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问有《苔》苔这首歌怎么唱的伴奏吗

《经典咏流传》播出《苔》刷爆朋友圈 《明日歌》成2018年神曲-闽南网
《经典咏流传》播出《苔》刷爆朋友圈 《明日歌》成2018年神曲
来源:郑州晚报
  &  最近,一档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演绎经典名篇,广受好评。文以载道,歌以咏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文学名篇在音乐中重获新生。其实,除了《经典咏流传》外,还有不少歌曲的歌词源于古诗词,不少观众认为,在歌唱中学诗词、背诗词,或是经典最合适的传承方式之一。
  &  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 亮点纷呈
  &  记者获悉,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已经录制完成,即将跟观众见面。
  &  去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全国,据统计,首轮播出,央视综合频道、科教频道,两套节目收看人数累计11.63亿人次。收视率方面,《中国诗词大会》最高收视率达到1.95,超过了很多黄金档电视剧的收视。《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导演颜芳透露,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将是一场全新的诗词之旅。
  &  节目嘉宾康震透露,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亮点纷呈,参与的100余位诗词达人,被分成五大阵营,不同年龄段的选手都有充分展示的空间。今年还设立预备团,增加淘汰机制,新增&诗词接龙&和&超级飞花令&,难度升级,让节目的竞赛感增强。
  &  《苔》刷爆朋友圈,《明日歌》成新年&神曲&
  &  在人们的常规印象里,古诗词要搭配古风古韵,但在《经典咏流传》里,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汪明荃、罗家英、王俊凯、谭维维、王力宏、尚雯婕、凤凰传奇等歌手,加上机器人、饶舌、吉他、钢琴等新&搭档&,让观众耳目一新。无论是山区教师演唱的《苔》,还是王俊凯演唱的《明日歌》,将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作家梁晓声评价:&我也想到过古典诗词的现代传唱,不过配乐更多想到的是古筝,曲调依然想到的是古调。用如此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而且演绎得很贴切,是我没有想到的。&
  &  因为《经典咏流传》,本真质朴的歌曲《苔》刷爆了朋友圈&&这段视频全网播放突破4000万,成为春节期间最热门的一首歌曲,可以与王菲、那英在春晚演唱的《岁月》比肩。《苔》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这首&孤独了300年&的诗作,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动情演绎一夜爆红,&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词对生命的礼赞也让网友感动。
  &  观众点赞&有效帮助孩子学诗词背诗词&
  &  《经典咏流传》播出后,在各大音乐平台全线霸榜。
  &  不仅播放数据表现亮眼,《经典咏流传》中的歌曲还唤起网友内心的诗意,感受到百千年前诗人的胸中丘壑。
  &  有观众力挺节目演绎经典的方式很新颖,&看了一小段《苔》,非常感动,下午一连看了两期, 用掉半包纸巾&& 《枉凝眉》的音乐一出来就不自禁地热泪盈眶。用新的、年轻人更易接受的方式去传承经典、传承文化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  还有观众感慨,这个节目帮助了家里的学龄孩子更好地亲近传统文化、学习诗词,甚至更方便地记住诗词,&春节期间一大家子聚在一块儿看央视推出的最新节目《经典咏流传》,传唱者有王俊凯一样的歌星、有老艺术家杨洪基、有谭维维这样的实力唱将、有支教山区的爱心老师梁老师、有来自不同国家的果敢乐队组合&&好听的旋律加上中国风和传统文化知识,特别适合家里有小孩的一起看!&
原标题:央视诗词综艺“霸屏” 诗经楚辞唐诗总有一首温暖你
责任编辑:曹瑞
“夏夜与美食更配”在泉州人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趁着夜里的些许凉意,约上亲朋好友一
48小时点击排行榜经典咏流传《苔》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 经典咏流传
当前位置:&>& > 经典咏流传《苔》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
经典咏流传《苔》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
《经典咏流传》初一首播力压众晚会 孤独300年小诗《苔》打动观众【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走进亿万中国人的心[心]】一位乡村老师梁俊和大山里的孩子们在央视演唱《
