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一部以美苏冷战时期东欧的苏联架空小说推荐,不知道需要注意什么?

对苏联向古巴部署导弹动机的分析

A对古巴的战略地位的分析:

早在19世纪前期,美国人就高举起门罗主义大旗,高喊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经营着美国人的美洲。美国视美洲为其禁地,不容他人染指,西班牙势力被赶走,一百多年来从未有任何国家胆敢在美洲捋山姆大叔的虎须,赫鲁晓夫是第一个。古巴与美国隔海相望近在咫尺。拉美是美国的后院,古巴是美国后院的一根芒刺。苏联将古巴作为伸向西方深处的桥头堡。在苏美冷战的大背景下,位于加勒比海美国传统势力范围内,苏联在小小的岛国古巴部署导弹将使美国感到如芒在背。苏联政府认识到古巴的战略地位对美国重要性,认识到这个问题对美国来说多么痛苦。

B.赫鲁晓夫向古巴部署导弹动机的分析:

第一、保护古巴,以防美国入侵;苏联人认为:肯尼迪上台后,吉隆滩登陆失败,使它在外交上输了一个回合,美国没有充分理由反对卡斯特罗采取一切可能的预防措施,来对付另一次入侵。其中就包括接受苏联的核武器援助在内。苏联把导弹运进古巴,是为了保卫古巴,之所以苏联要大力扶持古巴,不听任古巴挎掉,就在于它意识到苏联在西半球有一个卫星国是极为有价值的,这对苏联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是非常有力的。苏联从来未在海外(包括东欧共产党集团)部署核弹,美国则在苏联周边到处设有核弹基地或派核潜艇巡弋;苏联希望改变战略布局,在美国后院配置核弹,以求得武力均衡,并弥补苏联在核弹数量上与美国的巨大差距;这样可以巩固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地位,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来控制古巴,从而把古巴作为同美国进行政治交易的筹码,以增强苏联的威慑能力。

对于赫鲁晓夫来说,如果失去古巴,那将是对马列主义的可怕的打击,将会严重削弱苏联在全世界,尤其是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如果古巴失去,其他拉丁美洲国家就会摒弃我们。苏联必须对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干涉进行明显而又有效的威慑。导弹显然是合乎逻辑的答案。苏联方面认为如果这些武器的确能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改变战略平衡,那么他们值得去冒险,无论他们可能与古巴避开美国的海军陆战队的关系多么密切。它使赫鲁晓夫确信他应该冒全苏联安全的险去挽救在哈瓦那的年轻的革命者,甚至是所有地方的革命者。

第二、对抗美国的包围,鉴于美国当时已经设置轰炸机(远程)和导弹包围了苏联,美国在土耳其,意大利和西德的导弹都对准了苏联。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就是处于核弹,战略轰炸机的直接威胁之下。到1962年,莫斯科的经济、意识形态、文化和道德模式已经大大地失去了其吸引力。仅留下军事力量作为影响世界的有效方式。因此,应该秘密的把导弹运到古巴,而且要在美国发现之前把它安装好,可供发射。

赫鲁晓夫认为,在古巴安装我们的导弹可以阻止美国贸然对古巴采取军事行动。除了保卫古巴以外,苏联的导弹还会使西方人所说的“力量均势取得平衡”美国人已经用军事基地包围了我们的国家,利用核武器威胁我们。他们会尝到敌人的导弹瞄准自己是什么滋味。我们只不过是想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过身。

第三、作为重要的一个动因就是为了在全球恢复美苏平衡,在军备竞赛当中,肯尼迪政府在五十年代扩充其核武库,使美国在美苏核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导弹危机时,美苏在战略武器方面的比例是17:1,美国大约领先苏联10年。美国核武库的新成员和美国制定的打击军事力量战略又给苏联的核力量带来了巨大的威慑。此外,美国具有新式的情报收集技术,也确定了苏联核基地的准确位置,使苏联更进一步处于被动地位。赫鲁晓夫心里知道苏联存在战略劣势。赫鲁晓夫也许还意识到要让苏联在核竞赛中赶上美国尚需很长时间,并且要耗空苏联的财力。

