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影子部队”怎么加入俄罗斯瓦格纳公司司,他们是做什么的呢?

最伟大的战争电影TOP50
策划/电影世界 文/小飞

(原载于《电影世界》及《风行网》,转载请注明)

(未包括《无耻混蛋》等黑色战争喜剧电影)

  人类为什么有战争,为什么热衷于战争,这是个问题,虽然每个稍有理性的人都深知战争的残酷,但几乎每个男性的内心深处,又都隐藏着对战争的巨大兴趣,就是我们今天的榜单,也有太多经典的战争电影被排除在50部之外,可见人类对战争是多么的有兴趣。有人说,战争是人类进化的最大推动力,这是人类的原罪。
  但文明存在的意义,总是在于消减野蛮。世界已经有六十余年没有过全面的战争,希望这个因核武器的出现而开始的纪录总有一天能够化为真正永久的和平。
  战争是政客的行为,而反思战争,探讨如何消灭战争,则是思想者的责任。在电影中,这样的反思彼彼皆是。看一个民族怎样拍战争片,也便知它如何面对历史,面对生命。看德国、美国、法国、俄国,及我们自己的战争电影,都是这个民族的一面镜子。举个例子:日本的战争电影虽然大都承认侵略战争,但几乎无一例外的避实击虚,在骂上几句陆军战犯挑起战争之后,笔锋一转,以大量篇幅歌颂没有战争罪行的海军如何“被迫”参战,保家卫国,歌颂山本这样的“悲剧英雄”。还有如批判战犯东条等的《军阀》(激动的昭和史)这样的电影,其潜台词无非是:要不是你们这些民族罪人乱搞,我们现在还阔着呢!由此便也可知,阿Q并非只是中国人的祖先。
  以下电影包括与战争相关的电影,包括战俘营、但不包括集中营电影,如《辛德勒的名单》。
  谨以此祈愿人类永不再战。

1、现代启示录 1979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评分:9.6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越战,我请你去看《现代启示录》”,这是美国越战老兵对科波拉这部《教父》之后的又一杰作的评语,作为一部具有大歌剧风格的战争电影,《现代启示录》所还原的并不仅仅是视觉上真实的越战,如燃烧弹在丛林中掀起的妖艳之花,更加是这一成为美国伤口的战争中被异化,或者说还原出本原状态的人性。电影是借主人公威拉德上尉的眼睛,审视着越战这幅疯狂的画卷,而电影中最让人难忘的两个美军高级军官,恰恰代表了战争中人性被压迫被扭曲被还原的两种最典型的真实状态——要么像基尔高那样,把疯狂的战争当成一场醉生梦死的游戏,在湄公河上炸弹炸出的波涛里冲浪,在直升机上挂上音箱播放瓦格纳的《女武神》,将越共的村庄“炸回石器时代”,以疯狂对抗疯狂(恰如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所言,人类的狂欢无非麻醉自己,使之忘掉人总是会死的这个可怕的事实而已);要么像库尔兹上校那样,在超越人类忍受极限的残酷现实中,灵光乍现,旧生命死亡,精神上涅磐重生,以一种世人所不能理解的“超人”状态背弃之前的人生,试图“创造一个新世界”。但是这位在创作时应该参考了一些东方独裁者形象的超级哲人王最后也仍然失败,在绝望中让主人公杀死了自己。《现代启示录》就像一个寓言揭示了最大的真相:任何一场战争其实都没有分出胜负,胜利的一直只是——战争本身。

2、奇爱博士 1964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评分:9.5  虽然今天人类社会已暂时(注意只是暂时)远离了库布里克的这个核战寓言,但影片所展现的人类社会自我毁灭的荒诞性和深刻性,仍使之成为影史最杰出的战争电影之一。影片拍摄于世界离核大战最近的年代,正如片中轰炸机机长的台词“如果你对核战没有反应,那你就不是人类”。《奇爱博士》绝对是影史最佳的喜剧电影之一,但影片的喜剧绝无丝毫的偏离现实,而恰恰是因为深刻的捕捉到了人类社会和个体的荒诞之处,而使之具有了绝非一般喜剧电影所能有的深层次的黑色幽默。电影还是喜剧表演的教科书,每一个角色都无比精彩,脑满肠肥的间谍苏联大使,面对小三与正室艰难选择的美国将军,听说美国将选择精英,以男女一比十的比例躲入地下时,竟兴奋地说“一夫一妻制终于可以废除了吧?”,还有那位操着德国口音,称美国总统为“我的领袖”,需要不时制止自己敬出纳粹军礼的“奇爱博士”,影射的是美国在二战后从德国抢夺的一批纳粹科学家。
  风行微评:库布里克对于人类未来进行哲学思考的三部影片中的第一部,正像有些人所评价的那样,质疑《奇爱博士》是不是经典,就像质疑《蒙娜丽莎》是不是名画一样。——阴沼京

3、帝国陷落 2004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 评分:9.5  德国人的历史电影一直让人尊敬,从《再见列宁》到《窃听风暴》,都传递出值得中国人学习的真诚和勇气。《帝国陷落》也是一部类似的电影,它聚焦的是第三帝国的最后时刻,是那个曾经被德国人视为伟人救星最后却将德国拖进坟墓的矛盾男人。六十年后,德国人摆脱了符号化的公式,以还原真实的视角去审视这场将德国和世界带来灾难的历史是如何发生的。电影中充满了种种矛盾,如柏林即将陷落,忠于元首的母亲出于对孩子们的爱而将他们一一毒死,原因是“不能想象他们活在没有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世界里”,精神洗脑竟能将母爱变成毒药。最可怕的是,这个让全世界恐惧,让犹太民族差点灭绝,让美帝国主义和苏维埃这一对死敌都不得不暂时联起手来应对的恶魔,竟是一个善对身边人们,充满理想热忱的人(希特勒在个人道德上对自己非常严苛,近乎于清教徒)。《帝国陷落》并不能给出答案,但它触及了历史的复杂与深刻。
  风行微评:位置决定命运,每个时代都有必须去承担这些命运的人,世界大战不是希特勒一个人的错,而是所有人类的错,这是人的本性本能本质,只要人还存在,同样的悲剧还会重演,只是时间问题罢了,然后在新的时代会有第二个希特勒被迫接受这命运,这就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无限的悲剧轮回。——小河马

4、全金属外壳 1987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评分:9.4  《全金属外壳》有着和《现代启示录》类似的主题,正如马龙·白兰度饰演的库尔兹上校,因为看到越共砍下成堆的小孩手臂而悟到他们不是东方人的对手,《全金属外壳》中的美国新兵,在泯灭人性的魔鬼训练中,像他们手中的M16步枪子弹一样得到了一身全金属外壳,但来到越南却发现,即使是一个北越女兵,也比他们更加冷酷、精准、无情,更加接近一台战争机器。《全金属外壳》展示了人性在战争中如何让位给机器,唯一的一场战斗有如纪录片一般真实,一个冷血无情的狙击手,通过一次次的射击美国伤兵的非致命处来吸引敌军上前援助再予以射杀,而当美军终于在大楼的废墟中找到这位狙击手并与之近战的时候,却发现她不过是个留着两支小辫,如邻家小妹般的越南女孩——中国人最无法怀疑这一幕的真实性,因为我们还未忘记那些在批斗和武斗中出手狠辣,革命不眨眼的年轻女红卫兵们呢。

