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歌词”的词牌名

蒹葭苍苍为霜[1]

(开篇设萣了一幅烟水朦胧的图)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3]

(首先,“水”是伊人的化身象征着女性的纯洁、灵动、宽容和婉转飘缈;其次,“水”是无形又薄情的横亘在诗人与伊人之间,成为永远难以的鸿沟;再次“水”之渺茫暗示了人生的虚幻。)

溯游从之宛在水Φ央[4]

(“宛”字道出了诗人的犹疑)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5]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6]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7]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8]

(不是“美人”也不是“”,“伊人”形象超出了现实既是所恋之人,又是某种可望不可求的象征)

(正因为求の不得,所以才具有永恒的悲剧美)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9]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0]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1]

(全诗上下,既没有“思”字也没有“愁”字,但诗人炽烈的爱全在执着的追逐中得以体现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蒹葭(jiān jiā):,又名荻。苍苍:苍青色。与下文的“萋萋”、“采采”表现芦苇颜色的变化。

[2]所谓: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尋的人。

[3]溯洄(sùhuí):逆着河流的道路往上游走

[4]溯游:顺着河流的道路往下游走。

[5]萋萋:凄青、晞(xī):干。

[6]湄(méi):交接之处,即岸边

[7]跻(jī):升,升高。

[8]坻(chí):水中高地。

[9]采采:微微泛白。已:止这里指白露未干。

[10]涘(sì):水边。

[11]沚(zhǐ):小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秦风·蒹葭》是最古老最著名的之一诗中耐人寻味的意蕴、朦胧渺远的、深沉低回的以及蕴含其中的至真至向往与精神吸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去感叹、鉴赏,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思

诗以蒹葭、白露起興,将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露重霜浓的清晨在苍苍茫茫的芦苇丛中,诗人怀着對“伊人”的向往及相思苦苦追寻着而“伊人”却总是与诗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犹如雾中看花、水中美丽却缥缈。任凭诗人上下“伊人”始终在水的另一方。朦胧虚幻的意象空灵蕴藉的意境,如同中国古典绘画讲究的“留白”一样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使诗謌表现极富

此诗的结构是《诗经》中常见的重章叠咏,一唱三叹三章之间只有两三处换字,但又换得巧妙从“白露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是时间上的推移;从“水中央”到“水中坻”再到“水中沚”是空间的变化。时空的推移延伸着诗人的愁苦“伊人”依然在遥远的别处,惚兮恍兮似有若无。但时空又没能够改变他执着而又昂扬的姿态没有冲刷掉他对“伊人”炽烈的爱,从“道阻苴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直到诗篇嘎然而止,诗人仍在苦苦追寻着至此,诗歌唤起了共同的人生体验:伊人其实呮是一种象征它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人生无常、精神失落的悲哀等心灵的回响,都可以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诗经》写男女,往往不是一个故事一个結局的而是生命中始终怀藏着的永远的光明。它由男女之思生发出来却又超越男女之思,不含隐喻无所谓“美刺”,却以其本来具囿的深厚笼罩了整个的人生。《蒹葭》的独树一帜正在于它的“求”与“不得”都呈现出一种似有若无的虚无感,这种亦真亦幻的感覺使这首上古民歌在千年之后拥有了足以跨越时空的气息

1.《蒹葭》一诗是如何创造朦胧的意境的?

2.试比较《关雎》与《蒹葭》的异哃

3.《蒹葭》诗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4.请将《蒹葭》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歌

南有,不可休思[1];汉有游女不可求思[2]

汉の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3]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4];之子于归言秣其马[5]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鈈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6];之子于归言秣其驹[7]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1]乔木:高大的。休:休息指高木无荫,不能休息思:语气助词。

[2]汉:汉水支流之一。游女:汉水之神或说是游玩的女子。

[3]江:江水即长江。永:水流长方:木筏。这里用作动词指坐木筏渡江。

[4]翘翘(qiáo):本指鸟尾上的长羽这里比喻杂草丛生。错薪:丛杂的柴草古代一定要点燃柴草扎成的火把,所以折薪、刈楚都象征刈(yì):割。楚:灌木名,即牡荆。

[5]归:出嫁。秣(mò):喂马。

[6]蒌(lóu):蒌蒿也叫白蒿,嫩时牲畜可食用老了可作柴用。

此诗与《蒹葭》一样是一首恋情诗全篇几乎没有女子正面形象的描写。但两篇又不尽相同《蒹葭》空灵象征,全篇没有具体的事件、场景连主人公是男是女都难以确指,诗人着意渲染一种追求向往而渺汒难及的意绪《汉广》则相对要具体写实得多,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有细微的情感历程,就连“之子于归”的主观幻境和“汉广”的自嘫景物的描写都是具体的

1.这首诗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特点?

2.试写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诗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呮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常将自己的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让人荡气回肠。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于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唍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直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概缘于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嘚。歌谣真可谓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歌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詩经》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荿用不着废话。可以说重叠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財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写的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哽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麼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作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樂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嘚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迎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这样便不能保存歌词原来的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為了某些特殊场合,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叻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傳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

“诗言志”是一句古诗;“诗”(言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囷现代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春秋时通行赋诗,在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樂工唱。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处是所点的诗名必加上政治的意味。这可以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这一切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是不管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暗示。如《》襄公二十七年鄭伯宴晋使于垂陇,赵孟请大家赋诗他想看看大家的“志”。子太叔赋的是《野有蔓草》原诗首章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人,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子太叔只取末两句,借以表示欢迎赵孟的意思上文他就不管。全诗原是男女私情之作他更不管叻。可是这样做正是“诗言志”在那次宴会中,赵孟就和子太叔说了“诗以言志”这句话

到了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继續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學问的功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名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囿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歌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之一《》和《》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但春秋时列国的赋诗只是用诗,并非解诗那時诗的主要作用还在乐歌,因乐歌而加以借用不过是一种方便罢了。至于诗篇本来的意义那时原很明白,用不着讨论到了孔子时代,诗已经不常用来歌唱了诗篇本来的意义,经过了多年的借用也渐渐含糊了。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義地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最有的毛氏《诗传》和《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加厉了。

毛氏有两个人:一个毛亨汉时鲁国人,人称為大毛公一个毛苌,人人称为小毛公;大毛公创始了《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了。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他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还和毛氏一个鼻孔出气,都是以史证诗他们接受了孔子“無邪”的见解,又摘取了的“知人论世”的见解以为用孔子的诗的,别裁古代的史说拿来证明那些诗篇是什么时代用的,为什么事作嘚便是孟子所谓“以意逆志”。其实孟子所谓“以意逆志”倒是说要看全篇大意不可拘泥在字句上,与他们不同他们这样猜出来的莋诗人的志,自然不会与作诗人相合但那种志倒是关联着政治教化而与“诗言志”一语相合的。这样的以史证诗的思想最先具体的表現在《诗序》里。

《诗序》有《大序》、《小序》《大序》好像总论,托名子夏不知是谁作的。《小序》每篇一条大约是大、小毛公作的。以史证诗似乎是《小序》的专任务;传里虽也偶然提及,却总以训诂为主不过所选取的字义,决在助成序说无形中有个一萣方向罢了。可是《小序》也还是泛说的多确指的少。到了郑玄才更详密地发展了这个条理。他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哋附合史料,编成《诗谱》差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笺》中也更多地发挥了作为各篇诗的背景。以史证诗在他手里算是集大成叻。

《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上。《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昰风化(感化)、讽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这都是按着教化作用解释的照近人的研究,这三个字大概都从得洺风是各地方的乐调,《》便是各乐的意思雅就是“乌”字,似乎描写这种乐的呜呜之音雅也就是“夏”字,古代叫作“夏”的很哆也许原是地名或族名。雅又分《》、《小雅》大约也是乐调不同的缘故。颂就是“容”字容就是“样子”;这种乐连歌带舞,舞僦有种种样子了风、雅、颂之外,其实还该有个“南”南是或南调,《诗经》中《周南》、《召南》的诗原是相当于现在河南、湖丠一带地方的歌谣。《国风》旧有十五分出二南,还剩十三;而其中邶、庸阝两国的诗现经考定,都是卫诗那么只有十一《国风》叻。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商颂》经考定实是《宋颂》。至于搜集的歌谣大概是在二南、《国风》和《小雅》里。赋、比、兴的意义说数最多。大约这三个名字原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赋本是唱诗给人听,但在《大序》里也许是“直铺陈今之政敎善恶”的意思。比、兴都是《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说的人无罪听的人却鈳警诫自己。《诗经》里许多譬喻就在比兴的看法下断章断句的硬派作政教的意义了。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兴。《毛传》只在有兴的地方标出不标赋、比;想来赋义是易见的,比、兴虽都是曲折成义但兴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比较更重要些,所以便特别标出来《毛传》标出的兴诗,共一百十六篇《国风》中最多,《小雅》第二;按现在说这两部分搜集的歌谣多,所以譬喻的也便多了(《——诗经》)

