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游戏前传是其自身的终结出自戈尔维达尔哪部作品?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世纪英国文学作家作品展
哈尔滨商业大学图书馆.doc 9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世纪英国文学作家作品展
哈尔滨商业大学图书馆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20世纪英国文学作家作品展
20世纪是西方历史上风起云涌的时代:工业革命引导现代化运动;帝国主义、殖民扩张和法西斯主义引发两次世界大战;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和斯大林主义引起欧洲的震动与不安;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引领时代新潮流;战后冷战导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意识形态对峙;60年代的欧美民权运动指导西方社会进行深入民主改革;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终结帝国主义。疾风暴雨般的社会政治运动和层出不穷的文化思潮使西方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激变。唯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和拜金主义、殖民帝国主义、各式集权主义、冷战意识,都成为现当代英国文学家的忧患而被写入文学作品中,由此赋予了英国现代和后现代文学颇具时代意义的人文关怀。现代文学家们又是创新文学审美观和创作技巧的先锋,每一个作家都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写作手法完善了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为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使其文学作品流芳百世。20世纪英国文学精彩纷呈,是具有前卫思想意识和反传统创作美学观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与文化之大观。
本次作品展涵盖了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英国现代和后现代文学家的作品。其中包括:康拉德、E.M.福斯特、曼斯菲尔德、叶芝、T.S.艾略特、D.H.劳伦斯、乔伊斯、伍尔夫、奥威尔、贝克特、戈尔丁和多丽丝﹒莱辛。我们将分期详细介绍这些作家的生平、主要作品、作品特色,并向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重点推介每位作家的几部代表作品。针对我馆外文阅览室收藏的纸本外文资源,推荐相关作家的馆藏书籍,方便读者借阅。希望通过这次对20世纪英国文学作家的作品展览可以使各位读者加深对英国文学作家作品的认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一、Joseph Conrad 约瑟夫﹒康拉德()
1 人物简介
康拉德,英国小说家,原籍波兰。日生于一个乡绅家庭。父亲是爱国贵族,兰民族独立运动曾被沙俄政府流放。他在父母死去后由母舅抚养,自幼喜欢读法国文学作品,幻想摆脱社会的束缚,追求自由的冒险生活。1874年前往马赛学习航海,后在英国商船担任水手、船长,在海上生活达20年。曾到过南美、非洲、东南亚等地。1924年因心脏病去世。康拉德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突出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英国现代八大作家之一。虽然他初到英国时,对英语几乎不懂,但最后他却用英语写作。他曾说:“如果我不用英语写作,我就必定什么都写不出来。”最终他成为英语文学中卓越的文体家。
从1895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迈耶的愚蠢》开始,康拉德共出版13部长篇小说、28部短篇小说2卷回忆录及政论、书信等。
《水仙号上的黑家伙》(The Nigger of the Narcissus”(1897))、《台风》(Typhoon?(1902, 始于 1899))、《青春》((1902))、《阴影线》(The Shadow Line(1917))等。他的丛林小说大部分都是由一个叫马洛的人叙述的,以《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1899))、《吉姆老爷》(Lord Jim?(1900))为代表,探讨道德与人的灵魂问题,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他的社会政治小说《诺斯特罗莫》(Nostromo(1904))、《特务》(The Secret Agent(1907))及《在西方的眼睛下》(Under Western Eyes(1911))等,表现了他对殖民主义的憎恶。他是英国现代小说的先行者之一。康拉德的创作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擅长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行文流畅,有时略带嘲讽。他曾说他要用文字使读者听到、感觉到、更重要是看到他所表达的东西。读者将因此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鼓舞、安慰、恐惧、陶醉等,还将看到真理之所在。康拉德把福楼拜和莫泊桑的现实主义手法引入英国小说,有从英国小说那里继承了探索道德问题的传统。他的散文也写得丰富多彩,给人以美的享受。(1)《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 (1899))黑暗的心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文学经典、剥葱皮一样把殖民主义者的心态一层层刻画得淋漓尽致。本书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作者康拉德用了马洛这样一个叙述者,让他以回忆者的身份出现在故事里,他的叙述穿梭于过去与现在、自己和库尔兹及听众之间,让读者分享着他的各种情绪,这种叙述角度的交替,开创了一种新的叙述模式,代替了传统的线性叙述方法。
记录了船长马洛在一艘停靠于伦敦外的海船上所讲的刚果河的故事。马洛的故事除了涉及马洛自己年轻时的非洲经历之外,主要讲述了他在非洲期间所认识的一个叫库尔兹的白人殖民者的故事——一个矢志将“文明进步”带到非洲的理想主义者,后来堕落成贪婪的殖民者的经过。
小说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段的运用还使作品极具可读性。“黑暗的心”本身就含有双层寓意:既指地理意义上的黑色的非洲腹地,也指殖民者黑暗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世纪英国文学作作品展.doc 9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20世纪英国文学作家作品展
20世纪是西方历史上风起云涌的时代:工业革命引导现代化运动;帝国主义、殖民扩张和法西斯主义引发两次世界大战;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和斯大林主义引起欧洲的震动与不安;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引领时代新潮流;战后冷战导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意识形态对峙;60年代的欧美民权运动指导西方社会进行深入民主改革;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终结帝国主义。疾风暴雨般的社会政治运动和层出不穷的文化思潮使西方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激变。唯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和拜金主义、殖民帝国主义、各式集权主义、冷战意识,都成为现当代英国文学家的忧患而被写入文学作品中,由此赋予了英国现代和后现代文学颇具时代意义的人文关怀。现代文学家们又是创新文学审美观和创作技巧的先锋,每一个作家都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写作手法完善了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为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使其文学作品流芳百世。20世纪英国文学精彩纷呈,是具有前卫思想意识和反传统创作美学观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与文化之大观。
本次作品展涵盖了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英国现代和后现代文学家的作品。其中包括:康拉德、E.M.福斯特、曼斯菲尔德、叶芝、T.S.艾略特、D.H.劳伦斯、乔伊斯、伍尔夫、奥威尔、贝克特、戈尔丁和多丽丝﹒莱辛。我们将分期详细介绍这些作家的生平、主要作品、作品特色,并向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重点推介每位作家的几部代表作品。针对我馆外文阅览室收藏的纸本外文资源,推荐相关作家的馆藏书籍,方便读者借阅。希望通过这次对20世纪英国文学作家的作品展览可以使各位读者加深对英国文学作家作品的认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一、Joseph Conrad 约瑟夫﹒康拉德()
1 人物简介
康拉德,英国小说家,原籍波兰。日生于一个乡绅家庭。父亲是爱国贵族,兰民族独立运动曾被沙俄政府流放。他在父母死去后由母舅抚养,自幼喜欢读法国文学作品,幻想摆脱社会的束缚,追求自由的冒险生活。1874年前往马赛学习航海,后在英国商船担任水手、船长,在海上生活达20年。曾到过南美、非洲、东南亚等地。1924年因心脏病去世。康拉德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突出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英国现代八大作家之一。虽然他初到英国时,对英语几乎不懂,但最后他却用英语写作。他曾说:“如果我不用英语写作,我就必定什么都写不出来。”最终他成为英语文学中卓越的文体家。
从1895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迈耶的愚蠢》开始,康拉德共出版13部长篇小说、28部短篇小说2卷回忆录及政论、书信等。
《水仙号上的黑家伙》(The Nigger of the Narcissus”(1897))、《台风》(Typhoon?(1902, 始于 1899))、《青春》((1902))、《阴影线》(The Shadow Line(1917))等。他的丛林小说大部分都是由一个叫马洛的人叙述的,以《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1899))、《吉姆老爷》(Lord Jim?(1900))为代表,探讨道德与人的灵魂问题,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他的社会政治小说《诺斯特罗莫》(Nostromo(1904))、《特务》(The Secret Agent(1907))及《在西方的眼睛下》(Under Western Eyes(1911))等,表现了他对殖民主义的憎恶。他是英国现代小说的先行者之一。康拉德的创作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擅长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行文流畅,有时略带嘲讽。他曾说他要用文字使读者听到、感觉到、更重要是看到他所表达的东西。读者将因此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鼓舞、安慰、恐惧、陶醉等,还将看到真理之所在。康拉德把福楼拜和莫泊桑的现实主义手法引入英国小说,有从英国小说那里继承了探索道德问题的传统。他的散文也写得丰富多彩,给人以美的享受。(1)《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 (1899))黑暗的心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文学经典、剥葱皮一样把殖民主义者的心态一层层刻画得淋漓尽致。本书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作者康拉德用了马洛这样一个叙述者,让他以回忆者的身份出现在故事里,他的叙述穿梭于过去与现在、自己和库尔兹及听众之间,让读者分享着他的各种情绪,这种叙述角度的交替,开创了一种新的叙述模式,代替了传统的线性叙述方法。
记录了船长马洛在一艘停靠于伦敦外的海船上所讲的刚果河的故事。马洛的故事除了涉及马洛自己年轻时的非洲经历之外,主要讲述了他在非洲期间所认识的一个叫库尔兹的白人殖民者的故事——一个矢志将“文明进步”带到非洲的理想主义者,后来堕落成贪婪的殖民者的经过。
小说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段的运用还使作品极具可读性。“黑暗的心”本身就含有双层寓意:既指地理意义上的黑色的非洲腹地,也指殖民者黑暗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cee453927adcdb29ef83_b.jpg& data-rawwidth=&1902& data-rawheight=&8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0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cee453927adcdb29ef83_r.jpg&&&/figure&&p&大家好,我是活力网的柏林!
