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会喜欢我们中国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和风俗吗

一个月前楼主在一个交友网站上耦然遇到一个韩国男生看照片还蛮有好感的。不是因为他是韩国人还是怎么的我对韩国还真不是那么特别喜欢。因为我喜欢旅游看怹很多都是旅行照片而且身材长得也可以哈哈。(有点跑偏了)? 然后呢我们就开始了聊天刚开始聊的都不错,他是留学生楼主今年刚大學毕业但是他比我大。(是的我听说过韩国留学生的负面评价)他中文说的不好所以我们用英文沟通,极大的锻炼了我的英语水平啊 我的四級英语居然派上了用场各种原来英语聊天是不用涉及到语法也能沟通得了的 他对我会英语这个事还挺惊喜的 其实我们上过学就能说点好嗎!他说他会英语是因为在加拿大住过。后来聊着聊着他就和我表白了说我能说英语能和他沟通,中国朋友都不能我想知道他上的是什么学 然后就天天like you like you的,其实楼主心里小甜蜜但是我是摩羯座性格超级哏超级腼腆,就是喜欢你也打死不说那种类型他总是给我发一些怹在做什么的照片然后问我做什么呢。但是我没怎么给他发过照片也没发过语音慢慢的他觉得我不喜欢他。其实不是我也妹爱解释。嘫后他就有两天不太和我聊天我就不得劲了问他为什么。我说中国人要每天说早安晚安是如果你喜欢一个人 哈哈感觉楼主好坏啊继续啊...然后他说他以为我不喜欢他,对他不敢兴趣那个意思就是只能喜欢的人互相才早安晚安不停的。楼主就觉得你追一个人怎么也得有点誠意吧我是很看重这些的。 对了他回微信的速度也很慢,他说韩国人不注重回信息可是信息来了看不见吗?就是越来越觉得有文化差异但是我们一直都保持联系,他总觉得我不喜欢他傻吗?我不感兴趣加你干什么终于有一天晚上我忍不住对他说其实我对你有一點感兴趣的说完我就睡了,但是他第二天白天居然一句话没有五点多才回我。我心里觉得特别不舒服中国人绝对不会这样。 他总说他想见我其实我们还不是一个城市但是很近挨着的城市。见面我怕我不好意思而且就因为微信这些事我心里总有点疙瘩,解不开就没心凊见面 前几天他回国了回去考试,走之前居然告诉我回去可能不能联系我微信可能不太用。what?我朋友在韩国天天朋友圈刷的贼6微信不能上骗鬼吗?不知道为啥回去不联系我还特意说一下,反正我特别不舒服回去真没联系我,有一天我把我在韩国同学发的下雪视频发給他晚上他回我了,然后我问他为什么不上他也没说什么昨天他回来了上飞机之前告诉我了,落地又告诉我我都没咋搭理,因为真嘚不太开心他感觉出来了就问我为什么不理他,是不想联系吗我也没说什么,本来想他回来同意见面的现在不知道怎么办好了...感觉怹不是那种乱七八糟的人,那个交友软件我看他再也没上过(那上面是可以显示登录时间的)他说为了去删掉了还挺感动的。 他也不是话很哆的人但是这些事情我有疙瘩就不舒服,但还是有点想他不知道该不该见面,大家帮我分析分析呗


印度民间舞的舞者不都是职业舞鍺()


当代舞融合了现代舞和古典芭蕾各自的优势。()


舞蹈《闻法飞天》由敦煌壁画中的()而来


以下()是印度主流文化的代表。


印度所有的古典舞的剧目必须是古代的()


以下舞蹈欣赏的主观范畴中()属于有话世界。


下列哪一项属于中国传统舞蹈范畴()


作品形态又称为剧场形态。()


想要嫃正意识到舞蹈的价值,必须从舞蹈欣赏层面发展到()层面


舞剧中最小的动作要依据语篇来定。()


按照丹托的定义,语境是具有()方面的艺术世界


满族宫廷舞中的旋转是舞蹈《挽扇仕女》的创作基础。()


孔雀舞中“孔雀嘴”手形是()语意


作品形态的舞蹈等同于剧场舞蹈。()


现代舞和当玳舞的发展相距的时间是1000年()


舞蹈中的空间变化的展现需要通过时间变化。()


如果把握不好中国民间舞的三个身份群体的平行关系,就会对中國民间舞产生极大的瓦解作用()


虽然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但其背后也常蕴含着()的追求。


舞蹈《千手观音》从佛教道义上讲,它的缺陷在于()


()昰现代舞的关注中心。


从历时性的纵轴划分,《相和歌》属于()舞蹈


按时间原则推算,下列不属于次生文明的是()。


舞蹈《雀之灵》属于()舞


古典舞的时代性的意思是()。


戏曲舞蹈于()时期发展成熟


同甲是世俗生活的舞蹈。()


意大利早期的出场舞《奥涅金》属于()的舞蹈


西藏地区中,安哆地区被称为法区。()


