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睿航小伙子名字好吗每天追猴王跑电影叫什么名字

猴王初问世:经典美术电影《大闹天宫》诞生记_历史频道_新浪网
猴王初问世:经典美术电影《大闹天宫》诞生记
  编者按:“口述上海”系列丛书是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编纂的以口述史为基本单元,以上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发展变化为基本线索的系列丛书。该丛书自2006年出版第一辑――“实事工程”以来,已陆续出版了“纺织工业大调整”、“电影往事(上、下)”、“改革开放30年”等卷,旨在通过不同身份当事人不同侧面的口述,记录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对了解上海近百年的历史、了解上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历史巨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经该书编者授权同意,我们将陆续推出丛书中的精彩稿件,以飨读者。
美术片《大闹天宫》剧照
严定宪夫妇在家中
  原标题为:猴王初问世――原美影厂厂长、《大闹天宫》首席动画严定宪访谈录
  口述:严定宪
  整理:宋晓东
  时间:日
  地点:严定宪上海寓所
  【口述前记】严定宪,1936年出生,江苏无锡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校动画系。历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设计、导演、厂长,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六十年代,他担任动画片《大闹天宫》主要动画设计,塑造了美猴王孙悟空的动画形象。1964年后担任导演工作,1979年他和王树忱、徐景达合作导演的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风靡国内外,获1980年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1983年第二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人参果》1983年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80年,他是文化部“青年优秀创作奖”的获得者之一。他写的有关美术电影的专著《美术电影动画技法》出版后获得好评,是培养动画人才的很好教材。1984年开始担任美影厂厂长。1984年他和特伟、林文肖联合执导动画长片《金猴降妖》获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1985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1987年法国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动画电影节长片奖和大众奖、1989年美国第六届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动画故事片一等奖。他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国际动画协会会员和(ASIFA)中国分会负责人,1985年被聘担任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
  提起中国的美术片,提起中国的动画电影,您的作品总是能够历历在目。
  美术片在国外一般叫做“动画”或者“卡通”,“美术片”这个称谓是中国特色,因为和美术有关,又和电影相结合,所以叫美术电影。
  我走进美术片的世界还是和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关。上世纪40年代末的时候,我在上海读书,就看了好多美国卡通。小时候就看《米老鼠与唐老鸭》,所以我对动画片的兴趣很高。当时我虽然看动画,但是不知道怎么搞动画,所以苏州美专[1]一有了动画专业,我就马上去报,学了动画,钱家骏[2]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钱家骏老师是著名的画家,在上世纪30年代已经是搞动画的专家了。他也是苏州美专毕业的,后来在苏州美专办了一个动画专业。钱先生在抗战时期搞了一部《农家乐》[3]。他办了这个动画专业以后,我们就去报考。
  苏州美专是私立学校,是颜文畔壬鲎式⒌摹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之后,私立学校没有了,苏州美专的动画专业就并到了北京电影学校,美术专业调到了浙江美术学院。所以,我们入学的时候在苏州美专,但是毕业的时候就是在北京电影学校了。1953年毕业后,我和林文肖[4]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组。当时上影厂有翻译片组、美术片组、特技科、乐团等很多部门。
  进了上影厂之后,正是美术片组的发展时期,那时只有几十个人。到了1957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一百多将近两百人了。在此之前搞过一点黑白片,像《好朋友》、《采蘑菇》等,这个时期开始搞彩色片了。彩色动画片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搞起来的,第一部是《乌鸦为什么是黑的》[5],木偶片则是《小小英雄》。这个时候,彩色片还是属于试验阶段。
  美术片组作为上影厂的一个部门,在1957年的时候为什么能单独出来成立一个美术电影制片厂呢?是什么原因或者出于什么考虑,才使得美术片组独立成厂呢?