对于搞设计的来说,你的必备技能一定少不了色彩搭配与运用,尤其是做室内设计的朋友,那么本期文章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些国内外配色能用得上的网站。&/p&&p&&b&1、&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colorhunt.co/&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olorhunt.co/&/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色彩猎人】&/b&
需要翻墙,都是四色搭配模式,美中不足的是色彩信息不是采用RGB或者CMYK模式,但是可以通过PS拾取色彩信息。
&/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cee453927adcdb29ef83_b.png& data-rawwidth=&1902& data-rawheight=&8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0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cee453927adcdb29ef83_r.jpg&&&/figure&&p&&b&2、&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color.adobe.com/zh/&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color.adobe.com/zh/&/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Adobe】&/b&
Adobe color 是一家在线色轮,提供RGB、CMYK、LAB、SHB、HEX五种色彩模式,非常人性化,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配色要求进行实时搭配,是网页、App配色的绝佳去处。
&/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8dabcc3c793ae63bcb3efac2_b.png& data-rawwidth=&1899& data-rawheight=&9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9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8dabcc3c793ae63bcb3efac2_r.jpg&&&/figure&&p&&b&3、&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peise.net&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peise.net&/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配色网】&/b&
中文的配色网,网页做的不咋样,但内容还可以接受,内有许多色彩知识提供学习。有HEX、RGB、CMYK三种模式,可以下载应用到:Photoshop/AI
网页前端:HTML/CSS,总的来说还凑合。
&/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19e721f26a5dfa62ec55de9_b.png& data-rawwidth=&1900& data-rawheight=&9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19e721f26a5dfa62ec55de9_r.jpg&&&/figure&&p&&b&4、&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coolors.co/&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coolors.co/&/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coolors】&/b&
同样该网站有三种色彩模式:SHB、RGB、CMYK,按空格键就可以更换色彩搭配,还能自行调整编辑色彩的搭配以及展示该色的渐变信息,也提供保存与分享,值得推荐,但需要翻墙。
&/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ee33da12ced62edbe0b6e1_b.png& data-rawwidth=&1904& data-rawheight=&9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0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ee33da12ced62edbe0b6e1_r.jpg&&&/figure&&p&&b&5、&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zhongguose.co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zhongguose.com/&/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中国传统色】&/b&
这是国内相对较好的色彩搭配网站了,仅提供RGB和CMYK两种色彩模式,感觉提供的色彩种类较少,个人比较不常用,另外有一个日本传统色:&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nipponcolors.com/%23nadeshiko&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nipponcolors.com/#&/span&&span class=&invisible&&nadeshiko&/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也可以看一下,有250种色彩。
&/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380cd973eea2e6dcd4d5c2e82505ea85_b.png& data-rawwidth=&1905& data-rawheight=&9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0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380cd973eea2e6dcd4d5c2e82505ea85_r.jpg&&&/figure&&p&也还有其他很多一些优秀配色网站,国外的偏多,只不过对于我们建筑可视化来说这几个已经足够了,其他的不太用得上,还有一种色彩搭配的学习方法就是去乳胶漆官网,去看他们的作品,很不错的色彩搭配,比如多乐士,就很不错,但更多的是我们通过学习增长我们的色彩搭配知识。&/p&&p&今天的分享就先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p&&p&欢迎大家关注我在活力网录制的首个免费公开课程&b&《VRay for SketchUp 霓虹灯表现》&/b&:&/p&&p&&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uzing.net/%3Fmod%3Dplay%26cuid%3D1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VRay for SketchUp--建筑表现--活力网-让学习更简单!&/a&&/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8f469bce2ba34b84b44c2a8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8f469bce2ba34b84b44c2a8_r.jpg&&&/figure&&p&&/p&
大家好,我是活力网的柏林!
对于搞设计的来说,你的必备技能一定少不了色彩搭配与运用,尤其是做室内设计的朋友,那么本期文章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些国内外配色能用得上的网站。1、【色彩猎人】
需要翻墙,都是四色搭配模式,美中不足…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a765c7cd43bb72a69015c_b.jpg& data-rawwidth=&674&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a765c7cd43bb72a69015c_r.jpg&&&/figure&&p&应好奇心日报之邀,我梳理了一遍自己最近的阅读历程,推荐出九本与城市和空间相关的著作。这些书对我来说都十分重要:要么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要么帮助我去探索自己的好奇心背后的那些关切。现在我把这九本书和推荐语转载到这里,希望也能激起你的好奇心:)&br&&/p&&br&&br&&p&1.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47026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Urban Revolution (豆瓣)&/a& (2003)&/p&&p&Author: Henri Lefebvre&/p&&p&城市化的迅疾过程已经让城市空间成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再也逃不掉的名词,但是在理所当然地选择和确认自己之于城市的位置之前,我们是否已经对城市、空间、城市社会这些概念有足够的理解?这本小书是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的一本代表性著作,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去重新思考城市状况,以及反思自身在面对城市过程时的立足之处。这本书的法文版出版于1970年,在火热的六十年代之后,却又在《空间的生产》之前(后者是列斐伏尔最为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出版于1974年)。&br&&/p&&br&&p&列斐伏尔在书中秉持着自己一贯的历史主义和左翼立场,对城市 (city) 和城市社会 (urban society) 做了隐喻性却又不失精当的区分。他一方面揭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如何被资本和国家主导的抽象空间侵蚀,另一方面将“城市社会”这一新的形式视作一种“具象的抽象物” (concrete abstraction),以期能够在空间层面构筑新的中心性,并基于此重塑政治和日常生活。顺便提一句,书中首次提出的“星球城市化” (planetary urbanisation) 概念借鉴了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基地》系列中创造的城市川陀 (Trantor),并在近几年成为城市研究界新的前沿。&/p&&br&&br&&p&2.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217409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or Space (豆瓣)&/a& (2005)&br&&/p&&p&Author: Doreen Massey&/p&&p&空间是整个地理学科的关键词,不同的学者和流派对它有着大相径庭的解读方向。本书作者的学术背景可以放置于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两个维度的交叉点上(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结构思潮的影响),双重关切有力地促进了她对空间等核心概念的反思。