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可以活多久治疗5天后总胆红素210到330甲胎蛋白由26到206

脐带血干细胞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失代偿期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恢复的研究--《河北北方学院》2013年硕士论文
脐带血干细胞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失代偿期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恢复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在肝硬化治疗中的良好效果已经得到认可,但该治疗方法存在诸多限制,比如:采集过程痛苦,数量不足,分化能力不足等。体内外实验提示脐血干细胞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自我更新,增殖分化和扩增潜能方面均优于骨髓干细胞。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分离脐血干细胞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并观察两者植入对失代偿期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以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方法。
第一步无菌条件下采用负收集法分离脐血干细胞,同时采用酶消化法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观察两种干细胞的形态,并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进一步鉴定。
第二步选择47例失代偿期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其中脐血干细胞治疗组(27例),将脐血干细胞通过肝固有动脉介入和静脉输注途径植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20例),采用同样方法植入。
观察干细胞植入前和植入后半个月、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患者血清学指标改变,主要包括肝功能指标:血浆白蛋白水平(ALB)、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常规指标: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并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B超结果进行比较,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乏力、纳差、肝病面容、蜘蛛痣等)改善情况和术后不良反应。
采集的脐血量约为110ml(100-130ml),通过负收集法单份脐血可分离获得干细胞平均数为2.31×108。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呈圆形,透亮,折光性强,细胞活性9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CD34+细胞占0.23%,活率为72.71%。无细胞污染事件发生。
通过酶消化法,从脐带组织中成功获得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分离培养至贴壁生长至80-90%融合约需10-14天。后大约3-5天传代一次。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细胞呈扁平条索状。P1、P2、P3、P4代细胞形态观察:细胞形态较均一,折光度好。细胞膜表面有小的突起,胞核位于胞体的中央,为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呈成纤维样细胞形态,平行排列生长或涡旋状生长。
在脐血干细胞治疗组中我们发现,术前与术后3个月、6个月AST、 TBIL、CHE和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在第3个月后显著增加(P0.05),第6个月出现下降。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但逐渐改善。AFP在第3个月较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第6个月出现下降。细胞植入后3个月左右行腹部超声检查,门静脉直径减小13例,增大12例,不变2例。脾脏厚度16例减小,11例增大。在治疗过程中无脏器衰竭及急性或慢性GVHD的病例。发热病例4例,皮疹3例。植入细胞半个月,患者的精神、饮食改善明显。腹胀、乏力不适好转。植入后6个月者腹腔积液减少率为81.48%(22/27),食欲、乏力好转率为88.89%(24/27),肝掌及蜘蛛痣减轻率为51.85%(14/27)。
脐带间充质治疗组,术前与术后ALB水平在第1个月即有显著差异(P0.05),持续到第6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时AST、TBIL和PT水平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变化,但逐渐改善。AFP水平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较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6个月下降,无显著性差异。患者细胞植入后3个月左右行腹部超声检查,门静脉直径减小7例,增大9例,不变4例。脾脏厚度11例减小,9例增大。在治疗过程中无脏器衰竭病例,无急性或慢性GVHD的病例。发热病例8例。植入细胞半个月后,腹胀、乏力不适逐渐缓解,食欲较输注前好转。植入后6个月,患者腹水减少率为80%(16/20),腹胀、乏力不适改善率90%(18/20),肝掌及蜘蛛痣减轻率为50%(10/20)。通过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腹部B超结果(门静脉直径、腹水、脾脏厚度)有效率的分析,两种治疗方法无明显差异(P0.05)。
总之,脐血干细胞分离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安全、高效、稳定,两者对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效果显著,且无明显差异。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过程时间长、容易污染、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而脐血干细胞临床应用时间长,分离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性较高,因此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R575.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罗晓菊,谭周敏,贺晓春,梅花,曾微,汪成孝;[J];中国输血杂志;2005年05期
彭新国;陈佳荣;李占全;;[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吕璐璐;刘拥军;许贞书;王彤;张浪辉;朱雄鹏;梁琳慧;王晗;陈志哲;韩忠朝;;[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郑宣鹤,唐晓鹏,陈军,龚国忠,杨旭,吴桐春;[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6期
李江涛;赵和泰;张效北;韩笑元;李伟;覃雪燕;李丁;何龙;;[J];中外医疗;2012年03期
张丽欣;邢利和;张丽丽;陶其强;刘影;郭立杰;董燕慧;;[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24期
谭琦;唐晓鹏;;[J];山东医药;2007年10期
任红英;赵钦军;刘拥军;卢士红;李妍涵;韩忠朝;;[J];山东医药;2008年30期
杨宏丽;于发涛;李桂杰;陈自平;李坤;徐昌青;;[J];山东医药;2010年45期
白彦东;李永梅;田学忠;白志津;;[J];山东医药;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虹,刘明凤,张爱华,卓连坤,白振莲,宋庆璋;[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3年04期
陈伯勋,陈跃,甘西伦;[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4年04期
崔显念;张秋萍;徐先早;胡兴荣;李作品;;[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6年02期
徐建春;;[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年06期
洪学军,毛宏梅,向东;[J];中国输血杂志;2002年01期
唐晓鹏;张旻;陈丽敏;田沂;李异;曾妍;;[J];中国输血杂志;2006年06期
黄鹏;马廉;;[J];中国输血杂志;2009年03期
