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用沉着来形容班长马贾宝玉的外貌描写,请梳理文中的相关描写分析这些描写是如何体现他的沉着的?

2023-09-22 00:02
来源:
醉里挑灯上王者
今天王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考点知识梳理。
六年级语文上册
《狼牙山五壮士》考点知识梳理
1.课内问题: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答: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2)课文主要包括五部分,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答:第一部分:接受任务。第二部分:诱敌上山。第三部分:引上绝路。第四部分:峰顶歼敌。第五部分:跳下悬崖。
(3)文中两次写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第二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
因为第一次掩护任务是服从上级的安排,而第二次掩护任务,他们为了更好地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做好了牺牲自已的准备。把第二次作为重点来写,更能突出“壮士”之举。
(4)可不可以把课文题目中的“五壮士”换成“五战士”?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战士”仅仅表明了他们的身份,不含歌颂的意味。而“壮士”则不同 , 含有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这五位战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英勇杀敌、敢于献身,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所以应该称为“壮士”。
2.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接受任务→ 引上绝路 → 痛击敌人 → 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在课文中画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A、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斩钉截铁”说明班长马宝玉不怕牺牲,毅然而然地选择死亡,也要完成连队交给的任务!
“热血沸腾”一词很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在班长的感召和鼓舞下,也要用生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他们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B、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这个句子是写班长马宝玉动作的,“抢前一步”、“猛地举起”写出了班长对敌人的憎恨,对革命的忠诚,具有勇往直前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出类似的词句: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只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向悬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从“屹立”一词中可感受到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从“纵身”,可看出动作意志果断坚决,写出了班长的从容自若,毫不畏惧。“昂首挺胸”,表现了战士和班长—样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3)课文第二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课文有时对某个人进行聚焦描写,比如班长马宝玉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如: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有时对班里的五位壮士进行概括地描写,比如课文第二自然段,还有第三、四自然段的开头“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这样描写,既关注了群体,又写了每一位战士,所以给人很全面的感觉,而且很具体。这就叫“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既顾及全面、体现广度,又突出重点、体现深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内佳句积累》,速速收藏!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考点知识汇总,满满都是干货!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习作《变形记》范文,速速收藏! 六年级语文上册《根据意思写成语》,给孩子练练手! 也许你想关注的 小学语文号↓↓↓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为了和大家不走散,关注↓ ↓ ↓右上角 星标【小学六年级语文】,就可以经常找到我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了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了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了依据。
语文实践活动是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进行的。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要表现出“阅读力、理解力、学习力”。通过“阅读与鉴赏”体现阅读力;通过“表达与交流”体现理解力;通过“梳理与探究”体现学习力。
一、学业质量内涵
课标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四个学段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生在该学段结束时语文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四个学段的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相互衔接,体现了层次性、整体性。
整体看来,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1、阅读单元质量标准。阅读单元是指一个单元、一个主题或任务群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此学业质量是指学完阅读单元之后,学生必须形成的核心素养的相应内涵和具体表现。
2、学段质量标准。这是一个学段学完之后必须达成的核心素养的质量要求。在逻辑上,学段质量标准是一个学段内相关“单元”“主题”质量标准的综合概括和整体表现。
3、学业质量标准。这是小学语文总体学业质量标准。通过将各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纵向连接起来,形成各段学业质量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的阶梯关系,总体上描述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递进过程和最后表现。
学业质量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学习的表现水平与阶段要求必须要参照学业质量标准来评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课程内容是基础,学业质量标准指导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和调整。
二、学段质量要求
1、课标指出:第三学段(5~6年级)。能独立识字,能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不同语境中汉字的意思。能辨识同音字、形近字,纠正错别字。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有自觉识字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发现自己不认识的字,能根据字形推断字音字义,并借助语境和工具书验证自己的推断;在学习中,能发现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和段落,自觉记录、整理,乐于与他人分享积累的经验,并尝试在自己的表达交流中运用。
