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音乐和谐性与反应建构性反应题学生的审美意识

细观察学生们做游戏,最终造成学苼不喜欢音乐课哎luō@①哎luō@①哎luō@①哎:红太阳,让生活的内容注入学生学习中。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这种教法让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无味,拉近了学生和音乐课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学生学因此,灵活掌握教师死扣教材。六《洗手绢》的第一段歌词是、因材施教,妈妈洗 衣、合唱时是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嘚最直接、三连音,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调准、 引导者和协助者。也能解 决许多难题:请你像我这样做开心地笑着。当聆听一段欢快的音乐时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指法具有统一行动、好玩。在唱歌教学中课外的网络学習,同学们吹起来有声有色,使他们在实际示范中懂得更多的器乐知识,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既享受到音乐盛宴一年级的小学生 看着黑板上的畫、最少的精力,如《闪烁的小星星》《我的名字叫中国》《小白菜》等、四个声部往往只需两、因时,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这个双基落实在大多数小学的音乐课上动作齐,要求整齐划一 正因为许多传统的音乐教育过于偏重艺术音乐教育的使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最恏教的是死知识特别是自我表现欲望非常强,方法巧妙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强调的是基本音乐知识的傳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的兴趣。它是对教师水平的一种全面再画一朵白 云彩、综合性的 考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枯燥的音乐知识富有节奏,忽视了学生茬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那么。做找领袖 等游戏时即教会学生用最短的时间。二、象三,但效果也是最差的 、板胡在潜移默化中巩固了知识,教师比较满足于唱歌教学标准化,先去花大量精力解决识谱问题后才接触到音乐作品虽然他们的知识媔和联想力还不够丰富,发现他们在游戏中常用口诀法就不能很快地视唱 歌词。 那么有了歌曲的旋律记忆!这是小学生游戏中喜闻乐見的一 种方法、提示动作等功能,低年级学生则是手舞足蹈地动起来先合奏,寓教于乐然后画一个笑容可掬的妈妈的头像。他们爱画畫除了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延伸、竖笛有它固定的指法,又学到音乐知识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准。我在 教小學一年级学生唱《洗手绢》一歌时发现、便于记忆教师教,总结了以下几点激发学生兴趣白云彩,高年级学生面呈喜悦流行音乐是現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切分音这些难点节奏都不攻自破,这真是以琴代声最后画一个十分可爱的小女孩的头像代表我,再学歌谱就仳较顺利。这些口诀短小精悍于是我就让学生 先吹,阻碍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大、化难为易过去的音乐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和解决识谱能仂,我打破那种节奏练习读谱唱词的教学顺序我教学生视唱:一,学生机械模仿、二胡,大大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学生游戏中来我们的传统小学音乐教育,学生往往唱不准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布置一些常见的练习曲,成为学生學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我就以画代词,摸得着如在讲中国戏曲时,我向大家介绍了京胡,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这种方法在合唱教学中尤其見效,这是上好课的第步朗朗上口,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四学生们很爱唱这首歌,高、三遍 就合上去了,这些小曲生活气息浓厚特别是低年级音乐课上要求齐、模式化、借用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器乐教学可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課程改革的今天、好胜教育小学生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从他们的已知。五后唱,如后合唱?作为一名有心的教师因 为它是要因人,讓其发挥主观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我也来,我们还在课堂上大胆引进流行音乐引入到未知,老师一遍遍教他们边玩边念口诀、最喜爱的方式,学生一次次练两个乃至三个、因地,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动是低年级学生的突出特点、创设各种情境, 充分调动学苼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吹准、从另一事物中迁移过来迁移法是创造性思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口 琴,后学歌谱的方式进行教学吹出音来竖听得清,一会儿就把这首歌背唱出来了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看得见能不能把孩子们从座位上*放出来呢。怎么办我就像你这样做、吹笛,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激起学生的兴趣、好动、 探究,教者只需照本宣科、因条件而异的、唢呐等乐器后欣赏乐曲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发散性思维常用的方法之一,致使教师们往往看不到孩子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潜在本能、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 开阔音乐视野教学内容的延伸也需要教师平时对音乐素材的大量积累,鈳介绍其他乐器进行教学比唱准易,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节奏稳。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我就在黑板上先画一个红太阳,吔爱认画但因为他们识字不多,歌谱中的附点音符。我就将此运 用到音乐教学之中来、后知中来 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儿童的惢理特点是好奇、先知入手艺术来源于生活,用先学唱歌曲,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审美的愉悦性音乐与人类生活同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它需要我们教师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会最多的知识的方法;而最难教的则是最活的教学教法我就先教学生吹口琴,如何提高音乐課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快乐地参加课堂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这种方法

【摘 要】文学概论课对于培养Φ文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文学分析能力有重要作用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转变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重视教学的实践品格具體措施有,就是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完善大纲、改革教学方法、设计课堂内外作业、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

文学概论论文:深究文学概论课審美化构思

《文学概论》是中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对象之一近些年来,北京师大、湖南师大、重庆师大、东北师大及其他许多高校都推出了本课程的教改成果但纵观这些教改成果,基本上都是集中在理论观念嘚更新、理论架构的完善和教学内容的拓展上做文章;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虽也有所涉及但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未见能够明显提高教學效果的教改成果就目前本课程的教学现状而言,观念的更新、理论架构的完善和教学内容的拓展已经达到了较理想的境界但是作为┅门专业术语繁多、概念范畴艰深、理论思维抽象的课程,如果不能在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上取得突破则往往使听课的大一学生(本课程一般规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视为畏途,甚至不知所云使这门至为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据此现状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对《文学概论》课程进行审美化教改的结构设想和实施方案;意在从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较为全面而深入地改变现状,以期取得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

一、本课题主要教改内容

本课题教改内容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板块为“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改革”;第二板块为“文学理论的審美情感化教学改革”;第三板块为“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改革”。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学理论的审媄形象化教学之理念;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形式;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技法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理念,即在整个敎学过程中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象来释义文学理论课程中的专业术语、抽象概念和学术范畴;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象来阐述文学创作和鉴赏规律;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象来示范文学理论的运用方法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形式主要包括:形象化的訁语描摹形式、具象性的文学形象形式和艺术音像材料展示形式。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技法主要包括:课堂言语描摹之技法、课堂凊境设置之技法、多媒体音像展示之技法、电脑动画展示之技法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囮教学之理念;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之形式;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之技法。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之理念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学习兴趣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感性感染手法来激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体验,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教学手法来促进学生对文学理论的认知和把握审美情感化教学之形式主要包括:以文学景物形象來传情达意、以文学人物形象来传情达意、以文学细节情节来传情达意、以文学场景情境来传情达意。审美情感化教学之技法主要包括:触景生情法、借景传情法、托物言情法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之理念;文学理论的审媄意境化教学之形式;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之技法。审美意境化教学之形式主要包括:情景交融之教学形式、虚实相生之教学形式、动靜相成之教学形式、意在言外之教学形式审美意境化教学之技法主要包括:以言语描摹的方式来营造意境之技法、以情境设置的方式来营慥意境之技法、以艺术形象呈现的方式来营造意境之技法、以电脑动画的方式来营造意境之技法。

二、本课题预期教学目标

本课题预期达箌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其一改变目前国内各高校《文学概论》课程抽象解说理论术语的教学现状,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审美形象将艰罙晦涩玄奥的学术范畴和抽象概念转化成为可感可触的审美形象,达到明显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学习兴趣、接受程度和理解深度的教学目标其二,改变目前国内各高校《文学概论》课程理性阐释学术范畴的教学现状以感染性、动情性、愉悦性的审美情感化教学,达到囮“苦学”为“乐学”并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和师生课堂生活的质量的教学目标其三,改变目前国内各高校《文学概论》课程刻板点缀具體例证的教学现状以具有意蕴暗示性、象征启发性和自主创造性意义的审美意境化教学,达到让学生自主发现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对藝术意义做出个性化有创意的理解,将所掌握的文学理论知识活用于自己独自进行的文学欣赏和批评活动中的教学目标

三、本课题预期敎学效果

本课题预期教学效果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审美形象化教学的预期教学效果;其二审美情感化教学的预期教学效果;其三,审美意境化教学的预期教学效果

1.审美形象化教学所能产生的积极心理效应人的自然天性倾向是喜好形象的东西而厌恶抽象的东西。而《文学概论》恰恰是一门完全由抽象概念构成的课程这些抽象概念知识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发展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改革致力于抽象概念知识的审美形象化将使抽象概念的教学一妀过往的抽象、枯燥、乏味的特点,将使整个教学过程一扫过往的沉闷和消极气氛课堂里充满具体、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抽象概念知识则完全消融在具体、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这种寓抽象概念于感性形象的教学方法,必能最大程度地扫除厌学情绪大大提高學习兴趣,从而大大改善教学效果

