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伯不救台儿庄为什么不救川军

汤恩伯真的对死守滕县的川军见死不救么?_网易新闻
汤恩伯真的对死守滕县的川军见死不救么?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者|张世东,抗战史研究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本文为网易历史频道独家稿件,谢绝转载。今年是滕县保卫战80周年,在80年前的3月17日,王铭章将军率领川军以劣势装备抵挡日军第十师团一个联队数日,最终壮烈殉国。然而无论是电影《血战台儿庄》,还是目前网络上关于滕县保卫战的文章中,对于王铭章将军殉国的原因均认为是援军汤恩伯所部为保存实力,见死不救,坐看王铭章将军孤军死守滕县。然而史实远非如此简单。混乱的调动命令1938年3月,在攻占了济南后,日军第十师团与第五师团分别南下,意图肃清在鲁南的中国军队主力。当时在鲁南的中国军队并不足以抵抗日军的兵锋,李宗仁决定调驻商丘、归德附近的第二十军团前去鲁南前线。当时,第二十军团长为汤恩伯,辖第十三军、第八十五军和第五十二军。这三个军都是中央军嫡系部队,是蒋介石的主力部队。然而这支被称为“汤恩伯军团”的王牌部队从调动之初就充满了混乱。3月14日下午5点,在亳州的汤恩伯首先接到了李宗仁的电报:“……调贵军团八十五军驻商丘之一整师,由火车输送至滕县附近作第二十二集团军之总预备队,望即出动为荷。”当时第20军团驻地在第一、五两个战区之间,突然接到调动命令的汤恩伯一头雾水,急忙向蒋介石询问,希望明确该兵团的具体调动。并指出分割兵力乃兵家大忌,要求将第二十军团全部调往徐州。当晚21点,蒋介石亲自打电话给汤恩伯,肯定了汤恩伯的意见,要求汤恩伯所部归属第五战区李宗仁全权指挥,当晚即准备第八十五军由商丘乘车经徐州向临城输送,务必于17日拂晓前到达临城集结完毕。并要求汤恩伯立即出发前往徐州指挥。汤恩伯当即以第八十五军第四师作为先锋,当夜开拔车运临城,八十五军主力随后跟进,汤恩伯于第二天前往徐州指挥。此时日军尚未发起攻势,李宗仁调动汤恩伯军团的目的并不在于救援滕县,而是计划以汤恩伯军团作为战略预备队。就在汤恩伯兵团刚刚开拔的时候, 3月14日日军濑谷支队开始南下,一路突破滕县外围各据点,并绕过滕县县城,威胁滕县至临城的铁路。3月15日夜,第四师先头部队刚刚抵达临城卸车,随后准备北上前往滕县。16日晨,汤恩伯也从徐州来到临城,来到临城的汤恩伯发现情况远比想象的糟糕:第四师车运抵达临城的只有一个旅,第八十五军主力尚在路上,当时滕县外围各个据点已全部失守,日军先头部队以及抵达滕县南方的南沙河,而在临城北方的铁路正面,竟然没有任何中国军队防守!就在汤恩伯心急如焚地等待八十五军主力迅速卸车的时候,16日下午4时,李宗仁居然发来了一道奇妙的命令:战区为击攘沿津浦路南下之敌,从铁道东侧包围该地,将该敌聚歼于邹县以南地区。……第八十五军除以一部直接支援第二十二集团军巩固滕县城防之外,主力由铁道以东地区向邹县迂回攻击敌人,到达邹县南方高地附近后相机向南与第二十二集团夹击两下店以南之敌……先不论当时国军能不能吃掉拥有两个步兵联队及大量重武器的濑谷支队,这个计划想要成功,前提就是川军固守滕县以北,而当时第二十二集团军的兵力只能固守滕县县城,日军已经绕过县城南下攻击,当时在临城的八十五军刚刚卸车完成的兵力尚不足一个师,尚未完成集结。绕到日军侧后发起攻击更是不可能之事。在徐州的李宗仁可能并不知道前线情况已经恶化至此,在临城前线的汤恩伯却要面对已经杀到城下的日军。匆忙投入战场的汤恩伯军团3月16日,汤恩伯命令完成卸车的第四师第二十团不等集结完毕,迅速从临城出发前往南沙河,试图打通前往滕县的通道。然而刚刚前出至南沙河就遭遇了日军步兵第六十三联队第三大队,经过一番战斗后,双方不分胜负,只能在南沙河东方转入对峙。16日晚,第八十九师二六七旅在临城完成卸车,旅长舒荣以一个团占领临城,另一个团开赴官桥占领阵地,以掩护后续部队在临城集结。17日,汤恩伯按照李宗仁命令以集结完毕第四师迂回至滕县东方,滕县城此时已告危急,汤恩伯仍未接到任何救援滕县守军的命令,自然只是按照李宗仁的命令向邹县迂回。就在汤恩伯指挥第四师准备迂回日军濑谷支队侧后时,濑谷支队主力——步兵第六十三联队却在此时杀到了临城北方的官桥,官桥阵地上是前一天晚上刚刚抵达二六七旅五三三团,阵地尚未完成构筑,上午9时40分,第六十三联队的十余辆九四式轻装甲车冲入正在官桥构筑阵地的五三三团之中,激战中五三三团三营营长侯克殉国,一营营长李家淳重伤。负责协防的八十九师炮兵营二连阵地被日军轻装甲车突入,全连死战不退,最终全体殉国。得知官桥阵地吃紧的汤恩伯又把防守临城的五三四团调往官桥增援,没想到五三四团在路上及遭遇日军装甲车,缺乏反坦克手段的五三四团官兵被日军轻装甲车碾死不少,眼看不能同官桥守军取得联系,该团官兵只能向临城退却。