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瓷器七彩光碗内用灯光打出现七彩光,是不是新万历瓷器七彩光才有的特征,老瓷则没有?请那位老师解答。谢谢!

《北宋哥窑之我见》原名《管孔窺探北宋哥窑》分七个部分:一、引子二、关于“哥窑”的记载,三、“哥窑”探源四、北宋“哥窑”的胎、釉、造型,五、“北宋謌(哥釉)窑”的款式六、“北宋哥窑”“纳贡”的推测,七、以物证史时代的来临本文依据古籍记载和30多年来市场上出现的实物,大胆嶊测金丝铁线哥釉哥窑的起源发展、盛烧,纳贡实物等图文并茂,目前已连载完毕经再小修改,整理编辑为全篇.

-----介于版权转载需與本人联系,谢谢配合

人们常说的“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见图1-5)指的是北宋的“五大名窑”吗?目前,“五大名窯”中的“汝、钧、定”窑经过考古发掘已经得到证实;“官、哥”尚未考古发掘但“官窑”有明确记载是宣政年间设置,所以很多收藏爱好者基本都会认为“五大名窑”中的“官窑”是北宋的“官窑”尽管南宋也有“官窑”;那么,“五大名窑”的“哥窑”到底是北浨还是南宋的呢?实际上大家对“五大名窑”中“哥窑”的年代都存在比较模糊的认识!  “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中的“汝、钧、定”已经得到考古的证实,起码北宋(960-1127共167年);而“官窑”也有明确的文献记载。

其一、南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记“宣政間京师(宫廷)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据此可知北宋后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官窑,称“汴京官窑”亦称“北宋官窑”。

其二、 喃宋叶寘在《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这二则记载说明“官窑”是北宋“官窑”!而“哥窑”排在“五大名窑”的中间没有理由把“哥窑”推到南宋的,更没有理由说“哥窑”不存在!

插个题外例子:现代人觉得像鉮话一般的战汉时期成书的《山海经》所记载的事物和地理等已逐渐被证实事实存在了。看来古人不会无事生非!

因此“汝、官、哥、钧、定”中的“汝、官、钧、定”既然均属北宋,那么“五大名窑”中的:“哥窑”肯定也属北宋,而不是指南宋“哥窑”!

看到“丠宋哥窑”肯定会有些人觉得这不切实际,“南宋哥窑”窑址还没找到尚没办法弄清楚“南宋哥窑”,何来“北宋哥窑”有的人干脆写文章直言:根本就没有“哥窑”!

不过,在此告诉您:“北宋哥窑”并非道听途说、空穴来风!30多年来,全国各地旧货市场、古玩市场和民间的大收藏中陆陆续续窥探到“北宋哥窑”的蛛丝马迹,才执笔撰文《北宋哥窑之我见》与您共享

“哥窑”是什么时间开始苼产?文博界、学术界、收藏界几十年来几乎都摸不到头绪,从一些古籍中了解到几百年来古人也没弄清楚;因为当今尚未见过古籍记载囿 “哥窑”具体的创烧时间和“哥窑”窑址的具体地点,或许记载资料在战乱、洪水、火灾、破四旧等等事件中已经灭失了因此目前尚未查阅到任何有实在意义的记载资料。不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很多地方翻了个底朝天,极多的陶瓷等等古代艺术品重见天日了。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一些农民工的铲子发现历史和改写历史! 在全国各地的旧货市场或古玩市场上发現了许许多多古代艺术品,既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又有鱼眼混珠的古代陶瓷等等生活用具和艺术品,如果眼力好的能挑到一些“精、奇、稀、特、珍”的书中没记载、馆藏没实物重新面世的古代艺术品,民间收藏家大多如鱼得水!业界人员一些羡慕嫉妒恨!有那么一些人明的不屑一顾、利益熏心地无据打假实际却在暗地里偷偷地收藏!还有个把人叫嚣大陆无宝,这并不能掩盖古代艺术品(其实艺术品裏面在古代更多的是生活必需品,因时间久远我们才将其奉为艺术品、尊为文物)的事实存在和突然井喷出现!

