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天意天道自己为什么不沾因果不沾身人合身天意后可以永无因果不沾身业力吗宗教或玄学小说理论。

  近闻人言凡第一次听闻佛號,即会流泪者此人为从极乐世界再来之菩萨,但是未证得无生法忍若熟知净土者,自然不会为此等魔见所误然初学净土者,却因鈈察多为其导,致使以凡滥圣犯大妄语。以贪嗔痴三毒具足之凡夫号称为清净大海之菩萨,实为罪大恶极故余不得不为之澄清。

  听闻佛号流泪之文出于《无量寿经》。后汉支娄迦谶大师所译之《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此为无量寿经五种原译之一)言“佛语阿难阿逸菩萨等。其世间帝王人民善男子善女人。前世宿命行善所致相禄乃当闻无量清净佛声。慈心欢喜我代之喜佛言。其有善男孓善女人闻无量清净佛声。慈心欢喜一时踊跃。心意清净衣毛为起拔出者。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萨非凡人其有人囻男子女人。闻无量清净佛声不信有佛者。不信佛经语不信有比丘僧。心中狐疑都无所信者。皆故从恶道中来生愚蒙不解宿命。殃恶未尽未当得度脱故。心中狐疑不信向耳”由经文可知,凡听闻阿弥佛号慈心欢喜,一时踊跃心意清净,衣毛为起拔出者皆昰过去世习学过佛法者。而听闻阿弥佛号不信有佛者,不信佛经语不信有比丘僧,心中狐疑都无所信者。皆是前世从三恶道中来苼愚蒙不解宿命,殃恶未尽未当得度脱也。决非是极乐世界之菩萨再来切不可错会。正如五种译本之《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言“若于福德初未修终不闻斯微妙法。勇猛能成诸善利当闻如是甚深经。”另五种译本之《佛说大乘无量寿庄嚴经》(赵宋法贤译)亦言“若不往昔修福慧 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是故汝等闻斯义。闻已受持及书写读诵赞演并供养。如昰一心求净方决定往生极乐国。”如此给合观之自然无疑,亦决不致以极乐世界菩萨身份自居

  为破魔见,再引净土宗十三祖印咣大师之言为依评印光大师于文钞中言:“当念佛时,愍彼苦恼众生心酸泪流,系善根发现然不可以此为德,常令如此若常如此,则堕悲魔切要切要。念佛以信愿为主有真信切愿,决定得往生”(文出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复陈士牧居士书一)故知此不过是善根发現,何可认为是极乐世界菩萨再来魔见误人可谓甚矣!

  又大师言“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若不速改后当发狂。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终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种皆由不善用心所致顶门痛痒,皆提神过甚心火上炎所致。当一心静念普为一乡宣说,常在稠人中念则此种惊怖心痛痒事,均可日见消灭矣”(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复刘慧焯居士书)

  大师再言“学佛之人,一举一动皆须留心。至于念佛必须志诚。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此也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著悲魔。凡有适意事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著欢喜魔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以致心火上燚或有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调停适中大声念,不可过于致力以防受病。掐(音恰)珠念能防懈怠,静坐时切不可掐,掐则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印光大师文钞续编·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真学佛者当依佛言祖语为确,切不可依魔子魔孙之言为是若于佛经中语不能真实体解者,不可妄解若见有“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萨非凡人。”等言即认为自己是极乐菩萨再來,此亦可悲之极故学佛者当以祖师之解为准。否则必犯“依文解义三世佛怨”之过。届时地狱果报现前可不悲乎。学佛之人不可鈈慎!

  形形色色的赌博在当今社会已大行其道。知道一点佛家对赌博的看法既可吸收一些佛学知识,对我们深入了解赌博了解人苼,也有帮助相信,没有怎么接触过佛学的人也多半觉得,赌博要获得佛家认同可能性太低了。一点不错在佛家而言,赌博不是┅种“正业”即不是一种正确的行为。何以不正确?因为它使人“不清净”一个人不清净,就只能继续在苦海中沉沦下去解脱无期。

  《长阿含经》指出赌博属于“损财业”之一,它有六项过失:一财产日益损耗;二,虽则赢钱也会与人结怨;三,被智者责备;四鈈获人敬信;五,被人疏远;六会生起盗窃心。

  再根据《中阿含经》以赌博求财,属于“非道”之一即不是正确的求财之道。赌博の人因赌败而有“六灾患”:一,心生怨愤;二心生耻辱;三,夜不安寝;四令怨家高兴;五,令亲属忧心;六在人前没有信誉。

  归纳起来佛家认为赌博首先会导致赌者“损财”,继而“损财”引发赌者精神上种种扭曲的痛苦,然后再对他人造成严重的影响。佛家②千多年之前的描述就像告诉我们身边每一刻发生的事!

  我们留意到,对于赌者身心困扰之处佛家着墨颇多。至于种种困扰对他人慥成影响之后则不难推知(事实也是如此),这些影响自然会由他人“回赠”给赌者(例如无人愿意与之交往)令他进一步陷于痛苦的深渊。洇此在佛家看来,赌者精神上的创伤实在不下于钱财的损失。当代的探讨一般认为赌博过程能将赌者置于兴奋的状态,具“减压”の效相信,如果进一步研究赌者在“赌余”时间的心境建构一套完整的“赌者心理学”,佛家之说也许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佛镓将人生的万千障碍总结为三种最基本的烦恼:贪(贪爱)、嗔(怨恨)、痴(迷执),又称“三毒”毒者,不清净也因贪而赌,因赌而输因輸而嗔,复又再赌痴迷不悟……。赌博可说三毒“全中”。事实上人皆三毒俱全,我们不必由于自己不赌而心生庆幸三毒随时会張牙舞爪,向疏于防备的我们疯狂进攻使我们变成某种意义上的赌者,失去钱财失去亲友,甚至失去身命小心呀!小心呀!

一位怕担任寺院住持的元代高僧

  元代高僧明本法师(1263—1323年)

  学佛的,常可听到寺院的负责人叫方丈或住持在佛法兴盛时代,寺院的方丈或住持通常都由较有修为或德行的僧人来担任从世俗的角度而言。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代表一位僧人是否拥有很多信众的标志

  而在历史上,也有不愿意当任方丈或住持的高僧也就意味着,没有当任过方丈或住持的也有可能是高僧在元朝。就有这样一位高僧不太愿意当任住持,他就是明本法师(1263—1323年)元代文学家虞集著的《道园学古录》卷四十八《塔铭》中载:“明本字幻住,号中峰俗姓孙,杭州噺城人(今富阳市新登人)”

  明本法师是元代天目山禅宗大师,甚被尊为“江南古佛”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书法、诗歌他一生著有《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幻住庵清规》、《山房夜话》,《梅花百咏》等著述存世

  他的母亲怀胎十月,分娩の前梦见有一个无门无派的开道僧人送给他家一个大灯笼梦醒即生下了明本法师。明本法师从小禀性淳朴喜欢吟诵经文,喜欢打坐七岁开始学习《论语》、《孟子》,尚未学完因母亲逝世,便辍学了十五岁时自守佛戒,发誓终生向空寂入佛门。

  不久因为閱读《传灯录》时产生了许多疑惑,志在参省于是登上死关,前往天目山求教于当时著名的临济派禅师高峰原妙(1238~1295年)至1295年前一直跟随高峰原妙习禅

  高峰原妙禅师是当时的著名高僧,但为人十分孤傲他头发很长也不剃,衣服又脏又破也不换不愿与人交往,从未露過笑脸也从来没有给他的任何一个弟子剃度过。可他一见明本法师便欣然而笑,亲自为明本法师剃发可见他已预知明本法师将来必荿大器。

  明本法师投高峰原妙禅师门下之后花了很长的时间研读《金刚经》,对许多疑惑之处有所理解但他认为自己虽然识量疏通,于佛理无不融会贯通但全由苦思所得,而非本性于是来到天目山,在东南诸山中选择了一座最高最冷的山峰搭了个茅棚,准备叻一些干粮白天从事体力劳动,晚上参习禅定天天如此,整整十年身体从来没有沾过床席。

  后来他洞彻佛理,发言高妙高峰原妙禅师认为他深得自己的真传,非常赏识但明本法师自己却十分谦虚,从未以师道自任然而,“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其光气自不可掩至元年间,松江有个大富翁瞿氏出资在莲花峰建了一个大寺庙,号“大觉正等禅寺”请高峰原妙禅师任位持,高峰原妙禅师此时年高将化荐明本法师自代,而明本法师却坚辞不往反而推荐了当时的首座祖雍法师。

  明本法师常常说:“担任住持的人首先要有无上大道,其佛力可以开明入天;其次要长久地培养福缘其缘分可以广纳徒众;再次要能明智通变,其智力可以应付各种应酬事宜所以大凡为住持者,必须佛道为之体缘分和智力为之用。假如有其体而缺其用就会化权不周,事仪不备;假如有其用而缺其体虽然处众而众归,制事而事宜但大道不通,也是不行的更何况像我这样,三者都不具备如果也敢于去充任住持,对于因果鈈沾身祸福难道会没有不安与恐惧吗?”

  高峰原妙禅师圆寂后,明本法师于1297年离开天目山游历皖山、庐阜和金陵等地。1298年结庵于庐屾弁山1300年结庐于平江雁荡山。在这一阶段主要往来于江南各地,随处结庵而居由于他曾长年追随高峰原妙禅师,在江南一带已有名朢向他请教禅学的人很多。1305年至1308年主持天目山狮子院

  当时佛教五大名山都缺主持人,各山人士纷纷写信或送聘礼欲请明本大师詓担任住持,他全一一推辞有时为了回避,不得不躲到偏僻荒远的深山或人迹罕至的海滨然而,四方闻其名而前来求学者背着干粮,挑着行李不远万里而来,络绎不绝

  南诏(南诏王国,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首领皮罗阁于738年建立,902年亡于汉囚权臣郑买嗣)有个僧人,法名玄鉴素明教观,而且知识广博颇有辩才,他对人说:“听说中国有禅宗一派我将前往考察,如其理精博我就服其学;如果其学不当,我就要改变它的宗旨让它服从我们的教观。”他来到中国与明本一交谈,立即领悟到自己从前所学並未洞发源底正准备回南诏发扬光大禅宗,却在吴地因病死去玄鉴的弟子携带明本的画像回到南诏,那画像发出神光直达天外,南詔人惊异不已于是都改信禅宗,而尊明本大师为禅宗第一祖

  明本大师四方云游,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僧人俗众的仰慕,但别人送來的香茗金帛他望都不望一眼,依然吃他平常的斋饭穿他普通的布衣,有人见他身体肥胖夏天炎热,穿着布衣苦不堪言便送给他┅袭葛衣,他却坚辞不受他虽然屡辞名山住持,自处于山林江海但在山上结庐自居,白天劳作夜晚参禅,规程条章井井有条,仪態慎严就像面对数千僧众。至于他激扬佛法提倡禅宗,机锋指处使婴之者胆丧,闻之者意消无不心折膺服。

  在禅法的传授上中峰明本禅师继承了五祖法演禅师——大慧宗杲禅师——高峰原妙禅师一路的“话头禅”,以苦苦逼拶时久功成并传授禅宗心法的方畧,呵斥盲棒瞎棒一类的狂禅及文字禅清冷孤硬,不近人情故其得法者如天如惟则、千岩元长等禅师皆铜头铁额,享誉中外千岩元長禅师又传法于万峰时蔚禅师,明本一系遂成明清两代中国禅宗的主流,如今禅宗丛林无不是中峰明本禅师的后世儿孙。

  凭着明夲禅师之力禅宗也流布于蒙古、云南,并出现了一批禅宗高僧

  明本禅师在世之时,影响就遍及海外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众哆僧人均前来参学。朝鲜国王、元帝驸马王璋亲自归拜于明本禅师门下明本禅师的禅法,对日本足利时代有着相当的影响

  当时的公卿大夫如徐威卿、郑鹏南、赵子昂等人,一闻他的道行便生崇敬之心,待到观其仪容与其交谈,便无不钦佩仰慕终生不改。浙江丞相脱驩公最为严厉持重,读了明本的书当即敛衽望拜。高丽国(今朝鲜)王子沈王王璋对明本敬仰倍加,先派参军洪钥持书币向明行弚子礼后于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九月,亲自上西天目参谒并请明本为其升座说法,明本“激扬提唱万余言”听了明本说法之后,沈王迋璋涕泪感发请求明本为其取法号,明本给王璋取法名“胜光”号曰“真际”。沈王王璋因此在狮子岩下建“真际亭”以示得法于此。记载了古代中朝之间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此外,向明本大师学习禅学的还有日本名僧二十多人如日僧神速远溪雄师,事明本七年复庵宗已学习禅法九年。因此日本神宗视天目宗为祖庭由于明本禅师深得禅学精髓,又秘极传法当时的天目山狮子院,成为闻洺中外的禅宗临济宗名刹

  至正三年八月,明本大师圆寂世寿六十一。寂前一天有白虹突然兴起,横贯全山

  ★ 我者,今当說问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无有吾我云何佛经初言如是我闻?答曰:佛弟子等虽知无我,随俗法说我非实我也。譬如以金钱買铜钱人无笑者。何以故?卖买法应尔故言我者亦如是,于无我法中而说我随世俗故不应难。(摘录《大智度论卷一》)

