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人真的可以操作香港中国银行工薪贷利率吗?

人次在我爱卡申请信用卡
人次申请贷款 255家 银行和金融机构授权合作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21860|回复: 34
请高人指点,内地人去香港办卡,这事靠谱吗?
阅读权限50
金卡Ⅰ级, 经验值 244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52 经验值
信用币2373
看到网上广告,内地人去香港可以审批,而且额度很高,还说黑户也可以办理,求高人指点,谢谢
阅读权限50
信用币2373
阅读权限80
信用币3963
这个事情基本是诈骗。
香港的信用卡是很难批核的,都要通过transunion坐资信审查。所以即使香港身份,如果信用历史是空白,也是很难的。
有些银行,提供资产锁定办卡。就是定存 120,给100的额度。
根据行内人介绍,所谓的香港卡,是去走存50批100的方法,而且要交一半给办卡人;所以就是强行骗走后面一半。那么问题来了,办卡人都声称只要再也不去香港就没事。别忘了,香港银行可能报案,也可能转交讨债公司。而且你这个行为一定是信用卡诈骗。
其次办卡人完全可以收了钱逃走,反正是不合法,难道你还要去报案不成。
很大可能会上当,就算办出来,也要用诈骗的手段取得金钱,而不是正常的去申请一张卡。
你已经在犯罪和受骗的边缘。要小心了!
阅读权限50
信用币3412
aoeui 发表于
这个事情基本是诈骗。
香港的信用卡是很难批核的,都要通过transunion坐资信审查。所以即使香港身份,如 ...
非港籍如何正常办卡呢?如果非信用卡之类呢?感觉外资行在国内的服务很多都没境外的好。。。。
阅读权限50
信用币2461
办信用卡需要香港地址,与香港无半点关系的大陆人基本上办不到。开户只需护照即可。
CMB VISA Platinum 125K | HSBC 45K
阅读权限80
信用币3963
llioss 发表于
非港籍如何正常办卡呢?如果非信用卡之类呢?感觉外资行在国内的服务很多都没境外的好。。。。
要有很多钱买了理财产品才可以。
开户相对容易,不过要一直帐上至少一万。
受太多限制,没有办法。
阅读权限50
信用币3412
aoeui 发表于
要有很多钱买了理财产品才可以。
开户相对容易,不过要一直帐上至少一万。
至少要人过去吧。。。。这个就是最麻烦的。。。。
阅读权限80
信用币3963
llioss 发表于
至少要人过去吧。。。。这个就是最麻烦的。。。。
这个是必须,也是保护你的利益。
阅读权限50
信用币3412
aoeui 发表于
这个是必须,也是保护你的利益。
话说,同样汇丰,香港和大陆这里有什么区别呢?
阅读权限80
信用币7548
办信用卡需要香港地址,与香港无半点关系的大陆人基本上办不到
阅读权限50
信用币2482
aoeui 发表于
要有很多钱买了理财产品才可以。
开户相对容易,不过要一直帐上至少一万。
你好 请教 开户那些银行可以。我之前过去 东亚 他说开户也要香港身份证& &而我后来问了南洋商业银行&&。 却可以提交大陆资料办理。 那些银行的服务OK&&我明年可能过去留学;想了解哪个银行好。
阅读权限50
信用币2482
AlfredCredit 发表于
办信用卡需要香港地址,与香港无半点关系的大陆人基本上办不到。开户只需护照即可。
香港注册公司的地址能否& &&&。 和同学注册个皮包公司····
阅读权限50
信用币2482
<font color="#4699 发表于
办信用卡需要香港地址,与香港无半点关系的大陆人基本上办不到
香港注册公司的地址能否& &&&。 和同学注册个皮包公司····
阅读权限80
信用币3963
sun6038 发表于
香港注册公司的地址能否& &&&。 和同学注册个皮包公司····
不能的。不要当银行的人是傻瓜,他们精着呢。
阅读权限80
信用币3963
sun6038 发表于
你好 请教 开户那些银行可以。我之前过去 东亚 他说开户也要香港身份证& &而我后来问了南洋商业银行 ...
每家学校都有对口银行。你是学生,就会发该银行和学校的联名卡。不用提早准备的。
阅读权限80
信用币3963
llioss 发表于
话说,同样汇丰,香港和大陆这里有什么区别呢?
两个不同的司法管辖区。国内的基本没用,同样受国内的外汇管制。
阅读权限80
信用币4197
下次过香港的时候看看
卡到用时方恨少
头像被屏蔽
信用币146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阅读权限40
银行可聪明呢。
阅读权限40
为什么要去香港办卡呢?有什么讲究吗?
建行20W工行1.5W农行1.5W中行2W招行2.5W民生5W
热门信用卡中心
热门信用卡申请
信用卡问答
Powered by Discuz! X3&
我爱卡客服  香港电话骗局
  最近有一件事在香港引起议论纷纷,那就是电话诈骗。包括我本人在内,很多人都收到过这种电话,有些人在短短一周之内,接到的诈骗电话竟然达到十几个,可见骗子猖獗到什么程度。而据新闻报道,仅可查的数据,最近几个星期,被骗金额就累计达到3000万港元,很多人被骗数十甚至数百万港元。
  其实这个骗局很简单,无非就是给你打一个电话,编造一个理由,然后让你汇钱。对,最终的目的一定是让你汇钱,这才是骗子的终极目标。据说,骗子编造的理由其实并不复杂,一个普遍的理由就是冒充某一家快递公司——注意,被冒充的快递公司一般是顺丰等内地品牌——打一个电话,声称你有一个快件在海关被查获,里面有违禁物品,如果你继续追问,对方就会把电话转到“海关”,然后“海关”那边的人会说,你已经触犯了法律,根据规定要予以处罚,然后——重点来了——就是让你往所谓“海关”账户打一笔钱,名目则是“保全费”、“保证金”或者类似说法。第二个方法是声称自己是“中华人名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也即是大家通常所称的“中联办”的人员,说其收到资料显示,你已经卷入了某一宗内地刑事案件,需要把一定金额的资金汇到指定账户以协助办案,否则后果自负,例如所有账户将被冻结,云云。
  据说,香港此类冒充内地某机构的电话诈骗原来一直就有,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不过近期以内地快递公司为名诈骗的数量明显增多,而假冒堂堂“中联办”的名义出来骗钱,则是从本月开始才出现的新招数(据说以前都是冒充别的内地机构,例如“中国邮政”等,可见走的还是“借名专业机构行骗”的传统路线)。而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仅仅以这个理由被骗的金额,就达到600多万港元,占到总受骗金额的两成左右,可见“中联办”的金字招牌,号召力果真不容小觑。要知道,“中联办”可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办公室,它所代表的是中央人民政府,不意遭此戏弄,自然非常恼火。不过万分尴尬之余,第一个应对之策,也只能是连忙发布声明,告知市民本机构断无可能做出这种下作事情来。也有人借此调侃,说骗子们可能受某个反对党派指使,故意用这种方式整蛊中央。
  问题是,为什么骗子们热衷于选择内地背景的机构作为冒充对象,而不是香港或者一些国际机构呢?比如可以说自己是李嘉诚家族的某人,或者干脆就说自己是港交所、金管局、汇丰银行的。有分析说,之所以内地机构成为骗子们青睐的冒充对象,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香港和内地法律体系差异较大,所以说到法律问题更容易让受骗人犯迷糊,诈骗成功率更高。另一方面,香港居民和内地往来频密,用“涉嫌内地刑事案件”等作为诈骗理由,也更符合逻辑。另外还有一点,内地和香港同属一宗,语言相通,具备诈骗成功的基本前提。想想确实有道理:要是有人冒充你从未去过的古巴、巴拿马或者塞舌尔的海关官员或者警察,在电话里说你在他们那里犯了事,你要么听不懂对方说的话,要么会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对方是骗子。可见诈骗虽然可恨,其本身则确实包含了扎实的推理在内的。不过话说回来,在香港这样一个国际化都市,一个来自“中联办”或者“中国邮政”、“顺丰快递”的电话最终被证明是一场骗局,确实让我等内地人感到有些脸上无光。要是接电话的是那些“鬼佬”,岂不更是给我堂堂中央人民政府丢份?
