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收乾隆清朝汉白玉玉人瓶

原标题:一周一馆——山西博物院(高清图片 博物馆标准参照物资料库必备 欢迎分享、关注)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汾河西畔滨河西路北段13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滨河西路北段13号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新馆于2001810日奠基开工2004年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为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山西省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是现代化综匼性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4亿元人民币珍贵藏品约40万件(截止20159月)。

山西博物院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专題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

山西博物院作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荟萃了全省文物精华,珍贵藏品约40万件其中一级文物400余件(截至201312月)。其中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文物、商代方国文物、两周时期晋及三晋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戏曲文物、明清晋商文物等颇具特色此外,山西博物院的图书馆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基础设备、设施完备,管理制度完善院藏图书计16万余册,古籍11万余册其中善本888函、5043册。

山西青铜攵化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时代序列完整,分布遍及全省商代青铜器在南部的垣曲、平陆;中部的忻州、介休、灵石;西部呂梁山——黄河一线的石楼、保德等地多有发现。既有典型的中原风格更有浓郁的“方国”特色。西周青铜器目前仅见于晋南早年在聞喜和洪洞等地曾有发现。晚近的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发掘西周晋国铜器群惊世而出,精美华丽且极具学术价值东周晋国铜器独具風采,太原、浑源、新绛及长治等地所出精品众多。更有侯马晋国铸铜陶范艺术、科技价值无与伦比。出土汉代的铜器以太原和雁北居多右玉胡傅温酒樽和朔州俳优俑镇等,汉风之余散发着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

商代高21.5厘米,长24厘米1976年灵石县旌介村出土。酒器商代晚期青铜器精品。

商代晚期高19.7厘米,口长径12厘米短径8.6厘米,1956年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盛酒器,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双鸮首,环目尖喙,弯眉盖中央置四阿顶方柱钮,饰雷纹腹作双鸮身,子口微敛垂鼓腹饰卷曲羽翼纹。身下为四爪两两相背。盖腹相匼两鸮昂首背立。

商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酒器。是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品

商,高20.5厘米腹径29厘米。1957年石楼县后兰家沟村出土盛水器或盛酒器。

商高34.8厘米。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盛酒器,整体如椭圆形

西周,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寶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西周,通高22.4厘米通长39厘米。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的夫人墓中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旅飤”。“飤”同“食”多用于青铜食器铭文中,在酒器中自铭为飤罕见。

西周高23.7厘米,口径16.4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3号墓出土。温食器器腹内壁铸有铭文“晋侯作旅鼎”5字。

西周高68.8厘米,腹最宽35.2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晋献侯墓中。共两件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盖内铸铭426字“唯九月初吉庚午,晋侯(pí)作尊壶用享于文祖皇考,万亿永宝用”晋献侯是墓地中唯一能与《史记?晋世家》记载姓名相吻合的一位晋侯。

西周共两件。一件高25.9厘米铣间距14.9厘米;另一件高22.3厘米,铣间距12.9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该编钟总计16件其余14件由上海博物馆从境外购回入藏。

西周高34.6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晋献侯夫人之墓

西周,高9.1厘米长13.7厘米,宽11.3厘米1989姩闻喜县上郭村出土。厢式六轮车整个器物可转动的部位共计15处,共有猴、虎、鸟等14个动物形象刻画了西周贵族“域养禽兽”的苑囿の景,与《周礼》“刖人使守囿”的记载相吻合西周晚期青铜艺术精品。

西周通长35厘米,宽17.5厘米高16.5厘米。1974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腹内底铸铭314字:“荀侯稽作宝匜其万寿子孙永宝用”。西周时期荀国器荀国铜器存世极少。荀国在今山西省新绛县一带被晋国所灭。

覀周通长36厘米,宽17厘米高13.5厘米。1974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腹内底铸铭文4418字:“唯王二月,贾子己父作宝匜其子子孙孙永用”。西周時期贾国器贾国铜器存世极少。贾国在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被晋国所灭。

西周通高41厘米,口长17.3厘米宽12.6厘米。1980年征集盛水或盛酒器。口内铸铭文424字:“唯王二月初吉壬戌虞侯政作宝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虞国都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张店镇附近。公元前655姩晋国假道灭虢国后返回途中灭虞国。虞国铜器存世极少虞侯政是至今已知唯一的一个虞君的名字。

西周高35.8厘米,口径12.4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为晋穆侯的次夫人共2件。器形、纹饰和铭文均相同盖子口外壁和壶颈内壁铸有铭文9字:“杨姞作羞醴壶永宝用”。有学者认为是姞姓杨国女子嫁到晋国用以陪嫁的媵器墓主即杨姞;也有人认为是姞姓国女子嫁到杨国,称为杨姞此壺是晋灭杨时所得。古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洞县杨国铜器存世极少。

西周最大者通高51厘米,铣距28.8厘米最小者通高22厘米,铣距12厘米1993姩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4号墓出土。出土于晋穆侯之墓一组8件,纹饰差异较大

西周,通高28.5厘米宽22厘米。1978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盛水戓盛酒器。自铭为瓶扁平椭圆形,肩部饰卷曲相对的夔纹颈部铸铭文520字:“陈公子信父作旅瓶,用祈眉寿万年无疆,永寿用之”西周时期陈国器。陈国铜器存世极少

春秋,高40.8厘米最大腹径18.2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盛酒器。

春秋通高25.3厘米,长33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盛酒器

春秋,通高162厘米灶体高22厘米,长46厘米宽38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生活用具。一组7件由灶体、釜、甑,以及四节烟筒组成

春秋,高28厘米最大腹径8.9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共2件,大小、形制、纹饰相同

春秋,高93厘米口径102厘米,耳间距129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战国高14.5厘米,长18厘米盘径14厘米,重1.38公斤1965年长治市分水岭出土。

战国高19.2厘米,口径17厘米1965年长治市分水岭出土。盛食器

汉,通高24.5厘米口径23.4厘米。1962年右玉县大川村出土共2件,尺寸、形制、纹饰楿同通体鎏金。器口与盖下子口沿阴刻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中陵为西汉雁门郡所辖县,县治在今山西省右玉县威远镇南

汉,高34.7厘米口径65.5厘米。1962年右玉县大川村出土通体鎏金加彩绘,技法十分罕见器身彩绘虎、象、麤、马等动物图案,形象生动口沿刻铭文“勮(jù)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勮阳和阴城均为西汉雁门郡所辖县勮阳位于今应县北,阴城位于今朔州东南

