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唱片机的声音开头的一首英文歌开头是oh

这声音就是老上海唱片机啊,可以在王菲面前唱的声音!!!_江源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018贴子:
这声音就是老上海唱片机啊,可以在王菲面前唱的声音!!!收藏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查看: 1499|回复: 4
对声音的感悟之-卡带与CD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在音响界,模拟声和数字声孰优孰劣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黑胶唱片和CD唱片的拼杀尚未结果,模拟磁带和CD唱片的争战又开始了。
相信绝大多数音乐爱好者认为CD音质好比磁带好。大家都人为磁带声音很劣质。模拟声的代表是黑胶唱片,只有黑胶唱片能与CD唱片一争高下,而磁带却没资格。
但是,我要告诉你们:错了。磁带声音劣化是由于保养不善造成的。事实上,全新的或保存良好的模拟磁带的声音是绝对胜过CD唱片的。
模拟磁带的声音远比一般人想象的好的多,它的音质柔和滑爽,声音过度自然,听久了,耳朵也不会累。
模拟磁带可以完全复制CD上的音乐信息,而CD唱片却不能完全复制模拟磁带上的音乐信息。
磁带的模拟声有着完整的声音信息,它的声音是连续的。
CD的数吗声是不完整的的声音信息,每秒的声音被分割成16点,每点间中的过度声音被删除了。
这样的声音是不完整的,它的声音是间断的。由于耳朵听觉的遮蔽效应,人们听CD的数吗声时好象没缺少什么,但实际上听感变的僵硬呆板了,这就是讨厌的数吗声。
尽管,二十年来,CD唱片的录音制作技术不断的提高,如:
前期录音技术从16比特到20比特再到24比特;
唱片的制作技术从ADD到DDD再到DDDD;
唱片的形式从HDCD到XRCD再到LPCD等一系列新式CD唱片
每出一种新的CD唱片形式,在其诞生起都吹捧的完美无缺,但是没有一样能长久保持。很快被更新的技术淘汰了。实际上,任何一种新技术对音质的改善都是微乎其微的,都是治标不治本。而不断翻新的CD技术正说明了CD数字录音技术是如此不成熟。(恐怕只有SACD才能让CD数字录音技术达到成熟状态。)
而模拟录音技术早就达到非常成熟、非常稳定的完美状态。
在数字CD唱片家族,最终都是以16比特的数字声进如听者的耳朵的。那种“每秒钟被分割成16点”的声音始终是不自然的,都是不耐听的。无法超越模拟录音的魅力。
在数字唱片中,只有是SACD例外,SACD是连续的数字声音,是唯一胜过模拟声的数字声。但是SACD价格太贵,品种太少。在SACD没有普及之前,模拟磁带的声音是绝对胜过数字CD的声音的。
但是,又是为什么,CD唱片最终战胜了模拟磁带成为音乐载体的主流了呢?
这完全是因为经济原因造成的:
一盒空白磁带成本要几元钱,一张CD唱片的成本只要几毛钱。而磁带的售价顶多十几元钱,但正版一张CD唱片售价可达几十元。巨大的商业利润,促使唱片公司大力推广CD唱片,并且利用媒体大力吹捧CD唱片的音质,贬低磁带的音质。
也就是说,CD唱片取代模拟磁带是为商业利润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为提高音乐载体音质的需要。
因此,几乎所有音乐消费者被他们忽悠了。等到音乐爱好者们觉醒,已经为时已晚,模拟磁带的辉煌年代已成过去了。就象当年磁带取代黑胶唱片一样。历史真实有惊人的相似。
该用户从未签到
好贴 说的真真切切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磁带成高于CD是真的!但音质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0:22签到天数: 4 天[LV.2]偶尔看看I
不知道是转载的还是原创的 简直对音频知识一窍不通&&“ CD的数吗声是不完整的的声音信息,每秒的声音被分割成16点,每点间中的过度声音被删除了。” 如果真是分成16点随便一个人也能听出来吧& &cd的采样率一般在44100hz&&也就是每秒钟分成4万多点 并且现在已经有192000hz的采样率了 相当于每秒19万多点& &&&
数码声和模拟声最大的区别是声音存储方式不同 就像一个是画像一个是照片 哪个更接近真实?
本站联系方式:QQ:
Powered by老相机老唱片:寻找光影与声音的历史记忆
【导语】: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和老唱片修复成果展亮相市中心,老相机老唱片:寻找光影与声音的历史记忆
  老相机、老唱片,是许多中国家庭温馨美好的青春记忆,是那个年代品位与优雅的象征符号。如今,在上海的市中心地段,“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和 “中唱老唱片修复工程成果展”,带领人们重新去回味那段时光。
  百度上,许多上海人都在问:传说中的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在哪里?