李建斌;单泓;杨波;关方霞;焦红亮;;[J];中国输血杂志;2010年05期
高羽亭;陈强;丁国永;范东艳;范洪学;;[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5期
赵文静;方艳秋;齐亚灵;刘婷;牛凤兰;谭岩;;[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亮;李华;崇雨田;高志良;;[A];广东省肝脏病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大志;[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王立;[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周伟;[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闫益波;[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王艳;[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孙洁;[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赖添顺;[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刘迎娣;[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蔡金华;[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刘隽;[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华丽;[D];郑州大学;2010年
朱振林;[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党智杰;[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池颖;[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陈力锋;[D];桂林医学院;2010年
郭俊贤;[D];河南大学;2011年
郑志忠;[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王默;[D];昆明医学院;2011年
陈奕明;[D];昆明医学院;2011年
周志刚;[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美玲,伍新尧,陈汝光,刘永梅,彭丽珍,奚永志;[J];中国输血杂志;2002年03期
李庆山,毛平;[J];中国输血杂志;2004年01期
韩冬,李建军,张巨,孙鸿斌,王健,刘建国,王国君;[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1期
袁源;杨树源;韩忠朝;张晓辉;;[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周播江,钟翠平;[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2年04期
;[J];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2008年01期
;[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4年03期
曾上勤,周同甫,何志旭,金仲和,王美若,王泽蓉,华益民,唐胜才;[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侯克东;卢世璧;袁玫;;[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年09期
钟翠平;成令忠;;[J];解剖学报;199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志娟;庄文欣;付文玉;;[J];解剖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李丽艳;杜江;黄金中;;[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49期
范存刚;周景儒;张庆俊;;[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年02期
马晓生;吕飞舟;姜建元;李小康;;[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8年03期
陈镭,苗宗宁,张东强,陆华,王玲,栾文忠,惠国桢;[J];江苏医药;2005年07期
黄友章;沈建良;宫立众;尹文杰;刘毅;成海;郑培浩;岑坚;;[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45期
王蓓;Marisa JBiagioSaittaCVladimirMarkovC;[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7年03期
姚天华;汤晓雨;杨壮群;李昂;屠军波;马建明;;[J];中国美容医学;2007年04期
管英华;谢扬虎;魏晓巍;李玉云;;[J];中华全科医学;2011年09期
李伟中;邱晓燕;邱学荣;王鸿武;林丽敏;蒋学武;唐秋灵;林晓波;马廉;;[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宏涛;刘毅;;[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孙海梅;季凤清;王丹妮;曾晓蓓;杨慧;;[A];中国解剖学会第八届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与科研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张颢;陶艳玲;邱林;张伯龙;马军;陈志哲;刘拥军;韩忠朝;;[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罗高兴;程文广;黄正根;贺伟峰;袁顺宗;陈希炜;吴军;;[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王巧稚;韩艺;赵宏贤;余鸿;刘广益;;[A];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王玉红;陈光辉;;[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杜凤移;王皓;杨树龙;赵绘存;杨英;杨军;;[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郭勇;张西正;郭春;魏严;李瑞欣;徐晓莹;张永红;;[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8年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论坛论文集[C];2008年
朱恒;江小霞;刘元林;张毅;毛宁;;[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杨少光;池颖;戎丽娟;邢文;卢士红;赵钦军;马凤霞;韩忠朝;;[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秋月 王琳;[N];科技日报;2009年
记者 李素锋;[N];临汾日报;2009年
王丹 通讯员
艾素;[N];健康报;2010年
黄朝武;[N];农民日报;2009年
刘恕;[N];科技日报;2003年
黄海京;[N];天津日报;2009年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徐滔 记者
卢松龄;[N];南方日报;2009年
胡冰心;[N];镇江日报;2010年
沈敏;[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吴旖旎;[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飞;[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于美娇;[D];山东大学;2011年
李东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李宝军;[D];中南大学;2007年
朱雅姝;[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吴桂珠;[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熊卉;[D];武汉大学;2010年
苗宗宁;[D];苏州大学;2010年
梁伟;[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赵迎泽;[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兰兰;[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陈芳;[D];暨南大学;2010年
高杨;[D];昆明医学院;2011年
高志买;[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章守琴;[D];昆明医学院;2010年
张茜真;[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刘志鹏;[D];暨南大学;2011年
陈义;[D];暨南大学;2010年
