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是夏朝吗建筑是什么样的。?

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建筑是什么样_百度知道
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建筑是什么样
我有更好的答案
  龙山文化分布很广,它的特征是有精美的黑陶。其中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建筑遗存,是沿黄河而上进行分布的。时代相当于4000年前的父系氏族公社。 龙山文化穴居特点:平面圆形,半地下式屋,屋内地面用火烧烤后涂抹一层白灰面。在陕西周原地区发现的半穴居,平面正圆形,直径4.4米,屋内有火灶,向下挖入,上部开口以备上下的出入。屋高1.8米,与仰韶时期比较体量很小,这和小家庭的需要是一致的。
同类型的房屋发现共计十几个,从南到北顺序排列。其中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上部开口处距离地面1米左右。此次发现主要是在龙山文化房子中心区,在修建铁路开辟道槽时露出来的,切开剖面十分整齐清晰。将那些穴居的房屋从中暴露出来成为明显的横剖面,这样,看到的穴居房屋特别清楚。
历史文学爱好者
  龙山文化分布很广,它的特征是有精美的黑陶。其中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建筑遗存,是沿黄河而上进行分布的。时代相当于4000年前的父系氏族公社。
龙山文化穴居特点:平面圆形,半地下式屋,屋内地面用火烧烤后涂抹一层白灰面。在陕西周原地区发现的半穴居,平面正圆形,直径4.4米,屋内有火灶,向下挖入,上部开口以备上下的出入。屋高1.8米,与仰韶时期比较体量很小,这和小家庭的需要是一致的。
同类型的房屋发现共计十几个,从南到北顺序排列。其中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上部开口处距离地面1米左右。此次发现主要是在龙山文化房子中心区,在修建铁路开辟道槽时露出来的,切开剖面十分整齐清晰。将那些穴居的房屋从中暴露出来成为明显的横剖面,这样,看到的穴居房屋特别清楚。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龙山文化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
我的图书馆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基址遗迹,广泛发现于当时的遗址中,尤其在以定居农业为基础的新石器文化中大量地存在,有些并构成为规模较大、布局有序、房屋毗连的聚落。一般包括壕堑、围墙一类的防卫设施,中小型的住房,公共性质的大房子,牲畜栏圈,大量的贮藏窖穴,以及特殊的祭祀性建筑等。其主要建筑类型则是居住使用的房屋。当时的住房除少数仍保留较为原始的横穴和袋形竖穴一类穴居形式外,主要为半地穴居址、地面建筑和架空居住面的干栏式建筑等几种形式。它们的渊源,当分别来自最初两种主要的居住形式──穴居和巢居。& &随着生产的提高和文化的进步,新石器时代的建筑技术也经历了逐步发展的过程,积累了多样的营造经验。例如,空间与体形的处理方面,由单间发展到套间和连间;墙体的构造,由木骨泥墙、乱石墙发展为土坯墙和版筑墙;柱基础由掺杂料姜石、陶片等骨料的夯筑到础石的应用;居住面、墙面由简易的草筋泥到石灰抹面;并在墙上出现绘彩装饰以及整个建筑由地下(穴居)、树上(巢居)转到地面营造甚至夯筑台基等等。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是当时居民劳动创造的一项重要成就,它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基础。聚落选址和布局&& &目前中国普遍发现了公元前6000年到前2000年间的大量的新石器聚落遗址。这些遗址表明,当时的居住地点一般都背坡面水,选择在河谷阶地和沼泽边缘。这主要是为了接近水源,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用水的要求。这样,河谷就成了各聚落之间交往的通道,而更多的聚落则布置在交通便利的河流交汇处。已发现的大量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多数为现代村镇甚至城市所叠压,或在其附近,这说明当时的居民点选址是相当合理的,因此被沿用至今。& &仰韶文化时期,如陕西宝鸡北首岭、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河南洛阳王湾等聚落遗址所表明的,居民点的建设已有明确的区划,一般是分为居住区、陶窑生产区和墓葬区3部分。半坡遗址东西最宽处近200米,南北最长为300余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其中居住区约占3万平方米。北部五分之一的面积已发掘,有较为完整的房屋基址40余座,其中大约27座是同时存在的。这些或圆或方的建筑,根据同时期的墓葬,并结合民族学材料推测,可能是母系氏族成年妇女过对偶生活的住房。住房之间散置许多贮藏窖穴,另有两座牲畜栏圈。住房建筑群环绕广场。中央偏东,面向广场还有一座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领及氏族公社的老幼病残成员的住所兼作氏族成员聚会的场所。