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指红心,赤胆忠心;什么泛指书籍、魔兽史册英雄

> 文章正文
原文|翻译|赏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翻译: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 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过零丁洋》作者为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1279)
------分隔线----------------------------
|| 文言汉语网版权所有 2013 Powered by日期:的。阮小七看着一个个落汤鸡似的辽兵辽将,高兴地唱起来:
萧后遣将妄逞能,侵我梁山犯我境;军师设下伏兵计,辽兵变鳖水里行。义军自有回天力,八百水泊步步营;替天行道义旗举,赤胆忠心为百姓。...赤胆忠心为百姓的相关内容日期:上学问题,牵动着百姓的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十件实事”,事事关系民生,件件贴近百姓。十件实事怎么才能办得更好更实?从3月5日起,本报每隔一周邀请一个部门的局长“做客”新闻热线,与读者对话。昨日“做客”新闻热线的是区教育局局长蔡仁林,与读者就教育方面日期:90万张优惠券,鼓励百姓看国产电影 北京将从9月1日开始,在两个月内发放约90万张优惠券,鼓励百姓看国产电影,营造国庆期间的电影文化氛围。 本次观影活动是 为伟大祖国骄傲 北京市庆祝60周年国庆系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6日在京举办的 银幕上看祖国 观影活动新闻发布日期:百姓不放心的十类食品 食品安全,是当今健康领域最有分量也最受关注的四个字。近些年来,从红心鸭蛋、致病福寿螺到三聚氰胺奶粉、荧光蘑菇、人造豆腐,人们最常吃的食品几乎都难逃 劫难 ,这些事件打击着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犯愁:现在到底还有什么日期:《教育百姓的经过》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传授: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语。 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理解能力、朗读能力、复述能力。 3、思想教育:知道西门豹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敢于破...日期:梁山百姓是怎样待义军的 梁山主峰虎头峰崖的北边,有一个小山头。山上山下处处是杏树梨树,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杏花、梨花雪白。远远望去,似九天落下的瀑布,像东海翻起的银...日期:子女教育巨额投入向普通百姓蔓延 如今,巨额的教育投入正在向普通老百姓家庭蔓延。 巨额投入向普通百姓蔓延 在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租房的李女士对记者说,她带着孩子从老家山西来北京,家里每个月收入也就6千元,而给儿子一个人每个月的补课费就要近两千元, 对我来说是一个日期:江苏 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近日,以 万名家长进校园,教师走访进万家 为主题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月活动,在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启动。 全区中小学在校生家长、施教区内适龄儿童家长(准家长)和所在社区居委会代表应邀到校参加开放日活动,课任教师100%参与...
&最新内容- - - - - - - - - - - - &&热点推荐
精品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语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学学习-  - - -
 - - - - - - - -《指南录》后序学案2《指南录》后序学案2&&《指南录》后序学案2发布时间: 浏览:-《指南录》后序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基本句式2、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概括、鉴赏语段的能力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4、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的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目标1与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方法:自读、自译、讨论、串讲相结合导学过程:活动:课前预习(预习材料)一、集腋成裘:(背诵此首诗歌)过零丁洋①&&& 【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②干戈寥落四周星③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④零丁洋里叹零丁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⑥:&&& 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德佑(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①零丁洋:在现在的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②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③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④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这句是对当时感到惶恐的回忆⑤零丁:孤独貌一二七八年,文天祥在今广东海丰的五坡岭被元将张弘范俘获张弘范要继续追击在崖山的帝,强迫他随船前往经过零丁洋时,文天祥就写了这诗这句是写当时感到零丁的心情⑥丹心:红心,忠心照汗青:照耀史册汗青:在纸没有发明以前,古人写字用竹简,先将竹简用火烤干水分(竹汗),可以防蛀,称为汗青这里指用竹简写的历史品评: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二十岁就状元及第,少年得志,不免纵情声色后来元兵南侵,江淮告急,便一改故态,精忠报国,至死不渝诗风也一变为雄浑沉挚其集中《指南录》、《吟啸集》、《集杜诗》等部分,忠义慷慨,可泣可歌,为我国文学添加了光辉的篇页这首诗作于宋亡的那一年当时帝君臣逃到崖山,张弘范追踪袭击最初由于另一位民族英雄张世杰的防御得力,没有攻下张弘范就要被囚随军的的文天祥写信劝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将这首诗给张弘范看,挫败了诱降的阴谋但不久,崖山宋营仍然陷落了事后,张弘范在崖山一块石头上大书“张弘范灭宋与此”后来有人在这行字上面加了一个宋字,成为“宋张弘范灭宋于此”又有人在石旁题诗道:“勒功奇石张弘范,不是胡儿是汉儿”这样,张弘范就被如实地画出了他的卖国求荣的汉奸面目历史毕竟是公正的,暴力不能改变或掩盖真实讲解:靠自己的刻苦努力,精通了一种经书,终于取得功名,开始了动荡艰辛的政治生涯;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前兵败江西,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零丁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押经零丁洋时,敌人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作者首先回想了自己的一生:由刻苦读书进入仕途,到戎马干戈为国征战第二句中的“寥落”,表明了南宋末抗元斗争的局势,渗透着作者的惋惜和痛心投降派苟且偷安,主战派寥寥无几,文天祥孤军奋战,寡不敌众,才屡遭惨败,宋王朝危在旦夕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沉痛地抒写了“干戈寥落”中国家和个人的悲惨遭遇:国家已像风中柳絮,个人更像雨中浮萍,亡国孤臣,风雨飘摇接着作者具体描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作者以两次激战为背景,巧妙借用地名和感情词语的同音重复,深沉地抒发了战败时和被俘时的心情作者的所“说”所“叹”,不只是个人的不幸和愁苦,而且更饱含着剧烈的亡国之痛最后,作者从沉郁悲痛转为昂扬壮烈,以高亢的笔调、磅礴的气势,表明了自己在生死关头的毅然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表现了作者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慨和高风亮节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市)从容就义这两句诗成了后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二、字词注音(1)德祐(& yòu )&&& (2)缙绅( jìn )&&&&& (3)纾祸( shū )&&&&& (4)觇北( chān& )(5)献谄( chǎn )&&& (6)诟虏帅( gòu )&&& (7)贵酋( qiú )&&&&& (8)羁縻( jī )( mí )(9)二阃( kǔn&& )&& (10)渚洲( zhǔ&& )&&& (11)自刭( jǐng )& (12)殆例( dài&& )&& (13)巡徼( jiào )& (14)檄文( xí&& )&&& (15)毗陵( pí )&&& (16)邂逅( xiè )( hòu )(17)余僇( lù& )& (18)愧怍( zuò&& ) (19)号呼靡及(háo ) ( mǐ ) (20)邂逅( xiè )( hòu )三、古代官职升迁&&&&&& 除:授官&&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拜:授予官职(一般为升职)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擢:提拔&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辟:征召&&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迁:升迁&&&&& 再迁为太史令&&&&&& 贬:降职&&&&&& 贬连州刺史&&&&&& 谪:被罚流放或贬职&&&&&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左迁:降职&&第一课时活动一、走近文本1、导入: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今天我们要讲读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就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序”作为一种文体,可分为“赠序”和“书序”“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介绍作家生平或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赠序与书序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如《送东阳马生序》2、解题:1、为什么称《后序》2、诗集的命名由来渡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3、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 — 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抒发九死一生的感慨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第二部分:&(第6 — 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活动二、走进文本文本解读:第一至四段一、解读第一段(一)、疏通第一段文意: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除:&&&&&&&&&&&&& 都督:&&&&&&&&&& 迫: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缙绅:&&&&&&&&&&& 萃:&&&&&&&&&& 会使辙交驰: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当:&&&&& 谓……为……:&&&&&&&& 纾:&&&&&& 爱:&&&&& 意:&&&&& 口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觇:&&&& 求:&&&&&&&&& 拜:&&&&&&&&&&&&&&& 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以:句式解析: 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莫知计所出(此句活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二)、问题探究:1、& 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2、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明确: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3、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明确: 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4、小结第1节段意: 明确: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二、解读二、三段(一)、疏通二、三段文意: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抗辞慷慨:&&&&&&&&&&&&&&&&&&&&&&&&&&&& 遽:&&& 轻:&&& 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羁縻:&&&&&&&&& 度:&&&&&&&& 直:&&&&&& 前:&&&&&&& 诟: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数:&&&&&& 但:&&&& 顾:&&&&&&& 利害:&&&&&& 貌敬:&&&&& 名曰:&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以:句式解析: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未几:&&&&& 以:&&&&& 诣:&&& 驱:&&&&& 而:&&&& 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分当引决:&&&&&&&&&& 隐忍以行:&&&&&&&&&& 将以有为也:(二)、问题探究:1、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明确: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2、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含垢忍辱地前往)?明确:将以有为也3、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4、提问:“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 明确: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5、小结第2、3节段意:明确: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归纳小结:复述文天祥的遭遇1.