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四十四的结局好不好

“如果我也在现场,是否会挺身而出?”这是近几天盘旋在无数网民心中的天问。

回到2001年,由伍仕贤执导的剧情短片《车四十四》,荣获四大国际奖项,也是第一部在威尼斯获奖的华语电影短片,深刻揭露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看完陷入深深的反思!

片子不长,不到12分钟,只是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每一次观看,都令人倍受震撼:

这部短片最残忍也最极致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真:

片子在艺术表达上做到了极尽平实和简练,普通的摄像机画质,没有丝毫修饰的人物形象与对白,一切以简单为主,在光线处理上,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影片开头是一条偏远得没有尽头的路,一辆破旧公交车缓缓行驶。

漂亮的女司机,百无聊赖的握着方向盘,偶尔通过镜面观察身后的乘客。

车里上坐满了年轻的男人,有的人望着窗外发呆,有的人小声絮叨,他们的神情与身上的颜色一样,麻木又无趣。

之于他们,这不过是最普通的一天。

导演从一开始就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最普通平淡沉闷的公车场景,看似漫不经心的镜头却不露痕迹的将气氛表现得相当充分。

接着镜头里出现一名男青年,蹲在路边,等车等得无聊透顶。

画面一转,青年已经出现在车上,青年上车后,整个车上的气氛开始转变,他礼貌的与女司机搭讪,在征求同意后点燃了手上的烟,麻木的车厢开始有一丝“鲜活”的气息。

这一段连续的对话反而没有给人无聊之感,是因为这一问与答之间都极为干净利落,每句话都饱含着一定的信息量,揭示了女司机和青年的人物性格。

女司机爽朗果敢,男青年平凡普通,见到美女就上前搭讪,还会在公车上抽烟。

两个劫匪的出现一下子打破了影片平淡沉闷的氛围,正面冲突出现,一车男人面对两个劫匪和小小的水果刀,全部乖乖交出了身上的钱。

劫匪离开时,带走了女司机下车实施强奸。

车上的人终于有了反应,他们非常迅速、整齐的站了起来。

不是下车救人,而是凑到车窗前围观。如同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

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好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在此之前的所有时间,没有人起身一次,甚至是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

全车只有开头那个瘦弱男青年冲了出去,一个人,空着手。他没能救下女司机,还被劫匪刺伤大腿。

接下来,是全片最残忍、也是洛洛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车外的一个大远景视角,远处女司机在被暴徒欺负,她的嘶吼与挣扎尽收眼底。青年寸步难行,只能眼睁睁看女孩被糟蹋。

此处镜头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他没有用特写来展示劫匪的暴行以达到震撼人心的目的,非常平静的镜头以及与乘客相似的视角,让观众更能融入情境,以一个冷漠的看客视角来观看整个悲剧的发生过程,这就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核心重点。

见义勇为的青年瘸着腿走过来,关心地问女司机有没有事,却收到这样的回应:

为什么自己挺身而出救她,却遭到这样的待遇?

影片结尾,女司机带着所有乘客,冲下断崖,全车无人生还。除了那位被提前赶下车的,心存善念的男青年!

影片的最后,定格在男青年的脸上,在看到车祸现场后嘴角扯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很多观众对这个镜头表示不能理解,洛洛私以为这正是导演的良苦用心所在。

在这部短片里,没有完全正面的人物,漂亮果敢的女司机会劝乘客顺从给劫匪钱,正义的青年也会搭讪美女、在车上抽烟。他们都是现实中最真实平凡的人物写照。

而这个笑容特写,同样是人物劫后余生潜意识里最真实的第一反应,是一种幸好当时冲出去了并因此获救的得意姿态,这是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心理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写实感。

看完短片,网上一片责骂声,有人骂社会冷漠,有人折射人性黑暗。不如反过来问问自己:

不是义愤填膺,不是慷慨就义,不是马后炮...就问问自己内心——

假如你在车上,会站出来吗?