姜寨遗址&&的总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居住区近2万平方米,有5组建筑群环绕中心广场,每组都是由若干较小住房环绕一座大房子。北首岭遗址约 6万多平方米,居住区约2万平方米,也设有中心广场,整个聚落发现两座大房子。& &总之,住房围绕中心广场布置,大房子面临广场或在成组小型住房的中央,这几乎成为当时原始公社居住区的一种典型布局。这一时期,如半坡、姜寨所见,在居住区的周围还有壕堑环绕。这种防御性的设施,兼作雨水的排放沟。半坡的壕堑宽、深各5~6米,壕底发现有残存的桩木,推测跨堑可能架有木桥,以便居住区内外的交通。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布局有了明显的变化。从汤阴白营、安阳后冈、石楼岔沟和武功赵家来等遗址来看,此时已没有仰韶文化时期聚落那种居住址与陶窑场的明确分区,陶窑多分布在居住区内,这似乎反映了以父系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同时,常在住房内设窖藏,这或许意味着对家庭私有财产的守护。另外,居住区已不见中心广场的布置,住房多呈圆形,有的两三座在一起,屋门可以相互呼应,其中有的住房开有两门更便于互相联系,这可能同属一个人口较多的家庭居住。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现已发现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穴居、半穴居和地面建筑遗迹,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上游。这一带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主要为马兰黄土,其地质构造为大孔性而呈垂直节理,既易于挖掘又能长期壁立而不塌陷,很适于横穴和竖穴的制作。在母系氏族公社进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活上提出定居要求之后,穴居在黄土地带遂成为主要的居住形式而得以很快发展。& &黄土地带的穴居当始于横穴居址。黄土阶地断崖,提供了制作横穴的理想地段。横穴纯系掏挖出来的空间,不需要较为复杂的增筑技术,容易制作;保持了黄土的自然结构,比较牢固安全;它不但可以满足遮荫蔽雨的要求,而且由于为较厚的土地所覆盖,所以有很好的防寒避署的功能。因此其原型一直被保留下来,不断改进而延续到现代,成为这一地带民间喜闻乐见的居住形式──窑洞。& &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横穴居址在山西石楼岔沟遗址,其中一座为仰韶文化遗存,余属龙山文化。这批横穴遗迹保持着早期形式,其平面呈方圆形,入口缩小,火塘设在中央。龙山文化的横穴中,还掏有贮藏之用的小横穴。& &在断崖上掏挖横穴的技术进一步发展,即可在陵阜坡地上营穴,这种洞穴的制作,需要斜下掏挖才能保证不塌。这样便开始了向竖穴居址的过渡。竖穴为口小膛大的袋型,故又称袋穴。仰韶文化的河南偃师汤泉沟遗址6号坑,提供了成熟的有固定顶盖的袋穴实例。用树木枝干扎结骨架,用植物茎叶和泥土覆盖的袋穴顶盖,随着制作技术的发展,其形体不断加大,以至无需把竖穴挖得很深即可获得足够的空间,这样便产生了半穴居的形式。在河南密县莪沟、河北武安磁山和甘肃秦安大地湾等处,都发现有前五、六千年的半穴居房子。初期穴壁内收,仍遗留脱胎于袋穴的痕迹,如大地湾371号房子所见。到仰韶文化时,大部已改进为直壁,如半坡21号房子。& &半穴居顶盖构筑技术成熟,便有了穹庐式屋的发明。山西芮城东庄遗址201号房子的复原,提供了仰韶文化穹庐屋的实例。它属于原始地面建筑的一种形式,在平地环形埋设细长的树木枝干,顶端总结构成穹庐骨架,上覆茅草之类。成熟的穹庐屋可以半坡6号房子为代表,它具有内柱和屏蔽隔墙以及涂泥屋面。依据其遗迹所作的复原,可由陕西户县五楼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制穹庐屋模型得到佐证。由于穹庐骨架的选料有很大局限,进一步发展,遂将混然一体的围护构件,改进为一部直立、一部倾斜的两种杆件札结成的屋架,直立部件是为墙体,倾斜部件是为屋盖。初期沿袭半穴居结构的概念,墙体不高,入口仍开在屋盖上,陕西武功游凤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屋模型和半坡39号房子即属此类。再进一步发展,则形成为半坡 3号房子(圆形)及24号房子(方形)那样的成熟形式,即在较高墙体上架设斜坡屋盖、入口开在墙上。武功游凤出土的仰韶文化的出檐、有囱的圆形陶屋,江苏邳县大墩子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的有后窗的方形陶屋模型等都属此类。&&& &上述的半穴居房子以及初期地面建筑,大约都是母系氏族的对偶住房,不论圆形或方形,面积一般多在9~36平方米。半坡住房内部的使用情况是:一般在门内右侧(南向屋则为西南隅 )卧寝,有的这部分居住面高起10余厘米,坚硬光滑,略似“土炕”。门内左侧储存炊具杂物。南向屋的东北隅,中央火塘后部一带,面向入口,光线较好,是炊事、进餐的地方,因此有的火塘北面设置拦护坎墙,以免近火操作时灼烤衣着。与母系对偶住房同时存在的大房子,空间体量为全聚落之冠。半坡大房子经复原的面积约160平方米,4个中柱直径近0.5米,外围泥墙高约0.5米,厚0.9~1.3米,内部由木骨泥墙分隔为前部1个大房间与后部3个小房间,初具“一堂三室”的雏型。