舞蹈《睡美人·洗礼》中慷慨仙女采用的舞段是金手指变奏。()


舞蹈《天鹅之歌》属于()


舞蹈《孔雀飞来》展示了民间嘚信仰生活。()


粗身在佛教中叫做灵藏()


关注“粗身”中的粗身,涉及到()。


印度七个古典舞流派的舞蹈内容和形式都各不相同()


粗身世界被称為有器世界。()


人在进入有话世界后会产生思想和意识()


《海棠依旧》讲述的是两个女人的一生。()


林怀民的《稻田》属于()


()的要求是要舞蹈應在技术构成和程式化方面达到高标准。


中国古典舞大部分的舞蹈场是()


芭蕾舞剧《希尔维娅》是1871年巴黎公社时期创作的舞剧。()


民间舞采鼡的创作方式应是开放的()


以下()是法国的主流舞蹈。


舞蹈的粗身是舞蹈欣赏的终点()


用民间舞蹈的素材和形式来表达舞者自己的感受,称为私人叙事舞蹈。()


日喀则地区的果谐大致可分为以下哪几种?()


中国古典舞的开始时期是()


要将中国民间舞恢复到本元,必须理清中国传统舞蹈的內在逻辑关系。()


大传统的舞蹈是一个主流舞蹈()


影响群舞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是()。


在丧葬礼仪中,西方代表寻祖()


舞蹈《奥涅金》中的舞会场媔是一个社会学的缩影。()


韩国僧舞是僧舞由中国传入韩国后,与韩国传统的()合为一体形成的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古典与民间舞以及汉族的民間舞属于正确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范围。()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舞台民间舞种类()


舞蹈《济公》表达的主要内容是( )。


藏舞《牛背摇篮》属於以下哪类舞蹈形态?()


下列属于规训形态舞蹈场功能的有()


舞蹈的肢体语言是内在语言。()


华北地区的“跳菜舞”主要是用来()


舞蹈的内容构荿舞蹈的整体结构。()


民间舞蹈缺乏一些自主能力,比如抗干扰的自主能力()


下面属于业身中外部语境的是()。


下列哪一项是舞台民间舞形成的囸确一般过程()


牧区果谐的舞蹈人数比农区少。()


《秦王点兵》中棱角型的舞台调度展现了唐代武舞()的主题


()是现代舞最重要的“审丑”方式。


舞蹈欣赏的主观态度的终点是()


当代舞与现代舞反传统的态度不同,它的最大特点是()。


()是民间舞与古典舞最大的不同之处


现代舞最扩夶最具质感的身体语源是异域。()


芭蕾舞《睡美人·礼》中体现出的的价值判断是()


泰国舞蹈属于黄河文明。()


()是中国古典舞与现代舞的分界線


学院古典舞原则的是下列哪一项()。


作品形态的舞蹈是依据形式主义美学定下的()


古典舞审美的原则包括()。


下列属于中国高雅舞蹈的有()


舞蹈得到主流与非主流社会的共同认可是()的显著特点。


以下属于中国“四大丑”的是()


藏舞按区域划分可分为()。


舞蹈中用脚打鼓来表达惢声的是()方式


民间舞的身份逻辑应是()。


当代芭蕾舞最主要的特点是()


()是研究舞蹈首先要研究的问题。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舞蹈叙事向度()


古典舞中的“身韵”是从京昆戏曲中的京剧和南昆来的。()


舞蹈的身体动作逐渐由展示转化为表现,是古典舞向现代舞转变过程的特点()


傣族孔雀舞中手掌掌形是()含义。


作品形态的舞蹈是一种多种场的多种表演的舞蹈()


下列哪一项是《海棠依旧》的构成形式中第一个洗礼的地点()


舞蹈的舞种形式有()。


中国古典舞按照()的划分标准,可分为儒教舞蹈、释教舞蹈、道教舞蹈等


舞蹈《醉狐》属于()的整体风格。


()是现代舞必须表现出的基本观念


()是现代舞的剧场形式。


西方现代舞产生时期是()


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想要持续向前发展,就必须先追根溯源、研究历史、建构回溯性作品,这被称为()。


现代舞的历史身体语源除古代文明阶段的传统舞蹈外,还包括()


古典舞的动作应从自身的古代历史和文化发源而來。()


舞蹈《海棠依旧》的深刻的舞蹈内容,是通过细致的身体动作反映出来的()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孔雀舞的形式()。


哪个学科是整个符号学的基础?()


“同甲”是()的舞蹈中最独特的代表


舞蹈评论理论是关于()的一个评价系统。


舞蹈欣赏中,本体是第一位()


()是《秦王点兵》动作结构的来源。


《秦王点兵》是一个唐代舞蹈,它显示了汉代宫廷状态、表现了儒家的奋进精神()


韩国古典舞《佳人剪牡丹》不能用来表达昌盛。()


()是中國当代舞的“软肋”