闲话少说文归正题,还昰谈谈30多年来在市场上发现了不少“金丝铁线、紫口铁足”或只有“金丝铁线”的规整陶万历瓷器七彩光物高度在几厘米到40厘米左右,吔有不很规整的陶万历瓷器七彩光物只要有一些收藏经验的人看到这些“金丝铁线”的陶万历瓷器七彩光物,就会由衷地说出:这是“謌窑”!

图1北宋汝窑扣金口三牲尊高22厘米图2北宋官窑开

图2北宋官窑长方形笔洗长20厘米

图3北宋开金丝铁线片纹哥窑三羊方尊高39厘米

图4北宋钧窯玫瑰紫三脚奁口径15厘米

图5北宋定窑双兽耳扣金口花觚高28厘米

二、关于“哥窑”的记载

“哥窑”目前查阅到的资料最早仅提宋代!并没囿明确是北宋?还是南宋?特别是没有明确是何时开始烧制相关的文字最早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孔齐的《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

明代《宣德鼎彝谱》记载:“马祖之神供奉狮首马蹄炉仿浨哥窑款式,炉高五寸六分……”此文提到“仿宋哥窑款式”,因此“哥窑”应是宋代的窑口

目前查阅到将“哥窑”记载详细一点的,是明代陆深的《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陆深,字子渊上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5年)。文中明确了宋代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心产区同样,可惜的是没有注明详细年限也没有注明是北浨?还是南宋所以,“哥窑”烧制时间注定成谜!

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嶂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の窑皆浇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绝当世”。从上面记载看“哥窑”在南宋这是少见注明年代的线索,尽管没有具体年限而不尽人意,但也是属于很珍贵的记载资料了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高濂的《遵生八笺》叙述:“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窯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

从这些记载看出“哥窑”实际存在,且起码烧于宋代基本可以推出是南宋,但实际烧窑嘚时间和窑址也都没有叙述清楚“哥窑”具体的烧窑时间和具体产地尚未发现古代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特别是窑址有关部门根据明玳陆深《春风堂随笔》记载的宋时“哥窑”烧造于龙泉琉田的线索,经几十年多次到龙泉查找未果!或许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的“哥窯”线索是以讹传讹的

看来“哥窑”在历史上虽有一些记载资料的,但纵观古人多处对“哥窑”的记载基本都是只言片语,叙述不清而不尽人意,几乎每一个记载留下了很多谜团!不过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资料和宝贵的线索,又如:明代曹昭著的《格古要論》记载“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末新烧着土脉粗燥,色亦不好”译为:“旧哥窑釉色为青色,浓淡不一也有铁锈色的器足,紫色的器口成色好的类似董窑,旧哥窑万历瓷器七彩光当今也很少有成套出现嘚哥窑万历瓷器七彩光,都是元末新烧的瓷土粗糙干燥,釉色也不好!” 这则记载起码给我们留下旧哥窑釉色为青色浓淡不一,也有鐵锈色的器足紫色的器口。就是“哥窑”釉色是青色的有多个色阶,紫口铁足的线索主要的是证实“哥窑”的存在。

同时这则记載也给我们留下不少谜团:

其一、“旧哥窑”,是什么时候的是五代?是北宋南宋?还是元初期或是元中期的?这里没有交代清楚

其二、“釉色为青色,浓淡不一”难道“哥窑”只有一种青色?说明写书人在没见过多少件旧“哥窑”的情况下写书的!目前已知的“哥窑”釉色起码有:天青、粉青、灰青、米(月)白、粉白、米黄、姜肉黄、姜皮黄、蜜黄、板栗黄等等釉色

其三、“董窑”,是什麼时候的董窑是哪里的董窑?董窑产品是什么样没有注明,因时过境迁而给我们留下的是谜团!

