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8号cctv下午2015要播出的电视剧剧

& 直播电视(2012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
正在加载节目数据...您没有权限查看该内容。
您可以试试:&>&&>&&>&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来源:&&
一、2008年电视剧业关键词
  1、制播携手
  如果说2007年电视剧制播合作还处于观望状态,2008年制播携手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播出为王的电视台不再是被动地“守株待兔”,而开始主动与市场亲密接触。制作公司也乐于在制作前期让电视台介入,降低自己的风险。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制播双方能够达成合作,前提就是必须有实力、有影响力。
  电视剧制播之间的关系,大致经&历了“制播合一”、“制播分离”、“制播携手”这三个阶段。但并非这么严格,而且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电视体系内是实施彻底的“制播分离”。我国在探索电视剧制播分离的过程中,也没有出现电视台彻底放弃制作电视剧而只做播出机构的格局。近年出现的“委托定制”、“以投代购”、“边制边播”等模式其实都可以纳入“制播携手”的范围内。制播双方都在寻求更加有效、互利的合作方式。尽管目前制播双方的力量并不均衡,但是从长远看,这种情况会有所改观。
  “制播携手”是2008年电视剧业最热的关键词,它的提出并非是2008年。近年来,电视频道数量扩张、电视剧制作门槛低导致近两年电视剧精品资源的稀缺化越来越严重,各大播出机构对精品资源抢夺愈演愈烈。而2005年兴起的“独播剧”无疑是“制播携手”的催化剂。享有“独播剧”需要花费重金购买,但是独播剧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三高特征,对电视剧的制作水平和电视台的选取眼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电视台前期介入制作前端,参与策划,为自己量身定做“独播剧”,并享有版权,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另外“制播携手”的模式也得到了行内甚至电视剧管理部门的认可。2007年年初,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举办的“新形势下的电视剧市场合作”研讨会上提出“制播携手就是制播双方展开先期合作,注重创作,项目先行”这一概念与解释,得到了业内制播双方的认同。同时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副司长王卫平也对这个概念进行了推广和支持。
  看似“制播携手”是2003年提出的“制播分离”模式的一种反拨,但并不是说制播分离是错误的,而是说在实行电视剧制播分离的改革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电视剧产量高但质量低、电视台播出电视剧千台一面等现象。前面提到,能够“制播携手”的双方至少都是有一定实力的。电视剧制作公司的资源也在往大集团方向聚集,电视剧制作公司会发生格局性的“突变”,不可避免地面临重新“洗牌”的危险。比如近年制作出《士兵突击》的华谊兄弟开始深入涉足电视剧制作业,并且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因此我们暂且乐观地估计,也许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影视制作业混乱的局面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有实力的电视剧制作公司将制作出来一批优秀的电视剧。
  2、卫视流行“联播”
  2008年虽然有很多重大事件,但电视剧依然是收视的重头,尤其是在非奥运时间,电视剧成为观众的荧屏收看首选。在央视-索福瑞主持的收视比重调查中,电视剧以32.5%的收视比重超过新闻和综艺节目,成为观众的首选电视节目类型。与前两年相比,言情剧的收视回升,播出比例达到12个百分点,超过神话剧、谍战剧等,成为最能赢得观众收视的电视剧类型。从2008年全国电视剧收视态势来看,“联播剧”比重增大,各大电视台在同一时间段播出的相同剧集数量上升,这也使得观众看到的优秀电视剧的绝对数量下降。
  “联播剧”指的是几家电视台同时播出一部剧集,这种由几家卫视共同购片的方式,也使得购片成本和收视风险下降,同时也造成各台的激烈竞争,在同一时间段播出的相同剧集大幅度上升。据收视报告显示,2008年各台在黄金时间播出的“独播剧”越来越少。比如由刘晓庆主演的《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同时在四川卫视、湖北卫视、安徽卫视、福建东南台四家卫视播出;李幼斌主演的《仁者无敌》同时在江&西卫视、重庆卫视、东方卫视三家卫视播出;郭晓冬、童蕾主演的《谁&懂我的心》同时在云南卫视、河北卫视、浙江&卫视播出。据介绍,“联播剧”之所以被各大电视台广泛采用,是因为选择“独播剧”困难,风险大,而“联播剧”则基本可以保证收视。“后黄金时间”午夜档则也是如此。经&典日剧《排球女将》、《血疑》有三家卫视在播出,而韩剧《郎朗和检察官》则有七家卫视播出,《浪漫满屋》有六家卫视播出。
  3、电视剧选片注重播前评估
  电视剧产量高、质量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良莠不齐的电视剧市场,如何选出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成为摆在各大电视机构的选片人员面前的难题。
  目前大部分电视台的选片、购片人员大多是一体的,也没有什么统一的、规范的审片标准,可以说选片这一极具技术性的活动仍旧停留在粗放状态。仅仅凭借选片人员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往往会演化成极为概念化的标准。据了解,省级卫视的审片相对宽松,因为一般具有发行资格的电视剧都由广电总局代为做政治性的审查,因此省级卫视的所谓的审片仅仅是从观赏性考虑,艺术性其次。很多电视机构的选片人员只要看到当红的名演员,有的连内容都不看就购买,这导致了制作方也投入大量的资金用来请名演员,也造成演员价格虚高的现象。显然这种判断方法不仅不科学,而且过于武断。因为从近年电视剧的播出情况看,很多大腕参演的电视剧遭受无情的收视“滑铁卢”,而相反新演员倒是让观众眼前一亮。
  而让选片人员最挠头的还是另一个“怪现象”。审片人员觉得无论是内容、制作、演员阵容都不错的电视剧反而观众并不买账,而审片人员觉得不怎么样的片子却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喜欢。如2008年播出的电视剧《相思树》,无论是从制作水准还是演员表演,都属上乘,但是收视很一般;而2007年播出的电视剧《卧薪尝胆》更意外地成为2007年CCTV-8收视倒数第一名,的确让人咂舌。但是像《武林外传》、《天仙配》等电视剧无一例外地获得了观众的热捧。我们不禁发出疑问,现在的观众到底喜欢什么?为什么我们看不准?一方面观众对电视剧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一些不负责任的电视机构播出的“滥剧”降低了观众的欣赏趣味。我们的审片标准或者审片方法是不是不够科学,或者不够与时俱进,才导致我们与观众的意愿如此背道而驰。