短短一个上午,16日在临城下车的一个旅就被日军击溃,汤恩伯只能带领军团司令部离开临城前往徐州。当天下午,刚刚卸车的八十九师其余官兵在下车后立即投入保卫临城的战斗。然而仓促之师怎是日军对手,刚刚下车的五三〇团,在临城外的黄店村同第六十三联队第三大队展开激战,日军在大队炮,速射炮,及设在梨园附近的四门野炮的密集炮火掩护下,不断发起突击。五三〇团二营长严以中亲自上阵指挥防守,无奈寡不敌众,壮烈殉国。黄店村失守后,临城已无险可守,日军随后在下午五点占领临城。不可避免的惨败在16、17日的战斗中,汤恩伯军团的战斗力似乎远不如滕县的川军,汤军团一个旅在官桥的阵地未能坚持3小时就被日军击败,临城北方的黄店村的阵地,不足一小时就被日军摧毁。汤军团的惨败,不仅导致了临城在3月17日午后5时的陷落,也导致了滕县守军始终没有得到救援。纵观这几日的战斗,汤恩伯并非保存实力见死不救,一方面他从未接到以主力救援滕县的命令,另一方面当时汤恩伯也并没有足够的部队救援滕县。他麾下的部队15日抵达临城后未等集结便投入到阻击战中。阻击战变成了添油战,一个团刚刚完成卸车即投入战斗,刚刚投入战斗即被占据优势的日军击溃。甚至在临城失守后,第八十九师还有一个团未完成卸车,下车后只能从火车站突围而出。下达不切实际命令导致汤恩伯军团失败的李宗仁汤恩伯军团在临城的惨败显然不是汤恩伯指挥无方,更非第二十军团所部战斗力差,汤恩伯在接到李宗仁不切合实际进攻命令后,亲临一线指挥,在毫无既设阵地的情况下抵抗日军一个加强联队的攻势,自然遭到了不可避免的惨败。那么汤恩伯难道不知道添油战术乃兵家大忌么?第二十军团在战斗详报中指出了汤恩伯的苦衷:“临城之役为遂行任务之时,兵力正集中期间,突然被敌奇袭,乃断然进行争夺要点之防御战。本军团奉命集中临城,先头掩护部队尚未到期,即遇情况骤变,被敌攻击。为掩护军团主力之进出战场,保障徐州之安全,唯有不顾损害以求贯彻其目的。”在临城这个集结点遭到日军突袭之时,汤恩伯只能不顾损失,尽量拖延日军攻势以期完成集结。这场惨的原因则是李宗仁未料到日军攻势如此之快,对于汤恩伯兵团的调动太迟,如果汤恩伯兵团能在3月14日即抵达临城构筑阵地,肯定能阻挡日军攻势。在16日临城、滕县均陷入危机时,李宗仁不顾战局变化,依然要求汤恩伯军团主力前去迂回日军,最终导致临城、滕县双双失守。尽管如此,在这两天的战斗中,汤恩伯军团所部第八十九师也展现出了不俗的战斗力。八十九师在毫无既设阵地和反坦克炮手段时,面对日军优势兵力冲击能保持建制持续抵抗;一线部队的营长均能挺身而出率部坚守。防守失利后部队未发生大规模混乱,后撤收容后立即恢复了战斗力。在临城的惨败后,汤恩伯军团很快就证明了自己的战斗力,半个月后,完成集结的汤恩伯军团在台儿庄北方给予濑谷支队与坂本支队一连串重大打击,最终迫使濑谷支队放弃对台儿庄的攻击。参考文献:《第二十军团鲁南抗日于徐州、台儿庄全线各战役战斗详报》《歩兵第六十三連隊台児庄攻略戦闘詳報》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
责任编辑:吴京昴_NN938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汤恩伯为什么不救王铭章 汤恩伯因何出卖陈仪-历史趣闻网
www.lishiquwen.com昭人类社会之兴衰,究古今往事之踪迹
当前位置:>>>
汤恩伯为什么不救王铭章 汤恩伯因何出卖陈仪
历史趣闻 www.lishiquwen.com 13:49:41字号: |
[导读]国民党汤恩伯国民党汤恩伯是一位抗日将领。汤恩伯是金华人,体校毕业,后留学日本,是蒋介石的日本军校校友。1936年,伪军在日本的支持下企图成立伪政府,蒙古与河北交界处的局势日益
国民党汤恩伯国民党是一位抗日将领。汤恩伯是金华人,体校毕业,后留学日本,是蒋介石的日本军校校友。1936年,伪军在日本的支持下企图成立伪政府,蒙古与河北交界处的局势日益紧张。蒋介石派将率部增兵当地,但是那位将领担心日军会东征,为此请求支援。汤恩伯旧照蒋介石致电汤恩伯命他火速支援。汤恩伯率领三师向前线出发。挺进绥东,后成功策反了伪军的两个旅。汤恩伯升任军团长,管辖三军。那时日军从河北突进中原,汤将军率部抵挡。汤将军的部队尽全力掩护第一战区,再成功打击了土肥原贤二部。往后日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敢妄动。这大大稳定了河南和山西,而且也保住了运输铁路。汤恩伯将后续防卫交给了援军,自己带领一个军团增援娘子关。在中途,汤恩伯接到上级命令改变前进路线,增援榆次。他们这一行人深入太行山,忍受寒冷的天气。道路的崎岖也导致粮食运输的困难,他们只能饱一餐饿一餐。全程500千米,一路奔波。经过太原的时候,发现当地失守。汤恩伯在知道日军南侵的情况下把握时机突袭成功,成功解救了该地区。