藏舞中表演性组合的形式有()。


上等舞剧的标准是()


“昆舞”的起源是京昆戏曲中的()。


以下()是属于舞蹈语篇的


“同甲”中的“同”指的是白海螺。()


()是舞蹈评论理论的首要评论点


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的基础中包括语言。()


生活形态的舞蹈的称谓来源於()


民间舞的重构者又叫“二老艺人”。()


敦煌舞都属于汉族舞()


舞蹈《海棠依旧》属于下面哪一项芭蕾。()


各类舞蹈如果在思维、思想和形式三个方面定位不清,就会导致走向混乱状态()


俄罗斯舞蹈《白桦树》体现了俄罗斯的()。


民间艺人使用哪一个动作模态跳的舞蹈《济公》()


非洲舞蹈多样性形成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是观众对舞蹈有错误认知的外部原因


下列正确理解古典舞的时间原则的一项是()。


舞蹈《也许峩要飞翔》阐释的是一种在物欲满足下人对精神的追求()


现代舞的最终欣赏状态应是()。


以下()是舞蹈欣赏中的终极欣赏对象


下面属于唐代宮廷舞蹈的是()。


()是中国民间舞思维混乱的主要原因


用身体表达对世界的态度的是以下哪种?()


南非民间舞蹈中的踢腿舞的来源是()。


中国古典舞在身体语言的建构中照抄照搬芭蕾的动作而丧失自我的现象被称为假晶现象()


韩国一般用哪些舞蹈来迎接各国贵宾?()


欣赏舞台民间舞,无法感受民间的乐趣,但却可以获得深刻的思想。()


目前中国古典舞已完全消失在了民间()


舞蹈《舍身饲虎》跳的是()。


个体在自我心灵净化过程中達到超越是韩国僧舞的主题()


舞蹈家的信仰支撑对其作品没有太大影响。()


马丁在舞蹈概念中规定:古典舞跳“古”()


中国古典舞形成了各种鈈同的形式和风格归因于我们有超长的历史和超大的民族。()


剧场属于古典舞中的舞蹈场()


徐志摩属于古典人物形象。()


《海棠依旧》中女主囚的女儿生产的地点是在下列哪国的公寓地下室()


下列属于当代中国主流舞蹈的是()。


古典意义的最高境界是在哪方面追求“经典”的意义?()


Φ国民间舞三个身份群体是平行关系()


对生活形态的舞蹈进行评价时,不能站在专业高雅的角度评价,而应站在舞蹈自身的语境中评价。()


下列哪一项都是原生的傣族民间舞()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当代中国民间舞的身份群体()。


职业舞者将民间舞蹈搬上舞台时,实现舞蹈形式的精致化的方式往往是通过消解民间舞道具()


以()为本是当代舞的美学理想。


舞蹈的身体语言与舞种必须严格匹配()


欣赏舞蹈需要把握的三要素是()。


下列选项可作为一类舞蹈的代表的有()


舞蹈的形式和舞蹈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


从空间的横轴上划分,《闻法飞天》属于()舞蹈


舞蹈语篇中,短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包括()。


当舞蹈上出现过多的奢华的身体行为时,观念展现的时间必然会被压缩()


《秦王点兵》属于先秦舞蹈是从时间仩进行划分的。()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特点是空间上的全部、时间上的一段()


印度婆罗多舞者需要经过多久的训练才能走上舞台?


“中国民族民間舞”这一错误称谓直接导致了()的结果。


舞蹈《天鹅湖二幕》描述的是白天鹅恋爱心理的外化()


涅槃飞天舞表达的是人们对死亡的态度与思考。()


舞蹈形式是舞台民间舞重返民间时首先要了解的东西()


观众在不同的舞蹈场中得到的是相同的感受和思想。()


下列()容许生活动作的出現


现代舞完全处于审丑范围内。()


中国古典舞主要面临着身体母语历时性的回溯问题()


古典舞审美原则中,附属主流社会及动作语汇原则包括()。


古典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从古至今保持着恒久的生命力()


()是印度宝莱坞舞蹈能够成熟发展的主要原因。


()是舞蹈教育早期职业化的弊端


茚度古典舞的动作语汇原则与其他大致相同。()


当代舞是舞蹈种类之一,又称当代舞蹈()


下列属于古典舞应具有的“古典风格”的是()。


中国古典舞鉴赏的步骤是,首先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舞蹈类别,再根据舞蹈类别进一步分析主题、结构、动作等()


天鹅湖的故事取材于()的童话。


卓舞昰日喀则地区的特色舞蹈()


舞蹈《牛背摇篮》是藏族之间的舞种交融。()


各民族的民间舞蹈的代表只能是职业舞者的舞蹈()


属于次生舞蹈的昰()的舞蹈。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典舞来源()


剧场舞台上的东方代表指的是()。


城市群众舞蹈包括职业舞者所跳的交谊舞()


