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与西洋乐器的区别邂逅古琴,会演绎出一种怎样动人的样

日前,笔者应资深媒体人杨浪之邀,到和平门的正乙祠戏楼观赏一场“古琴雅集”,去之前心中忐忑,因为既不通音律,更不懂乐理,对古琴也知之甚少,然而始料未及,我在这里最终度过了一个沉醉的初夏之夜。

“古琴雅集 怡心琴韵”活动中,演员正在表演。张鹏 摄

“古琴雅集,怡心琴韵”总策划兼总撰稿、主持人杨浪告诉我,这场演出是为了寻觅“知音”,通过演绎传统经典的古琴名曲,穿插对琴史、琴器、琴谱的讲解,呈现古琴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

能否成为“知音”其实并不重要,感受古琴之美,尤其是了解古琴曲背后那些动人的故事,体味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就已经足够了。就像杨浪所说:“在这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戏楼,听有3000年以上历史的古琴,演奏1000多年前唐朝的曲谱,表达的是2000多年前汉朝的离别之情,这就是文化。”

1 古琴和古戏楼的“碰撞”

选择在有300多年历史的正乙祠戏楼做这样一场“古琴雅集”,大概是因为古琴和戏楼都是有历史感的东西,它们所承载的音乐和文化在时空中“碰撞”,直击心灵。

雅集总策划杨浪在开场前介绍,正乙祠戏楼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无损的纯木质戏楼。被誉为“中国戏楼活化石”的正乙祠,明代曾是一座寺院,清康熙初年由浙江在京的银号商人集资,建立祠堂馆舍,供奉财神赵公明,因此又被称为“银号会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浙商对正乙祠进行扩建并加盖了戏楼。

这座全木结构的戏楼到了今天依然可以用“气派”来形容:三层高,戏台三面开放,两层舞台之间开有方形孔道,设吊钩,用来在演出神怪戏时制造特效。上世纪30年代,谭鑫培、梅兰芳、王瑶卿等名角儿,都曾在这里登台,见证了正乙祠最辉煌的岁月。

此后半个多世纪,正乙祠先后做过仓库、兵营,有人在这里开过煤铺,也有人在此建过学校。1954年戏楼改为招待所,厅堂变成食堂,戏台被砌起来,开了几个卖饭窗口,后台成了炒菜做饭的厨房。后来经历不少坎坷才修缮恢复,重放光彩,如今每天晚上都有京剧、昆曲、越剧、话剧的精彩剧目在此演出。

这一晚,正乙祠古戏楼的主角是古琴。关于古琴最初的制作,文献上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等说法;对于琴师来说,古琴就是两块木板,七根丝弦;也有专家认为,古琴最初的创制,应当同弓箭、弓弦的震动共鸣对上古人类的启发有关。

古琴看似简单,却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理念:琴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了一年365天,琴头宽6寸代表上下左右前后“六合”,琴尾宽4寸表示四季时节,13徽代表12个月加一个闰月。古琴上架弦的横木岳山代表高山,底板上两个音孔名为龙池、凤沼,琴足称雁足,代表动物与自然。琴身完全拟人化,分别称为肩、腰、项、尾。“在一张琴上有山有水,有天地之合,有日月四季,有人类情怀。古人是把思想和情感融入自然,行走于礼乐之间来描绘和创造琴的。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创造,它表达的不仅是一张琴的实用功能,而且蕴涵着深厚的东方文化精神。”杨浪说。

古琴是人类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其历史在3000年以上:1978年湖北发掘的曾侯乙墓中便有古琴出土,证明在3000年以前,古琴已经成为成熟的宫廷乐器。琴字形声,“二玉”义为“二玉相碰之声”,即“玉声”,引申为“悦耳的弹碰之声”;“今”义为“当面的”,琴字联合起来便是“当着宾客的面弹拨乐器”,这是一种高雅的音乐仪式。

