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广东电视台节目回放生存大挑战全部视频

电视节目创意案例分析《生存大挑战》

    原标题:电视节目创意经典案例分析之《生存大挑战》

  【摘要】:什么是节目创意?如何将创意融入节目策划制作中?如何将创意通过节目设计制作呈现给观众?这种呈现可以持续多久?是按照生存发展规律来持续?还是,假设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想持续多久就可以持续多久?针对上述问题的假设,本文基于经典案例《生存大挑战》对比国外优秀电视真人秀节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对比研究、逻辑推理来验证假设。

  【关键词】:创意节目 创意案例分析

  “广东电视台在2000年策划筹拍的第一届《生存大挑战》是一次将创意运用在电视节目设计制作中的典型案例。从当时的纸媒对该电视节目的前期报道来看,该节目的定位是我国电视界首次以“人与自然、人与生命、人与文化”为主题关于人挑战生存的专题节目,运用电视纪实手法以全新的节目设计理念,设置两男一女三位“挑战者”对其进行全程惊险经历跟拍。该节目通过对他们全程的惊险经历的呈现激励人们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勇于挑战自我、挑战生存,并以电视媒介独特的传播效应来展现祖国秀丽的山川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存大挑战》是一部实践人的生存意义、人的高尚文化生活以及精神追求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专题节目。

  创意来自哪里呢?创意是偶然的吗?创意是源于对生活品质的提升和对生活所需的美化,与人的审美紧密相联。此外,关于创意并非出自“拍大脑”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学者有所著述,如潘桦认为创意家的创意来自儿时兴趣的转化。创意之所以会吸引受众,是因为创意想象并非一般受众敢想,即便敢想却未敢或没有能力将其实现。于是,当敢于将想象付诸现实生活时,这些创意作品必然乐于被人接受,如乔布斯的苹果电子产品。同样,当一些有挑战意识的电视人敢于将创意想法付诸电视节目制作中时,就产生了具有创意的电视节目。广东电视台策划制作的《生存大挑战》便是这样的案例。

  一、创意先要成为“第一”

  电视节目不只是电视媒体传播意识形态于大众的载体,更是一种影响力巨大的创意产品。大量国外成功的电视节目极速版权扩张,在我国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引进海外优秀电视节目或将其改版本土化即可说明,而这些影响亿万观众生活的电视节目的核心力量来自创意。

  创意是一档电视节目生存所必需的力量,这个力量首先来自成为“第一”。这个“第一”会给受众带来先天本能层次对新事物的快速反应,这个快速反应的本能层次是电视节目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第一步。诺曼博士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先天的本能层次;控制运作的行为层次;思考的反思层次。每个层次在人的整体机能中起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层次要求不同的设计风格。所有关于人的设计都可以基于该理论进行,电视节目创意设计同样可以该理论进行指导。电视节目创意首先具有创新意义,而创新意味着在其他电视人还没有行动之前,创意家已经将这个创意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创意首先是对受众本能层次的吸引,而第一个将想法呈现在观众面前成功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电视人或者机构将从中收获巨大的价值及衍生利润。借用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理论来讲,创意就要成为“第一”。通过策划拍摄制作《生存大挑战》纪实电视节目,广东电视台成为第一个用真人生存纪实作为一档电视节目的国内电视制播机构。所以,这份“第一”带来的殊荣为广东电视台受用终身,今时今日,只要国内学界、业界提到“真人秀”节目,必提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

  在占据“第一”位置后,创意的内容是吸引观众关注的根本。创意来自哪里?创意超越国界。乔布斯、卢卡斯、扎克伯格、马云等很多行业的成功人士,其创意都源于对自身兴趣的执着,并将其转化为日后的工作和事业。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为人们带来正面的情绪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正面的情绪非常有助于学习、激发好奇心和创意。心理学家艾丽丝?伊森研究发现快乐可以拓展思维,有助启发创意,当人们心情愉悦时会更容易进行头脑风暴。由此可见优秀且能够带来深刻影响力的创意并非创意家们“灵光一现”偶然得之,而是来自他们对兴趣的执着与头脑风暴;非奇技淫巧故弄玄虚,而是这些成功人士对生活学习经历的体验、提炼和改善。所以,那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想法、人物和故事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创作者长期思考的呈现。

