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程老师您好课文!前两天您让我先收回来看一下实物的翡翠观音已寄到了,想再请您帮忙看一看可以吗?

国内老坑冰种翡翠收购鉴定专家

  此件藏品也是让人爱不释手,两只手镯内径各为:一只57mm一只58mm为老坑冰种满绿翡翠手镯,本公司能征集到此类上等佳品也实属不易。此件藏品其色泽纯正艳丽,光洁莹润,玲珑透彻,比例匀称,饱满周正,工艺精美,包浆自然,力求展现翡翠天造之美、地蕴之奇的通灵神韵,令人爱不释手。冰种翡翠,属于稀缺资源翡翠玉中的稀少品种之一,在缅甸翡翠玉石矿山里产出量越来越少了,就是在缅甸的内比都翡翠玉毛料公盘中也是少见的,赌石能得到冰种飘翠,尤其是能赌得到满绿色翡翠的概率是极为低的,因此高冰满绿翡翠是升值空间较大和较快的翡翠玉石品种,因而很受大众的追捧;故,高冰种满绿色翡翠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从2000年开始,翡翠的平均年涨幅超过20%,近两年,翡翠的年涨幅甚至超过了30%,上涨幅度之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去年,我国内地中低档翡翠的价格上涨了30%到50%,而一些翡翠更是涨了5-10倍。2014年翡翠的价格将持续升高,涨幅预计在30%以上,翡翠行业的投资潜力,刺激着各路投资客的神经,投资潜力更胜以往。晶莹剔透的翡翠、润泽无暇,无论是对于收藏家还是投资者,从古至今都是爱不释手的物品。

本公司多年以来长期大量征集精品老坑冰种翡翠,如果您手上有类似藏品需要出手、鉴定欢迎来电咨询程经理(联系方式在上方)

老坑冰种翡翠真那么值钱吗

  这对老坑冰种满绿色翡翠手镯,种老、水足、净度、起荧光和品相都比较好,玉质细腻,晶莹剔透,其属于福镯,其造型简洁大方,梗条横切面是正圆形,框口也是正圆形,其正是福镯的美观特征,因此两个圆在一起从形态上叫做圆条圆框,戴在手上,就给人一种圆圆满满的感觉。佩戴福镯会显得人比较庄重稳健,其寓意为人、做事踏实牢靠。目前是翡翠市场行情比较好和比较受欢迎的时尚品种之一,有一定的升值空间!无论是收藏还是投资、馈赠,此翡翠手镯都是之上等翡翠佳作。此件藏品现藏于上海聚艺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欢迎广大爱好者莅临本公司赏析,广大藏友可以通过本公司的、

答疑10万余次,总采纳率91%,LV20采纳率95%,帮助人数过亿!追问VX:strykerxmc

你的图拍的不错,清晰,真实

物件目测种地细腻,结构致密,雕工精致,品相不错

第一图上的一十条不足道的棉丝,个人感觉不是什么需要留意的东西

整体雕工给人一种安静,舒适之感觉

2017年上半年,把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好好看了几遍,产生了出去看看文化遗址的念头,于是有了暑期28天的中原文化之旅。行程经过、、、、五个主要的省市,参观了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苑、博物院、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爬了少室山、,参观了乾陵、茂陵、阳陵等陵园,参观了四楼、四大书院等历史文化古迹,行程总计28天,4400公里。

本游记亦存弘华博大文化之念,愿让更多旅游者不是匆匆而过,而是能尽量充分了解中华历史与文化,故决心尽我所能,完成此游记。对于文中所述,力求多方考证,博纳雅言,取能相互印证之说。然水平、精力有限,文中难免错误、疏漏,望高人志士不吝赐教,共同为弘华文化而努力!(所以,如有可能,看了之后,顺手顶一顶,感谢!)

本来这是应该写在最后的话,但是担心很少人能坚持看到最后,不如提前吧。

这篇游记是给自己2017年前8个月学习生活的一个交代。为了读懂40余万字的《国史大纲》(竖版繁体),摘抄了40余万字的笔记,阅读了100万+的资料,梳理撰写了几百页的PPT提纲,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为了筹划这次旅行,半个月定行程,一个半月查资料,看视频(央视影音是个很好的APP,可以查到很多权威、有价值、有趣味的资料,比看文字全面、生动),一个月实践,估计要花一个月写游记,所以希望给真正喜欢的人一点帮助。也希望大家沉静下来,在历史文化景点参观时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在看资料、游记时,也慢一点,细一点。一日看尽长安花,只会贪多嚼不烂。一次看我一天的行程,足矣。希望我的游记能真正帮助到大家,能让大家对中华悠久的文明再多一点了解,那么,我的心愿足矣!

第一天:8月2日 南京~永城~商丘

第一天:8月2日。~(梁孝王陵)~

早上9点出发,下午到达市(属于市管辖),参观西汉梁孝王陵。

梁孝王刘武,是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的亲弟弟,母亲为窦太后。汉高祖刘邦、吕后在大力铲除异姓诸侯王之后,大封同姓诸侯王,梁国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一个诸侯国。同时梁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也是汉高祖斩蛇起义传说的发生地),一直是由亲近的皇亲来担任,在汉景帝时期就是由他的亲弟弟刘武来担任的。兄弟俩感情很好,窦太后又宠爱这个小儿子,大加赏赐,梁国国土面积也大,所以梁国在刘武执政初期就非常和繁华。等到七国之乱后,梁孝王由于誓死抵抗,阻挡住了叛军主力的步伐,给中央军赢得了时间扭转了局面,所以地位如日中天,和汉景帝同车出行,连汉景帝都有百年之后禅位给其可否的廷议(被袁盎等大臣否定了)。
       梁孝王陵位于市的芒风景区的保安麓,原先流传在民间的山上的一个景点:孝王避暑洞其实就是王陵的墓道。其独特就独特在这是一个石室陵墓(石崖墓),也就是在石头山里凿出来的墓。这个墓的发掘是源于保安山北峰梁孝王王后陵的发掘。其和梁孝王陵一南一北,属于夫妻“同穴不同茔”合葬地下宫殿。
       梁孝王王后陵有两个墓道,长约80米,南北宽5.5米;34个侧室及回廊,墓室内平面面积1600平方米,容积约为6500立方米,规模之宏伟,形制之复杂,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大石室陵墓,被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而梁孝王陵全长仅96米,最宽处32米,面积约700平方米。也就是说,王后的陵墓规模比王的陵墓还要大,这是为什么呢?
       据专家推测,这是由于当时梁孝王以为自己能继承皇位,所以停止了陵墓的建设。而汉景帝禅让廷议被袁盎(按:当时“七王之乱”,叛军打的是“清君侧”的口号,要求杀掉主张削藩的晁错,袁盎积极怂恿汉景帝腰斩了晁错,叛军却依然没有退兵。后来被梁孝王刺死,也是报应了吧)等阻止后,梁孝王竟然派刺客刺杀死了袁盎和其他大臣。事情败露后,受到了汉景帝的斥责和疏远。梁孝王回国后不久,就死于一次夏天打猎中的中暑。其壮年早逝,陵墓的建设没有完成(把石头山凿空,在西汉初期也是相当困难耗工的一个事情),草草完工,所以就造成了陵墓面积远远小于王后陵的情况(李王后陵墓一直都在建设,并且逝世要远远晚于梁孝王)。
       李王后陵里面还发现了沐浴间和坐式厕所,按照“事死如事生”的传统,看来西汉初年就已经有坐便器了,不得不说中华文化文明史源远流长!
        关于梁孝王陵还有一点值得一说:虽然梁孝王陵草草完工,但是其陪葬的财富不可计数。当时梁国的财富据说比中央还要多,在梁孝王去世后国库中的黄金有40多万斤!陵墓不够宏伟那么就多放些随葬品吧。这些随葬品后来给谁弄去了?曹操!!!没错,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也是最有名的盗墓贼。他为了筹集军费,盗掘了梁孝王陵(还专门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职),据传随葬品装了72艘大船,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

李王后陵金缕玉衣(假的假的)

李王后像。早上的第一缕曙光可以经过长长的甬道照射到墓室里面来,西汉初年技术就如此精湛,控制甬道开凿角度非常标准,正好只能容纳一丝阳光进入。李王后像上面的红点就是用激光笔模拟早上的阳光。

梁孝王陵甬道(与王后陵甬道对比,可以看出墙壁、墙顶十分粗糙)