2 一曲《流水》天外觅知音

当晚,“古琴雅集”讲解演奏了8首著名的中国古琴曲,第一首便是《流水》。1977年9月5日,人类第一架探索外太阳系的飞行器“旅行者1号”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尔角进入太空。作为人类送给外星人的第一份礼物,“旅行者1号”携带了一张镀金铜制“唱片”,其中用115幅图像和55种人类语言向外星人表达问候,“唱片”中还有90分钟的音乐集锦,包括地球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以及27首世界名曲,曲目中演奏时长为7分30秒的唯一中国音乐,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古琴曲《流水》。

音乐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界限的智慧生命的共同语言,《流水》背后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巧合的是,数千年后,当人类试图寻找外太空知音的时候,又选择了这首音乐。希望在旷远宇宙中,觅得“知音”。

殊不知原来“高山流水”本是一首曲子,明代朱权《神奇秘谱》中记载:“《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直到宋代之后,此曲才一分为二。

听此曲真觉得古琴是表现流水的最好的乐器,虽不懂音律却也不妨感受到曲中描绘的汪洋浩瀚、急湍奔流的气势,时而有山涧小溪潺潺、瀑布飞溅的各种泉声;时而又呈现出水流汇入浩瀚汪洋、急流穿峡过滩、惊涛骇浪、奔腾难挡的气势;最后渐渐平复,以杳渺徐逝的气象终曲,真是情景交融,气象万千。

著名的《渔樵问答》也是一首很奇妙的古琴曲。乐曲还能有问有答吗?他们说了些什么?琴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虽然一曲听完有可能还是不知道渔樵具体问答了些什么,也许就是你砍了几捆柴,我捕了几尾鱼这样寻常的言语,但是却能听出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以及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此曲描绘“隐逸”,但其中深意却在“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兴亡得失这一千载厚重话题,被渔父、樵子的对话解构于无形,这才是乐曲的主旨所在吧。

古琴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经常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故而古琴除了音乐的意义,更成为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寄托高洁情操最著名的古琴曲便是《幽兰》和《梅花三弄》。

《幽兰》曲谱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段传奇。中国千余年来有过几种最主要的记谱方式,例如唐代的“燕乐半字谱”,宋代的“俗字谱”,明清以来盛行的“工尺谱”等。除了工尺谱至今还在昆曲中沿用,其他都已经淹没于历史之中。而一千多年以前,古琴就有了自己独特的记谱方式,并一直沿用至今。1885年,我国学者杨守敬在日本访求古书时发现了世上唯一的用文字记写的古琴曲谱。这是一部由唐人手抄的琴谱《碣石调——幽兰》,此谱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份用文字记录的原始琴谱。琴谱用文字标明琴曲演奏时左手、右手用什么样的指法进行弹奏,成为一代代琴人研读演绎的孤本。后来唐人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创造了“减字谱”,这是一种记录音位和手势的方法,这种乐谱在旁人看犹读天书,但在琴人看来却是入目即会。也正因为有了古琴的减字谱,使大量古琴音乐得以流传。

今天的演奏家就是根据这个唐代琴谱才得以演奏《幽兰》的。此曲听来古意盎然,还有些艰涩,相传为孔子所做,汉代蔡邕《琴操》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皆不得重用,归途中见兰花盛开于幽谷,于是感慨地说道:“兰花原是香花之冠,如今却与野草杂处,犹如贤德之人与鄙夫为伍一样。”于是创作《幽兰》一曲,表达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幽愤心情。曲中有一种不为人知的深深落寞与伤感。

古琴曲《梅花三弄》很多人耳熟能详,但通常第一反应是琼瑶电视剧里的一群痴男怨女,以及“梅花一弄断人肠……”。实际上,《梅花三弄》讲述了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之故事。《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里都曾记载了这段典故。

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并不相识他。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时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

《梅花三弄》有两个版本,一为广陵派版本,写的是老梅,乐曲跌宕古朴;一为虞山吴派版本,被称为新梅版本,乐曲流畅娇柔,富于动感。“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旨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个性和傲然向上的气概。

