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鸽场做事,睡在宿舍里0点被实验室老鼠咬伤需要打狂犬疫苗吗了,鸽场是否负责人?

最大感受:业务正确战胜政治正确!正是收购皮克斯才成就了迪士尼如今的霸业!2005年到2020年,在罗伯特·艾格的带领下,迪士尼成长为了当之无愧的好莱坞巨无霸。迪士尼的市值也从2005年接手时的550亿美元,翻了近5倍。在今年1月达到了2600亿美元,成为了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娱乐巨头。对于普通影迷来说,罗伯特·艾格可能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对于熟悉迪士尼的行业内人士而言,他简直就是“迪士尼爸爸”的化身。拥有米老鼠般可爱笑容的他,有着极高的情商和柔中带刚的管理铁腕在即将年满70岁正式退休前,罗伯特·艾格出版了自己的个人自传《一生的旅程》,是迪士尼死忠粉必看的一本好书,豆瓣评分高达8.8。口袋君英语版刷了一遍,中文版又刷了一遍。作为一名写了11年北美票房报告文案的男人,实在看的太过瘾了!去年在宣传这本自传时,罗伯特·艾格曾上了著名的艾伦脱口秀。平时伶牙俐齿,嘻笑怒骂的艾伦竟紧张到略有些结巴。U管网友表示理解,评论道:从来没有看到过艾伦如此紧张,毕竟罗伯特·艾格是她老板的老板的老板的老板。看来,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看到大老板,紧张是人之常态。没错,罗伯特·艾格绝对是当今好莱坞最具权势的CEO。2019年的总薪酬是4750万美元。然而将时间回溯到2005年刚上任之时,情况并非如此。在他上任前,迪士尼内忧外患。投资1.4亿美元的《珍珠港》上映前,曾夸下海口要打破《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纪录,却仅报收4.4亿美元,血本无归。巴黎迪士尼乐园,遭遇严重水土不服,直到2018年还亏损24亿人民币,被戏称为“世界上最悲惨的迪士尼乐园”。口袋君去年1月去的时候,冷冷清清,居然有很多游乐项目处于关闭状态,体验很一般。迪士尼的招牌动画长片,也被后来者皮克斯打得是焦头烂额,当时依旧没有转型做三维电脑动画。华特·迪士尼侄子罗伊·迪士尼忍无可忍,对于时任CEO迈克尔·艾斯纳非常不满,展开“拯救迪士尼”运动。正是在迪士尼最低潮的时刻,罗伯特·艾格取代了迈克尔·艾斯纳,成为了迪士尼的新任CEO。由于之前5年一直担任迪士尼的首席运营官,罗伯特·艾格在一位竞选高人的指点下,在竞聘董事会上,提出了整个集团的三大行动优先级:1.我们需要将绝大多数的时间和资本投入在打造高质量品牌内容上。2.我们需要在最大限度上拥抱科技,利用科技打造更高质量的产品,然后再通过更先进和精确的途径来触及更多的消费者。3.我们必须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企业而其中,前两点与皮克斯的理念“艺术挑战科技、科技启发艺术”不谋而合。因此,现在回头来看,74亿美元收购皮克斯的决策极为关键,彻底挽救了整个迪士尼。这段荡气回肠的收购过程,也是全书最精华的部分。因为,动画大片才是迪士尼的品牌之根。2005年9月,香港迪士尼乐园盛大开幕仪式上,即将履新的罗伯特·艾格突然发现:在游行的队伍中,所有的角色都诞生于1995年之前。从1995年到2005年,迪士尼动画几乎一个爆款角色也没有。2006年,正式上任前夕,罗伯特·艾格的妻子Willow Bay一句话彻底点醒了他:根据数据统计,世界500强CEO的平均任期不到四年。比美国总统的一个任期还要短。在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新官上任三把火”。而一个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野心计划,犹如一把熊熊大火,在罗伯特·艾格心中燃烧。在上任CEO的第一次高管会议上,罗伯特·艾格关上了灯。将过去十年迪士尼动画的片名和票房,一一投射在屏幕之上。《钟楼怪人》3.2亿美元《大力士》2.5亿美元《花木兰》3亿美元《人猿泰山》4.4亿美元《幻想曲2000》0.9亿美元《恐龙》3.4亿美元《变身国王》1.6亿美元《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1.8亿美元《星际宝贝》2.7亿美元《星银岛》1.1亿美元《熊的传说》2.5亿美元《母牛总动员》1.4亿美元随着幻灯片一张张的播放,屋里变得鸦雀无声。