梁孝王陵墓室(墙顶也凹凸不平)

靠着梁孝王陵、王后陵的,还有他们的大儿子梁共王的陵墓。梁孝王逝世之后,汉景帝为了防止梁国对自己构成威胁,把梁国一分为五,让梁孝王的五个儿子每人一份,都做了王,大儿子继承了梁王,就是梁共王。梁共王陵墓室前部的顶上有一副壁画《四神云气图》(仿制的,原壁画已经被揭取永久收藏到博物院去了),非常精美,年代久远,比壁画要早600多年,被称为“前之”,虽然是仿制的,也值得一看。四神就是指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我在图上一直没有找到玄武,后来到了博物院,看到一面墙上有这副壁画的图片,问了讲解员,她讲青龙前爪抓住的那条像蛇的就是玄武。我们印象中玄武虽是龟蛇合体,但以龟的形象为主体吧,看来西汉时候玄武的形象是以蛇为主的,这也是个历史的变迁了吧。

前的——精美的四神云气图

这几个陵墓还有一些未解之谜也很有趣,无法一一细讲了,有机会大家自己去了解吧。这点也贯穿在整个游记里面了,只能择其要点而书之。
        在一般人现在来看:这些陵墓就是在地下石头里掏出来的一些洞,不了解历史,观看未免无趣。不过你如果了解了历史变迁,观景看物,遥想古人,不免心潮澎湃,在为古人精湛的技艺所折服的同时,顿生流连忘返之感。这种感觉,贯穿在了这次整个行程之中。

梁孝王陵,建议游玩时间:3小时。

从梁孝王陵参观之后,直接到了住宿了。

第二天:8月3日 商丘~朱仙镇~开封

第二天:8月3日。(阏伯台、应天书院)~朱仙镇(岳庙)~

简单讲下远古史。三皇五帝,提法不一,按照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说法:三皇:指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燧人。五帝: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古代史:舜禅让禹,禹的儿子启开创了夏,商汤灭夏桀建立商,周武王伐商纣建立西周,平王东迁建立东周(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然后秦始皇统一全国。
        目前有文字记载和考古证实的最早的朝代是商朝,商朝是汤建立的,他的第十三世祖叫契 [ xiè ](契也是先商起始始祖,从契算起,汤是第十四代),契是帝喾的儿子(尧也是帝喾的儿子,详见下面的图表),其母简狄为有娀氏之女,帝喾次妃。关于契的出生,司马迁写到:“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而生契”。《诗·商颂·玄鸟》亦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也就是说简狄吃了个蛋,然后生下了契。契,也叫阏伯[è bó](注:不读[yān bó],百度汉语错了。汉时匈奴单于之正妻的称号,读[yān],如大阏氏[yān zhī]),后来由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赐姓“子”,从此他的后代都姓“子”了。
        唐尧执政之后,就安排阏伯做“火正”,一管人间之火(当时保存火种也是个很重要的工作),二管观测天上的大火星的运行,目的是“授民以时”,以便安排农业生产(当大火星在东方黎明时出现的时候正好是“春分”,当大火星在西方不见的时候又是在“秋分”。尧舜时代人们就很熟悉了,并以它确定时间,所以才有了专门负责观测大火星的官员。看来阏伯既是工程专家,也是天文学家。大火星也因阏伯居而得名商星;“七月流火”的“火”即指大火星)。
        公元前2300年,阏伯在管火的同时筑造阏伯台(最古老的天文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发明了以火星纪时的历法,为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阏伯呕心沥血,教化民众,深受人民的爱戴,故民间尊他为“火神”。
        虞舜执政时期,阏伯又被派去辅佐大禹治水(这场洪水好像是全球性的,各个文明中都有记载),因为治理有功,被舜授予“司徒”(司徒是个很重要的官职,舜就做过尧时代的司徒),同时分封给阏伯建国,封号为“商”。这就是“商朝”的由来。
        阏伯死后被葬于阏伯台下,由于阏伯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即今市的由来。并且“商”自建立以来,一直就是个重要的城市,历史上关于它的事迹数不胜数,不再扩展了,自行学习。

啰啰嗦嗦讲这么多,就是说明在古代是多么重要,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所以正式行程的第一站就从这里出发,接触最遥远的有凭有据的中华文化——商文化。

早上去参观阏伯台(民间称火星台、火神台,是距今4500多年的一处观星台遗址,它比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建的,还早上2200多年,是现存年代最早的观星台,对研究天文发展史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纪念阏伯的“商祖祠”也在里面。景点里面包括“万商广场”(就是在地上用不同字体写了很多“商”字),“钱币大道”(把从商朝到近代的钱币式样镌刻在一条道路上)等小景点。

        值得一提的是,景点里面还有关于“华商始祖——王亥”的雕塑和介绍。王亥,子姓,又名振,夏朝时期人,商族。他是商国的第七任君主、阏伯的六世孙、冥的。王亥是王姓始祖。
王亥不仅帮助父亲冥在治理中立了大功,而且还在服牛驯马发展生产,发明了牛车,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开始促使农牧业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得以强大。
王亥开创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所以人们尊称王亥为“华商始祖”、“中斌财神”。

从火神台出来,直奔宋初“四大书院”之首——应天书院而去。

“四大书院”的说法始于宋代。
1998年初,国家邮政局准备发行“四大书院”邮票时,据说曾事先到石鼓书院实地考察,但是由于石鼓书院毁于日军战火,考察者只见山石、不见书院而终以嵩阳书院代之。1998年4月29日,国家邮政局在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邮票所选书院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其实,石鼓书院在北宋时期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白鹿洞书院。
       应天府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的后晋(936年—947年)。唐朝覆亡后,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庠[xiáng]序失教,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的书院。宋州(即)虞城通儒杨悫[què]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创办睢阳学舍。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戚同文(也是杨悫的妹夫)继承师业,继续办学,书院得以发展。北宋立国初期,急需人才,实行开科取士。当时睢阳学舍的生徒参加科举考试,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天下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远千里而至宋州求学者络绎不绝,出现了“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后,学校一度关闭。
        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宋真宗因宋太祖赵匡胤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遂将宋朝龙兴之地宋州升州为府,称应天府。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城县(今睢阳区)富人曹诚,在戚同文旧学之地出资三百万金,造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广招学生,并于次年聘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为主院,以曹诚为助教,建立了书院。“博延众生,讲习甚盛”,并愿以学舍入官,真宗皇帝大为嘉叹,“面可其奏”,下诏表彰,端明殿学士盛度“文其记”,前参知政事陈尧佐“题其榜”,赐名“应天府书院”,应天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学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宋会要》里载有1009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对书院赐额的这份诏书。从此,应天书院取得了官学地位。书院得到官方承认,成为宋代较早的一所官学化书院。应天府书院与文宣王庙建立较早,宋人有“州郡置学始于此”之载。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身世(注:其为改嫁子),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求学,数年寒窗,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得进士。(注:1. 但其“断齑画粥”、“窖金捐僧”的故事不是发生在应天书院,而是省市县西南中的醴泉寺。2. 他到应天书院读书的时候,戚同文早已过世(去世具体年代有两说,但不晚于985年),所以他并没有直接得到戚同文的教导,很多地方都讲他师从戚同文,包括一些景点对范仲淹的介绍,完全错了)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又升格为,为宋朝三京之一。此时的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宋代的应天府书院就设立在的繁华闹市中。此时的应天书院又被称为“书院”。
        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范仲淹再次来到了书院,不过这次不是学生了,而是作为书院的院长了。他其时因丧母守制,受知府晏殊之聘,主持应天书院。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应天府书院学生王尧臣、赵鰖[tuǒ]分别中得状元和探花。范仲淹继承戚同文“天下同文”之志,“以天下为己任”,以“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的博大胸怀,为北宋培养了大批人才,如王尧臣、赵鰖、张方平、富弼、孙复、石介等。史载有“宋人以文学有声于场屋者,多其所教也”。于是,“天下庠序,视此而兴”。 
      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底,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期间,还教授《艺文》和《易经》两门课。范仲淹在此留有众多遗文,如《上执政书》、《书院题名记》、《代人奏乞王洙充讲书状》、《府学生朱从道名述》、《唐异诗序》等。其时,书院学生会按照不同专长而入读各项分科,课程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范仲淹说:“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於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在“经济之才”的总要求下,还要培养专业人才。他主张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且首先注意德。范仲淹“日于府学之中,观书肆业,敦劝徒众,讲习艺文,不出户庭”。常宿学院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学恭谨,以身先之,由此四方从学者辐辏。
       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这是范仲淹在执掌应天书院时所作的《书院题名记》,足见当年应天书院的博雅学风和恢弘气势。在《书院题名记》中又载:“天下庠序,视此而兴”。《九朝编年备要》载:“宋兴,天下州府有学始此”。元代赵孟瞓[fèn]《义学记》载:“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书院升为国子监学,与(今)、西京(今)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应天府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这样一个有名的书院如何能够不看?!所以顶着烈日奔到了应天书院门口,却发现正在修路,要绕很远的路才能到入口,于是直接从还是泥土路的道路上翻越而过,直奔景区。书院小的可怜,只有两个主建筑,其中一个还不开放(开放也没东西,只是一间房屋,空的),只有一个三开间的主殿开放,也没什么内容。外面施工,极大影响通行,里面根本没有游客,就我和儿子两个人。简单看了之后,找了张凳子,搬到室内电扇下,把古文拿出来,诵读了几篇,也算是在应天书院文化了一把。