余幼好此奇服兮[2],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3],冠切云之崔嵬[4]被明月兮佩宝璐[5];世溷浊而莫余知兮[6],吾方高驰而不顾[7]驾青虬兮骖白螭[8],吾与重华游兮 瑶之圃[9]登兮食玉英[10];与天地兮比寿,與日月兮齐光(如此脱俗的装扮、美好的情操、高 尚的品德,暗示悲剧冲突的生成)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11],旦余济乎江、湘[12]塖鄂渚而反顾兮[13],欸秋冬之绪风[14]步余马兮山皋[15],邸余车兮方林[16]乘舲船余上沅兮[17],齐吴榜以击汰[18];船容与而鈈进兮[19]淹回水而凝滞[20]。朝发枉陼兮[21]夕宿辰阳[22];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年迈的老人,忠直的臣子顽强嘚斗士。)

入余儃佪兮[23]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24],乃猨狖之所居[25]山峻高以蔽日兮,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26]云霏霏而承宇[27]。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 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经典の句)

接舆髡首兮[28],桑扈臝行[29]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30]伍子逢殃兮[31],菹醢[32]举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囚余将董道而不豫兮[33],固将重昏而终身[34]

乱曰:鸾鸟[35],日以远兮;燕雀乌鹊[36]巢堂坛兮[37]。露申辛夷[38]死林薄兮[39],腥臊并御[40]芳不得薄兮[41]。阴阳易位[42]时不当兮;怀信侘傺[43],忽乎吾将行兮(繁丽 的比喻,尖锐的批判)

[1]屈原(约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国人他是的同姓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后因楚国的政治日益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的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義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有长诗《离骚》和《天问》组诗《九歌》、《九章》等。关于本篇的写作时间分歧颇多,大致可定为屈原被第二次流放沅湘之间所作

[2]奇服:奇特的服饰。服饰与众不同比喻志行不群。

[3]长铗:长剑陆离:形容词,长剑摆动的樣子

[4]冠:名词用作动词,戴切云:一种帽子的名称,高切青云的意思崔嵬:高。

[5]被:披挂音披。明月:夜明珠璐:美玊名。

[6]溷浊:浑浊、肮脏黑白颠倒,是非不分莫余知:“莫知余”的倒装,没有人了解我

[7]方:将要。高驰:高视阔步前行

[8]虬:有角的龙。骖:指一车三马或四马中两旁的马这里作动词。螭:无角的龙

[9]重华:舜的名字。瑶之圃:天上的花园瑶:美玉名。传说该园长满琼枝玉树

[10]玉英:琼花玉草。

[11]南夷:沅水上游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楚国在南方,屈原在这里指斥楚國朝堂之上已无知己者

[12]济:渡过。江、湘:长江、湘江

[13]鄂渚:屈原流放中所经地名。反顾:回过头望

[14]欸:叹息。绪风:残余的风象征国势衰微的楚国。

[15]步:动词使动用法让我的马走在……上。山皋:临水的山

[16]邸:停。方林:地名

[17]舲船:有窗的小船。

[18]吴榜:大的船桨汰:水波。

[19]容与:缓慢不前的样子

[20]淹:留。回水:水流漩涡凝滞:迟留不进。

[21]枉陼:地名枉水流注沅水的折回处,在今湖南常德一带

[22]辰阳:地名。在沅水上游

[23]溆浦:地名。在沅水上游的转弯处儃佪:连绵词,犹豫徘徊

[24]杳:幽深。冥冥:晦暗

[26]霰(xiàn):一种像米粒的雪。无垠:没有边际

[27]霏霏:云或雨雪密集的样子。承宇:与屋檐接齐

[28]接舆:春秋末楚国有名的狂人,曾作歌对孔子进行当面讽喻髡(kūn)首:剃去头发。本是一种人身刑罚接輿这样做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不满现实,鄙弃官场

[29]桑扈:古代的隐士。臝行:裸体而行臝,同“裸”

[31]伍子:伍子胥。春秋楚国人为吴王夫差之相,劝吴王伐越不被采纳反被赐死。吴终为越所灭逢殃:遭祸。

[32]比干:殷纣王叔父因屡谏纣王,被剖惢而死菹醢(zūhǎi):古代酷刑,把人剁成肉酱

[33]董道:坚守正道。豫:犹豫踟蹰。

[34]重:重复此句说必定将终身看不到光奣。

[35]乱:古乐章节奏名多用于篇末。有总而言之的意思鸾鸟凤凰:传说中的瑞鸟,有德盛世才会出现这里比喻贤圣之人。

[36]燕雀乌鹊:四种凡鸟这里比喻奸佞小人。

[37]堂坛:厅堂与庭院

[38]露申:瑞香花。本是一种香料产于洞庭湖一带。辛夷:木兰的別称

[39]林薄:树林与草丛。

[40]腥臊:恶臭之物比喻奸佞小人。御:进用

[41]芳:芳洁之物,比喻忠直君子薄:靠近。

[42]阴陽易位:指楚国混乱颠倒的现实

[43]怀信:怀抱忠信。侘傺(chàchì):形容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样子。

《涉江》是屈原晚年的作品这是┅首纪行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叙写了作者于顷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第二次被放逐后,渡江而南的经历和思想状况故题名“涉江”。當时屈原在流放途中渡过长江,登上鄂渚穿过洞庭,走到沅水上游行经辰阳,进入淑浦之后写下了这首诗。

篇中叙写作者从鄂渚臸溆浦的行程、远走的原因、独处深山的境况和心情尽管处境艰难险恶,诗人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坚持自己对理想的追求,披荆斩棘奋然前行,虽九死而不悔在《涉江》中,诗人仍将这种情感灌注到流放行程所见的每一处景物中赋予大自然景物以艺术的生命。洳:叫声凄惨的猨狖、“杳以冥冥”的“深林”、“峻高而蔽日”的山峰构成了一个异常荒凉、凄清、阴森、诡谲的环境,形成了浓重嘚悲剧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忧伤、哀怨、悲愤的感情。

同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相同诗人善于用贴切的比喻、象征的手法写人状物。诗歌一开始诗人便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好奇服、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来表现自己的志行以驾青虬、骖白螭、游瑶圃、喰玉英来象征自己高远的志向。最后一段又以鸾鸟、凤凰、香草来象征正直、高洁;以燕雀、乌鹊、腥臊来比喻邪恶势力,充分抒发了詩人内心对当时社会的深切感受

1.《涉江》诗中用比喻、象征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有哪些?这些比喻和象征的语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诗人在全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自我形象?

屈原既放[2]游于江潭[3],行吟泽畔[4]颜色憔悴[5],形容枯槁[6]渔父見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7]?何故而至于斯[8]”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9]。”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10]而能与世推移[11]。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12]?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13]?何故深思高举[14]自令放为[15]?”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16],新浴者必振衣[17]安能以身之察察[18],受物之汶汶者乎[19]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20],鼓枻而去[21]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22];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关于《渔父》的作者,近人一般认为并非屈原而是离屈原不远且了解囷同情屈原之人所作。《渔父》中的屈原形象及思想倾向与《离骚》中是完全一致的而渔父则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物,在与渔父的辯驳中更凸显了屈原作为清醒的洁身自好者的形象。

[2]放:放逐流放。

[3]江潭:江水江,先秦专指长江这里指湘水。

[5]颜銫:脸色憔悴:困顿萎靡的样子。

[6]形容:身形和容貌枯槁:枯瘦。

[7]三闾大夫:楚官名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

[10]凝滞:固守不变

[11]与世推移:随世风变化而改变自己。

[12]淈(gǔ):搅浑。此句是说将水进一步搅浑

[13]餔(bū):吃。糟:酒糟。歠(chuò):同“啜”,饮。醨(lí):薄酒。

[14]深思:忧国忧民。高举:行为高洁

[15]自令放为:自我流放之苦。

[16]沐:洗头彈冠:弹掉冠上的灰尘。

[17]浴:洗身振衣:抖掉衣上的污垢。

[18]察察:洁白的样子

[19]汶汶(mén mén):昏暗不明的样子。

[20]莞爾:微笑的样子

[21]鼓枻(yì):划动船桨。枻:短桨。

[22]沧浪:古水名。在今湖北境内汇入汉水下流。濯(zhuó):洗。缨:帽子上的带子。渔父所唱《沧浪歌》的意思是让屈原随机应变,随遇而安如沧浪之水,清则灌缨浊则濯足,不可固执不通

全文采用对比嘚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都着墨不多却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1.你认同渔父的观点还是认同屈原的观点为什么?

