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星球大战8故事梗概-有太多的故事在电影里面反映了历史,历史总的相似,再度重演,为何这一切的无法改变历史

最快的螺旋桨飞机有多快?_百度知道
最快的螺旋桨飞机有多快?
我有更好的答案
【极限速度案例】2004年,一个叫&Dave&Rose&的美国人为参加&Reno&飞行大赛而设计制造的“叛逆者”,采用一具&1,700&马力的&V8&发动机(螺旋桨在尾部),最大速度接近&1&马赫(1225 千米/时),但这架飞机没有后续消息。排除掉涡轮螺旋桨的TU-95,飞的最快的螺旋桨飞机是F8F改装的RareBear,拆掉装甲、武器、换装一台B-29的R3350发动机,能达到850公里/小时的速度。二战中,投放战场的战斗机,飞的最快的是P-51H,784公里/。俄国的TU-95,使用的是涡桨(本质上是喷气发动机再装上桨叶),最高速度可以达到925公里/小时。【几何参数】直径(D)影响螺旋桨性能重要参数之一。一般情况下,直径增大拉力随之增大,效率随之提高。所以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直径较大的螺旋桨。此外还要考虑螺旋桨桨尖气流速度不应过大(&0.7音速),否则可能出现激波,导致效率降低。桨叶数目(B)可以认为螺旋桨的拉力系数和功率系数与桨叶数目成正比。超轻型飞机一般采用结构简单的双叶桨。只是在螺旋桨直径受到限制时,采用增加桨叶数目的方法使螺旋桨与发动机获得良好的配合。实度(σ)桨叶面积与螺旋桨旋转面积(πR2)的比值。它的影响与桨叶数目的影响相似。随实度增加拉力系数和功率系数增大。桨叶角(β)桨叶角随半径变化,其变化规律是影响桨工作性能最主要的因素。习惯上,以70%直径处桨叶角值为该桨桨叶角的名称值。螺距:它是桨叶角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几何螺距(H)桨叶剖面迎角为零时,桨叶旋转一周所前进的距离。它反映了桨叶角的大小,更直接指出螺旋桨的工作特性。桨叶各剖面的几何螺矩可能是不相等的。习惯上以70%直径处的几何螺矩做名称值。国外可按照直径和螺距订购螺旋桨。如64/34,表示该桨直径为60英寸,几何螺矩为34英寸。实际螺距(Hg)桨叶旋转一周飞机所前进的距离。可用Hg=v/n计算螺旋桨的实际螺矩值。可按H=1.1~1.3Hg粗略估计该机所用螺旋桨几何螺矩的数值。理论螺矩(HT)设计螺旋桨时必须考虑空气流过螺旋桨时速度增加,流过螺旋桨旋转平面的气流速度大于飞行速度。因而螺旋桨相对空气而言所前进的距离一理论螺矩将大于实际螺矩。
baidu.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c.hiphotos、武器、换装一台B-29的R3350发动机,能达到850公里/小时的速度&算上原型机.baidu.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e.hiphotos:&nbsp.jpg" esrc="https://gss0.baidu.com/-v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pic/item/cbab78035;俄国的TU-95.hiphotos.baidu.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adadbb6fdae1b0.baidu.baidu://e.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41aec13b7df0f736d8abf/b0ba61efb.jpg" />——2004年,一个叫&Rose&nbsp.hiphotos.baidu.com/zhidao/pic/item/a6efce1b9d16fdfa6d443baab18f8ce;排除掉涡轮螺旋桨的TU-95,飞的最快的是P-51H。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如果排除掉图-95的话就是RareBear由F8F改装而来的。这个没有意义最快的螺旋桨飞机也不能超过音速,这是由螺旋桨的特性决定的,是能够飞出接近音速的速度的,螺旋桨超音速飞行会造成桨尖失速,会坠毁的。螺旋桨飞机爬升,然后俯冲的话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螺旋桨飞机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一个历史学家眼中的2017年电影,看看哪部最佳?_网易新闻
一个历史学家眼中的2017年电影,看看哪部最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今年的影评比去年晚了不少,因为今年的工作比去年忙。到2017年最后几天,才有机会看了冯小刚的《芳华》。坐下来回顾一下,自己想说的话,大概是这样子的:一、《敦刻尔克》和《战狼2》:两场撤退两样情2017年的这两部电影,都以“撤退”为主线,一个是撤军,一个是撤侨。但是两者反映的思想和意识,却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如果说《敦刻尔克》是旧文明的(暂时)撤退,《战狼2》是复兴的新文明的进取,就显得太过肤浅。不过这两部片子,或许真的是——有意无意的——成为现今全球范围内各文明体回归民族主义、向“原教旨主义”复归的一个注脚。《敦刻尔克》法国版海报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这部《敦刻尔克》(Dunkirk,2017年,豆瓣评分8.5),跟他之前的电影《致命魔术》(2006年)、《盗梦空间》(2010年)、《星际穿越》(2014年)等有明显的区别,将关注点放在了尚未凝固的历史记忆上。大量的二战电影基本上描写的是进攻,但这部电影却选择关注一场军事上的撤退(毫无疑问也是一场溃败)。电影的画面和音效无可挑剔。尽管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没出现一个德军士兵的身影,但是压迫气氛带来的恐惧和紧张却时刻存在。德军斯图卡轰炸机俯冲时的尖啸、英军战机座舱内金属板发出的颤动,子弹击中船舱发出的枪声,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几十万英法联军从欧洲大陆的撤退,无疑是一场军事溃败。