷达站、防空通讯指挥中心、防空导弹/高炮阵地,彻底摧毁伊军的空军和地面防空作战能力。考虑到伊军空军实力较弱,所以这一阶段仅仅计划使用2天时间,就完全夺取战区制空权。
  第三阶段,战场准备阶段,这个阶段,联军将出动所有可以出动的攻击机、轰炸机和直升机,对科威尔和伊南部的伊军阵地进行高强度空袭,重点是摧毁其工事、装备,杀伤有生力量,切断后方补给线,破坏战场通讯,为之后的地面反攻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则是地面反攻阶段,这个阶段,联军地面部队将发起大规模反击,而空军此时将伴随地面部队金提供高强度空中掩护和支援。
  以上四个阶段的空中打击,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并不相互分割,也就是四个阶段的行动可能会同时进行,在攻击前线部队的同时,空军依然会保持对巴格达战略目标的空袭,持续削弱伊军的作战指挥能力。
  此外,根据沃尔登的“五环理论”,沙漠风暴将伊拉克全境目标划分成了12类,从前到后体现出打击的优先级别,分类如下:
  1,战略防空体系
  2,核生化武器设施
  3,伊拉克政权和军队首脑机构
  4,指挥和通讯设施
  5,伊拉克电力设施
  6,伊拉克石油生产和储运设施
  7,铁路、公路与桥梁
  8,机场
  9,港口及港口设施
  10,军工厂
  11,伊拉克地面部队
  12,飞毛腿发射阵地和发射车
  可以看出,这12类目标基本是按照五环理论来划分的,最优先打击的目标是战略防空体系、通讯指挥中心和首脑机关;其次是电力和能源设施;再次是基础设施;最后才是敌军地面部队。这完全体现了沃尔登上校的作战思想。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名单排名先后体现的只是打击的优先级别,而不体现打击所需的实际架次,比如第一项战略防空体系,这无疑将是第一个被拔掉的钉子,但拔掉这个钉子所需要的架次数和炸弹数量,却不会比第11个目标用的更多。
  沙漠风暴计划的制定人员曾经乐观地认为,不出半个月,前线伊军就将被削弱一半的战斗力,用不了一个月的空袭,甚至不用出动地面部队,傻大木就会狼狈地逃回伊拉克。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美军的估计过于乐观,高强度空袭整整进行了42天,虽然达到了极大削弱伊军战斗力的目的,但是联军依然需要出动地面部队对伊军予以最后一击,而且战后估计,42天的高强度空袭大致只削弱了伊军40%左右的战斗力,并没有如之前那样乐观。由此可以看出,空中打击的确可以在战略上取得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面对一支规模庞大,准备充分,训练有素,斗志坚强的军队,单纯可靠空中打击,是很难“彻底解决问题的”。
  这一份沙漠风暴作战计划,应该来说是成熟和可行的,美国总统老布什和参联会主席鲍威尔也都表示满意,但是这份作战计划,依然遭到了非常大的非议。原因就在于,空军动了其他军种的奶酪。
<p id="rate_31"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感谢分享!&经验 + 50 点
" class="mtn mbn">
「好文!打赏鼓励」
和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军队一样,军种间的利益和偏见在美国军队中也一样非常严重。目前,美国军队拥有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四个独立兵种,应该说,美国军队的联合作战能力和各军种力量的均衡,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美国军队海陆空三个军种人数基本相当,各占三分之一,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但这并不代表美军内部没有军种间的内斗,相反,这种军种内斗有时候非常严重,甚至有些搞笑。首先,陆军和海军之间就一贯相互看不爽,在诸如英,法这样的国家,海陆军之间的内斗同样非常严重。仅举一例便可说明问题,在美国,从1890年就开始举办每年一次的海陆军橄榄球对抗赛,参赛双方是陆军的西点军校,和海军的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这两所军校都是彼此军种“高级军官的摇篮”,无数未来的重量级军种将领都诞生于这两个军校。