随后,罗伯特·艾格拿出调研数据:在迪士尼最为看重的群体--不满12岁孩子的母亲群体中,更多的人将皮克斯视作“对家人有益”的品牌,迪士尼则相形见绌。最终,亮出底牌:动画大片才是迪士尼的品牌之根。迪士尼动画的命运,就是迪士尼公司的命运。消费品、电视授权以及主题乐园等很多其他项目,都是由迪士尼动画IP支撑的。目前仅有两种路径:1)继续沿用先前的团队和组织模式。2)请外人来帮助迪士尼动画重新复兴。纵观整个好莱坞动画行业,只有皮克斯的约翰·拉塞特(负责艺术)和艾德·卡特穆尔(负责技术)能够担纲这个职位。要想让他俩来当担纲迪士尼动画的领头人,有且只有一个办法:说服史蒂夫·乔布斯让迪士尼买下皮克斯这在当时,是个争议极大的决策。一方面,前任CEO迈克尔·艾斯纳因为分账利益纠纷,与皮克斯大老板史蒂夫·乔布斯彻底闹僵。另一方面,体量上来说,迪士尼动画是诞生80年的航空母舰,而皮克斯最多只能算是最近10年新晋崛起的汽艇。让汽艇的艇长来担纲航空母舰的舰长,从政治正确上,说不过去。但罗伯特·艾格在只身前往皮克斯在加州爱莫利维尔的总部后,被整家电影制作公司形同大学学生会般的创意氛围所感染,特别是科技和艺术的阴阳结合,与他当时提出的三大优先级的前两项不谋而合。他强烈意识到:迪士尼再不跟上皮克斯的节奏,就彻底被时代抛弃了!在这个生死存亡的时刻,业务正确战胜了政治正确!他立刻主动向乔布斯示好:将ABC最热门的美剧《迷失》《绝望的主妇》《实习医生格蕾》等放到iPod视频版上。这又是一个创新之举。2006年,整个好莱坞传统势力都对刚刚萌芽的流媒体心存忌惮。卖碟的收入才是大头。互联网在线视频?当时只是一个不知好歹的“穷小子”。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罗伯特·艾格力排众议,终于说服了个性极强的史蒂夫·乔布斯和难搞的迪士尼董事会,以74亿美元买下了皮克斯。在对外正式宣布收购完成前,乔布斯约艾格散步,告诉了后者一个很私密的消息:他的胰腺癌再次复发了,95%的可能性活不过5年时间。将自己一首培育壮大的皮克斯交到靠谱的罗伯特·艾格手中,进入生命尾声的史蒂夫·乔布斯也彻底安心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企业的领头人实在太重要。动辄几十亿美元的重大并购案,其内核往往是:两家公司CEO之间亲密无间、互相信任的私人关系。罗伯特·艾格甚至还曾说过:若史蒂夫·乔布斯没有得癌症,活到现在,说不定迪士尼和苹果也会合并!在收购完成后,皮克斯的跳跳灯彻底照亮迪士尼城堡。在另一本相关书籍《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中,负责皮克斯技术的艾德·卡特穆尔详细阐述了:他和约翰·拉塞特是如何改造迪士尼动画。两人上来就对迪士尼动画Burbank总部的办公环境进行了重新装修他们深信建筑的构造能够改造一家创意企业的信息流动,并一步步将将皮克斯那套不分层级、人人说真话、讲究个性的创作环境引入到迪士尼。果然,收购完成15年来皮克斯动画与迪士尼动画比翼齐飞:《冰雪奇缘》《玩具总动员》《超能陆战队》《寻梦环游记》《疯狂动物城》爆款连连,身在天国的乔布斯真的能含笑九泉了。可以说,迪士尼74亿美元收购皮克斯,成为千禧年后,最为人所称颂的商业并购案之一。还为之后,迪士尼42亿美元收购漫威、40亿美元收购卢卡斯影业、713亿美元收购20世纪福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催化剂作用:2009年,时任漫威CEO艾克·波尔马特对出售自家公司有点犹豫,结果他接到了史蒂夫·乔布斯的电话,乔帮主给他说了皮克斯被收购3年以来发生的种种好事,让艾克彻底放心,将漫威旗下上千个IP交给了迪士尼爸爸而皮克斯在1985年被史蒂夫·乔布斯收购前,最早是卢卡斯影业旗下的一个部门,与乔治·卢卡斯渊源颇深。看到皮克斯发展地那么好,10年没出星战的乔治·卢卡斯当时已经68岁了,一直没找到接班人的他,最终同意了罗伯特·艾格的收购邀约。2012年,迪士尼以40.5亿美元收购了卢卡斯影业,以此获得了《星球大战》与《夺宝奇兵》系列电影的版权。