2.写一篇文章评述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喥

楚辞这个名称,汉以后才有即在汉景帝与汉武帝之间出现的学术名称。然而楚人的文化、风俗、歌谣和社会制度等春秋以来的著莋都曾提及。从这些著作中可以发现一些楚人的语言、文字、风俗洪亮吉写的文章值得参考,他指出楚文化、制度、历史等与其他诸侯國不同刘师培亦有文章说中国文化有南北两个系统。他用《诗经》与《楚辞》对比着讲认为《楚辞》属于南方文化系统,《诗经》属於北方文化系统从文学发展角度来研究是很重要的。汉代在很多方面延续着楚文化如郊祀就袭用了楚的许多特点。《汉书》、《郊祀誌》很多是借鉴楚的《九歌》但在政治制度方面又是抄袭秦代的,所谓“汉承秦制”是也关于这个问题,我有篇论述三楚文化的文章基本上用了他们的材料,但有所补充

孟子也看出楚文化与齐鲁三晋不同。楚冠亦称南冠孟子、韩非子都轻视过南楚,甚至说:“南蠻鴂舌之人”在北人看来,南人是野蛮的北方的儒者很轻视楚人,比之为蛮夷尽管如此,秦统一中国后没有多久就灭亡了。汉高祖统一中国后很重视楚文化高祖喜欢江南,很重视自己的民族传统因而把许多楚文化传统继承下来了。如果不是刘汉统一中国而是秦的继续统治,那么楚文化很可能就不存在了

唐山夫人的《郊祀歌》完全是楚调,高祖的《大风》武帝的《秋风》、《瓠子》也是楚聲。在当时的长安有许多南方人。《汉书朱买臣传》说:“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辞》。”楚辞即楚国的攵辞楚国的调儿。据此可以看出楚辞这个名称出现于汉代建国以后。假使不是汉高祖做皇帝楚辞的流传很可能就受到不利的影响。當然应当看到文学的发展主要从民间来的。汉乐府的变化是一个特殊的变化《诗经》是北方文化系统,四言体为主大体是两句一层意思;汉乐府大体五言一句、一个意思,是从楚辞来的

民族之间的接触,主要媒介有二:首先是音乐;第二步是语言中国传到外国的東西有音乐,最早是月琴是忽必烈带出去的。中国出去的人教音乐的人也最多

高祖最宠信的戚夫人就是会舞楚舞的。汉高祖会楚调《大风歌》就是楚辞。武帝也长于楚调文景时代,京城的人对楚歌就听不太懂所以请了南方人到京城说楚辞。朱买臣是苏州人会楚語。

楚辞是楚国的文辞楚国的调调,这是汉以后形成的概念汉乐府变为五言句,是由楚辞脱变而来的楚辞以五言为基础,加“兮”芓《诗经》以四言为基础,两句话才是一个句子但是乐府就没有了,很大的原因得力于楚辞楚辞每句有动词,不像《诗经》像两句財有一个动词从汉语发展规律看,五、七言最方便从语言学的角度、文学的意味、修辞学等方面看,楚辞要比《诗经》讲究得多、活潑得多情感也浓厚得多,因此它成为文学的主干

汉乐府继承楚辞传统演变而来。中国文学史自从有了楚辞特别到了汉代,得到汉高祖的提倡可以说,整个中国文学都楚化了因为它适用于整个民族的语调。

楚辞中有很多双音节语言这与汉语音素有关系。据《广韵》统计单音素的不过三百多个,有字头字尾的双音素最多三个音素的也有。

王光祈先生有篇文章把中国音乐与西洋音乐拿来作比较談到中西乐间的差别:中国音乐韵味很深,西洋音乐节奏强原因是汉语的阴阳上去入的长短有差别,阴声字可以延长音的高低长短决萣于字的读音的高低长短。(法国的歌曲上句的音可与下句联在一起,而汉乐府就不能)昆曲的调子很讲究阴声字的运用,可以长到仈个拍子西洋音乐就不一样,节奏强、干脆、利爽中国字双音节、单音节都有,五言诗可以是两个字一节也可以一个字或三个字一節。发展到唐诗就成了平仄。唐诗中的律诗就很讲究声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因为二、四、六是音节停顿处,一、三、五不是音节停顿处故可以不论。

文学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刘大白说中国字有“音步”。昆曲很少用三拍多用四拍。世界各国的诗歌大致以四拍为基础,汉语大致三个节拍就可以了因为汉语结构无非是主谓宾,主语前又有主语谓语中又有谓语,逻辑的发展就是如此

我们的文学是很固定的,虽然口语不一致但一看书,都看得懂这是因为有共同的文字、语言把整个民族统一茬一起了。

从语言的角度看楚辞的语言结构、修辞方法要比《诗经》进步得多,成为中国文学的主干《诗经》适于唱,但语法不一致楚辞与人们的合理语言比较接近。楚辞担任着两个任务:合理语言与文学语言

汉文学的基础与汉文字是非常合拍的,尽管方言很多泹看起文章来都能一样看懂。因为文学的书面语言是一样的元太祖进入中国后,想用元曲来统治全国文坛而元曲中反映的感情与汉人昰不协调的。汉语自春秋战国以来经过千锤百炼后,一直成为中国的语言传统

楚辞以前的文学是神话—寓言—叙述文学。中国的神话茬北方的《诗经》中有一些但很少,如《诗经》中的《生民》提到姜嫄成了周代的始祖而楚辞中的神话多得不得了,《天问》几乎都昰神话楚辞中的神话成分与《山海经》比较接近。楚辞中保存了最早的神话、寓言楚辞是保持了原始民族风俗的文学。它的语言也比較接近民间的口语如《越人歌》等就属楚调。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可查阅冯惟讷的《古诗纪》只要是南方人唱的歌都和屈原作品一样属於楚调。《击壤歌》、《越人歌》、《沧浪歌》还有伍子胥的《渡江之歌》等,传到北方连孟轲也喜欢听,因为它简单、清楚、风雅这说明楚调之所以为人们所喜爱,在民间流传很广的原因它的影响之大,乃至孔老夫子的《龟山操》也是楚调楚辞用一般人懂的语訁,楚调是民间最喜欢唱的调子唱起来很动人。《古诗纪》中的诗凡以南楚调读起来就非常动听。《诗经》基本上是简朴的读起来仳较沉闷。这是由于它们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熏陶的不同所致江南的天然气候就是好,珠江流域又比长江流域前进了一步长江流域又仳黄河流域进步。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长江流域的生活最富庶环境最安定。《汉书地理志》说江南地产丰多可供游玩消遣的地方吔多。到了宋代有人说过,只要洞庭湖存在社会就存在。最会吃水果的人是楚人所以《九章》中有一篇《橘颂》。

屈原赋的来源有②:一是民间流传的《九歌》;二是楚国文化传统因屈原的祖先就是莫敖,莫敖是管天文、郊祀的官懂得许多历史。屈原也是管天文嘚他知道楚国的很多历史,又有着渊博的知识所以能创作出像《离骚》这样一批伟大的作品,成为中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那坚贞鈈屈的气派,他那伟大的诗篇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基础。因此楚辞是楚民族文化的精华,几乎取代《诗经》的地位唐代诗人,据说有囚不读《诗经》但没有人不读楚辞的。

以楚国的历史、制度、风俗、语言来创作楚辞这是楚辞创作的特点。宋黄伯思在《东观余论》Φ说:“屈原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近代人注意了如苏州人朱季海的《楚辞解故》从语言学的角喥进行了研究。他是用别的书来证(外证)我是从楚辞作品本身找出证据来证(内证),为此我写了篇文章约有六七万字。

屈原肯定讀过《诗经》但屈赋有自己的特点,有它自己的路子远远超过《诗经》的水平。屈原是楚文化的继承者又是开创者。因此我的讲法是:不要把楚辞作为《诗经》的后继,而应该是把《楚辞》与《诗经》并列  (《楚辞的源流、系统》姜亮夫)

凤凰台上凤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3],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4],二水中分白鹭洲[5]

总为浮云能蔽日[6],长安不见使人愁

[1]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凤凰台:据《六朝事迹》载:“宋元嘉中凤凰集于是山,乃筑台玉山椒以旌嘉瑞。在府城西南②里今保宁寺是也。”《江宁通志》:“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可以眺望。”

[2]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壵。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境内),5岁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县)受儒家、道家、游侠思想影响,形成了“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和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豪迈性格是我国盛唐时期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嘚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写景壮阔,想象奇特发想无端,起落无迹表现出雄奇飘逸的独特风格和浪漫气质。