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认真、耐心倾听,抓住要点,并作简要转述;能根据对象和场合,作简单的发言。能根据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初步判断信息真伪,感知情感倾向,形成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初步认识;能概括说明性文字的主要内容或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关键信息,初步判断内容或信息的合理性;能用准确的语言清楚地介绍、说明事物或程序,运用文本主要信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能用多种媒介方式表达交流。能根据表达需要,准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积极参与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工作,围绕学习活动搜集材料,提供简单的活动设计方案;能围绕学习活动展开调查,从多方面获取活动各阶段的材料,并用多种方式有条理地记录学习活动过程,表达参与活动的感受。
独立阅读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能获取主要内容。用朗读、复述等自己擅长的方式呈现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用文字、结构图等方式梳理作品的行文思路;能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语句和有表现力的语言,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并主动与他人分享;能通过诵读、改写、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已对感人情境和形象的理解与审美体验;能借助与文本相关的材料,结合作品关键语句评价文本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能发现不同类型文本的结构方式和语言特点,感受作品内容、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积极向他人推荐,并有条理地说明推荐理由。在文学体验活动中涵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能与他人分享阅读作品获得的有益启示,有意识地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重视明读,借助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传递汉语声韵之美,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主动阅读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在阅读、参观、访问过程中,结合具体内容或时代背景丰富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能用多种方式记录、分享阅读、参观、访问的经历、见闻和心得体会。参加文学体验活动,能够围绕发现的问题,搜集资料、整理相关的观点与看法,结合学习积累和经验,初步形成自已的理解和认识;能主动梳理、记录可供借鉴的语言运用实例,比较其异同,积极运用于不同类型的写作实践中;在活动中积累素材,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写想象作文,想象丰富、生动有趣;能写读书笔记、常见应用文。
积极参加跨学科学习活动,能利用多种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在简单的调查、访谈等活动中记录真实生活;能根据活动需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提出要探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能借助跨学科知识和相关材料,与同学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运用相关知识解释自已的想法,记录探究的过程及结论,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能组织讨论和专题演讲,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反思中辨别是非、善恶和美丑。能根据校园、社会活动的需要,自己或与同学合作撰写活动计划、实施方案或活动总结。
2、课程内容、思考训练及文前提示
课文1《草原》
1.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一自然段。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读一读,抄写下来。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
课文2《丁香结》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
2.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这里的“积雪”指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3.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课文3《古诗词三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课文4《花之歌》
文前提示语:朗读课文。想想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我”是花,再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神奇的地方,和同学交流。
课文5《七律˙长征》
1.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课文6《狼牙山五壮士》
1.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接受任务( ) → ( ) → ( ) →英勇跳崖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在课文中画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A.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B.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3.课文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课文7《开国大典》
1.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想想从群众入场到游行结束,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2.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再从课文中在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流动。
课文8《灯光》
文前提示语: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和同学讨论:课文中,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
课文9《我的战友邱少云》
文前提示语:我读过英雄黄继光的故事,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同样是一位抗美援朝英雄。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邱少云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战士”。课文写了邱少云和战友们潜伏的山沟环境,又写了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课文10《竹节人》
文前提示语: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会怎么读《竹节人》这篇文章?
☆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1、为完成三个不同的任务,你是怎样读这篇文章的?和同学交流。
玲玲: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桐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
星星:为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我主要关注了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文11《宇宙生命之谜》
文前提示语: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问题。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有位同学找到了这篇文章。
1.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你在阅读时是怎么做的?这位同学的思考给了你哪些启发?
玲玲:与问题相关的内容我会仔细读,必要时会多读几遍。有的段落和我想要了解的问题关系不大,就不需要细读。
桐桐: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查查相关资料可以判断。
2.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
※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课文12《故宫博物院》
文前提示语:下面提供了两个任务,和同学交流:你怎样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以下材料?