  不过,虽然现在电视台的选片人员越来越把不住观众的脉,但都在尝试以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方式从客观上把握选片质量。目前业内,对这一体系的名称叫法不一,如“选片”、“审片”、“购片”体系,但是都是指播出之前对电视剧的质量的评估和筛选。我们先来看看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曾经&构建的购片、选片体系。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影视剧中心一位副主任对外称影视剧中心要建立较为科学的选片、编排的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专业测评,测评小组要充分研究观众的喜好,判断剧集的收视人群结构,为剧集的播出时段提供建议,并预估剧集的收视率,预估的结果将直接与奖金挂钩。其次是观众测评。但观众测评带来的问题是科学性到底有多大,观众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在上海的观众测评方法中,尝试了两种。一种是传统的观众集中测评,让观众打分。另一种是真实情境选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观察观众选择按钮的行为以及收看之后的定性访谈数据综合得出结果。再次是数据对比测评。包括对该剧的收视人群结构对比、过往收视率、导演、演员、题材等诸多要素量化的对比体系。
  然而笔者在2008年底去上海文广调研,再次询问这一评估体系的进展情况的时候,影视剧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这个评估体系的主要倡导人已经&离开影视剧中心,因此这个评估体系自然也就没有下文了。当笔者继续追问为什么的时候,对方表示电视剧是艺术,不是科学,很难用一个标准固化。他们现在更多地是加强选片人员的素质和经&验的培养。可见面对复杂的电视剧市场和变幻莫测的观众口味,很多人没有耐心、也没有信心去建立这样一个科学的选片体系。
  但是来自南京广电集团电视节目购销部的经&验却让人们对观众审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了新的认识。据南京广电集团提供的数据表明,观众审片结果与最终收视率的吻合度相当高,准确率约在80%左右,有的高达90%以上。
  审片观众构成为40-50岁之间,中专、高中文化为主。观众审片活动每月1-2次,审片时间从上午9:00到下午5:30结束。根据南京地区多年上榜电视剧分析,男性偏爱的武打、枪战片基本让位与女性偏爱的家庭伦理、情感剧。所以,参加的男性观众比例严格控制在20%以内。审片的地点安排在环境较为居家的会议室内,看片过程中准备了零食和瓜果,为审片人员营造在家里看电视的舒适感觉,尽量不带有心理压力和主观意愿。而审片观众只需要收看完之后填写“喜欢”或者“不喜欢”,并说出简单的理由即可。相对单一的评分标准,更有利于我们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发掘出更适合市场播出的好剧。
  来自南京广电的经&验还告诉我们,观众审片没有必要制定复杂的标准。而且他们认为观众审片不是唯一的标准,他们推行“1-2-1”的审片模式。“1”指的是为专业审片冲在最前,对市场上提供的剧进行初筛。“2”指的是审片的第二步,让观众审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1”为即一锤定音,最后一锤子买卖仍然掌握在专业审片手中,根据对竞争对手、购片资金以及其他城市同部剧的播出结果等等再次详细分析审核,最终定夺剧的买卖和播出。
  虽然目前对是否实行观众审片仍旧存在一定的异议,但是电视剧最后毕竟还是要接受观众的检验,因此如果提前让观众进行检验,势必会减少风险。
相关热词搜索:职业规划/测评
>中央电视台
1. 公司介绍
1.1 中央电视台概况
中央电视台(CCTV)成立于日,当年9月2日正式播出。初名为北京电视台,日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为国家副部级事业单位,内设24个机构以及6个台属单位。  中央电视台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是当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具有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国际上的影响正日益增强。  中央电视台始终坚守“国家责任、全球视野、人文情怀”,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现已拥有42个电视频道,包括30个公共频道,12个数字付费频道。其中,综合频道以高清版、标清版和香港版播出;中文国际频道以亚洲版、欧洲版和美洲版向全球播放;纪录频道采用中文国内版和英文国际版双频道播出;日,中央电视台联合5家地方电视台开办3D电视试验频道。目前,中央电视台在全国设有31个国内记者站,并与50家地方电视台建立了完善的直播联盟体系。中央电视台海外记者站站点数量已达70个,包括2个海外分台、5个区域中心站和63个驻外记者站,数量在全球电视媒体中位居首位,基本形成了全球化的传播格局。  在中国,每天有7亿本土观众收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全台节目收视份额稳占三分之一强。截至目前,中央电视台共开办452个栏目,2012年播出总量为34.14万小时,平均每天播出约935小时,推出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周刊》等一大批品牌节目,其中,《新闻联播》是全国地方电视台共同参与、全国卫视每天同步转播的唯一栏目,在中国电视栏目中收视率稳居全国第一,平均每天有2.5亿观众,是世界上观看人数最多的新闻节目。中央电视台强化活动创新,一方面巩固提升春节联欢晚会、“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品牌活动,扩大系列品牌栏目的影响力。其中,春节联欢晚会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全球收视人数最高的电视节目”,观众规模达5亿人。另一方面,积极践行国家电视台的社会责任,高度重视电视在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文明风尚中的积极作用,将公益理念融合到电视节目制播的全过程,开掘出“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等系列活动,发起“就业有‘位’来——2013大学生就业公益行动”等,并稳步推进公益广告制播工作。  中央电视台是全球唯一一个每天用6种联合国工作语言不间断对外传播的电视媒体,目前已在17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拥有3.14亿海外用户。同时,央视国际视通发稿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经基本具备全天24小时、日均多语种150条、视频素材100条的发稿能力。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是亚洲最大、世界一流的视音频资料库,拥有约130万小时的节目和素材资料。
1.2 中央电视台历史