唐子滨;[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齐凯;[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血清甲胎蛋白含量变化与重型肝炎预后的关系--《中国临床医学杂志》1998年01期
血清甲胎蛋白含量变化与重型肝炎预后的关系
【摘要】:本文对我院1986年~1995年收治的129例重型肝炎,根据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分组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含量变化与重型肝炎预后的关系,结果升高组病死率为39%,正常组病死率为68%,P0.01。将血清AFP30~100μg/l,101~200μg/l,200μg/l,分别分为A、B、C三组,结果A组与B组,B组与C组比较,P均0.05,A组与C组比较,P0.05。生存组血清AFP平均峰值为250.4±27.5μg/l,而病死组平均峰值为180.2±37.2μg/l,P0.01。提示血清AFP含量变化对重型肝炎的预后估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
【分类号】:R575.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敏基;[J];广西医学;2004年03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孟宪镛;[J];实用内科杂志;1992年07期
;[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沈光;[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年03期
邢练军,季光,张玮,王育群;[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5期
朱德武,苏木芳;[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5期
张惠芸,王春梅,于丽君,段洪英;[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1期
吴丽华;[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3期
卢卫强;[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2期
黄东平;[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2期
汤伟,沈轶瑶,周跃,朱建华;[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朱向秀,高聪,余寿杰,王静静,曾繁荣,罗艳,朱宏艳;[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刁联硕,吴艾萌,赵俊奖;[J];安徽医学;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玉梅;吴亚云;刘琴;刘晓敏;程明亮;叶霞;;[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刘富青;赵英;李睿;郭宝庆;;[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赵和平;罗锐;申纪轩;张建设;赵耀州;董淑娜;;[A];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姚玉梅;吴亚云;刘琴;刘晓敏;程明亮;叶霞;;[A];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李宏文;徐玉琴;徐建国;;[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傅新民;;[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刘娅;;[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许青田;郝红梅;吴新艳;杨萱;;[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郑玮;;[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钱涯邻;陈维铭;张燕;;[A];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中景;[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毛德文;[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张万国;[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于淑丽;[D];复旦大学;2003年
王华;[D];安徽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锐;[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刘仁荣;[D];江西医学院;2000年
章仕坚;[D];暨南大学;2001年
向晓星;[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谭晓风;[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文维群;[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孙玉凤;[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宋樱;[D];青岛大学;2001年
李涤尘;[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年
刘崇富;[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彩彦,刘金星,李兵顺,刘芳;[J];河北医学院学报;1995年06期
陶进,黄礼淦;[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9年02期
刚光霞,康艳丽,符孔舟;[J];洛阳医专学报;1999年03期
苏菲;[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熊彪;陈智平;;[J];广西医学;2009年12期
王群书;;[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泉;[D];郑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玢;李静;杜强国;;[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6期
温飞飞;丁进京;孙高洁;;[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18期
袁翠云;张长青;任继秀;;[J];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09期
陆定波;;[J];湖北中医杂志;2011年08期
罗月华;;[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16期
陈惠华;;[J];全科护理;2011年18期
贾彦梅;唐苗苗;李胜堂;郝红梅;;[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1年04期
蔡莉;赵蜀一;;[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7期
唐文;蒋明德;徐辉;秦建平;沈才飞;;[J];北京医学;2011年09期
彭筱玉;;[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原敏;祝勇;;[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张定琳;岳姣芳;;[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何桂香;;[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刘源;李军;韩亚萍;陈念;严有德;;[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盛国平;虞科;徐威;刘小丽;曹红翠;程翼宇;李兰娟;;[A];2006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任贵英;蒋音;刘莉;;[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朱孝武;刘刚;王鹏;陈尊元;;[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彭丹;王忠平;汪亚玲;;[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王美超;杨彦改;史莉娟;;[A];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郝红梅;许青田;;[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解放军302医院
博士;[N];中国医药报;2001年
张小边;[N];保健时报;2006年