当事人很少会想到,在很久以后,人们把这场撤退视为二战历史上的关键节点,视为一场伟大的胜利。同时,大家也不知道,此时大英帝国正从辉煌的顶峰滑落,二战后它将再也不复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但是毫无疑问,对导演来说,这场撤退不是终点,而是为了将来卷土重来。对这层意思表现得更加直白的是乔·赖特的《至暗时刻》(Darkest Hour,豆瓣评分8.6)——通过对丘吉尔在最艰困时刻的描写来表现大英帝国的不屈。今年同时有两部关于敦刻尔克的电影上影,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就在今年,英国宣布脱欧,无可挽回地走向独善其身的保守主义路线。欧洲大陆面临着传统文明秩序逐渐瓦解的威胁,虽然不像《敦刻尔克》里面的英军那样冒着纳粹的轰炸机撤退,但是脱欧无疑也是一次撤退。两者之间也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却让人不胜唏嘘于文明的兴衰起伏。《至暗时刻》美国版海报吴京的《战狼2》(2017年,豆瓣评分7.2)讲述的是“中国崛起”的故事,是一部极其成功的爱国主义电影。这部作品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它恰好契合了目前国人的精神状态,或者说,吴京恰如其分地顺应了“中国强起来”的时代需求。《战狼2》以简单直白的方式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在“站起来”、“富起来”之后,《战狼2》肩负起了“强起来”的梦想。有个网红叫王芳的评论在微博掀起了风波:“《敦刻尔克》电影所表现的是英国在亚洲抵抗日军的英勇神武。但实际上,这部片子却是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在粉饰英军的同时,更是埋葬和无视甚至抹黑了中国人的英勇抵抗。”这类魔幻现实主义的评论,其实反映的正是目前我们自信心膨胀,但是却找不到机会来证明的一种躁进和敏感。《战狼2》从头到尾,主人公全程开挂,挑战西方权势。可能这是我看过的最能体现个人英雄主义的中国影片。至少在主人公全程开挂过程中,没有再出现强调服从领导、结合群众的思想工作者。突出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可能是这部影片最值得称赞的地方。但是很明显的,吴京的个人英雄主义,到处闪耀着好莱坞式电影的光芒。里面的很多桥段和细节,从开头吴京殴打拆迁恶势力,到最后滑雪接到新的指令,到处可以看到对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第一滴血》、《007》等)的模仿。在文明竞争中,挑战旧权威的方法,经常是证明我比你更像你自己(I am more like you than yourself)。电影如此,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战狼2》日本版海报近代以来由西方主导的“现代化”游戏,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回避。比如日本在近代以来的胜利,只不过是在西方近代化,尤其是工业化和制度化方面取得了暂时的领先。但是如果把这种领先归结于传统、文化、乃至人种的问题,就是思想家式的愚蠢。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中国都要领先日本和西方的。当中国能玩好这个新游戏的时候,整个情势就发生了变化。于是整个民族自信心就高涨起来了。从这方面说,人类之间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区别,区别往往是被刻意放大和操弄了。特朗普提出的美国复兴,用他的话说就是“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也是在目前民族主义兴起,从历史终结论走向“原教旨主义”的大潮中的一朵浪花。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军队在国外的各种军事胜利,极大鼓舞着民心士气。尚武精神和格调举止,都被注重。整个文明水准得到提升。《敦刻尔克》表现平民的爱国之心,其中一个细节是月石号船长道森远远听到战斗机飞过,判断是己方的飞机,因为“那是劳斯莱斯梅林发动机的声音”。我们经历的,大英帝国也经历过。但是不论是强盛还是衰退,不论是进取还是撤退,都要保持理智和清醒。《天龙八部》里面的扫地僧,并没有用“血海深仇、王霸雄图,尽归于土”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劝说身负血海深仇的萧远山和心怀王霸雄图的慕容博。但是他告诉萧远山,不能光沉迷于《无相劫指谱》和《般若掌法》等武学,而置《法华经》和《杂阿含经》正宗佛法于不顾。血脉贲张之际,读一读书还是很好的。比如David Cannadine爵士2014年出版的The Undivided Past: Humanity beyond Our Differences(尚未分裂的过去:超越我们区别的人类),讨论人类分成不同群体背后的政治和思想根源;又比如Peter J. S. Duncan教授的2000年出版的Russian Messianism: Third Rome, Revolution, Communism and After (俄国的救世主思想:罗马第三帝国、革命、共产主义及其后)。《尚未分裂的过去》和《俄国的救世主思想》二、《异形:契约》和《普罗米修斯》:文明冲突的隐喻雷德利·斯科特《异形:契约》(Alien: Covenant,2017年,豆瓣评分7.3)是一部暗黑血腥的科幻片,但是却给导演提供了一个更加直白讨论创造与毁灭的案例。雷德利·斯科特的代表作包括大家熟悉的《角斗士》、《天国王朝》、《黑鹰坠落》等,他同时也是今年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的(Denis Villeneuve)《银翼杀手2049》(Blade Runner 年,豆瓣评分8.4)的制片人。《银翼杀手2049》也是讨论人类和仿生人的问题。