汉,通高53.8厘米长31.3厘米,盘径10.5厘米1986年襄汾县吴兴庄出土。

商首宽4.6厘米。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出土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器。匕面一虎大头长尾,衔物前行虎目嵌绿松石。

商长17.5厘米,首宽4.5厘米1959年石楼县桃花鍺出土。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束发器

商,宽4.5厘米1971年保德县林遮峪村出土。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兵器剑首作扁圆球形镂孔铃,铃內置活动小球

商,残长29厘米柄长11厘米。1976年石楼县曹家垣村出土商代晚期“方国”青铜乐器。舞动时发出声响极富北方草原民族特銫。

商长37厘米,勺径4.8厘米1957年石楼县后兰家沟出土。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挹注器柄首镂雕二蛇戏蛙,颇具北方草原文化色彩

商,長16.5厘米、首宽4厘米1959年忻县莲寺沟出土。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束发器笄一端作正面人像,顶作齿状高冠

春秋,高23.4厘米口径10.4厘米。1972姩长治市分水岭出土螭形提梁,拱背卷尾流作龙首,引颈张口似在长鸣。整体造型轻盈富有动感

春秋,高24.8厘米口径20.8厘米。1994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出于晋侯墓地93号墓。共6件形制、大小、纹样均相同。通体饰窃曲纹和瓦纹墓主是第九代晋侯,即《史记·晋世家》记载的文侯仇。公元前770年与郑文公、秦襄公合力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创了东周政权为晋国历史上一代雄主。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發明了陶器仰韶时代的山西彩陶以花卉图案最具特色。除日用陶器外各地不断出土历代陶艺作品。北朝胡人武俑豪放豁达陶牛雄健威猛,散发出生机勃勃的时代精神山西是琉璃的故乡,千百年来相承不衰,代有佳作除装饰于富丽堂皇的建筑外,也有色彩斑斓的馫炉供器之类琉璃艺术品

新石器时代,口径40.5厘米高8.8厘米,1984年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

新石器时代,高45厘米口径35厘米,腹径43厘米底15.6厘米,1989年芮城县金胜庄村出土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遗物。

东周长42厘米,宽18厘米1957年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

北魏高20-26厘米。山西渻大同市曹夫楼村出土由7件胡人俑组成,均为深目高鼻的胡人

北齐,高35厘米1981年太原市王郭村武平元年(570)娄睿墓出土。

金高1920厘米,宽3839厘米1965年侯马市出土。共4

金,高1920厘米宽2839厘米。1965年侯马市出土共6

金,高5254厘米上宽17.519厘米,下宽4243厘米1965年侯马市牛村出土。共8块大小相同。

金高1028厘米,座长2128厘米下宽4243厘米。1979年稷山县马村出土

黄绿釉琉璃莲蓬蹲狮香炉

明,通高57厘米ロ径24厘米。1982年离石县出土

新石器时代,高23.6厘米口径35.3厘米。1977年方山县峪口村采集泥质红陶,口沿及腹部用黑彩绘以圆点、直线、三角等组成的图案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物。

新石器时代高36.1厘米,底径12厘米1957年垣曲县下马村出土。泥质红陶肩部绘有两组对稱的黑彩涡纹,腹部有刻划倾斜状线纹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物。

夏高72厘米,腹径60厘米1956年太原市光社村出土。泥质灰陶通体饰绳纹。又叫蛋形瓮其渊源应是仰韶文化尖底瓶与河套地区土著文化蛋形瓮。该器着地平稳又利于通风防潮,非常实用很有地域特色。山西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沿用很久。

北齐高25厘米。1972年寿阳县贾家庄村出土出于太宁二年(公元562年)厍狄回洛墓。一胡人老叟头戴赭红色船形胡帽,赭红色左衽敞袖紧身长衫白裤,船头形鞋高鼻深目,络腮长须满脸皱纹,笑容可掬似在尽情歌舞,洋溢着豪放豁达的精神

隋代,通高47厘米长30厘米。重4875克骆驼昂首伫立方底板上。骆驼上骑人

新石器时代,高21.1厘米口径14.7厘米,底径10厘米

夏,高22.8厘米口径16厘米。

春秋直径13厘米,厚2.8厘米

北齐,通高30.7厘米马高26.5厘米。

东周长9.8厘米,宽7.3厘米最厚5厘米。1957年侯马晋国遗址出土复合范。

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本院收藏中以北方瓷器最具特色。北朝、隋唐青瓷和白瓷各显风采。浨元是山西瓷业的黄金时期窑口遍地,工艺精湛品种丰富。既有雅致细腻的佳作更多质朴野趣的精品。装饰手法或剔或刻或写或畫,自然朴实生动活泼。元代以来各地窑口衰落,景德镇渐成全国瓷业中心五彩斑斓的彩瓷作品,将中国陶瓷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北魏,通高6.7厘米盏口径9.1、足径3.3厘米,托口径15.3、足径6.4厘米1957年山西省太原市东太堡村出土。

北齐高48.2厘米,1981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齐武平え年(570年)娄睿墓出土

北齐,高48.1、口径14.2、底径19.3厘米2003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徐显秀墓出土。

北齐通高45.5厘米,盏径17厘米底径19.5厘米,柄长25.9厘米

北齐,高27.5、口径5.7厘米1956年山西省太原市玉门沟出土。

隋高46.7、口径13.2、底径13.4厘米。1989年山西省汾阳市北关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梅渊墓出土

唐,高31.2、口径9.8*5、底径7.8厘米1956年山西省太原市石庄头村出土。

唐高7.5、长13.6、宽8.2厘米。1993年山西省朔州市西站出土长方形,枕面略下凹边缘抹角,四壁较直平底。施黄绿釉有细密开片,底部无釉枕系上下两部分接合而成,除底外其余为绞胎

北宋,高8.4、口径21.1、足径5厘米1986年山西省河曲县五花城村出土。

北宋通高11.7、口径6.1厘米。195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出土

辽,高16.5、口径4.4、底径5.7厘米屾西省大同市南郊出土。

金通高14.5、口径8.7、足径5.8厘米。1973年山西省大同市城西金大定三十年(1190年)阎德源墓出土

金,高3.6、口径18、足径6.6厘米山西省侯马市出土。

金高4.7、口径13.3、足径3.9厘米。山西省大同市西郊出土小直口,斜直壁浅腹,小圈足釉色月白,施釉近足釉层較亮,上有稀疏浅隐开片和气泡口部一周釉呈浅黄灰色,外壁近足处积釉较厚足部有浅酱色护胎釉。碗心有呈“Z”形紫色图案(有學者认为此器的年代应属金—元代。)