《经典咏流传》初一首播力压众晚会 孤独300年小诗《苔》打动观众【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走进亿万中国人的心[心]】一位乡村老师梁俊和大山里的孩子们在央视演唱《苔》,令现场许多观众感动落泪。这首诗词由清代袁枚所作,没想到经过现代音乐的演绎之后能够如此动人心弦。【分享一首歌,听着听着,竟热泪盈眶…[泪]】“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20字小诗《苔》,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唱给你听,宛如天籁。梁老师想告诉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一样绽放。”这些话,何似不是对你我说的呢。《苔》 年代:清 作者: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2月16日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首播,节目以“和诗以歌”的艺术感召力力压同天播出的各大一线卫视春晚,占据当晚同时段酷云实时收视第一位置,成为叫好又叫座的文化节目。央视在大年初一打的文化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引领了文化过年的“新年俗”。节目中,88岁钢琴家巫漪丽深情演奏《梁祝》、贵州山区孩子天籁之声演唱《苔》、谭维维演唱的《墨梅》都因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刷爆了朋友圈。据节目组透露,某极具影响力的歌手被《苔》感动落泪,主动要求翻唱歌曲为孩子发声、接力经典。王俊凯《明日歌》更是火爆网络,成为狗年开年第一个“神曲”。著名作家梁晓声看过节目后称,节目好的超过他的想象。叫好又叫座,收视成绩力压一线卫视春晚《经典咏流传》是央视2018年推出的重点创新节目,节目以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宗旨,邀请经典传唱人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在自然热度带动下,#经典咏流传#话题排行至微博综艺榜第四位,获得了各方的赞誉。大年初一,历来是各大卫视春晚竞争最激励的时段。在同一天,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首播,实时收视数据酷云显示,节目以“文化+音乐”节目的独有安静气质,在精彩纷呈的一线卫视春晚节目中脱颖而出,收视长时间排名第一,成为叫好又叫座的经典之作。四国顶尖艺术家演绎的中英文版《登鹳雀楼》震撼网友,97岁大翻译家许渊冲作为英文版《登鹳雀楼》的翻译者也被歌声感动,他说中华文化走出去才能让世界文化更灿烂。歌曲《墨梅》也让人一见钟情,一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既是节目独特气质注脚,也是用中国腔调来唱出中国风骨,唱出了新时代正气满乾坤的特色风貌。孤独300年小诗《苔》一夜打动亿万观众孤独了300年的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苔》,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动情演绎一夜爆红,“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词对生命的礼赞也让网友感动。网友评论称“平凡而卓越才是生活的根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凡人,就和潮湿角落的青苔一样,那么不起眼,但是被显微镜放大以后,你会发现苔也会和一朵花一样,很美,也会如牡丹一样开放,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散发着自己的光芒。非凡的牡丹毕竟只是少数,它们在变成牡丹之前,也一样追求着平凡与卓越,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本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在看完节目后在朋友圈分享感受,称“一首诗何以唱哭人?因为它依然有着强大的现实意义:普通人可以最伟大。”88岁钢琴艺术家登热搜&王俊凯演绎2018第一洗脑神曲88岁巫漪丽是《梁祝》首位钢琴伴奏谱缩写者与首演者,远在新加坡的她通过互联网技术与节目现场实时连线,联合演绎了“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的爱情经典诗篇。一双刻满岁月沧桑的手缓缓地抚上琴键,当音符倾泻而出时,强大的生命力喷薄而出冲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巫漪丽”、“巫漪丽:青春不老 一代芳华”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王俊凯演唱的《明日歌》也被网友广泛传播,“听一遍就能记住,真是2018年第一洗脑神曲。”网友称旋律一听就印在脑海,听得根本停不下来。这首明朝大才子钱福创作的励志经典,穿越历史时空到当下,经过充满时尚感与时代感的演绎,成为了今年春节期间网络传播最热的单首歌曲。著名作家梁晓声:这样的节目才适合走出去《经典咏流传》在新媒体中引发了强烈反响,著名作家梁晓声在看完节目后说,《经典咏流传》好得超过他的想象,节目会使古典诗词激活起来,“用如此现代的这种唱法和曲调来演绎,而且演绎得更贴切,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这对全国的电视台文化节目都是一个示范。