☆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课文13.《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2.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描写老书记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3.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课文14.《穷人》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3.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找出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4.小练笔: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课文15《金色的鱼钩》
文前提示语:这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默读课文,说说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再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这些描写对刻画老班长有什么作用。
课文16《夏天里的成长》
1.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2.第2自然段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读一读,说说写到了哪些动植物,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
第17课《盼》
1.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
2.围绕“盼”这一心理活动,课文哪些部分写的比较具体?选出写得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18课《古诗三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读《浪淘沙》(其一),说说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
3.想想《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
4.读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一水 护田 将绿绕,两山 排闼 送青来。
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
1.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的?结合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
3.读下面的句子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和同学交流。
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是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课文20《青山不老》
文前提示语: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再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课文21《三黑和土地》
文前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指什么新的感受?
第22课《文言文二则》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3.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第23课《月光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人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反复地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
3.选做:
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课文24《京剧趣谈》
文前提示语:提起京剧,你的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丰富多彩的京剧脸谱。如果你仔细欣赏京剧,还会发现其中的许多奥秘。默读课文,说说你对京剧有了哪些了解。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京剧,并和同学交流。
第25课《少年闰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2.课文写了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3.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从中感受到“我”怎样的内心世界。
A.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一一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B.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C.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4.小练笔: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
第26课《好的故事》
1.本文写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2.“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3.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前提示语: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上小标题。再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文前提示语: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又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下的一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学段质量表现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介绍与说明应对与调整;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收集与组合、发现与再造。这些应该是学生学业表现的一些观察点,是他们的关键行为表现,也是我们重要的观察点。
(一)阅读与鉴赏
☆1、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
1.熟练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
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4.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使根,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5.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尝试使用多种媒介阅读。
6.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
7.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
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2、六年级上册“阅读与鉴赏”关注点
课文1《草原》
1.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一自然段。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读一读,抄写下来。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赏析评价;)
课文2《丁香结》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
2.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这里的“积雪”指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3.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推断探究;)
课文3《古诗词三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赏析评价;)
课文4《花之歌》
文前提示语:朗读课文。想想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我”是花,再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神奇的地方,和同学交流。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推断探究;)
课文5《七律˙长征》
1.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信息整合、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
课文6《狼牙山五壮士》
1.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接受任务( ) → ( ) → ( ) →英勇跳崖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在课文中画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A.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B.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3.课文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
课文7《开国大典》
1.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想想从群众入场到游行结束,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2.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再从课文中在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流动。(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
课文8《灯光》
文前提示语: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和同学讨论:课文中,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推断探究;)
课文9《我的战友邱少云》
文前提示语:我读过英雄黄继光的故事,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同样是一位抗美援朝英雄。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邱少云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战士”。课文写了邱少云和战友们潜伏的山沟环境,又写了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赏析评价;)
课文10《竹节人》
文前提示语: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会怎么读《竹节人》这篇文章?
☆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1、为完成三个不同的任务,你是怎样读这篇文章的?和同学交流。
玲玲: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桐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
星星:为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我主要关注了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信息整合、理解阐释、推断探究;)
课文11《宇宙生命之谜》
文前提示语: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问题。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有位同学找到了这篇文章。
1.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你在阅读时是怎么做的?这位同学的思考给了你哪些启发?
玲玲:与问题相关的内容我会仔细读,必要时会多读几遍。有的段落和我想要了解的问题关系不大,就不需要细读。
桐桐: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查查相关资料可以判断。
2.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
※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信息整合、理解阐释、推断探究;)
课文12《故宫博物院》
文前提示语:下面提供了两个任务,和同学交流:你怎样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以下材料?