故宫博物院藏 赵佶《听琴图》

4 吟唱千年的相思与离别

古琴的表现形式有独奏、琴箫合奏以及琴歌等方式。《琴史声歌》中有“歌则必弦,弦则必歌”之说,说明琴歌的历史悠久,至少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被古人广泛采用。和琴以歌,这是历史上传统文人抒发情感的常见方式。《阳关三叠》是中国最著名的送别之曲,演出采取了古琴加吟唱的方式,一唱三叹,词曲皆美,缠绵悱恻,千回百转。

演出中,一长衫白衣歌者缓缓唱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阳关三叠》传唱至今已逾千年,唐代李商隐的诗中,已有“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的句子。到了宋代,苏轼诗中也出现过“不妨侍女唱《阳关》”。明代词曲家汤显祖所写的名剧《紫钗记》中,霍小玉与爱人别离时唱道:“怕奏《阳关》曲,生寒渭水都。”一曲吟唱千年,如今听来仍是满满的感动与惆怅。

当日歌者和着古琴还吟唱了一首著名的先秦古歌《越人歌》,由于只留下歌词而曲调已失传,著名作曲家谭盾为其重新谱曲。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这首古相思曲依然如此动人:“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曰何曰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的故事更为扑朔迷离。据刘向《说苑·善说》记载:春秋时代,楚王母弟鄂君子皙在河中游玩,钟鼓齐鸣。摇船者是位越人,趁乐声刚停,便抱双桨用越语唱了一支歌。鄂君子皙听不懂,叫人翻译成楚语。就是上面的歌谣。所以《越人歌》又是中国最早的一首译诗。因其缠绵悱恻,求而不得,以及那种仰望云霄、乍惊乍喜之感,撞入了千百世中人们被拘禁在身份地位下不得爱所想爱的心灵,成为文学经典。

很多人知道这首《越人歌》大概因曾席卷全国的“席慕容热”,其中有一首就是关于这首歌的感慨:“用我清越的歌,用我真挚的诗,用一个自小温顺羞怯的女子一生中,所能为你准备的极致,在传说里他们喜欢加上美满的结局,只有我才知道,隔着雾湿的芦苇,我是怎样目送着你渐渐远去。”

当年的“少女心”们很是为此感动了一阵子。后来才知道这是误读,后人多番考证,越人其实是男人。故事的结局便是有情人携手同归。但结局之后的结局是,鄂君子皙最后和他的三哥一起上吊自杀,以生命铺就了五弟的登基之路。

5 曲目中的亡国之痛与浩然之气

中国这些著名的古琴曲,表达的决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离情别绪,其中更有国家兴亡,铁血悲歌,例如著名的《潇湘水云》和《广陵散》。

杨浪介绍,在古琴的传承中,由于地域、师承何传谱等因素,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不同风格流派。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经见于著录,北宋时有京师、江西等流派。明清以后至现代,相继出现了“虞山”、“广陵”、“泛川”、“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潇湘水云》正是各琴派争相传习的一首经典琴曲。

当晚演奏此曲时,戏台薄纱大幕落下,投影其上的是故宫《潇湘图卷》,古琴古画,相得益彰,琴声袅袅,意境悠远。此曲体现了古琴艺术的“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被历代琴家公认为典范,被评价为“云山叆叇,香雾空朦;怀高岚于胸臆,寄缠绵于溪云,一派融和春水,浓艳温柔,有情至而弥深者矣。低弹轻拂,真落花流水溶溶也”。

《潇湘水云》情感深郁皆因背后是一段亡国之痛:南宋浙派琴家郭沔创作此曲时,正值元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航。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象,便激起他对山河残缺、时势飘零的无限感慨而创作此曲,以寄眷念之情。传说中,九嶷山是贤王舜的葬地,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成为贤明的化身。郭沔所处的时代正值南宋王朝即将灭亡的前夕,故他借九嶷山为“潇湘云水所蔽”,寄托他对现实的愤懑和对故国美好山河的热爱。

