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妖怪,孙悟空对妖怪自称什么为什么自称孙外公,而不是孙爷爷

孙大圣一声“我来也”,震得妖魔鬼怪胆战心惊,“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我们天天欢呼孙大圣,希望他正义之棒,将人世间的妖邪一扫而光!在“我来也”之后,大圣对敌对友,都有一个自称。其中,经常自称“孙外公”,引起很多人的好奇,我也一样。这个“外公”有什么意义呢,就让我们一起探一探吧。

孙大圣不喜欢当谁的外公

孙大圣的“自称”是非常讲究的。有的人会问,大圣为什么不自称为“爷爷”呢,或者传统文化中最喜欢的“老豆”(粤方言指父亲)呢?

我们来看几个典型的细节。

当孙大圣从须菩提祖师学成回来后,跑到东海龙宫赖兵器,龙王赠送他一把刀,大圣说,对不起,“老孙不会使刀。”对龙王自称“老孙"。

阴间十位冥王一不小心,请他到地府做客。大圣非常生气,狠狠地教训了十王,你们这些家伙,勾人是否也要看对象?我老孙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明白吗!也是自称“老孙”。

在观音菩萨面前,这猴子自称“老孙”。不过在如来佛祖面前,只有背地里称“老孙”。他与如来打赌时暗笑地说,这个如来真是傻,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哪能跳不出他的手掌?

孙大圣自称“老孙”最经典的,是第一次见到玉帝时,玉帝爱理不理地问,你是那个妖仙?大圣很不情愿地点了个头说:“老孙便是。”那些为玉帝擦皮鞋的神仙,个个大惊失色,“这个野猴!怎么不拜伏参见,辄敢这等答应道‘老孙便是’,却该死了,该死了!”

除此之外,大圣偶尔也出现几个“自称”。如他与唐师父在两界山下借宿时,大圣说见过主人即一位老者。老者生气地说,你胡说!大圣说,“我儿子便胡说。”这里称对方为儿子。

来到观音禅院,那些和尚一见到大圣,吓得屁滚尿流,叫“雷公爷爷。”大圣说,雷公“是我的重孙儿哩!”老贪鬼金池长老说虚度两百多岁,大圣怎么说?这是我的“万代孙儿哩。”

孙大圣不仅自称“老孙”,还偶尔当别人的“父亲”、“祖爷爷”。不过这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对象,都不是妖怪。

孙大圣喜欢当外公的对象,都是妖怪。

黑熊精偷窃了锦澜袈裟,孙大圣前去寻宝。他见到妖怪,大叫一声,你这妖怪,“快还你老外公的袈裟来!”

在黄风岭大战黄风怪时,大圣对妖怪说,“你孙外公在此,送出我师父来!”妖怪仔细一看,我的天,原来是一只不满四尺的猴子,瘦骨伶仃的,笑的说,可怜哪,“我只道是怎么样扳翻不倒的好汉,原来是这般一个骷髅的病鬼!”大圣也乐了说,你小子太没有眼光了,“你外公虽是小小的,你若肯照头打一叉柄,就长三尺。”

孙大圣当“外公”,也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在“智盗紫金铃”的故事里,孙大圣用计将赛太岁的“紫金铃”偷到手,跑到洞口挑战。

小妖隔着门问,您是哪位啊?大圣说,“我是朱紫国拜请来的外公,来取圣宫娘娘回国哩!”
小妖慌忙报告赛太岁,说朱紫国的“外公”寻上门来,将洞门打碎了。

聪明的赛太岁问那位被“俘虏”的金圣娘娘,你们朝中可有姓“外”的?娘娘觉得好笑,又不好明说,就说我真的不知道啊。

妖怪说,来人自称“外公”,不知道百家姓上有没有姓“外”的?娘娘说,百家姓没见过,不过《千字文》倒是有一句话:“外受傅训,想必就是此矣。”

吴承恩老爷把“外公”两字,真是写活演活了。

外公是谁,就是妈妈的父亲。也就是说,孙大圣有很多女儿,嫁给了各路妖怪,生了很多小妖怪,小妖怪叫孙悟空同志为“外公”。孙大圣没有结婚,没有老婆,哪来那么多女儿?只是过过嘴瘾而已。

刚才分析了,这个嘴瘾,只是对妖怪的专利。那我们就要问了,为什么他只愿意当妖怪的“外公”?当“外公”有什么好处?