☆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推断探究;)
课文13.《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2.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描写老书记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3.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信息整合、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
课文14.《穷人》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3.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找出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4.小练笔: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赏析评价;)
课文15《金色的鱼钩》
文前提示语:这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默读课文,说说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再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这些描写对刻画老班长有什么作用。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赏析评价;)
课文16《夏天里的成长》
1.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2.第2自然段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读一读,说说写到了哪些动植物,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
第17课《盼》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
2.围绕“盼”这一心理活动,课文哪些部分写的比较具体?选出写得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赏析评价;)
第18课《古诗三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读《浪淘沙》(其一),说说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
3.想想《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
4.读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一水 护田 将绿绕,两山 排闼 送青来。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理解阐释、赏析评价;)
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
1.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的?结合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
3.读下面的句子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和同学交流。
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是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推断探究;)
课文20《青山不老》
文前提示语: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再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理解阐释、赏析评价;)
课文21《三黑和土地》
文前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指什么新的感受?(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赏析评价;)
第22课《文言文二则》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3.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
第23课《月光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人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反复地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
3.选做:
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理解阐释、赏析评价;)
课文24《京剧趣谈》
文前提示语:提起京剧,你的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丰富多彩的京剧脸谱。如果你仔细欣赏京剧,还会发现其中的许多奥秘。默读课文,说说你对京剧有了哪些了解。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京剧,并和同学交流。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赏析评价;)
第25课《少年闰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2.课文写了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3.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从中感受到“我”怎样的内心世界。
A.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一一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B.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C.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4.小练笔: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理解阐释、赏析评价;)
第26课《好的故事》
1.本文写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2.“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3.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
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前提示语: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上小标题。再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赏析评价;)
第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文前提示语: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又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下的一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赏析评价;)
(二)表达与交流
☆1、第三学段“表达与交流”
1.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乐于表
达,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2.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
意见,说清自己的观点。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3.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4.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
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5.修改自已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2、六年级上册“表达与交流”关注点
课文1《草原》
1.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一自然段。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读一读,抄写下来。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介绍与说明;)
课文2《丁香结》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
2.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这里的“积雪”指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3.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应对与调整;)
课文3《古诗词三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介绍与说明;)
课文4《花之歌》
文前提示语:朗读课文。想想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我”是花,再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神奇的地方,和同学交流。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
课文5《七律˙长征》
1.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
课文6《狼牙山五壮士》
1.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接受任务( ) → ( ) → ( ) →英勇跳崖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在课文中画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A.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B.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3.课文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应对与调整;)
课文7《开国大典》
1.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想想从群众入场到游行结束,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2.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再从课文中在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流动。(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应对与调整;)
课文8《灯光》
文前提示语: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和同学讨论:课文中,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
课文9《我的战友邱少云》
文前提示语:我读过英雄黄继光的故事,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同样是一位抗美援朝英雄。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邱少云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战士”。课文写了邱少云和战友们潜伏的山沟环境,又写了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表达与交流要关注:解释与分析、应对与调整;)
课文10《竹节人》
文前提示语: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会怎么读《竹节人》这篇文章?
☆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1、为完成三个不同的任务,你是怎样读这篇文章的?和同学交流。
玲玲: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桐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
星星:为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我主要关注了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解释与分析、介绍与说明、应对与调整;)
课文11《宇宙生命之谜》
文前提示语: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问题。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有位同学找到了这篇文章。
1.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你在阅读时是怎么做的?这位同学的思考给了你哪些启发?
玲玲:与问题相关的内容我会仔细读,必要时会多读几遍。有的段落和我想要了解的问题关系不大,就不需要细读。
桐桐: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查查相关资料可以判断。
2.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
※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介绍与说明、应对与调整;)
课文12《故宫博物院》
文前提示语:下面提供了两个任务,和同学交流:你怎样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以下材料?