也许我们只谈谈更加极端的《异形:契约》就好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异形:契约》是《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2012年,豆瓣评分7.2)的续集。雷德利·斯科特构建了一个“宇宙系统”:来自外星的“工程师”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仿生人,仿生人也逐渐生出造物的意识,推动创造新物种异形(Alien)。每种生命,都面对着自己的造物主,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造物主(神)。“工程师”认为人类是自己失控的产品,想消灭人类。人类在仿生人不断完美的压力下,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仿生人自己也要创造新的游戏规则,消灭自己的造物主,取而代之。这是一部完美的暗黑风格的电影,生命群体的区别被放大到极致。我们可以将其想象为人类不同的族群(或者其他各种群体)。《异形:契约》中国大陆版海报制造仿生人大卫(David)的人类Peter Weyland跟大卫在电影开头有一段对话,充满了政治和宗教性的隐喻。屋子墙上的油画是《基督诞生》,象征着Peter Weyland像上帝那样制造了大卫,或者说,他认为自己已经是神。他让大卫弹钢琴,曲目是瓦格纳《莱茵的黄金》中的《诸神进入英灵殿(瓦哈拉)》。当大卫指出自己优于人类,比如人类有寿命而自己没有时,Peter Weyland似乎感到尊严受到挑战,他的反应是让大卫去给自己倒茶——游戏规则是我制定的,而你只是我制造(影响)的产物(跟随者)。当大卫驾驶飞船到达人类的造物主“工程师”的星球时,高高站在飞船上的大卫,朝下面的芸芸“众生”施放了异形病毒,彻底毁灭了这个文明。他要自己再造一个生态系统,成为新物种(新规则)的造物主。施放病毒时,大卫朗诵的是诗人雪莱1817年创作的一首十四行诗Ozymandias(奥斯曼狄斯,也就是埃及雄主拉美西斯二世):“Look on my Works, ye Mighty, and despair!”(杨绛译为“功业盖物,强者折服”)。他从飞船上俯视众生,如神俯视世人。就好像《圣经》发下洪水瘟疫,洗涤世人罪孽的上帝。当最后大卫进入人类飞船的船舱,将异形胚胎放进人类胚胎之中,电影响起来的音乐,正是最初人类Peter Weyland让大卫弹奏的《诸神进入英灵殿(瓦哈拉)》。这预示着大卫成为新的创世主,人类文明——如同被毁灭的“工程师”文明一样——瓦解。游戏的创造者被淘汰出局,新的游戏和秩序诞生。其实,这一切,已经在大卫的一段话中表露无疑了:当年尼安德特人在山洞的篝火旁为孩子哼唱,文明就出现了。我们人类的祖先智人在几万年前,彻底灭绝了跟我们有生育障碍(sexual gap)另一“人类”尼安德特人,才开启了人类文明。无疑,仿生人大卫将自己视为新的智人,而智人的后代人类,是新的尼安德特人。我不知道雷德利·斯科特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当我们人类自信心膨胀到进入神的境界,可能也就开启了新的毁灭与创造的轮回。同时,如果我们把画面缩小到国家、宗教、族群,而不是整个人类与其他物种,是不是也有启发呢?对了,关于人群区隔的电影,今年还有乔丹·皮尔《逃出绝命镇》(Get Out,2017年,豆瓣评分7.5)。好吧,让我们读一读齐泽克1989年的名著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历史终结论是一种粗俗的唯心主义史观。齐泽克名著《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三、《芳华》:时代变迁中的个体生命?冯小刚今年的电影《芳华》(2017年,豆瓣评分7.8)是一部重构历史记忆的成功之作,这一点从票房得到验证,据说有几千万人看了这部电影。至少对于很多为国奉献过的老兵们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少之又少的怀念。说它是一部重构集体记忆的杰作,是因为很多别的见证者提供的“证词”并不一样。比如我有一位老师,我很喜欢听他讲那个年代的经历,包括上山下乡、武斗等等,他的讲述,就跟冯小刚的电影出入很大。我的一些长辈描述的那段历史又是另一种样子,完全是在宏大的革命叙事外衣下,进行着地方家族利益的争夺和分配。可能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看到的历史画面不同吧。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青春的男女的故事。但是表现手法跟现在的流行影视并无区别。湿漉漉的头发、白花花的大腿、暴露的泳衣、朝气蓬勃的舞蹈排演,呈现出一种令人向往的美好。那个物质匮乏、人性压抑的时代不见了。文工团的浪漫主义色彩,几乎遮蔽了一切的伤痕。经历了那个时代苦难的观众,可能根本没看过女兵的大腿,但是现在在电影里看到了,于是仿佛这些也属于他们的过往了。集体记忆是可以制造、重塑、植入人们脑海中的,只要引起观众的共鸣,就能替换他们的记忆。这样说可能有点苛刻了。其实,《芳华》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它至少告诉我们,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的命运始终和自己的阶层连在一起,部分地告诉了我们真实的社会图景。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木匠出身的刘峰践行通过做很多好事来实现个人价值的理念。文工团里大多数人出身干部子弟,刘峰的作为并不被他们仰视。在那个时代,那样的游戏规则下,刘峰这样出身低微的人,响应号召做革命的螺丝钉,获得了大量荣誉,似乎是这种游戏规则下的成功者。但是实际上,在他还沉浸在这种梦想中时,文工团的干部子弟们已经开始偷偷穿牛仔裤、听邓丽君。而父亲是昆明军区副司令的陈灿早就知道了文工团解散的消息。《芳华》海报从电影开始的巨幅毛主席像,到后来巨幅的可口可乐招牌,预示着时代的改变、游戏规则的改变。刘峰、何小萍这一代人的命运,在宏大的革命叙事里变成悲剧的注脚。从学雷锋标兵,到越战的战斗英雄,直到新的游戏规则建立,他仍困顿在社会底层,被城管欺负。而社会变革并没有给文工团里的高干子弟带来什么影响,到了新时代,他们该拿地拿地,该移民移民,还是社会的“精英”阶层。