  和朋友们聊起此事,又谈到这么简单的骗术,为什么偏偏有这么多人上当?有一哥们说,和内地“身经百骗”的乡亲们比起来,香港同胞没有经过充分的“严酷革命考验”,所以相对单纯,戒心不足,更容易上当受骗一些。而且,对于其中的部分受骗者,也许和内地本来交往较多,所以听到那些似是而非的描述,就不自觉的认为和自己身上的某些特征高度吻合,结果往往自然而然地会被对方思路牵着走,根本来不及琢磨其中的破绽。或者部分受骗人也许真的担心自己资产被冻结,而这种冻结讲给他本人带来严重后果,所以不顾一切地配合骗子要求。再说,现在网络银行如此发达,只要动几个手指头就可以在数秒钟内完成支付,等你反应过来,一切都成为既定事实,徒唤奈何又有何用?
  可见,骗子之所以得手,并非全无缘由。诈骗这门“学问”,也许本来就博大精深:不了解内地和香港政治经济形势和人员往来情况,就无法确定以什么身份行骗最有效;不精通心理学,就设计不出一环扣一环的情节和话术;不深谙营销学,不可能精确定位目标群体;不明白概率论,肯定计算不出来投入产出比例;没有相当的表演功底,也无法仅仅通过电话就让对方相信自己的权威,并步步紧逼引君入瓮;不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怎么对付对方可能说出来的粤语、普通话甚至各种外语? 没有深厚的计算机、通信知识的积累,哪里找得到这么多受害人的电话号码并让自己不被警方追查得到?不熟悉银行运作,怎么弄得到那么多安全账户?从创意、策划阶段的市场调研、行为心理学分析,到产品设计阶段的目标定位、营销策略制定、投入产出测算、客户信息收集,到执行阶段的过程控制和反馈改进,电话诈骗从头到尾,其实就是一个逻辑严密的多学科、多技能的大循环,绝不是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简单复制拷贝(可以想象,局内中人如果从事正当生意,恐怕也能开创一番事业来)。话说回来,单就收益水平这一个指标来考量,不过是打上几通电话,就可以坐收数万、数十万的银子,诱惑力已经足以让那些大胆的“聪明人”铤而走险了。这和其他形式的犯罪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
  第一次接到这种电话时,正在开会,专门跑出来接了,然后开完会后顺口跟同事说顺丰给我打电话说有什么东西被海关查扣……还没等我说完,同事就高呼“恭喜你,中奖了!”,然后和我分享了近期的“城中骗事”,让我连连惊呼世风日下、香港沦陷。接下来的几天,再接到类似电话时,我的第一句回应已经变成了“听不懂广东话”了,不知道诈骗集团会不会因此对旗下员工加强普通话的培训工作。不过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接到冒充“中联办”工作人员的电话,心中隐隐有些失落:看来混成我这样的,根本没有资格接到那么高大上的电话,充其量也就是跟快递公司打交道的料了。
欢迎各位关注天涯观察微信号:tianyaguancha,这里聚集了中国最有见识的人;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加入:
楼主发言:33次 发图:0张 | 更多
  金融帝国的电商洼地  香港是数得着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在这个充满财富气息的东方小城,几乎所有国际著名金融机构都设立了分支,把只有几十个足球场大小的中环地区升华为这个中心的核心区域,一如美国的华尔街。走在这一区域的街上,触目所及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金融界精英,帅哥美女,装备精良,志得意满,气度不凡,透出的都是“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让多少非业内人士自惭形秽,恨不能重新投胎一次。就所能控制的金融资产量而言,区区几个平方公里的中环所具备的实力,恐怕要远远超过世界上很多国家。  但如果说,在这个现代城市,电商发展却乏善可陈,相信大多数人会心生疑窦。按照大家的一般常识,发达的地方应该一切都发达,不应有什么例外。何况互联网本就生于发达国家,在中国内地都如此炙手可热,甚至被赋予“转方式、调结构”重要载体的重任(弄不好还可能被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像香港这种潮流之都,更没有任何理由落后于互联网大潮。但现实情况是,电商在香港远远没有在内地那样红火,那样风光,那样高大上,那样疯狂。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香港人要买些书来读,他们更可能的选择是去一家书店而不是到网上去搜购。且不说在内地我们有“当当”这种专业图书销售的网站可以选择,就算互联网商业理念的先驱亚马逊,当年也是靠着卖书生意起家的。再者,我们还有淘宝、京东等众多网购平台都可以买到图书,货比三家,易如反掌。据业内专业人士介绍,作为一种储存多长时间都不会变质、没有尺寸号码大小区分的标准化商品,纸质图书几乎是电子商务领域的天然宠儿,所以不但在电子商务发轫前期就备受诸豪欢迎,而且现在仍让每一个电商业者乐此不疲——即使电子阅读已经悄然兴起,都未能改变其江湖地位。  除了图书,就连时下最受网购达人们欢迎的服装、食品,在香港的网购表现也一样不温不火,至于家居用品、家用电器、运动用品等,和内地热火朝天、“无网不购”的格局相比,香港可谓远远落后。大家还是一如既往地跑到购物中心、家居卖场或者品牌专卖店,观察、摩挲、计算、比较后,把自己“心水”(中意)的东西买回家。这和我们内地“全民皆网”的壮观比起来,简直可以算得上是迂腐守旧,可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如果把电商在内地的发展阶段看作已经“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那香港差不多还处在“封建社会”。我们内地的帅哥靓女们,现在去实体店的目的无非是现场看一眼实物,确定好尺寸、货号后转身就用手机在网上下了单,微信支付、余额宝等电商新势力正大行其道。君不见,一众线下服装店已经悄然变成了试衣室,食品店被当作了试吃处,书店则沦落为阅读室,一个个都为他人做了嫁衣裳。也许不久的将来,遍布各地的汽车4S店也会无可奈何地成为试驾场。政府不顾实体店商家的悲苦哀嚎,不但振臂高呼“互联网+”的口号,而且出台实质性的推动政策,无疑于火上浇油,仿佛一切只要和神奇的互联网概念搭上关系,就能实现华丽变身。  和我们熟悉的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投身网购的火爆场面不同,香港同胞面对如火如荼的网购浪潮,无论是商人还是百姓,似乎有一份不可理喻的淡定和超然,好像香港已经变成一个被电商遗忘的世外桃源。虽然这足以让内地的“剁手族”隐隐获得一些心理优势,但也应该看到,之所以香港网购未能取代传统购物模式,是有其独特原因的。  香港地方小,居民稠密,商业配套成熟。也就是说,无论你住在港岛的中环、铜锣湾等传统商业区,还是在元朗、沙田等相对偏远的居民区,一般以地铁站为中心,购物中心、专卖店等星罗棋布,在家门口购物非常方便,甚至可说几乎触手可及。因此从购物的便利性上,传统方式并不比网购差多少。更重要的是,到实体店里买东西,你可以调动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各种侦测手段对商品进行全方位评估,购物体验比网购更有优势,何乐而不为?此外,到实体店面对的是活生生的销售人员,而不是藏在电脑屏幕后面一口一个“亲”的隐形卖家,似乎也可以提供更多购物的安全感。  其次,香港发展电商购物,很难取得价格优势。香港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商品社会,这决定了其商品的获利空间有限。也就是说,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是经过多轮竞争之后的相对稳定的,任何一个商家都无法通过大幅度降低价格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加上市场容量相对有限,自然不太容易像内地电商一样动辄大搞价格战。