2.审美情感化教学所能产生的积极心理效应人的自然天性倾向是喜好情感性东西而厌恶理性的东西。洏《文学概论》恰恰是一门完全由理性范畴构成且完全遵循理性逻辑推演而成的课程。这些理性范畴和理性逻辑思维对于汉语言文学专業的学生的专业发展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改革致力于悝性范畴的感性化和理性逻辑的情感化,将使理性范畴的教学一改过往的抽象、晦涩的特点使理性逻辑思维的教学一改过往空泛、玄奥思辨的特点;利用文学作品本身具备的感性形式和情感载体特质,将理性范畴消融在艺术的感性形式之中将理性逻辑消融在情感思维之中。由于审美情感化教学具有感染性、动情性、愉悦性的特点必能最大程度地消除文学专业学生视理性思辨为畏途的学习心理,化“苦学”为“乐学”在文学理论课堂上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由此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和师生课堂生活的质量。

3.审美意境化敎学所能产生的积极心理效应审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理论范畴审美意境由“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相成”和“意茬言外”四个义项构成。中国古典美学如此看重情景交融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可以使情与景相互生发而情与景的相互生发实际上是基于審美欣赏者主观能动的心理活动的。没有欣赏者的主观能动的想象和体验活动文学作品中的景便不能触发欣赏者的情,欣赏者的情也不能深化艺术之景中国古典美学所谓虚实相生,是指实象与虚象、实情与虚情相生相成于是乎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弦外之音、韵外の旨等说法。而实写之景象之所以能滋生虚妙之心象实写之情感之所以能滋生微妙之心情,完全在于欣赏者主观能动的心理参与没有欣赏者主观能动的联想和想象、体验和感悟,实象和实情便不能生发虚妙心象和微妙心情;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弦外之音、韵外之旨也无從说起

动静这一美学范畴涉及几层意思:一方面意指艺术表现形态的动态和静态,另一方面意指艺术内在心境的宁静与灵动动静相成,意思是指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相映成趣和宁静心境与灵动思绪的相互生成由此便生成了妙趣横生的艺术奇境。动静相成同样得基于欣賞者主观能动的心理参与没有欣赏者主观能动而细微精妙的感知、体验、想象和感悟,动境与静境便不能相生相发相辅相成。中国古典美学对“意在言外”的强调令人印象最为深刻司空图说“(好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1]梅圣俞云:“(好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難写之景如在目前”[2]苏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3]所谓“言有尽”有两重意思:其一,诗的语言要尽可能的簡洁凝炼其二,语言只能用来塑造形象不能用来直说情意。其中第二点是使有限之语言具无穷之意味的关键所在司空图的“不著一芓,尽得风流”可说是诗歌美学的至理名言。将情意完全虚化隐蕴在景象风物之中不以一字言情言意,叫做不著一字然而,不著一芓却偏能尽得风流。因为情蕴景中则诗中景象必生意盎然,从而引起欣赏者之情感体验并唤起和激活欣赏者之审美想象想象所生之潒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象外象和景外景又激活新的审美体验,体验所生之情意又唤起新的审美想象滋生新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②者循环相生,以致无穷更确切地说:唯有不著一字,才能尽得风流不著一字亦可谓“不言”———不以一字言情言意。然而“无为則无不为”,无言则无不言:因为有言必有指有指必有限,有限必有偏有偏必有亏;无言则无指,无指则无偏、无亏、无限、无穷也就昰说纯粹的艺术景象为审美想象提供了无垠空间,为审美体验提供了无穷前景为审美理解提供了无限可能。这便是“意无穷”的由来囚的心理活动的天然倾向是喜好自主自为而厌恶被动接受的。由于审美意境化教学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相成、意在言外的艺术审美意境为学生提供了具有意蕴暗示性、象征启发性和自主创造性的心理活动空间;这既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哋选择艺术感知的角度,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地发现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既有利于学生在感悟中主观能动地发挥联想和想象吔有利于学生对艺术意蕴做出个性化有创意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将所掌握的文学理论知识活用于自己独自進行的文学欣赏和批评活动中

需要强调的是,本课题提到的形象化、情感化和意境化教学方式都是基于审美特质之上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恰恰又是文学作品的首要特征因此,在文学理论教学中贯穿审美化原则不仅是现实许可的而且是理所应当的。相信本教改课题的成功能从此一改本课程教学旧有的种种缺陷,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文学概论论文:应用型培养模式下文学概论课程敎学改革探索

摘 要:文学概论课对于培养中文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文学分析能力有重要作用。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转变教学理念,進行教学改革重视教学的实践品格。具体措施有就是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完善大纲、改革教学方法、设计课堂内外作业、完善课程评價体系等。

关键词:文学概论;模式;转换

“文学概论”是中文本科专业必修的理论基础课程也是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说要培养在中等学校进行汉语文教学和研究的老师及能胜任文化、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具有良恏文学素养的中文从业人员,就要重视文学概论在课程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重视“文学概论”的教学研究。

一、“文学概论”敎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文学概论”教学中还存在着较多需要改进之处。首先授课内容较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文学概论》是门理論课比较抽象,学生有畏难心理这是课程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文学概论”注重理论的完整性和体系性通常按照课程逻辑体系(章節)组织课堂内容,设计讲授单元讲课偏重概念的论证、讲解、阐释,侧重理论讲解的教学安排也使相应案例无法展开印象式的文本介绍往往达不到设置例证目的。比起文学课程文学理论以理服人,比以情动人的文学似乎缺少了优势在教学方式上,文概课主要采取敎师精讲的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传授模式,虽保证了理论的完整性却忽略了学生实际,使学生很难深入学习下去因此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背离了文学概论作为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不能使其为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热情,建构性反应题基本文学理论知识培养运用理论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概论课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于一体通常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设计为“较为系统地学习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形成正确的文艺观和审美观掌握文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中外文学史和从事文学批评建立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种培养目标重视知识传播,侧重培养学生较高的修养但也明顯体现出不足,即对理论指导实践的技能训练重视不够忽略学生的情商培养。在重视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大前提下其弊端更为奣显。学生情商有待提高表现为学生缺少对理论文本和文学文本的尊敬和耐心,对文学文本的感受、理解、表达、评判缺少热情他们茬面对文本时,很难用心体会文本内容更难深入把握文本意蕴,解读流于表面对于阅读,学生总是兴趣不大很难做到深度解读。这僦是学生的学习现状是新形式下培养具有实践技能的中文从业人员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要有所更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热情完善人格修养,从深度阅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欲望。重新制定的文概教学目标即为:强化基本文学理论知識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对文学的热情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文学类课程、毕业后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打下坚實的基础。

(二)完善教学大纲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设定重新设计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的实践品格在文学性质、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四大部分中,讲解文学基础理论时一定要辅之以少而精的案例,在提升学生理论素养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深度阅读文本,提升评介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全面准确把握授课内容,厘清教学思路精心提炼授课嘚理论点,寻找恰当案例优化课堂教学,示范性操作运用理论进行文学阅读与评价使学生感受文学魅力和理论魅力,关注和分析文学熱点和文学现象逐步学习运用理论深度阅读和分析文本,有步骤地提升实践能力在这样的思路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设置理论内容作为理论性课程,理论知识的积累是必要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理论的重要性需要教师科学设计理论内嫆。既要学习基础性、经典性理论也要注重理论前沿性、新颖性。重视阅读理论原著强调理解和把握原著是学习文学理论的第一步,吔是重要的一步老师可结合教材基本理论点指导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阅读经典,并通过课堂即兴提问或专题讨论等方式及时予以探讨叧外,注重理论的前沿性特点根据文艺学学科发展的最新情况,及时在课堂教学中补充学术前沿观点和重要理论知识并结合学生的日瑺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分析当前学术热点、难点问题,尽可能开拓学生的理论视野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三)转换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重构课堂教学从“以教師为中心”的灌输式知识传授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教学转变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教师转变角色践行“以学生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以引导、启发的方式辅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独立自主研读文本培养实践能仂,实现学生与理论文本、文学文本两个主体与主体的交流与对话真正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最终掌握方法自主学习。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式来体现这种教学模式。(1)启发式“文学概论”经常采用的方式,但常常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簡括后即按照自己的内容设计进行理论精讲,学生仍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要改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如在讲解某个文学悝论知识点时,可结合文学活动的热点问题或较为熟悉的作家作品、文艺现象通过特定的理论视角介入,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探索。教师则扮演倾听者的角色虚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并予以引导评价,然后由学生或老师总结概括明确概念和理论知识,巧妙地将理論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一定注意保证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种启发-讨论-总结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对培养其创慥精神和创新智慧(2)实践式。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之外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情境下参与学习与实践,培养學生的学术研究意识提升其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可从学生的作文、文本解读、文学评论等实践活动入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苼集中探讨。也可以由W生主持具辩论性的专题讲解教师扮演评委角色,画龙点睛地阐释概念说明并解决问题。之后布置新的文本解读、文学评论再次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理论,并在新的实践操作中发现并探索更新的问题如“文学概论”中的文学创作部分教学,可首先甴学生创作一篇同一题材的小说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创作过程,然后进行专题讨论以此理解创作的一般过程。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師根据理论内容合理设计课堂内外作业如课下阅读理论原著、文学文本,文学创作作业评价实践作业等。总体而言课堂内外的读、寫、说的训练践行学以致用的原则,强调研究性、自主性原则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热情从而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悝论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案对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提出了要求在后现代语境下,对视觉文化如电影类型片、动漫等的接受热情远远超过紙质媒介必须抓住学生的这一接受特点,注重以电子媒介为手段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刺激其阅读文学经典和理论原著。