在这本出版于2005年的书里,作者期望能够在关系性的地基之上构造一种作为方法的“空间”概念,然后借助这个概念重新激活政治。激活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打破种种隐藏着的空间拜物教,比如结构主义者对空间的推崇事实上导致了空间的取消,而后现代主义者对前者的反叛只是造就了另一种同样肤浅的时空观;二是批判本质主义的地方/空间二分观念(这里被攻击的靶子包括但不限于海德格尔、段义孚和大卫哈维的早中期著作),从而在拒斥“地方诗学”的基础上重构空间概念内蕴的“在地联结”和“鲜活感”。&br&&/p&&p&这本书也不厚,同样值得阅读和重读。我最近一次重读是在 2015年,并且又一次花费了很宽广的时(空)间:从三月的曼彻斯特到四月的芝加哥,再到五月的纽约,最后完成于六月的伦敦。又及,本书中译本名为《保卫空间》,实为误译无疑——玛西对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框架有着深入的批判,并不会借鉴后者在图书命名方面的“经验”。如果说阿尔都塞的 For Marx 还可以用“保卫”一词来翻译的话,玛西对空间的感情就远非“保卫”可以概括的了。&br&&/p&&br&&br&&p&3.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406720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 (豆瓣)&/a& (2010)&/p&&p&Author: You-Tien Hsing&/p&&p&列斐伏尔和玛西对城市、空间等概念的解读主要发生在理论层面,邢幼田的这本书则构成了一个从理论通往中国城市转型之现实的纽带。作者在书里立足于地理学对城市空间及其转型的关切,同时借助了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论和理论素材,叙述了很多城市故事,提供了很多的洞见。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中国的地方政府自身是如何被城市化的 (the urbanisation of the local state):与其说政府在推动城市化的发生,不如说他们在借助这一空间机制实现自身在资本积累 (accumulation) 和领土化 (territorialisation) 方面的野心。这样的过程却并不由地方政府垄断,其他各方利益主体也交织其间,构成了一幅剪不断理还乱的现实图景。&br&&/p&&p&为了让叙述逻辑更加通畅,作者首先在理论层面借用了德勒兹对领土化/去领土化/再领土化的论述,然后在现实层面倚重于中国城市转型的一个空间分类(由城市核心区、外围空间、乡镇飞地构成的类型学)。这里被预设的理论和空间框架虽稍稍有损叙述的深度,但本书总的来说已经足以称得上是了解当代中国土地政治与城市政治经济转型的最完美入门读物。&br&&/p&&br&&br&&p&4.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Politics of the Encounter (豆瓣)&/a& (2013)&/p&&p&Author: Andy Merrifield&/p&&p&本书的核心关切是时下流行的所谓“进入城市的权利” (the right to the city) 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还有效的问题,反思的语境则是2010年以降日益流行的、与社交媒体深度结合的城市空间占领运动——从突尼斯到埃及,从St Paul’s Cathedral(伦敦)到 Zuccotti Park(纽约)。面对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作者返回到“故纸堆”,开始寻找应对之策。他找到的最主要理论工具是前述列斐伏尔对城市 (city) 与城市社会 (urban society) 所做的区分:如果说城市是历史地形成了的空间实体 (entity),那么城市社会更应该被视作一种纯粹形式 (pure form),这一形式并不具有自身的形状,而只能由其间的人类实践共同形塑。在这种意义上,呼吁“进入城市的权利”并不能带来重塑政治行动的可能性,而更可能继续局限于资本-国家建构的“权利”神话里。与此相反,晚期阿尔都塞所提倡的“相遇的哲学” (Philosophy of the Encounter) 则继承了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大纲》 (Grundrisse) 的若干思路,以及德勒兹关于“意义的逻辑” (The Logic of Sense) 的论述,为在变化的城市境况里构建政治行动提供了新的可能方案——比如,这个框架在分析“占领华尔街”运动时就比“进入城市的权利”框架更为有效。&br&&/p&&br&&br&&p&5.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lobal Gentrifications (豆瓣)&/a& (2015)&/p&&p&Editors: Loretta Lees / Hyun Bang Shin / Ernesto López-Morales&/p&&p&Gentrification, 中文常译作“绅士化”、“士绅化”、“中产阶级化”。常常有不明真相的观众以为这个词指代的空间变迁过程是一种正当的、“现代化”的、值得推崇的现象,但是在学术讨论中,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这个词首先由英国地理学家 Ruth Glass 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指称伦敦市区工人社区逐渐被中产阶级接管的过程。在目前的使用中,这个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根据本书作者们的观点,只要出现了城市空间的转型,并伴随有对原住居民的强拆和迁移,就可以视作“绅士化”的发生,它的核心内涵是空间变迁过程中社会不公正状况的恶化。按照这一界定,目前在我国城市中广泛发生的所谓“城市更新”、“空间升级”、“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乡结合部“重点村改造”,大多都可以纳入到此框架进行批判性分析。&br&&/p&&p&这本书不仅在理论和经验分析两个层面扩展了“绅士化”研究的视野,也在方法论层面反思着西方城市理论对普世主义的宣称。“比较城市主义” (comparative urbanism) 在城市研究界已经喧嚣了多年,但是具体该怎么做还是众说纷纭。这本书虽然以 gentrification 为分析主旨,但是其核心目的其实是通过细致的案例分析和相互间对话把城市理论从既有的舒适领域里解放出来,力图打破殖民主义式的西方城市理论话语的霸权地位。在这本书中,各章节是按照作者姓氏排序的,这也是一个别出心裁的安排。推荐阅读顺序:Introduction - Conclusion - 感兴趣区域的经验分析章节。&br&&/p&&br&&br&&p&6.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 (豆瓣)&/a& ()&br&&/p&&p&作者:大卫·哈维&/p&&p&译者:王志弘 / 徐苔玲&/p&&p&如果评选当代地理学界第一人,大卫·哈维的当选想必会毫无争议,这从他前一段时间在国内讲学时的盛况也可见一斑。哈维从计量革命旗手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巨擘的转型过程直到今日依然是学科思想史绕不开的话题,而他从1973年开始出版批判地理学著作以来的思想轨迹演进则构成了另外一支重要的故事脉络。虽则《资本论》一直为哈维所景仰,并构成了他几乎所有作品的底色,但是在具体的分析和写作中,哈维的思路并没有被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所局限。他很善于从自己的批评者那里吸收营养,然后转化并内化到自身的论述结构里。&br&&/p&&p&比如,在这本书里,哈维以他的政治野心(寻找转型革命政治的可能性条件)为指引,猛烈攻击康德的寰宇主义 (cosmopolitanism) 构想及其地理学根基,最终将自己的新寰宇主义框架奠基于怀特海以过程为基础的自然哲学之上,并重点突出了关系性时空理论(列斐伏尔也可以归入这一理论取向中)在地理学讨论中的意义。其论述过程围绕着新自由主义、地理学意义上的恶之平庸性 (the geographical banality of evil) 以及诸如空间、地方、领土等地理学基本概念展开,这些思路对于重新理解和认识地理学很有帮助,结语部分从关系性时空角度对国家概念的重构也很有价值。翻译虽有少量瑕疵,总体亦属上乘。&br&&/p&&br&&br&&p&7.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644113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地圖集: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 (豆瓣)&/a& (2011)&/p&&p&作者:董启章&/p&&p&把时间空间化,大概是这本以香港地图为主体的小说最吸引人之处。地图非疆域,但地图的变迁却又与疆域里的故事构成着对应,有时候是追认,有时候是预言。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作者可以声称“虚构是一切城市的本质,而城市的地图,必然是一部自我修改和掩饰的小说。” 但是这部小说的野心不止于此,它的时间切片选择在了不确定的未来时刻,通过“未来的考古学”方法来重构当下的香港时空与社会。在这样的书写格局里,地图(或者说制图术)这种“求真”的符号系统成为承载文学书写里“作假”意图的载体。求真与作假之间的张力更进一步通过对地理学理论的使用得以强化。&br&&/p&&p&在这本小说的第一部分,如果只看目录,你真的很难相信它竟然是一部小说:诸如“對應地” (counterplace)、“錯置地” (misplace)、“非地方” (nonplace)、“外領屬性” (extra- territoriality)、“無何有之地” (utopia)、“完全地” (omnitopia) 这样的地理概念充斥其中,简直让人一头雾水。通读全书之后,回过头重新来探究,才会明白作者如此安排的良苦用心:在真与假、未来与过去、理论与现实之间,潜伏着的是焦灼不安,焦灼着的是身份认同,而认同着的则是漂泊的“地方”。如果说陈冠中的《香港三部曲》讲述了他那一代香港人的故事,那么包括了这本《地圖集》在内的《V城系列四部曲》则描摹了董启章这一代香港知识分子正在变化着的心路历程。&br&&/p&&br&&br&&p&8.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85355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世纪的城市 (豆瓣)&/a& ()&br&&/p&&p&作者:亨利·皮雷纳&/p&&p&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论述欧洲城市的兴起过程,但是其核心却又似乎并不在城市本身。在皮雷纳笔下,城市不是社会变迁的主角,真正重要的是商业和经济,作为副产品的城市仅仅是一定条件下水到渠成的产物。当穆斯林在8世纪关闭地中海时,加洛林王朝恰好登上历史舞台,这二者并非巧合——墨洛温王朝被加洛林王朝取代,正标志着法兰克从海洋国家走向内陆:隔绝、封闭、没有出口,真正的中世纪其实正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但是,中世纪欧洲在经济上最黑暗的年代仅仅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便迎来新的曙光。从10世纪开始,西欧进入到相对和平与稳定的时期,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商业贸易开始复兴。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标志着伊斯兰最后的退却,海上贸易逐渐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活跃。就这样,“新欧洲”逐渐恢复了古代欧洲作为一个城市地区的基本特性:市民阶级不断壮大,贵族不断退却;最终,“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br&&/p&&p&如果没有伊斯兰国家的进攻和地中海交通的堵塞,西欧经济在中世纪前期不会如此不堪,城市也不会那样破败。