  这恐怕还是从事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因为仅仅是一个组的话,很多事情是很难独立开展的。有什么任务、合作或者对外交流,都要通过上影厂来实现。从1957年开始,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美影厂)的成立也标志着美术电影的事业走向了成熟。
  虽然新中国的动画事业开始于东北,但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组搬到上海,也是考虑到上海这个城市无论是对发展人才,还是对外交流、展览观摩等方面都比东北要好得多。到了南方以后,也确实从社会上吸收了很多艺术人才。一些有名的画家、技术专家,像虞哲光[6]先生等人,都加入了进来,再加上我们这批北京科班出身的毕业生,充实了力量。我们一批毕业到美影厂的有8个人,差不多从头走到尾,一直到退休。当时根本没有什么想法说跳槽或者怎么样,都是一锤定终生,到了美影厂就是干一辈子。
1962年拍摄《大闹天宫》期间,严定宪对着镜子看表情画孙悟空
  从美影厂成立之后,中国的美术片发展迎来了大好时光,这之后的《大闹天宫》[7]是中国动画电影历史上永恒的经典。但是,《大闹天宫》拍摄于年间,那时正是中国自然灾害经济困难的三年。而当时《大闹天宫》无论在资金还是技术上的投入都不亚于今天的任何一部大片。那么,当时是出于什么原因,在那么困难的时期,在美影厂成立不久的时候,要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做这么一部片子呢?
  这可能有几个因素。一是对于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国家和政府还是非常重视的。当时美术片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教育下一代。那个时候包括连环画在内的儿童读物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对于儿童的教育以及课余教育,动画片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因此对于动画,我觉得当时的政府和领导人都是非常的重视。很多领导人,包括西藏的班禅都到过美影厂参观。文化部的领导也都非常重视动画片。由于当时不可能进口动画片,而动画片又是最容易被少年儿童接受的艺术形式,因此发展动画同发展电影一样,成为了当时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美影厂的动画事业开始成熟了。这里面不能不提到《骄傲的将军》、《小小英雄》等作品。在这些传统的中国历史故事题材的作品中,已经看到了我们自己和外国的不一样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东西。发展民族电影,同样受到了领导重视。比如水墨动画,1960年春节我们在北京美术馆办了一个美术电影展览会,陈毅副总理带着他的家属和孩子去看,并且题了词,还专门写了首诗。政府的副总理能出席这样一个会,在当时也是很少有的。领导人关心故事片,与电影演员春节见面等等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美术片受到如此的待遇,我觉得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美术片当时在电影中间是“小弟弟”,一般来说是不起眼的。国家副总理能来参观、题词,而且受到表扬,说明领导人对美术片开始重视起来。解放前的长片《铁扇公主》[8],很多国家领导人都知道的。那么隔了这么多年,新中国成立了,我们又有这么好的一支创作队伍,那么为什么不能再出一部长片呢?我觉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取材家喻户晓的《西游记》的几个段落,拍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大闹天宫》就成为了可能。