高干子弟郝淑雯从萧穗子手里抢走了陈灿,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细节。《芳华》最大的失败,是冯小刚在电影最后做了一个狗尾续貂的滥情表演:给刘峰和何小萍发了一个相濡以沫的安慰奖。按照严歌苓的原著,刘峰应该是无钱治病而死,何小萍孤苦无依。电影最后的旁白却是:“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简直要毁掉了整部电影。这种滥情而乡愿的表达,是要说他们这种边缘人物最终满足地接受了自己被损害和被侮辱的命运吗?这样既不令人开心,也让人觉得虚伪。《芳华》最大的悲剧,不是芳华不可追忆,而是对有些人来说,芳华根本不存在。来,让我们读一下这本书:Chris. Wickham教授2006年出版的专著Framing the Early Middle Ages: Europe and the Mediterranean, 400-800(构建早期中世纪:欧洲和地中海,400—800年)。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一个社会的统治集团或者精英集团,往往掌握更多的资源,对社会变迁具有更多的选择和适应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我调试,转换身份而在新的社会阶段继续保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正如罗马帝国衰亡之后,其贵族阶层并没有消亡,也没有被消灭和取代,而是改变了认同和身份。四、《妖猫传》:无上密是什么?陈凯歌《妖猫传》(2017年,豆瓣评分7.0)根本不是一部关于大唐的电影,大唐的壮美不是它的重点,反映了多少唐文化更不是重点。任何以这个角度审视《妖猫传》的观众可能都要失望了。这是一部关于忠诚与背叛、真相与谎言的电影。小说的作者梦枕貘(貘一种吃掉梦的异兽吧?),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完全是一个佛系作家。我一直觉得他不是那么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只不过是他的一个个游戏。《妖猫传》里的人物是对称的,这一点观众稍留意就明白了:白龙对应白居易、丹龙(也就是惠果大师)对应空海、李隆基对应陈云樵、杨玉环对应春琴,等等。爱慕杨玉环的少年白龙化身黑猫(“白龙”又对应“黑猫”),为杨玉环报仇。当年禁军统领陈玄礼的后人陈云樵最终勒死爱人春琴(杨玉环传闻也是被勒死的);撰写《长恨歌》的白居易不断探究杨玉环之死的真相,从日本来求法的空海一心想找到无上密。最终的主题,有两个:忠诚与背叛、真相与谎言,总结起来就是:幻术。《妖猫传》香港版海报唐玄宗希望杨玉环带着对自己的爱去死,他最终选择了权力天下,放弃了爱情,而且他以为杨玉环不知道尸解大法只是个托辞。杨玉环为了爱自愿去死,其实她知道唐玄宗的把戏,但没有揭穿。天下人都以为唐玄宗为了爱情放弃了江山,甚至哭瞎了双眼。但实际上他是背叛了爱情,甚至双眼也是被白龙所化的黑猫抓瞎的。阿部仲麻吕(晁衡)在日记里写道:“玄宗才是最大的幻术师。”对玄宗而言,极乐之乐,就是操纵别人命运、翻云覆雨的乐趣。所以,什么大唐盛世,什么极乐之乐,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深情,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场幻梦。就像杨玉环对李白说说的那句话:“大唐有了你,才真正的了不起。”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根据正史结合各种阴谋论复原的图像都不一定是真的,甚至完美的解释也可能是胡说八道。从这方面说,文学正是历史研究需要的必备技术。就如《长恨歌》那样,最后白居易虽然知道了真相,但是并未改动,因为,事是假的,情是真的。我也曾赴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但最终也不过是一场幻影而已。这个世界本就是由真相与谎言交织成的。明白世界的残酷无情,但是却珍惜它的美好,不困于心,不惑于情,这就是空海(其实是梦枕貘)所说的无上密吧。就像空海渡海时遇见滔天风浪,怀抱婴儿的母亲非常沉静,她看到的,只是希望婴儿睡着就好了。说到江山美人的主题,路阳《绣春刀II:修罗战场》(2017年,豆瓣评分7.3)也是关于帝王权谋和个人命运的故事。导演在讲故事上有很大的突破。在他的故事里,崇祯皇帝代表反阉党势力为了打倒魏忠贤,只能让前任皇帝意外死亡取而代之。因为很简单,魏忠贤不倒的原因,根子是“皇帝宠信”。但是为了一个看似大义的目标,用残忍的手段将知情人都杀死,是对的吗?崇祯牺牲了深爱自己的女子,牺牲了拥护自己的手下,最终取得了皇位。但如电影的主人公所说,如果连一个女子都不能善待,真的可以有所作为吗。虽然比起《霸王别姬》,《妖猫传》还是要相去甚远,但是毕竟比之前的《无极》强得太多了。很多人会批评陈凯歌一生只有一部《霸王别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就像爬山的人,并没有在爬上顶峰后顾盼自雄,而是选择下山,再爬一座。所以,还是要给他一点掌声。那么,今年的最佳电影,我愿意给陈凯歌《妖猫传》。
本文来源:澎湃私家历史
作者:孙英刚(浙江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安梁_NN206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史上最卖座的电影,掀起了史上最大的争议|星球大战8|卢克|莱恩·约翰逊_新浪娱乐_新浪网
史上最卖座的电影,掀起了史上最大的争议
史上最卖座的电影,掀起了史上最大的争议
"迪斯尼就是现实中的西斯帝国!"对许多老派星战迷而言,这不是一个笑话,而是心声。
卢克·天行者
最后大战隐喻多多
  作者:糸氏
  谈论这部电影前,先来聊聊这部片在美国引起的争议。
  远在隔岸的华人我等或许很难想象,在美国人的心中,《星球大战》是一个多么崇高的电影系列。它的影史地位无庸置疑,曾是世界上最卖座的年度电影、曾是外围商品(玩具、电玩等)获利最高的玩具系列、曾让导演乔治卢卡斯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电影导演(钱多到让他提前退休,五十余年不再拍片)……
