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的《出山记》纪录片遵义行视频怎么在网上都没有完整版的,有网友有资源种子吗?

当前位置:>
纪录电影《出山记》:扶贫的真实记录
发布时间:&&作者:黄丽巍&&来源:人民画报&&浏览次数:5204
贵州省有20个极贫乡镇,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是其中一个。从2016年到2017年,著名摄影家、纪录片导演焦波率领团队,在石朝乡驻扎300多天进行拍摄,以脱贫攻坚中的易地扶贫搬迁、大通道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工作为主线,真实记录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走出大山的故事。影片主要围绕三大主线村民申学科一家住在石朝乡大漆村唯一没有通公路的村寨——泉里村民组。为了替父亲治病,申学科只能把父亲背下山。为此,他极力争取道路修进自己的村子。申学科在两个村民的帮助下,沿着尺八宽的陡峭山路,把父亲一步一步背下山,送往医院。面对前来调研的乡干部,申学科(左一)极力争取村里修路的权利。30岁的申周想借政府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离开山村,谋求一份好工作,同时早日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但他的父母常年生活大山里,只跟庄稼牛羊打交道,不敢想象搬去城市后该如何生活。两代人的思想不能调和。申周(中)和父亲(右)为了是否搬到山下产生了矛盾,村党总支书记申修军前来劝解。申周带父母到务川安置点了解环境。经过申修军多次做工作,看到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新生活越来越好,申周的父母终于同意搬迁。申修军是大漆村党总支书记,在脱贫攻坚政策引导下,他立下决心要让大漆村摆脱贫困,迈向小康。但由于修路占用土地和房屋,不少村民思想转不过弯来,申修军一家一户地做工作,时常要面对村民的不理解,甚至谩骂攻击。为了村里修路和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申修军顾不上自己家里的事,为此招来了妻子的埋怨。&截至2017年底,石朝乡易地扶贫搬迁288户1316人,脱贫970户4280人。影片中无一职业演员,且无一创作的台词,完全是乡间生活的真实记录。《出山记》工作照1月25日,《出山记》首映式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电影首映式上,中共遵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欣在致辞中介绍了拍摄影片的背景及贵州省、遵义市扶贫攻坚的举措和成效。影片放映结束后,导演焦波携主创团队和影片主人公代表与观众和媒体见面。观影嘉宾对影片进行了现场点评。参会嘉宾、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为电影“点赞”,他表示,《出山记》是一面镜子。“脱贫攻坚是国家战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一个大的方向和庞大的数字。而在这部片子里,让人们看到了数字背后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脱贫故事,因此这面镜子照得是如此生动。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尤其需要这面镜子。”同时他强调,在片子里,关注脱贫的人们看到了一个村干部多么不易,村干部上面的干部也不易,正在脱贫中的人更不容易。《出山记》是在干部和群众之间,在脱贫的人和帮着脱贫的人之间,在远方和关注远方的人之间完成了沟通。《出山记》由中共遵义市委宣传部、遵义市扶贫开发办公室、遵义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委、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和焦波光影(北京)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影片将于近期在全国院线上映,与广大观众见面。
[责任编辑:ZYW]您当前的位置 :
记录遵义脱贫攻坚电影 《出山记》将于4月20日全国上映
10:33 作者:多彩贵州网记者 余旭 来源:多彩贵州网
&|新闻热线:96677&|&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余旭)《出山记》由导演焦波带领摄制团队在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驻扎300多天,收集3600多分钟的素材拍摄而成。影片以脱贫攻坚中的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发展等工作为主线,真实记录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走出大山的故事。4月20日,将在北京、上海、重庆、贵州、江苏等地的1483多家影院全国上映。
  影片故事发生地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大漆村,平均海拔1260米,境内多悬崖,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全村985户4119人中贫困户有435户1803人,是贵州省276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交通不便是造成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基层干部不懈努力、百姓扭转思想勇于改变,截至2017年底,大漆村易地扶贫搬迁91户400人,脱贫292户1292人。