让我们的孩子们既唱了歌,同时又熟悉了古典诗词,这个意义非常之大,这样的节目才是适合走出去的节目。”共青团中央、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等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大号也纷纷转发节目信息。新媒体评价称节目在创意、文化、传播和制作四个方面达到了文化节目的新高度,“《经典咏流传》不但具有了文化价值,也同时具有了审美价值,观众能够从诗词和音乐中感受美好、感悟哲理、传承精神,为文化追本溯源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期待创新诞生新经典。”网友评论称《经典咏流传》首首都可以打动人心,“每一首歌都有故事。教师、外国乐队、老艺术家还有新青年力量…每个人用不同的方式都在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热爱,对诗词的见解与看法。传承,真好。”同时,网友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节目满满的都是情怀和用心,为我大中华丰厚的文化底蕴感到自豪,感恩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神食粮,敬仰前人的风骨。”
分享本文:《苔》刷爆朋友圈,《明日歌》成新年“神曲”,诗经楚辞唐诗总有一首温暖你
《苔》刷爆朋友圈,《明日歌》成新年“神曲”,诗经楚辞唐诗总有一首温暖你
蓝海创意云
最近,一档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演绎经典名篇,广受好评。文以载道,歌以咏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文学名篇在音乐中重获新生。其实,除了《经典咏流传》外,还有不少歌曲的歌词源于古诗词,不少观众认为,在歌唱中学诗词、背诗词,或是经典最合适的传承方式之一。
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 亮点纷呈
记者获悉,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已经录制完成,即将跟观众见面。
去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全国,据统计,首轮播出,央视综合频道、科教频道,两套节目收看人数累计11.63亿人次。收视率方面,《中国诗词大会》最高收视率达到1.95,超过了很多黄金档电视剧的收视。《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导演颜芳透露,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将是一场全新的诗词之旅。
节目嘉宾康震透露,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亮点纷呈,参与的100余位诗词达人,被分成五大阵营,不同年龄段的选手都有充分展示的空间。今年还设立预备团,增加淘汰机制,新增&诗词接龙&和&超级飞花令&,难度升级,让节目的竞赛感增强。
《苔》刷爆朋友圈,《明日歌》成新年&神曲&
在人们的常规印象里,古诗词要搭配古风古韵,但在《经典咏流传》里,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汪明荃、罗家英、王俊凯、谭维维、王力宏、尚雯婕、凤凰传奇等歌手,加上机器人、饶舌、吉他、钢琴等新&搭档&,让观众耳目一新。无论是山区教师演唱的《苔》,还是王俊凯演唱的《明日歌》,将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作家梁晓声评价:&我也想到过古典诗词的现代传唱,不过配乐更多想到的是古筝,曲调依然想到的是古调。用如此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而且演绎得很贴切,是我没有想到的。&
因为《经典咏流传》,本真质朴的歌曲《苔》刷爆了朋友圈&&这段视频全网播放突破4000万,成为春节期间最热门的一首歌曲,可以与王菲、那英在春晚演唱的《岁月》比肩。《苔》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这首&孤独了300年&的诗作,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动情演绎一夜爆红,&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词对生命的礼赞也让网友感动。
观众点赞&有效帮助孩子学诗词背诗词&
《经典咏流传》播出后,在各大音乐平台全线霸榜。
不仅播放数据表现亮眼,《经典咏流传》中的歌曲还唤起网友内心的诗意,感受到百千年前诗人的胸中丘壑。
有观众力挺节目演绎经典的方式很新颖,&看了一小段《苔》,非常感动,下午一连看了两期, 用掉半包纸巾&& 《枉凝眉》的音乐一出来就不自禁地热泪盈眶。用新的、年轻人更易接受的方式去传承经典、传承文化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还有观众感慨,这个节目帮助了家里的学龄孩子更好地亲近传统文化、学习诗词,甚至更方便地记住诗词,&春节期间一大家子聚在一块儿看央视推出的最新节目《经典咏流传》,传唱者有王俊凯一样的歌星、有老艺术家杨洪基、有谭维维这样的实力唱将、有支教山区的爱心老师梁老师、有来自不同国家的果敢乐队组合&&好听的旋律加上中国风和传统文化知识,特别适合家里有小孩的一起看!&