另外,虽然电商可以节省不菲的店铺租金,但仓储、库管、物流等各环节的费用也不低。特别是香港的人工成本极高,也是很多有意投身电商的有志人士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举例来说,内地经常被用作促销利器的“包邮”,在香港就很难行得通,这里普普通通一个同城快递,起步价就要超过20港币,有时候足以顶的上一单生意的利润。  再次,香港相对传统的消费习惯,对电商形成一定限制。如上所述,香港同胞更喜欢体验式消费,到购物中心血拼不仅是为满足生活所需,也是一种休闲方式,有时候买东西的过程比买到什么东西的结果更重要,所以在内地商业地产业者已经明显感受到网购威胁日益加大的同时,香港的商场里仍然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另外,和内地人比起来,香港人对商品的品质要求相对更高,对着电脑上的图片掏钱会让他们觉得很不靠谱。  此外,虽然香港人一直给我们“敢为天下先”的印象,但在对待互联网这个已经不再“新奇特”的事物上,和内地相比,其实还是非常谨慎的,甚至可以说有些顽固。比如在内地领风气之先并深刻影响了大部分人的QQ、微信、微博,在香港人看来几乎不值一哂,他们更喜欢用的是“非死不可”(FACEBOOK)、whatsapp和Twitter,虽然后者在商业上的功能表现远不能与前者相比。可以想象,虽然内地电商已然风生水起,“余额宝”、“支付宝”等“宝宝们”正在搅动商界江湖、重建商业秩序,但香港人似乎对互联网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商业,还持有充分的戒心和怀疑。也许在他们看来,宁可做小心翼翼的观察者失去一些商业机会,也比贸然下场搏杀以致赔上身家性命好得多。  香港电商不发达不代表所有香港人都排斥网购。很多香港人,特别是年轻人,都认识到电商光明的发展前景,不过他们选择切入这个市场的方式不是成为一个本地电商,而是从技术开发、商业模式设计等角度,利用其人才、经验的优势厕身其中,争取分一杯羹。另外,其实很多香港人还是很愿意到淘宝网等网站上扫货的,原因是那里品种齐全(卖家超乎想象的多)、价格低廉(内地无论货物价格还是物流费用都低于香港),加上两地收入差距大,通过内地网站购物“溢价”明显。当然也是因为他们在香港本地很难找到符合这种条件的网购平台。  保守也好,激进也好,电商在香港和内地近乎“冰火两重天”的发展历程,反映的是两地商业文化、人文环境的差异和不同的演变阶段,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天下大同虽是美好愿望,承认差异才是务实态度。
  好文章。  文风实在。
  好文,顶
  集团诈骗
  这叫不如人意的地方吗?。。。。。。。。。。。。。。。。。。。。。。。。。
  前排  
  文不对题,快递诈骗咋扯到电商的
  我也在香港,我能說被假中聯辦騙到的人真心傻嗎?中聯辦是個啥單位呀?根本不面對公眾的好不好
  香港人網購的概念就跟國內的海淘差不多,買的都是香港沒有或比較貴的東西,其實淘宝的人也不少,而支付宝餘額宝的在香港發展不起來的,因為不合法
  @irenekok-04 17:35:01  我也在香港,我能說被假中聯辦騙到的人真心傻嗎?中聯辦是個啥單位呀?根本不面對公眾的好不好  -----------------------------  说的对,正是因为不面对公众,才被骗子盯上作为噱头。  谢谢您的关注。
  @imstrongzy
18:23  @负笔书生  @胸有成竹-04 17:35:01  我也在香港,我能說被假中聯辦騙到的人真心傻嗎?中聯辦是個啥單位呀?根本不面對公眾的好不好  -----------------------------  说的对,正是因为不面对公众,才被骗子盯上作为噱头。  谢谢您的关注。  -----------------------------  哈哈!  
  香港本来就是免税港,电商很难发展,毕竟满街都是各种店铺应有尽有,再说香港的地域面积多大楼主自己知晓,不像我们国内地广人多,而实际上淘宝上买苹果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店铺有多大比例是从香港水过来的可以研究。。。。。  
  在家购物是宅,但是香港的居住面积实在是太憋屈,所以更多人愿意出门逛街而不是带在家里收快递。  
  今年接到好几个骗子电话都是港普口音  
  通过电话行骗的技倆在香港已有十年历史,几乎全都是大陸骗徒所为,而被香港警察抓捕的自然也全都是來自大陸广东省的骗徒.  香港受害者多數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但近期大陸骗徒扩阔財路而多了一招.就是向非老人下手,实行老中青通吃,三光政策一个不漏,据香港有关部门统计,香港被骗去的金钱总額高达三四千万港币,可见大陸骗徒的手段高明,香港受害人的愚蠢!
  更正:香港每年被骗的金額高达三四千万
  傻子才会被骗。
  @巾峰人
22:30:23  通过电话行骗的技倆在香港已有十年
,几乎全都是大陸骗徒所为,而被香港警察抓捕的自然也全都是來自大陸广东省的骗徒.  香港受害者多數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但近期大陸骗徒扩阔財路而多了一招.就是向非老人下手,实行老中青通吃,三光政策一个不漏,据香港有关部门统计,香港被骗去的金钱总額高达三四千万港币,可见大陸骗徒的手段高明,香港受害人的愚蠢!  -----------------------------  哦,原来这样啊
  这年头,弯弯骗陆陆,陆陆骗港仔。食物链吗?对了还有澳门,港仔们雄起哈!!!
  工作中的香港老人  在很多人心目中,香港是繁华大都市,遍地黄金,人人风光,个个幸福。事实上,在来香港以前,我也有类似想法,直到我那次打出租车,发现司机是一位比我爸爸年龄还大很多的老者,才恍然醒悟,原来这个看起来纸醉金迷的销金窟里,并不只有夜夜笙歌的富豪大贾,也有辛苦熬生活的底层人。  真正让我动容的是那位出租车司机的年龄。当时夜色阑珊,经过排队,好不容易等到一辆出租车,自然喜出望外。可是,等坐进去后才发现,这位司机师傅竟然听不懂普通话,而我粤语尚不足以说清楚我住处所在的街道,百般烦躁之间,这位师傅从驾驶座上回过头来,让我在手机地图上标注一下住址,一脸歉意之中,我看到他的头发已经几乎完全花白,额头上的皱纹密而且深,脸上透出掩饰不住的劳累。说实话,刹那之间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乘坐他的出租车对他是一种支持还是一种伤害:说是支持,当然是因为我支付车费,帮衬了他的生意;说伤害,则是因为如果我不这么玩了乘坐他的车,也许他就可以回家休息了。当然这都是想当然的“惊鸿一想”,我能做的,只是等他把我载到目的地,婉言谢绝了他的找零而已。  从此以后我对香港的老人工作问题开始了留心关注,结果完全超出我的认知水平。在我遇到的香港出租车司机里面,十个之中有不少于四个是高龄人士——这里所说的高龄人士,不仅仅是那些刚刚退休的,而是明显已经退休很多年的,有些甚至已经到了七老八十的程度。同属驾驶员之列的小巴以及做私家出租生意的“商务车”司机中,“老爷爷”也为数不少。而在一些香港人大爱的茶餐厅里,看上去超过六十岁的“爷爷奶奶级服务员”也不少见。此外,摆水果摊、菜摊、报摊者中,高龄认识比比皆是。还有一个行业看起来似乎已经被老年人完全占领,那就是街头巷尾的捡拾废品者:从垃圾桶里、路边小店门口、建筑工地或者居民楼下,日复一日地收集这废纸板、包装盒、塑料瓶、饮料罐等;或者忍受着鄙夷的目光和言语的奚落,重复排队领取免费派发的报纸。  对此,我们感到诧异,香港人似乎见怪不怪、