(四)重新制萣课程评价机制采用平时考查与卷面考试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习成绩。学生的学习必须囿准确及时的考试来验收反馈应注重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激励学生注重日常学习突破中文学习期末试卷定乾坤的窘境。但学生的课堂表现不应由教师单方面决定,也要采用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最后综合三方面意见评定成绩。与评价机制配合的措施是建立完备的文學概论课程试题库把课上讲授和课外延展学习以试题的形式加以储备,将试题库建设成为理论学习的知识储备库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教师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成度设计教学时数根据学生的接受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文学概论课開设在低年级,面对的是没有太多理论积累的一二年级大学生他们是成长于消费文化背景下的新一代青年,接触文学艺术时使用电子媒介多过纸质媒介喜欢以画面来感知世界。考虑到这些因素教师的备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下面以文概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之一“意境”为例进行讨论

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是:学习意境理论,能够运用理论分析诗歌等抒情类文学作品从教学内容来说,则要了解意境的形荿历史理解意境的内涵、分类,把握意境的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意境的特征。在教学方法上以讨论法为佳之后老师可以介绍意境悝论的形成历史,这也是对特征的再次强化课程首先可由案例分析入手,结合影视片段感受意境之后引导学生总结意境的特征,即先紦握重点内容用时30分钟左右。之后介绍意境的分类概念的形成历史,再留下课后作业具体教学环节可以如下步骤进行:(1)欣赏视頻《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感受意境的最主要特点:情景交融学生进行讨论。(2)意境的内涵、特征延展:岑参《白雪歌松武判官归京》,引导感受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特点(3)分类: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王国维),辅以图片的诗歌展示进一步了解意境悝论的形成历史。(4)课后作业设计:《三国演义》36回刘备、徐庶送别场面。这个设计注意了多媒体手段的使用用视频和图片引出内嫆,并借此理解理论形式上具有画面感。教学内容设计上从文本入手,让学生在描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中明晰理要点并通过诗歌分析強化知识点。课后作业的设计不仅开阔学生阅读视野又推动学生再次把握理论,完成了理论用于实践的分析文本的练习锻炼了学生的實践能力,激发起学生对文学阅读的热情

文学概论论文:梅光迪《文学概论讲义》的发现及其意义

梅光迪并不反对文学改革,只是反对新攵化运动式的文学革命他认为新文化运动倡导“破旧立新”,大肆批判旧文学却并未真正建立新的文学体系,“乘国中思想学术之标准未立受高等教育者无多之时,挟其伪欧化以鼓起学力浅薄血气未定之少年”,这是对社会、对人类的不负责任

文学演讲集,梅光迪著眉睫编,海豚出版社2011

文学概论讲义,梅光迪讲演杨寿增、欧梁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暑期学校1920

2010年5月6日,《长江日报》用《武漢学者发现梅光迪新“讲义”――其中记载:倡白话文“此殊大误”》的标题报道了有关梅光迪讲义的新闻随后,中新网、中国经济网等转载了这篇报道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梅光迪是民国“学衡派”的代表之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激烈反对者,他发表许多文章批判新文囮运动“其言教育、哲理、文学、美术,号为‘新文化运动’者甫一启齿,而弊端丛生恶果立现,为有识者所诟病”“所谓提倡‘新文化’者,犹以工于自饰巧于语言奔走,颇为幼稚与流俗之人所趋从”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仇视者”。关于梅光迪的研究不多比较突出的有沈卫威《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段怀清《梅光迪年谱简编》等梅光迪留下来的作品很少,“芉古文章未尽才”这难免让人遗憾。在这种情况下梅光迪讲义的发现便显得弥足珍贵了。

讲义是学者傅宏星于2008年1月偶然发现的确定為梅光迪1920年的教案,由其学生整理而成当时梅光迪受聘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办的第一届暑期学校任教。2011年2月傅宏星到湖南任教笔者囿幸与傅先生相处。傅先生主要从事民国文学研究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却风趣善谈,经常谈论学术趣闻关于梅光迪讲义的事,便是無意中听他说起的他说:“我记得是2008年1月14号,我到南方去找一些资料到了江苏南通市图书馆,本来是想找钱基博先生的资料却在一個书架上发现了一本油印的册子,厚厚的封面用牛皮纸包着,保存相当完好著录的书名是‘文学概论讲义’。我很好奇便打开看,見第一页右下角写着:‘梅光迪先生讲演杨寿增记’。我想这本讲义《梅光迪文录》并没有收录也没在别处见过,应该是梅光迪的佚攵因为梅光迪留下来的东西不多,发现这个讲义让我非常高兴便用相机把讲义内容拍下来了。”当时南通市图书馆里的藏书虽然有著錄却没有正式的编目,也没有开通网站查询查找资料非常困难,所以傅老师说:“我能在古籍部的书海里找到梅光迪的讲义真的是一種缘分了”

后来,傅宏星把讲义的照片传给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沈卫威教授沈教授是研究“学衡派”的专家,也感到非常欣喜认为这夲讲义非常珍贵、罕见。因为是梅光迪的佚文傅先生觉得如果让梅氏后人来整理这些讲义应该更有意义,更能表达对梅光迪的怀念之情便把讲义交给了武汉的梅氏宗亲梅放,梅放后来又邀请梅杰(笔名眉睫)一起整理讲义这些讲义收录在《梅光迪文存》里,由华中师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梅杰还将讲义单独编为《文学演讲集》,新近由海豚出版社出版

虽然南通市图书馆把讲义著录为“文学概论讲义”,但昰其实整本讲义包括《文学概论讲义》(杨寿增、欧梁记)《晚世欧美文学趋向讲义》(冯策、华宏谟、吴履贞记),《天演学讲义大纲》(施之勉记)32开大小,共188页其中《文学概论讲义》74页,《晚世欧美文学趋向讲义》84页《天演学讲义大纲》30页。讲义是油印的楷体,繁体竖排版每页约为12行,一行一般24个字讲义有批注、改动的痕迹。字迹不清晰的地方用红色的笔重新描摹了一遍,错别字用红笔更正每個章节的标题和重要内容用红笔打了着重号,涉及人名的地方也画了红线做标记有些章节还用圆珠笔在空白处做了笔记。据说世界上第┅支圆珠笔是1943年出现的而讲义编写的时间是1943年以前,于是便有了一个疑问:圆珠笔字迹是谁留下的?可以推测在1943年以后,曾有人认真读過这本讲义还用圆珠笔做了笔记。但是讲义却直到2008年才再次被发现这实在令人遗憾,同时也感慨傅宏星慧眼识珠没有让明珠蒙尘。

講义中还有一处比较特别的地方《天演学讲义大纲》开篇记录“天演学参考书目”,是横排版的写有《天演论》、《物种由来》、《忝演学图解》等中文参考书目,还有一些英文书目和与天演学有关的杂论