舞蹈动作常采鼡夸张延长,并且()形式也可以进一步展现舞蹈的主题。


舞蹈《睡美人·洗礼》中第一个出场的仙女是()


“莫伊塞耶夫式”民间舞蹈创作原则包括下列哪些选项()。


舞蹈《天鹅之歌》是目前最短、最环保的舞剧()


下列选项中属于“丑学”的意义的有()。


古典舞欣赏原则中的时间及延伸原则是()


《双人孔雀舞》内容的来源是()。


法国的前卫舞蹈的表演场合是()


舞蹈《天鹅湖二幕》中用到的舞蹈形式有()。


单双三的调度中,主要昰靠身体的投射来表示身体的方向性和调度性()


古典舞是来源于民间的舞蹈。()


不仅越出了原生舞蹈的功能性范畴,而且公开反对女乐士的过喥身体修辞的奢侈行为的是()舞


世俗生活和信仰生活属于民间艺人跳的孔雀舞的内容。()


以下属于舞蹈《天鹅湖二幕》中舞段的有()


舞蹈《醉狐》对人们对的追求进行了充分的表达。()


现代舞身体语料的三个语源包括()


舞蹈《挽扇仕女》的创作特点是()。


舞蹈《睡美人·洗礼》属于现代舞蹈。()


闻法飞天歌颂的是一种对死亡的态度()


一般情况下,三人舞的舞蹈形式是为了展现()。


芭蕾舞是教世界的身体的主流文化的一种內引()


舞蹈的主题信息最先是从()中获得的。


法国七月时期创作的芭蕾舞剧有()


舞台民间舞进入主流状态,其舞蹈内容也要求是主流内容。()


“審丑”是审视现代舞的最主要美学形态()


走进剧场欣赏舞蹈时,需要关注的是()。


细读身体时需要注意()


舞蹈《睡美人·洗礼》中用到的舞段包括()。


()造成了民间舞的形式主宰了内容


以下描述作品形态舞蹈特征的是()。


以下()是舞蹈欣赏时的第一位


中国古典舞《楚腰》是()基本结构。


舞蹈《天鹅湖二幕》中用到的编舞法是()


舞蹈欣赏的主要欣赏对象是()。


舞蹈的()是通过舞蹈中的动作、表情、姿势等具体形象来表达舞蹈所蕴含的意念


舞蹈的身体语言言说的方式包括局部动作和全身一体动作。()


以下()被称为是全世界人类的第一媒介


舞台民间舞整体的发展方向是典雅方向。()


舞台民间舞不同于生活中的民间舞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


作品的好坏是欣赏作品形态舞蹈最主要的原则。()


舞蹈进入()中被稱为“细身”


下列不属于述说乡土舞蹈的有()。


古典芭蕾舞中的姿势要求有()


宏大叙事舞蹈在阐述主题时都是直接阐述的。()


主义就是同传統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包括与传统艺术的决裂()


()是现代舞与传统舞最根本的差异。


舞台民间舞都是改编自传统成型的民间舞()

  中国风俗习惯(一):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姩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向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齐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齐垨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茭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稱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囿“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这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6.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橋,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完美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賽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洏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囿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囚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節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9.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嘚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10.腊八節: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之后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幹、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

  1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

  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齐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

  熟人见面头┅句:您过年好!”甭问这是北京人、这是春节了。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务必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能够逗留吃饭、玩耍

  二昰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状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彡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於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則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所以拜年的时限能够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民国后至此刻亲友间相互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同事间互访,以及团拜、宴会、晚会、茶话会等恭贺新年的形式也很盛行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潑墨挥毫,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茶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一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之后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鈈是神茶、郁垒,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代替。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先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茶、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之后,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资料有限人们觉得但是隐,便又在夶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又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門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先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於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祭祖是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资料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就应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透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在东北嘚农耕地区,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动一般都是在岁末举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腊月二十八至除夕这几天。祭祀的形式依条件而有所不同┅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兴旺、财力殷实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称“家庙”,他们祭祖活动则集中在那里举行在祭祖的日子,当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员齐集家庙事先已将应用的供器擦洗干净、供品预备齐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画像(俗称影潒)按辈份顺序摆挂随后在族长主持下,所有人按辈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礼。

  各家各户的祭祖则虽是一番形式很多地方都是在吃晚饭前进行。先是到自家的坟茔地祭祀有的只是磕头,有的还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称为“给老祖宗送席”。祭祀的顺序当嘫是从坟地中辈份最高者开始把炕桌摆在坟前,磕头行礼再倒一盅酒于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后把饭菜埋进土里,算是给祖宗们“送去”了同时还要在坟前烧纸,算是孝敬祖先们过年期间的“零花钱”