  日前,《出山记》已获得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会最佳作品奖,影片得到了评委会的高度肯定。在颁奖现场,评委会的颁奖词为:导演带领摄制团队奔赴脱贫攻坚主战场,不单成为骁勇善战的战斗员,又成为伴随日出日落的一介乡民。扎根乡村,愚公移山,春去秋来,栉风沐雨,他们在泥土里种植故事,为我们收获了一部故事性极强的纪录片《出山记》。《出山记》为我们展现了遵义贫困大山里脱贫攻坚波澜壮阔的时代画面,为我们讲述了贫困的山民翻越脚下大山,战胜心头大山的曲折动人故事。《出山记》告诉我们,贫困路上的山再高,路再远,只要是摄像机捕捉到的视角和角落,都不会是脱贫路上被遗忘的远方。
  据了解,《出山记》是由焦波光影(北京)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遵义市广播电视台出品,遵义市委宣传部、遵义市扶贫开发办公室、遵义市水库和生态移民局、遵义市广播电视台、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委、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和焦波光影(北京)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贵州星空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发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发行。
 编辑:唐全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 |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增值电信业经营许可证(ICP):黔B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营业执照:77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40824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黔)字001号最难找的纪录片有哪些,请提供名称和线索,我来搜集。_纪录片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6,909贴子:
最难找的纪录片有哪些,请提供名称和线索,我来搜集。收藏
鉴于我更多关注人文、社会、政治,所以我收录的重点在这些方面,不仅仅局限在视频,电子文档也包含在内。请诸位提供名称和线索,我来搜集,早些年这些视频出来的时候还比较容易下载,但现在很困难了,不是说给你个链接就可以,有的地址根本下不动,所以还是随缘吧,既然我有,网络上肯定还有一部分人有,有的人动不动喜欢公布微信,其实纯粹多此一举。看纪录片是为了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不是在网上装大神的。其实我今天来不是给大家送链接的,因为我一贯的作风就是只收集不传播,这是我安然上网的根本保障。具体收集办法我采用的群筛法和网络爬虫法,如今不学技术是不行的,只要资源在网络出现过就可以用这俩办法找到。群筛就是广泛使用工具大范围搜集找到有用的,爬虫法要借助工具了。众所周知的题材和记录片算不上稀缺,2000后国内出现了很多新生代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夏骏、胡杰、高鸣、徐辛、陈为军、赵亮等,周浩、徐童他们二人所有的记录片全都有,除了挖眼睛是低清晰采集过来的的,其余皆是外挂字幕无水印版本,外挂字幕版是最原始的素材,内嵌字幕版我一般不选择。还有一些导演,我根本不能打出他们的名字。下面这部是长达355分钟的纪录片,也是创下了我收录单部纪录片最长的记录,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揭示了真相,有力回击了网络上的传言,它让说谎者发抖。真心敬佩那些导演,他们不为名不为利,有的还是自掏腰包,这种敬业精神太伟大了,没有他们的付出,今天谁也看不到。目前我收录的纪录片没有具体数字,2T硬盘外加500G硬盘都满了,算算应该有2000部左右吧。提供稀缺纪录片名称即可,这个贴吧据我看到的名称都算不上稀缺,我想要的都有了。我也经常来看看大家都在找什么,这也是线索,虽然不能给你们传播什么,但只要有人收集,你们害怕将来看不到吗,环境决定一切。
央视纪录片镜子
同是纪录片爱好者。能帮我找下《大真探:武器决胜点》1080P的吗?我试过好多方法都没有找到有效的资源。谢谢!
有木有介绍日本军国主义的纪录片?
马莉导演的 京生..楼主有资源吗
还有,楼主大大说自己把徐童导演的收集全了。游民三部曲肯定是网上好下载,挖眼睛也能下载到。《四哥》《两把铁锹》这两部呢?
不发资源,可以告诉告诉大家怎么用你那两种方法找片啊?大神,先谢过你了。
我本不想发这个截图,但有人就好像说我忽悠人,我帖子都明说了,很难给大家分享了,只是说交流线索,我来搜集。还有一个原则,我都是数据本地化,我存在自己盘里安心。大家交流的一个方式,要想交流就不能给我挖坑。要我说,有的朋友可真不厚道。
楼主我想找一部片说的是各种动物跳高的高度与自身的比例然后换算成人类如果能跳到自己身高的多少倍就能跳多高之类等等的能告诉一下真实片名吗?感谢
21世纪性爱指南谢谢
家庭情感教育
我想知道最近央视播的那个纪录片《短路的大脑》的英文名,我百度找了下,有一集是在两年前优酷上就有的,搬到优酷上那个人视频简介里说是youtube上的视频。但是那个人已经两年没再搬视频了,我在评论里也问他了。暂时没有回复。我用这个接口找了下下载地址,但是下下来显示因为版权无法播放。而且用这个接口找的下载地址的画质也很低。我去youtube上搜中文名也搜不到英文名也不知道是啥。所以来问下楼主知不知道。不过我也不抱什么希望
历尽苦楚 Affliction (2015)求个下载链接
生门找了好久 ,都找不到两
楼主可以分享一下《军工记忆》纪录片百度云链接吗
蒙古纪行 林彪外逃
求《当代的中国》,蟹蟹
央视CCTV9最近的短路的大脑真心不错 虽然从网上查的早就出了 但找不到啊 尤其是想下载记忆这个 英文的也可以啊,想问问楼主有木有这个资源。。
求64tam纪录片
求纪录片:典藏北京不胜感激
了不起的匠人
最难找的应该是nhk转播法国的这部:
能找到100集的中国博物馆吗
楼主大人,ke la mayi已经看过了,感触极深。你有shangfang吗?