复述的准备分两步:先逐段讨论复述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第1段应注意的是:①时间(只有两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②出使元营原因(兵临城下、“北邀当国者相见”)③作者的意图(“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④作者任职及官衔第2、3段应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②先说初至北营的情况,后说情况的变化;说情况的变化,又是先说变化的原因,后说变化的过程③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挟北行一事,重在“隐忍以行”一语活动三、强化检测:1、选出诵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C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D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2、注音并解释词语:[靡]A动词mǐ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刿论战》)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B动词mí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C形容词mǐ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D副词mǐ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靡及:达不到)数数(音shǔ义列举罪状)吕师孟叔侄为逆②此数(音shù义几&不确定数&)者用兵三患也③范增数(音shuò义屡次)目项王④蒙冲冲舰乃以千数(音shǔ义计算)⑤今夫弈之为数(音shù义技术),小数也分①予分(音fèn义名分)当引决②五谷不分(音fēn义区分)③舟首尾长约八分(音fēn义长度单位)有奇④衣食所安,……必以分(音fēn义分给)人⑤自分(音fèn义料想)已死久矣&第二课时学习内容:课文第四、五两段活动一、知识储备:1、浙江温州文信国①祠联: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②,忠胆若铁石;敢问何为浩然正气③,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④花外子规⑤燕市⑥冷;柳边精卫⑦浙江潮2、北京文天祥祠联: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⑧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3、海丰县方饭亭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注释〕:①文信国:文天祥曾被封为信国公②龟鉴:龟,龟卜;鉴,镜子龟鉴,借鉴③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④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⑤子规:鸟名又名杜鹃,鸣声悲切,从夜鸣叫到天明,声似“不如归去”有“杜鹃啼血”之说李白《蜀道难》:“又见子规啼夜月,愁空山”⑥燕市:元大都,今北京⑦精卫:神话中的鸟“精卫填海”,常指按照己定目标,奋斗不止⑧禋:祭祀活动二、走进文本一、解读第四段(一)、疏通第四段文意: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得间:&&&&&&& 具:&&&&& 阃:&&&& 约以连兵大举:&&&&&&&&&&&& &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诡 :&&&&&&&&&&&&&&&& 草行露宿:&&&&&&&&&&&&& 日: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出没于长淮间:&&&&& 穷:&&& 聊:&&&&& 购:&&&&&& 靡及:&&&&&&& 已而: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渚洲:&&&&&&&&&&&&&&&&& 以至于:(二)、问题探究:1、第4段写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第1层,得脱后的喜悦;第2层,受误会后的困境;第3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2、 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有哪些?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明确: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3、小结第4节段意:明确: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难历程,表现了作者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的心愿二、解读第五段(一)、疏通第五段文意:呜呼!予之及于死(1)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2);骂逆贼当死(3); 与贵酋处二之:&&&&&&&&&&&& 诋:十日,争曲直,屡当死(4);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5); 经北舰十余里,曲直:&&&&&&&&&&& 去:&&&&&&&&&& 以:&&&&&&&&&& 不测: 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6);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7);如扬州,过瓜洲扬为巡船所物色:&&&&&&&&&&& &真州逐之城门外:&&&&&& 彷徨:&&&&&&&&&& 如: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8);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9);坐桂公塘土围中,竟使:&&&&&&&&&&&&&& 不由:&&&&&&&&&&&&&&& 殆例: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10);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11);夜趋高邮,迷失道,为巡徼所陵迫死:&&&&&&&&&&&&&&& 趋: 几陷死(12);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13);至高邮,制府檄下,陷死:&&&&&&&&&&& 质明:&&&&&&& &&&&&&檄:几以捕系死(14);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15);至海陵,捕系:&&&&&&&&&&& 邂逅:&&&&&&&&&&&&&&&&&&&& 至:如高沙,常恐无辜死(16);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如:&&&&&&&&&&&&& 道:&&&&&&&& 凡:&&&&&&&&&&&&&&&&&&&& 寇:&&&&&&&& 而:死(17);至通州,几以不纳死(18);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19)固付之度几以不纳死::&&&&&&& &&&&&&&&&&以:&&&&&&&& 鲸波:&&&&&&&&& 固: 外矣!呜呼!死(20)生,昼夜事也,死(21) 而死(22)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昼夜事也:&&&&&&&&&& 而境界危恶:&&&&&&&&&& 层见错出: 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堪:&&&&&&&&&& 痛定思痛:&&&&&&&& 重点语句解析: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庄子》中有“死生为昼夜”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的话意思是:死和生,就像有昼夜有夜的自然现象一样平常文天祥这样讲是表现他在生命面临危险面前泰然有若全句译作:死与生,如同有昼有夜一样是极平常的事,死就死了可是危难险恶的处境不断出现,(真)不是人生在世能够忍受的&(二)、问题探究:1、划分本段的层次结构:明确:第5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个排比句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第三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2、这段文字中连用了多少个“死”字?