5、拯救大兵瑞恩 1998 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评分:9.4  《拯救大兵瑞恩》最先拍出了让军迷们叹为观止的真实二战场面,从P51野马机,虎式坦克这样的经典大块头,到单兵手中的巴祖卡火箭筒、毛瑟98狙击步枪,特别是电影开始长达25分钟的诺曼底登陆中最残酷的奥马哈海滩之战,都让二战迷们大呼过瘾,仿佛亲身经历。影片的人文精神也可以与斯氏的《辛德勒的名单》媲美,牺牲八个士兵的生命去拯救一个死了所有兄弟的士兵有意义吗?在电影所复原的残酷战争中,这也许和辛德勒的“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是同样的意义吧。
  风行微评:想起了英国前首相梅杰在参加阿拉曼战役胜利50周年庆典并向烈士墓献上阿尔卑斯罂粟时说过的一句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大兵;对于母亲,你却是整个世界。”——路人甲

6、光荣之路 1957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评分:9.4  如罗伯特·麦基所说:要表现主题之强,就要设置反主题的力量够强。道格拉斯演的上校,正直勇敢机智,他只是想挽救三个无辜的士兵,但最后还是失败,是震憾人心的悲剧。《光荣之路》的结尾可说是影史最动人的场面之一。一个德国女孩唱歌,一群被性欲驱动着的法国兵,从起哄吵闹,到一个个安静下来,最后和泪流满面的她一起歌唱。这首歌是《The Faithful Hussar》,大意是:一个勇敢的骠骑兵,他爱一个姑娘,永远不会改变,有一天姑娘听到别人说,骠骑兵死在了战场上——这个德国女孩也是一个德国士兵的恋人,但在战争中死去了,所以她边唱边哭,而法国兵从她的歌声中听到了自己的命运。如果你认为老库是一个冷血的人,看看《光荣之路》吧。
   风行微评:上级的光荣之路是靠下级的的鲜血和尸体堆出来的。——雏菊

7、影子部队 1969 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评分:9.3  影子部队即不存在的军队,即地下抵抗组织,和某些主旋律电影所表现的完全不同,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影子部队都是其实是和残酷联系在一起的,影子部队不受日内瓦公约保护,正如北爱与英国的仇杀双方都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影子部队》由法国导演梅尔维尔拍成,毫无壮烈激昂,反让人看出这个民族的大气。电影中最好的几场戏都绝望压抑,如开始反抗组织处死年轻叛徒,还有结尾母亲因为女儿要被纳粹送往德军妓院,只能出卖两个同志,主人公下令杀死这个曾立大功且救过自己性命的前同志,这一幕如此真实绝望,而又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娄烨的《紫蝴蝶》很可能是受本片影片拍出的。

8、桂河大桥 1972 导演:大卫·里恩 评分:9.3  改编自《人猿星球》的原作者彼埃尔·布尔的小说,表现一支英军战俘部队为日军修桥的故事,展现战争中人性的荒谬,特别是作为英国人的导演大卫·里恩,在片中塑造了一个和日军、美军军官截然不同的英国军官尼尔森的形象,近乎偏执的强调军人尊严,最终甚至为了保护自己为日军修建的桥而向友军开火。片中出现的《波基上校进行曲》因本片而风靡世界,不仅成为于占元领队、以童年洪金宝、成龙等为成员的“七小福”卖艺时的配乐,四十多年后姜文老爷还哼着这支小曲儿出鹅城,剿麻匪。

9、黑鹰坠落 2001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评分:9.2  从技术上而言,《黑鹰坠落》是表现现代城市巷战最好的一部电影,也是现代尖端武器和战术的一次集中展示,上至军用卫星下至夜视仪的应用,从头至尾充满了为军迷们所津津乐道的细节:比如片中游骑兵部队仅使用右手射击,而三角洲部队队员则双手都可以进行射击。但如此精锐的部队还是“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受到全城索马里民兵的围攻,成为联合国维合行动历史上受到的最大的挫折,雷公的这部电影拍出了残酷而悲壮的意味。

10、细细的红线 1998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评分:9.2  最特殊的战争片之一,也是最深入战争中的人物内心的电影之一,没有哪部电影像《细细的红线》一般,用整部电影来表现一场小岛上的高地攻坚战,像它这样完全以参战的美军士兵视角拍成,直到攻上阵地才看到日军的脸孔,才发现他们也是一群被战争、饥饿和恐惧所击溃的有血有肉的人,当美军端着步枪冲进日军营地时,你甚至可以感受到“巴别”的意味。套用越战老兵形容《现代启示录》的话,“如果你问我什么是战争,我请你去看《细细的红线》。

11、以祖国之名 1995 导演:肯·洛奇 评分:9.1  英国导演肯·洛奇以苏联组织“国际纵队”支援西班牙左翼政党的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电影,是一部中国人不应该错过的电影,它展示了理想的最终蜕变的悲剧,英国的失业青年因受感召而前往参加战斗,但渐渐发现事情远不如他们想象的简单,即使是在拥护平均主义的激进群体中,也因为利益和政见的分歧而最终兵戎相见,甚至从反抗者变为腐化者。肯·洛奇冷静的镜头展示了一个悲剧的诞生过程,这是人性的悲剧,也说明了重要的一点:人的得救无法只靠外力来发生,而更多的只能来自于自身。

12、野战排 1986 导演:奥利弗·斯通 评分:9.1  曾经亲身参加越战的奥立弗·斯通拍摄的越战三部曲的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等四项大奖,斯通一举成名。本片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电影,其对越战环境的真实再现甚至使人不得不做类似的猜想:斯通当年在战场上是否也曾如片中的泰勒一般用苏制武器干掉了一个巴恩斯一样的混蛋——这大概永远都是一个谜了。

13、最长的一日 1962 导演:肯·安纳金等 评分:9.0  《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最杰出的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影片,《拯》是现代、纪录片式的,而《最长的一日》则是古典和全景式的,由当时几乎所有好莱坞超级男星出演,有美英法两万多名士兵参演,从美、英、法、德诸多角度还原这一现代军事史上“最长的一日”,也可以说是代表了古典二战电影的最高成就。

14、猎鹿人 1978 导演:迈克尔·西米诺 评分:9.0  表现越战的最杰出影片之一,尼克在德尼罗面前最后一次向自己的头部开枪的画面成为震憾人心的悲剧,也是影史最令人难忘的瞬间之一。《猎鹿人》真实的展示了这场战争如何摧毁一个生命的精神和肉体。本片还促使吴宇森拍出了那部同样讲述越战中的三兄弟的故事的《喋血街头》。
  风行微评:美国七八十年代的经典电影全让罗伯特德尼罗给演了。——替替