相应地,如果没有商路的重新开通,城市复兴和后来的文艺复兴乃至工业革命都是不可能的。中世纪和现代其实仅仅是一线之隔。事实上,历史的进程从来没有中断。表面的巨大沟壑之下所隐藏的暗流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逻辑。只是,如果不去仔细勘探,几乎无人会注意到那些细流。&br&&/p&&br&&br&&p&9.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望春风 (豆瓣)&/a& (2016)&br&&/p&&p&作者:格非&/p&&p&这是一本关于“故乡”的书,但是它的高潮却出现于城市化如火如荼的故乡消失之时。据格非自己说,写作这本书的念头源自《江南三部曲》的溢出。也许故事的框架依然奠基于其三部曲的时空系统之中,但是当故事结束的时候,作为一个空间实体的故乡也结束了,唯一剩下的就是这本书。在书中,第一人称的叙事者——退休的工厂图书馆管理员赵伯渝——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从孩童时就经历着时代变迁在村庄投下的各种阴影,这其中裹挟了他的母亲的离家出走,也裹挟了他的父亲的非正常死亡。他半生的种种遭遇都在书中以人物为线索组织起来,由他自己口述出来。故事在缓慢流淌,一直流淌到他离开家乡、进入工厂、市场化浪潮、城市化开场,一直流淌到他遭遇面目全非的故乡。&/p&&p&最后,是便通庵这个旧时的遗存,在改造了一番之后成了他的栖居之地,成为他书写半生回忆的地方。这样一个空间隐喻可以做很多种解读:它既是故乡与回忆在当下现实的投射,也可以被视作一种在地的乌托邦,表征着“故乡”在实体和概念两个层面的消逝与不可及。但是不管怎么解读,这个现实主义的故事其实提醒了我们去反思,在城市化的过程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在故乡的消逝时刻,我们在留恋什么,又能够做什么?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同样是讲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愁”,格非这本书比阎连科的神实主义写作(比如《炸裂志》)多了不少嚼劲和深情。&br&&/p&&br&&br&&p&&i&(好奇心日报原文可参见:&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qdaily.com/articles/32878.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这些书不算简单,但可以帮你理解“城市”&/a&)&/i&&/p&
应好奇心日报之邀,我梳理了一遍自己最近的阅读历程,推荐出九本与城市和空间相关的著作。这些书对我来说都十分重要:要么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要么帮助我去探索自己的好奇心背后的那些关切。现在我把这九本书和推荐语转载到这里,希望也能激起你的好奇心:)…
排名前10位的欧美文学杂志:&br&1.Analog Science Fiction And Fact Magazine &br& 在科幻流派的先驱领导者。以 短篇小说和科学为特色。&br&&br&2.Asimov's Science Fiction Magazine
&br&最好最新的科幻小说杂志。&br&&br&3.BookPage Magazine &br&美国的书评,涵盖了每月最好最新书籍的信息。 &br&&br&4.Carpe Articulum Literary Review Magazine &br&杂志致力于文学艺术的延续。每个问题的及时Articulum“文学评论”杂志介绍到写作的世界里新鲜的声音和新的见解。 &br&&br& 5.Heavy Metal &br&提出了世界上最好的插画的创造性意见。 &br&&br&6.London Review of Books &br&伦敦书评“的读者不仅阅读书籍,还沉浸于它们创建的文化。 评论经常讨论这本书的整个主题,不仅仅批判它的质量,还对这本书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也进行生动地讨论。 &br&&br&7.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br&纽约图书评论杂志,是美国最大的文学和智力杂志。纽约书评发表论文书评和挑衅性的文章,今天最好的美国和欧洲作家,包括戈尔维达尔,纳丁·戈迪默,奥利弗·萨克斯,斯蒂芬·杰伊·古尔德,琼·迪迪翁,罗伯特·斯通,奈保尔,和许多其他都是其读者。&br&&br& 8.Oxford American Magazine&br&牛津美国成立于1992年,社论使命是探索美国南方。 它出版了许多由这个国家的最优秀的作家,包括原始写作唐娜·Tartt,查尔斯波蒂斯,巴里·汉纳和苏珊·桑塔格,珀西沃克和詹姆斯·阿吉的作品。 &br&&br&9.The Whitefish Review Magazine &br&白鱼评论杂志倾向于功能小说,非小说,诗歌,美术,摄影。 白鱼评论杂志,将知名和新兴的作家与艺术家的不同组合,完美的呈现在杂志中。 &br&&br&10.The Writer Magazine&br&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专业和有抱负的作家杂志。 每个问题都包含在各个领域的领导作家所撰写的文章。
排名前10位的欧美文学杂志: 1.Analog Science Fiction And Fact Magazine 在科幻流派的先驱领导者。以 短篇小说和科学为特色。 2.Asimov's Science Fiction Magazine 最好最新的科幻小说杂志。 3.BookPage Magazine 美国的书评,涵盖了每月最好最新书籍的…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3bbc3af772cdfbe0343655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3bbc3af772cdfbe0343655_r.jpg&&&/figure&德语语法一般都是由名词开始的,而关于名词的语法又是从名词的&b&三性四格&/b&开始的。&p&&b&三性&/b&很简单,稍微对德语有点了解的人都清楚:der(阳性)、das(中性)、die(阴性);&/p&&p&&b&四格&/b&就稍微有一些内容了:&/p&&p&&b&①定冠词单复数名词的变格&/b&:&/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8a6209dba8b3a0dabcc7a6_b.jpg& data-rawwidth=&558& data-rawheight=&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8a6209dba8b3a0dabcc7a6_r.jpg&&&/figure&&p&有时候为了便于记忆,我也会把名词的复数看做是一种名词特殊的“性”。&/p&&p&&b&②不定冠词的名词变格:&/b&&/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545f94cf6b5fe3a088f2_b.jpg& data-rawwidth=&559& data-rawheight=&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545f94cf6b5fe3a088f2_r.jpg&&&/figure&&br&&p&&b&总结:&/b&&/p&&p&&b&1.&/b&名词复数构成的可能性若干种可能性&/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51aa0f005b46c91aaa5d13a36f3535d_b.jpg& data-rawwidth=&1136& data-rawheight=&4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f51aa0f005b46c91aaa5d13a36f3535d_r.jpg&&&/figure&&p&除此之外,-nis结尾的名词复数为以-nisse结尾&/p&&p&das Ergebnis-die Ergebnisse&/p&&p&-in结尾的阴性名词复数为以-innen结尾&/p&&p&die Freundin-die Freundinnen&/p&&p&&b&2.&/b&名词在变格过程中&b&名词自身发生变化&/b&的情况&/p&&p&&b&2.1&/b&三格复数&/p&&p&复数名词的第三格在复数的基础上加-n(一-n n到底),但若复数名词以-s结尾,则不加-n&/p&&p&die Autos-in den Autos,&/p&&p&&b&2.2&/b&阳性和中性单数名词的第二格结尾,加-s(多音节名词)或-es(以-s,-ss,-ss,-x,-z,-tz结尾的名词或单音节名词)des Mannes,des Volkes,des Arztes&/p&&p&&b&2.3&/b&阳性名词弱变化&/p&&p&&b&除单数第一格&/b&外其他的格都以-(e)n结尾,其复数从不变音。&/p&&p&&b&除das Herz&/b&外其他弱变化名词都是阳性名词&/p&&p&这些阳性名词包括:&/p&&p&a、所有已-e结尾的阳性名词(例外&a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b1e2e5d0addc96ad1348a& data-hash=&b1e2e5d0addc96ad1348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tle=&@LIU A& data-editable=&true& data-hovercard=&p$b$b1e2e5d0addc96ad1348a&&@LIU A&/a& 提出der K?se);&/p&&br&&p&b、所有以-ant、-and、-ent、-ist结尾的阳性名词;&/p&&p&c、来源于希腊语的职业名称&/p&&p&下面的表随便看看就好,记住其中典型的就可以了,根据典型后缀记忆。&/p&&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5fdc328aede95f9e2dbd80eb_b.jpg& data-rawwidth=&2307& data-rawheight=&28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0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5fdc328aede95f9e2dbd80eb_r.jpg&&&/figure&&b&
——图片来源于《标准德语语法》&/b&&/p&&p&&b&3.&/b&接“人三物四”的动词&/p&&p&bringen/zeigen/servieren/erkl?ren/diktieren(口授)&/p&&p&&b&4.&/b&接三格的动词&/p&&p&helfen/glauben/danken/drohen/begegnen/gratulieren/schaden/widersprechen/gehorchen(服从,听从)/schmecken/n?hern&/p&
