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中方山子是个怎样的人在苏轼笔下方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方山子传中方山子是个怎樣的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苏轼打破传记文学的写作常规,在《方山子传中方山子是个怎样的人》一文中改变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家世、生平等平铺直叙式的写作手法,而着力选取人物活动的几组有价值的特写镜头几个表现囚物性格的生活侧而,一经作者维妙维肖地刻画描摹一个形象丰满生动,见心灵见性格的人物便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了。撷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是说易行难的事情,首先典型事例如何选择,要求既要生动感人又要能有力地表现主题。其次典型事例的选择还要反映囚物的性格、家世及主要业绩,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文章写作失败。再次占来为人立传。被立传人多已作古总括一生之事通盘考虑去寫较有选抒余地。而苏轼笔下的方山子人还健在,如何把握运笔尺度是不易界定的难点,然而这些在常人看来难于克服的困难,苏軾却应对自如作者以其神奇熟练之笔,匠心独运结撰出了这篇妙文。全文分四段进行叙述层层深人地剖析了方山子其人。

  第一段作者起首一句,“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显得突如其来。而且立刻会生出两个疑问:其一方山子并非人名,那么何以不露真洺何以称之“方山子”。其二方山子是“光、黄间隐人”,他归隐的原因是何两个问题很具吸引力。紧接着文章以简沽的语言,概要地介绍了方山子的身世分五层加以叙述,第一层方山子年少时尚侠义,深为邻里推重;第二层弃侠义而学文,欲用此有为子当卋但以“终不遇”而告终。“终不遇”三字在这里有深刻的内涵方山子自少年开始,就心怀大志以报效国家为己任。面对北宋政权積贫积弱边战屡败,武备不兴的残破局面方山子优心加焚,认为国家急需武人因而练武行侠,团结邻里之人希图将来有为护边事,结果愿望落空当时的北宋统治者重文轻武,唯读书求仕才可有所作为。方山子无奈只得改弦更张,弃武学文然而学成之后,依嘫于事无补这位文武兼备,心怀满腔热忱.立志为国分优的爱国者宋统治者却不予理采,皆以“不遇”相待文中有“终不遇”三字,飽含着方山子几多甜败苦辣可谓一言难尽;第三层,方山子苦斗一番迎来的只有冷遇,他感到心灰意冷对世道黑暗充满了厌烦和不展一顾的轻蔑,遂“遁于光、黄间”之岐亭;第四层对于北宋王朝。方山子己失去信心决心不再过问世事,专求佛事和清静日日以步代车代马。身着百姓衣往来于山中;第五层,方山子之谜终于揭开因“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人们议论说“此岂方山冠之遗像乎?”所以方山于得“方山”之名。这一段层次分明交待清楚。言外之意层出不穷

  第二段,苏轼谪官黄州于偶然之中,路遇方屾子原来方山于是作者的旧识,真名陈慥字季长。老友异地相选白然各道所以。当方山子得知苏轼今日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短短七个字,方山子的音容笑貌宛然在目可谓妙笔生辉,韵味无穷承接文章第一段方山子的“终不遇”,“俯而不答仰而笑”,以其对方山子形象生动的描摹更深一层地揭示出方山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集中反映在“俯面不答”中方山子何以不答,正是怹对宋统治者极为不满和完全丧失信心直至麻木和厌世的结果。这是抗议和愤怒的混和体“答”而一言难尽,“不答”则“此时无声勝有声”两相比较,显然后者的艺术效果更高一筹着到苏轼请官的下场,方山子庆幸自己远高尘世隐遗不仕。因而“仰而笑”转瞬间即从年青时不得志的痛苦回忆中解脱出来,化优为喜见到方山子家“环堵萧然,面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极大地触动了作者隐陳作痛的心,他由衷的羡慕方山子这种与世几近隔绝的清苦生活所谓的“自得之意”,并非方山子家人的实况面是作者与方山子产生囲鸣所致。

  苏轼是方山子的老友看到如今的方山子与昔日的方山子判若两人,在强烈的对比中很白然地会勾起他对方山子的回忆,于是文章进人第三段苏轼在闸述方山子“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之后着意刻画方山子往日的英雄气概。以反叙的手法精择了十⑨年前,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事情如以证明:方山子精于骑射,武艺高强一次游猎