15、巴顿将军 1970 导演:弗兰克林·斯凡那 评分:9.0  称“真正的军人应该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的巴顿可能是古典时代的最后一位军人,本片也以古典史诗的气质拍成,片中古典军鼓的配乐也暗示了这一点。而影片的结尾则充满了这位未能如愿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又去掉了战争便什么都不剩的英雄的落寞——用他牵的一条胆小如鼠的宠物狗。
  风行微评:对于巴顿来说,他一生的宿命就在于战争。当战争结束了,他的人生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一个属于16世纪的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却能够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世界大战中享受荣誉和成就。——安棣

16、虎虎虎 1970 导演:理查德·弗莱彻、深作欣二 评分:8.9  一系列古典全景式纪录二战重大战役的影片之一,本片由日美两方合拍,纪录了日本偷袭珍珠港政治、军事上的全过程,细致到日军航空队在珍珠港投下的每一颗重要的炸弹和鱼雷。日本方面本来计划由黑泽明执导,他当时以为美国部分由偶像大卫·里恩执导而参加,但这位天皇最终因种种原因而被替换,由深作欣二接替。

17、大幻影 1937 导演:让·雷诺阿 评分:8.9  “外面的孩子,都以扮士兵作为游戏;这里的士兵,却在学着孩子做游戏”,这是电影中表现的战俘营的状况,曾参加普法战争的让·雷诺阿在这部电影里从人类漫长的黑暗残酷的战争长河中,提取了一个小小的另类支流,影片自始至终欢快而喜剧化,但却始终的荒诞而沉痛。电影结尾寄托了雷诺阿希望人类消灭战争但又心知这绝不可能的矛盾心理——影片两年之后,又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8、斯大林格勒战役 1993 导演:约瑟夫·维尔斯麦尔 评分:8.8  由德国人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人类近代史上空前惨烈残酷的大会战在这部德国电影得到细微的展示,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书上所写被消灭被冻死的几十万德国士兵,他们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类。很少有电影像《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让人对战争产生如此的厌恶之情。

19、卫国战争三部曲 1985 导演:尤里·奥泽洛夫 评分:8.8  也称苏联卫国战争三部曲,包括《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解放》,可以说是战争电影史上调动资源最多,人员参与最多的电影,场面波澜壮阔,全景式再现这场最广阔土地上的战争,只要你能容忍文质彬彬的斯大林,以及“德国单方面入侵波兰”这样的荒唐事儿,那么得说《卫国战争三部曲》确实是伟大的战争电影。

20、兵临城下 2001 导演:让-雅克·阿诺 评分:8.8  这部法国导演拍摄的武侠化战争片有太多让人忽视之处:如“拜伦的猎鹿贵族,对战乌拉尔的杀狼小子,这不仅仅是两国之争,更是阶级斗争!”还有和瓦西里成为生死之交的政委,因为爱情的嫉妒而暗害瓦西里,最终良心发现,在自杀前说:“人性改不了,新人类不会出现,我们以为消灭了贫富,人和人之间就不会有嫉妒,但即使是在我们苏联,也有着让人嫉妒的东西,有人贫于天赋,有人富于天赋,有人贫于爱情,有人富于爱情……”如果你看懂了,会承认《兵临城下》是一首悲剧的挽歌。

21 卡廷惨案 2007 导演:安杰依·瓦依达 评分:8.8 本片导演的父亲是卡廷惨案的殉难者,他以多时空多视角重视了波兰历史的这一伤口,塑造了多位让人难忘的形象

22 拆弹部队 2008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评分:8.8 本片由卡梅隆前妻毕格罗执导,是奥斯卡影史上第一部女导演获得的巨大成功,而且正好击败了前夫的巨制《阿凡达》

23 加里波底 1981 导演:彼得·威尔 评分:8.8 本片角度独特,表现一个天才赛跑运动员被征召入伍,最后在无能的指挥下被子弹打死的的过程,展示了一战澳洲人的悲剧

24 从海底出击 1981 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 评分:8.8 潜艇电影中当之无愧的最佳作品,按电影中的时间顺序拍摄完成,本片甚至让犹太观众们都纷纷起立鼓掌

25 风吹稻浪 2006 导演:肯·洛奇 评分:8.7 爱尔兰共和军历史的一幕悲剧,在与英军战斗中并肩作战的兄弟俩,最后却因政治立场上的分歧,使哥哥死在了弟弟的枪口之下

26 战火屠城 1984 导演:罗兰·约菲 评分:8.7 以西方记者的视角见证柬埔寨红色高棉大屠杀,人骨河一幕触目惊心,曾亲身经历大屠杀的华人演员吴汉在片中贡献了精彩演出

27 陆军野战医院 1970 导演:罗伯特·奥特曼 评分:8.6 这部没有一个战争镜头的黑色喜剧战争电影,以极端的荒谬讽刺了战争的毫无意义,对“最后的晚餐”的模仿成为喜剧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

28 西线无战事 1930 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 评分:8.5 史上第一部引起巨大反响的反战电影,表现几个年轻人爱国理想在战争中的破灭,煽动参战的老师的演讲手法居然酷似当时还未引起世人注意的希特勒

29 滑铁卢战役 1970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评分:8.5 真实全景式的再现拿破仑失败的滑铁卢战役,惠灵顿和拿破仑两个人物刻画的很好,结尾老近卫军集体战死异常悲壮

30 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 1960 导演: 阿贝尔·冈斯 评分:8.5 正如导演在序言中所说:他以一个拿破仑曾设想的后世诗人的身份,再现了拿破仑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场胜利

31 天与地 1993 导演:奥利弗·斯通 评分:8.5 斯通越战三部曲中时间跨度最大的一部,也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伤害,即使在几十年后地球的对面,也不能消灭

32 在飘扬的军旗下 1972 导演:深作欣二 评分:8.4 以对战争亲历者的经历,展现了不为当时日本社会大众所知的二战的残酷和丑恶,片名“在飘扬的军旗下”反讽意味十足

33 阿尔及尔之战 1971 导演:吉洛·彭特克沃 评分:8.4 支持阿尔及尔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成,完全使用阿尔及尔民众拍摄,在法国被禁了五年

34 K19寡妇制造者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评分:8.4 毕格罗《拆弹部队》之前的经典战争电影,以苏联一次核潜艇泄露事故的过程,展示了战争中人性的脆弱和坚强

35 中途岛战役 评分:8.3 风格类似于《虎虎虎》,全景式的真实再现中途岛之战的全过程,包括导致日本战败的糟糕运气,其中穿插有当年在中途岛真实拍摄的纪录片

36 生于7月4日 1989 导演:奥利弗·斯通 评分:8.3 由真人真事改编,表现了越战士兵朗·柯维克从狂热的爱国者到坚定的反战者的转变过程,靓汤在其中贡献了精彩的演出

37 下水道 1957 导演:安杰依·瓦依达 评分:8.3 瓦依达在苏联控制的波兰政府时代拍摄的以华沙大起义为背景的电影,电影结尾暗示了苏军的故意袖手旁观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38 第九突击队 2005 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 评分:8.2 阿富汗战争之于苏联,恰如越战之于美国,本片抛弃了政治,表现了武装到牙齿的苏军如何被土著般的阿富汗游击队击败的过程,导演的父亲即是《战争与和平》的导演