另一首著名的古琴大曲《广陵散》则是用音乐语言讲述了一段故事。据《琴操》记载:战国时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唤他进宫演奏,聂政将剑藏于琴中,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也毁容而死(这段故事还有诸多说法,《史记》中另有版本)。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可谓“纷披灿烂,戈矛纵横”,理学家朱熹曾评论:“广陵散,其声最不平和,有臣凌君之意。”

相传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以善弹《广陵散》著称,据《太平广记》所载此曲是幽灵传授与他,并约定不得传于他人。后嵇康受人诬陷将被处斩,刑前嵇康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如今演奏的《广陵散》版本出自明代《神奇秘谱》。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但我们今天听到的是不是嵇康当日弹奏的《广陵散》,恐怕谁也不知道了。

最后,这场古琴雅集以杨浪老师朗诵的《兰亭集序》作为终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演奏家们坐成“竹林七贤”状,琴箫唱和,鼓瑟齐鸣,一曲终了,无人离席。

这时候抬头看见正乙祠戏台正前方立柱上的对联:“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不由得心有所感,古曲中的故事在音乐中流传千年,千年前古人的情感通过音乐让今人感同身受,这便是古琴曲跨越时空的魅力吧?也许我们年少时听不懂,听懂却已是曲中人。

(原标题:古戏楼听古琴)

《酒狂》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在几千首古琴曲中,这首极为独特!因为它以醉酒为主题,极力表现了醉后的状态,醉翁之意不在酒,尽在不言中。此曲相传为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阮籍所作,阮氏四代都是操琴妙手。关于阮籍,史书上记载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逐酣饮为常。”《神奇秘谱》中的解题为:“籍叹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琴谱《太谷遗音》的解题写得也比较详尽。正是由于他有济世之心,而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托兴于酒”,由此保护自己,这首《酒狂》正是在这种条件下的产物。有一件事情最能说明这一点。

当朝者司马昭氏见阮籍嗜酒如命,整酩酊大醉,虽然拿不住他的把柄,可总也于心不甘。一次以假托联姻的方式,派人来提亲,要将他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借此笼络原籍。阮籍内心自然极不愿意,可也不便断然拒绝,只好玩命地喝酒,狂饮数坛,一连酣醉六十余,人事不省。司马昭也无可奈何。提亲之事,最后只得作罢。由此可见他心中的痛苦与苦闷。

《酒狂》一曲乃一部难得的佳作,素材精炼,结构严谨,情态逼真,颇具独创性,主要特点是富有多层次的旋律、罕见的节奏和大量的叠句,使得该曲流传广远,愈久弥新。

方锦龙 安庆市人,中国著名琵琶演奏家,现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国乐四大天王”之一,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中国琵琶学会常务理事,“方锦龙芳华十八”女子组合艺术总监,广东省艺术研究所“锦龙音乐工作室”艺术总监!

安庆古有“吴头楚尾”之称,曾经做为古晥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钟灵毓秀,文化源远流长,养育了历代文人雅士,也培养了众多心怀赤诚的琴人。秉承着信念,坚守着初心,在相关部门的领导、关怀下,在安庆全体琴人的共同努力下,安庆市古琴学会今天正式成立了。

安庆市古琴学会拟任副会长罗巧玉做安庆省古琴学会筹备工作报告、宣读学会章程与选举办法,报告筹备过程。

安庆市古琴学会成立,得到了各届大师及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们分别发来了贺词、照片及书法作品。

安庆古琴学会的成立非常荣幸地邀请了国乐大师方锦龙老师担任我们安庆古琴学会的荣誉会长,斫琴大师、古琴演奏家王鹏老师和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主任李笑秋先生担任学会顾问。图为张维娜会长为方锦龙老师颁发荣誉会长证书。

在安庆古琴学会成立大会暨安徽省古琴学会周年庆典上,增设了11位常务理事,黄生、王楚江、朱双、刘金亮、孙娟、张霁、张红艳、袁冰霜、叶俭、王雪、王请。安徽省古琴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王徽宁女士上台为他们颁发聘书。