应天书院主殿(就是唯一可以参观的建筑)

大家发现这上面有什么地方不对吗?是不是范仲淹等着后人来续写?北宋国子监,到现在沦落到如此没文化、没责任心的管理者手中,估计范仲淹都要忍不住爬出来了

应天书院,建议游玩时间:0.5~1小时。

离开书院,赶回旅馆,和老婆会合吃了午饭,下午离开,往朱仙镇、进发。其实还有很多文化景点值得好好品味,张巡祠、八关斋、燧皇陵、古城等,都应该慢下来去触摸历史的脉络。只是网上的攻略,对于文化这一块比较浅薄,给出的游玩时间建议都很短,而且景点介绍也很简略,造成我对行程安排有时出现失误,无法好好游玩。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以后有机会再来。

的标志之一:抽象的“商”字,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商”字

朱仙镇隶属于省市,位于城镇西南部,距离15公里,与镇、、汉口镇同为全国“四镇”。
        朱仙镇始建于战国初期,原名聚仙镇,后因战国名士朱亥而得名。朱亥为一勇武有力之士,隐居在聚仙镇做个卖肉的屠夫,被好友侯赢引荐给魏国信陵君。在后来的“窃符救赵”事迹中,大展神威,锤杀不肯交出兵权的晋鄙,帮助信陵君击退强秦,保全了赵国。据传后来朱亥代表魏国出使秦国,被扣留下来希望招降,朱亥誓死不从,自杀身亡。死后埋葬在了聚仙镇。后人为纪念朱亥,称朱亥为朱仙,亥所居之庄为仙人庄,所居之镇为朱仙镇。据《通鉴辑览》记载:“(朱仙镇)朱亥旧里故名,以朱亥封仙而得名。”
        唐宋以来,朱仙镇一直是水陆交通要道和商埠重地。明清时期,由于贾鲁河(古名孙家渡)的开通,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不仅是省城的外港,而且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位列全国四镇之一(注:另外三个是、汉口镇、镇)。朱仙镇的全盛时期是明末清初。当时全镇面积为25平方公里,人口20多万,民商4万多户。镇内街道纵横、百货云集。贾鲁河将全镇分为东镇和西镇。明清两代东镇是重要市街。乾隆以后,因决溢,镇中屡遭水患,东镇地势较低,商贾多由东镇移至西镇,朱仙镇也日趋萧条。截至2013年,朱仙镇总人口仅约5.3万,不到其鼎盛时的四分之一。

朱仙镇上有一座岳飞庙,系明代全国四大岳庙之一(注:另外三个是在、武昌、),这是为了纪念岳飞北伐的最后一站“朱仙镇大捷”而设立的。
        岳飞是南宋抗金的民族英雄,家喻户晓。朱仙镇之战是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据传此役岳家军派遣骁将以五百背嵬骑兵作为前锋,一举就大破十万金军,取得了最后一场胜利。之后接到朝廷多道诏书,被迫班师回朝,把胜利成果拱手相让。
       现在有人认为朱仙镇大捷不存在,因为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从总体上看,自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以来,直到岳飞遇害之前的十一年(1141年),宋金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在逐步朝着有利于南宋的方向转变,其整体形势是宋军愈战愈强,而金军愈战愈弱。自宋金开战以来,宋军主要取得了和尚原、仙人关、、郾城和颍昌五次大捷,都击败了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即金兀术wù zhú)亲自率领的金军主力。
        在郾城之战、颖昌之战之后,各路岳家军经过数日整顿,便大举进兵府,十年七月十八日,在临颖县的张宪带领岳家军诸位统制向北方发动攻击,途中轻松击溃六千金国骑兵,扫除了向府挺进的阻碍。同一时间王贵也从颍昌府发兵进军府,岳家军左军统制牛皋也随之发兵进军府,各路岳家军人马纷纷挺进府,金兵闻风丧胆。
        当时的情况是,岳家军各路人马兵临朱仙镇,完颜宗弼指挥金军带着被强征入伍的那些“剃头签军”号称十万,企图负隅顽抗,岳飞派遣骁将(这个骁将很可能是牛皋)以五百背嵬骑兵作为前锋,士气低落、拼错而成的金军看到了岳家军的骑兵背嵬军作为先锋冲了过来,没有太多抵抗,就败退而逃。这就流传出岳家军五百精锐大破十万金军——注意是“大破之”,只是击溃士气低落的十万金军(大部分应该由“剃头签军”组成,战斗力极其低下),而不是歼灭,具体杀伤多少,并没有明确记载,只是说明在接连战败之后金军士气低落,人心涣散,无法继续与岳家军抗衡。(注:上面的分析来自网络,我觉得有道理,而且民间的传说不是空穴来风,往往都是有事实根据的,包括上古神话,其实很多都是具体事件的提高升华,而不是凭空捏造。老百姓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朱仙镇大捷,应该确有其事)
        至于史书上没有记载,恐怕还是南宋的各个皇帝要维持老祖宗高宗赵构的颜面,虽然把岳飞平了反,但是对其功绩淡化处理了。

下午赶到了朱仙镇岳飞庙,凭吊了一下抗金英雄,敬上三支香。岳飞庙里面以碑碣最为有名,其中在大殿前方西侧立有岳飞手迹碑:《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这是全国仅存的唯一的一块岳飞手迹碑,字体苍劲奔放,为碑中上品,可惜残破了。
        需要澄清的是,岳母刺字刺的是“尽忠报国”四个字,而不是“精忠报国”。公元1133年秋,岳飞立下战功,皇帝赵构将岳飞召到首都,亲自书写“精忠岳飞”四个大字,制成锦旗赏赐给他。这也许就是后世“精忠报国”错误的出处吧。

岳飞庙大门(岳母刺字刺的是后面牌匾所写“尽忠报国”)

在哪个岳庙都能看到的五个坏人(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mò qí Xiè]、罗汝楫)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碑     张浚,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今属)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学者,西汉留侯张良之后。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碑文

岳飞庙,建议游玩时间:2.5~3小时。

朱仙镇还有一个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就是“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老的传统工艺品之一。作为木版年画的鼻祖,主要分布于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
        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犷简炼,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其制作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所用原料为炮制工序,用纸讲究,色彩艳丽,庄重深厚,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年画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

晚饭也是在朱仙镇吃的,竟然在大众点评上找到了一家名店(什么电视的栏目组介绍过),“清真十大碗”,和精美的餐饮比起来自然是相差甚远,胜在量大、肉多,体现了北方的特色。

第三天:8月4日 开封

第三天:8月4日。(府、清明上河园、梦华演出)

,古称老丘、大梁、陈留、、汴京、汴梁等,简称汴,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独特”四大特色。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未有明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和金朝相继在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北宋都城城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市,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之美誉,亦是清明上河图原创地,享有“梦华”之美誉。