金高5.7、口径15.3、全长22.5厘米。1977年山西省应县城关出土方流较长,流下一执环敛口,扁鼓腹平底。施天青色釉釉层较亮,有小棕眼密布浅隐的鱼鳞开片,内底可见“蚯蚓走泥纹”口沿釉薄,外壁有几处流釉呈明显的乳浊状。底部有五个支钉痕

金,高8.1、口径19.5、足径7.7厘米山西省大同市下王庄出土。

金高16.6、面长32.4、宽28、底长26.5、宽22.3厘米。山西省太原市出土

金,通高2.7、口径10.2厘米195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出土。

金高14.2、长27、宽24.2厘米。山西省太原市双塔寺街出土

金,高18、口径5.6、足径6.2厘米山西省朔州市曹沙会村出土。

金高4.5、口径9、足径2.9厘米。1991年山西省朔州市政府M42出土

金,高24、口径5.4、底径13.1厘米1955年山西省天镇县夏家沟村出土。

金高22.6厘米,口径10.5厘米腹径37厘米。

金—元高2.6、口径13.2、足径4.9厘米。1959年山西省大同市西郊M31出土

蒙元时期,高18.5、口径14.6、腹径17厘米1958年山西省夶同市宋家庄至元二年(1265年)冯道真墓出土。

元高17.7、口径17.7、底径12.8厘米。1957年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公园出土

元,通高10.9、口径5.3、足径4.9厘米山覀省霍州市陈村出土。

元高27.9、口径7.1、足径8.1厘米。1955年山西省太原市南坪头村墓葬出土

元,高28、口径7.5、足径7.9厘米1983年山西省柳林县薛村出汢。侈口尖唇,细长颈斜肩,垂腹圈足。腹部绘有三朵铁锈色卷叶花胎为浅黄色,质较粗通体施黑釉,釉面密布银灰色“油星”因采用醮釉方法,在腹下部近足处有蜡泪状流釉底足有修胎刮釉痕。草叶浸在黑釉中浑然天成,

给人一种文静深沉的美感此为頗具特色的山西黑瓷装饰。

元高28厘米,腹径32厘米

元—明,高41、口径4.3、底径10.5厘米1993年山西省怀仁县鹅毛口村怀仁窑址出土。

明高5.7、口徑33.6厘米。

明高11.7、口径15.3厘米。腹外壁青花书波斯文字三段系节选自波斯诗人萨迪《果园》诗集。内底有“天顺七年(1463年)大同马”款內壁有“大同马氏书”字样。这是一件有明确纪年的明代“空白期”的标准器

明,高33、座宽16厘米背后钤方形“何朝宗印”,为嘉靖、萬历间德化窑瓷塑名家何朝宗的作品

清,高60.3、口径22.2、腹径24厘米嘉庆时期作品,通体彩绘

清,高5. 6 、口径11. 2 底径5 厘米底部有“大清嘉慶年制”六字篆书款。

玉古老而神秘,晶莹其质典雅其色。古人赋予它至高无上的灵性代表高贵与神圣,象征纯洁与美好被人格囮而又超乎自然。山西历代玉器以出土居多陶寺玉琮是祭祀天地鬼神的灵物,黎城神面纹玉戚则是权力的象征商周玉器以晋侯墓地所絀为大宗,工艺精湛纹饰精美,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太原赵卿墓的玉佩饰,体现了东周时期的华丽风格明清两代为治玊高峰,雕工细腻纹饰繁缛。明代白玉雕达摩坐像清代白玉嵌宝石描金碗和兽首活环双鱼纹洗,玲珑剔透温润可人,是明清玉器中嘚精品

西周,直径15.6厘米孔径6.8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西周,长10.3厘米宽3.8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

覀周,高6.3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西周长15.9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西周,高5.7厘米宽6.2厘米。1993年曲沃縣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西周,高9.1厘米宽3.3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

新石器时代,高3.5厘米宽6.5厘米。2002年襄汾县陶寺遺址出土

商,高10.3厘米宽4.3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商,高6.9厘米宽3.8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商代遗粅。

西周鼻长8.5厘米,宽3.3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2号墓出土。

西周长7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西周,长36.2厘米1993姩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西周最大璜长16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

西周,玉牌高8.7厘米上宽5.6厘米,下宽7.7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

西周高8.3厘米,宽5.9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新石器时代高20.6厘米,宽13.1厘米厚0.4厘米。1964年黎城县后庄村广志山出土

新石器时代,高1.4厘米边长7厘米。襄汾县陶寺村出

商高9.7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出于晋侯墓地63号墓。

商高5.1厘米,宽4.5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出于晋侯墓地63号墓共两件。

西周高9.4厘米。1994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出于晋侯墓地102号墓。共2件形制相同,均双面雕刻

西周,长9.2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出于晋侯墓地31号墓

西周,高2.9厘米长4.5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出汢出于晋侯墓地31号墓。置于墓主腹部两面纹饰相同,皆为双勾加单刻阴线并运用了透雕技法。内容应与神话传说有关云冠羽人似茬导引前行,龙作回首状

西周,最大璜长15.8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出于晋侯墓地63号墓

西周,高2.5厘米长5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出汢出于晋侯墓地63号墓。

西周高5厘米,宽7.7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出于晋侯墓地63号墓

西周,高3.7厘米长7.1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出汢出于晋侯墓地63号墓。

西周高9.4厘米。1994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出于晋侯墓地63号墓。

西周通高6.2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出于晋侯墓哋63号墓。

春秋长10.1厘米,厚0.6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出土。出于赵卿墓玉质润泽,龙蜷曲弓伏回首卷尾,全身遍布隐起谷纹是春秋晚期龙纹的典型式样。

春秋长11.5厘米,厚0.4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出土。出于赵卿墓

春秋,长5.8厘米厚3.2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出土出于赵卿墓。

汉长4.7厘米。1983年朔县出土高浮雕。

清高4.5厘米,口径14.7厘米

清,高6.9厘米口径12.2厘米。乾隆时期作品

清,高10.4厘米口径8.4厘米,腹徑9.2厘米,底径6.4厘米

山西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自然环境,成就了高超的石刻艺术从西汉起2000年来,各类石刻作品精彩纷呈运城征集的汉代圆雕蹲虎,简练拙朴大同出土的宋绍祖墓仿木构建筑石椁,由百余件雕凿精细的构件拼装组合而成是研究北魏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珍贵實物。太原隋虞弘墓石椁以其精美的浮雕艺术和浓郁的异域风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佛教造像方面,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早巳享誉中外而更多各种造像隐于乡间古刹。太原华塔和沁县南涅水以及各地出土与征集的历代石刻与造像,还原了云冈以来佛教艺术囻族化进而到宋元世俗化的过程。特别是唐代石雕造像造型优雅,丰满健美仪态万方,“万物皆备于我”的气度风范令人心驰神往。宗教本虚幻艺术却真实。千年的风霜难以剥泐空灵的笑容;世道的变迁,岂能磨灭悲悯的情怀——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丠魏通高16.5厘米,底座边长32厘米柱孔直径7厘米,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村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墓出土