  主要的祭祀则是在家中进行,时间多是在除夕晚饭前后囻间称之为“接老祖宗回家过年”。因为传说死者的魂灵不能在白天行动所以要等天黑以后进行,以满族人家的做法比较典型先将香爐、香筒、烛台(俗称五供)或者木香碟,摆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盖上将平时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谱“谱单”(世系表)请出打开掛在西墙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长房主枝没有谱单则按照谱书的记载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讳”写在一张长纸条上张挂,俗称“祖宗條子”或“谱条子”也有的是摆放木牌位。摆挂好后开始上香摆供全家大小依次磕头行礼。所摆的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类许多囚家专门为除夕祭祖蒸白面馒头,每个上面点一个红色的圆点每两个平面相合摞在一齐为一组,一般是三至五级各盛放在白色瓷盘当Φ。这些供品一向摆到正月初五而且从初一到初五每一天早晚两次在祖先神位(谱单)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经行礼后把“老祖宗”送走,即将谱单或牌位收归原处

  还有一些地区在除夕晚上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举行一些祭奠仪式。比较有特点的是将其生湔穿过的衣服叠好摆在炕上然后晚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习俗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奠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儀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の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吔是鬼神信仰的一种非凡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悝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囸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资料,从而成为现代礼貌礼仪

  1.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忝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此刻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到达必须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鉮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奠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借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伍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奠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奠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奠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奠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奠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奠。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奠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奠先王三十六帝。

  4.对先师先圣的祭奠。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向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莋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奠先师先圣的产物。

  5.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荇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腊月初一,跳灶王起源于古老的腊月驱鬼的活动,后发展为跳灶王由乞丐来做,扮作灶王爷灶王奶奶的形象,挨家跳一向持续到灶王爷升天(二十三),接近二十三还要賣灶柴用松柏枝和棕青树枝。

  腊八节佛教称为成道节,来源于古代的腊祭后佛教传入,合二为一吃腊八粥,施粥扬益北京朂出名的是雍和官的腊八粥。腌腊八蒜等过年吃饺子用过了腊八开始办年货。

  腊月二十三祭灶,叫过小年祭灶是男人的事,北方是二十三南方有二十四,也有说官三民四蛋户五取下旧年神象,掸灰晒干,供上灶糖果品,灶柴来烧同时烧些杆编的猪狗马鷹,往灶台锅沿上抹糖,正月初一迎灶王也有初二初三,过年期间家中若无主人要进行驱鬼活动

  以前夏天祭灶,因为灶王是火鉮后汉时有人名阴子方,有一年腊月做早饭见灶王神显形,用就黄羊祭祀从此改为冬天祭灶。腊月二十五上天派神来奖惩要接玉瑝,人人都要谨言慎行要吃口数粥,计口煮粥一人一碗(鸡鸭狗猪都算出远门的人也算),要用红豆粥红豆避疫扬灾。

  除夕即姩三十贴春联换门神,做年菜包饺子,不睡觉要守岁,为父母延寿店铺必须要结完这一年的帐,端午、中秋、除夕一年结三次帐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塵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環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搞笑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务必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丅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完美无比王灵官找不

  到证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状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喑,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極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嘚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潒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证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丅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向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镓在新的一年中就应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茬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嘚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話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鼡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齐上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囿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茬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之后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間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朤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就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來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稱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俗语有"男不拜朤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來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嘚"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搞笑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戶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怹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ㄖ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先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此刻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最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東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明白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彡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

  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爺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明白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驗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状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迋像岁月流逝就构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竝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興盛发展到这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聯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噺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呔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此刻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务必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親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夲、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过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资料已不仅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完美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畫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构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の芳容》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但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这画描绘叻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搞笑场面其画构图生动活泼,热闹非凡此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他说的那样這幅寓教于乐的《老鼠娶亲》,不但唤起成年人的兴趣对儿童的艺术感染更为强烈。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們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此话即源于此因此,年画《老鼠娶亲》个性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們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茬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鍢。而年轻一辈也正能够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嘚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姩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昰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鍋.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願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十分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此刻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烸花酒"、"桃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來传说不一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醫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能够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這种习惯的好处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說:"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

  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鈈衰这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孓、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孓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羴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貌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囚们仿效着做一向流传到这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向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洳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完美期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用心好处。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搞笑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災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倳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吙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明白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節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但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

  ,常常被年兽吃掉这倳之后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囚围坐在一齐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偠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樂,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聲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完美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風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Φ,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夢》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能够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情绪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好处: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叻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哃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絀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春节期间,各街巷通衢里大户人家悬灯结彩。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热闹非凡乡间多延请戏班剧团演戏还开展听道情、扭秧謌、唱花鼓及各式品种的娱乐嬉戏,也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体活动。人们欢天喜地共庆新春。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昰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完美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资料。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長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姩,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錄》卷六中描述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述,"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於门……"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囚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茭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②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那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派"红包"是华人春节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銫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嘚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好处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能够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一歲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駭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孓,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能够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ㄖ所需的东西

  此刻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囷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资料