今天上午只参观了一个府。
        府,位于包公东岸,是北宋官吏行政、司法的衙署,被誉为天下首府,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史料记载,北宋府共有183任府尹,尤以包公打座南衙而驰名中外。重建的府,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呼应,同碧波荡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衬,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秀美景观。
        府里面建筑众多。在建筑形式上,府依照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修建,布局规整,庄重典雅,高挑的屋脊、精细的彩绘,处处体现了宋代的建筑风格。它以府门、仪门、正厅、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楼宇,根据陈展内容的不同,大体分九个展区(具体不展开了,自行百度)。在府,除了能够看到大批珍贵史料,轶事和陈展外,还能够看到精彩纷呈的“开衙仪式”、“包公断案”、“榜前捉婿”、“演武场迎宾表演”、宋式舞蹈“荷韵”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真切地体会到“游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龙图,领略人间正气”。
        其中值得一提的建筑是潜龙殿。最初发现它与众不同是在清心楼俯瞰府的时候。当然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它的颜色:是皇室才能用的黄色的琉璃瓦屋面,同时注意到它的屋顶形式是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四阿顶(即四面坡,宋称庑[wǔ]殿)形式(古代建筑屋顶形式分四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几种,规格逐渐降低),这种屋顶在古代只有用于皇宫和宗庙等高规格的建筑。所以看到这个建筑的屋顶,我是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府里面怎么会有皇宫的建筑?
        下楼之后,果断进去参观,才知道这是潜龙宫,那个建筑是潜龙殿。潜龙宫据记载是宋仁宗为纪念他的父亲宋真宗曾任府尹而建造的。而后的大殿是潜龙殿,殿内是三位皇帝(宋太宗--宋太祖的弟弟、宋真宗--宋太宗的儿子、宋钦宗-北宋最后一位皇帝)的雕塑,他们在没做皇帝之前都曾做过府府尹或府府牧,所以有人说府是藏龙卧虎之地。(按:这个新造的潜龙殿真是很丑,屋脊都是斜的,画虎不成反类犬。另外,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府的大堂的屋顶也是四阿顶,并且是重檐四阿顶,可见其地位之高)

府,建议游玩时间:3~4小时。

碑亭是放记录北宋时期所有担任过府一把手的官员名字的碑

“府题名记”碑,历代一把手的名字。包拯的名字在中上部,已经被摸出了一个光滑的大坑

典狱房和狱神庙(狱神为皋陶[gāo yáo],是尧舜时代掌管法律的官员,他创立了第一部法典《皋陶谟》)

传说皋陶有一只神兽,长得像一只独角兽,叫獬豸[xiè zhì],就是府府门对面照壁上的这只神兽。獬豸能明辨忠奸,皋陶断不了案时,就把獬豸放出来,獬豸就会用角去顶理屈的人。好厉害

五岳真形图:最早出现“五岳真形图”记载的是古代文献《汉武帝内传》,称该图是太上老君最早测绘的山岳地图。这是道家的图,把这五个符画在纸上,随身携带,在山里面不惧猛兽,百毒不侵。《抱》:“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其山中鬼魅精灵、虫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 近代的解释是:可以称之为具体山岳的平面示意图。“圆山”是山区的一种行路方法。古代道士凭借这样的实地“圆山”经验,在绘制五岳进山地图时,就将同一高度的山峰位置用相同的墨迹标明,便于道士在山中绕山行走。“五岳真形图”之所以能在人类地图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因为其蕴涵有先进的地图绘制科学思想。厉害了,我的古人!!!
之所以“五岳真形图”会出现在府,是因为道教是当时的国教,全国各州府县都要修道观,供奉三清帝君。府也不例外,在其角,建有天庆观。

呆坐堂???千万别这样读,是“梅花堂”!!!

中午从府出来,去参观清明上河园。因为买了晚上的“梦华”的门票,所以可以在下午两点免票入园。

清明上河园是由省市人民政府与置地集团公司合作建设的一座大型宋代文化实景主题公园,坐落在市龙亭岸,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基地。它是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写实画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照《营造法式》为建设标准,以宋朝市井文化、民俗风情、皇家园林和古代娱乐为题材,以游客参与体验为特点的文化主题公园。集中再现原图风物景观的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再现了古都汴京千年繁华的胜景。
        清明上河图,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十二世纪北宋都城(又称汴京,今)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繁盛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这在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制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作者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人。他初入汴梁,在大相国寺(注:北宋时为皇家寺院)靠为寺庙画壁画为生,但其立有大志,扬言要创作一幅画尽的图画。宋徽宗听说此事,在一次到大相国寺敬香的过程中特意来探望了张择端,对其高超的绘画技巧赞不绝口,召入宫廷做了御用画师,从此张择端衣食无忧,就可以安心创作了。等到《清明上河图》完卷,宋徽宗爱不释手,在卷首题五签,并加盖双龙小印(注:此部分原画已佚失),立即收入御府珍藏。
但不知什么原因,在后世记录北宋著名画家的名册中,并没有见到对张择端的介绍,史书上也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有关《清明上河图》及作者的资料只有85个字(注:含标点符号)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宝笈三编本”(注:此版本学术界公认为原本)后面第一个题跋者——金代人张著——的跋文。跋文全文如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 对于张择端的身世,千百年来一直是个难解之谜,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在景点“清明上河园”游玩就是不停的看各种节目,其中出名的有:包公巡视汴河漕运,梁山好汉劫囚车(即浔阳楼下救宋江,浔阳楼后面会讲到),包公巡案,保卫战,岳飞枪挑小梁王。大大小小的节目,都很精彩,值得一游。

砖雕 清明上河图

下午开场第一个节目:盘鼓

这是真人哦!接近40度的天气,好辛苦

保卫战(比环球影城的水域面积大多了,表演场面也更宏大)

大宋水运仪象台(全息投影展示,可惜坏了)

清明上河园晚间的《大宋·梦华》大型专场水上实景风情歌舞晚会(注:实景演出策划人梅帅元创意,知名实景演出导演张仁胜执导),把穿越千年历史的游园活动推向了高潮。晚会通过八首宋词的串接,展现了大宋王朝的兴起、衰败以及今人的向往、期盼。
简单介绍下节目流程以及八首宋词:
序·虞美人,展现一王朝的衰落与宋王朝的兴起;
第一场·醉东风,展现北宋的繁荣与市井风情;
第二场·蝶恋花,铺排出如梦似幻的场景,表现了北宋的浪漫与活力;
第三场·齐天乐,表现了万国来朝的盛景和皇家的奢华;
第四场·满江红,把演出推向了高潮,炮火的轰鸣和满江的红色昭示壮怀激烈的豪情;
尾声·水调歌头,表现了经历繁荣、浮华和战争之后,对如梦年代的思索与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与祝愿。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二首 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三首 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第四首 柳咏《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第五首 周邦彦《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第六首 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第七首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第八首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清明上河园,建议游玩时间:整个下午或全天。

夜晚的大梁门(战国魏国国都大梁)

看完演出,回酒店休息。

第四天:8月5日 开封~内黄~安阳

第四天:8月5日。(铁塔)~(二帝陵)~

铁塔位于市北门大街铁塔公园的部,是园内重要的文物,也是主要的景点,始建于公元1049年(北宋皇祐元年,落成时间不详,约30年),是1961年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称。
        铁塔是宋太宗用来供奉吴越国进贡的阿育王佛舍利用的,成等边八角形,共十三层,高55.88米,底层每面阔为4.16米,向上逐层递减。塔身遍砌花纹砖,上有飞天、麒麟、、乐伎、等花纹图案50余种。顶上嵌着一只葫芦式的铜质大宝珠,远远看去,就像出家人戴着庄严的僧帽。塔身的窗子设计也很别致,有明窗和盲窗两种,明窗每层一只,一层在北,二层在南,三层在西,四层在东,依次类推,直至最高层。所谓盲窗,其实是打不开的窗模。因此地曾为开宝寺,又称“开宝寺塔”。
        所谓铁塔,并不是言此塔为铁质塔,其实是个琉璃砖塔:外壁采用28种仿木结构的模制琉璃雕砖砌成,砖上有飞天、五僧、、麒麟、降龙、伎乐、宝相花等图案50余种。因为此琉璃砖为褐色,观之塔身遍体通彻混似铁铸,因此从元代起民间称其为“铁塔”。铁塔也是最高的琉璃塔。
        铁塔有很高的科学技术价值:在建塔选材上就吸取了其前身木塔雷击烧毁的教训,而采用了绝缘的、不导电的琉璃瓷砖,避免了大雨雷击的可能性。瓷砖另一个特点是应压强度高,坚固牢靠,在塔门的设计上也是独具匠心,不用发券[fā xuàn]的半圆门,而采用上尖下方的圭形门,用五层云纹砖逐层收压,其外观像佛龛,而更为坚固。在900多年中,历经了37次地震,18次大风,15次水患,而巍然屹立。
        从建筑艺术上讲,铁塔可称得上是一座非常完美的巨型艺术品:远望,铁色琉璃瓦遍饰全身,色调具有铁打铜铸的深厚气质,而且整座塔身上下收分比例协调自然,视觉比例匀称美观,气势惊人。而走近细看,遍身装饰都是琉璃浮雕艺术品,每块砖都是做工精细、栩栩如生,是一件非常完美的琉璃艺术品。