楼主你好,大概在9几年的时候中央台曾经上演过一部纪录片-------------《我们从哪里来》,大体是指美洲的印第安人是殷商后裔,,,,,,曾经在清末有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找到咱们这边的人说自己是中国那边来的希望得到保护,,,,,,,---------好多都不记得了,能不能找到都谢谢楼主
登录百度帐号您现在所在位置: > 文化
“出山”与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纪录片《出山记》观感
作者:文/胡谱忠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
  编者:《出山记》是摄影师焦波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要求创作而成的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一个仡佬族山村走出贫困的故事。影片情感温润饱满,人物鲜活生动,有情怀、接地气、入人心,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精神,成为继其《俺爹俺娘》《乡村里的中国》之后的又一精品力作。该片1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映,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一)    在商业化的院线里,有关农村题材的影片显得凤毛麟角。2012年,由焦波导演的《乡村里的中国》,是较早在影院放映的纪录片,它让人们看到了久违的中国农村景象:浓浓的乡愁令人慨叹,简单的叙事讲述了平凡的乡村故事,传递着细微的中国表情,却有万钧之力。今年,焦波又完成了一部聚焦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大漆村脱贫攻坚主题的纪录片《出山记》,并于3月公映。  就像2017年上映的电影故事片《十八洞村》一样,《出山记》记录了少数民族影像中久违的现实生活、现实关注、现实诉求。尽管故事是在一个时政的框架内体现,但影片却展现了贵州仡佬族山村真实的生产空间、劳作场景、社会活动等。在国家连续数年每年一号文件均聚焦农村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举国上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大环境中,《出山记》显示出民族地区的农村形象已经开始重新具备承载社会核心关注功能的同时,又让人们看到了主流商业院线内稀有的另一种中国形象。通常我们在主流影片中可以看到的是全球化体系中高速发展、经济崛起的中国形象,但《出山记》中务川县大漆村泉里组的脱贫攻坚故事呈现的中国形象与之相比,具有强烈的差异性。但恰恰这两种形象都是真实的。  《出山记》的面世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而中国改革的序幕就是从农村拉开的。经过多年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到了“反哺”农村的时候。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勾画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将促进农业与农村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又将这一战略具体细化为三个阶段,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谋篇布局,制定了乡村振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当前,“乡村振兴”成为全国上下广泛关注的高频词汇。种种迹象表明,乡村振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对现在和未来的中国而言,乡村发展将比以往具备更显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二)    《出山记》展现了大漆村——这个中国西南部贫困乡村一年内的变化过程,对中国农村的社会变革具有启示性的意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影像里,农民某种程度上曾经是落后经济与文化的载体,而对农民怀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在当下主流院线里仍然少得可怜。《出山记》的面世,正是社会文化风气变化的表征。从文艺创作的手法来看,这部纪录片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显示新时代的主流文化,正在召唤新的文化要素。《出山记》不仅在影像层面传达出中国传统的“农本”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新时代所倡导的“中国观”。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首先必须解决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们看到,《出山记》记录的农村发展,既体现出政策的调整,也体现出政策的过渡和交叉。影片里的两个主要家庭:申学王一家与申学科一家,就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农村发展理念。申学王的脱贫轨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某种样板。大漆村泉里组地处悬崖之上,是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唯一没有通公路的自然组,出山需要一个多小时。在资源贫瘠之地实施异地移民搬迁政策,这是在国家财政相对充裕的条件下所采取的精准扶贫政策,其中蕴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农村发展思路,背后关联着整个中国社会几十年来的发展主义观念。“从农村搬出去后,就变成了一个城市人”。在完成土地确权之后,符合条件的申学王一家搬进了县城的开发区,成为城镇居民。  影片展现了申学王一家在经过争吵、犹豫、担忧、焦虑的反复之后搬到县城的兴奋和憧憬。