每年,两个军校代表队都会在对抗赛上打的头破血流,战绩相当,胜负各半。在球赛上,来自陆军的拉拉队直接打出并高喊“Go Army, Sink Navy”(陆军加油!击沉海军!)的标语,而海军也不甘示弱,”Go Navy, beat Army“(海军加油!干掉陆军!)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虽然这种挑衅性口号体现了一个军队的集体荣誉感,但是这种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军种意识,会牢牢刻在每一个军种学员脑中,当这些学员有朝一日走上领导岗位之后,还能指望他们抛弃军种间的成见么?更重要的是,出于各自军种的利益,这种成见和竞争只会更加激烈,一方面,这是好事,有相互竞争才有进步的动力,但另一方面,这种无谓的内斗,又会牺牲多少全局利益呢?这个恐怕是很难讲清的。
  然后,是空军,这个成立最晚的军种,在一般人看来,可能很难现象,美国空军这支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军种,其实是直到二战后才成立的。美国空军成为一个独立军种,已经是日了,而相对应的,英国皇家空军和前苏联空军则都成立于1918年,可以说,这一点美国并没有走在各国前面。在二战中,虽然美军空中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当时美军空中力量,是以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的形式存在的,并没有独立的空军这个军种。当二战结束之后,陆军航空队官兵开始奔走呼号,最终,陆军航空队在1947年独立,成立了美国空军这个独立军种。在空军独立之后,陆军就失去了所有的固定翼飞机,只能拥有非固定翼飞机,就是直升机;然后,空军曾经想进一步兼并海军航空兵,但是此举受到海军的极力抵制,海军将领以航母舰载机情况特殊,需要海军自己管理使用为由,坚决反对空军兼并其自己的航空部队。甚至以集体辞职为要挟,最终美国政府保持了海军航空兵的独立,但这也造成了海空军装备训练体系相互独立,自成一体的现象。在海军那里碰了钉子,但空军并没有就此收手,当陆军开始大力发展直升机之后,空军又一次把手伸向了陆军,要求把直升机也管起来,陆军这一次忍无可忍,和空军大打出手,一地鸡毛过后,陆军获胜,保持了对非固定翼飞机的“主权”。海陆军都遭了空军的黑手,剩下的海军陆战队自然不能幸免,陆战队地位特殊,虽然规模不大但五脏俱全,拥有自己的航空队,空军自然不能容忍天上有两个老鹰飞翔,但是这一次空军再次碰壁,陆战队地位很特殊,换句话说,后台很硬——美国总统,陆战队依然我行我素。、
  剩下第四个军种,就是号称总统卫队的海军陆战队,这支军队的历史居然比美国历史还长,当美国陆军还叫大陆军,还是一群乌合之众的时候,海军陆战队就已经为美国独立立下汗马功劳了。如此特殊的地位,在军中自然我行我素,除了和海军关系尚可之外,和其他军种都是互瞧不上,尤其是陆军,海军陆战队自认为自己才是最有战斗力,训练最有素的战斗人员,陆军只是一群临时征召来的乡巴佬。装备上也特立独行,自成一套,比如陆军武装直升机用阿帕奇,陆战队偏不用,一定用AH-1眼镜蛇;陆军用M4卡宾枪,陆战队偏不,用M16A4,告诉陆军自己才是真正的步枪手;别的军种都用黑鹰用得好好的,陆战队偏用自己的UH-1休斯,还搞了一个V22鱼鹰;AV-8B鹞式也只有陆战队一家在用,总之怎么别扭怎么来。
  这四个家伙凑在一起,就是一个灾难,很好理解,军费和编制的蛋糕就那么大,你吃多了,人家就吃少了,于是军种间内斗不断。最杯具的莫过于参谋长联席会议,俗称“残联会”。由于美军采用参谋长制,也就是说隶属国防部的军种司令部只是行政机构,负责日常管理;真正指挥作战说了算的,是军种的总参谋长,而军种间如何联合指挥协调呢?于是弄出来一个参谋长联席会议,四个军种的参谋长坐在一起组成一个会议,选一个会议主席,大家有事一起商量,然后形成一个统一意见,由会议主席上报总统,等于说,这个参谋长联席会议,就是美国总统的军事战略顾问。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会议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说了算,也就是说大家都可以说了算,一起商量变成了无休止的扯皮,参谋长联席会议下辖从四个军种调集的上千名参谋工作人员,还有各军种大佬,这种规模的民主大会根本什么都解决不了。