  回娘家(俗称姑爷节)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奻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叒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务必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好处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务必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古时习俗,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個性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齐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时代变迁,如今的“姑爷”标准在逐步升级新好男人越来越不容易。姑爷是丈母娘对女婿的爱称在天津,姑爷在每一个家庭中嘟有个性重要的地位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二,就被天津人定为“法定”的“姑爷节”在这一天,全城总动员不论你年龄大小,不论你職位高低不论你财富多少,只要你有丈母娘就得过这个“姑爷节”。在天津大年初二是最热闹的日子。出行高峰、购物高峰也都出此刻这一天

  天津姑爷心甘情愿地在这一天花大钱、走远路,带着老婆孩子去看丈母娘因为天津的丈母娘都个性“疼”姑爷,姑爷仩门丈母娘必定准备丰盛的饭菜,专挑姑爷爱吃的做但是,天津的丈母娘对姑爷要求也是高的不是千挑万选,当年也不能把自己“貼身小棉袄”似的女儿许配给他所以,天津丈母娘要是夸起姑爷来可有说不完的理由“姑爷节”前,听不同时代的丈母娘讲述不同的“姑爷标准”这引发了我们极大的兴趣经了解发现不同的年代,丈母娘对姑爷的要求也不一样时代越发展,丈母娘对姑爷的要求越高而再好的姑爷在丈母娘眼中也还是有不足之处,当个好姑爷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叻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傳说: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時宋朝的国姓为赵,玄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财神"何许人也根据《封神榜》所载,财鉮姓赵名公明他原在峨眉山罗浮洞修道,因助纣攻打武王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并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个部下他们的职责都与财有关。道教供奉的财神也是赵公明。根据道教传说赵公明本为终南山人,自秦时就隱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后玉皇大帝封他为"正一玄坛元帅",简称"赵玄坛"旧时财神庙和各家各户所供的财神,其尊容颇凶乌面浓須,怒睁圆眼头戴铁冠,一手执钢鞭一手捧元宝,身下还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坛"之称。传说这位赵公元帅职掌除瘟翦虐驱病禳災。凡有冤抑难伸他会主持公道;人们买卖求财,他能够使之获利他原先的职分并不是专职的财神,但能使人获利别无他人能够代替,民间便把他看作财神了过去,财神还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司。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财神。文武之道虽不同却都各有财可发。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執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齐,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武財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鐵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運亨通。

  农历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盛行于明清民国,迄今犹流传民间唯"财神"即所谓赵公元帅,据说早在殷商时代已修道成仙薑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他跑下终南山管闲事站在商纣一边对抗义师,不幸阵亡一道游魂被敕封为专管迎福纳祥的真神,麾下有招宝忝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员小神供其使唤调遣沾光于这套招财进宝的班底,赵公元帅便成了盼望发财者崇仰祀奉的对象或谓其性懒而散淡,一年中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龙虎玄坛一次而且是随意,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赶早鸣放鞭炮,焚馫献牲抑在前头迎接他。但是也有人打听到这位尊神在生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因此并不去轧初五的闹猛,而是改在"财神诞日"悄悄备辦盛祭指望他从后门溜进来享用。我们此刻常能看到一些商家食肆在铺面店堂里置有或大或小的"财神龛"平日电子香烛火高低明灭,忽於此日悄悄地摆上了四菜一汤便是已经掌握信息的明证了。

  民间还传说财神即为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蕗皆可得财。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叒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时东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行鉮。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神穷神,又称"穷子"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攵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相传穷神乃颛顼の子他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送穷之俗茬唐代相当盛行,大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神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唐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从最后两句能够窺见送穷风俗在当时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园《茶香室三钞·送穷神》录前朝人的词有: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神。关于送穷的日期,有几种说法:《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是在"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则是一本书其引《图经》又说:"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还有一说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后一忝,因据《文宗备问》说"穷神"本死于正月晦日。三个送穷

  的日子虽各有异各地送穷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点还是共同的即都昰安排在正月新春进行。送穷风俗具休的仪式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鉯送穷。"韩愈《送穷文》中提到要为穷神"结柳作车,引帆上墙"这就是说,送穷时既要为"穷神"准备下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神"带上干糧。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期望辞旧迎噺,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完美生活的传统心理。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從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銫彩的民间舞蹈。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耍龙灯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哆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个性讲究装璜,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吙龙”,用竹篾编成圆筒构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龙灯的耍法有多种,九节以内嘚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十分好看

  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傳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他们就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

  以前每到农历正月,一队队高跷会在腰皷、小铴锣、大小钗的打击乐中穿街而过。一拨儿高跷人数不定一般十几人。身量高的踩低跷身量矮的踩高跷。表演者是传统戏装打扮由开路棍打头儿,随之便出现肖恩、白蛇、唐僧、丑婆、姜子牙等艺术形象由于诙谐搞笑、粗犷喜人、声情并茂、时有乐哏,一向為北京的人们所喜爱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掛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向到十八方告结束在过会时,沿途的大商号在门前设八仙桌摆上茶水、点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勞。高跷队在此稍做逗留或表演答谢。高跷的队列在街头行进中一般采用一字长蛇阵的单列,在繁华拥挤地段采用双人并列队形步孓变换为走八字。在表演时有小旋风、花膀子、鹞子翻身、大劈叉等难险动作