安庆市古琴学会会长张维娜老师发言:

安庆古琴学会的成立,经过了从2014年以来的古琴教学、古琴雅集等工作的坚实积累和积极筹备的,这些都离不开安庆古琴学会同人的辛勤付出。

我要对安庆古琴学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安庆曾经是安徽的省会,古琴的弦歌曾经在这里长期奏响,现在安庆古琴学会的成立,就把这一古琴文化的传统又在此地接续上了,这是一件有历史意义的文化事件,实在可喜可贺。

我希望安庆的琴友们好好珍惜古琴学会平台,好好建设古琴学会平台,好好发展古琴学会平台。果能如此,则安庆古琴学会必将为安庆人民提供高雅的古琴文化精神食粮,那么安庆人民有福了!

今天也是安徽古琴学会成立周年庆典,我在此也对安徽古琴学会走过难忘的一周年表示祝贺,祝安徽古琴学会走向更大更好的发展。

方锦龙老师、彭韬会长、王徽宁副会长为安庆市古琴学会揭牌。

弘琴馆是中国琴会会长赵家珍领导的古琴培训连锁机构, 张维娜会长向安庆弘琴馆馆主陈香女士授牌。

国乐艺术家、收藏家、民族音乐教育家方锦龙先生在安庆古琴学会成立上发言。

安徽省古琴学会成立一周年纪念暨安庆市古琴学会成立大会雅集。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1月8日晚7点30分,曾河的古琴课开始了。位于大慈寺旁高级写字楼46层的教室,与270度飘窗外的成都,一起随着夜色静了下来。
  教室陈设简单,却又中西合璧。茶壶和咖啡机并排而放,香薰机和传统合香一同起雾。4把学员古琴围成U字形,曾河落座中央,面向学员单独抚琴,身后是教学用屏幕。他戴着眼镜,身着花灰圆领毛衣、卡其休闲裤和一双时尚的复古皮鞋,与学员用四川话聊天,与老一辈古琴家的气质大不相同。
  授课中,曾河用手机播放古琴曲目,用PPT介绍《酒狂》背景故事,还教学员运用“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的方法来标注琴谱,用他自己总结的一套系统来沿袭“手艺”而并非“知识”。用他的话来说,“用这种理工科的思维来识谱,会让学习的效率提高很多”。
  26岁的曾河,出生于古琴世家。父亲曾成伟,是蜀派古琴开山始祖张孔山的第六代传人,也是少有的还活跃在四川古琴圈内的老一辈琴人。目前,父子俩已开办两所古琴传习机构,面向社会教授古琴,组织交流讲座等。在他们的推广下,古琴频繁进入普罗大众的视线。
  古琴与成都的缘分从明清时期就已结下。据唐中六先生的《巴蜀琴艺考略》,成都与古琴相关的地名就有30多处,鼎鼎有名的有“琴台路”、“琴台故径”、“抚琴南路”、“抚琴东路”等。不远的邛崃,还能找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琴事遗址“相如琴台”,见证了一段与琴有关的爱情。就连宋时眉山的三苏一家,也常有琴声流出。清代以后,张孔山集大成,蜀派古琴真正自成体系,并在蜀中逐渐壮大。上世纪70年代,张孔山的《流水》随“旅行者1号”宇宙飞船回荡于太空,更是让蜀派古琴“洋盘”了一把。
  古琴俗称七弦琴,它结构简单,仅有外形、用料和音色上的区别。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把练习琴就能满足需求,只有到了技艺纯熟的“大师级别”,才需要演奏琴。
  犹如涓涓细流不曾停歇,蜀派古琴如今已发展成为普通人都能接触到的传统技艺。由于古琴技术门槛低,3个月即可入门,除了小朋友外,很多上班族也愿意去学习古琴,图的就是古琴能让他们疲惫的身心感受到放松和宁静。曾河说,现在许多学古琴的学员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比如焚香、饮茶、禅道等,古琴与此是一脉相通的。而初学古琴,可以从《秋风词》《凤求凰》《酒狂》等初级曲目入门,别有一番韵味。
  成都市区现在有大大小小40多家古琴社,致力于承袭古琴这门手艺和文化,其中活跃的还开展培训、交流、雅集等活动。这些琴社几乎都是由年轻的民间力量形成,其组织者不少都师承于俞伯荪、黄明康、曾成伟等老一辈蜀派古琴代表,资历深厚,且具备四川音乐学院的正统教育背景。揣着文凭的他们,似乎更容易被社会认可。