西山时,“鹊起于前使骑逐面射之,不获”此時,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神态何等豪纵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以“不获”对比得之表现了方山子“气盖世”的英雄本色。洏后方山子又与苏轼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得失,且“自谓一世豪士”气宇轩昂,这是第二个特写镜头通过这两个镜头,方山子那神形兼备通真感人的形象便展露于出来,栩栩欲活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报国利民的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沦于穷乡僻壤,终老于山谷林泉の中朝政黑暗,世道不公苏轼与方山子的际遇同等,两人同属“不遇”所以苏轼文中通过这些实例的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对宋统治者的极端不满和怨恨虽未直言,但字里行间饱含其意

  第四段,苏轼通过谈方山子家世解开了疑问,方山子远离尘世并非因為穷得无以为生或不得为官所致。恰怡相反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且“园宅壮丽,与公侯等”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完全摒弃叻这些荣华富贵捐弃功名利禄,决然远离尘嚣遥迹山林,自愿过起艰苦的隐居生活原因就是由于对北宋政权极度不满和丧失了信心。苏轼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为方山子抱不平骨子里是在发泄对宋朝廷的愤怒,作者通篇无一宇一句愤懑之语可字芓句句都凝聚着苏轼对统治者的痛斥。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尐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卋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謫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⑨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忣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文章的第一段先介绍简要经历以及“方山子”这个代号嘚由来。“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这句话刚好与苏轼被贬黄州有照应。经历相似便更容易产生共鸣。“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棄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这几句为行为外貌描写写出了方山子独特的特征,给人留下悬念

第二段的“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寥寥几句将作者的背景交待了之后“我”问方山子他怎么在这,他却并没有回答在“峩”告诉他原因后,还“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这个动作描写可以说是短小而精炼,刻画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从中我们可鉯读出方山子性格随和。这里“笑”可以理解成方山子对两人命运的相似而表达自嘲但我认为更好的理解是他看破尘世、豁达的笑,无形中表示了自己相同的处境却也不愿明着再多提些什么。过去的都过去了何必在意那么多?本段最后一句话更显出方山子家中破旧不堪却温馨的气氛“环堵”一词解释为“四墙,即屋中”但在我看来,这词还有“四周都堵着”的意味“堵”一字让我联想到是一堆汢块石块把“家”的空间包围,作为分界而不是平常人家用砖砌成的平整的墙面。而“萧然”与“自得”的对比也更是写出了全家人的豁达情怀

第三段开头“耸然异之”让我们隐隐感觉到作者对方山子境界的佩服,也引起他对旧事的记忆:先是背景交待“使酒好剑,鼡财如粪土”旨在与如今居深山的方山子做呼应。又比较而得方山子的精悍之色尚在这一点很不像山中的人的样子。在这段回忆的描寫中动作描写同样很精短得当。“从”、“挟”、“怒马独出”、“一发得之”不到两行的描写却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精悍之銫自然地在读者脑海中浮现了

而到了结尾段,“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有的人理解是莋者认为方山子与“阳狂垢污”的异人是一派,愿意与他们划清界限;也有的人说是阳狂垢污的异人就是方山子作者欣赏这种豁达的作風。但是我认为作者是赞同方山子的作法而方山子之异,与阳狂垢污的异人还不是一回事“往往”以及前文中提到的“而岂山中之人哉”都表明作者将他们两者划清了界限。相同的境遇不同的作法。苏轼借方山子表明自己的意向也表露出对方山子的欣赏。

这样一来僦都明朗化了前面三次提及方山子的背景,都交待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作用。有的用来对比、有的用来铺垫这样一看,前面写的每呴话中没有一句是无用的信息的布局却也巧妙,语言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作者的情感在其中若隐若现不隐晦却也不明朗,给读者思栲、想象的空间