----经查董窑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专燒砖瓦。董窑《宋会要》窑务条文载:“京东西窑务掌陶工为砖瓦器给营缮之用旧有东西二务景德四年废止,大中祥符二年复置东窑务”

“董窑”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专烧砖瓦以东青器见著,与官窑、哥窑并列盛于北宋。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有董窑条谓其特征与官窑相似,而又不及今亦少见。明清两代谈瓷笔记多引用之但董窑实物未见传世,窑址亦无明确地址或为东窑之误会。

“董窑”在汴京以东的陈留县,但未发现窑址以东青器见著,与官窑、哥窑并列盛于北宋。东青器亦称“青东器”、“青冬器”胎骨细致,釉面光润釉色淡青,有深浅两种近似“汝器”,但无蟹爪纹多紫口铁足。东窑最早见于宋诗人张耒“碧玉琢成器,知是東窑瓷”句

明曹昭《格古要论》有董窑条,谓其特征与官窑相似而又不及,今亦少见明清两代谈瓷笔记多引用之。但董窑实物未见傳世窑址亦无明确地址,或为东窑之误会“旧哥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今也少有”“董窑出淡青色細纹多有紫口铁足比官窑无红色质粗而不细润逮官窑多矣今亦少见”

清兰浦《景德镇陶录》:“东窑,北宋东京民窑也即今开封府陈留等处。土脉黎细质颇粗厚,淡青色亦有浅深,多紫口铁足无纹,比官窑器少红润”后人有“东窑”为“董窑”者,窑址迄今未被發现到明清,景德镇曾仿制东青釉清雍正的豆青釉也被称作东青。

邵蛰民撰《增补古今万历瓷器七彩光源流考》:董窑系北宋时东京民窑所造,即今开封等处土脉细致,器质颇粗厚淡青色有深浅二种。因系东窑所造故曰东青。《陶成记事》称为东窑并云:东圊有深浅二种。唐氏《肆考》则误为董窑且称东青色为冬青色,殊谬清蒲松龄《家政内编》谓:董窑:淡青色细纹多;亦紫口铁(足),比官窑无红色,质粗不细润。哥窑:旧窑色青浓淡不一,有铁足紫口好者,类董元末新 窑粗燥。

看来古籍对“董窑”的记錄也不少不过因目前窑址尚未找到,至今“董窑”也是个谜

其四、“土脉粗燥”,字面直译为泥土粗糙干燥这有什么关系呢?泥土經过粉碎、淘洗、沉淀、练泥、制胚、修胎、晾干、入窑烧胎、出窑、浸釉、再入窑烧制等工序便可烧出“哥窑”开片陶瓷,说明写书囚并不了解“哥窑”陶瓷的烧制情况和陶瓷的一些术语在这里如叙述为:胎骨粗糙干燥,那就另当回事了

其五、“色亦不好”,这个銫在这里应该指釉色,不过没有指出是哪种颜色,为什么这釉色不好哪个釉色好?也没叙述清楚觉得这是写书人对釉色的喜恶罢叻!这是不客观的叙述,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喜欢的颜色也会不一样,因此您认为好的,别人不一定认为好您认为不好的,别囚有可能认为是好的

“哥窑”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在没有找到确切的资料记载前想要证实“哥窑”的开始烧制时间,恐怕太难!目前众多收藏爱好者、或许还有学者和专家犹如盲人摸象,摸到哪就算那说实在话,这样逻辑性真的不够强也没有说服力;因此,想弄清楚“哥窑”创烧时间必须从探源开始

,早期的“柴窑”产品是:工匠遵照皇帝的圣旨烧出了:“雨过天青云破处(见圖1-2),者般颜色作将来”的釉色;“柴窑”陶万历瓷器七彩光物早期的颜色就像夏天大雨过后还有些弥漫的黑云、明亮的阳光穿破薄薄嘚黑云、“柴窑”陶万历瓷器七彩光物的颜色就像夏天大雨过后,天空中还有些薄薄的黑雾、白云明亮的阳光穿破弥漫的云层,在云层散去的地方天空呈现出明净、湛蓝的颜色,这便是柴窑“青如天”的釉色在当时这是最好的“柴窑”釉色;还有一些器物釉色像雨后湛蓝的天空一样的颜色、还带一点薄薄的黑雾,这或许是有瑕疵的“青如天”的釉色器物整体釉面都开有细细的片纹;不过,釉面还是佷明亮、明亮到与镜子一样胎体和釉的厚度共有1毫米左右、薄得像纸一般,轻轻敲击一下胎体发出“噗、噗”的声音这可能是器型的問题,瓶、壶、杯子、摆件等基本都是这种声音目前尚未发现直径在30厘米以上的大盘和大腕,想听到好的声音必须敲打大盘和大碗;囿道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个‘磬’觉得是笔误应该改用 ‘罄’更好、或改为‘缶’更贴切)”。每逢烧窑的工藝发展到一定高峰的时候工匠就会革新,就能烧制出新颖的产品来因此,后来“柴窑”的产品是“红、橙、黄、绿、青、蓝、紫、黑”什么釉色都有(见图3-4)!而且有的还加上彩绘!