每个人都喜欢故作高深的抒发一句——“冷漠,在这个社会上如此流行”。但这些人莫不是忘了自己也是社会当中的一份子,责怪它不好的时候,不如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做好自己。与其索求陌生人的温暖,不如自己先做一轮小太阳!

这部2001年的短片叫《车四十四》。

由伍仕贤执导,龚蓓宓、吴超主演。

时长11分钟半,豆瓣评分8.0,斩获了诸多国际奖项:

第5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鼓励奖……

也入围了很多国际电影展:

第5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特约影展影片……

因其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刻揭示,未能在国内上映。

但在网上流传已久,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发生后,又引来一波关注。

20年过去,当我们再次观看这部微电影时,依旧震撼人心。

观众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住了。

我们先来简单叙述下剧情。

长途巴士四十四路车,行驶在远离市区的公路上。

车上座位基本坐满了,不少人在东倒西歪地睡觉。

路边有人在等车,他两次跑到路中间招手挡车。

巴士停在了面前,等待许久的男青年顺利上车。

相比于车上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乘客,男青年眉宇间自有一股别样的气质。

他礼貌地询问女司机,自己是否可以抽烟。

显然,等车等久了,有点“胜利”的感激之情。

他注意到了左前方的工牌,晓得不是本人。

司机打趣地说她在减肥呢,两人相视一笑。

男青年本想继续搭讪,女司机却让他找个位置坐下。

车子又恢复了先前的沉闷,奔驰在山野之间。

男青年坐在最后一排打盹,众人一脸无聊状。

行驶途中,又有人要搭车,不过这回是两人。

其中一人蹲在地上,一副很痛苦的样子。

司机以为他病了或是怎样,便热情地让其上车。

谁知引狼入室,来者是两个悍匪!

刀子一掏出来,加上言语的恐吓,大家像绵羊似的,乖乖地交出了钱。

唯独有一个刺头拒绝“合作”。

女司机赶紧“劝”他不要惹麻烦,免得连累他人。

刺头被劫匪痛打数拳,立马“缴械投降”。

不料,司机的发声引起了悍匪的注意。

这个穿着红色外衣的女子看起来不错。

劫完了财,歹徒临时决定,捎带着劫个色。

女司机被强拽下车,两下打晕,然后拖往更远的荒地上。

众人只是漠然看着,男青年这才反应过来。

“怎么都坐着啊?”只有一人起身,但迅速被身旁的女人按下。

愕然无语的男青年,独自下车解救,却换来一刀。

倒地后再无力营救,眼看着一场悲剧发生。

完事后劫匪逃走了,女司机带着一身伤痕回到座位。

她的脸上写满绝望,无法理解人们为何如此冷漠?

男青年踉踉跄跄赶来,但不让他上车,司机将其行李从窗子里丢出。

女司机趴在方向盘上泣不成声。

回头一看只有一只玩具狗在机械地点头哈腰。

顷刻间她的表情变了,仿佛做出了某个决定。

车子开动,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

委屈倒霉,疑惑不解的男青年,只得慢慢徒步。

不久,他搭上了路过的私家车。

很快,被一辆警车赶超。

前方人头攒动,貌似有些不祥征兆。

男青年下了车,眼前的一切把他惊呆了!

车子坠入悬崖,女司机和所有乘客丧命。

男青年露出诡异的一笑,全片结束。

此刻,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莫大的震撼。

男青年为什么要笑,他在笑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正是揭开这部短片内在涵义的钥匙。

夫人觉得,这里的笑至少有三重用意。

他没有继续呆在车上,才捡回了一条命,成了车里唯一的幸存者。

这种欣喜或者说侥幸虽有自私性质,但也是事实。

毕竟,谁不想好好活着呢?他欣喜自己逃过一劫。

他感激女司机停了车让他不再等待。

更感激她第二次没有让他留在车上。

不夸张地说,是女司机救了他的命。

所谓哭笑不得,男青年对于一车人的命运感到无可奈何。

当乘客们冷眼相看时,他很震惊为什么大家会如此无情?