德语语法一般都是由名词开始的,而关于名词的语法又是从名词的三性四格开始的。三性很简单,稍微对德语有点了解的人都清楚:der(阳性)、das(中性)、die(阴性);四格就稍微有一些内容了:①定冠词单复数名词的变格:有时候为了便于记忆,我也会把名词…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2f11fd290b16dcb48ce48_b.jpg& data-rawwidth=&896& data-rawheight=&6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2f11fd290b16dcb48ce48_r.jpg&&&/figure&&b&艺术如何归家? ——读余虹的《艺术与归家》&/b&&br&&br&肖鹰|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br&&br&追记:一年前的12月末,余虹兄嘱我为《艺术与归家》写书评;一年后的12月末,余虹兄已与我阴阳相隔,只有与他的遗作黯然相对。——肖鹰,日。&br&&br&一&br&&br&进入21世纪以来,当代中国文化借经济和技术全球化的发展强势,呈现出空前未有的繁荣。说它是一种空前未有的文化繁荣,是因为“创新”以分秒替换的速度和方生即死的更替制造出这种繁荣。这种繁荣给予我们的是一种一切都不缺少、而又一切都没留下的空泛的厌足感。当前中国文化好像一列高速飞旋的过山车,它把我们束缚在腾空的座位上领略“新世界”的奇观异景,却只在我们心中留下离心力产生的失重的空白。&br&&br&因为这种失重的空白感,我们在内心深处就有一种归家的渴望。现代人是天生的无家可归者,归家是现代人最深沉的渴望,是他致死不可泯灭的乡愁。早在200多年前,德国&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哲学家&/a&谢林就在他的《艺术哲学》中哀怨地指出:“现代世界开始于人把自身从自然中分裂出来的时候。因为他不再拥有一个家园,无论如何他摆脱不了被遗弃的感觉。”[①]而与谢林同时代的诺瓦利斯则说:“哲学就是乡愁——是无论何地要归家的渴望。”[②]对这种现代性的无家可归感,过去长期处于禁闭状态的中国人是没有感觉的。在刚过去的20世纪一百年间,中国人的内心所渴望的是“走向世界”。只有进入21世纪之后,完成了由封闭体制走向“入世”的历程,从而存在于全球化的“在世”状态的时候,中国人才开始对现代性的乡愁有了切身的感受。&br&&br&余虹的《艺术与归家》正是一部正视新世纪中国文化乡愁的扣题之作。作为一位身处当前文化繁华的人文学者,余虹对当前生存中的根本性的“离家”状况有深切的感触并且怀抱着探寻“归家之路”的使命感。在这部书的结尾,余虹说:“在家的人有福了,而现代人则是一群离家出走的漂泊者。正因为如此,现时代的诗与思都禀有一种天命或责任:引领人们归家。”[③]这个结语明确地道出了余虹的心迹和写作这部书的初衷。&br&&br&但是,在这部书中,余虹并有直接考察当前中国文化“离家”的现状,而是背离这个现状,返回到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世界文化的三位欧洲哲学家的思想之中。余虹之所以要走这条“背离”的“归家之路”,是因为他认为“离家”的总根源就是作为西方现代性核心的人文精神。他说:“作为现代性之核心的‘人文精神’,由反对和清除古代尤其是中世纪的各种迷信而演变成了‘人类独尊自大的精神’,一种遗忘和漠视自然与神圣存在的精神,这真是人类的不幸!更不幸的是人们在人本主义的自恋中不仅看不到这一不幸,还将不幸当幸运来狂欢了,这就是现代社会致死的盲点与疾病。”[④]诚如此言,“将不幸当幸运来狂欢”,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世界是如此,当前的中国社会不也是如此吗?具体讲,当前中国文化的“繁荣”,不正是“人类独尊自大的精神”支配下的“无限创新”的失重的“繁荣”吗?我称余虹此书为当前中国文化乡愁的扣题之作,根本在于它以“背离”实现了对中国文化“离家”现状的“进入”。&br&&br&二&br&&br&余虹选择的三位欧洲思想家是尼采、海德格尔、福柯。这三位思想家的共同特点是:第一,坚决批判现代人本主义;第二,以古希腊为回归的“家园”原型;第三,以艺术为回归之道。当然,这三者更为根本的共同点是认为现代人没有居住在“应当”居住的“世界”中,即没有“在家”,而是处于“深渊”(海德格尔)、“兽栏”(尼采)、“监狱”(福柯),因此,突破现代性的处境,寻求回家之路,就成为最根本的哲学使命。对这些共同点,余虹心契如符,不过,他也看到了三者的归家之路和“家园”的深刻差异。“人应当居于期间的世界在海德格尔那里是天地人神和谐共在的‘自由关联’或差异与亲密的‘中间’,在尼采那里是由强健者所肯定的充满野性与毁灭之血腥的‘原野’以及生命于痛苦中不断再生的‘梦与醉之乡’,在福柯那里则径直是自杀与死亡的‘极乐之境’。”[⑤]这样概括三位思想家的精神旨归在学理上难免失于简略偏颇,但是,余虹的目的不在于学理,而是要从精神上完成他的进一步选择:他认为“尼采和福柯的思想在根本上乃是对现代性立足其上的权力关系的认同”,他们所追求的“家园”不过是颠倒的现代性的“主奴关系”或“权力关系”;与他们不同,海德格尔的思想“则以艰难的方式探索着一条彻底超越权力关系而走向自由关系的道路”。余虹认为,最基本的生存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神圣、人与他人的三大关系,正当的生存关系是非权力的自由关系,“归家”就是要回归到自由关系状态下的生存世界。因此,在三人中,余虹最终选择了海德格尔的“归家”之路。&br&&br&海德格尔的“家园”是天地神人四方共建的诗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天、地、神、人,每一方的“成己发生”(自我实现)都是对另外三方的呼唤和承担,它们依据“命运”的召唤前来相聚。“命运”决定了四方的本原性关联,而“相聚”则构成了一个没有中心的平等的“中间”。这个世界的诗意,是由四方响应“命运”的召唤在“本原性关联”中的“成己发生”,是四方对没有“中心”的世界的平等“中间”的共建。海德格尔的“家园”,是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天地神人“同一”的“家园”,在其中,他既强调四方的非强制的平等,又强调四方的本原性关联。余虹完全赞成这种“家园”观念,他说:“人类真正的家园是天地人神四方游戏而没有任何中心的世界,现代人则自诩为天地人神的‘中心’,人的中心化导致了天地神的边缘化,也导致了天地人神之自由关系的破坏。人站在他自己构造的世界的中心,却远离了他归属其中、并只是在其中才能成为自己的那个无中心的世界,正因为如此,现代人才在存在的根基处感到自己是‘无家可归’的。”[⑥]&br&&br&为什么人的中心化必然导致他的本原性家园的丧失?海德格尔认为,人的中心化将人自身从四方共建的诗意的世界抽身出来,使人作为失去世界保护的孤独的主体站立在世界的对立面。正是基于这个对立,人单方面建立了他和自然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他通过发展计算理性和征服性的技术施展对自然的掠夺和控制。海德格尔指出,技术的本质是人的自负推出的无条件的建制,通过技术将世界建立为一个客体,人就阻断了自我存在的开放之路——他的存在被技术遮蔽了,他作为独立的存在者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现代人的无家可归,本质上就是人的存在意义缺失的状态:我们面对万物,但万物对我们缄口;我们生老病死,但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归根到底,生命的本质被保举给技术生产了。”[⑦]因此,海德格尔认为,摆脱现代性存在危机的归家之路,不可能是一条理性设计的哲学之路,不是用一种技术代替(控制)另一种技术,而是通过艺术对存在世界进行诗意地重建,恢复天地神人四方共建的诗意的栖居。在这个意义上,艺术(诗)就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消遣和娱乐方式,而是关系到“存在的意义”的本原性的存在方式,更直接讲,“艺术是真理的自行发生”。[⑧]&br&&br&三&br&&br&将艺术作为解决现代存在问题(危机)的基本方式,甚至以艺术为现代哲学的出路,海德格尔并不是第一人;实际上,自康德以来,在宗教衰落的背景上,通过艺术的方式,寻求审美化地解决现代性问题,始终是西方哲学家的一个主要思路。海德格尔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艺术的本质定义为“存在的真理的自行发生”,而又将“存在的真理”定义为“天地神人四方共建世界的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说,一切艺术本质上是诗,而诗的根本含义(诗意)就是“真理的创建”:授予、奠基和开启这个诗意的四方世界。在这个艺术定义下,海德格尔既反对模仿论、又反对天才论,他认为诗人本质上是对存在深渊中的至深无名的“命运”的倾听者和发送者,“诗意”就是发送出人作为历史性的存在者被投射其中的大地的敞开的信息。作为一个艺术家,就是要成为一个懂得倾听“命运”的无声召唤的诗人,他因为倾听而敬畏“命运”,并且承担起发动天地神人共建诗意世界的使命。归根到底,海德格尔的诗人(艺术家)是自愿地敬畏命运的神性的呼唤者,他用自己的呼唤“引领人们归家”。&br&&br&余虹在海德格尔的诗人观中找到了深刻的共鸣,他说:“由于人在命运中生成为人,由于人必须在对命运之声的聆听中响应自己的命运,因此,传达命运之声的诗是人生存的基础。所谓人的‘生存是诗意的’指的就是人以创诗的方式生存于命运之中。”[⑨]这种共鸣与余虹对当代生活中的无命运感(无神性意识)的否定是相联系的。在考察了三位哲学家的思想后,余虹得出了“诗即自由地创建”的结论,但是,他又明确指出:“然而,须留意的是,‘&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log.sina.com.cn/s/blog_492faa8f0100i6lb.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自由&/a&的创建’在尼采与福柯那里是‘人的创建’,对海德格尔则是‘命运的创建’,人是应命运之召而参与此一创建。”[⑩]在三人中,余虹是赞成海德格尔的。那么,命运是什么?如果将“命运”理解为人之为人生应然的归宿——归家,那么,对于海德格尔,“命运”可以理解为作为必死者的人(诗人)对于天地神人四方本原性关联的历史性承担和呈现。余虹似乎在下面这句话中表达了他关于人的命运观:“居于生存之诗性本质的人既不是‘主人’也不是‘奴隶’,他是一种既维护他者尊严又守护自身尊严的‘自由关联者’。这种人是在‘家’的,这个‘家’就是人与他者的自由关联。”[11]将“家”定义为“人与他者的自由关联”,而不是“天地神人共建的本原性世界”,余虹在这里表现了他与海德格尔不同的关注点,他关注的是这个世界中的人(与他者关联的人),而不是四方共建的世界。&br&&br&艺术(诗)是怎样实现四方世界的创建的?或者说,艺术是怎样将人的存在带上归家之路的?海德格尔认为,艺术通过呈现存在物之真(去蔽),而建筑起天地神人汇合的世界。对于海德格尔,艺术不是静态的、封闭的实物,而是一个持续创建的、开放的过程。他将这个过程揭示为艺术品的物性和意象世界之间永恒冲突的运动,即所谓大地与世界之间的遮蔽与去蔽的斗争。“世界要将大地中的涌现者去蔽,使其作为某物呈现,大地则要将那被世界之光照亮的物收回到它的黑暗之中,它对世界的去蔽说‘不’。世界告诉大地:‘此物是什么。’大地则对世界说:‘此物不是你所说的那样。’”[12]海德格尔在这里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矛盾,即艺术品的质料与形式的矛盾。他认为这个矛盾是不可消除的,相反,恰是两者的冲突构成了艺术品存在的真实。这是非常深刻的美学洞见。但是,正如他用大地与世界的冲突作隐喻,他在这个艺术矛盾中,敏锐地捕捉到了人作为创建者在大地与天空之间的命运:他的存在正是创建世界与沉沦大地的永恒戏剧,而在这个戏剧中人之作为人获得了呈现,并且“神”来与他相遇。&br&&br&“神”是什么?海德格尔没有定义,相反,他援用荷尔德林的诗,“神是什么?未知,但它的神圣充满天宇。”因此,对于海德格尔,“神”是无名,甚至本身就是“无”。这种神性观念表现出东方神秘主义的泛神论意识,它近于老子所谓“道”。但是,海德格尔通过艺术要揭示的“神”,是物(大地)对于人的持续的封闭性——人不能穿透物性(大地),和意义(世界)对于人的非完成性——人不能创建客体化的(非存在性)的意义(世界)。换言之,“神”就是被艺术性地启示出的人在大地与世界的永恒冲突之中的存在的命运。因此,&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海德格尔&/a&不仅揭示和强调了艺术的存在本原性,而且艺术性地揭示和强调了人的存在本原性地属于大地的意义。这个大地,首先是承载人类生命的自然世界,其次也是人类的现实生活世界。余虹在此看到了海德格尔艺术观中的生活原则。他说:“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坚决反对那种将艺术与现实生存分离开来的现代艺术论,在他的思路上,艺术不仅与现实生活有关,而且是现实生活得以可能的基础。”[13]&br&&br&四&br&&br&海德格尔的美学可以概括为倾听大地上的有限生存者的生活深处的无名神意的“静默”的美学。他对荷尔德林、里尔克、特拉克尔的诗歌以及梵高的绘画和希腊神庙的阐释,都表达了他的“静默”美学观念。这种“静默”的美学,主张在普通人平常的生活世界中,倾听命运的召唤,感受神圣的恩惠,它因为渴望天空而忠诚大地,在最粗陋的器物上发现-创建世界。海德格尔将“静默”的艺术定义为“归家”。&br&&br&这种“静默”的美学是与尼采最后留给我们这个世界的美学,即以艺术为一种强力意志的形态、即生理-审美的“陶醉”的美学是不同的。尼采说:“陶醉的本质是力的提高和充溢之感。出自这种感觉,人施惠于万物,强迫万物向自己索取,强奸万物。”