随着漫威电影宇宙的全球爆红,星球大战、迪士尼皮克斯动画大片、迪士尼真人大片的连连大卖,再加上花费55亿美元建造、占地963英亩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在2016年6月正式开园,整个好莱坞业界被罗伯特·艾格的犀利眼光彻底折服。2019年,在商言商的默多克亲自打电话约他吃饭,主动暗示要将旗下20世纪福斯影业转让给迪士尼。最终,艾格的疯狂买买买上演了终结篇:迪士尼以713亿美元收购了默多克旗下的20世纪福斯影业。这一切盛世的原点均始于:罗伯特·艾格在2005年上任CEO时,想要说服史蒂夫·乔布斯收购皮克斯的疯狂想法。正如他在书中所言:每次收购中牵扯到的个人情感,才是协议达成与否的决定因素。史蒂夫·乔布斯需要相信,我会坚守尊重皮克斯精髓的承诺。艾克需要理解,我会对漫威团队予以重视,也会提供让他们在新公司里茁壮成长的机会。而乔治·卢卡斯则需要肯定,他视如己出的心血之作,会在迪士尼得到精心的呵护。不得不说,书中的种种细节透露出:罗伯特·艾格是一位有着街头智慧的幸运儿。1951年,他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纽约犹太家庭。虽然他的爸爸将自己书房里的每本书都读完,但在职场却没有混出个大名堂,一生都在庸庸碌碌中度过。1972年,从并不知名的纽约伊萨卡学院毕业后,在舅舅患眼病住院期间的室友引荐下,罗伯特·艾格加入了ABC,第一份工作是在电视节目片场干体力活,在第一线搞清楚了整个媒体行业是如何在运作的。经过了20年的努力,1994年,时年43岁罗伯特·艾格终于当上了ABC电视台的CEO。两年之后,华特·迪士尼公司把ABC买了下来,艾格正式成为迪士尼集团的二把手。2005年,说服董事会将自己推向了迪士尼权力之巅。从记事起,罗伯特·艾格尔就是一个爱早起的人。几乎每天都在清晨4点15分醒来,珍惜在全世界尚未醒来之前的那几个独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也非常自律,一周7天都健身,饮食健康。到了60岁,还能去马里布海滩参加铁人三项比赛。艾格尔很重视时间管理。从他的前领导那里学到“不要做制作号油的生意”。即使成为世界上最棒的号油制造商,但说到底,全世界每年消费的号油也只有几升而已。他经常以此告诫迪士尼的高管们:不要在耗损公司大量资源但回报甚微的项目上投资。同时,他还非常相信直觉,允许团队犯错,很有人情味。电影是一个既激动人心又让人抓狂的行业,其运作机制不像其他传统行业,依赖的是空凭直觉所下的一个接一个的赌注。每一件事都是一次冒险。即便你觉得某个构想很棒且团队也无可挑剔,事情也可能因为一系列在你掌控之外的原因而脱轨。此外,艾格非常警惕"创新者的窘境"这个深坑。即:原有业务太强,导致新业务起不来。比如:暴雪就是不肯做手游、英特尔老是做不好手机芯片微软如何努力都弄不好浏览器,诺基亚的智能手机全盘皆输。在决定做Disney+平台后,他召集旗下所有高管,明确指出:上线流媒体APP和新做原创内容,加上从奈飞等平台下架爆款内容,将使迪士尼在最初几年承受数十亿美元的利润损失。但直达消费者的流媒体才是真正的未来。未来所有人的薪酬奖金,都将有一部分与Disney+的会员数直接挂钩。而最令口袋君佩服的是,当属罗伯特·艾格对"权力"的敬畏之心事实上,这一系列大动作都源于老婆在他当年上任时的善意提醒"世界500强CEO的平均任期不到四年"。由于做的实在太成功,艾格的退休时间一拖再拖,最终确定将于2021年彻底退休。在迪士尼的权力之巅,呆了整整16年,相当于4个美国总统的任期。然而,艾格在书中却亲口承认:哪怕一位CEO既高效又出成果,但对于一家公司而言,顶层的变动仍是必要的。最近几年,随着迪士尼影业越来越如日中天,他发现底下的员工对他唯命是从,自己有时也会变得缺乏耐心或不屑一顾。这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这个权力巅峰职位所带来的必然产物。离开迪士尼后,生活还得继续。正如书中的结尾所言:无论取得何种头衔和成就。从本质上说,我们还是很久以前的那个纯真孩童。整本书读下来,不得不让口袋君赞叹:业务正确终于战胜了政治正确!收购皮克斯才成就了迪士尼如今的霸业!
