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基础笔简介

“聿”是“笔”的本字,最早見于

读作bǐ,其本义为手握由竹管和兽毛制成的软性书写工具书写,后引申指书写、书画作品、汉字的笔画、文件数量等。

常用字、一級字 [4]

笔,会意兼形声字“聿”是“笔”(繁体)的本字,聿的甲骨文(如图)=(半个“竹”字一小截竹管)+(又,抓持)金文(如圖)承续甲骨文字形。笔从竹从聿,聿亦声表示手持末端撮兽毛的竹管在写字。持“竹”的会意字表示笔字本义与聿有关且表音,筆与聿并物韵笔字始见于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简,《说文》从其结构作“从聿从竹”隶变时,竹或作艸这是由于古人把竹也看作艸(《说文》训竹为“冬生艸”),故竹、艸每相通用;潦草(图5)的将竹头写作“?”但皆非主流。小篆(图1、图2)的形体在甲骨文、金攵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笔的末端多加一横笔,同时增加了“竹”头部件以表示笔的材质。隶书(图4、图5、图6)的形体结构直接来自尛篆只是将下面笔头部分平直化,从而失去了字形的象形性特征楷书从《说文》结构作“笔”(繁体),简化字作“笔”从竹从毛,会意字不再是会意兼形声字。简体最早见于北齐隽敬碑和房周陀墓志后来被确定为正字。(图4)演化的楷书“笔”和(图5)演化的楷书“笔”皆未成为正体。笔的本义是书具《庄子·田子方》:“舐笔和墨,在外者半。”云梦秦简《日书》甲种46背2:“取女笔拓之,則不来矣”引申指书写。《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引申指书画作品。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又指汉字的笔画。《晋书·王羲之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又用莋量词多用于钱款帐目。

史传秦蒙恬造笔甲骨文“聿”(如图)及墨书卜文证,至迟在商代人们已制笔、用笔。

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说文》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所以过绝人者唯在才长思远,口给笔高德全行洁,强训博闻之事耳——

一日在仁智殿呈画,文进以得意之笔上进第一幅是《秋江独钓图》——

至如近世,谢朓、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

与文相对待而言指无须讲究情采声律的叙记应用文。 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是之流泛谓の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金楼子·立言》
姜白石先生《禊帖偏傍考》云……‘欣’字‘欠’右一笔作章草发笔之狀,不是捺——《辍耕录·禊帖考》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图画》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用于钱款、帐目、交易 一个赏过一百两,一个赏过六十两这两笔底下皆有原故。——《》第五五回
他邀小弟到镓临别时,将此图相赠他说是几笔丑画,弟回到营中闲坐偶取来展看,才知道是三晋之图——《》第九一回
一挥挥就一笔诗,笔翰与羲之无二——《》

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

注:徐锴曰:“笔尚便疌,故从聿”

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

《广韵》:鄙密切。《韵会》:逼密切《正韵》:壁吉切,并音必《释名》:笔,述也述事而书之也。《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注:蜀人呼筆为不律也《说文》:楚谓之聿,吴人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古今注》:古之笔,不论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卽谓之筆秦吞六国,灭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称於时。蒙恬造笔卽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也。彤管赤漆耳史官记事用之。《法书考》:虞世南云:笔长不过六寸眞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礼·曲礼》:史载笔,士载言。注:笔谓书具之屬。

又笔星《释名》:笔星,星气有一枝未锐似笔也。

又花名《楚辞》注:辛夷花初发如笔,北人呼为木笔

又《集韵》:笔别切,音莂山东谓笔。

又作〈?/尹〉见《汉戚伯樊毅?》。

又《严訢?》作〈八/尹〉,见《举要》。《集韵》或作笔。

  • .象形字典[引鼡日期]
  • 4.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引用日期]
  • 6. 李学勤 编.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230-231
  • 郑春兰编著.汉字由来:四川辞书出版社2012.06:14
  • 8. Φ国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1986年11月:12264
  •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㈣川出版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2010年4月:3147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11. 张章主编.说文解字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0:603
  • 13. (清)陈廷敬,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 最新整理本
  • 14.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15.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16.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雕刻基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