历中国中央电视台(简称为中央台、央视;英文China Central Television,CCTV)。成立于日,当年9月2日正式播出。初名为北京电视台,日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为国家副部级事业单位,内设24个机构以及6个台属单位。  中央电视台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是当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具有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国际上的影响正日益增强。  现已拥有42个电视频道,包括30个公共频道,12个数字付费频道。中央电视台是全球唯一一个每天用6种联合国工作语言不间断对外传播的电视媒体,目前已在17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拥有3.14亿海外用户。同时,央视国际视通发稿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经基本具备全天24小时、日均多语种150条、视频素材100条的发稿能力。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是亚洲最大、世界一流的视音频资料库,拥有约130万小时的节目和素材资料。&  中央电视台在全国设有31个国内记者站,并与50家地方电视台建立了完善的直播联盟体系。中央电视台海外记者站站点数量已达70个,包括2个海外分台、5个区域中心站和63个驻外记者站,数量在全球电视媒体中位居首位,基本形成了全球化的传播格局。其网络媒体是中国网络电视台,简称CNTV。
1.3 中央电视台组织架构
中央电视台现有员工8000余人(台本部)。  内设机构包括:办公室、总编室、新闻中心、综合频道、财经频道、综艺频道、中文国际频道、体育频道、电视剧频道、纪录频道、科教频道、社会与法频道、戏曲和音乐频道、少儿频道、外语频道、大型节目中心、海外传播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中心、财务管理中心、技术管理中心、技术制作中心、播出传送中心、资产管理中心、发展研究中心、机关党委。  4个台直属部门为:监察室、审计处、音像资料馆、中国电视报社。  主要领导  台长:胡占凡  总编辑、副台长:罗明  副台长:魏地春、胡恩、何宗就、高峰、孙玉胜、袁正明  纪检组组长:张海鸽  总会计师:刘国良  分党组成员:梁晓涛&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薛继军  总工程师:丁文华  副总编辑:程宏、李挺、朱彤、黄传芳  副总工程师:宋宜纯、黄平刚
1.4 中央电视台主营业务
中央电视台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电视传播为主业,电影、互联网、报刊、音像出版等相互支撑的多媒体宣传、广告经营和产业拓展的多元化经营格局。
1.5 中央电视台工作地点
2. 校招介绍
2.1 中央电视台2015校园招聘介绍
中央电视台2014校园招聘回顾:  启动于日,具体招聘岗位包括:编辑记者岗位、海外传播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综合管理岗位。所需专业包括:新闻传播学、经济学、中文、历史、哲学、社会学、法学、俄语、市场调查与分析、舆论调查、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交流、公共关系、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主要面向:全国重点高校统招统分的2014年应届毕业生或初次就业的归国留学生。
2.2 中央电视台2015校园招聘流程
以下为中央电视台2014校园招聘流程,供参考:  (一) 投递简历  符合要求的2014年应届毕业生可于日至12月1日登陆网站提交个人信息及简历,请点击右上角“网申地址”进行。  (二)简历筛选  中央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将综合考评所有应聘者简历,于2013年12月上旬确定通过简历筛选的应聘人员名单。获得笔试资格的人员将以邮件、短信以及电话的方式予以告知;应聘人员按要求确认后,会收到考试时间、地点及准考证号等相关信息的通知。  (三)考试测评  国内应届毕业生笔试测评时间初定于2013月12月中旬,面试测评拟于2014年1月上旬举行;留学生笔试和面试时间初定于2014年1月上旬。
3.1 中央电视台招聘FAQ
以下为网友问答,供参考:  Q: 中央电视台2014年招聘哪些职位?  A: 编辑记者岗位、海外传播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综合管理岗位。  Q: 申请这些职位是否有学校和专业的限制?  A: 学校没有限制,专业分别对应如下:  1、编辑记者岗位:面向国内毕业生和海外留学生招聘,需求专业包括新闻传播学、经济学、中文、历史、 哲学、社会学、法学、俄语等专业。  2、海外传播管理岗位:面向国内毕业生和海外留学生招聘,要求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英语运用水平。需求专业包括知识产权法、英语、广告学、市场调查与分析、舆论调查、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交流、公共关系、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  3、财务管理岗位:面向国内毕业生招聘,需求专业包括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  4、综合管理岗位:面向国内毕业生招聘,需求专业包括行政管理、知识产权法、劳动法、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等相关专业。  Q: 招聘的基本要求和筛选标准是什么,是否有什么硬性指标?  A: 1、全国重点高校统招统分的2014年应届毕业生或初次就业的归国留学生。  2、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在2014年7月底之前,国内毕业生应获得国家认可的毕业证、学位证、就业报到证;归国留学生应获得国家教育部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  3、年龄在28岁以下(在日之后出生)  4、政治合格,身体健康,积极上进,热爱电视事业,能承受较强工作压力,个人素质符合中央电视台"诚信、团队、知识、创新"的新员工核心素质要求。  Q: 工作地点在哪?是否有轮岗?  A: 北京;岗位会根据职位类型按各部门需求安排。  Q: 拿到offer之后,多长时间之后入职,实习期多久?  A: 一般为先实习三个月。  Q: 笔试面试在哪里进行,如果所在城市没有笔试面试的考点,如何参加笔试面试,路费是否可以报销,如何报销?  A: 笔试面试都在北京,如跨城市参加路费需自行承担。  Q: 是否有海外招聘,对海归人员的毕业生能否应聘?  A: 面对海外毕业生也可以参加此次校园招聘,流程同国内学生,提醒注意安排后续笔试、面试时间。
4. 薪酬待遇
4.1 中央电视台薪酬待遇