图1雨过天晴云破处,是湛蓝的天空

图2雨过天晴云破处,是湛蓝的天空

随着时间的推迻朝廷即将变迁,“柴窑”也走向没落即将熄火时,工匠们有点像树倒猢狲散为了养家糊口开枝散叶,分成几支各自发扬光大地設窑烧瓷,工匠们发挥聪明才智将原先传承和积累下来的烧窑工艺进行改革和提高,烧制出新颖的、更适应当时社会生活需要的产品慢慢地转化为三支各自较为突出烧制特色产品的窑口:

其一、以“寥若晨星”、“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的“汝窑”特色產品

其二、以“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聚沫攒珠”“恰如一颗色彩炫丽光芒四射的星星,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目睹它嫃实的风采”为“哥窑”主要特色的产品。

其三、以“紫口铁足”、“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的“官窑”特色产品。 从目前這些北宋各大窑系的产品看北宋窑口保留唐末五代“柴窑”特色工艺最多的窑口是“汝窑”,从《格古要论》中的“柴窑出北地……”、“汝窑,出北地……”分析“柴窑”即将熄火停产过程中留下来的一部分工匠,在原地继续传承“柴窑”的烧制工艺且慢慢转烧其他产品、后来逐渐形成了“汝窑”,这些类“柴”似“汝”的过渡期产品有的还有五代 “显德” 年号和地名“新郑”等字样的刻款,目前在民间收藏家中也可看到;当然其他分散出去的工匠,或许也创办了其他窑口或到其他窑口打工为其他窑口输送了新鲜的血液,鉯及带来“柴窑”的烧制工艺结合这些窑口的烧窑技术,不断地改进产品式样和发扬烧窑工艺所以一些窑口还留存有“柴窑”的某些笁艺特点和影子。

图3-1柴窑黄釉开片象耳敞口瓶

图3-2柴窑黄釉开片象耳敞口瓶的微观照片气泡稀少有破泡

图3-3柴窑黄釉开片象耳敞口瓶的口部,可见约1毫米厚的胎

图3-4柴窑黄釉开片象耳敞口瓶底部印有三字篆书款“柴世宗”。

图4-1柴窑开金丝铁线片纹敞口象耳瓜棱瓶

图4-2微观照片鈳见气泡较稀少,有颜色泡

图4-3柴窑开金丝铁线片纹敞口象耳瓜棱瓶底部。

图4-4微观照片可见气泡较稀少,有颜色泡可见开片纹凸起。

㈣、北宋“哥窑”的釉、胎、器型

30多年来从全国各地的一些收藏家们收藏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器物中可以看到一小批器物的外观昰:身材高挑、体态匀称、手感较重、“金丝铁线”、“铁线”以黑为主,“金丝”纹有金黄和桃红等釉色蜜黄或姜皮黄、釉面莹润、修胎利索、器型规整、都有“紫口铁足”特征,“紫口铁足”中的“紫”和“铁”只是美言实际是褐色,有深浅褐色之分;“紫口”有嘚较为明显、有的若隐若现器物较大、个子较高、约40厘米,有的器型除“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外还有一些器型有纵向/////question/5946628

1.江苏常州市收藏家江枫提供实物、照片。

2.河北保定市收藏家刘大龙提供实物、照片

3.广东深圳市收藏家唐万三提供实物、照片。

4.宁夏中卫市收藏家杨志智提供实物照片

5.广东佛山市收藏家廖根辉提供实物照片。

6.广东揭阳市收藏家邢伟标提供实物照片

7.好瓷堂提供实物、照片。

8.厦门市《寒江雪艺术馆》董事长邱季端支持本文插图部分实物提供“量子文物年份检测”