这是一种历史进步的叙事,尽管艰难,但农民们毕竟受益并看到了更有希望的未来,国家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也赋予了这种选择以充分的合理性。影片中,村民旧房的昏暗以及生活的贫瘠,与城市新居的敞亮及其外部环境的工业区、学校、体育馆等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形成鲜明的反差,每个人都对搬迁之后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申学王之子申周曾有外出打工的经历,搬进城后他在当地电子厂上班。异地搬迁政策和中西部地区主动承接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成功举措,在影片中得到了具体展现。(三)    《出山记》让人想起另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故事片《碧罗雪山》。后者中的傈僳族村民因为土地贫瘠而生活贫困,而对珍稀动物的保护政策又使村寨黑熊成灾。当地村民一直恪守传统,与外界沟通中矛盾冲突不断,直到村里发生“熊吃人”的悲剧性事件。政府顺势号召异地搬迁,村民们不得已离开家乡。这部具有浓厚文艺气息的影片着意凸显的是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因而认定村民们是被迫搬迁,这种想象性的描述来源于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与阐释框架。《出山记》剧照  《出山记》没有忽略移民搬迁的文化适应问题,仍旧展现了社会变革带来的人心失衡,但没有沉溺于民族文化的焦虑。影片中没有标志性的仡佬族祭山神、拜竹王或蛮王老祖的情节,仅有少量中老年妇女穿着的本民族服装显示出这个村庄的少数民族属性,而呈现其中的仍旧是城乡问题的分析和表述框架。不同的是,《出山记》里的移民多数最后都成为主动搬迁的一方,有些不符合条件的村民还因此抱怨不已,村支书甚至因杜绝走后门而受了委屈。在两个搬迁地遵义和务川之间,多数村民舍大求小,选择务川县城,完全是出于对故土的依恋,以及对未来生活变化带有防御的心理表现。影片表达了村民对异地搬迁扶贫模式的肯定和赞扬。申学王夫妇在新居里与村支书冰释前嫌,言谈欢洽。他们一家搬迁进城后首次逛超市的情景,也预示着他们正在形成对于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  除了移民的文化调试,《出山记》还关注到了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通过没有被评定为“精准扶贫”对象的申学科一家的故事,影片展现了在扶贫攻坚中的不同做法。对于不符合异地搬迁的人家,政府也尊重他们的意愿,采取了修路到村的方案。申学科是村里很有头脑的能人,虽无资格搬迁,但他的眼界已经“出山”了。在获得政府修路的消息后,马上行动,带头发展山羊养殖。影片展示了留在深山的农民另一种脱贫奔小康之路,这条路是与异地搬迁完全不同的乡村振兴的路径,不以减少农村人口为代价,而是保留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生态。申学科身上传递出来的是农村文化生态的重要性:公路修通时,他在外打工的儿子回乡,并带回了儿媳妇。人丁的充实,顿时让家族有了兴旺的景象。在老父亲的寿宴上,他请来傩师起舞;在儿子的婚礼上,他衷心地感激各级领导的关怀。影片在申学科身上赋予了另一种乡村发展的美好希望:不是变成城里人,而是让农村变得富裕;不仅改善自己的生活,还使农村文化得到修复,促使这块土地上的发展与变革与新时代相呼应。(四)    《出山记》主人公村支书申修军,是个非常接地气的基层干部形象。在展现农村社会变革面貌时,他是一个重要的穿插性人物,给整部影片带来了主旋律的叙事基调。  影片中的申修军似乎总是在扯着嗓子与村民解释、争论。他用不同策略宣传动员乡村振兴的政策,时而熟练运用官方的政治语言,时而又饱含亲情乡情。在不断调节各种关系时,他发挥着一个乡村基层干部的作用,努力促进乡村的发展变革以及和谐稳定。《出山记》展示了在他的主导下,大漆村丫口组在土地流转后成立的黄花种植特色产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使村民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希望。脱贫攻坚不是只有搬迁、修路,更重要的是经济生产,克服小农生产方式,走“村社一体”的合作化发展道路。如同无数乡村基层干部一样,申修军在作动员时,沿袭“革命”传统,把脱贫当成一次次“战役”,连办公室也被命名为“脱贫攻坚作战室”。  我们看到,《出山记》中的村民面对镜头时十分真实自然,甚至让人感觉不到摄像机的存在。如果说摄像机是一个脱贫攻坚过程的“见证者”,那么对于大漆村的村民来说,摄像机的存在反而起到了唤醒农民主体意识的作用。  “出山”,字面上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动作,《出山记》的片名折射出的是宏大的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历史,这使得“出山”成为中国千年变局中的一个历史性隐喻——不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中国农民都在走出大山。影片的最亮点,就在于焦波赋予了“出山”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进程深深远的寓意。当然,未来任重而道远,走出大山远远不是这一进程的终点。
Copyright (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2出山记-高清迅雷下载
汉语普通话
(中国大陆)
Beyond the mountains
  贵州省有20个极贫乡镇,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是其中一个。石朝乡大漆村是乡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村庄,也是极贫乡里的极贫村。电影正是在这里用一年的时间记录脱贫攻坚进程中出现的感人故事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播放链接:
0人想看 / 0人看过 / 0人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成长记作文6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