这场战役被称为援太原战役,它的胜利意义重大。不仅保住了山西,而且能有机会去集合更多的士兵去榆次的大军,这为中国最终胜利奠定基础。国名党汤恩伯是一个有争议的人,有人认为他为了一己之私不救友军。但不管怎样,汤恩伯多次成功打击日军,为保卫中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汤恩伯为什么不救王铭章汤恩伯为什么不救王铭章?1938年,汤将军接受上级命令赶赴藤县援助王铭章的部队。汤将军率军到达目的地附近,他先派一个团作为先头部队。该团在南沙河附近遭到了日军围攻被逼退。大部队到来之后听说王铭章部队正与大量日军作战,将整个部队向藤县以东进发,自此之后与守卫藤县的王铭章失去了联系。后王将军殉国。病榻中的汤恩伯照片这件事让汤将军背负了舆论的压力,认为是一种见死不救。但是从当时的军事地图来看,汤将军不是故意不救,事实上对这场战争很上心。有人对汤恩伯为什么不救王铭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来日军士气正强,如果汤将军的部队也参入到这场战役中会有无谓的伤亡,不利于后续战争。二来如果汤将军赶到藤县的话,不管这场仗的结果是什么,他的部队都从机动部队变成守御部队,显然汤恩伯不愿意看到这个结果。保存实力的汤恩伯也确实在台儿庄的胜利中有不小的作用。称赞汤将军的人认为他用兵灵活,由他带领的军团在台儿庄一役中发挥四个作用。一掩护了川军的安全撤离。二采取迂回战术牵制了敌人,给友军争取了时间。三破坏了日军两大兵团的会和。四参与了对日军的合围,最终取得了战争胜利。批评汤将军的人认为他坐看王将军的死亡,过于冷酷。认为汤恩伯过于崇拜,连屠城的做法也向他学习。汤恩伯因何出卖陈仪汤恩伯因何出卖?中国共产党积极动员陈仪,陈仪日渐看清局势,决心起义。但那时陈仪已经遭到了蒋介石的冷待,尽管他依然是高级军官,但底下的兵并不多。为了加大自己起义的影响,陈仪决定拉拢汤恩伯。汤恩伯(前排左三)与军官合照在汤将军的口中,陈仪一直是他的再生父母。当年汤将军从日本辍学走投无路,经人介绍认识陈仪。汤恩伯的谈吐给陈仪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资助汤将军继续前往日本求学。在回国之后,汤恩伯更与陈仪的外甥女结婚,两人真正成为了亲人。在陈仪的帮助下,汤恩伯前程似锦。后来汤恩伯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真正成为了民国时期举足轻重的。陈仪在起义的时候想到汤恩伯,固然是有看中他手下诸多精兵强将的原因,但陈仪也是想帮汤恩伯一把,因为他早已明白国民党已经必败无疑了。陈仪写信告诉了汤恩伯他要起兵,汤恩伯回信表示愿意共谋,内心却犹豫不决。第二天汤恩伯发现军统安插在自己身边的间谍也知道了信的存在,索性将信原件送到了蒋介石的面前。陈仪非常信赖汤恩伯,满怀希望地等待。亲信告知陈仪事情有变,陈仪还不肯相信。直到蒋介石派来的抓捕人马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他才认命。陈公馆所有的人一律被逮捕,辗转押至台湾。汤恩伯因为这件事背上了出卖恩师的罪名。对于汤恩伯出卖陈仪,有人认为汤是无罪的,因为在他的心里爱党和爱国是连在一起的,是等同的。在他眼里陈仪出卖党是叛国的一种行为。现在知道汤恩伯因何出卖陈仪了吧。
责任编辑:maokaikai
与汤恩伯相关新闻
汤恩伯逝世日本追悼超规格。为什么一个中国军人去世在外国有这么高的礼遇呢?汤将军1954年因为手术失败逝于东京,在东京的追悼会现场出现了日本当局的重
汤恩伯因何出卖陈仪?中国共产党积极动员陈仪,陈仪日渐看清局势,决心起义。但那时陈仪已经遭到了蒋介石的冷待,尽管他依然是高级军官,但底下的兵并
汤恩伯故居在金华。汤公故居在一幢幢的新房里非常显眼,它虽然被修缮过,但依旧是低矮的。房间里摆着的是汤将军的生平,故居的布置是由他的女婿来完成
关于汤恩伯简介是这样的。汤恩伯在二十世纪末出生在金华武义的一个农民家庭,上过高中,后转入体校念书。二十岁结婚,二十一岁毕业,进入讲武堂学习,
汤恩伯公馆位于上海,欧式风格,红墙白瓦。这座公馆正面看是门字型,东西分别有两个小门。正门是四根巨柱,门廊上面就是阳台,现在已经封闭,阳台是凸
与汤恩伯相关人物汤恩伯为什么不救王铭章_百度知道