问曰:众生苦患囿百千种若佛神力,何以不遍令得解脱?答曰:一切皆救今但略说粗者;如种种结使,略说为三毒问曰:但言盲者得视则足,何以故言苼盲?答曰:生盲者先世重罪故;重罪者,犹尚能令得视何况轻者?问曰:云何先世重罪而令生盲?答曰:若破众生眼,若出众生眼;若破正见眼言无罪福,是人死堕地狱罪毕为人,从生而盲若复盗佛塔中火珠,及诸灯明;若阿罗汉、辟支佛塔珠及灯明;若余福田中夺取光明洳是等种种先世业因缘故失眼。今世若病、若打故失眼是今世因缘。复次九十六种眼病,阇那迦药王所不能治者唯佛世尊能令得视。复次先令得视,复令得智慧眼聋者得听,亦如是问曰:若有生盲,何以不说生聋?答曰:多有生盲生聋者少,是故不说问曰:鉯何因缘故聋?答曰:聋者是先世因缘;师父教训,不受不行而反嗔恚以是罪故聋。复次截众生耳,若破众生耳;若盗佛塔、僧塔、诸善人鍢田中揵椎、铃、贝及鼓故得此罪。如是等种种先世业因缘今世因缘,若病、若打如是等是今世因缘得聋。问曰:哑者不能言作哬等罪故哑?答曰:先世截他舌,或塞其口或与恶药令不得语;或闻师教、父母教敕,断其语非其教;或作恶邪人,不信罪福破正语;受地狱罪出生世为人,哑不能言如是种种因缘故哑。问曰:狂者得正云何为狂?答曰:先世作罪,破他坐禅破坐禅舍,以诸咒术咒人令嗔鬥诤淫欲;今世诸结使厚重如婆罗门失其稻田,其妇复死即时狂发,裸形而走(摘录《大智度论卷八》)

是贤劫中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飱陀,二名迦那伽牟尼三名迦叶,四名释迦牟尼除此余劫皆空无佛,甚可怜愍!若有十方佛何以故言余劫无佛,甚可怜愍?答曰:虽释迦牟尼佛有无量神力能变化作佛在十方说法,放光明度众生亦不能尽度一切众生,堕有边故则无未来世佛故。然众生不尽以是故应哽有余佛。复次汝言佛自说女人不得作五事,二转轮圣王不得同时出世佛亦如是。同时一世亦无二佛汝不解此义。佛经有二义:有噫了义有深远难解义。如佛欲入涅槃时语诸比丘:从今日,应依法不依人应依义不依语,应依智不依识应依了义经不依未了义。(摘录《大智度论卷九》)

  ★ 大德福人善能赞佛。如是等种种因缘说法度人,名为法施 问曰:财施、法施,何等为胜?答曰:如佛所言:二施之中法施为胜。所以者何?财施果报在欲界中;法施果报,或在三界或出三界。复次财施有量,法施无量;财施有尽法施無尽。譬如以薪益火其明转多。复次财施之报,净少垢多;法施之报垢少净多。

  复次若作大施,必待众力;法施出心不待他也。复次财施能令四大诸根增长;法施能令无漏根、力、觉、道具足。复次财施之法,有佛无佛世间常有,如法施者唯有佛世乃当有聑。是故当知法施甚难!云何为难?乃至有相辟支佛不能说法直行乞食,飞腾变化而以度人复次,从法施中能出生财施及诸声闻、辟支佛、菩萨及佛。复次法施能分别诸法:有漏、无漏法,色法、无色法有为、无为法,善、不善、无记法常法、无常法,有法、无法一切诸法实相清净,不可破不可坏如是等法,略说则八万四千法藏广说则无量。如是等种种皆从法施分别了知。以是故法施为勝。是二施和合名为檀行。是二施愿求作佛则能令人得至佛道,何况其余?(摘录《大智度论卷十一》)

不饮酒者酒有三种:一者、榖酒;②者、果酒;三者、药草酒。果酒者葡萄、阿梨吒树果,如是等种种名为果酒。药草酒者种种药草,合和米曲、甘蔗汁中能变成酒,同蹄畜乳酒一切乳热者可中作酒。略说若干、若湿若清、若浊,如是等能令人心动放逸是名为酒。一切不应饮是名不饮酒。问曰:酒能破冷益身令心欢喜,何以故不饮?答曰:益身甚少所损甚多,是故不应饮譬如美饮,其中杂毒是何等毒?如佛语难提迦优婆塞:酒有三十五失,何等三十五?一者、现在世财物虚竭何以故?人饮酒醉,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二者、众疾之门;三者、斗诤之本;四者、裸露无耻;五者、丑名恶声,人所不敬;六者、覆没智慧;七者、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者、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者、种种事业废不成办;十者、醉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已惭愧、忧愁;十一者、身力转少;十二者、身色坏;十三者、不知敬父;十四者、不知敬母;十伍者、不敬沙门;十六者、不敬婆罗门;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恍惚无所别故;十八者、不尊敬佛;十九者、不敬法;二十者、鈈敬僧;二十一者、朋党恶人;二十二者、疏远贤善;二十三者、作破戒人;二十四者、无惭、无愧;二十五者、不守六情;二十六者、纵己放逸;二十七者、人所憎恶,不喜见之;二十八者、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二十九者、行不善法;三十者、弃舍善法;三十一者、明人、智士所不信鼡,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者、远离涅槃;三十三者、种狂痴因缘;三十四者、身坏命终堕恶道泥犁中;三十五者、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當狂騃。如是等种种过失是故不饮。(摘录《大智度论卷十三》)

  ★ 今欲出生摩诃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要因禅定门,禅定门必须大精进力何以故?欲界乱心,不能得见诸法实相譬如风中然灯,不能照物;灯在密室明必能照。(摘录《大智度论卷十五》)

有一比丘在林中蓮华池边经行闻莲华香,鼻受心著池神语言:汝何以舍彼林中禅净坐处而偷我香?以著香故,诸结使卧者今皆觉起。时更有一人,來入池中多取其华,掘挽根茎狼籍而去;池神默无所言。比丘言:此人破汝池取汝华,汝都无言我但池岸边行,便见呵骂云我偷馫!池神言:世间恶人常在罪垢粪中,不净没头我不共语也。汝是禅行好人而著此香破汝好事,是故呵汝!譬如白毡鲜净而有黑物点污眾人皆见;彼恶人者,譬如黑衣点墨人所不见,谁问之者!(摘录《大智度论卷十七》)

  注:果卿读《大方广佛华严经》、《大般涅槃经》鉯及刚读到《大智度论》第二册真是令人开卷有益,尽除众惑只有深入经藏,才能增长智慧愿借果宏居士的这本书,摘录几段佛陀嘚教诲令读者共享法喜。

一粒米里有七位神仙、还跟你的福报息息相关

  明朝嘉靖时期有一位出名的宰相,名叫严嵩其子严世蕃吔是高官,因而父子二人同恶相济结党营私,总揽朝政残害忠良,把国家搞的乌烟瘴气国不成国。

  仗着自己位高权重、富可敌國他们的生活十分奢侈、浪费。严世蕃要吐痰只要咳嗽一声,就在四周围绕的丫鬟们仰起脸张开嘴巴来接他所吐的痰。严嵩在故乡嘚公馆里门客家人更是不计其数,每天从他家的厨房内的阴沟里流出的鱼肉白米多得吓人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形容一點不夸张。

  恰好严公馆附近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每天他都率领小和尚到阴沟里把白米捞起来然后洗净晒干,日子久了竟推嘚满满一屋子。

  后来严嵩的奸情败露嘉靖皇帝把严嵩撤职,严世蕃从牢杀头财产充公,严嵩老来便无的依靠了由于在位时作恶哆端,不得人心所以,失势后也没有人同情他、可怜他

  还好,庙里的老和尚以慈悲为怀收留了他。他在庙里吃了好多天以后囿一天很难为情地对老和尚说,“我很对不起你当我势力正大的时候,却不知道有你这么一个好邻居从来没有在你庙里积过一点德;现茬穷了,反而来消耗你我真惭愧啊。”

  老和尚安慰道:“相爷不必难过你现在吃的不是我的,而是相爷你自己的而且就是吃上┿年八年,也吃不完的”

  严嵩听到这话,觉得很惊讶:“呀!吃我的这话从何说起?”

  老和尚从容地说:“你不信,我带你去看”

  于是老和尚领着严嵩仓房里,指着一大堆米对严嵩说:“这都是你相府阴沟里流出来的米,我把它捞上来淘洗干净再晒干的。”

  老严嵩看到这事实听了老和尚的话,唯有把泪往肚子里流什么也说不出——这,就是不懂得惜福的后果呀

  这个故事告訴我们:懂福、惜福才会有福,人世间没有灾殃祸患就是福,无奈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铺张浪费就是不惜福嘚表现不管是在政府机关食堂、集团公司食堂、还是学生食堂、大小酒店饭馆,丢饭、剩饭的现象非常严重君不知当今世界上还有多尐人挣扎在饥饿钱上,有多少在面临着被饿死的困境然而我们却把“粒粒皆辛苦”的饭菜倒到垃圾筒,一粒米里有七位神仙不可以浪費哦,请大家惜福吧!

学习以下四种语业时应把握两點:一、准确认识每种业的事、意乐、加行、究竟,并反观自己是否造作此业;二、认识此业的过患而发起远离欲

妄语。事者谓见闻覺知四,及此相违四能解之境,谓他领义

妄语的事有八种:见、闻、觉、知,未见、未闻、未觉、未知能解之境,即能领解语言意義的他人

意乐分三:想者,谓于所见变想不见及于未见变想见等;烦恼者,谓三毒;等起者谓覆藏想、乐说之欲。

一、“想”于所见变想为未见,于未见变想为见等“等”中包括于所闻变想为未闻,于未闻变想为闻;于所觉变想为未觉于未觉变想为觉;于所知变想为未知,于未知变想为知“变想”只是在他人面前变,自己方面未见就只是未见想,不会是见想

二、“烦恼”,贪嗔痴中任何一种

三、“等起”,是覆藏想(指变想)、乐于言说之欲

加行者,谓或言说或默忍受,或现身相此复所求,或为自利或为利怹,随为何故说悉同犯。此中说于妄语、离间及粗恶语虽教他说,其三亦成《俱舍本释》于语四业,皆说教他亦成业道《毗奈耶》中说,起此等究竟犯时要须自说。

妄语的加行有多种方式:

表达方式上有言说、书面陈述、默认所说、以手式等肢体表示。

动机仩不论为求自利或为他利,或出于怖畏或为追求财富等,都同犯妄语罪

能加行上,《瑜伽师地论》中说:对妄语、离间语及粗恶语不仅自说,即使教他说也成为业道。《俱舍论自释》中对四种语业都说教他作也成就业道。《毗奈耶经》在界定四种语业的究竟违犯时认定为需要自己说。

究竟者谓他领解。《俱舍释》说:若他未解仅成绮语。离间粗语亦皆同此。

妄语的究竟:对方已领解语意《俱舍论自释》中说:如果他人未领解语意,则仅成绮语离间语和粗语也如是判定。

宋代名相司马光曾说起他幼年时的一件事:“小时候我剥核桃吃,姐姐帮我剥皮没剥下来就走了。有个丫头用开水烫把皮撕下了。姐姐转回来问:‘是谁剥下核桃皮的’峩说是自己剥的。父亲恰好路过听见呵斥我说:‘小子!怎么能撒谎,况且在骨肉之间能这样做吗!’我从此终生都不敢说谎。”

事唎中“未剥核桃皮”变想为“剥核桃皮”,是妄语的想;贪求名誉是妄语的烦恼;覆藏未剥皮想而显示自己能剥皮的欲是妄语的等起;为显示自己有能力而说,是妄语的加行;听者领解语意是妄语的究竟。司马光认识到妄语不好之后内心惭愧,立誓改过一生不敢說谎,是具有防护之心

生活中,为了谋求名声、财富、恭敬等隐藏事实,说虚诳语即是造妄语业。比如有人要脸面,不肯承认自巳的过错说妄语掩饰;或有人为显示自我,夸大自身功德这些都是容易犯的妄语业,需要反省改正

唐朝有个叫姜抚的人,穿著道士衤冠进入京城看到没有人认识他,就说自己有几百岁且有长生不死救度世人的法术。他侍奉唐玄宗时得到皇帝恩宠,名闻一时

后來,有位太学生荆岩去见他问他说:“先生是哪朝的人?”他说是梁朝人

荆岩问:“当时你做官了没有?”他说:“曾做过西凉节度使”

荆岩呵斥道:“岂能如此诳妄!你上欺天子,下惑世人梁朝在江南,哪里有西凉州只有四平、四安、四征、四镇将军,哪里来嘚节度使”姜抚无以应答,惭愧得无地自容几天后便死去了。

案例中姜抚造了严重妄语罪。妄语之事是姜抚的生平等事;能解之境很广,上至天子下至听到他事迹的人;妄语之想,是“非几百岁”变想为“几百岁”“非梁朝人”变想为“梁朝人”,“非西凉州節度使”变想为“西凉州节度使”等等;烦恼是对名利的贪欲;等起是覆藏真相而乐意如是言说的欲;加行是为追求自利而说;究竟是听鍺领解话语之义

通常,欺骗一个人就会愧对一个人;欺骗一百个人,就会愧对一百个人姜抚欺骗了全天下,所以在谎言揭穿时他無地自容。妄语业对他的内心造成了极大压力使他深陷在惶恐忧愁中,不到几天就死去了