。但如果每个香港年轻人都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些老人的当下的境遇,可能就会是自己晚年的状况,不知道会不会有些泄气或者从此发愤图强。从一个内地人角度来看,老人不能颐养天年、含饴弄孙,还要走出来做这些粗粝的工作,简直是无法接受,或者至少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在我们的概念里,养老不但是家庭的重要责任,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任务之一。退休之后还要辛苦工作,不但是儿女们的耻辱,而且简直是政府的失职。再者,香港的年轻人一个个鲜衣怒马,吃喝玩乐时出手大方,为什么不拿出钱来给自己的父母一个体面的晚年呢?如果没有赡养老人的意识,那他们岂不是禽兽不如?  报章上说,经济高度发达的香港,现在已经进入严重的老龄化阶段。香港65岁以上老人人口将由2012年的97.9万升至2041年的255万,2029年每名在职人口需扶养1.25个非劳动人口。劳动人口虽然将由2012年的351万增至2022年的367万,但劳动人口参与率却因人口老化由58.8%降至58%。香港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到二○四一年,差不多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是65岁或以上。由此可见,伴随着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和停滞不前的低生育率,老年人的数量会相对增加,给社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我们判断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总是看在职人员的收入高低、工商各行业的增长速度等硬指标,很少把老龄化等潜伏在水面之下的问题纳入考虑,所以基本上都是盛世太平、皆大欢喜的结果。而事实上,在香港,老龄化已经不容回避,为数众多的老人必须坚持工作这一点,已经将问题的严重性昭示于众。  那么为什么香港有这么多老人本已到了退休年龄,还要不辞辛劳地坚持工作呢?据了解情况的人说,一是因为香港的养老制度不完善,二是因为香港的物价水平高,三是因为香港地方实在太小。  香港至今没有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障制度,只有公务员退休能领类似于退休金的“长俸金”,绝大多数职业退休时只能拿到一笔一次性的补偿金,养老还要靠自己买保险。和内地“养老保险”对应的是香港的“强基金”,但该政策实施未久,现在的老年人无福消受。除此之外,如果一位老人收入太低,可以申请类似内地“最低生活保障”的“长者综援”,另外加上“长者生活津贴”和“生果金”(“生果金”的俗称就是指长者可以用这笔钱作购买生果之用,粤语地区称水果为生果),累计金额约为1500港元/月。但在物价高昂的香港,这一点收入简直微不足道,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支撑生活开支。就算年富力强、收入不错的儿女有心,每月孝敬一点,但高物价的威胁对儿女而言,也并不轻松。所以说,养老制度不完善和物价水平高,乃是一体两面、互相掣肘的。  另外,香港地方狭窄,宅如牢笼,一大堆退休人士既不能像国内的老头老太太们,早上到社区公园中遛弯练拳,晚上在路灯下大跳广场舞;也无法在家里挥笔泼墨或者抚琴弄箫——不是不愿意,是真的没有条件:香港寸土寸金,不但可供老人消遣解闷的公共场所少之又少,就是必备的养老机构,也一床难求(据说要如养老院,至少要排队5、6年);居家面积更难和内地相比,一家三代住在5、60平米的房子内,并非咄咄怪事。虽然部分香港老人在退休之前已经积攒足够积蓄,可以优哉游哉地周游世界、安享晚年,但能达到这水准的,总归是少数。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老人虽已退休,但本着“自给自足,不给孩子添麻烦”的想法,退而不休,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总体来看,香港的很多老人之所以坚守工作岗位,实属无奈之举,似乎印证了“万恶的资本主义”的残忍、腐朽和必将没落。但只要稍微认真对照一下内地就会发现,我们已经和正在进入一个老龄化的陷阱,香港老人今天所遭遇的一切,正在逐渐变成我们并不遥远的未来。只需足够冷静,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和意识形态无关,与主义无关。
  @巾峰人 16楼
22:30  通过电话行骗的技倆在香港已有十年i历史,几乎全都是大陸骗徒所为,而被香港警i察抓捕的自然也全都是來自大陸广东省的骗徒.  香港受害者多數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但近期大陸骗徒扩阔財路而多了一招.就是向非老人下手,实行老中青通吃,三光政策一个不漏,据香港有关部门统计,香港被骗去的金钱总額高达三四千万港币,可见大陸骗徒的手段高明,香港受害人的愚蠢!  -----------------------------  说明以前港没有多少骗子。大陆骗子多,港人单纯和睦,现在要带坏了。  
  路过支持一下。
  好文章,期待后续精彩  
  @巾峰人
22:30  通过电话行骗的技倆在香港已有十年i
,几乎全都是大陸骗徒所为,而被香港警i察抓捕的自然也全都是來自大陸广东省的骗徒.  香港受害者多數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但近期大陸骗徒扩阔財路而多了一招.就是向非老人下手,实行老中青通吃,三光政策一个不漏,据香港有关部门统计,香港被骗去的金钱总額高达三四千万港币,可见大陸骗徒的手段高明,香港受害人的愚蠢!  -----------------------------  @ycwxdy
09:34:45  说明以前港没有多少骗子。大陆骗子多,港人单纯和睦,现在要带坏了。  -----------------------------  还真搞不清楚哪边是师傅,哪边是徒弟
  看了了解
  @巾峰人
22:30  通过电话行骗的技倆在香港已有十年i
,几乎全都是大陸骗徒所为,而被香港警i察抓捕的自然也全都是來自大陸广东省的骗徒.  香港受害者多數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但近期大陸骗徒扩阔財路而多了一招.就是向非老人下手,实行老中青通吃,三光政策一个不漏,据香港有关部门统计,香港被骗去的金钱总額高达三四千万港币,可见大陸骗徒的手段高明,香港受害人的愚蠢!  -----------------------------  @ycwxdy
09:34:45  说明以前港没有多少骗子。大陆骗子多,港人单纯和睦,现在要带坏了。  -----------------------------  @imstrongzy
10:03:07  还真搞不清楚哪边是师傅,哪边是徒弟  -----------------------------  从发展历程说,大陆这方面应该滞后一些,当是海外学来的,至于青出于蓝没有,就不知道啦~
  没有去过,没有发言权
  @化成大明
15:48:13  u
好文章。  文风实在。  -----------------------------  大部份都有苗头的,比喻在香港找到个领综援的新香港人,电话告诉此人已查出在内地的财产,不付钱的话会爆会举报香港福利处,十个十个都会汇钱的。
  @巾峰人
22:30  通过电话行骗的技倆在香港已有十年i
,几乎全都是大陸骗徒所为,而被香港警i察抓捕的自然也全都是來自大陸广东省的骗徒.  香港受害者多數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但近期大陸骗徒扩阔財路而多了一招.就是向非老人下手,实行老中青通吃,三光政策一个不漏,据香港有关部门统计,香港被骗去的金钱总額高达三四千万港币,可见大陸骗徒的手段高明,香港受害人的愚蠢!  -----------------------------  @ycwxdy
09:34:45  说明以前港没有多少骗子。大陆骗子多,港人单纯和睦,现在要带坏了。  -----------------------------  @imstrongzy
10:03:07  还真搞不清楚哪边是师傅,哪边是徒弟  -----------------------------  香港行骗是刑事罪,港人挺而走险的人少,因命不贱。
  @imstrongzy