曾经在日内瓦住了两年。不全部是讲瑞士人,就讲讲我在瑞士这两年碰到的奇葩事情。持续更新……想起来就写。大家喜欢的话就把图片补上哈。背景介绍:日内瓦是法语区,接近法国,所以和典型的德语区瑞士人有点区别。其他答案中很多比较变态的情况,比如半夜尿尿声音太大有人报警这种事应该是德语区才有,这里没听说过。日内瓦人应该是综合了瑞士人的严谨和法国人的浪漫,所以有点精神分裂……顺便发几张手机拍的日内瓦湖:可以插视频了?这是2014年朋友家来日内瓦家里玩,在日内瓦湖畔拍的。https://www.zhihu.com/video/985165749933092864https://www.zhihu.com/video/985166066699579392https://www.zhihu.com/video/985166262565122048…………。。。。。。。。。。。。。。。。。。。关于骑车虽然在瑞士骑车不如荷兰和丹麦那么普遍,但是我想说的是,瑞士真是骑行者的天堂。这一点体现在那细致到变态的自行车道的规划上。可以这么说吧,自行车道基本上覆盖了90%以上的道路,虽然90%的时候,自行车道是没有什么人的,但是他们就是这么任性,即使只有窄窄的一条汽车道,也会想方设法给你设计一条自行车道出来。有时候实在路不够的时候,还会借用公交车专用道。其实最变态的还不是这些,最变态的是,在自行车道任何有比较大的起伏或者交叉路口等地方,他们都铺上了红色的橡胶防滑带,防止骑车的人骑上去打滑。你说他们是不是闲的?这是我在自行车道等红灯时拍的,看到前方那片红色区域了吗?…………。。。。。。。。。。。。。。。。。。。关于瑞士的老人(1)今天忽然想起今年2月去策马特小镇看马特洪峰时的一件事。当时和爸妈入住一个家庭旅馆,然后我就问店主说,我不会滑雪,这周围有什么容易点的好玩的。老头哼哧哼哧从小木屋里面搬出两架雪橇,一头弯一头直,上面有个小板凳,然后说,你拉这个上山,然后滑下来,很容易好玩的。我看了看那副简陋的雪橇,硬是没找到刹车在哪里,于是我说,没刹车啊?老头说,用脚刹,很简单的。我还是半信半疑,看了看上山的路,说,会不会很陡啊。老头说,不陡不陡,很平缓的,我八十岁老妈都经常玩的,走上去四十分钟,十几分钟分钟就滑下来了!这下我放心了,于是和老爸(六十岁)和我老婆拉着两个雪橇上了山。…………走上去我们花了一个半小时,滑下来我们用了一个小时,摔了好多跤,而且用脚根本刹不住啊喂!而且旁边就是悬崖好不好!差点半条命没了!MFS!!!(幸好我老爸没有摔伤)这是我老爸当时拉着雪橇的背影(看到旁边的悬崖了没O__O"…):…………。。。。。。。。。。。。。。。。。。。关于瑞士的语言说说瑞士另外一个奇葩——语言吧?瑞士有四种官方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这个大家都知道。当然,罗曼什语人口只有0.5%,所以经常被忽略,官方文件一般是前三种语言。比如大家在瑞士火车上看到的SBB/CFF/FFS,其实分别是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的“瑞士铁路公司”缩写。这都不算什么,最奇葩的是,瑞士国会开会的时候,各个语种的议员都是用自己的语言发言。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议员用德语发言,然后另外一个用法语表示赞同,忽然又跳出一个人用意大利语表示反对,那画面……真酸爽。所以大家以为所有瑞士人都会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三种语言?非也,其实只有瑞士联邦政府工作人员才会有这个需求。普通人其实是这样的(比较复杂):德语区的人一般会把法语作为一外,英语做为二外(苏黎世还一度想立法想把英语作为一外。遭到法语区的人强烈反对而作罢);法语区的人一般会学习德语作为一外,英语作为二外;意大利语区的人比较悲催,一般都要把德语作为一外,法语作为二外,英语作为三外。而且,听我法语老师说,很多德语区的人会经常搬到法语区去住一年半载的,把法语练习到比较地道的状态,这样有利于找到好工作。法语区的人也会搬到德语区去暂住。但是意大利语区就比较悲催,只能两个地方都搬过去住住了。…………。。。。。。。。。。。。。。。。。。。关于瑞士驾照瑞士大概是全球少有的驾照没有有效期的国家之一,够奇葩吧?为了这张永久有效的驾照,我硬着头皮报名参加考试(因为考官只会说法语)。考试那天,考官坐在副驾,在日内瓦的大街小巷里让我左转右转加速减速,除此之外不苟言笑一言不发,我越开心里越没底,额头上也冒出细汗。结尾的时候,考官终于微笑着说,你开得很好,恭喜!我心想,你丫不早说!至于为什么没有有效期,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在瑞士经常看到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颤颤巍巍地坐进自己的小汽车,然后绝尘而去。