汤恩伯为什么不救王铭章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从滕县守军的角度看,怪汤恩伯。首先日军矶谷第十师团濑谷支队一部绕开川军主力,直取空虚的滕县,战术打得很不错。当时滕县守军估计只有3000人左右。第三战区要求汤恩伯20军团迅速支援,但是汤军团表示主力还没有到齐,无法增援。滕县最终只坚持了两天左右就失守了,3月17日王铭章在转移过程中阵亡。汤恩伯不愿意营救王铭章,不愿意过早消耗兵力,当然是有责任的。二、但是从整个台儿庄战局看,汤恩伯又可以说是对的。从战局发展看,日军占领滕县后继续深入,24日向台儿庄发起进攻,并且被死死黏在台儿庄正面,3月28日,汤恩伯军团关麟征第52军和王仲廉第85军在外线向枣庄、峄县日军侧背攻击,至31日对台儿庄日军形成合围。4月3日,国军发动总攻。汤恩伯军团向敌展开猛烈攻势,夺回被日军占领的街市,最终赢得了台儿庄大捷。可见汤恩伯军团发挥的是致命一击的作用,没有汤恩伯扎住台儿庄这个口袋,也就不会有台儿庄大捷。那么转回来看滕县,日军攻击滕县时锐气正盛,汤恩伯军团和矶谷师团正面交手未必能够取胜,即使救出了王铭章,汤恩伯也要打一场硬仗,损失不会小,更要命的是汤可能被粘在滕县,从第三战区的战略机动兵团变成守御兵团。当时李宗仁第三战区多是杂牌,孙桐萱的鲁军、邓锡侯孙震的川军、沈鸿烈刘镇东等杂牌部队战斗力不足;战斗力强的孙连仲在北线、张自忠在南线都不能轻动……只有汤恩伯军团,兵力雄厚,装备精良,最适合担任战役预备队,对日军进行进攻作战。如果连汤军团也在滕县被粘住,李宗仁便没有部队实施战略攻击任务了,台儿庄会战的胜利也无法期望。所以,汤保存实力,对于日后的台儿庄大捷其实是个艰难的,但是很不错的一个选择。李宗仁在战后致蒋介石的电报中曾说:“该集团军(说的是川军)以劣势之装备与兵力,对绝对优势之顽敌,独能奋勇抗战,官兵浴血苦斗达三日半以上,挫敌凶锋,阻敌锐进,使我援军得以适时赶到,的战役中心之徐州得以转危为安,此为国牺牲之精神,不可泯也。”又说:“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
采纳率:100%
一、从滕县守军的角度看,怪汤恩伯。首先日军矶谷第十师团濑谷支队一部绕开川军主力,直取空虚的滕县,战术打得很不错。当时滕县守军估计只有3000人左右。第三战区要求汤恩伯20军团迅速支援,但是汤军团表示主力还没有到齐,无法增援。滕县最终只坚持了两天左右就失守了,3月17日王铭章在转移过程中阵亡。汤恩伯不愿意营救王铭章,不愿意过早消耗兵力,当然是有责任的。二、但是从整个台儿庄战局看,汤恩伯又可以说是对的。从战局发展看,日军占领滕县后继续深入,24日向台儿庄发起进攻,并且被死死黏在台儿庄正面,3月28日,汤恩伯军团关麟征第52军和王仲廉第85军在外线向枣庄、峄县日军侧背攻击,至31日对台儿庄日军形成合围。4月3日,国军发动总攻。汤恩伯军团向敌展开猛烈攻势,夺回被日军占领的街市,最终赢得了台儿庄大捷。可见汤恩伯军团发挥的是致命一击的作用,没有汤恩伯扎住台儿庄这个口袋,也就不会有台儿庄大捷。那么转回来看滕县,日军攻击滕县时锐气正盛,汤恩伯军团和矶谷师团正面交手未必能够取胜,即使救出了王铭章,汤恩伯也要打一场硬仗,损失不会小,更要命的是汤可能被粘在滕县,从第三战区的战略机动兵团变成守御兵团。当时李宗仁第三战区多是杂牌,孙桐萱的鲁军、邓锡侯孙震的川军、沈鸿烈刘镇东等杂牌部队战斗力不足;战斗力强的孙连仲在北线、张自忠在南线都不能轻动……只有汤恩伯军团,兵力雄厚,装备精良,最适合担任战役预备队,对日军进行进攻作战。如果连汤军团也在滕县被粘住,李宗仁便没有部队实施战略攻击任务了,台儿庄会战的胜利也无法期望。所以,汤保存实力,对于日后的台儿庄大捷其实是个艰难的,但是很不错的一个选择。李宗仁在战后致蒋介石的电报中曾说:“该集团军(说的是川军)以劣势之装备与兵力,对绝对优势之顽敌,独能奋勇抗战,官兵浴血苦斗达三日半以上,挫敌凶锋,阻敌锐进,使我援军得以适时赶到,的战役中心之徐州得以转危为安,此为国牺牲之精神,不可泯也。”又说:“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以上。 作者:吴越小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汤恩伯是蒋介石的嫡系,是抗日名将,曾立下不少功勋,虽然共产党再三贬低,但的的确确是元猛将,驻守南阳时,作为副总司令辅助总司令孙连仲英勇抗日,南阳城得以幸存,汤恩伯功不可没,国民党撤退台湾,汤恩伯被委以重任,转移国宝、黄金、抗日烈士遗属。四川将领反蒋多次,王铭章作为四川将领,蒋介石自然不会喜欢,汤恩伯自然也不会帮助四川将领,如果不是全民抗日,可能还会举戈相向。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台儿庄会战, 汤恩伯不救王铭章, 李宗仁有苦说不出
台儿庄会战, 汤恩伯不救王铭章, 李宗仁有苦说不出
台儿庄会战中,藤县战役汤恩伯军团不救川军王铭章将军所带川军部队,致使守卫藤县的川军全军覆灭。当时李宗仁将军也多次下令催促汤恩伯军团解藤县之围,汤恩伯就是眼看川军全部阵亡也不解围。孟良崮战役依旧如此,由于汤恩伯的指挥不动和自身懈怠,使74师全军覆灭。他的见死不救真是毁了不少赤胆忠心的将士!