  当时美影厂的作品大部分题材都是搞动物,小猫小狗什么的,而且大都比较短。要搞这么大一部戏,大家都知道是有难度的。如果没有前期的铺垫是难以想象的。比如《骄傲的将军》是特伟先生导演,华君武编剧,我们也都参与了进去。那时我们刚刚做原画设计,从简单创作到复杂创作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都经历过,而且作品出来受到了肯定。所以,《大闹天宫》的出现是有基础的,一支充满朝气、具有经验的创作队伍开始成长。在这样的条件下,搞这样一部大片,是厂里面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于是从1960年开始,我们到北京出外景,去故宫等地感受气氛,这和以后去描绘玉皇大帝的灵霄宝殿都是有关的,看它的建筑,看如何去表现天宫的场景。我们还要仔细研究《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描写,因为人物形象我们画得很少,而孙悟空这样一个集猴、人、神于一身的这样一个形象从来没有搞过。大家知道比较难做,把比较好的原画都集中了起来,先后是八个主要的原画创作。现在日本美国的动画大片,原画动辄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我们那是只有八个人。在当时1960年代初,搞一部两个小时的动画长片,而且投入的人还不是很多,加上导演、摄影、设计也就三四十个人,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现在一部一个多小时的片子,像日本宫崎俊的《千与千寻》,有一百多个主创人员。三四十个主创人员搞一部两个小时的大片,在现在是不可能的。在那个时候,大家的脑子里没有什么名和利,工资一个月只有几十块钱,但大家能一心一意地工作,就是凭着一股荣辱感。大家以前都没有搞过什么影院长片,导演能选中你去搞这么一部长片,而且《西游记》又是家喻户晓的故事,那时觉得能参加这样的工作是一种光荣,是领导对你的信任。
  现在的条件好,画完可以电脑扫描来看,那个时候还要拍铅笔稿,在放映间里面放,给大家看,然后提出修改意见,再回去画。这样有个好处,一是你拍的东西所有人都可以去看,别人可以去学习你的好的东西;二是所有的人都在看你的东西,如果你画得不好,那么自己也觉得不光彩。这实际上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相互促进的平台。
  万老(万籁鸣)尽管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创始人,但是他没有什么架子。他对年轻人是充分的相信。他经常和我们这些原、动画讲,我是大导演,你们是小导演。这么大的一部片子,没有大家的集体努力是很难做到的。万老当时都是把我们分组、分段、分戏,去设想剧情,然后我们再向导演(万老)汇报。发挥主创人员的集体智慧,这一点万老是做得非常好的。没有这一点,像《大闹天宫》这么大的一部片子是很难搞下来的。
  拍《大闹天宫》是万籁鸣先生的一个心愿。在搞完《铁扇公主》后,他就想搞《大闹天宫》。但是在当时,没有人愿意投资。到了美影厂后,万老又提出了制作《大闹天宫》的想法。当时的厂长特伟先生特别的支持。所以,做了《大闹天宫》,等于实现了万老二十年的夙愿。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文化部对于这个问题也是很重视的。万老是中国动画的创始人,而且又是从香港回来的,提议要搞这样一部大片,为祖国做贡献,我想当时文化部也将这作为了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而且美影厂自成立以来,还从没有搞过这样规模的影院大片。实际上通过这个也是在检验美影厂有没有能力来做这样的大片。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
  当时是统购统销。文化部下达计划,美影厂做预算,完成任务后统一收购。每年都有规定的任务和额度。所以,《大闹天宫》为什么制作跨度这么长,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的。超过了每年的计划额度是不行的,因为美影厂同时也要考虑长片、短片的兼顾。所以,虽然《大闹天宫》花了四年时间,但实际制作时间没有四年,中间还穿插了水墨动画等短片。当时不可能一下子把整部影片的投资都给你。两个小时的片子分了四年来做,分四年来付这笔钱,这也和当时的经济状况有关系。
  制作《大闹天宫》差不多用上了美影厂三分之二的主力工作人员,而且同时我们还在搞水墨片、剪纸片。可以看出,上世纪60年代美影厂是处于非常兴旺的阶段。三个片子(《大闹天宫》、《孔雀公主》、《金色的海螺》),三个片种(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都在这一时期诞生。一直到文革之前的这几年是美影厂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孙悟空的形象可以说是美影厂创造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动画形象,它的影响波及全世界。这个形象当时是张光宇先生创作的,但是原画工作是您来做的。是不是可以说,孙悟空这个形象是当时集体创作的产物呢?