签约方式  中央电视台现以企聘为基本用工制度,对员工实行公司化管理,企聘职工占我台总职工数的74%。新录取人员与我台下属中视汇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由中视汇才公司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我台现已基本建立企聘人员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了从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到职位晋升、离职等一系列的制度架构,有效保障了企聘人员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  具体分类  中央电视台目前的聘用制度是台聘和企聘两种方式  台聘就是很牛很难的那种方式,聘了之后啥也不愁  企聘是跟中视汇才签约,劳务派遣到中央电视台工作,一年一签,三险一金都有,没有户口,中央台大多数人都是企聘。  每月3000多的基本工资,其他收入按照节目的制作数量来计算,比如一期节目是5k的话,一个月一期节目的话就有8k的收入。后一部分的收入是需要报票子的  至于大家说的中心聘、栏目聘早就没有了,那些合同工其实是没有合同的,顶多是口头协议。  现在新劳动法之后,央视的企聘制度肯定要改变了  之前的情形:  央视分三种。  台聘,企聘,栏目聘。  重要程度,待遇,稳定度依次减少。但是干的活和劳累程度依次增加。  员工爆料:  1、平台大,品牌家喻户晓就不多说了,对想来实习的同学建议:要端正心态,做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准备。工作流程规范严格,但这对后续一个人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2、带我的老师很好,他们很挑剔,但是就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挑刺精神,才会有进步,才能有好新闻,深度新闻。总之,在央视的工作,让我收获颇多,也结实了很多小伙伴,嘿嘿  3、工作氛围很好,技能成长很快~  4、很好的职业起点,学习机会需要自己主动把握,工作强度依组而定,如果想要从事媒体相关行业,是个积累人脉的好地方和职业开始的好平台  5、平台高,体系完善,工作环境和气氛也还算不错!  更多中央电视台薪酬福利请点击:&/corp/1001921/comment&
5. 笔试经验
5.1 SH央视笔试 --2014.4
今天去考央视,碰见一堆熟人  第一部分是英语,不难,但挺考查速度的  完型(20题),阅读(5篇20题) 50分钟  休息了10分钟,其实就是收卷加发卷,不让去厕所,讨厌  第二部分是行测+申论,时间更紧,1小时零40分钟  行测内容包括,阅读,常识,定义判断,逻辑推理,数学,资料分析,40分钟做完。一共60题,每种是10题。  申论是关于杀狗的问题,陕西,黑河,贵州三个案例。摘了都是媒体的言论(央视嘛),文章好像有5,6段的样子。  2道题,一题是概括各方言论(政府,媒体,民间),一题就是议论文了(800字)。1小时写完,最后5分钟还在奋笔疾书  比起中行那好多好多小时,这不算什么了,只不过时间很紧很紧。  今天想,其实每个找我笔试面试单位,都不错了。只不过自己太没用了,继续努力吧!  补充:有人问我难度的问题,反正我觉得比国家公务员简单多了  尤其是数学和资料分析,有可能因为我考的是文科综合。
5.2 SH笔试详细回忆版--
时间:  地点:SH卢湾中学  考试时长:两个半小时  题型与分值:行测60分 作文40分 英语100分  下面是详细回忆版:  因为1点才考完一个考试,打车冲到考场已经1点50了,坐下来就已经发卷子了。。。。吐个槽。。。纸质真的好烂。。。和国考没法比  行测部分:没神马好说的,就是公务员那一套,但是常识题会涉及到央媒的,比如CCTV的宗旨是啥;此外果断考了18大报告。另外还有涉及历史文化常识若干,很多是逻辑推理,数量关系果断不能少的,题量和国考不是一个数量级,还没有资料分析,所以lz做得还算顺手吧。  作文:这一块叫材料题,因为lz担心英文没时间做,所以先做英文,最后留了50分钟写作文。材料是3段,第一段,武汉市某大楼收到英国的信函,声称该栋大楼使用期限为80年,今年已经达到使用期限了,落款是“当年这栋大楼的建筑公司”;第二段材料,东莞市妇幼保健医院由于一位护士的疏忽给两个婴儿挂错了药,被发现后院长在接受采访时候说,这两种药的成分差不多啊,挂错了也能治病的,就好像平时吃米饭改吃面条一样没影响(lz这个吃货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囧。。。。);第三段材料,歼-15设计师罗阳去世。然后小作文是根据三段材料写一篇新闻短评,字数400左右;大作文是以“做一个有责任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英文:lz深刻觉得英文部分大部分都是从各种杂志上抠下来的啊,尤其是阅读理解,太明显了!完形填空——内容是关于飓风sandy,大部分选项即使相似,再往下找两句都能找到相应参考,所以还好。阅读一,关于wisdom,其中举了很多例子,证明IQ不等于wisdom,要阐述的观点就是如果很聪明但是没有wisdom很可能就是tragedy。。。关键词定位,题目很好答。阅读二,关于开车如何保护孩子的安全,说的是对于很小的孩子要放在那种篮子然后固定在车上,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固定,也不知道正确放置的位置,其中有一个印象深刻是说如果把不足12岁的孩子放在副驾驶座上一定要把安全气囊关掉,因为美国很多的案例都是由于安全气囊弹出造成了惨案。。。也是关键词定位,不难。阅读三,关于中美贸易中的美方对中方技术出口壁垒问题,这篇文章真的是赤果果从NY times上抠下来的啊,不过因为我本身就是学这方面的,看起来很快,要说的是第三第四篇阅读篇幅都非常的长,对速度是一个严峻挑战。主要说的是美国对中贸易逆差如此巨大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技术出口壁垒Blabla。。。这篇我大概看完之后做题,赶脚如果有一定的common sense,完全可以依据常识推论。阅读四,关于沙漠化问题,讲了沙漠化形成的四个因素,过度灌溉、过度放牧等等等等,有两题是段落定位,其他的看完基本就可以选了,也不难。
5.3 上海卢湾中学央视笔经--
我在上海卢湾中学考的,今年央视应该就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设有有考点。据说上海有10多个考场,具体几个不清楚,每个考场30个,我那个教室,来了将近一半吧,看了下学校清单,挺多上海高校童鞋的,但不少人没来,估计是工作地点在北京缘故吧,相比之下,北京考场上座率肯定高些。对了,顺带提下,挺多童鞋报的编辑记者岗,不过所有岗位一张卷子。  到了卢湾中学1点多,1点15才开校门让进,考虑到外面有点冷,遂在马路对面找个了地方休息。过马路时,看到几个拖着箱子的童鞋朝学校走去,这年头大家都辛苦啊~~  1点半进了考场,发觉考试氛围还真有点类似公务员。广播宣读考场规则。2点准时开考。  没记错的话有90道题目吧,还是更多?记不太清了。外加一篇评论一篇作文。我最先看的英语,建议时间是50min,我做完貌似超了点。接下来就是行测,常识、语言、数学、逻辑,没有资料分析。语言和逻辑还是要花点时间的,因为题目长选项长的,要有耐心。常识也是包罗万象,挺看平时功底,突击效果不大。评论其实挺难的,短评就更难了,我总觉得写偏题了。作文则是命题式,中规中矩的题目。  考完有点脑子缺氧的感觉,2个半小时还是挺长的,而且天气冷。建议下一届同学多穿衣服,有条件的考试前适当休息下,争取好成绩~~
6. 面试经验
6.1 央视编辑记者岗位面经--
楼主为了央视期末考试也不考了9号一早就颠儿颠儿的乘着高铁到了北京。9号下血本在长峰假日住了一夜。我刚下火车,头发散乱,穿着一件灰色的羽绒服,背着一个很破的登山包办入住手续,酒店前台非常不屑的问了我一句“你确定订的是我们长峰假日嘛?”顿时觉得被鄙视了有木有!  进入正题。10号下午1点15报道。(报道之前穿着正装化好妆自以为与昨天的形象截然不同的我退房的时候特地找了昨天鄙视我的那个大叔)先核对身份证学生证再签到再写签诚信协议最后上交手机以及所有能上网的设备包括ipad。面试的顺序是根据签到时表格上名字的顺序来的。所有候考的人坐在一个会议厅里,会议厅里准备了很多小吃还提供免费矿泉水。然后叫到名字的人进小房间考试。前一个同学刚进去后一个同学就要到小房间门口候考了。  之后我就开始面试了。考场里面有个大会议桌,所有考官坐在一边,我一个人坐在另外一边。大概有6,7个中年考官还有一个负责记录的小姑娘。考试有三个部分。中文部分,英语部分还有小语种部分。中文先是一分钟自我介绍然后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策划对节目的重要性的,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慈善方面的。可以给时间思考。只可惜回答中文问题时我完全木有进入状态经过10秒的思考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然后就是英语问题。我英语考官好像是个cctvnews里见过的记者。英语问题倒是不难,用形容词介绍自己,自己性格是不适合记者,然后你觉得记者需要什么样的人。然后是小语种问题,是外面请来的考官。问得也是常规问题比如为什么选这个专业,为什么想做记者之类的。然后就出来了。整个过程大概10几分钟。  整个过程中,考官不管你回答的怎么样都是气定神闲的样子,不可能从他们脸上看出对你是否满意。我在外面等的时候紧张的要死进去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好紧张的。  在楼主回答完中文问题之后我就觉得自己可能炮灰了,此时脑子飘过的不是沮丧而是1000多块的路费。。。。。。