  但在北美,星球大战不仅止于此。它被称为二十世纪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邪典(Cult)电影──能让观众疯狂疯狂喜爱到组成自己的小圈圈、使之形成自成一格的非主流文化(Subculture)的电影。
  华人对邪典电影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小众与B级片题材例如殭尸片或恐怖片,星球大战却截然不同,在美国,星战的故事、词汇、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情节都深深渗透近他们的大众文化之中。每年一度的5月4日星战日,粉丝会涌入庆祝地的人数以几十万计。你可以在最热闹的赌城瞧见白兵面具的玩具,也可以在最偏远的乡村买到卢克喝过的蓝色牛奶。
  更著名的案例,则莫过于纽约洋基队(New York Yankees,NYY)在棒球迷口中的难听揶揄,就是"邪恶的帝国"(Evil Empire),意旨他们跟星球系列中的独裁政权一样庞大毒辣。以为这只是绰号吗?不,在2013年,有人申请这个字眼作为商品商标,美国法院竟以"这个标语在大众认知中已经属于洋基"而驳回,取得了法律层级的认可。一部电影的名词被一家资产百亿美金的球队使用,最终获得一个国家的法律机构的认可,这对任何一部电影与他国观众而言,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星球大战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之深,由此可见。2015年,星球系列睽违十来年的正统续集《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上映,立刻登上全球史上第三高票房、收入20.6亿美金的重棒数字,中国占了1亿,美国则占了9亿以上,等于美国一国就撑起了这部片近一半的票房(同时也成为美国本土史上最高票房纪录),这部片的受众市场何在,自不待言。
  可是,就在这样的前提下,《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却为这个系列带来了没人想象到的、美国去年最大的一波影迷争议。
  闹声四起的上映
  就在11月底,《最后的绝地武士》的试映伏束,本片的烂西红柿网(TOMATOMETER)的开票发生了异音:本该十拿九稳高分的这部星战正统第八集,在影评人指数获得高达93%的好评,在线观众投票却仅有57%;随着电影上映,这个对比更是逐渐拉大,变成90%对50%的超级悬殊,与《原力觉醒》至今仍是93%对88%,大相径庭,彷佛预告了日后将要来临的灾异。
  随着上映日的增加,此片的争议排山倒海的陆续冒出。
  "这不是我们想看的星战!"这种反对的言论开始发酵,在youtuber间、IMDB、推特、汤不热这些地方蔓延开来。"这是为星战皆开崭新一页!"支持本片的声音则跳出来为之反击,形成了一场空前的在线混战。他们愤怒的引爆点是什么?乃是在这一集中,老角色没有获得他们希冀的尊重,而有了尴尬的退场。(此点剧透将于后文再谈)。
  马克·哈米尔的发言,更为这场混战添柴加火:这位星战第一集的男主角、在《最后的绝地武士》也有吃重演出的资深演员,在12月接受Youtuber Yar Jar Abrams的访问时,亲口说出"第八集的卢克不是我认识的卢克天行者,也不是乔治·卢卡斯创造的那个",他甚至得想象这是一个原创的新角色"杰克天行者",才能顺利代入角色把戏演完。因为这番言论,网民之间的对峙更加激烈。
  "迪斯尼就是现实中的西斯帝国!"争议越演越烈
  反对者镇将矛头指向了迪斯尼影业。这其中不无积怨的成份,早在2013年,迪斯尼公司将星战版权自卢卡斯手中买走后,便一口气否定之前卢卡斯影业承认过的所有"延伸故事":以星战电影为正史,在电玩、漫画、小说、广播剧等等平台继续发展的后传与外传故事。这点早已为不少人诟病,因为这等同于否定了星球大战作为Cult电影的本质:深度影迷的小圈圈文化,尤其这些文化早已积累三十余年。
  著名案例之一,便是人气极高的《索龙三部曲》(Star Wars - The Thrawn Trilogy)系列。这个接续星战第六集故事结局的五年后,以帝国残党索龙元帅与天行者一族再次对峙的小说,早已是许多星战迷心中的半个官方后传,书中原创的路克妻子玛拉·翠玉(Mara Jade)也被承认,甚至还有以此后传延伸的后后传,连卢卡斯影业都知道。《原力觉醒》的出现,直接否定了索龙系列的可能性,便引发了一波强硬的反弹,导致迪斯尼影业甚至不得不决定,在自家出的外传动画《星球大战:义军崛起》(Star Wars Rebels)重新插入索龙这个角色登场,尽管是以平行世界的设定形式。
  "迪斯尼就是现实中的西斯帝国!"对许多老派星战迷而言,这不是一个笑话,而是心声。正如洋基队的定位一般,迪斯尼也成了那个挟持大型资本建立帝国、企图以自己唯一的电影后传系列,将粉丝之间各拥山头各有其风貌的延伸外传一个又一个无情碾碎的反派。Facebook平台出现了"反对迪斯尼对系列电影与其经营权的处理方式"(Down With Disney’s Treatment of Franchises and its Fanboys)这样针对性的专页,大量号召网民注册假账号,洗低烂西红柿网的电影评价,以示"天罚"。
  然而这般激进作法,必然也连带惹火了其余隔岸观火的观众。战争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的绝地武士》是一声号角,吹醒了一场星战迷甚至美国大众在2017年的网络开始一场属于他们的"星球大战",一场关于背负传统荣耀的绝地星战迷与帝国势力的西斯迪斯尼的对峙,把整个易联网银河系拖下水的战争。
  是革新,还是革命?
  为什么要提及这些,为的是与你厘清一事:这场在戏外的争议始末,本质上是一场因为电影剧情为号角声响起的,一场星战迷在Cult性,与迪斯尼代表的好莱坞大型文化杠上的文化论战,而不仅仅只是在争论电影好坏本身。
  那么,回到原点──《最后的绝地武士》这部电影,真的出了问题吗?
  是,也不是。前文提及的"老角色不被尊重"也好,常被提及的"过度追求政治正确"也罢,你或许都曾听过,但这些都不甚精准。事实上,《最后的绝地武士》是一部继承了迪斯尼前面两部正史电影之中隐隐藏深的"革新"元素,一次点燃企图烧出"革命"的野心火种。
  本文接下来将会叙述的、便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来理解、解析、评点《最后的绝地武士》作为一部续集,它的里里外外、其功其过。
  (以下内容将开始有大量剧透!)