  《生存大挑战》节目设计策划之一的电视人吕岛,他既是诗人也是挑战者之一。他对该节目原动力的阐释:他是农民的儿子,多年一直很想亲近自然,囿于出生地没有山水是一个很乏味的地方,所以工作以后就很想亲近自然,他正是带着这种心态很积极地投入了这个生存大挑战的行程中。关于生存挑战的想法并非只有欧美独有,这个想法存在每个人的心里。广东电视台通过节目很好地将“生存挑战”纪实的创意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政治、文化、语言、国界乃至宗教等都无法阻碍能够征服世界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创意”。

  三、创意执行难持续

  《暗恋桃花源》的导演赖声川曾说,艺术的创意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想法,其二是执行,两者缺一不可。执行对于电视节目设计制作来说是行为层次的设计,好的行为层次设计需要娴熟的技巧和执行力,此外还需要承受多方的争议与批评。《生存大挑战》摄制组有了生存纪实的创意后,设计执行的过程中一直坚守摄制组不干涉挑战者的生存挑战活动,为此,节目播出后在《实话实说》特别节目的讨论中出现了人们对于拍摄中涉及伦理道德、真实还是演戏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从观众、挑战者、媒体人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群对该节目的看法可知,观众和挑战者对于拍摄中涉及的隐私或伦理问题持接受与认可态度的占绝大多数,反而是媒体人对这一问题看得比较严重,媒体人李大同认为这样的节目是为了商业目的策划出的一种充满风险的事,尽管概率不是百分之百但仍然存在可能性。此外对电视台而言挑战者是否算演员、是否僭越电视台的功能等一系列问题,主持人崔永元用观众的意见,回应李大同“很多当事人他们对这个事儿好像特别宽容,跟您对媒介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可见,受众与电视节目参与者对待这种类型的电视专题节目(中国电视真人秀雏形)的感受并非媒体人想的那么敏感。好的电视节目其反思层面的设计会引发受众进行思考,该节目受众通过反思得出他们有这方面(指收看该节目)心理需求的结论。所以,当这种可以满足受众情感与理想需求的节目出现时,受众的反应会比较热烈。由此看来,第一届《生存大挑战》是被受众所接受的。从诺曼情感设计理论来分析,作为第一届普通人生存挑战类纪实专题,它体现了满足人们观看新奇的本能层面的设计;其次,电视节目的拍摄剪辑与包装播出体现了行为层面的设计;第三,受众通过观看节目内容进行的自我生存挑战可能性、对自我生存意义的思考、与他人情感交流的方式方法以及通过节目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都体现了受众通过观看节目对自我的反思,虽然在节目内没有体现节目与受众之间互动的反思环节,但是通过受众时至今日的关注说明反思层面设计很好。如果说电视节目是一种电视产品,那么该节目的反思层面的设计为该节目常留受众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反思层面才能引起受众长久的持续关注。囿于节目第一次尝试会有很多行为层面设计的不足,但是“第一”和有意义的人生反思这两个层面的精彩弥补了行为层面设计的不足。

  该创意并未持续下去,反被“调包”。之所以说“调包”,因为同是为了迎合需求,同是以真人生存纪实为主要内容,节目的模式发生了改变,从第二届《生存大挑战》开始节目引入了竞争机制。这种改变给日后中国真人秀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影响是好是坏将由时间来检验。