39 纳粹军旗下 1977 导演:保罗·范霍文 评分:8.2 荷兰导演保罗·范霍文拍摄的自己国家纳粹统治时期反抗组织中的青年的故事,在注重人性的同时又不失精彩

40 山本五十六 1968 导演:丸山诚治 评分:8.1 山本是日本二战史上的特殊人物,他反对德日同盟、对美开战,但最后为了“救国”不得不“违心”接受起偷袭珍珠港的任务,影片全景式的纪录了他的主要生命历程,最后山本座机的被击落颇具悲剧色彩

41 纽伦堡大审判 1961 导演:斯坦利·克雷默 评分:8.1 根据纽伦堡审判中据赫鲁特审判长的回忆录改编而成,主要表现的是整个社会的罪行中,个体所需承担的责任

42 二百三高地 1980 导演:舛田利雄 评分:8.0 日本人表现自己最骄傲的一段历史,亚洲人第一次在大战中击败西方强国的日俄战争中,最惨烈的203高地攻坚战,三船敏郎等日本三大巨星出演

43 夺金三王 1999 导演:大卫·O·拉塞尔 评分:8.0 和《锅盖头》一起成为表现伊拉克战争的两部优秀电影,能反思如此之近的战争让人尊敬,三个贪婪黄金的士兵最后变成救助难民的英雄,这个真实的故事具有了圣经故事般的美感

44 逃离索比堡 1987 导演:杰克·戈德 评分:7.9 由纳粹苏比波集中营的一次真实武装逃亡事件改编而成,塑造了众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自始至终的紧张终于在最后的越狱行动中被一次性的释放

45 我们是士兵 2002 导演:兰道尔·华莱士 评分:7.9 非常罕见的,以主旋律的姿态表现越战的美国电影,一营美军被数倍越军围攻的战斗场面拍的十分惨烈,影片正面塑造了一位出色的北越指挥官

46 日本海大海战 1969 导演:丸山诚治 评分:7.8 《二百三高地》的姊妹篇,表现日俄战争海战的《日本海大海战》,主要由三船敏郎塑造了王阳明的粉丝东乡平八郎的形象,土法特效拍摄的海战也颇为出色

47 共同警备区JSA 2000 导演:朴赞郁 评分:7.8 一伙朝鲜和韩国士兵在三八线上无聊的生活中成为了朋友,但他们的友谊在残酷的政治面前将会不堪一击

48 炎628 1985 导演:依莱姆·克里莫夫 评分:7.8 类似《伊万的童年》的以儿童的视角审视战争中的残酷,是一部让人心灵难以承受的黑暗战争电影,虽然历史真实尚有争议

49 抗暴英雄 2005 导演:科泰·麦赫塔 评分:7.7 表现印度被英国殖民历史上,第一位起义反抗英国的民族英雄莽卡班迪的故事,同时也表现了他与一位英国军官之间的友谊

50 太极旗飘扬 2004 导演: 评分:7.6 虽然只是一部合乎规范的商业大片,但仍是一部中国人应该好好学习的战争电影,它用两兄弟的故事展示了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一个民族的内战只不过是“兄弟相残”

中国十大战争电影  以下是中国电影中相对较好的十部战争电影,当然,因为中国电影的主客观局限,要求中国电影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思想性上拍出杰出的战争电影似乎还有些强人所难,这里有我们所能理解的原因,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今天仍然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边缘的韩国,仍能够相对理性、不回避本国历史罪恶的,去拍摄能够让人反思历史的战争电影(如《实尾岛》、《太极旗飘扬》等),那么,中国战争电影的状态其实仍然是不能让人满意的。虽然我们可以嘲笑韩国电影如《神机箭》等的意淫古代历史,但对于近代史而言,应该被嘲笑的却是我们自己。
  此榜未包括《鬼子来了》和《小兵张嘎》等片,因前者归为黑色电影类型,后者归为儿童电影类型。


1、血战台儿庄 1986 导演:杨光远  这部电影再现了70年前中国军人那段壮烈的历史,也见证了80年代中国社会开放巨变所带给中国人的希望。其实本片的水准很难说能与世界经典战争电影相比,但却因为它源于的历史的真实而具有了震憾人心的力量,正如片中引用日军日记的感叹:“方知尸山血海,并非日本军人所独有”,本片一度被看作是中国人正视历史,开启未来的开始,可惜25年之后也没有接近本片的作品出现。

2、异域(及续集《孤军》) 1990 导演:朱延平  由香港导演拍摄的本片表现的是被解放军赶至缅甸的一支国民党孤军,超跃主义的局限,表现西西弗式的个体悲剧,堪称中国的《实尾岛》,而除了技术上的粗糙,《异域》的故事,情怀,格局方面,其实都远远超过前者。影片更有大格局史诗的气魄,塑造了多个主要角色,每一个都血肉丰满,历史的沉痛和反思发人深省。
  风行微评:不论是共产还是国民,不论是战败还是战胜,请记住这些中国人,请记住这段历史的无奈。这部电影很有感染力,现在的影视作品总是刻意回避战争的残酷,总是担心政治影响。——地雷

3、南京!南京! 2009 导演:陆川  陆川的这部作品表现出了史诗式的格局和厚重感,完全由中国团队土法拍摄的战争场面无论视觉效果或对真实战争的还原度都达到了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准,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惨案的表现,作出了一定的脱离公式化表现的努力,虽然有所保留,但还是相当程度的还原了战争中的人性异化过程。

4、集结号 2007 导演:冯小刚  一部在战争表现和编剧技巧上非常出色的电影,但其对待历史的态度却让人不敢恭维:对一个在任何国家都会被当成巨大民族伤口的内战,在这部被CCTV表扬的电影中居然只见激情而不见多少反思,而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半个世纪前的内战还像打了鸡血般的亢奋,那这个民族只能是没有前途的。

5、大决战 1991 导演:杨光远等  模仿苏联“卫国战争三部曲”而拍成的“大决战”三部曲,同样以举国之力拍成,特别是第一部《辽沈战役》,将百万人参战的大战役几乎还原在银幕上,堪称波澜壮阔,不过,苏联人的三部曲虽然也有美化领袖,对自身罪恶视而不见的问题,但好歹拍的还是反侵略的对外战争。

6、地道战 1966 导演:任旭东  老一辈电影艺术家所创造的战争电影经典,虽然是“军教片”,但却拍的毫不呆板,反而有着今天的商业电影所奇缺的曲折和幽默,其中刘江饰演的伪军汤司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句“不踏平高家庄我绝不收兵!……为了您的健康,还是下次再来吧。”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7、晚钟 1989 导演:吴子牛  一部脱离传统主旋律抗战电影模式,以对日本投降时一伙与世隔绝,即将被饿死的日本兵的展现,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表现战争中人性与兽性的对抗,本片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8、南征北战 1952 导演:汤晓丹  又一部经典的军教片,同样未落入呆板教学电影的俗套,同时具有剧情片的精彩,多个人物的塑造都很让人难忘,电影成功的表现了运动战的理论。对于军迷来说,影片因为直接使用真实的武器包括坦克,也是非常具有资料价值。