[14]尼采美学是充满矛盾的,但是他身后的20世纪的现代艺术却成为这个“陶醉”美学的泛滥的实践,在其中感性、生理、欲望和意志获得了对理性、心灵、神圣和信仰的全面胜利,并且摧毁了一切秩序。20世纪艺术实践证明,尼采的“陶醉”美学是不能引导一种“回家”的艺术的,诚如余虹所言,它引导的是一个“由强健者所肯定的充满野性与毁灭之血腥的‘原野’”。&br&&br&因此,在“陶醉”的美学主导现代艺术百年之后,一个基本的美学课题就是艺术如何归家?今天,正如全球文化产业的兴盛所展示的,我们并不缺少艺术,而是被“离家”的艺术所围困和挤压。在“陶醉”美学鼓舞的神圣的艺术疯狂之后,今天的艺术更多地以娱乐伺候我们的胃口。娱乐艺术的繁荣正是我们在过山车上看到的风景,它那些令人眩晕的方生即死的“新”景象留给我们失重的空白。我们需要给予我们“家”的感觉的艺术,即需要“归家”的艺术。在当前文化状况下,艺术如何成为“归家”的艺术,即艺术如何归家?我认为,余虹的《艺术与归家》给中国读者做了一个很好的引导,循此引导,我们会穿越尼采和福柯而到达海德格尔的“静默”的美学世界。&br&&br&是的,在尼采式的“陶醉”艺术百年之后,我们太需要海德格尔式的“静默”艺术了!这是我读《艺术与归家》得到的根本启示,它印证了余虹在该书结尾时所言:“用海德格尔的话说,现时代一切真正意义上的诗与思都是‘归家诗’与‘归家思’。不同的只是:家园各异,归途有别。这是我们在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那里看到的景象。”[15]&br&&br&文章来自:&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src%3D3%26timestamp%3D%26ver%3D1%26signature%3Djza0iBTVVoiNg134I7nceIJAHcIHyW3KEeqdZtjEbOHq3Lw-kCRFL6XwF3GTlBeFcAq9KLfrVfKqTRjPmzVwhtcn9zSmPJpncSpeop%2ApJUXokG-ZQSiPcqbzw0IvEevMTVJ0uGIsdeQZ-WR7UsvLyS5mkZr6fgtRP-US2nWGbgA%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艺术与归家,海德格尔与“静默”&/a&&br&&br&Novalis, Philosophical Writing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br&&br&[①] Shelling , The Philosophy of Art,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9,p.59.&br&&br&[②] Novalis, Philosophical Writing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p.135.&br&&br&[③]余虹:《艺术与归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6~297页。&br&&br&[④]余虹:《艺术与归家》,第4页。&br&&br&[⑤]余虹:《艺术与归家》,第2页。&br&&br&[⑥]余虹:《艺术与归家》,第176页。&br&&br&[⑦] M. Heidegger,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 A. Hofstadter, Harper & Row, 1975,p.112.&br&&br&[⑧] M. Heidegger,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 A. Hofstadter, Harper & Row, 1975, p.39.&br&&br&[⑨]余虹:《艺术与归家》,第176页。&br&&br&[⑩]同上书:第296页。&br&&br&[11]同上。&br&&br&[12]同上书:第160页。&br&&br&[13]余虹:《艺术与归家》,第163页。&br&&br&[14][德]尼采:《偶像的黄昏》,周国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第60页。&br&&br&[15]余虹:《艺术与归家》,第297页
艺术如何归家? ——读余虹的《艺术与归家》 肖鹰|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追记:一年前的12月末,余虹兄嘱我为《艺术与归家》写书评;一年后的12月末,余虹兄已与我阴阳相隔,只有与他的遗作黯然相对。——肖鹰,日。 一 进入21世纪以来,当代中…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fef40dfd70f04fa601d_b.jpg& data-rawwidth=&544& data-rawheight=&4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fef40dfd70f04fa601d_r.jpg&&&/figure&&b&扯淡与无稽之谈&/b&&br&&br&赵汀阳&br&&br&哈里o法兰克福教授写了《论扯淡》(On Bullshit)是因为“有太多的人在扯淡”而又还没有关于扯淡的理论。这篇引人入胜的哲学论文首先有个引人入胜的题目,讨论这样与众不同的题目很容易让人想到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学派甚至后现代风格的&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ximalaya.com/7545862/profil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哲学&/a&。&br&&br&“扯淡”显然不是一个正宗语境中的哲学问题,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活中许多不太庄严的事情,同样是生活的重要问题;它们同样深刻地说明着生活,但却很少被深入讨论,比如像作者发现的:“对扯淡,我们缺少理论。”类似的问题非常多,而且都缺乏理论,比如说我自己曾经特别想知道“白日梦”的情况。精神分析试图指出,夜梦往往暗示了人们不敢直面的一些事情,那么,“白日梦”是否真的表达了人们确实想要的东西?人们又是否真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如此等等,如果忽视这些未被研究的问题,我们未必能够恰当地理解生活与世界。以扯淡为例,扯淡很可能构成了人们言谈的主要部分,因此,如果不理解扯淡,就恐怕很难正确理解人们的语言活动和心理活动。&br&&br&法兰克福教授的研究其实也还没有真正给出关于扯淡的理论,而只是一种初步的分析,不过其中关于扯淡与说谎的区别的研究确实非常有趣,很有见识。他发现,扯淡与说谎虽然都是不真实的言语,但貌合神离,并没有相同的本质。谎言是真理的对立面,因此,谎言虽然拒绝真理的权威,反对真理,但毕竟承认存在着真理,它只是试图掩盖真理,谎言在反对真理时是严肃的,而扯淡根本无视真理,根本不在意什么是真实或者到底有没有真实,因此,扯淡对真理的态度是不严肃的,它不在乎真理是什么东西,甚至不承认存在真理,所以法兰克福说:“就影响效力而言,扯淡远比说谎更严重,是‘真实’的更大敌人。”扯淡的危害在于“这种‘反真相’的信条,渐渐蚕食我们的信心。让我们不再相信可以通过正直的努力来判断真假,甚至无法理解‘客观探索’这一概念”。这一分析是很深刻的。&br&&br&在这里也许可以提到&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log.sina.com.cn/s/blog_492faa8f0102xnbx.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维特根斯坦&/a&对“无稽之谈”(nonsense)的分析,不过,无稽之谈与扯淡也有着根本的不同。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说法,当科学和逻辑把 “可说的”事情全都说清楚了,就会剩下一些“不可说”的事情,如果强说那些不可说的事情,就会形成既不真也不假的无稽之谈,即没有真值的言论,典型的就像大多数的哲学言论,尤其是形而上学。不可说的事情超过了我们的知识能力,所以,只要试图去说就只能说出无稽之谈。&br&&br&维特根斯坦虽然反对无稽之谈,但并不反对那些不可说的事情,因为他发现,那些不可说的事情正是最重要的问题,比如生活的意义、世界、道德、美学观念等等。我们活在那些不可说的事情中,我们就是如此这般活着的,「虽然谈论那些不可说的事情必定是无意义的,但那些不可说的事情却是有价值的,我们不得不对那些不可说的事情“心怀敬意”」。不过,维特根斯坦并没有能够恰当地解决无稽之谈的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到,那些不可说的事情并非“本来如此”的生活事实,而正是由许多无稽之谈给“说”成的观念事实,就是说,「正因为人们把某些事情说成是有价值的,所以那些事情才把生活变成有价值的」,那些不可说的事情正是在言说中被制造出来的,是被人们说出来的,而不是先有那种东西后人们去说它,因此,如果不让说那些不可说的事情,就等于取消了那些不可说的事情,那些事情将不存在。这是维特根斯坦没有意识到的一个悖论性的问题。&br&&br&我想说的是,哲学的那些无稽之谈并非扯淡,而是与人类生活意义密切相关的“大话”,人们需要大话以便把生活说得具有意义。法兰克福教授发现扯淡的反真相本质,这是很重要的,我愿意补充关于扯淡的另一个方面,「扯淡不仅是反真相的,而且更严重的是它是反价值的」,扯淡会消磨掉人类严肃说出的各种价值,进而解构各种具有价值的事情和生活,这才是扯淡的最大危害。&br&&br&当然,生活需要扯淡,没有扯淡的生活是尴尬的。昆丁o塔伦提诺在他的影片《低俗小说》中提出过一个很强的问题:“为什么人在一起就非得瞎扯些什么,不然就会觉得特没劲?”片中人物最后发现,只有心心相印的人才能达到沉默也不难受的境界。可见,生活需要扯淡,如果不扯淡,各种宣传工作、各种作秀、酒会联谊、会议饭局,甚至朋友交往,就进行不下去。不过扯淡仍然传达重要信息,从人们如何扯淡、扯什么淡、特别是什么不被扯淡,可以知道人们的趣味、意图和他们真正严肃对待的事情。关键是,扯淡必须有界限,总有些事情是不能扯淡的,不能扯淡的事情就不能扯淡。&br&&br&在严肃的问题上进行貌似严肃的扯淡是无比可怕的,它会毁掉精神和情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教授和学者们以“学术规范”为名进行没完没了的“合法的”扯淡,以无聊琐碎甚至弱智的学术扯淡冒充高尚的精神事业,规范扯淡对思想学术的伤害几乎不亚于文艺晚会的小品对心灵的伤害。&br&&br&附录:扯淡比撒谎更堕落&br&——读法兰克福《论扯淡》&br&&br&我们是一个厌恶说谎的民族,但我们不知为什么却不讨厌扯淡。&br&&br&记得我刚刚上小学还没学“大小多少,上下来去”时,老师就给我们讲了“狼来了”的故事,作为道德和品质教育的第一课。其实早在老师之前我的姥姥就给我讲过了,但没有老师在庄重的课堂上讲的那么严肃,这个故事由老师在课堂上讲,使我真的感到撒谎是要有生命代价的。所以,我有了孩子,当他刚刚懂事时,我也给他讲“狼来了”的故事。“做人不能撒谎”就是中国孩子时代的座右铭了。&br&&br&如果按照做人的价值体系标准,我们把说真话进行到底,仅凭这一条我们就是世界民族之林中最伟大的民族了。但是我们做不到,我们不仅做不到不&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douban.com/no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撒谎&/a&,而且我们还用扯淡混淆了我们的撒谎。我们在人际关系的交流中渐渐地知道用虚假的谎言不仅掩盖不了真相,而且还要承担人们在道义上的指责,但是我们学会了扯淡之后,人们的责怪程度却大大低于撒谎了,甚至得到了原谅,高手有时还能把扯淡神圣成庄严。&br&&br&扯淡是人类智慧中最狡猾的谋略,我觉得三十六计中任何一计都没有扯淡更具“杀伤力”,抛开战场上的血腥厮杀,一旦转移到口舌相交时,扯淡大师的力量就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了。“说谎的要害在于假,扯淡的要害在于伪”,假的易于识破,伪的就难辨别了。&br&&br&比如宋朝那个半吊子文人,半吊子宰相赵普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了,让我们按赵宰相能举一反三来理解,还是按他不学无术来理解呢?是赵宰相自己在说谎?