姜寨大房子内部无分隔,以1号房子为例,特点是入口左右各有一处高起9厘米的矮“炕”。仰韶文化时期的住房已见有建筑装饰,例如半坡囱缘防水泥棱上有锥刺纹之类的点缀,姜寨、北首岭遗址更发现有二方连续图案的几何形泥塑装饰。后来,出现了适于家族居住的平面长方形、一栋多室的房屋,例如郑州大河村遗址的1~4号房子(仰韶文化晚期)和湖北宜都红花套遗址的房子(大溪文化)。进一步则发展为河南淅川下王岗第 5层(屈家岭文化)所见长达80米、分为29间、17个单元的长屋形式。龙山文化阶段,社会发展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西安客省庄有双联、三联半穴居遗迹,如93号、174号、103号房子等,平面均不甚规则,推测体形也不端正。汤阴白营遗址已被揭露的部分,发现40多座圆形房子,门大部朝南,有的设两门,邻屋相互呼应,可知是成组布置的。& &一般来说,这时期土木混合结构建筑的质量提高,普遍发现用石灰涂抹居住面、墙根或墙裙。河南龙山文化一些房子白灰居住面的灶地外围,还用颜色勾描一圈宽带。山西襄汾陶寺发现刻有几何纹的白灰墙皮残块。宁夏固原麻黄剪子的一座齐家文化方形房屋墙壁上更有红色的几何形壁画。河南永城王油坊、安阳后冈、汤阴白营等遗址发现有土坯墙体,陕西武功赵家来发现版筑墙体,均开创了建墙的新工艺。同时,在后冈、王油坊还发现在墙基内和柱基下埋放儿童、成人的现象,推测其属于奠基牺牲。值得注意的是,山东龙山文化的日照东海峪遗址,新出现了在夯土台基上营造的地面房屋建筑,标志着建筑工程上的突出发展。内蒙古包头阿善遗址第三期遗存,年代约与龙山文化相当,发现了地面起建的石墙房址以及环绕居住区的石砌围墙,这是原始建筑的又一新成就。此外,在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发现了方坛、圆坛遗迹,并出土陶塑女像残片和玉器等遗物;在建平牛河梁还发现有性质类似的房屋建筑遗迹。这是前所未见的原始宗教祭祀遗存,有的意见或可径称为原始宗教的坛庙。&(点击切换版式)&干栏式建筑&& &《礼记·礼运》追述原始住房情况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可知在穴居的同时,也曾有巢居。早期的巢居是借助自然树木架屋,即韩非《五蠹》所谓“构木为巢”,象形文字提供了佐证。但树上的巢居不可能再有遗存,仅有民族学材料可供参考。现在考古发现的是已属进一步发展的形式,即栽立柱桩、架空居住面的房屋,后世称作“干栏”,原系西南少数民族语音,汉语可称为“栅居”。这种架空居住面的木结构建筑,通风和防潮都比较好,适于气候炎热和地势低下潮湿的地带居住,在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长期存在。目前发现的最早干栏实例见于。 河姆渡遗址第4文化屋遗留大批前5000年左右的干栏长屋遗物。 建筑主要使用木材,包括桩、柱、大梁、地板、席箔(或席壁)以及树皮屋面等。从桩木布置来看,一座干栏建筑的残长就有25米,进深约7米,前檐有1.3米宽的走廊。出土的木构件上带有榫卯,而且梁头榫上还有销钉孔,同时发现了企口板。许多构件有重复利用的迹象,说明使用木结构已有相当长的的历史。参考书目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考古学报》1975年1期。安志敏:“干栏”式建筑的考古研究,《考古学报》1963年2期。杨鸿勋:中国早期建筑的发展,《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杨鸿勋)感谢国博微博关于“姜寨半坡文化聚落沙盘建筑样式依据”的解答&国家博物馆:各位亲朋好友,我馆展览一部的王月前老师答复如下:1、这个模型是根据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发掘报告中半坡文化聚落平面布局图和复原模拟图制作而成的,其平面图和复原图都为当时的建筑考古学家们科学推断出来的,模型只是以立体形式加以展示,所依据资料全为报告内容。2、屋顶洞口为房屋的通气孔。半坡时期的房址内一般皆有灶坑,且基本位于屋内门道的末端处,即房址平面的三分之一左右的地方(《姜寨》报告的P20、32、33有相关的复原图)。在正对灶坑的屋顶位置设计一个出烟的孔洞,有利于灶内灰烟的消散,与后来的烟囱道理相似。3、因为姜寨聚落的向心布局,中心广场周围的房址的所有门道都朝向中心广场,故与门道相关联的屋顶孔洞也就随着门道一律朝向广场了。这是由聚落总体布局形式造成的,孔洞本身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未可知。4、这样的聚落中有些大树不足为奇,广场上的树不过是示意而已。&提问时用的图:提问帖大家的讨论:&神之荣耀:是上面开了一个洞嘛?? (3月6日 11:03)鞋楦儿:回复@神之荣耀:是的,每个屋顶都有,而且布置的向心性很强。这种建造法只能与崇拜和祈神活动有关,必须有可靠的考古证据才能这样制作模型 (3月6日 11:04)神之荣耀:回复@鞋楦儿:半坡博物馆中的方形屋子模型上面也有那个洞。 (3月6日 11:06)鞋楦儿:回复@神之荣耀:所以说是问题啊,没有依据的怎么能乱造 (3月6日 11:07)神之荣耀:回复@鞋楦儿:我忘了从哪里看到了,貌似是说采光之用。 (3月6日 11:09)鞋楦儿:回复@神之荣耀:建筑样式没有物证,一切是瞎掰 (3月6日 11:11)西安半坡博物馆志愿者队:刚咨询了一下馆里工作人员,半坡出土了一处房址,有类似于窗子的痕迹。这样的话就比较合理了史前文明还有许多问题,欢迎大家常在微博讨论。