因此,在赫鲁晓夫看来,向古巴布置导弹显然是苏联恢复美苏军事平衡的一个便捷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从军事角度来说,在古巴安置大约六十枚导弹,有的射程一千英里,少数射程一千五百到两千英里。苏联把导弹运进古巴,是为了显示导弹实力,苏联急于弥补美苏在导弹方面存在的差距,因为发展洲际导弹和从潜艇上发射的导弹费用太高。古巴+中程地对地导弹=洲际弹道导弹,由于苏联缺乏将核导弹投放到美国本土的能力,所以在古巴设置基地布置他们现有的中近程弹道导弹,那么他们就能够迅速而相当廉价的大大增加以美国为目标的导弹总数。这些导弹能够越过大多数美国的导弹警报系统,在发射和到达目标这段时间里,实际上使对方不能发出作战警报,美国核轰炸机在跑道上,所保持的十五分钟地面待命就显得时间太长了而且可以避开美国的预警系统,从而使苏联打击美国的能力增加一倍。

第四、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实际上对双方的战略军事并不能造成多大的改变,但战略军事在外表上是会发生重大变化的,这种表面的变化,对于国民意志和世界领导地位都会起作用,不管怎么说,他至少也是一个政治和宣传上的胜利。

C.苏联对可能发生的冲突的分析:

赫鲁晓夫或许也知道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军事冲突,但是思前想后觉得这场大赌博还是值得一试的。赫鲁晓夫的打算是,在古巴秘密部署核导弹,并且力争在美国发现之前做完这项工作。这样即使美国发现并采取措施摧毁它们也不怕,因为只要有1/10导弹留下来,就能给美国以致命打击。它们是对准着一批特定的美国城市的。如果发射出来,几分钟之内800万美国人就会丧命。赫鲁晓夫可能断定,美国人太胆小,肯尼迪是个软弱的总统,不敢冒核战争的风险,美国人一旦实际面对着这些导弹除了抗议之外,不会做什么别的。这样,美国人就会在全世界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和优柔寡断,从而使盟国不相信美国的话,而谋求与苏联人的和解,特别是听任共产党在拉丁美洲的影响,来达到讹诈的目的。

苏联认为“在局限于古巴的冲突中使用低消耗的短程核武器将不会激怒针对苏联的大规模核报复”。这并不是说只要有侵略,就会使用核武器。也许苏军将进入山区去打游击战,像卡斯特罗曾经打过的一样,留下核武器和导弹在他们后面。也许美国人将不许发动进攻,这样因此让苏联人有一个体面的撤退。也许赫鲁晓夫将容忍卡斯特罗被推翻和红军被羞辱。将核导弹安在美国佬的鼻子底下,赫鲁晓夫似乎出了一口恶气。到底在美国门口埋了一颗地雷,将世界的视角从东半球转到了西半球。可是,他没有料到,一场轩然大波由此引起,战争危机同样也威胁到苏联。赫鲁晓夫也为自己出了一道难题。

对美国作出的反应的分析:

A.美国政府作出的反应:

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在讨论如何迫使苏联撤走导弹时,先后提出了6种方式以供选择。邦迪和腊斯克主张通过外交途径,或通过葛罗米柯或直接会见赫鲁晓夫,或向联合国提出。肯尼迪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谈判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况且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工程进展迅速。美国必须立即作出反应,时间紧迫不允许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泰勒狄龙等主张对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实施外科手术,进行空袭加以摧毁。这种方案遭到不少人的反对,认为这是冒险的不可靠的。人们担心在空袭中不可能全部摧毁在古巴的导弹,残留下来的苏联导弹可能对美国进行报复,它必将给美国带来巨大的损失。

同时,美国实施空袭必将要伤害苏联在古巴的技术人员,苏联可能会作出强烈反应,导致毁灭人类的核战争。进行空袭以摧毁苏联在古巴的导弹的方案遭到了否决。麦克纳马拉提出进行封锁,不让苏联继续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在对峙中迫使苏联撤出已在古巴部署的导弹。委员会认为这是一个可进可退,留有回旋余地的方案。封锁成功迫使苏联撤出,避免直接冲突,封锁不果则可考虑采取进一步措施。肯尼迪最后支持了进行封锁的方案。