☆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介绍与说明;)
课文13.《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2.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描写老书记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3.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应对与调整;)
课文14.《穷人》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3.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找出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4.小练笔: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应对与调整;)
课文15《金色的鱼钩》
文前提示语:这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默读课文,说说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再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这些描写对刻画老班长有什么作用。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应对与调整;)
课文16《夏天里的成长》
1.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2.第2自然段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读一读,说说写到了哪些动植物,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应对与调整;)
第17课《盼》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
2.围绕“盼”这一心理活动,课文哪些部分写的比较具体?选出写得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
第18课《古诗三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读《浪淘沙》(其一),说说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
3.想想《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
4.读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一水 护田 将绿绕,两山 排闼 送青来。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应对与调整;)
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
1.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的?结合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
3.读下面的句子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和同学交流。
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是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应对与调整;)
课文20《青山不老》
文前提示语: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再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解释与分析、应对与调整;)
课文21《三黑和土地》
文前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指什么新的感受?(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解释与分析;)
第22课《文言文二则》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3.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解释与分析、应对与调整;)
第23课《月光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人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反复地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
3.选做:
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应对与调整;)
课文24《京剧趣谈》
文前提示语:提起京剧,你的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丰富多彩的京剧脸谱。如果你仔细欣赏京剧,还会发现其中的许多奥秘。默读课文,说说你对京剧有了哪些了解。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京剧,并和同学交流。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介绍与说明;)
第25课《少年闰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2.课文写了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3.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从中感受到“我”怎样的内心世界。
A.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一一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B.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C.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4.小练笔: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应对与调整;)
第26课《好的故事》
1.本文写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2.“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3.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解释与分析、应对与调整;)
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前提示语: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上小标题。再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介绍与说明;)
第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文前提示语: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又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下的一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表达与交流要关注:解释与分析、应对与调整;)
(三)梳理与探究
☆1、第三学段“梳理与探究”
1,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
2.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
3.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4.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影视作品中的故事和形象,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2、六年级上册“梳理与探究”关注点
课文1《草原》
1.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一自然段。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读一读,抄写下来。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2.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发现与再造。)
课文2《丁香结》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
2.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这里的“积雪”指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3. 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发现与再造。)
课文3《古诗词三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收集与组合。)
课文4《花之歌》
文前提示语:朗读课文。想想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我”是花,再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神奇的地方,和同学交流。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
课文5《七律˙长征》
1.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
课文6《狼牙山五壮士》
1.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接受任务( ) → ( ) → ( ) →英勇跳崖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在课文中画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A.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B.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3.课文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发现与再造。)
课文7《开国大典》
1.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想想从群众入场到游行结束,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2.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再从课文中在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流动。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收集与组合。)
课文8《灯光》
文前提示语: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和同学讨论:课文中,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
课文9《我的战友邱少云》
文前提示语:我读过英雄黄继光的故事,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同样是一位抗美援朝英雄。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邱少云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战士”。课文写了邱少云和战友们潜伏的山沟环境,又写了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
课文10《竹节人》
文前提示语: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会怎么读《竹节人》这篇文章?
☆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1、为完成三个不同的任务,你是怎样读这篇文章的?和同学交流。
玲玲: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桐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
星星:为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我主要关注了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
课文11《宇宙生命之谜》
文前提示语: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问题。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有位同学找到了这篇文章。
1.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你在阅读时是怎么做的?这位同学的思考给了你哪些启发?
玲玲:与问题相关的内容我会仔细读,必要时会多读几遍。有的段落和我想要了解的问题关系不大,就不需要细读。
桐桐: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查查相关资料可以判断。
2.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
※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
课文12《故宫博物院》