9、甲午风云 1962 导演:林农  虽然这部五十年前的电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种种关于历史的谬误和浅薄的见解,道具也不可能严谨,但抛开这些,《甲午风云》的确还是一部气势恢宏,质地厚重,充满悲壮色彩的爱国主义电影,其两场海战以当时的时代而言都拍的相当超前。

10、八百壮士 1938 导演:应云卫  拍摄于抗日战争初期的,表现壮烈的淞沪会战一役中最具悲壮感的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一役,影片虽是默片但影响很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马路天使》的导演袁牧之在片中饰演了谢晋元,本片后来在台湾被翻拍,少年林青霞饰演了冒死为八百壮士送国旗的小姑娘杨慧敏。

夜深如海:梅尔维尔谈<影子部队>

优雅,残酷,令人焦虑,以及大海般深沉的悲伤,让.皮埃尔.梅尔维尔1969年执导的<影子部队>于2006年登陆美国院线后,赢来一片喝彩之声.从<村声>的J.hoberman("走出历史的迷雾....一部生涯顶峰的悲剧史诗")到<纽约客>的anthony lang("电影的情人们摘下头上的软帽,翻起大衣的上领,在雨雾掩映下悄然潜入画面之中")以及<新闻周刊>的david ansen("本年度最优秀的外语片!"),从各个方向传来都传来了热烈评价.本片一度被当作梅尔维尔最被忽视的杰作.而最可惜的还是导演本人---于1973年,五十五岁时去世---无法亲眼看到他最个人化的作品如今掀起了怎样的热潮.

morin,pretre)都是关于这一主题的(看来是每隔十年拍一部啊,而且基本上拍完第三部就..)---这也是他第一部和唯一一部关于(法国)"抵抗运动"的电影.<影子军队>正好夹在梅尔维尔几部久负盛名的强盗片中间,从更早的<第二口气,1966 > <独行杀手,1967>以及之后的<红圈/血环,1970>,<大黎明,1972>.而与早期的战争片相比本片在形式感,故事性和哲学味上反而更接近这些作品.即使你不想下最后结论,但在今日许多人看来,<影子部队>是梅尔维尔最值得关注的电影--他的代表作--并且毫无疑问是六十年代最杰出的电影之一,它至少能改变你解读梅尔维尔的其余作品的方式.

下面的访谈节选自<梅尔维尔谈梅尔维尔>,1971年由Rui Nogueira出版的一部访谈录,转自朱黎伊的翻译版本,在外文原文基础上对之做了修改删补. 中间括号内的文字是我附加的翻译资料.

Rui Nogueira(以下简称R):你是什么时候读到约瑟夫?凯塞尔(Joseph Kessel)的这本小说的?

梅尔维尔(以下简称M):我是在伦敦发现小说《影子部队》(Army of Shadow的,那是在1943年,从那一刻起,我就一直想将它搬上银幕。1968年,当我告诉凯塞尔我的这个愿望终将实现时,他难以相信居然有人会如此执着地追寻一个梦想长达25年之久。

(本片改编自约瑟夫.凯瑟尔(joseph kessel)的<影子部队>,原书1943年在伦敦出版,以作者在法国抵抗运动中的种种体验为基础.出生于阿根廷的凯瑟尔,父母是来自陶宛的犹太移民,本人在法国接受教育,既是一位旅行者,也是小说家和编剧(他以创作了路易斯.布努艾尔<白日美人>的原作小说而著称),而<影子部队>正是这些多重经历的集合."每个细节都要无比精确,同时,任何地方都不可以与现实对号入座."凯瑟尔在本书的前言中如此写到.换句话说,虚构--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被运用在了报告文学中.在Rui melville>一书中,导演说他把凯瑟尔的方法当作了自己全部作品的指导原则.他曾换了一种说法对nogueira解释说:"我的电影中那些人们通常认为中是空想的地方很多都是真实的记忆,是我走在大街上或是和人相处时注意到的事情,其实,我对展现自己真正的经历抱有莫大的恐惧."电影制作者真正的意图以托词和保密的形式艺术性地隐藏在人们的猜测之下,无论是在强盗片还是抵抗运动里,都伪装成了角色的生死问题,故事构造方法的同一性和<影子部队>里的杰比尔和<红圈>里的科里般差异性巨大的角色行为的一致性营造出了覆盖所有梅尔维尔电影的强大情感共鸣和深深的忐忑不安,但<影子部队>和之后严肃的强盗片最大的优点还是在于其惊人的精密,抽象和简洁,就如一盘盘完美的国际象棋.

在凯瑟尔的书里,杰比尔相信自己会被射击队所杀,他在心里说:"我快死了..而我不害怕...那是因为我很擅长自我控制,就像动物一样地顽固.但是如果我真的不相信,直到可能的最后一刻,直到极限的极限,我也许就永远不会死了,多伟大的发现啊!"梅尔维尔在片中用旁白的形式使用了这段话和杰比尔以及其它成员说的许多话.就像凯瑟尔小说里许多被借用的技巧一样.这些技巧影响了<影子部队>和之后一部可与之相提并论的强盗片的风格.主观时间的极大弹性,特别是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使得梅尔维尔的电影,尤其是<影子部队>,在死亡的瞬间不仅可以保持形式上的精准抽象,还确实地捕捉到了人类心理的真实图景.)

R:你十分忠实于凯塞尔原作的精神,同时你也拍摄出了一部非常个人化的电影。

M:在这部影片里,我第一次将那些自己见过和经历过的事情展现出来。我所展现出的那种真相,当然,是很客观的,可它与所谓的"真正的事实"无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往往会倾向于记住那些合乎我们心意的事情,而不是那些真正发生过的。凯塞尔的小说写成于1943年的那个严峻时期,它与我在1969年拍摄的影片当然还是很不相同的。他在书中所写的许多故事虽然很精彩,但是现在却不太适合用在现在的电影中了。根据这个关于抵抗运动的悲壮故事、这部关于抵抗运动的优秀文献,我创作出了这样一部回顾往事的梦幻般的影片,它是一次充满了怀旧情绪的朝圣之旅,带领着我们重回那个深深刻入我们这代人心中的年代。1942年10月20日,那时我25岁。我从1937年10月底开始当兵,从此度过了3年的军旅生活。其中一年我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另外两年则是在抵抗运动的斗争中度过的。请相信我,这段经历塑造了一个人.战争年代是不堪的、恐怖的,同时,也是不可思议的!