B.对封锁方案的分析:

封锁的目的在于防止继续把进攻型武器,运进古巴,并且渴望强迫撤走这些已经设置在那里的导弹。封锁是介于无所作为和战争的中间道路,这条道路利用了美国在当地常规力量方面的优势。同时的战略上,处于既可战又可和的有利地位。封锁是比空袭更为有限更为低调的军事行动,他给赫鲁晓夫提供了一种选择,只要苏联的船只避开,就可以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况且,在离美国不远的加勒比海上交锋,即使不可避免,也是对美国最有力的军事对抗,当然,封锁也有弊病,以空袭相比,封锁的最大缺点是实践问题,因为他不能给赫鲁晓夫和全世界一个即成事实,他的影响无法预料,持续多长时间无法肯定,同时他还给苏联在古巴导弹投入使用以足够的时间。

在美国方面看来,封锁是有吸引力的,它的好处是使美国可以更有节奏的升级,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逐步升级或者迅速升级。它可以作为向赫鲁晓夫发出的一种明白无误的而不是,突然的或者屈辱性的警告。让它们了解美国人期待它采取什么行动。由于封锁是相对慎重的,可以避免伤亡,可以避免进攻古巴领土,所以它比空袭更容易为其他国家所接受,使美洲国家和盟国支持美国初步采取的立场。

C.对美国反应的国际法角度分析:

个人认为美国在事件决策中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尊重别国主权的原则;不用不法行为对抗不法行为的原则。

还在一定程度上遵守了>关于对一些军事手段方法加以限制的限制原则,以及采取的手段应与预期的,具体的和直接的军事利益成比例,禁止过分的攻击和造成过分伤害的军事手段的比例原则,而只采取了相对理智的封锁手段。

D.对肯尼迪的个性魅力的分析:

肯尼迪很可能是他的政府中最懦弱的一员——他根本不是鹰——但是他明白坚持这种立场才是更勇敢的。很多时候,寻求和平比发动战争更需要勇气。肯尼迪对危机的处理一直是果断的、是不妥协的。勇气是不偏不倚的。虽然很多人认为,那根本不是勇气,而是一种危险的固执。肯尼迪认识到,无论苏联战略能力陡增两倍或三倍所带来的军事影响是什么,政治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赫鲁晓夫是想通过这一努力去重新调整由华盛顿有关没有导弹差距的承认所确立的战略平衡,肯尼迪勇敢的鹰派作风和冷静灵活的反应阻挠了这一计谋的实现,为美国人赢得了胜利,还羞辱了俄国人。

E.对如果形势失控的假设:

如果尝试失败了,美国军队在古巴已经登陆了,而且赫鲁晓夫象肯尼迪预计他去做的那样攻击土耳其导弹,那么情况又将会怎样?会发生核战争吗?这儿证据太少,不能作结论,但是总统的确发表了一些明确的命令:没有他的许可不许发射丘比特导弹。即使在如下情况下也不能发射:“作为对我们可能正在别的地方采取行动的回应,苏联对在土耳其的部队发动核战争或无核战争。”

如果美国军队在古巴登陆,他们将遭遇到比智囊团预计的四倍还要多的配备有核武器的苏联军队。俄国人很可能会不顾一切地战斗,因为正如朱可夫所说,军队士气高昂,而且“我们无法离开古巴,我们无路可退。”在某种程度上,赫鲁晓夫预测到了这些危险。他预先命令指挥在古巴的苏联军队,没有莫斯科明确的许可,不准使用任何核武器。只有在战争已经开始而他又不能到莫斯科获取许可的情况下才可使用战术核武器。由于没有许可的行动联系和其他相关的保护措施因此当警戒水平上升时,他加强了对下级的控制,而有一些肯尼迪却没有做。赫鲁晓夫决不给其他任何人发射核导弹的权力;甚至连战略和战术核弹头都没有装到火箭上去。苏联防空部队同样也被明确命令不得向美国的侦察飞机开火,尽管它们正在搜集有关导弹部署的详细资料。