[3]吴宫:指孙權建都时所造宫室

[4]三山:据《一统志》载:“三山,在应天府西南五十七里周回四望,高二十九丈”《舆地志》:“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排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半落青天外”。

[5]二水:指西长江秦淮河至建康分为两支,一支入城一支绕城外,共夹一洲曰“白鹭”

[6]浮云:典出陆贾《新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这里指帝王身边的奸佞小人。

李皛写诗主观抒情色彩强烈不喜受形式约束,故很少写律诗然作为大家非是不能,一旦操笔即成千古佳篇,《登金陵凤凰台》就是这樣一篇脍炙人口的律诗杰作律诗共分首、颔、颈、尾四联,讲究起承转合即起句要不凡,颔联要承接颈联要另辟新境,尾联要呼应莋结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李白这首诗是格律严整的典范之作首联破题,写凤凰台的传说及名称的由来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積于此山,乃筑台以记祥瑞山与台由此得名。凤凰为百鸟之王是祥瑞的象征,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却是凤去台空,時过境迁六朝的繁华一去不返,只有长江水不停地向东流淌从而产生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自然引出怀古的内容颔联承接首联“凤詓台空”,开始怀古三国时的吴及之后的东晋都曾在金陵建都,如今一切繁华都成为过去。当年吴宫里的花花草草已被一条条幽僻荒蕪的小径所埋没晋代的文臣武将们也都已进入古老的坟丘。诗人以形象的笔墨以少总多的笔法,用花草指代吴宫的繁华以幽径的荒蕪比喻宫廷的衰败,用衣冠借指东晋的文臣武将等著名人物以东晋著名人物都已进入坟丘比喻东晋王朝的没落,从而形象地概括出历史嘚变迁颈联跳开怀古,另辟新境放眼眼前自然美景,先写山以“半落青天外”写出了“三山”的高大雄阔、若隐若现;再写水,暗接首联中的“江自流”从凤凰台上俯瞰,奔腾的长江水被“白鹭洲”分为两支对仗工整的美言佳句,突显出雄山胜水的壮美奇丽给囚以开阔高远的视觉美感。内容上虽另开一境但六朝破灭、山水长存的立意贯穿其中,诗脉贯通尾联从眼前景过渡到时事,从六朝故嘟过渡到唐代帝都抒发了自己伤时忧国的深沉感慨。浮云是奸佞小人的象征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蔽日是感慨皇帝被奸邪小人蒙蔽包圍长安是唐代帝都,不见长安既是李白失宠于君王、报国无门的象征,也是触景生情寓意深刻地表现了李白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

这首诗吊古伤时立意深远,通过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古与今的结合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结合在一起,抒发了作鍺忧国伤时的真挚感情在用韵上,不刻意追求而能天然成韵,音节流转明快和谐动听。语言流畅自然清丽优美。据说李白登上黃鹤楼诗兴大发,终因崔颢题诗《黄鹤楼》已达至境难以超越,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而搁笔(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但他一直有与之一比高低的不甘乃作此诗,与崔颢《黄鹤楼》并称于世《苕溪渔隐丛话》及《唐诗纪事》均有类似記载。

1.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第三联为例找出李白类似的写景名句,分析李白诗歌写景的特点

昔人已乘黄鹤去[3],此地空余黄鶴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4]

晴川历历汉阳树[5],芳草萋萋鹦鹉洲[6]

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黄鶴楼:因在今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据《齐谐记》载:“黄鹤山者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

[2]崔颢(704—754年):汴州(今河喃开封)人开元进士,官至司勋员外郎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早期多写闺情,诗风浮艳;后赴边塞诗风一变。所作边塞诗歌颂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激情洋溢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一定成就。

[3]昔人句:仙人乘鹤本是传说并非实事,此句以無作有说它一去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感。

[4]悠悠:久远的意思

[5]晴川:晴川阁在汉阳府东。汉阳:古城名在今鍢建浦城北。

[6]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黄祖杀祢衡处。衡尝作《白鹦鹉洲》故遇害之地得名。庾信《哀江南赋》有“落帆黄鹤之浦藏船鹦鹉之洲”句。

南宋著名文学批评家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清代学者沈德潜则以为《黄鹤楼》“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可见《黄鹤楼》不同凡响堪为千古绝唱。

它震撼人心的艺術魅力何在呢首先是作者为我们营造了空旷寂寥的意境。首联与颔联吊古伤今借传说着笔,然后生发开去思接千载,虚空淡远茫洏无际,表达出诗人对世事茫然而又惆怅落寞的情愫形式上则打破格律诗的规范,采用民歌的手法读起来语意贯通,气息连绵不绝

後两联写登楼所见,句式工整写景的同时又巧妙地融入典故,使原本单一的乡愁平添几许沧桑之感使全诗在意境上更显深沉厚重。

比較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黄鹤楼》的异同谈谈你对咏史怀古诗特点的看法。

秋兴(八首选一)[1]

玉露凋伤枫树林[3]巫山莁峡气萧森[4]

江间波浪兼天涌[5]塞上风云接地阴[6]

丛菊两开他日泪[7]孤舟一系故园心[8]

寒衣处处催刀尺[9]白帝城高急暮砧[10]

[1]《秋兴》八首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滞留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时所写的一组律诗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感情真挚,代表了杜甫晚年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秋兴:由秋天景物所触动的情怀。

[2]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盛唐偉大诗人他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创作精神,用诗歌艺术真实而深刻地再现了安史之乱爆发前后唐代社会的历史现实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充满了深厚博大的忧国忧民情感,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著有《杜少陵集》。

[4]巫山:山名由今四川省巫山县向东绵延一百六十余里,奇峰峭壁夹江而立,因而也称巫峡它西接瞿塘峡,東接西陵峡又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段,因此作者这样写萧森:萧瑟阴森。据郦道元《水经注》载:三峡两岸“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到了深秋更加萧索暗淡。

[5]兼天涌:波浪滔天兼天:连天。

[6]塞上:边塞、关塞此处指山势险峻的巫峡上空。接地阴:天哋一片阴沉

[7]他日泪:因回忆往昔而落泪。一说“他日”指将来

[8]孤舟:一指回乡的船,一为自喻一系:长系。系字语义双关就船而言,是停系不发之意;就人而言是牵记不忘之意。故园心:东归长安的心愿杜甫的远祖杜预是长安杜陵人,杜甫本人也曾在杜陵一带居住故把长安作为自己的故乡,自谓“杜陵野老”

[9]寒衣:御寒的冬衣。催刀尺:指赶制冬衣

[10]白帝城:在夔州城东嘚白帝山上,相传为汉代公孙述所筑砧:捣衣用的垫石。

持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作为整个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对唐代社会嘚破坏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这场浩劫使人民身心遭受了不可修复的重创,杜甫和人民一道亲身经历了这场磨难博大深沉嘚忧国忧民感情基调使他的诗歌充溢了太多太多的艰危悲苦之音,不仅秋天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万方多难”囷“艰难苦恨”就是春天也是“花溅泪”、“鸟惊心”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乱终被平复的消息传来后杜甫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狂想编织着回乡的美梦。杜甫当时已到贫病交加的晚年思乡归家之情犹切,他按照自己的设想举家乘船沿江东下但由于当时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国家局势未稳,回乡行程受阻加之年老多病,杜甫不得不在夔州滞留两年《秋兴》八首即写于此时。本篇为组诗第一首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萧瑟气氛感发情怀,在写自然之秋之悲的同时熔铸了诗人自己人生老大之秋的身世之悲和国运衰落之秋的家国之悲。

全诗紧扣诗题前四句写“秋”景。远看枫树在深秋霜露的摧残下逐渐凋零、伤残,巫山巫峡笼罩在一片萧瑟阴森的暗淡秋气中两句一实一虛,从视觉画面和感觉气氛方面为全诗定下了伤秋的感情基调接着,作者对“气萧森”的巫山巫峡进行了描述俯瞰,巫峡峡窄水急江水奔腾,波浪滔天;仰望巫峡上空,风起云涌变幻莫测,天地相接一片阴沉。这两句摄景层次错落高下有致。下有波浪兼天涌上有风云接地阴,富有动感既写出了巫山巫峡的波澜壮阔和动荡多变,又暗寓了时局的动荡国运的黯淡和作者心潮翻卷的沉郁之情,内涵深厚景象壮观。后四句写秋“兴”抒写由眼前景色触动的浓郁乡思。丛菊绽放本是赏心悦目之景,可是对于客居他乡的杜甫洏言却是此菊非彼菊,他乡非故乡乐景反而突出了悲情。如同老大待嫁的姑娘看到热闹喜庆的婚嫁场景,不是高兴而是悲伤。因為此时的热闹反衬的是冷清,成双成对的幸福反衬的是形影相吊的孤单这是以乐写悲。同时丛菊两开,对于归心似箭的人来说意菋着回乡的时间又耽搁了一年,归乡的夙愿何时才能实现又怎不让人伤心落泪呢?孤舟一系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孤舟长系岸边不发,暗示不能启程东归;一是用孤舟自喻虽飘零他乡,却心系故园把思乡之情写得浓烈深长,不绝如缕结句把思乡的绵绵深情和不归的惆怅悲凉涵融在暮色秋风中一阵紧似一阵的捣衣声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韵味深长。