(不用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对梅尔维尔这一代人而言当然有着重大意义,梅尔维尔在1937年,二十岁时被征召入伍.他出生于犹太家庭,青年时将自己的名字从戈巴克(grumbach)改为他最喜欢的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记》的作者)的名字,或者象他对nogueira所说的,因为他以梅尔维尔这个名字获得了军人勋章,所以战后他依然保留了这个名字.据ginette paris>的作者,另一本是nogueira所著的现已绝版的长篇采访---所说,梅尔维尔大约在1941至1943年间加入抵抗运动,并在西班牙被捕入狱,而他的兄弟在尝试接触他时被杀害.(他们一家是犹太人啊!)1943年他在北非参加了"自由法国"运动,虽然他参与过"自由法国"这点毫无争议,但是有些人,包括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铁皮鼓>导演)--曾经做过梅尔维尔的助理导演--都对他和"抵抗运动"的关系表示过怀疑.

除去个人化的标签外,在情节,角色,对白和内心独白的设置上,梅尔维尔的电影力图忠实-虽然更为简洁--改编凯瑟尔的原作.但是与凯瑟尔不同的是,后者毕竟是在战争似乎已有获胜希望的伦敦完成本书的,所以设置了一个开放,甚至可以说是有谨慎乐观倾向的结尾,而梅尔维尔站在二十年后的位置,清醒地看到大部分他将之作为电影角色原型的"抵抗运动"战士们都在还未意识到他们的行动如何帮助自己的祖国迎来解放就被杀害了,(所以)他拒绝让任何一人逃出生天.)

R“多么痛苦的记忆!但我依然迎接你,因为你是我失落已久的青春。” 《影子部队》就是从乔治.科特莱恩(Georges Courteline)的这段话开始的,它是否也反映出了你自己的想法?

M:的确是。我喜欢那一段,我觉得它格外真实。在参军的最初几个月里,我倍受折磨。我发现,想要相信一个人能像科特莱恩在《当兵的快乐》(Les Gaites de l’Escadron)中描写的那般机智、聪颖与敏感是很困难的,因为科特莱恩在自己的军旅生涯中也过得很不愉快。然后有一天,我思考着自己的过去,忽然明白了那种"不愉快的记忆"所蕴含的魅力。随着我的成长,老去,我慢慢带着怀旧情绪去回顾1940年到1944年的那段日子,因为那是我青春的一部分。

R:我相信《影子部队》已被人认为是抵抗运动成员所写的一本很重要的书。

M:《影子部队》这本书是关于抵抗运动的:它是所有关于人类历史上那个悲剧性年代的文献中最伟大的也是最全面的一部。可是,我并不打算拍摄一部真实记录抵抗运动的电影。所以,我完全丢开了写实主义,除了一个例外,即德国占领军。每当我看到德国人,我都在想,"所谓的日耳曼亚利安人神话到底在哪?"他们可不像你以为的的那般金发碧眼、身材高大,他们看上去倒更像是法国人。在我的影片里,我忽略了那些无谓的传闻.

R:你当时是否有一个专门负责德军军装的服装顾问呢?

M:我把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得到了服装设计师歌莱特.鲍铎夫人的帮助,她对这方面的问题非常在行。一天,我们在拍摄枪决的那场戏时,担任技术顾问的法军上尉对我说,党卫军军装有些不太对。于是我叫来了服装顾问鲍铎夫人,上尉对她说:"夫人,我是阿尔萨斯人,在战争期间,我曾被迫加入了党卫军。因此,我可以肯定地对你说,党卫军成员总是在他们的左胳膊上佩戴一个袖箍,上面标着所属部门的名字....""不对,先生,"鲍铎夫人回答道,"你当时多半是在作战部门,可是我们影片中表现的是党卫军的后勤部门."于是,上尉不得不承认她是对的。

R:在法国,一些影评人指责你将抵抗运动组织成员描写成了强盗片中的人物。

M:那些说法实在是愚蠢透顶了。我甚至被人指责拍摄了一部戴高乐主义影片!更荒谬的是,有些人还试图从这样一部并未支持任何观点的电影中找到所谓的"最小公分母"(本质的立场).可这部电影实际上是很抽象的。所以,滚你的吧!25年来我都想要拍摄这部影片,无论什么理由我都可以对这个结果感到满意。

( <影子部队>首次在法国上映是1969年秋季,情况糟到几乎不能再糟.所有重要的法国评论媒体,包括其中最具权威的<电影手册>,都蛮横地把本片视为对戴高乐将军(Charles de Gaulle)的刻意美化,这位法国总统,因为在1968年五月风暴中对学生运动的背叛而受到众人的鄙视.只有少数一直看不惯<电影手册>精英霸权主义的电影学家如查理斯.福特 (charles.ford)等人才盛赞本片,并称梅尔维尔是当代法国最具作者气质的导演之一.但事实上,戴高乐在整个法国抵抗运动中只是边缘人物(只对国内而言确实如此),而梅尔维尔更是用反讽的手段把"戴高乐式的英雄主义"在战争使人处于极端状况时将经受不住考验的观点清楚表现了出来.(结尾女革命者的动摇).在法国新浪潮的极盛时期<电影手册>对美国艺术院线的老板和发行商们存在巨大的影响力,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何本片在美国被忽视如此之久了.在九十年代中期,无论如何,<电影手册>终于对梅尔维尔来了个全盘翻案,特别是<影子军队>,由法国studio canal公司对原始的35毫米胶片进行了修复,并由在文艺片发行上经验老到的rialto影业负责本片在北美地区的发行.)

R:那些真正的抵抗运动组织成员非常喜欢这部影片,不是吗?

M:对,我收到了许多离奇的来信,当我为22名最核心的法国抵抗运动组织成员安排了一次私人放映时,我看到他们是何等的感动。他们都是杰比尔、雅尔迪、费利斯式的人物。亨利.弗莱内曾经对我说:“1941年12月,作为战斗部门的领导人,我不得不回到巴黎,仅管我根本不想看到占领期间的巴黎。当我在星形广场站下了地铁,向出口走去的时候,我听到了头顶上行人们的脚步声。我惊奇地发现,我自己的脚步也开始和这种有节奏的声音保持一致。当我来到香榭丽舍大道时,我看到德军静静地列队走过,突然,士兵们开始演奏音乐。你在电影开头的第一个镜头为我重现了这个场景!”

你知道吗,为了给那个场景配音,我使用了真正的德国人走路的脚步声。因为那种感觉是无法模仿的.拍摄德军列队走过香榭丽舍大道的那个想法是疯狂的。即使是现在,我都无法相信自己真的去拍了这个镜头。在我之前,还没有人做过这样的事,即使是文森特.米内里(Vincente Minnelli)的影片《启示录四骑士》(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1962)也没有这样做过。因为在这方面有一个惯例,回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就有禁止演员穿着德国军装穿过香榭丽舍大道的规定。曾有一个德国人愿花高价从我手里购买那段片子,因为在德国的所有拷贝里,那场军队行进的戏都是黑白的。

为了拍摄这个或许是法国电影史上最昂贵的镜头——它花费了2500万旧法郎。我最初获准在伊埃纳大街排练这场戏。凌晨3点,整条街道都实施了交通管制,完全由煤气灯照明,穿着军装的人们开始在街上列队行进。那是个梦幻般的场景,就像瓦格纳乐剧的场景一般令人震撼,那种效果实在不是电影所能表现的。我敢对你发誓,我被它征服了。随后,我开始担心....我想知道当我于清晨6点在香榭丽舍大道上拍摄这个场景时,又会是怎样的情况。

在我一生所拍摄过的所有镜头里只有两个是我真正引以为荣的:这一个以及另一个我在1962年的《眼线》(Le Doulos)里拍摄的那个9分38秒的镜头.