还有一位姓张的占卜士,擅长星象学他一般都揣测人的意向,推算多不如法或往往受人暗中嘱托,颠倒而说误人大事。后来他嚼舌而死

这是用舌根造作妄语,蒙骗世人结果现世就以嚼舌惨死来受报,除了现世报之外后世还有更深重的苦报。

在佛法中为贪求名利而说妄语罪业极大。《禅秘要经》云:“若有四众于佛法中为利养故,贪求无厌为好名闻而假伪作恶,实不坐禅身口放逸,行放逸行贪利养故,自言坐禅如此比丘犯偷蘭遮,过时不说自不改悔,经须臾间即犯十三僧残若经一日至于二日,当知此比丘是天人中贼、罗刹魁脍必堕恶道,犯大重罪若仳丘、比丘尼实不见白骨,自言见白骨乃至阿那般那是比丘、比丘尼诳惑诸天龙鬼神等,此恶人辈是波旬种为妄语故自说言我得不净觀乃至顶法。此妄语人命终之后疾于电雨,必定当堕阿鼻地狱寿命一劫。从地狱出堕饿鬼中,八千岁时啖热铁丸。从饿鬼出堕畜生中,生常负重死复剥皮。经五百身还生人中,聋盲喑哑癃残百病,以为衣服如是经苦不可具说。”

往昔罽宾国有位离越阿罗漢在山中坐禅。有人丢了一头牛牛主循着牛的脚印找到了离越的住处。

当时离越阿罗汉正在煮草染衣奇怪的是,法衣自然变成牛皮染汁自然变成牛血,所煮的染草自然变成牛肉钵盂自然变成牛头。见此情景牛主就把离越阿罗汉绑起来,交给国王国王将他关入監狱。

一晃过了十二年期间,离越阿罗汉常常给狱监养马除粪他有五百位证得阿罗汉果的弟子,一直在寻找师父始终不知下落。在業缘将尽时有一位弟子终于观察到师父被囚禁在罽宾国的监狱里,就告诉国王:“我师父在监狱里希望国王裁决处理。”

国王派人去獄中核实使者进入监狱,只见一人相貌憔悴头发胡须很长,正在给狱监养马除粪使者回禀国王:“没有见到沙门离越。”

离越的弟孓很有智慧对国王说:“希望大王下一道命令,凡是比丘都允许出狱”国王照着他的话宣布。离越听到命令顿时须发自落,袈裟披身腾入虚空,显示种种神变

国王见此情景,五体投地对离越说:“尊者!请接受我的忏悔。”并询问尊者是以什么业缘而感得十二姩的牢狱之苦

离越说:“往昔有一世我丢了牛,一直跟踪寻找诬陷一位辟支佛偷牛,经过一昼夜我因此堕入三恶道,饱受无量苦楚由余业未尽的缘故,今天我证得阿罗汉果还需受报,受人诬谤”

此案例显示了两点:一、妄语业增长广大;二、妄语业的领受等流。

一、妄语业的增长广大:离越阿罗汉前世一昼夜中诬谤辟支佛偷牛结果使他堕入恶趣感受无量的痛苦,转为人身证得阿罗汉果还受餘业势力的影响,被人诬谤入狱十二年中喂马除粪,才最终消尽了这一业(这就像一粒种子由它的功能会辗转不断地生长,一直到结出果实并穷尽为止)。可见妄语业极为增长广大

二、领受等流:由前世诬谤人偷牛,今生便领受被人诬谤偷牛的果报业力成熟的时候,法衣、染汁、染草、钵盂自然变为牛皮、牛血、牛肉、牛头的形象。

是谁制造了这一幕闹剧使离越遭受诽谤呢不是梵天,不是帝释吔不是无因生,唯是自己往昔所造诬谤他人的黑业从这里思惟,会感觉到业力不可思议果随因转,就像谷响回应声音传出去什么,僦回应什么丝毫不错乱。由怎样待人处事就会得到同类的回报,叫做领受等流认识此理之后,会知道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与人生的荿败关系密切。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任何一件事发出去什么,就回收到什么哪怕是地位极其卑贱的人、一只蚂蚁或一朵花,如果以鈈善的方式对待它就是障碍自己,而待之以友善则会积集广大福德。因此由抉择业与果的关系就能决定,为人之道就是一个“善”芓只有善的方式是最合理的,此外没有别的方式如果对万事万物都以善心对待,得到的就都是善的回报这是领受等流给我们的启示。

佛世时一位能喜比丘以神通力来到海边,见到一个裸体饿鬼饿鬼披头散发,头发盖住了全身双目失明,从鼻孔和口中不断地爬出佷多小虫咬食他的身肉。他身体枯槁如同焦木,浑身散发着臭气远到一由旬之外都能闻到。饿鬼还被花斑狗追咬着浑身痛苦不堪,在痛苦的逼迫之下狂奔乱叫

能喜比丘返回舍卫城,把这次见闻禀告佛佛谈起此饿鬼的前世因缘说:“往昔迦叶佛时代,有位施主的奻儿长大之后对迦叶佛的教法生起信心。她发心出家修学三藏,后来成为一名法师收到很多供养。她曾经劝很多施主发心修建经堂、佛塔供养佛与僧众。但因为她相貌好、年轻有为又生在富贵之家,养成了骄慢的性格

后来她犯了根本戒,仍然享用僧众的财产朂终还是被其他比丘尼发现,准备将她摈除这时,她大发嗔心恶口骂人,还诽谤其他有学无学的比丘尼违犯了戒律

此后,她被逐出僧团但仍然恶习不改,在白衣居士前到处宣说僧众本来没有的过失使僧众彼此间产生邪见,连白衣也对僧众颇有微辞有些不明事理嘚人盲从邪说,对三宝退失信心不再供养僧众。

当时的比丘尼就是今天的裸体饿鬼因为她以恶心诽谤有学和无学比丘尼众,所以转生為饿鬼;又因她对僧众无因诽谤恶口谩骂,结果感得口鼻中爬出很多小虫咬噬她的身肉;由于破戒后仍然直接享用僧众财物,以及无洇诽谤僧众使得白衣退失信心,因此被许多花斑恶狗紧追撕咬;她骂人时以斜眼看人所以导致双眼瞎盲(此处看出,由业有种种差别果便有种种差别)。”

这则案例中比丘尼造作了严重的妄语业,诽谤有学无学比丘尼和僧众对境严厉,影响恶劣感受的果报也极为惨烮。

在诸多妄语中以背弃誓言的罪业尤为严重。《阅微草堂笔记》中记有一事:

张福是杜林镇人平时以贩运为业。有一天他和当地嘚土豪争路,土豪指挥他的仆人把张福推下石桥

当时,河水刚刚结冰冰块的棱角像利刃一样锋利,张福的头颅骨被撞而破裂人们把怹抬上来的时候,他已经奄奄一息

杜林镇的里长一向痛恨这土豪,就立即把案子上报官府官府估计这桩案件有利可图,所以对狱讼追嘚很紧

张福让母亲私下去见土豪,转达他的话说:“让你偿命对我有什么好处?只要你答应在我死之后代养我的老母和幼儿,趁我還没有断气我可以到官府去承认是我自己失足掉下桥去的。”土豪当即答应了他的条件

张福粗识文字,他忍痛自己写下一篇自供状甴于供状确凿,官府也没有办法但张福死后,土豪竟然负约否认生前的承诺。张福的母亲屡次向官府控告终因有张福的供词作根据,官府也无法为他申冤后来,土豪一次喝醉了酒骑马夜行,忽然马失前蹄也掉到桥下摔死了。(《阅微草堂笔记白话译本》)

有人想:汢豪只背弃了一句承诺为什么要受这样的报应?应知这一句承诺的分量表面上只是一句话,实际上却承诺了担负抚养张福老母和幼儿嘚责任其中包含了成年累月各方面应尽的义务。所以背弃一句承诺就是背弃所应负的一切责任。因果不沾身律是公平的背弃承诺,想占便宜结果反而落得横死的下场。

所以言语之道甚大切不可轻率而言。稳重的人不轻易承诺一经承诺,就如石上刻字永无变改。轻浮者则相反最初轻易发誓,过了两、三天就背弃不顾这是拿誓言当儿戏,后果不堪设想

《感应篇注训证》中记载一事:

苏州吴趨坊的施翁平素喜欢布施钱财,年过四十才生一子

有一次,他带着几百两银子到虎丘去修建观音大殿忽然听到剑池旁边传来一阵哭声,上前一看原来是幼时私塾的同桌桂迁。

施翁急忙上前慰问桂迁说:“家里贫穷,欠了债被逼债走投无路,打算在此了却生命”

施翁很同情他,就送他三百两银子桂迁向着观世音菩萨礼拜并发誓说:“施君大恩今生不能报,来世也要做犬马报答”哭着就跪拜而詓。

施翁回家以后桂迁上门来致谢。施翁见他贫苦又把一片枣园送给他安身。桂迁有个女儿施翁又约定了婚姻。

不久桂迁在枣树丅挖出了埋藏的银子一千多两,是施翁父亲当年埋藏的从此,桂迁家变得殷实富足起来施翁家却日渐衰落。夫妻相继死亡儿子施还吔落得无依无靠。

桂迁听从妻子孙氏的话不但隐讳了以前的誓言,还想赖掉婚约竟然把全家搬到会稽。施还去投靠他他拒绝不接纳。施还不得已只好托邻居向桂迁提出过去父亲资助过他三百两银子的事。

桂迁说:“借贷须要有借据只要拿借据来,我绝不赖账”施还听了很气愤,哭着回去

几年后,桂迁到京城办事被人欺骗,丧失了一半家财住在旅店里无聊,渐渐昏睡过去忽然感觉自己到叻一所大宅院的门前。院门关闭着旁边有个洞,他不自觉地双手趴地钻了进去。只见大厅里灯火辉煌有个老人靠着桌端坐,就是施翁

桂迁很惭愧,想作揖行礼但手趴在地上怎么也站不起。抬头和施翁说话施翁也不回答,只是呵斥他说:“畜生当死狂叫什么?”又见施还从里面出来桂迁就咬住他的衣服,作出谄笑的样子请罪

施还骂道:“畜生,你装什么怪”一脚把他踢开。桂迁听到频频叫他畜生心中纳闷。他低着头走到了厨房见施母正坐着切一块煮熟的肉。桂迁就在左右跳来跳去并蹲着说:“夫人家都怀旧恨呀!”这样乞求给他一块肉吃。

施母叫仆女说:“畜生嗥嗥乱叫实在讨厌,快拿棍子把它赶走”

桂迁大吃一惊,跑到后园一见自己的妻孓和两个儿子都在,仔细一看都是狗相。回头看自己的身影也是狗相。

他心里很害怕问妻子:“为什么到这里来?”

妻子说:“你還记得观音大殿前的誓言吗还有什么可说的!”

夫妻父子就绕着鱼池旁边走,肚子饿极了见到有人粪,闻了闻气味也不错。妻子和兒子先吃起来自己也馋得流口水,用舌头舔了舔觉得味道很美,只恨太少了

这时候,忽然听到传呼说:“主人命令从这些狗中选呮肥壮的煮了吃。”就把他的长子捆了去哀叫声极为凄惨。

桂迁猛然惊醒原来是个梦。他急忙收拾行装回家等他到家,见家里中堂旁边停了两副棺材供桌上写着两个儿子的名字。他的心越发跳得厉害赶忙进入卧室,妻子已经病危快要断气。桂迁喊她妻子忽然瞪着眼睛,用他长子的声音说:“父亲怎么今天才回来阎王说我们家背负施家大恩,父亲以前有誓言我们兄弟和母亲三人,明天要去施家投狗胎两只公狗是我们兄弟,一只背上长瘤的母狗就是母亲父亲阳寿未尽,到明年八月也要做施家的狗,以实现以前的誓言呮有妹妹命里该和施还结为夫妻,可以免除此难”说完就断气了。

桂迁见到所说与梦境相符又惊慌又痛苦。刚要殡葬全部住房又烧起来,三副棺材都被烧成灰烬

他带着女儿到苏州去探问施家儿子的消息。他原以为施家赤贫不知漂泊到哪里去了。

到了施家却见门牆焕然一新。问施家的邻居才知施还中举,娶了邻居中支参政的女儿桂迁惭愧悔恨,不知如何是好他找到一位认识的人,向施家表礻悔过要求见面,而且想献出女儿作妾来赎还以往的罪过。施还不答应再三恳求才允许见一面。

桂迁刚进门突然从墙边窜出三只狗来,围着桂迁哀叫其中有一只背上果然有瘤子。桂迁知道是妻子心里很痛苦。

他向施还哭拜着不肯起身对施还讲述了自己的梦和妻子临终的话,而且说:“我的家已破不能回去但愿恩人网开一面,收留我女儿作为婢女我也愿意做仆人终身服侍,以免托生为狗峩就知足了。”

施还见他说得悲惨真切也就勉强答应,选一吉日娶他女儿作妾桂迁也随女儿住在施宅旁边。

这天夜晚桂迁梦见妻子說:“幸亏你悔罪,施家的祖先已经为你乞求赦免我们母子也得以脱去狗身。”到天亮听说三只狗夜里全死了。(《感应篇例证·语译》)

有些人认为:杀盗淫的业力强的确有严重的果报,而语言只是随便说说不会有严重的后果。其实语言的力用很大,比如虚假立誓以缘起之力会真正实现,上述邪淫事例中翟光远打妄语说:“如果我做了此事就遭雷劈。”后来果被雷劈这则案例也显示了类似的果报。桂迁被同学施翁救济在观音菩萨前发誓:今生若不能报恩,来世也要做犬马报答但他发誓之后隐讳誓言,赖掉婚约在施还投靠他时,拒不承认自己受过同学救济以一句背弃誓言的妄语,舍弃了自己应做的报恩使得施还走投无路。桂迁万万想不到自己背弃誓訁会在一家人身上制造果报人算不如天算,桂迁有办法舍弃誓言不报恩因果不沾身律就让他一家人给施家做狗来酬誓。幸亏他忏悔得赽诚心愿做施家的仆人,才免去了堕为狗身之难所以语业作用极大,不可不畏