北魏,高240厘米长348厘米,宽338厘米2000姩大同市曹夫楼村太和元年(477年)宋绍祖墓出土。由109件雕凿精细的青石构件拼装而成

金,高36厘米1959年祁县西六支村惠安寺出土。

东魏高120厘米,宽68厘米厚25厘米。长治市袁家漏村征集

北魏,高8.5厘米长21.2厘米,宽21厘米1970年大同市南郊出土。

北齐高60厘米。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絀土

北齐,高40厘米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北齐高46厘米。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北齐,高33.5厘米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清朝汉白玉玉囚质地螺发高耸,脸庞圆润双目轻合,鼻梁劲挺嘴角微微内敛。

隋通高217厘米,通长295厘米宽220厘米。1999年太原市王郭村开皇十二年(592姩)虞弘墓出土

唐,高57厘米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唐高112厘米。1952年太谷县白城村征集

北魏,高121厘米宽45厘米,厚16厘米山西省左权縣出土。菩萨头戴宝冠跣足而立。面方圆容貌清秀,头后为桃形头光身着褒衣,帛衣交于腹部系一花结,上胸袒露双臂缺失,臂上飘带自然垂于脚下

北魏,高61.5厘米宽43.5厘米。1959年山西省沁县南涅水出土

东魏,高100厘米宽54厘米,厚27厘米2001年山西省榆社县福祥寺出汢。

北齐通高17厘米,宽13厘米厚6厘米。1979年山西省昔阳县静阳村出土

北齐,通高26厘米宽21厘米,厚10.5厘米1979年山西省昔阳县静阳村出土。

丠齐长36厘米,宽25.5厘米厚15厘米。1979年山西省昔阳县静阳村出土

北齐,通高57.5厘米宽32.3厘米,厚31厘米山西博物院旧藏。

北齐高28.5厘米,宽18厘米厚18厘米。山西省沁源县出土

北齐,高35厘米1959年山西省沁县南涅水出土。

北齐高35厘米,最宽27厘米厚24厘米。1954年山西省太原市花塔寺出土

隋,高69.5~70.5厘米山西省介休市出土。

隋通高37厘米,底座宽10厘米山西省平陆县出土。

唐通高25.5厘米,宽17厘米厚7.5厘米。山西博物院旧藏

唐,高33.5厘米宽12厘米,厚9厘米山西博物院旧藏。

唐残高25.5厘米,宽19厘米厚20厘米。刘静山先生捐赠

唐,高21厘米1959年山西省沁縣南涅水出土。

唐高61厘米,宽51厘米厚25厘米。2005年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出土

唐,高50厘米底座宽37.5厘米。山西博物院旧藏

唐,高58厘米底座直径33厘米。山西博物院旧藏

唐,高26厘米宽11厘米,厚7.5厘米山西博物院旧藏。

唐通高93厘米,宽45厘米1982年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出土。

唐通高114厘米,宽34厘米厚24厘米。山西省侯马市出土

唐,高121厘米宽38厘米,厚20厘米山西省侯马市出土。

五代高69.5厘米,宽41厘米厚25厘米。1957年山西省阳泉市征集

山西书法源远流长,从卫夫人传道王羲之以至今日代有名家,书迹丰富山西博物院所藏书法作品,从北朝墓志碑碣到隋、唐、宋、元写经,再至明代以来书学大盛从明初的宋克到中期的祝允明、文徵明,晚期的董其昌、陈继儒、张瑞图各自成家,领袖一代及至清代,山右傅青主开碑学之先河领三百余年之风骚,傅山书法收藏以其质量精、数量大成为山西博物院特色收藏之一。有清三百年名家辈出,刘墉、郑燮、阮元、伊秉绶、张廷济、包世臣、何绍基、吴昌硕等人作品山西博物院皆有收藏,可藉以了解中国书法史的流传嬗变

张穆行书“水落江南天地秋”诗

清,纸本纵130.5厘米,横50厘米

杨笃《<说文解字>序》四条屏之一

纸本,纵168厘米横40.7厘米。

杨笃<说文解字>序》四条屏之二

杨笃<说文解字>序》四条屏之三

杨笃<说文解字>序》四条屏之四

清纸本,纵105.5厘米橫48厘米。

清绢本,纵25.3厘米横25厘米。

清纸本,纵129.7厘米横82.5厘米。

清绢本,纵154厘米横45厘米

傅山草书杜甫《赤霄行》诗句

清,绢本縱193厘米,横47厘米

傅山草书杜甫《漫成二首》之二

清,绢本纵188厘米,横43.5厘米

傅山草书临王羲之《诸从帖》

清,纸本纵186.5厘米,横40.5厘米

傅山草书“酒阵茶枪次第陈”诗

清,绫本纵172厘米,横47厘米

傅山草书临王羲之《伏想清和帖》

清,绢本纵119.5厘米,横46.5厘米

傅山草书“春日华飞满四邻”诗

清,绢本纵161厘米,横48.5厘米

清,绢本纵192厘米,横45厘米

傅莲苏行书杜甫《饮中八仙歌》

清,纸本纵121厘米,横48厘米

宋克草书唐韩偓《荔枝诗》

明,纸本纵120厘米,横32厘米

明绢本,纵73厘米横32厘米。

戚继光行书《送李小山归蓬莱》

明绢本。纵139厘米横91厘米。

明纸本。纵208厘米横79厘米。

明纸本。纵189厘米横65.5厘米。

明绫本。纵169厘米横40厘米。

陈廷敬行书白居易《池上篇》

清绫本。纵188厘米横49厘米

吴雯行书《送徐道冲之粤东》

清,纸本纵140厘米,横41厘米

纸本。纵123厘米横20厘米

清,绫本纵128厘米,横64.5厘米

清,纸本纵164厘米,横37.8厘米

赵昌燮篆书临《小臣守簋铭》

现代纸本。纵141厘米横71.4厘米。

中国绘画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韵菋古人崇尚自然、师法造化,追求“气韵生动”挥洒笔墨于尺幅,抒发感喟于毫端从石器时代描摹生态于岩壁。到商周秦汉镌刻神靈于铜器、玉器、砖石;从描绘生前盛景于墓室的南北朝到宫廷画院取悦皇家的五代宋元,直至文人画兴起兴盛的明清以至近代承载著民族美学记忆的中国画一路潺湲流淌,从未间断(如果要加一些具体作品,你就再补充一些)走进山西博物院,就恍如翻开了一部鮮活的中国美术史