李宗仁晚年口述回忆录称:台儿庄战役,在孙连仲部损失惨重,急需救援时,他“严令汤恩伯军团迅速南下, 夹击敌军, 三令五申之后, 汤恩伯军团仍在姑婆山区逡巡不进。”以至李宗仁“训诫汤军团长说, 如再不听军令, 致误戎机, 当照韩复榘的前例严办,汤恩伯军团才全师南下。而此时台儿庄的守军已伤亡殆尽。
川军士兵质问李长官汤恩伯为何见死不救?当时李宗仁是第五站区司令长官,主要是汤恩伯是中央军将领,而且深受蒋介石的器重。
更何况李宗仁这个桂系军阀代表,虽地位仅次于蒋介石,但依然指挥不了下面的有些部队。汤恩伯是蒋介石的嫡系,心腹爱将,况且还是蒋介石同乡,李宗仁知道这层关系但不好明说。
李宗仁也是有苦说不出,中央军尤其是汤恩伯又是蒋介石的绝对嫡系,李宗仁估计也很为难。到了最后台儿庄战役的时候,孙连仲的集团军都快拼光了,汤恩伯还在外围,李宗仁才最终下了死命令“违抗军令者军法处置”。
当时是各个势力各怀鬼胎,苦了川军兄弟和抗战将士,不过为了抗战还是有贡献的。从最差到“无川不成军”:川军的涅槃
我的图书馆
从最差到“无川不成军”:川军的涅槃
核心提示:据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所著《八年抗战之经过》一书载:抗战八年,仅四川就提供3,000,000兵源充实到前线部队。出川将士阵亡364,000人,负伤356,000人,失踪26,000人,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20%。
文章摘自《我的抗战》 作者:《中国传奇2010之我的抗战》节目组 出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李宗岱——时任第三军团第四十军野战补充团二连连长
曹廷明——时为第五十九军三十八师战士
何宏钧——时任第二十二集团军一二四师文书
李兰亭——时为第五十九军三十八师机枪手
鲍鸿海——时为第二集团军二十七师战士
抛开之后的战绩不论,1937年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糕的军队”。很难想像一支部队会因为军纪差、武器差、战斗力差等等因素而被排斥在抗击外敌的战场之外。但在抗战初期,川军的名声的确如此。
然而,就是这支“最糟糕的军队”,从1937年的淞沪会战开始,几乎无役不从:川军二十六师参加淞沪会战,是战绩最好的5个师之一;南京保卫战,川军二十一军防守南线,一四五师弹尽援绝,师长饶国华不愿做俘虏,举枪自戕殉国;3次长沙会战中川军是骨干兵团,全师4000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600多人;豫中会战川军第三十六集团军在掩护友军时,司令部直属队与日军遭遇,总司令李家钰当场中弹身亡……
到抗战后期,曾经“最糟糕的部队”得到的评价是“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的赞誉。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20世纪初的中国在经历过无数次内战的蹂躏后,存在着这样一个难以忽视的事实是:军人只知有大帅而不知有国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他们也很难有一些“理性的精英”那样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间关系的感悟。生逢乱世,军人不过是一些人为一己之私欲而组织的私人卫队,他们之间或以利益或以情感来维系,他们没有使命也没有荣誉感,甚至于他们曾经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也许一个军人也曾有保家卫国的豪情,但二十年的内战则完全击碎了他们的理想和那份传统的家国意识。
因此,当川军二十二集团军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战场上竟难已找到一片立足之地时,那又是怎样一种沮丧。历史如此演进: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四川省主席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吁请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日。8月7日,刘湘飞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据记载:会上各方主战主和犹豫不决,刘湘慷慨陈词近2小时:“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1937年10月,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下劝他不必亲赴战线,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随后,川军7个集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抗战前线浴血奋战,此后四川每年向前方输送青壮军人,人数居全国之冠。
且不论刘湘是否有防备被蒋介石吞并的意思,对于一个军人来说,刘湘深知“打内战”是一个军人最大的耻辱!当一场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之时,只有投身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才能真正让一个军人体味到使命和荣誉!
他们拒绝沉沦,他们选择知耻后勇,哪怕手里只有打不响的“汉阳造”和铁片磨成的大刀。
清洗身前的罪恶,又有什么比得了为民族拼一死!
1937年末,侵略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日军实行南北对进,企图攻占华东战略要地徐州,从而连贯南北战场。为了防御日军侵略,时任第五战区①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调集64个师约60万人驻守第五战区。
1938年初,北线日军分成东西两路:东路板垣师团从山东潍县南下直扑临沂;西路日军矶谷师团濑谷支队沿津浦铁路南进,进攻滕县。两路日军以台儿庄为会师目标,并策应津浦路南段敌军的攻势,企图合攻徐州。
台儿庄位于徐州东北60公里,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日军如果攻下台儿庄,既可南下切断陇海路,西取徐州,又可北上临沂,到时彭城不攻自破,津浦路不战自通,所以对我军来说,能否成功守住临沂和滕县,是这场战役的关键。