陈履生:谢谢提醒 (3月6日 11:26)鞋楦儿:回复@陈履生:谢谢陈馆长! (3月6日 11:26)鞋楦儿:回复@西安半坡博物馆志愿者队:只一处少了些,而且无法定义是采光还是另有其他作用。采光变回统一位置,而不会向心布局。向心布局便一定会有崇拜等含义,还是应严谨。另外方基、础与圆差别太大了。 (3月6日 11:36)盛世霓裳微博://@西安半坡博物馆志愿者队: 根据半坡房屋遗迹我们可以清晰看出房屋的门道,这些门都朝着中央逛广场。这些大家可在半坡博物馆的遗址保护大厅看到//@鞋楦儿:是否每个房屋都有,且与聚落中心呈向心关系?这个很重要 (3月6日 12:42)广西马大勇:别的不知道,但是以前在考古杂志上看过文章,结合发现的陶塑房屋,印第安人的建筑,半坡等地面的考古遗址,考证、讲述半坡等史前的建筑。半坡地面建筑还是能考证的,不属于不可知 (3月6日 13:11)女人茶:良渚文化的早期干栏建筑遗址考古复原里木有看到这样的……(我是外行,不敢评判) (3月6日 13:22)国家博物馆:亲,国博君来啦~ (3月6日 16:52)鞋楦儿:回复@国家博物馆:欢迎! (3月6日 16:53)国家博物馆:抱歉看到的晚,正在请教馆里的老师~一定给您答复,说俺“只言好事……”真是超伤心啊,平时网友私信,艾特的都积极回答的~稍安勿躁,一定认真严谨答复您的提问~ (3月6日 16:54)鞋楦儿:回复@国家博物馆:哈哈!我言重了。 (3月6日 16:55)国家博物馆:回复@鞋楦儿: 等专业老师回复再答复您哈:) (3月6日 17:17)鞋楦儿:回复@国家博物馆:非常感谢! (3月6日 17:18)-------------------陶屋和半穴式房屋刨面。我觉得从陶屋造型上看,应该属于后期土坯房或夹坯土坯房,是比较成熟的原始建筑类型。&&补充资料: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考古学报》1975年第01期,杨鸿勋先生的力作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ksut.html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图文】中国建筑史:新石器时代建筑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中国建筑史:新石器时代建筑
总评分3.3|
用知识赚钱
&&中国建筑史:新石器时代建筑
试读结束,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英国新石器时代建筑奇迹:马登石圈阵 - 考古发现 - 国家地理中文网
英国新石器时代建筑奇迹:马登石圈阵
导语:在挖掘马登石圈阵的过程中,考古学家寻找着导致新石器时代&疯狂&建筑潮原因的线索。
马登阵是不列颠最大的石圈阵。虽然它现在只剩下了残留的遗迹,然而在4500年以前,马登石圈阵的城墙高达3米,占地面积达16公顷。
摄影:Peter Glastonbury&
撰文:Roff Smith
  英格兰的皮尤西谷&&由于马登阵规模过于庞大,因此即使身处其中也难以窥探其规模。
  马登阵巨大的土制城墙曾高达3米、占地16公顷,在过去的几千年里逐渐塌陷。农民利用它肥沃的泥土耕种,牛羊在这里放牧,莎草、荨麻以及橡树等植物也慢慢成为这里的主人。在风和日丽的夏日里,放眼望去,这里似乎就是宁静、起伏的普通农场,看不到昔日巨石阵的雄姿。
  但是4500年前马登阵是新石器时期工程的杰出代表,是不列颠最大的巨石阵,是南部距离此地几公里的巨石阵规模的10倍。
  没人知道马登阵建造的原因,也没人知道什么原因导致了同一时期狂热的建筑热潮:巨石阵、埃夫伯里石阵、杜灵顿垣墙及西尔布利丘,所有这些人造建筑都位于埃文河沿岸,相互间隔数公里。这也是雷丁大学考古系主任Jim Leary希望解决的古老谜题。
  上个月,Leary与英国历史建筑与古迹委员会合作,发起了一个为期3年的马登阵挖掘活动。尽管马登阵规模庞大,但考古学家对遗迹的关注却微不足道。
  &考古学家对这些地方的关注严重不够,&Leary说道。今年夏天和2010年,他分别对马登阵进行了考古挖掘,这竟然是自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马登阵仅有的两次考古活动。
石器时代的珠宝
  经过发掘,Leary已经发现了一具铜器时代早期的遗骨,还在马登阵中心地带一个保存完好的石砌建筑物中发现一批艺术品。这批艺术品包括精美打造的箭头,似乎纯粹用于装饰品。
在马登阵城墙外的威尔斯福达石圈阵中,考古学家发掘了一具铜器时代的遗骨。该遗骨被认为是一个青少年,一起埋葬的还有一串4000年前的琥珀项链。
摄影:Sarah Lambert-Gates,雷丁大学&
  这具遗骨高1.5米左右,显然是一个青少年,发掘地点就位于马登阵的主城墙外、规模稍小的威尔斯福达石圈阵中。遗骨的性别尚不得而知,一起埋葬的还有一串4000年前的项链,这一时间要比马登阵的鼎盛时期晚数个世纪。
  &这具遗骨表明这些新石器时期的建筑物在铜器时代仍很重要,很可能作为埋葬死者的墓地继续存在。&Leary说道。
  建造马登阵的建材为白垩岩,是从附近的采石场拉过来的。马登阵附近发现了大量的猪骨,由此判断这里曾经举行过盛大规模的宴会。
  &我们已经发现了至少13头猪的残骸,而且是在一小块区域中发现的。因此这里曾经可能有大量肉食。&Leary说道。
马登阵发现的诸多艺术品中有一把抛光的石斧。石斧不是当地的物品,有可能是通过贸易交换来的,而且使用石斧的人是不断流动的,与其它社会团体保持着联系。
摄影:Peter Glastonbury
熏制房或是蒸汗屋?