  孙悟空这个形象还不能算是张光宇[9]一个人的创作。因为张光宇最初的设计万籁鸣先生并不是很满意。他(张光宇)最初画了几个形象。有一个三角形的脸的,大家都不大喜欢;还有一张为了表现猴王的野性,头上插了很多野鸡毛,这操作起来又很复杂,因为这么多的鸡毛,人物一动起来,它们都要抖动、都要跳的。作为导演,万老要从整个影片的角度来考虑人物形象设计。两个多小时的片子,孙悟空作为主角,几百、几千个镜头都是他的,因此孙悟空的形象必须要便于的操作。八个原画、几十个动画,都要统一在这样一个形象下。如果这个形象不够动画化、线条过于复杂,几千几万张的画下来,操作是很难的。因此,万老对张光宇先生提出要改动他的设计。万老于是把修改的任务交给我,让我在张光宇先生风格的基础上,简化到原画制作方便的程度。我就画了这样的几个形象,也就是后来《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基本形象。但是,我的形象还是循着张光宇先生的风格,统一在他其他风格之下。
  现在大家看《大闹天宫》,觉得孙悟空就应该是这个形象,又像脸谱、像舞台,又不像舞台,像卡通,但在当时的初创来说却是蛮难的。因为动画片里面以前没有这样一个孙悟空的形象,如何把他表现出来,又像猴,又像人。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实际上是很多艺术家共同努力才完成的。现在看孙悟空的形象是蛮简单的,但在当时从没有到原创,是很困难的。
  《大闹天宫》的下集是1964年完成的,但是没有及时公映。
  《大闹天宫》的下集是1964年10月制作完成的。但是因为“文革”的原因,没能与广大观众见面。当时已经在批《早春二月》等故事片,文艺界也已经开始批评所谓的“资产阶级文艺路线”了,电影的题材也遭受了诸多的限制。《大闹天宫》一开始还没有受到很大的批评,但到后来延伸开来的罪名就很厉害了。那就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情况下,你要造谁的反?这就是个大问题了。
  当时造反是坏事情,不是后来“文革”时期宣扬的“造反”。当时说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敢于和天庭斗,于是有的人就说了,你敢于和谁斗呢?和无产阶级专政斗?天宫又代表着谁?是统治阶级领导层。这里面就很复杂了。加上后来有些人完全钻牛角尖、捕风捉影,说玉皇大帝脸上有一颗痣,实际上那是一撮小胡子,说是影射毛主席。这样问题就更大了。孙悟空要斗,和谁斗?和天庭,和玉帝。玉帝的形象又是谁?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这样片子当然不能够播放,而且其题材又是“宣扬”神话的、封建的。所以当时主创人员的压力还是蛮大的。
  那个时候,只要你是积极干的,你是受到领导重用的,在美术片创作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而那些片子又是“毒草”,你就是为“毒草”积极卖力的支持者。你不干什么事情,反倒没有事情。从主创开始向下诛连,你越是积极卖力,做得越多,你就越是为这条路线卖力。当时的论点就是这样。
  万老和钱家骏先生当时都进了“牛棚”,他们在文革中间吃了很多的苦。我们尽管是搞设计的,但已经属于这条路线的“忠实干将”了,已经不是属于革命群众的那类人了,是要接受教育、被批判的对象,不过还够不上资格进“牛棚”。
1986年庆祝万氏兄弟从事动画事业60周年庆祝会,右一为严定宪
  文革之后,第一部大制作就是《哪吒闹海》。当时在文革刚刚结束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制作这样的一部大片呢?
  这里面主要是特伟先生的影响。因为当时他是厂长,万籁鸣先生要做《大闹天宫》,特伟等于是忍痛割爱的。特伟先生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只是有碍于他做领导,很少有时间能直接参与到片子当中来,但是对于中国动画电影怎么走,他是看得很清楚的。当时我们所讲的动画,都是外来的,像《米老鼠唐老鸭》,人们认为动画就是这样的,没有人提出要民族化,没有人想动画还可以搞中国的形式。当时能引领这样一个方向的,在中国就是美影厂的厂长。《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得了奖,大家都很高兴,特伟先生却在思考,我们得了奖是因为人家认为你是苏联片,我们中国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得到人家的赞扬呢?在《骄傲的将军》的创作过程中,特伟先生写了一条横幅:“敲喜剧样式之门,探民族风格之路”。这两句话我认为实际上为美影厂后来的发展定下了终身。
  后来搞《大闹天宫》,只能让位于万老,但是特伟一直想做一部长片。文革结束后,他开始打算的是要做《三打白骨精》(即后来的《金猴降妖》[10])。当时我和林文肖刚开始做导演,特伟先生找我们来做,我们表示非常的支持。结果这个题材一上报,夏衍同志说,绍兴戏《三打白骨精》(六龄童主演的绍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印象已经很深了,怕再拍同意题材的未必能效果好。那么,又要搞民族化的片子,搞什么呢?就提到了王树忱的剧本。王树忱本来是要和苏联合拍《哪吒闹海》的,后来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这个事情就吹了。他知道这个情况后,就说他这里有个现成的剧本。而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为《金猴降妖》做准备,到无锡去出外景了。
  从《大闹天宫》到《哪吒闹海》,中间经过了十几年。虽然经历了“文革”的十年停滞阶段,但是十年之后,导演的创作水平还是得到了提高,主创人员都憋住了一股劲。像常光希、张景源这些上海电影学院1962年毕业的学生,以前没有参与《大闹天宫》,进厂没有经过多少好日子就赶上了文革,这时正是到了年富力强,出成绩的时候。他们这批力量,比文革之前要壮大了好多。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又是美影厂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出了很多好片子。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影厂和美术电影都面临了许多困难和冲击。