6.2 央视一面--
刚回来,估计还有同学正在面试,发一篇新鲜的面经!  我是今天9号下午面试的,今天上午和明天好像都还有。  先说流程:  央视比较专业,先签到(我小动作数了数我们岗申请人60多,而且光是今天一天的),再签诚信书,再没收手机;  然后组织大家在等候区(一个大厅,能做大概二三百人,估计坐满了今天)看片,今儿看的是《远方的家》边疆行的第一集,大家看的挺欢乐……,刚好之前我也看过这个栏目(其实就看过两集),面试的时候还顺便扯了几句;  面试分为四个考场,应该是按照岗位分的,会提前叫你到门口等候,进去不需要带任何东西;  面试后取手机,立马走人,严禁交流;  好了,再说面试:  有五个考官(三男两女,岁数看上去都不年轻),另外一个负责记录的年轻mm,貌似没发现传说中的摄像机;  首先是一分钟的自我简介,然后一位漂亮大姐用英文问了一个问题,谈的是自己的专业,自己其实最担心英语表达,完全没有准备,但临场超常发挥,个人感觉思路和表达都不错,这算是今天回答的最满意的了;  然后一个中年男连着问了两三个问题,分别是自己平时看什么节目,从自己的专业方面谈谈与央视的关系,从自己的专业方面谈谈个人的长处的短处;  然后就说:“好了”……,个人感觉连十分钟都不到,估计是被鄙视了吧;  最后,总结一下:  因为自己的专业和岗位(节目宣传)不对口,所以感觉提问都聚焦在了这个上面,自己回答得一般,还是应该充分准备;  提醒下,从五道口过去的同学貌似可以做新开的9号线了,路程会更短一些,地铁一号线从五棵松出来继续向西走,大概十分钟就能到达酒店,里面暖气很足;  工作人员的态度一般,个人感觉还不如酒店门口的保安小伙和清洁工大妈nice(我在洗手间系领带时和大妈聊了几句,大妈一句“挺帅的”给俺不少自信!);  面试的男性考官基本毫无表情,不过完全没有必要紧张,我个人还是比较放松的;  2013的第一场面试,也有可能是最后一场,不管怎么说,祝愿大家顺利,结果今天没说具体什么时候会出来,好好过年吧~
6.3 中央电视台传媒面试经验—2013.3
由于离家近 12点多才出发,到达现场才发现原来就是HOLIDAY INN 央企就是有钱啊。。  然后就是签到,诚信书,交手机啥的一概不赘。  坐在椅子上等待的过程十分漫长与无聊,听着一个个牛人被点名进去面试(有港中文的,清华北大就不说了,传媒的较多,更甚者 伦敦政经,悉尼大等等名校的都有)  大约等了2个多小时,终于叫到我了,我只得拖着疲软的身躯去面试。。  屋子里大约有6-7人,5个是面试官,两个不知道干啥打酱油的,  先是一分钟自我介绍,感觉说的很一般,没有啥特点,面试官都不耐烦了感觉  然后中间的面试官开始问问题  第一题大概是,现在人人都说在社会上混,人脉是第一位的,勤奋聪明 成绩什么的都是第二第三位的 问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我说的是第一 人脉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很重要的,毕竟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作为一个小本想刚毕业就找到特别理想的工作没有人脉是很困难的,但是不能过分强调人脉的作用,社会是多元的,不是有人脉就能解决一切问题BLABLA..感觉答得很混乱,没有什么逻辑  第二题大概是,你马上要主持一个会议,突然发现印刷员打印的文档有一处数据错误,问怎么处理  我当时就感觉大脑很空白。。而且一紧张就nature\'s call,不知所云的说了一些草草了事  英文部分 考官不认识 似乎是主持人  先是问我关于媒体要淡化欧洲体育赛事的新政策我表示没有听说过 于是考官说那就说说关于mini blog的function 吧 这个我倒是还有点说的,于是乎BLABLABLA了一堆,主要说微波带给生活的便利性以及强化个人的媒体影响力,还说了一些负面的如关于博客带给传统书籍的毁灭性打击等等 在此不赘述。。  总体感觉考官很冷淡 被鄙视可能性很大  面试官提出的问题  问题:你马上要主持一个会议,突然发现印刷员打印的文档有一处数据错误,问怎么处理
6.4 面试中央电视台的俄语编辑—2013.12
面试老师给了一份报纸,把一段新闻翻译成俄语。时间有限,大概翻译了一下,可能有些词汇不够准确。翻译的内容是朝核六方会谈的内容。之后再用俄语描述一幅画。我描述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之后说回去等待面试结果。  面试官提出的问题  问题:请用俄语描述一幅画。请把这段新闻从汉语现场口译成俄语
7. 工作感悟
7.1 央视女主播欧阳智薇的入行经历
欧阳智薇,汉族,户籍湖南怀化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2005级本科班毕业生,2009年4月开始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第一时间》实习,日,欧阳智薇正式亮相《第一时间》,成为该节目新主播,2011年赴瑞士达沃斯报道世界经济年会。是财经频道最年轻的主持人。  入行经历:  毕业刚走上工作岗位,对于播音这份工作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我会经常去看台里其他主持人是怎样主持的,还有就是看一些相关专业的书籍。财经频道对于专业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是播音系毕业的,学的是以传媒、中文为主,财经类没有系统学习过,所以在这方面需要特别加强。当我进入到这个节目后,我开始注重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我让学经济的朋友给我开了书单,平常也会关注股市和经济方面的新闻,每天都会有对这方面知识的摄取,使我对这方面越来越熟悉。我觉得,专业化程度其实就是你对一个领域的熟悉程度和理解程度,再深入一点就是你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研究性的成果。  从工作到开始,我特别愿意出去采访。国内和国外的主持人很大的区别在于,国外的主持人是由记者做起,再转为主持人,他们有很多的采访经验,在主持中的播报状态都很不一样,这些我是特别欠缺的,所以我在主持的同时, 一旦有空闲时间都会要求外出采访。我曾去过一些省份做经济类的转型报道,也参加了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召开的夏季年会和在瑞士召开的冬季年会。  通过这些外出采访经验的积累,我的收获也特别多。除了在传媒领域增加一些经验之外,也增长了很多的见识,比如说接触一些高端的领域,高端的人,还有一些先进的理念,但由此带来的压力也会很大。每出去采访一次,或是参加这样的大型报道活动,回来以后都会感觉自己被掏空了。比如像这次去瑞士达沃斯,我跟芮成钢一起主持但有分工。他以专访见长,英语也特别好,我是负责一些现场的报道。这次活动回来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英语能力需要提高,对于经济方面的研究也需要深化。