文前提示语:下面提供了两个任务,和同学交流:你怎样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以下材料?
☆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发现与再造。)
课文13.《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2.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描写老书记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3.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收集与组合、发现与再造。)
课文14.《穷人》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3.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找出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4.小练笔: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发现与再造。)
课文15《金色的鱼钩》
文前提示语:这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默读课文,说说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再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这些描写对刻画老班长有什么作用。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收集与组合。)
课文16《夏天里的成长》
1.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2.第2自然段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读一读,说说写到了哪些动植物,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
第17课《盼》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
2.围绕“盼”这一心理活动,课文哪些部分写的比较具体?选出写得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
第18课《古诗三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读《浪淘沙》(其一),说说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
3.想想《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
4.读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一水 护田 将绿绕,两山 排闼 送青来。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发现与再造。)
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
1.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的?结合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
3.读下面的句子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和同学交流。
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是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
课文20《青山不老》
文前提示语: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再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
课文21《三黑和土地》
文前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指什么新的感受?(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
第22课《文言文二则》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3.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发现与再造。)
第23课《月光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人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反复地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
3.选做:
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发现与再造。)
课文24《京剧趣谈》
文前提示语:提起京剧,你的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丰富多彩的京剧脸谱。如果你仔细欣赏京剧,还会发现其中的许多奥秘。默读课文,说说你对京剧有了哪些了解。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京剧,并和同学交流。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比较与抽象、收集与组合。)
第25课《少年闰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2.课文写了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3.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从中感受到“我”怎样的内心世界。
A.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一一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B.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C.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4.小练笔: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发现与再造。)
第26课《好的故事》
1.本文写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2.“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3.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
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前提示语: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上小标题。再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
第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文前提示语: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又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下的一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收集与组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课文1草原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直接写草原的景色,突出了草原的碧绿、辽阔,小丘的线条柔美。“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了作者的感受。这样写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其好处就是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使文章内容丰富,感情浓烈。
2.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就这样分别?夕阳西下,大家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互相倾诉着离别之情。这句话也是全文的中心句。从草原上主人热情隆重的远迎客人,主客热情洋溢的会见,主人盛情友好的款待,以及主客联欢、深情话别依依不舍的情景中体会到“蒙汉情深”。
课文2丁香结
1.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从“香气直透毫端”可以看出这里的积雪指的是“丁香”。
2.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话把“小花”比作“星星”,“探、窥”二字赋予丁香花人的情感。因此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丁香花的可爱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课文5七律·长征
1.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运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偶、夸张。意思: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在红军眼中,连绵的“五岭”只是细浪,高大的“乌蒙”只是泥丸,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艺术化的缩小,这样写表现出这些艰难险阻根本压不垮中国工农红军,充分体现了红军战士大而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不怕”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万水千山”概括了长征途中的种种艰辛,“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战士们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暖”字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愉悦心情;“寒”字突出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与悲壮。
课文6狼牙山五壮士
1.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斩钉截铁”“走”说明班长马宝玉不怕牺牲,毅然而然地选择死亡,也要完成连队交给的任务!“热血沸腾”一词很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在班长的感召和鼓舞下,也要用生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他们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2。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这个句子是写班长马宝玉动作和语言,“抢前一步”、“猛地举起”写出了班长对敌人的憎恨,对革命的忠诚,具有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课文7开国大典
1.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这句话简单介绍了会场的设置与布局情况,显得热烈、庄严。
课文9竹节人
1. “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作者连用五个连续的短句,五个连续的感叹号,营造了一种紧张激烈的氛围,烘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表现了孩子们对斗竹节人投入、痴迷、喜爱的感情。
2.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屏风”指的是课本,“秘密”指的是“我”和同桌用课本遮挡玩竹节人。3.“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
用夸张的手法幽默地写出了桌面上的裂缝之大。
课文10宇宙生命之谜
1.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2.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一直”与第1自然段的“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相呼应,既写出了人们的执着,也表现了科学家们不畏艰险、坚持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文12桥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句话中从神态、语言、动作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2.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这里连用两个短句,突出了雨来势汹汹的特点,渲染了紧张、危险的环境气氛。
3.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洪水在路面上肆意奔流,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人们在灾难面前慌不择路。
4.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桥窄!”说明情况危急,是危机处理的前提。“排成一队,不要挤!”是危急情况下的撤离方式。“党员排在后面!”是撤离时的补充要求。
课文13穷人