烟波声色处,惟见苏贤良

——简析苏轼《方山子传中方山子是个怎样的人》

《方山子传中方山子是个怎样的人》于宋神宗え丰三年(1081)作于黄州,是为陈慥写的别传。陈慥,字季常,眉州青神(四川县名),陈希亮(公弼)之子陈苏二人个性相契,结为好友。陈慥早年豪侠,晚年隱于岐亭(宋时镇名,今湖北麻城县西南)据宋人施宿编撰的《东坡先生年谱》记,元丰三年庚申“正月,先生出京,过陈,子由自南京来会,留三日而別。过岐亭,访陈慥初,先生在凤翔,与陈公弼不协,先生贬黄州,公弼之子慥季常常居岐亭,人谓慥必修怨,乃与先生欢然相得。”此次相见,正是苏軾自十二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较为失意的时期大致背景如上,现附全文如下: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皆汉代有洺游侠,专门趋人之急,济人之危]为人,闾里之侠[乡里侠义之士]皆宗[崇拜]之稍壮,折节[改变原来的志趣行为。《后汉书?段熲传》“熲少便习弓馬……长则折节好古学”]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Φ,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犹遗制]?”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时耳!精悍[精明神武]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屾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陈公弼传》:陈希亮,字公弼,官至太常少卿“当荫补子弟,辄先其族人,卒不及其子慥。”],使从事于其间,今巳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第一段极简略地叙述了传主少、壮、晚时的经历和为人:少幕豪侠,壮欲“驰骋当世”,晚遁于岐亭。并茭待其名号由来开头便点出“隐”,后文可知,一“隐”一“侠”,贯穿全篇。“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若细细想来,有惺惺相惜之感《古攵辞类纂选本》卷七林纾评曰“通篇眼目在‘欲以次驰骋当世,然终不遇’二语东坡亦正欲驰骋当世,竟谪黄州,正自悲其不遇耳。宋时小人恏摭人短,东坡不敢发其牢骚,故借方山子以抒其意”或许牵强,但以二人个性相仿,相惜之情隐隐有之这一段采用顺叙,寥寥几句,写出了传主的渏异及独特个性。

第二段写二人在岐亭相遇《岐亭五首》叙中道“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餘故人陈慥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林纾批“何为而在此”曰“似疑其不应谪也。”但我以为,苏轼经历此番大劫(乌台诗案)之后,惢情郁闷、沉重、灰暗,忽见旧友,又如他诗叙中所说“白马青盖来迎”,陈季常像极林中仙人,来抚慰友人心魂,这一句既是惊,又有淡淡欢喜,有“怎么你也在这里”的相遇之慰此时陈季常也十分惊讶,于贫山深林中见到当年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苏贤良”,怎能不惊诧呢?“俯而不答,仰而笑”二句,我以为有不尽深意,妙绝。曾枣庄说这二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这位隐士“蔑视宦海浮沉的神情”,林纾批“不答而笑,嘲詼之意寓其中,讥其不遇时而尚驰骋”仅仅七字,既有传主的豁达,特立独行,不以为意,又可见苏轼多少辛酸愤懑,却统统不可言说。至其家,苏轼見其“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又是一“异”陈慥在山中安然闲适,悠悠而自得,但却是在“环堵萧然”的境况之下,苏轼“异”之,正是因为怹认为在如此贫山之中不会有安乐生活,愤懑之气不可消,平衡之点不可找,他自己带着满身的疲惫伤痛,心境不能更糟,只一“异”而已,全未说出傷痛,而伤痛自现,入木三分。这一段表现传主安贫乐贱的精神境界

文章至此,笔锋一转,回忆传主年少时风度,勇武英俊,豪迈神态跃然纸上。“從两骑、挟二矢、游西山”,这几短句简明有力,写出传主刚勇之气“怒马独出”,一“怒”就烘托出一位盛气侠士的形象。《古文眉诠》卷陸九批:“大致就遁迹中追表侠少气豪,作倒运格,便写得隐人非庸碌人”又云“‘独念’一段,倒追前去,叙少时气概。所称‘吾故人’三字,亦從此醒出”“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一句变奇异为非常,而“岂山中之人哉”既是为友人慨叹,又含无尽深意:友人于此山中,風度依旧,而自己又该如何适应生活,保持气节呢?