  首先对动画片的影响来自影院。当时电影院放电影,动画片是作为加片放的。放故事片前,先放新闻简报,放科教片,再放动画片,最后放正片。后来,由于市场的需要,这些都取消了,直接放正片。这对动画片的冲击是很大的。中影公司对动画片的发行也少了,在影片收购上也有了限制,稍微长一点的片子他们都不要。
  后来电视台说需要动画片,我们也开始有了转向。我是1984年9月份当厂长,基本上厂里三分之一的力量在搞艺术片,三分之一的力量为电视台搞系列片,三分之一的力量搞长片。从发展的眼光看,系列片是需要的。当时已经出现了《阿凡提》、《黑猫警长》等系列片。
  做系列片我们是没有经验的。一开始我们先是给国外加工系列片。一方面可以有不错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学习到了国外制作系列片的方法。同时在薪酬上面,我们也改变了原来固定奖金的方式,而改为酬金制。干得多就收入多,干得少收入就少。
  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期,随着南方的许多动画公司的成立,加之外国动画片的涌入,美影厂一枝独秀的局面打破。这一时期,美影厂在美术片的创作生产中都受到了哪些影响呢?
  最大的影响就是挖人才。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先后八十几个主创人员流失到南方。那个时候,在美影厂一个月的收入就是一百来块,最多不过两百块,到了深圳的动画公司去,一个月可以拿几千块甚至上万块。这个差距过于悬殊,给美影厂的主创人员的触动是很大的。那时候大家都是分配来的,不像现在有合同约束,他们的来去是自由的。因此,我们也只能做思想工作来进行劝说、挽留。电影局也说,你们不能强留人,还是要做思想工作。真正要走的,你是没有办法的。国营的机制是没有办法和深圳的那些合资的、独资的动画公司进行平等竞争的。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起,中国的国产动画的产量就下降了。外国的动画片开始占据了中国动画电影电视的主要市场。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那个时候就不再看国产片了。1999年《宝莲灯》的制作,也并没有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现在的美影厂的境遇比做《宝莲灯》的时候更加困难。原来只有美影厂的时候,可以集中力量做大事,做出很多好片子。现在人才都分散了,全国的动画公司几百家,但是都没有能力做出精品。而美影厂制作的片子,成本回收的周期太长,给厂子的资金周转带来巨大的困难。而且我们的影片的周边衍生产品的开发也很落后。
  美影厂给了我们童年许多的欢乐,也给了我们成年许多的无奈和遗憾。希望美影厂的道路可以更好地走下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也希望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片子。再次感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
  相关信息:
  1.《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编剧王乾白,由万籁鸣、万古蟾联合执导,摄影刘厂兴、周家让、陈正发、石凤岐、孙飞霞,1941年9月上海新华联合影业公司摄制完成。影片情节出自《西游记》中“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一段。制作规模浩大,有一百多名制作人员,历时一年多时间完成,片长9700尺,放映1小时20分钟,开创了中国动画史上第一部长片纪录,也创下当时亚洲地区第一部长动画片的纪录。
  1938年,美国迪斯尼推出动画片《白雪公主》,影片耗资百万美元,历时三年,上映后风靡全球。《白雪公主》在上海放映时,也盛况空前,票房价值很高。这样,上海一些资本家和影片商,纷纷创办影业公司或卡通部。新华联合影业公司在这样形势下成立卡通部,并聘用万古蟾为部主任,决定投拍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在影片制作进入关键时刻,新华联合影业公司拿不出钱支付工作人员的薪水和巨额摄制费,《铁扇公主》面临夭折危险。上海财团“上元银公司”老板盛丕华与新华联合影业公司年轻化商商定:《铁扇公主》一切制作费和员工薪金全部由“上元银公司”支付,影片摄制成功首先在“上元银公司”管辖的三家影院上映。这样使《铁扇公主》在抗日战争最难苦的岁月里闯过难关,终于拍摄完成。1941年底,《铁扇公主》在“上元银公司”管辖的大上海、新光、沪光三家影院上映,盛况空前。后来在香港、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放映,同样受到热烈欢迎和称赞。《铁扇公主》发行到日本东京上映,反映非常强烈。1975年,日本《电影月刊》登载小松尺甫的文章,他认为“奔放的画面,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光怪陆离的题材,同时加上日语配音的尝试也是相当成功的。”1959年日本动画大师手治虫在《栩栩如生》一文指出:“抱着轻视的眼光去看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的人们,看到这部电影如此有趣,如此豪华,惊得目瞪目呆。我也有机会弄到了一部电影拷贝,一看就能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体现了反抗精神的作品,粗暴地蹂躏中国的日本军遭到了中国人民齐心协力的痛击,这部影片的意图是一清二楚的。”
  ――《上海电影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78页。
  2.民族动画片道路的开启