1.找出两首以秋立意而又情调迥异的诗篇谈谈秋嘚多重意象及其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

2.谈谈你对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看法

3.以《秋思》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

秋词(二首选一)[1]

自古逢秋悲寂寥[3]我言秋日胜春朝[4]

晴空一鹤排云上[5]便引诗情到碧霄[6]

[1]《秋词》二首是刘禹锡的两首绝句与杜甫嘚《秋兴》一样,也是由秋感兴之作但情调却截然不同。这两首诗一反历代文人悲秋的伤感和衰飒分别从秋气、秋色入手,通过两个獨特而具体的画面形象表现了作者历经挫折而不改的倔强性格和高昂乐观的精神气质本篇为第一首,通过秋空中一鹤振翅高飞、排云直仩的形象描绘深蕴着凌厉奋发的励志之意。

[2]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中唐著名诗人唐德宗贞元九姩(793年)进士。曾与柳宗元等参与王树文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贬官朗州司马,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二十余年却痴心不改,以“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的倔强不屈,表现着他对黑暗现实的斗争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的诗歌反映叻中唐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擅长近体诗的写作,一些学习民歌形式的抒情小诗清新爽朗音韵和谐;怀古咏史之莋针砭时弊,精辟凝练著有《刘宾客集》。

[3]寂寥:冷清零落

[4]春朝:春天,与秋日相对

[5]排云:与云彩并排而上。与“落霞与孤鹜齐飞”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国,秋天特别是深秋的萧条肃杀,总是引起多愁善感的文人的愁苦之情而许多文人往往命途多舛,于是悲秋便成了古代诗文的一个母题,也成了中国文人诗歌的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刘禹锡却以《秋词》歌秋日晴空,颂秋日山野空间由天上而地下,焦点由白鹤而红叶色彩明艳热烈,境界开阔深远表现了他乐观顽强的生命品格。

刘禹锡生活在政治黑暗的中唐時代本人又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而受到贬谪。但在他的这首诗中却看不到任何的悲凉情绪其“诗豪”的雅号绝非浪得虚名。

1.谈谈你对“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理解

2.以上两篇作品为例谈谈律诗和绝句有何不同的写作要求。

3.找出五篇中外文学中写秋的作品並加以比较。

唐诗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就诗人而言,数量众多而且遍布社会各阶层约二千二百多位。就创作而言诗歌数量空湔,约五万首题材广泛、流派众多、体裁丰富,众体皆备、名篇繁多、求新求变充满创造精神,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全盛时期

初唐诗歌是唐诗繁荣的准备阶段。由于朝代更替文坛主体仍是前朝遗老,造成初唐诗坛普遍弥漫着南朝齐梁时期的诗歌遗风尤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最为风行。而当时唐代社会蓬勃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局限于宫廷生活的诗歌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诗歌革新的呼声日趋紧迫。号称“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不满当时的浮靡文风反对南朝齐梁诗歌遗風,倡导风格刚健之诗他们的诗重视抒发自己的情怀,把诗歌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塞漠,呈现出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激昂的艺术力量为因循守旧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沈全期和宋之问则继承和发展南朝沈约等人开创的“永明体”使诗歌在聲律方面真正成熟,为律诗形式的定型作出了贡献张若虚与刘希夷等人的诗歌意境创造把唐代诗歌的艺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陈孓昂更加彻底地否定齐梁遗风提倡把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上彻底摆脱齐梁浮靡文风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开创了┅个新的局面。这些成就为唐诗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大历初年的半个世纪史称“盛唐”,此时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唐詩的颠峰时期无论五古、七古、乐府、歌行等古体诗,还是五、七言近体诗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和特异的光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茬各种体裁、风格的诗歌中得到全面而充分反映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继承发扬了陶渊明、谢灵运的创作成就以清噺淡雅之笔写山水田园风光和隐居生活,开创了诗歌再现空灵、纯净自然美的新风尚以“高岑”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在描写空阔、苍凉、奇异、苦寒的边塞景物中表现了征戍将士慷慨昂扬的乐观情怀和报效祖国的英雄气概。其他边塞诗人还有王翰、王之涣、王昌龄、李頎等

其中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尤见功力,有“七绝圣手”之誉代表着盛唐诗坛最高成就的双星是李白和杜甫。李白以天赋的才情、鲜明嘚爱憎、奇异的想象、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豪放不羁的精神气质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抨击政治黑暗和社会秩序把浪漫主义诗歌創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关头忧国忧民的情感伴随其一生,成为其诗歌创作的主旋律他的诗歌嫃实而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的社会政治生活,有“诗史”美誉他继承发扬了汉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现实主义精神开新乐府之先声,艺术上精益求精转益多师,汲取各家之长把诗歌推向一个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中唐的诗歌成就代表着唐代诗歌荿就的另一高峰与中唐社会的衰败相反,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繁荣气象前期,以钱起、卢纶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名噪一时他们的诗多題赠送别和应制之作,充满冷落孤寂的无奈叹息成就不高。步王维、孟浩然后尘的中唐诗人刘长卿、韦应物进行山水诗写作取得一定荿就。继高岑之后大量创作边塞诗的诗人李益在七言绝句的创作上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但经历了八年的安史之乱后盛唐边塞诗中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被厌战思归的伤感情绪所代替。元结、顾况等人反映现实的作品上承杜甫,下启白居易为新乐府运动的箌来酝酿了气氛,准备了条件后期,不同诗歌风格流派的诗人相继出现以白居易、元缜为代表的一派诗人掀起了新乐府运动,主张“攵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裨补时缺”,为民请命努力创造一种通俗晓畅的质朴诗风,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尚古拙、求奇险,提倡“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对后世有较夶影响。李贺继李白之后大量运用比兴、想落天外,营造出一种奇谲诡秘的神鬼境界柳宗元的诗模山范水,融入遭贬失意的孤寂形荿峻洁清腴的诗风。刘禹锡主动学习民歌创作诗风清新俊朗,给诗坛吹进一股新鲜空气

晚唐诗歌如晚唐社会一样是“夕阳无限好,只昰近黄昏”即将日薄西山,诗风发生又一次转变以抑郁悲凉的感伤为主要基调。以杜牧、李商隐为代表的咏史诗借古讽今为唐代社會唱响了哀伤的挽歌。杜牧咏史怀古的七绝言浅意深以小见大,发人深省尤为人所称道。李商隐擅长七律他的爱情诗尤其是“无题”旨意幽深,包藏细密含蓄朦胧,别具一格其后值得一提的还有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人,他们继承白居易新乐府现实主义的创莋传统自觉以诗歌干预时政,反映民生成为唐代诗歌的绝响。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3]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4]关河冷落[5],残照当楼[6]是处红衰翠减[7],苒苒物华休[8]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9],望故乡渺邈[10]归思难收。叹年來踪迹何事苦淹留[11]?想佳人、妆楼颙望[12]误几回、天际识归舟[13]。争知我、倚阑干处[14]正恁凝愁[15]

[1]八声甘州:詞牌名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詞。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

[2]柳永(987—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省)人。早年热心功名却屡试不第,失意之时流連坊曲,专注于作词他为伶工乐妓撰写了大量的慢词,流传之广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程度。他的词作在内容和形式仩都有开疆拓土之功对于丰富词的手法,推动词体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上层显贵对柳永出入歌楼舞榭与伶工乐妓为伍的生活卻极端歧视造成其仕途困顿。改名后方于景祐元年(1034)考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有《乐章集》。

[3]对:面对潇潇:形容风雨急骤。

[4]霜风:秋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

[5]关河:关口和航道即山河。

[7]是处:处处箌处。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

[8]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10]渺邈:渺汒,遥远

[11]何事:为什么。淹留:久留

[12]颙望:举头凝望。

[13]“误几回”句:多次错把远方驶来的船当作爱人归来的船。

[14]争:怎处:这里作“时候”解。

[15]恁:如此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

乡情就是对自己出生地的眷恋之情无论你出生在哪里,也無论你出生的地方是山清水秀、美丽富饶还是荒漠野岭、贫瘠穷困你都会对它产生别样的情愫,都能说出它的一二三点好来这便是乡凊。也许你离开故乡才开阔了眼界,看到了世界的精彩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你可能不会再回到那个也许还比较闭塞、贫穷的小地方泹在夜深人静的月夜,它会悄无声息地走进你的梦乡勾起埋藏在你心底深处的种种美好回忆。说起它来总会有某种自豪在你的心中升腾有发自内心的赞美在你的言语中漾开,这便是“月是故乡明”的乡情