我的瑞士驾照:…………。。。。。。。。。。。。。。。。。。。关于开车我在瑞士、德国、法国、意大利、克罗地亚、葡萄牙等地都开过车,总的感受是瑞士的司机总体素质高于其他欧洲国家(当然德国的也不错)。具体表现有:1. 当你因为迷路找路开得慢,很少有瑞士司机大声按喇叭催你。但是如果你违反交规,连马路上的行人都会过来纠正你。我刚来时有一次不小心开进了公交车道,就有好几个路人过来说我不对。2. 当你在路口要插入车流时,瑞士司机会停下来招手让你插,即使因此他要多等一个红灯。3. 只要马路边站着人做过马路状,瑞士司机都会远远开始减速,等人过了马路再走。我有好几次只是在路边观望了一下,司机就开始减速准备停车,搞得我不好意思赶紧转身走开。…………。。。。。。。。。。。。。。。。。。。不要以为瑞士是天堂为了避免误导大家以为瑞士是天堂,补充点负面的。一、瑞士瑞士人均收入高,起步工资也高(公交车司机年薪9万法郎,一个普通公司秘书年薪6-7万法郎),但是这并不是说瑞士没有穷人。我在瑞士街头走路时,也时常能看到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和乞讨者。这些人大部分是非洲和中东过来的移民和祖祖辈辈流浪为生的吉普赛人。但是瑞士最有钱的也是外地人,比如每年夏天来这里避暑的富得流油的阿拉伯人。二、因为瑞士人的傲慢,还有语言关系,外地人很难和瑞士本地人成为很好的朋友。像我们这种只住了两年法语不太灵光的,朋友圈子还是华人和同事为主,很难融入本地主流圈子。所以我们呆了两年还是准备回国了,好山好水好寂寞毕竟不如国内快活。…………。。。。。。。。。。。。。。。。。。。到底是保守还是自由?忽然又想起一个体现瑞士人的性格的事情。瑞士是少数几个卖淫、赌博、吸食大麻都合法的地方。我问过很多本地人,他们都觉得吸大麻是很正常的事情,无需大惊小怪。一方面喜欢遵守规则,一方面又对“害己不害人”的行为保持宽容。这叫什么呢?理智?冷漠?还是对自由的尊重?“所谓自由,意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1789年法国《人类与人民权利宣言》。看来瑞士人是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关于公投今天忽然想起来,瑞士不是动不动就全民公投吗,全国的大事小事,只要有10万人签名,就可以进入全民公投议程。来着两年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个。一个就是要求政府给每个人无条件每个月发2500法郎(相当于17000元人民币)。这个大家可能听说过,因为这个新闻当时很火爆。结果是然并卵,全民公投没有通过。这种提案听起来好像对底层人民很好,但是最终会加大政府负担,只能提高税收,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说从这件事上看得出来,大部分瑞士人还是很理智的。另外一个提案可能大家没听说过,就是要求制定一个全国的最低收入标准。这个提案当时争议很大,你知道谁最反对这个提案吗?是工薪阶级。他们的逻辑是,如果有最低工资标准的话,很多瑞士小公司因为负担太重就会搬到别的国家去,那样会导致很多人失业。当时我在路边看到这样一个广告牌,上面写着“反对最低工资,我们要就业机会”。我不禁感叹,有这样理智的公民,全民公投机制才能这样顺利运行。…………。。。。。。。。。。。。。。。。。。。关于瑞士人和德国人再说件事儿。在瑞士是德语为主,所以如果说瑞士人的性格,可能受德国人的影响比较大,至少占70%吧。《经济学家》杂志2013年做了个调查很有意思。调查研究了欧洲各国人互相之间的印象。大部分国家的人觉得最靠谱的人是德国人(只有希腊人觉得希腊人最靠谱哈哈),最傲慢的是德国人,最冷漠的也是德国人。我觉得这个调查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出了瑞士人的性格。傲慢来自于自豪——瑞士人觉得Swiss Made就是高品质的代名词,瑞士以这么小的国土创造了这么大的奇迹,的确有自豪的资本;冷漠则来自于对个人的尊重,也就是说只要你不干违法的事情,你干什么都没有人管你。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瑞士人还是很乐于助人的。…………。。。。。。。。。。。。。。。。。。。