  星球大战的始祖六部曲,是英雄的神话
  一言以蔽之,打从2015年《原力觉醒》开始,迪斯尼公司所展现出来的与乔治卢卡斯过去系列最大的不同,一直都是"英雄"这种观念的逐渐消逝。
  "神话是一切冒险故事的源头,英雄是一切神话故事的核心。"这是西方学者约瑟夫坎贝尔(Joseph·Campbell)提出的神话学观点,也是好莱坞电影最受影响的观念之一。坎贝尔声称,绝大多数的通俗故事,本质上都是一套彼此相同的原型,即一个英雄经历了一套制式的冒险阶段:外力的召唤、启程、试炼、智慧老人的提点、父亲形象的出现、亲友的外援、以及在对外冒险之中逐渐也对内理解自己等,也是所有人都爱听的、放诸全球皆准的文化现象。
  好莱坞接受了他的这套叙述,建构出了"电影类型"(Film Genre)这种号称连远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Eskimos)都能看懂的叙事公式;这套公式背后便是神话学与英雄的应用。西部片的牛仔、侦探片的侦探、警匪片的警探、战争片的士兵、史诗片的伟人、乃至于卓别林……你可以在任何一种好莱坞的大片之中,看见剧本深层的结构底下有着英雄冒险之旅的痕迹。靠着这种信念,好莱坞电影终称霸了全世界,统治了二十世纪。
  星球大战也不例外。众所皆知,星战第一集《新希望》乃是乔治卢卡斯深受日本导演黑泽明的《战国英豪》和《用心棒》影响之下而催生,C3PO与R2D2的组合致敬前者的贫民搭档,欧比王肯诺比(Obi Wan Kenobi)这个音节酷似日语的名字则是卢卡斯企图邀请后者主演三船敏郎的痕迹。黑泽明的这两部片乃是日本时代剧剑戟片(一说武士片),跟武侠电影一样,是深受美国西部片影响而催生的东方类型电影,武功高强的大侠便是英雄,四处平其不平的侠旅便是英雄神话的变体。"绝地武士"(Jedi)这个字眼的诞生,最常见的说法之一便是源于时代剧(Jidaigeki)的略音。
  换言之,星球大战表面上是一场文化逆输入:美国影响了日本,日本再反过来影响了美国,然而本质上,它们完全是英雄神话的一脉相承,只是英雄从握枪改成握刀,再从握刀改成握着高科技的激光光剑。
  如果你还记得上文所叙的神话学内容,便会吃惊的发现,卢克天行者在星球大战三集《新希望》、《帝国反击战》、《绝地归来》遭逢的一连串挑战,近乎是把神话学的环节通盘照抄──外力的召唤(公主的求救)、启程(拯救公主)、试炼(号召全银河的反抗军对抗巨大的帝国)、智慧老人的提点(尤达)、亲友的外援(韩索罗等人的加入)、父亲形象的出现(维达自曝自己是主角之父)、最后在对外冒险的终点内理解自己(兄妹的真相)。
  卢克就是英雄,这是他在这出太空史诗(Space opera)扮演里的角色。(此处可以对照一下,蕾伊在发现第八集发现自己是绝地武士后说了一句困惑的话,便是"我想知道我在这一切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他凭借天生强大的原力与过于常人的勇气,一路披荆斩棘,完成一般人办不到的革命大业。
  1999年至2005年的星球大战前传三部曲:《幽灵的威胁》、《克隆人的进攻》、《西斯的复仇》,故事主角换成卢克跟莱娅的父亲阿纳金天行者,本质却一样是英雄奔波于宇宙的冒险,仅管这场冒险乃以英雄的堕落收场。星球大战六部曲自始至终,都是关于天行者这一个英雄,如何拯救世界与拯救自己的历程。
  《原力觉醒》《侠盗一号》从一人英雄,变成人人都是英雄
  然而,到了迪斯尼主掌后的三部电影:《原力觉醒》、《外传:侠盗一号》、《最后的绝地武士》时,故事开始显而易见的将英雄从故事的中心拉下,星球大战逐渐成了一出没有一人英雄、而是众多齐头英雄的历史众生相。
  《原力觉醒》首当其冲。乍看之下,这是一部照抄《新希望》所有情节的了无新意之作,然而仔细一看便不难察觉,剧中本该是英雄个人的伟业,悄悄换成了平民与团结的桥段:芬恩是帝国最微不足道的白兵,却凭自己的良心与努力,先与凯洛伦持刀相向而幸存,后又成功毁灭了新的死星(尽管不是这个名字)。毁灭死星的壮举也不再是一个天才驾驶员丢入炸弹的一人功绩,绝地武士不再是反抗军的唯一希望,是反抗军上上下下的一连串细节(千年鹰的潜入、芬恩解除防护罩、蕾伊反击凯洛伦、波的驾驶),共同完成了革命的功绩。
  《外传:侠盗一号》则更明显。这部外传的故事架空于三四部曲之间,叙述七个不起眼的下流之徒──小偷、强盗、佣兵、孤儿、瞎子、僧侣、旧型机器人,如何自帝国手中盗取了死星地图传给莉亚。有趣的是,这其实不是迪斯尼原创的故事情节,而是挪用了1995年的电玩游戏《星球大战:暗黑力量》里,绝地武士兼精锐特工的凯尔卡塔恩盗取死星地图的桥段。从精锐的功劳转为不起眼之徒的努力,便显见了迪斯尼这个新星战系列的最大特征,便是不让单一英雄掩盖掉大时代其他人的光芒;这部外传要告诉(亦或,重写)观众,卢克天行者横扫死星不是只靠他一个人,而是许许多多人的努力累积出来的结果的迸发。
  这两部电影的角色取样,也显见了这种"众生相"的企图。上至芬恩是个黑人、蕾伊是个女人(而且不是公主)、甄子丹跟姜文跟萝丝带来的亚裔面孔、下至有而未扬的角色设定如波达默龙的技术乃是女飞行员也是他的母亲传授
  ,都显见了与现实世界的连动,即多元族群的要求,不再让单一性别、单一肤色、单一种族,担任一枝独秀的地位。去英雄的发展于戏内戏外都在持续。