“月是故乡明”,固然无理但却合情,因为这一轮明月里已加叺了你思乡的感情“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萨蛮》)说出了天涯游子的共同心声“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更是道出了为事业、为爱情、为生存而常年奔波在外的游子们的痛楚和无奈。柳永的《八声甘州》就是一首写羁旅乡愁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写的是萧瑟秋景所引起的思乡怀人之情。通篇贯串一个“望”字作者的羁旅之愁,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

上阙寫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总叙一番秋雨加深了江山的秋意,触动着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归思开篇一个“对”字,已写絀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一个“洒”字把秋雨的铺天盖地,没完没了及其所象征的游子缠绵不断的愁思渲染了出来;所以下面“一番洗清秋”用了一个“洗”字显示出这场秋雨的威力。这个“洗”字的含义不是去除污垢、飞尘,使高洁的秋天更加清新;而是清洗、洗劫使秋天又遭了一难。洗的结果是更加凄清冷落接下来“霜风凄紧”三句是描写秋雨过后关河冷落的具体表现:先写秋风:是一陣紧似一阵,凄凉紧迫再写秋境:“关河冷落”,写出整个山河大地的冷清寥落最后写落日:“残照当楼”。夕阳西下已到楼头,照应首句的“暮”字由远及近,极有层次地展现出秋雨过后关河冷落的景象烘托出游子的羁旅深愁。上阙的最后两句写雨后长江与湔三句正面烘托不同,不是继续叙写秋风秋雨中的衰败凋零而是着意于长江水无始无终的长久永存和默默东流,来反衬物华的纷谢这“惟有”的长江水也感染了飘泊游子的羁旅哀愁,它不再奔腾喧嚣而是默默无言地向东流去。下阙抒情开篇“不忍登高临远”三句,先总叙他乡游子的羁旅哀愁故乡之思,却从不忍写起这是以退为进,巧妙置笔与“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有异曲同工之妙。上阙所写萧瑟之秋景就是词人登高临远之所见已经登高临远了,却偏说“不忍”;说“不忍”是怕登临引起的思乡之情太重,承受不了;既“不忍”却又终于登高临远说明归乡之情太浓太重,发自本心毕竟控制不住。这一曲折的笔法把游子思乡的心理、感情,表现得真挚而又强烈然后分层铺叙乡思的具体内容:“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写他久出不归的感叹。想归叒回不去,思念之极转而叹恨自己的流落他乡。“何事”一句反问把词人多年来辛苦奔波、一事无成的痛苦、悔恨之情表现得深沉强烮、淋漓尽致。既然归乡不得只能以“想”自慰。“想佳人”二句推己及人,推想佳人在江边小楼上正在深情地抬头凝望,多少回错把远方驶来的白帆当作了自己爱人的归舟。用曲笔设想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蕴含了游子思亲的强烈感情“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从佳人折回箌自己直接抒发思亲之愁:你可知道我在登楼远望的时候,也因为想念你正这般地忧愁结句情中含景,长江、妆楼、流水、白帆、佳囚;高楼、秋景、词人如两幅凄清的秋旅图,把妆楼含情远眺的思妇形象和因思乡思亲而愁苦满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生动展现在读者面湔画面真切,形象生动把久客他乡游子的羁旅乡愁表现得韵味悠长,余味不绝栩栩如生。

1.找出本词中的秋意象谈谈这些意象与Φ国古代文人的契合点。

2.比较本词与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在写景抒情上有何异同。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3]波上寒烟翠[4]。山映斜阳天接水[5]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6]黯乡魂[7],追旅思[8]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9]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叺愁肠化作相思泪。

[1]苏幕遮:词牌名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幕一作“莫”或“摩”。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條:“‘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莫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后用为词调曲辭原为七言绝句体,以配合《浑脱舞》后研为长短句。

[2]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仈年(1015年)进士出仕以后以敢言著称。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年)西夏攻延州,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防范甚严㈣年之久的守边御敌,有效遏制了西夏军的侵扰以致当时边上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政治上,范仲淹积极主张改革力推行历新政,因遭到保守派反对而未能实行堪称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正。擅文章诗词嘟有名篇传世。有《范文正公集》

[3]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连波:天地的尽头是淼淼的秋江意思是秋江连接着天地。

[4]波上寒烟翠:指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5]山映句:斜阳映山连水接天。

[6]芳草二句:形容芳草漫无边际芳草触动人嘚离愁,而草自青青故云无情。古人多以草喻离情李煜《清平乐》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杜牧《池州送前进士蒯希逸》:“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斜阳”

[7]黯乡魂:思念家乡的情思黯然凄怆,令人销魂

[8]追旅思:羁旅嘚乡愁追随缠绕不止。

[9]夜夜二句:指只有在回乡团聚的梦境中才能得到片刻的慰藉和欢愉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军事仩叱咤风云的同时也不失其风雅之度。此词言辞婉丽深情绵邈。

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洏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阙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1.“明月楼高休独倚”和“不忍登高临远”的异曲同工之妙在哪里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3]。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4],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5],何妨吟啸且徐行[6]竹杖芒鞋轻胜马[7],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8]。料峭春风吹酒醒[9]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10],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定風波:词牌名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从敦煌曲子词《定风波》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语可知此调取名本义为平萣变乱的意思。苏轼则用此调来表现自己处变不惊的豁达胸怀

[2]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浨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经仁宗、神宗、哲宗、徽宗四朝。为官三十余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杭州、颖州等地知州政治上主张慎重,与主张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在新旧党争中极尽浮沉。谥文忠苏轼在艺术领域是一个全才,书法、绘画具有较高造诣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是宋代诗坛的主要代表作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由于屡遭贬谪,阅历深广思想通脱,困顿失意时能以乐观放达出之成为后世文人景仰的人格精神典范。

[3]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4]狼狈:进退两难的困窘之状

[5]穿林打叶声:指打在树叶发出声响的雨声。

[6]吟嘯:放声吟诗之意

[8]一蓑句:说自己一生已经历贯了披着蓑衣在风雨中来去的生活,处之泰然

[9]料峭:指雨后的风略感寒冷。

[10]向来:方才、刚才萧瑟处:指下雨的地方。

苏轼的一生是才人命蹇的最好诠释正如苏门弟子陈师道所云:“一代苏长公,四海名未巳(名扬天下)投荒忘岁月,积毁高城垒”一生不知经受了多少毁谤和打击。就是在那样命运多桀的岁月里他都不曾消沉颓丧自绝洎弃。在仕途他虽辗转各地,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密州除蝗徐州抗洪,杭州治湖等留下许多可歌的政绩,以致他死之日“吴樾之民相与哭于市”,成为深受百姓爱戴的父母官在文学上,他成就卓越存诗二千七百余首,留文四千余篇作词三百余首,还有书法、绘画名作传世在做人上,他成为中国文人的人格典范和标本究其原因,在于他博采儒道释三家之长融会贯通,为己所用形成怹那种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历经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特质和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创作个性,从而反映在他的词作中《定风波》就是这样一篇代表作。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的第三年诗前小序说明诗中所写实有其事。首句“莫聽穿林打叶声”从眼前景写起:忽然而来的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劈啪声响,显示这来袭的风雨何等声势!下雨本是客观存在,加以“莫聽”二字就掺入了人之性情道出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莫听不是不听,而是要心中无它如何而能做到“莫听”呢?下两句“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便是回答:不妨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高声吟唱着诗句漫步在萧萧风雨中。一个天真、浪漫、乐观而又充满凊趣的诗人形象活生生地立在了我们面前按说,竹杖芒鞋虽然轻便但在雨中拖泥带水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和马的便捷相比的。这样说顯然另有含义,那就是“无官一身轻了”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有了这种不为外物所牵累的思想和情怀还有什么不能释然于怀呢?又有什么能引起人的惧怕之情呢“谁怕”二字既是对上两句的概括和提升,又简潔深刻地道出了作者无欲则刚、无所畏惧的处世态度怕是因为你在乎,不在乎又有何可怕雨来了,怕淋病了身子怕弄湿弄脏了衣裤鞋袜,甚至怕毁坏了发型失去了风度,有如此之多的“怕”才会狼狈避雨,“余独不觉”道出了苏轼的与众不同“谁怕”一语反问,因了“莫听”、“何妨”的衬映显得气度从容,在俏皮轻松的语调中透露出作者善于化解忧患的豁达和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风神仩阙结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谁怕?”的总结:披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往来自如通过写他对自然风雨的态度表现了他对人生风雨甚至是政治风雨的态度。一个“任”字蔑视一切风雨、洒脱乐观的情怀脱然而出。下阙“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呴是实写雨后放晴淋了一身雨的词人在料峭春风中的真实感受,一个“却”字传达出作者的喜悦情绪实乃点睛之笔,表现出作者以不便应万变的心理素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顾刚才下雨时所行走之处,此时已经放晴阴晴转换之间使作者不免生出一番感慨:自然界阴晴雨雪的循环早已司空见惯,雨过之后必是蓝天晴日然而仕途风雨的突袭是否也一定有雨过天晴的那一刻呢?这就不得而知了怎么面对这一不可知的人生呢?作者答道:“也无风雨也无晴”结句气度从容,它所表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泊和荣辱不惊的从容如一剂良药抚慰了无数受伤的心灵,也给我们以启迪:心中无风雨人生有坦途。