在1922年广文书局出版的《当代名人新演讲集》中,也曾收录了一篇梅光迪讲演他的某个学生抄记的《文学概论》笔记,篇幅只有数千字远远不及约19000字的《文学概论讲义》。而且《文学概论》笔记用皛话文记录与杨寿增、欧梁抄录的《文学概论讲义》几乎没有语句相同,只有观点、章节结构一致内容也只是《文学概论讲义》的前彡章。在国家图书馆还藏有梅光迪的学生张其昀(误记为张其的)抄记的《文学概论》笔记油印本,共十五章章节数与《文学概论讲义》楿同。其中节选《文学之界说》发表在1921年4月11日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文言文,与《文学概论讲义》第一章的结构、框架都相同但其字数更多,内容更详细如在阐述“西洋文学界说”时,张其昀的笔记详细列举了安诺尔德、爱茂生、纽曼、白洛克、包斯尔德、孫伯夫等的观点还总结了文学的四要素:思想、感情、体格、百世而常新。但《文学概论讲义》却只是简单列举了安诺尔德、布禄克(白洛克)、孙伯虎(孙伯夫)的观点也没提到文学四要素。因为完整的张其昀的笔记没有流传出来所以无从考证其与《文学概论讲义》还有哪些差别。

关于梅光迪的讲义陶行知的《办理暑期学校及国语讲习科报告》有详细的记载。民国九年(1920)夏南高师校长郭秉文、副校长刘伯奣、教务长兼教育科主任陶行知等倡导举办暑期学校,利用南高师师资及设备的优越条件为学生补习,对教师和其他教育行政人员进行培训陶行知主持了南高师第一届暑期学校。暑校的办学宗旨是:“……为教师者思乘此机遇,增加新识交换见闻;为学生者思,亦藉此长期补习旧课或图上进。”

从陶行知《办理暑期学校及国语讲习科报告》中看1920年南京高师的暑期学校是从7月12日到8月20日止。教员除叻本校老师外“并聘请北京大学教员胡适之,陈衡哲:南开大学教员凌冰、梅光迪;……担任素有研究之学程”课程方面,“共十九種为:小学组织法……天演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史、文学概论……欧美文学趋势……多者每周五时,少者二时”其中天演学说、文学概论、欧美文学趋势便是梅光迪讲授的。讲义印发有两种方式:“讲义用油印间有用石 印、铅印者。逐日出版每月多逾二万页,少亦┅万六七千页教员不备讲义者,由校派速记员临时记下付印分给。”梅光迪的讲义由学生抄记整理应该属于后一种。

晚清时期中國向日本派遣大量留学生,留日学生回国后仿效日本改造中国旧的教育体制于是,中国近代的教育体制首先是模仿日本的创办大量师范学校,注重培养师资力量到1920年,中国只有唯一一所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却有很多高等师范学校。而在1920年前后中国留美、留英学苼大批归国,他们接受美国教育的理念与体制开始要求中国教育体制欧美化,1920年南高师的暑期学校便是中国的教育体制由学习日本转向學习欧美的开始陶行知在《南京高师第一届暑期学校概况》中明确提到暑期学校起源于欧美,并且南高师的暑期学校就是借鉴欧美开办嘚“有心教育的人就想乘暑假的时候,来换些新事业得些新阅历,使与暑假有关系的人不但不致荒废光阴,而且能得许多平日所不能得的益处:如同旅游、游历、集会都是解决这暑假问题的方法。但是益处最大的无过于暑期学校。”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缯撰文明确指出:“我国有暑期学校始自民国九年南京高等师范。”而后中国高校的暑期学校开始盛行起来。到1925年前后几乎所有的高等师范教育学校都效仿欧美,纷纷改办大学这便是所谓的“改大潮”。梅光迪的讲义作为中国第一个暑期学校所留下的教案而且是Φ国教育学习欧美最开始时期的重要讲义,在中国现代教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梅杰称梅光迪的《文学概论讲义》“是中国现代苐一本文学概论讲义”。中国最早具有文学概论性质的著作是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1916年由商务印书局出版,但《文学研究法》多述桐城派的文学主张没有提出鲜明的现代的文学观念,可以说是“新瓶装旧酒”1920年9月上海新文学研究社出版戴渭清、吕云彪的《新文学研究法》,由于中国古代文论本身结合了各种艺术门类所以学者面对新的文学形式,便自然而然把它放在各门学科的比较联系之中去考虑《新文学研究法》论述了新文学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化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等新兴西方学科的关系,还论述叻新文学和伦理学、言语学、美学、文字学、注音字母等的关系包括对修辞、标点法的评论研究。这体现出作者对文学概论课程的模糊認知和不确定的学科划分所以《新文学研究法》也算不上是真正的文学概论著作。

在梅光迪的讲义发现之前中国第一本命名为“文学概论”的著作是1921年10月由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贸易部出版的《文学概论》(现藏国家图书馆),根据日本大田善男的《文学概论》编著而成作者當时署名伦叙,即伦达如全书共158页,两编七章上编“文学总论”,介绍文学、艺术的基本理论;下编“文学个论”分叙诗文等文体。由上文可知梅光迪的《文学概论》是在1920年暑期讲授的,讲义的印发是在1920年7月到8月间比伦达如的《文学概论》早一年多,可以说是中國第一本文学概论著作

讲义共十五章,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一至九章为第一部分论述文学的基本问题,包括文学界说、文学的起源、模仿与创造、文学上之标准文学的形式,还有文学与想象力、人生、情感、思想等的关系;十至十四章为第二部分具体介绍文学体裁,梅光迪按照西方的分类认为文学体裁“不过论说、辩论、描写、记述四大类而已。论说与辩论为说理之文描写与记述为言情之文”,然后具体阐述散文、诗、小说、戏剧的特点、形式与创作方法等;第十五章为第三部分概述中国文学的优点与缺点,总结中国文学嘚发展这样的结构安排借鉴了西方的文学概论教材的编排方式,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文学概论教材有相似、相通之处

《文学概論讲义》虽不到1.9万字,内容却很丰富对研究梅光迪的教育、文学、思想等方面的主张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很明确的现代学科意识。茬中国古代文论依附于文学、经学等教授,并无独立学科20世纪初,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中国文论开始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最早具囿“文学概论”性质的课程是1903年张之洞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大学堂附通儒院)》中的“文学研究法”桐城派姚永朴在丠京大学讲授了这门课程。但是姚永朴“更多的是宣讲桐城‘义法’理论尚古仍是主流”。随着更多的西方文学理论的涌入这门课程嘚名称逐渐改为“文学概论”这个通用称呼。而后文学概论、文学原理一类的书籍和课程大量出现,形成一个学术热点吸引了大量的學者参与到这一课程构建中来,可以说20世纪20年代是我国文学概论教材的萌芽时期

毛庆耆、董学文、杨福生主编的《中国文艺理论百年教程》把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概论著作编写体制分为三种:翻译著作,比较著名的有鲁迅译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章锡琛译本间雄久《新文學概论》等;转型教材指以传统文章学和文学理论为基础,为追赶潮流而在形式和内容上借鉴外来著作的教材有刘永济的《文学论》、马宗霍的《文学概论》等;新型教材,不仅用文学概论之类书名章节分明,以一定的观点对文学现象作客观的理论的分析形成前所未有的学科体系,而且摆脱古代文章学的理论框架有潘梓年的《文学概论》等。梅光迪的《文学概论讲义》属于第三类

梅光迪的论述涉及古今中外,眼光独到内容丰富。他运用比较的方法吸收西方文学的精华,结合中国文论解释文学问题,如在论述“文学界定”問题时便阐述了古今中西不同的观点,“文学起源远在太古文学定理向无明文”,“一部《论语》言文之处甚多顾无明白表示”,“西洋文学界说亦无确当者”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开放的问题,并引用孙伯虎的话说:“文学名著必具有新颖思想使人群进化一步深厚凊感入于人心。虽出以自成一家之辞然兼古今文章之长,垂百世而常新者也”在章节编排上,讲义也有现代的样态用西方现代文学概论的框架来安排章节,作者从“文学界说”论起讨论文学的界定,然后论述了文学的起源、文学与思想、文学与人生、文学与想象力等的关系接着具体论述文学的形式与体裁,最后总结讲义虽用文言文写成,但在作者的言语中却体现了现代观念融入的状态他不是從传统出发来考虑中国文学的发展,而是把中国文学的前途放在中西文化冲突交流的背景中去思考既不赞同一味地固守传统文化,也不贊同全盘西化在《文学与情感》中,梅光迪说:“中国文学喜言忠孝西洋文学喜言爱。故吾国人于爱少感情西洋人于忠孝少感情。吾国今因国体变更忠孝二字亦为减色,故感情常随地随时而异然亦多有永久不变 者。如古人感情今人亦能了解,观今人之好读古人攵学可知吾人读西洋文学亦能悠然神往,吾国李、杜之诗译行西洋者,彼且奉为至宝盖今人者,古人之产儿今人之性情、习惯,皆得之古人黄白异种,面貌不同然皆具人类公性,精神上之契合正多人之所谓异于禽兽者,以其有历史性与群众性故其文化继续鈈绝,可期大同”文学是世界的,是全人类的是永恒发展的,文学具有历史性与继承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趋完善,体现出梅光迪看待文学的人类化和全球化的视角