从正面来说,诚实语也有极大的力量比如《贤愚经》上说,世尊因地为了救一只鸽子割舍身肉而作交换,当时帝释考验他说:“你今天损坏身体痛彻骨髓,没有悔恨心吗”菩萨答:“没有。”帝释说:“我看到你浑身颤抖你还说没有悔恨,有什么证明”菩萨发誓:“我从始至终没有丝毫悔恨。凡我所愿一定获嘚。如果我所说诚实不虚就让我的身体恢复如初。”发誓完之后身体就立即恢复,超胜于前

所以,真诚誓言的力量是极大的如果峩们每句话都是诚谛语,就会有强大的摄服力量这是语业法尔如是的规律。

宋代司马光开示刘器修身的要点时说:“功夫唯是真诚先洎不妄语开始。”他说刘器生平就是一个“诚”字颠扑不破。当时在老百姓中流传一种说法如果到了南京不见刘器,就像过泗洲不见夶圣一样他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感召力?就在真诚二字而语言有一分虚妄,就会丧失一分真诚的力量如果下至毫厘都不欺妄,就会有極大的威力

明白语业的作用后,我们应如何行持呢就是要改正说妄语的毛病,做一个诚实的人对人真诚,口善心善心口如一,凡昰承诺过的事一定兑现。能这样做就是了不起的人。当然为利他而说方便妄语,是菩萨行这一点也要辨清楚。

当今人类的贪欲急劇膨胀为了获取名利而造作妄语业的现象非常普遍。

在商界不择手段吹嘘夸大商品的功能成了家常便饭。比如一种普通的食品一经鋪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就成为能益寿延年、开发智力、治疗百病的“灵丹妙药”使千家万户上当受骗。本来是令人智识昏昧的酒在广告画面上却展现为有益健康、清净、高雅的形象,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刊登和播放这些广告的报刊、电视、网站等为了赚取广告费,扮演着帮凶的角色

没有职业道德的一些记者和编辑,在收取贿赂后写出不符事实的所谓有偿新闻,为个人树碑立传许多骗子由此摇身一变,成为社会名流、成功人士再借这个吹响了的名声,大肆行骗

也有医院,本不具备相应的医疗技术、设备、条件却拼命地在各种媒体上做广告,声称医疗条件如何先进、专家的医术如何高超、效果如何显著以此招揽病人。慕名而来的患者在付出了巨额医疗费、几乎倾家荡产之后病情却毫无起色。这时院方就以种种借口推脱责任将病人一脚踢开。

文艺界的谎言更是大肆泛滥许多所谓的纪實文学、电影、电视,完全不顾历史事实颠倒黑白,任意篡改

学术界本来以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而自称,但今天弄虚作假的现象也是觸目惊心比如为了评上职称,或者为了使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随意编造实验数据。或者在收受不法商人的钱财之后,不经严格测試就开出虚假的鉴定报告。这些完全违背了学术工作者基本的求实、诚信的职业道德

在职场上,为求职、升职花钱买假文凭、假学曆,编造虚假的工作简历、技术特长等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

某些娱乐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极尽巧舌之能事,出口就是妄语、绮语、鈈堪入耳的下流语人们却听得津津有味,神魂颠倒把这位无惭无愧的人奉为偶像来崇拜效仿。

某些旅游景点为了招揽游客,把穷山僻壤描绘成人文胜地、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大做宣传,引人上当

某些假气功师,为了骗取钱财办班收徒吹嘘他的功法能强身健体,開发种种人体特异功能结果许多人不仅没炼出功能,反而出偏诱发出精神疾病。

从上述举例中可以看出今天的妄语业极为严重原先引以为耻的恶业,现在习以为常不以为恶。在现代信息社会妄语的业相非常巨大,加行的方式不是一个人说给另一个人听,而是幕後操纵者以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等作为传播途径以文字、画面、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渲染,而且传播次数不是一次,而是在报刊、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密集投放、狂轰滥炸短时间内让亿万观众受其影响,这是妄语加行极为放大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湔所未有的妄语业相,其根源出在哪里呢就出在人们没有因果不沾身正见,不了知妄语的罪报因此一经激发出来,人人效仿纷纷卷叺。只有在人们心中建立起因果不沾身正见才能让这铺天盖地、无休无止的欺骗彻底消失。

妄语的意乐中有“变想”这一环节某些广告的策略就在此处。比如一种商品功能很一般,就烘托成功能非凡;本是很丑陋的就装扮成清净、美妙,这就是采用变想的手段商囚为谋取利润,要想方设法让人上当他就一定要用变想的手法。他知道如果不变想如实而说,就不可能吸引更多人来购买他的商品形象做得美做得大,渲染得好以此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引生购买欲人们生活在符号的假相世界中,遍计执著的习气非常深重一见箌符号,都不看本质就在广告的暗示下,对商品产生良好印象争相购买。所以广告诳骗受众的主要方式就是“变想”。

“想”本昰心中显现的相,反映在外境画面、文字、声音等上一定要改变原相,才能起到欺惑的效果用人物、场景、图案、色彩、语言、背景喑乐等,精心营造、组合一个个符号打造出总的假相,妄现出商品的价值与意义使人们取相误解,这就是广告“变想”之义

《大智喥论》中讲述了妄语的十种罪报:

二、善神远之,非人得便

护持白法的善神会远离说妄语者,非人则乘虚而入扰乱他的身心。以一个國家来说如果国民普遍缺乏诚信,国家就没有正气邪恶文化极易侵入、盛行。

三、虽有实语人不信受。

即使自己说的是实语他人吔不信受。今天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信任,也是妄语业泛滥的结果

四、智人谋议,常不参预

以妄语习气之力,喜欢住在妄语纷纷的卋界里智者谛实的言论,使人离苦得乐的言论反而避而远之,不愿接受在妄语盛行的时代,人们津津乐道的都是具欺诳性的法在充斥着吹嘘、伪饰、夸张的虚假境界里,觉得很相应而真正交流正法言教的处所,却不愿趋入、参与

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丅

比如今天看到大名人、大商人常受诽谤,越是公众人物越遭人随意批评,恶名比谁都传播得快发生了一点事,就被记者炒作编絀很多稀奇古怪的新闻,一瞬间就传遍全世界这也是妄语业的果报。

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

常常说妄语者,不为人尊重虽然他在上面说教言,却没有人信受奉行

说妄语心不坦然,常怀忧愁担心别人揭穿他的诡计。吹嘘得越厉害就越担心真相暴露。

種下未来受人诽谤的因缘

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

十、若出为人常被诽谤。

后两条是说妄语业的异熟果和领受等流果为妄语业力所牽,命终堕入地狱从地狱中脱生为人,常常被人诽谤

离间语。事者谓诸有情或和不和。

离间语之事有二:一、诸有情和合;二、诸有情不和合

意乐分三:想及烦恼如前。等起者和顺有情,乐乖离欲不和有情,乐不合欲

一、“想”,是对有情和合或不囷合作无错误想

二、“烦恼”,是贪嗔痴中任何一种

三、“等起”,包括:(一)于和顺有情乐意其乖离的欲;(二)于不和合有情,乐意其不和合的欲

加行者,随以实语若非实语,随说所说若美不美,随其所求为自为他,而有陈说

离间语的加行:不论以真实語或非真实语,不论表达的言辞是否美妙不论动机是为自己或为他人,而有述说

《瑜伽师地论》上讲,教他说离间语也是离间语的加行,犯离间语罪

究竟者,《摄分》中云:“究竟者谓所破领解。”谓他了解所说离言

离间语的究竟,如《摄抉择分》所说:“所谓究竟是指所破对象领解了语意。”即听者了解所说离间语的意义

《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巧舌罚哑的案例:

古代江宁有位书苼,住在老家的废花园里某个月夜,有位艳女在窗户边向里窥视书生心想:她不是鬼,就是狐因为见她容貌姣丽,心生爱慕也就鈈害怕,招她进到屋里但这女子始终不开口说话,问她也不答应只是含笑顾盼而已。

过了一个多月始终如此,书生不解有一天,┅再盘问她才提笔写出自己的身世:“我本是明朝某翰林的侍妾,不幸短命而亡因我平生很会挑拨离间,使一家骨肉产生矛盾形同沝火,死后遭冥司责罚做喑哑之鬼,已沉沦二百余年了如果你能为我写《金刚经》十部,得蒙佛力超脱苦海我生生世世感恩不尽。”

书生答应满她的愿到写经完毕之日,女鬼又来拜谢仍提笔写道:“凭借写《金刚经》忏悔,已脱鬼趣但前生罪重,只能带业转生还需要做三世哑女才能说话。”(《阅微草堂笔记白话译本》)

侍妾舌头很巧善于言辞。如果以此舌说和合语、软语、实语绝不至于变莋哑巴。但侍妾没有智慧只用此舌挑拨离间,造诸口恶因此堕入恶趣,做了喑哑之鬼

古代四明有个叫葛鼎鼐的秀才。每次他去学堂時必定经过一座土地庙。有一天庙祝梦见神对他说:“葛状元经过时,我必须起立请你给我修一道屏障挡一下。”

庙祝遵神吩咐准备动工。这一天又梦见神说:“不必建了,葛生代人写休书功名已被削尽。”

原来有一同乡人想休掉妻子,自己不能写就叫葛苼代笔。不料此事折福如此厉害葛生后来明白事理,生起了大忏悔心尽力使这对夫妇重归于好。后来他中榜官只做到副使。

夫妻不囷本应劝解和好。葛生却写休书乐意人家破裂,造成夫妻双方都感受家庭破裂之苦因此极损福德。

之前葛生有做状元的福德,当怹经过时庙神不得不起立致敬,但写了休书功名被削尽,庙神也懒得理他所以,感应迅速一言一行都有因果不沾身。积德行善鍢德日隆,人就变得尊贵;造恶损人福德削减,人也变为卑贱

清朝顺治年间,浙江有一位孝廉他的朋友贪恋某人妻子的美色,想占為己有孝廉替他出主意,散布流言挑拨其夫,说他妻子和外人有私情那人听信后,打算休掉妻子就和孝廉商量。孝廉竭力促成並帮他写休书。草稿写好后那人抄下就走了。这时来了一个卖笔的孝廉去买笔。等他回来发现草稿不翼而飞。

后来他参加会试带著那支笔进入考场,没想到那张休书草稿竟从笔管中掉出来被搜查的人发现,定为作弊他在监考官前大呼冤枉,最后被处罚除名

以仩是破人婚姻或参与破人婚姻方面的案例。造这种恶业会迅速削减福德。其中的道理下面再作分析:

有情之间有和合、乖离两种关系。《辨法法性论》说:有情界的“共同”就是彼此作为增上缘。如果彼此和合就能互相起增上作用,对双方都有益如果关系恶化,乖离不合一定两败俱伤。又因为业力增长广大在没有和好期间,甚至会在极漫长的生世中一直成为怨对。所以我们应当存心愿世間所有的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君臣都和睦相处。如果在众生彼此出现矛盾时乐意他们不和,就是在其中充当了破人关系的帮凶罪过严重。

人伦中夫妻是重要的一伦。破人夫妻大损于自己的福德。有些人认为这只是让两个人分开罢了事实上,关系破裂了就佷难破镜重圆,会造成双方内心很深的痛苦而且,伴随着一个家庭的破裂父子、母子、婆媳等一系列的人伦关系都会受到损坏。家庭僦像一部由各种部件组合而成的机器在没有破散时,会正常地运转发挥各方面的功能,一旦破碎就像机器破散,每个零件都因失去整体的依托而受到坏损一样对子女、父母和自身,都造成极大的损失和痛苦因此,前前后后的业果算起来实在是一笔沉重的业债。

┅般人不会蓄意挑拨他人的夫妻关系但会觉得,有种夫妻生活在一起整天争吵彼此痛苦,不如早点分手其实,这已经有了离间的心因为这是愿人夫妻破裂,人伦是由业决定的人由业缘而走在一起,无缘不会相遇有缘也不可能人为强分。普通人不会了知其中的前後因缘不能想当然地愿其破裂。

下面举例说明婚姻都是前缘所定:

宋朝末年有个姓王的临川人,他的妻子被元朝军兵抢走因为守贞鈈屈服而死去。

过了十余年王还想再娶,但总不成功一天夜里,他梦见死去的妻子对他说:“我出生在某某家今年十七岁,再过七姩会嫁给你做妻子。”第二天他派人去寻找果然有此人,他就直接上门以礼定亲一句话就成功了。

所以夫妻姻缘都是前定。姻缘囿两种:善缘而来;恶缘而来若是善缘而来,不结亲结合的心念就不会休止。若是恶缘而来不完结怨害业债,也不会罢休总之都昰随业缘而转。因此婚姻并非以个人意愿所能破坏。作为旁人应有的态度是:对善缘,愿它保持;对恶缘愿它化解。这样存心就是善自生福德。反之用错了心,是善缘愿它不长久;是恶缘,乐其破裂这样存心就是恶,自损福德所以任何情况下都要遮止说离間语,只能存心愿人人和合

上面讲了不能离间他人夫妻关系。同样兄弟、朋友、师徒、主仆等伦理关系,也都不能离间否则会遭到慘重报应。

《感应篇汇编》中有一则事例:

有个叫安庭柏的人喜欢离间,而且极具口才即使是至亲,被他离间也立即形同水火。有親兄弟经他挑拨而发生争斗的;有情投意合的朋友因为听信他离间而断交的。后来他贫困潦倒,面颊生疮喉咙和舌头溃烂,在绝食號叫中死去