09:01:29  工作中的香港老人  在很多人心目中,香港是繁华大都市,遍地黄金,人人风光,个个幸福。事实上,在来香港以前,我也有类似想法,直到我那次打出租车,发现司机是一位比我爸爸年龄还大很多的老者,才恍然醒悟,原来这个看起来纸醉金迷的销金窟里,并不只有夜夜笙歌的富豪大贾,也有辛苦熬生活的底层人。  真正让我动容的是那位出租车司机的年龄。当时夜色阑珊,经过排队,好不容易等到一辆出租车,自然喜出望外。可......  -----------------------------  来迟了,香港繁华盛世你看不到,和现在不一个样那时人口还未到6百万人,现在都七百多万人了。
  水  这里要讲的不是我们泡茶煮饭用的水,而是“水货”、“水客”的“水”。  从深圳罗湖口岸出关进入内地的人,对深圳的“水货客”现象大都有直观印象。一走出关口,无论你是否带着奶粉、苹果手机、药品等热门“水货”,都会有一大群人,像饿虎扑食一样冲过来,问“有没有奶粉要卖?”。不明真相的人,往往会被吓一跳,还以为光天化日之下遇上抢劫犯。出关不用走远,就会发现东边一堆、西边一撮的人,忙忙碌碌地进行这交易,交易的标的,无非是刚刚从香港那边带过来的“港货”。受关税政策、供应关系等因素影响,同一商品在两地之间存在价差,在香港和深圳边境地区,逐渐出现一批专事此业的职业“水货客”,每天通过“人肉带货”,赚取差价,竟慢慢形成一个红红火火的产业。也有的人并非专业“水货客”,只是每天都要往返两地,顺手带两罐奶粉,赚个车票钱,也算意外收获。  日开始,内地大幅降低关税,给内地购物者带来较大实惠之外,香江两岸的“水货客”感受到的则是实实在在的寒意。仅仅在两三个月之前,深圳海关把针对深圳市民的“一签多行”政策调整为“一周一行”,本来一年中不限次数往返港深改成了一周只能一次,已经对大量内地职业“水货客”带来较多不便。现在关税大降,香港商品相对内地的价格优势也随之褪色不少,对“水货客”而言,不亚于雪上加霜。  度娘上对“水货”的解释是:水货指在某国家或地区没有经过原生产厂家所指定的销售代理而进行销售的产品,不是假货。“水货”一词的由来,是因为早期走私者为逃避关税等原因,将国外船运过来的商品用塑料袋等密封好后投入约定的浅海中,再从陆上坐小船到该地点将货物取走。所以一般作为走私物品及非正常渠道销售产品的统称。虽然从遣词造句、语言结构上,该定义并非严谨,但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浅显结论:水货虽然从产生之日起,就和水有不解之缘,但并非家伙。并且更令人心动的是,因为没有通过特殊渠道而来,价格上很可能有不小优势。此外,水货往往能互通有无,把某一地区刚刚发售的新产品,运送到尚未发售的地区,所以通常奇货可居。事实上,这一切,正是水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所在。  香港几年的水货中,最受欢迎者,一是婴儿奶粉,二是电子产品。婴儿奶粉之所以成为水货中的佼佼者,除了内地奶粉安全问题频发、失去消费者信任,以及两地存在价差之外,香港实行限购政策,也是带动供销两旺的重要原因。每人每次只能带最多不超过1800克婴儿奶粉的规定,大大限制了市场供应量,也大大提高了水货客的获利空间,所以成为水货客眼里的宝贝宠儿。而电子产品能深受水货客的热烈欢迎,则是因为香港的产品更新更快、价格更便宜,其中的代表则非大名鼎鼎的“苹果”家族产品莫属了,IPAD、IPHOINE、MAC等等都是抢手货,现在的IWATCH也正当其时。其他如婴孕用品、滋补品、化妆品、药品、食品等,也都是水货客们“蚂蚁搬家”中的常规货品,据说连酱油、益力多(一种酸奶饮品,内地成为“养乐多”)、卫生巾、纸尿裤、洗发水等,都是深受内地热爱的水货品种。总之,只要存在可观的利润空间,在水货客眼里,其实是不用分辨是什么品类的,最重要的是不被海关查扣、过关后有人给钱。  水货横行当然不是社会正常现象。一方面关税受损,海关威严扫地——只要在出港各海关经过如蚁群一般、拉着两轮车明目张胆地过关的水货客的,无不为我们的海关失职而叹息。另一方面,由于内地购买力太过强大而水货客“运水”能力有限,香港方面的供货商们往往坐地起价,给当地消费者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如果仅仅是苹果手机、名牌包包也就罢了,名单如果这种提价对象是奶粉、纸尿裤以及油盐酱醋等日用品时,香港当地的民众就有理由对水货客表示不满,这就是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反水货客运动”的内在逻辑。不幸此事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发展到在街头上攻击携带行李箱的行人,对内地来港游客围攻叫骂,搞得一时乌烟瘴气。  水货客不但带动物价上涨,也确实会发生扰民事件。我曾经专程去水货客集中的上水地区观察,确实被当地的“水客文化”所震撼。熙熙攘攘的水客们,每个人拖着一个拉杆箱或者两轮拖车,一边交流经验,一边疾走扫货。地铁口经常围着一圈水货客,和工作人员理论(2014年10月,香港地铁规定,乘客携带的行李,长、高、宽总和不可超过170厘米,任何一面的长度不可超过130厘米。违例者将被处以最高2000元港币的罚款)。地铁上也横冲直撞,抢座争座毫无愧色。据旁边看起来了解内情的人说,这些不大讲规矩的水货客们,大多是内地人;香港就是做水客,还是会规规矩矩排队。  其实,水货客当中,既有内地人,也有香港人。据媒体报道,香港保安局局长黎栋国就公开表示,在经常往返两地的水客中,香港水客与内地水客的比例为6:4;特别是“奶粉新政”出台后,香港海关拘留的违规携带奶粉出境的旅客,也以香港旅客为主。利益面前人人平等,按一天跑3个来回、赚500港元计算,就算和香港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相比,也已经很可观了,何况勤快点的,一天何止可以跑三个来回?事实上,两岸的水货客大军中,不管是香港的,还是深圳的,主力确实是那些低收入人群。再说,水货客们干的,那是走私的买卖,一旦被抓,是要受到法律惩罚的,不是没有别的出路,谁也不愿意冒这个险。熙来攘往,莫非求利,有时候细想起来,也真没法责怪他们什么。  严格意义上,我们这些经常往返内地和香港的“港漂”们,也是水货客中的一员。试想,有多少人在香港帮朋友代购一个“爱疯”手机,会在海关主动申报缴纳税金的?——问题是,要是需要交关税,朋友们还用言辞恳切地求你帮忙带吗?在做了多次提心吊胆的无奈水客后,真心希望内地关税继续降低,让大家早日摆脱这个尴尬的身份。
  @imstrongzy
09:01:29  工作中的香港老人  在很多人心目中,香港是繁华大都市,遍地黄金,人人风光,个个幸福。事实上,在来香港以前,我也有类似想法,直到我那次打出租车,发现司机是一位比我爸爸年龄还大很多的老者,才恍然醒悟,原来这个看起来纸醉金迷的销金窟里,并不只有夜夜笙歌的富豪大贾,也有辛苦熬生活的底层人。  真正让我动容的是那位出租车司机的年龄。当时夜色阑珊,经过排队,好不容易等到一辆出租车,自然喜出望外。可......  -----------------------------  @Wai5-08-06 03:40:00  来迟了,香港繁华盛世你看不到,和现在不一个样那时人口还未到6百万人,现在都七百多万人了。  -----------------------------  遗憾
  @巾峰人
22:30  通过电话行骗的技倆在香港已有十年i
,几乎全都是大陸骗徒所为,而被香港警i察抓捕的自然也全都是來自大陸广东省的骗徒.  香港受害者多數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但近期大陸骗徒扩阔財路而多了一招.就是向非老人下手,实行老中青通吃,三光政策一个不漏,据香港有关部门统计,香港被骗去的金钱总額高达三四千万港币,可见大陸骗徒的手段高明,香港受害人的愚蠢!  -----------------------------  @ycwxdy
09:34:45  说明以前港没有多少骗子。大陆骗子多,港人单纯和睦,现在要带坏了。  -----------------------------  @imstrongzy
10:03:07  还真搞不清楚哪边是师傅,哪边是徒弟  -----------------------------  @Wai5-08-06 03:29:20  香港行骗是刑事罪,港人挺而走险的人少,因命不贱。  -----------------------------  我书读的少,请问命很贵的法学家,在大陆诈骗罪难道不是刑事犯罪?