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我们作为报道经济的主持人,对于英语的要求不能只是过关,而需要过硬。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挑战,所以我的主要任务是学英语,另外再多了解和深入研究经济方面的知识。  记者:家乡人很关注你主持的节目,也很想知道你每天的工作流程有哪些?在直播中会经常碰到哪些始料不及的情况?  欧阳智薇:《第一时间》播出的时间是每天早上的七点到九点。我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五点多就到台里开始化妆、看稿子,六点五十三分准备进棚直播,七点开始直播。因为是直播节目,随时都有突发状况发生。很有可能你正在播报新闻,导播会告诉你下一条更换稿子;或者是我正放着片子,已经准备要播下一条新闻,导播会给你送一个新的稿子过来,而且有两三页的口播,总是会有这样的情况,连看的时间都没有,我只能一边播一边想一边看,这是直播节目的一个特点,也使这份工作充满了挑战和刺激。  经验是特别重要的,我刚开始工作那阵时间,每天都在想各种应急状况,但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早间新闻的稿件比较赶时间,跟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这些精耕细做的节目模式不一样,它讲究的是快速高效,新闻性强,因此送来的稿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说错字,错日期,或是把职务写错了。这就需要主持人有一定的辨认能力,不只是要转述新闻,把最新的信息告诉观众,同时也是一个最后的把关者。李瑞英老师说过“要当最后一轮的把关者,出了问题要怪自己,没有别人可怪”。  工作一年多,特别感谢我的同事、领导,更要感谢的是观众。我一点一滴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大家的包容与支持。
7.2 在央视工作三年后告诉你一个真实的CCTV
我是2010年从北外本科毕业,走校园招聘进入央视的。当时面试央视的时候也曾经每天上这个论坛看大家的帖子,互相讨论面试的内容和争论啥时候发offer,这几天重逛这个论坛时发现有很多人还有很多提问,于是就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央视内部真正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下,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  在我开始说之前我想告诉大家一些央视内部的用人方式。因为不同的编制和招聘方式会直接决定你的工资待遇和未来发展,请大家在问清楚招聘后的编制再思考自己要不要来。  央视的编制有很多种但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正式员工 数量很少,基本都是台内骨干领导,与公务员待遇差不多,入台证多数还都是4位数,就目前情况看基本没有可能新人能成为正式员工。  2.台聘员工 这类也被称为事业编制吧,基本08年前应届入台的大学生都是台聘,他们享受的福利待遇工资都要比其它员工好很多,台聘人员多数也为领导,年收入20万以上。但是从我10年入台后基本新入台的能直接成为台聘员工的很少,除非你爸是李刚,因为像一些名主持人董X也不属于台聘。  3.企聘员工 这是央视目前最多的一类人。但是企聘也分好多种。企聘解决户口的一般都是应届毕业通过整个央视的统一招聘入台的,要经过多轮笔试面试,最后人事处分配去向的。这类人签约的地方是中视汇才公司,台内统一招聘的人员在理论上是可以在台内调换部门的,但是很困难,我自己就属于这一类。还有一种是某中心或者因某频道开播急需大量招聘的人员,此类也签约中视汇才但是不解决户口,招聘方式也不是走全台的,多数为社会招聘。这两类人目前工资待遇差不多,根据部门不同工资待遇在12万到20万之间不等吧。还有最后一类企聘个人认为是关系户居多,或者是临时聘用的,签约别的单位不是中视汇才的,虽然也是企聘但是此类人没有年终奖或者福利,工资待遇较低。  4.外聘员工 这类人也很多,很多栏目都外包,外聘人员几乎都没入台证,只是根据工作量利用报销制度走工资,本人也不太了解,因为种类很多,部门内就可以随意聘用或者解雇。  其实在央视工作的人都知道,你入台证的号码和你食堂饭卡的颜色就能明显看出你的编制待遇。  多数在这里的朋友基本都是冲着企聘能解决户口去的,因为应届生去央视一般都能有这样的待遇,我个人也是这样的情况。央视的工作基本可分为节目类,行政类,技术类,一般你所学什么专业基本就会分去哪类,并不如坛子里有些人说的是胡乱分配,比如我是小语种的就是分配到外语频道,学金融的去财务科,学通讯的去演播室。但是在央视内部想要调动的确很难,甚至比重新找工作都难,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看你能否把握住机会。还有一点就是在央视工作,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受领导老人的欺负也是经常之事,但是总体氛围比公务员单位要好很多。如果你真的有雄心壮志,或者想赚大钱的这里真的不合适。毕竟央视是为宣传服务的,政治导向最重要,所以在这里是以服从命令为主。想在央视干的比较好,首先第一点就是必须有自己的一个特长,业务能力要强,还有就是能与领导同事和谐相处的能力。其实说实话,如果没有特别好的后台关系,想在央视晋升领导恐怕要熬很多年,只能说这里的待遇好工作稳定,竞争压力比公务员单位低很多。  再说说我自己吧,我专业是小语种,入台后就被分入外语频道,可以说是台里新闻部门里比较冷门的地方,工资待遇都很低,第一年差不多是10万。工作状态多数是夜班组的编辑,上班时间是上二休二,虽然总上班时间不长,但是夜班真的很毁人,这里没有夜班费这一说。之后我参加了驻外记者的选拔,幸运考上了,目前在国外驻站。个人感觉在央视干记者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因为不是重复的劳动,至少每天可以面对新鲜的事务,而且当驻外记者需要语言,采访,开车,摄像都会点。只能说在这里干的还是比较开心的,但是工资真的是比较低,如果跟我一样是比较偷懒,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雄心壮志的人我觉得在央视工作还不错。  说那么多只为可以给人一个参考,不要选错自己的工作。
8. 延伸阅读
8.1 你不知道的央视薪酬体系
从2013年开始,反腐风暴就屡屡牵涉到央视内部人员。当“央视系统全员降薪30%”的消息传出,央视再次引起舆论轰动。由于一直以来央视特殊的地位,导致了其在员工薪酬待遇上有着特殊的现象。在中央电视台,很有可能你是个优秀的人,但是优于招聘途径的不同,待遇和发展非常不同。其实从十年前,央视就一直在改革,却依然徘徊在市场与体制的夹缝中。  央视到底有几种人  近日“央视系统全员降薪30%,未被告知原因”的消息引发网络热议。虽然已有报道称,央视人事中心已在央视内部“辟谣”,但当记者向多位就职于央视的员工求证时,发现众说纷纭,有的称没听说,有的称听过传闻但没接到通知,遂以为是谣言。还有多位知情人士透露,报道所谓降薪指的应是“增收节支奖” 的调整。究其各种不同的说法,还要从央视到底有几种人说起。  对于中央电视台这种单位,用人编制是一个大问题。中央台第一批职工大部分是转业兵、高中生。1993年开始改革,《东方时空》这样的节目,他们中的许多人做不了,就得重新招人。当时的台长杨伟光采取了“台聘”的方式:“那时候我们真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你只要有本事,我就给你提供一个平台,做得好就留下,做不好就离开。”  现在仍活跃在央视荧屏上的一大批名播音员、名主持人,比如白岩松、水均益;以及幕后的众多制片人、导演,都是在杨伟光时代“出道”的。