各个军种为了自己的利益总是难以达成一致,最终出台的方案,永远是大家都不得罪,当然效果可是可想而知的,而参联会主席,只是一个类似联合国秘书长的橡皮图章罢了,没有任何决定权,参联会真正变成了残联会。到了越南战争,这种灾难达到了顶峰,四个军种为了各自利益在战略战术决策上争吵不休,残联会主席和国防部长对此一筹莫展,上层没有统一意见,下面的指挥官自然茫然不知所措,只能在越南混上一天是一天,下面的作战部队也只能随波逐流了。到了1986年,美国改革国防体制,将参联会主席权利提升,使其具备更大的威信,能够真正拍板,而且可以绕过会议向总统之间提出战术建议。这样就避免了此前会议的无限制扯皮。在之前,会议主席必须等参联会形成了统一意见,才可以将意见上报给总统,可是事实上往往不会有统一意见,所以结果就是参联会没有意见,而现在参联会主席拥有了直接建议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个改革方案的第一个真正受益者,就是海湾战争时在任的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柯林 鲍威尔。这个体制的改革,为平息之后的军中纷争有着关键作用。
------------------------------------------------------------------------------------------------------------------------
果不其然,沙漠风暴计划提交给参谋长联席会议之后,立即引起了极大的争议,陆军,海军和陆战队将领对这份“空军的计划”非常不满。整个空中打击计划,实际上以空军为核心,为主导,尤其是计划中要求将各军种所有战机统一管理和指挥,也就是海军航母舰载机、陆军直升机和陆战队航空队的战机都要在战时划归空军统一指挥,这在战术上其实是无可厚非的。现代各军种联合作战,是极其复杂的,以空中力量为例,姑且不论统一的任务计划和指挥,单单是空域管制、航路规划就极其关键,各个军种成百上千架战机同时出现在一个空域,假如没有统一的空中管制和航路规划,又缺乏快速有效的协调指挥,就易造成混乱,这和没有交警的路口容易堵车是一个道理。大家的飞机在天上互不知晓,都在空中乱窜,出现混乱倒是小,由此造成误击才是最头痛的问题,大家没有统一的空中管制和规划,不知道友机会何时出现在何地,在战场极度紧张的状况下,误击友军是无法避免的。为了避免误击友军,飞行员必定更加谨慎,面对对面不能明确敌友的战机,会投鼠忌器,贻误战机,让敌人占先手。所以,空军以此为理由,要求将战区所有飞行器统一划归空军指挥,统一规划战术任务,统一进行空中管制和航路规划。
  空军的理由,并非站不住脚,但是显然其他军种也能找到各自的理由,比如海军就认为,航母舰载机首要的任务是舰队防空,保护战舰,再大洋之上,空军的陆基指挥站如何能够指挥舰载机进行防空作战?难道海军发现敌情后需要现上报空军指挥部,获得批准后再起飞舰载机拦截敌机?延误战机出了问题你空军负责?你空军航空兵的历史还没有我海军航空兵长,你凭什么对我指手划脚?!陆军也认为,陆军直升机主要活动空域是1000米以下的低空,这个低空空域你们空军很少使用,基本是陆军自己在用,那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必要将直升机也划出去给空军指挥?我们陆军自己管好自己不就行了?井水不犯河!而陆战队也提出,陆战队的航空队主要任务是直接支援陆战队自己的地面部队,你们其他军种的任务和我无关,我陆战队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不劳你空军费神。
  不仅如此,其他军种,尤其是陆军,对沙漠风暴计划中体现出的“空权制胜”思想非常抵触,陆军认为,这场战争最终将以地面战决胜负,而不是空军那群人意淫的什么扔扔炸弹就能炸垮敌人。陆军对面就是50多万伊拉克军队和几千辆坦克装甲车,敌人随时会进攻,而空军的作战计划居然把伊军地面部队和威胁最大的飞毛腿导弹排在了打击清单最后?!一线流血的是陆军,空军居然对伊军前线部队不闻不问,去炸什么伊拉克“战略中心”,这不是拿陆军战士的鲜血和生命开玩笑么?不首先对敌军前线部队进行空中打击,反而扔下他们不管,万一伊军的远程炮火和飞毛腿打过来,谁来为死去美国士兵的生命负责?!陆军将领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陆军拥有最多的战斗人员,驻扎在第一线,直接面对伊拉克数十万军队,他们要求空军像以往半个世纪的做法一样,配合陆军作战,扫清陆军面前的障碍,然后陆军平推,最后赢得战争。陆军和空军的愤怒最终演化成会议上的激烈争吵,陆权还是空权?传统还是未来?这个命题,是所有军队都要去面对的。