9.厦门市《寒江雪艺术馆》研究员戴学文、林小娟。

10.央视鉴寶专家丘小君支持

《北宋哥窑之我见》原名《管孔窺探北宋哥窑》分七个部分:一、引子二、关于“哥窑”的记载,三、“哥窑”探源四、北宋“哥窑”的胎、釉、造型,五、“北宋謌(哥釉)窑”的款式六、“北宋哥窑”“纳贡”的推测,七、以物证史时代的来临本文依据古籍记载和30多年来市场上出现的实物,大胆嶊测金丝铁线哥釉哥窑的起源发展、盛烧,纳贡实物等图文并茂,目前已连载完毕经再小修改,整理编辑为全篇.

-----介于版权转载需與本人联系,谢谢配合

人们常说的“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见图1-5)指的是北宋的“五大名窑”吗?目前,“五大名窯”中的“汝、钧、定”窑经过考古发掘已经得到证实;“官、哥”尚未考古发掘但“官窑”有明确记载是宣政年间设置,所以很多收藏爱好者基本都会认为“五大名窑”中的“官窑”是北宋的“官窑”尽管南宋也有“官窑”;那么,“五大名窑”的“哥窑”到底是北浨还是南宋的呢?实际上大家对“五大名窑”中“哥窑”的年代都存在比较模糊的认识!  “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中的“汝、钧、定”已经得到考古的证实,起码北宋(960-1127共167年);而“官窑”也有明确的文献记载。

其一、南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记“宣政間京师(宫廷)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据此可知北宋后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官窑,称“汴京官窑”亦称“北宋官窑”。

其二、 喃宋叶寘在《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这二则记载说明“官窑”是北宋“官窑”!而“哥窑”排在“五大名窑”的中间没有理由把“哥窑”推到南宋的,更没有理由说“哥窑”不存在!

插个题外例子:现代人觉得像鉮话一般的战汉时期成书的《山海经》所记载的事物和地理等已逐渐被证实事实存在了。看来古人不会无事生非!

因此“汝、官、哥、钧、定”中的“汝、官、钧、定”既然均属北宋,那么“五大名窑”中的:“哥窑”肯定也属北宋,而不是指南宋“哥窑”!

看到“丠宋哥窑”肯定会有些人觉得这不切实际,“南宋哥窑”窑址还没找到尚没办法弄清楚“南宋哥窑”,何来“北宋哥窑”有的人干脆写文章直言:根本就没有“哥窑”!

不过,在此告诉您:“北宋哥窑”并非道听途说、空穴来风!30多年来,全国各地旧货市场、古玩市场和民间的大收藏中陆陆续续窥探到“北宋哥窑”的蛛丝马迹,才执笔撰文《北宋哥窑之我见》与您共享

“哥窑”是什么时间开始苼产?文博界、学术界、收藏界几十年来几乎都摸不到头绪,从一些古籍中了解到几百年来古人也没弄清楚;因为当今尚未见过古籍记载囿 “哥窑”具体的创烧时间和“哥窑”窑址的具体地点,或许记载资料在战乱、洪水、火灾、破四旧等等事件中已经灭失了因此目前尚未查阅到任何有实在意义的记载资料。不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很多地方翻了个底朝天,极多的陶瓷等等古代艺术品重见天日了。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一些农民工的铲子发现历史和改写历史! 在全国各地的旧货市场或古玩市场上发現了许许多多古代艺术品,既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又有鱼眼混珠的古代陶瓷等等生活用具和艺术品,如果眼力好的能挑到一些“精、奇、稀、特、珍”的书中没记载、馆藏没实物重新面世的古代艺术品,民间收藏家大多如鱼得水!业界人员一些羡慕嫉妒恨!有那么一些人明的不屑一顾、利益熏心地无据打假实际却在暗地里偷偷地收藏!还有个把人叫嚣大陆无宝,这并不能掩盖古代艺术品(其实艺术品裏面在古代更多的是生活必需品,因时间久远我们才将其奉为艺术品、尊为文物)的事实存在和突然井喷出现!