  1954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中国的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导演钱家骏)去参赛,得了一个奖。事后听说有评委认为,苏联的这部动画片拍得不错。获奖本身是值得高兴的,但明明是中国的动画片,却被认为是别的国家的作品,这件事给中国的动画电影工作者很大的震动。当时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动画片组组长的特伟,后来回忆说:“这件事一方面说明当时我们的动画片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说明我们模仿别人已经是模仿到家了,但是,你再会学,学得那么逼真,人家还以为是别人的东西。只从这点上说,也应该考虑创作我们自己的民族动画片了。”
  1955年,特伟正在执导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他明确地向全体创作人员提出“敲喜剧电影之门,创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骄傲的将军》从剧本、造型、动作乃至音乐、音响,强调民族形式、民族风格……《骄傲的将军》之后,中国的动画电影自觉地走上了探索民族风格的道路。
  ――金天逸:《中国动画学派的发轫、成型和成熟》,载《电影艺术》2004年第1期
  3.《大闹天宫》的制作成本
  《大闹天宫》投拍的1960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对于建厂不久的美影厂来说,不仅创作是艰辛的,投资也是巨大的。一部工程浩大的《大闹天宫》在当时到底投入了多少制作费,就连当时的很多主创人员也说不清楚。
  据原美影厂厂长金国平推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影公司收购美影厂动画片的价格是10分钟8万块钱,120分钟的《大闹天宫》收购价应该接近100万人民币,‘当时的100万元至少相当于现在一两千万吧’。那个年代的收购价由政府确定,一般制作成本不会超过收购价。”
  ――陈红:《&大闹天宫&问世40年,主创人员追忆台前幕后》,《财经时报》日
  4.国外媒体评价《大闹天宫》
  英国著名影评家凯恩?拉金斯评价说:“这部影片可以和《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以及希腊的民间传说媲美。它们同样是充满了无穷的独创性,迷人的事件,英雄式的行为和卓越的妙趣。影片通过杰出的美术设计,而成为一部拥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影片的导演万籁鸣在现代动画电影史中的地位,通过该片应该得到国际性的承认。”
  美联社报道说:“这部影片惟妙惟肖,有点像《幻想曲》,但比迪斯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决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法国《人道报》指出:“万籁鸣导演的《大闹天宫》是动画片真正的杰作,简直就象一组美妙的画面交响乐。……《大闹天宫》不但是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万籁鸣口述,万国魂执笔:《我与孙悟空》,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64、168页注释:
  [1]苏州美专,全称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22年7月,颜文庞牒庵小⒅焓拷堋⒐酥倩⒊躺俅ǖ群糜言诤:旆凰罩萋墒峄崴窗焖罩菝朗跏钇谘!1932年,苏州美校以大专院校立案,正式定名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系调整时,苏州美专即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定名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即今之南京艺术学院,校址设无锡,以原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任校长。颜文诺魅沃醒朊朗跹г夯衷焊痹撼ぁ
  [2]钱家骏(1916-),原名钱云林,江苏省吴江人。1935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入南京励志社美术股任干事。曾任重庆教育电影画片社社长、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教授、香港南国动画学院校董、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兼美工股股长。建国后,历任苏州美专、北京电影学校、上海电影学校教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美术设计、导演、总技师。他导演的美术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获1956年第八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展览奖状,《一幅僮锦》获1960年第十二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3]《农家乐》,编导钱家骏,重庆励志社1940年摄制完成。
