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差不多有没有可能是唱歌好听?

有好多同学说自己唱歌像说话一样,问题是真的像说话一样吗?

如果你能保证“健康”的说话方式代入到唱歌里那样还很科学呢。问题是很多人说话方式都不正确,咬字生硬没有感情没有起伏没有抑扬顿挫,那么跟你唱歌里的问题是不是一样呢?

所以唱歌没感情太平淡了应该是个很广泛的问题,因为包含的因素会比较多,需要从很多方面去调整。

其实大部分唱歌没有感情可以归结于技术的不完善,这个占百分之80以上,想象你技术非常完善,音域宽,气息控制好,咬字清晰强弱控制得当,想去加感情就变得很容易。但是问题就在于提高个人技术是个非常漫长的事情,所以我们要从简单的方面入手,快速改变自己唱歌的情感表达。

这个可以说是最快改变你唱歌状态的方式了,很多人唱歌没有起伏特别平淡,歌曲没办法“带起来”,主要是缺少律动,所以听起来总感觉像一条线一样。唱歌也要像“心电图”一样,始终处于一个“波动”的状态,也可以理解成收放的状态。节奏不好对歌曲感情也是致命伤,所以节奏不好的同学建议多学一下简单的节拍乐理知识,然后多听节奏点欢快的歌并且跟着打拍,包括肢体包括你的声音都应该跟随音乐有一定的乐感律动,这样歌曲才能“走起来”而不是僵住的。

让一个美声歌唱家唱一个流行歌你是绝对不会觉得有感情的,原因在于美声的发声咬字放在流行里就会缺乏“亲切感”。流行的咬字肯定是要靠前的,主要是想象上牙的位置很多人习惯把字吞进去,含在嘴里或者吐字不清(当然有些歌手个人特色是这样的),不过大部分同学一定要注意咬字的问题。唱歌前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几遍,像播音主持一样,把语句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再用同样的状态去唱歌就会好很多

跟第一条差不多,我们听到唱歌好听的都具备一个共同条件,就是声音连贯性较好,绝对不会出现“上气不接下气”的情况,歌曲链接也不会断断续续的,这是基础,所以训练好气息保证语句可以“绵绵不断”地走起来,听觉上就会好很多。在这个基础上加入“强弱”处理,当然正确的强弱处理是靠气息推动的,而不是光用嘴巴,所以对气息的要求就会更高一层。经常锻炼气息和横膈膜力量,能帮助你更好地控制你的声音。

虽然很多人说唱歌不需要夹杂太多的技巧,就会显得很“油腻”,但是一些技巧还是能体现一个人的唱功,同时也能让歌曲情感表达更丰富。歌曲中常用的技巧,颤音可以增加尾音的灵活性,转音也可以让整体的语句更富有灵活度不僵硬,哭腔可以渲染歌曲悲情的意境,怒音可以增加声音爆发力体现张力的部分。所以一些歌唱中的技巧还是挺重要的,当然技巧也不要加入的太多听着会觉得乏味失去歌曲本身最“原汁原味”的东西。

在多伦多音乐学院,Sean Hutchins正在研究天生音乐才能背后的原因。他说:“对于有些乐器例如钢琴和小提琴来说,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天生就有很强的演奏能力。而唱歌就很不一样,因为所有人都能发声,即使人们不学习歌唱技巧,也会用声音来说话,因此所有人都能很熟练地控制声音。会唱歌的和不会唱歌的人的差别关键在于训练,先天条件并不是主要原因。”我们其实比想象中的更有乐感,只有2%的人有音高分辨缺陷,剩下的98%的人理解音乐和判断是否跑调的能力其实都差不多。

歌唱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能控制音高,而有些人唱歌不好的主要原因则是缺乏正确的肌肉控制。Hutchins解释说:“可以把唱歌理解成肢体能力,需要把你希望做到的和你实际做到的匹配起来,而要让身体过得这种协调性需要练习。这并不是说要接受专业的训练,经常跟着喜欢的歌一起唱的人可能唱得会比一般人好,因为他们练习了听和唱的能力。”

控制音高需要一系列生理过程同时发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协调过程,包括气息从肺部呼出的速度、声带的紧绷程度,才能产生合适的振动。有些人似乎学唱歌学得特别快,然而这可能是很小就接触音乐的结果。和任何与肌肉记忆有关的机能一样,在大脑仍在发育时学习唱歌,会更容易让它成为一种自然的下意识的过程。

当然,唱歌唱得好不仅仅是音高问题,还有声音的自然之美。最近一项研究显示,人们声带、咽部、鼻腔甚至是头骨形状和大小的不同,意味着有些人的声音天生就更好听。由于口腔和鼻腔内部对声音的反射不同,导致人们产生不同音色的嗓音,让有些人唱某种风格的歌更好听。

唱歌能力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心情的影响,高度焦虑可能让音高的控制更加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专业歌手在演唱会的时候也会跑调。Hutchins的研究发现许多人是因为心理作用,觉得自己唱歌不好。他说:“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许多人觉得自己唱歌不好就不去尝试,但实际上只有尝试才能进步。”

微信查找公众号“阿里百秀”

阿里百秀(alibaixiu.com)是一个分享有趣网站,关注奇闻趣事、奇趣科技、自然奇迹和趣味美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唱歌软件怎么变得好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