  水客问题和陆港矛盾,直接原因是内地的关税过高,外加政府质量监管体系不作为所导致的。大陆老百姓不想被政府盘剥,不想用不安全的东西,又无力改变大陆的现状,这就给了香港乃至日本台湾商家很多机会。这听起来对后者是好事儿,但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都有两面性,就像改革开放拉大了贫富差距(现在谁相信共同富裕,智商不会超过50),这些机会并不是赋予所有当地人的,而仅仅是饱了极少数相关从业者的腰包。换言之,自由行的受惠者其实非常局限,而大多数香港人对两地经济融合带来的利益是没有切身感受的。相反,大陆的资金涌入推高了房价物价,大陆人的素质又普遍与其消费能力不成正比,很多出了国后会相对收敛一点的国人到了香港就是另外一幅模样,潜意识里以强国人的殖民者心态自居,我的地盘我做主,要求当地人迁就自己的习惯。外加上层一些政治上的问题,导致了香港现在反对大陆的人,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左派和穷学生,很多现在的激进分子当年甚至都是反对港英,支持回归;而当年反对回归,和港英穿一条裤子的香港权贵阶层,绝大多数却由于利益而变得爱国了。  说白了,就是两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矛盾。大陆现在原始积累时期的丛林竞争扩张到了香港,而香港有钱有才的一小部分人能够适应这种高强度竞争,而绝大多数后现代社会里成长起来,注重个性与享受的新一代接受不了这种“有本事就人上人,没本事就饿死;拳头大的是爷爷,没实力的是孙子”的状态。事实上,在香港开始经济起飞的70年代,香港人普遍也是大陆现在这个逻辑,所以现在香港50岁左右的人都是“揾食”(找碗饭吃)心态,普遍把自己当作纯经济动物,不去也不会想经济利益以外的东西,价值观和现在的大陆人非常接近。而意识形态层面,可以说当年领导人希望通过一国两制统战影响台湾的构想是过于一厢情愿了。当时台湾还是党禁和戒严时代,政治环境和现在的大陆差不多,领导人想当然地就觉得只要给予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和生活方式不变,他们就不会抵触统一。但时空环境后来变化了,现在的香港对台湾的统战甚至是负面的,而台湾的意识形态反过来在吸引香港人了,而这种吸引力客观上比大陆的那一套要强得多
  看来,P大个香港是个太热闹的地方,有人行骗,有人上当,有人爱国,有人反党,有人游行,有人反游,有人明争,有人暗搞,有人当卫士,有人当婊子,一句话,香港是一个最上流和最下流的人的乐园。而大多数的中间派的人呢?一会儿被忽悠向左,一会儿被忽悠向右,天天在拨河。热闹啊。
  @放下屠刀不成佛1
12:04:11  水客问题和陆港矛盾,直接原因是内地的关税过高,外加政府质量监管体系不作为所导致的。大陆老百姓不想被政府盘剥,不想用不安全的东西,又无力改变大陆的现状,这就给了香港乃至日本台湾商家很多机会。这听起来对后者是好事儿,但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都有两面性,就像改革开放拉大了贫富差距(现在谁相信共同富裕,智商不会超过50),这些机会并不是赋予所有当地人的,而仅仅是饱了极少数相关从业者的腰包。换言之,自由行的......  -----------------------------  受教了。谢谢
  香港人宁愿住着民主的笼屋也不来大陆发展。。。
  写得挺好
  留个记号。
  骗子胆大妄为,应该严惩。
  香港好多老头还在开小巴开的士  大陆六十岁就不准开营运车辆
  @东海岸552 43楼
14:16  香港人宁愿住着民主的笼屋也不来大陆发展。。。  ------------------------------  住籠屋的,絕大部份就是來自中國的。另外,法例早就不許籠屋了,代之是板間屋,租金視大小、地點,約3仟至一萬二仟。
  @放下屠刀不成佛1
12:04:11  相反,大陆的资金涌入推高了房价物价,大陆人的素质又普遍与其消费能力不成正比,很多出了国后会相对收敛一点的国人到了香港就是另外一幅模样,潜意识里以强国人的殖民者心态自居,我的地盘我做主,要求当地人迁就自己的习惯。外加上层一些政治上的问题,导致了香港现在反对大陆的人,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左派和穷学生,很多现在的激进分子当年甚至都是反对港英,支持回归;而当年反对回归,和港英穿一条裤子的香港权贵阶层,绝大多数却由于利益而变得爱国了。  -----------------------------  这一段,我看完了觉得非常搞笑。你是大陆人呢,还是香港人?  1. 那个地方都有高素质的人,也有低素质的人。 但是毫无疑问目前国人的素质还是低的多。 主要是大乡里,见识少。他在家里是这样,出到外面还是这样,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文化,习惯,公共规则。至于你说的什么去到香港有潜意识的强国人殖民者心态,我觉得你有点自虐了。和香港的电视剧一样,现在芒果台照搬香港的导演过来,一样的自虐。这是一种心态。  2. 香港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经济问题。 什么民主都是假的。 回归前回归后,最大的区别就是以前是港督,现在是特首。 无论我怎么看,以前历任的港督在能力,魄力,特别是在远见和视野上,都远远超越董,曾和梁。 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不客气的说,包括唐英年,梁俊仁,陈方安生这些人,假设他们上台,你觉得他们又能改变些什么?什么时候这个能够力挽狂澜的特首出现,那就是香港翻身之日。
  @守望麦田-04 19:37:58  香港本来就是免税港,电商很难发展,毕竟满街都是各种店铺应有尽有,再说香港的地域面积多大楼主自己知晓,不像我们国内地广人多,而实际上淘宝上买苹果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店铺有多大比例是从香港水过来的可以研究。。。。。  -----------------------------  是内地的重税将电商烘托起来的。
  你以为大陆人喜欢网购啊,不就是因为东西太贵,没办法嘛
  @imstrongzy   为什么香港不发展电商?  根本原因就是:香港是李家的城!这些垄断者怎么可能自挖坟墓呢?
  ●v●
  @巾峰人
22:30  通过电话行骗的技倆在香港已有十年i
,几乎全都是大陸骗徒所为,而被香港警i察抓捕的自然也全都是來自大陸广东省的骗徒.  香港受害者多數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但近期大陸骗徒扩阔財路而多了一招.就是向非老人下手,实行老中青通吃,三光政策一个不漏,据香港有关部门统计,香港被骗去的金钱总額高达三四千万港币,可见大陸骗徒的手段高明,香港受害人的愚蠢!  -----------------------------  @ycwxdy
09:34:45  说明以前港没有多少骗子。大陆骗子多,港人单纯和睦,现在要带坏了。  -----------------------------  都台湾人装的,你好好查查你看看总部是不是设在台湾
  @巾峰人
22:30  通过电话行骗的技倆在香港已有十年i
,几乎全都是大陸骗徒所为,而被香港警i察抓捕的自然也全都是來自大陸广东省的骗徒.  香港受害者多數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但近期大陸骗徒扩阔財路而多了一招.就是向非老人下手,实行老中青通吃,三光政策一个不漏,据香港有关部门统计,香港被骗去的金钱总額高达三四千万港币,可见大陸骗徒的手段高明,香港受害人的愚蠢!  -----------------------------  @ycwxdy
09:34:45  说明以前港没有多少骗子。大陆骗子多,港人单纯和睦,现在要带坏了。  -----------------------------  @imstrongzy
10:03:07  还真搞不清楚哪边是师傅,哪边是徒弟  -----------------------------  @Wai123123
03:29:20  香港行骗是刑事罪,港人挺而走险的人少,因命不贱。  -----------------------------  @深田十三
10:35:49  我书读的少,请问命很贵的法学家,在大陆诈骗罪难道不是刑事犯罪?  -----------------------------  我也是书读得少,不知国内这种被骗的到派出所立案容易不?破案率高不高呢?
  很讨厌装逼的香港佬
  香港最大的特点是一人做爱全家高潮,房屋小,没有办法,所以香港人比日本人都早熟。
  香港人到深圳都很自卑,因为深圳人无论吃住还是收入都比香港人强,有钱谁去在乎那点鸟制度上的福利?喝一瓶酒都比你香港人10年的福利了。
  我从不认为香港人就比大陆人文明,叫香港人到深圳看谁文明?香港人最好还是收起骨子里那奴性,堂堂正正地做个中国人!