临沂会战——“钢军”也怕肉袒汉
1938年2月,日军板垣师团进犯临沂,第三军团奉命阻击。战斗即将打响,空气中似乎可以闻到硝烟的味道。驻扎在临沂的第三军团完成布防后,第四十军野战补充团的李宗岱②提笔写下一封遗书,但遗书写好后,他并没有将它邮回家中,反而随手烧掉,李宗岱老人回忆说:“当时鬼子占领的地方,屠杀的人很多,我们家里都没撤出来,老家被鬼子占了,不晓得我们自己的老人还在不在。”
自抗战以来,李宗岱就与家人失去了联系,所以他十分痛恨日军。他在空地上竖起两个木桩做成的假人——一个标明板垣征四郎,另一个标明矶谷廉介,然后就和战友们刀劈枪刺,经常劈砍得木片乱飞。
当时第三军团的战士们,除了手榴弹之外,每人的手中都有一把大刀,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手中的枪实在少得可怜。
第三军团原本是西北军,与国民政府的中央军相比,他们只不过是一支杂牌部队,因此,国民政府根本不可能为他们装备先进武器。西北军用的都是老式的汉阳造,一个排只有一两挺机枪。虽然武器差了点,不过以前打仗都是军阀混战,现在能打鬼子,战士们谁也不在乎武器怎么样。
2月下旬,第五战区长官部接到临沂急电:日军开始进攻临沂,战斗首先在临沂以北的村镇打响。
第一批冲上来的是日军的骑兵,李宗岱和战友们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在等待恰当的时机。老人回忆说:“等靠近点打马,把马一打,人摔下来了,马就往前冲,后边的人就变得惊慌,就乱开枪或者乱跑。”就这样,日军的第一次冲锋被打散了,但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日军很快又重新组织起进攻。随着日军的狂轰滥炸,李宗岱所属连队驻防的葛沟阵地,已经遍地都是弹坑,连长在战斗中牺牲了,作战勇猛的李宗岱接任了他的位置。
白天的战斗中,我军伤亡惨重。为了打击敌人嚣张气焰,当天晚上,李宗岱挑了20名身强体壮的战士,趁着夜色偷偷摸到日军的阵地。李宗岱记得很清楚,当时他们已经非常接近日军阵地了,连日军挖战壕的声音都能听得到,又往前爬了20多公尺后,就已经能够看到人影了。李宗岱率先冲向一个敌人,一刀下去,就削掉了他半个身子,敌人疼得直叫,跟在李宗岱后边的一个班长给了敌人一刺刀,将他结果了。随后,剩下的战士全部冲了上来。接下来就是近身肉搏,短兵相接。与李宗岱他们的大刀片相比,日本人的刺刀就显得毫无用武之地了。经过几10分钟的白刃战,日军开始向后溃退。李宗岱和战友们夺取了敌人的机枪,依靠着机枪的掩护,他们也迅速返回阵地。这场战斗中,20个敢死队队员中除了7人受伤外,无一牺牲。从战斗中获得的文件中,李宗岱才知道,他们偷袭的竟然是装备精锐的板垣师团田野联队。
板垣师团又称第五师团或广岛师团,是日本编组最早的7个师团之一,曾创下在中国战场和先后70余个师对阵的纪录,素有“钢军”之称。
李宗岱所在的部队,一向战斗力不强,但他们硬是打败了这支装备精锐的“钢军”。李宗岱说:“当时感觉就是我们这样子,就拼大刀吧,只有靠肉搏了。”
企图南进的日军被钉死在葛沟三天。3月12日清晨,200多名日军,在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向李宗岱连发动了第9次进攻。弟兄们已经杀红了眼,勤务、伙夫都抡起了大刀,日军再次被击退。李宗岱看了看旁边,原来100多个生龙活虎的兄弟,剩下的屈指可数。他命令残存的兄弟们把枪支砸烂,如果日军上来了,拉响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坚决不做俘虏。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宗岱至今不能忘记,他说:“当时士兵只有几十个人,所以他们一个个把家属的名字、地址写给我。”战士们说:“我如果被打死了以后,帮我给家属捎个信儿,告诉他们,告诉我娘,我是怎么死的。”李宗岱也想自己的娘,但此时,他却只能抛开一切。种种迹象表明,葛沟阻击战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李宗岱说:“兵源都很少了,伙夫、马夫都在补充了,一直在想援军一定到了,一定到了,结果真的把张自忠念叨来了。”
就在李宗岱和战友们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死守葛沟时,第三军团的军团长庞炳勋③急电李宗仁,请求支援。然而,此时第五战区能够调派的部队只有张自忠的五十九军。凑巧的是,张自忠与庞炳勋结怨已久。
从驻防第五战区那一天开始,张自忠就曾私下向第五战区参谋长表示:在任何战场都可拼一死,唯独不愿与庞炳勋在同一战场④。在战事如此紧急的情况下,李宗仁不得不请来张自忠,诚恳地对他说:“庞炳勋现在前方浴血抗战,希望你以国家为重,受点委屈,急率部前往临沂作战。”
听了李宗仁的话,张自忠没有迟疑,回答说:“绝对服从命令。”随后,他亲率五十九军,以一昼夜180里的速度,在3月12日黄昏赶到临沂市郊。当他见到庞炳勋时,原本忐忑不安的庞炳勋终于松了一口气,已经年过花甲的他紧握着张自忠的手,哽咽着说了一句:“荩忱老弟,愚兄谢谢你!”
张庞两人摒弃前嫌,共赴国难,临沂守军士气大振。随后,两军内外夹击向日军发起反攻。
曹廷明当时是五十九军三十八师的战士,他记得当时每个人发了4个手榴弹,“那手榴弹管用,就是不要命地往下扔,有多大的力气,使多大的力气往下扔。”老人回忆说。
提起那次的反攻,三十八师机枪手李兰亭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他说:“打得厉害呀,我们连就只有十四个人,我们一连人,一个晚上换三个连人。”
此时,已经困守葛沟三天三夜的李宗岱终于盼来了援军,他也带领剩下的战士冲了出去。在那次战斗中,无论李宗岱、李兰亭还是曹廷明,身上都挂了彩,但是即使这样,他们仍然坚持同敌人拼杀,一向号称“钢军”的板垣师团从来没遇到过这样不要命的部队,不得不开始其侵华以来的第一次大溃退。
李兰亭记得,日本人撤退了,但日本飞机仍在向他们丢炸弹。“我和一个人背靠背的在那门口仰着头看,那个一阵风一样,把我们吹倒了,不晓得哪个道理,我往这边倒,他往那边倒,都昏过去了。”逐渐恢复知觉的李兰亭感觉耳朵唧唧地叫,他就把眼睛睁开,看见了太阳。他知道自己没有死,也没有感觉哪里不舒服,等他起来一看那个和他背靠背坐着的战友,脑袋已经被削去了半截,人已经牺牲了。
3月18日上午,临沂第一阶段战役全部结束,板垣师团3个联队基本被歼灭,五十九军和第三军团共歼敌5000多人,日军南下台儿庄会师的计划被打破,蒋介石也因此发来了贺电。李宗岱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电令中的两句话:
开抗日胜利之先河,振国军之士气!