若不是当年杨伟光“发明”了全新的用人制度,打破事业单位的“编制”壁垒,他们也许就不能迈进央视大门,或者得不到重用。  1992年,央视仅有三个频道,节目播出量为每日几十个小时,中编办确定央视的编制为2098个。1998年,央视的频道达到8个,节目播出量增加到100多个小时,编制被调整到2503个。2004年,央视发展到15个频道,节目播出量剧增到几百小时,编制却按兵不动。为了应付日益庞大的工作量,央视各部门不得不大量使用临时人员。来自央视统计数字表明,到2003年5月,央视人员总数为9426人,正式在编人员为2500人,临时人员 6926人,临时人员是正式职工的2.8倍。  政策性和制度性缺陷所产生的编制不足就像一个瓶颈,使得临时用工制度成为纠缠央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2003年4月,央视决定将各类临时人员统称为“编外人员”。由台长赵化勇亲自挂帅的编外人员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全力推进编外人员管理改革。同年,央视获准开播24小时新闻频道,公司化管理,全员聘用制改革将正式职工改为聘用制,编外人员转为企业聘用。  从2003年全员聘用制改革至今,央视员工分为事业编制、台聘、企聘、项目制用工四个层级。事业编制解决户口,享有丰厚的福利待遇;台聘与之相似,但不解决北京户口;企聘员工仅有五险一金,工资相对更低;项目制用工的收入与绩效挂钩,没有固定福利,缺乏保障。“央视已经锁定不再增加事业编制的人数了。比如央视的新媒体部分,主要就是企聘。但企聘也并不简单,现在央视80%的人仍然是项目制用工,要转到企聘必须经过考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央视员工说。  央视薪酬的秘密  央视的改革,总得来说,还是在往前走的。央视本身的用人制度的确存在问题,这也是由于央视特殊的地位决定的,这也导致了其在员工薪酬待遇上有着特殊的现象。  目前,央视发放给在编播音员主持人的岗位报酬,还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的工资体系执行,其工资的合法收入部分按照各人的职称等级发放,每人还享受每年1万元的化妆费。同时,对重点岗位有所贡献的人才还有额外的津贴奖励。比如“十大主持人评选”评出的十位优秀主持人,央视都给他们发放了特殊津贴。评选分甲乙两个等级,甲等津贴一月1.5万元,乙等一月1万元。赵忠祥透露,以前央视对老员工还有福利分房,不过现在都改为了住房公积金的形式。“其实台里也会报销养车的部分油费。此外,一些节目收视率跟业绩挂钩,主持人也会有一些补贴。”  近年来,随着对播音员主持人管理引进了市场化机制,还带来一个新名词:特殊岗位可试行谈判工资。台外的播音员主持人来央视工作,央视或根据节目的需要与其签定项目制合同,规定双方谈定的具体报酬。这便是我们上文所说的项目制用工。  由于央视的特殊财务和人事制度,在员工薪酬方面有一个特殊的“报票”制度。据2011年报道,央视多年来实行报票制度,除基本工资之外,员工的报酬主要靠提供发票,从节目制作经费当中列支。据内部人士透露,央视员工通过报票取得的收入几乎占总收入60%以上。内部数据称,央视餐费、交通费、稿费 (外请专家、评委的费用)、劳务费的报销达6亿多。  央视“报票”制度的来源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也就是当年杨伟光向社会招聘员工时。由于没有编制,台里将这些人得工资定成200多元,而且没有公费医疗、不能评职称。后来决定,就用他们创收的钱给他们发工资,把栏目的广告费给他们。然而在一个事业单位,高薪路线与规不合。给外聘人员的报酬于是走了迂回路线,不叫劳动报酬,而从节目制作经费中列支,以发票相抵。  不可否认,报票制度的迂回,确使央视突破了之前的体制束缚,促进了央视的发展。实行了这个制度之后,全国各地的人才都汇集到中央台,收入不低于台里的老职工。但是 “报票”毕竟是一个灰色地带。其直接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使现有工资制度基本崩溃,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二是带来收入的巨大差异,同时,埋下了腐败之机。由于制片人掌握经费分配,这一制度对于制片人是重大考验。已离职的一位央视新闻评论部人士坦承,这给制片人留下了寻租空间。  2003年,编外人员转为企业聘用后,国际电视总公司下属的北京中视汇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央视由此开始推行劳务派遣制度,即先由中视汇才依照一定的聘用程序,招录、聘用员工,再由公司派遣到央视工作。每个企聘人员都有两张银行卡,一张卡是工资,另一张卡是绩效劳务费,由企聘人员所在部门根据绩效考核发放。制片人、编辑、记者,每个人的工资一律透明、公开。  然而,劳务派遣制度运行之后,派遣到央视的员工工资水平依旧较低。普通员工分为六级,最低档的一级基本工资仅为2000元左右,外加绩效工资。是否发放高工资还涉及缴纳社保的问题,工资定得越高,则公司承担的社保金负担也越重。低工资之下,从节目制作经费中领取报酬的做法并没有改变。“派遣进来的人干着很重要的活,没有高工资留不住人才,但派遣工资定得又很低,只能用其他的方法来弥补。”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说。  终极猜想,央视为什么降薪  据央视员工介绍,他们的薪水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增收节支奖组成,其中增收节支奖与广告收入挂钩,占了工资的主要部分。今年,原央视财经频道总监、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主任郭振玺被检方立案侦查后,央视广告收入受到影响,增收节支奖已经下降三成。  其实央视反贪腐“风暴”源头,是曾任央视副台长的公安部原副部长李东生。半年后,央视财经频道原总监郭振玺、央视财经频道原副总监李勇、央视纪录频道刘文以及主播芮成钢等相继被司法机关带走调查。由此可见,此次央视全员降薪很有可能是因为涉及“经济问题”的压力。  了解完央视员工的分类和薪酬体系后,回过头来看央视此次的员工收入调整,也很可能是一次从制度上的调整。2011年8月,央视针对“报票”制度,进行了调整,即压缩四费——餐费、交通费、稿费(外请专家、评委的费用)、劳务费的报销比例。按照新规定,四费不得超过节目制作经费的7%。这意味着,如果某节目一期制作经费为3万元,四费不得超过2100元。这变相影响了员工的大部分收入,当时受访的一名记者表示,她每月收入为八九千元,而8月份,只领到了2300元基本工资,其余本应凭发票领取的报酬因压缩报票而无法获取。  不管是什么愿因引起的调整,之所以受关注是在于央视本身的特殊地位。央视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提供公共服务的新闻事业,与开展市场化运营的新闻产业能够较清晰地区分,不再尴尬的处于市场和体制的夹缝之中。
8.2 刘建宏谈众多名嘴离职央视:人才流动是正常现象