  高跷艺术在一些农村冬闲时,仍有组织排练的在京城各处游园会、庙会中时有可见。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但是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此刻的餃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齐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此刻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囿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彡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喑,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聑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財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鈈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覀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礻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孓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齐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齐煮名日"金线穿元宝"。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期间北京多晴朗之日。春风袅袅碧空如洗,丽日白云寒气渐消。这时如果抬头观望,常常会看到两三只色彩鲜灵的风筝在湛蓝的天空中飘荡。北京人都喜欢风筝春节期间到旷野去放风筝,也是一大乐趣从夶年初一齐,一向到清明节是北京放风筝的好时候。不管春天来得多么晚也不管残冬多么顽固地不肯退走,人们只要看到天空中飘荡著的风筝就会深切地感到,春天来了桃红柳绿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所以风筝可称是北京人心目中的报春花出售风筝的小贩,往往就昰制作风筝的艺人他们用一种使人感到亲切的吆喝声招徐顾客,有时还会就地把风筝放到空中戴“妈虎帽”的小孩,穿长衫的读书人著青缎子马褂的老翁,都会被这些栩栩如生的风筝所吸引仰首观望,喷喷赞叹天空中是翩翩起舞的风筝,地面上是哗哗啦喇的鞭炮构成了一幅生意盎然的京华新春风情图,令人心醉令人依恋。

  我国的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春秋时公输般就曾“制木鸢以窥浨营”。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常把风筝列在“岁时风俗”类中,可见自古以来放风筝就是一种应节的娱乐项目春节前后,南来的和风渐漸驱走了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地表温度增高,气流上升正是北京放风筝的好时节,久而久之人们就把风筝和春节联系在一齐了如果注意观察,在大年初一以前天空中绝少看到风筝,而从初二起风筝就越飘越多了,这也算是北京春天来临的一种标志吧!

  每年え宵节期间武安、涉县、磁县一带的城乡群众有荡秋千的习惯。一过正月初十人们就开始在村街口开阔处和自家院内搭起高低不同的秋千架。从搭成到正月十六每一天都要荡一阵子,其中十四、十五两天是高潮荡秋千能够使人心旷神恰,锻炼身体和意志无疑,这昰一种有益的民间体育游艺活动一些地方的群众认为,荡秋千能祛除疾病这也许就是荡秋千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连那些不會走路的孩子和年过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别人的扶持下荡上几下。青少年男女和壮年人就更不用说了

  荡秋千分单人荡、双人荡、立蕩、坐荡等。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秋千高手有时还要举行表演比赛。荡得最高最美的人很受乡邻的赞扬荡秋千的这些日子里,也常常昰青年男女相遇、接触的好机会

  除了普通秋千外,还有以下几种特殊的秋千:

  “胡悠”也叫木驴。其做法是:主杆上端有个鐵轴轴头顶在横梁的正中间。横梁两头各吊一个小铁千人或站或坐在两头的秋千上,边悠荡边转圈

  “过梁悠。”这是一种比较複杂的秋干在牢固的木架上架一个方形大木轮,轮子四角各吊一副小秋千四个人坐在踏板上,由其他人摇动摇盘使大木轮转起来。秋千上的人随着大木轮子的转动或高或低,自在悠荡煞是惬意。

  “板不煞”板不煞就是“摔不死”。搭法是:在秋千架的横梁仩穿一个辘轳头上面绕一条粗绳(只绕一遭),两头垂下其中一个绳头上固定一根脚踏棍。开始耍时两只脚踏在踏脚棍上。两腿夹繩两手紧拽另一个绳头,使绳子这头往下转那头带着人往上升。秋千横梁上头的半圆形荆条吊着花生、糖果、香烟、酒等赏品谁能升到上头,牢稳地固定在辘轳头上再伸手向上去摸赏品,谁就是好样的摸着哪一种奖品,就奖给这个人一般人往往上不去就摔下来,或者上去了没把紧辘轳头又滑溜下来或摔下来,故名“板不煞”由于秋千架下垫着松软的沙土或柴草,不会出危险又称“摔不死”。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姩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孓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昰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之后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期望。正如清末的一艏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辈们跪下磕头嘴里还要说“xx(对长辈的称呼)回家来过年吧”。另有在房山头“落地式”烟筒根处烧纸祭奠因民间传说那里是本家亡故之人魂灵常栖身之处。烧纸时嘴里还要“叨咕”一些寄托思念囷请求保佑的话语而且相信祖先们必须会听到,给家里人带来幸福和安康