  上车  香港人喜欢把首次买房子叫做“上车”,一开始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还以为粤语中“上车”和“买房”发音接近。后来请教讲粤语的人士才发现,好像这两个词语读音差距颇大,所以应该不是语音相近的原因。也有人解释,这个所谓“上车”的意思就是说,如果租房,交的房租都是给别人的;要是买房,除了首付,供楼的钱就相当于房租,却是交给自己的了;其中的“交付首付”,就是“上车”的意思。道理虽明白,但毕竟和“上车”的字面含义没有什么太多联系,所以略显牵强。直到后来,问到一个刚刚“上车”的本地朋友,才弄明白其真正含义。原来香港购房压力大,租房也不便宜,所以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需要打拼多年后才能凑够首付买第一套小房,然后继续努力,逐步改善住房条件。这个过程就像买了一张车票上车一样:只有上了车,才有到达目的地的可能;如果总是不“上车”,那更美好的住房愿景,例如换大房、购别墅,也是很难实现。说白了,港人嘴里的“上车”,其实强调的更多是一种资格。而在素有“地产霸权”传统的香港,自然会积极响应这种“上车”的需求,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上车”型楼盘来。  香港虽是排名遥遥领先的国际大都市,但港人对买房一事的坚持,和内地人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看来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对“购房置地”的热情,在华人圈中拥趸甚众。在我们眼里,房子才是正经八百的“恒产”,不但自己一代可以享用,还可以传承后代,所以是值得信赖的不动产。特别是国人坚持认为房子贬值概率小,升值潜力大,所以对购房更加乐此不疲。香港的大富豪好多都从房地产起家,看来是有深厚的民族渊源的。  和内地相比,房地产租售市场成熟的香港,租房的费用确实已属很高的水平了。租一套50平米的“小房子”——在内地人的眼里,这么大的房子实在太小;但是在香港人看来,这么大的房子足够两代人居住——如果在港岛地区,月租动辄2万港币以上;在隔海相望的九龙的偏僻地段租住这么大面积,月租也要超过1万港币。相对的,如果你在新界买一套这么大的房子,虽说需要大约300万港元,但如果你咬牙付出一成的首付(香港的首付要求相对内地要低很多),把还款期设置为最长的30年,那每月需要的月供也不过10000港元多一点。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存够首付,那么你月供的钱数和租房的成本基本相当,甚至还要低一些。但因为产权归属本人,买房所能带来的那种成就感、满足感、安定感,绝非租房所能企及。  无论从华人传统的对于“购房置地”的痴迷来看,还是从现实的经济账上来算,“上车”都算得上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所以很多香港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埋头苦干的主要动力往往和“上车”有莫大关系。仍以上述300万港元的房子为例,一成的首付加上契税等各项杂费,“上车”的起点费用大概需要40万港元左右。如果每月可以存在5000港币,那么7年左右就可以存够首付。  和内地很多独生子毕业就坐拥爹娘准备好的房子不同,香港的大部分年轻人更愿意靠自己打拼来实现“上车”梦想。据报载,有些刚刚进入社会的“社会新鲜人”起薪较低,但又想早日“上车”,不惜辞去看起来光鲜但收入不高的办公室工作,转入建筑行业“赚快钱”(香港建筑行业的部分工种的收入水平,可达日薪港元,是刚刚入门的“小白领”的数倍)。  不过“上车”的代价就是,一定千方百计不要让自己失业,因为还贷的压力要持续二三十年。也就是说,既然“上了车”,就要做一个兢兢业业的“好乘客”,遵守乘坐规矩,因为车一直在前进,规定的时间内不会给你“下车”的机会。不过这一点,香港也好,内地也罢,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如果有人慨叹“上车容易下车难”,那该人多半已经在车上了。他不愿意提及的现实是,车下还有大量的人在默默积蓄力量,热切地盼望着“上车”的机会来临。  有一次在内地乘坐公共汽车,天热人多,所以挤上车非常不易。等我借助主观努力(使劲挤)和客观便利(被人挤)异常艰难地爬到车上,享受着空调吹出的丝丝凉风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司机快开车吧,不要在让下面的人挤上来了,车里已经这么满,根本没有空地了。再说,没上来的还可以等下一辆嘛”,不但和刚才在车下等车的急切截然不同,而且和挤上来的过程中那种“司机师傅一定等等我啊,我有急事必须挤上这趟车才行啊”的想法也相去甚远。也就在那个时候,脑际仿佛闪过一道亮光:港人把首次买房唤作“上车”,不是和我们挤公共汽车的道理异曲同工吗?“上了车”(买了房)的,希望房价一路上扬,因此自己的爱房可以不停升值; “没能上车”(没买房)的,则盼着哪天房地产商发发慈悲,把房价降低到自己能承受的程度,好搭上一趟“顺风车”。  如此看来,香港同胞选择“上车”这两个字来描述首次购房,并不是一时兴起的贸然之举。屁股决定脑袋,其中果然自有世事练达的道理在。
  50平米两代人居住,不要说叫床,连插入的劈啪声旁边的人都听的很清楚。  香港人其实可怜的卵都跌!
  楼主,说说香港的棺材房吧,打掉香港人所谓的傲慢!
  写得不错!
  支持下
  @生死博弈
09:34:43  50平米两代人居住,不要说叫床,连插入的劈啪声旁边的人都听的很清楚。  香港人其实可怜的卵都跌!  -----------------------------  聽得清不清楚還說建房用料的,豆腐渣房的話不要說五千平米,隔壁那棟都聽得清楚
  楼主脑残。骗子利用中联办,内地品牌快递名头就会使中国内地蒙羞?这到底是什么逻辑。顺丰趟枪!  我真佩服写文章的,尼玛都什么东西都能炒成一盘!咋看还有模有样的!  
  只有在一个潜规则横行的才有,讲法律的国家能有这种事?  
  只有在一个潜规则横行的才有,讲法律的国家能有这种事?  
  @巾峰人
22:30:23  通过电话行骗的技倆在香港已有十年
,几乎全都是大陸骗徒所为,而被香港警察抓捕的自然也全都是來自大陸广东省的骗徒.  香港受害者多數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但近期大陸骗徒扩阔財路而多了一招.就是向非老人下手,实行老中青通吃,三光政策一个不漏,据香港有关部门统计,香港被骗去的金钱总額高达三四千万港币,可见大陸骗徒的手段高明,香港受害人的愚蠢!  -----------------------------  这话说的不然,电话行骗的始祖是台湾人,如果说有十年光景,那一开始靠这伎俩骗钱的最有可能是台湾人,大陆人只是个马仔而已,而且大陆人行骗也就这三五年才高发,主要头目都是台湾那边,别把矛头对着大陆
  @imstrongzy :本土豪赏1个赞(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楼主这么赞,更新这么勤快,打赏一下楼主以示鼓励吧!【】
  对于文中讲的一点我同意,香港人失去旧香港那种敢拼的勇气。香港以草根自豪,以前觉得只要拼就能成功,现在确实有失去这样的豪气。我是从娱乐圈的落寞看出来的。以前港星多风光,现在的港星居然还是只能靠老天王撑名气,年轻一代的就剩个陈亦迅了。在台湾综艺电影明星等在自己地里红红火火,然后努力朝内地发展,现在屏幕上无论电影电视还是综艺节目,台湾明星都能有很多做到一线了。香港呢,感觉与内地的交流,居然比台湾这个意识形态相反的叛逆小孩交流还少。  我觉得认同感上,文化认同感很重要。不妨在这些能够促进大众交流的项目方面多做努力。  内地目前符合我心中想法两个节目,爸爸去哪,风俗教育人情齐全,还有就是舌尖中国。希望他们有档做到香港去。
  马克  
  香港的东西有的这么贵,为何不在网络上买大陆的产品?比如家具等装修产品。  
  电话诈骗,为什么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某自愿慰安地区?  