这样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南宋爱国政治家、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以自述抒怀的形式, 历数作者自己出使北营被扣及伺机脱逃九死一生的艰险历程文章气宇轩昂,慷慨悲歌,尤其是一连串地集中运用“死”字句,气断声吞,扣人弦心,爱国之志,充满字里行间,舍生取义的崇高品格跃然纸上凡“死”字共二十二处这些“死”字,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既准确鲜明,又形象生动,可谓妙语纷呈,出神入化!从这段文字的结构来分析,“死”①为总述“死”的境地及危险性,具有提领下文“死”②至“死”(19)共十八个“死”字的作用这十八个“死”字句,以并列排比形式出现,每句均以分号隔开“死”(20)至(22)三个“死”字归纳以上十八种“死”的可能性,表明作者对“死”的看法和态度,“死而死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显示其以“死”报国的宏伟决心和凛然正气 从“死”的词性划分,作名词的“死”有①、⑨、(12)、(19)、(20)、(21),共六个,或作主语,或作宾语;作动词的“死”有②、③、④、⑤、⑥、⑦、⑧、(10)、(11)、(13)、(14)、(15)、(16)、(17)、(18)、(22),共十六个从“死”的危险划分,有的来敌方(元营),如②、③、④、⑥、⑧、(10)、 (13)、(15)等,用以揭露元军的凶狠和残暴;有的来自内部(南宋),如⑦、⑨、 (11)、(14)、(18)等,用以披露南宋的混乱和腐败;有的来自环境的险恶,如(12)、(16)、(17)、(19)、等,用以透露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从“死”的方式划分,主动(自杀)的“死”仅有⑤、⑥、⑦三个,表明作者自己的赤胆忠心;被动(他杀)的“死”有其余十四个( 即所有来自敌方和南宋的“死”的威胁),显示文天祥的高风亮节3、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一显著特点,即“叙述和抒情相结合”请指出第五段在结构上与前面1、2、3、4段的关系:?明确:这具体体现在第1—3自然段侧重记叙曲折艰难的经历,第4自然段则偏重于对这种经历的慨叹,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自然流露与抒发例如,第2自然有“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第4自然段则有“诋大酋当死……”;再如,第3自然段有“至京口,得间奔真州”,第4自然段则有“去京口……几自刭死” 4、小结第5节段意:明确:以抒情为主,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抒发饱经痛苦以后的无限感慨和为国赴难的大无畏精神&(三)、诵读练习基本方式是齐诵、自由练习诵读、诵读的检查以下是指导诵读的要点:①可以分层练习,难背诵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③④⑤三项,即由扬州经高邮至通州这一段经历)要反复进行练习②18个排比句中包含着叙事成分,作为前两段概括叙事的补充,但它们的基调是抒情,抒发了作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读时要表现出这种基调来③为了有效地表现出这种基调,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诋”“骂”“争”“备不测”“物色”“彷徨”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顿,每个分号处都应有较长的停顿④要细心品味两上“呜呼”和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呜呼”表达了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个“呜呼”表达了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一个“矣”处于统领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读;第二“矣”处于前一层结句之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宜轻读;第三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活动三、强化检测:.1、注音并解释词语:间①至京口,得间(音jiàn义空隙)奔真州②间(音jiàn义间或与接近)以诗记所遭③道芷阳间(音jiàn义走小路)行④中间(音jiān义介入,夹杂)力拉崩倒之声⑤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音jiān义一会儿)⑥又间(音jiàn义秘密地)令吴广至次所旁丛林中⑦于乱石间(音jiān义中间)择其一二扣之2、与“予之及死者”的“者”用法不同的是:DA、北邀当国者相见B、无留北者C、使来者读之D、以上三项都不是3、与“几无所救死”的“所”用法不同的是:DA、莫知计所出B、夜则以兵围所寓舍C、间以诗记所遭D、为巡船所物色第三课时:学习内容:课文第六、七、八三段活动一、妙语珍藏: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蓠趣未穷宁可枝头抢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我送走了那个可弃可恨的昏君,零丁洋未过,我就被远兵的罗网网住&&& 我回头看那无止境的路,从临安到岭南,这一路我的确奔过来的我的人生又何其相似当年,我心怀抗元大志,跨上战马,驰骋沙场我在奔向战场,也是在奔向我人生的另一处归鸿:大丈夫志在军营&&& 可是临安府,容得了一代糊涂君王,容得了一群窝囊庸臣,却容不了一颗誓死效忠的赤诚之心!所以,我深深明白,我只能永远奔跑,哪怕只杀一个元兵,收复一寸疆土荆棘算得了什么,刀光剑影又有何畏惧&&& 今夜,我却被困在暗牢,也许永远不能跨上我心爱的坐骑,去驰骋边疆,驰骋信念,驰骋人生了箫声吹得人哀怨,但哀怨从来不属于伟丈夫,士可杀不可辱铁骨铮铮的文天祥怎能跪着生!&&& 燕山月静静洒下,秋菊无声无息地盛开,塑一座圣洁的雕像&&& 奔跑让我遍体鳞伤,抛头洒血,奔跑又让我在心灵上完成了一次永恒的跨跃——意志,应该在残酷和无情中超强&&& 生命是一江春水,抒写了热情和奔放,教人在激情中意气风发;&&& 生命是一泻瀑布,宣誓了坚贞和不屈,教人在挫折中不懈要求勇敢在人生路上奔跑,勇敢在心灵上跨跃活动二、走进文本一、&&&&&&&& 解读第六段(一)、疏通第六段文意: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间以诗记: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趋: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将:&&&&&&&&&&&& 来者:&&&&&&&&&&&&&& 悲:重点语句解析: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了它,为我的志向而悲叹(二)、问题探究:1、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2、 结集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兴复国)3、小结第6节段意:明确: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二、&&&&&&&& 解读第七段(一)、疏通第七段文意: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 而:&&&&&&&&&&&&& 主辱:&&&&&&&&&&&& 僇:&&&&&&&&&&&&&& 以: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遗体:&&&&&&& 殆:&&&&&&& 而 : 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无以:&&&&&&&& 以击贼:&&&&&& 修: 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前驱:&&&&&&& 雪:&&&&& &鞠躬: &&&&&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向:&&& 委:&&&&&&&&&&& 愧怍: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微以:&&&&& 文:&&&& 君亲其谓予何:&&&&&&&&&& 诚:&&& &意:&&& &&&&衣冠:日月:&&&&&&&&&&&&&&& &旦夕得正丘首:哉!