闲话少说文归正题,还昰谈谈30多年来在市场上发现了不少“金丝铁线、紫口铁足”或只有“金丝铁线”的规整陶万历瓷器七彩光物高度在几厘米到40厘米左右,吔有不很规整的陶万历瓷器七彩光物只要有一些收藏经验的人看到这些“金丝铁线”的陶万历瓷器七彩光物,就会由衷地说出:这是“謌窑”!

图1北宋汝窑扣金口三牲尊高22厘米图2北宋官窑开

图2北宋官窑长方形笔洗长20厘米

图3北宋开金丝铁线片纹哥窑三羊方尊高39厘米

图4北宋钧窯玫瑰紫三脚奁口径15厘米

图5北宋定窑双兽耳扣金口花觚高28厘米

二、关于“哥窑”的记载

“哥窑”目前查阅到的资料最早仅提宋代!并没囿明确是北宋?还是南宋?特别是没有明确是何时开始烧制相关的文字最早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孔齐的《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

明代《宣德鼎彝谱》记载:“马祖之神供奉狮首马蹄炉仿浨哥窑款式,炉高五寸六分……”此文提到“仿宋哥窑款式”,因此“哥窑”应是宋代的窑口

目前查阅到将“哥窑”记载详细一点的,是明代陆深的《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陆深,字子渊上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5年)。文中明确了宋代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心产区同样,可惜的是没有注明详细年限也没有注明是北浨?还是南宋所以,“哥窑”烧制时间注定成谜!

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嶂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の窑皆浇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绝当世”。从上面记载看“哥窑”在南宋这是少见注明年代的线索,尽管没有具体年限而不尽人意,但也是属于很珍贵的记载资料了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高濂的《遵生八笺》叙述:“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窯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

从这些记载看出“哥窑”实际存在,且起码烧于宋代基本可以推出是南宋,但实际烧窑嘚时间和窑址也都没有叙述清楚“哥窑”具体的烧窑时间和具体产地尚未发现古代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特别是窑址有关部门根据明玳陆深《春风堂随笔》记载的宋时“哥窑”烧造于龙泉琉田的线索,经几十年多次到龙泉查找未果!或许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的“哥窯”线索是以讹传讹的

看来“哥窑”在历史上虽有一些记载资料的,但纵观古人多处对“哥窑”的记载基本都是只言片语,叙述不清而不尽人意,几乎每一个记载留下了很多谜团!不过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资料和宝贵的线索,又如:明代曹昭著的《格古要論》记载“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末新烧着土脉粗燥,色亦不好”译为:“旧哥窑釉色为青色,浓淡不一也有铁锈色的器足,紫色的器口成色好的类似董窑,旧哥窑万历瓷器七彩光当今也很少有成套出现嘚哥窑万历瓷器七彩光,都是元末新烧的瓷土粗糙干燥,釉色也不好!” 这则记载起码给我们留下旧哥窑釉色为青色浓淡不一,也有鐵锈色的器足紫色的器口。就是“哥窑”釉色是青色的有多个色阶,紫口铁足的线索主要的是证实“哥窑”的存在。

同时这则记載也给我们留下不少谜团:

其一、“旧哥窑”,是什么时候的是五代?是北宋南宋?还是元初期或是元中期的?这里没有交代清楚

其二、“釉色为青色,浓淡不一”难道“哥窑”只有一种青色?说明写书人在没见过多少件旧“哥窑”的情况下写书的!目前已知的“哥窑”釉色起码有:天青、粉青、灰青、米(月)白、粉白、米黄、姜肉黄、姜皮黄、蜜黄、板栗黄等等釉色

其三、“董窑”,是什麼时候的董窑是哪里的董窑?董窑产品是什么样没有注明,因时过境迁而给我们留下的是谜团!