  四、创意由时间来检验

  有了创意,就万事大吉,就会被观众喜爱了吗?非也。即便有好创意,如果该创意让一个不会讲故事的人去讲,讲不生动,没人愿意听,故事就很难讲下去。这说明三个层面缺少行为层面的技术支持与反思层面的暗藏设计,项目很难成功。此外,即便是一个好创意,大家都觉得很简单却没人讲,一样不会成为生动的故事被观众收到。如同潘桦、徐智鹏谈电影创意一样,对电视节目来说创意也只是开端,只有结果才能说明问题。由于《生存大挑战》第一届过去了十几年,节目视频资料已无法找到,无法就节目内容做具体分析,但改版后的第二届成为中国电视真人秀发展模式的分水岭。从《生存大挑战》第一届的挑战者吕岛在央视《实话实说》特别节目中所言可知,该节目制作单位正在筹备制作一档关于人与爱情方面的节目,其他媒体人追问是否要跟踪拍摄人的恋爱经历时,因涉及商业秘密未能泄露更多。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吕岛所代表的电视设计制作部门创作的《生存大挑战》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重新发现及在生存挑战途中对人情感变化的关注,其目的并非关注生存的竞技和竞争性赛事下的人性考验,其节目的关注点是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发生、发展与变迁的高级层面。第二、吕岛谈及后续节目内容本要向着人与爱情方面发展,但结果却演变为竞赛模式的电视真人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首先,成功的背后有着征服世界、创造世界的欲望推手。尤其是雄心勃勃的年轻人。节目制作方把握住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及拥有成功带来的一切好处的源动力,将节目元素调整为“成功”、“高额奖金回报”。虽然,仍是对自然的征服、生存的考验,但实质已从对自然的体验、人的情感转向功利的物质回报。其次,这种转变源自国内电视台引进海外具有竞赛性的生存挑战节目(例如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Mark Burnett制作公司制作的《生存者》的模仿)。第三、节目本该如策划人所计划的朝人与自然、爱情方面发展,或如其他媒体人提到的跟踪人的恋爱经历的想法,却由于从想法到执行相隔久远,这个创意在国内始终没有得以执行。但是,该创意的实施却由八年后韩国MBC电视台完成,其设计制作出一档长盛不衰且进行海外版权扩张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我们结婚吧》。可惜,本该由我们执行的创意,最后被韩国MBC电视台做成作品后又由江苏卫视引进版权并制作成该节目中国本土版(《我们恋爱了》)。反观第一届之后的《生存大挑战》系列节目并没有延续人的情感方面的话题,转而模仿欧美、澳大利亚等国正盛的竞赛秀。对人的情感需求的关照、对人心灵需求的关照由对人的功利心的满足来取代。但是从节目的持续性上可以部分说明心灵抚慰的需求高过功利心的满足。时间是检验节目好与不好、受众接受与否最有力的工具。通过对《生存大挑战》网络评价信息整理,笔者发现:观众认可的《生存大挑战》节目是第一届(即最朴实没有竞赛机制与大量商业气息的节目),该内容最受观众欢迎、受众长期关注度高:“这一届真的使人难忘记,过了15年了还忘记不了,希望能重温。”(网友评论《实话实说》特别节目文字稿2014

  如果说《生存大挑战》作为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开创者要对之后的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的改变负责的话,我们无法过分强调其具有的重要性,如果第二届《生存大挑战》能延续第一届成功设计层面并对缺失层面进行补足,而不是将模式转变为海选与竞赛性内容,那么中国电视真人秀的发展形态也不会受到如此大的影响(现实情况是《生存大挑战》线下报名海选参与的人数甚至达到几十万,这对于真人秀节目来讲几乎成了必备程序和关键部分。它除了能为节目造势,吸引注意力外,更有利于选择合适的选手,为节目的后续运作提供保障)。即国内真人秀节目“秀”前必“选”。如果围观效应与高收益,既让受众买账,也能吸引更多的合作者和广告者,同时还有利于自身平台更新换代及整体提升,并最终实现良性利益循环,那么对于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未尝不是一种现实利益的选择。第二届之后,此类节目在国内被广泛模仿或移植,再到后来的《超级女声》,可以说明当时《生存大挑战》确实引领了中国真人秀的发展走向,该节目模式的成功是得归功于其,但中国电视真人秀今天的发展结果当然也归咎于其。通过对经典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在中国电视行业并不缺少创意或者制造创意的人,缺少的是对创意之于电视节目特性多层面设计的意识。