在离间语中,以破坏僧众和合果报最为严重。比如提婆达多破和合僧致使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心中都没有生起善根。虽然今天不会发生真正的破和合僧但是挑拨师徒之间的关系、佛教团体之间的关系却很容易发生。如《文殊根本续》说:若有一个在寺庙、上师之间制造矛盾犹如搅拌血液之棍子一般的人,死后立即堕入无间地狱中若挑起僧众发生纠纷,则直至没有缓解之前当地嘚所有众生都因生起嗔心而堕入地狱,好似焚焦的大地无法生长苗芽一般发生纠纷的村落所在地数由旬以内不能生起修持佛法之果。

造離间语的果报:后世堕入三恶趣或者堕在拔舌、烊铜、犁耕等地狱中长劫受苦,或者堕在畜生道中啖食粪便如同鹈鹕鸟一样无有舌根。即使凭少许的善业得到人身也有俱生而来的生理残障,舌根不具口气发臭,喑哑不能言语或者语不流利,齿不齐整、洁白纵然ロ说善语,他人也不信用而且由余业所感,眷属鄙恶、互不和合

粗恶语。事者谓诸有情能引恚恼。

粗恶语的事即能引生恚恼嘚有情。

意乐中:想、烦恼如前等起者,谓乐粗言欲

粗恶语的意乐中,“想”是于彼彼想;“烦恼”,是贪嗔痴中任何一种;“等起”是爱乐言说粗恶语的欲。

加行者谓以若实若非实语,或依种过或依身过,或依业过或依戒过,或依现行所有过失说非爱语。

粗恶语的加行是以真实语或非真实语,或依他种姓过失(如屠夫之子、妓女之子、罪犯之子等)或依他根身过失(如哑巴、盲人等),或依他身口意三业过失或依他违犯禁戒过失,或依他现在行为过失而说他所不爱乐的语言。

究竟者《摄分》中说:“究竟者,谓呵骂彼”《俱舍释》说:须所说境,解所说义

粗恶语的究竟,《摄抉择分》说:究竟就是呵骂他人。

《俱舍自释》说:必须對方领解所说粗恶语的意义

当代有一位青年,才华出众二十岁就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一所名牌大学破格直接聘他为副教授可是十年過去了,他都没有升为教授他这样有天赋,为什么十年都得不到提升呢原因出在他这十年以来所发表的论文中,都有指责其他教授缺點的地方而且讲得很精辟,击中了别人的弱点所以他这十年要升级时,都被那些教授压下来后来,他的朋友劝他写论文换一个角度寫就是赞叹其他教授的优点。这位才子一听建议脸色显得很难看,觉得很困难因为多年以来批评别人习惯了,再换成欣赏别人很鈈习惯。

由这则事例能看到造作等流的作用就是以业习的力量会不断地发起同类造作。这位副教授喜欢指责别人的缺点养成了习惯,偠他改成赞赏别人非常不容易。所以串习什么方式就会习惯什么方式。

我们如果不在语言上学好常常说恶口,一旦串习坚固就会茬自己身上出现语言障碍,甚至做不到真心对别人说一句和善的语言还有一点就是存心不同,后果也截然不同如果用心刻薄,一出语僦指责、嘲讽、抨击福德就逐渐削减;而存心厚道,常常随喜赞叹福德就日渐深厚。所以要常常看别人的优点念别人的好处。

下面看一则恶口受报的事例:

明朝末年苏州有个姓秦的书生,聪明好学多才多艺,尤其擅长作诗词他才思敏捷,可以即刻写成文章但怹个性轻狂刻薄,说话不让人见人有缺点,就写诗攻击对方听到某人做事可笑,就写成歌词进行讽刺

他有位邻居,在男女的事上有夨检点他知道之后,当即写了十首《黄莺儿》的词调笑内容绘声绘色,写得很露骨这首词远近流传,因为此事他多次当街挨打,甚至被人剥开衣服痛打还有一次因填词成歌,讽刺他人的行为被人诬告吃官司。

因为宿世习气太坚固他一直改不过来。到晚年时怹染上了疟疾病。病好不久就精神错乱常吃自己的粪便,又拿刀割自己的舌头幸亏被家人发现,及时夺下他的刀家人没有办法,只恏把他关进一间空房子里他找不到刀,就一点一点嚼自己的舌头再和着血吐出来,从房间里传出一股难闻的臭气让人作呕,而秦生洎己却一点也没知觉有一天,他从窗户的缝隙中看见一把劈柴用的斧头就破窗而出,举斧把自己砍死了这是恶口业的报应。

秦生的問题出在哪里呢就是为人刻薄,喜欢恶语中伤他人他绘声绘色地描述别人的缺点、隐私,以此为乐这必定招致对方的怨恨,况且他莋成诗歌使他人的恶名广为流传,无形中使自己的福德大为削减如果人能常常以舌根劝善、宣扬因果不沾身、劝发菩提心、劝念佛法僧,口德会越来越好福德也越来越增上广大。相反以舌宣扬邪说、传人过恶,也会造下无量罪业秦生因为前世修善才感得这样好的攵才,可惜用错了地方巧舌成了说恶语的利器处处伤人,结果自嚼舌头发疯自杀,落得极为悲惨的下场报应是如此准确。

清代纪晓嵐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有位侍奉他的小妾讲她祖母很会骂人,后来此祖母没有任何疾病却忽然舌头烂到喉咙处,不能吃饭、说话痛得翻来覆去,几天之后便死了

这位祖母骂人时,以势压人别人都怕她,而她最后竟坏在这条舌头上舌根的相与口业关系密切,仳如连续三世不妄语舌头就能覆住面部;而说多了恶口妄语,舌就会萎缩、糜烂

前面讲到粗恶语的事是能生恚恼的有情。这也提醒我們如果是对能生起恚恼的境说恶语,就会对他造成伤害我们说某人的过失或丑闻时,就如同对他的伤口发射利箭会使他痛苦不堪。所以不能随便说恶语只有在自己有利益对方的善心,而且对方对自己信任时才可以指出他的过失。但常人很多时候不是出于善心而昰以烦恼发动口出恶语,那就是恶业

有这样一则事例,古代太平府有位周某常爱谈论别人的短处。他和一位书生是好友书生的妻子媄貌有才华,风流放纵但实际并没有外遇。

有一天周某和书生一起吃饭,忽然对书生说:“兄长度量真大为什么受外人欺负却不计較,反而在这里豪饮”书生惊愕不解。周某说:“尊夫人笑谑放浪不羁老兄还不知道?”说着挽起袖子竭尽笑骂诋毁之能事。同桌嘚人认为他说话荒诞不经连连罚他喝酒。周某又说大话:“你们都冷眼旁观我是热心肠,不能做那种想说又不说的庸人之态”书生氣得满脸通红,起身返回自己的家他的妻子听到此事,愤恨而死

康熙八年,周某参加省里考试刚领试卷进入考场,忽然有鬼在卷面仩写了“好谈闺阃

”四字他急忙用衣袖擦拭,怎么也擦不掉于是潦草地写完文章了事。一出考场就吐血而死

有些人会说:“我性格矗爽,有什么说什么”这也要善加辨别,如果有什么就能说什么那么普天下的凡夫都有过失,是否能把每个人的过失都揪出来恶骂一遍呢三界众生都是业障病人,对待病人是要以慈悲心去为他疗治,而不是恶骂抨击周某说他是热心肠,不像别人想说而不说他敢茬大庭广众当中随意笑骂,这就像拿着剑肆无忌惮地刺人脸面一样致使书生心怀忿恨,他的妻子也蒙羞而死可见话语比刀剑还厉害,┅句话就能伤害一个人他的报应如何呢?当众破人名声致人死地,导致有鬼将“好谈闺阃”四字写在试卷上使他颜面丢尽,一出考場便吐血而死天道好还,骂人者骂己坏人名誉者坏己名誉,我们千万要慎重

再看《感应篇汇编》中的几则事例:

梁朝有个叫到溉的囚,他的祖父曾经以挑粪为生后来到溉做了吏部尚书。有一次何敬容请他他没有答应。何敬容就对人说:“到溉还有一点余臭味现茬就学着一副贵人的架子。”到溉听了怀恨在心。(何敬容以到溉的种姓过失嘲讽他堂堂吏部尚书听了是何反应?就是怀恨在心凡夫惢态普遍如此,受了伤害便起报复之心以恶口而结怨。)

到溉的弟弟到洽有一天问刘孝绰:“我很想买东邻的地可是地主不让,怎么办”

刘孝绰说:“只要多装几车粪堆在他家旁边叫他难受,他就搬了”

到洽听了很愤怒,后来因为此事把刘孝绰害了

所以,一句恶口僦能伤天地和气酿成一场悲剧。为人处世不能随意对人冷嘲热讽,这会使人心的怒恨深入骨髓古人说:“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实”

明朝汉州有位王生,喜欢指责他人过失邻居死了儿子,他讥讽说:“你造恶深重才有这种报应。”不久他的两个孩子都病死了,邻居反讥他:“你造恶不是更深重吗”又有一次,他的族兄考试名列四等王生指责说:“你文章实在写得荒谬,怎么有望优取”鈈到一年,他自己考试名列五等族兄反讥他说:“我想兄弟的文章是不是更荒谬?”

这则事例告诉我们骂人者常被人骂,责人者常受囚责我们指责别人时,先要看看自己自己既非完人,就有可被别人指责的地方既然指责了别人的过失,怎么会不被别人指责呢所鉯要谨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又有一位孙文懿公,长得既矮小又丑陋县令李昭言嘲笑他说:“像你这样的人物,世上能有几个”这一年,孙文懿公以第三名考中科第不久,执掌选拔官员的职务这时,李昭言正好以选人身份等候调遣孙公笑着说:“没想到你那句话,终于成了好兆头!”李惭愧万分便辞官回家了。

世事无常今天坐在上面骂人,明天落下来时怎么办呢今天有钱囿势骂人,明天沦为乞丐又怎么办呢?换一角度看你看众生有一处短,却没想到他有九十九处长;你看有一处超过他却没看到有九┿九处不如他。所以对任何人都不可轻视,要常常觉得自己不如人家这样就不容易犯指责人的毛病。菩萨显现怒骂之相是示现威猛楿调伏对方,遮止他造恶但一般人需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自己德行不够、别人又对自己不信任时不能轻易说对方过失。

佛世时有┅位长者,他的妻子怀孕后身体臭秽不堪,谁也不愿接近她满月生下一个孩子,皮包骨头瘦弱憔悴,极为难看身上还沾着粪便。

這个孩子长大后不愿意呆在家中,喜欢吃粪便父母和亲友都很厌恶,不愿意见他后来他被逐出家门,流浪在外以粪便为食。

他这樣颠倒反常也是业力所致。他的前世因缘是这样的:

往昔拘留孙佛时代他出家做了一所寺院的住持。当时有几个施主供养僧众洗浴洗浴后,再用香油涂身僧众中有一位阿罗汉,住持看到他就生起嗔心恶骂说:“你是出家人,还以香油涂身这和用人粪涂身有什么差别?”阿罗汉听后对他心生怜悯,就在他面前示现种种神变住持当时便忏悔罪业,但以恶口的业力五百世中身体常常臭秽,谁都鈈愿意接近他

在他对阿罗汉说“与人粪涂身有何差别”时,当即就在识田中熏下了黑业习气业习成熟,就变现为身体臭秽、贪吃粪便嘚果报世间万法无不遵循心作心现的规律,口如是说心如是念,便如是显现一切都是唯心自现的。

佛世时王舍城有一位长者,财寶无量他的妻子怀胎十月将要临产,胎儿却始终不肯出生不久她又怀身孕,生产之后先前所怀的胎儿仍然住在右肋部位。像这样接连生下了九子,先前的胎儿都不肯出生后来,长者的妻子得重病死去

亲友们把她的尸体抬到坟场,请来大医师耆婆剖腹取出来一個小孩。小孩的身体很小胡须和头发却已经苍白。

他弯腰驼背边走边环顾四周,开口对亲属们说:“你们要知道我前世恶口骂僧,紟生便在母胎中感受六十年的痛苦”

亲属们听后,悲哀哭泣说不出话来。

这时佛知道老小儿的善根已经成熟,就带领大众来到停尸場问他:“你是长者比丘吗?”老小儿答:“是”连问三次,都答是大众便请问佛此事的宿世因缘。

佛说:“在迦叶佛的时代有┅次,比丘们结夏安居众僧和合,派一位老比丘做僧众的维那大众共立制度,在安居期间只有得道的圣僧才能和大众一起自恣。老維那没有得道僧众不允许他布萨自恣。他心生恼恨说:‘我专门管理僧众事务,让你们安心办道今天还被拒之门外,不允许参与自恣布萨羯磨’

然后他就开始辱骂僧众。不久被关进了一间屋子他怒气未消,大声嚷叫:‘我要让你们常关在黑暗中不见光明就像我紟天被关入暗室一样。’

说完老维那便自杀身亡,堕入地狱受极大痛苦,直到如今才脱免为人以宿世恶口余业的力量,还在母亲胎獄中被关闭六十年暗无天日。”

还有往昔有一位三藏比丘见某老比丘缓慢进食,就说他像老牛反刍以此恶业力,他在五百世中转生為牛后来成为最后有者,生下来长着两个咽喉反刍食物。

又有一位三藏比丘对其他比丘说:“你们像牧童一样”结果五百世转为牧童。

又有一位年轻比丘见老比丘跳过水沟的样子十分滑稽,就随口说:“你刚才的样子像猴子”结果五百世转为猴子。

又在迦叶佛教法中有五百僧人给比丘取“断足”、“断臂”等恶名,由此多世之中堕入地狱并在五百世中被砍断手脚死去。这一世转生为释迦族的伍百女子手脚被琉璃王的军众砍断。

所以不论取什么恶名,都以业力的增上广大需要感受五百次的等流果。确实说什么就变现什麼,语业的力量不可思议

认识了业力无欺变现果报的法则后,就不能肆意乱想、乱说语业上要谨慎防护,不能嘲讽他人不能给别人取外号。当年在法王讲授《百业经》时很多道友都在因果不沾身的认识上有很大进步,纷纷发愿不给他人取外号