R:你从哪里拍到影片开场的那个集中营场景的?

M:那是一个旧集中营,完全成了一片废墟,为了拍摄影片,我在其基础上进行了部分的重建。就在这个破旧的集中营旁边,还有一个集中营,很新、漂亮、洁净,并且完好.后者比前者早建两年。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样的集中营,它令人害怕、十分恐怖。

R:为什么与书中不同,在影片里,吕克.雅尔迪和他的弟弟让-弗朗索瓦都没有意识到对方的秘密活动呢?

M:这是因为我不想使影片成为滥俗情节剧。你没注意到么?也许你是对的。但是请到当地的电影院去看看《影子部队》吧。当那位抵抗运动组织的领导人从潜水艇的扶梯上走下来,在观众认出他就是让-弗朗索瓦的哥哥的那一刻,他们禁不住喊出声来,“啊啊!”两兄弟无法相见使得一切更为突出,因为命运总是会把好牌洗乱这一可悲事实。让-弗朗索瓦以Gestapo这一假名被盖世太保枪毙,他临死也不会知道圣吕克就是抵抗运动组织的领导人,而圣吕克也永远不会知道他弟弟的下场。所有这些前提都能使让-弗朗索瓦的死充满悲剧色彩。

R:在影片中,为什么让-弗朗索瓦会给盖世太保送去告发他自己的匿名信?

M:这也是那些我从不解释、或者没有充分解释的事情之一。当菲利斯在马赛遇到让-弗朗索瓦时说道:"那么,你仍然相信巴拉卡?”当一个人拥有巴拉卡(baraka)[按照阿拉伯典故,巴卡拉是一种能给人带来好运的神圣恩惠]的时候,他总觉得自己可以幸免于难。让-弗朗索瓦去送这封会使自己被捕的匿名信时并不觉得害怕,因为他确信他拥有足够的巴拉卡来拯救菲利斯和他自己。但是,他却只有一颗氰化物——他给菲利斯的那一颗。

R:为什么让-弗朗索瓦与圣吕克要在图书馆中央的那个玻璃笼子似的地方吃那顿饭?

M:在战争期间,人们找不到煤来取暖,在巴黎,燃油也不是用来取暖的。因此公寓里冷得要命,那些房间巨大的老房子更是如此。于是,人们在房间里搭建起很小的木屋,他们可以在里面吃喝、读书,也可以更好地避难。在法国,当时的生活状况是无法想象的。人们经常穿着所有的衣服睡觉,鞋子和袜子也都穿着,因为除此之外人们没有对付寒冷的办法。与此同时,饮食问题也不比取暖的状况好多少。饥饿成为了折磨,除此之外大家什么也懒得考虑。我还记得,曾经有一天我想方设法用腌肉和大蒜做了些三明治,我当时感到的那种快乐简直无法言表。在早晨,我们为了保持身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会喝一种用烤过的豌豆瓣煮成的水。由于我并不想拍一部关于战争的白描式的作品,所以在影片中没有去刻画这些细节。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自己对于那段往事的记忆与凯瑟尔的回忆渐渐交织在一起,毕竟我们经历的是同一场战争。在书中,就像在影片中一样,杰比尔这个角色其实代表了七八个不同的人物。集中营里的杰比尔代表了我的朋友皮埃尔-布洛赫,此人是戴高乐将军属下的前任部长。当杰比尔从巴黎大饭店的盖世太保指挥部逃跑时,他的原型则是戴高乐派的代表里维埃尔。事实上,就是里维埃尔本人给我讲述了他在伦敦的那次逃亡经历。当杰比尔和雅尔迪穿过莱切斯特广场时,他们身后的丽兹电影院外张贴着影片《乱世佳人》的海报,那时我想到了皮埃尔.布罗索莱特给我描述的相似场景:"当法国人又可以去看电影,去读<鸭鸣报>(Le Canard Enchaine,法国一本以讽刺时事著称的老牌周刊>的那天来临时,战争也就要结束了。”

R:影片中的那个年轻人杜纳变成了一个叛徒,你对这一情节为什么不做任何解释呢?

M:如果对此做出解释,就会削弱背叛行为本身的含义。杜纳这个人太脆弱、太不堪一击了,他使我想起了我们在卡斯特尔地区实施作战计划时的一个年轻联络员.

R:到伦敦之前,你在战争期间都做了些什么?

M:我当时是BCRA(即自由法国情报与行动中央办公厅)的一名副代办员,同时也是"作战与解放部门"的一名战士。后来,我到了伦敦。再后来,在1944年3月11日,准确地说,是在那天清晨5点钟我和第一批战友一起穿越了卡西诺下面的加里利亚诺地区。在圣阿波利奈尔,我们的行动被一名美军随军摄影师拍了下来。当我们察觉到自己正在被人拍摄时,我居然还刻意在镜头前进行表演。那时,在村庄的另一边仍有德军活动,那不勒斯的广播里还在播放着哈里.詹姆斯的那首《小号狂想曲》。

我还是第一批穿着军装开进里昂的法国人之一。你还记得杰比尔与马蒂尔德在鸽子棚旁边会面那场戏的场景吗?当我坐着杰拉德.富尔中尉的吉普车到达时,那个鸽子棚就在那里,在属于主教管辖的弗尔维埃尔悬崖旁边的那条狭长道路上。在当时的里昂,德军依然到处袭击我们。我们在弗尔维埃尔的小埃菲尔塔上设置好侦察站后,于当天晚上离开了那里。

你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再见到富尔中尉(faul)的吗?那时在1969年2月的一个星期天早晨,就是我拍摄德军列队从凯旋门前行进的那一天。当那个场景拍摄完成时,我和汉斯.波尔格夫一起走进香榭丽舍大道上的一家药店,汉斯在四年占领期间是大巴黎地区的一个乐队指挥,我把他从德国请来协助我拍摄凯旋门的这个场景,以前,他每天都要在德国部队的最前面引领队伍行进。当我和他在店里吃早饭时,不远处坐着一个看上去充满朝气的老人,我认出那就是富尔中尉,我在意大利和法国参加的所有抵抗运动组织的活动都是由他指挥的。25年之后,历史的车轮终于圆满的转过了一圈.

R:你在影片里添加了戴高乐将军在伦敦为吕克.雅尔迪授勋的那场戏,这是为什么?

M:因为在帕西(passy)上校的回忆录里,有一个章节是描写给让.莫兰颁发解放运动勋章的。而吕克.雅尔迪就是以让.莫兰,还有其它人,为原型塑造出来的。此外,我觉得在影片里表现戴高乐将军在伦敦其私人寓所为抵抗运动组织成员授勋这一场景挺有趣的,就好像完全忘记了他们重返法国时将会面临的危险。

R:伦敦的饭店房间这个场景是否让你想起什么特别的事情?