文创资讯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文创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文创资讯,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文创资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文创资讯)”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400-928-7979,邮箱: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苏网文(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1.B2-
last update: 14:39还没人喜欢这篇日记
(安徽池州)
把我编进故事里下酒。
虎嗅一朵蔷薇的最新日记
&&&&&&&&&&&&
&&&&&&&&&&&&
99857人浏览
74253人浏览
284694人浏览
19202人浏览
101173人浏览春节有被这首歌曲刷屏吗?《苔》是个教育故事,背后的这些你知道吗? |
文章图片、信息来源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信不少人的朋友圈
被《苔》这首小诗这首歌刷屏。
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
是由清代袁枚所作的咏物诗,
在灿如星海的诗词中或许并不惹眼,
更不为人所熟知。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
当乡村老师梁俊和大山里的孩子
把它唱出来时,
却猝不及防走进亿万中国人的心里。
说是乡村教师梁俊选择了《苔》,
不如说是袁枚的《苔》选择了梁俊。
我们一起来听听《苔》背后的故事。
“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
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20字小诗《苔》,
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
在舞台重新唤醒。
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
唱哭了评委,
也让亿万中国人
都在这一刻被感动。
梁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首诗
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
“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
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
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
于是,种子种在每一个孩子心里,
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
“在我心中,
大山的孩子们也一样,
找到生命的价值,
等待绽放出来的时刻,
我觉得这个比我们的外表重要。”
“我可以教给这里的孩子什么,
才能让他们与贫穷对抗”
你听说过乌蒙山吗?
没有的话,
我们换个方式提问:
还记得毛主席《长征》里的这句诗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贺龙带领一支红军,
在这里打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回旋战。
而除了这些,
此前和此后,
少有人关注这片僻静苦寒的深山。
一直到前年,
一群十来岁孩童的歌声
从深山苗寨里传出,
一个明媚如桃花源的故事就此展开。
梁俊和周晓丹
是一对因为做儿童公益结识的恋人,
2013年,新婚一周后,
他们决定来一场特别的蜜月之旅,
到贵州乌蒙山区支教。
梁俊 (后排中间)
同时来这里支教的
还有一位刚毕业的华东政法大学学生
22岁的上海小伙子岑桢
他们支教的地方在
石门坎新中小学
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的西北角
百度百科对这里的解释有一句话——
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
穷到什么地步?
讲一件小事~
这里天气冷,卫生条件差
天冷可以烧柴烤火,
但是跳蚤就受不了了,
这东西药不死,
一年起码4个月必须忍受跳蚤的叮咬,
一挠破就满身的包。
有一个学生叫朱银泽,
鼻子总是吊着两串长长的鼻涕,
即使北风刮得最厉害的时候
也只穿一件单衣,
衣袖总是鼻涕和泥土混在一起黑黢黢的。
有一次,梁俊老师忍不住问他:
“朱银泽,你上一次洗澡是什么时候?”
朱银泽想了想,答道“小的时候。”
简直让梁俊哭笑不得。
类似的一件件小事
都在撞击着梁俊的心,
他思索着,
我可以教给这里的孩子什么,
才能让他们与贫穷对抗。
“无论现在身在何地,将来身在何处,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
他想到了诗歌,
中国从古至今都有“诗教”的传统,
石门坎的孩子80%以上都是苗族,
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不怎么会说汉语,
但这个生活在大山的民族
天生都热爱唱歌。
梁俊本就是一枚超级厉害的吉他老师,
自然走到哪里都吉他不离身,
何不把诗歌唱出来?