  @生死博弈
09:34:43  50平米两代人居住,不要说叫床,连插入的劈啪声旁边的人都听的很清楚。  香港人其实可怜的卵都跌!  -----------------------------  @irenekok0423
10:30:22  聽得清不清楚還說建房用料的,豆腐渣房的話不要說五千平米,隔壁那棟都聽得清楚  -----------------------------  @生死博弈
11:38:18  深圳基本是12层以上的小高层或者20多层以上的高层,建筑质量可以抗7级DZ。  当初听到朋友说香港人“一人做爱全家高潮”的时候笑死我,哈哈!  -----------------------------  你朋友說的是二千港幣一個月租金的公屋吧,隨便五百萬以上的即使三十平米會嗎?你問問你朋友
  @巾峰人
22:30  通过电话行骗的技倆在香港已有十年i
,几乎全都是大陸骗徒所为,而被香港警i察抓捕的自然也全都是來自大陸广东省的骗徒.  香港受害者多數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但近期大陸骗徒扩阔財路而多了一招.就是向非老人下手,实行老中青通吃,三光政策一个不漏,据香港有关部门统计,香港被骗去的金钱总額高达三四千万港币,可见大陸骗徒的手段高明,香港受害人的愚蠢!  -----------------------------  @ycwxdy
09:34:45  说明以前港没有多少骗子。大陆骗子多,港人单纯和睦,现在要带坏了。  -----------------------------  @imstrongzy
10:03:07  还真搞不清楚哪边是师傅,哪边是徒弟  -----------------------------  @Wai5-08-06 03:29:20  香港行骗是刑事罪,港人挺而走险的人少,因命不贱。  -----------------------------  胡说,你自己觉得自己命贱就算了,还要扯上别人。  说实话电话诈骗之前就是从港台传过来的,现在台湾还有很多针对大陆的隔岸诈骗,你自己可以百度一下。
  @鹏润数码
10:38:15  只有在一个潜规则横行的才有,讲法律的国家能有这种事?  -----------------------------  不知所云。  凡事在你们这种人眼里都可以扯上体制、意识形态之类的,有病吧。
  @巾峰人
22:30  通过电话行骗的技倆在香港已有十年i
,几乎全都是大陸骗徒所为,而被香港警i察抓捕的自然也全都是來自大陸广东省的骗徒.  香港受害者多數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但近期大陸骗徒扩阔財路而多了一招.就是向非老人下手,实行老中青通吃,三光政策一个不漏,据香港有关部门统计,香港被骗去的金钱总額高达三四千万港币,可见大陸骗徒的手段高明,香港受害人的愚蠢!  -----------------------------  @ycwxdy
09:34:45  说明以前港没有多少骗子。大陆骗子多,港人单纯和睦,现在要带坏了。  -----------------------------  只能说你幼稚吧。
  @Wai楼
03:29   @巾峰人 16楼
22:30   通过电话行骗的技倆在香港已有十年i 历史 ,几乎全都是大陸骗徒所为,而被香港警i察抓捕的自然也全都是來自大陸广东省的骗徒.   香港受害者多數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但近期大陸骗徒扩阔財路而多了一招.就是向非老人下手,实行老中青通吃,三光政策一个不漏,据香港有关部门统计,香港被骗去的金钱总額高达三四千万港币,可见大陸骗徒的手段高明,香港受害人的愚蠢!   -----------------------------   @y…… -----------------------------楼上几位不要意淫了,这些高科技玩意全部都是不发之徒和港台人学的,改革开放后,黄赌毒骗都是港台是师傅啊。盗版,桑拿,网上赌场,电话诈骗,黑金,洗钱加上帮派哪个当初不是港台是师傅?好意思说啊?大陆公安查到的电话诈骗90%都是港台开户取钱的,要不要逼脸?  
  @间歇失调
20:33:00  @巾峰人 16楼
22:30   通过电话行骗的技倆在香港已有十年i 历史 ,几乎全都是大陸骗徒所为,而被香港警i察抓捕的自然也全都是來自大陸广东省的骗徒.   香港受害者多數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但近期大陸骗徒扩阔財路而多了一招.就是向非老人下手,实行老中青通吃,三光政策一个不漏,据香港有关部门统计,香港被骗去的金钱总額高达三四千万港币,可见大陸骗徒的手段高明,香港受害人的愚  —————————————————  给张报案回执给你。然后没下文  
  @守望麦田0209 13楼
19:37  香港本来就是免税港,电商很难发展,毕竟满街都是各种店铺应有尽有,再说香港的地域面积多大楼主自己知晓,不像我们国内地广人多,而实际上淘宝上买苹果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店铺有多大比例是从香港水过来的可以研究。。。。。  [来自QQ浏览器]  -----------------------------  除了你說的這些,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工,我一同事的女兒在澳洲讀書,在香港寄包裹需要小孩轉兩趟車自己去拿,否則的話送包裹的速遞比香港寄去墨爾本還貴。  反之我在廣州的女同事,明明轉街口就是百貨商場,還是在網上買東西,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的速遞費低廉,這建立在員工低薪上面,隨著大陸的收入提升,像現在這種全民網淘的現象肯定會趨少。  撇開隔山買牛,假貨次貨騙人不談。一旦像香港速遞一封信去澳門都要一百一港幣,再沉迷的也不會買隻牙刷都要在網上定了,畢竟這樣的小批量產品成本和商場大量訂貨的成本不成比例。  
  @生死博弈 59楼
03:59  有时候老夫妻(父母)跟小夫妻(儿,媳)同时做爱,那一老一少的呻吟声比A片都还刺激!说实在的,在深圳生活比香港强万倍,真搞不懂香港人有什么屌值得自大的?  -----------------------------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你发的东西很下流,我已举报  
  @放下屠刀不成佛1
12:04:11  相反,大陆的资金涌入推高了房价物价,大陆人的素质又普遍与其消费能力不成正比,很多出了国后会相对收敛一点的国人到了香港就是另外一幅模样,潜意识里以强国人的殖民者心态自居,我的地盘我做主,要求当地人迁就自己的习惯。外加上层一些政治上的问题,导致了香港现在反对大陆的人,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左派和穷学生,很多现在的激进分子当年甚至都是反对港英,支持回归;而当年反对回归,和港英穿一条裤子的香港权贵阶层,绝大多数却由于利益而变得爱国了。  -----------------------------  @lilive
16:08:58  这一段,我看完了觉得非常搞笑。你是大陆人呢,还是香港人?  1. 那个地方都有高素质的人,也有低素质的人。 但是毫无疑问目前国人的素质还是低的多。 主要是大乡里,见识少。他在家里是这样,出到外面还是这样,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文化,习惯,公共规则。至于你说的什么去到香港有潜意识的强国人殖民者心态,我觉得你有点自虐了。和香港的电视剧一样,现在芒果台照搬香港的导演过来,一样的自虐。这是一种心态。  2.......  -----------------------------  老毛能力不强?小邓能力不强?制度才是决定未来的方向。
  @皿煮冷暴力
12:32:55  电话诈骗,为什么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某自愿慰安地区?  -----------------------------
  @irenekok-04 17:35:01  我也在香港,我能說被假中聯辦騙到的人真心傻嗎?中聯辦是個啥單位呀?根本不面對公眾的好不好  -----------------------------  @imstrongzy 11楼
18:23  说的对,正是因为不面对公众,才被骗子盯上作为噱头。  谢谢您的关注。  ------------------------------楼主可接到过台湾电话?说实主要两大诈骗犯1/安利,以及以安利为范本的传销团伙!2/台湾,以及以台湾为范本的电信诈骗团伙,老公性无能诈骗团伙。其它的都是小毛贼。
  @imstrongzy 23楼
09:01  工作中的香港老人  在很多人心目中,香港是繁华大都市,遍地黄金,人人风光,个个幸福。事实上,在来香港以前,我也有类似想法,直到我那次打出租车,发现司机是一位比我爸爸年龄还大很多的老者,才恍然醒悟,原来这个看起来纸醉金迷的销金窟里,并不只有夜夜笙歌的富豪大贾,也有辛苦熬生活的底层人。  真正让我动容的是那位出租车司机的年龄。当时夜色阑珊,经过排队,好不容易等到一辆出租车,自然喜出望外。可是,........  ------------------------------  楼主这点我给你说说,其实这边的老人还在工作有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子女大多不愿在香港,移民的去大陆创业的很多,他们在家觉得太无聊。这边老年人的活动你也知道,很无聊的,不是去赛马会就是公园里赌桥牌。去工作的算是一些还想做点事情不想让自己觉得自己孤单的老人的做法。楼主你怎么看
  大陆人在香港居然没有被歧视,哈哈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银行工薪贷款10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