一周之前,有媒体透露央视名嘴刘建宏即将离开央视的消息,当日刘建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还在酝酿中”。一周之后的昨日上午,刘建宏便在自己的微博上正式发布了这一消息:“向大家通 报一下:昨天递交了辞职报告并被批准,离职正式启动。”那么,下一站刘建宏到底将会去哪呢?昨日再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刘建宏说“还没有办完手续,目前新 工作还没有定论”。  “我的下半场在哪里呢?”  从8月6日刘建宏即将从央视辞职 的消息被披露之后,整整一周,有关刘建宏何去何从的消息都一直占据各大网络媒体的醒目位置。一直到昨日上午,刘建宏在个人实名认证的微博上证实自己递交了辞职报告,并已经被批准,这就意味着刘建宏正式告别工作了18年的中央电视台,而他的下一站是哪里,他自己也在微博中打出了问号。  8月9日一大早,刘建宏就晒出自己的老照片,并发了一段颇为抒情的文字:“28年前,我18岁,入读人民大学新闻系,从此与媒体情定终身。18年前,我28岁,辞掉公职,当上北漂,干上 足球之夜。今天,站好在这里的最后一班岗。上半场即将结束,下半场如何开始?”被看做是最后的告别。  昨日上午,刘建宏再度晒照片,图中是一张他的人民大学录取通知书,刘建宏说这个图是大学同学发来的,完全是ps的,当年的可没这么高大上。同时他也通报大家,自己递交的辞职报告已经被批准,离职也正式启动,算是进入了另一个大学,自己下半场的录取通知书在哪里呢?  “我的新工作尚无定论”  虽然现在已经是铺天盖地的消息,向世人证明着刘建宏的下一任新工作就是国内某知名视频网站的高管,但是刘建宏本人对此依然很谨慎,不肯轻易向记者吐露更多消息。  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 “目前我的手续还没有办完,新工作也还没有定论,如果有了确定的消息,我一定会第一时间通知大家。”不过,记者从该视频网站内部辗转打听到,刘建宏入职已 是板上钉钉,现在只差“走程序”。并且,刘建宏入职之后,很有可能将担任该网站的首席内容官。  “即便离开也心存感激”  此前,曾有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早在世界杯期间刘建宏就有离开央视的想法,并一直在与该视频网站高层紧密洽谈中。对此,刘建宏告诉记者,“即便我有这样的想法,也完全不会影响到我的工作。我是一个非常有职业良心、职业道德的人,只要在央视一天,我就会把央视的工作做好。”  对于央视,刘建宏表示自己充满了感激之情,“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感谢央视对我的培养,是央视成就了我、塑造了我、培养了我,给了我这么大的平台,给了我那么多的机会,才有了今天的刘建宏,所以我即便离开央视,也只是想去寻找一个新的发展,但并不代表我不爱央视或者是我恨央视,我是充满感激离开的。”  “人才流动是正常现象”  昨日,继刘建宏宣布自己离开央视之后,以解说实况足球游戏、配音天下足球成名的另一位央视主持人王涛也宣布正式离开效力11年的央视,走上创业之路。“递交了最后一份材料,意味着我正式 离开了效力11年的CCTV。从今以后,我真正走上了创业之路。感谢体育频道把我从一个懵懂的毕业生培养成敢于闯天下的体育媒体人。那里存留着我的梦想,未全实现但无怨无悔。再见,我留在那里的青春;你好,我自由美好的未来。”  其实早在8月8日晚上,刘建宏的 一条微博就暗示了还会有其他人也将离开央视,刘建宏当时写道:“看看真正熟悉本人的怎么吹捧。哈哈。天空飘来五个字,这都不是事。轻松点,你们几个,别一 时冲动跟着建宏跑了。”不过随后刘建宏就删掉了该条微博。昨日谈起包括黄健翔在内的众多名嘴纷纷从央视离职,刘建宏表示这并不是什么不正常的现象,“我觉 得人才流动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谁说来了央视就不能走呢?”(大河网)
8.3 央视打造纪录片制作公司设想产业转型
《舌尖上的中国2》近期正在央视热播,延续第一季收视热潮的同时,也引发关于纪录片创作和商业运作的新探讨。与此同时,由中央电视台主办,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承办的“年度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年会”于上周末在北京拉开帷幕。  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与中国纪录片播出联盟,并称为“中国纪录片联盟”,自联盟成立以来,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三年来,央视纪录频 道以委托制作、版权购买等方式,与全国众多制作机构开展了合作,不断扩大以“委托制作”为主的节目生产合作模式。年会上,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总结回顾了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以2013年为例,纪录频道委托制作的节目量达到334集,总时长大约超过1万小时,占据了CCTV-9全年播出总量的48%,和 2012年相比,增幅达到72%,其中有近50集为精品。纪录频道在委托制作中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人民币。  同时,以《舌尖》为代表的纪录片也带回了不少年轻观众,据刘文介绍,《舌尖2》最主流拉动收视的观众是24岁到35岁,这一批在今年的收视平台占了30%到40%,“之前纪录片忠实观众是24到55岁,60岁以上的基本上是我们铁杆的观众。所以《舌尖》让更多的年轻观众开始对纪录片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央视牵头“规模化作战”  为了深化制作联盟内合作,并利用央视纪录频道的优势资源扶植中小纪录片制作公司,本届年会上纪录频道发布了“央视纪录频道创作基地试点”的倡议,以期与各社会制作机构协力完成更多元高质的纪录片作品。这也是此次年会的一大重要内容。  据刘文介绍,成为试点的公司,纪录频道将会给予长期稳定的订单,保证节目的持续性生产,同时增加节目制作经费,简化选题申报流程,并定期邀请国内外一流纪录片大师进行讲座培训,加强“基地试点”在人才培养、市场运营、播放渠道等方面的帮助,推动创作基地的公司逐步成为优质类型化节目制作公司。  刘文称:“未来纪录频道将不断加大‘委托制作’的规模和投入,‘央视纪录创作基地试点’的建立,将更大范围地拉动中国纪录片实现规模化生产。开展基地试点,有利于对中小企业在制作、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扶植,反过来也有利于促进更多优秀纪录片的诞生,满足频道的节目需求,最终推动整个市场的良性循 环发展。”  问题  近九成片子不考虑市场  运作机制死板,被认为是纪录片发展的拦路虎之一。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指出:“2013年中国纪录片生产达到11000小时,其中称得上纪 录片产品的只有1200小时。这就意味着,将近90%的片子不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它们无法从作品转化成产品再到商品。这些纪录片在完成播出之后,就被收入磁带库。”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市场对纪录片人的要求,不再只是拍出一部好作品,更重要的是做出具有品牌价值的文化产品。  答案  细分观众“兴趣点”  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则从收视率走势、案例剖析上,更为精细地定位了能引起观众兴趣的纪录片“标配”。以收视十强的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吾守尔 大爷的冰》为例,该片采用纪实手法,完整记录了来自新疆喀什的吾守尔大爷冬天收冰块和夏天卖冰块的过程,该片设置的悬念以及导演对人物的刻画,取得了不错的收视反馈。再以今年的收视冠军《枪》为例,该片以中国及世界范围内的老枪新枪传奇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关于枪支发展史的故事,该片抓住观众尤其是军事迷的 兴趣点,通过大量信息的汇聚、音乐音效的烘托,丰富的细节及动感的画面,有效吸引了观众。(新京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将播出的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