  就这样,眼看越南战争无限制扯皮的往事又要重现,但是鲍威尔和施瓦茨格普夫两位陆军将领站出来,公开支持了空军的作战计划,战争的发展规律不是军种偏见能够左右的,未来战争,空军第一,这不是一个将领出身陆军就可以否定的。正是美军内部以鲍威尔和施瓦茨格普夫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为战争全局着想,摒弃了军种偏见,在他们的积极说服和强制推行下,才使得沙漠风暴计划得以实现,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但是空军也做了一些折中,比如海军舰载机在执行舰队防空任务时,可以不经过空军指挥部,海军可以自行处理,但是当海军舰载机执行其他任务时,依然需要划归空军统一指挥。而对陆军的直升机,空军也不再要求统一指挥,而交由陆军自行指挥,但是陆军需要将任务和航线通报给空军,以便空军对陆军飞机在哪儿做到心里有数。同时,空军也承认将投入更大的力量轰炸伊军前线部队,减轻陆军的防御压力,在反攻阶段,空军也将尽全部力量支援陆军。
  看到陆海军两个大头都表示和解,规模最小的陆战队自然也没了话说,表示服从空军统一指挥,就此,一场可能的军中纷争,经过所有人的努力,被平息了。
  军种矛盾、竞争甚至偏见,在哪个国家都有,这很正常,但这种矛盾不能影响到战略决策和全局,否则像日本二战时海陆军那样的内斗,只能亡国灭种。我军目前正处于现代化军事改革的阶段,海空军地位上升,传统陆军老大哥的地位开始下降,此时,恰恰是军种矛盾最容易爆发的敏感时期。如何做到在不触及全局的情况下,尽力平息各军种间的矛盾,将是极度考验决策者们的命题。
<p id="rate_31"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感谢分享!&经验 + 50 点
" class="mtn mbn">
「好文!打赏鼓励」
 今天跑下题,说说制空权,也不能说完全和主题无关。。。。
  联合作战的大道理,谁都明白,但是一旦涉及到军种利益,尤其是谁指挥谁,谁说了算的问题时,大家就没有那么好说话了,对美军而言,空军的前身就是陆军航空队,其基本使命就是支援陆军,陆军指挥空中力量支援地面部队作战能是天经地义的,现在空军居然反过头要指挥自己,陆军自然反弹强烈。对海军而言,其海军航空兵历来和陆军航空兵并列,在军种历史和战绩方面,海军航空兵甚至比空军更强,海军航空兵在二战时面对强大的日本海军航空兵都没有退缩过,你空军算什么?这次战争海军带来了8个航母战斗群,凭什么听你的指挥?
  统一指挥空中力量的确重要,也是很必要的,但是,为什么是你空军指挥?而不是陆军或者海军?
  表面上,大家都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实际上,确实各自军种利益、个人利益在作祟。对世界上联合作战能力最强的美军,联合作战的军种矛盾都能如此激烈。何况像中国这样的传统陆军大国?
  在整个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始终贯彻着“空权制胜”的理念,制空权,毫无疑问,将决定一场现代战争的胜负。
  自从一战时飞机开始用在战争中之后,空中力量开始逐渐成为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力量,但是人类对制空权的认识,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以说,一只雏鹰要成长成雄鹰,并不容易。
  对各个空军大国而言,其先驱者的命运往往和沃尔登上校那般不堪,先驱者的理论对于传统理论的统治者而言,无异于异端邪说,或嗤之以鼻,或极力打压,甚至不惜对其人本身进行攻击。
  意大利人杜黑,美国人威廉-米切尔,英国人特伦查德就是典型代表,这三个人被称为早期空权论的先驱者。