  考古学家在马登阵中心地区发现了一层灰烬,表明这里曾经燃烧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大火。大火可能用于烘烤猪肉,或者是煅烧在附近发现的砂岩,矿物质分析表明砂岩曾被反复的加热。
  &这不是普通的火,火把地下几十公分的地方都烧焦了,这里曾经一定非常炽热。& 雷丁大学地质考古学博士Elspeth St. John-Brooks说道,她在对附近地上发现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进行地化分析,希望以此推测出马登阵的用途。
威尔斯福达石圈阵的挖掘地点周围都是大麦田。自新石器时代起,人们就开始耕种这里肥沃的土地。
摄影:Sarah Lambert-Gates, 雷丁大学
  一个解释是马登阵被用作蒸汗屋,在参加重大典礼前主持者在这里接受清洗。另一个更平淡的解释则是,这里就是一个熏制房,为宴会熏烤猪肉。
  St. John-Brooks则被第三个可能性迷住了:随着铜器时代即将来临,这里可能是新石器晚期的人尝试冶炼金属的地方。
  &如果是这样将会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倘若人们曾在此冶炼金属,附近的泥土里应该能找到非常明显的证据。&她说道。
建筑潮&完全无法持续&
  在新石器晚期,英国的这片地区突然出现了大量建筑物和许多财富,因此一定发生了某些重大事件。
埃夫伯里石阵是英国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迹,图为羊群在附近的草场放牧。
  &这次建筑潮非常疯狂,完全无法持续。我们倾向于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人能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但看起来他们跟我们没啥两样。为了建设这些庞大的工程,他们以无法持续的速度改造着自然环境。&Leary说道。
  宗教狂热可能对工程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或者等级体系越来越森严的群体、群体领导者为炫耀自己的财富,或显示其调动数量庞大劳动力的能力而建造了这些工程,Leary说道。
  当时人们只能使用骨头和鹿角挖土,用篮子运土,因此建造马登阵究竟需要多少工时难以预测。不过这个数量一定非常庞大,清楚的表明了该建筑的重要性。
  &虽然这么多年来研究者给予了巨石阵巨大的关注,马登阵实际上有可能才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心。&Leary说道。
(译者:流浪狗)
本文内容为国家地理中文网原创或者授权编译,未经正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最开始的古代土墙建筑是什么时候_百度知道
最开始的古代土墙建筑是什么时候
我有更好的答案
  在我国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距今9000年,西亚出现村落,那是就有了土墙。  情景描述:  1、村落由长方形的围墙、生活区、生产区组成。那里的房屋是用泥砌成长方形房屋,屋顶用草覆盖。  2、那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原始农业、畜牧业、制造陶器。他们主要驯养牛、羊、猪等动物  3、他们的家具比较简陋,只有简单的石台,地上铺草作为床。生活中,他们已大量使用陶器。  4、他们的村落围墙有大门,可以走出村落放牧牛羊、获取村落所需要的东西;有时他们也用特制的梯子翻过围墙。)  土墙:把粘土和稻草或稻草、石灰和泥土的混合料夯实而成的简陋墙。
采纳率:86%
来自团队:
你好,楼主最开始土墙,应该是原始社会。《中国建筑史》上说的:原始社会的时候我国黄河流域就已出现夯土墙和木结构的房屋了。西周时候出现了:瓦。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一.旧石器时期1. 文化背景: 上古传说—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 、神农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 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中国”、“华夏”、“朝代”2.穴居、巢居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1. 仰韶文化 ——仰韶村、半坡村2. 龙山文化 :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3. 河姆渡文化 :干阑式建筑 、榫卯构造4. 细石器文化 :神庙与祭坛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一、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1、 文化背景禅让----传子不传贤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夏铸九鼎——青铜时代2、 科学技术有规则的使用土地、天文历法整理河道、防洪、挖沟溉渠3、 建筑状况国家机器、修筑宫室台榭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2. 建筑状况:• 宫殿—居住、厚葬—等级制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线的艺术整齐方正、院落式布局二、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走向封建制• 重礼,分封诸侯——宗法秩序,等级制2.建筑状况:• 城市——“镐京”• 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第二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一、 东周(前770——前476为春秋,475——前280为战国)秦、楚、齐、燕、赵、魏、韩1.