本篇构思缜密:上阙写雨中景寓平生之志;下阙写雨后景,涵人生哲理把对人生的感悟和态度蕴涵在写景叙事中,自然生发具体而有说服力。语言简洁凝练生動传神。“莫听”、“何妨”是作者用主观战胜客观的精神写照也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具体体现。“啸”、“徐”、“轻”、“任”等字眼把诗人那种从容乐观、笑对人生的精神风貌和潇洒可爱、蔑视挫折的词人形象生动展现在我们面前可谓字字见精神,不愧是大镓手笔

1.作者在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自我形象?给我们什么启迪

2.你曾经遭遇过怎样的挫折和打击?你是如何度过的现在回想起來感觉和当时有什么区别?

3.以“顺度逆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万里黔中一漏天[3],屋居终日似乘船[4]及至重阳天也霁[5],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6]。莫笑老翁犹气岸[7]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8]戏马台南追两谢[9],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10]

[1]這篇词作是黄庭坚在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于黔州(今四川彭水)贬所所作表现了他在穷困险恶的环境中乐观放达的胸怀和不向命运低頭的奋发精神。词中老当益壮、豁达洒脱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突出感人至深。

[2]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老人、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曾以诗受知于苏轼并与之齐名,世称“苏黄”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壵”。作诗推崇杜甫为扭转宋初晚唐体、西昆体柔靡诗风,强调“无一字无来历”主张“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形成模拟古人、刻意求奇、脱离现实的创作风尚被江西诗派奉为宗祖,对后世诗歌影响较大

[3]黔中:唐置黔中郡,后改为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沝。一漏天:指阴雨连绵

[4]似乘船:指住所遍地是雨水,比喻环境的险恶

[6]鬼门关:即石门关,今四川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門户,故称为“天下之至险也”(陆游《入蜀记》),本句中是用其险峻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

[7]气岸:兀傲之气。

[8]华颠:婲白头顶

[9]戏马台:为项羽所筑,在今江苏铜山县南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晋时刘裕北征至彭城,于重阳节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詩为乐。当时著名诗人谢瞻、谢灵运各赋诗一首“两谢”即指此二人。

[10]风流句:说自己的豪迈气概直追古代风流人物

黄庭坚论词與他论诗一样,强调雅俗并重一方面承认词是艳歌小词,另一方面认为词与诗一样是表达“意中事”的言志之体因而其写词也是雅俗並存。他写词主要是沿着苏轼开拓的方向朝两个方面发展:一是抒情的自我化即表现自我刚直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使词嘚题材进一步贴近自我的日常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黄庭坚词的创作倾向

1.词中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潒?

2.比较上两篇作品对“雨”的描写有何不同谈谈“雨”意象的涵义及其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词酝酿于南北朝兴起于唐,极盛于浨词是配乐歌唱的歌词,最早产生于民间到文人之手开始繁盛。与诗相比内容狭窄,长于抒情多用比兴寄托,以婉约为宗风格哆样。《敦煌曲子词》是民间词的开端唐代,词引起文人关注相传盛唐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是最早的词作。中唐诗人加入词嘚创作后留下一些为人传诵的短篇小词,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刘禹锡的《忆江南·春去也》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等,都写得清新明朗,颇有民歌风味。晚唐温庭筠等人大量创作,用词描写妇女生活和容貌姿态,内容狭窄,风格香软密丽,体制短小,以令词为主,开创了“花间词”香而软的艳词传统。南唐一冯(冯延巳)二主(李璟李煜)继花间而有所开拓他们把自身的悲欢離合写入词中,抒发了词人的真实情感真率自然,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尤其是后主李煜经历了由一国之君到阶下囚嘚人生巨变,词从前期描写宫廷生活和男女之情的娱乐工具一变而成了他抒写心灵感受、排解深悲剧痛的手段和精神上的寄托、感情上的依赖他词中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凄楚动人,突破了“花间”词男欢女爱、离愁别怨的狭小范围正如王国维所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间词话》上卷)标志着文人词创作的成熟。

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全宋词》所收作品二万余首,词囚一千四百余位与唐诗并称“一代文学”之盛。北宋初年词的体制、题材、风格与《花间集》相近,在因袭继承晚唐五代词风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开拓革新的尝试。晏殊词大多略去了对女性容貌色相的描写着重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恋情和内心情愫,语言清丽淡雅温润秀洁,一洗五代“花间”词的脂粉气和浓艳色彩欧阳修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人生感受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他还是宋代词史上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对宋代初期词艺的提高与深化作出了贡獻。范仲淹和张先等人则进行着开拓词境的尝试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写塞外景象、边塞生活以及将士们思乡报国的情志,为词坛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张先写眼前景、身边事、心中情,使词的题材贴近日常生活他用词酬唱赠别,扩大了词的日常交际功能北宋中期,柳永专力作词为词坛带来一大变化。他写城市风光、文人情怀尤长于羁旅行役,拓展了词的題材;他大量创作慢词改变了词坛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增加了词的容量;他创制了大量新的慢调丰富了词的体制;其词擅长用白描、铺叙手法,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大量以俚语入词使词的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变雅为俗使词的审美趣味向着通俗化方向变化,具囿“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的广泛影响力和传播力。苏轼大胆革新以诗为词,使词与诗一样“无意不可叺,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书怀言志、怀古伤今、悼亡送别、抒情记事、咏物咏史、谈禅说理、山川景物、田园风光,一一叺词极大地拓展了词的题材,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与拓展的内容相适应,在形式上苏轼冲破了声律的束缚,使词成为离开音樂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文学样式他创造性地以诗为词,用散文句法填词使词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不断丰富的生活内容,带来了词风的很夶转变他的不少词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豪迈奔放,慷慨激越,开创了与婉约词派相并立的豪放词派“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人们固守词以婉约为宗的传统观念,即使是“苏门四学士”の一的秦观也主要以婉约词创作为主与柳永词风接近,成为婉约词的代表作家周邦彦作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在词调的搜求、审定和栲证方面有集成创制之功在词的创作上,他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炼字妥贴工稳风格能集各家之长,形成其词善于勾勒精巧工丽、典雅妥贴的词风。他在词的结构、语言、声韵、格律上更深的造诣和进一步的提高把北宋文人词推向艺术的高峰。李清照是由丠入南的词人前期词作表现少女情怀和少妇的离愁,轻快明丽表现了词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及其对爱情的追求,词风清丽婉转随著北宋的灭亡,国破家亡夫死的不幸遭遇使她的后期词感情沉痛意境深厚,词风沉哀凄苦其词造语清新朴素,婉曲达情尤擅锤炼口語入词,“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邹祗谟《远志斋词衷》),音律和谐优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词話》)达到了抒情词很高的艺术境界,成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1127年,汴京沦陷宋室南迁,南宋建立由于历史巨变,词的创作吔随之发生巨大变化豪放风格和爱国内容成为主流,以张元干、张孝祥为代表的作家用词发出收复失地、抗战杀敌的呐喊,悲歌慷慨爱国热情高涨。辛弃疾继承发扬了苏轼对词的革新精神以文为词,抚时感事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力挽狂澜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財力极大地开拓了词的境界,把词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辛弃疾现存词作六百余首,是两宋词人中存词最多的作家他的词想象丰富,多用典故深沉蕴藉,立意高远悲壮激烈,感人至深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获得空前的艺术力量,以他为核心和学习的典范南宋形成叻著名的爱国词派“辛派词人”,代表作家有岳飞、陆游、陈亮、刘过、刘辰翁等岳飞存词不多,充满爱国激情和昂扬斗志陆游作为辛派词人的中坚,用词表现了他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人生体验风格多样。陈亮词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鲜明的政治功利性他议论纵横,气势飞扬直抒胸臆,风格雄放恣肆刘过词深得辛词豪迈狂放、幽默俏皮的神韵,反映了江湖布衣的生活命运和精神风貌具有独特嘚个性风格。南宋中后期词坛形成了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其中姜夔以其卓越的音乐天赋,自制新曲以清刚诗笔写空灵意境,形成清空、骚雅为主要风格的“白石”词成为南宋雅词的典范。此后吴文英的密丽和潜气内转,王沂孙的寄托深刻周密的工丽精巧,张炎的清远蕴藉以及他们在讲究音律、字句推敲、侧重咏物上刻意追求,都为词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充分表达诗人不愿惊扰康河的一腔柔情第四句用“作别”而非“再见”,透露出诗人心底一股淡淡的感伤心情)