梁俊先上网搜索古诗谱曲的作品,
却没能找到那种旋律琅琅上口的曲谱,
他干脆自己谱曲。
他还写下一段话:
上课时唱,下课时也唱
清晨唱,日落唱
悲伤时唱,欢乐时也唱
一群人唱,一个人也唱
唱到孩子们长大,唱到他们被爱着。
唱歌,是梁俊和孩子们亲近的方法。
因为孩子们也爱唱,
他们在歌唱中可以放下紧张的情绪。
有时候唱得高兴,忘乎了所以,
彼此也就能相视一笑了。
梁俊背着他的小吉他,
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唱,
课堂上唱,厨房门口唱
一个学期以后,
孩子们的唱诗声响彻了整个山谷,
在教室,在操场,在后山
这些歌声,
让乌蒙蒙的乌蒙山也明亮了起来。
大山里的孩子和城市里的孩子相比,
对古诗有更天然的亲近感。
春天山野绿了的时候
大家一起歌颂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布谷声响彻山谷的时候
教孩子们唱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夏日闷热难当
就吟唱清凉的诗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冬天雪花大如席
就一起高歌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都是老师们精挑细选的,
诗歌的类别也有讲究。
比如以品格诗育人
学校每天早晨的必读诗歌
一是《晨诗》
二是以色列国王教导儿子的箴言
《懒惰人啊》
这类诗歌在明显影响着孩子们,
有一个孩子叫张礼国,比较懒惰,
从前考试分数总是个位数,
后来有一次考了60分,
喜滋滋写了一篇作文。
有一次英语考试,试卷发来,我看到了一个6,后面还有一个0,我高兴坏了!可惜当时爸爸妈妈不在家,不能马上告诉他们。
现在我是一个努力的孩子,有一种药可以救我了,就是不要做懒惰人!
梁俊教孩子们吟唱袁枚的《苔》,
他想用这首诗勉励孩子们:
无论现在身在何地,将来身在何处,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
还有一类诗
没有很功利的目的,
只是单纯体会古诗的趣味、意境。
苗寨里家家户户养鸡,
梁俊就教了学前班的孩子袁枚的《鸡》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
孩子们乐呵呵地彼此调侃,
和鸡相处要小心哦,
千万别让它看到你
流着口水吃鸡的样子。
岑桢老师和孩子们在山上烤东西吃
三四年级的孩子
就带他们感受边塞诗的凄凉悲壮
到了五六年级情窦初开
就教他们唱宋词
孩子们最喜爱的是
辛弃疾的《青玉案》和苏轼的《江城子》
梁俊老师带着苗族孩子们
弹唱《江城子》的小视频
曾在诗歌圈引起不小的轰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山里孩子的声音,宛如天籁
一个学期下来,
孩子们几乎个个能“出口成诗”了。
放学后值日的孩子
会一边扫地一边高唱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中午排队打饭的时候
孩子也会突然高歌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扬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一年下来,
梁俊用民谣音乐的方式
为五六十首诗歌谱了曲,
从前不会弹吉他的岑桢老师
也特地学习了小吉他“尤克里里”。
一年下来,
每个孩子都有了100多首诗的储备量。
这就是一个老师
能够给孩子最美好的礼物。
让他们敢于爱,
不惮于表达自己真实的一面,
哪怕会受到伤害,
可是仍然对于生活,满怀深情。
童年时代的记忆和知识
会深深烙刻在每个人的生命中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老师们要求孩子们坚持写日记,
他们对日记的要求只有一个:
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作文诞生了。
有一个叫吴荣平的男孩
因为妈妈识字
是当地少有的家教很严的家庭
小小年纪的吴荣平
还无法理解“自由”的真正涵义
却写了一篇作文
《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孤儿》
《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孤儿》
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孤儿。
如果我是一个孤儿的话,我就可以跑到山上,找一找有没有山洞。如果找到了,我就可以住在山洞里了。我跑去我的好朋友家,借一把锄头来,把洞周围的野草挖掉,再种上土豆和苞谷就完成了。接着我要去山上挖一种草药,因为听说一斤能卖三四百元,我就可以拿这些钱去买很多好吃的了。
有时间我还要去找朱银春他们玩儿,我还可以跟他们一起去绿荫塘钓鱼和游泳。我真想过这种自由自在、没有大人管的生活,多美好啊!