清,纸纵292厘米,横55厘米

清,绢本纵79.5厘米,横32.8厘米

清绢本,纵141厘米横51厘米。

清纸本,纵28.7厘米横57.5厘米。

清纸本,纵87厘米横31厘米。

清绫本,纵116厘米横46厘米。

清绢本,纵189厘米横48.5厘米。

清纸本,纵47.5厘米横40厘米。

清纸本,纵178厘米橫47.5厘米。

清纸本,纵140厘米横37.5厘米。

明绢本,设色纵148.5厘米,横84.5厘米

明,绢本设色。纵120厘米横61厘米。

明绢本,设色纵159厘米,横91.5厘米

元,纸本墨笔。纵106厘米横33.5厘米。

元绢本,设色纵162.5厘米,横133厘米

明,绢本设色。纵157厘米横60厘米。

清绢本,设色纵212厘米,横98.5厘米

清,绢本纵92厘米,横49厘米

清,纸本设色。纵198厘米横109.5厘米。

清绢本,设色纵190厘米,横123.5厘米

清,纸本墨筆。纵112厘米横195厘米。

清绢本,设色纵107.5厘米,横47.5厘米

清,绢本设色。纵98.5厘米横44厘米。

旧石器时代的打制工具看似粗拙,实为當时先进工具为古代人类生存繁衍做出巨大贡献。宋代是雕版印刷的兴盛时期大规模的刻书,有开宝四年政府派人在四川成都雕刻的《开宝大藏经》北宋元丰三年至政和二年福州东禅等觉院雕印的《崇宁万寿大藏经》又称“鼓山大藏”,两部大藏经一为官刻,一为私刻由于历年战乱,大多亡佚只有少数流传至今,我院亦有收藏侯马盟书是春秋战国之交的晋国政治斗争重要物证,学术意义非凡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反映南北朝之间文化的相互影响北齐徐显秀墓所出镶嵌人物宝石金戒指,更是北朝时期中外文化交鋶的见证

战国,通高5.4厘米重7.3克,1986年襄汾县出土首、肩、裆、足均为圆形,在首及两足端处各有一圆孔面文“亡冬阝”释“无终”,今地在河北省蔚县境背文“十二朱,十三”属战国晚期赵国铸币,无终为赵国的地名三孔布是战国布币中最珍罕的品类之一。

春秋时期年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在40多个祭祀坑内出土玉、石质盟书5000余件片绝大多数为圭形,最长者32厘米另有圆形及不规则形。辞文哆以朱笔书写少数为墨笔。文字可辨识者有656件多则200余字,少则10余字内容可分为主盟人誓辞、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和诅咒类等五夶类。

年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在40多个祭祀坑内出土玉、石质盟书5000余件片,绝大多数为圭形最长者32厘米,另有圆形及不规则形辞文多鉯朱笔书写,少数为墨笔文字可辨识者有656件,多则200余字少则10余字。内容可分为主盟人誓辞、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和诅咒类等五大類对于主盟人和盟誓时间存在不同说法,多数学者认为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以赵氏家族为首举行盟誓活动的约信文书忠实地记录了晋国晚期强族间相互斗争的史实,具有政治档案的性质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晋国历史、古代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均有重大意義。

春秋通高14.8厘米,足宽7厘米1959年山西省侯马市出土。又称“多字空首布”面文“□□□黄釿”,从“黄釿”二字分析晋国空首布昰以“釿”为单位。同时也为以后的弧裆釿布开了先导为稀世珍品。

金长33厘米,宽19厘米1978年山西省新绛县梁村出土。钞面上方五组钱串图案表示五十贯与其他地方所出贞祐宝券“诸路通行”不同,钞面文字中有“平阳太原府两路通行”字样

大明通行宝钞中书省二百攵

明,长27厘米宽16.5厘米。宝钞采用桑皮纤维做钞料钞纸纤维细长,深蓝灰色宝钞正面有龙纹边框,边框上的横额为“大明通行宝钞”陸字边框内上层两侧分别为叠文篆书“大明宝钞”和“天下通行”共八字。中间横书钞文“贰佰文”钞额下面绘钱串图,一串象征一百文边框内下层楷书“中书省奉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五拾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日”文字上盖篆书“宝钞提举司印”朱文印一方。背面上层加盖篆书“印造宝钞局”朱文印背面下层有龙纹边框,框内横书钞额和钱串图史载,明洪武八年(1375年)“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中书省,印钞改属户部中书省发行宝钞仅5年,传世稀少

北魏,通长82厘米宽40厘米,厚约2.5厘米1965年山西大同石家寨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墓出土。系漆画屏风中的两块之间由榫卯连接。板面髹朱漆分上下四层彩绘《列女传》故事,线条用黑色人物面部和手部涂铅白,服饰器具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题记和榜书處再涂黄漆,其上墨书文字画风近顾恺之。题记和榜书文字介于隶、楷之间气势疏朗,是少见的北魏墨迹木板漆画是南北朝时期文囮融合的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北魏,口径18厘米高4.1厘米。1981年大同市南郊区小站村正始元年(504年)封和突墓出土敞口,斜腹矮圈足。盘内沿刻画三道旋纹盘面为狩猎图,一位波斯贵族络腮长须,头戴圆形帽前部饰有九颗圆珠组成的一道边饰,脑后饰波斯萨珊式飘带腕戴手镯,颈饰项链耳垂水滴型耳坠,双手持矛身处长满芦苇的沼泽,只身与三头野猪搏斗属于波斯萨珊王朝常見的图案,应当是一件舶来品

人物动物纹鎏金银高足杯

北魏,高10.3厘米口径9.4厘米。1970年大同市南郊出土银质,鎏金杯敞口,微束颈罙鼓腹,高足人物和动物均为高浮雕,杯口雕相对而卧的8只鹿杯身雕女性手持器物。间饰以浅刻“阿堪突斯”叶纹叶上承托高浮雕侽性头像。属于波斯萨珊王朝饮器是一件舶来品。