回顾性的计算危险几乎与试着预测危险一样困难:在任何复杂的系统里,可能变糟的事如此之多以致很难知道可能是什么,或可能有什么。

A.对国际局势的直接影响:

古巴导弹危机促使克里姆林宫下决心大力发展核武器,改变劣势,洗刷当年“懦夫的耻辱”。果真到60年代末苏联就赶上了美国,使苏联在全球争夺中逐步转为攻势。到70年代晚期,冷战变得更加激烈更加持久了,达到了超级大国水平,影响着整个“和平的”国际体系。

B.谁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占了上风:

肯尼迪肯定认为是美国,因而他警告他的下属们和当时仍接受这种指示的记者们不要过分公开的吹嘘而使赫鲁晓夫感到羞辱。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以致总统忍不住告诉国会领袖们:“我们解决了人类最大的危机之一。”赫鲁晓夫也承认,“为了和平,我们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让步。”'苏联人就象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但一旦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的地方的猫.'

赫鲁晓夫则认为:“我们从肯尼迪那儿得到了无论是美国还是它的盟国都不准入侵古巴的保证,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伟大的胜利。”“美国侵略者的目的是摧毁古巴,我们的目的是保存古巴。直到今天,古巴一直存在着。由此看,谁才是胜利者呢?我们仅仅花费了运送导弹去古巴和运回它们的往返旅程费用。”

那一处理是一种美苏之间的妥协,对任何一方都不是一个鲜明的胜利;而对于第三者古巴而言,它得到了比以前认为将带给它的更多的东西。古巴也兵不血刃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当赫鲁晓夫在次年被罢免,卡斯特罗仍在哈瓦那掌握领导权;当赫鲁晓夫这位前任苏联领导人口授他的回忆录时,卡斯特罗仍如此;直到今天,卡斯特罗也还是如此。导弹危机的解决为卡斯特罗执掌政权提供了极其有效的生命保障,他的生命期望值比任何人估计的都要高。

在整个古巴导弹危机中古巴对美国的立场要比苏联人强硬得多。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这样表示;'我准备使用核武器吗?是的,我将同意使用它。因为不管怎样,我们认为核战争是当然的,我们都将消失。在国家被占领或完全被占领之前,我们准备为捍卫我们的祖国斗争到底!”古巴人坚决不同意撤出导弹,但在古巴人的强烈反对下赫鲁晓夫这样做了,古巴人感觉他们被忽视、被背叛了。卡斯特罗对米高扬说,当这些导弹部署在那里时,“我们没有逮捕任何人,因为人们的联合非常牢固。”但是古巴人“被一种失望、混乱和痛苦的感觉吞噬了。”格瓦拉对此更加气愤,他说:“美国人想消灭我们的身体,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米高扬厉声回答到:“我们看见你们准备漂亮地死去,但我们相信这不值得漂亮地死。”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冷战时期的世界PPT

第一部分内容:东欧剧变

1.东欧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背景)

东欧各国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后果是什么?

东欧各国二战中多数被苏联解放,战后深受苏联的影响和控制

斯大林模式不符合东欧各国自身国情,妨碍自主发展

一些东欧国家进行改革,未取得显著成效,却受到苏联指责干涉

80年代,大举外债,财政赤字剧增,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动荡不安,危机加剧。

2.东欧剧变、实质及表现形式

东欧剧变发生在什么时候?

执政党妥协退让,反对派势力大张

4.夺权方式:自由选举的和平方式

突发性事件和流血冲突(罗马尼亚)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军事上:纷纷加入北约。

历史原因:长期受制苏联,照搬苏联模式,产生许多错误和问题

经济方面(旧体制没有根本改革,成效不大)

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官僚主义滋生膨胀)

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推动)

西方因素(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崩溃瓦解。 “和平演变”就是一种非暴力的衍生变化过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 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PPT,第二部分内容: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了社会危机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

①苏俄人民生活水平从1917年的欧洲第5, 1985年跌至世界第88。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

②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思想僵化,贪污受贿。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

③俄国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且发展极不平衡。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

④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A.1985—1988年,经济改革,实施“加速发展战略” →片面发展重工业;

B.1988年后,政治改革

①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②改革方式:民主化、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改变党的地位: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总统制;