首先,当外公就是长辈,从气势上压倒敌人。孙大圣喜欢“做大”,这是三教九流中承认的,要不封自己为“齐天大圣”?妖怪肯定不满意了,凭什么你当我的外公?当然,有的被打败了,不情愿地也叫了一声“孙外公”。孙大圣自称是妖怪的外公,不仅是猴子性格喜欢占便宜,但更多的是对妖精的藐视,老子是“驰名天下的第一妖”,就是妖怪的“祖爷爷”,论起辈分来,你们这些小子算什么?连我的儿子都不配,最多只能当外孙儿。

其次,当外公没有那么多责任。孙大圣没有家庭,知道家庭的琐事很烦恼。人之所以成不了仙佛,就是因为有烦恼。当爷爷的烦恼肯定比当外公的多。外公与爷爷相比,对孙子的辈分待遇不变,但是承担的连带责任相对较弱。外孙出了问题,很少人去追究外公责任的。这些妖怪出了问题,跟外公没有多少关系。爷爷则多少受到不少牵连。

第三,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孙大圣不喜欢自己的儿孙继续当妖怪,儿孙当妖怪是一种耻辱。大圣曾经做过妖怪,知道当妖怪的酸甜苦辣。不管是在现实社会,还是在魔幻社会,凡是妖怪,最终的结局都很悲惨。大圣当妖怪的最佳结局,就是被判处“有期徒刑”五百年,监禁在五行山下,吃饭喝水都难,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因此,自己姓孙的后代当妖怪,一定没有出路。没办法,想当长辈只能当外公。外孙当妖怪,反正睁着眼,装着看不见罢了。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理由,作者给了我们很多想像空间。有了空间,就有了思维拓展的动力啊。

透过孙外公这个细节,给我的思考是,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妖怪问题。

毋庸直言,妖怪肯定是一个贬义词。西游记中的妖怪,几乎没有好下场。当然有人会说,有后台、有背景的妖怪一点事情都没有,没有背景的妖怪,几乎都被铲除了,结局都很悲惨。如白骨精、蜘蛛精之流。有背景的也只是接受象征性的惩罚,虽然没有大碍,毕竟在人生的履历中,记下了不光彩的一笔。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孙大圣的立场是坚定的。虽然他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改变这个人妖颠倒的社会格局,但是,洁身自好还是能够做得到的。洁身自好的重要一点,就是不与妖怪同流合污。孙大圣每次都警告妖怪,你给我悠着点,你连当我的儿子孙子都不配,如果不是存在某些隐性力量的话,“你孙外公”统统将你们剿灭。

我们在这个社会中,肯定会遇到形形式式的妖怪。有的面目可憎,有的美艳动人,有的张牙舞爪,有的老态龙钟。所有这些,拨开迷雾,何曾不是代表一种“黒恶势力”?

面对这些“黑恶势力”,如果你具有像孙大圣一样力量的,那么就毫不留情将它剿灭。如果没有自个资源力量的,那么尽量洁身自好,守身如玉。

在自己的家庭中,对儿子孙子、外孙子等等,就要从小做起,从严管教,不要坠入歧途,随波逐浪。管好自己,管好家人,如此的话,社会上也会少很多妖怪的。

妖怪不可亲近,正义不可战胜。人们都有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机会,既然如此,就尽量当好,管住一片心安,造福一方生灵吧。

   ◎文/骆玉明 同样是占便宜,这个便宜要轻松些。 读完《西游记》,我们对孙猴子喜欢做别人“外公”的习惯会有深刻的印象。没有仔细计算这话在全书中总共出现了多少次,大概总不下于30次吧。譬如第21回中,“外公”就出现了三次。 再有第76回过狮陀山,悟空在老魔肚子里翻江倒海,痛得魔头连喊:“大慈大悲齐天大圣菩萨!”猴子嫌 嗦,告诉他叫“外公”就行。那妖魔惜命,真个“外公!外公!”连声不停,但求“饶了我命”。悟空心里欢喜,决定饶了他。而这一回做“外公”的代价是多倒了一次霉,把唐僧送进了蒸笼,只差一把火。 自称“外公”首先当然是抬高自己的身份。《西游记》开头部分悟空就提出了他对幸福生活的理解,谓之“称王称祖”。“称王”者,无非独占一方,悬“齐天大圣”的旗帜;“称祖”者,就是做人的“爷爷”或者“外公”了。古人判断身份高下的条件主要是两项:一为权力地位,一为辈分,“称王称祖”就把这两项给占全了,居高临下,风光无限。阿Q给人打了,常在嘴里嘀咕“儿子打老子”,原理其实是一样的。不同的是阿Q只有挨打的份,想象着要做人的“老子”也没胆量大声说出来;悟空本事大,提着棒打人,还要宣称自己是“外公”—如果从对方嘴里叫出来,则更为满意。 还有一点,牵涉到孙悟空和妖精们的关系问题。悟空走在取经路上的时候,已经脱离黑道,走上正路了。但在妖精面前,他总是会勾起对往事的回想。作为天庭叛逆史上曾经不可一世的“妖猴”,眼前的妖精们真是一帮后生小子,对自己顶礼膜拜还差不多,竟敢舞刀弄枪拦路劫人?所以要告诉他们俺老孙是谁!“想我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九天神将见了我,无一个‘老’字,不敢称呼,你叫我声外公,哪里亏了你!”这是多么雄伟的语调,真是充满了革命老前辈的自豪。 再往下说,就深入到猴子的心理层面了。我们不难看出那猴子反反复复要做人的外公带有自我夸大的味道,而凡是自我夸大的人总是在心理上存在某种压力,这几乎没有例外。在取经路上,猴子有什么心理问题?首先他已经不是“王”了,他是那个会念咒而傻乎乎的唐僧的徒弟;对他人用威严的腔调自称“外公”,其实是对这种不利地位的反抗,同时多少也给唐僧一点暗示。 或问:同样“称祖”,悟空为什么不做人家的“爷爷”而单挑个“外公”来做呢?这里面有点计较。其实悟空也曾自称“爷爷”来着,但那只是偶然为之,不肯坚持到底。盖在古人看来,爷孙的关系,在血缘的意义上过于亲密,责任上也有太多的牵连。召聚一群猴子猴孙也还无妨,弄些杂色的妖精做孙子,心里恐怕不太舒坦。“外孙”不同,先有个“外”字罩在前头。依古代律法,就是犯罪连坐,已嫁的女儿也牵连不到其父母,何况外公呢。同样是占便宜,这个便宜要轻松些。 周止//摘自《 望东方周刊》2007年第45期/