M:这是一个精心重建的旅馆房间,那时每一个参加抵抗运动的法国人到伦敦执行任务时都会住进这样的房间。这意味着后来每当我遇到一位抵抗运动组织成员时,对方都会问我是怎么找到他的房间的。

R:在影片里,我们看到由吕克.雅尔迪写的一本书,那本书实际上是另一个抵抗运动成员写的?

M:对,那是由卡维莱斯写的,他是一位哲学和高等数学教授。他被德军处决了。当我将这本书重新标上吕克.雅尔迪的名字时,我保留了当初卡维莱斯所用的书名。书名《超限与连续函数》真的很高深,令人崇敬。

R:影片以对四个主角的死的宣告作为结束,这也是真的?

M:当然。像吕克.雅尔迪一样,让.莫兰在仅仅供出一个人名后被折磨致死,他自己的!由于他已经无法说话,盖世太保的一个头头巴尔比就递给他一张纸,上面写着"你是让.莫兰斯吗?”让.莫兰唯一的回答就是从巴尔比上校手中接过铅笔然后将名字里错写的字母”s”划掉.

为了拍摄一部关于抵抗运动和让.莫兰的真实影片,很多人都必须死掉。不要忘记,没有参加抵抗运动的人比那些参与其中的人还要多得多。你知道在1940年底时,法国的抵抗运动组织成员有多少人吗?六百人!直到1943年2月或3月情况才发生了变化,因为第一支法国地下游击队始于1943年4月。索克尔(此人是外国劳工的负责人,就是他引进了强制劳动制度)发表了声明,命令将年轻人送到德国,这迫使大量的人选择了地下活动。那可不只是一种爱国主义行为,真的不是.

(在最后一段,杰比尔再次,这次是和他的上司一起,吕克.雅尔迪(luc jardie)--这个形象部分来自传奇的抵抗运动英雄让.莫兰(jean moulin)--决定必须杀掉他们的一位同志.但她也是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在暗杀结束后,梅尔维尔将剩余成员那一张张痛苦的脸庞展现给我们,然后穿过车子的挡风玻璃,凯旋门出现在了画面中.数秒之后,一组简洁的字幕告诉了我们他们中的每个人最后是如何被德军所杀害的.人们通常希望像这样的电影中的一到两个画面能够在记忆中保存久点,但是在看了<影子部队>后,我意识到,这部由凯瑟尔和梅尔维尔所创造的电影将会永远存在我的头脑里.)

R:凯塞尔看过你的影片后做何反应?

M:凯塞尔在《影子部队》放映完后表现出的的情绪是我最珍贵的记忆之一.当他念出那几句宣告四个主角死讯的话语时,他情不自禁地哭起来。他完全没有想到会出现那四句话,他在书中没有写过,而我在剧本里也没有提过.......

R:你认为这部影片得到了官方的充分理解吗?

M:这我不知道。我出席了一次在情报部举行的放映活动,地点是巴黎的一家最势利也最高档的电影院。在出席活动的两百人里只有一位抵抗运动组织成员,而只有他一个人在放映结束后还呆在座位里,没有离去。他的名字叫弗里德曼,就是他于1944年4月的一天夜里,在情报部刺杀了(著名的通敌者)菲利普.亨利奥特。

(尽管<让.皮艾尔.梅尔维尔>的作者vincendeau指出关于梅尔维尔参与"抵抗运动"的证词存在"自相矛盾",但梅尔维尔的所有作品中再也没有一部如<影子部队>般拥有如此真实的体验感.与之相比,即使是他最为华丽和影响巨大的强盗片---<眼线,1962>,<独行杀手,1967>,<红圈/血环,1970>之类---看起来都像在扮家家酒.这些作品自成一格但是并没有形成拜物式的自洽体系.(这种说法,当然只是相对而言.只有在比较了梅尔维尔的风格和昆仃.塔伦蒂诺之流的风格后,人们才会真正明白前者的作品是多么严肃!)梅尔维尔曾说:"所谓悲剧就像你身处一个死亡随时到来的黑帮世界或是战争般的非常时期.而<影子部队>的角色正是这样的悲剧人物,从一开始你就应该明白."那些带着欣赏浪漫英雄和在惊险的动作戏码中直达高潮的期望而去观片的人,必然会因梅尔维尔比动作戏更为精密的镜头处理和缠绕在个人和同伴间的悲观主义而大感困惑失望吧.)

你还记得在影片<第二口气1966>里,利诺.文楚拉(Lino Ventura)饰演的角色在抢劫后穿过铁道的那场戏吗?我们拍摄那场戏时,利诺对我说:"我抓住(感觉)了,梅尔维尔。今天,我就是古斯塔夫!","不,"我对他说,"今天,对我来说,你就是杰比尔!"之后我花了9年时间才说服利诺去饰演格比尔这个角色。当我们拍摄《影子部队》中利诺在那个早晨穿过铁道的那场戏时,我们并没有花时间多做讨论,但是我敢肯定,就在那一刻,利诺正在回忆拍摄《第二口气》的第一天时卡西斯铁道这里发生过的事情。

(本片叙事开始于杰比尔(gerbier),一个国家工程师和抵抗运动的一个小分队的首脑...杰比尔在凯瑟尔的小说中是灵魂人物,片中最长一段的标题就是"菲利普.杰比(philippe gerbier)日记",凯瑟尔把这个"第一主角"的声音分散到了其他几个角色中.梅尔维尔在这点上遵循了凯瑟尔的笔法,但是电影里的杰比尔成了一个更为复杂也更为冷酷的角色,这要归功于文楚拉那标志性的细腻,理性而专注的表演.一贯表现硬汉形象,拥有强壮敏捷的身体和直来直去的砖头脑袋的文楚拉,这次用不断转动的头脑去判断一切.他是如何展现杰比尔思想上的强健的,就像所有伟大的表演一样,将会永远是个迷.不仅仅是他眼神的专注,说话的节奏或者声线的特质(梅尔维尔强调没有人教文楚拉如何调整声线,但他就是说得比任何人都更有说服力),而是他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都好像填满了杰比尔的信息.梅尔维尔的绝招之一就是挑选并调教演员,但在他的电影中再也没有其他表演,包括jean-pierre cassel,simone signoret,和paul crauchet的精彩表演,能够像文楚拉的表演那般珍贵和饱含悲剧性.(梅尔维尔和文楚拉当时是对关系非常糟糕搭档,据signoret所说,拍摄时他们从来不会交谈))

在关于战争无可逃避和吞噬个人命运的悲观看法上,同年稍后上映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令人敬佩和感动的二战电影<硫磺岛来信>和<父辈的旗帜>与<影子部队>就有诸多相似之处.所有这些电影都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坏的境况下,人们还是会满怀勇气和尊严地采取行动,但事实上更大的悲哀却是只有战争才是如此珍贵的英雄主义的温床.权威影评人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的话也许最能够说明这部来自1969年的信使所具有的现代意义:"难得有一部电影,能将宿命重压下的希望在心灵中的地位表现得如此准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加入俄罗斯瓦格纳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