历史文化背景: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天子失学、百家争鸣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色彩寓意:“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2.建筑状况:• 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楚鄢郢赵邯郸、魏大梁• 高台建筑、大型工程:七国竞筑长城西门豹引漳水溉邺李冰父子都江堰• 木构技术:榫卯构造,墓棺《考工记》西周齐国官书公输班——鲁班3.建筑特征:防御性、礼制、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二、秦(前221——前207)1. 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2. 修长城、驰道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平面舒展、轴线对称三、汉(前206——公元220年)1.艺术风格: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弘2.建筑状况:• &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2&单体建筑:• 明堂辟雍、洛阳白马寺• 园林——蓬莱三岛模式• 阙——“观”。3. 技术成熟:&1&木构形式:穿斗式、抬梁式&2&屋顶丰富,出现歇山&3&拱券式、叠涩式艺术风格:三、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5891. 历史文化背景:战争、迁徙、分裂、割据——“魏晋玄学”人的自觉——艺术形式表现人本身2. 对建筑的影响:• 薄葬、园林• 佛教建筑盛行——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石窟,新疆克孜尔——最早的石窟甘肃麦积山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太原天龙山第三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一、隋、唐、五代1.文化背景:儒的理性 + 道的内在精神文士风度 + 佛教释的影响互存互补——开朗、生机勃勃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引进胡床形式、结构、材料充分结合2.建筑群的发展:夯土台——以山为陵加强总体规划——“三朝五门”唐长安——严整、有序“万国和 ”寺庙——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小雁塔3.建筑技术:&1& 河北赵县安济桥• 四个敞肩券,减少1/5自重,减少水压• 铁件加固——连接28道拱、加契子• 28道并列券—券上加伏石、两边大中间小• 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2&木构——大面积、大体量&3&都料匠 宇文恺五代:完美——停滞——定型&4&砖木混合结构——灵隐寺双石塔、虎丘塔栖霞山舍利塔、广东光孝寺铁塔二、宋、辽、金历史背景:10世纪(北宋+辽)12世纪(金+南宋)赵匡胤——“艺祖” 、赵佶1.建筑理论:李诫《营造法式》模数化、定型化、等级制、成就和局限2.群体结合:城市,东京汴梁—《清明上河图》水城苏州 ——“平江图”宋三大名楼河北正定隆兴寺3.建筑艺术趣味:• 隽永、秀丽、优雅 1、园林 2、装饰• 辽代承唐风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北京天宁寺塔河北蓟县独乐寺• 金代为辽宋之结合,秀美纤细、色彩华丽山西县崇福寺弥陀殿山西佛光寺文殊殿大同上下华严寺、大同善化寺、净土寺小木作第五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一、元代1.历史背景:蒙古帝国——游猎生活——圈地农业、工商业停滞2.木构架:大胆、草率、简约• 减柱法、移柱法• 外檐大额作,内檐去斗拱,柱梁直接交接• 采用天然大弯木二、明代1.历史背景:朱元璋国策——恢复唐宋风格2.建筑技术:&1& 木构——注重整体性和规范性:• 沿用元代柱梁交接,建筑结构整体性加强• 官方建筑中看不到减柱造,平面布局整齐&2&民间建筑水平提高——延续南宋建筑风格《鲁班营造正式》——总结江浙一带经验&3&砖普遍运用于地面建筑长城、北京故宫史皇城(现档案馆)明洪武年间南京灵谷寺无梁殿(砖拱)琉璃:大同九龙壁、南京报恩寺琉璃塔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空斗砖墙3.建筑群的成熟:园林——《园冶》十三陵、南京明孝陵4.建筑艺术风格:平直,无侧脚——比较呆板。唐:8/1000升起 10/1000侧脚——舒展、稳重商品发展——“通俗小说”艺术“世俗化”——苏式彩画三、清代文化背景:怀柔政策——对外宽容:联姻对内高压,“文治武功”1.建筑群:• 住宅类型丰富• 皇家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圆明园• 藏传佛教建筑发展——拉萨布达拉宫承德外八庙• 各地建文庙、贡院、学院2.建筑技术:&1&雍正年间官书《工部工程做法》以斗口为基础单位强调等级制走向极端&2&算房、样房:专门从事设计、施工、预算的人雷发达“样式雷”:开始用模型“烫样”&3&斗拱退化成为装饰小结:1. 中国古代建筑的各时代特质原始社会 浪漫时期夏商周 理性时期秦汉 浪漫时期 高潮三国、两晋南北朝理性时期隋唐、五代、宋 浪漫时期 高潮元明清 理性时期 高潮&1&浪漫—理性—浪漫—理性…看似一种循环,又并非一种简单的循环——循环上升的过程&2&三个高潮,文化成果的量大、规模大。其前都是一段多元化时期,但发展脉络始终一元化&3&渐变、互补——在动态中发展2. 中国古代建筑的地区差异3. 纯金文化与合金文化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8000~前2000)
此期建筑基本可分南北两大系。南方潮湿地区从巢居发展为架空的干栏,已发现的最早遗迹为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兼用榫卯和绑扎的干栏式建筑。黄河中下游黄土地区的房屋由半地穴居址发展为地上的木骨泥墙圆形房子和方形房子,如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所见的居址。随后又发展成郑州大河村遗址的那种两坡顶多间横排房子(见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商周时期(约前21世纪~前221)