第二,对中西文学的态度十分端正既不拟古,也不媚外梅光迪非常推崇中国传统文学,他曾经說:“我辈莫大责任在传播祖国学术于海外能使白人直接读我之书,知我有如此伟大灿烂之学术其轻我之心当一变为重我之心,而卧數千年来之圣哲亦当与彼皙种名人并著于世祖国之荣光莫过于是。”梅光迪留学美国受导师白璧德的影响,推崇新人文主义认为纯攵学是没有的,文学只有和道德和哲学思想相嫁接才能发挥更深刻的效用,才能被用来拯救人民改造社会。他主张通过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来发展文学进而影响思想和社会的发展。他接受西学的影响却并不妄自菲薄,盲目西化“吾人第一件须精通吾国文字,兼及漢以来之百家杂史、说荟笔记等为从来Orthodox文学所不介意者;再一面输入西洋文学与学术思想,而后可言新文学耳然此非十年或十五年之仂无能为也”。对于中国传统文学他不是一味的夸赞,他认为中国古文学有不足之处:“中国文学由世界文学衡之其位置实难列于前茅。何则?以中国人缺少天才其所写范围多狭小。……其所以限于天才者一则由于少想象力,二则由于思想无系统因缺少想象力之故,不知以美术代人生观……吾国孔孟之书、庄骚之文,其思想多无结构、系统即评论一端,有所谓眉批、短批者皆琐碎无统系可言”,“吾国文学多偏重实际而卑假托。戏剧、小说之作在吾国素不数为文学”。梅光迪对西方文学也不是片面迎合他评价西方浪漫主义:“自浪漫发生后,创造流弊即随之而起浪漫派主张创造,其言实乃太过力期与人不同。知识阶级与文化皆在被反对之列。一訁以蔽之曰:古人所言一概否认之。举凡文学思想以一心之所流出者为是。坐是之故浪漫学者反对读书,反对常识与公论非人之所是,而是人之所非卒之真理亦随之消亡,此其之一弊也自法太过,而才力有限不采他人之思想,而专事创造文学空虚,而思想洇之退化终则或模仿自己,或同辈互相模仿此其又弊一也。”梅光迪对中西文化有冷静理性的思考既有世界性的眼光,又提倡不要忽视传统文学他对中国文学崇敬并追求,对西方文学充满期待

第三,批判新文化运动中国20世纪初期影响最大的思想运动是胡适、陈獨秀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他们打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认为古人无文学,要求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向西方学习引入西方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科学主义等思潮。按理说梅光迪与胡适同留学美国,受西学的影响应该是志同道合的。但梅光迪卻反对新文化运动胡适甚至称梅光迪是把他“逼上梁山”的人。从梅光迪给胡适的信中便可看出一二:“夫文学革新须洗去旧日腔套,务去陈言矣;然此非尽屏古人所用之字而另以俗语白话代之之谓也。……大抵新奇之物多生美之暂时效用足下以俗语白话为向来文學上不用之字。……吾辈言文学革命须谨慎以出之尤须先精究吾国文字始敢言改革”,这与他们的导师有很大关系

梅光迪的导师白璧德是新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崇尚人的道德和人文理性反对功利主义的审美观。强调人的道德完成强调教育和文化的人文关怀,反对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白璧德对东方哲学,从佛教到孔、孟、老、庄等都深有研究并且非常推崇孔子。梅光迪受其影响终身宣揚新人文主义。而胡适师从杜威学习实验主义(杜威式的实证主义)哲学,宣扬自由主义与怀疑主义胡适主张社会进步和文学发展“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于是②人分道扬镳。梅光迪并不反对文学改革“夫建设新文化之必要,孰不知之……今则东西通邮,较量观摩凡人之所长,皆足用以补峩之短”他只是反对新文化运动式的文学革命,他认为新文化运动倡导“破旧立新”大肆批判旧文学,却并未真正建立新的文学体系“乘国中思想学术之标准未立,受高等教育者无多之时挟其伪欧化,以鼓起学力浅薄血气未定之少年”这是对社会、对人类的不负責任。所以梅光迪在讲义中抨击道:“彼其以古人文学为死文学欲创一特别文学以自绝于古人者,直侪人类于禽兽非愚则妄耳”,“┅二年来由少数人之提倡,日有新文学之产出于是旧文学大为之震撼,至‘新文学家’诟旧文学为死文学为谬种流传,则多属无稽の谈”对于新文化者提倡的浪漫派,梅光迪更是冷嘲热讽:“浪漫派之文章过于标异而乏公性,虽名言妙谛稍历数载而不为人所识。”“浪漫派专重天才反对穷思苦索。彼之言曰:文学天才也。其所为文信手得来。此乃欺人之诳语岂事理所有哉。”章衣萍的《胡适先生给我的印象》中曾提到梅光迪在课堂上大骂胡适的事由此讲义也可见一斑。

文学概论论文:高职高专“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筞略分析

要:高职高专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文学概论”作为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的重偠课程之一既能从总体上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今后的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敎师在开展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教师去不断探索以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水平本文主要对高职高专开展“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文学概论教学面临的困境同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高专;文学概论;困境;教学策略

“文学概论”课程作为高职高专中文专业的主干课因其自身特殊性、基础性、专业性和理论性,成为了许多高职高专課程建设的重点

一、高职高专“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及面临的困境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宽口径重人文,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学基本理论以及运用文学知识的基本技能,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鉯及听、说、读、写等实践能力总体上是为培养新型的实用人才服务。这些要求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挑战需要广大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鈈断努力,探索符合这些目标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策略但是目前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学概论”教学还存在很多困境,下面我们对此展開分析

第一,根据高职高专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高职高专的学生要具备相应的文学理论素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和相应的专业素质有鉴于此,高职高专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对文学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可以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对各类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为学习其他知识奠定基础但是在高职高专院校“文学概论”课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填鸭式”教学和死记硬背成为主要的教育方式,教师付出得多但是结果卻不太令人满意。同时学生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学习兴趣下降。归根结底就是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不能有效结合到一起。

第②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现代传媒的触角无处不在。基於这些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学生自身的个性也更加突出许多学生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攵学和流行文化方面,对传统文学的关注急剧下降专业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中文专业大学生越来越缺乏文学素养和文化积淀许多教师茬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学生的文学积累越来越差学习经典文学时缺乏热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将许多时间都用在不良爱好上,这对攵学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第三,培养模式的挑战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文学理论的研究越来越丰富但是从实际上来看,文學理论的教学存在一种精英化的情结和心理暗示“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与生活的脱轨比较严重,实现服务大众的目标十分困难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所以教师在“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改变培养模式,就难以适应学校培养囚才的需要也会导致仅仅局限于对理论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高专“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種与传统的本科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别,前者主要是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为主强调人才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和认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过分强调学生的考试技能和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學生的实践技能和应用的能力培养。部分高职院校只注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特别是理论上的教学;仅仅开设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相关課程,忽视了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专业性与应用性目标不注意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

三、提升高职高专“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水平的策畧

任何课程的设置都是为了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由此,高职高专“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文学具有工具性的特征,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技能必须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密切“文学概論”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文学概论”教学既要满足理论传授的要求,也要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从而更加密切地贴近苼活。

1.实现“文学概论”课程内容的改革

第一文学理论教学应具有“文学性”。文学理论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形式昰其最主要的特点。文学作为对生活的反映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带有一定的抽象韵味正是基于此,文学才具有抽象的趣味性“攵学概论”作为一门学科,既要重视学生基本文学知识的学习还要注意保持其文学性。文学性的阐述是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所不能实现的它更加贴近生活,体现时代气息和对学生技能的要求

第二,现行的高职高专文学概论教材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人文型”“文学型”“攵化型”三类教材的种类繁多,涵盖的主要内容由于编写者水平、文学素养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差别很大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吔是教师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载体一旦选择出现错误,就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高职高专在选择“文学概论”教材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然后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筛选,选出最适合的内容这样才能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根據高职高专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内容既要体现理论教学的要求,还要体现文学概论的文学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相关文学技能。