  美国人威廉-米切尔,早期制空权论的主要实践者,美国陆军航空兵准将(死后追授),其在1919年任陆军航空勤务队副司令之后,就开始极力宣扬成立独立的空军军种,并为空军能够在未来战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奔走呼号。但是他的理论并没有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就陆军和海军而言,飞机这种小玩意能够左右战争胜负的说法是荒谬可笑的,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战争的胜负取决于陆军的步兵大炮,以及海军的大炮巨舰。然后威廉-米切尔利用事实证明了这种观点的可笑,在日。米切尔说服陆海军将领观摩了一次轰炸试验,在试验中,担任靶船的是一战中被缴获的德海军“奥斯特弗里兰”号战列舰,以及其他两艘缴获的驱逐舰,而米切尔则指挥12架轰炸机从陆地起飞对靶舰进行轰炸,结果,仅仅用了半个小时,“奥斯特弗里兰”号战列舰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战列舰是当时海军力量的象征,空军只用12架轰炸机在半小时内就将其力量的象征击沉,对于海军而言这种震撼是无与伦比的,甚至有海军将领当场落泪,米切尔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空中力量,在未来战争中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此后,米切尔为空军多次大声疾呼,要求上级为空军改善装备,增加投入,但是在保守力量强大的陆军部和海军部,他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随后米切尔暴露出了他性格上的缺陷,米切尔开始公开指责甚至谩骂上级,抨击陆军部和海军部的自私和短视,上级一怒之下将其从准将降衔至上校,指望他闭嘴。但是米切尔并不屈服,反而变本加厉,最终矛盾在1925年的“谢南多厄”号事故中总爆发,由于一系列渎职和人为失误,导致“谢南多厄”号飞艇在暴风雨天气依然出航,结果艇毁人亡。米切尔在事故发生后再次撰文猛烈抨击陆军部和海军部渎职无能。结果忍无可忍的上级将米切尔以不服从上级的罪名送上了军事法庭,审判结论是,米切尔被停职5年。在此后,米切尔再无大的建树,但是其并没有停止对制空权理论的探索,在随后的十年时间中,米切尔完成了一系列的著作,成为了美国航空兵理论的先驱。米切尔在1936年逝世,直到其离世,他的理论依然没有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也没有看到独立的空军成立。但是之后的二战,米切尔的理论得到了毫无疑问的验证,人们终于在其死后十年,接受了他的空权制胜理论,在1946年,米切尔被追授准将军衔,并被追授予美国军人的最高荣誉——国会荣誉勋章,以表彰这位美国空军的先驱者和理论奠基人。
  此外,制空权论的先驱,《制空权》一书的作者,意大利人杜黑,也是典型代表。杜黑,是第一个敏锐意识到空军在未来战争中作用的人之一,和米切尔一样,杜黑因为在一战期间抨击陆军部指挥无能,而被判监禁1年,出狱后,杜黑提出了系统的空中作战理论,并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921年出版的《制空权》,此书首次提出“战略轰炸”的理论,被称为世界空军军事理论的奠基之作。在书中,杜黑提出了三个主要观点:第一,制空权将是未来战争的决定性因素,空军将决定战争胜负,失去制空权的一方,将无法赢得战争;第二,空军将成为一支战略性进攻力量,而不是成为陆军或者海军的附属支援力量,它将担负起战略性作用,通过直接对敌国进行战略轰炸,打击对方的战争能力和民心士气,最终赢得战争;第三,空军将成为独立的力量,而且会成为一个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一国未来的军事力量,将以空军为核心和基础。应该说,杜黑论的核心要点,就是空军,将成为一支独立的,战略性的进攻力量,空军的核心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空军将成为一国军事力量的主体,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战略空军”。但是和米切尔一样,杜黑的理论直到1930年其逝世,也没有得到肯定。
  而另一位英国人特伦查特,命运则要顺利得多,这位英国空军元帅被称为“皇家空军之父”,其一手缔造了皇家空军,他在一战中首次将“战略轰炸”理论付诸实践,并最终在二战开花结果,在二战中后期,以皇家空军和美国第八航空队为主体的空中力量对德国本土进行了持续2年多的战略轰炸,彻底摧毁了德国的战争能力。特伦查特并不是一个理论家,但是他作为一名空军元帅,却能够将理论付诸实践,而英国,也是较早认识到独立空军价值的国家,可以说,特伦查特是幸运的。
  但是,长期以来,以杜黑为代表的空权理论却在前苏联和中国这些社会主义国家被驳斥为“资产阶级的空战理论”,加以大力鞭挞,并提出所谓的“无产阶级空战理论”,而这些国家的空军建设,也因此受到了极大地干扰。