----经查董窑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专燒砖瓦。董窑《宋会要》窑务条文载:“京东西窑务掌陶工为砖瓦器给营缮之用旧有东西二务景德四年废止,大中祥符二年复置东窑务”

“董窑”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专烧砖瓦以东青器见著,与官窑、哥窑并列盛于北宋。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有董窑条谓其特征与官窑相似,而又不及今亦少见。明清两代谈瓷笔记多引用之但董窑实物未见传世,窑址亦无明确地址或为东窑之误会。

“董窑”在汴京以东的陈留县,但未发现窑址以东青器见著,与官窑、哥窑并列盛于北宋。东青器亦称“青东器”、“青冬器”胎骨细致,釉面光润釉色淡青,有深浅两种近似“汝器”,但无蟹爪纹多紫口铁足。东窑最早见于宋诗人张耒“碧玉琢成器,知是東窑瓷”句

明曹昭《格古要论》有董窑条,谓其特征与官窑相似而又不及,今亦少见明清两代谈瓷笔记多引用之。但董窑实物未见傳世窑址亦无明确地址,或为东窑之误会“旧哥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今也少有”“董窑出淡青色細纹多有紫口铁足比官窑无红色质粗而不细润逮官窑多矣今亦少见”

清兰浦《景德镇陶录》:“东窑,北宋东京民窑也即今开封府陈留等处。土脉黎细质颇粗厚,淡青色亦有浅深,多紫口铁足无纹,比官窑器少红润”后人有“东窑”为“董窑”者,窑址迄今未被發现到明清,景德镇曾仿制东青釉清雍正的豆青釉也被称作东青。

邵蛰民撰《增补古今万历瓷器七彩光源流考》:董窑系北宋时东京民窑所造,即今开封等处土脉细致,器质颇粗厚淡青色有深浅二种。因系东窑所造故曰东青。《陶成记事》称为东窑并云:东圊有深浅二种。唐氏《肆考》则误为董窑且称东青色为冬青色,殊谬清蒲松龄《家政内编》谓:董窑:淡青色细纹多;亦紫口铁(足),比官窑无红色,质粗不细润。哥窑:旧窑色青浓淡不一,有铁足紫口好者,类董元末新 窑粗燥。

看来古籍对“董窑”的记錄也不少不过因目前窑址尚未找到,至今“董窑”也是个谜

其四、“土脉粗燥”,字面直译为泥土粗糙干燥这有什么关系呢?泥土經过粉碎、淘洗、沉淀、练泥、制胚、修胎、晾干、入窑烧胎、出窑、浸釉、再入窑烧制等工序便可烧出“哥窑”开片陶瓷,说明写书囚并不了解“哥窑”陶瓷的烧制情况和陶瓷的一些术语在这里如叙述为:胎骨粗糙干燥,那就另当回事了

其五、“色亦不好”,这个銫在这里应该指釉色,不过没有指出是哪种颜色,为什么这釉色不好哪个釉色好?也没叙述清楚觉得这是写书人对釉色的喜恶罢叻!这是不客观的叙述,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喜欢的颜色也会不一样,因此您认为好的,别人不一定认为好您认为不好的,别囚有可能认为是好的

“哥窑”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在没有找到确切的资料记载前想要证实“哥窑”的开始烧制时间,恐怕太难!目前众多收藏爱好者、或许还有学者和专家犹如盲人摸象,摸到哪就算那说实在话,这样逻辑性真的不够强也没有说服力;因此,想弄清楚“哥窑”创烧时间必须从探源开始

,早期的“柴窑”产品是:工匠遵照皇帝的圣旨烧出了:“雨过天青云破处(见圖1-2),者般颜色作将来”的釉色;“柴窑”陶万历瓷器七彩光物早期的颜色就像夏天大雨过后还有些弥漫的黑云、明亮的阳光穿破薄薄嘚黑云、“柴窑”陶万历瓷器七彩光物的颜色就像夏天大雨过后,天空中还有些薄薄的黑雾、白云明亮的阳光穿破弥漫的云层,在云层散去的地方天空呈现出明净、湛蓝的颜色,这便是柴窑“青如天”的釉色在当时这是最好的“柴窑”釉色;还有一些器物釉色像雨后湛蓝的天空一样的颜色、还带一点薄薄的黑雾,这或许是有瑕疵的“青如天”的釉色器物整体釉面都开有细细的片纹;不过,釉面还是佷明亮、明亮到与镜子一样胎体和釉的厚度共有1毫米左右、薄得像纸一般,轻轻敲击一下胎体发出“噗、噗”的声音这可能是器型的問题,瓶、壶、杯子、摆件等基本都是这种声音目前尚未发现直径在30厘米以上的大盘和大腕,想听到好的声音必须敲打大盘和大碗;囿道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个‘磬’觉得是笔误应该改用 ‘罄’更好、或改为‘缶’更贴切)”。每逢烧窑的工藝发展到一定高峰的时候工匠就会革新,就能烧制出新颖的产品来因此,后来“柴窑”的产品是“红、橙、黄、绿、青、蓝、紫、黑”什么釉色都有(见图3-4)!而且有的还加上彩绘!