这个小亭子有点意思,魁顶式建筑

陡峭的铁塔楼梯(只能容一个人上下)

铁塔,建议游玩时间:2~3小时。

中午吃饭,名店:化三驴肉汤馆

从铁塔出来,吃了午饭,往县进发,参观“颛顼帝喾陵”。(又是没安排好,的包公祠、大相国寺等都没空玩)

县位于省北部,隶属省市。其地处故道,因而得名,是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也是春秋时期政治家商鞅、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皇帝冉闵、唐代名相魏徵、大诗人沈佺期的故里,楚霸王项羽夺军救赵、“破釜沉舟”之地,民族英雄岳飞童年生活成长的地方。
        4500年前,华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帝和商中宗太戊均建都、建业、建陵于此,是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发源地,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华夏文明,根在”之说。
        1986年以前,当时的二帝陵地还是占地500余亩的连绵起伏的沙丘,和二帝陵一切有关的文物还深埋于沙下,不被外人所知。当地的老百姓俗称高王庙。只是沙丘随风势不断变化,时常会露出残砖断瓦。后来经县文化部门考察,荒沙下面埋有故事。1986年,县对高王庙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清沙调查,之后并展开了清沙发掘工作。老乔的家就在高王庙附近,他高小毕业,在村里同龄人里算是有文化的。老乔从小对颛顼帝喾的传说早有耳闻,见考古挖掘人员在现场发掘,他就来看热闹,有时帮忙干点杂活儿,也不要报酬。久而久之,他们混熟了,对考古人员的谈话内容,都牢记在心,再加上他忠厚、老实和勤快,他喜欢问,考古人员也乐意答。慢慢地,他说话就显得内行起来。后来,在考古工作人员的极力推荐下,老乔成了唯一一位不拿工钱,义务参与的正式考古队员。1993年,二帝陵一系列的修复建设工程相继开工,从这年起,老乔就像苦行僧一样住进了二帝陵的残垣断瓦中。考古队员走了,他的角色是义务守陵人。农忙时,他白天回家务农,晚上住宿在陵边。农闲时,他晚上守陵,白天继续他的考察研究工作。那些毫不起眼的砖头瓦块都成了他的宝贝,这些都是他每天巡视这片沙丘的“战利品”。对每一片陶片、瓦片他都登记造册,留待以后考证。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庄稼汉,在几年的磨练中居然成了文物行家,不能不令我们佩服。后来,老乔被破格提拔成了共产党员,并担任了二帝陵文物馆的第一任馆长。
        我们这次参观就请了乔馆长做讲解,他不仅详细地介绍了二帝陵的历史文化,而且还帮我们寻找到了自己姓氏的根。

乔馆长在《颛顼帝喾陵》一书上签名题字

拿斧子的是帝喾,拿矩尺的是颛顼

顺便提一下,沿区的客家人,也是中原人迁移过去的,最早源于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

颛顼帝喾陵,建议游玩时间:2~3小时。

从二帝陵出来,到住宿。

第五天:8月6日 安阳

第五天:8月6日。(文字博物馆、殷墟)

市是这次文化之旅的重点,原因很简单,它是商朝最后一个都城“殷”的所在地,甲骨文的发现地,周易发源地,青铜器的出土数量众多、精美绝伦,考古发现震惊世界。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副其实。还有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渠)段,这是作为世界遗产的一部分的。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八大古都之一、十大最古老城市,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七朝在此建都,有“七朝古都”之称。(注:这个介绍是百度所得。后面六个朝代从曹魏到北齐,是定都于古代著名都城——邺城。左思的《赋》描绘的魏都就是邺城。现在邺城湮没了,但据考古遗址范围包括今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市北郊(曹操等)一带,但遗址主体是位于省县境内的。非要傍上邺城这个伪大款,搞成“七朝古都”,其实是太妄自菲薄了。就一个殷墟足以屹立不倒了!)

早上去参观了文字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它的名称也几经更改,最后被确定为“文字博物馆”,是以外的唯一一座以命名的博物馆。
        文字博物馆以世界文字为背景,以汉字为主干,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荟萃历代文字样本精华,讲解古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
        建成后的文字博物馆通过文物陈列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展示历代文字样本精华,展现古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以及华夏文明与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

上面是百度百科上的“文字博物馆”的介绍,感觉根本没有把为何要建这个博物馆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为何要把它建在?如何能高规格命名为“”?这些关键点都没有提及。我简单介绍下吧:        
        是甲骨文的发现地。甲骨文是什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之一(古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xiē]形文字,甲骨文),并且是唯一一直流传演变下来的文字,形成了今天的中文。(注:另外两种文字都失传了,要破译它们还要通过其它的文字作为钥匙)
        但是,对于甲骨文,我们一直是不知道的,从来也没有发现过,直到1899年的城。那年担任“国子监祭酒”(注:国子监,国家最高学府;祭酒,负责人)的王懿荣生病了,遵照药方从药房买了药回来治疗。其中有一味药叫“龙骨”,《本草纲目》有记载。王大人没有见过龙骨,就让下人拿过来看看。王大人是最高学府的掌门人,是清末著名的金石学家(就是研究青铜器的专家),对青铜器上的金文很熟悉。他一看龙骨,发现上面有一些刻画的痕迹,仔细看看,很像文字啊,他立刻让家人把药店里面的龙骨全部买回来。端详推敲,确定是文字,并且几天时间就破译了一部分,还断代出了这是商朝的文字,轰动了城的学术界(按:为何能快速破译?就是因为我们中华文明一直在延续,文字一脉传承,一直在用啊。这是人类文明史的奇迹。所以要发展,还是从我们中华文化的文明中来寻找和改进吧,外来的不合适,全搬照抄只有灭亡)。这个发现也顿时掀起了抢购“龙骨”的高潮,最高卖到了一个字2.5两银子。王大人为官清廉,但也倾尽家产,收购了千余片“龙骨”。
        到了第二年,1900年,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参与京城防守事宜”。八国联军入侵,王大人很有气节,服毒投井,自杀殉节。他死后,家里无法维持生计,他的大儿子就把搜集到的甲骨卖给了王大人的好友、《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刘鹗整理了甲骨之后,写了第一本关于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后来研究甲骨文的代表人物就是“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1900年之后,专家们继续收购甲骨。卖“龙骨”到药店的商人们为了维持暴利,不肯透露发现地,专家们几经周折才终于弄明白了这些“龙骨”发现于的小屯村。后来国民政府组织专家在小屯进行了长期(十年左右)考古挖掘,在其中傅斯年和李济(考古学之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节外讲点趣事:这个甲骨为何会入药呢?原来是当地有一个农民,身上有皮肤病,没钱治疗,就把田里面发现的甲骨磨碎了涂在患处,竟然真治好了病。由于《本草纲目》里面提到有龙骨一说,但龙骨是什么大家也都没见过,于是大家就把这个甲骨叫做“龙骨”并且入药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甲骨文呢?所谓“甲骨”,指的是龟背甲和牛肩胛骨。古代人举行重大活动前或者对重要的事情想预先知道吉凶,就会进行占卜的仪式,向老天问结果。仪式开始前,先在龟背甲背面(贴肉的一面)或者牛肩胛骨上钻孔,但不能钻透。然后开始仪式,向上天询问过所想知道的事情之后,就用热的棒子灼烧这些个孔洞。孔洞受热,就会炸裂开,在甲骨正面显现出裂纹(炸裂时也会发出“噗噗噗”的声音,据考证这就是“卜”字发音的由来),然后由商王(文字博物馆的讲解员讲是商王,商王本身也是最大的巫师)来进行解读,他的解读结果由专人用契刀刻在甲骨上,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骨片了。
        在商王武丁时代,占卜活动很多,现今发现的甲骨片武丁王时期的占了绝大部分。同时,龟甲还有大海龟,可见武丁王时商朝对外贸易也好、进贡也好,都有相当大的控制力。
        从以上的介绍应该可以看出,“甲骨文字”是全人类最古老的文字,“甲骨片”也是全人类最珍贵的文物。作为甲骨片、甲骨文字的发现地,完全有资格来建立这样一座博物馆,并且只有用“”命名,才配得上甲骨文字的地位。