搬家前的交房检查这一段时间正好在搬家,今天是Move Out Inspection,也就是搬家出去后的交房检查。早就听说瑞士的交房检查是全世界最严的,今天算是见识了。房东(中年男子)和中介(年近半百的大妈)戴着白手套到处用手摸,橱柜的角落、门缝里、地板上、下水道、冰箱里、抽油烟机、马桶,吓得我心惊肉跳,听说如果不合格还要重新清洁……幸好我下血本请了个专业的清洁公司(一天时间花了我700法郎大洋,肉痛),最后终于顺利过关。中间有个小插曲,地下室有一堆垃圾没有扔掉,我正准备扔掉,忽然那个中年大妈如有火眼金睛一般,从那一大堆垃圾里面挑出一节碱性电池,说这个不能一起扔,要分类……太自然了,这已经是深入骨髓的习惯,不得不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关于环保刚搬进我们租的房子不久,我们就收到了当地政府制作的一个精美的小册子。打开一看是垃圾回收指南和年历。年历上很清楚地用图标标好了每个月每天收垃圾的计划,比如周几收生活垃圾,周几收金属,周几收玻璃,周几收纸,一年365天都有计划。还有当地所有垃圾回收站的地图,哪里收家具,哪里收电池,哪里收建筑材料,一清二楚。…………。。。。。。。。。。。。。。。。。。。关于规则刚来日内瓦时,看不懂法语,有一次坐公交车买了2.5法郎的折扣票(只有半价卡持有的人才能买,全票3.5法郎),结果碰到查票的工作人员,我解释刚来日内瓦还不懂法语搞不清状况,然并卵,被罚款80法郎。…………。。。。。。。。。。。。。。。。。。。几个瑞士朋友瑞士人身材普遍高大,比如我的法语老师Natalie(就是Natalie Portman那个Natalie)。看名字我还以为是个窈窕淑女,结果一见面才发现身高1.85米,比我高一个头,幸好是坐着上课……不过虽然个头大,Natalie却是个性格温顺的宅女,喜欢美国动漫,是个死忠星战迷,喜欢看《生活大爆炸》。还有一个瑞士朋友,他是我认识的一个华人朋友的老公,开一个很小的设计公司。他大概1米8,不算很高,也不算很壮,在瑞士人里面应该算中等吧。认识他后,他就一直约我一起跑步。我们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小山丘,我们就约好了在他们家门口集合,然后打算跑个五公里。开始跑后,我才发现,五公里山路和五公里跑道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好不好。当时刚刚下完雨,山路到处是泥巴,又湿又滑,而且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我跑了两公里就喘的不行了,这小子老是回过头来等我。到最后终于跑完了,他很可怜滴看着我。后来他就再也没有约过我。…………。。。。。。。。。。。。。。。。。。。关于日内瓦的河日内瓦位于罗纳河(Le Rhone)上游,是整条河最清澈的一段(手机没法发图,图片后面补上)。经常有日内瓦人在桥上往河里跳……不是自杀,是跳下去游泳。政府为了老百姓的安全,于是在不远处的日内瓦湖中圈出了几个游泳池供老百姓免费游泳,结果还是有人跳桥……罗纳河:在日内瓦时,我也经常去这里游泳(好吧,其实也就游过三四次)。这是我上小学时在老家游泳后,几十年来第一次在野外的河里游泳。…………。。。。。。。。。。。。。。。。。。。日内瓦的华人日内瓦华人极少。刚来日内瓦时,有一次在超市买东西,看到一个中年中国男子,然后他就过来打招呼,聊了一会他就邀请我去他家吃饭,我当时还保留着国内人民那种警惕感怀疑他是不是搞传销的或者传教的,结果后来他说因为中国人太少了,看到一个就觉得很亲切……后来他(W君)成了我日内瓦最好的朋友。…………。。。。。。。。。。。。。。。。。。。住别墅的感觉我们住在离市中心3公里的郊区(这里暴露了日内瓦的大小)一栋别墅里。结果经常有人上门推销,但是我和老婆法语都不太灵,所以经常只能手脚并用比划。有一次有一个老头敲门,叽里咕噜指着我家屋顶,我好不容易用谷歌翻译才弄明白,他说我们家瓦旧了,要不要换瓦?后来又碰到过卖地砖的,刷墙漆的,卖铅笔的,传教的,卖家具的,卖维修服务的,不胜其扰。…………。。。。。。。。。。。。。。。。。。。日内瓦街头日内瓦路上到处都是一个个上面写着Bravo的小柱子,上面有个小盒子画着一只小狗,盒子里是免费的装狗粪的塑料袋,方便遛狗的主人。日内瓦街头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免费饮水点,就是一直往外喷水的那种,方便跑步和走路的人随时喝水,这一点很贴心。