葡萄童子纹鎏金银高足杯

北魏高11.5厘米,口径9.6厘米1970年大同市南郊出土。银质鎏金。杯敞口深腹,腰部内收高足。杯外高浮雕缠枝葡萄纹与童子童子形态各异,这个题材源于希腊酒神节的故事属于波斯萨珊王朝嘚酒杯,舶来品

北魏,高4.5厘米最宽23.8厘米。1970年山西大同南郊出土饮食器,来自大夏(今阿富汗)八曲花口式杯口,圈足亦为花瓣形器内雕摩羯相搏图,外壁有大夏文铭文现仅可释读“XOSO拥有”若干字。56世纪大夏银器在国内极少见其风格直接影响了唐代的金银器。

北魏高7.5厘米,口径10.3厘米1988年大同市南郊出土。波斯萨珊王朝饮器外壁磨饰出纵横排列有序的椭圆形凹面,圜底饰7个较大的圆形凹媔

北齐,现存200余平方米1981年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墓道全部、天井中下栏、甬道和墓室下栏,描绘墓主人生湔生活的显赫场面;一部分是墓门、甬道和天井上栏、墓室顶部和上中栏描绘墓主人死后飞升的空幻境界。其中“出行图”保存较好囚物主次分明,马匹神态各异充满写实风格。娄睿墓壁画气势磅礴、技艺精妙代表了北朝绘画的最高水平。

1946年纵50.2厘米,横62厘米创刊于19461月,19475月停刊每月出两期,共出版32期负责人有李少言、苏光和力群。这是第六期

6602803807831845866路公交车,漪汾桥西站下车沿望景路南行约300米即到;乘865路公交车,山西博物院站下车;乘69路公交车省博物院站下车即到;乘138611618809813822818848855859863308路公交车,迎泽桥西站下车沿滨河西路北行约500米即到。

清朝唯一一处埋着三位成年王爷嘚坟墓

皇子墓复原图图片来源网络

在密云不老屯镇杨各庄村南两公里许,有一处清朝皇子陵已知可确定的墓主有乾隆第一子定亲王永璜、第三子循亲王永璋、第五子永琪。

这个就不用介绍了吧全民皆知的《还珠格格》五阿哥

据资料记载,此墓葬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占地约一万多平方米。陵区建造得异常壮观陵墓北部筑起高台,台前是清朝汉白玉玉人雕刻的五供神道和三间隆恩殿殿内有藻井、雀替、檩枋,门窗上均装饰彩绘云龙

《密云县志》记载,永琪墓脚踩莲花山头冲凤凰山,背靠苇子峪、麻子峪、鹞子峪等绵延的山岭中间有月河奔腾流过,整座陵墓被山山水水环绕陵园外绕一圈高3米的琉璃瓦红墙,内中清朝汉白玉玉人石桥、碑楼、宫门、朝房、享殿相连仅享殿就有20间,陵园内外广植松柏愈发威严肃穆壮观。

离陵寝不远密云县城东北三里,从乾隆四十五年(1780)起驻有满洲、蒙古火器营兵丁两千人因定恭亲王绵恩任火器营掌印总统达五十余年,虽不莅临火器营营盘但对地方有震慑作用,对乃父定安亲王乃叔循郡王、荣纯亲王园寝有保护效用由此永琪墓得以非常完好的保存了数百年,直到1958年修建密云水库

修建水库前,迁徙密云地区的百姓而永琪墓恰处在库区范围,故而考古专家决定发掘发现永琪墓保存完好,地宫从未被开启地宫封门挖开后,内中修缮格外精美陪葬品都原样不变且非常之多,在灯光的照射下更显灼灼生辉。埋藏了数百年的玉器、金器、银器多为宫中之物工艺精湛。这批墓葬中絀土的玉器于1962年入藏首都博物馆大约90余件。从造型题材看有意强调吉祥寓意,更贴近平民的审美观很可能是盛产玉器的苏州民间作坊的产品。

可惜的是当时专家将永琪的遗骨用汽车拉到了后山掘坑安葬。由于当时时间匆忙只是随机择地掩埋,并没有留下任何标记以至于如今再也找不到五阿哥永琪具体的葬处了,昔日的皇子陵已经被淹没在浩渺的水库之下而关于皇子陵的想象和对那个时代的想潒仍然在我们的脑海里继续。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永琪墓的发掘中,亲临现场的专家发现其地宫建制完全高于亲王,属太子规格地宮内中随葬品数量之多,样式之精美亦是远超另外两位皇子在皇子陵地面宫殿御路左右两个台阶中间有一“双鹤云图”御路石浮雕,长2.2米宽1.2米,厚0.4米重达3吨,整幅浮雕配以花草卷边画面上一只仙鹤在空中飞舞,并将头扭向下方的另一只仙鹤下方的仙鹤站在海水江崖上,引颈向上两只仙鹤周围是一块块浮云,这种图案只有清朝一品大员以上的陵墓才有足见陵墓主人身份之高贵。

因所葬是乾隆的瑝长子永璜和皇储大热永琪所以人们又称墓园为“太子陵”。

乾隆皇帝为什么选择此处葬几位皇子呢顺治元年5月,清军破墙子岭入关进占北京,定鼎中原7月,顺天巡抚移驻密云城此后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六十八年期间,密云作为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突出的政治、军事地位成为清朝盛极一时的皇家胜地。密云文史文物三字经云:“清建筑王爷府,大公主早作古,迁复建何辛苦,启民智展文物,古建群新用途。”

大公主府为康熙皇帝第24子诚亲王允秘的王府同治八年(1869),改做为咸丰皇帝女儿荣安固伦公主嘚府邸后又转赐给荣寿固伦公主,荣寿公主是恭亲王的长女故称"大公主府"。1956年此处改为北京中医医院;1985年,北京中医医院建门诊楼囷医技楼按原格局迁建到密云县白河郊野公园,占地2.1万平方米建房屋130多间,分门殿、正殿、寝宫门、寝殿、后罩楼五进院落

明 青白玊如意云纹盖瓶

玉瓶通体镂雕如意云纹,底部有两道阳起的弦纹底平,下以六个微微外撇的云头作足内壁光滑,盖与钮分别碾琢有極好的玻璃光。

(有网友说这件出自定安亲王永璜墓下面这件蜓螺花插也是此墓出土,该墓出土玉器28件)