复何憾哉!& 重点语句解析:A、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明确:(参考译文)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B、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明确:(参考译文)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这就是义C、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明确:(参考译文)唉!像我这样的人,将是无处不是可以死的地方了D、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明确:(参考译文)以前,假使我丧身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掩饰自己对国君、对父母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二)、问题探究:1、第7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明确:这一段作者感慨自身尽忠尽孝,“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以及“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顽强意志2、小结第7节段意:明确:第七段正面写出作者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这段议论体现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天祥作为正直士人的代表所能体现的最高思想境界这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慷慨激昂,一气呵成三、&&&&&&&& 解读第八段(一)、疏通第八段文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序:&&&&&&&&&&&& 名:(二)、问题探究:1、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2、小结第8节段意:明确: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活动四、全文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意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的英雄壮举与历史上一切爱国志士一样,他们的报国行为是非常感人的他们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实在可歌可泣&&& 文天祥北行之举对敌方的实力估计是不足的,他企图以言辞说服敌人退兵是极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爱国思想的实质是对于南宋朝廷的忠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写作特点:.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表现在: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 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杨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活动五、强化练习:1、词性活用A.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面上)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B.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道:取道)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2、一词多义[间]A名词jiān得间奔真卅(机会)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出没于长淮间(之间)B动词jiàn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C量词jiān安得广夏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副词jiàn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如]A动词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B介词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3、古今异义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4、句式解析:“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为巡船所物色为巡徼所陵迫死活动六、1、点击高考:文天祥友人邓剡作《念奴娇·驿中别友人》: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①&&&& 词中颂扬文天祥南归路程战胜种种危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词中借以抒写破国之恨的典故有(&&&& )A借东风&&&&& B铜雀春情&&&&&& C金人秋泪&&&&&&& D回旗走懿③“睨柱吞嬴”典出《____________》,文天祥在这里借指的是(&&&& )A诋大酋伯颜失信&&&& B骂逆贼吕师孟叔侄&&&&& C与贵酋争曲直&&&& D贾家庄受凌迫答案:①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②B、C(“铜雀春情”: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言周瑜如不能得到东风的帮助,就不能战胜曹操,二乔(孙策妻大乔与周瑜妻小乔)可能做了俘虏,被曹操关在自造的铜雀台里这里是指后妃被金人俘去“金人秋泪”:“金人”就是铜人魏明帝时,要把汉建章宫前的铜人搬到洛阳去,才拆下来,铜人眼中就流下泪来后来以此代表亡国之痛“回旗走懿”言作者自誓死后也要抗金)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A2、含英咀华: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⑴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⑵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⑶;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⑷:在齐太史简⑸,在晋董狐笔⑹,在秦张良椎⑺,在汉苏武节⑻;为严将军头⑼,为嵇侍中血⑽,为张睢阳齿⑾,为颜常山舌⑿;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⒀;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⒁;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⒂;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⒃是气所磅薄⒄,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⒅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文天祥《正气歌》节选【译文】:天地之间正气存,赋予形体杂纷纷地上江河与山岳,天上日月和繁星人有正气叫浩然,塞环宇满盈盈生逢圣世清明年,平平和和效朝廷国难当头见气节,永垂青史留类名齐国太史不惧死,崔杼弑君载史籍;晋国董狐真良史,手握“书法不隐”笔;韩国张良雪国耻,椎杀秦皇遭通楫;苏武留胡十九年,终日手持汉朝节;巴郡太守老严颜,甘愿断头不妥协;晋代侍中名嵇绍,为救国君酒热血;张巡当年守雎阳,咬牙切齿讨逆贼;常山太守颜杲卿,骂敌骂断三寸舌;辽东管宁“着皂帽”,清操自励若冰雪;诸葛《出师》复汉室,鞠躬尽瘁何壮烈!