别的欧洲城市有点也有,但是没有日内瓦这么多,这么密,郊区一个小公园里就有三四个。…………。。。。。。。。。。。。。。。。。。。关于滑雪保险瑞士人爱滑雪众人皆知,但是你们不知道他们有多强悍。有个瑞士朋友,女的,有一次滑雪摔得很厉害,全身无法动弹。旁边有人正准备帮忙扶她,她大喊,不要过来!然后从容地拿出手机呼叫,过了几分钟,一架直升飞机飞过来,下来几个医护人员把她抬走了。原来她买了SOS紧急救援保险,摔得比较厉害的话,如果不是专业人员贸然救援会引起二次伤害,所以她才拒绝别人帮忙。…………。。。。。。。。。。。。。。。。。。。无聊的瑞士菜瑞士菜只有两种:奶酪火锅和烤奶酪。我有一次问Natalie为什么瑞士菜这么单调,她说因为瑞士历史上没有国王,没有庞大的贵族阶级,大家都是老百姓,所以没有那么多奢华的菜式……可是瑞士好歹也建国700年了,吃了700年奶酪火锅还没吃厌吗?典型的奶酪火锅:…………。。。。。。。。。。。。。。。。。。。瑞士的安检突然想起来,在瑞士除了上飞机有安检外,从来没有在其他任何地方有安检,包括公交车和火车。尤其是火车,没有安检,没有检票,站台离马路特别近,下了车几步路就到了月台,只需要提前10分钟就不会耽误车次,简直太方便了。当然,这不完全是因为瑞士人的性格决定的,主要还是瑞士几百年来保持中立,社会非常稳定和安全有关。但是话说回来,能够长期坚持中立、不参战,这也是瑞士人骨子里的固执、傲慢和自信决定的吧。…………。。。。。。。。。。。。。。。。。。。瑞士人的傲慢最近一直忙着装修房子,所以没时间更新。今天看到呵呵ET的评论:“关于搬家查房,麻痹瑞就是双重标准。搬走的是外国人查的就跟FBI似的,搬走的是瑞士人就松很多。我之前那个瑞士人搬走的时候,人家就进来大概看一看,我搬走的时候,连家具都搬起来查地板。最后发现柜子下面地板有个黑点,扣了我将近200法郎。其实根本不是我干的。我argue,人家说你们这种外国人我见多了,出了问题就说不是你干的。对麻痹瑞尤其说德语的完全没好感。”这让我想起几个关于瑞士人“傲慢”的小故事。有个朋友是菲律宾华裔,是某大公司把她从广州派到日内瓦来工作的,也算个高级白领吧。问题是她稍微有点不修边幅,而且皮肤黑,长得有点像菲律宾人。她第一天到达日内瓦,在过海关的时候,由于她坐了好久飞机精神不振,海关官员还以为她是来做佣人的,看她愁眉苦脸的样子,居然安慰她说,"Don' worry. You'll have a good life here. "虽然说是出于好意,但是我那个朋友却感受到深深的歧视并且非常不爽。…………。。。。。。。。。。。。。。。。。。。瑞士的老人(2)好久没更新了,今天忽然想起,讲讲瑞士的老人。瑞士的老人和其他欧美国家一样,基本不会像中国这样和儿女住一起。我住瑞士时因为住在别墅区,邻居都是八九十岁独居老人,只是定期有护工或者儿女上门探望。由于开车没有年龄限制,在路上经常能看到七老八十的老司机自己开车。我在日内瓦还看到过一场车祸,一个老头市中心开车撞上了护栏,车头撞烂了,还好人没受伤,但是把车里的老头都吓懵了。那是我在瑞士两年看到的唯一一场车祸。有一次在家里,发现门口有一个看上去至少八十岁的老奶奶扶着那种双手拐杖,停在我们家院子门口。我赶紧上去问她要不要帮忙,她刚开始还挺正常,说没事没事,只是路过这里,休息一下,然后她开始胡言乱语,“我妈妈不让我吃面,我要吃面”,那会儿我刚学法语,所以后面的我就听不太懂了,只好尴尬地附和两句。过了一会儿,她又晃晃悠悠地一步一步慢慢走了。看着她的背影,觉得独居老人真是凄凉。还有一回,我在洛桑回日内瓦的火车上,对面是一个老头。我用蹩脚的法语和他聊了一路。从瑞士风景聊到世界经济政治。听说我自己开公司的,老头跟我说他有个儿子40多岁,之前在德意志银行工作,现在被裁员了,问我有没有工作机会。后来他还留下了邮箱给我。据我的经验,瑞士老人非常渴望和人交流,只要你开口,他们基本不会拒绝。如果你会德语或者法语他们更是会开心极了。当然,不得不承认,瑞士的老人也的确彪悍。在滑雪场里到处都是矫健的老头老太。还有登山远足时,被老头老太轻松超越这种事,我会到处说嘛?…………。。。。。。。。。。。。。。。。。。。想起来再写,大家有什么想了解的可以问我。…………………………分隔线…………………………安利一篇我之前写的文章,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瑞士人的性格:《“湖水又不会着火!”