  《原力觉醒》和《外传:侠盗一号》追求的,是人人都可以是英雄的世界。《最后的绝地武士》剧中的反抗军船舰拉杜斯号(Raddus),名取自这场行动的协助者之一拉杜斯上将,而非莱娅、卢克这些人,等于再一次对观众宣告,胜利从来不是只属于那些光鲜亮丽于台面上的人们的事。
  《最后的绝地武士》更进一步的激进主张:英雄无用
  然而,人人都是英雄,毕竟仍有英雄。《最后的绝地武士》在前两集的这个基础上,走向了更为激进,因而注定触怒昔日粉丝的故事主旨──英雄无用。
  在这部片里,反抗军被第一军团击溃,近乎灭团。更大的打击,则来自于主角群的英雄光环被明说的消退。莱娅公主这个曾经能号召全银河反攻帝国的精神领袖,她的喊话再也没有一兵一卒愿意为之效力;而芬恩与蕾伊,则分别遭逢了他们一生中最大的挫败,他们惊讶的发现,他们在《原力觉醒》中管用的大逞英雄,不仅没有对战局有丝毫帮助,反而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芬恩与萝丝的这一条故事线,在美国争议极大。波瞒着上级,偷偷派遣芬恩与萝丝前去赌场找寻潜入帝国舰队瓦解对方科技的解碼黑客──一如《原力觉醒》的潜入行动──也顺利找着。没想到功亏一篑,他们找来的解碼黑客DJ轻而易举判降成了带路党,也让反抗军本来的成功逃脱计划失败,逼使临时首领被迫以自杀攻击保住后方舰队。
  这个发展处处皆是对英雄套路的反讽。芬恩这趟冒险无疑是抱持着要拯救反抗军的善心,也符合了英雄冒险的历程,结果却是处处碰壁。某个层面上,这也是对观众的预期心理的讽刺:观众如此轻易的以为英雄主角必然是对的一方,丝毫没想到这种立场只是错觉,相信这种错觉的波因而多害死了数百条人命;观众以为DJ的加入一如韩索罗是面恶心善,不料他却是真真实实的投机客。
  "战争中的所有人都不伟大。"这是《帝国反击战》的名台词。然而到了《最后的绝地武士》,这个对白才有了剧情上真正的拓展。DJ不是特例,他所代表的就像他自己所说,他与赌场众多的军火商人,皆对反抗军的正义没有兴趣,正邪之战的军武竞赛带来的商业利益,才是他们所关心,犹如《3001:太空漫游》的"理智的寄生虫是不会杀死宿主的。"整个宇宙并没有芬恩等人想的如此简单分明,还有许多人置身事外,对英雄丝毫没有兴趣,英雄也无能为力去改变的事。利益与道德的灰色地带,皆大的难以想象。
  英雄不死,只是凋零
  另一方面,蕾伊的遭遇与芬恩有异曲同工之妙,她同样被自己肯定是对的英雄错觉蒙蔽,误上贼船,深入险境,最后惊觉自己不如自己想象的重要,她不是任何一位伟大英雄的后裔(也否定了粉丝多年来猜测的"蕾伊天行者"说),只是两个平凡酒鬼的后代,是个什么也不是的小角色(Nobody)。
  唯一不同的是,蕾伊是受挫的当事人,却也是幸运的见证人,见证了这个银河最为英雄的存在──绝地与西斯的同时终结。
  严格来说,"西斯"(Sith)并不是星球大战一开始便有的东西。在最初的三部曲哩,达斯维达与西斯大帝的叙述仅是黑暗原力的使用者,到了前传三部曲《幽灵的威胁》才正式订名黑暗原力的使用者乃叫西斯,他们一脉相承,与绝地在宇宙中保持平衡。换句话说,西斯可以说是绝地这个英雄观念的对应物,天行者家族在这两端皆有一个血脉。迪斯尼官方并没有解释,第七集以来的这位新的黑暗原力使用者斯诺克来自何方,何以能在西斯大帝死后无师无徒的状况下崛起,《最后的绝地武士》导演兼编剧莱恩约翰逊在访谈中讲得更直接,直说斯诺克只是一个衬托凯洛伦的配角,正如西斯大帝不过是衬托达斯维达一样。
  导演也着实这么干了。这位银河系第一军团的帝王,在本片中以一种无能的姿态犬死。
  死去的不仅仅是代表黑暗的斯诺克,代表光明的卢克天行者也在这场战役中,走向了他的末路。当蕾伊找上他时,他已躲在边境多年,因为绝地学院的毁灭而失意,不再对拯救世界有其兴趣。"妳是不是以为我一出山,便能挥一挥手就灭掉上万个帝国士兵?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他责骂蕾伊。卢克的演员马克·哈米尔很不满意这个安排,认为卢卡斯心目中的卢克不会是一个这么逃避现实的男人。
  可是在故事的结尾,他的话语竟然应验了:卢克真的站上前线,靠着一己之力击退了第一军团的上万兵力。这是他的决心,也是尤达显灵予他的教训。尤达亲手毁灭了绝地圣殿的上古宝典,要下一个时代来临。
  莱娅公主依旧活着,而且拥有过去没有的强大原力;卢克也活着,拥有投影于另一个银河的无比能力。但他们都主动宣告了天行者的血脉,也就是,英雄的血脉,即将在这个时代断绝,就像他的光剑在侄子凯洛伦跟蕾伊的交锋中一分为二,再也无从修复。随着卢克在两颗太阳(《新希望》里出现过的场景)的夕光中仙逝。
  这是最后的绝地武士的最后,从此以后再无绝地与西斯,而是人人都能在原力之中自行找寻平衡。这也是《最后的绝地武士》片名的真义意义:最后的英雄逝去,世间再无英雄,故人人都是英雄。
  真正触怒观众的,乃是大众脸排挤旧英雄的这种"想象"
  这便是迪斯尼的循序渐进。他们一步步抹去了星球大战的英雄色彩,将神话改为史话,也将英雄的光芒从非凡之人降给凡人。《原力觉醒》的小人物出头天、《侠盗一号》的人人都是英雄,到了《最后的绝地武士》终于集于大成,一方面否定了英雄必然有用的单一价值,一方面则为昔日的一人英雄安排了光荣的最后退场。
  乍听之下,这层逻辑合情合理。那么,星战迷又是为什么会为此片触怒呢?