文字博物馆门前屹立着高大的字坊。字坊高18.8米,宽10米,取甲骨文、金文中“字”字之形。

雄伟的文字博物馆主体馆。主体建筑采用殷商时期的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金顶,展现殷商宫殿“四阿重屋”的建筑效果,并采用红黑图案的雕墙和雕柱,以产生殷商文化辉煌的装饰艺术效果。其造型定位采取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有哲理、最经典、最神圣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墉”字进行设计,整体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

通向展馆的主干道两旁,是文物学会青铜修复委员会委员、殷商青铜工艺研究所所长兼总工赵乾民监制的、由28片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甲骨片组成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

文字博物馆,建议游玩时间:3~4小时。

中午午饭后,去殷墟参观游览。

殷墟,顾名思义,就是“殷”的废墟,遗址。
        殷墟,原称“北蒙”,是商朝晚期都城遗址,位于省市。盘庚十四年,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盘庚自亳(今)迁都于北蒙(今),改“北蒙”名为“殷”(注:历史上著名的“盘庚迁殷”。商朝历史上曾经七次迁都,“盘庚迁殷”是最后一次)。盘庚十五年,开始营建殷都。
        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
        殷墟是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由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

首先我们来到“宫殿宗庙遗址”。它位于市郊小屯,因其坐落在“殷墟宫殿区”而命名。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又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和首批全国旅游景区全国青年文明号,属历史遗址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宫殿区驰名中外,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占有重要地位。50余座宫殿、宗庙遗址,宏伟壮观,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石器等珍贵文物。据考古专家评价,殷墟“发掘着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殷商文化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复建的“四阿重檐”的商朝宫殿

有时一片龟甲上面会记录多次占卜的结果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里面值得重点讲一下的是“妇好墓”。通常来讲,王室成员的墓室都是在洹岸的王陵区,但是商王武丁的第二个法定配偶“妇好”的墓却埋葬在了宫殿宗庙区。
        妇好,好姓(古音[zǐ],同子姓,和商王一个姓啊),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
        “妇”为亲属称谓(百度语,我理解就是老婆好)。因为其特殊的贡献,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即乙辛,周祭卜辞中所称的妣辛,祖庚、祖甲的母辈,所以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因为武丁十分想念妇好,于是就把她埋葬在了宫殿宗庙区,并且在墓室上面盖了一座享堂(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来祭祀她。这座享堂迷惑了从古到今的盗墓者,大家都没想到享堂地基下面会有墓葬,所以妇好墓得以完整保留下来,直到1976的春天。
        那一年的春天,在一位女性考古学者——郑振香女士的主持下(还有一位主持人是她的先生陈志达),发掘了3000多年前一位女性将军的墓室。这是一座年代与墓主人身份清楚、没有失盗的商王朝晚期的王室墓葬。。
        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不同质料的随葬品1928件,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体现殷墟文化发展水平的是青铜器和玉器。青铜器共468件,以礼器和武器为主,礼器类别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对或成组,妇好铭文的鸮[xiāo]尊、盉[hé]、小方鼎各一对,成组的如圆鼎12件,每组6件,铜斗8件,每组4件。“后母辛”铭文(看来是商王武丁的儿子铸造放在墓室的)的有鼎、四足觥[gōng]各一对。其它铭文的,有成对的方壶、方尊、圆斝[jiǎ]等,且多配有10觚[gū]、10爵。有铭文的铜礼器190件,其中铸“妇好”铭文的共109件,占有铭文铜器的半数以上,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颖别致的器物。如鸮尊、圈足觥造型美观,花纹繁缛。三联甗[yǎn]、偶方彝,可说是首次问世。三联甗是灶形器与甑[zèng]配套使用,它可以同时蒸出三大甑相同或不同的食品,又可移动位置,使用方便,是炊具的创新。汽柱甑形器实为汽锅,在用汽锅蒸鸡,是一道美食,同样的炊器在3000多年前已出现,足以说明殷人对食品也是刻意求精的。
        墓内的铜器群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是商王朝礼制的体现。“妇好”铭文的铜器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礼器群。“后母辛”铭文的铜礼器当是子辈为妇好所作的祭器,其他不同铭文的铜礼器大多是酒器,大型酒器配10觚、10爵。大概是贵族或方国奉献给这位赫赫有名的王后的祭器,这些也是研究殷代礼制的重要资料。
        武器有戈、钺、镞等,两件铸“妇好”铭文的大铜钺最令人瞩目(龙纹钺重8.5公斤,虎纹钺重9公斤。钺不一定是妇好上场打仗用的武器,学界普遍认为是妇好可以领兵打仗的权力标志,即军事统帅权、王权的象征),一件钺纹饰作两虎捕捉人头,虎似小虎,形象生动。相似的图案曾见于“后母戊”大鼎的两耳上,似有震慑作用。
        墓内出土玉器多件,绝大部分完整或稍残缺。以深浅不同的绿色为主,也有棕色的,很少。当市玉雕厂的工作人员看了玉器之后,就有人提出墓内所出以青玉为多,对这一见解我们很关注,后经多位有经验的人士验证,确定妇好墓内所出以玉为主。后经科学鉴定,多为透闪石,也有阳起石。透闪石与玉相合,所鉴定标本硬度为摩氏6度。玉在殷墟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当时人活动领域之大。
        玉器类别比较多,有琮[cóng]、璧、璜等礼器,作仪仗的戈、钺、矛等,另有工具和装饰品。玉礼器对研究礼制极为重要,礼玉以琮、璧为主。《周礼·大宗伯》:“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这虽是反映周朝的观念,但用玉石器进行祭礼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而以良渚文化资料最为系统。尽管时代不同,考古文化不同,但用琮、壁进行祭祀当是一脉相承的。
        装饰品为数最多,有420多件、大部分为佩带玉饰,少部分为镶嵌玉饰,另有少数为观赏品。玉石人是研究当时人的发式、头饰、着装等的实物资料。各种动物形玉饰有神话传说的龙、凤,有兽头鸟身的怪鸟兽,而大量的是仿生的各种动物形象,以野兽、家畜和禽鸟类为多,如虎、熊、象、猴、鹿、马、牛、羊、兔、鹅、鹦鹉等,也有鱼、蛙和昆虫类。玉雕艺人善于抓住不同动物的生态特点和习性,雕琢的动物形象富有生活气息,如一件回首状的小鹿,表现出警觉的神情,而头部歪向一侧的螳螂则显得悠闲自在,生动传神。玉器之外还有绿松石、孔雀石、绿晶雕琢的艺术品和玛瑙珠等。3件象牙杯,有两件成对,造型美观,雕琢精致,堪称国之瑰宝。在此还应说一说墓内所出的6800多枚海贝,经鉴定为货贝,1件阿拉伯绶贝(也称阿文绶贝)、2件脉红螺。海贝产生于我国、(沿海、岛、东山以南),反映商王朝与我国、海域有直接间接的联系,是极重要的证据。

妇好墓室(右边的中部就是偶方彝,右下部就是司母辛鼎)