  (作者单位为广州体育学院)

  ①吕岛:《非常之观,常在险远――195天生存大挑战散忆》,《人与自然》-92。

  ②潘桦、徐智鹏:《创意为王――解析世界著名电影人的成功创意案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③冉儒学:《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形态特征及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研究》,清华大学2003。

  ④冉儒学、吴菁:《真人秀:真实与虚拟之间――访<走入香格里拉>总策划、总导演陈强》,《电视研究》-77。

  ⑤[美]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137-145。

  ⑥宋杰:《广东电视台品牌节目〈生存大挑战〉走向市场》,《今日信息报》06。

  ⑦ [ 美]唐纳德?A?诺曼著,何笑梅、欧秋杏译:《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中信出版社2012年6月,1-10。

  ⑧张会锋:《里斯和特劳特定位理论反思――一个基于认知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122。

      节目的创意来自于香港亚视与日本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系列节目《电波少年》的启发。该节目是讲述两位分别来自日本及香港的青年结伴而行,互帮互助,历经几个月的颠簸流浪,战胜了饥饿、寒冷、孤寂、疲惫,完成横越非洲艰苦旅程的故事。

第二届《生存大挑战》是在美国CBS《幸存者》节目已经传入中国的情况下进行的(《幸存者》于2000年中开播)。第二届《生存大挑战》节目借鉴了美国《幸存者》等经典真人秀节目的手法,引入淘汰机制、竞技游戏设置等真人秀节目元素。比如《幸存者》中有20名选手参加竞赛,《生存大挑战》有20名选手参与集体角逐。再比如《幸存者》采取淘汰方式进行竞赛,《生存大挑战》也通过自然淘汰和社会淘汰两种方式,引发挑战者之间的竞争。

与如今真人秀节目动辄上演几百人的团队玩“机海战术”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这个或许要被载入中国电视发展史的团队,有着一个令人惊叹的阵容——“我们实际上就是五个人,一个司机,两个摄像,一个制片,一个导演,我是导演嘛。但是这是后期,因为前期的时候,大家对操作这种形式的节目还不熟,所以做的准备更多一点。到了后期,因为大家已经知道具体怎么运作了,队伍的规模就一直在减。大概出发的时候是三辆车,走着走着就两辆车,到进到新疆之后就只有一辆车了。”黄宏回忆说,“第一届节目我们只有三个嘉宾,一个是空姐,一个是诗人,一个是退伍军人。大概是每个人只有4000块钱,就半年时间,沿着中国陆路的分界线,走这么一圈,起点是广西的东兴市,它实际上也是中国陆路边境的起点,就是在南部的起点,结束的点是辽宁的丹东,与邻国交界的地方。”

我们记录草根,现在的节目消费明星

在回忆当时节目的制作细节时,黄宏将《生存大挑战》与今年热播的《花儿与少年》、《花样爷爷》进行了对比,他说:“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明星,我们当时是草根。这是很大的不同,因为它就是消费明星,我们当年是做草根的真人秀;然后就是规则设计上,我们觉得这两档节目更偏重于娱乐,更多的是展示,至于里面人和人的冲突,不是做的很多,更多的是‘秀’的东西。而我们那个时候的真人秀实际上就是说在规则下我们的‘严’。我们那时候的规则是极致的,不带娱乐性。比如说,我要你今天走50公里,你就必须今天走50公里,通过这种极致挑战,把你的性格,把你这种外在的东西,所有的东西,极致的呈现出来。你的痛苦,你的坚韧,你的坚毅,你的百折不挠。我们当时那个东西是很注重人和自然的高度的张力,人和人在这种极致条件下的冲突的。比如4000块钱的设定,你要走完中国大半个陆路边境,这对于所有观众、所有选手来说都是一个悬念,这个限定之下,你今天要花多少钱,你是要走路,还是要体验当地的生活还是怎样,他们会围绕这个金钱和时间,会做很多不同的非常规动作,始终在金钱和时间之间,他们会有很多冲突的地方,他们会面临这些问题有很多冲突的选择。我觉得这就是‘规则’的魅力,它能产生不同的张力不同外在行为表现的东西,我们觉得这个就是真人秀的魅力。”