  逆麟的关键在顺序。
  "人人都是英雄"是一回事,"英雄退场"是一回事,本来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可是,当《最后的绝地武士》同时安排这两件事情发生在同一出故事时,观众很容易会"想象"成--为了要让位给这些新来的大众脸,迪斯尼把过去的这些旧角色与旧英雄通通斗走。
  这种想象有有太多似真似假的可能。首先,尽管迪斯尼负责星战的最高指挥人:制片凯斯琳肯尼迪说道,《原力觉醒》《侠盗一号》《最后的绝地武士》增添大量的非白人裔演员,是为星球大战增添"过去没有的多元种族风貌"。
  可是,星战真的缺乏多元种族吗?就人类演员来说或许是。但莫忘了,星战是一部太空史诗,里面除了人类还有许许多多叫人印象深刻的外星物种:邱巴卡、贾霸、依娃(Ewok)、爪哇(Jawa)、甚至复制人和形形色色的机器人……他们有的人形,有的非人形,满足了观众对太空之外百百种想象的可能样貌,星战本来就是多元种族的大熔炉。
  迪斯尼系列则缺乏了这一块。人类演员的过量,反倒让这个故事愈发像是一群地球人类在太空的同族内斗,而不是真正的"星际大战"(台湾地区翻译)。萝丝等几位新添人物换来了不少恶评,恐怕也不像某些反对者反击的,是特朗普同一圈的另类右翼(alternative right)对非白人的恶意歧视。星球大战的外星人一直有影射现实种族的可能,其中能让星球粉丝接受的角色亦不少。
  例如,前传三部曲的梅斯温杜便是一个极富人气的角色,他的演员可是不折不扣的黑人塞缪尔杰克逊。当2017年星战官方祭典举办,塞缪尔杰克逊透过视频跟大家透露他很乐意回锅扮演温杜时,还获得了满场叫好。显然问题不尽然只是新人新到,角色魅力才是最大的关键。
  这种大众脸排挤旧英雄的联想,加以前文所述的、迪斯尼官方不时对卢卡斯对星战文化的过去的粗暴否定(例如你或许发现到了,《原力觉醒》《侠盗一号》《最后的绝地武士》完全不合情理的忽略了前传三部曲的剧情存在,连卢克阴郁时出来开导他的英灵都不是他的父亲安纳金而是尤达),都让粉丝朝这个方向去联想。一如光剑(lightsaber)在剧中将被光剑(laser sword)这个字眼取代,又有多少粉丝能够立刻接轨?这些才是引爆争议火种的主因。未来想必也不会停歇。
  画面最诗意的一部星球大战
  最后,不得不提一点。尽管《最后的绝地武士》于戏内于戏外的争议是如此多如牛毛,却亦有无可争执的优点存在,便是诗意。
  早在《原力觉醒》时,这个系列就首次出现了一些卢卡斯并不在意、作为原型的武士片与早期西部片也少有的细腻意象。例如蕾伊跟凯洛伦在树林的光剑对决,两人的剑十字交叉,余光反射在蕾伊的瞳孔中,彷佛是一道十字架,对着凯洛伦这个走上歪路的叛子招降,也呼应了他们在船上的对白:"我看得见你(妳)眼中的恐惧!"因为在凯洛伦心中,他真正害怕的不是绝望而是希望,那会让他堕入魔道的灵魂再次体会到深深刺痛的犹疑困惑。
  到了《最后的绝地武士》,这种漂亮的意象更是一口气喷发开来,处处可见。
  首先便是反抗军以光速逃离战场时,莱娅公主倚着战舰的窗,窗外是光速奔流下数以亿计的光流飞窜,这一幕看来彷佛是莱娅的愁思"投射"到这面窗户之上,她的烦恼又多又快,不停在她的脑海中奔窜,成了一幕魔幻写实般的奇异肖像。
  前文已经提过卢克光剑的"一分为二"的意涵,代表了旧时代与新时代的决裂。不过更值得提的,乃是在这场断剑之前,斯诺克被杀死后,蕾伊凯洛伦与皇家禁卫军在房间大打出手,禁卫军一身红衣,整个房间也被艳红的漆色填满,观众的眼睛被红色彻底包围,彷佛天地都在溅血。这种大色块的应用更胜《西斯的复仇》时象征安纳金的愤怒的那些红色岩浆。不少影评人提及,这场戏很有铃木清顺的遗风,不过笔者倒认为这里更像黑泽明在《乱》之中,又或像是张艺谋致敬《乱》所拍的《英雄》之中,给上万兵马穿戴红旗红装的画面。
  红色同时也是本片的主打视觉。任何看过主视觉海报或结尾一战的人,都会对那些在雪地中飞喷的红色飞盐印象深刻。观众或许能揶揄,这是迪斯尼不想让电影见血而搞出的"假血"花招,但战机在冰天血地纷飞似柳絮的画面,还是无话可说的猎奇且美。恰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不过,此幕尽管诗意,却也不无讽刺。当萝丝对坠机的芬恩高喊要珍惜生命才能保护大家,两人拥吻的那一刻,反抗军基地竟然在同一幕中爆炸,他们两人本来要保护的"大家"在他们下定决心的一刻走向死亡,嘲讽至极。诸如此类,不及备载。
  曾见过有观众说:《最后的绝地武士》如果不是挂星球大战续集的名字,争议会少的多,甚至会是一部大家公认的杰作。
  会吗?无人可以回答,因为历史没有如果,何况在星球大战从神话走向史话的今日。凯洛伦在斩断斯诺克时,对着屏幕另一端的蕾伊与我们说,他必须动手斩断昔日的一切事物(Let the past die。 Kill it you have to。)这句台词在旧星战迷的耳中是何等刺耳,自不待言。他真的能够斩成吗?他不清楚的是,在迪斯尼官方宣布将要开拍六部以上的星战正史,天行者家族却会在第四部退场的前提下,他自己也成了这个昔日的一部分,却不自知。
  不把话说早,把眼光放前,星战观众或许不必先想这么远,而可以先想想明年5月25日便会上檔的:《星球大战外传:索罗》。韩索罗一直是在星战最受欢迎的人类角色,票房潜力不可小瞧;在故事前提为前传的状况下,本片会再度重演《最后的绝地武士》舆论争议的可能性也极低,而成为明年最被看好的票房重炮。尽管已经被挑起的美国星战迷圈,已经流出了口径一致的不少抱怨──"这个新演员一点也不像哈里森福特嘛!"(责编:加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球大战讲的什么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