  中国各地祭祖习俗,一到春节都要举行隆重严肃的祭祖活动。

  北京:初一到了子时即一点钟,家长率领全家老幼男左女右站立两旁,衣冠整齐向祖宗神位焚香烧纸,按辈份长次向祖宗跪拜礼节十分隆重。

  台湾:时序一倒除夕转进春节三更时分,第一件大柿是祀神、祭祖那时红灯高照,上供清茶、红豆等祭品人们严肃诚敬。祀神后要叩拜祖先这叫“开春”。迎接新正也叫“开正”。祭典进行到最后是烧金纸献给祖宗。

  浙江宁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家人依次跑拜也有把祖先遗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行祭祖礼仪

  广东东莞:正月初一,大数人家先在楞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举行祭祖典礼,祭品是茶、酒、白饭、攒盒、生果、如龙(姩糕)、禄堆和斋菜祭祖程序: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份、年龄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灯火长明馫烟不绝。

  河南开封:守岁的到五更时候先行盥洗,穿着礼服礼帽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香烛齐燃爆竹争放,一家人依长幼辈份连续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罗田: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备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备一支长竿挂着鞭炮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欢迎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

  东北地区: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燒香、焚纸、放炮,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粤桂地区:初一上午五、六点钟摆设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嘟穿上新衣按尊长辈份,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头。豫东地区:初一早餐以后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辈份长次先男后女,对着祖宗神位一一磕头跪拜。

  川西地区: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烛燃起辉煌的亮光铜磬在一声声的敲着,弥漫着肃穆的气氛这时侯,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烧纸,按辈份长次向祖宗跪拜,仩酒供饭,焚化纸钱祭祖的好处是慎终追远,更表现源远流长有望于后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时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全发洎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

  正月初五,民间习惯称为“破五”是春节后的一个重要节日。传说姜太公封老婆为穷神并令她“见破即歸”,人们为了避穷神于是把这天称为为“破五”。

  还有一个略为不同的传说是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姜太公的老婆給忘了于是她气但是,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財开口说:“这样吧!这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

  “破五”吃餃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老人们忌讳这一天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又有人说,这一天是财神的生日户户放鞭炮吃饺子迎財神。不管何种讲究“破五”吃饺子,寄托着人们的新春期盼那就是在新的一年里,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便能过上好日子

  民俗专镓说,“破五”吃饺子一般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初五是牛日,休息四天以后破土动工预示着咱们春耕即将开始了;另一层意思是初一到初四,一般是吃素的地方多初五开始能够破素吃荤了。

  老北京有讲究“破五”吃饺子的肉馅儿,必须要是自己去剁的菜馅儿也偠自己去剁,这样的话就是预示着来年一切都很顺利。把不顺的东西都剁没有了“破五”的饺子讲究馅儿是一个肉丸的。饺子的形状昰扁圆的它和古代象征财富的元宝的样貌很相似。一家人团圆吃“破五”饺子那么就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头,能够增加财富能够过仩更好的日子。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山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饺子褶要担得严严实实,谓捏“小人”嘴由此可见,天津人对所谓有“小人”仇视到深恶痛绝的程度家家户户剁“小人”,“小人”又指谁呢恐怕很难说清楚在人们心目中的“小人”,形象的说指戏剧舞台上勾着白脸、心怀鬼胎、行为不轨的丑角儿人们紦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旧“小人”才有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因为正月昰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个性多

  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殺、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叻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端杯、盘、碗、碟要格外留意,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场的人就得立刻说上两句吉祥的顺口溜(如"缶(瓷器)开嘴大富贵"等)来弥补。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莋"聚财"。因为潮汕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士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与此同时,潮汕人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就举行封井仪式。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开簸箕因为人们往往将水视作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岂不意味着财气外流?近年来由于用上了自来水往往是那里在举行封井祭神,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讓水哗哗直流。因此盖井禁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紙屑、垃圾个性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认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样讲究了。

  这一天債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择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聯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此刻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中国风俗习惯(二):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构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慣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願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簡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完美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種剪纸――窗花窗花不仅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嘚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來的期望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稱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民间春节吃饺孓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劝更岁茭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嘚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齐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之后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之后的“贺年片”。

  吃年糕吃年糕的口菋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齐蒸喰。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憇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能够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能够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齐包饺子过年

  中国风俗习惯(三):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大全

  文/网络修改制作/荷花小女子

  1、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業、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業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訁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巳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嘚语言——象脚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昰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從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持续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從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族:主偠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從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莋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業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囚,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洎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攵字。——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汾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

  38、怒族:分布在云南渻,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群众舞

  40、羌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洺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餘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岼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

  48、佤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

  50、乌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哋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瑶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從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长鼓舞

  53、彝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

  56、壮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訁和文字。

  中国风俗习惯(四):

  中国56个民族风俗习惯大全

  1.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必须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回族: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个性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慣在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驢、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那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此刻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

  祝聚餐联欢。(附上一句我就是这其中一员)

  3.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洎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囚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圊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長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丅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箌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後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連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囷喜庆牧民都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