战争结束后,李宗岱清点人数时发现,他所带领的连队仅存29人。
滕县保卫战——杂牌川军打出了声威
1937年,川军各部编为第二路预备军出川抗战,邓锡侯率第二十二集团军开赴山西战场。当时,山西战场战况紧急,部队到了以后甚至都来不及集结,就急匆匆地开赴前线,仅仅9天,整个集团军就牺牲了一万多人。
时为第二十二集团军一二四师文书的何宏钧随部队赶到山西时,已经是11月了,但大部分战士仍然穿着草鞋单衣,邓锡侯几次请求补给,都没有回应。原因很简单:在许多人眼里,川军是杂牌军⑤中的杂牌军。
何宏钧清楚地记得,太原失守后,邓锡侯率领部队撤退。行进途中,他们遇到一个无人看守的军械库,战士们都说:“与其送给敌人,还不如自己用。”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的旧枪换成了新枪。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知道这个消息后,十分恼火,认为川军是抗日不足、扰民有余的土匪军,立即请统帅部调走他们。蒋介石想把川军调给一战区,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却说什么也不肯接收这支部队,就这样,原本誓师出川抗战的川军,竟然找不到一片抗日的战场。
后来白崇禧给李宗仁打电话,想让他接收这支部队,李宗仁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到处没人要的第二十二集团军转战到第五战区。
1938年2月,第二十二集团军奉命增援滕县,3月14日,滕县保卫战打响。
对于当时的战斗情形,何宏钧仍清晰地记得,他说:“敌人在城外攻击,用飞机、大炮、坦克在前面开路,而我们就是老办法:先尽量筑工事,飞机来了我们就到工事里面去藏着,等坦克后面的步兵上来后,我们就冲上去拼命。远距离打靠枪,近距离就靠手榴弹,还有就是用刺刀杀。”由于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连续进攻三天都没能攻下滕县。
3月16日黎明,日军集中炮兵火力向滕县东关、城内和西关火车站射击。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驻守滕县的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心中十分清楚,滕县已岌岌可危,但他对士兵们说:
我们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20年内战之罪愆了。
16日晚,王铭章决定留下部分士兵死守县城,然后把主力撤到城外。何宏钧回忆说:“其实这个方案应该是对的,第二十二集团军第四十一军军长孙震不同意,要死守。”最终,王铭章决定死守滕县。于是,他下令城门全都封闭,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准进出,并且他还告知全城将士,他决心和战士们一起抵抗到底,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这天晚上,除了西关以外,滕城已经完全被敌人包围。17日下午,日军炸开南门进入南城,东门随即也被攻破。当晚,日军攻入城中,王铭章亲率自己的警卫连向日军进攻。战斗中,王铭章不幸腹部中弹,他高喊:“死守滕城!”随后饮弹殉国。何宏钧说:“王铭章下去以后发现敌人就打,但是你是手枪,人家是机关枪、步枪,怎么打得过,最后全部被打死。”
王铭章的尸体被连夜拉到利国驿,到那以后,他的夫人来认尸。何宏钧说:“夫人一看他那个袖口上的梭子花边,就认出来了,老夫人就开始痛哭,我们都痛哭。”说到这里,何宏钧已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王铭章为国捐躯后,国民政府明令予以国葬,并追赠为陆军上将。
17日傍晚,还有300多名伤官伤兵滞留在西门一带,因为没办法逃出城,所以每个伤员都准备了一个手榴弹。战斗结束后,日军挨家挨户地清查,发现这些伤兵后,让他们投降,伤兵却陆陆续续走到一起,拉响了手榴弹。
300多人就这样以身殉国。
3月18日,滕县宣告失守,至此,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以及全师两千余人全部殉城。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父手谕
滕县保卫战打了三昼夜,阻滞了南犯徐州的大量日军,为鲁南各部队赢得了部署时间,凭这一仗,装备落后的川军就打出了声威。滕县城破后,何宏钧和一二四师的部分战士成功突围,狂妄的日军矶谷师团约40000兵力自滕县大举南下,直扑徐州东北的门户——台儿庄。
台儿庄——台儿庄——
1938年3月末,本该是部队发饷的日子,但第二集团军二十七师的鲍鸿海却没能领到军饷。他说:“那时候发几块钱,都高兴得很,不到月底就盼着,结果没有发饷就开上去了。”鲍鸿海所在部队接到的命令是:火速增援台儿庄。
部队还没有到达台儿庄,震天的喊杀声就已经传来。经过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台儿庄已经被破坏得不成样子,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从3月23日开始,台儿庄就被包裹在一片硝烟之中。争夺台儿庄的战斗首先就在北城门打响,日本对北门狂轰滥炸,北城墙被炸塌,小北门亦被毁,经过三个昼夜的猛攻,日军终于攻破城防,守卫小北门的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战后的惨相至今仍印刻在鲍鸿海老人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死尸谁也不知道是谁,到处都是血,到处都是死人,天拂晓的时候看不很清楚,等到天亮了以后,哎呀,看得人害怕得很。”
4月3日,台儿庄三分之二的部分已被日军占据,守军在台儿庄南关死拼不退,总司令孙连仲直接给李宗仁电话说:“第二集团军伤亡十分之七,可否请长官答应暂时撤退到运河南岸,好让第二集团军留点种子?”李宗仁的回答是:“你务必守至明天拂晓,如违抗命令当军法从事。”鲍鸿海清楚地记得,孙连仲当时给各师下达的命令是:“死守台儿庄,台儿庄在你在,台儿庄不在你不在!”
“那时候用人,后勤部队都用上了,连送饭的、炊事班的、通讯班的这些人都用上了。”鲍鸿海回忆道。
死守最后一点的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再次请求准予撤退,孙连仲坚决命令:“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有谁敢退过运河,杀无赦!”