率先启用“边拍边播”模式

如今任何一档真人秀都在强调同一个概念——“成长”,这种如同电脑游戏中“打怪升级”式的递进感,是吸引观众每周守候在电视前关注节目的不二利器。黄宏说,早在第一季《生存大挑战》时就已经产生了这样一种类似的播出生态,而营造这种生态的关键之处首先就是在当时看来还太过超前的“边拍边播”模式。

“我们那个时候其实就像现在《爸爸去哪儿》一样,每周都会播,而且我们还是每周播出两三集,这种连续剧情的东西,在半年时间里天天出现在荧幕上,可想而知,这个人的形象会多么深入到观众的内心。每一举一动,他说的一句话,他做的一个事件性的行为,都会印在老百姓的眼里。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真人秀,都是传统的专题节目,突然有这么一个不断出现在你面前的面孔的时候,那种造成的传播力、影响力,我认为是偶像级的草根形象的塑造。那种最大批量的展示,在当时传播手段来说是超前,那时候制作的特性来说已经是超前了,即便是到了现在也没太多人去这么做。”黄宏解释说。

崔永元的《实话实说》,对我们的节目提出了强烈的质疑

《生存大挑战》这档节目最早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这种压力首先来自于强烈的舆论关注度。“第一辑节目结束不久,也就是次年元旦之后,当时还在中央台的崔永元第一时间把我们节目里的三个选手接到北京去了,在他的《实话实说》里,做了一期节目叫《镜头下的体验》,然后他们对我们的镜头里的这些选手在里边的各种反应,带着强烈的质疑。就当时被这个现象,就一个电视台搞三个人去作秀,然后去体验,这么长线路,这么长周期的一个活动,在他们认为是有突破性的,又有点带有话题争议性。他们的立意点就是说你们就是在作秀。但是第二年,《幸存者》进来的时候,大家已经不忌讳这叫真人秀,它就是这么一个概念。”

黄宏回忆说:“当时我们根据《实话实说》的质疑开过会,我们的邱主任就说了‘我是觉得我们要敢于承认这是真人秀’,因为当时电视还没有真人秀,我们就敢于说我们是真人秀,我们就是做了一场秀,电视节目的秀,他说‘我们要敢于承认’。后来我们第二届开始,新的成员进来,我们节目理念有了改进之后,我们才大胆地承认说我们真的是在做一个真人秀。因为它有规则、有冲突、一定有趣味,有真人秀的各种雏形。那后面到第二届第三届我们就很大胆地按照这个真人秀的规则,我们按照这种真人秀的方式,一个播出方式,我们去展现这么一个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冲突这么一个东西,我们已经做到了。

《生存大挑战》一共做了六辑节目,2006年最后一辑之后,鉴于收视等方面的考量,广东台决定停办该档节目。一个项目做了六季,实际上已经不简单了,《中国好声音》现在能不能做六季还是个未知数,‘快男’‘快女’现在也没有了。《生存大挑战》能坚持到六季挺不容易的。”

    PS:不知道广东的jrs有木有这样的感觉,一直觉得现在广东的电视节目偏本土化,作为一个地方台,为粤语观众服务这是个准确的定位。如《外来媳妇本地郎》和《粤韵风华》这两档珠江台的王牌节目,但很明显得《外来媳妇本地郎》现在已经沦为广告片,故事已经拍了13年了,何不拍个好的结局然后开一套新的处境剧呢。

同求啊,小学的时候最喜欢看的一档生存求生类节目,当年珠江频道的收视冠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电视台节目回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