祖逖渡江誓击楫,奋威慷慨吞胡羯;秀实夺笏击狂贼,贼头破裂直流血浩然之气多磅礴,志士英名万古存每当正气贯日月,谁把生死放在心地靠正气得以立,天靠正气成至尊三纲靠此得维持,道义以此为本根3、美文赏析:好书是这样读出来的&一、&&&& 读书解寂苦&??寂寞是一种心情,寂寞而读书则是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的天空下,没有樊篱与沟壑,有的只是一片恬静而淡远的原野,小溪长流,秋阳斜照寂寞读书,心远地自偏,远离市井的喧闹,在心灵深处驻足结庐而居,秋雨临窗,看淡而又淡的远山,轻如一抹蓝烟缭绕心头,经久不散甚至一片枯叶飘逝,除带来季节的消息,还有坠落书面切入生命的主题但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拒红尘庸俗于一帘之外,而读书又是其惟一之道古人对寂寞读书也深有感慨,“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梦瑟”究其心理,与我们现代人一样,并非拒绝生活的热闹情趣,而是实在缺少知己知音闭门谢客,孤守青灯,博求一份心与心的默契和沟通,也是一件消除寂苦的乐事这种精神会友,彻底欢悦,恐无寂寞心境而不能领略吧寂寞而读书,有人认为这是躲进书斋埋首故纸逃避现实余光中先生就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读书既扩大现实,也同样扩大人的精神,而“不读书的人才是逃避现实,因为他只生活在一个空间”??&&&&&&&&&&&&&&&&&& 二、“有书赶快读”&忽然想到这个鲁迅当年作文的老题目,是由不久前举办的书市引起的据说,这次赶往书市购买各类热闹书的,绝大部分是青年人他们节衣缩食,放弃休息,远道赶来参加书市,为的就是买几本好书,这种情景确实令人高兴好书买来了,同时也就提出了读的问题阅读的情况又如何呢?我先后问过七个购买《性格组合论》的青年,他们当中至今还没有一个人从头到尾看完了全书的有两个人看了一半,三个人挑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了一遍,还有两个人只翻了一下目录就塞进了书架书是好书,但并没有认真读,结果有人就误以为这是一本专门探讨性格的心理学专著还有不少青年,背包里天天放着《人论》、《宽容》等热销书,可问起他书中的内容,却张口结舌说不清,说明并没有坐下来好好读过??热爱书籍,乐于买书,这是当前出现的“读书热”中的一个可喜现象但书既然是知识的结晶,就只有在人们的阅读中,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如果有了好书,只是一味拿在手里,装在包里,放在橱里,赶时髦,装门面,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还是鲁迅说得对“有书赶快读”??&&&&&&&&&&&&&&& 三、悠而不闲&我闲下来,不是随意翻书,就是外出闲逛读书与闲逛相结合,这已成了我的生活规律翻书也好,闲逛也好,对我来说,是作调查研究的一种方法,并非是无聊消磨时间翻书是悠而不闲,我的体会翻书好处有五:其一,可以调整心理;其二,可以不忘历史;其三,可以寄情于诗、书、画;其四,可以激起创作欲;其五,可以入无我之境书翻累了,就外出闲逛,游山玩水,开阔视野,愉悦身心“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心境变佳,就会感到“踏青山,纵览人间日月;临绿水,横观天下风云”这样,心情得到陶冶,心态就自然会平衡,身心随之健康&&&&&&&&《指南录后序》检测过关一、字词注音士萃(&&& )于左丞相府&&& 纾(&&&& )祸&& 觇(&&&& )北&&&&& 翌(&&&&& )日北亦未敢遽(&&& )轻吾国&& 吕师孟构恶 (&&& )于前&& 予羁(&& )縻(&& )不得还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 )北&&& 天高地迥(&&&& )&&& 避渚(&&&&& )洲诋(&&&&& )大酋(&&& )当死&&& 愧怍(&&&& )&&&& 层见(&&&&&& )错出&& 缙(&&&& )紳&&&& 贾家庄几为巡徼(&&&& )所陵(&&&&&&& )迫死&&&& 自度(&&&&& )&&& 分(&&&& )当&&&& 得间(&&&& )&& 东西二阃(&&&& )&&& 号(&&& )呼靡(&&& )及檄(&&&& )文&&&& 自刭(&&&& )&& 毗(&&&& )陵&&&&& 臣死有余僇(&&&& )二、实词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2、士萃于左丞相府&&&&&&&&&&&&&& &&&&&&&&&&&&&&&&&&3、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4、予更欲一觇北&&&&&&&&&&&&&&&& &&&&&&&&&&&&&&&&&&5、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6、吕师孟构恶于前&&&&&&&&&&&&&& &&&&&&&&&&&&&&&&&&7、予羁縻不得还&&&&&&&&&&&&&&&& &&&&&&&&&&&&&&&&&&8、诟虏帅&&&&&&&&&&&&&&&&&&&&&& &&&&&&&&&&&&&&&&&&9、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10、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11、东西二阃&&&&&&&&&&&&&&&&&&&& &&&&&&&&&&&&&&&&&&&&&12、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13、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14、诋大酋当死&&&&&&&&&&&&&&&&&& &&&&&&&&&&&&&&&&&&15、殆例送死&&&&&&&&&&&&&&&&&&&& &&&&&&&&&&&&&&&&&&&&&&&&&&&&&&&&&&&&&&16、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17、质明&&&&&&&&&&&&&&&&&&&&&&&& &&&&&&&&&&&&&&&&&&18、几邂逅死&&&&&&&&&&&&&&&&&&&& &&&&&&&&&&&&&&&&&&19、非人世所堪&&&&&&&&&&&&&&&&&&&& &&&&&&&&&&&&&&&&&&20、悲予志焉&&&&&&&&&&&&&&&&&&&&&& &&&&&&&&&&&&&&&&&&21、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2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 &&&&&&&&&&&&&&&&&&&&&&三、词性活用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2、北虽貌敬&&&&&&&&&&&&&&&& &&&&&&&&&&&&&&&&&&3、予分当引决&&&&&&&&&&&&&& &&&&&&&&&&&&&&&&&&4、草行露宿&&&&&&&&&&&&&&&&& &&&&&&&&&&&&&&&&&&5、日与北骑相出没&&&&&&&&& &&&&&&&&&&&&&&&&&&&&6、道海安、如皋&&&&&&&&&&&&& &&&&&&&&&&&&&&&&&&7、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8、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9、二贵酋名曰“馆伴”&&&&&&& &&&&&&&&&&&&&&&&&&10、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11、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12、名曰《指南录》&&&&&&&&&&& &&&&&&&&&&&&&&&&&&四、通假字1、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2、层见错出&&&&&&&&&&&&&&&&& &&&&&&&&&&&&&&&&&&3、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4、臣有余僇&&&&&&&&&&&&&&&&&& &&&&&&&&&&&&&&&&&&五、古今异义1、抗辞慷慨:&&&& 古:&&&&&&&&&&&&&&&&&&&&&&& &&&&&&&&&&&&&&&&& 今:&&&&&&&&&&&&&&&&&&&&&&&& 2、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古:&&&&&&&&&&&&&&&&&&&&&&& &&&&&&&&&&&&&&&&&&&&&&&&&& 今:&&&&&&&&&&&&&&&&&&&&&&& 3、以至于永嘉&&&& 古:&&&&&&&&&&&&&&&&&&&&&&& &&&&&&&&&&&&&&&&& 今:&&&&&&&&&&&&&&&&&&&&&&&& 4、为巡船所物色&&& 古:&&&&&&&&&&&&& &&&&&&&&&&&&&&&&&&&&&&&&&&&& 今:&&&&&&&&&&&&&&&&&&&&&&&& 5、几彷徨死&&&&& 古:&&&&&&&&&&&&&&&&&&&&&&& &&&&&&&&&&&&&&&& 今:&&&&&&&&&&&&&&&&&&&&&&&& 6、使来者读之&&& 古:&&&&&&&&&&&&&&&&&&&&&&& &&&&&&&&&&&&&&&& 今:&&&&&&&&&&&&&&&&&&&&&&&& 六、一词多义1、[间]得间奔真卅&&&&&&&&&&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扁鹊立有间&&&&&&&&&&&&&&&& &&&&&&&&&&&&&&&&&&出没于长淮间&&&&&&&&&&&&&& &&&&&&&&&&&&&&&&&&中间崩倒之声&&&&&&&&&&&&&& &&&&&&&&&&&&&&&&&&安得广夏千万间&&&&&&&&&&&& &&&&&&&&&&&&&&&&&&间以诗记所遭&&&&&&&&&&&&&& &&&&&&&&&&&&&&&&&&2、[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3、[如]&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劳苦功高如此&&&&&&&&&&&&&&&&&&&& &&&&&&&&&&&&&&&&&&固不如也&&&&&&&&&&&&&&&&&&&&&&&&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以】& 意北亦尚可一口舌动也&&&&&&&&&&&& &&&&&&&&&&&&&&&&&&& 以资政殿学士行&&&&&&&&&&&&&&&&&& &&&&&&&&&&&&&&&&&&& 将以有为&&&&&&&& &&&&&&&&&&&&&&&&&&&&&&&&&&&&&&&&&&& 然而隐忍以行&&&&&&&&&&&&&&&&&&&& &&&&&&&&&&&&&&&&&&& 挟匕首以备不测&&&&&&&&&&&&&&&&&& &&&&&&&&&&&&&&&&&&& 几以捕系死&&&&&&&&&&&&&&&&&&&&&& &&&&&&&&&&&&&&&&&&五、句式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 )2、为巡船所物色&&&&&&&&&&&&&&&&&& (&&&&&&&& )3、为巡徼所陵迫死&&&&&&&&&&&&&&&& (&&&&&&&& )4、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5、无留北者\留北关外&&&&&&&&&&&&&& (&&&&&&&&& )6、予羁縻不得还&&&&&&&&&&&&&&&&&&& (&&&&&&&&& )7、几以不纳死\几以捕系死&&&&&&&&&&& (&&&&&&&&& )8、将以有为也&&&&&&&&&&&&&&&&&&&&& (&&&&&&&&& )9、死生,昼夜事也&&&&&&&&&&& &&&&(&&&&&&&&& )七、难句解析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 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 ④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 & ⑤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⑦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⑧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⑨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指南录后序》检测过关(教师)&一、字词注音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 纾(shū)祸&& 觇(chān)北&&&&& 翌(yì)日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 吕师孟构恶 (è)于前&& 予羁(jī)縻(mí)不得还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ì)北&&& 天高地迥(jiǒng)&&& 避渚(zhǔ)洲诋(dǐ)大酋(qiú)当死&&& 愧怍(zuò)&&&& 层见(xiàn)错出&& 缙(jìn)紳&&&& 贾家庄几为巡徼(jiào)所陵(líng)迫死&&&& 自度(duó)&&& 分(fèn)当&&&& 得间(jiàn)&& 东西二阃(kǔn)&&& 号(háo)呼靡(mǐ)及檄(xí)文&&&& 自刭(jǐng)&& 毗(pí)陵&&&&& 臣死有余僇(lù)二、实词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授官,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士萃于左丞相府&&&&&&&& &&&&&&&&聚集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解除予更欲一觇北&&&&&&&&&&&&&&&&&& 窥视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立刻& 轻视吕师孟构恶于前&&&&&&&&&&&&&&&& 挑拨,陷害予羁縻不得还&&&&&&&&&&&&&&&&&& 软禁,扣押诟虏帅&&&&&&&&&&&&&&&&&&&&&&&& 责骂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列举罪状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到,往东西二阃&&&&&&&&&&&&& &&&&&&&&&统兵在外的将帅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走投无路&&&重金收买&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辽阔深远&& 无,不诋大酋当死&&&&&&&&&&&&&&&&&&&& 辱骂殆例送死&&&&&&&&&&&&&&&&&&&&&& 接近于&&&&类于,等于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巡查质明&&&&&&&&&&&&&&&&&&&&&&&&&& 天刚亮的时候几邂逅死&&&&&&&&&&&&&&&&&&&&&& 不期而遇非人世所堪&&&&&&&&&&&&&&&&&&&& 经得起,忍受悲予志焉&&&&&&&&&&&&&&&&&&&&&& 思念,同情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无,没有& 