  它,安静地坐落于重庆南路308号,与很近。创办人是知名的摄影师陈海汶。他自己大概也没想到,有一天,这座博物馆,居然一跃而成上海的新文化景点,被游人们津津乐道。
  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占地不大,但橱窗里的相机个个身价不菲。比如当年由6位摄影器材维修师傅日夜赶工,仿造国外型号研制出来,成为新中国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自制高级相机的“上海58-I型”。再比如展厅中央的两台 “镇馆之宝”:1969年11月仿瑞典“哈苏勃莱得”500c型的“东风牌”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据介绍,为了相机的零部件,当年上钢十厂专门炼了一批特种钢;另一台是仿莱卡M3型相机的“红旗”牌20型相机,是1969年上海照相机二厂国庆20周年的献礼。这两台相机,至今都是世界相机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藏品,它们之于国际相机收藏界,相当于毕加索的画之于艺术圈。
  博物馆的“中国老相机制造厂家专区”,每一格放置的,都是我国相机的鼎盛之作,每一架古董相机背后都有故事。跃进、天鹅、孔雀、牡丹、长乐、海燕、华中、友谊、华夏、梅花鹿、沈阳、西湖……许多款式人们可能头一次见到,再也不可能在别处重遇。这些绝版孤品,见证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中国工业,也默默诉说着怀旧、坚持、梦想的人文情怀。
  但是最有特色的,还并非这些古董相机,而是“海鸥”牌相机的生产流水线。
  隔着玻璃门,可以望见花白头发的师傅们,穿着工作服、戴着老花眼镜,在工作台前敲打。由407种零件、89道工序组装而成的一部“海鸥”4A109型相机,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纯手工制作。而眼前的这条生产线,是海鸥牌相机遗留下来的最后一条流水线。
  几年前,摄影师陈海汶听闻“海鸥”即将停产,特地前往一探究竟。在外人眼里的废铜烂铁,在陈海汶眼里却是宝贝。他当天决定,买下这条完整的“海鸥”流水线和海鸥牌商标的使用权,试图在民间延续老相机的传奇。
  一开始,他在田子坊的工作室承接海鸥相机的私人订制单子,但地方有限,更多的想法施展不开。黄浦区政府得知陈海汶的想法后,帮助筹措了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腾出第二文化馆800多平方米的场地,免费借给陈海汶。于是有了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陈海汶将“海鸥”的十几位老技师请来,把流水线的整个制作过程,放在了博物馆。每一位参观者都能亲眼目睹最后一条国产双反全机械120胶片老相机装配作业线。以这条相机的流水线为中心,看完实物后,还能在触摸式3D电脑上看相机原理和构成的分解介绍、零配件展示等。
  老相机制造博物馆令人重拾往事,无独有偶的是,近日在上海锦江饭店锦楠楼举行的 “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成果展,把半个多世纪前的声音与尘封已久的文件重现在大众眼前,同样代表着一段历史,勾起了不少人的童年记忆。这些声音和文字资料,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唱片业发展历程。
  2012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启动“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至今,中唱已经对年代的1万多面金属模板录音进行了数字采录,整理了100多份录音合同、2000多页的信件,还有9万多面唱片尚在整理,未来将建立老唱片数字资源数据库。
  展品之一“百代京剧单页目录”引来观众的注目。工作人员介绍,从目录唱片编号判断,它的时间比百代公司总目录更早。目录页下方标注有百代唱片的定价:一枚十二寸片3元、一枚十寸黑片2.2元、一枚十寸蓝片2.1元。上方有一枚大连仁和福绸缎庄的印章,因为在1930年代初,绸缎庄是当时唱片分销点。
  老唱片,记录着好声音,也蕴藏着一个个故事。比如录制于上世纪30年代的京剧《四五花洞》的片段,“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和程砚秋难得同台献演,声音资料弥足珍贵。中唱上海公司还发现了与梅兰芳、周璇等有关的录音文件、合同、往来书信、版税结算清单等。就连爱迪生发明的最早的蜡筒唱片、早期录音用的蜡盘、金属模板等,也在展览中首度现身。
  无论是这些重见天日的 “中华好声音”,还是上海照相机厂的海鸥牌照相机,都曾是民族工业的典范。当人们手捧 “长着两个眼睛的方盒子”,调节光圈和快门,优雅地俯身、对焦,这一系列动作,成了那个年代的象征符号。海鸥相机对“文青”而言,就是心中的“女神”。而当人们播放着悠悠的老唱片,听着略带磁性和背景杂音的歌曲,记忆中温暖的画面也会徐徐浮现眼前。
  到了今天,数码相机、数码唱片不仅一统天下,而且每个普通人都能轻易把玩、刻录、删改。传统的老相机、老唱片,反而成为一件奢侈品。那些在流水线上忙碌的老师傅们、那些唱片里传出的咝咝声,就好比时光凝固的画面,留住的不仅仅是物理的介质,更是那个年代中国制造和上海工业的活历史。
  陈海汶清晰地记得,开馆之初,他曾请来一批中国照相机工业的开拓者参观。其中一位84岁的老领导才看了个开头,就满眼含泪。陈海汶说:“老相机是见证时代印迹的记忆光圈。我是一个摄影人,对海鸥的投入,是一个上海人对上海老工业的情感。如果这个博物馆能起到一点触动,推动民族工业重新焕发活力,我就很开心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吹口哨开头的英文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