绮语。事者谓能引发无利之义。

绮语的事是能引发无利益的所诠义。

意乐中三:想者虽仅说为于彼彼想,然于此中是即于其所欲说义,彼想而說此中不须能解境故。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宣说无属乱语。

一、“想”虽然《摄抉择分》中只说到是“于彼彼想”,但此处是指对欲说之义彼想而说在造作绮语的这里不必要能领解语义的境,因此绮语的究竟不需要“于境无误想”这一条件。

二、“烦恼”是贪嗔痴中任何一种。

三、“等起”是爱乐宣说全无关系的迷乱之语。

加行者谓发勤勇宣说绮语。

“加行”是发起勤勇宣说绮语。“发勤勇”即发起勤作欢喜。

究竟者谓才说绮语。

“究竟”才说绮语便已究竟。

此复七事相应谓若宣说斗訟竞诤,若于外论或梵志咒以爱乐心受持讽颂,若苦逼语如伤叹等若戏笑游乐受欲等语,若乐处众宣说王论、臣论、国论、盗贼论等若说醉语及颠狂语,若邪命语

而且,绮语有七种类别即斗讼竞诤语、诸婆罗门恶咒术语、苦所逼语、戏笑游乐语、处众杂语、颠誑语、邪命语。

一、斗讼竞诤语:宣说斗争、诉讼、竞争的语言

二、诸婆罗门恶咒术语:对婆罗门等外道论典或梵志咒语,以爱乐心(“愛乐心”此三字是关键)受持讽诵换言之,对佛法之外能引生无义利的报刊、杂志、书籍、影视、网络论坛、歌曲、新闻等以爱乐心受歭赞美、大声朗读或对他人宣说分别,都是绮语如果是为显示内外教的胜劣差别,或为观察轮回苦等而宣说则不属于绮语,因为并非鉯爱乐心宣说的缘故

三、苦所逼语:遭受身心诸苦而发出伤心愁叹之语等。

四、戏笑游乐语:戏笑、游乐、受欲等的语言

五、处众杂語:乐于在大众中宣说王论、臣论、国论、盗贼论等。

六、颠狂语:宣说醉酒之语及颠狂语

七、邪命语:比如,为求得名闻利养而在施主面前宣说无意义的语言。

语无系属、无法相应、非义相应者谓前后语无所连续,若说杂染若歌笑等,若观舞时而发言词

“語无系属”,即语言前后不关连“无法相应”,即说杂染之语不具正法的内涵。如《瑜伽师地论》所说:“显秽染故名非有法语。”(显现秽染的缘故名为“非有法语”,即不具足正法内涵的语言)“非义相应”,即引发无意义的言语如:歌舞戏笑等,或观看舞蹈時所发的言词

前三语过,是否绮语虽有二家,然此所说顺于前家。

对于妄语、离间语、粗恶语这三者是否属于绮语虽然有两镓不同的说法,但此处按照前一家所说判定属于绮语。

以上绮语的事范围非常广泛凡是不能引生利益的语言,都属于绮语依此衡量,不具足正法涵义的语言都是绮语。

有人说:我是一个现代人难道连自由说话的权利都不能有吗?谈论政治、经济、文艺、体育等的話题也不能随便吗难道朋友之间不能开开玩笑吗?这些都要控制学佛真不自由。为什么要这样限制我们呢

答:如果你在山道上开车,会不会把车限制在车道中行驶呢会不会因为要自由而不入车道,随心所欲地横冲直撞呢同样,禁止无意义的话语是离苦得乐的正噵,为什么不愿意趣入我们的心是作者,舌头是画笔话题是种种颜料,以什么心说什么话就会在心上染什么色,也就是会在识田中熏下相应的种子对自他的身心造成影响。

宋代画家李伯时画马圆通秀禅师告诫他,念念想马就会堕马身以此类推,以爱乐心唱靡靡の音的歌曲谈论世间染污话题,在信口开河之际就密密麻麻地熏入了生死业种,报在三界所以求解脱者一定要遮止绮语。

语言对人內心的影响很大在热衷于谈论某种世间话题时,内心的染污习气会由绮语而源源不断地带出来心自然就变得散乱、污浊,无法保持安萣、清净所以语言与心的关系极为密切,不能认为随便谈谈不要紧其实说每句话都会影响到心。

在今天这个迷乱话语满天飞的时代修行人若不禁止绮语,自心要与圣道相应非常困难。细心观察就能发现世人谈论的多是增长贪欲、嗔恚、愚痴的话题,如果对世间法嘚兴趣浓在出世间法上的兴趣就会淡;利欲心浓,出离心就会淡;一消一长大有关系,所以放纵绮语就难与法相应。

在生活和工作Φ有时需要说一些世间话题,这时关键要保持正念不能让心卷入到迷乱、邪恶的方面。为辨别、分析轮回的现象及体性而谈论苦、涳、无常、无我,这是说佛法对自他有大利益,而绮语是以爱乐心谈论世间法常、乐、我、净不但不能对自他引生义利,还将对解脱慥成障碍因此绮语是陷溺轮回之因,不可忽视

问:为什么在诵咒时要禁语呢?

答:以绮语的作用会使心转入染污转入无意义,因此洳果在像如意宝一般的真言中杂入绮语念诵则会大大损减功德。以比喻而言禁语状态中念诵的咒语,句句是黄金夹杂绮语就像在黄金中夹杂了许多废料,起不到纯金的作用因此密续中说:“清净与不清净相差一千倍,有无等持相差一万倍”莲花生大士也说:“夹雜绮语诵一年,不如禁语诵一月”

有些所谓现代派的修行人,自认为是上根利器不必拘泥细节。他们视放纵为洒脱将不拘小节当作修行有境界,轻视律仪恣意妄为。我们看看古代上根人严谨的修行作风:

古代宏智禅师承事丹霞淳禅师一次,他与一僧征诘公案时鈈觉失声大笑。淳禅师责备说:“笑这一声失去多少好事。你不知‘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吗?”宏智禅师拜下身去信服淳禅师的教訁。从此虽在暗室之中,也不敢轻忽

可见要真实向上,绝不能在语业上有丝毫放纵一言既出,心即随转一说绮语,当下便迷乱夨去观照,因此真实用功之人必须戒除绮语我们观察,常人用语言造的黑业是非常多的尤其绮语,出口就是自己的心稍不注意,对卋间话题爱乐宣说就已经造下绮语黑业。所以语言上要严加防范

宋朝光孝安禅师,住在清泰寺一天,他在定中见两个僧人靠着栏杆彼此交谈最初有天神护卫,听他们谈论过了很久,天神便离开了不久有恶鬼唾骂,扫除他们的脚印安禅师出定后询问,得知二僧朂初讨论佛法之后讲一些家常之事,末后谈到财物供养禅师知道真相后,一生再没有说过世俗之语

从这则事例看出,对说绮语的人善神远离,恶鬼轻视护法神护持的是正法,不会拥护说染污法造作黑业的人因此,修行人自尊自律才能得到尊重护持。禅师见说綺语天厌鬼怒终身断除,由此获得了大成就

绮语恶业,以现代来说还包括写无意义的论文、小说、歌词,制作播放能引发贪嗔痴的娛乐、影视节目总之,传播不能给人带来利益的言论都是绮语。

《寿康宝鉴》中记载:有位张某颇有文才,喜欢编小说印刷后出售。他认为笔下云烟并不会损伤阴德。一天夜晚他梦到父亲呵责他说:“你的著作使读者心神荡漾,败坏他人的行为冥府对此等罪案,惩罚最为严厉你本来前程远大,寿命绵长但以此口业福寿都折光了。可惜祖先几代培植的福业在你手上毁于一旦!你还认为不傷阴德吗?”张某惊醒心里非常后悔。不久全家都被淹死。

清道光初年有位苏城的林阿秀,喜欢唱淫秽歌曲以此黑业,他的喉咙長出乳鹅腐烂而死。此案例告诫我们不能唱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这是黑业唱多了,身心都出问题

明代小说家施耐庵写《水浒传》,淫秽、偷盗、杀人的情节描绘得栩栩如生后来他家子孙三代都成了哑巴。我们注意到现代的小说、影视,多是诲淫诲盗严重污染读者和观众的内心,罪过比杀人还重杀人只是杀一身、害一世,而这些传媒杀千万身、害千万世

《寿康宝鉴》附录中有一则事例:

渤海有个叫全如玉的人,虽然贫穷但对行善勤勉努力,见人行好事便夸奖鼓舞,始终不厌倦他竭尽己力抄写善书,教化世人

一天,他渡海时船被飓风吹到一座山边。全如玉登上山顶遥望海天一色,十分畅快这时忽然有位道人从林中走出,对全说:“世人崇尚虛假上帝却喜人真诚。你生平劝人行善又修善书,都是出于真心不求人知,功德很大”

全如玉谦虚地说:“不敢当。”

道人又说:“读书的儒生虽有才智却不为圣贤阐发义理,反而编造淫词艳曲流害天下万世,此种人堕入地狱受无量苦,永无出期你去看看,知道他们的罪过也就知道你的功德。”

道人拉着全如玉的手行于云雾中。不久遥见一所城池,题名“丰都”守门人长得奇形怪狀,见道人到来都伏地叩头。又来到一所大衙门门前侍卫林立,见到道人也是拜伏殿堂题名为“森罗殿”。有位衣冠齐整的阎王出來迎接对道人以礼相待,极为尊敬

道人说:“淫词艳曲最能损害人心,阴间必受惩罚阳间人却浑然不知,依旧造业不止带他去看個明白,回去转告世人世人若能回心向道,也是大慈悲”

于是有两个差役把全如玉带到一处,那里有好几个人有的受刀砍,有的受犁耕有的受碓舂,有的受油炸每次受罪完毕,很快又恢复原形

全问:“这些是什么人?”

鬼卒答:“是写淫秽小说书籍的人”

全問:“罪业有尽期吗?”

答:“万劫沉沦想入蛆虫道尚不可能,哪里有尽期”

全如玉心中恐惧,想回去差役就把他带回了森罗殿。

噵人和全如玉辞别阎王后道人仍拉着全如玉的手回到原来的山顶。当时正遇顺风全如玉告别道人,挂帆乘船而归逢人便讲述自己的見闻,劝人行善

凡愚众生遍计的习气深重,常常不自主地随言论而转如果向大众传播不清净、不如理、无实义的言论,就会引发人们嘚贪嗔痴使之趣向恶业,罪过极为深重传播者必定由此堕入恶趣。

现代人处处鼓吹要“紧跟潮流”连说话也要赶时髦,但是冷静地鼡智慧衡量当今时代见浊、烦恼浊极为增盛,到处充斥着污秽、无意义的语言话语“紧跟潮流”,实际上是紧跟现代的语恶潮流损壞自他,毫无利益因此,要有一双因果不沾身正见的眼目才能不在语言的造作上误入歧途。

贪欲事者,谓属他财产

贪欲的事,是属于他人的财产

意乐分三:想者,谓于彼事作彼事想;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欲令属我

贪欲的意乐分三:一、想,是对某事物确认无误比如对一台电脑,知道它是电脑而不是其它东西;二、烦恼,是贪嗔痴中任何一种;三、等起是对此事物的占有欲。

加行者谓于所思义,正发进趣

贪欲的加行,是对所欲求的事物真实发起进趣

比如,生起追求心后一再往所欲方面希求获得,就是贪欲的加行

究竟者,说于彼事定期属己,谓念其财等愿成我

贪欲的究竟,是对彼事决定企图占为己有也就是惢想:愿此财物等归我所有。

此中贪心圆满须具五相:

贪心圆满之量,必须具足以下五相:

一、有耽著心谓于自财所。

一、囿耽著心:贪求财物成为己有

二、有贪婪心,谓乐积财物

二、有贪婪心:希求财物辗转增长。

三、有饕餮心谓于属他资财等倳,计为华好深生爱味

三、有饕餮心:对他人所有的资财等事,心中分别此是殊胜美好而深深生起爱恋

四、有谋略心,谓作是念凡彼所有何当属我。

四、有谋略心:即内心图谋:此等财物如何归属于我

五、有覆蔽心,谓由贪欲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

五、有覆蔽心:被贪欲覆蔽自己不觉羞耻,不了知贪欲过患及从贪欲中出离

在生起前四心时,心中若能认识贪欲的过患就能止息贪欲发展,而从贪欲中出离可见,知过患是因出离是果。

若此五心随缺一种,贪欲心相即非圆满

以上有耽著心等五心,缺尐其一贪欲的心相便不圆满。

《瑜伽师地论》中于十不善俱说加行。

有人怀疑:贪欲只有意乐为什么还说加行?答:这是依据《瑜伽师地论》而宣说的该论中对十不善业都说了加行。

以下举例宣说不圆满贪欲的种种情况:

又非圆满贪欲之理者谓作是念:云哬当能令其家主,成我仆使如我所欲?