该日黄昏,猛攻数日的日军也已经筋疲力尽,暂时停止进攻,休整部队。被炮火声淹没了数日的台儿庄终于安静下来了。午夜时分,日军阵地突然传来一阵阵喊杀声。500个敢死队队员背着大刀,每人配备了两个手榴弹,连枪都没带就冲进敌营,经过激烈的拼杀,他们最终将东门桥夺了回来。“逐街逐屋的拉锯战,胶着状态了,他的大炮不能打,飞机不能炸,坦克车也用不上,这时候他优越的威力用不上了,可是我们大刀片可派上用场了,一声喊杀,劲儿可大了,都砍头啊。”回忆到这,鲍鸿海老人仿佛又回到了10年前的台儿庄。
仓皇应战的日军乱作一团,原本被日军占领大半的台儿庄,又被中国军队夺回。与此同时,汤恩伯率领的第二十军团已向台儿庄以北逼近。凌晨时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带了几个随员亲赴台儿庄指挥作战。
当时,二十七师七十九旅和三十师把日军桥外边的后援切断了,日军后续部队攻不进来,在台儿庄的日军就乱了阵脚,经过激烈的战斗,到4月7日早晨4时左右,台儿庄内的日军基本被消灭干净。
从3月24日开始,到4月7日结束,台儿庄战役共历时14天,中国守军以血肉之躯全歼矶谷师团主力约10000多人。然而,胜利的代价是如此之大,中国军队损失将近20000人。李宗仁⑥望着重叠仆倒在地的中国守军尸体,跪倒在地满面泪涌,随同的将士也一起跪了下去放声号哭。
台儿庄是红血洗过的战场,
一万条健儿在这里做了国殇,
他们的尸身是金石般的雕浮。
台儿庄是中华民族的领土,
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
在这里,用血铸就了伟大的史诗!
在这里,我们击退了寇兵,在残破的北关城墙插上了国旗。
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了纪念台儿庄战役所写的一首诗,回忆起往事,鲍鸿海老人显得有些激动:“仇报了,给中国人出口气了!都知道把咱的士气鼓励起来了,谁也不愿当亡国奴。”
台儿庄捷报传出后,南京、上海沦陷后笼罩在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台儿庄血战,几乎成了民族复兴的新象征。
1938年4月,在台儿庄遭受惨败的日军又反扑临沂,此时的李宗岱正在临沂大许家寨附近驻守,在攻打日军阵地时,他的一只眼睛被打穿。“打鬼子丢了一只眼睛,不要紧,我还有一只眼睛可以看,所以无所谓。那阵儿我的腿还没受伤,只是眼睛看不到没关系,手脚都还可以动。”
受伤之后,李宗岱被送到徐州兵站医院,7天的抢救把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但他的右眼却永久性失明。国民政府奖励给他24000块大洋,按当时价格计算,相当800多两黄金。他把奖金连同自己的金戒指、金镯子一起捐给了抗日救亡中国会。伤好后他又回到了部队,他和所有战士们想的一样:只要鬼子还在,就要继续打鬼子,直到把他们赶出中国。
台儿庄一役,不特是我国抗战以来一个空前的胜利,可能也是日本新式陆军建立以来的第一次惨败。足使日本侵略者对我军另眼相看。
——李宗仁
据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所著《八年抗战之经过》一书载:抗战八年,仅四川就提供3,000,000兵源充实到前线部队。出川将士阵亡364,000人,负伤356,000人,失踪26,000人,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20%。
①第五战区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国民政府在国境内划分了多个与日军作战的战区,第五战区就是其中之一。最初第五战区所辖范围为山东南部及江苏北部,并曾爆发过惨烈的淞沪会战。后来根据战争实际情况,第五战区分别于1938年、1939年、1944年做过数次大规模的变动。
在1937年10月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作战地区为天津至南京浦口之华东一带(津浦铁路沿线)。
在1938年的一张报纸上,李宗岱的名字前面是“军民模范”、“英勇连长”、“勇将”……国民政府编纂的《士兵读物》将他与明代抗清将领史可法一并收入。解放后,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血战台儿庄》中,就有以他为原型的连长。面对我们的镜头,这位80多岁的老人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他用一种安静平祥的语气,将我们带进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之中。
③庞炳勋()
字更陈,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瘸腿将军”。他出身低微,从一名下层军官逐渐升至军长,后又升任集团军总司令兼省长,以及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陆军上将。
④度尽劫波兄弟在,抗战荩忱泯恩仇
在1930年5月爆发的中原大战中,庞炳勋作为反蒋军第二路的总指挥,曾率部与蒋军在河南鏖战四个月。9月18日,一直置身局外的张学良通电拥蒋,使战局急转直下,蒋介石反守为攻,反蒋军败局难挽,各路将领如树倒猢狲散,或无心恋战,或倒戈投降。此时,本来油滑的庞炳勋也感到前途无望,便接受了蒋介石的收买,倒戈反冯。军阀的本性驱使他想趁混乱之际捞上一把,企图收编友军,扩充自己。于是,他的眼睛便盯住了友邻部队--张自忠的第六师,经密谋策划,庞炳勋出其不意地对第六师师部发动夜袭。张自忠本尊庞炳勋资深望重,以兄长相称,因而对其毫无戒备。这突如其来的一击,使他险遭不测,历经奋战,方得脱险。从此,张庞之间结下深仇,张自忠发誓,此仇不报,誓不甘心。
⑤正规军和杂牌军
国民党所谓的正规军就是蒋介石当黄埔军校校长期间的学生,就是黄埔系,还有就是外国军校留学回来的。杂牌军将领一般是地方军阀和各讲武堂毕业的学员。
⑥李宗仁回忆台儿庄战役
对于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提到“我军以区区十余万疲惫之师,在津浦路上两面受敌。来犯的敌人,南北两路都是敌军的精锐,乘南北两战场扫荡我军主力百余万人的余威,以猛虎扑羊之势,向徐州夹攻。孰知竟一阻于明光,再挫于临沂,三阻于滕县,最后至台儿庄决战,竟一败涂地,宁非怪事?”他从敌我双方4个方面充分分析,认为台儿庄一战并非侥幸。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汤恩伯是好是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