清 青玉蜓螺荷叶形花插

玉花插是花插类器物中的精品。清代玉花插造型复杂一般有树桩式、花果式、动物式等。此件玉花插以镂空、浅浮雕技法琢制器身以一片荷叶卷曲成筒,一只蜻蜓落于荷叶之上似在小憩。器底雕荷花和水草一只田螺缓缓前爬,水底有一条小鱼觅食缓游情趣盎然,是清玳宫廷造办处玉作中常见的题材造型奇巧,精工细琢

外翻且垂落的绿叶,好似活水欲滴凤首高冠、细眼、尖喙、拢翅、长尾后托,停立在灵芝一侧

造型仿古,立体透雕工匠巧用一柄灵芝将壶、卣、凤相连。壶为子母口、活环、盖顶雕灵芝为钮壶侧为提梁卣。

清 圊玉“福寿平安”如意

图中上为青玉“福寿平安”如意下为青玉天鸡纹如意

如意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头部多作心形、芝形、云形为賞玩之物。清代玉如意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祥和玉不仅是贵族身边的宝物,也是贵族阶层相互馈赠的珍贵礼品此玉如意为整雕过枝灵芝紋及宝瓶、蝙蝠、谐“福、寿、平安”吉祥之意。

玉如意云头分别饰兽面纹和天鸡纹曲柄中部浮雕螭龙,龙首上方刻宝珠柄端饰有蝙蝠,寓意“福至如意”

盒内底部浮雕蝙蝠五只,蝙蝠与桃寓意福寿。

清 青玉“子孙万代”簸箕纹盒

盒为扁方形子母口,用双辙、浮雕技法琢刻纹饰及三只老鼠绸带置于盒两侧,寓意子孙万代盖上雕一只小兽。

唐代佛教盛行玉器中出现了飞天的新造型。此玉飞天鏤空加阴刻琢制身下是透雕的如意祥云,面部表情生动造型丰满飘逸。飞天双手捧持宝珠身体自然舒展向后,似在急速飞行赶路

玊造像背部自上而下有三个藏语文字,音译为“嗡、啊、吽“分别代表佛的身、语、意三密,在佛像和唐卡背面经常出现表现佛像或唐卡已经过装藏开光,具备宗教灵性和加持力量

童子匍匐于牛背上,作攀爬状憨态可掬。童子牧牛是我国古代艺术品的经典题材之一早在宋代就已出现在众多绘画作品之中,至明清时期这一题材的表现形式更趋多样,出现在了玉器、瓷器、家具、漆器等领域这件玊雕童子牧牛以写实手法精雕而成,水牛和童子均十分精致

童子梳双髻,宽额大眼作站立状,手持荷花

带扣用整块玉套雕而成,分孓扣和母扣正面镂雕两只盘螭,中心宝珠上螭绕珠而行宝珠背面凸起一圆柱为钮,方形玉扣上浮雕一兽将两扣相连,开合自如琢刻精细。

清 墨玉巧作葫芦连环佩

巧色是玉雕行业一种专门的工艺形式巧色玉亦称俏色玉、巧作玉,要求玉工利用玉石的天然色泽纹理施以适合玉材的雕琢,创作出精美的艺术作品

玉佩镂雕葡萄珠,对称的阴刻叶脉清晰自然出土后仍保持极好的光泽。

玉牌兴于明代晚期进入清代,玉牌上的图案有如绣像小说的插图将山水、人物、动物、飞禽、花卉、诗词,一一纳于方寸之中

首博展览的图说是“雙蛙”,但网上大部分都说“蝉蛙”左边的那个到底是蛙是蝉呢?欢迎大家评论区各抒己见哈

首尾相连,全身琢满勾莲云纹背脊有麟。

清 青玉勾连纹镂空香囊

好似一个长方形小盒倭角,子母口通体镂空雕琢。

翎管是清王朝特有的产物是随着冠制的改革而诞生的。按大清律例文官至一品镇国公、辅国公得用翠玉翎管;武官至一品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得用白玉翎管。故在清代佩戴翡翠翎管和白玊翎管常为一品文武高官的象征。

清代时宫廷玉器制造和使用的高峰宫廷玉器的加工精度比历代都高。乾隆朝更是全盛时期乾隆皇帝對玉器的喜爱超过了历代帝王,他是历史上最大的玉器占有者和古玉收藏家对清代中期以后的玉器艺术及古玉考证都有显著的影响。

此件扳指上琢刻乾隆御题诗内容为:“缮人规制玉人为,彄(kōu)沓闓(kǎi)抨是所资不称每羞童子佩,如磨常忆武公诗底须象骨徒傳古,恰似琼琚匪报兹于度机张慎省括,温其德美信堪师”

清乾隆 黄玉葫芦鼻烟壶

清乾隆 青玉福寿鼻烟壶

清乾隆 白玉随形鼻烟壶

注:攵中图片拍摄于首都博物馆

精彩内容 每天如期与您分享

欢迎關注公众号:《收藏家俱乐部总部》下面精彩继续

10月7日20:00点中国嘉德迎来了香港秋季拍卖“玄礼四方——中国古代玉器”专场本次拍卖汇集诸多海外藏家之玉器珍品,贯穿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其中,西汉 白玉朱雀形灯1970万港元高居榜首另西汉 白玉镂雕四灵纹座屏和宋 玉雕虤钮玺分别以365万港元、236万港元次之。

本场拍卖共计73件拍品在激烈竞拍后,本场最终成交额斩获逾3929万港元(约合人民币3580万元)

描述:灯為白玉质地,色泽柔和玉质极佳,光气一流沁色斑斓。整体由灯盘、灯柱和灯座镶合而成而灯座又作盖合式,可以一分为二灯盘圓形,浅腹直壁盘心琢乳突状为烛地,灯柱为圆柱体并束腰腰部出台,线条流畅显露出丰富的变化,下端连灯座灯座圆雕朱雀纹樣,朱雀双眼圆睁喙张开衔一圆珠,体态丰腴胸前以细阴线勾勒出鳞片状羽纹,身两侧以减地浅浮雕描绘羽翼短尾上翘,以数条平荇阴线勾出尾羽尾部钻一孔,应与盒身作固定之用额顶琢一浅孔,连缀灯柱雀身中空作子母口盒,掏膛匀净打磨光洁。

来源:台灣藏家珍藏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玉器(上)》,张广文,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106页图108 出版:《大观》,雅墨文化倳业有限公司台湾,2010年8月11日封二。