④1991年8月,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经济改革失败导致经济衰退;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分离倾向加剧;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凌晨,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软禁了戈尔巴乔夫,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总统职务由其代为行使,试图夺取国家的最高权力。

在西方国家支持下,“民主派”首脑、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并要求军民反对政变。在国内外压力之下,历时不到60个小时,政变遂告失败。

但此后,苏联形势却急转直下,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国家大权直至苏联完全解体。

3.《阿拉木图宣言》发表,苏联解体

地点: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

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叶利钦、乌克兰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舒什克维奇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先报知美国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老布什” 1989年至1993年担任美国总统),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

“独联体”是国家之间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后来扩大到除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外的12个苏联前加盟共和国。

1.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

3.内部原因——共产党自身建设没有搞好,美苏争霸、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

4.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   力的影响

5.思想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

① 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世界两极格局崩溃);

② 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③ 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④ 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严重打击,使得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PPT,第三部分内容:历史教训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哪些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5)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做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关键词: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PPT课件免费下载,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PPT下载,冷战时期的世界PPT下载,.PPT格式;

(4部)、提摩西-道尔顿(2部)、(3部)、(6部)、乔治-拉扎贝(1部)、罗杰-摩尔(7部)

英国海军情报处出身的作家伊安-弗莱明,从1953年开始陆续创作了14部007小说(后又有多位作家续写过近20部)。弗莱明当时所处的二战后的西方世界,冷战格局令社会人心惶惶,007的横空出世恰恰迎合了大众松弛神经的需求。1962年,007被移植到电影中后,詹姆斯-邦德对衣食住行的考究与逐渐兴盛的消费主义观念不谋而合,而他对男女关系的态度也迎合了当时的性解放运动。而每一部007作品基本都能反映当时的世界局势。据悉,为了庆贺007系列电影诞生50年(),将于2月24日举行的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将安排一个致敬环节,届时所有健在的邦德扮演者都会露面。

上世纪60年代是东西方冷战时期,特定的意识形态偏见,使西方视东欧阵营为“洪水猛兽”,冷战局势一直贯穿肖恩-康纳利和乔治-拉扎贝主演的七部电影。

一个出逃的科学狂人欲制造核武器,和当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不谋而合。

1963年《俄罗斯之恋》

以冷战时期为背景的惊悚片,邦德的任务是要到伊斯坦布尔夺取一个俄国解译密码器。

邦德遭遇的对手是亿万富翁金手指,丧心病狂的金手指意欲破坏西方的经济体制,从而令全球财经瘫痪。

魔鬼党以两颗抢夺来的原子弹对全世界进行勒索。007必须进行阻止。

邦德要阻止劫走美国和苏联太空梭的阴谋,避免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片中首次出现日本邦女郎和华人邦女郎(周采芹)。

1969年《女王密使》

反派贝洛福打算以新型生化武器威胁全世界,也有着深厚的冷战背景。

不法分子在南非设厂挖取钻石,被加工后运往世界各地,阴谋操纵世界金融秩序。

上世纪70年代后,冷战开始发展到美苏争霸阶段,双方在核武器展开军备竞赛。这一时期的007电影让詹姆斯-邦德游走在两股力量之间。

1973年《生死关头》

三名英国情报人员在美国执行任务时遇害,007奉命调查,发现与加勒比海的毒贩有关。该片与政治无太大关联。

这是在克里姆林宫上映的第一部007电影,反派金枪人是克格勃培养的职业杀手。

世界巨富史登堡建立“海底城”,将英、苏核动力潜艇占为己有,并准备消灭两大个强国。

涉及太空军备和称霸世界的内容,似乎为“星球大战”计划提前预热。

1981年《最高机密》

英国间谍船上有一个可使整个北极星飞弹系统全部报废的发射机,而苏联也想得到它,最后被邦德扔下山崖。

苏联利用八爪女马戏团在美国空军基地演出的机会,欲炸毁基地,以便挑起战争。

1985年《雷霆杀机》

007在西伯利亚死亡的同僚身上夺回“微晶硒”后,发现克格勃已经混入英国的高科技研究领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架空小说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