传说中的夏代的建筑遗址尚在探索中。已发现的此期最早建筑是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早商建筑。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即有近2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二里头的两座宫殿址都是主殿居中,四周用回廊或夯土围墙围成庭院,南面开门。商代中期的黄陂盘龙城遗址有大量夯土城墙和殿基。据这两个遗址所示,此期较大的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回廊或前后檐廊。在商代后期的藁城台西遗址的较小的建筑中,还出现了土坯砌的承重山墙。商代已出现了城墙,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和黄陂盘龙城等的城墙均用夯土筑成。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西周都城中的宫殿情况不明,但周原遗址中的凤雏早周房址已是两进的四合院,并有明确的南北中轴线,房屋主体用包有木柱的夯土或垛泥墙为承重墙,内柱沿面阔方向成列,进深方向则不成列,说明当时是以檩架为主梁架。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屋顶局部用瓦。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建筑台基以草泥制土坯砌筑,周原遗址西周中期已出现了面积达280平方米、最大面阔5.6米、全部瓦屋顶的大型木框架房屋,夯土墙只起保持稳定和围墙作用。至此,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木构架、采取封闭式有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这两个主要特点已初步形成。但直到隋以前,仍有大量建筑是夯土承重墙的土木混合结构。春秋时,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宫室。宫室都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借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足统治者的侈欲和防卫要求。侯马晋城遗址中的牛村古城可能是晋都新田遗址,城内有每边宽52米的夯土台,就是巨大的台榭。凤翔雍城遗址出土的用于室内装饰的青铜表明此时建筑已很精美。此后的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战国时出现的《考工记·匠人》提出了若干王都和城邑的规划原则,对后代颇有影响。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前221~公元581)
秦统一全国,仿建六国宫殿于咸阳北坂,建朝宫、信宫于渭河之南。现存阿房宫前殿址和骊山陵的规模和气势都远过于战国时代,咸阳秦宫殿遗址发现有大量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秦代在修建长城、驰道等工程上也有巨大成就。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首都长安包秦代旧宫而建,城内陆续起造宫殿,但均不居中。各宫前都建巨大的阙,主殿仍盛行台榭式。王莽时又在南郊建明堂及九庙,也是台榭。长安居住区有一百六十闾里,有九市做商业区。城周围有七个陵,各陵建陵邑,迁富豪及前朝官吏居住,近似现代的卫星城。西汉地方城市及建筑都很兴盛,并有计划地在边远地区建回字形平面的屯垦城市和移民区。东汉定都洛阳,有南北两宫。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反映了不同类型的东汉建筑形象: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台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 穿逗、密梁平顶3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画像石中还画有拱桥。但现存汉代遗物只有石阙、石祠和崖墓。三国时代建筑是东汉的继续,最值得注意的成就是204年改建的曹魏邺城。全城面积6.5平方公里,平面矩形,由一条东西干道分为南北两部。北部除东北一角为贵族区外,均为宫室苑囿,主殿居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南部为衙署和居住区,中间有南北干道直抵宫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分区明确、有中轴线的都城。西晋出现短暂统一后,随即陷入长达300年的混乱和分裂局面。各政权先后建有雄侈的都城宫室,最著名的是南朝的建康和北魏的洛阳、北齐的邺城南城。北魏洛阳宫城位于汉魏洛阳城北半部,衙署分列宫前大道的两侧,城外有方正的外郭,建有320个里坊,开隋唐长安城之先河。北魏时并出现琉璃瓦。此时期最值得注意者是大量的佛寺、塔、石窟。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寺庙逐渐采取中国宫殿官署的院落式布置,塔也与木构楼阁结合起来,仅早期石窟尚有某些中亚地区的特征,但也很快和中国特点结合起来。寺庙中最著名的是北魏洛阳永宁寺,内有九级木塔,高四十余丈,可能是历史上最高的木构建筑。现存北朝实物仅有石窟窟廊及嵩岳寺塔等少量砖石建筑,南朝则只存陵墓石刻。隋至宋时期(581~1279)