---------------------------------------------------------------------------------------------------------
在中国,直到80年代,杜黑论还被驳斥为“资产阶级妄图逃避人员伤亡,为了避免其本国人民反战情绪高涨和对其制度不满,而幻想出来的非接触战争模式。没有任何一场战争可以不通过地面接触战而定出胜负。”这种政治和意识形态意味颇为浓厚的观点,整整占据了中国军队长达近40年,在这段时间,独立的战略空军是不存在,主动进攻的空军也是不存在的,空军的唯一用途,就是国土防空,给陆军打伞,只要不让对方往自己头上扔炸弹就可以了,陆军,依然是决定性的主导力量。
  其实早在79年对越反击战之后,邓小平就提出“不管如何,今后作战,陆海空军,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要取得制空权。否则,什么仗也打不下来。”,而在90年代,江泽民也有相关论述,提出“未来战争,空军第一!”,应该说,在中国领导层脑中,制空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并不证明军种传统大陆军思想就会自觉退出历史舞台。
  在1989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就指出:“杜黑认为,空军夺得制空权后,随之对敌国行政、经济中心以及其它城市等重要目标进行集中轰炸,摧毁敌国物质和精神的抵抗,即可赢得战争胜利。……他夸大空军的作用。
  直到海湾战争结束之后,铁一般的事实依然没有让中国军队中的传统势力低头,他们在继“夸大论”之后,又创造性的发明了“相对制空权”论。在1994年版《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制空权”词条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证实了制空权的重要性。……但是战争实践纠正了制空权理论绝对化倾向,证明了为保障军队作战,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取得全面的绝对制空权,从而确定了一定时间 一定地域的相对制空权概念。”, “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取得全面绝对制空权,只能取得一定时间内、一定地区(方向)和一定程度的局部的相对制空权。”
  事实上,在面对海湾战争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前,大陆军主义者依然没有放弃传统理论,相对制空权的实质依然是“陆军至上”,空军没有必要争夺“全面的绝对制空权”,而只需要给陆军打好伞,在陆军需要的时间和地域保持制空权即可,说到底,空军还是依附于陆军作战,作为一支支援型力量,而非独立的战略性力量。但是,大陆军主义者显然不会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假如不以“全面争夺制空权”为目的,一味消极防御,又如何能够保证想象中的“相对制空权”?一支以打伞为目的的支援型空军,是无法在对方战略空军面前幸免的,其被歼灭的命运是无法避免的,最终结果将是“绝对的没有制空权”。
  应该说,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大陆军主义盛行的国家,要认识到空军的独立战略性作用并不容易,长期以来,陆军在中国军队中起主导性作用,不仅仅因为陆军历史最为悠久,战绩最为彪炳,更因为中国是一个传统的陆权主义国家,以国土防御为主的国防战略必定倚重庞大的陆军。在中国,陆军势力之强大超乎想象,最简单的,就是中国没有陆军司令部。而海军,空军,二炮,则都有自己的军种司令部,为什么?很简单,因为总参谋部,就是陆军司令部,换而言之,理论上,在中国军队是陆军以总参谋部的名义在领导其他军种,陆军不仅仅是最大的军种,更是领导者,其他军种,只是它的下级。。。 。。。总参谋部不仅要制定全军的作战和训练计划,还要履行陆军司令部的职责,负责全陆军的日常管理,这种畸形的体制就是我国大陆军主义的集中体现,没有独立的陆军司令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军种平等”,陆军依然是领导者,中国依然是大陆军主义。所以,我们应该呼吁,建立陆军司令部,将总参真正变成统领全军的首脑机构!