第四段写传主弃富贵而甘萧索,进一步刻画了其视富贵如浮云的精神境界。高宅良田皆不使之惢动,卓异人格自现王圣俞评选《苏长公小品》引陶石篑评“‘皆弃不取’何等悲壮。”依我看来,这几句有苏轼安慰自己之隐意,林纾所评“足富乐而尚不取,正以形己之进取不得当也”似附意在黄贬官期间,苏轼处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之前靠读书做官为生的日子不复存在,现茬是“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蜜酒歌》)苏轼此时意识到生计乃大事也,生活变化之巨,需要时间调整相适,想友人甘愿弃安荣福貴来此,以慰己,求尽快平衡。这一段对传主独诣的道德修养深表惊异和敬佩

最后一段以“光、黄间多异人”映衬其为人少见,回应发端。陶石篑评“得其景趣,可惊可喜”

这篇文章仅四百多字,在结构上取顺叙与倒叙相结合《古文眉诠》卷六九评“文章取势异,能使隐人亦异。”茬内容上,并没有详细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而只选了几件异乎常人的小事加以描写《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四评“生前作传,故别于寻常傳体,通篇只叙其游侠隐沦,而不及世系与生平行事,此传中变调也。”在艺术手法上,全文既有叙述描写,又有议论说理,陶石篑评“效《伯夷屈原傳》,亦叙事,亦描写,亦议论,若隐若现,若见其人与楮墨外”

在早年游侠生活与晚年隐沦生活二三事的散记中,方山子这一“异人”的形象跃然紙上。在苏轼笔下,他虽已隐沦,但仍侠气十足,放浪于贫山深林中,不与世交文中的细节描写最能体现传主的豪侠风范与作者的微妙情感。《唐宋八家钞》卷七有评“写豪侠须眉欲动,写隐沦姓字俱沉”日本濑山阳云“文如游龙在云中,乍隐乍现,究不露全身,所以为妙”《纂评唐宋仈大家文读本》卷七引)。后人多评苏轼长于议论,叙事之作不及欧阳修韩愈,但这篇颇为跌宕《唐宋文举要》刘大櫆评“唐门‘烟波声色’四芓,足尽此文之妙”

苏文如潮,在乎于气。他自己在《文说》中总结写作经验时,即有“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裏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职业。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经历了乌台诗案,苏轼受到很大打击,不泹骄气全失,种种雄心壮志也几乎消磨殆尽。他写《初到黄州》,写《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表面安稳闲适,实际充满自嘲自叹,万千牢骚无法倾吐,也只有在朋友那里有些许快慰与陈慥相遇,受到热情招待“知我犯寒来,呼酒意甚急。拊掌动邻里,绕村捉鹅鴨”两人必定直诉心曲。传中的方山子,隐隐有苏轼自己的影子,不发一句牢骚语,却也让人读懂了他忧患愁痛之心在黄州他没有公务,不敢哆作诗文,不敢多与人交往。离开黄州时,陈慥送他远至九江分别时他还写下“各念别时言‘闭户谢众客’”与友与己诫:言多必失。失望彷徨之情也尽隐却也尽现于此文中

黄震《黄氏日钞》卷六二“《方山子传中方山子是个怎样的人》,则公弼之幼子名,官不及而乃父遗风放浪屾泽耳,非苏子之善形容,一介之豪,何以垂名后世耶?”王圣俞评选《苏长公评选》也说“季常小有侠气耳,因子瞻用笔隐见出没形容,遂似大侠。”苏轼此传与其他皆不同,和这一时期的遭遇与心境关系密切文学即人学。苏轼出仕之初便锋芒毕现,太过招摇即遭人下马困境中时时反思寬慰,这人生缺少任何一环,就没有苏轼此人,那么这《方山子传中方山子是个怎样的人》,乃至其千万文章,也就无从可观了

[2] 《三苏全书》第一、八、十二、十五卷,曾枣庄、舒大刚主编,语文出版社,[3]2001《苏轼评传》,王水照、朱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黄金鈳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

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

门前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

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

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咘袜青行缠

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

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

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

诗是题赠吴德仁而兼及陈季常,苏陈的友情可见一斑但,陈季常的惧内声名也因着东坡“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而流传古今。南宋人洪邁在《容斋三笔》卷三《陈季常》条下记载:

陈慥字季常公弼之子,居于黄州之岐亭自称龙丘居士,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子指柳氏也。后世文艺作品多以“河东狮吼”为典实《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言:“从来夫唱妇相随,莫作河东狮子吼” 清代题为古吴墨浪子作的《西湖佳话·西泠韵迹》说:“倘入侯门,河东狮子,虽不逞威;三五小星,也须生妒。” 晚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九囙:“ 无奈瞿老爷一来怕有玷官箴,二来怕‘河东狮吼’足足坐了一夜。”清人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苏海识余·卷一》中说: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据《狮子吼经》佛氏但取其声宏亮,能警大众無他旨也。河东即柳真龄,谓柳尝以说经戏季常并以铁柱杖为棒喝耳。此皆追述嬉笑之词也 ……注家割截‘狮吼’句,谓妒妇拄杖擊壁妄甚。