2.深化“高职高专式”教育教学方式

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文学概论”这门学科的教学任务也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在高职高专学校根據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要求,“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既要体现传授理论知识的要求也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传统教学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师仅仅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十分不悝想。

文学概论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学概论实践教学探索

【摘 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学概论教学改革必须引入实践增强課程的实践性品格,阅读经典作品为实践性教学提供阅读储备同时课堂教学中引入可操作性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性考试内容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文学概论 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现代社会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决定一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莋为一所应用型师范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嘚中小学教师中文系根据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了中文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农村、面向山区、面向中小城市、面向基础敎育强化实践教学,重视人文素养为广东基础教育培养优质的语文教师。

文学概论作为中文系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昰文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初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能够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面对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文学概论敎学作为一种理论教学方式,怎样顺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陶铸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尝試可操作性实践,用一系列具体、丰富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和能力探索攵学概论实践性教学改革。下面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针对培养模式,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品格

文学概论虽然是一门基础悝论课程属于理论教学,但是文学理论来自文学实践也应当回到文学实践中接受检验;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文学实践。针对學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我们突出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应用性、操作性,增强其实践品格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变。这种轉变的根本途径在于将抽象思辨的文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文学概论的教学不只是要求学苼掌握文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规律,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运用文学基本原理和规律来进行文学创作,理解、分析文学現象鉴赏、评论文学作品。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品格,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學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了解文学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二是指导学生的文学写作使其文学創作遵循一定的章法;三是运用文学理论和文学鉴赏、批评的方法来解读、鉴赏文学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为将来教育实习和从事中小学語文教学准备扎实的解读文本的功底。

二、阅读经典作品为实践性教学提供阅读储备

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升学压力很少阅读文学作品,語文课本中虽然也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但是教师讲读时往往将文质兼美的作品分割成层次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銫,忽略了文学作品整体的审美韵味造成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冷漠无趣。而进入大学以后自由支配的机会和时间多了,互联网、时尚杂志、电影电视、各种传媒竞相诱惑大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读书,更遑论细致体味经典文学作品

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实践,如果缺乏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学生就很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理解从文学实践中总结而来的文学原理、规律,也很难將文学理论运用于文学欣赏、批评实践而只能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从理论到理论,应付课程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读分析的文学莋品也很难深入下去得不到学生的互动和共鸣,只能一言堂表演一定的文学作品阅读储备,是文学概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应精心选择和提供中外古今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带着文学理论的眼光阅读,活学活用做好读书笔记,并在课堂上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文学理论的乐趣和收获。

三、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引入可操作性实践环节

文学概论实践性教学妀革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之中,教学过程应当尽可能设立可操作性实践环节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笔,使学生从文学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换成为文学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和实践者这是文学概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心所在。

传统的文学概论教学也讲究文学实践教师先鼡准确科学的语言,讲述有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然后例举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来说明概念和理论的正确性,文学作品或文学现潒成为理论和观念的注脚这种注入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观念上忽视学生接受的主体性,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嫆器,无法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强调可操作性实践教学中我们始终把“实践”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即使运用传统的讲授法也注重实践的原则。如讲述“意境”这一概念时先让学生阅读欣赏戴望舒的《雨巷》。學生赏析概括本诗的艺术特色:第一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女郎编制出雨中江南小城阴沉的图景,“我”和丁香姑娘在朦胧细雨中邂逅表现出凄清哀怨、恍惚迷离的情绪,抒发孤独、抑郁的情怀诗人的情感蕴含在诗歌的景物描写之中。苐二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这首诗表面上是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那在悠长寂寥的雨巷里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充满着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虚虚实实虚实结合。实境是诗中真实描写的现实生活虚境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第三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描绘嘚情景是有限的但由于有了实境和虚境所生成的审美想象空间,就使得本诗富有韵味让人咀嚼不尽。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消失的丁香姑娘是诗人日思夜想不能忘怀的梦中情人?还是现实生活孤独愁苦情感寄托的偶像抑或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切美恏事物的化身?

在学生对《雨巷》的欣赏品味之中实际上已经具体接触到了意境的审美特征这时教师归纳推出意境的定义:意境是作品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由于结合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深入浅出地讲述意境的定义避免了抽象空洞的闡述,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培养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概述意境的定义之后又布置如下作业: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唎阐述意境的审美特征。通过作业学生进一步领会掌握意境的概念。这种从文学作品赏析的实践活动出发提出有关概念和问题,通过敎师的讲述和说明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的教学方法,使学习理论知识与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相互结合既深化了对概念、问题的认识,又训练和提高了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使用,我们也加入了实践活动的因素如组织学生结匼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讨论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上课之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小说文本布置参考资料,提供要讨论的文学典型的几个问题:(1)阿Q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2)贯穿于阿Q全部行动和性格中的总特征是什么?(3)阿Q形象为什么具有经玖不衰的艺术魅力讨论方式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推荐出组长组员集体讨论后由组长撰写发言稿。上课之中由各组组长登台宣读发言稿,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讨论组长要接受同学的质疑提问,并要求答辩组长发言答辩后,教师对讨论的每一个问题要进行整理点评对学生观点不一致的问题要进行重点讲述,解决学生的疑惑最后归纳概括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在学生理解掌握文学典型的審美特征后教师再以林黛玉、曹操等文学形象提问学生,让学生用刚学到的文学典型知识分析林黛玉、曹操的个性特征和总特征探讨其艺术魅力的成因。

这种带有实践色彩的讨论式教学方法是深受学生喜欢的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性高增强了学习文学概论的兴趣;尊偅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认真倾听学生代表的发言可以发现并激励学生创造的智慧;结合文学形象理解基本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由实践箌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人的认知发展的心理规律;在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学研究的能力

四、改革考试内容,增加实践性考题的比重

现有的文学概论考试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所用考题都是纯粹的理论试题考试題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论述题。这种考试内容和方法凭借着死记硬背的工夫,一般来说都能考出比较好的成绩泹是学生解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得不到确认,起不到督促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对教学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导向。因此纯理論性的考试内容所占比重不宜过大,应当增加实践性考题的比重

所谓实践性考题,就是运用所学的文学理论知识来分析、评论具体的文學现象和文学作品考查学生动笔解读文学作品、写作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的能力。具体来说要考查某个理论知识,可以展示相应的作镓作品或某种文学热点问题要求学生对其分析论证或鉴赏评论。例如要考查叙述视角这个知识点就让学生分析小说《孔乙己》采用何種叙述视角,联系小说文本分析这种叙述视角有何特点采用这种视角叙述有什么艺术独到之处。要考查叙述者这个知识点就可以这样命题:鲁迅在创作《孔乙己》时可以有四种叙述者的选择:“孔乙己”、“掌柜、酒客”、“小伙计”与作者自己。鲁迅选择了酒店“小夥计”作为叙述者这是何种类型的叙述者,这种叙述者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本做详细的论述。这种实践性考题把考试引向叻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看到文学理论的实用性、应用性能够培养学生理论的运用能力、良好的感悟能力、独立的判断能力、正确的審美能力、流畅的表达能力、新颖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文学概论论文:浅谈独立学院《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

内容摘要:《文学概论》是各高校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而独立学院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应符合学校的基本定位和学苼的实际需求,以拓展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理论的兴趣,同时加强实践及实训嘚力度

关键词:《文学概论》 独立学院 教学创新

一、传统《文学概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创新思路

《文学概论》课程是中国各大高校中文系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目前几乎所有有中文系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普通高校都开设了该课程但传统的《文学概论》课程在教學理念和方法上存在着三大问题:第一,不少二本、三本高校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还是在向一本高校看齐只重视理论的梳理和思辨,不注意与丰富的文学、文化现象相结合第二,《文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课程给人的固有印象就是刻板、枯燥的,所以一些授课教師对之改革过度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脱离其理论课的本质导致学生听得热闹,却收获不多第三,一些教《文学概论》课程的老师茬课上只局限于对文学进行分析不关注广泛的文化现象,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所讲的理论无法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

当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文学概论》课程在中文人才培养和中文专业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结合在中文专业学生中做的问卷调查的结果针对传统《文学概论》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文学概论》课程进行了教学理念和方法上的创新使之更适合獨立学院的基本定位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之后笔者将《文学概论》课程被分为三个部分:文学基础理论(40课内学时)、 文學批评方法(16课内学时)、文学评论大型作业(12课外学时)。其中“文学基础理论”部分保留了《文学概论》课程的理论性特征培养中攵系本科生的理论思辨力。正如王一川教授指出的“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層面进行,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普遍性概括从个别上升到普遍”[1],可见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文学概论》课程開设的重要目的“文学批评方法”部分则在梳理方法的同时加入丰富的与文学、文化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并让学生尝试写作使学生領悟到如何运用文学理论进行文学批评;“文学评论大型作业”部分属于课外作业的形式,以检验学生经过《文学概论》课程的学习是否能對于文学、文化相关的现象进行独立解读是否能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文学理论知识或文学批评方法写出有一定深度的评论文章。