周正;[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王馨荣;[N];中国医药报;2002年
周继友;[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主任医师
段钟平;[N];健康报;2010年
宋莉 宋蓓蓓;[N];科技日报;2009年
嵇旭东 程守勤;[N];健康报;2007年
衣晓峰;[N];健康报;2003年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肝病中心
杨旭 教授;[N];中国医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永峰;[D];中南大学;2004年
刘冬妍;[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杨芊;[D];浙江大学;2003年
朱传龙;[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高随;[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姚津剑;[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刘映霞;[D];中南大学;2003年
郭威;[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阿永俊;[D];昆明医学院;2008年
李立新;[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笑梅;[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唐莉;[D];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
江敏华;[D];苏州大学;2001年
毕晟;[D];浙江大学;2011年
俞海英;[D];苏州大学;2001年
陈达;[D];浙江大学;2002年
孙丽华;[D];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
崔莉;[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赖宁;[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原津津;[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请在APP上操作
打开万方数据APP,点击右上角"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您登录的个人账号与机构账号绑定,绑定后您可在APP上享有机构权限,如需更换机构账号,可到个人中心解绑。
检索详情页
{"words":"$head_words:慢加急性肝衰竭+$head_words:\\ 预后因素+$head_words:\\ 甲胎蛋白+$head_words:\\ 乙型肝炎病毒","themeword":"$head_words","params":"$title:甲胎蛋白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甲胎蛋白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甲胎蛋白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input type="hidden" class="share_summary"
value="目的:  近年来,在传染性疾病中,我国流行最广泛、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现在,HBV慢性感染者的人数约有9300万例,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人数占1/5多,有2000万例左右。有15%~40%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将进展为终末期肝病,如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等。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占所有肝衰竭病人的80%~90%,病死率高达50%~80%,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而目前治疗上对此疾病并无特效药物,预防该病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了更好检测慢加急肝衰竭患者病情变化,本研究对患者血清甲胎蛋白进行比较,通过对患者甲胎蛋白检测对比分析,观察AFP与患者预后间存在的变化关系,从而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进行有效的判断,以便于达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的目的。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4年10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莱芜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诊治的乙肝导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00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治疗结果不同,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入院后每周对两组患者分别检测的血清甲胎蛋白,连续监测8周,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早期检测AFP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阐述早期检测甲胎蛋白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临床意义。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适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选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以阐明血清早期甲胎蛋白(AFP)检测与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并确定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早期检测甲胎蛋白的临床意义。  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生存组及死亡组患者在入院后的各项指标,在性别、年龄、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乙型肝炎病毒定量也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本研究中死亡组患者有3个并发症的患者有20例,而生存组患者并发症有3个的患者有10例,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说明并发症多,预示患者预后不良。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死亡组患者血清AFP水平在入院1~8周保持在较低水平,且无明显变化,并且发现生存组患者血清 AFP水平从入院第1周即开始升高,且至入院第5周甲胎蛋白升高至最高值,从第1周115±28.7 ng/ml升高到208±45.4ng/ml,之后逐渐下降,至第8周(达到134±16.7 ng/ml)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P<0.05)。按照临床表现的轻重不同,将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程分为早、中、晚期后进行比较,生存组甲胎蛋白水平在早、中、晚期分别为123±23.5ng/ml、160±34.5 ng/ml、210±43.1 ng/ml高于死亡组的25.6±12.7 ng/ml、26.3±11.5 ng/ml、24.5±13.6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生存组中,晚期患者的AFP高于早中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患者年龄、性别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无相关性。  2.入院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等对预测患者预后的影响判断不显著。  3.乙型肝炎病毒虽然是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始发因素,但乙型肝炎病毒不是导致乙肝相关性肝衰竭的唯一因素,单纯抗 HBV-DNA治疗对提高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意义不大,HBV-DNA检测不能达到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目的。  