还是儒家的弟子们在扯淡?这事若真的按历史学家的考证去一考,也就没什么意思了,但经过众多“扯淡文人”这么一扯,就把赵宰相与《论语》都神圣了。扯成了《论语》有治国安邦之效,扯成了赵宰相有读书活用之灵。其实赵宰相的水平不仅读不透《论语》,赵宰相的能力也治不了天下。因为这个宋朝就没过上几天“天下太平”的好日子。也没让国民扬眉吐气过,这些咱国人都知道。但自从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就把大家忽悠了。时至今日,那个京城的女教授又把“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扯淡大旗拿到央视去忽悠全国观众了。&br&&br&在咱们这儿,无论什么扯淡的人或事,都不会太臭,因为“与说谎比起来,扯淡更容易逃避人们的指责”(法兰克福)。比如那些腐败分子在刚刚被双规的日子里,他们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调查时开始都在说谎,目的是掩盖真相,但他们的谎言掩盖不住真相,并知道将无法逃避法律的制裁时就开始扯淡了,连他们交给组织的“忏悔书”都还在扯淡。这些腐败分子已不再关心何者为真,何者为假了。只是不想再把自己灵魂中的那个丑再亮出来。于是就冒出来一串串扯淡。&br&&br&总之,那扯淡真的扯出了“本质”。法兰克福教授的《论扯淡》一书虽说理论上深刻、透彻,但是其中引用的扯淡例子就“淡”多了,与我们的扯淡一比,也就算不上什么扯淡了。像《论扯淡》这样的宏大选题,就应该由我们的学者来主笔完成,那一定会有用不完的事例,谈不完的感受,绝不会像法兰克福教授那样,号称一本专著,却只有区区一万多字,太可惜了!这个伟大的哲学选题。 &br&&br&2017,要不要玩个大的?在哲学人公众号下回复数字“2017”,将有一份逆天福利!&br&&br&来自:&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src%3D3%26timestamp%3D%26ver%3D1%26signature%3Djza0iBTVVoiNg134I7nceIJAHcIHyW3KEeqdZtjEbOGxEt99lbH3hSCYS93DF86nL6reBXI5v1b8%2APDGvPHXzUQjQKjiUpGtfXAGEQJm9sF5qWX7DboiZRPP%2Au7lZ6AUIA4YchxiKJEgoZYS95h0jkSwtwcYaTPY52TfVttqvMU%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理解扯淡&/a&
扯淡与无稽之谈 赵汀阳 哈里o法兰克福教授写了《论扯淡》(On Bullshit)是因为“有太多的人在扯淡”而又还没有关于扯淡的理论。这篇引人入胜的哲学论文首先有个引人入胜的题目,讨论这样与众不同的题目很容易让人想到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学派甚至后现…
谢邀~这题好多人都邀请我了,平日里也有很多知友私信问我的读书单。今天就特地整理了一下发给大家。&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e5b614ac78b3b4d0a8287f_b.jpg& data-rawwidth=&1632& data-rawheight=&12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3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e5b614ac78b3b4d0a8287f_r.jpg&&&/figure&(最近入手的两本,看了好的话再回来更新)&br&&br&首先,我是在美国念的MFA,所以推荐的大部分书籍是英文的,我发现的有中文译本的我也用中文的图片显示出来了。但是,有一个观念就是,学习现当代艺术,尤其是做当代艺术研究的,基本上话语权还是在西方世界,纽约还是世界当代艺术的中心,我们国内的艺术家还处在模仿西方艺术,试图掌握西方当代艺术市场的游戏规则的阶段,所以很多艺术书籍和文化研究的书籍,在英美国家出版的比较多,研究的也较为深刻,所以能直接看看英文的会比较好。&br&&br&原因有以下几点:&br&首先,看英文原版去除了一些因为翻译而折损掉的东西,例如:杜尚的现成品(readymade)的代表作,用小便器做的“泉”,就被一些国内的艺术学者拿来跟安格尔的“泉”相比较,其实就是陷入了翻译的错误常识,因为杜尚的“泉”英文原词是“fountain”,就更应该是“喷泉”的意思,而安格尔的“泉”的英文是“the source”,就是“源头”“源泉”的意思,那么这个两个作品的原意就很明显了,并没有后来大家比较来比较去所自己衍生出的一些猜想;&br&第二,这样比较会帮助自己熟悉英文里的艺术家名字,作品名,专业术语,以后去美术馆看作品也会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当代艺术目前来说,母语还是英语的,所以在学习和从事当代艺术的时候,掌握了英语的原文说法和表达,就会帮助自己更快地学习当代艺术的语言;&br&第三,有的当代艺术里的学科和现象研究的自身还处在试验性的阶段,中文里目前并没有向对应的翻译,或者是国内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既定的专业说法,例如:现在在美国很火的“relational aesthetics” ,我就不知道国内有没有专业的翻译和说法,这个流派的艺术家较为关注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身份构成,一个学校、政府、博物馆这类的institution在社会里起到的文化作用;还有一个很激进的艺术流派是“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Institutional_Critiqu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stitutional critique&/a&”,代表人物像是:Dan Graham,Andrea Fraser,Mark Dion,就是专门研究这些institution在文化和艺术中起到的作用,同时也带有自我反思当代艺术发展的意识。像这两个近十年在美国发展快速的流派(学说)我就不知道在中文里对应的表达是什么。所以这一类最新的文化和艺术研究的书籍,还是要看英文的。&br&&br&好了,废话不多说,直接上书单。&br&同时要说明,我念书是的专业是studio arts的MFA,偏科是photography and video,所以这方面的推荐书单会比较多,自己也修过一些雕塑和装置的课,而像绘画和设计类就知识非常匮乏,就不推荐自己不熟悉的方面了。&br&&br&=========&br&先放一批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求看的书,这些课程有photography seminar,sculpture seminar,video art seminar,这些书我也不是逐字逐句都看完了的,很多地方都读起来很深奥,一般是一个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读一本或者两本,所以比较适合大家买来好好做研究,很干,不适合扫盲和快速阅读:&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0a00727bcab5f035d6e8f8bcb2dad348_b.jpg& data-rawwidth=&669& data-rawheight=&2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0a00727bcab5f035d6e8f8bcb2dad348_r.jpg&&&/figure&本雅明的文化研究是当代艺术的理论基础之一,而这本《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最为重要的文字之一,告诉了人们在一个“灵光”已逝的年代里,如何理解我们现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在社会中的角色。Photo和Video art seminar的老师都要求读了这本书,可见其重要的地位。&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78c387fefba85f29c80e170_b.jpg& data-rawwidth=&534& data-rawheight=&2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78c387fefba85f29c80e170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8b3cf0d782a59ad7fb20_b.jpg& data-rawwidth=&566& data-rawheight=&2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8b3cf0d782a59ad7fb20_r.jpg&&&/figure&法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朗西埃的这两本书,也是Photo和sculpture seminar的两门课的老师都要求读的书,个人感觉,the future of the image 要比 the politics of Aesthetics好读一点,后者更抽象、更哲学、更理论化,朗西埃的文字需要大家对艺术史有一定的知识,什么艺术家的名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的历史,都要知道,同时还对福科(Foucault),德勒兹( Deleuze),罗兰巴特(Barthes), 格林伯格( Greenberg)这些人的思想都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反思。总之,要求高,干货多。适合积累一些艺术史的知识之后反复阅读,读一辈子。。。哈哈&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15d3acdaee0b47a737444_b.jpg& data-rawwidth=&525& data-rawheight=&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15d3acdaee0b47a737444_r.jpg&&&/figure&美国女学者,艺术评论家,Relational Aesthetics的重要研究者,Claire Bishop,目前在美国当代艺术的研究里是很有自己的话语权的,她的很多文章都出现在了不同的课堂阅读材料里。之前我的一篇回答也提到过这本书,对于了解装置艺术的发展和理解很有帮助:&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当代装置艺术有哪些流派?各有哪些代表作? - 了不起的苏小姐的回答&/a&&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6f81a59aa848be9c9bb035ba7f2aa1b9_b.jpg& data-rawwidth=&571& data-rawheight=&2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6f81a59aa848be9c9bb035ba7f2aa1b9_r.jpg&&&/figure&这是一本比较新的书,是雕塑课上要求读的,讲了物体的意义,物件对我们现代人生活的影响,物体和物体之间的关系,对于做雕塑和装置的同学会很有启发。&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d22160acdec37907bad1b269b16f4488_b.jpg& data-rawwidth=&525& data-rawheight=&1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d22160acdec37907bad1b269b16f4488_r.jpg&&&/figure&摄影seminar要求读的,也是很新的文化研究的书,是Henry Bond的博士毕业论文,写的是犯罪摄影背后隐藏的拉康哲学,这个比较好读,有图有文,其中对于“the Other”(他者)这个概念的那一章很精彩。由此可以理解很多摄影行为和照片对于一个社会文化心理的研究性意义。