  2003年,古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邛崃举办了“中国古琴国际艺术节”。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段集体古琴表演,更令全世界的观众沉醉于古琴之美中。此后“古琴热”开始引燃、升温。成都的琴社除了老派的如曾成伟主持的锦江琴社、黄明康主持的东坡诗琴社外,其成员还分别成立了若干新琴社琴馆,呈现出“各自为政”之势。一些已经另谋出路的古琴专业学生,也重新回到古琴这一主业上来。
  2008年,年轻的古琴人吕思阳辞去了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和小伙伴们一起,创办了自己的琴社――酌云琴社。
  吕思阳与曾河一样,是当下活跃在四川古琴圈内的新一代人。他梳着道士一样的发髻,说话语调平和缓慢,不怎么会用微信,给人以“老琴人”的感觉。他带学生的方法也相对传统、自成一家。他不大会用现代化的辅助工具,也不先教学生识谱,而是手把手地教学生学习技巧、动作,用这种和古人相同的“口传心授”,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古琴之美。
  试图避免“学院派”教学模式的还有曾河,“学院派的学习模式,就像工厂流水线一样,都是一个模子,弹出来的曲子也都是按照一个范本学习出来的,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曾河自幼跟随父学习古琴,母亲也是古琴演奏家,接受的是传统的“家学”,耳濡目染中,古琴融入他的生活,成为一种习惯。在家中,他与父亲以“曾老师”互称,这种“距离美”,也显示出一种古琴世家的严谨风范。现在,他把之前享用过的这份“家学”,通过系统化的整理,汇编成了教材、课件,让机构的学员更轻松、更全面地学习古琴技艺。
  要在成都学古琴、买古琴,都绕不过琴馆琴社这一平台。但是,琴社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古琴的价格也殊异,学员需自己掂量。
  “现在,古琴火起来了。有些明清时期的古琴,还不抵现在一些老师的琴贵。”吕思阳说,琴馆琴社的大量出现,大背景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升温。一些古琴的价格也成倍攀高,其中也不乏借机炒作者。然而,尽管社会上古琴研习推广比早几年更活跃了,但比起古筝、琵琶等民乐,古琴地位仍没得到广泛重视。
  新一辈古琴人对微信等社交媒体保持着微妙的态度。一方面,他们看重信息的作用,利用自媒体来推广古琴;另一方面,他们并不频发推送消息,犹如他们对待古琴的态度,谨慎而严肃。
  爱好古琴的人在一起,很容易找到相同的爱好,“渌山琴茶”就是把茶和古琴二者结合的例子。2014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的雅安人郭磊和廖婷婷,通过网络认识了吕思阳,热衷于发扬茶文化的他们,很快爱上了古琴这门艺术。于是他们决定邀请吕思阳一起,在成都开一所结合了古琴和茶艺的工作室。这里经常聚集着热爱蒙顶山茶、蜀派古琴的年轻人,他们在此品茶抚琴,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
  早年间,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蜀派古琴不像当下拥有许多展示、交流的机会。现在,全国几大流派的活跃古琴家,常常汇到一起交流,蜀派古琴渐渐博众所长,演变出越来越多元化的蜀派古琴。只是,老一代蜀派古琴人已多步入老年,要做一线推广已显得心力不足。古琴妙音的流传,仍需各方努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琴与西洋乐器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