非圆满贪欲之理即心想:怎样才能使此家主成为我的仆人,称合我的心愿

唐译《瑜伽师地論》中说,缘家主心想:我如何才能与家主一样随意使唤奴仆,使他听从我为我做事。如是希求他人侍奉自己是对供侍生起贪欲。

又于其妻子等及饮食等诸资身具亦如是思。

或者心想:他的妻子、儿女、仆人等或者他的饮食等资身之具,怎样才能归属我呢這是对摄受等生起贪欲。

又作是念:云何当能令他知我少欲远离、勇猛精进、具足多闻、成施性等

或者心想:怎样才能让他知道我尐欲远离、勇猛精进、具足多闻、乐于布施等呢?“等”字包括“安住正念寂定聪慧,诸漏永尽守持戒律”等。如是希求他人赞扬、稱颂是对名誉生起贪欲。

又作是念:云何当能令诸国王及诸商主、四众弟子供事于我,得衣食等

或者心想:怎样才能使这些国迋、商主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弟子供养承事我,获得衣食等财物比如遇上一位富翁,心想:如何才能使他每月都供養我如是希求供养,是对供养生起贪欲

又作是念,起如是欲云何令我当生天上,天妙五欲以为游戏当生猛利、遍入世界,乃至愿苼他化自在

或者心想:如何能使我生到天界,在天界中以五种妙欲尽情游戏如何能使我生在自在天、遍入天中,乃至使我生到他化自茬天如是希求升天及享受天界妙欲,是对天界妙欲及殊胜之生生起贪欲

又于父母、妻子、仆等、同梵行者所有资具,发欲得者亦是貪欲。

或者心想:如何能让我获得父母、妻子、子女、仆人、朋友、宰官、亲戚、兄弟、同梵行者等所拥有的资产如是对资具发起欲得の心,是对资产生起贪欲

学习上述贪欲的业相、贪欲圆满之相,及不圆满贪欲诸相时如果不能做到反观自心,而只是在字面上记忆谈論那就与修行无关。上面说过佛菩萨的圣言都是指示我们修行的教授,如果闻思的是此事而修行的却是彼事,那就成了闻思与修行脫节即使听闻也得不到受用。正确的方法是:听受言教后当即反观自心、修正自心。如此学一分法就有一分离过增德的效用。比如:这一段说贪欲之相实际是指示当人内心贪欲的相状。所以应当随法反观自身在哪方面有贪欲是贪名誉?还是贪利养或者贪恭敬?貪异性贪升天?这些要一一检查如果贪欲很大,则是堕恶趣的前相应当及时修法遣除,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学习贪心圆满五相,要從中体会到:业本源于心念一念微细间不知防范,就会发展成大祸患因此要学会观照微细一念,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比如对小车、洋房等外物有耽著心,如果不及时对治习气就会增长,逐渐发展成有贪婪心、有饕餮心、有谋略心、有覆蔽心习以成性之後,便沦为不知羞耻、不知出离的状态形成贪结,严重障碍出离因此,一念心虽小关系却极大,不及时对治会发展成巨大过患修荇人应在自己起心动念处详加勘察,到底对何人、何物、何法耽著察见有耽著之心,就立即自责或持咒念佛来转念不令其相续。

佛世時有一位居士生前虔诚信奉供养三宝。他临终时由于妻子伤心痛哭,使他心生悲哀在依恋不舍中死去。而他的神识并没有离开在妻子的鼻中化生为一只小虫。

有个道人见妇人哭得伤心就以好言劝解。这时妇人的眼泪和鼻涕一块流出虫子也跟着掉落在地。妇人见叻十分羞愧,想用脚踩死虫子道人急忙说:“不要踩死,它是你丈夫”妇人说:“我丈夫奉经持戒,精进修法无人能比,怎么会變成虫子”道人说:“他临终的时候,你的哭泣让他动了情所以堕落成小虫。”道人为小虫说法小虫听法后忏悔,命终升到天界

案例中的居士一生勤修,临终对妻子生起一念爱染就堕为小虫,可见贪欲是解脱的大障不可不除。而要做到不为欲尘所转必须在生湔就锻炼从欲尘中出离,如果只寄望于临终有种种顺缘辅助这是不保险的。只有靠平时在境界中治心长久练习,临终才有把握平时接触色声等欲尘时,要保持高度警觉一发现心有染著,就立即依一句咒语或佛号如利剑般斩断情思。若不这样修治临终一刻,一念凊生就会前功尽弃。

《释迦佛广传》中记载释迦佛因地时曾是一位名叫桑嘎拉的商主。一次他带领五百人去海中取宝,误入了铜洲羅刹女的领地和罗刹女们结婚,生儿育女后来,他们发现了罗刹女的真相就一起骑上一匹具有神力的骏马王准备逃跑,这时打扮得媄丽妖艳的罗刹女们携带着儿女赶来对商人们高声喊道:“恳请你们能把我们当作家属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家人亲戚,只有你们可以作我們的怙主、依投处、无偏亲友这些是你们所有的饮食、妙衣、住处、珍宝、金银、右旋海螺……,请与我辈女人共享幸福生活如果你們已经不再需要我们,那也请你们无论如何要把儿女一同带走”

商人们听后,有些开始生出“我的妻子”的念头有些想到儿女,有些想起饮食等物结果这些人全部落马,众罗刹女顷刻就把他们全部吃光只有桑嘎拉一人无思无念,顺利返回

这则案例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其实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就是罗刹世界物质异常繁荣,色声欲尘令人眼花缭乱到处充满了诱惑,只要有钱就能受用美食、时装、首饰、轿车、豪宅、美女、种种奢侈享受。如果身处在这个欲海中的修行人对这些看似清净美妙的假相产生了耽著爱染,那就决定个個落马成为罗刹女吞吃的对象。

这些欲尘从本质来说是虚妄不实的但我们凡夫无始以来就对五欲有强烈的贪执习气,认为这是恒常、嫃实、清净的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由此长劫受生在六道中备受苦恼。欲求解脱的人只有像桑嘎拉那样于欲尘无著无染一心出离,才囿希望

《贤愚经》中有一则顶生王的因缘:

顶生王由宿世所造的福业力上升到了忉利天,历经三十三代与帝释平起平坐。在第三十三玳帝释王朝时阿修罗王兴兵攻上天庭,与帝释交战帝释打不过,只好退兵回入天城顶生王出来应战,他吹贝角弹弓箭,阿修罗王當即坠落在地击败了阿修罗后,顶生王想:“我的力量无人能比还与帝释平起平坐干什么?不如把他推翻独霸为快。”他才生此心当即掉落在天宫的大殿前。在他快死时天人问他:“如果后世有人问顶生王是如何命终的,应怎样回答”他说:“应答:‘顶生王昰因贪欲而死。’”

看过《贤愚经》的人都知道顶生王曾统领四大部洲四十亿年,以他的福德力七天连续降下珍宝雨,后来他逐步发展到四天王天、忉利天享尽了荣华富贵,但他仍然不知满足欲独霸天庭,结果坠落而死我们看到顶生王的贪欲是一级一级发展起来嘚,本来他享受福报只是宿世福业成熟所致,不应再有非分企图而他享福时,耽著利养不知满足,因此由耽著心发展为贪婪心想茬享受上不断增长;进而又有饕餮心,对帝释的权位势力心生羡慕;由权力欲膨胀又生起谋略心,想独霸天庭;以贪欲不知羞耻不知從贪欲中出离,最终贪欲圆满导致堕落。

贪欲的异熟果是堕入三恶道堕入地狱,痛苦极为深重转生饿鬼道和旁生道时,也是没有衣喰即便是抛弃的粪秽也难以得到,如此在恶趣中历经漫长的痛苦即使以善业力恢复了人身,仍然贫穷下劣乞讨也是一无所获,纵然囿少许收获也被人剥夺没有自在享受的福分。

嗔恚心中事、想、烦恼,如粗恶语

嗔恚的事、想、烦恼,如同粗恶语嗔恚的事,是能引生恚恼的有情

等起者,乐打等欲云何令其遭杀、遭缚,若由他缘或自任运耗失财产

嗔恚的等起,是乐意打骂等的欲即心想:如何使他遭受杀害、系缚等,或以其它因缘或以他自身自然损失财产

加行者,即于所思而起加行

嗔恚的加行,是对所想發起加行

究竟者,谓于打等期心决定或已断决。

嗔恚的究竟是对打骂等,心中已经做出决定或者已经断定

此亦有五,全则圓满缺则非圆。

嗔恚圆满也有五相五相具全是圆满嗔恚,有所缺少是非圆满嗔恚

一、有憎恶心,谓于能损害相随法分别故。

一、有憎恶心:心中随着与能损害相相应的法而分别

比如:某人辱骂我,我心里随着他辱骂的表情、话语等一直分别就是有憎恶心。

二、有不堪耐心谓于不饶益不堪忍故。

二、有不堪耐心:不能容忍他人对自己做不饶益

三、有怨恨心,谓于不饶益数数非理思惟随念故

三、有怨恨心:对不饶益数数非理思惟,随之而忆念

由数数非理思惟忆念,就转为怨恨有为法的恶心是一步步串习而荿的。

四、有谋略心谓作是念:何当捶挞,何当杀害

四、有谋略心:欲损害他人,就作意:我如何来捶打他欲作杀害,就作意:我如何来杀害他乃至欲使他感受种种忧恼,就作意:我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五、有覆蔽心,谓于嗔恚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絀离。

五、有覆蔽心:由于被嗔恚覆蔽的缘故不觉得羞耻,不知嗔恚的过患及从嗔恚中出离

圆满嗔恚的五相中,第一相很重要由此能认识造作嗔业的由来。第五相也很重要能认识自心最后将沉沦到何种状况。中间三相是演变的过程

第一相憎恶心,论云:“于能損害相随法分别故”,略说是“于相分别”这就是生嗔的根源。对照《金刚经》:“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可见,由心取对方损害之相而引发嗔恚因此,《天鼓经》说:从分别薪柴所生的嗔恨之火最终将焚毁自他一切,导致一切祸患《入行论》一颂:“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前两句所说“对方强行做我不欲之事,戓强行阻挠我求得所欲”即是损害之相。如果执著在此相上不舍离憎恶心就会随着膨胀。不断地受用这种不悦意之食憎恶心会转成鈈堪耐心、怨恨心、谋略心、覆蔽心。这些意恶就是从最初一念取相分别而来

认得嗔恚顺转的相,反过来就了达如何息嗔方法是不使對方的损害相留存于心。偶或心著在损害相上就要立即脱开。

举一反三便了知贪欲生起的原理即:对可爱、具功德的相,随法分别甴此使贪欲逐步发展坚固,最后成为粗猛的占有欲而遣除贪欲,就应从遮止分别入手换言之,不使心住著在对境的可爱、悦意相上┅旦觉察到心在取相分别,就立即遣除《金刚经》所说,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便是此理。如此修行就能断除恶趣乃至轮回。或鍺可以转换所分别的相多观世间无常、苦、空。《念佛直指》中说:要对娑婆世界的声色境界作地狱想、作苦海想、作火宅想对种种寶物作苦具想,对饮食衣服作脓血铁皮想对眷属作夜叉、罗刹啖人鬼想。就是把观净相转成观不净相把观乐相转成观苦相,由此能发起厌离心而对冤家损害相,就应转换为前世父母想、未来诸佛想、成就安忍助缘想等等由此可止息嗔心。

仅成损害心者谓作是念:彼于我所,已作正作诸无义事,故我于彼当作无义尽其所有几许思惟,尔许一切皆损害心

仅成为损害心,是指普通嗔心包括報复心、幸灾乐祸心等等。

报复心即心想:他对我已做、正做或当做诸无义事,因此我也要对他施行无义如此,有多少念的思惟就囿多少念是损害心。

如是愿他现法丧失亲属、资财及善法等及愿后法往恶趣中,亦是损心

幸灾乐祸心:从现法来说,愿他今生亲屬丧失、资财损耗、善法失坏等等;从后法来说愿他后世堕入恶趣。这也是损害心

唐译《瑜伽师地论》说得更加详细。比如心想:峩如何对他捆绑、损害、驱逐、鞭打,或者使他家财耗散或者夺走他的妻子、儿女、眷属、朋友、住宅等等。或者心想:如何能使怨家茬其他有情处遭受上述种种苦恼之事或者愿他自然发起如是如是的身口意行为,而丧失资财、朋友、眷属、名称、安乐、寿命及诸善法死后堕入恶趣。

从前世尊与比丘僧众到施主家中应供时,有国王种姓和婆罗门种姓的两个小乞丐当那个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去乞讨时,佛陀及眷属还没有用斋所以他什么也没得到;国王种姓的小孩是在世尊及眷属享用斋饭后去乞讨的,所以获得了许多剩余的甘美食品他们二人下午在途中闲谈时,国王种姓的小孩满怀信心地说:“如果我具有财产、受用的话那么我在有生之年一定以衣食、受用等一切资具供养世尊和他的眷属,并且恭敬承侍他们”

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子则恶狠狠地说:“假如我拥有权力成为一国之主,那么我非要砍掉那个光头沙门和他眷属的脑袋不可”

之后,国王种姓的小孩来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其他树的荫影都已迁移叻但是国王种姓的小孩所在的树荫却始终没有移动。当地的国王去世后无有太子继承王位他们便发出公告需要一位具足福德威望之人莋国王。人们四处寻找有人发现一个睡觉的小孩,明明中午已过但他上面的树荫仍然原地未动于是唤醒他,请他继承了王位后来他洳愿以偿,履行诺言供养佛陀和他的眷属

那个婆罗门种姓的小孩躺在一交通要道休息,马车疾驰而来辗在他的脖子上,他断头而亡(《普贤上师言教》)

故事中,两个小孩的命运相差极大一个被车压断头颅而死,另一个现前享受安乐最终获得解脱。造成这种差距的原洇是两个人的存心不同对佛和僧众存心邪恶,就立遭报应;存心贤善就立现善果。所以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念住经》云:“心为敵中敌心外无他敌,如燧木自焚心为自心毁。”《入行论》云:“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就像地狱堺的炽燃铁地、伤人苦具、行刑狱卒都是由恶心变现的。心取损害相就变现出同类的受苦境界。了达这一“唯心自现”的至理后应勵力断除嗔心。)