隋朝为时虽仅37年,却进行了大量的建设。隋立国次年建新都大兴(唐代改称长安),其面积为84平方公里,是人类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所建的最巨大的城市。城内有108坊和两个市,纵横排列,形成方格网街道。宫城在中轴线北端,其南为皇城,集中衙署于内。它是总结北魏洛阳及北齐邺城南城经验而建的,集中衙署于皇城则是它首创的(见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这座城一年即建成。一方面显示出夯土墙壁木构架房屋可以就地取材、预制安装,施工迅速的优点,同时也表现出组织施工上的卓越能力。隋的另一著名工程是开凿大运河。河全长2000余公里,其中80%是在6年内完成的。著名的赵州安济桥建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史载隋代建汾阳宫和明堂等重要工程时已有设计图纸和模型。由于房屋采用木构架,随之出现了另一些重要特点:①外观分3级。木构架需防潮、防雨水淋濯,故每座建筑下有高出地面的台基,上有出檐较大的屋顶,外观明显分为台基、屋身、 屋顶3部。屋顶又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 攒尖等不同形式。 ②屋面凹曲,屋角上翘。抬梁式屋架自南北朝以来采用调节每层梁下矮柱高度的方法造成凹曲屋面,以利采光和排水。同时,四面坡的屋顶在角脊下要加一条角梁,角梁高度一般为椽径的三倍,在椽与角梁相并处,为使其上皮相平,就要在这部分椽下加三角形木条,逐渐垫高,这就出现屋檐在屋角处翘起的现象。③使用斗栱。为了增加屋檐挑出宽度以防雨,至迟汉代已出现从柱身逐层挑出横木以承托屋檐的斗栱。唐宋时,斗栱置于柱头之上,与梁和柱头枋交织在一起,外挑屋檐,内承梁尾,成为构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时的斗栱较大,一般二柱之间用一至二朵。明清时斗栱简化成纯装饰物,尺寸缩小,二柱之间一般用四至六朵。斗栱为中国木构建筑体系中所独创,多用在大型木构建筑中。④模数制设计方法。这一特点至迟在唐代已形成,宋代成为定制。其方法是把常用为栱枋的构件——“材”分为八等,根据所建房屋的性质和规模选用,建筑的面宽、进深和构件断面都规定为材高的一定倍数。明清时改为以栱的宽度——“斗口”为基本模数。这种方法可以简化设计,甚至不需制图即可预制构件和大量兴建。⑤油饰彩画。木构架需在外表涂油漆防腐。因而施彩画便成为木建筑外观的重要特点。至迟在春秋时,已出现建筑彩画。明清以来,北方盛行柱及门窗用赭红而檐下用青绿的彩画,南方则多通刷黑色或深栗色。院落式的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外,大都是院落式布置。主要建筑物都在纵轴线上,次要建筑左右对称地位于其前方两侧,以回廊或围墙围出矩形庭院。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基本的组合单元,较大建筑群组可在纵轴线上串连若干院落,每院称一“进”;更大的还可在主轴之侧加次要轴线一至数条,每条称为一“路”。各种不同规模的住宅、宫殿、衙署、寺观等就是这样组成的。院落中的建筑外侧封闭,门窗开向庭院,这样可减轻外部的噪音。庭院是交通的枢纽,又可视为露天的敞厅。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形式较简单,所用屋顶形式又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所以主要靠重重院落中建筑的不同组合与庭院空间的变化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它一般不是一览无遗,而是在行进中层层展开,逐步引向高潮。北京明清紫禁城宫殿是现存最宏伟、变化最丰富的院落组合杰作。城市规划
中国至迟在商代已出现城,在西周初和春秋、战国时都曾大量营建城市,形成根据政治、军事、经济需要,按一定规划分级建城的传统。现存最早的按政治需要建都的规划是战国时撰辑的《考工记·匠人》,对不同等级的城的大小、高度、宫室、宗祀、市朝的位置和居民区的规模都有规定。以后历代都城多在不同程度上比附其制。首都和重要府、州在城内另建宫城或衙城,城内居民区自战国至唐均实行闾里制(亦称里坊制)。里坊为矩形,四周有坊墙,每面设一坊门,实行宵禁。坊内又被小街分为若干块,庭院式住宅列于其中。城内商业集中于市,按行业排列,围以市墙,四面开市门,中心有楼。坊、市实际是城中的小城,矩形的坊纵横排列,形成城市的垂直交叉的街道网,与宫城、衙城组成一个整体,唐长安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北宋后拆除坊墙,民居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一直沿续至清代。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较典型的代表。自三国邺城以后,无论里坊制或是街巷制,凡按规划修建或改建过的城市,大多平面规整,街巷方正,有一条中轴线,从现存明清北京城及大量州县城中均可见其概貌。自然山水式的园林布置
中国有悠久的造园传统,而以兼供游赏、居住之用的城市山林型宅旁园最具特色。这种园林南北朝以后渐盛,宋以后受山水画和诗词的影响而日趋精巧,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其特点是崇尚自然,又不简单地摹拟自然,而是追求中国山水画和诗词的意境,以略带写意的手法,创造更能概括自然山水之美之精髓的景物。宅旁园多是人造景物,故叠山掘池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在方丈之地能现出深山穷谷、绝壁危矶的效果。园景中山水花树与厅榭亭馆并重,建筑密度颇大,多随宜曲折布置,较少采用对称手法。至于大型园林和皇家苑囿,因多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常常划分成若干景区,在统一规划下分群组安排建筑。作为观景处所和点景,以尽力抒发自然风景之美为主,造景次之,与宅园手法有不同处,但崇尚自然山水之美则是一致的。
很早就有了 , 不是有句话叫秦砖汉瓦么,秦就有了砖,既然秦有,说明砖的产生肯定比秦要早,但是你说的城墙是土墙,也没错,毕竟砖不是普通的东西对于那个年代来说,就是土墙也是很坚固的,赫连勃勃当年建造城墙的时候,只要用锥子插进墙体就把建造城墙的人杀了,想想,那土墙多硬,所以有时候用不着用砖头。
原始社会的
草棚就是原型
从半坡文化开始就有了,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石器时代距今多少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