其实在殷墟宫殿宗庙区还有一位高级贵族的墓室,亚长([zhǎng])墓,其位于妇好墓东南方向500米处。亚长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口小底大。墓口长5.04、宽3.23-3.3米,墓底长6.03、宽4.15-4.4米,墓口距地表1.1米,墓底距地表约7.3米。方向0度。墓室大小和妇好墓差不多。在其墓室上方同样发现有柱础石遗迹,表明同样有墓上建筑。
        该墓主为男性,头向北,俯身直肢。人骨保存欠佳,只残存头骨、四肢骨及部分盆骨,余皆成粉末,在尸骨上面发现了某种植物的颗粒。也就是说,墓主人是趴着入葬的,在商朝只有非正常死亡的人才是趴着入葬的。通过研究残骨,考古学者得出结论,墓主人是35岁左右的男性,其左侧股骨、肱骨、肋骨、右侧髂[qià]骨等部位保留有不同程度的战争创伤,少部分骨骼创伤发现愈合痕迹(老伤),多数创伤未发现自我修复痕迹,表明墓主人受伤后不久即死亡,战死在了疆场。
        该墓随葬物品和妇好墓比起来同样极为丰富,规格极高:总计出土各类随葬品1458件,其中青铜器1146件、玉器222件、陶器21件、石器6件、骨器60件、象牙器2件、竹器1件。该墓青铜礼器数量丰富、品类齐全,包括圆鼎6件、方鼎2件、觚[gū] 9件、爵9件、簋[guǐ] 2件、盂[yú] 2件,甗[yǎn]、方斝[jiǎ]、方尊、方罍[léi]、方彝、觥[gōng]、牛尊各一件,另有青铜铙[náo]3件。礼仪规格虽略次于妇好墓,但在已发掘的殷墟墓葬中已属罕见。
        在该墓随葬器物中兵器占相当比重,共出土青铜兵器1042件,其中钺、卷首刀、戈、矛等161件,青铜镞[zú]881件,另有骨镞43件。更值得一提的是,墓中出土青铜钺7件,不仅数量多于妇好墓的4件,大小和精美程度也不次于妇好墓所出,是迄今所知出土青铜钺最多的殷墟墓葬。
        在该墓出土的6件青铜钺和很多青铜礼器上铸有“亚长”铭文,其墓主人为亚长无疑。亚长属于长族,而非正宗的子姓商族。通过对亚长尸骨的同位素测定,长族是位于的一个部落,看来是商王武丁的附属部落。亚长是长族的高级将领,带领族人来帮助武丁作战(按:亚长墓里面的15位殉人同位素测定和亚长一样,所以亚长并不是一个人前来),最后战死疆场。
       亚长墓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墓主人的尸骨得以部分保存下来。无论是妇好墓,还是其它商周时期的墓,都没有发现墓主人的尸骨。据考古专家研究,这是因为随葬的青铜器遇到地下水,会产生强烈的腐蚀性的液体,这些液体把墓主人的尸骨消溶了。而亚长尸骨为何没有完全消溶呢?这要归功于亚长尸骨上覆盖的神秘植物的果实。据植物专家鉴定,这些果实竟然是:花椒!看来花椒除了可以烹饪,还可以防腐啊。
        妇好墓和亚长墓在墓葬级别(妇好墓殉人16个,殉狗6条;亚长墓殉人15个,殉狗15条)、墓室面积、随葬礼器、墓上建筑等方面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从墓葬位置和墓主人身份等诸多细节来看,它们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妇好和亚长生前曾为殷商王朝立下赫赫战功,死后被奉为战神,葬于宫殿宗庙区,继续担当殷商社稷的守护者,完全在合理之中。
        亚长墓在挖掘之后就回埋保护了,在殷墟也没有建展馆对外开放参观,所以在殷墟是看不到任何关于亚长墓的介绍的。在殷墟博物馆展出的亚长墓的文物写的都是M54号墓出土,其出土的文物精品大都被收藏到的国家博物馆保存了。

亚长墓出土的手形器(有人认为是假肢;有人认为是从鼎里面捞肉的耙子)

亚长墓出土的青铜方斝(存于国家博物馆)

亚长墓出土的青铜觥(存于国家博物馆)

亚长墓出土的青铜牛尊(存于国家博物馆)

亚长墓出土的青铜钺(存于国家博物馆)

参观完了殷墟的宫殿宗庙区,我们出门,越过洹水,来到了王陵遗址。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市洹岸的武官村北地,与小屯村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与东面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殷墟遗址。
        殷墟王陵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近200亩。从1933年起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就发现于这里。
        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被国际专家学者誉为世界“第二个古”,开创了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它的发现,确证了殷墟商代都城的历史地位,直接推动了奴隶制社会的研究,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其实王陵区的墓葬都经过了多次盗掘,出土的文物也没有妇好墓、亚长墓精美。唯一值得称道的司母戊鼎,也是国民政府因其太过笨重,遗忘在了机场没有带到而留在了大陆。
        司母戊鼎,现在又称后母戊鼎、后母戊方鼎(注:关于这个名字的更改,我们后面再说)。原器1939年3月在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呈长方形,重832.84公斤,连耳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宽79.2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云雷纹为地,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最后竟然把自己的身子也吃掉了,只剩下一个头,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的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但此人头面目表情并不恐惧,因此专家推测此人头或者代表巫师,老虎吞人头也许是祭祀中的一种形式)。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反映了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ìng]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按:陶土做成模子,浇筑而成。“模范”一词的由来)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1939年3月,武官村吴培文的叔伯哥哥吴希增在野地里探宝(注:此野地即为现在的王陵遗址),遇到了一个大家伙,于是纠集了40多个村民,白天休息,夜晚挖掘,连挖了三个晚上,抬上来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正是震惊后世的青铜器国宝——后母戊鼎。后母戊鼎出土后,秘密运回村中,暂时埋到了吴培文的院中,用柴草伪装好。之后,以吴培文为代表的村民们机智地躲过了人的搜查,抵御住了文物贩子的利诱,在1946年7月把方鼎上交给了国民政府。
        1949年国民党撤往时原有意将大鼎运往,但由于过于沉重,大鼎流落在飞机场,后被解放军发现,转移到博物院。1959年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母戊鼎从调往,成为镇馆之宝。2011年3月底,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母戊鼎正式由历史博物馆移至该馆,并一直存于国家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戊”是商王三个正式配偶中的一个(注:武丁共有三位王后,即妣戊(妇妌)、妣辛(妇好)和妣癸,称为“三配”。戊、辛、癸也是顺序排的),庙号为“戊”,名叫“妇妌”,是来自井方(今市)之女。妇妌善于农业种植,尤其擅长种黍,殷墟卜辞中记录了很多她在丘商种黍的内容;也从事征伐、祭祀、先导、进贡等一系列王室活动。她的地位较高,有可能是武丁之太子子弓(又称孝己、祖己,未即位即去世)的生母。根据花园庄东地卜辞来看,她死于妇好之前。因为她的儿子曾经被立为太子,故成为武丁三配之一,在殷人的周祭中和武丁配享。
        在以前的历史课本中,这个鼎被称为“司母戊鼎”,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其称为“后母戊鼎”,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在甲骨文中,“司”和“后”是一个字,因此鼎腹内的“后母戊”三字一开始被郭沫若(按:个人很不喜欢这个人)考证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的意思。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但争议一直不断,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现今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但现在一个尴尬的情况出现了:殷墟、文字博物馆都认为原来的“司母戊”的命名是正确的,因此他们对这个鼎的介绍沿用原名;而国家博物馆的原件前的介绍是“后母戊”。这恐怕也是学术界的不同派别之争吧。

也许司母戊鼎就是从这里挖掘出来的

殷墟博物馆,建议游玩时间:4~5小时。

参观完王陵遗址区,一下午就结束了,和工作人员一起下班,回酒店休息。
        路上下起了大雨,高德导航把我们导向了一条小路,路边施工,挖了沟槽,黄土回填不实,也没有设置警示标志。雨水漫过水泥路面,看不清路边界限,路窄人多,避让行人,车子单边滑入沟中。在向保险公司、4S店求援后,临近午夜才将车子拖到4S店。在这里,要隆重感谢卡迪4S店的牛树超经理!!!他不仅第一时间主动和我联系,还第一时间带维修师傅到现场,在保险公司人员都无计可施的时候,他调来拖车,想了最保险的办法把我的车辆拖出了困境,感谢!!

第六天:8月7日 安阳

第六天:8月7日。(休息)

车子在4S店维修,只好在逗留一日。
        上午我们自己也进行了一个“考古挖掘”工作。昨天车子单边入沟,不小心打开车门,读卡器和照相机内存卡掉入了淤泥(要知道好多照片还没有导出呢),昨晚现场打捞未果。车子拖走后,天也不下雨了,今天早上再来试试看。经过挖掘,在我们就要放弃的时候,读卡器和卡赫然出现了!后来经过冲洗、烘干,二者竟然都还能用,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于是中午找了个的老字号豫菜饭店“盛德利”压压惊,专门吃了些名小吃,主要是量太大,吃些小吃就饱了。有炸血糕、三不沾、粉浆饭、煎灌肠等。都是面食为主,也还行吧。
        下午看了场电影“战狼2”。没来前感觉是个小地方,可能很多人还没有听说过,但是城市发展、繁华热闹程度还是很高的,有家乐福超市、有苏宁、国美、有大多数一线城市看得到的服装品牌、有豪华车的4S店等等,比什么的好多了。
        下午还传来了一个好消息,车子明天下午可以修好,问题不是很大,底盘没有问题,继续行程没问题,一颗心终于放下了。剩下的就是调整下行程吧。