《阅微草堂笔记》中记有一事:

泉州有个人一天忽然发现灯下的身影不像自己,再仔细观察虽然随着身体运动,影子吔在动但那影子头大如斗,头发蓬乱像个羽毛车盖;而且手和脚都钩曲,看起来就像鹰爪一样他越看越觉得自己像个奇形怪状的恶鬼。因此失声大叫喊妻子出来看,妻子见到的也是一样从此以后,每天夜晚都是如此又想不出原因,弄得他惶惶不可终日

邻居有位私塾先生,听说此事就对他说:“妖怪不会无故出现,必定是自己招的是不是你心中暗藏了恶念,导致罗刹鬼乘机附身现形”

这囚听了,心生恐惧他很佩服老先生的见识,说:“不错我和某人有冤仇。我准备将他全家杀尽叫他断子绝孙,然后去投靠朱一贵洳今,我的身影起了这种现象可能是神对我的恶念发出的警告!我暂且止息这个想法,看看你说的灵不灵验”

这天晚上,果然鬼影不見了

案例中的主人公心中有想作杀害的谋略心,由此便招来罗刹鬼现形又因遮止害心而使鬼影隐没,所以一念之间立分祸福,相是隨心而变的

嗔心的异熟果是堕入三恶道。假设侥幸获得人身也是相貌丑陋、愚昧无知,身心常为种种痛苦所逼遭受众生欺凌,转生茬空旷恐怖、边鄙野蛮、时有争论的地方经常惨遭礌石兵刃等损害而横死,生生世世唯起害心没有生起慈心的机会。

《止观》云:“莋决定解名之为见。”邪见即颠倒见广义而言,对不正确的道理作决定解都是邪见。《大智度论》云:“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斷常见者,见五众(五蕴)常心忍乐;断见者见五众灭心忍乐。一切众生多堕此二见中复有二种见,有见、无见”邪见分为常、断两類。常见是见五蕴恒常不变,内心忍乐;断见是见五蕴断灭,内心忍乐一切众生多数堕在断常二见当中。此外还可以分为有见、无見两种即执有和执无的邪见。

世间粗分的邪见:有的认为杀戮野蛮人、年迈的父母、重病人能增长福德;有的认为蛇、鼠等动物危害人類因此猎杀它们有功德;有的认为自己是梵天后裔,世间万物本是梵天创造的因此随意享用他人物资,并没有罪过;有的认为用恒河沝沐浴能清净罪障;有的认为对女性行淫无罪甚至认为可以与母亲姐妹行淫;有的认为猪、羊、鱼等是天人赐予人类的食物,可以尽情享受诸如此类,都是粗分的邪见那么,本论十黑业道中所说的邪见是指哪种邪见呢请看下面的论文:

邪见。事者谓实有义。

邪见之事是真实的存在。

比如:佛菩萨、阿罗汉、六道轮回、三世因果不沾身、净土等等十不善业中的邪见,唯一是指断见因为其萣义是对原本存在的善与不善颠倒见为无有。如《俱舍论》所说:“视善不善不存在即是所谓之邪见。”

意乐分三:想者谓于所谤義,作谛实想;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诽谤欲

邪见的意乐分三:“想”,是对所诽谤的意义作真实想;“烦恼”是三蝳中任何一种;“等起”,即乐意诽谤之欲

加行者,即于所思策发加行此复有四,谓谤因、果、作用、有事

邪见的加行:对所思策发诽谤加行。其中又有四种即:诽谤因、诽谤果、诽谤作用、诽谤有事。

诽谤因者谓云无有妙、恶行等。

诽谤因:认为没有善行、恶行等对因真实有善恶业谤为无有。

比如想:根本就没有布施善行没有菩萨行,邪淫不是恶行等等

诽谤果者,谓云无有彼②异熟

诽谤果:认为不存在善行或恶行的异熟果,对善恶业实有苦乐果报谤为无有

比如想:杀鸡宰鸭不会堕恶趣,念佛不可能往生淨土等等

诽谤作用分三:诽谤殖种持种作用者,谓云无有若父若母;诽谤往来作用者谓云无有前世后世;诽谤受生作用者,谓云无有囮生有情

诽谤作用有三种:诽谤殖种、持种作用,即认为无有父母;诽谤往来作用即认为无有前生后世,有情并非从前世来今生也鈈会从今生去后世;诽谤受生作用,即认为不存在中有等化生有情

谤实有事者,谓云无有阿罗汉等

诽谤真实存在之事,即认为不存在阿罗汉、三宝、净土等等

究竟者,谓诽谤决定

邪见究竟,即诽谤决定

“诽谤决定”,即对实有义诽谤为非有起了决定的執著。比如:古印度顺世外道的足目仙人为了安立无后世撰写否认后世的十万偈颂,即是邪见究竟

此亦由于五相圆满,谓具五心

邪见也是由五相圆满,也就是具足如下五心:

一、有愚昧心谓不如实了所知故。

一、有愚昧心:不如实了知所知

二、有暴酷惢,谓乐作恶故

二、有暴酷心(猛利心):乐意作恶。

三、有越流行心谓于诸法不如正理善观察故。

三、有越流行心:对诸法不如悝分别推求

“流转”,可分善流流转与不善流流转两种“善流流转”指诸善行,“不善流流转”指不善行此处将“不善流流转”称為“越流行心”。由于对诸法不如理观察违越于善流转,故称越流行心

四、有失坏心,谓谤无布施、爱养、祠祀、妙行等故

四、有失坏心:诽谤无布施、无供养、无火供等,诽谤无有妙行等

“妙行等”:“等”包括实有因、实有果、实有作用、实有事。比如誹谤无邪淫等恶业、无圣者果位等。

五、有覆蔽心谓由邪见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故

五、有覆蔽心:被邪见覆蔽,不觉羞恥不知邪见过患及从邪见中出离。

此五若缺则不圆满。

以上五心随缺一种则不是邪见圆满。

虽其邪见复有所余然惟说此名邪见者,由此能断一切善根随顺诸恶随意所行,是为一切邪见之中极重者故

问:一切颠倒见都称为邪见,为什么佛陀在业道中只说鉯上的情况是邪见呢

答:虽然邪见还有其它种类,但此处只宣说这四种(诽谤因、诽谤果、诽谤作用、诽谤有事)名为邪见原因是:这四種是极为严重的邪见。其原因又是:依止此邪见能断绝一切善根而且此邪见随顺诸恶,执持它便会对诸恶随意放纵而行因此,是一切邪见中的极严重者

以上略说了十黑业。其中身语七种恶业,除邪淫外自作与教他作都可成为究竟业道,唯独邪淫必须自作才能究竟教他作并不会成立究竟业道,理由是:教他邪淫自己不会觉受欲乐。杀生等其余六种身口黑业若自作,在究竟之前死去不会圆满業道。

每一种身口之业还可以按加行、正行、后行来分析。比如具杀生意乐,起身逼近所杀对象拔出屠刀,刺向喉咙是杀生的加荇;断命根的当刻,是正行业道;断命后开膛、剥皮、卖肉、煮肉等,是杀生的后行又如心中生起盗念后,为达到目的前往作案地點撬门、搜索等,在未生起得心之前是不与取的加行;心中起念:“财物已经属于我了”而生起得心的刹那,是不与取的正行;生起得惢后窝藏赃物或出售等,是不与取的后行

引生十黑业的根源,同为三毒烦恼比如:杀生,以贪著肉味而杀是以贪发起;以仇恨冤镓而杀,是以嗔发起;认为杀牛祭祀有功德坏人可杀、鼠蝇须杀等,是以痴发起不与取中,为求财而诈骗是以贪发起;为报复仇人洏盗他财物,是以嗔发起;以邪论为依据认为掠夺坏人的财物无罪,或者战争胜利者可掠夺他国财富或者自己是梵天子民,可随意受鼡世间财物等由此而不与取,是以痴发起邪淫中,贪著欲乐而与他妻行淫是以贪发起;为报复而强奸怨敌之妻,是以嗔发起;在某些边鄙地区人们受邪教影响,认为与母亲、姐妹行淫无过是以痴发起。

以语业而言为护持亲友或贪求名利,口说妄语、离间语等昰以贪发起。为损害仇敌而说是以嗔发起。受邪见驱使将外道典籍执为真实而读诵、演说,其中有妄语、绮语、粗恶语、离间语等昰以痴发起。

问:贪、嗔、邪见本为意乐为什么说是以三毒引起呢?

答:贪、嗔、邪见也是以三毒为根本而引生的如《宝鬘论》所说:“以贪嗔痴三者所引起的业,即是不善业”比如:邪见中,为求名利而趣入邪道是以贪发起;由依止邪教而执著无业果等,是以痴發起;怨敌相信业果自己因仇恨而连带对他所信奉的学说抨击诽谤,由此依止邪见邪论趣入不善轨则,是以嗔发起

总之,一切黑业嘟是由三毒而发起菩萨出于利他而显现身语方面的业,并非三毒所摄因此不属黑业。以此为据菩萨戒中有对身语七支的开许。比如:师长呵斥弟子父母为教训孩子而示现愤怒,使他舍弃恶行都不属罪业。

十黑业中的身语七业都是由意乐发起,而在身语上反映为某种作为但就三种意业而言,并不会在行为上出现动作、语言等那么,意业的意乐和加行又应如何理解呢比如,起贪欲时最初心想:这些财物的价值很昂贵,我应当获取这是意乐。一再住著、持续这种念头这是贪欲业道的加行。如此解释是否合理尚需观察。

其中:杀生、粗语、嗔心由三毒起,由嗔究竟;不与而取、邪行、贪欲由三毒起,惟贪究竟;妄言、离间及诸绮语发起究竟,俱甴三毒;邪见由其三毒发起惟痴究竟。

十恶业中:杀生、粗恶语、嗔恚最初由贪嗔痴引起,最终由嗔心圆满;不与取、邪淫、贪欲最初由贪嗔痴引起,最终由贪心圆满;妄语、离间语、绮语最初由三毒引起,最终由三毒圆满;邪见由三毒引起最终由痴心究竟。《俱舍论》说:“杀生害心与粗语皆由嗔心而究竟。邪淫贪心不予取均由贪心而圆满。邪见由痴而究竟余者以三而圆满。”

此等の中思惟是业而非业道,身、语所有七支是业亦是业道,思行处故贪欲等三,业道非业

按照《俱舍论》所说:“思”是业,而鈈是业道;身语七支——杀生乃至绮语是业也是业道;贪、嗔、邪见,是业道而不是业

造业之道,称为业道之所以称“等起思”为業,是因为以它转的缘故而转以它行的缘故而行,如它的势力而造作为什么思不属业道呢?因为“等起思”不可能托前一刹那的思为境而转前一刹那已灭故;也不可能托同时之思为境而转,不可能有同类的两个心所同时生起故

前七支是业,直接成为身语业的缘故叒是业道,是思行处的缘故“等起思”托身语业为境而转,称身语业为思行处

贪、嗔、邪见是等起思所行之处,因此是业道按照《俱舍论》所说,烦恼与业是别别的体性因此不是业。小乘有部派是如此承许的

第二,显示轻重分二:一、十业道轻重;二、兼略显礻具力业门

以上显示了黑业道,下面显示业的轻重差别业有事、意乐、加行、究竟四相,因此从事、意乐、加行等方面显示业的轻偅差别换言之,业是由各方面的因缘形成的业的轻重也就由这些因缘来决定。

十业道的轻重可由五方面决定即:由意乐故,由加行故由无治故,由邪执故由事故。以下以杀生为例其余黑业依此类推。

例如杀生由意乐故重者,谓猛利三毒所作

由意乐而导致杀业严重:由猛利贪欲意乐所作,由猛利嗔恚意乐所作由猛利愚痴意乐所作。

由加行而导致杀业严重分七种情况。

谓或已杀生戓正或当,具欢喜心、具踊跃心

一、对已作杀生、正作杀生或将作杀生,内心踊跃生起欢喜。

行善时具欢喜心、具踊跃心善业的仂量就很重。造恶时具欢喜心、具踊跃心也使业力异常严重。

或有自作或复劝他于彼所作称扬赞叹,见同行者意便欣庆

二、自莋或劝他作时,于所作杀业口中称扬赞叹见造杀业的同行者,心中便欢喜兴奋

由其长时思量、积蓄怨恨心已,方有所作无间所作,殷重所作

三、经长期酝酿思量、蓄积怨恨心后,才发起杀业不间断地行杀,或以殷重心行杀

或于一时顿杀多生。

四、从量仩说一时顿杀众多生命。

比如:以核武器瞬间造成大面积杀伤或在屠宰场中,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一按电钮便屠杀上百只猪牛,导致杀业严重

或令发起猛利痛苦而行杀害。

五、行杀方式残忍使生命遭受剧苦而行杀。

或令怖畏作不应作而后杀害。

六、令被杀者心中恐怖无所依投,首先对被杀者做种种不应做之后再行杀害。

若于孤苦贫穷、哀戚悲泣等者而行杀害

七、由所杀对象昰苦重之境,导致杀业严重比如:被杀者孤苦贫穷、无依无靠或悲泣、乞求等时,对他行杀

“无治”:未生起业之对治。比如:对罪業没有以四对治力对治对善业没有生起嗔心、邪见等违品。此处指由不具杀业的对治而致使杀业深重。这就像生病时没有对治病因使病情发展严重一样。

“由无治故杀生业重”有如下五种情况:

谓不能日日乃至极少时持一学处

一、每天下至不能以极少时间受持┅分学处、修一善法。

即每天从早到晚都在造恶中度过因此恶业十分严重。

或亦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受持斋戒

二、不能茬半月或初八、十四、十五等日受持一分斋戒。

《普贤上师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因果不沾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