&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deec02fd1da37aa5f31ad2cc_b.jpg& data-rawwidth=&535& data-rawheight=&2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deec02fd1da37aa5f31ad2cc_r.jpg&&&/figure&&br&罗兰巴特,如图,不解释,读视觉艺术的都该看看。&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e308f76b687c44411a2f_b.jpg& data-rawwidth=&573& data-rawheight=&2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e308f76b687c44411a2f_r.jpg&&&/figure&现代生活,人类行为,观看方式的改变,这是digital art的seminar要求看的书,讲了一些社会行为和公共空间的文化意义。好读,很多小章。&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d54afdf49bce4c_b.jpg& data-rawwidth=&602& data-rawheight=&2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d54afdf49bce4c_r.jpg&&&/figure&&br&Michael Fried是近几年美国当代艺术领域里最重要的学者,他的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读完的朋友都说挺有得聊的。学摄影的必看吧。&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c8b18a8aba7fc81d439f5b_b.jpg& data-rawwidth=&517& data-rawheight=&1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c8b18a8aba7fc81d439f5b_r.jpg&&&/figure&Video art seminar的唯一必须买的教科书,可以相见其重要性。讲述了video art成为一种艺术媒介的历史,对于理解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都有帮助。很多地方都需要查阅其他资料,最好可以对照的具体艺术家的作品一起来看。&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d23ae52688efd796a507cf372b1a24c6_b.jpg& data-rawwidth=&573& data-rawheight=&2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d23ae52688efd796a507cf372b1a24c6_r.jpg&&&/figure&&br&老师在讲Mapping的时候要求看的书,对于理解空间,图像,人类活动,都很有意义。有点难读懂。&br&&br&========&br&再来推荐一批老师推荐我个人的书单。我个人的毕业设计做的是装置作品,关键词有:身份,语言,空间,地点。因为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就不一一介绍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3be3b6f4fe90_b.jpg& data-rawwidth=&565& data-rawheight=&2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3be3b6f4fe90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36efecb289de56a566a7c4_b.jpg& data-rawwidth=&571& data-rawheight=&2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36efecb289de56a566a7c4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70e226a31bd4e9bcab299aa0f62e7025_b.jpg& data-rawwidth=&521& data-rawheight=&2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70e226a31bd4e9bcab299aa0f62e7025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4f26ddbc553_b.jpg& data-rawwidth=&523& data-rawheight=&2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4f26ddbc553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b636b11bbdf6e0f536da1e_b.jpg& data-rawwidth=&574& data-rawheight=&2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b636b11bbdf6e0f536da1e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de3b5ca330c1debd0d4c9e3b65fa7136_b.jpg& data-rawwidth=&586& data-rawheight=&2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de3b5ca330c1debd0d4c9e3b65fa7136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a5d2dd373d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2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a5d2dd373d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cc9c8967eca7b71c9de1677acfd60ae1_b.jpg& data-rawwidth=&516& data-rawheight=&2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cc9c8967eca7b71c9de1677acfd60ae1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e451d7051adeaa18afd8f3_b.jpg& data-rawwidth=&572& data-rawheight=&2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e451d7051adeaa18afd8f3_r.jpg&&&/figure&========&br&再来推荐一批适合初学者和对现当代艺术感兴趣的朋友,一些我很推荐的书单,还是以摄影、影像、新媒体艺术为主的内容:&br&第一部分是一些我觉得较为重要的理论文字书籍:&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825a67c3b52bb724bf561ad28593ee6f_b.jpg& data-rawwidth=&567& data-rawheight=&2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825a67c3b52bb724bf561ad28593ee6f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678dbaed2a400e1ff1feb7_b.jpg& data-rawwidth=&574& data-rawheight=&2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678dbaed2a400e1ff1feb7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eb3d16e9d9acb28136bfb9e_b.jpg& data-rawwidth=&573& data-rawheight=&2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eb3d16e9d9acb28136bfb9e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620e2ff1a228a96f6a7b8dfc90d7c3f2_b.jpg& data-rawwidth=&528& data-rawheight=&2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620e2ff1a228a96f6a7b8dfc90d7c3f2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625ad8e1b8fde5ed539b_b.jpg& data-rawwidth=&593& data-rawheight=&2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625ad8e1b8fde5ed539b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f17e98bae6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f17e98bae6e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7f534b9e91e65ead3c2ab2a_b.jpg& data-rawwidth=&585& data-rawheight=&2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7f534b9e91e65ead3c2ab2a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e9d0a77c5a83a58af1dbdb3ed3bc8813_b.jpg& data-rawwidth=&536& data-rawheight=&2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e9d0a77c5a83a58af1dbdb3ed3bc8813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6a4a4b3dabba2486ebfd4c6d_b.jpg& data-rawwidth=&579& data-rawheight=&2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6a4a4b3dabba2486ebfd4c6d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176fae76f73a3dced3f0d4_b.jpg& data-rawwidth=&528& data-rawheight=&2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176fae76f73a3dced3f0d4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3a5fdafc808a7f4d6a06f66b_b.jpg& data-rawwidth=&583& data-rawheight=&2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3a5fdafc808a7f4d6a06f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权力的游戏第八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