尽管没挽回女司机被辱的命运,可他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至于一车人最终的结局,对他而言更是无法掌控的无奈。

有人说,最后的这一笑,纯属画蛇添足。

我认为,这个笑是点题,表达了极为复杂的人性。

男青年有善良、勇敢、正义的一面,但也是在一个“普通人”的范围内。

他不是超级英雄,也非圣贤,我们不能对他苛责,不“允许”他这一笑。

说完了男青年,夫人再简单剖析下女司机。

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什么要让乘客去送命?

我们从细节看,当被拉下车时她曾声嘶力竭地求救过。

却只有男青年一人下了车。

当她遭遇凌辱回到车上时,众人依旧冷漠,无动于衷。

没有一个人前去安慰她几句,哪怕是虚情假意也好啊!

女司机看见玩具狗点头的样子,想起一群几乎泯灭了良知的活人时:

她不光绝望至极,而且无比愤怒,那么多人眼看她受辱却无人相救!

恰如歹徒起了色心是一念之间,女司机决定展开报复,也是一念之间。

她执意不让男青年上车,是对他善良、见义勇为之举的感激。

而让一车人全部毙命,是对他们冷漠自私,怯弱无情的报复。

但要真理解《车四十四》,光是明白男青年和女司机还不够。

该片最大的冲击,无疑是巴士上除男青年外其他乘客们的举动。

这也是导演选取的视角,从乘客的角度去看整件事。

明明女司机被劫匪强拽下车时,她竭力地呼喊求救;

男青年震惊于众人的漠然无视,请求大家出手相救。

然而,车里的人们死一般的沉寂,仿佛啥也没看见。

显然,眼前是拿着刀的歹徒,只要行动就可能受伤甚至送命。

人性的自私、冷漠,让他们做出了整齐划一的选择!

甘做冷眼的看客们,任劫匪抢走钱财并强暴女司机。

可他们忘记了,有时候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如果他们不是那么乖巧,如果他们群起而攻之,即便要不回钱,也不至于让司机被侮辱。

也正是乘客们的冷漠自私,激发了女司机的报复心。

最终,事态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一车人“无辜”送命。

然而,回想整个事件,他们真的无辜吗?

对于看客的犀利批判,是鲁迅先生揭露国民性的重要一环。

在他笔下,爱看热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中国人都一样:

他们无论相貌如何,不分男女老幼,只热衷一个动作——“看”。

袖手旁观地看,冷眼旁观地看,冷漠而麻木,自私而怯懦地看。

《祝福》里,人们争相请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狗吃了”的故事。

但并非是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而是觉得好玩,满足好奇心。

《孔乙己》中,酒客们乐此不疲地戏弄嘲讽他的落魄。

没有人关注,未能考中秀才是孔乙己内心最大的伤痛,人们却一次次笑着揭开他的伤疤。

时至今日,情况变好了吗?

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在市场经济主导,消费主义盛行的现代文明笼罩之下:

物质世界不断丰裕发达,但人文精神道德层面无疑在萎缩。

人与人之间越发疏离,社会的正义感变得越发稀缺了。

见义勇为只成为了极少数人的英雄壮举。

当正义缺席时,邪恶就会狞笑;当善良泯灭后,罪恶就会滋生。

面对不公,更多人的选择趋于一致——心安理得地做个看客。

还是身处其中的人病了?

片中男青年的那一笑,是在笑什么?

上学时,我们都读过鲁迅先生《〈呐喊〉自序》中的那段话: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那时候还不太懂,现在再看,顿时脊背发凉!

这么多年过去了,有变化吗?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 ,头条号签约作者。希望在电影的世界里遇到美好和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车四十四最后的一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