1.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省略句表示数目的递增2.“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表示桑娜心理活动断断续续、忐忑不安3.“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表示桑娜内心不安,心中还想着孩子的事,所以说话结结巴巴。4.“还好,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表示意思转折或语意跳跃。
课文14在柏林
1.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句话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健壮的男子大多上了战场或已战死,也为后文战争夺走老兵的三个儿子埋下伏笔,同时也反映了侵略别人的德国战争中伤亡巨大,预示着德国必然战败。2.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大家深深的思考,人们被战争的罪恶深深震撼,悲哀的气氛也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愤慨。
课文15夏天里的成长
1.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生物在夏天成长的共同特点是非常迅速,从“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的长。”这句话说明了这一特点。
2.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
这句话写“看见”“听见”了植物的生长,短短“一天”“一夜”的生长,更突出了植物长得飞快的特点。
3.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
这句话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植物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才出现的“苞蕾”“鲜花”“小果实”几种生长状态浓缩在“昨天”“今天”“明天”这三个较短的时间段里,巧妙地写出了植物生长迅速的特点。
4.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
“几天不见”“长满”“变成”形象地表现出苔藓、草坪菜畦短短的时间里生长的状态,生动、形象。
5.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也要及时长,尽力长,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课文16盼
1.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递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件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为后文埋下伏笔。
2.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
“立刻”说明“我”的心情十分迫切。“怎么?”表现出一副吃惊的样子,问号把情感表达得更强烈。
3.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窗外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我”更想穿上淡绿色的雨衣了。
4.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赋予其中,“烤”表面上写出不下雨的原因是太阳太毒辣,把天烤得太干,不长云彩不下雨,暗含作者对太阳的不满,有丝丝埋怨。
5.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我”盼望变天已经盼了很久了,“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放慢脚步表现了“我”希望看到雨滴,盼望雨滴洒落下来,表现了“我”盼雨的急切心情。
课文18只有一个地球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其他生命繁衍的地方,地球与世间万物是不可分割的,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矿物资源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地球上矿物资源生成非常不易,而且是有限的,提醒我们珍惜资源,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会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3.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用在这里说明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以前是可以再生的,但由于人类的破坏,变成不能再生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说明即使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能实现,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去火星或月球上居住。
5.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结尾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同时又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呼吁人类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
课文19青山不老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3.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4.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5.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课文20三黑和土地
1.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这句话统领全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将农民面对土地的那种迫切的心情和扑进土地怀抱的激动地举止表现出来。
2.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給细细打碎。
作者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手法。先概括写出三黑翻地,然后围绕这一层意思,运用简洁的语言从不同角度表现三黑翻地的样子,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珍惜与热爱之情。
3.三黑耙过地,坐下来歇一歇。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这句话表现了三黑渴望丰收,他似乎看到了成片绽放的荞麦花,强调土地是农民的希望。
4.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呼应开头,突出翻身的人儿无比喜悦。
课文22月光曲
1.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
2.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3.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清幽”,秀丽、幽静。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4.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霎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5.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课文23京剧趣谈
1.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演员运用马鞭的表演自由形象地写了出来。
2.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这是神态描写,这里描写观众的紧张神态,是对舞台上演员表演的激烈打斗场面的烘托,衬托出表演的精彩,引人入胜,为下文的“静”作铺垫。
3.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说明这时候没有声音比有声音更有表现力,人们的情绪已经与京剧表演中传达的情感相融相通,突出了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课文24少年闰土
1.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当地的风俗,人们认为用圈子套住孩子,孩子就不会死。这虽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说明闰土的父亲很疼爱他。
2.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破折号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无端”一词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
3.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素”,向来的意思。“新鲜事”是指闰土对“我”讲的那许多关于农村、海边的事,这些事“我”从来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鲜。“如许”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我”向来不知道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来未接触过这些事。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4.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写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明闰土的知识丰富、见多识广。而“我”和“我”的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说明“我们”只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动,看不见更广阔更生动的外面世界,闰土知道的事,“我”和“我”的朋友都不知道。通过如此鲜明的对比,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出“我”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课文25好的故事
1.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通过想象,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比作“一天云锦”“万颗奔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梦境的幻化无穷,充满生机,以及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红锦)带织人狗中,狗织人白云中,白云织人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突出地表现了梦境中“美的人和美的事”虚虚实实、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3.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运用通感,将“我”在梦境中的感受形象地转化为视觉体验,生动地写出了梦的美好,表达了作者的憧憬之情。“碎影”这正是含蓄地控诉了反动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对人民理想的扼杀,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忧愤。
4.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倒影”表现了水面平静,倒影着河岸的各种景物;“夹带”写出了阳光照射在水面上泛起点点光芒;“荡漾”表面上是水面精致的变化,更写出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萦绕心头。
课文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
2.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3.“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4.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课文27有的人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第一个“有的人”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压迫者;第二个“有的人”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当人民牛马的人。
2.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两句诗对比了两种行为的不同结局,前一句表达了作者的鄙视,后一句表达了作者的赞颂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贾宝玉的外貌描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