大多数小孩的梦想
都是科学家、宇航员、建筑师
山里的孩子想法有的很怪异
除了当“孤儿”,
还有人会说出放牛娃、乞丐这样的理想。
有一个小女孩说
她的梦想是做男人,还有当兵
还有一个孩子想做司机
因为村子里没有卖东西的小商店
有一次考试,梁老师出作文题
什么东西是看不见却存在着的?
一个叫朱思语的小不点
5分钟交上来一首诗
《爱和风》
爱,当爱之锁开了
就很难关住
那爱就像魔鬼
深深地抓住你的心
让你爱吧,爱吧
风,就像梦一样
你想把她抱住
可她还是去了
你看不见她
她却可以穿过你
朱思语后来告诉梁老师,
“有一天我和朱思英、朱银春去赶场,
在石门那里看到一个女孩,
我就爱上她了。”
这首小诗,写的就是他当时的体会。
孩子们爱写,
梁俊就在考试里加了一个项目
诗歌写作。
一大波小诗人
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
《蒲公英的精灵》
飘落的蒲公英种子
每一颗都会生长
风儿呼唤它的时候
它就随风而去
种子飞散在天空
飞到每一个角落
让孤独的角落长出蒲公英
角落就不孤独了
那金闪闪的蒲公英花
在那角落里
得到了尊严
当孩子们熟睡的时候
夜空正忙着呢
星星把美丽的梦带给孩子们
让孩子们睡得更香
流星把每个孩子许的愿望带给孩子们
萤火虫在每一家的院子里飞来飞去
它的屁股后面好像挂着一盏灯
善良的妈妈赶在鸡叫之前起来煮饭
当孩子们熟睡的时候
夜空正忙着呢
岑桢老师作词,梁俊老师作曲
还特地为孩子们写了一首小诗
《后山书》
后山自立在,小儿相伴来。
冬日暖群青,南风绿松柏。
柴火身前旺,琴声内里满。
欢逐笑颜开,安卧映空白。
他们鼓励孩子们写诗,
并在班上和大家朗读分享,
他们也鼓励孩子们多说苗语,
穿民族服装,
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两年的支教生涯结束后,
梁俊老师将石门坎孩子们的作品整理出版,
书名就叫《乌蒙山里的桃花源》。
后来,他发起众筹,筹得了15万元,
用于支付出版成本,
还要给石门坎的孩子们建一个小小的图书室。
这些孩子还没有长大,
我们也无从得知
这些诗歌,这一段童年经历
会对他们未来的命运
产生什么颠覆性的改变。
但是我们深信,
童年时代的记忆和知识
会深深烙刻在每个人的生命中。
美好,温暖,感动
都将化作前行的力量。
他把“青春恰自来”的坚守
带给了孩子们
“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
梁老师这股春风吹来,
孩子们便富有光彩地绽放在天地间。
当时不会写汉字的孩子
如今能给老师写信,字迹工整;
当初不敢当着众人唱歌的小女孩儿梁越群,
如今在全国观众面前,
放声出无与伦比的美丽。
梁老师把自己当成了角落里的青苔,
毫无音乐基础的他为孩子们创作的歌,
便是他生命中盛开的苔花。
他把“青春恰自来”的坚守,
带给了孩子们,
告诉他们: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两年的时间可以干什么?
两年的时间可以结婚生子
可以跳槽到更好的职位
可以攒钱买房
可以环游世界
可也有人答:
两年的时间
可能将一群孩子的命运拉向光明
可以做一件影响自己一生的事情
它能让我们80岁想起来的时候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苔 伴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