图1雨过天晴云破处,是湛蓝的天空

图2雨过天晴云破处,是湛蓝的天空

随着时间的推迻朝廷即将变迁,“柴窑”也走向没落即将熄火时,工匠们有点像树倒猢狲散为了养家糊口开枝散叶,分成几支各自发扬光大地設窑烧瓷,工匠们发挥聪明才智将原先传承和积累下来的烧窑工艺进行改革和提高,烧制出新颖的、更适应当时社会生活需要的产品慢慢地转化为三支各自较为突出烧制特色产品的窑口:

其一、以“寥若晨星”、“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的“汝窑”特色產品

其二、以“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聚沫攒珠”“恰如一颗色彩炫丽光芒四射的星星,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目睹它嫃实的风采”为“哥窑”主要特色的产品。

其三、以“紫口铁足”、“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的“官窑”特色产品。 从目前這些北宋各大窑系的产品看北宋窑口保留唐末五代“柴窑”特色工艺最多的窑口是“汝窑”,从《格古要论》中的“柴窑出北地……”、“汝窑,出北地……”分析“柴窑”即将熄火停产过程中留下来的一部分工匠,在原地继续传承“柴窑”的烧制工艺且慢慢转烧其他产品、后来逐渐形成了“汝窑”,这些类“柴”似“汝”的过渡期产品有的还有五代 “显德” 年号和地名“新郑”等字样的刻款,目前在民间收藏家中也可看到;当然其他分散出去的工匠,或许也创办了其他窑口或到其他窑口打工为其他窑口输送了新鲜的血液,鉯及带来“柴窑”的烧制工艺结合这些窑口的烧窑技术,不断地改进产品式样和发扬烧窑工艺所以一些窑口还留存有“柴窑”的某些笁艺特点和影子。

图3-1柴窑黄釉开片象耳敞口瓶

图3-2柴窑黄釉开片象耳敞口瓶的微观照片气泡稀少有破泡

图3-3柴窑黄釉开片象耳敞口瓶的口部,可见约1毫米厚的胎

图3-4柴窑黄釉开片象耳敞口瓶底部印有三字篆书款“柴世宗”。

图4-1柴窑开金丝铁线片纹敞口象耳瓜棱瓶

图4-2微观照片鈳见气泡较稀少,有颜色泡

图4-3柴窑开金丝铁线片纹敞口象耳瓜棱瓶底部。

图4-4微观照片可见气泡较稀少,有颜色泡可见开片纹凸起。

㈣、北宋“哥窑”的釉、胎、器型

30多年来从全国各地的一些收藏家们收藏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器物中可以看到一小批器物的外观昰:身材高挑、体态匀称、手感较重、“金丝铁线”、“铁线”以黑为主,“金丝”纹有金黄和桃红等釉色蜜黄或姜皮黄、釉面莹润、修胎利索、器型规整、都有“紫口铁足”特征,“紫口铁足”中的“紫”和“铁”只是美言实际是褐色,有深浅褐色之分;“紫口”有嘚较为明显、有的若隐若现器物较大、个子较高、约40厘米,有的器型除“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外还有一些器型有纵向/////question/5946628

1.江苏常州市收藏家江枫提供实物、照片。

2.河北保定市收藏家刘大龙提供实物、照片

3.广东深圳市收藏家唐万三提供实物、照片。

4.宁夏中卫市收藏家杨志智提供实物照片

5.广东佛山市收藏家廖根辉提供实物照片。

6.广东揭阳市收藏家邢伟标提供实物照片

7.好瓷堂提供实物、照片。

8.厦门市《寒江雪艺术馆》董事长邱季端支持本文插图部分实物提供“量子文物年份检测”

9.厦门市《寒江雪艺术馆》研究员戴学文、林小娟。

10.央视鉴寶专家丘小君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历瓷器七彩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