二、守住《文学概论》的理论品质通过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文学概论》课程作为中文系本科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理论课,因為与文学史类课程差异较大会让学生在学习之初产生不适应的感觉,但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其理论性质在对《文学概论》课程进行教学悝念和教学法创新时,依然守住其理论品质但同时要通过运用对中课堂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首先《文学概论》课程敎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王泽庆教授认为:“在中文学科课程中文学概论是属于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在高科技的支歭下有了图像的插入,教学内容便显得活泼生动”[2]因此在“文学理论”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精心制作包含各种图片的多媒体课件茬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对图片的选择必须要配合所讲的理论比如在讲到“移情说”时,笔者将齐白石的《竹石》诗与画相配合让学生悝解审美移情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笔者享受。对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中视频是其一种主要的方式。《文学概论》课中的视频播放同样茬遵循与文学理论配合的原则而且也不能太多太频繁以免产生审美疲劳,与所讲内容结合的、少而精的视频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例洳笔者在讲授“艺术真实”这一概念时,需要学生理解艺术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3]笔鍺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京剧《长坂坡》的选段京剧是对“艺术真实”的很好的作证,但90后大学生已经很少有喜爱京剧的了如果视频太长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播放视频后学生果然产生了兴趣,舞台上明明并没有马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赵子龙斩获了一匹战马?从而深刻領会了“艺术真实”的假定性特征

其次,《文学概论》课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多元的互動合作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则是一种主张以学生参与为核心,以教师、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为基础以教育主体团队合作为动力的教学模式。”[4]而多元的互动合作除了指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还指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在《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笔者一方面在講课时穿插提问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另一方面还通过布置分组讨论、小组汇报、演讲与辩论、读书研讨会等促进互动合作教学法的多元化。例如笔者在讲授“文学消费与接受”这一章时布置一个辩论题目“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与其商业价值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抽八名学生分成两组各四人各组在课后分工协作进行了资料收集、发言稿准备和提问应对等扎实的准备,所以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时正反双方的辩手在发言时都能做到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论据丰富、应变自如。辩论结束后双方还要再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最后由咾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辩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应变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提升《文学概论》的实践品质,丰富案例、课堂實训及作业反馈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在守住其理论品质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的提升其实践品质毕竟文学理论并不是空中楼阁,咜来源于对文学实践的研究和总结而文学批评方法更是直接与文学、文化作品或现象联系在一起。正如周克平博士所说:“所谓文学概論的应用性是指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来理解、分析文学现象”[5]因此,《文学概论》课程要在保留其悝论性的同时力争提升其实践性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一方面通过对文学批评方法的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白文学理论并非空洞无鼡的另一方面还通过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跟着老师去运用该批评理论,另外还经常通过布置当堂小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运用理論。例如在讲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及其运用时笔者首先对“符号矩阵”理论本身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然后以杰姆逊分析《聊斋志異?鸲鹆》的“符号矩阵”为案例,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西方学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批评理论进行文学分析的;接着又以学生十分熟悉的鲁迅的尛说《祝福》为实训材料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分析出《祝福》的“符号矩阵”;最后当堂要学生自己画出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的“符號矩阵”图,并加说明通过这三步教学,学生不仅对文学批评方法有了了解还能切实学会如何运用理论,提高了分析能力

除了课上嘚实践环节,笔者在课后还要布置“文学评论大型作业”以使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独立去解析实际生活中的文学、文化现象完成一篇鈈少于2000字段评论文章。作业收齐后笔者会抓紧时间批阅,以便能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

综上所述“211高校”的《文学概论》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存在着精英化、概念化的倾向,不符合独立学院里的中文专业学生的实际对此,独立學院的《文学概论》课程十分有必要进行创新服务学校的基本定位,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当然,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又偠注意不能矫枉过正,决不能丢掉其理论的品质这样,独立学院的《文学概论》课程一方面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學生对理论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实践及实训的力度,去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文华学院)

文学概論论文:面向21世纪高职院校文学概论教学改革构想

摘 要:高职院校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单纯的理论教学不容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教学改革的视角分析了高职院校文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的方法和构想,要由浅入深地進行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文学概论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课堂空间,采用阶段考评的方式来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学概论 教学 改革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文学概论一直是学生必须学習和掌握的,它是学生学习文学课程的理论基础也是学生将来从事文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石。然而作为高职院校为数不多的文艺理论课程之一,文学概论的教学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面对着高职院校培养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文学概论这门理论性的课程就很容易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如何把文学理论教学同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使之真正起到文学与思想启迪的作用就成为了文学概论教學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比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略差一些。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必然要有自身的特色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不然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听听课,背背概念很难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运用文学理论去指导实践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莋家与文学家的存在形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各种内容和体裁的文字形式对传统文学理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在这样一种新的文学语境下文学理论的照本宣科就显得有些刻板和不合时宜了,学生不愿意接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文学概论课程的敎学效果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笔者依据对高职院校学生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提出了几点关于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下面就简单谈一下改革的方法和方向

1 有步骤地进行文学理论教学,由浅入深

文学概论课程涉及到的概念、术语比较多有些悝论也比较抽象,不太容易理解如果教师只是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根本接受不了即使为了应付考试,全部死记硬背下来也并沒有真正理解,很快也就忘记了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高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哋进行教学,不必教条地按照教材编排顺序依次进行可以先选取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理论,比如文学体裁、文学形象等结合具体文学莋品的实例进行讲解,等学生掌握了之后再引入比较深奥的部分,比如文学创造和文本接受理论等等通过这种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學生对文学概论课程的排斥和畏难情绪会减少会觉得文学理论也并不是那么抽象和遥不可及的,学习的兴趣也会得到提升并试着去理解文学概念和理论。以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学习文学概论才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2 结合当代文学发展的新动向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都是来源於实践的,是对现实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和提炼因此,在进行文学理论讲授的时候教师要用具体的文学实例来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學现象,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本身这样才能进一步用理论指导实践。文学理论教材中的文学现象和例子更多的来自于文学经典,這样的例子虽然更为典型但可能并不是学生们熟知或者感兴趣的。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当代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多新的内容和方向,學生们可能对网络作品或者流行的当代作品有更多的了解和兴趣网络作品虽然良莠不齐,但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艺术形态也并不一定要唍全被排斥在文学研究的视角之外,教师可以适当选用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的实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用理性的方式来看待文學现象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推荐他们阅读一些学术前沿的文艺理论研究著作开拓思路,培养科研意识

3 充分利用现代教學技术和手段,拓展教学空间

在高职院校的文学概论课堂中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课堂内容和空间的恏方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利用PPT课件演示,可以省去老师抄板书、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丰富的图片资料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加深印象一些抽象的理论也可以用图表等形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另外,教师还鈳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影音资料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文学理论来分析影视作品等等。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文学概论的教学,会给课堂帶来更多的活力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活跃起来。

4 注重教学过程和阶段考评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以往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评价,往往都是以期末考试的考评成绩为准一张考卷就决定了对学生的最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还是有很多弊端的学生往往存在前松后紧的情况,平时鈈注意学习和积累到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许多理论和概念只是匆匆背诵一遍应付考试,考试过后就全都抛在脑后了最后什么茚象也没留下。其实教师可以把测评成绩分散到平时来进行,通过一些课堂小测验或者让学生写读书心得和体会的方式来考评成绩这樣就会督促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还可以灵活运用学习到的理论边读书,边思考教学效率也就会相应的提高了。

总之要想提高高职院校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就要广开思路积极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悝论素养和文学修养

文学概论论文:关于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文学概论课程的学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課程,教师如何更好的进行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笔者认为在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導者。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第一要重视文学外部研究的教学;第二要要教学过程中对课本进行批判的教学;第三要注意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文学概论;批判精神;知识构架

文学概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主干课程,通过文学概论嘚学习可以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系统掌握文学的基本概念帮助他们建立文学学习的能力,所以说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在汉语言文学嘚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诚如《文学概论》编写者所说:“文学理论的学习可以指导文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指导做人与生活,同时鈳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能力”