文饰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 实在& 指汉人的服装&&&&&&&&&&&& 指皇帝、皇后&&&& 早晚,比喻时间短暂&& &表示死于故乡或故国&&&&&&三、词性活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名作动 轻视北虽貌敬&&&&&&&&&&&&&&&& 名作状 表面上予分当引决&&&&& &&&&&&&&&名作状 按名分草行露宿&&&&&&&&&&&&&&&& 名作状 在野草间 在露天下日与北骑相出没&&&&&&&&&& 名作状 每天道海安、如皋&&&&&&&&&&&& 名作动 取道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名作动 走上前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名作状 在夜间二贵酋名曰“馆伴”&&&&&& 名作状 名义上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动作名 巡查的人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名作动 为···作序名曰《指南录》&&&&&&&&&& 名作动 命名四、通假字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具”通“俱”,全都层见错出&&&&&&&&&&&&&&&&& “见”通“现”,出现&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陵”通“凌”,欺侮臣有余僇&&&&&&&&&&&&&&&&&& “僇”通“戮”罪五、古今异义抗辞慷慨:&&&& 古:意气激昂&&&&&&&&&&&&&& 今:大方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古:没有依靠&&&&&&&&&&&&&&&&&&&&&&& 今:没意思以至于永嘉&&&& 古:到达&&&&&&&&&&&&&&& 今:表另提一事为巡船所物色&&& 古:巡查&&&&&&&&&&&&&&&& 今:找几彷徨死&&&&& 古:走投无路&&&&&&&&&&&&&& 今:犹豫不决&&&&&&&&&&&&&&&&&&&&&&&&使来者读之&&& 古:后来的人&&&&&&&&&&&&&& 今:到来的人六、一词多义1、[间]得间奔真卅&&&&&&&&&&&&&&&& 名词jiān& 机会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名词jiān& 缝隙《庖丁解牛》扁鹊立有间&&&&&&&&&&&&&&&& 名词jiān& 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出没于长淮间&&&&&&&&&&&&&& 名词jiān& 之间中间崩倒之声&&&&&&&&&&&&&& 动词jiàn& 夹杂《口技》安得广夏千万间&&&&&&&&&&&& 量词jiān&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间以诗记所遭&&&&&&&&&&&&&& 间或,有时2、[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动词mǐ& 倒下《曹刿论战》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动词mǐ& 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徒靡弹药,无益吾事&&&&&&&&&&&&&& 动词mí& 浪费《冯婉贞》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形容词mǐ& 奢侈《训俭示康》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副词mǐ& 无,不靡及:达不到3、[如]&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动词,往……去,到……去劳苦功高如此&&&&&&&&&&&&&&&&&&&& 动词,像《鸿门宴》固不如也&&&&&&&&&&&&&&&&&&&&&&&& 动词,比得上《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唯恐,就怕《鸿门宴》4、【以】&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介词,凭& 以资政殿学士行&&&&&&&&&&&&&&&&&& 介词,凭& 将以有为&&&&&&&&&&&&&&&&&&&&&&&& 介词,凭& 然而隐忍以行&&&&&&&&&&&&&&&&&&&&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挟匕首以备不测&&&&&&&&&&&&&&&&&& 目的连词,来& 几以捕系死&&&&&&&&&&&&&&&&&&&&&& 连词,因为五、句式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宾语前置)为巡船所物色&&&&&&&&&&&&&&&&&n,& (被动句)为巡徼所陵迫死&&&&&&&&&&&&&&&& (被动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被动句)无留北者\留北关外&&&&&&&&&&&&&& (被动句)予羁縻不得还&&&&&&&&&&&&&&&&&& (被动句)几以不纳死\几以捕系死&&&&&&&&&& (被动句)将以有为也&&&&&&&&&&&&&&&&&&&& (省略句)死生,昼夜事也&&&&&&&&&&&&&& (判断句)七、难句解析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大家认为我走一趟可以解除(国家)祸患& 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国事到了这个地步,我顾不得爱惜自己的身躯,(而且)我料想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服的&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古人说:“(忍辱不死)是准备凭借这个有所作为啊!”& ④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不幸的是先有叛将吕师孟与我结仇,后有贾余庆(向对方)讨好献媚,我被软禁起来不能回国,国事也就不可收拾& ⑤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死生不过是早晚的事,死了就死了;可是处境是那样危险艰难,而且层出不穷,(实在)不是人所能忍受得了的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的前往正如古人所说:“将要有所作为啊!”&&&&&&&&&&&&&&&&&&&&&&&&&&&&&&&&&&&&&&&&&&&&&&&&&&&&&&&&&&&&&&&&&&&&&&&&&&&⑦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到了京口,得到机会逃奔到真州,我立刻把元方的虚实情况都告诉了淮东、淮西两位置制使,于他们约定连兵讨元&&&&&&&&&&&&&&&&&&&&&&&&&&&&&&&&&&&&&&&&&&&&&&&&&&&&&&&&&&&&&&&&&&&&&&&&&⑧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侥幸的了,可侥幸的活下来为了什么呢?& ⑨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实在料不到我终于返回本朝,重整衣冠,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早晚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上一篇:下一篇:你可能还感兴趣的相关文章11/0309/1609/0908/2306/2506/2006/2001/0812/1412/1412/1412/1412/1412/1412/1409/1212/2006/3009/0209/2605/1112/2509/1803/1307/0304/1909/1512/0602/2610/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载入史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