  在中国军队中,陆军的本位思想非常严重,以致于在其制定的作战计划中,竟然通常不考虑空军的存在,我们经常在八股文中看到如下片段“某部在演习中,机械化分队在开进途中突遇敌空中打击,此时防空分队得到上级空情通报后,立即前出占领发射阵地,击落敌机”,这种再平常不过的情景其实反映了一个基本问题,就是陆军丝毫不考虑空军的存在,完全依赖自己的力量进行防空,防空分队击落敌机?空军在哪里?难道没有头顶上没有自己的空军么?不是,而是陆军不考虑,空军陆军各管各的,空军自己只管空战,陆军自己管好自己的防空,你空军能够保持天上干净自然更好,假如不能也没关系,我陆军反正没有指望过你空军。这种各行其是,可以说是因为中国陆军对空中轰炸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更是因为空军长期以来的积贫积弱。在朝鲜战场,虽然我们有了志愿军空军、有了苏联空军,但是这支年轻的联合空军依然无法和美国空军相提并论,实际作战中,志愿军空军不出外海,不过清川江,只在米格走廊活动,就算这样,中苏空军依然被美国空军压着打,甚至美机四机、八机编队就敢跑到鸭绿江上空活动,专打刚刚起飞的米格15。虽然我们有了空军,但依然没有解决前线陆军的防空问题,陆军依然要靠自己解决防空。建国后,由于航空工业水平落后,和政治运动干扰,空军建设一直仅仅局限于国土防空,就算这个,也干不好,陆军对空军水平落后已经不抱希望,陆军已经习惯了没有空军的日子,空军这把小伞,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空军在建设上,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投资。
  进入改革开放后,历次战争都体现了空军的重要性,但是空军改善装备的努力都受到陆军的阻挠,空军在80年代多次想从美国和法国引进先进战机,但是陆军都强烈反对,认为与其把有限经费用在给空军买高科技玩具上,还不如投给陆军更加有效。就那么20亿美金,只够买40架幻影2000的空机,还不带配件和武器,能干什么啊?空军有了幻影2000就能争夺制空权了?既然不能,那还不如给陆军算了!在海湾战争后,某些将领依然自以为是地提出“高科技无用”,“任你如何高技术,我自有人民战争的法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之类荒谬的观点,一门心思做鸵鸟。就算邓小平和江泽民接连提出“空军第一”的思想,传统思潮依旧汹涌。为了对抗这种思潮,数任空军将领进行了坚决了斗争,前空军副司令员林虎将军甚至为了引进苏27在总参谋部和陆军将领摆桌子!
  在99年科索沃战争之后,陆军终于意识到在强大的空中力量面前,地面力量是多么的脆弱,空军开始受到了应有的重视,此时江泽民提出“空军要攻防兼备”,不仅仅要国土防御,更要主动进攻,防空防空,十防九空,被动国土防空永远解决不了问题,永远在被动挨打。空军只有具备进攻精神,才能和强敌对搏。与其日复一日的被动防空,不如主动进攻,将敌机炸烂在地面上,将敌人的指挥体系瘫痪,战略防御并不排斥战术进攻,只有一支具备进攻和进取精神的空军,才能为国土打好防空伞!
  令人欣慰的是,到现在,空军的重要性开始在所有人心中形成共识,没有制空权,就不能打仗,空军的建设取得了过去几十年都难以想象的成就,我们的人民空军正向着“攻防兼备”的目标前进!
许司令升任军委副主席,是否昭示着中国大陆军思想的开始转变?&
「好文!打赏鼓励」
今天更新两段
  越战的教训
  任何一支优秀的军队,都应当是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不仅向自己学习,更要向敌人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注重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反而找一大堆理由去否认别人的先进经验,因循守旧,自以为自己那一套就是天下第一、永不过时,这样的军队就算有着再辉煌的过去,也总有一天要遭到失败。
  从历史上来看,美国军队就是一支善于学习,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军队,美国军队之所以强大并不是因为他装备有多先进,也不是因为他就不打败仗,而是美国军队从不因循守旧,实用至上,从不在思想上自我束缚,任何好的思想和技术都可以为我所用,从不拘泥于什么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其善于学习和实践新的战争理论,也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就极为注意避免重蹈越南战争的覆辙
  应该说,越南战争是美国军队一个深刻教训,在越南,美国人赢得了每一场战役,却最终输掉了整场战争。在越南,美国军队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目的不明,政治上束手束脚。
  为什么到越南去?这个问题恐怕当时大多数参战官兵都想不明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不,这个理由太泛泛了,就如果维护世界和平一样虚无缥缈。军人执行任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消灭北越?还是武力统一越南?这些战略目标模糊不清,军队不知道自己在越南要干什么,只能维持南越这个政权有一天算一天。在政治上,由于忌惮苏联和中国的态度,约翰逊总统在战争决策上总是投鼠忌器,一开始有限介入,然后再正式参战,再逐步增兵,最后用了整整5年时间才慢慢增兵到50万,仗打成了添油战术。兵不够了,再添,不够再添。结果增兵速度永远跟不上越共扩张的速度,最后尴尬的发现,在中苏援助下,越共军队反而越打越多,越大越强。在政治上束手束脚,目的不明确,没能在第一时间集中压倒性的优势给予越共致命一击,反而让自己陷入对自身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hw 龙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