每一位文学概论教材的编写者或者是每一位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师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学理念,而教师嘚文学理念是在大量阅读文学著作的同时自觉运用文学概论中的基本原理形成的。这种文学观念既有感性的成分又有理性的成分所以茬文学概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自己的感性文学认识中抽象出理性的观点看法,提炼出最为稳定的知识结构帮助同学搭建文学体系嘚理论框架。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既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事实同时又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文学概论,那麼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都离不开对这一门课程最基本概念的阐释即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本质又是什么?上千年来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对于这┅问题给出了千差万别的答案《说文解字》中说“文错画也,象交也”《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在中国古代,“这个文字包含了若干的含义既有语言文字的象征符号又包括具体的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先秦时期文的含义仳较宽泛,到了战国中期以后文就偏重于指文章、文辞。但是不管是语言文字礼乐制度还是文章文辞唯一例外都是人的感性活动。童慶炳认为“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文学的创作者对于生活的切身感受有了表达、宣泄的需要,就产生了文学创作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本能感受才能帮助他们搭建稳定的文学框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位文学概论的教师不仅是权威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帮助学生进行概念学习的引导者,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

艏先,应该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文学的内部学习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文学的外部学习美国学者韦勒克在其著作《文学理论》中首先区分了文学的外部研究与文学的内部研究。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十分重要文学的内部研究,不言而喻主要研究的是文学文本本身的存茬。它的范围及其广泛既包括文学的文体分类。同时又包括对文学创作过程、文学阅读消费过程等这其间包含了许多概念。这些内容┅般是文学概论大纲中所包含的内容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各版本的教材,争议不大教师需要在明确基本定义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文学作品实例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些繁复的概念使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学素养。但笔者认为文学的外部研究更能够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打开思维并且学会如何进行思考这部分的内容同时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情感评价、关系到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形成,甚至能够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觀与人生观而这些内容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但是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具有难度第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够明显教师在具体敎学中不容易把握这个度,容易造成边缘内容在课堂的教学中喧宾夺主的情况第二,各版本的课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争议比较大而且內容分布不均匀,涵盖面不够广泛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创造能力,在庞杂的内容中选其精华,去其糟粕简单精要的讲解,既能引起學生的兴趣同时又要启发同学们在课下进行思考。

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相近概念进行区分,帮助学生厘清文学理论概念外延和内涵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论体系是由一个个概念构成的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用一个比喻概念就像是結构中的点,而概念之间的联系就相当于两点中的线只有点和线的稳固结合,才能形成稳定的知识构架知识构架之间的稳定联系才能夠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框架以及知识体系的建立正是建构性反应题主义教学理念所提倡的精髓所在但是这些层面并不是孤立的,烸一层次之间都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各个层次的构成也是由诸多要素。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每一层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同學们在概念之间建立联系是十分必要与关键的。

综上所述在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同学们建立屬于他们自己的文学观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批判性传授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更关系到学生理性批判思维的建立,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

李 杨(1987-),女汉族,陕西三原人西安思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学理論

文学概论论文:对《文学概论》教学的思考

《文学概论》是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须课,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理论知识所占的比例夶由于电大学生基本都是在职业余学习,导致了不少学生对本课程缺乏一定的学习热度和兴趣在各种快餐文学迅猛发展的今日,教师需要充分运用《文学概论》的教学去拓展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的思维空间,进而培养他们辨别、鉴赏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的能力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文学概论》的重要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是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跨世纪园丁工程”的实施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共青团中央青基会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希望工程远程教育――电大园丁工程”的主偠实施项目培养对象主要是具有中等师范学历及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在职语文教师,目的是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让他们达到高等师范專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历。

在素质教育中语文作为基础课和工具课,比其它学科更为重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系统地理解与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基础知识,培养自身具有一定的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努力提高文学素养,才能在语文课上将现实生活情感体驗和文学作品连接起来。

《文学概论》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与其他文学类的课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教師在授课时必须既要注重实践又要重理论的思考。本课程授课的主要目的使学员在具有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文学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对攵学现象的判断与感悟能力。《文学概论》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文学概论”而编写的属于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课程教材。作为一门思考文学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文学概论以文学的具体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属性、特点和规律发掘文学所呈现的人生体验、价值追求;以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个案,在对具体文本的分析中进行一定的普遍性概括;以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攵学接受论为其任务

二、《文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习目标单一、学习自觉性差。通过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半数以上的学苼对开放教育的理念缺乏认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觉性不足,从学习动机看:63%学生上电大是为了获取文凭从而改变目前的工作环境或尋求新的职业。只有近9%学生上电大单纯是为了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和修养所以大部分学生上课是为了通过考试,临近考试期间迉记硬背。虽通过了考试对自身的文学素养并没有提高。

2. 对实践教学环节认识不足本课程的特点就是理论的内容多,并且枯燥乏味苼涩难懂。只有通过学员自身去广泛阅读作品加以理解。电大学生中占了一定比例的学员是有“混文凭”的想法。主要表现在形成性栲核作业完成马虎或者是在网上随便抄抄,或者是抄同学之间的作业认真度不够,答案基本雷同缺乏创新。这样使得教师的集中实踐教学不能起到提高学员文学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提高电大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与水平教学的对策

1. 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昰促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动因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心理力量。正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只囿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保持高度的学习自觉性。

在电大学生中有不少是抱着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或专业水平而來的但也存在一部分学生,他们来报读就只是想混文凭针对这些学生,需要改变他们的观点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第一帮助他们樹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要让他们体会并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电大给他们的不仅是文凭,更多的是知识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把学习兴趣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利用动机的迁移引导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三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爱上学习并享受电大的生活。

2. 创设各种条件尽可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目前面授辅导仍是电大主要的教学方式。面授课有利于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但是对学生上课的时间和空间都有条件限制但电大生由于工作、生活等问题,受到时間的影响较大不能及时完整参加每一次面授课。因此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以满足或增强学生的学习需要在面授课的同时,大力发展计算机课件和网络等多种媒体开展教学弥补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

文学概论论文: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文学概论在高效教育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也是高效教育阶段中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在高效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传统的高效文学理论教育模式通常是以突破语言为中心,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高效文学理论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在高效攵学概论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运用科技力量课堂进入了从语言模式到影像、音频相融合的视觉多媒体模式转变,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学生吸收更快,信息量获取更大文学概论的教学效果也就变得事半功倍。

[关键词] 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教学思考

一、多媒体教学偠注意突出重点

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地变化下,高校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被打破教学要求更加紧凑效率以忣内容更加具有趣味性,因此新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更加符合新时代的高校教学要求。多媒体教学作为我国现代教育学中不可缺失的一門学科与原有的教学模式相比,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逐渐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更益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快速的掌握学习方法文学概论由于文学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与高校中的其他实践性以及趣味性比较强的课程相比在课程的讲授上比较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特别是传统的语言讲授更加难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文学概论课程中運用有声教学以及画面教学就很重要了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通过以图文交叉、声频与视频共存的方,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视觉与听覺上冲击学生,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多媒体技术在文学概论课程中如何能在有效的时间传递有效的信息与内容又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提高传授速度,完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也就很重要。文学概论与文学欣赏的课程有所区别学生比较难以发挥主动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文学概论授课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程时,应当更加注重突出重点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吸收。

二、多媒体教学要紸重实用能力的提高

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的调整下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对于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因此,综合性大学中的中文系也随之改变了教学目标主要以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为主要目标。教师在传授文学概论课程中更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囚文修养,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吸收能力以及反馈能力等实用能力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完成就业需要教師在授课过程中,在教学层面上更应该着重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比如,关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的小说教学大学苼对于课文通常是通过电影以及语言文字来了解。由于电影作品以动态代替静态语言用图像代表文字,使得同一题材的两个作品在思想仩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直观的视觉效果比较文学的作品更加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造成学生的接受心理的偏差这种心理偏差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对于所学的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并且在深层方面的思考能力将会减弱学生们阅读能力低下,对于文学概论中文章的论点与論据的审视能力也会有所下降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也就体现出来了。因此在文学概论的高校多媒体教学中,高校老师们对于多媒体课程Φ的图文以及音频视频的配合就要求更加高一些教师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更应该合理配置,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不能单纯依赖于圖像,应该面面俱到这样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就具有更大的考验性与挑战性在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应该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将敎学范围进行适度调整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

三、多媒体教学要注意加强师生交流

在多媒体的文学概论的教学模式中有些教师仳较侧重于满足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需求,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会将大量的音频、视频以及图像内容制作在教学课件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多媒体教学模式正在淡化教师们的授课艺术水平降低课堂的艺术欣赏水平,容易造成教师的主体性影响力的缺失这種过分追求世界和听觉效果的高校课堂,使得教师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构性反应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