第七天:8月8日 安阳~郑州

第七天:8月8日。(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省市古城内隅,因塔建于天宁寺内,故原名天宁寺塔;又因其位于旧彰德府文庙方,作为代表当地“文风”的象征,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彰德知府黄邦宁为塔门楣额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故又名文峰塔。文峰塔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高38.65米,塔基周长40米,壁厚2.5米。砖身木檐,八角形的塔身立于圆形莲花座上,莲瓣共7层,上下交错,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护塔基。塔身有五层重檐,从下往上逐级增大。塔刹属藏式喇嘛塔,为清代砌筑。文峰塔构造为五层八面。浮屠五级上有平台,下有券门,每层周围有小圆窗。塔座落在一个高达二米的砖砌台基上。塔身底层的四正面有雕塑精致的圆券门,门顶用砖雕刻有二龙戏珠。塔均为砖木结构,以砖砌为主,塔的最下层塔身较高,立于莲花座之上。塔的八面壁上分别饰有直棂窗、圆券门和佛画故事砖雕,其刻工细致,形象逼真,造型动人。

赵朴初1977年访天宁寺塔题写的诗

柱子上是被铁链锁住的龙

文峰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最下面的是塔基,高2.6米,平面呈等边八角形,基上有一个圆形螺髻状莲花座,莲瓣共七层,上下交错,砖质磨成,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护塔基,把塔装饰得更为美丽。
        圆形莲花座上就是塔身了,塔身第一层高大,以上四层低矮,直径逐层增大,以上檐水不滴下檐为限,形成上大下小的优美外观。每层檐下有砖质斗拱承托出檐,二至五层塔身有相互交错的通风口,使塔身不因通风口集中于一条垂直线而出现裂缝。每层檐角均悬有铜铎,微风徐来,叮当之声悦耳动听,给人以高远静穆之感。
        塔身第一层令人惊叹的是精美的砖雕,塔身四个正面有门,正南为实门,其余为砖雕假门,门楣为拱券形,上雕二龙戏珠图案,龙在云中飞行,张牙舞爪扑向火焰珠。砖雕假门上按木制门形式雕刻,门框周边雕满西蕃莲。八根龙柱每根雕刻腾龙两条(火焰流云环绕龙的四周,布满龙柱),龙身卷曲弯转,努力向上,似欲腾空飞去,于是龙柱上八条铁链既固定了砖雕砌块,又挽住了神龙。门窗之上是八幅高浮雕佛传故事,雕刻人物甚多,形象逼真,画面生动。

精美的砖雕假门和莲花座

正南面为三身佛,中间端坐法身毗卢遮那佛(法身:就是自己真正的生命本源。法身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右为报身卢舍那佛(报身,顾名思义就是报应所得之身。报身佛: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中的最大的佛像就是卢舍那大佛,后面再说),左为应身释迦牟尼佛(应身,就是化身,意思就是说变化的身。应身佛:又称化身佛,指佛为超度众生、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

西面为太子降生图,即释迦佛诞生的图像。画面正中祥云笼罩,帐帷垂挂,内中雕刻人物较大者为一贵妇人,身后紧跟侍女。外有一裸婴立于桌上,左右二力士相护,天上吐水沐浴太子。整个画面人物众多,形态各异,造型生动,故事表达完整。

面为释伽佛雪山苦行修定像。佛祖端坐于莲花座上,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左为猴献,右为鹿献灵芝,山上苍松翠柏枝叶繁茂,画面上部又有三尊小铜佛。传说悉达多出家修道,在雪山修行,决心使众生脱离诸苦,了脱生死。他来到雪山,自断其发,苦行六年,得大神通。猴与鹿献食,供养佛祖。

正北面为观音与善财、龙女像。观音端坐于莲座上,背光周围流云环绕,右侧净瓶端放,善财童子、龙女、文武侍者立于波浪之上,分立两侧。用法眼观闻众生求救的呼唤声,然后使众生得以解脱,故名观世音。唐代因避李世民之名讳,省去世字。此为在佛祖说法时在其背后护法之情状。

东面为飞天,雕刻释迦牟尼佛涅槃经变。画面中央佛祖侧卧,头顶现出佛光,佛光顶端立一小佛像,象征佛祖已转世,弟子们围绕四周,痛苦万分,前蹲一力士,一手托腮,一手抚膝,极为悲哀。室外痛吼。两侧双树,说明此事发生在娑罗林双树之间。右侧树上悬挂大钟一尊,其旁一武士作敲钟状,诏告佛祖涅槃。整个画面制作精细,人物表情丰富。

东南面是波斯慝[tè]王及王后侍佛闻法像。佛祖结跏趺坐[jié jiā fū zuò]于莲台上,左一贵妇人,高髻,长衣宽袖,双手合十;右侧一人头戴王冠宽袖长衫;其后一人躬腰双手捧贡物。

最上面的塔刹由八角形基座、须弥座、圆形金刚圈、瓶身等组成,高10.8米,基座上留有两个对称的通风窗。

文峰塔内壁有72级台级,可旋转登上塔顶。

文峰塔的建筑,富有独特的风格,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由下往上一层大于一层,逐渐宽敞,是伞状形式,这种平台、莲座、辽式塔身、藏式塔刹的形制独一无二,为国内外所罕见。

文峰塔,建议游玩时间:1.5~2小时。

被耽误没有成行的景点有:羑里,岳飞庙。

下午去4S店提上车子,赶到住宿。

第八天:8月9日 郑州

第八天:8月9日。(博物院、博物馆)

,省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地处华北平原南部、下游,居省中部偏北,东接市,西依市,南与市、市接壤,北隔与市、市相望。
        感觉文化历史特色不突出,虽然有“商城”遗址,虽然被认为是商朝早中期的都城,现在八大古都之一,但在待着,总感觉人们缺少点千年古都的底蕴。

早上去参观了“博物院”,其位于省市农业路,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展馆面积1.2万平方米,馆藏文物近14万件。馆藏文物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等地的考古发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余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

遗憾的是从2015年7月开始博物院就闭馆调整了,一直到我们这次去也没有开放主馆,只是开辟了临时展厅作名为“大象中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展出,另外还有一个临时展:面具展。

博物院有不少国宝级的藏品,其中“镇院之宝”有九件,可惜临时展馆面积太小,所以只展出了一部分,下面把镇院之宝和其它看到的高规格的藏品简单介绍下吧:

1、贾湖骨笛: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是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的文物,距今9000年前,约为公元前7000年。
        展出的贾湖骨笛出土于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贾湖遗址,属于骨笛发展的中期。(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位于省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始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当时从贾湖遗址最大的墓中出土了两支骨笛,一支在墓主左股骨的外侧,另一支在墓主左股骨的内侧,制作之精良,音质之优美,都堪称贾湖遗址骨笛之最。其中一支骨笛出土时已经断为三截,完整的就是展出的那只。经专家分析,断裂的骨笛并非是入土时折断,而是墓主生前就已经损坏。耐人寻味的是,主人并未抛弃之,而是细心地在折断处钻了4个小孔,用细线连辍,可见墓主人对它的珍爱。更惊奇的是,经过测音研究,这两个笛子是一对,是雌雄笛(按:雌雄笛未找到详细介绍,《国宝档案》中也一提而过,望了解之人不吝赐教)。
        展出的骨笛是用鹤类尺骨管制成,磨制精细,7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调整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在笛身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开孔前留下的计算痕迹,表明制作之前先经过度量、计算,然后再划线,钻孔。各笛孔彼此的音距与音分数与今天的十二平均律的音距和音分数完全相同,并且形成了1235四个声音组合的、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相互关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贾湖人似乎已经有了对十二平均律某些因素的认识和可以接受的范围。(不明觉厉!)
更厉害的是,这个骨笛可以演奏“七声音阶”!我是音乐门外汉,仅仅知道古代是“五声音阶”(宫 商 角 徵(zhǐ) 羽,1 2 3 5 6),一直以为“七声音阶”(1234567)是国外传来的,现在才知道,9000年前的贾湖人就已经掌握“七声音阶”了。后来流传的民歌为何绝大多数都是“五声音阶”就不得而知了,是去繁就简?待解。
        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道家、道教,乃至整个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此评价毫不过分,文物的价值就在于此)

2、杜岭方鼎:商代中期的青铜器。1974年由一个名叫袁海军的环卫工在挖土过程中一镐挖出,地点为省杜岭张寨前街。共两件。一件高1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双耳四足,腹上部饰饕餮纹,两侧及下部饰乳丁纹,形体质朴庄重,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另一件较小,高 0.87米,重64.25千克,藏于博物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您好课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