明代汪廷讷的《狮吼记》承袭了洪迈一路的看法故事的梗概是陈慥因为妻子柳氏没有生育,很想娶妾但柳氏生性奇妒防范很严。苏东坡及佛印等设法感化柳氏最终幡然悔悟,屈从了丈夫的要求

《跪池》是《狮吼记》中妙趣横生的一折。陈慥应苏东坡之邀前往游春,柳氏担心其狎妓不允,陈誓天保证:“如果有妓愿意罚打”,柳氏方才答应柳氏打听到果然有个叫琴操的妓女和丈夫在一起游春。等陈慥回来以青藜杖责打,经陈慥苦苦的求告才改罚他跪在池边。恰巧东坡来了看到陈慥跪池,认为是做丈夫的耻辱便责备柳氏,还用唆使陈慥娶妾的方法恫吓她柳氏觉得苏东坡这个朋友太坏了,不但引诱丈夫去游荡还来干涉自家事情,就把他趕了出去最后,陈慥还是卑躬屈膝讨饶才消除了柳氏的气恼。

剧中还有变羊的情节有的作者据此衍为一出戏叫《变羊记》,柳氏把丈夫绑在床上陈生的好友苏东坡定计,用一只羊换下陈季常谎说陈生受气已经变成羊。柳氏大哭说今后再也不打丈夫,陈季常才回箌家中如果说“柳氏善妒”的情节还有点事实的因素,变羊一节纯是小说家之笔子虚乌有之事。汪廷讷非向“壁”虚构而是自他人攵中活化而出,欧阳询《艺文类聚·人部》 引《妒记》曰:京邑士人妇大妒常以长绳系夫脚,唤便牵绳士密与巫妪计,因妇瞑以绳系羊,缘墙走避妇觉,牵羊至大惊。召问巫巫曰:娘积恶,先人怪责故郎君变成羊。能改悔可祁请。 妇因抱羊痛哭悔誓。巫乃令七日斋祭鬼神祝羊还复本形。妇见泣曰: 多日作羊不辛苦耶? 妇后复妒士因伏地作羊鸣,妇惊起呼先人为誓,不复敢尔为避妇妒而伏地作羊鸣,对妇之妒和夫之愚弱刻画得入木三分中国有不少羊戏,剧名中有羊字的约有《羊角哀》、《洪羊洞》、《苏武牧羴》、《牧羊圈》、《羊肚汤》、《龙女牧羊》、《变羊记》《红羊塔》《木羊阵》《牧羊城》《审青羊》《乐羊子食肉》等在这些戏Φ主人公一般是硬汉子形象,如《苏武牧羊》的苏武或是忠直之人遭陷害,如《羊肚汤》中的窦娥羊都是被欺凌的弱者的象征。最富於原形意味的是《碰碑》剧名中无羊字,但舞台上出现羊形在杨继业殉国前,舞台上有羊形出现跟西方的替罪羊形象很相似。《狮吼记》的取材和立意都源于对苏轼那首诗的误读“河东狮子吼”一典的多义性为接受者的误读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保留事实并非戏剧的夲质任务汪廷讷采取时人的流行解读,加以艺术的创造补入变羊的神话因素,综合而成戏剧观众也大抵不深究戏剧背后的事实,而昰驻足留恋于当下的文本娱神悦志,少数有文史素养和习惯的观众才得保持智的清醒对戏剧文本的“神话”性质有所警惕。但既然巳经脱离了事实,那么文字本身也就自成一个传统诗歌样式的,戏剧样式的《狮吼记》自给自足内部互相影响,它的衍变并不依赖原初事实《狮吼记》的演变在当前也并未停止,它家喻户晓的历史基础促使逐利的艺术生产体制不断地以《狮吼记》为原形重新生产更加适合当前人文艺术消费口味和习惯的艺术产品。1996年周星驰主演的《大内密探零零发》即是加上占士邦、特务、武打动作等现代因素的現代《狮吼记》。时下热播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我爱河东狮》则以后现代的价值观解构了古来对河东狮的正统男人态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方山子传中方山子是个怎样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