4.并发症的多少可做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影响因素,但由于多个并发症发生在病程晚期,因而,并发症多少仅能做为晚期预后影响因素。  5.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来说,早期甲胎蛋白水平检测与其预后有直接关系。甲胎蛋白水平较高,提示患者预后较好,反之将预示患者预后较差。  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早期甲胎蛋白水平能够预测患者预后。早期患者甲胎蛋白水平高且逐渐升高,预示患者预后较好。反之,预示患者预后差。单独甲胎蛋白水平就能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且由于甲胎蛋白检测费用低,技术难度小,容易在各级医院推广。因此甲胎蛋白检测对判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近年来,在传染性疾病中,我国流行最广泛、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现在,HBV慢性感染者的人数约有9300万例,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人数占1/5多,有2000万例左右。有15%~40%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将进展为终末期肝病,如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等。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占所有肝衰竭病人的80%~90%,病死率高达50%~80%,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而目前治疗上对此疾病并无特效药物,预防该病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了更好检测慢加急肝衰竭患者病情变化,本研究对患者血清甲胎蛋白进行比较,通过对患者甲胎蛋白检测对比分析,观察AFP与患者预后间存在的变化关系,从而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进行有效的判断,以便于达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的目的。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4年10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莱芜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诊治的乙肝导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00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治疗结果不同,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入院后每周对两组患者分别检测的血清甲胎蛋白,连续监测8周,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早期检测AFP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阐述早期检测甲胎蛋白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临床意义。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适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选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以阐明血清早期甲胎蛋白(AFP)检测与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并确定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早期检测甲胎蛋白的临床意义。  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生存组及死亡组患者在入院后的各项指标,在性别、年龄、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乙型肝炎病毒定量也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本研究中死亡组患者有3个并发症的患者有20例,而生存组患者并发症有3个的患者有10例,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说明并发症多,预示患者预后不良。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死亡组患者血清AFP水平在入院1~8周保持在较低水平,且无明显变化,并且发现生存组患者血清 AFP水平从入院第1周即开始升高,且至入院第5周甲胎蛋白升高至最高值,从第1周115±28.7 ng/ml升高到208±45.4ng/ml,之后逐渐下降,至第8周(达到134±16.7 ng/ml)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P<0.05)。按照临床表现的轻重不同,将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程分为早、中、晚期后进行比较,生存组甲胎蛋白水平在早、中、晚期分别为123±23.5ng/ml、160±34.5 ng/ml、210±43.1 ng/ml高于死亡组的25.6±12.7 ng/ml、26.3±11.5 ng/ml、24.5±13.6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生存组中,晚期患者的AFP高于早中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患者年龄、性别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无相关性。  2.入院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等对预测患者预后的影响判断不显著。  3.乙型肝炎病毒虽然是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始发因素,但乙型肝炎病毒不是导致乙肝相关性肝衰竭的唯一因素,单纯抗 HBV-DNA治疗对提高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意义不大,HBV-DNA检测不能达到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目的。  4.并发症的多少可做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影响因素,但由于多个并发症发生在病程晚期,因而,并发症多少仅能做为晚期预后影响因素。  5.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来说,早期甲胎蛋白水平检测与其预后有直接关系。甲胎蛋白水平较高,提示患者预后较好,反之将预示患者预后较差。  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早期甲胎蛋白水平能够预测患者预后。早期患者甲胎蛋白水平高且逐渐升高,预示患者预后较好。反之,预示患者预后差。单独甲胎蛋白水平就能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且由于甲胎蛋白检测费用低,技术难度小,容易在各级医院推广。因此甲胎蛋白检测对判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  近年来,在传染性疾病中,我国流行最广泛、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现在,HBV慢性感染者的人数约有9300万例,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人数占1/5多,有2000万例左右。有15%~40%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将进展为终末期肝病,如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等。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占所有肝衰竭病人的80%~90%,病死率高达50...&&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您可以为文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请输入添加的标签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实名学术社交
个性化订阅推荐
快速查看收藏过的文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急性肝衰竭能活多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