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青春回忆电影》——新时期台湾电影的感伤主义与青春回忆电影叙事

台湾新青春电影:叙事主题与审美特征台湾电影中展现青年一代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影片一直是台湾各类型电影中被关注的焦点,在不同时期经过不同导演的打造,青春电影总能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并以其独特魅力在电影历史进程中熠熠生辉。台湾青春电影历史发展悠久,以琼瑶式文艺爱情电影为始,发展至今,青春电影已逐步成为台湾电影的代表性风貌,像《童年往事》(1986)、《恋恋风尘》(1987)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等都是其中的重要作品。进入2000年后,以《蓝色大门》(2002)为代表的新青春电影与早期青春影片相比开始显现出明显不同的关注点和表现形式。这些影片除了继承以往青春电影审视个体成长的主题外,又将青春时期的各种特质与青年一代的身份与心理进行细腻的探索和融合,在新时代的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貌。本文试图从台湾电影的发生与发展进程中梳理出青春电影的踪迹和脉络,考查它在历史时空中随着各种社会文化和审美因素而来的自身发展,提炼和分析出新千年以来台湾新青春电影的一些基本特征。笔者依据对近30部较为典型的新青春电影的分析,归纳总结了它们内在的文化心理和叙事主题,尤其是因历史原因而产生的独特文化内核,由此探讨出台湾新青春电影的审美特征内涵。首先,在引言部分,笔者将明析青春电影的概念,根据全球范围内青春电影的发展现状,分析台湾新青春电影发生转变的时代际遇,并根据台湾青春电影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点明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其次,简述台湾青春电影的发生与发展。概括并梳理出台湾青春电影在台湾电影历史中的发展轨迹和影响,将青春电影中的新旧作品进行对比,总结出台湾青春影片发生时代性转变的历史渊源。再次,根据笔者对近30部较为典型的台湾新青春电影的细致分析,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由文化心理视角出发,深度分析台湾新青春电影不同于以往的主题表现。这其中笔者将会着重分析电影人因历史与地域环境而产生的特殊文化心理,并致使台湾青春电影创作中常常出现将成长主题放置于台湾特殊历史时空中的情况,这也造就了的新青春电影丰富的主题层次,从而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韵味。最后,通过上述章节层层深入的分析,抽丝剥茧总结出台湾新青春电影的审美特征。依据结论,分析台湾新青春电影的优势与短板,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2021-04-20 21:25
来源:
火狼一哥
当代台湾民众的个人意识、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觉醒并增强,导演们不再一味编织美好的生活,或爱情幻景,他们努力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塑造着属于当代台湾青年的生活艺术写照和心理动态映像。
新青春电影的创作者们,总是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准则,并与自己的美学观相融和,对台湾的现实和历史进行独具个性特色的思考和反思,由此出发将理念展现在个人创作之中,体现着当代社会意识下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但又因为电影作为一门独立性明显、主体性意识强烈的艺术,台湾新青春电影中充满了,很多创作者们感性的期待。
无论从人物设置还是情节安排亦或主题思想上,他们都极力追求着艺术性和思想性,这就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一种,感性意识强烈的创作风格。
他们不一味追求电影的社会功用,而是把很多的关注放置于对人性的关注,这些温和又趋于生活之上的理想化表达,必然带有很多自己依靠感受、感觉和经验而来的感性色彩。
新青春电影所承载的是,具有独立思想的台湾新青年知识分子,所坚守的人生信念和生存之道,所以每一部新青春影片,都彰显着背后创作者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美学观。
“新青春电影”不是任何文化运动的产物,而是台湾新生代电影人在日益丰富,而彷徨迷失的社会环境下,苦苦摸索的结果。
创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细心的观察和艺术的表现来超越生活,所以追求情节的真实性和生活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思考特征,成为新青春电影的独特风格。
这种个性意识具体表现为:一是持续性对个体成长经验进行思考;二是高度关注和表现个体当下的生存状态;三是创作主体更加个性化的电影创作美学观。由此产生的某些台湾新青春电影市场受众狭小,以及创作的困境都不容忽视。
由于这种个性意识的影响,青春电影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自己的困境。新青春电影的代表导演易智言就曾表示,在青春电影的大批量生产中,许多影片失去了青春影片应有的灵魂,这一灵魂就是“成长”。纵观优秀青春影片的主题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在运用各种形式述说主人公们的成长经验。
纵观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新青春电影我们发现,它们普遍承载着创作个体意味深长的思想理念,这种哲思是有既有深度又有维度,不仅仅漂浮于青春鲜美的表面,而是深挖着与时代相映衬的青年一代的思想特质。
在个人意识极具旺盛的当下,如何让电影作品即满足社会需求又不失创作者的艺术思考,是对当代台湾新青春电影人,提出的巨大考验。
伴随着个性意识的不断加强,创作个体情感轨迹的表述也必然增多,这种感性意识弥漫的特征,恰好酝酿出台湾新青春电影,朦胧婉约之气。
但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同时,难免会让部分电影创作投机取巧,在形式上大做文章,陈腔滥调的无病呻吟或是没有主题的无端拼凑,都是当下台湾新青春电影,需要重视的弊端现象。
笔者认为其实青春主题并不浅显,感性意识下电影人不应忘记内心的准则,不能单纯为赚得票房而生发劣质创作,丧失本该有的艺术精神。
电影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反映。因此,某种程度而言,电影在历史境遇下文化视角的选择和渗透,对一部电影的优劣和受欢迎与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与此同时,新青春电影人中的中坚力量钮承泽则,在艺术理想与商业之间,使台湾新青春影片展露出新世代的光辉。
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立足于社会现实和生活细节,开发和拓宽青春成长的单一维度,通过爱情、亲情、友情的鲜活故事,把宽容、勇敢、坚毅和责任熔铸于民族历史成长轨迹之中。
他们在践行这种创作理念的同时,也酿就了台湾新青春电影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优秀的新青春电影也通过谦虚、平和、内敛的故事,表达反映出台湾民众的坦诚、谦卑和笃定。正是这些迎合大众口味又不失精神内涵的影片,使台湾青春电影在新时代奏响了崛起的华章。
台湾新青春电影近年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和受众群,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电影人如何坚守住前人耕耘下的稳定市场。
怎样坚定自己的创作理念,如何整合好政府的优秀资源,以及在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这些都关乎着台湾新青春电影的未来与发展,台湾电影创作者的未来之路依然十分艰巨。
但不能否认,台湾已经拥有了如金马奖和台北电影节,如此大规模和影响力的电影盛会,台湾电影人们也携手致力于,为台湾本土电影的发展贡献光热。
优秀的台湾新青春电影,必定少不了脚踏实地的艺术探索和文化分析,面对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不断深入,新青春电影应坚定不移的在悠久传统文化导向下,细致分析青年一代的精神现状,潜入青少年的真实生活之中。
了解社会需要,把握人性脉搏,挖掘具有深层现实意义的叙述主题,并结合多元创作理念,深入细致的表现青年一代的生活态度和心理诉求。
与此同时,结合台湾优良的地域条件,将本土风光与本地文化,彰显于电影故事及影像之中,这既有利于成长价值观的主题的表达,又有助于对台湾精神及物质文化的双重推广。
将台湾当局的文化扶持之力进行有效整合,让电影艺术与电影文化产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推动台湾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与繁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春回忆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