逝者如斯,历史的浪花淘尽了王朝的恩怨情仇,当今既没有了一方霸主,也没有了雄风王者。历史在不停地发展,让我们一起拨开那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我们可以叹谓岁月的无情与当局者的执迷,但不可以忽略他们睿智的光芒与遗留给后人的教训。《西游记》是经典的存在,孙悟空刚出生的时候,无父无母,无名无姓,被称为“喂”。

这时候的孙悟空,除了胆子大,也没什么本领,是正宗的无名小卒,直到遇到菩提祖师,孙悟空才有了真正的名字。孙悟空十大身份,第二让玉帝害怕了万年,第一在后传中有记载!

大圣的名字是他的授业恩师——菩提祖师起的。《西游记》在这一段后加了两句诗:“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空,代表万法皆不可得、不可执着。但也有极端的人由此堕入“顽空见”,他们的想法是:既然万法皆空,事情成不成都得空,干脆就不做了。

遇一个师傅得一个名字,唐僧给自己的爱徒都另外起了名字,猪八戒,沙和尚,孙行者。《西游记》书上说, 三藏见他意思,实有好心,真个象沙门中的人物,便叫:“徒弟啊,你姓甚么?”猴王道:“我姓孙。”三藏道:“我与你起个法名,却好呼唤。”猴王道:“不劳师父盛意,我原有个法名,叫做孙悟空。”三藏欢喜道:“也正和我们的宗派。你这个模样,就象那小头陀一般,我再与你起个混名,称为行者,好么?”悟空道:“好!好!好!”自此时又称为孙行者

弼马温”不过是辟马瘟的谐音而已。古人们在马厩中养猴子,这样能有效的趋避马瘟。猴子天性好动,每每当这些马松懈倦怠的时候,猴子就会去撩拨它们。这样就使马时刻保持忧患心理,并且还得到一定的训练。从而提高马队对血虫病的抵抗能力,所以猴子便有了弼马温之称。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听到有人喊弼马温就火冒三丈。

面对妖怪,孙悟空自称为妖怪的孙外公。之所以叫外公不叫爷爷,一来外公和爷爷一样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二来外公这个称号能跟妖怪划清界限。

孙悟空是个尖嘴,“尖嘴猴腮”,脸上都是猴毛。而雷公的形象就是尖嘴的,雷公是半鸟形的,所以嘴是突出来的。因此管孙悟空叫毛脸雷公嘴。一般是西天取经遇到的老百姓这么称呼孙悟空,还有一部分小妖见到孙悟空也这么称呼。

《西游记》这书,是从明朝开始改编,在改编中,孙悟空就开始谈恋爱,和紫霞仙子、蜘蛛精。孙悟空这些情人,都会很亲切的称为空空。

十代冥王急整衣来着;见他相貌凶恶,即排下班次,应声高叫道:“上仙留名!上仙留名!”猴王道:“你既不认得我,怎么差人来勾我?”十王道:“不敢!不敢!想是差人差了。”猴王道:“我本是花果山水帘洞天生圣人孙悟空。

孙悟空在第342岁,因寿命已到而大闹地府,销毁关于他和猴子猴孙的生死簿,返回人间。阎王再复上报天庭,玉皇大帝欲捉拿悟空,太白金星建议招安。孙悟空被召上天宫,被骗封为弼马温,15日后知道原来这官只不过是个马夫,大怒,打出南天门。回花果山时,两个独角鬼王前来投奔,建议悟空自封“齐天大圣”。

在取经之后,无天渡劫过程中,成为了黑衣无天,给三界带来了灾难。唯一能对付无天的,只有无骨舍利,而孙悟空正是无骨舍利转世。在孙悟空化身无骨舍利,与无天同归于尽。在孙悟空活了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万佛之祖,这时候的孙悟空,在三界中已经无人能敌。在《西游记后传》中,有明确的记载。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悟空对妖怪自称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