  [4]林文肖(1935-),江苏丹阳人,1953年北京电影学院动画科毕业后,即加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先后为《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动画片担任动画设计。1977年任导演。1980年执导其第一部影片《雪孩子》,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林文肖执导的经典动画片《萝卜回来》、《夹子救鹿》、《金猴降妖》曾分别在捷克、芝加哥、印度等地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5]《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导演钱家骏、李克弱,摄影陈震祥、段孝萱,上海电影制片厂1955年摄制完成。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也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动画片。1957年获文化部年优秀影片三等奖。1956年获意大利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展览会儿童文艺影片一等奖,1958年获意大利国际纪录片和短片展览会荣誉奖状。由于该片彩色摄影和颜料试制都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使中国美术电影从1956年起进入全部摄制彩色片的阶段。
  [6]虞哲光(),江苏无锡人,我国木偶片和折纸片的开拓者。1925年肄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开始研究木偶戏创作,1942年创办上海第一个木偶戏剧团――上海业余木偶剧团,以他自己编导的木偶戏《原始人》、《史可法》、《黑天鹅》对外演出。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编导,改造木偶结构。1962年将著名布袋木偶的掌上表演拍成《掌中戏》,获1964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优秀奖。1960年创造出美术电影新品种――折纸片。
  [7]《大闹天宫》(上、下集),编剧李克弱、万籁鸣,导演万籁鸣、副导演唐澄,美术设计张光宇、张正宇,动画设计严定宪、段浚、浦家祥、林文肖等,摄影王世荣、段孝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1年12月摄制完成上集,1964年9月摄制完成下集。《大闹天宫》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中国动画电影的颠峰之作。1963年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创作评奖委员会一等奖。1962年获捷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1978年获英国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2年获厄瓜多尔第四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
  [8]《铁扇公主》,导演、动画设计: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新华联合影业公司1941年摄制完成。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片长80分钟,也是继美国动画片《白雪公主》、《小人国》、《木偶奇遇记》之后世界电影史上的第四部大型动画影片。《铁扇公主》是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巅峰之作,影响了包括“日本动漫之父”手冢治虫在内的许多后来者。
  [9]张光宇(),江苏无锡人,漫画家、装饰画家。小学毕业后随张聿光学画布景。年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告部画月份牌年画。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与他人创办东方美术印刷公司、时代图书公司,编辑出版《上海漫画》、《时代漫画》、《独立漫画》等杂志。1938年在武汉参加抗日宣传活动。1940年代任电影美工。1945年与叶浅予等人在重庆举办8人漫画联展和《西游漫记》漫画展,后到香港参加人间画会。1949年后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张光宇长于政治时事和社会讽刺画。作品手法借鉴装饰画的表现形式,代表作为《西游漫记》,作品辛辣地讽刺和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的黑暗腐败。他的装饰画在民间、民族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外国美术中的优秀成分,形成形式感极强,富有民族趣味的时代感的风格。出版《光宇讽刺画集》、《民间情歌画集》、《林冲》连环画、《西游漫记》、《张光宇插图集》等。
  [10]《金猴降妖》,编剧特伟、包蕾,导演特伟、严定宪、林文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5年摄制完成。本片是一部90分钟的长片,同时编辑成一部六集连续片。1986年获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1987年获法国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动画电影节长片奖和大众奖,1989年获第六届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动画故事片一等奖。
  (摘自《口述上海――电影往事》,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编著)
(责编:dongle)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每个领导心中都有个阅兵梦。一朝权在手,便把兵来阅。其实,山寨阅兵式的参与者多数也并...
彭晓辉认为,假设人只能学一门学科,那唯一要学的就是性学。身为国内唯一的人类性学研究...
中国不忘历史,主动回击日本右翼势力挑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董事长叫出小伙子名字叫什么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