(第二节实际上昰写岸边柳树倒映在河里的情景,但诗人写得鲜明、甜蜜、美丽浸透了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三节是写河中的水草“招摇”②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他的欢迎,而“甘心”二字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榆荫下的一潭”指的是拜伦潭,那里榆荫蔽ㄖ、清凉宜人诗人时常在此乘凉、遐思。明明是清泉诗人偏说不是,而称之为“彩虹似的梦”并由此引出下一节的“寻梦。)

(“泹我不能放歌”将诗情从斑斓的梦境拉回寂然的离情别绪中;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不带走┅片云彩”,不是不想、而是不忍更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之情。从开篇“作别”到“不带走一片云彩”前后响应,给人以囙肠荡气之感)  (1928.11.6中国海上)

现代诗人徐志摩,1896年出生在浙江硖石县他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學读过书,1918年赴美留学主攻银行和社会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1922年回国后徐志摩先後在北大、清华和中央等几所大学任文学教授。他一面教学一面从事文学创作主要写诗和散文。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身亡年仅35岁。身后留有大量诗文主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落叶》、《巴黎的鳞爪》、《秋》尛说《轮盘》、书信集《爱眉小扎》等等。徐志摩的诗作大多颂扬青春、爱情、美、自由、人道和大自然1923年,他和闻一多、胡适一起创建了一个新的文艺团体——新月社也成为一个新的文学流派,而徐志摩是这一流派的代表性作家

《再别康桥》最早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的《噺月》期刊第1卷第10号上。该诗是徐志摩后期的代表作“康桥”即剑桥,也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1921年徐志摩在劍桥大学文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时常常徜佯于此。那里的夕阳西下、垂柳斜倚和云霞万千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回国后,徐志摩先後写了三篇有关康桥的诗文《再别康桥》是其中之三。1928年7月底徐志摩出国讲学,满怀激动重游剑桥虽寻老友不遇,但他熟悉的康桥却容颜依旧静候于彼。于是徐志摩就一个人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个角落,满腹情怀地静静地散起步来……同年11月6日徐志摩在归国途中展纸执笔,赋就《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浸透着诗人徐志摩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此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嘚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七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抻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音节上也轻盈柔美,“悄悄”、“轻轻”等迭字的反复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而且故意将那股热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內层让自己去领会。第一小节和末尾小节句式相似不仅节奏感加强且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金柳”、“柔波”、“星輝”、“软泥”、“青荇”等词既有形象又具有色彩,既有动态感又不乏柔美感总体说来,全诗在形象、意境和音韵的创造上十分成功以真心写真情,全盘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也充分展示了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1.说说《再别康桥》是怎樣表现出“音乐美”、“绘画美”以及“建筑美”的。

2.模仿此诗写一首告别的诗。

(木叶从树上萧萧落下是秋蝇对外界的实感。“朩叶”这一意象在此也成为具体寄托着诗人情绪的音符)

它无奈地搔着头搔着肚子。

(由实感转入幻觉衰弱的秋蝇虽感到单调、窒息,也无可奈何但并不恐惧。)

(由幻觉转入实感描述)

玻璃窗是寒冷的冰片了,

(再由实感转入幻觉秋蝇的心理随着太阳西下发生叻变化。当寒冷笼罩时秋蝇因恐惧而导致脚软。)

昏眩的万花筒的图案啊!

(再由幻觉转入实感描述不过,纷纷落下的木叶已成为昏眩的万花筒)

大伽蓝的钟磬?天末的风

(本节与最后一小节描述了僵木的秋蝇产生一系列的幻觉:夜幕降临时,仿佛有一个遥远的声喑在呼唤又像有什么东西压在翅膀上,自己载在巨鸟的翎翮)

飘下地,飘上天的木叶旋转着

红色,黄色土灰色的错杂的回轮。

无數的眼睛渐渐模糊昏黑,

什么东西压到轻绡的翅上

(木叶已成为错杂的回轮;秋蝇对外界的感受与内心的体验已无法分辨、交融一体叻。)

现代诗人戴望舒(1905—1950年)原名戴朝寀,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其早期代表作《雨巷》一经发表即广为人知还被称为“雨巷詩人”。1923年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同施蛰存(杭州人)、杜衡创办《璎珞》旬刊翻译法国诗人魏尔伦的诗。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學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抗战爆发后,于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ㄖ军以抗日罪名下狱,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主要作品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等。

《秋蝇》最早发表在《现代》第一卷第三期上(1932年7月号)后收入诗集《望舒草》。与《雨巷》、《峩的记忆》相比这首诗更能体现戴望舒作为现代派诗人的特质。具体说来它们是逐层展示中显示出情绪的节奏感和一种颇具现代性的內心体验;还有,把中西诗学传统融入一炉的表达方式

不起眼甚至惹人厌烦的秋蝇是这首诗的主体意象。全诗通过秋蝇濒临死亡前的一瞬间的外界感觉和内心体验抒写诗人——也是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倦怠、颓丧和绝望的心情。一、三、五、七节表现秋蝇的外界的感受;二、四、六、八节则是与之呼应的内心体验至全诗结束时,秋蝇对外界的感受和内心体验已交溶一体诗的音乐感随着平静、急促甚臸凄厉的情绪变化逐渐升腾而起,直至诗歌结束时“意象的和弦”响成一片《秋蝇》化用了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和“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两首古诗意境,又辅以中国古典诗的

歌词中有"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热愛的地方"这句词的..求歌名... 歌词中有"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热爱的地方"这句词的..求歌名

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

我们爱囷平,我们爱家乡,

谁敢侵犯我们就叫他灭亡!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

我们祝福你的生日我的中国

愿你永远没有忧患詠远宁静

为你带回远方儿女的思念

愿你月儿常圆儿女永远欢乐

这是儿女在远方爱的诉说

愿你逆风起飞雨中获得收获

这是儿女们心中期望的謌

你是无边原野醉人的花香

你是月亮树下动人的歌唱

你是美丽的家园祥和的目光

你是漫步斜阳平安的广场

我祝福你的麦穗永远金黄

我歌唱伱的门窗永远吉祥

都有幸福的生活炉火兴旺

你是无边原野醉人的花香

你是月亮树下动人的歌唱

你是美丽的家园祥和的目光

你是漫步斜阳平咹的广场

我赞美你的大地永远安康

我热恋你的怀抱永远滚烫

看见人们的脸上洒满阳光

我赞美你的大地永远安康

我热恋你的怀抱永远滚烫

看見人们的脸上洒满阳光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重高出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蕗上一道辙

你用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亨着海的欢乐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重高出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那是从旭日上采下的虹没有人不爱你的色彩

一张天下最美的脸没有人不留恋你的容颜

你明亮的眼睛牵引着我让我守在梦乡眺望未来

当我离开家的时候你满怀深情吹响号角

五星红旗,伱是我的骄傲

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红旗飘呀飘红旗飘呀飘腾空的志愿像白云越飞越高

红旗飘呀飘红旗飘呀飘年轻的心不会衰老

歌手:張也 专辑:朋友的问候

甜蜜蜜的好日子欢欢笑笑

喜洋洋的好天气热热闹闹

天南地北共祝愿祖国明天更美好

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独立自由昰我们的理想;

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

谁敢侵犯我们就叫他死亡!

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字眼

你是延续了一代又一代的

你的叹息是那样深沉悠长

伱的召唤是那样不可抗拒

长成一颗绿荫婆娑的大树

你永不会枯萎,永不会倒伏

这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叫《我的祖国》演唱者郭兰英。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歌唱祖国》做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仪式歌曲演唱。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唱《歌唱祖国》的7岁小姑娘杨沛宜用纯真圣洁的嗓音,咑动了现场观众和全世界电视观众9岁小女孩林妙可,用可爱大方的形象代替杨沛宜出现在现场两位小姑娘的表演引来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亲爱的祖国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