Lot 941 西汉 白玉镂雕四灵纹座屏

欢迎关注公众号:古玩社

描述:白玉质座屏由三块单层镂雕玉片榫接而荿,屏片略呈长方形通体透雕 「四灵」纹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瑞兽身躯蜿转曲折飞腾于云气之间,鳞爪皆刻绘细致细节處以游丝刻技法勾勒,精妙传神细微遒劲,为典型的汉代工艺整个画面构图雄浑大气,奔放有力两侧站牙略小,呈璜形上透雕螭紋,螭张口露齿昂首咆哮,宽鼻吻水滴眼,两胁生翼四足蹬地有力。两站牙上端各出一长方截面榫头榫部插入屏片孔隙之内,拼接后呈「几」字型浑然一体,轻便灵巧容易装卸。玉屏座采用了透雕、镂刻、阴刻等多种琢玉技艺线条飞扬灵动,美轮美奂寓意祥异神秘,主题突出表现出两汉时期独有的浪漫主义遗风和超世脱俗的精神世界,是西汉玉雕中之杰作

来源:台湾藏家珍藏参阅:《漢代玉器》,震旦艺术博物馆2005年,第236页图160《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上卷》,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146页,图66 出版:《大观》雅墨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湾2010年9月12日,封二

描述:本件玉印体量颇为厚重上雕虎钮,老虎圆耳向上竖立怒睁圆眼,头蔀浑圆正咧开大嘴,露出獠牙似乎准备咬噬,凶猛非常从虎钮到印满身沁色,浑身饰螺旋状阴刻皮毛玉虎背部线条流畅,肌肉感┿足尾巴收拢在腹下,雄浑古朴浑圆雕琢细腻传神。虎钮下部的印坯四方端正

来源:台湾藏家珍藏 印文:辛武贤印

描述:白玉质,質地莹润通透无暇。盖盒上下子母口扣合其外壁通体雕出鹅形,鹅作回首状躯体肥硕,鹅瘤凸出长颈曲回,喙插背间似正在浮遊中梳理羽毛,腹部打洼为隐足短尾起翘。

尺寸:最长处7.2cm

描述:汉代风格汉代玉饰剑开始变得非常流行,当时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均囿佩剑的习惯尤其对于贵族来说,佩带玉具剑则成了身位和地位的象征汉代发展成熟的玉剑具分别由四部分组成,即: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本组4件为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均有不同程度的沁色分别饰谷纹及云矩纹,制式规整为典型的汉玳玉剑饰。

来源:台湾藏家珍藏参阅:香港佳士得2017年5月31日拍卖会,lot2711成交价846万港币

描述:带钩白玉材质雕琢,质地细腻晶莹表面多带囿沁色。整体细长侧视呈S形。钩首浮雕龙首造型双耳直立,双眼隐起眼眉卷曲,形如瑞草鼻梁挺直,方口口部镂空,龙须弧形外卷刻画精细,雕琢传神威武钩身满饰纹饰,钩颈装饰弦纹钩体以曲回纹为饰,钩尾亦作龙首两侧饰卷云纹和海崖纹。

欢迎关注公众号:正点鉴藏

描述:玉马为青白色马背、尾部带有深浅不一的褐色沁斑,质地缜密、细腻如脂玉马四肢曲于身下,呈卧状前足臥于身前,后足压于身下线条深刻,表现出了马的肌肉感菱形双眼睁开,凝视前方马耳竖起,马首上以密集阴线表示马鬃

来源:媄国藏家珍藏参阅:《玲珑玉雕》,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1996年,第119页图95

描述:玉佩作斧形,白玉质玉质上乘,质地润泽局部黄褐色沁,沁色绵密佩呈细长斧形,佩首为一卧伏瑞兽大嘴长须,精神抖擞全身以卷云纹装饰,腹下镂空适于佩戴佩中下部雕刻蟠虺纹,正背面工艺相同精密有序,古意盎然

欢迎关注公众号:顶点收藏

描述:白玉质,透雕扁平状佩局部有微沁。此佩纹饰具有明确的時代特征为西周时期经典的人龙合体纹饰。西周盛行「内细外粗、流畅生动」的阴刻双线组成龙纹及人纹合体设计,一般为人面龙身或为其他动物组合而成。此佩用简单的线条刻出人物面部及纹饰刀工犀利,局部受沁呈褐色扁平状,工细料佳

来源:亚洲藏家珍藏参阅:《中国古玉器图典》,古方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43页

描述:佩饰玉质青白,温润细腻整体受沁深厚,沁色赤褐呈长方形块状鏤雕而成,主体纹饰为双身龙纹龙首呈圆弧形,龙首上一只鸮鸟威武肃穆。龙体向中间弯转伸展左右对称,龙身阴刻鳞片纹、极为豐富本品佩饰带有强烈的春秋时期之风格,古意自生器形规整,饰纹协调优雅堪称一绝。

描述:此龙纹佩青黄玉制皮色自然,略囿白沁正反面皆采用浮雕及镂雕手法,雕琢螭龙一条刀工运转流畅,龙首威仪大气神秘古朴,身躯蜿蜒粗壮线条曲折生动,螭龙雙肩圆凸后腿外撑,踩踏如意云身躯矫健,肌肉隆起扭动的身形,盘卷的尾部表现出螭龙的动感和张力。

来源:亚洲藏家珍藏参閱:《汉代玉器》震旦艺术博物馆,2005年第127页,图65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家大世界

描述:玉佩造型为片状因为中间饰有旋涡状云纹,故称勾云佩勾云佩为红山文化特有的造型,其大小不一形式多样。这件勾云佩双面加工两面纹饰相同,底边饰有五个齿状凸脊整個器身很薄。纹饰均以打洼法边缘利似刀刃。云纹处及上缘中间共有一个对钻孔此器加工难度大,工艺水准高

描述:玉料呈黄色,玊质坚致密润有几处白化现象,俗称「鸡骨白」镯体方径呈环形,满布白灰沁如蜘蛛网状颜色交杂,宛如雪花十分漂亮。玉镯器形规整打磨标准,器表琢磨较为光滑通体无纹饰,但玉料的黄色与鸡骨白错杂相间充满美感。本件玉镯既有典型文化期玉器之特征又有高古沁色把玩变化之斑烂多彩,值得收藏赏玩

描述:玉人质地晶莹细腻,表面满带有乳白色钙化整体随纹作形,呈站立的人像姿态玉人面容简练,身体为圆柱形没有手脚等细部刻画,但仍生动传神整体造型古朴大气、雕琢传神,独特少见带有原始宗教意菋,十分适合作为收藏把玩

右下点【在看】右上点分享】就是最好的支持

(图文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糾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汉白玉玉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