——浅谈瑞士人的“精准”与“慢”》除了空气极其清新、湖水极其清澈、天空极其蓝这些感觉之外,去年八月第一次来日内瓦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瑞士人的“精准”。 精准是流淌在瑞士人血液里的特质。无需赘言,从瑞士手表、瑞士军刀到精密仪器,精准都体现的淋漓尽致。我还记得第一次坐公交车时,我看到站台上的时刻表时的惊讶:怎么连普通公交车都有时刻表?第一次看那个表还没怎么看懂,后来才知道,它是把每个小时第几分钟会来车全部标注出来了,因为周末车次更少,还把周六、周日单独分了两列。另外,还有手机APP下载,根据你出发地点、出发时间(或者希望到达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它会自动帮你算出来需要的换乘路线和时间(包括走路和换乘需要的时间)。车内都有屏幕告诉你本站是哪里,以及下几站是哪里。另外就是,每个车站都有换乘指示,告诉你换乘车次的方向、距离(精确到米)。这里连坐车都是按时间的,一小时内3.5瑞士法郎,随便坐,价格是比较贵的,这是唯一的缺点。据我这半年来坐公交车的感受,90%的时间都是准点的,有时候会晚或者早那么一两分钟。不过据说因为日内瓦是属于法语区,在瑞士已经不是最精准的了。德语区那才叫精准到恐怖。据说有一次德语区某城市火车晚点了5分钟,火车公司在报纸上登了个很大的道歉声明。因此在瑞士守时非常重要。这对于我们来说稍微有点不习惯。有一次我们预约了牙医,因为晚到了10分钟,就没法看了,又得重新约,我们还被怪物一样地看了半天。估计当天他们的谈资就是,“哇,今天有两个中国人居然晚了10分钟还来看病”,“是啊,从来没见过晚这么久的人呢”。给祖国丢脸了:(但是习惯了之后,反倒觉得准时的确是非常好的一个习惯,只要提前规划好,你不用担心公车晚点,不用担心堵车迟到,不用担心别人放你鸽子,整个社会的效率都提高了。那么“慢”又是怎么回事呢。在我看来,慢是“精准”的必然副产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因为要求结果的精准和完美,又要求过程的优雅和从容,所以速度不可能快得起来。日内瓦火车站施工,前几天刚刚完工,修完的确很漂亮,但是据说花了五年才完工。日内瓦修地铁也修了好几年了还没修好。但是这个慢是他们计划中的,而并非因为拖沓。因为施工不能影响周围人的生活,施工时声音也不能太大,不能有任何粉尘,工人也不能随便加班,因此都是早上八点多开始施工,下午五点多就结束了。他们就这样安安静静地、慢慢地、精准地、匀速地按计划进行着,一如钟表上的指针一样。“慢”的另外一个原因,我认为是福利和生活环境太好了所致。日内瓦人的一句很有意思的口头禅就是“湖水又不会着火(法语是Il n'y a pas le feu au lac)”。据说这句话本来是日内瓦湖对面的法国人嘲笑日内瓦人的慢的(汗,我以为法国人已经很慢了好不好),结果后来日内瓦人觉得这句话很受用,结果变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和生活哲学。是啊,湖水又不可能着火,着什么急呢?湖是日内瓦人的灵魂。在湖边钓鱼、游泳、泛舟、烧烤,或者只是简单地坐在湖边发呆、晒太阳、喝咖啡,都是他们最喜欢的生活状态。我记得某网站前一段对瑞士收入最低的底层劳动人民进行了跟踪采访,记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其中有一个是每月收入“只有”三千多瑞士法郎(相当于人民币两万多)的刚入职的做手工艺活的年轻女孩,她说生活很紧张,每月除掉房租、汽车贷款、油费等等所剩无几,但是她很盼望着夏天快点到来,这样就可以去享受湖边的生活了。 不光是湖边,在日内瓦市区,街边的餐馆都会把餐桌摆到路边,让人们可以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坐在外面晒太阳,然后聊上几个钟头。作为一个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中国人,我还总是匆匆地走路,也不习惯坐下来吃那么久的饭,也许这习惯已经深入骨髓,一辈子都改不了了吧。(完)都看完了,还不点个赞(^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验室老鼠咬伤需要打狂犬疫苗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